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科學么?

類似於一加一等於二這樣的理論在醫學裡很少。
總會有:
一樣的癥狀不一樣的疾病。
一樣的疾病不一樣的癥狀。
同一種治療不同的療效。
不同的治療同樣的療效。
是不是和數學啊物理啊這些科學不太一樣?


按照@唐逍在「什麼是 A」和「A 是什麼」有區別嗎?里的回答(搭車推薦此人,相關領域回答都很精品,值得關注!),問題里的「是」應該不是對等或者定義的意思,顯然醫學≠科學。那麼看醫學是不是屬於科學。

科學的定義比較難下,按照維基的定義,科學應該包含:

  1. 致力於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包括思想試驗)。這一觀察,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2. 通過這樣的研究而獲得的有組織體系的知識。

所以,科學是對自然的研究,即所謂自然科學。現在還有所謂社會科學,是因為摻雜了人的思想,而又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精神來進行研究。
那麼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精神,應該包含了:理性客觀,可測量,可證偽,符合邏輯;科學研究的實驗應該具備可重複性,科學的理論應該具有可預測的能力,即利用科學的理論,通過嚴密的邏輯推演,應該可以對現象進行預測。
正是因為科學的理性客觀,符合邏輯,所以科學的理論是最令人信服的。

如果以此來套用的話,醫學顯然不能簡單的屬於自然科學,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除了客觀的自然肉體,還包涵了人的思想。但是它的對象畢竟包括了客觀的人的身體,所以,它應該具備科學的屬性。而西醫的理論基礎,就是包括生理、病理、解剖、藥理等等的基礎學科,這些基礎醫學的科目,應該都是科學。這也正是西醫能夠令人信服的原因,不是以德服人,是以科學服人。

然後,我們來考察臨床醫學。臨床醫學的對象是人,而不僅僅是人的某個解剖結構,或者某種疾病,或者某種生理現象,它應該是完整的人,包括人的思想,生活,甚至社會關係。這時候,單純的自然科學,已經不能包含臨床醫學的全部了。
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醫學的目的是治療疾病,維護健康,這就決定了,醫學註定是滯後的——註定要比疾病晚,先有疾病,後有相應的治療。於是,醫學理論的預測性就比較差了,醫學理論的出現,更多的是為了解釋,而無法做到很好的預測。比如可以看看這個問題:你知道哪些從醫學理論上講應當有效而臨床療效評價得到相反結果的治療方法?所以,醫學的基礎可以是科學,但是很多臨床醫學的理論只是用來解釋,而缺乏科學的預測性。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臨床醫學本身目的是應用,對科學的應用,它本身是不是科學並不重要

當然,前面提到了,如果是科學的,那麼應該是最令人信服的。所以,臨床醫學如果能有符合科學的方法,那麼自然是最好的。於是就有了循證醫學。循證醫學是儘可能的希望能夠符合科學的要素,客觀可測量,試驗可重複,符合邏輯。而且提出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即隨機對照試驗,這種臨床醫學的研究方法,最大限度的符合了科學的要素。所以,如果哪些醫學方法治療方案是經過隨機對照試驗檢測的,那就是符合科學的,是令人信服的,所以我們應該選擇這種方法。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邏輯關係:
命題:如果某種醫學方法/理論符合科學,那麼我們選擇它。
但是因為前面說的,臨床醫學和科學並不完全對等,所以由這個命題的等價命題只是它的逆否命題,即:
如果我們沒有選擇這種方法,那麼這種方法是不符合科學的。
不能推出命題的否命題成立:如果某種醫學方法/理論不符合科學,那麼我們不選擇它。
這種例子很好舉,可以看看我在這個問題的回答:請問生孩子過程中使用硬膜外麻醉好不好?關於分娩鎮痛對產程的影響,目前沒有好的隨機對照研究,很多學者認為這個問題沒辦法設計出好的隨機對照研究。所以,分娩鎮痛是否對產程有影響,是不能「科學」的回答的,但是這個方法,我們還是在用的。

