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購固態硬碟?
哪個牌子比較好,性價比較高?
某固態硬碟廠商拚死要保守的秘密,不惜動用黑客攻擊也要掩蓋
最近二三十年以來,CPU、內存性能已經增長上百倍上千倍,而存儲數據的硬碟卻慢的跟狗一樣,5200轉使用了十多年才好不容易爬到7200轉。所以PC對新一代儲存ssd的需求渴望可想而知。
現在的SSD市場有多火?處理器巨頭Intel、AMD插手;之前一直嘴硬的老牌機械硬碟寡頭西數、希捷斷臂轉型;傳統SSD廠商,三星、英睿達、東芝、閃迪、浦科特等齊頭並進;索泰、影馳、七彩虹等這些顯卡廠商也都不務正業;之前專註於快閃記憶體盤SD卡等移動存儲的廠商像金士頓、必恩威,也紛紛加入SSD競爭陣營。目前2016年底,生產SSD廠家保守估計起碼有50個。
顯然現在各大廠商在SSD這條路上,已經是義無反顧、堅持不懈、至死方休。而在容量上,NAND快閃記憶體也越來越不是事兒,13年TB級產品已經上市,15年三星做出了16TB的固態硬碟。阻礙SSD普及的最後一道防線:價格也開始崩潰。剩下的只是降低成本和時間的問題。民用市場HDD吃棗藥丸。
先聲明的是,我並非利益相關,只是換多了ssd稍有熟悉。不足之處多多指正。
一、固態硬碟內部結構
SSD最基本的組成部件:主控晶元、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固件演算法。組成SSD的關鍵部件:PCB設計、主控、Nand快閃記憶體各家之間都幾乎一樣,對於相同方案的產品來說,決定性能和穩定性差異的主要是固件不同。
1、主控:
在SSD中,主控看上去只是一顆躲在某個角落、並不起眼的小晶元,基本是基於ARM架構的處理核心。有句老話叫「秤砣小,壓千斤」,這用來形容主控晶元一點也不為過,除了存儲部分由快閃記憶體晶元負責之外,固態硬碟的功能、規格、工作方式等正是由這顆小小的晶元控制的。主控晶元在SSD中的作用就跟CPU一樣,主要是面向調度、協調和控制整個SSD系統而設計的。主控晶元一方面負責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快閃記憶體晶元上的負荷,另一方面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連接快閃記憶體晶元和外部SATA介面。除此之外,主控還負責ECC糾錯、耗損平衡、壞塊映射、讀寫緩存、垃圾回收以及加密等一系列的功能。
主控的技術含量不低,能玩得轉的沒幾家。目前主流的控制器有Marvell、SandForce、三星(自用)、Intel(自用)、JMicron、Indilinx(已被OCZ收購專用)、東芝等主控晶元。
Marvell各方面都很強勁,高端大氣上檔次。早期運用企業級產品,現也用在浦科特、閃迪、英睿達等品牌SSD上。Marvell自身也是一家大型公司,這兩年也沒什麼變動,技術進步也很平穩,也沒出過什麼主控質量問題,未來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SandForce的性能也不錯,它的特點是支持壓縮數據,比如一個10M的可壓縮數據可能被他壓成5M的寫入硬碟,但還是佔用10M的空間,可以提高點速度,最大的特點是會延長SSD的壽命,但是主控CPU佔用會高點而且速度會隨著硬碟的使用逐漸小幅度降低。代表型號為SF-2281,運用在包括Intel、金士頓、威剛等品牌的SSD上。相比Marvell公司,SandForce公司這兩年就有點折騰了。被LSI、Avago多次轉手之後,SandForce最終於2014年落入機械硬碟廠商希捷的手中。(至於希捷好基友西數也是通過收購拓展固態硬碟業務,舉債千億收購閃迪,砸鍋賣鐵為君來。收購將於2016年5月12日生效。)
Samsung主控一般只有自家的SSD上使用,性能上也是很強悍的,不會比Marvell差多少。目前三星主控已經發展到第五代MEX,主要運用在三星850EVO、850PRO上。
除了自有SSD主控的公司,在外包主控的市場中,Marvell與SF佔據了90%的份額,留給其他廠商的空間並不多。2016年,來自台灣主控廠商,智微Jmicron、慧榮Silicon Motion、群聯Phison三家公司的主控它們的成本低廉相當受SSD廠家歡迎。2012年附近幾年一直是山寨廠商的最愛,如今台系主控已經不滿足於廉價低端市場了,開始在技術與性能上尋求進一步突破。(目前看起來,混的比較好的是慧榮)
2、NAND快閃記憶體:
如果說主控是衡量一款固態硬碟的技術反面,那麼顆粒就代表著產品的用料誠意度。
SSD用戶的數據全部存儲於NAND快閃記憶體里,它是SSD的存儲媒介。SSD成本的80%就集中在NAND快閃記憶體上。NAND快閃記憶體不僅決定了SSD的使用壽命,而且對SSD的性能影響也非常大。
顆粒的傳統分類:SLC、MLC、TLC
簡單來說,NAND快閃記憶體中存儲的數據是以電荷的方式存儲在每個NAND存儲單元內的,SLC、MLC及TLC就是存儲的位數不同。單層存儲與多層存儲的區別在於每個NAND存儲單元一次所能存儲的「位元數」。
SLC(Single-Level Cell)單層式存儲每個存儲單元僅能儲存1bit數據,同樣,MLC(Multi-Level Cell)可儲存2bit數據,TLC(Trinary-Level)可儲存3bit數據。一個存儲單元上,一次存儲的位數越多,該單元擁有的容量就越大,這樣能節約快閃記憶體的成本,提高NAND的生產量。但隨之而來的是,向每個單元存儲單元中加入更多的數據會使得狀態難以辨別,並且可靠性、耐用性和性能都會降低。
SLC的固態硬碟目前市面上沒有,一是太貴,二是MLC足夠了。
中高端SSD還是MLC的天下。但是MLC也有很大區別。最好的是Enterprise Synch MLC(企業級同步MLC),可靠性和壽命針對企業級市場做了優化。之後就是Synch/Toggle MLC(同步顆粒),其中Toggle MLC多為東芝出品,當然Toggle陣營中也有企業級快閃記憶體,與企業級同步MLC對應。SSD中應用比較多的其實還有Asynch MLC(非同步顆粒),價格便宜量又足,不過性能比同步顆粒差。
由於TLC需要更精確的控制電壓,那麼寫入數據當然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同樣的,由於需要識別8種信號,而MLC只需要識別4種,所以TLC會花更多時間來讀取數據。但是和SLC比起來,MLC就被完爆了,因為SLC的電壓組合只有1和0兩種,與MLC的4種電壓組合比起來,SLC會花費更少的時間來識別信號,同時對電壓控制的要求變低:上電就是1,斷電就是0,這也就解釋了SLC的性能為何最好。
TLC快閃記憶體優點是成本低,但是帶來的考驗也更大。容納的電位多了可以提升容量,但也使得整個過程更複雜,需要更精確的電壓控制,Program過程所需時間更多,因此寫入性能也會大幅下降,所以現在的TLC SSD都啟用了SLC Cache模式提升寫入速度,否則那個寫入速度是很難讓人接受的;讀取,特別是隨機讀取性能也會受影響,因為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從八種電信號狀態中區分所需數據。另外TLC相鄰的存儲單元也會產生電荷干擾,20nm工藝之後,Cell單元之間的干擾現象更加嚴重,如果數據長時間不刷新的話就會出現像之前三星840 Evo那樣的讀取舊文件會掉速的現象。
最關鍵的是快閃記憶體壽命直線下降,MLC的P/E次數至少還有3000-5000次,而TLC公認的P/E指標是1000次,好點的可能做到1500次,依然比MLC差很多。但各種極限測試也都證明:正常家用,TLC 120g 固態的來說用個10年左右也是不成問題,所以不必糾結壽命。更別提很多壽命更長MLC的SSD。
目前全球生產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的廠商屈指可數:1三星、2東芝、3閃迪、4鎂光(英睿達)、5海力士、6英特爾。其中三星市場佔有率第一,東芝顆粒應用最廣泛。另外還有英特爾、美光、三星、閃迪多用在自家產品。海力士的量則主要是供給移動市場為主。(不過在DRAM內存市場上,主要的玩家就剩下三星、SK Hynix及美光三家了)
3D NAND快閃記憶體:未來的出路
NAND快閃記憶體不僅有SLC、MLC和TLC類型之分,為了進一步提高容量、降低成本,NAND的製程工藝也在不斷進步,從早期的50nm一路狂奔到目前的15/16nm,但NAND快閃記憶體跟處理器不一樣,先進工藝雖然帶來了更大的容量,但NAND快閃記憶體的製程工藝是雙刃劍,容量提升、成本降低的同時可靠性及性能都在下降,因為工藝越先進,NAND的氧化層越薄,可靠性也越差,廠商就需要採取額外的手段來彌補,但這又會提高成本,以致於達到某個點之後製程工藝已經無法帶來優勢了。
相比之下,3D NAND解決問題的思路就不一樣了,為了提高NAND的容量、降低成本,廠商不需要費勁心思去提高製程工藝了,轉而堆疊更多的層數就可以了,這樣一來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容量、性能、可靠性都有了保證了,比如東芝的15nm NAND容量密度為1.28Gb/mm2,而三星32層堆棧的3D NAND可以輕鬆達到1.87Gb/mm2,48層堆棧的則可以達到2.8Gb/mm2。
由於已經向垂直方向擴展NAND密度,那就沒有繼續縮小晶體管的壓力了,所以三星、Intel和美光可以使用相對更舊的工藝來生產3D NAND快閃記憶體,做成3D NAND MLC或者3D NAND TLC。現在三星已經就這樣做了,850 Pro是3D MLC,850 Evo是3D TLC。使用舊工藝的好處就是P/E擦寫次數大幅提升,而且電荷干擾的情況也因為使用舊工藝而大幅減少。
將平房增加樓層蓋成高樓,單位面積內可容納的人就會更多,這點是同理的。
三星、SK Hynix、東芝/閃迪、Intel/美光這四大NAND豪門都已經涉足3D NAND快閃記憶體了。三星最早量產了3D NAND,其他幾家公司在3D NAND快閃記憶體量產上要落後三星至少2年時間。這四大豪門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所用的技術不同,堆棧的層數也不一樣,而Intel在常規3D NAND快閃記憶體之外還開發了新型的3D XPoint快閃記憶體,它跟目前的3D快閃記憶體有很大不同,屬於殺手鐧級產品。
Intel本來就是做存儲技術起家的。雖然現在的主業是處理器,但存儲技術從來沒放鬆。根據Intel官方說法,3D XPoint快閃記憶體各方面都超越了目前的內存及快閃記憶體,性能是普通顯存的1000倍,可靠性也是普通快閃記憶體的1000倍,容量密度是內存的10倍,而且是非易失性的,斷電也不會損失數據。由於還沒有上市,而且Intel對3D XPoint快閃記憶體口風很嚴。Intel準備在2016年開始推出基於3D XPoint技術的存儲產品,內存容量可達6TB,值得關注。
傳統的平面NAND快閃記憶體現在還談不上末路,主流工藝是15/16nm,但10/9nm節點很可能是平面NAND最後的機會了,而3D NAND快閃記憶體還會繼續走下去,目前的堆棧層數不過32-48層,廠商們還在研發64層甚至更高層數的堆棧技術。3D NAND快閃記憶體在容量、速度、能效及可靠性上都有優勢。
2D的TLC快閃記憶體由於各種問題是不會成為主流的,基本上只會有低價入門級的SSD會使用,現在的TLC SSD很多都是試驗性產品,但是等到3D TLC大批量產後,它將會成為未來的主力。
3、固件演算法:
SSD的固件是確保SSD性能的最重要組件,用於驅動控制器。主控將使用SSD中固件演算法中的控制程序,去執行自動信號處理,耗損平衡,錯誤校正碼(ECC),壞塊管理、垃圾回收演算法、與主機設備(如電腦)通信,以及執行數據加密等任務。由於固件冗餘存儲至NAND快閃記憶體中,因此當SSD製造商發布一個更新時,需要手動更新固件來改進和擴大SSD的功能。
由於固件研發上的區別,採用相同主控的SSD也可能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性能和耐久度。而固件則通常是由廠商自行開發,並且時有更新,可以改善SSD性能並解決一些曾經出現的已知問題。如果用數字來說,一塊SSD中顆粒對性能的影響大約佔60%,而固件與主控的影響會在20%左右。
開發高品質的固件不僅需要精密的工程技術,而且需要在NAND快閃記憶體、控制器和其他SSD組件間實現完美整合。此外,還必須掌握NADN特徵、半導體工藝和控制器特徵等領域的最先進的技術。固件的品質越好,整個SSD就越精確,越高效。目前具備獨立固件研發的SSD廠商並不多,僅有Intel、閃迪、英睿達、浦科特、OCZ、三星等廠商。
------------------------------------------------------------
二、固態硬碟選購
先確定自己電腦需要的SSD容量、介面類型!
