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葯?什麼是暢銷葯?
以下回答,可能會使國內一部分同行或利益相關人士不適,得罪之處請多包涵。
謝邀。
感謝小夥伴楓糖蹄筋的精彩回答,她舉的兩個例子(沙利度胺和西地那非)都是藥物安全領域的經典。我就作一些粗淺的補充。
1、什麼是好葯?
對於監管機構或醫生來說,評價一個藥物的好壞,除了最基本的優秀的藥物生產工藝(GMP)外,最主要就是要考慮藥物的獲益-風險比(benefit-risk ratio)。評估獲益-風險比的方法有很多。
獲益,是指某種藥物對某個病人群的治療能帶來多大的好處。風險,則是指某種藥物可能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安全性風險/危害。就拿沙利度胺來講。沙利度胺剛上市的適應症是針對孕期婦女早期嘔吐和鎮靜劑。接著,在46個國家爆發了海豹兒事件,立即被各大監管機構要求大面積撤市。從獲益來說,沙利度胺只能緩解孕婦早孕嘔吐反應,但從風險來說,卻會造成誕下的嬰兒形成短肢畸形,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這樣的獲益-風險比,毫無疑問是負性的(negative)。
在接下來的藥物研發過程中,沙利度胺又被發現能影響和調整免疫系統功能,於是其又被用作麻風性結節性紅斑和非感染性炎性關節炎的治療。此時眾人就要問了,既然沙利度胺有那麼嚴重的致畸作用,多國撤市,這個產品怎麼還不滾出歷史舞台,竟然還能再次上市?!
我們再引入獲益-風險評價的觀點來看一下。從獲益上來說,沙利度胺對麻風性結節性紅斑和非感染性炎性關節炎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從風險來講,作為一個處方葯,只要將孕期婦女或待孕婦女列入該葯的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和警告( precaution),警示臨床醫生及藥劑師不要給該類人群開具沙利度胺,則風險就相應下降了。這樣來看,此時沙利度胺的獲益-風險比就是積極(positive)的了。
可見,藥物的獲益/風險比是動態變化的,需要與時俱進的仔細評估。時間、社會環境的改變、流行病學疾病譜的改變、人種性別年齡的不同、藥物研發的進展乃至醫盲的減少,都在時刻改變著藥物的獲益/風險比。
藥物的研發過程,就是不斷尋找並擴大產品的臨床獲益(更多的適應症,更合理有效的用法用量,更多元化的治療方案),通過藥物警戒系統及時發現並控制藥品風險(藥物不良事件報告、安全性信號監測及挖掘,風險控制計劃及實行)。葯企的責任,就是保證自己的產品是獲益大於風險,如果獲益小於風險,就必須直面停葯、撤市等後果。
因此,究竟什麼是好葯。在穩定的製藥工藝,可接受的經濟負擔下,一個正面的能帶給患者積極治療效果的產品,其風險處於可控可管的狀態,綜合評估下獲益大於風險,則可稱為好葯。
2、什麼是暢銷葯?
暢銷葯,就是各大葯企口中所謂的重磅炸彈(blockbuster)。能給葯企帶來長期、穩定的巨大銷量和經濟收益的,則稱為暢銷葯。暢銷葯和好葯是無法完全劃等號的,這個現象在中國尤為明顯。國際公認的好葯,在國內是否暢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我們來看一下2013年度國際十大暢銷葯排名。我們再來看看2013年度中國十大暢銷葯的排名。
在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他汀、氯吡格雷和拜唐平勉強能和國際暢銷葯接軌外,國內醫院的暢銷藥品多為中成藥、神經營養葯,「活血通絡葯」的天下。暢銷葯在中國市場並不單純依據循證醫學證據或指南推薦,而更多受藥品生產、註冊、葯價、回扣、招標以及龐大的醫盲群體的影響。
在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他汀、氯吡格雷和拜唐平勉強能和國際暢銷葯接軌外,國內醫院的暢銷藥品多為中成藥、神經營養葯,「活血通絡葯」的天下。暢銷葯在中國市場並不單純依據循證醫學證據或指南推薦,而更多受藥品生產、註冊、葯價、回扣、招標以及龐大的醫盲群體的影響。
簡單的說,國際上公認的好葯,或者由於冗長多變的新藥品申報審批而無法進入國內,或者即使進入了國內卻因為葯價過高無法被患者接受。而在國內賣得盆滿的藥物,卻是被利益團體主導,並未將患者高獲益/低風險放在首位的產品。
舉一個不是笑話的例子吧,天寒時節心血管疾病高發,國內醫療機構非常愛用某一個中成藥產品叫XX通。這是絕對的暢銷葯,據稱能夠「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滴注時,患者常能感到靜脈及附近區域發熱燒灼感。患者大喜:「醫生,這真的有效哎,我血管發熱了,肯定是這個葯起效,把血管垃圾都清理掉了!」查體,患者上臂出現蛇形樣紅腫,其實是藥物不良反應——急性靜脈炎,由於靜脈輸入強刺激性、高濃度藥物或使用時間較長,損傷靜脈內皮細胞導致,表現為患肢局部紅腫,疼痛。這是非常不利的不良反應,卻忽悠成是「活血」效果。這樣的暢銷葯,其對患者的臨床獲益接近於零,風險卻異常大,理論上就應該直接撤市,卻能在國內熱銷至此,藥物監管何在?企業良心何在?在下只能表示「呵呵」。
在下只盼手握各種活血、通絡、營養神經、保肝、補血、補氣,補腎之類」重磅炸彈「葯的國內葯企,在笑數利潤的同時,能夠捏著那張薄薄的遍布著「不良反應不詳、藥物禁忌不明確」的說明書,捫心自問,自己做的是良心藥還是斷子絕孫葯,為何一味漠視自己產品的風險,到底將病患的健康和安全擺在了哪裡,到底什麼才是葯企的立身之本?!