至於為什麼臨床醫學不能和科學完全對等,我在這個問題里有過解釋:如何看待曼戴爾松醫學博士的《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這個回答里,主要解釋為什麼隨機對照試驗很難獲得。而即使是有了隨機對照試驗,很多情況是無法重複的(這其實也和試驗設計有關),這也是造成了一些醫學理論具有爭議性的原因。另外我想再補充一點兒。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的學問,而真正做過臨床以後,才會體會到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所以,不管你醫學的學歷是怎樣的,理論知識如何,要成為臨床醫生之前,一定要經歷實習醫生這個階段,我們國家的執業醫師法規定,只有經歷過臨床實習階段至少一年之後,才能報考執業醫師考試。這是一個在實踐中體會書本內容的過程。這個過程充分詮釋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比方說學診斷學的時候,知道肺部聽診濕羅音、哮鳴音,當你的病史記錄里寫到了「濕羅音」,那麼這個體征是有指向性的,是對你臨床診斷的一種表達,一個沒有查過體的醫生看到你的這個描述,就要考慮一系列和這個體征相關的疾病了。於是,你在什麼情況下要寫濕羅音這個體征,這就需要你在實習的時候,確確實實的在老師帶領下,在病人身上聽到了這個聲音,而這個體檢的過程,是主觀的。比方說,你可能在一個病人身上聽到了很典型的濕羅音,於是就形成了自己對濕羅音的認識,你認為這種聲音就是濕羅音,然後你去聽另一個病人,不會聽到和上個病人一模一樣的聲音,這時候你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這也是濕羅音,然後老師來聽,說這是呼吸音增粗,於是頓時毀三觀啊!雖然上課的時候,老師非常科學的教育你,做體檢要客觀,不能人云亦云,但是現在你的老師說這是呼吸音增粗,於是你的認識就要進行改變,這就是經驗積累的過程。
臨床醫學是不能完全擺脫經驗的一門學科,而經驗不一定是科學的。
只有你真正從事了臨床的工作,才會真正體會到,書上說的這個癥狀要表達的意義是什麼。
而只有你真正從事過臨床的相關研究,看別人的文獻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文獻里的那些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同樣的一份臨床醫學文獻,一個從事工科的,一個從事臨床的,一個從事人文的,對文獻里提到的方法、結果、數據,他們的認識是不同的。比方說我曾經看過一個德國電影,裡面給一個人用了某種毒藥,根據藥物起效時間,要在限定時間內給解藥才能救命。於是,為了增加電影的緊張氣氛,電影里還像定時炸彈一樣用了秒錶計時,終於在提前多少秒的時候給那個人用了解藥,於是安然獲救。這就是外行對醫學的誤解。再比方像方舟子,雖然寫過很多醫學的科普文章,內容大都是直接引用課本或者文獻,引用部分自然無話可說,但是解讀就明顯外行了。

再說一說關於經驗的積累。每個臨床醫生在積累自己臨床經驗的時候,其實也是在默默的運用科學的方法。先形成自己的認識,通過邏輯的推演來預測下一個病人,如果出現偏差,就修正自己的認識,當積累到一定量的病人時,他的認識的偏差就會相對比較小。這就是平時說的有經驗和沒經驗。
比方說產科醫生評估胎兒體重。胎兒在媽媽肚子里,隔著好幾層肉,還有羊水,要想精確估計體重是很困難的。雖然臨床上有很多估計胎兒體重的方法,B超檢查對胎兒進行很多數據的測量,希望能有一個完美的估計體重的演算法,但是結果很遺憾。其實道理很簡單,B超測量幾個數值估計體重,就好像你說身高1米7的體重有多少一樣,影響因素太多。所以,有國外研究顯示,利用B超估計胎兒體重,是增加剖宮產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有經驗的產科醫生,相比B超,可能更相信自己的雙手,就是簡單的用手去摸肚子,來估計體重。所以平時查房,經常幾個醫生都摸一下肚子,給出自己的判斷,然後在分娩之後作對照,這其實就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這個經驗,沒法測量,無法重複,很主觀,只能自己體會,課本文獻都找不到描述(不是課本上簡單的四步觸診),很不科學。而且摸肚子也不總是準確,也會出錯,但是不妨礙它的應用,而且臨床上還很強調,在決定孕婦分娩之前,一定要親自去摸過肚子。

所以說,我們很希望醫學能夠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能夠得到科學的理論,但是遺憾的是,科學並非法力無邊,在很多醫學問題上,科學愛莫能助。那麼在面對醫學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選擇醫學方法醫學理論,也就不能苛求只準是科學的。
那麼面對醫學問題應該如何選擇,我們可以參考美國對待替代醫學的方法:

  • 首先是評估潛在危害,包括對身體的直接危害,還有間接危害,比如延誤治療,巨額的診療費用等等。
  • 第二步是評估潛在的益處。這個益處包括幾個層面,首先當然是具有科學性的依據,就是前面說的,這個方法是符合科學的,能夠被科學的方法所檢驗。其次,如果不能有科學的依據,那麼這種治療的歷史和文化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效信息,比方說一種治療在特定文化中有悠久的應用歷史,那麼這方面的評價也是有意義的。再次,還要考慮患者的信心,如果患者有強烈信心,而又沒有證據表明這種治療有潛在危害,那麼應用這種治療也是合理的。
  • 下一步是評估執行系統,就是說提供治療的產品和治療師,是否有中立的機構進行檢驗質控,治療師的技術水平是不是有培訓和相應准入執照等等。
  • 最後一步,是看能否結合進入整體的治療計劃,就是說你要提供的這種治療,是不是和其他治療體系兼容,是不是有排斥其他治療體系。比方說,如果有的中醫聲稱只能用他的葯或者用他的方法治療,而不能再用西醫,那麼最好不要選擇這種方法。

羅嗦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一下,醫學不能等同科學,基礎醫學應該符合科學,而臨床醫學如果能用科學的方法檢驗當然很好,但並非只有科學一途。也可以套用@陳浩在統計學是科學嗎?的回答,臨床醫學是應用科學,是對科學的應用,本身不是科學。


Medicine is a science of uncertainty and an art of probability.
——Sir William Osler "Father of Modern Medicine"


謝邀。
這個問題很難說。
你要說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藥物動力學,物理治療,這肯定是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在人體的延續。
但是要說心理干預,性格理論,醫學倫理,這又屬於社會學科的一部分。
所以,醫學就是醫學,一個綜合性的學科。


不止醫學,很多技能都分成兩個部分,科學和藝術。

一項技能的根本目的在於改善人的生活,如果一個人能用某種無法解釋也無法在他人身上重現的技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就是藝術。

但是我認為不易過多的強調技能中的藝術部分,因為如果需要組織化的提高某項技能,還是必需依靠可以重複驗證的科學。


如何認識醫學是不是科學的命題?

醫學是通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人體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學科,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等。而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等分支,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基礎醫學是自然科學的內容,而臨床醫學是應用科學的內容。我們在此探討的醫學是不是科學的命題,一般來說,此處的「醫學」被限定為「臨床醫學」,而「科學」被限定指狹義的「自然科學」。故此,才讓人產生醫學是不是科學的爭論。

有人提出醫學的本質是人學。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S.E.luria指出「醫學在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學,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這話本來是用來強調醫學的兩重性,不是指醫學僅是科學,也不僅是人學,故此說「醫學的本質是人學」這個命題本身沒有錯誤,但醫學當然也不僅是人學。故此,我認為醫學也是科學,但也不僅是科學。在當今社會對醫學存在種種誤解的情況下,更加強調醫學的人學特徵具有現實意義。

首先來講,醫學是一門與人打交道的科學,醫生是人,患者是人,患者親屬也是人,從這點來看,醫生首先是一門人際交流的學問。其次,目前的很多醫學實踐,脫離了人文關懷的要求,產生了很多醫患矛盾。因此,強調回歸「醫學是人學」的命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最後,生與死是人生的終極命題之一,病人將生死交給醫生來掌握,這既是一種無上信任,也是一種責任。醫學處理的問題是人一生的終極命題之一,故此,醫學也是人學。

然而,我們現在說醫學不是科學是否正確呢?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醫學實踐需要有科學基礎的支撐,當然,你也許會反駁中醫是經驗支撐的,然而在我看來,科學就是對經驗和現象的總結、歸納、解釋、和預測。所以醫學在實踐上可能先於一些科學理論,但最終也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所以不能說醫學不是科學。其次,科學除了自洽的理論這個狹義的含義外,還包括了科學精神,即近現代開啟民智的「賽先生」。醫學實踐除了需要人文精神外,還需要科學精神,否則蕭宏慈之流鼓吹的「拍打手臂內側」療法殺死人的案例還會繼續增加。最後,現代醫學的發展,各種檢測技術和醫療技術的發展已經大大降低了死亡率,這正是科學的功勞,我們現在講醫學不是科學,其實更多是一種對「科學」一詞內涵沒有明確統一認識下的反思,我相信,科學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改變的,因為醫學的加入,科學的內涵也會更加豐富和兼具人文精神。

以上即是我對於醫學是不是科學這個命題的粗淺看法,鑒於筆者並非臨床醫生,知識和閱歷也不足,故出現謬誤是在所難免的。然而,我也同意醫學是人學的看法——當然不僅僅是人學。醫學是人學不僅應該成為醫生的共識,全社會也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痛苦觀和疾病觀。妄想僅僅醫生改變就能實現完美醫療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良好的醫療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註: 本文為2015年PKUSHC「自然辨證法」課程作業   