容量不需要多說。根據自身需求、預算購買。首推256GB。
主流硬碟介面都有哪些?現在能見到的至少有SATA、mSATA、M.2、SATA Express、PCI-E及U.2等,其實這些還只是一部分,因為我們沒提到的還有很多,比如BGA封裝的,針對外置設備的eSATA介面,企業級市場用的SAS 3.0介面,習慣獨來獨往的蘋果甚至還定製了很多自家專屬的硬碟介面。考慮到它們跟日常使用的關係不大或者你知道了也沒個卵用(因為是專屬的)。
最常見的有:SATA 6Gbps介面,M.2/NGFF介面,PCI-E介面。
其中M.2之間也有不同的規格,主要由2242、2260、2280三種規格,其實三種規格對應的是三種不同長度的產品,方便廠家擴充存儲容量。未來主流應該是2280。
2016年隨著英特爾Skylake平台CPU主晶元對原生PCIe NVMe通道的支持,高端市場PC將開始向PCIe SSD過渡。目前三星、英特爾、浦科特等一線品牌已經推出PCIe NVMe SSD。如英特爾750,三星951,浦科特M8Pe。
1、看主控
Marvell大法好,不差錢可選浦科特、閃迪等。(不是Marvel,不是漫威漫畫。)囊中羞澀則選其他主控產品。
2、看快閃記憶體
MLC是中高端產品的主流選擇。TLC和MLC的區別,除了低成本, 低壽命外, 就是低寫入速度。而TLC的壽命,沒有任何廠商公開談論過TLC快閃記憶體的可靠程度,但各種極限測試也都證明:正常家用,TLC 120g 固態的來說用個10年左右也是不成問題,所以不必糾結壽命。更別提很多壽命更長MLC的SSD。
要快和穩定,首選MLC。對於TLC快閃記憶體,態度一直是明確的:它確實對廠商降低成本非常有利,但是,除非囊中羞澀或者升級臨時用的電腦,否則根本沒有選擇TLC的必要。
首先是那些可以自己生產快閃記憶體的廠家:Intel、美光、三星、海力士、東芝、閃迪。
沒有生產快閃記憶體能力的但是一直堅持使用原廠快閃記憶體的廠家:浦科特、建興、海盜船等等。
最後提一下OCZ,當年江湖的白片小王子,長期保持較高的返修率,不但對財政是一個負擔,還致使消費者對他的產品失去信心,最終導致破產。現在被東芝收購後從良了,有了穩定的快閃記憶體來源,新出的那幾款SSD都用的是東芝原廠快閃記憶體。
3、看固件
有自主研發實力的廠商會自行優化設計,因此,挑選固態硬碟時,選擇知名品牌是很有道理的。固件的品質越好,整個SSD就越精確,越高效。目前具備獨立固件研發的SSD廠商並不多,僅有Intel、英睿達、浦科特、OCZ、三星等廠商。
現在市面上絕大部分SSD使用時間長了,速度都會變慢,這是SSD的寫入方式導致的,如果先寫入了一些數據,之後又寫入了一些數據,可是後寫入的數據是不能直接覆蓋之前寫入的數據的,而是要等主控將原來的數據擦除掉,才能將後寫入的數據放到原來數據的位置。而隨著硬碟的使用時間變長,會有很多數據不能在第一時間被放置在該放在的位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都說浦科特沒有這種缺陷?這是因為浦科特採用了實時GC功能,它會把亂七八糟的數據都整理好放在一個空白空間。但是可以想像,如果SSD在讀寫數據的時候還要將其他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數據整理好放在其他地方,必定會大幅降低SSD的壽命,而且要在同一時間進行這兩個操作,如果主控不夠優秀,肯定無法勝任這個工作。基於此,大多數主控都是閑時GC,並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這個操作,而是達到一定程度後才來執行,然而浦科特卻是實時GC,當然採用好主控和好顆粒的浦科特也能經得住這種考驗。
先說說浦科特的永不掉速TRUE SPEED技術,聽上去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其實只是固件層面更激進的GC(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關於GC的作用,可以理解為機械硬碟的碎片整理。 SSD的GC可以分為主動回收和被動回收,浦科特的TURE SPEED是屬於激進的主動回收,一旦SSD處於空閑狀態就立刻執行GC操作,回收垃圾塊,好處就是長時間使用真的不掉速, 缺點就是會降低顆粒的壽命。
至於這樣做到底好不好,這裡不評論,我想說的是,TRUE SPEED技術,嚴格上來講,並不是一項浦科特獨有的技術,因為其他廠商也可以,更多的向是一個參數層面的設置,而不是硬體上的創新。而且其他廠商也不是完全不做GC,只是沒浦科特這麼激進而已。(轉某網友)
4、看「緩存」
緩存對固態硬碟的影響沒有前三者大,緩存和我們的手機電腦一樣,也分DDR2,DDR3。固態硬碟的尋道時間很小,接近於0。因此固態硬碟的緩存並不是必要的,但寫入緩存的數據不一定會直接寫入到固態硬碟上,只有最終需要保存的數據才會寫入到固態硬碟的FLASH晶元上,這個由程序和系統控制。沒有緩存的產品也不是說壽命會很不堪,還有還有PO(7%以上)空間來維持。因此,具備較大緩存有助於減少固態硬碟上FLASH晶元的讀寫次數,延長了晶元的使用時間,一定程度上提高讀寫能力。
TLC SSD為了解決NAND Flash讀寫較慢的問題,就為產品配備了SLC Cache。在絕大多數沒有達到臨界值時,SLC Cache就可以全部參與為SSD讀寫加速。所以目前市面的TCL固態硬碟常規測試速度,均可以媲美SLC固態硬碟。但是緩存,也給TLC跑分注水造假。
為了真實的反映TLC SSD的性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測試數據區塊擴大,測試數據大小大於緩存,才能讓TLC真實讀取性能現出原形。如三星850 EVO當遇到大量寫入,持續大數據寫入量的話,後勁會明顯不足,用完緩存很快溢出,此時三星850 EVO就該露餡了,從400MB/S降到70MB/S甚至更小。
一般來說,緩存越大越好。
5、看性能
「某固態硬碟讀寫速度高達500MB/s以上」「550MB/s速度秒殺全場不解釋?」。實際軟體測試中確是如此,500MB/s真是神速啊!但有些沒意義或是作假的數據會讓您做出錯誤的選擇,且看奸商宣傳無謂數據如何誤導消費者。沒人用電腦是整天連續的拷貝大文件!再快的持續速度也無用武之地。
在實際應用中,更加考究SSD的4K IOPS性能(即每秒輸入輸出值)。IOPS是指存儲每秒可接受多少次主機發出的訪問。IOPS越高表示硬碟讀(寫)數據越快。在日常應用中網頁緩存的寫入、系統文件更新,包括程序、遊戲的載入、響應等等都與隨機4K讀寫性能息息相關。可以說,4K讀寫的快慢決定了系統的操作體驗。購買SSD時應參考其4K隨機讀寫成績!