作為一個藥物安全評估人員,我不願過多置評葯價或者藥物流通環節,此非在下專業所長。但是,一個藥物的熱銷,如果沒有帶給患者明確的獲益,反而讓醫生患者背負著巨大的風險,這肯定是錯的!正如國內的暢銷葯怪相,實在是光怪陸離、千奇百怪。其實想說的還有很多,但這是一個太複雜也太敏感的話題,足以另開一題論述,在此就不詳細展開了。
綜上。祝各位周末愉快。- 好葯
我們常說,靶向性越好的藥物就是好葯(靶向性好常常會提高療效,降低副作用)。
但是現實問題往往沒那麼簡單。我們幾乎無法完全掌握一個藥物的所有信息,所有人每一個服藥過程,都像是一個巨大的臨床試驗的一部分。
藥物的評價是一個多方面考慮的體系,評價一個葯好不好,就像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一樣難以做到完全客觀。就像對於一個治感冒的藥物來說,效果再好,但如果會導致毛髮盡落,那這就是一個不可忍受的副作用;而對於抗癌藥物來說,如果抗癌效果佳,掉點頭髮似乎也不是那麼不可忍受。所以你看,評價藥物好不好要考慮的問題是很雜的。
講幾個藥物八卦故事吧,且看看故事裡面的藥物是不是好葯呢?(希望大家覺得我講的還算通俗易懂!)
1. 沙利度胺
做一個媽媽很不容易,孕婦孕吐就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話說大約六十年前,德國一公司推出了一種神奇藥物,針對妊娠反應的療效十分十分的不錯。准媽媽們很開心,於是藥物幾乎風靡全球,大賣!大賣!大賣!
但是慢慢的後來幾年的里,醫生們發現原來十分罕見的新生兒海豹胎的比例異常增多了。查來查去,最終查到了這個藥物上來。原來作怪的正是這廝!全世界一萬多名嬰兒在娘胎里就被命運狠狠作弄了。這下不得了,一個藥物,原以為可以緩解病症卻害了腹中胎兒!差評!這樣說來,自然「好葯」變成了「毒藥」,於是1961年開始,此葯在各國遭到強制撤回。
接下來人們痛定思痛,這件事隨後引發了《科夫沃哈里斯修正案》的通過,以及藥物安全性評價的里程碑式的進步,但是和此題無關,我們在這裡按下不表。而痛定思痛後的好(苦)奇(逼)的藥物研發人員呢,對這個「毒藥」繼續進行了研究。原來,此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有兩種構型,r型可以鎮靜,而s型則是致畸的罪魁禍首。可惜無論吃進去的是什麼構型,這葯在體內都能轉變為對映體——哥倆好,分不開了。所以這個藥物在孕婦止吐之類的領域,帶著致畸這麼個危險的孿生拖油瓶,可謂是前途渺茫,毫無出路了。
但是——沒錯藥物發展的歷史充滿了峰迴路轉——撤回後沒過幾年就被發現它與抗麻風病葯一起使用可以減少麻風反應,在這方療效頗佳。然後在上世紀末又被發現了有抗炎和抗腫瘤的作用。
目前對於這個藥物的研究依然在進行,他的蓋棺定論之時也還遠未到來。
海豹胎圖片(挑選了儘可能正常的照片,如仍引起不適請見諒),可以想見,當時這些小小藥丸給多少家庭帶來了噩夢。資料:Thalidomide (marketed as Thalomid) Information
2.我自己的一次實習故事。
以前待過的一個實驗中心做了某個昂貴的原研葯的仿製。原研葯是一個經典老葯,為了保證藥效平穩,採用的是滲透泵片的製劑。簡單來講就是以滲透壓為動力控制藥物的釋放速度,避免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出現很大的變化的一種製劑。
而實驗中心則是做成了簡單的片劑。儘管是一樣的有效成分,這兩種看著相似的小藥片,也沒有達到相似的質量水準,連溶出度的曲線也相去甚遠。
也就是說,這兩種藥片,也許僅僅是製劑上的工藝差距,就會導致藥效上的不小的差距。所以也許有人覺得一種葯好,有的人覺得不好,有時候並不僅僅是有效成分自身的問題。藥物被設計出來到被病人所用,這之間還有很多很多的環節,這些環節會共同影響一個藥物的好壞。
