有態度的新聞是好新聞嗎?還是需要客觀?
個人文本,比如日記、信件,可以直抒胸臆,愛寫什麼寫什麼,愛罵誰罵誰,愛誇誰誇誰。
新聞是一種受限制的的文本。
在英美的主流新聞(Journalism)準則中,新聞要客觀(針對主觀而言,體現為對形容詞副詞的警惕和節制),新聞要均衡(體現為呈現爭議雙方的聲音)。媒體的態度和立場,以評論而不是新聞來體現。評論的態度和立場建立在新聞的真實性基礎上。新聞的真實強調事實真實、細節真實。
但中國新聞界在吸納和接受的過程中,呈現兩極化。一是抵觸,二是過於道德化。
抵觸比較好理解。中國新聞從最開始就是文人辦報,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價值認可傳統。1949年之後,新聞教育和實踐中不斷強化的價值觀是全局真實大於細節真實。也就是說,日本鬼子肯定是屠殺了中國人,這是全局真實,至於在我寫的這篇新聞里描述的殺戮場景是否真的發生過並不重要,這是為全局真實服務的。
這種脈絡並不孤立,歐洲大陸的很多國家,就沒按英美的那套共識。像在中國聲譽很高的法拉奇,大部分訪談發表在英美的報紙上時,都是放在評論板塊而不是新聞板塊。
過於道德化則是另一個問題。客觀均衡被上升到先驗層面。
英美形成那套準則,更多是實踐經驗的結果。如果社會價值觀多元,你的新聞過於執其一端,就面臨失去更多讀者的危險,中立是市場最優的選擇。而注重事實真實,會避免很多法律上的損失。
我們可以看到,價值觀約多元的社會,新聞顯得更加客觀均衡注重事實真實。而價值觀單一或者對立情況嚴重的社會,新聞顯得更加主觀。
所以,有態度的新聞,跟是不是「好」新聞,基本沒什麼關係。1、我念書的時候,學到的鐵律是「新聞和評論」分開。或「報道與評論」分開。
2、按鐵律,新聞里有「態度」,就叫做軟文,不論你的立場是代表你個人、編輯部、或是客戶。
3、因為每個人的屁股位置不同,積累不同,經驗不同,寫出來的「新聞」距離客觀之間,總有一層「主觀」的影響。要做的是儘可能消除這個影響,而非潛意識或顯性地加強。
4、有態度的新聞報道就失去客觀,就別說你在做新聞,你可以換個名字說它叫特稿之類。或者你把新聞和評論放一堆兒,叫專題——但即使是可以湊一塊,把單篇新聞單獨拉開來看,就該是「客觀中立」。
5、我是keso大爺的半腦殘粉,keso大爺之前講的做「有態度的門戶「的觀點我完全認同。
(題外話一下,若干年前讀連岳的雞湯專欄,按說那裡面全是他自己的「態度」,但唯一有一篇他提到自己的私事,便在行文里專門道歉,大意說「在公眾平台談私事,是很不專業的事兒」。讓我唏噓了一褲子。
與此對照那些真覺得自己觀點牛如山的媒體,你罵他們文筆爛,他說他們談常識,你罵他們不客觀,他說他們有態度——做不出硬碰硬的內容就留白取寵,道歉不談賠償就賣弄姿態——這種沾沾自喜於嘩眾的「態度」,真是對不起貴公司做出那麼多的遊戲收入來養你們這些經典名記)
準確說法是「有態度的門戶」。這個「態度」,既包括網站自己的策劃,也包括凸顯網友的評論,總之,要讓態度不被淹沒。
老實講一句,客觀中立的新聞理論,在美國已經過時了。現在都已經到了「新聞即一種文化」的層面,換句話說美國學術界已經拋棄了「客觀中立」,因為很簡單的事兒:做不到
不過,在中國,依然需要。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而不能跳躍式發展
拋開定義、鐵律、教科書
有態度的新聞也有可能是好新聞,沒態度的新聞不見得就一定不是好新聞。
具體說來,這個問題需要一分為二。
作為一個記者,對於一些淺顯明了的事理要勇於表明自己的態度,比如電影《無極》對香格里拉景區的破壞,曝光的記者甚至遭遇死亡威脅,卻獲得一片讚譽。
但是對於正反方對壘的新聞話題,需要聽取多方意見,保持中立態度客觀報道和評述。比如狗肉事件,不能因為自己吃或不吃就偏向某一方。
怒答!
