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多大型機器人題材?
更想知道的是從好萊塢電影取材,未來社會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
原問題文本:為什麼好萊塢的電影越來越多的出現大型機器人題材,多和日本有關係?如變形金剛,鐵甲鋼拳、環太平洋等等。
-
又來了,提的問題,更來改去,早非原始面貌。
誰到討論串中說我答非所問,一定臭罵一頓。
最早題目:「為什麼好萊塢的電影越來越多的出現大型機器人題材,多和日本有關係?如變形金剛,鐵甲鋼拳、環太平洋等等。」
@保羅 同學,你這樣的提問者,立刻拉黑,列入拒絕往來戶,以後絕不給你多碼一字。
過了幾天,才來亂改題目,簡直是有心把全部答題者羞辱一頓。
浪費氣力,白費感情,連個起碼的感謝都沒有,無事惹人說我兩句。
怒極。
---------------------------------------------------------------------------------------
一、
變形金剛的真正發明人,是一家日本玩具公司,駐美國的分支部門(印象是在洛杉磯)。
一位日本員工發明的。時間點約是在七零年代。
因為時間距離太遙遠了,下面的故事,八九不離十,但細節不敢保證。
(還請相關的真正專家,出來指正)。
發明玩具的過程是這樣的:
當時,日本最流行的機器人,都是搖控操縱式的(鐵人28),或是有自主意識(原子小金剛)。後來先後出來了「無敵鐵金剛」、「微星小超人(microman)」一類新品種機器人,也就是首批「人作為駕駛員,在機器人肚子中操作」的品類,成為潮流,先有漫畫動畫,而後,大批周邊生產出來面向玩具市場。
感謝@負二 補充:變形金剛是先有日本玩具,美國人按照玩具的形象,來創作動畫。
變形金剛玩具前身微星版 Micro Change -78動漫模型玩具網
一家日本玩具公司取得了銷售權(流星小超人),進入美國市場,卻不受青睞,於是,駐美國分部的員工,為了生存,才想到了把「機器人和汽車」結合的點子,終於打開市場。
感謝 @wellso 補充資料:yol叔說的那家日本公司是takara,當時就是他們和hasbro(孩之寶)合作推出變形金剛的。takara後來和tomy(出玩具小車那家)合併成為了takara tomy(簡稱TT)
最早的變形金剛,是黑白警車變成黑白機器人,在玩具市場,一舉成名。
而後,才被美國人(Hasbro)買去改製、再製權利,進而豐富了全部的世界觀。
變形金剛,說實話,是日本人的創見,不是美國人的。
說個外話,當年最早的變形金剛,Hasbro還沒接手前,那黑白警車還分日本版和美國版。
因為雖然兩國警用車輛都是黑白塗裝,可仕樣不同,二手市場上,日本版要貴出許多。
二、
鐵甲鋼拳,明顯就是向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致敬,毋庸置疑。
三、
環太平洋,片尾有向兩位大師致敬。
很奇怪的是,其中有本多豬四郎,卻沒有真正的大神「圓谷英二」的名諱。
-討論大型機器人題材為什麼開始增多,可以先看看原來為什麼不多.
機器人文化興盛於日本, 日本在二戰中經歷了慘痛的人員損耗(當然沒我們慘痛,不過還是比美國嚴重,政治神經被刺痛者請放過我), 所以除了對軍事力量落後導致戰敗的殘念外, 以銅頭鐵臂的機械戰士來替代人類的血肉之軀,也算一種理想, 而且人家那一水兒張牙舞爪的武士精神,非人形難以傳神.
所以機器人文化在日本, 約等於武俠文化在中國: 隱約用對力量的過度想像來滿足民族主義情結. 好萊塢的文化理念可以接受功夫,但難以接受武俠. 同理, 可以接受未來想像,但難以接受巨型機器人.
對軍事技術一級棒且為職業戰爭販子的美國來說, 人形機器人唯一合邏輯的設想就是特種作戰, 比如終結者這種需要隱秘潛入的, 或者星戰中用來溫和復甦奴隸制的鐵皮傻小子們. 巨大人形的機動性差效率極低,而且因為根本就不會被用於戰場,當然也難以設計出真實的技戰術體系,在永遠可以玩兒轉當下最一流戰爭體驗的好萊塢,大型機器人題材只是巨大芭比的戰爭過家家,上不得檯面.
所以大型機器人在美國只有芭比的地位,也就是變形金剛了.深入分析TF的文章很多, 我就不得瑟了.
然後就很簡單,媳婦熬成婆, 變形金剛電影藉助昔日情懷上了位, 帶動了一陣同類題材的小波瀾, 也就是波瀾而已. 至於親近亞洲的說法, 好萊塢電影的立身之本始終是跑得快, 偶爾回眸一笑也就是等等我們的節奏.
巨大機器人的世界就像伊卡洛斯的翅膀, 這種扭曲未來的小浪漫, 越靠近未來就會越快燒成灰. 好桑心吶...電影跟日本沒關,跟資本有關。
機器人比真人演員更好。
1. 機器人的造型屬於公司,有各種專利法律保護,而演員的造型屬於自己,不屬於電影公司。
2. 機器人的性格表情演技,是透過計算機技術做出來的,這些技術本身跟電影有行業差距,可以做到的市場化製作。機器人的性格表情表演方式,是機器人造型的高附加值部分,仍然屬於電影公司。
3. 機器人主演的電影,或者動畫片,可以做到全年無休,不考慮名角的檔期,不考慮白天黑夜,只要有足夠多的計算機集群進行渲染模擬,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不用付機器人片酬,只要有好的編劇導演和特效。
4. 機器人片/動畫片更能帶動周邊產業,如漫畫,玩具,禮品,遊戲,因為造型屬於公司,想怎麼玩都可以。如果是真人演員,很難。
4. 出於上述這些特點,隨著模擬技術越來越好,會出現更多的機器人電影/動畫。尤其是這幾年好的動畫片低成本高票房,如《卑鄙的我》,《瘋狂原始人》等等。
機器人/動畫片讓電影公司可以得到更大的市場控制和產出率,更好的票房,更容易預測的進度,讓娛樂業進一步被資本控制。所以,在可預測的將來,至少會有一半的電影將由機器人/動畫片出演。演員,很有可能又是一種機器取代人的職業,不信就走著瞧吧。電影技術的進步應該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票房戰略預備進入亞洲市場的節奏了么。我覺得是誒。
不喜歡機器人,克隆人或者其它未來人造生物體用人的形體也就算了,機械體也用人的樣子就完全是為了照顧人類的矯情的情緒,在功能上不合理
就是在想辦法做一道對胃口的菜 這樣買單的人才會越多
推薦閱讀:
TAG:機器人 | 好萊塢(Hollywood) | 日本動漫 | 好萊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