3.西地那非
講西地那非之前,我們再來扒一段沙利度胺的故事。沙利度胺最早並非由上面提到的那家德國藥廠開發,最早研究他的企業是現在的諾華的前身。而這麼個出身名門的藥物,它最早是被設計作抗菌藥物的,而設計出來後研發人員發現沒有預期的效果,就棄坑了。。。藥物研發過程中按著靶點進行藥物設計是個常用思路,但效果並不甚好,時常期待的藥效不出現,出現一些別的效果。下面我們就扒一扒同樣身世坎坷的西地那非。
作為一個抗心絞痛藥物而被設計出來,西地那非的效果實在不佳。試藥效果不佳,那自然臨床試驗也要終止了。但奇怪的是試驗時發出去的藥物想要收回來卻遭到反對。細問之下,原來吃了葯的先生們發現了小藥丸的神奇之處——嗯,於房事裨益良多嘛!
這下可好了,這藥丸兒的爹立馬調轉馬頭,朝著新方向歡快奔去惹。後來嗎,這大名鼎鼎的偉哥就問世了。2012年,全世界的男同胞們就給這藍色小藥片貢獻了20.5億美元,據說每秒鐘就要被吃掉六片。?_?
很多男同胞都覺得這是好葯,甚至當保健品吃,覺得自己的小夥伴偶爾一下不聽話,得治了。而借用一個醫生的評價,翻譯成中文的大意——「偶爾不正常才是常態」(完全找不到出處了,知道的知友提醒我下!巨謝!)。所以,真的有必要這麼用藥嗎?在不必要的情況下服藥,它對男同胞來說真的就是好葯嗎?
資料:Sildenafil (marketed as Viagra and Revatio) Information
彩蛋:模擬男同胞小夥伴的裝置---------
綜上,光從理化和藥理的角度我們尚且難以斷定一個藥物是不是好葯,再加上複雜的藥物製劑,以及是否合理用藥的問題——你看,這個問題實在是太複雜了。所以說,好葯是什麼葯?在我們面對不計其數的物質時,在我們還遠未能揭開他們所有的機理機制之前,在我們尚未完全理解我們人類本身之前,我如何能夠言之鑿鑿確信誰是好葯,誰又不是。
藥物發展的歷史是和人類自己的發展史本就相交融,我們都是主宰者,也都是小白鼠。儘管如此,「好葯」這個模糊的詞,又大概是所有藥學人都在不斷追求的吧。
- 暢銷葯
暢銷葯嘛。。。賣的多的葯,份額大的葯就是暢銷葯呀。。。
Gilead去年推出的索菲布韋,丙肝治癒率95%以上,療效上肯定是好葯了,去年的銷售額應該會破百億美金,大概也算是暢銷。唯一的問題是尼瑪賣的實在太貴了……
暢銷葯就是賣得好的葯 至於好葯 那是一個相對概念 簡單的說 產品質量好 療效好 相對同類產品不良反應少 就是好葯
前方高能太多,我就簡單說說。
好的葯就是副作用小,大部分人都買得起,什麼人群都能用。當然,能對抗不好治的病的,而且副作用還小的更是好葯。
暢銷葯.....就一個條件,銷量多。
唉╮(╯▽╰)╭有道是:世間好事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什麼是好葯?極端點說就是:一種葯治多種病,一吃即好救你命,價格低廉哪兒都有,老少咸宜真高興。按這標準一張羅,也只有張悟本的綠豆算達標了。
有次聽解放軍總院的母義明教授講課,講到好葯,他的定義是:如果某種疾病就只剩一個葯,那這個葯就是好葯。他舉了左甲狀腺素片為例,在甲減等甲狀腺疾病中,有這個葯就夠了,完全沒別的葯啥事兒了,那這個葯沒說的,就是好葯。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這樣,有時候有的葯獨步武林不是因為他完美無缺,也許只是尚未有對手而已。
那真的去定義一個好葯,卻是有很多的維度,最直觀的首先是有效,有效不是指幾個病人吃了管用,而應該是廣大人群都受用;不但是你美洲白人吃了有用,最好是亞裔、非裔乃至愛斯基摩人吃了都管用,進一步說最好老人能用,小孩能用,新生兒能用(要求胎兒也能用是不是會有點兒過分?);再進一步說,有用不僅是對疾病的癥狀有緩解,最好是能治療疾病,更好的是根治疾病,更好的是對多種疾病有效,更更好的是還能一級預防,延長壽命、沒病防病,那這麼一來,這種葯就只有讓徐福去東海仙島上求了。
