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道德嗎?意義何在?

舉例:同樣一款數碼產品,就拿1W毫安移動電源來說吧,在一所高檔超市可以賣到近200,數碼城可以只需要100出頭就能拿下,淘寶旗艦店可能不到100就能收到,還包郵。
我知道那個故事(同樣一塊石頭在不同場所能賣出差別很大的價格)
所以這就是趨勢么?馬雲會贏?求解
如果這個問題的背景是在獵頭行業,是不是更符合原作者的意圖?


題主這個例子完全就是錯的啊,這不是信息不對稱,是你消費的自我選擇問題

在題主的例子里,一個移動電源,如果我在家樂福,它賣200元,我拿手機刷一下條碼或者搜一下,發現天貓賣99,我有兩個選擇:圖省事,急用,那就得承受200元的價格,或者不著急,我現場從京東下單,比如109,第二天早晨就送到了。

題主的這個信息不對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信息不對稱指的是非公開披露的某信息被知情人知道之後拿來做交易,而不知情的人因此蒙受損失,這種損失是危害極大的。
而題主的例子里,超市報價,電商報價,都是公開披露信息,不存在不對稱,只是你自己不會查而已。

而金融上的內幕交易,是真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非公允,非道德交易,內幕信息知情人利用信息非公開化的特徵賺取利潤,這種行為將導致交易的非對稱性,所以才會被嚴厲打擊


樓主你的例子是錯誤的。這個例子確實是一種不對稱信息情況,但是並不算利用非對稱信息賺錢。利用非對稱信息賺錢的定義是通過提供服務改變信息非對稱。

給你舉幾個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的例子:
1,風投(Venture capital): 傳統投資者(比如銀行)是無法區分創業項目的優劣,原因是創業項目往往代表新科技,新模式。而風投大多在某一個領域擁有極強的專業知識,從而有能力挑選出最有優勢的項目,進而獲取超額收益。
2,留學中介:這個離我們的生活更近,很多留學生對於國外的教育制度,學校優劣缺乏認識,而中介可以利用機構的專業知識消除這種信息不對稱,提高申請效率;當然收費也是不菲。
3,金融評級機構,專業評測機構(電子產品中的Zealer,Engadget) 等等.

總結一下
1,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是指通過消除信息不對稱而賺錢,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不是詐騙。
2,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關鍵點在於專業知識(expertise);
3,總體來說,以上這些行業都增加了社會福利。如果沒有風投,創業者是無法從銀行手中拿到貸款的;如果沒有出國中介,動手能力較差的同學便無緣出國; 沒有各種評級機構,外行人便更難買到稱心如意的電子產品)


有些朋友認為只要是公開信息就不算信息不對稱,這實際是個錯誤的觀點,原因是忽略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經濟學是一門關於稀缺資源的學科,在人的時間有限的前提下,獲取信息既可以通過投入自己時間精力,也可以通過上文所提的中介,當前者的成本大於後者時,理性的人自然會選擇中介的服務。


在經典課本中,非對稱信息經濟學(asymmetric information )所用的例子是高等教育。這個例子的前提假設是,教育對人的能力影響不大,但是,更高能力的人能夠以更小的成本完成學業。對於僱主來說,每年都是擁有成千上萬的應聘者,所以他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認真考察每個應聘者的真實能力。在這個例子中,僱主可以通過一個一個的面試獲取關於應聘者能力的信息,但是成本過高。這時候,用學歷刷人變成了僱主的最優決策--即使學歷和能力沒有什麼關係。在這個例子里,學校同樣是在利用不對稱信息賺錢。

有的朋友可能覺得上面的例子太過理論,但是在我的觀察下,這個例子恰恰完美地解釋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問題。這個有點扯遠了,在此不表。


哪是什麼信息不對稱,提供的服務不同罷了。
淘寶賣家提供的僅僅是貨品,而商場提供了更多的體驗。
所以,即使身處同一個市場,商家服務的消費者群不同啊。


當然是道德的!而且在市場經濟中,這還是美德。

首先就問:你為什麼比別人高出這價錢呢?你的成本高還是你故意賣得高?如果成本高,那麼我選便宜的,要麼把你逼出局從而把你的生產資源轉到成本低的生產商那,要麼逼你改善自己的生產降低成本。這不都是好事嗎?消費者選便宜貨是個美德。

如果在一個可以自由買賣的市場經濟中,賣家把東西賣高了,真的只是成本不必要的高、或者故意賣高嗎?還是有其它原因?其實,你在超市中買的東西,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商家(理論上,實際中的推諉是制度和法律問題)保修,這個超市實際上要為這東西的質量背書的。有人不願意跑電腦城、不願意學怎麼上網買東西,超市多出的價格其實是幫你出了跑腿和學習的成本!