來自PKUSHC of Pharmacy 2012級 Pdy   

轉載請聯繫新浪微博@秋和Sharemy


謝邀 @田吉順醫生回答的很好 我贊同他的觀點


我們先來說一下一些明確的科學。比如天文學。
在古希臘時代,天文學的核心是地心說。歐多克斯提出地心說,後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這都是古典科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他們認為地球靜止不動,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等星球圍繞地球轉動。
儘管地心說是錯誤的,但它已經是那個年代無以倫比的科學成就了。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並把行星從恆星中區別出來,著眼於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誌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
之後又有了日心說,我們現在知道日心說同樣不正確,但它是在地心說的基礎上探索真理路上的一大進步。
科學就是這樣,不停的探索、發現、假設、求證,一點一點的修正甚至推翻之前的錯誤觀念,揭示出正確的或者接近正確的客觀規律。昨天的科學可能就是今天的謬誤,今天的科學也許是明天的笑談。比如牛頓的經典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了經典力學並不準確,但愛因斯坦同時也承認「經典力學是宏觀物體在低速運動時的近似定律」。
那麼我問你,牛頓經典力學是科學嗎?

接下來我們說說醫學。
醫學也是這樣,依靠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進步,不斷的提高治療水平,直至完整的攻克一種疾病。
醫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這一點毫無疑問。但醫學的應用對象(疾病)不同於其他科學的應用對象,疾病是不可選擇、不可預知的,而且是在不斷變化的。
其他的應用科學,其應用對象都與科學發展水平相協調。有木頭就改木屋,有石頭就蓋城堡,有鋼筋混凝土就蓋摩天大樓。牛頓不會去研究光速物體是否遵循他的力學定律,因為他根本沒有相關研究工具,也完全沒有研究必要,直到愛因斯坦弄清楚了相對論,都要過幾十年才能有實際應用需求。

但醫學不同,我們無法選擇疾病。
疾病並不會按照科學發展規律由易到難的逐步呈現,在任何年代都有可能出現遠超過當代醫學研究能力的疾病。我們無法選擇所患疾病種類,即便是治療好了大量研究透徹的疾病,但依然有更多無法治療的「絕症」擺在我們面前。
我們也無法預知疾病種類。有時候一種看似相同的病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發病機理,只是機體反應恰好相似。看病的絕大部分時間是花在診斷上的,弄清楚患了什麼病,往往比治療花費更多的時間。
同時,疾病自身也在不斷變化。比如我們知道感冒沒有特效藥,就是因為感冒病毒總是變異,藥廠根本來不及製造出抑制它的葯,它已經變成另一種感冒病毒了。除了疾病變化,疾病的譜系也在變化。二次大戰以前,世界疾病是以傳染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為主。二戰以後,隨著全球衛生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心血管疾病成了人類頭號殺手。

所以醫學是一門手忙腳亂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異常活潑,四處搗亂,醫學七手八腳的圍堵疾病,但總會留下更多窟窿。不好意思,讓大家見笑了。

--------------------最後說一下樓主舉例-----------
Q:
1、一樣的癥狀不一樣的疾病。
2、一樣的疾病不一樣的癥狀。
3、同一種治療不同的療效。
4、不同的治療同樣的療效。
是不是和數學啊物理啊這些科學不太一樣?
-----------------------------------------------------------
A:
1、診斷一種疾病,需要有病史、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診斷這幾步組成。只靠癥狀無法準確診斷疾病。
2、疾病會有多種癥狀,但具體到每一位患者不一定表現出所有癥狀。有可能患者A表現出123種癥狀,患者B表現出456種癥狀。這主要是因為患病部位、病程長短、病情輕重、患者體質差異等造成的。
3、大多數是由於患者體質差異以及病程、病情不同造成的。當然很多時候也不排除誤診因素。看錯了病,自然療效不同。
4、這個很正常吧,疾病侵蝕健康是一個一環扣一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每一個環節下手,都可以達到消除不良後果的目的。


科學體系內的每一種學科都可以用其他學科的體系(科學內部的體系,通過牛頓的第一因,這個體系包括神學)完成自洽,但是醫學只能用醫學的體系完成自洽。所以醫學不是科學,至少不是獨立的科學。
現代醫學建立在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上,傳統醫學才是正確意義上作為學科的「醫學」。
醫學涉及到了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不能用不可證偽來否定醫學的科學性。
參考:http://www.360doc.cn/article/5066004_455678073.html
我所指的是叫自然哲學的科學(不包括思辨和社科),被賦予的可證偽性其實並沒啥卵用,牛頓力學依然經典。好多科學定理一旦具備可證偽性,那這個科學世界就完了。
其實早就完了,不如叫可修繕性。


死扣定義的話不是,定義自行百度


用網上流傳的段子來說就是:
基礎醫學的信科學,
公共衛生的信統計,
臨床醫學的信命!