另外,就是不良反應,頭暈臉紅忍忍也就算了,咳嗽水腫咬咬牙就捱過去吧,可是致畸致殘呢?過敏性休克呢?大出血或者是猝死呢?是葯三分毒你別整個七分毒啊。好葯當然是要不良反應少的,最好是沒有不良反應的。可這關卻是最最難過的,不少新葯明星或者是天皇老葯走下神壇都是因為發現了無法容忍的不良反應。有興趣翻翻退市藥品或者是被FDA發文警告的藥品,這些例子每年都有,也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將士們不少就栽在不良反應這口井裡了。
臻於完美幾乎不可能,自身缺陷卻難以避免,此事古難全。你看華法林,《使徒行者》里歡喜哥兒子救命用的「薄血丸」——口服抗凝葯中的老大,有效防止全身血栓形成,療效那是杠杠的。可偏偏個體差異大,受食物藥物等諸多因素影響,一不留心就藥量不足或是過量出血,監測起來也是頗為麻煩……雖說現在後起之秀已有取而代之的勁頭,卻也還未可知。
題太大,先佔個坑,起個頭,改日有空再填。
什麼是好書?什麼是暢銷書?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好葯就是 WHO 的essential drug list.
國內還是打廣告的otc賣的好,國外的一個otc也沒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條關於藥品的定義:藥品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原料葯及其製劑、抗生素、生化藥品、放射性藥品、血清、疫苗、血液製品和診斷藥品等
好葯大概就是符合上述規定,針對疾病利大於弊的能有效的起到針對性治療性或者預防的葯
暢銷葯就是看藥廠,經營公司,個人代理舍不捨得砸錢給醫療從業人員,雙方利益能不能達成一致了。推廣開了不就是暢銷葯了?
一家之言,不見得成熟。
好葯是治癒效果好的葯,暢銷葯是賣的好的葯。
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質量穩定、價格便宜、使用方便,能夠「藥到病除」的葯
能針對個體病症,以最小不良反應達到最好療效的,就是好藥。
懂得包裝、廣告、推銷,又深受消費者信賴的,就是暢銷藥。
阿莫西林……
青黴素之於梅毒 阿司匹林也算吧
「肚子痛」 「乖 多喝熱水」
「感冒了」 「乖 多喝熱水」
好葯,暢銷葯?其實我總覺得做葯都是憑良心的,凡是一個有點上進心的葯企做葯都要憑良心。同一活性成分,作為原研和仿製,其價格居然能天差地別,我承認研發藥物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但是如果貴到病人只能尋死的地步,是不是就有點違背良心了?是,我們同樣尊崇專利權,但做葯的目的與初衷不就是治病救人嗎,而不是把贏利,更甚為剝削作為目的啊?我相信存在就有理由,正如我不反對壟斷,不反對盈利等等的現象,但當其存在的影響不利時,就需要干涉了,正如壟斷但不能阻礙他人競爭,盈利但不能到剝削,逼人死路。
所以是所謂好葯暢銷葯,在我眼裡,作為葯,最起碼是良心藥。
推薦閱讀:
※「是葯三分毒」這種論斷科學嗎?
※20140210 期《財經郎眼》疫苗之殤所說問題是否真實?
※阿司匹林到底能不能長期服用?
※panadol吃一顆殘留五年,對腎有極大的傷害,這種說法是否科學?
※Yaz Flex 這種葯的原理是什麼?它可能有什麼副作用?
TAG: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