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存在智力與性格的極大差異?

ps:造成智力和性格差異的因素是先天還是後天
p.ps:是否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或者科學家


先舉個例子,普通人抬頭看星星,是不是覺得都差不多?我相信99%的人不能辨認出行星與恆星。

大腦也一樣,在沒有專業知識的人眼裡,看來都長一個樣子。普通人想到大腦的樣子,可能只會想到:重量,體積。所以常有人說,xx這麼聰明腦子一定很大。可惜的是,這種關係並不存在。

如果學過一點生物常識,可能還知道大腦上有很多溝回,可能知道大腦溝回差異非常之大。

而專業人員看待大腦的方式不同於普通人,在於:
1. 定量:不精確定量,科學無從談起。
2. 廣度:看到更多的大腦屬性,而且是定量。


3. 複雜性:大腦在時-空上的複雜的組織方式。僅從結構上來說,就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拓撲結構。
大腦我們眼裡,不一定是一坨濕乎乎的東西,而是下面這個玩意......

(是不是在想,WTF!)

(是不是在想,WTF!)

測量人腦最常用的是一些成像工具,我只略了解 MRI相關的技術,舉例而言可以測灰質的體積,密度,灰質厚度,溝回曲率;可以測灰質的血氧依賴信號,以及一系列由此衍生的指標;還可以重建白質纖維,可以得知纖維微結構的一系列指標。

回歸正題:
1. 進化上只有人類產生了高級智能。其大腦確實有獨特性

包含神經元的灰質(上圖X軸)類比成某種CPU的話,白質就是電路板 or 架構(whatever)。為什麼大腦不是越大越好? 因為隨著大腦擴大,最外層的灰質總量增長率不如白質的增長率。物種間這種指數增長的方式是有代價的,超過某個點,可能在某方面就要付出『代價』,也許,這樣就成為了阻礙高級智能的結構基礎 [1]

包含神經元的灰質(上圖X軸)類比成某種CPU的話,白質就是電路板 or 架構(whatever)。為什麼大腦不是越大越好? 因為隨著大腦擴大,最外層的灰質總量增長率不如白質的增長率。物種間這種指數增長的方式是有代價的,超過某個點,可能在某方面就要付出『代價』,也許,這樣就成為了阻礙高級智能的結構基礎 [1]

2. 因為有了測量技術,個體差異和智能的關係研究早就開展了,最近這幾年簡直是火到不得了。比如智力,性格和大腦的結構關係,全都有人給你做了 [2]


&> 左是智力,右側是Big-5 人格維度

OK就講到這裡,有興趣的自己去看文獻啦~

======= 2015/3/31 補充 =====

你問我有沒有結論,我可以回答你一句無可奉告,但你又不高興,我能怎麼辦?我的意思不是說沒有結論,沒有任何這個意思。我告訴你我不是做偽科學忽悠的,但我見得太多了。你們有一個好,好奇心起來比誰都強,但說來說去的,要知道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啊,too simple,sometimes na?ve。我也替你拙計啊真的!

References:
1. Bullmore, E. and O. Sporns (2012). "The economy of brain network organization." Nat Rev Neurosci 13(5): 336-349.
2. Kanai, R. and G. Rees (2011).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uman behaviour and cognition." Nat Rev Neurosci 12(4): 231-242.


人是有先天和後天兩部分組成的。先天的智力差別,我們必須要承認,比如邏輯,記憶、空間,圖像,語言等等能力。但是後天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打一個比方,把人腦和計算機類比下,先天是硬體,後天是架構和演算法。

AlphaGo很厲害,比早幾年的Zen什麼的牛逼無數倍,其實硬體上並沒有太大的提高,真正提高的是架構和演算法。

類比下,人類之間的大腦硬體對比,除了那些特別弱智的和特別頂尖的,其餘絕大多數人都處於上下波動不過30%空間的範圍內。真正造成巨大差異的,是架構和演算法。所謂的架構,就是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是你的學習方法、歸納方法和組織方法。而演算法,就是你的認知能力,處理能力和吸收能力。一個人的知識庫是一個動態的知識儲備,但是大多數人的這個知識儲備只是一個沒經過處理的垃圾堆。