太平洋網友用某SSD拷貝通過軟體生成的10萬個22位元組的TXT文件共計(2.46M) 。測試的拷貝速度竟然不到50K/S,而且還有電腦隨時死機的風險。
●ATTO測試成績沒有實際參考意義
●CrystalDiskMark測試成績有時也會騙人
●4K/隨機讀寫能力(單位為IOPS表示)才有價值。系統應用中,多數為小文件讀寫為主,所以4k 讀寫指標顯得重要多了。對系統盤來說,IOPS可以直觀的理解為系統反應速度。
6、可以考慮:有無斷電保護
SSD有意外斷掉導致不認盤的可能性,可能導致資料無法找回。機械硬碟壞了也有很大幾率找回資料。如Intel 730性能表現非常中庸,售價也不低,但是它是一款與企業級產品留著同樣血脈的產品,在SSD內置電容中提供應急保護電源設計,確保在突然斷電的情況下數據也不會丟失。另外還支持256位AES指令集加密。尤其對於企業用戶來說,安全性穩定性是更加重要的。(當然也別被嚇到,誤認為凡斷電必丟盤)
7、可以考慮:功耗
如果你是筆記本用戶,考慮的出發點就不再是性能和價格了,而是低功耗。對於比較重視續航能力的筆記本來說,節能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人會問三星850 Pro功耗表現也很好為啥不推薦,因為它太貴了,而且筆記本通常都不能發揮SSD最大的實力,所以沒必要花這麼多錢去購買旗艦級產品,除非不差錢或者確實需要或者有折扣優惠。
8、可以考慮:售後
如三星、閃迪的支持十年質保,閃迪支持全球聯保,可以大膽海淘。浦科特售後順豐快遞寄回去即可。等等。這也是我不推薦買小廠產品的理由之一,萬一特么的壞了廠家不一定能有好態度回復你。
細心的讀者讀到這裡,對牌子的選擇心裡大概有底了。三星唯一一家擁有主控、快閃記憶體、緩存、PCB板、固件演算法一體式開發、製造實力的廠商。三星、閃迪、東芝、美光都擁有其他SSD廠商可望不渴求的上游晶元資源。至於英特爾,暫時無心留戀消費級ssd市場,深耕企業ssd市場。消費級產品較少,性能中庸,但是穩定性奇好。
------------------------------------------------------------
三、固態硬碟使用注意事項
1、系統選擇
win7系統開始支持SSD固態硬碟優化,支持硬碟分區4K對齊,支持TRIM命令等,能將SSD固態硬碟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因此必須使用Win7以上的系統。
2、多硬碟組合使用時,先單獨接SSD安裝系統
安裝系統時儘可能只接SSD,因為Win7以上系統會自動檢測磁碟系統是否為SSD而作出優化,希望SSD發揮最大性能,就要單獨接SSD來安裝系統,否則系統會因為檢測到多盤而不進行充分的優化,甚至引起一些古怪的問題。而在安裝系統過程中要避免多硬碟而引起的一些不必要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把HDD的電源線拔了,裝好系統再接上就行。
3、SATA3,開啟AHCI模式
別接到stat2介面去了。非常重要!略。CrystalDiskInfo軟體可檢查。
4、分區4K對齊
如果4K不對齊,不但會極大的降低數據寫入和讀取速度,還會增加固態硬碟不必要的寫入次數,影響壽命。非常重要!略。AS SSD Benchmark、DiskGenius、分區助手可檢查或糾正。
4K對齊選8,2048和4098扇區數有多大區別?實測告訴你
5、分區方法:小分區、少分區
SSD有一種技術叫做「垃圾回收機制」,Trim是系統用來告訴SSD主控哪些數據所佔據的地址是「無效」的,而「垃圾回收機制」就是SSD內部對這些「無效」數據進行清理的過程。
SSD中的擦除只能是「將無效數據所在的整個區域摧毀」,不能像機械硬碟那樣實現「點對點精確定位打擊」,因此「垃圾回收機制」過程也顯得很繁瑣——先把區域內的有效數據集中起來,轉移到空閑的位置,然後把「問題區域」整個清除,清除出來的地方可以作為下次垃圾回收時的轉移地點。
所以「小分區」的概念就出來了。所謂「小分區」就是不要把SSD的容量都分滿,保留一部分容量作為「空閑位置」,用於SSD內部的優化操作,如磨損平衡、垃圾回收和壞塊映射。一般情況下這一步驟廠商已經幫我們設定好了,例如NAND容量128G的SSD,廠家會標稱120G,剩下的部分就被設置成了預留空間。當然如果你十分注重SSD性能,也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預留空間,如:128G的固態硬碟在分區的時候只分120G或者更少。
「少分區」則是另外一種概念,關係到4k對齊對SSD的影響。一方面現在主流SSD容量都不是很大,分區越多意味著浪費的空間越多(每個分區總有那麼些空間是用不到的),另一方面分區太多容易導致分區錯位,在分區邊界的磁碟區域SSD性能可能受到影響。如:128G的固態硬碟分2個分區,256G的分2-4個分區為宜。
6、保留足夠的剩餘空間
固態硬碟存儲越多性能越慢。而如果某個分區長期處於使用量超過90%的狀態,固態硬碟崩潰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所以及時清理無用的文件,設置合適的虛擬內存大小,將電影音樂等大文件存放到機械硬碟非常重要,必須讓固態硬碟分區保留足夠的剩餘空間。
7、平時保養:
SSD不需要碎片整理!!!機械硬碟才需要。
8、刷新固件。
9、恢復指令:對付SSD降速的終極手段
三星SM961 讀寫3200M/1800M,4K 450K/400K
英特爾750 讀寫2400M/1200M,4K 440K/290K
三星SM951 讀寫2150M/1550M,4K 300K/100K
浦科特M8Pe 讀寫2500M/1400M,4K 280K/240K
補充:
目前PCIE標準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PCIE 3.0。相比PCIE 2.0標準,PCIE 3.0將前者的帶寬由5.0GHz提升到了8.0GHz。SATA和PCIe 1.0、2.0都是通過晶元組連到CPU的,PCIe 3.0 SSD享受CPU直連待遇。這是史無前例的待遇!
主流高端SSD基本是PCI-E 3.0x4
關於NVMe協議PCI-e SSD要注意事項:
(1)NVMe協議的PCIE SSD對主板要求比較高,現在只支持Z97以後的主板,Z97之前的主板BIOS缺乏NVMe驅動模塊,會出現無法識別,無法引導的情況。
(2)在安裝Win7和Win8系統前需要載入驅動,否則無法安裝引導。而Win10可以直裝。
(3)作為從盤在Win7和win8使用時,NVMe協議的PCIE SSD需要載入NVMe組織發布的標準驅動,此驅動未通過WHQL,所以64Bit系統需要打開測試模式才能安裝驅動。
(4)因為PCIE介面的特殊性,使用PCIE SSD作為系統盤時其啟動速度會比SATA介面慢,啟動時間較長。
(5)NVMe協議的PCIE SSD對CPU主頻及內存頻率要求高,且Windows10系統測試PCI-E SSD時,要在磁碟驅動器的寫入緩存策略里,關閉設備上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衝區刷新,否則無法完全發揮其性能。
註:NVMe的SSD相比傳統SATA的SSD,在普通日常使用中,體驗沒有差別!!!
SSD一生能夠寫入的總數據量是有限的,當寫入數據量達到那個值時SSD就會死去,這就是SSD的壽命。通常我們用快閃記憶體的P/E次數來計算,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
這個總數據量的值是通過實際容量x快閃記憶體能夠承受的P/E次數來計算的,比如一個30G的SSD,用的是5000P/E的快閃記憶體,一生能寫入的總數據量是15000G.算出了SSD能夠承受的總數據寫入量,接下來就是分析我們一年會有多少寫入,然後總數據寫入量除以每年的寫入量,就可以得到直觀SSD的壽命:xx年。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計算方式,實際上SSD的壽命還和主控演算法、用戶使用方式有關。理想情況下,主控應該將數據比較平均分布到快閃記憶體晶元上,這樣快閃記憶體不會填滿,也就不會激發P/E,而不好的情況,主控把80G數據集中填充到幾個快閃記憶體晶元上,那麼那幾個快閃記憶體就會激發P/E,它們的壽命就會下降,如果這幾個快閃記憶體都掛掉,那麼就算其他幾個快閃記憶體還活著,SSD也會掛掉——你可以將這一切理解成能作有限次填滿的俄羅斯方塊。
部分段落摘自互聯網,歡迎作者認領。
2015年度SSD年終盤點
2015年度回顧(1):十大固態硬碟
2014年度回顧之四:十大固態硬碟篇
再度重拳出擊,十六款240/256GB固態硬碟2014年度橫評
超能課堂(19):什麼是TLC快閃記憶體
超能課堂(36):3D NAND快閃記憶體是什麼,引中國廠商競折腰?
超能課堂(25):M.2、U.2誰更好?主流硬碟介面都有哪些?
SSD故事會(2):SSD內部結構是怎樣的?_SSD內存硬碟應用
SSD的30年發展史 全新NVMe規範你了解多少?_SSD內存硬碟評測 http://ssd.zol.com.cn/516/5167464.html SSD?2?? ?2?′?/?2?′??±?·?
固態硬碟真的不需要整理碎片嗎? - 快閃記憶體(NAND)
PCIe 3.0 SSD——CPU的親兒子,Intel PCIe SSD 750評測(3) |
@lixin liu 順便說一下排名第二的答案,既然點評我的答案長篇大論影響閱讀。那麼我也點評一下這位人士的答案。對自己回答的行業只知道皮毛甚至停留在產品品牌上面。如果自己不懂還是少泄露自己的智商和品行。知乎答案質量下跌就是像你這樣無知的人太多了。
電腦對我而言是辦公工工具,賺錢工具,還真不是買來隨便用用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經過2013~2014兩年的普及,60/64G SSD已經基本淘汰,120/128G成為門檻,2015年,240/256G開始成為標配,市面上入門級產品已經能見到500元級的價格。另一方面,HDD依然佔據主流市場,2/3/5TB容量的HDD價格也不斷創下新低,至於SSHD雖然經歷了勇敢的嘗試,但現在已經基本消失在人海。
先說HDD
HDD現在基本上被希捷和西部數據瓜分,清華紫光收購WD15%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後來因為美帝政治原因收購失敗)。至於鬼子的日立已經被西部數據吃掉,改名HGST保持獨立運營,再然後又被東芝吃掉,依然保持獨立運營。至於東芝,市場份額還是很小,知道東芝SSD的人可能比知道東芝HDD的人還多。
論性能首推希捷,性價比是HGST,最便宜的當屬其實東芝,而WD收縮了產品線,藍盤:各方面都比較平衡,市面上的主流硬碟之一,也是WD的出貨主力,但是最低端的綠盤被併入藍盤,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仔細看序列號);黑盤:企業級硬碟,性能強,價格貴;紅盤:專供NAS,個人使用略顯浪費;紫盤:監控級產 品,適合長長長期不間斷使用。
HDD不存在CPU那樣的水貨,也不存在內存那樣的假貨,唯一的問題就是翻新貨。現在能確定的是500G及以下絕對是翻新貨,1T基本放心,2T及以上完全放心,杜絕翻新貨的方法很簡單——查官網。另外還要說明一點的是,對於HDD來說,盒裝說明不了什麼,市面上99%的HDD都是鋁膜包裝,某類人喜歡盒裝,遇到有點良心的賣家會勸你都一樣,遇到JS,直接給你一個紙盒,加十塊。
再說SSD
LZ曾經陪「別人家的孩子」 做過一個調研,即在電腦城晃悠,看見長得漂亮的MM就……(以下省略一千字)其實是隨機抓幾個顧客做問卷,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你選擇SSD的原因是什麼,結果,回收的100份問卷里,居然有87個的回答是「開機快」。當然,SSD的用處遠遠不止於此,隨著SSD的不斷平民化,相信在未來比較長的一段 時間內,SSD+HDD會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SSD性能有三大關鍵因素:主控、顆粒以及固件。