醫學是什麼?從40年前學醫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但一直未得滿意答案。時至今日,我雖仍不能明確地說出醫學是什麼,但我可以說它不是什麼了。

在我看來,醫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也不是單純的哲學,醫學充滿了科學和哲學,但還涵蓋有社會學、人學、藝術、心理學等等。因而,我們不可以籠統地用科學的范律來解釋醫學,也不可以簡單地用科學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眾所周知,醫學要比科學起源早。科學一詞的出現也才1000多年,而醫學已有數千年甚至更早的歷史。因此,應該是醫學的積累、進步以及需求催生了科學。簡單地醫學視為科學的一個分枝或隸屬於科學、服從於科學,甚至把醫學視為醫學科學的簡稱,看來是不恰當的,甚至有失偏頗。

醫學遠比科學複雜

科學研究的是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及變化規律,其結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醫學研究的不僅是疾病的本身(或其本質),而且要研究疾病這種現象的載體、即有著不同生活經歷和生理體驗的活生生的人,要研究人體各種機能的本質和進化規律。因此,醫學不僅重視事物高度的普遍性,而且重視人體結構、功能及疾病的異質性或稱獨特性。醫學是通過長期大量不間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最終形成最大可能適合人體保健、康復和各種疾病診療的知識體系。

因此,醫學要遠比科學複雜。表現在人群的異體性,人體的異質性和疾病的異現性。就以疾病為例,據經典醫學書籍記載,現有病種已達40000種之多,加之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分期和分型,而且又發生在不同人群或不同個體身上,這就構成了醫學的更為複雜性。

醫學關乎生命。什麼是生命?從哲學上講,生命本身不是物質,而是物質的特殊表現形式。但生命相對於它所承載的物質而言更加難以捉摸,生命現象是目前人類最難解釋的奧秘。醫學研究的對象恰恰是特有這一高級生命形式的人類及其組成形式,而科學研究的對象則並非是如此高級的生命形式、甚至是無生命的普通物質。科學研究再複雜,最終的定律是「物質不滅」,而醫學除了物質不滅外,更要回答為何「生死有期」。

科學可以按照已奠定的、精確的理論基礎去分析甚至推測某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變化,但醫學目前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無知,故多數的理論和實踐還是盲人摸象,霧裡看花。顯然,在生命起源奧秘沒被揭示之前,所有關於生命現象本質的解讀和認識都是狹義、片面和主觀的,充滿了隨意性。對生命的思考和解讀,中醫和西醫充滿分歧,甚至南轅北轍,其實這並不奇怪,實際上是觀察角度不同所致。

西醫的整個體系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所以常有醫學科學的提法。中醫的整個體系是建立在實踐經驗的歸納分析和總結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醫科學的提法。二者各自都有優勢和局限性,西醫和中醫辨爭的焦點就在這裡。雙方對科學和經驗的重要性都無異議,可對經驗之科學或科學之經驗,則認識迥異,這恰恰說明了醫學和科學的區別。中醫從整體辯證去看,用經驗解決了醫學的一些問題,但解決不了醫學的全部問題。西醫從分析還原去看,用科學解決了醫學的一些問題,但解決不了醫學的全部問題。

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說到底是做兩件事,一是治病;一為救命。二者相互關聯,但也有些差別。治病是「治」物質,是以物質換物質,或以物質改變物質;而救命不是「救」物質,救命是在調節物質表現的特殊形式,以確保這種形式的正常存在。這就是我們中醫所說的整體中的平衡,或西醫所說的內環境的穩定Homeostasis。


醫學不是科學,而是技藝。

現代醫學固然是建立在現代科學體系上研究的,但醫學並不僅僅只有現代醫學。我們不能忘記醫學的最終目標——治療疾病。在人類大多數的歷史中,治療疾病的技藝更多和巫術、宗教、神話、草藥等聯繫在一起。