而和性格這部分有關係的,是認知方法。這是一個人最難改變的部分,而核心的難點,就是兩點:一個是認知自己,並超越自我認知;一個是客觀認知,超越情感好惡。前者違背了人類以自我為認知中心的本能,要求做到超越從自我出發的狹隘認知,能夠從超然的立場、多方位多角度的認知。後者違背了人類有感情和好惡的本能。你很愛你的父母親人,你能超越這感情看到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嗎。你痛恨你的對手敵人,你能超越這種感情看到他們的長處和優點嗎?不帶任何主觀情感和預設立場看待事物,這是「認知清明」的前提。而超越自我中心的局限看待事物,這是「認知全面」的前提。

認知是第一步,是系統的輸入,要保證輸入的正確,才有後續系統構建的正確。

之後是處理,合理的處理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大家從高中接受的理工科教育應該已經很熟悉了,就不多說。整個過程就是提問——分析——簡化——假設——實驗如此循環。如此構建起一個基於實際的、公理化的體系出來。

當我們有了一個大概體系,和很多的知識點,接下來就是把他們全部組合起來,變成一個知識庫。人的大腦思維是很有特點的,簡單來說就是網狀思維和形象思維。所以很多時候你可能想不起過去的事情或者某一個知識點,但是只要有某個概念或者對象你想起來了,接下來就很容易回想起一連串的東西。比如你的初戀女友,你可能對她已經印象模糊,但是你試著想想她身上某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在腦海裡面構造出來,順藤摸瓜就很容易想起一大片的東西。

所以在這裡我要提到三個思維神器:形象化、概念點和類比。人類天生不適合思考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是我們消化知識的第一步。當然,深入理解之後,你又可以反過來抽象化。但這個抽象,是更高層次的形象。概念點是你知識網路的節點,它不是知識點,而是知識點裡面一個非常重要和鮮明的概念。你要對這個點有深刻的了解,最好是形象化的理解,這是你理解知識的捷徑。一條條知識都是以概念點的形式存在,然後點與點之間有清楚的邏輯聯繫組成網路,網路與網路之間形成更加立體和複雜的知識庫。這樣你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盡量往已經掌握的概念點上面掛靠,就很容易理解和記住。而類比,就是掛靠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當你學到的東西越多,你會發現學習新東西越容易,因為你類比下,就可以和過往的知識掛鉤,再深入理解就容易消化了。所謂的觸類旁通,就是這麼一回事。

當你有了正確的認識觀、科學的方法論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剩下的就是多讀書、多經驗、多總結和多思考,不斷地填充你的知識庫的過程了。

------------------------------

至於說性格,如果排除掉先天生理因素的影響,性格也是由認知和習慣組成的。

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有正確的實踐;正確的實踐不斷重複,才能養成正確的習慣;有了正確的認知、實踐和習慣,自然有了正確性格。

對於很多朋友來說,最難得一步就在於認知開始慢慢糾正了,但是習慣還沒糾正過來,這個時候你會非常痛苦——明明知道不該這麼做,但是卻忍不住這麼做;明明知道該這麼做,偏偏懶得這麼做。這一步只能靠實踐去打破舊的「認知——習慣」循環,如果一個人力量不夠,就找人監督你,或者用團體的力量監督你。等到習慣養成了,新的「認知——實踐——習慣」循環建立了,就好了。

最後,就算是先天的生理因素,也可以用後天的方法來改變和彌補。比如跑步、健身、習武、瑜伽、靜坐等等。對於五臟不平衡引起的情志問題,也可以通過中醫和食療的辦法來糾正,這個就不多說了,逼乎是中醫黑大本營。


為什麼外國人都長得一個樣,而中國人卻長得千奇百怪?
為什麼猴子的臉都是長得一樣的?而人類長得千奇百怪?