新聞我不懂,豬我了解一些。
請問,現在養豬正正經經地選豬種,老老實實地養殖,不用瘦肉精,不濫用藥,甚至給豬一定標準的生活質量。
這樣養豬算不算有態度?
如果是,有態度地養豬難道就不是養豬,變成養牛了?
新聞同理。
引用《新聞直播間》的例證:愛德華·羅斯科·默羅做了有態度的新聞那終結了麥卡錫主義,沃爾特·克朗凱做了有態度的新聞那終結了越戰。我覺得重要的不是客觀還是有態度,重要的是公眾能否從中受益。
@純銀V : 清除地域攻擊貼不太難,把幾個熱門省份及其變種加入跟帖審核關鍵字,像審色情和廣告內容一樣進行過濾即可。12年我在總監會上提議過這個,@猿題庫李勇 說no,說地域攻擊沒什麼,存在即合理,子威你是有道德潔癖吧?遂無下文。
百川一鷹:忍不住了,我得問候網易新聞編輯人員全家的祖宗,rnmlgb,就知道地域攻擊,有這麼一群sb,網易早晚完蛋
@褐天空無:@網易新聞客戶端 你們能不能屏蔽下新聞評論中的地域歧視評論!看網易新聞就是想看評論,但現在打開評論前幾頁經常全是地域歧視貼,都看不到什麼有價值的討論。讓人都沒有看評論的慾望了。
孑在川上曰:網易你可要點逼臉吧,就你那跟貼質量還好意思引以為豪?動不動就地域攻擊,意見相左就謾罵,寫兩句嚼爛梗的俏皮話還覺得自己挺有才,甚至有些跟貼跟新聞毫無關聯。美國主要媒體網站跟貼都有審核的,過濾廢話不過濾異見。網易倒正相反。
辛格彼得:現在看不慣網易新聞了,標題跟文章的選取充滿負能量暗示;跟帖區放肆著地域歧視,低俗對罵,憤怒幽怨,五毛美狗,為噴而噴的腦殘噴子。果斷刪
愛思考的鵬飛微博達人微博會員:網易微博作為官方平台,傳播涉嫌地域歧視或者容易引起爭吵的內容,也夠低級的。
#一起抵制充滿地域歧視的網易新聞# 作為一個公眾平台,不應該有歧視他人、歧視地域的行為…@網易新聞 @網易新聞客戶端
@六水坊:【網易體育一周圖片精選:2013.10.5-10.11】@網易新聞客戶端 希望帶有明顯地域歧視的東西少發,網易的評論 你應該比誰都知道,稍微含點地域攻擊的就會罵戰連連,我愛我的家鄉,我討厭地域攻擊,但是總會有水軍、圍觀群眾起鬨地域攻擊的……這點很讓人受傷,希望網易能改進此點。 網易體育一周圖片精選:2013.10.5-10.11_網易體育
//@楊彬的HAM生活: 回復@sky琪仔:每個地方都有惡人,不能因為一件事,因為網上的評價就說河南不好,網易評論只要某個地方出事,評論全是地域歧視,一個龍的傳人只會內鬥,說明發地域歧視這貼的人又是何等素質。
@toxin09x:網易新聞里評論的地域歧視者真是多到爆,還引以為豪,無力吐槽…生在河南竟快淪為二等公民了都。都說美國好種族歧視,種族不一樣給人的心理隔閡還是很重的,但美國在不斷完善。而中國這明明是一個民族,只因為出生地區不一樣就能如此歧視,我也是只能呵呵了
@Andy願爵爺一切安好ManUtd:挺喜歡看網易新聞的,特別是跟貼。不過只要內容一涉及到河南,不用猜也能想到頭幾條熱門貼定有搞地域歧視的,同為華夏兒女,攻擊其他省算什麼?心寒!剛才有一個說要對河南實施核打擊這樣荒謬而且令人髮指的帖子也有近6000頂,身為河南人的我真不知道我和我的家鄉做錯了什麼?