主控,SSD的CPU,直接決定了SSD的綜合性能。只介紹幾種,沒提到的請了解的朋友補充。
Sandforce:曾經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主控,上至Intel、金士頓下至威剛都在用,不過廣告一直做得比誇張。因為演算法機制的原因,SF主控是通過數據壓 縮節約了寫入量,以此延長壽命,而偏偏這種機制無意中迎合了ATTO測試軟體的口味,因此廣告里經常採用ATTO測試的數據,不過用其他測試軟體一跑,才 會發現這速度怎麼才廣告的一半呢。Sandforce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斷地被出賣被收購,以至於市場份額不斷被稀釋(Sandforce:只有Intel才是老子的真愛!)。一句話:SF主控以犧牲性能為代價,換取了較好的耐久度。
Marvell:美光和浦科特的最愛,威剛閃迪也加入陣營,號稱無水分主控。市場認可度高,穩定性不錯,性能也跟得上,而且掉速控制算得上是所有主控里最好 的。不過價格較高,這也是為什麼某些主控可以賣到300的時候,ML只能賣到500。
Barefoot3:OCZ自主研發,獨家使用,其實是OCZ收購Indilinx後接手主控開發改名而來,不過市場評價還不錯。OCZ一直裝逼過度,號稱只注重高端,所以市場佔有率不高,然後白片門直接作死了自己。好在被東芝收購,依然能夠保持品牌獨立運營,現已調整產品線,開始重視入門級產品,Vector 180是其旗艦產品,性能波動比較大,後面會再提到。
Samsung MEX:MEX只是棒子星的主控系列之一,850系列採用(850EVO用MGX),此外還有830採用的MCX、840採用的MDX等等。公正的說, M某X主控體現了三星科研能力的強悍,在各方面表現都是非常優秀的,照理說如此強大的主控應該讓棒子迅速佔領市場制高點,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從840系列開始棒子就開始作死,840、 840EVO、840Pro採用同樣的主控,但不同的固件演算法硬是把性能拉開差距(也跟顆粒有關),結果840早早死去,840EVO只剩跳樓大甩賣的份 兒,840Pro的價格高高在上,可以說棒子星是主動放棄了500元級這一主流市場。到了850這一代,棒子依然堅持840的道路,結果850EVO降價加五年保都依然寒冬,850Pro逼格太高,對手太多太強,整個2015年三星的SSD似乎已經沒有了往年的激情。從2014年12月850EVO發布到2015年12月,除了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950Pro(僅M.2介面規格)這一款產品發布,就沒有新品了。
LAMD:LAMD是和海盜船分不開的,賊船把LADM帶入消費級市場,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那小的可憐的出貨量,除了逼格,什麼都沒有。
JMF:最早的SSD主控之一,同時期的SF早已做得風生水起,但JMF就是不溫不火,難道是因為沒抱到Intel這樣的大腿?特點是價格十分便宜,小作坊的最愛,不過自從影馳看上了JMF,總算是有些起色了。
SMI:2015年的黑馬。榮慧的主控基本是從U盤主控一點點提升起來的,SM2246EN算是集大成者,特點是功耗控制,同時也能保證性能,總體來說各方面比較平衡,加上浦科特新品M6V的使用,榮慧終於抱上了大腿。
顆粒,也就是快閃記憶體晶元,SSD的存儲介質,決定了SSD的壽命,對性能的影響也至關重要,也是決定成本的關鍵。很多小作坊出的SSD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 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俗稱的「黑白片」,造成SSD性能直線下降,引發不穩定、用戶數據易丟失等問題。一般一塊SSD有4-16顆快閃記憶體晶元,只要有一顆黑白片,性能將大打折扣。
解釋一下,「黑片」就是指晶元工廠選出的淘汰的次品,沒有打上工廠標籤和產品型號的晶元。「白片」就是達到及格線,但是是別家挑剩下的,人為地給打上各種標,但不是原晶元工廠的標籤,「白片」的質量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性能絕對不會好看。
至於顆粒的同步非同步之分也很重要,解釋起來太複雜,簡單提一下就行:同步比非同步好。區分的方法如下:英特爾生產的後三位是ME1(11年後生產的)、 ME2/ME3的MLC顆粒、美光生產的後五位是CBAAB的MLC顆粒(支持同步和非同步),以上為同步;英特爾生產的後三位是ME1(10年生產的)的 MLC顆粒、美光生產的後五位是CBAAA的MLC顆粒,以上為非同步。以上了解一下即可,總不可能買SSD之前都拆開來看吧,能用就行。
在此奉勸強迫症和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請勿手賤開蓋,因為開了就沒保修了。
顆粒分類
SLC:最強最貴的顆粒,主要用於企業級SSD,約10萬次擦寫壽命
MLC:幾乎所有的消費級SSD都採用了MLC顆粒,約1萬次的擦寫壽命,價格與性能均衡。
TLC:棒子星840EVO採用TLC顆粒的消息一爆出來,無異於在糞坑裡丟了一顆炸彈——糞量十足。這貨就是一般U盤用的顆粒,500次擦寫壽命,壽命遠遠低於MLC顆粒,是最廉價的顆粒。也就是因為這個,840EVO在被識破偽裝後,不得不跳樓大甩賣,即使這樣,除了小白和吃回扣的腐敗分子,無人敢買。然後我們驚喜的看到,850EVO義無反顧的堅持TLC路線,看來棒子的自信真的已經超越了宇宙。但是,TLC的廉價帶來的是廠商利潤的增長,到了2016年,幾乎所有的主流品牌都上了TLC的船,比如OCZ的Trion150、東芝的Q300、閃迪的Ultra II、Plus、X300、美光的BX200、浦科特的M7V。其實TLC不是不能買,SLC換成MLC的時候也是一大片口誅筆伐,只是TLC跟MLC賣一個價,怎麼都說不過去。所以說黑心的有(比如棒子的某星),良心的也有(比如美帝的某魚)。
固件,主控和顆粒是SSD的硬體,固件則是軟體,相當於顯卡的驅動一般。不同的固件對採用同樣的主控和顆粒的SSD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直接決定了SSD的 性能發揮水平,比如棒子星840系列。固件開發也體現了一個SSD廠商的水平,比如前面提到的影馳採用JMF主控,但因為固件的原因,性能沒有完全發揮。 因此,固件可以說是SSD的靈魂,在選擇SSD之前,可以先查一下這個品牌固件更新的情況,如果是那種只管賣的,請直接無視。
特別說明一下,現在逐步流行起了一種演算法機制,可能會成為以後SSD固件發展的主流。即SLC Cache,這種已經在美光M600以及OCZ Vector 180 / Vectex 460使用的演算法,其理論依據是把MLC快閃記憶體當成SLC快閃記憶體那樣的操作模式進行使用,以使MLC達到SLC的寫入性能。然而,LZ一直認為這種模式應該屬於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因為MLC自身的短板決定了其不能承受SLC的演算法,而SLC Cache模式就是為了強行實現這種不科學的行為,代價就是,在快閃記憶體負載超過50%以後,會出現非常明顯的掉速,容量越小,掉速越明顯,120/128G 能掉3/4,240/256G能掉1/2,換句話說,採用這種演算法的SSD,跑分絕對十分好看,但是實際使用根本就不能穩定保持這種狀態。這種演算法出現的 背景是顆粒製程對性能的提升已經遇到了瓶頸,比如美光MX100的顆粒採用了最先進的16nm製程,但性能跟19/20nm基本沒差別。這也折射出目前SSD發展的瓶頸,突破的方法目前只有PCI-E介面,所以除非出現革命性的技術,不然SSD取代HDD的道路還會很長。
最後,在SSD越來越被神化的今天,用一句還其一個公道:SSD只是提升整機的讀寫速度,對遊戲的3D性能並無提升,當然,場景切換的時候,載入會快點。
最最後,點評一下各主流品牌,歡迎補充,歡迎拍磚
三星:說實話,棒子星的SSD絕對是一流的,但是良心大大的壞了。840開始用廉價的TLC顆粒賣MLC的價格,還專門編寫了應對跑分的固件,結果,跑分十分漂亮,不過嘛,隨著SSD越來越普及,棒子星的這套把戲已經騙不了幾個人了。850採用的是3D V-NAND顆粒,當然,PRO依然是MLC,EVO依然是TLC,有自信,果然這麼美麗。
Intel:Intel的實力毋庸置疑,只是無奈其價格遙遙領先,530過後,Intel基本放棄了消費級產品的研發,集中力量專註企業產品。消費級產品目前是540,雖然Intel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性價比,但其價格沒有貴得離譜,而730/750作為消費級的企業級產品,有錢人,趕緊上!其實Intel最大的優勢是售後,即使是最入門的產品,也都是5年質保,絕對是業界良心,誰用誰知道。
美光:工藝先進,16nm快閃記憶體就是美光最先研發的,而且品質十分有保證,而且產品布局十分清晰,而且性能也非常不錯,唯一不好的就是售後,只能店保,後果嘛,就是代{過}{濾}理跑路了,就沒人管你了。
東芝:東芝近幾年發力硬碟市場,HDD方面開始挑戰ST/WD的市場,SSD方面憑藉原廠顆粒和主控研發的優勢,佔領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目前東芝的消費級產品線很簡單,Q系列,定位主流與旗艦之間,性能堪稱強大。旗下品牌OCZ,也採用東芝原廠顆粒。
以上品牌都有自己的快閃記憶體生產線,所以基本不用擔心顆粒的質量
浦科特:LZ十分欣賞這個牌子,特別是M5時代,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超耐久不掉速,你值得擁有!不過浦科特十分前衛,喜歡第一時間應用新技術,在帶來全新體驗的同時,也容易導致新產品的不穩定。
OCZ:以裝逼過度著稱,白片門過後,被東芝收購,保持品牌獨立運營。(OCZ:我以前沒得選,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LZ:好啊,跟東芝去說。東芝:跟著我有肉吃。)如今的OCZ終於得以重新做人,有了東芝原廠顆粒的保障,主控研發進一步加強,並且對產品線進行了簡化,旗艦Vertor主流Vertex入門ARC100。特別是ARC100,堪稱最強入門級SSD,性能不錯,價格也好看,上市初期便引發了一陣熱潮。
影馳:延續顯卡系列的命名,各種將,聽起來高大上,不過只能算入門品牌。俗稱白片馳,原因就顧名思義吧,不過跟當初OCZ的高逼格不同,影馳一直賣得便宜,用用白片似乎也能被人民群眾所理解,在眾多「入門級」品牌裡面,影馳應該是最好的。
SSD對介面的敏感程度十分高,簡單介紹一下常見的介面
1、最常見SATA,確切的說是SATA3。雖然SATA3向下兼容SATA2,但SATA2傳輸速度(3Gbps)比SATA3(6 Gbps)慢很多,完全限制了SSD性能的發揮,所以使用SATA介面的SSD一定要插到主板的原生SATA3介面,擴展的SATA3會打折。
PS.HDD的速度難以突破三位數,所以即使是現在支持SATA3的HDD,還是插到SATA2上吧。
2、極致性能PCI-E,企業級SSD標準介面,開始走向消費級(比如Intel750),通常1TB容量起步,直接走PCI-E 通道,極致性能是SATA介面無法望其項背的。
3、新興M.2,即NGFF。其實並不新,早些時候為超極本量身定做,後來隨著Z97主板才發展到台式機上。M.2介面的SSD特點是體積非常小,其寬度是標準化22mm,通過長度與容量成正比(PCB越長,顆粒搭載約多)。購買M.2介面的SSD需要了解傳輸走SATA通道還是PCI-E通道,兩者性能差別極大(6 Gbps和10Gbps的差別)。
4、mSATA,多見於本本,逐漸被M.2取代。由於體積小,許多本本有足夠的空間加裝mSATA和M.2介面的SSD,但是如果要用SATA介面的SSD則多數需要拆光碟機。mSATA介面可以理解為是一個SATA介面+連接器,所以理論速度基本與SATA一樣。
目錄
SSD、SSHD和HDD哪個好?