人總是對於自己不熟悉的東西缺乏辨識能力。

題主不了解大腦的結構,但是對人的智力和性格比較了解
所以覺得人的大腦結構都一樣,而智力和性格卻不同

------------------------------------------------------------------------------------------------------------------
題目改了,我這個回答對應的是原來的那個問題,這個新的問題,暫時還沒想好怎麼回答


隔壁問題看到的: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不同人對於快樂和痛苦的感受度會否不一樣呢?

譬如說同樣患有急性腸胃炎,有沒有可能一個人的疼痛感是另一個人的1000倍呢?急性腸胃炎帶給A的痛苦感相當於用刀割肉一般,但對於B來說只是如同被捏了一下而已。如果這是真的,很多成功人士們標榜自己可以承受苦難,其實只是一個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謊言。情況也許只是,面對同樣的苦,這些成功人士比我們大多數人天生對苦的感受度要低很多而已。也就是說,那些叫你堅持、叫你努力、叫你吃苦的成功學雞湯可能卵用都沒有,因為人和人的體質天生不一樣,堅持做一件事給A帶來的苦只是1 unit,給B帶來的苦卻是1000 unit。對於成功人士體質的人來說,早起讀書給他們帶來的苦只是1 unit,對於我們可能是1000 unit啊!艹,怎麼能說我們不早起就是意志力薄弱呢!

我一開始以為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後來發現原來早在1911年就有一個經濟學家和我抱有同樣的疑問。這個經濟學家叫斯坦利.耶方斯(Stanley Jevons),他說:

……在所有的例子中,從來沒有人試圖把一個心靈中的感覺強度與另一個心靈的感覺強度做比較。據我們所知,一個心靈的敏感度可能比另一個心靈強1000倍。然而,如果敏感度的差異在各方面上比例相同,則我們將永遠無法發現這些差異。這樣,每個人的心靈對於其他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測量的,看來不可能存在一個共同的標準。

我觀察社會,我越發覺得這是極有可能的。

那些努力攀登權力頂峰的人肯定是握有權力給他們帶來的快感比我們常人要多1000倍,不然實在想不到為什麼有好好的王爺不做,偏要去造反。

再想到學校里的學霸,起早貪黑的學習,肯定是分數帶來的快感是我們常人的1000倍,而低分帶來的痛苦感也是我們的1000倍。

再想下去我就有點小恐慌了。因為如果這個猜想是真的,那麼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命定的。上帝在塑造我們的時候,只需要對不同人的快樂和痛苦兩個感受度進行數值上的調整,那麼不同人就會因著不同的感受度而做不同的取捨,最後走上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先天給了一個默認的模板,然而人的可塑性是極強的,可以引導成另一個樣子。

引用一段材料:

在一項對極貧困的兒童的縱向比較中,法拉赫和同事發現在剛出生後的幾個月,大腦皮質區灰質的容量就已經表現出了不同,這可能意味著一些與貧困有關的大腦變化在出生前就已經產生了。

然而即使是大腦結構固定後,後天也能引導變化,出現其它的結果。

詹姆斯·法隆是個神經科學家,痴迷於心理變態者的腦部結構研究中的他,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大腦結構竟然類同於心理變態者。結果母親告訴他,他父親那一脈的祖上有不少弒親兇手。後來,他參加TED,自白了自己的家族史。之後美劇《犯罪心理》的執行製作人西蒙·米倫找到他,請他出演劇中那個攜帶變態心理基因的心理學教授——其原型就是詹姆斯·法隆。
他的傳記《天生變態狂》寫道:「我是一個幸運的心理變態。我很幸運,因為我的家庭一直在悉心培育我。可能正是因為我不曾受到暴力虐待,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也一直用愛和支持保護我,我才可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上帝造人的時候,剛開始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上帝覺得太無聊,於是就造了勤勞的人來勞動,聰明的人來發展科技,勇敢的人來保衛同類,上帝覺得還缺了點兒什麼,於是又造了些二逼來逗我們高興,上帝看著是好的。