網上為什麼賣得便宜?因為他怕別人擔心他貨不好而做出降價行為、也可能他沒了場地這些費用而降低了成本、這也是你學會了辨別網上物品真假優劣後給的一個獎勵。

所以在自由交易的市場中,商家能把貨賣高價也是一個美德,因為他必定有其它服務來彌補它的高價才會有人來買。不能看成利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造成了高價:消費者去學習這些信息也是要成本的。

但一切的前提是:市場是自由交易的。
===================
但故意隱瞞信息和欺騙造成高價就是不道德的了,比如隱瞞質量差別、阻止消費者去查詢其它商品價格。這其實是法律和制度層面的問題。


這個例子應該是分割市場或價格歧視吧……?
信息不對稱應該是比如什麼二手車啦,保險啦什麼的吧。


教師算不算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

醫生算不算。


就例子來說,提問者疑惑的是為何消費者會甘於接受高價產品,從而不能消除各渠道間的價格差異。
這裡面涉及以下問題

壟斷與被動接受
由於市場需求有限,專賣店不可能廣泛布點。這樣大賣場就在某些特定區域處於壟斷地位,不願承擔移動成本的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
對於網店,一是不少消費者出於各種原因不願等待,二是消費者在比較後認為其價格優勢有限。

隨機行為
另有大量消費者對價格差異不知情或是不在意,也就願意選擇近在咫尺的購買方式。對於很多商品,消費者並不十分了解市場行情,鑒於開支金額有限,也不願意為了省點小錢去做功課,也就沒有特定的購物傾向,於是隨機性地,購買過程更為繁瑣的渠道只被少數人選中。

成本
由於成本結構的不同,大型賣場和專賣店、網店的售價差異並不意味著利潤也存在同等程度的差異,大家都在遵循著差不多的定價規則。

策略
低價走量是專賣店、網店的通常策略,這樣可以大量進貨、迅速釋放庫存,也就能從廠家處獲得更低的進貨價格。對於不依賴特定商品創造利潤的大賣場,小市場的數量和利潤都相當有限,在價格上採取更激進的策略無利於提升整體利潤,但高價造成的庫存積壓使得固定成本升高,進一步減小了降價的可能性。


在經濟學上,利潤基本上就是不對稱的產物,特別是金融市場基本全是信息不對稱,只要不超出大家制定的規則(法律,共同規則這類)都是正當賺錢,題主太善良了


交易的核心本身就是基於信息不對稱的,而且這個信息基本上也沒有對稱的可能性。如果消費者,完全徹底掌握了生產/流通環節的每一個成本,那麼商品完全不可能賣出更高的價錢————進而,不賺錢就不會有人去做了。更何況,連生產者自身都無法徹底搞清楚生產成本是多少呢。所以商品的價格問題,雖然有信息不對陳的因素在內,卻不是由這個因素決定的。


商業的本質就是信息不對稱。
文明的本質也是信息不對稱。

你上班嗎,收入高嗎,為什麼收入高,是不是因為工作難有門檻,一個活你能幹別人不能幹,你就要多收錢。

這不就是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我們人類社會持續運作的本質,是熱力學能量轉化的本源,是這個宇宙生生不息的動力。


賺錢,和道德,沒有什麼絕對的對立吧!

另外,大部分的生意,都是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信息不對稱吧


不道德。
不過這個例子……超市提供的購物環境、以及正品的保障都是定價的理由,無可厚非。同樣的衣服,在服裝批發市場和商場可以差3、4倍的價格,但是「逛商場」本身就享受了相應的服務。


做生意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才能賺錢,是不是道德和這個沒有關係,不道德是因為你利用信息不對稱把一個普通價值的東西賣了一個昂貴的價格,那可能就涉及到道德問題了。


想想要是微軟蘋果百度阿里騰訊把它們的核心技術分享出來,那他們還賺個屁錢啊(? ??_??)?