1. 日漸式微的機械硬碟
2.電腦儲存器的革命——固態硬碟(本文)
2.1 最佳固態硬碟品牌
2.2 固態硬碟主要規格剖析
2.2.1 固態硬碟的關鍵組件——控制器
2.2.2 固態硬碟的關鍵組件——內存
2.2.3 老司機帶你理清各種固態硬碟介面
2.2.3.1 硬碟介面標準——IDE、AHCI和NVMe咋選?
2.3 如何看懂SSD評測數據?
2.4 固態硬碟的注意事項
2.5 2017年第三季度最佳固態硬碟
3. 尷尬的固態混合硬碟
4.聊聊磁碟陣列功能
電腦儲存器的革命——固態硬碟
快速指南
在快速指南中,上表是我推薦的最新SSD列表(2017-08-21)。
引言
固態硬碟(英語:Solid State Disk、Solid State Drive,簡稱SSD)是一種以內存作為永久性存儲器的電腦存儲設備。
SSDs
傳統的機械硬碟已經成為現代PC的性能瓶頸,而固態硬碟大幅度地提高了PC的讀寫性能,加上近年來固態硬碟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
我認為,固態硬碟是現代PC的必備設備。
市場份額
根據獨立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cus報告指出,2016年第二季度,三星的 SSD 市場佔有率為 40.8%。
三星在2008年就已經是固態硬碟的市場霸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份額變得更大了。
推薦品牌
以三星為首的六大寡頭(東芝、西數/閃迪、美光、SK海力士和英特爾)不僅擁有固態硬碟控制器、內存和固件,還有自主品牌,簡直就是666。
固態硬碟六巨人
因此,在選購SSD時,建議優先選擇資源整合度高的品牌。
更多詳情請看《最佳固態硬碟品牌》。
規格
SSD常見的主要規格參數有產品類型、介面、容量、連續性能、隨機性能、控制器、內存、固件和保修等,更多請看《固態硬碟主要規格剖析》。
性能
現在SSD的評測數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
以Anandtech的Crucial MX200 (250GB, 500GB 1TB) SSD Review為例,評價SSD的性能項目有性能穩定性、真實世界測試、隨機性能、連續性能、混合讀寫性能、待機功耗和TRIM 驗證。
AnandTech SSD Bench
更多詳情請看《如何看懂SSD評測數據?》
操作系統支持
◇Microsoft Windows
Windows 7之前的版本不採取任何特殊措施支持固態硬碟,Windows 7和更高版本的Windows有固態硬碟的原生支持。
Windows7之前的系統也能使用SSD,只是新系統的一些功能更適合固態硬碟運行,例如TRIM。
◇OS X和 Linux
最新版的OS X和 Linux都能很好地支持SSD。
重裝系統或數據遷移
舊電腦升級SSD時,可以選擇重裝系統或者數據遷移兩種方式。
三星和英特爾都有很方便的數據遷移工具,幫助用戶把舊硬碟的數據快速遷移到新的SSD。[3] [4]
雖然三星和英特爾的工具不適用於第三方的SSD,但是也有AOMEI Backupper這樣的通用工具。
當然,重裝系統是最直接和最原汁原味的方法。
優點
和傳統硬碟相比,固態硬碟具有低功耗、無噪音、抗震動、低熱量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使得數據能更加安全地得到保存,而且也延長靠電池供電的設備的連續運轉時間。
缺點
目前固態硬碟普及的五大問題:高成本、寫入次數限制、讀取干擾、損壞時的不可挽救性及掉速。
◇高成本
固態硬碟以往由於價格高昂,通常只用于軍事及工業用途上;不過隨著NAND快閃記憶體成本的不斷下降,固態硬碟越來越流行。
◇可靠性
隨著技術的進步,SSD的可靠性也在不斷加強。比如TRIM和垃圾回收可以恢復性能和延壽;還有三星 TLC SSD的質保一般為五年,讓消費者在這五年的使用中高枕無憂。
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叫做SSD Life的軟體來查看SSD的壽命。
◇損壞時的不可挽救性
很多人最在意的問題:固態硬碟數據損壞後是難以修復的。當負責儲存數據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有毀損時,現在的數據修復技術不可能在損壞的晶元中救回數據,相反傳統機械硬碟或許還能通過一些數據恢復技術挽回一些數據。不過真正在意數據保存的人士一般也會定期備份資料。
演變
目前有眾多儲存廠商推出融合SSD/HDD優點的固態混合硬碟(SSHD)。
但是SSHD的性能遠不及SSD,加上SSD這幾年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SSHD更是望塵莫及。再者,隨著SSD的成本逐步降低,SSHD的性價比也沒有優勢可言。
因此,SSHD自2007年推出後,一直不溫不火。
更多詳情請看《尷尬的固態混合硬碟》。
固態硬碟的注意事項
接觸SSD之後,常常聽到4K對齊、預留空間(OP)、分區問題、磁碟整理和SSD優化等等,關於這些內容請看《固態硬碟的注意事項》。
選購指南
在快速指南中,上表是我推薦的最新SSD列表(2017-08-21)。
綜合考慮品牌、主控、內存、質保、價格和電商銷量等因素,綜合篩選出這些SSD。
更多詳情請看《2017年第三季度最佳固態硬碟》。
參考文獻
1. 固態硬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 Solid-state drive - Wikipedia
3. Tool Software | Download | Samsung V-NAND SSD
4. Download Intel? Data Migration Software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和微信公眾號:黎小白
劃分四個等級,簡單的推薦一些現在主流的SSD,囊括所有主流介面,有表格,方便查找對應的介面和性能。
①入門級梯隊劃分,主要按性能劃分,各取所需第一梯隊:浦科特M7V、三星750evo、閃迪X400、閃迪至尊高速2代
第二梯隊:飢餓鯊TR150、英特爾540s、閃迪Z400S、東芝Q300.
第三梯隊:金士頓HyperX fury、金士頓UV400、閃迪加強版、閃迪Z410
②主流級梯隊劃分
第一梯隊:英睿達MX200、浦科特M6S+、三星850EVO
第二梯隊:建興睿速T9、建興ZETA、東芝Q200EX
第三梯隊:英特爾535、英睿達MX300、金士頓HyperX Savage
③旗艦級梯隊劃分
第一梯隊:英特爾730、閃迪Extreme Pro、飢餓鯊VT180
第二梯隊:浦科特M6Pro、東芝Q300 Pro、三星850Pro
④發燒級梯隊劃分
第一梯隊:三星950PRO、英特爾750、三星SM961
第二梯隊:三星XP941、三星PM951、三星SM951、三星SM951a、英特爾600P
第三梯隊:浦科特M8PE、飢餓鯊RD400、東芝XG3、三星PM961
總圖:
四個等級、五個介面,其中黃色部分是相對來說比較有購買價值的,買之前先確定容量和介面,再去查查價格,看看能接受哪個就行了,不要太糾結
節選自固態硬碟吧
作者:最強幹擾器
http://tieba.baidu.com/p/4753207416?share=9105fr=share
英特爾,三星
講道理,你們買硬碟不看介面的嗎,上來就報哪個哪個型號。在電腦介面和錢包雙允許的情況下,選pcle介面的總是沒錯的。
講道理,你不跑分看著爽的話,大部分固態硬碟都可以滿足日常需要,300起價的話你看哪個順眼買了就是,千金難買爺樂意,除了金士頓其他垃圾的固態128g應該上不了這個價。
講道理,三星沒必要無腦黑,人家固態在這麼多人噴的情況下能賣到佔市場半壁江山也不是吹出來的,性價比低了些就是,論性能,pcle通道沒幾個能正面肛sm951的。
講道理,要想不出大錯又想要性價比,瞅准閃迪,篩選mlc顆粒,你看哪個價錢合適就買買買吧。
最後講個道理,mlc和tlc在民用級沒那麼玄乎,你不閑的蛋疼去折騰它四五年之內擦寫是不會被你用完的,這些年你電腦都說不定換兩次了。
2017.6.29更新
最近Intel發布的SSD 545s採用的是Intel第二代3D TLC快閃記憶體顆粒,64層堆疊設計,具有浮動柵極存儲單元,單顆容量256Gb(32GB),更大的512Gb顆粒還沒有量產。
性能方面,持續讀取最高550MB/s,持續寫入穩定475MB/s、突發500MB/s,隨機讀寫75000 IOPS、90000 IOPS,支持每天0.3次全盤寫入,終生寫入量288TB。
這壽命可比大多數MLC都長了,技術在進步,就不(還)要(是)糾(省)結(錢)壽(重)命(要)了。
----------------------------------------------------------------------------
今天吐槽一下幾個主要的廠商吧:
三星:
毫無疑問是目前固態銷量第一,目前容量最大的固態也是三星的,也是三星第一個大規模在民用ssd上推廣tlc顆粒的,論技術,目前最先進的10nm 3D快閃記憶體製程技術,只有三星一家能夠生產。那麼問題來了,三星的槽點在哪裡呢,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黑呢。總結起來無非是因為太貴了,mlc顆粒的pro版本賣的比intel企業版還貴,tlc顆粒的evo版本又因為成本低和耐用度(其實並不低,完全夠用)被噴而且依然貴!貴!貴!還有三星強大的營銷手段和鋪天蓋地的水軍。還有一個什麼的,就是它作弊一樣(SLC Cache)超高的跑分
那麼三星值不值得買呢?如果是買STAT3介面且預算在400以下的,三星可以不用看了,這個價位有太多其他好的選擇。電腦有pcle通道的我強推三星,有錢的我強推sm951,業界良心。
intel:
專註於企業級市場,對於民用市場一直不走心,基本就是把企業級的產品降一降規格就扔到民用市場賣了。intel的特點是極其穩定,這歸功於intel的主控,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恰恰也是這個主控導致intel的固態在速度上沒法和同檔次的ssd比拼,說白了就是intel重穩定而不重速度。所以極其重視數據安全的我強推intel,有錢的土豪可以買它的企業級用用,其他的再考慮考慮吧。
浦科特(此段參考 @鴨寶寶 的回答) :
浦科特的ssd其實也蠻有槽點的。是不是聽說過建興這個牌子的比較少?那麼好了,浦科特的SSD其實根本就是建興的馬甲, 用的料都是一樣的但賣的就是比建興貴。那麼建興怎麼樣呢?建興既不生產快閃記憶體顆粒, 也沒有自己的主控晶元, 基本上就是一個組裝廠。那麼建興/浦科特用的顆粒好不好呢?那是它老大哥東芝用剩下的或是質量次級的或是工藝落後的晶元抹掉自己的logo後扔給它的。這麼說懂了吧。