拿梵高舉個例子吧~梵高是那種性格與社會不相容的人,這也是導致他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梵高出生於荷蘭牧師家庭,秉性孤僻,急噪易怒,其貌不揚,他的人生飽嘗寂寞、孤獨,在痛苦的邊緣掙扎。
弗洛伊德說過「藝術家就像一個患有精神病的那樣,從一個他所不滿意的現實中退縮下來,鑽進他自己想像力所創造的世界中。」梵高在生前僅僅賣出一幅油畫和兩張素描。支持他的繪畫評論一直到他死後那一年才出現,而三次情感的失敗對梵高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他為她們神魂顛倒,痛苦萬分。
在度過了人生第三十七個孤寂的春秋後,梵高在瘋狂中選擇了死亡。他用手槍向自己開槍,煎熬了兩天後離開了人世。 梵高卓越的藝術表現力和他的性格,經歷,血液和汗水分不開的。
他的作品《十五朵向日葵》描繪的是一些簡單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卻呈現出令人心弦震蕩的燦爛輝煌。當我們閉上眼睛回想,在我們的眼前出現的是一片金黃色,這是屬於他的向日葵。從畫面上看,金黃色的向日葵顏色濃重跳躍,似乎帶著燃燒的激情,在表現希望和陽光的同時,依舊錶達了這希望與陽光溜走的無情。這也反映了梵高悲劇而又短促一生即將終結時的心理狀態,既具有希望又帶有死亡般的無奈。他心裡嚮往燦爛又充滿陽光的生活,可他的性格特點註定被當時的社會環境遺棄。梵高是個極端的完美主義者,他嚮往一種生活就不能融入其他人過著的他看不慣的生活,這應該就是他得不到朋友理解的自身原因吧~
性格對一個人的智力的發展常起到制約作用。天才的成功是和刻苦鑽研分不開的,優良的性格特徵能促進智力的形成和發展,它往往能彌補某些能力方面的不足。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就說明勤奮的性格特徵能補償能力上的某些缺陷,而不良的性格特徵或性格上的弱點,也足以成為智力發展的障礙。
講述梵高,我個人覺得他先天對於藝術的敏感性是極為強烈的,這或許跟他本人的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歷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藝術家們身上的感性一旦遇上智力方面的理性,我想那種強烈的反應一定會產生劇烈的衝突。


謝邀 @魚馬相及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為何會有差異?人類的大腦難道不都是相同結構的嗎?

就像每個人的骨骼數目和組成結構都是相同的,但實際上每個人的身高和體重卻差異很大。

所以,人類的大腦其實都是有微觀差異的,雖然在大的結構上沒有差異。人類的智力有很大的內部差異,這很正常。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連同卵雙胞胎也有些許差異。

不過,我們更想知道的是,智力的差異是怎麼造成的?是來源於大腦的差異嗎?

是也不是。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智力發育遲滯或者智力很低的人,大腦也是發育不完善或者受到了損傷。這提示我們,智力和大腦的關係密切,降低智商的最佳方式莫過於損害自己的大腦了。

但我們還不清楚大腦和智力的具體關聯。首先,不是大腦越大智力越高。而大家的大腦內神經元的數量也差別不大。神經元互相聯結的模式雖然差別很大,但不僅僅是高智力者和智力平庸者差別很大,實際上每個人差別都很大。我們似乎找不到一類特定的模式,說這個就是高智力的神經網路結構。

那大腦和智力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心理學家把智力分為?一般認知能力?,也就是?G因素?。還有?特殊認知能力?,也就是?S因素?