你什麼時候想通了24小時便利店的東西為什麼比超市貴,就想通了你舉的例子了。這和信息不對稱有什麼關係


這個交易不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如果賣家在明知貨物有缺陷,且買家不知道該事實的情況下以高於該物品實際市場價的價格賣出才叫信息不對稱。

比如一節電池明明是用過的,但是被混在一堆真電池裡賣,以真電池的價格賣出,這叫信息不對稱

比如渾水爆料,由於渾水並不是那些被爆公司的內部管理層,其獲取的信息都是通過調查得到的,他發了報告之後賣空所賺得的錢不是通過信息不對稱賺的,而是通過專業知識。

這些信息我們局外人也是可以得到的,只是我們缺乏相關的經驗和知識,以及獲取這些信息的成本過高。

又比如那些被爆的公司的管理層由於知道公司本身存在缺陷,也知道渾水正在調查,所以提前幾個月就開始做空自己公司的股票,渾水發報告的時候也因此大賺一筆的情況下,這些交易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也是非法的。


而題主的例子中,這個交易的信息都是公開的,且假設是不存在假貨的。

一件物品的成本價是50,在A處可能賣100,而在B處可能賣150。我們在B處買這件物品的原因可能是信息獲取的成本過高,或者由於其他關鍵因素造成的。

比如對有些人來說,上網查資料是很困難的事情,他們預計即便我上網買,但是麻煩好多,估計也省不了幾個錢,所以就直接在店裡買了。雖然知道網上的真實的價格之後可能會後悔,幾次之後可能就會選擇在網上買了。

還有可能A處離得很遠,過去買還要另外掏路費什麼,可能最後加起來就便宜個10塊,所以還是在B處買了吧。

對年輕人來說,一號店的東西比便利店便宜很多,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年輕人去便利店買呢?就是方便。對其他產品同理。


定義和概念自己搜,這個是財經類本科西方經濟學入門學的概念。

金融中舉個實際例子。市面上金融機構有銀行、融資租賃(金融)、信託、券商、基金子,大家去做一個融資項目,由於和融資人關係的不同、公司不同(你來自銀行我來自信託等)、談判策略不同或者金融機構自身資金成本不同,同一個項目的融資成本會出現差異,有時候甚至很大。如同一個項目,銀行去談,同樣的條件下(一般指風險相同)成本比如說7%/年(也可能因為銀行紮根本地根本不知道關於這個項目的信息),信託去談10%/年(可能有關係和利益交換),最後信託因為關係好拿下了這個項目然後又找到銀行說這個項目8%/年給你,你掏錢吧,這時候銀行就很開心,因為比他自己談的還高1%/年,信託也很開心,因為它一毛錢沒掏賺了2%/年。這裡面銀行就吃了信息不對稱的虧,要是他知道成本10%/年就可以多談判多要點,可惜他不知道。

這裡面你覺得道德上有問題嗎?企業拿到了融資(股東會或者董事會給融資部長條件就是不超過10.5%對外融資),銀行比他自己談的賺了1%,信託賺了2%,三方都賺了,大家都很開心。(現在你也知道行業內玩信息不對稱套利的人當年是有多賺錢了吧,不承擔風險,收入=融資金額*利差*年)

以上是一種良心的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的方法,經濟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還有一種操作,這家企業很爛,幾個財務人員(或者金融機構內外勾結)進去利用各種眼花繚亂的手法予以再包裝然後找銀行貸款,這就是所謂「騙貸」,也就是說利用銀行不知隱情且無法做到全面盡調——即利用蒙蔽的手法使銀行對企業內部信息無法完全了解,那這就是不道德的,因而產生了道德風險,這是有極大危害的,所以要堅決反對並且以法律去制止。


這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與道德無關係。
利用時間、空間上的稀缺來賺錢是很常見的,,
在此基礎上衍生岀來通過諸如信息、技術、權力的不對稱來定價,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例子。


經濟是和道德無關的東西,有哪個商人會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商人考慮問題只會從利益出發,道德只是附屬產品。而且不是信息不對稱,是有人不具有搜尋信息的能力,這世界從來都是聰明人賺錢。


廢話當然道德。

所有遠期/期貨/期權/股票盈利,全部依賴於信息不對稱。它們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

在金融上我們可以假設市場是有效的(信息完全對稱),可以推導出不管你對風險的偏好是什麼樣的,股指基金永遠是最佳選擇。分分鐘計劃經濟了有沒有。

不過,最後的道德與否取決於信息不對稱的來源。具體界定方法可以依照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做出判斷。

(上文信息不對稱,應改為是否擁有完全市場信息。)


推薦閱讀:

TAG:價值觀 | 經濟學 | 信息不對稱 | 價值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