浦科特在ssd市場上的口碑一直不錯,質量紮實,速度快,不掉速(和它的垃圾回收機制有關,會比較耗擦寫),相對來講m6s和m6p都值得推薦。但是有一個什麼問題呢,有蠻多人反應浦科特在升級固件後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掉盤,但都是可以挽回的。還有就是售後較差,售價也相對偏高。
東芝:
作為全球三大快閃記憶體製造廠之一,東芝本身大概是最大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提供廠商,inter也有自主生產快閃記憶體顆粒的能力,但它有些ssd用的還是東芝的顆粒,東芝可謂是快閃記憶體的親爹,而東芝最好的顆粒當然是留給自己的產品線的。即使是tlc顆粒,東芝也要玩一個etlc概念(就是在一堆tlc顆粒裡面進行測試挑選,挑選出出錯率最小最穩定的那一堆,e就是企業級的意思)。
但比較遺憾的一點是什麼呢,東芝作為快閃記憶體親爹,對民用級的ssd的態度和inter一樣很不上心,難說他的產品有什麼很強的競爭力,我每次買硬碟都將東芝列在候選名單里卻又每次都把它淘汰掉(每次都不在我名單里的就是三星,別問我為什麼,就是看他不順眼,什麼!你說我沒錢!???有些事自己知道就好了能不能別說出來)。而且東芝有個槽點是啥呢,東芝的民用級ssd基本都沒有帶緩存。沒有緩存帶來的好處是不怕斷電,數據安全會有所提高,壞處是4k讀寫明顯降低跑分渣渣(日常使用是比較看重4k讀寫的,但很多人反應速度並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我個人沒有用過東芝的ssd,所以這一點存疑)。
至於東芝的產品推薦,q300應該還算蠻便宜的性價比高的,但是據用戶反應q300系列會有掉盤現象存在,不放心的追求穩定的可以買pro系列。東芝的ssd貌似曝光率最高的都是sata通道的,其他通道的少見,所以只建議自己電腦只能安sata通道ssd的人購買。
2017年大年初二更新
大過年的,沒女朋友,滾回來更新了。這回說說閃迪:
我當年買的第一塊固體硬碟就是閃迪的,為什麼,便宜啊,還有在U盤上對其積累的好感。當時買的是閃迪至尊高速二代128g,用了半年之後嫌小,買了x300s 256g(強推)。閃迪的速度不快,盤身的塑料感很重,透著一股廉價感,但是重量極輕,我拿到手的時候還以為自己被騙了想著自己可能買的一個假的閃迪。。。。。。閃迪也是全球三大快閃記憶體製造商之一,所以用的顆粒不會差,而其mlc產品的價格還是很良心的,更何況,在英特爾在中國取消對水貨的保修之後,閃迪就成為了目前唯一 一家全球聯保的公司,不需要發票,出了問題一個郵件過去(需要事先註冊過產品)就給換(oem產品除外)。
閃迪的tlc採用了和三星類似的tlc模擬slc的技術,叫ncache,但是在存儲超過一半多的時候會有些降速。
至於閃迪的產品推薦,入門級的我推薦閃迪加強版(mlc,速度較慢)閃迪至尊高速二代(tlc,速度較快),主流級我推薦x300s(mlc,只有店保,但是價格很便宜而且真的非常好用),發燒級我推薦extreme pro(mlc,能與三星高端一戰)。
自己做了個表,三星的這些產品基本覆蓋桌面PC所有檔次的SSD了吧,不想收集信息的可以對照這個選購滿足自己需要的ssd。
謝邀。其實我是個保守的人。一般都是我問別人這樣的問題。問了之後也不行動,直到市場發展到不需要問這樣的問題再出手。
目前來說,ssd的品牌中唯一稱得上靠譜的只有intel,其他牌子買ssd都得看型號。
這裡的靠譜是說晶元來源可靠,固件水平穩定並且售後保障優秀。
其他來說,三星pro系列完全就是一個高端家用產品,卻定了一個商用產品定價。evo跑分不錯,用起來也還湊合,但價格起飛。
目前(2016年5月8號)來說可以買的幾個型號
高端:sandisk至尊超極速
中段:ocz arc100(尾貨)英睿達MX200(略貴)
低端:,intel和ocz的T150折兩款TLC,
三星全家都可以買,只要你不在乎性價比的話。
要說這些推薦的原因,請去PCEVA。——————————————
低端刪去sandisk plus,因為閃迪無恥的換主控和快閃記憶體了。
根據你自己的預算、容量等要求,選擇銷量和評價都比較好的,基本不會差。
轉帖
——————————————————分割線————————————————————
這通用篇主要為大家解答一些無關品牌,對所有SSD產品都存在的疑問,針對特定品牌產品的常見疑問,大家可以在最後找到已經發表的帖子鏈接,整個系列的帖子我都會一直跟進下去,不定時更新,去掉過時的問題,補充新出現的問題。
但這裡我還是需要先作一個提醒,以下內容僅針對大多數普通的SSD入門用戶及網友,糾結帝等等(糾結跑分、開機時間等)非一般用戶,請原諒我對你們通常糾結的問題無能為力。
一:市面上各種品牌、型號的SSD應該如何選適合我的?
這個問題是最最常見,但細說又最複雜的,我在這裡只給大家一個最簡潔的並帶點王婆味道的答案:請按照你的錢包和最關心的產品特點,從PCEVA最近評測或點評過的主流產品內選擇你認為最值得購買的。
PCEVA所有評測及產品點評文章都可以在文庫內找到:PCEVA文庫存儲分類
雖然PCEVA未必可以涵蓋所有值得選購的產品,但所有PCEVA認為沒有選購價值的產品,我們都肯定不會評測或作出肯定的點評,所以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如何選擇,並且樂意聽我的意見,可以採納上面的答案。
二:應該從什麼渠道購買SSD才可靠?
答案:任何正規的代理、經銷以及國內主流B2C商城上出售的SSD產品,我們都可以認為是相對可靠的。主流B2C商城如:京東、亞馬遜、易迅等。各品牌的正規代理及經銷一般可以在該品牌的官網上找到聯繫方式。這裡再打一次廣告,所有和PCEVA合作的商家(即特約商家領域及授權商家精品特賣版區內的)都是我們認為有信譽的正規經銷商,PCEVA的論壇網友在授權商家處購買產品後如果產生糾紛,可以請我們協助處理。
三:購買回來的SSD怎麼分辨是不是全新品?
答案:這也是稍微複雜的問題,一般可以從產品包裝、產品外觀以及SSD的SMART數據這幾方面判斷,如果產品包裝有明顯開啟過的痕迹、產品外觀有不正常的損傷,SMART數據如通電次數、時間還有寫入量等項目非正常的高,那肯定可以認為SSD不可能是全新的。請注意,由於出廠檢測,新買到的SSD介面金手指有痕迹、有幾次通電次數(一般10次左右或以下)和少量的寫入量(一般最多就10GB左右),都是完全正常的,不要因此把全新的SSD當成2手貨。
四:應該用什麼軟體看SSD的SMART數據?
答案:如果你選購的SSD產品有提供官方的工具箱軟體(如Intel、浦科特、閃迪、三星等),這些軟體都會提供檢查SMART數據的功能;如果沒有官方的工具箱軟體,這裡我建議大家可以下載最新正式版的CrystalDiskInfo來查看,目前這款軟體在多語言及對主流SSD產品的支持度方面都是做得比較好的,最重要的是這是一款免費軟體:CDI最新正式版官方下載地址
五:我SSD的SMART有項目在HD Tune上黃/紅了,是不是我買SSD有問題或者不行了?
答案:HD Tune是老牌的硬碟檢測及測試軟體,但它對SSD特點的支持就非常之差,直到目前為止HD Tune的健康警告依然只按照HDD的特點而作出,並且完全沒有考慮過SSD,所以請大家不要以HD Tune這款軟體的信息作為SSD健康狀態的參考依據,如果需要了解SSD的狀態,請參考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採用CDI。
六:使用SSD我要注意什麼地方?
答案:只要你選購的是當前主流的SSD產品(如PCEVA最近點評過的),只有一點是大家都必須注意的:分區對齊。其它目前網上流傳的注意要點都並不重要或者是錯誤的。
七:如何分區對齊?
答案:只要使用win VISTA或其後的操作系統(U盤的PE系統亦相同)對SSD做分區操作,都不會產生對齊問題。並且我強烈建議所有不清楚分區設置項目作用及意義的網友,不要選擇使用第3方軟體做分區操作。
八:如何知道分區已經對齊?
答案:大家可以使用最常見的AS SSD Benchmark測試軟體來檢查,只要看到如下圖紅框中的OK字樣,不管前面數字大小,都代表已經對齊。
如果想了解更多分區對齊的入門知識,請參考存儲區右側邊欄的SSD傻傻問系列帖子。
九:很多網站和很多人都說開啟AHCI對SSD非常重要,而且是必須注意的,為什麼007你第六問里不提它?
答案:因為近年較新的PC平台,默認情況下AHCI模式都是開啟的,再者AHCI並不是必須開啟不可的,老舊的平台如果沒有AHCI模式,使用IDE模式也可以支持Trim的特性,一般家用環境的實際使用上,兩者差別也很微小,所以我沒有提及它。
十:為什麼同樣的平台和SSD,別人SSD有4、500的讀取成績,我的跑不到400以上?
答案:出現這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把SSD接在主板上由第3方晶元提供的SATA介面上了,只要更換為主板原生的SATA介面,即可解決問題。
有關這個問題更詳細的入門知識,請參考存儲區右側邊欄的SSD傻傻問系列帖子。
十一:如果要讓SSD發揮最佳性能,是不是必須安裝Intel RST或者AMD的AHCI驅動?
答案:安裝晶元廠的AHCI驅動雖然很多情況下可以提高SSD跑測試的成績,但對實際使用並不能真正產生顯著的效果,因此除非你有必需安裝的理由(例如使用RST的智能響應功能為HDD加速),否則我強烈建議入門用戶只使用系統自帶的AHCI驅動即可。
關於這個問題更詳細知識,可以參考我做過的測試。
十二:我的SSD跑AS SSD之類軟體的測試成績和分數比別人低,是不是不正常?
答案:AS SSD這個軟體藍底黑字的分數完全沒有任何參考意義,關於這一點論壇版主仙賢戀軒曾發表過論述的帖子,大家可以去參考。
AS SSD綠底黑字的測試成績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它表示的不僅僅只是SSD的性能,而是你這台PC的整個存儲系統的性能,從硬體配置、BIOS設置、操作系統、你測試時後台運行著的任何軟體程序,都會或有可能影響干擾到這個測試成績,如果你想詳細了解這些成績的意義,請參考存儲區右側邊欄的SSD傻傻問系列帖子的相關幾期內容。若你只希望從一個得分知道SSD是否工作正常,我現在建議你花一點時間去下載一個比較權威但大一點的測試軟體PC MARK7高級版(網上的破解版本請自行搜索),使用PCM7的存儲測試項目對SSD分區進行測試,只要測試分數達到4000分以上,不管AS SSD(CrystalDiskMark)這類軟體測試出什麼成績,你都可以認為SSD是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的。
十三:為什麼我的SSD跑AS SSD這類測試軟體,讀取成績正常,但寫入成績就特別差?