醫學(醫術)在一開始就充滿了實用主義的特色,至今如此。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用現代醫學手段久病不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嘗試中醫。至於中醫是不是科學的問題,這裡無意討論,但中醫是不是一種「技藝」,這點應該沒有爭議。我們花了太多時間糾纏於「非科學事物的存廢」問題,正如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理解現代藝術而借著推崇古典藝術作品掩蓋自己眼界的狹隘。

栗山茂久在《身體的語言——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之比較》中,比較了中西醫學的各種區別。其中有個重要的觀點:他發現中國人在十四世紀畫的人體圖只有經絡沒有肌肉,而且人的身體非常不寫實;而歐洲人十六世紀的人體結構圖對人體的肌肉結構畫得非常逼真。難道是中國人壓根不會「依樣畫葫蘆」么?我不太相信。我更願意用另一種角度去理解:中國人(東方人)對於人體的檢視角度和其他地區的人不同。

所以,對於問題本身,我的回答為「醫學不是科學」。如果容再多廢話一句,我想說「不是科學又如何?」


按照劉易斯 托馬斯的說法,醫學包括三個部分:對於疾病原因的探索,這樣有望徹底治癒該類疾病,這部分應該屬於科學;原因尚不明確的疾病通過經驗等手段可以找到緩解病情的方法,這屬於技術;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給予病人情感上的關懷。顯然中醫就不是科學,而對於天花的研究就屬於科學。


以下摘自《梁冬對話倪海廈——科學中醫與現代病治療》:

梁冬:對。好,我們總結一下啊。那剛才呢就提到一個話題,在上一周的時候我們也提到說,倪師呢,在這個美國的時候,因為使用最傳統的方式,就是經方派的方法來治病嘛。而且他的很多客戶呢都是白人。但是我想還是會面臨一個問題。還是會有很多人來質疑你到底科學不科學?那我聽說你也找了一些真正地做科學的人來做你的學生,來回應這樣的一個話題啊。

倪海廈:對,你講的很好。我剛那個講到NASA那邊,我還有一部分沒講。

梁冬:嗯,就是,NASA就是那個美國宇航局啊,美國宇航局。

倪海廈:他呢,有一個工程師有一天到我的診所來,一看到我的中藥的藥方,裡面有很多中藥在並……那個我的那個藥師在包葯啊什麼的,馬上就用英文講出來:「That"s the science」。
梁冬:嗯,這就是科學。

倪海廈:這就是科學。「Ours is technology」。所以在美國人的觀念裡面,他看到中醫他(覺得)絕對不會有不科學的,他看到中醫是科學的想法,真正的道理美國人是科學的,他是那個電腦工程師,是在NASA的,那你說他是不是科學家呢?他懂不懂科學呢?所以他們美國人的腦海裡面,根深蒂固對科技跟科學的觀念分得非常地清楚。好,所以說,只有真正會質疑這個中醫不科學的是中國人,老外不會質疑的。


醫學是自然科學的一支,其發展依賴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即便是中醫,也有依靠相關科學發展成藥、電針等等。再者,更正一下概念,物理、數學是學科。科學是泛指,你可以說物理 化學 哲學學科是科學的一部分,但是不能說物理科學 數學科學這個樣子。


醫學=科學+經驗


我學中醫的,記得有一次課上老師說,中醫不是科學,它是一門玄學。經絡,氣機,陰陽等等都是看不著摸不著的,可是中醫憑藉它們治病。


骨科醫生=懂解剖的(木匠+裁縫)


醫學是科學、技藝、人文的混合體。科學促進技藝,技藝反哺科學,人文統馭科技。


醫學不是科學

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可以叫科學家,醫學專家能叫科學家嗎?

為什麼不能叫?現代醫生是應用現有的科學結論和經驗幫助病人緩解甚至解決病症,但他們並不是做研究,這種應用不管你叫技術也好藝術也罷,但它就是一種「用」,而非探索論證。

這裡並非貶低醫生這個職業,這個職業是高尚且有重要意義,不可或缺的。

醫學院可能會學一些生化知識,但這是了解熟悉,並非讓醫學生去搞研究。科學注重實驗,講可重複性,一種診療手段能百分百可重複嗎?

不能因為現代醫學因為以西醫為主的那套嚴謹的診療體系而說是科學。科學說的是準確,而非嚴謹。


推薦閱讀:

人體吸收物質的機理是什麼?
鈉在食物中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清華大學的「液態金屬軟體機器」到底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
你最難忘的看病經歷是什麼?
為什麼現代藥物大多是小分子藥物?

TAG:科學哲學 | 醫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