@UI設計聯盟:網易雲閱讀你將這麼有地域歧視內容的圖片作為你的app宣傳展示圖片你覺得合適么?嘩眾取寵還是無腦?@網易雲閱讀@白鴉@互聯網的一些事@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新聞@大河網@大河報@河南共青團@河南省文化廳
……
以上均來自於微博搜索
曾經糾結過這個問題,可以說,除了會議記錄式的新聞報道,沒有新聞是沒有傾向的,也就是有態度。至於持有何種態度,除了政見不同導致的立場不同從而不那麼容易區分好壞,關於道德層面的都是相同的,是守護者的態度。但是,道德與法律的衝突引起的爭論一直都存在,其中體現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我的觀點是:
1、如果不同的媒體持有不同的態度,反而給不明內里或搖擺不定的人帶來有益於思考的內容;
2、對於事實的報道客觀,評論中顯態度;
3、警惕過度的有態度使雙眼蒙蔽。
新聞報道客觀中立理論很難再實踐中推行,其原因有二。
1.任何有爭議或衝突的新聞報道,總是尋找官員和公眾人物的認證,這些人物的聲明構成了新聞的合法基礎。這種做法的結果是給予這些政治官員與公眾人物極大地議程設置權力,他們引導公眾關注什麼、不關注什麼;由於新聞的議程設置功能,新聞媒體給人一種體制內或主流的感覺。
2.在新聞報道中,一個新聞必須掛在一個新聞鉤(如突發事件、政府的新聞發布或示威抗議等)上方有報道價值,而這種新聞鉤的選擇往往體現了編輯記者的立場和價值觀。
準確的意義有兩層含義:一是事實正確;二是不遺漏相關事實和信息,不使用隱含的價值判斷、不客觀的語言。
新聞的公正性是新聞視角和新聞觀點的平衡,而不是所謂的沒有觀點的純客觀。公正性應該包括所有相關觀點的報道,但不僅僅是報道兩種極端對立的觀點,而是要把這個光譜上的各種觀點,要看到實物的複雜性和實物的細微差別。
多數西方記者是通過用貌似客觀的手法來報道信源的陳述來呈現「真相」。
比如,在新聞報道中,有一個平衡原則。為了顯示平衡、獨立和公正,記者在報道中往往採用「對比」的手法,把兩種不同的陳述或觀點在一篇報道中,同時報道出來。當然,符合記者和媒體市場價值觀的陳述和觀點總是在報道中先入為主,獲得突出報道的顯著位置,而那些不符合記者和媒體市場價值觀的陳述和觀點,常常作為陪襯放在報道的最後一段。這也正是為什麼,許多人相信美國媒體,而不相信中國媒體。這不是新聞體制問題,是新聞業務問題,是中國的記者編輯,甚至某些媒體領導不懂得如何運用貌似平衡的原則來陳述「事實」。
私以為,有態度的新聞,不算好新聞。
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老師做節目、寫博客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條極為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決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他寫道:「準確是這一工藝最為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看見》柴靜
我們還有很大一部分網民是愚昧的,很多時候沒有判斷對與錯的能力,最容易受到蠱惑和煽動,有人問大街上被人追著打怎麼辦,有人調侃說「大喊,警察打人了」,部分群眾的不明是非已經到了不可忍的地步,警察打人當然是事出有因的啊,但是這一行為硬生生被蓋上警察都是暴力權威執法的帽子,但是生活中不乏好警察的,易受蠱惑程度可見一斑(當然,那些打人的警察也不是什麼好鳥,我們這裡著重說的是蠱惑)。
假如說報道高玉倫越獄這一則新聞中,主播採用一種說辭「高玉倫,這個民族的敗類,居然殺死獄卒,越獄逃生,這對於監獄的安全設施是一種打臉,我們不得不懷疑,生活在中國目前這樣的環境下是否安全」,這樣的段子你能忍?播出幾天很可能就要被封殺了吧,就算態度不是如此鮮明,言語不是如此決絕,但也極易造成給網民們的誤會。當然如若是另一種態度,為高玉倫洗白的態度,無疑是要被當局封殺的。此事畢竟是重大事件,我們換一個,來討論關於文章出軌事件