答案:請你確定操作系統里對於SSD的寫入緩存被正確開啟,檢查方法是進入設備管理器-磁碟驅動器下找到你的SSD,打開它的屬性對話框,選擇策略標籤頁,檢查是否如下圖的設置,如果不是,請按照下圖設置好再運行測試,成績就應該會正常了。
關於系統緩存設置的更多相關知識,請參考存儲區右側邊欄的SSD傻傻問系列帖子的相關幾期內容。
十四:為什麼我用SSD後開機時間比別人的XX秒慢?
答案:PC的開機時間不只取決於SSD,你PC上連接的所有硬體以及BIOS設置以至操作系統和你安裝的軟體都會影響所謂的開機時間,即使硬體完全一樣,操作系統和軟體都足以讓開機時間發生顯著的變化,當硬體有差異時,變化只會更明顯,SSD並不會也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讓開機時間絕對縮短,所以如果你的開機時間在1分鐘以內,都是完全正常的。有某部分PC的開機時間甚至需要1分鐘以上,所以請不要以開機時間長短作為判斷SSD是否正常工作的依據。
關於開機時間更詳細的知識,請參考存儲區右側邊欄浴室的一個知識普及帖。該帖還有跟12和13問相關的內容,關注AS SSD跟CDM測試成績的網友可以參考。
十五:死機重啟後我的SSD不見了,是不是要返修了?
答案:使用了SSD的電腦發生死機、藍屏等情況時,我強烈建議任何用戶都不要立刻去按機箱的Reset按鈕強制重啟機器,應該等待機器自動重啟或等候5分鐘的時間再去按Reset按鈕重啟。當重啟後發生丟盤狀況,請大家一定不要重複重啟,而是停留在當前狀態(BIOS界面、引導設備丟失提示畫面等)下5-15分鐘(具體時間依SSD容量而定,越大時間越長),然後把機器完全斷電,等1、2分鐘後再重新開機檢查。
關於SSD需要這樣處理的相關知識,請參考存儲區右側邊欄的SSD傻傻問系列帖子。
十六:我懷疑使用中的SSD出了問題,應該怎麼檢查?
答案:對於這個問題,我首先要求大家學習並做到一點:不要去臆想問題。所謂的臆想問題,舉個例子如:一次意外的停電後,軟體報告的開機時間比原來增加了XX秒,這位用戶就覺得是SSD出了問題。上面例子這類情況就是臆想問題,在不臆想問題的情況下,大家可以先按照前面四至十五問的內容檢查SSD是否工作在正常狀態,如果都正常,那麼我建議你檢查一下軟體或其它硬體引起問題的可能。如果確定是SSD異常,可以針對具體問題去解決。
我最常用,並且認為最易於判斷問題的方法是:保證系統環境的乾淨(如全新安裝的原版win),並且採用系統默認AHCI驅動,然後執行發現問題的同類操作,檢查問題現象是否有重現,如果沒有就代表問題由軟體或驅動引起的可能性極高,否則就代表硬體方面存在問題的可能更大。
關於切換系統默認驅動的方法,請參考我以前發表的相關帖子。
十七:我用HD Tune掃描SSD發現有壞道要怎麼辦?
答案:如第五問的答案,HD Tune是HDD軟體,並不適合在SSD使用,但它的壞道掃描功能在某些情況下對可能存在問題的SSD,還是有點用處的,如果HDT在SSD上掃描出壞道,並不代表SSD有壞塊(SSD真實的壞塊HDT不可能檢測到),它代表的是SSD固件的映射表存在問題,處理的辦法是備份好你的數據後,對SSD做一次全盤安全擦除(簡稱SE)的操作,這樣FTL(固件映射表)會被完全重置,問題一般就會被修復。
關於安全擦除的方法,十六問答案里我提供的帖子鏈接,在文章最後有當前四個主流SE方法的教程,個人推薦大家學習採用linux live cd/parted magic/HDAT2這3種中之一的方法,因為它們對不同平台的兼容表現是最好的。
十八:為什麼007你說PCM7的分數比AS SSD這些軟體更能代表SSD正常不正常?
答案:因為如我在十二問里所答的,影響干擾AS SSD跟CDM這類軟體跑分的因數非常多,而且很多我們根本無法最嚴格的控制,相反PCM這個系列的測試軟體,從7開始就利用其測試方式的優勢及特點把這些影響及干擾因素減少至接近無法影響測試成績的程度,因此它們測試出來的成績,是真真正正代表一般家用環境應用下,這款SSD實際表現的成績,同理只要SSD工作正常,PCM的成績就一定會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以內,而不像AS SSD那些軟體會因為干擾讓測試成績大幅變化,導致我們產生SSD工作可能不正常的錯覺。
兼顧性能和價格:M5P、三星 840 pro
窮:三星 840 evo
喜歡嘗鮮:三星 XP941 + 自己設計個轉接卡(這貨是 pcie x4 介面的……)
性價比最高的是鎂光M4,性能最強的是浦科特M5P
怎麼選就看你要多大容量和有多少預算了,另外除Intel和金士頓外不要考慮其他任何採用SandForce主控的產品,尤其是OCZ和威剛,這兩家的SSD每個都是極品地雷
2013-11-15更新
市場上的M4已經被M500取代,性能在這代SSD中處於中下游,性價比不高,一般不推薦
浦科特M5S已經升級為和M5P相同的主控和Flash顆粒,也就是說M5S和M5P硬體上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在固件上限制了性能,但是不能像M3系列一樣混刷固件了
三星的840evo定位於入門級,應該會逐漸取代840,推薦希望嘗鮮SSD的用戶使用
--------------------------------------------
轉篇文章,來自PCEVA neeyuese
link:http://bbs.pceva.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325mobile=no
--------------------------------------------
目前市場上生產SSD的廠家已經超過了100家,眼花繚亂的各色產品中要挑選出一塊靠譜的還真的難倒了很大一部分消費者。
最簡單的「訣竅」 – 選擇擁有快閃記憶體生產能力的廠商的產品,他們是三星,英特爾,東芝,美光,閃迪,海力士。
1.三星在SSD領域的起步比較早,而且一直是使用自主研發的主控和快閃記憶體,在早期的產品中,垃圾回收演算法架構和Trim的支持一直是個大問題,當然那時候也沒有真正支持Trim的操作系統。說的簡單點就是,速度太慢但是很穩定,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這些穩定的前提是需要固件升級個2~3版。毫無疑問三星的經典產品屬於830系列,它的速度合理,耐久度高,兼容性好,後來的840Pro和840甚至840Evo都只是銷售需要造就的指標提升,沒有明顯的亮點。還有一個問題是三星如今的產品跑分高,速度體驗卻不一定強過其它品牌的固態硬碟產品,不相信的可以自己親身去體驗下。三星固態硬碟產品目前還有個缺點則是穩定態性能還是不行,並不適合高寫入壓力伺服器場合的應用。道理很簡單,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SandForce之類主控是從企業級一點點割下來再修修補補的,而三星的企業級產品線則是基於消費級的主控再一點點加了補加了補上去的。
2.英特爾和美光,只要記住一點就是英特爾是為了賣SSD而投資快閃記憶體,而美光是為了賣快閃記憶體而做SSD市場,就不難理解為何英特爾的SSD在價格,保修,穩定,性能都一直是那麼高高在上的感覺。毫不誇張的說,是英特爾製造出了第一塊穩定的消費級SSD X25-M。英特爾的早期的主控性能受限,在穩定態下性能較弱,因此在新主控開發期間,採取了SandForce 2系方案做為過渡方案,而SandForce 2系方案其實也是依靠著英特爾和金士頓這2金主才解決了絕大部分的bug,如今的DCS3500和DCS3700在穩定態下表現異常優秀,可以說是SATA 3介面的皇者無疑。美光的經典之作是C300系列-第一款SATA 3的消費級SSD,但是由於英特爾晶元組原生SATA 3支持和渠道方面的問題,直到C400/m4系列才真正一炮而紅,新品M500打大容量低價牌反響也不錯,在企業級市場則擁有P300,P400m/P410m照應。
3.東芝做為快閃記憶體發明者同時又擁有機械硬碟技術,很多人認為他們的產品穩定,其實也正是這樣。它的早期產品性能平平,沒有一絲的特點,但優點就是TMD穩定,當然了別想著穩定態性能,那個沒可能好。現在的東芝,依靠著Marvell主控和自己的無外置緩存固件,一絲絲的在進步,不過總的來說,相比它的SSD產品,其實它的快閃記憶體技術更有亮點罷了。閃迪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做快閃記憶體卡的,進入SSD市場較晚,Marvell主控搭配自己的固件絕不輸給東芝,但是相比來說顆粒品質則還是略輸東芝一籌。
4.海力士做SSD應該是這幾家裡最晚的了,第一款產品還是SandForce的2281,後來收購了LAMD 才真正開始有點意思。海力士的問題一直是良品率趕不上新技術,造成了只有供給大廠例如蘋果和自己的產品上才有可能有好顆粒,而給小公司的原片只能比較差了。這個行業很有意思,即便知道有問題但是也不能花太多精力去改進,而是要繼續研發下一代技術,希望下一代的產品不要發生相同的缺陷,因為一旦你停下來去找問題,下一代產品跟不上其它廠商那就是死。現在知道企業級的好產品為何老喜歡用上一代的顆粒了么?因為消費級已經為他們做完了小白鼠,工藝成熟更穩定了。
上面這些快閃記憶體生產廠的SSD產品都是非常穩定的,但是唯獨價格會高出個20~50%左右。這之間選擇的先後順序應該從保修,價格,性能上再一級級排下來。
接下來讓我們說說第三方SSD製造商,這個市場競爭是異常激烈的,要在這個市場里勝出唯一的做法就是殺價格。為了這個終極目標,這些廠商大多會使用第三方封裝的顆粒來降低成本,但是要把價格真正殺到底的話,偷來的顆粒,U盤等級的顆粒,原廠篩選後丟棄的劣質顆粒,甚至損壞返修產品的拆機顆粒都可以不擇手段的用上,君不見那麼多回收廢品SSD的廣告滿天飛么,這類奇葩產品只要通過主控的開卡程序就算交差了,結果是無謂增加了很多返工和返修,其實沒有廠商願意做這些事,但是卻有大批貪便宜的消費者為此買單。現在大家利潤都那麼低,一般情況如果一款SSD產品相比同類產品便宜10%的你就應該提醒自己它可能是用了非原廠片,然後你要擔心的是在這些非原廠片有沒有測試過再做成產品,而如果便宜了25%以上的,恭喜你,買到返修拆機片和黑片的概率接近99.9%,我不想說100%是因為總是有些人認為有那麼點機會廠商會虧的血本無歸賣你極品原片的SSD。(原廠標算個屁,假鈔都有人敢做,假標會沒人敢打?)