。
娛樂八卦界最愛大作文章,文章出軌,我們感到非常遺憾,但這是人家的家務事,我們私下聊聊扯扯斷子就好了,但是如果在新聞報道中加入個人觀點,就會到導致這樣
其實我們都不好說,誰對誰錯,八卦娛樂,飯後甜點。
總之我想說,新聞跟評價他人是差不多的,如果你能夠站在客觀立場上,相信你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如果你過於主觀,只能說你不夠準確,做事比較感性。
準確而客觀,應該是一個好新聞的立場。最後以《看見》的一句話,作為結束: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舉兩個例子,先~
第一個是高中課本上那篇著名的新聞稿,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他們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
我想這樣的話不能算做客觀,但我覺得這是我這一生中看過的最好的新聞。
第二個是那個著名的案子「我爸是李剛」
有段新聞是這樣寫的。
「……「在撞到人後,他竟然繼續行進,想從大門口逃跑,後被學生及保安攔下。下車後,肇事者未表現出絲毫的歉意,他竟然說:『看把我(的)車(給)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誰嗎?我爸是李剛!有本事你們告去!』」……」
我想這麼生動的話,大概也摻雜了筆者的主觀色彩吧。
描寫的有聲有色,嘛~我能說這不是真相么。死者已矣,李啟銘固然有錯,但是他真的沒有這麼說。我哥當時就在現場,事後他最氣憤的不是李啟銘的酒後駕車,而是記者和很多同學的仇官仇富。(敢這麼說,我就不匿名了)
我想這樣的新聞是我見過的最糟糕的新聞。
作為讀者,不要因為態度去評鑒一條新聞的好壞,新聞的好壞不取決於態度,而取決於在它所處的環境里,記者的筆寫的是輿論的導向還是事實的真相
用經典的新聞理論來評價實行新聞管制下的媒體,不是太道德化了嗎?
有態度,不代表不客觀,多數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對管制的技巧化突破。
有態度,也不應該是處處為反對而反對,該讚揚拔高的就不要吝嗇,該貶低指責的儘管毒舌。個人不是新聞專業,只能憑有限的閱讀和社會經驗談談體會。
首先,態度的定義就很模糊,可以指專業上的態度,也可以指政治上的態度。如果態度是指」做出好新聞「的態度,也許能對新聞質量有所提高。如果態度指的是」揭露不堪的社會「之類帶有政治預判的態度,新聞就成了宣傳。在沒有對態度進行定義的一般情況下。有沒有態度和是不是好新聞是兩碼事。就像個子高不高和跑得快不快是一個人的兩種不同屬性而已。
其次,是不是好新聞和能不能推進社會進步也是不怎麼相關的事情。社會的進步有的時候需要偏激的報道,有的時候卻是要精準的描述和深入的思考。不能一概而論。呈現真相,真相自身便有態度。
新聞的本質就是追求客觀的報道。追求有態度的新聞,叫宣傳。在全是宣傳的媒體環境下,新聞會被審核。態度也會造成新聞報道失實,從而增添或者刪除新聞事實,那麼讀者就被欺騙了。
媒體要有態度,單篇新聞要客觀。媒體的態度可以通過選擇報道什麼和不報道什麼體現。
兩者都重要,但是客觀更可貴。有態度的新聞其實並不難做,web2.0中的大眾媒體都可以做到「有態度」,但是否客觀,不但需要實際的採訪和調研,還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對事件進行辨別。況且在中國,做到客觀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意志,