最後那些所謂SandForce的黃金版固件(聽說訂單超過100萬顆主控的客戶才會給),浦科特的10萬IOPS固件,三星的RAPID Mode 內存加速,Intel的SSD超頻都是銷售們搗鼓出來的市場策略,過幾年當你再回頭看看這些宣傳攻勢的時候,只會覺得好笑,真正的產品品質取決於內在,而不是這些嘩眾取寵的東西。現在有很多大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固態硬碟產品,你根據自己的容量要求、預算範圍來選就行了。
根據你自己的容量要求、預算這些來選,選大廠商的,一般來說不會差。
根據你的預算和容量要求來選,盡量選擇銷量和評價都比較好的,一般來說都不會差。
根據你的預算、容量要求來選,盡量選擇銷量和評價都比較好的,一般都不會差。
我剛買的固態硬碟,intel 520 120g的,雖然其他人評價性能不是特別頂尖,但是性價比高,淘寶上今年6月份產的只要38x多,而且保修5年,保修比較給力。雖然用的是sata2的介面,感覺筆記本性能提升的很明顯,絲一般的順滑啊,錢花的比較值!
2014.8.21
關注了固態硬碟有一段時間了。經手的固態硬碟有3塊,分別是閃迪ultra plus 128g,朗科n5m 240g,ocz vector180 240g。談談我自己的體會,和各處查找資料總結出來的心得。在下不是學計算機硬體的,只能算是數碼產品愛好者。說的不一定全對。
固態硬碟優點是什麼呢?
1,速度快,採用主控晶元+快閃記憶體晶元,區別於傳統機械硬碟,傳統機械硬碟需要旋轉尋道,速度較慢,固態硬碟則是依靠主控演算法從快閃記憶體晶元中直接讀寫,忽略了尋道時間,速度大大提高。
2,相對穩定性。機械硬碟的尋道特性決定了它不耐撞擊,尤其在運轉過程中,受撞擊或突然斷電,會導致磁軌損壞,資料丟失,甚至硬碟陣亡。固態硬碟不用撞針尋道,更耐撞擊。但是穩定性則是相對的,主控和顆粒都有壽命。顆粒的壽命更是有量化指標P/E值,即擦寫次數。比如mlc顆粒P/E值3000,我的128g固態硬碟,理論上可以反覆擦寫3000個128g。日常高負荷使用,一天若是擦寫50g,約可以使用6000多天,十多年,估計電腦都換了。
科普一些基本知識。
首先是介面。有好幾種,比如sata,msata,m.2,pci-e。
我比較了解的是sata和msata。現在消費級固態硬碟一般是sata3介面。中高端產品的連續讀寫理論上可以雙雙達到500mb/s以上,這只是一個參數,和日常使用最相關的還是4k隨機讀寫。msata3介面速度和sata3一樣,特點是m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體積小,很多筆記本預留有msata介面,安裝起來像安內存條一樣,很簡單,但是一般比同檔次的sata介面產品貴一些,並且因為體積小,發熱量也大些。現在同為迷你介面的m.2介面有逐漸取代msata介面的趨勢。pci-e介面的速度極快,但是價格也高,並且pci-e介面兼容的機器也少。
如果台式機要安sata介面的硬碟還是簡單,一個硬碟架,一根sata線就夠了。螺絲固定,線接好,進bios設置ahci,開機,分區(分區可以用分區助手,在分區的同時可以在高級選項中設置4k對齊,一定要設置4k對齊,不然硬碟性能+壽命都會下降,一般分一個區就好,據說分區多會加重主控的負擔,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遷移系統,重啟,ok。
筆記本裝sata比較麻煩,有可拆卸光碟機的,可以把光碟機拆下,買一個光碟機位的硬碟托架(有9.8mm和12.8mm兩種規格,務必查好自己的本子是哪種規格),可以把固態裝在光碟機位,也可以把機械硬碟查下來裝光碟機位,把固態硬碟裝在原來的硬碟位。我選擇的是後者,因為大多數光碟機位是sata2介面,無法發揮固態硬碟的全部性能。把機械硬碟裝光碟機位當然也有缺點,光碟機位減震沒有硬碟位那麼好,機械硬碟又是不耐震,可能會導致機械硬碟壽命降低。究竟怎麼裝,看個人的選擇啦。
介面說完了。再說說固態硬碟兩個最重要的部分:主控和顆粒。順帶說說品牌。
浦科特、建興(浦科特建興相當於是一家)、英睿達、鎂光(英睿達鎂光也相當於一家)、閃迪最常用marvell的主控兼顧性能和壽命,英特爾用sandforce的主控犧牲性能延長壽命,OCZ的barefoot主控燃燒壽命獲取性能。三星和東芝都有自己的主控,性能也都還可以。其他的sm和jmf什麼的主控,就比較低端了。
上面提到的牌子,都是可靠的大廠。其他的影馳、威剛、金士頓、台電、朗科、創見之類的,相對算小廠,故障率更高。
消費級的顆粒主要有mlc和tlc(slc是更高級的顆粒,但是價格高,一般用作企業級產品),mlc更快速壽命更長,tlc更廉價。但是三星的evo系列tlc賣的和mlc一樣貴。
顆粒還有原廠顆粒,白片,黑片之分。能生產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廠家就那麼幾個,閃迪、三星、東芝、英特爾。。。原廠顆粒經過切割和篩選,故障率比較低。白片是原廠切割後第二輪篩選沒過的,相當於次品,會低價賣給下游廠商,像我的那款朗科就是用的三星的白片(ocz當年就是白片和原廠混著賣,持續的高返修和壞口碑終於玩到破產,後來被東芝收購了,有了東芝的原廠顆粒支持,加上本身做固態的家底,現在又是一枚好漢)。黑片就是第一輪篩選都沒過的,故障率更高,用黑片的都是黑心商家。
所以我比較推薦的搭配是marvell主控+原廠mlc顆粒。目前性價比比較好的價位大概128g三百多塊,256g六百塊左右比較合適。土豪請挑貴的買。
容量大小方面。現在的主流容量正逐漸從128g向256g級別過度。非遊戲玩家,128g差不多足夠,用來做系統盤,裝常用軟體,享受十幾秒開機,軟體秒開的絲滑感受。如果是單機遊戲玩家,應該還是要200g以上,畢竟現在的單機大作個個幾十g起步,128g真是不夠用,第一塊128g的容量一直都像一根刺一樣梗在我心口。
接下來介紹幾款產品。無任何利益相關。截圖的淘寶店我沒有在那裡購買過任何產品。所以產品質量和售後怎麼樣完全不清楚。純粹是為了介紹硬碟而截圖。
先從msata說起。朗科,msata,240g,低端sm主控,三星白片顆粒。用了兩天,速度可以。就是不知道能用多久。優點是便宜。在眾多寨牌中,我科算是比較靠譜的了,畢竟是u盤發明者。
建興40周年紀念盤。128g,marvell9188主控+原廠mlc顆粒,性能靠譜,牌子也可靠。缺點1:只有淘寶店有賣,淘寶水深 2:128g容量略小。
浦科特m6m,配置和建興40周年盤一樣。京東有售。價格虛高。128g版是500+。
浦科特m6v。是m6m的性能閹割版。用的sm的主控。價格比m6m便宜點。仍然虛高。
鎂光mx200。marvell9189的主控+原廠mlc顆粒。250g,價格合適。缺點:msata版也是只有深水寶有售,而且鎂光售後出名的差。
鎂光mx200還有sata版,京東有售。價格和這個msata差不多。
接下來是sata系列
tlc顆粒的,有三星evo系列,東芝q300,影馳戰將,閃迪的高速系列。但是出於壽命和性能考慮,建議忽略。尤其三星,價格還不便宜。
浦科特m6s,marvell+原廠mlc。價格略高。
建興40周年盤的sata版,marvell9188+原廠mlc。缺點是深水寶獨佔。
ocz的入門款。barefoot中端主控+原廠mlc顆粒。價格可以,性能也可以。但是barefoot主控的特點是寫入量虛高,導致硬碟壽命降低,但是一般說來大概就是10降到8年的區別,影響並不大。
閃迪至尊高速1代,marvell9177主控+原廠mlc顆粒。一兩年前的老產品,性能一般夠用。我的第一塊就是買的這個。256g版本是500+。注意不要買成2代。2代是tlc。
就先說這麼多吧。不知道傳這麼多圖掛了幾個。睡覺睡覺。非常推薦去泡一泡PC絕對領域技術論壇的SSD區。
存儲|SSD_技術論壇_PC絕對領域
這裡有非常多的有價值的文章,不管是入門還是進階都推薦讀一讀。也有市面上的SSD的選購指導。
很多大型IT網站,比如某村,有非常多的「槍文」,容易對人產生誤導,這些技術類的論壇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 數月之後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也可以搬過來作為一些參考 ——
SandForce 不差,恰恰是因為它提供公版設計方案和固件,兼容各種層次的顆粒,才得到各個廠商包括二三線小廠的青睞。「有人說」的這些觀點往往是針對某件事情的評論,非常片面,不要盡信。SSD 作為一個產品整體,除主控之外,實際用來存放數據的 NAND 快閃記憶體晶元的好壞同等重要,甚至其實更重要。
買 SSD 的時候注重一下品牌,莫貪小利,不用糾結主控的事兒。
- SSD 常見問題解答 蒼穹ARC 100 240g開箱+小測
- 如何挑選一塊相對靠譜的固態硬碟 MSI R9 290 GAMING 4G+MSI B85I裝機Show_技術論壇_PCEVA,PC絕對領域,傳播真正的電腦知識 【舊鏈接出錯,補上新的鏈接。 如何挑選一塊相對靠譜的固態硬碟】
目前主流的幾款主控,不太完全,僅憑記憶列舉一下:
- SandForce SF-2281: Intel 520、525,Corsair GT,Kingston HyperX,以及東芝的部分產品都在用它。Intel 的穩定性自不用說哈。另外,SandForce 主控具備獨特的數據壓縮功能,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日常使用時的實際速度(這也是很多人感覺 SandForce 跑分不如 Marvell,實際使用卻要快一些的原因),並且大大減少 SSD 的顆粒磨損(因為寫入放大 WA 值比較低),提高了顆粒壽命。
- Marvell 88SS9174、88SS9187:Crucial M4、M500,Plextor M3 系列,M5 系列,Lite-ON M6 系列,東芝 THNSNS 系列等等都在用它。
- Samsung MCX/MDX:主要是三星自己的 SSD 在用(經典的 830,高性能 840 Pro,入門級的 840 以及主流型的 840 Evo)。
- LAMD LM87800AA:新興的一款主控,Hynix 的部分產品在用它。
- JMicron JMF667H,在影馳等品牌的中低端產品廣泛採用,實際上性能並不差,尤其是 4K 性能。只是似乎沒有做靜態磨損平衡,這一點可以看 PCEVA 上的影馳戰將系列 SSD 磨損測試。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2014年的時候消費級的 CPU 和主板最大隻支持 32 GB 內存?
※明基不閃屏顯示器真對眼睛有好處嗎?怎麼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