實屬不易。
@梁朗然 說的是對的。很明顯他在香港呆過。
我在日本有同樣的感受。《NHK》 就是中間偏左的, 《產經》就偏右。《日經》平衡較好,但是這是他定位所決定的,經濟新聞的屬性讓他必須選擇政治上超脫的態度 - 是的,選擇政治超脫,也是一種態度。
整個日本社會的媒體之和,可以比較好的達成"客觀"。一個媒體?必然有態度(立場)。區別只在他承認與否。
這是新聞自由的國家讀者的常識。
所以,《NHK》說核泄漏後母乳哺乳是安全的?那麼咱們再去看看《TBS》怎麼說。
而這些不中立和客觀的媒體會說謊話嗎?不會。嚴謹的做事實檢查,慎用形容詞,有各種細節,呈現雙方說法和報道時有立場和態度?一點都不矛盾。
《NHK》 和《TBS》的報道,都是技術上合格的。但是,他們可以有不一致的立場,甚至導致報道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結論 - 他們在哺乳問題上的結論就是相反的。
而中國媒體人?往往把自己的報社當成了所有媒體之和。。。強調自己報道的所謂"客觀"而淡化自己的立場。可實際上?不說假話可以做到,完全客觀中立的做材料的選擇和報道的角度,是不可能的。
有意或者無意,你總要選擇和取捨。承認或者不承認,你總有上級部門或者廣告主。客觀中立,那不是人配站上去的位置。
莫言獲獎,《讀賣》就不會提及另外一個中國政府不喜歡的獲獎人,《產經》就會。一個新聞自由的國家,有足夠聲譽的媒體,報道國外的事情尚且如此。。。你能指望中國媒體報道各種切身利益的時候,能做到多"客觀"?比如莫言這件事,因為審查,他們連《產經》的水準都做不到。
"鐵肩擔道義"固然可笑,"妙筆保客觀"其實是一樣級別的可笑。經典的新聞理論,一直把媒體作為整體概念來討論。
作為整體概念的媒體,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其作用是呈現客觀世界。因此,媒體的最大正義是呈現客觀世界,其所描述的世界越接近實際越好。
但經典新聞理論很少探討過作為單一個體的媒體應如何運作。
作為單一個體的媒體,是沒有可能,也不必追求完整準確地呈現世界。我們知道任何經過人為處理的信息,都不會是絕對無立場傾向。這是常識。既然承認這點,就沒有必要再要求什麼「盡量」無立場——我們為什麼刻意去做有違常識的事呢?
事實上,對同一事件,不同媒體從自己立場和傾向去描述,完全沒有問題。真實的世界本來就有多元聲音。人類是通過多個渠道來認識世界。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媒體,接收不同的傾向性的信息。綜合各個渠道的信息,結合自己的經歷,每個人會形成對世界的判斷。
從市場經濟供需理論來看,媒體是否應該帶有傾向性地報道應該交由市場決定。如果某個媒體的報道傾向性很強,我們認為這種報道就是被需要的。
看看香港的報紙就知道了,同一件事,每家報紙在報道措辭上都帶有不同的鮮明色彩。在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聲音必然是多元的,每一個階層都需要自己的代言媒體去發聲。
當然,我不是說,媒體追求無傾向性,標榜客觀中立是不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而且應該有多種價值取向,而不是只能是A或B。
不過我個人認為,從產品運營角度看,媒體價值立場越鮮明,報道越有傾向性,是越容易鎖住鐵杆粉絲。標榜無立場,因為特色不鮮明,而且事實上也做不到真正的無立場,反而難以有鐵杆粉絲。任何事都是越極致越容易成功。
新聞當中永遠都摻雜了態度,因為不可能出現沒有態度的客觀事實。
不過盡量能夠把態度和事實盡量的分開就很好了。或者明確的說明那些是事實,哪些是自己的態度。把自己的態度變成報道中的形容詞,就很不好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