G因素就像是武功內力,在諸多招式中都能用上。而內力自然是越高越好,內力高的人學新招式也能學得又快又好,施展同一個招式也比那些內力低的人要更厲害。這個內力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具體的對應,它有些抽象,我們或可稱之為?神經能力?。

S因素就像是武功招式,大家在社會競爭中實際比的就是招式。比如數學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繪畫能力等等,全都是具體的招式。(附帶一提,邏輯推理能力是最能體現G因素的招式,但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沒有邏輯能力測試,那數學考試成績就是預測一個人智力的最不差的指標)

有了這個區分後。讓我們再引入一個計算機的比喻。人類的大腦就像是硬體,心靈就像是軟體。而一個電腦能處理什麼樣的任務,其實更多地取決於軟體。

大腦硬體就像是G因素,雖然有快有慢,但並不真正決定我們的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而軟體就像是S因素,它才是我們更加關心的能力。

大腦硬體每個人出廠的時候就差不多決定了。健康發育,就能發揮出它的效果。但它的運行速度或許沒法再提高,而只能由於損害而被降低。而心靈軟體可以後天安裝,雖然硬體越快,軟體可以運行得越快。但有沒有安裝軟體或者安裝了哪些軟體卻是可以後天決定的。所以大家不必太過憂慮自己的出廠配置情況。

比如,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孩,硬體速度可能中等,但從小就開始安裝「鋼琴演奏」,「英語」,「口才」等等軟體。而一個窮人家的小孩,硬體速度即便一流,但只安裝了「放羊」,「用當地方言說中文」這種社會評價很低的軟體。兩個小孩將來的社會成就之差距,不言而喻。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的大腦看似沒有優劣之分的神經網路聯結模式的差異(有損傷和無損傷這種差異除外),會讓人類表現出巨大的智力差異。

因為硬碟里的二進位數據保存形式也看似沒有優劣之分,無非是一個有磁的格子和一個沒磁的格子的排列組合。但它們之中可能裝著完全不同的軟體,從而決定了它們能完成不同的任務。兩塊DVD光碟可能外表看不出差別,但一個裡面可能是電影,另一個可能是空盤。

人類也是如此,神經網路也許以聯結模式的形式表徵著世界。兩個大腦看起來可能差別不大,但一個可能是天才數學家的腦袋,一個確是普通人的。


用於解決同一個問題的程序,演算法思路稍微不同,性能效果差天共地。
但是如果本來就是「計算兩個數之和」的程序,就算性能差10倍,表面上也看不出來。
只有那些每秒鐘運行幾百萬上千萬次的程序,性能才會非常明顯。更不如說各種智能演算法了,識別率……

而人腦是用於處理人類社會的問題的,比動物面對的問題複雜得太多,所以即使基本結構相同,一些細節的不同會帶來顯著的差距。這個細節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生活學習經歷構造的。

簡單說來,就是考題難度高才能拉開差距。


遺傳決定了個體智力發展的區間範圍,教育和社會環境決定了個體的智力會發展到該區間的哪個位置。按照皮亞傑的理論,智力的形成是個體與環境信息和動作交互的產物。天才兒童會被垃圾的教育毀掉,笨拙的郭靖也可能通過各種不同的教育成為武功大師。
根本上,先天性的遺傳是主要的極限決定因素。但是由於現實原因,該極限難以被測量。通過雙生子的實驗,遺傳因素對於個體智力的發展狀況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有著差別較大的教育環境,同卵雙胞胎表現出類似的發展狀態。一般智力的遺傳因素隨年齡的增大而增大,幼兒期到成年期,從30%增至70%到80%。德國的雙生子實驗表明,該結論經受重複驗證。
與智力有關的腦結構包括大腦灰質的容積、神經元密度、胼胝體的白質、布羅卡區、額上回、前扣帶回、內側額葉皮層、顳葉、杏仁核、海馬、希氏回、中央後回和全腦容積,與智力的G因素相關,基本可以解釋70%-90%的智力差異。

舉個例子,如果說智力的發展是一條筆直的路的話,那麼一般智力的人由於遺傳因素可能只能走500米就到了極限,但智力超常的人可能1000米才是他的極限。至於實際能走多遠,則和個體的後天努力相關。聰明人未必有成就,有成就未必聰明,便是這個道理。
另外,除了發展水平的差異之外,智力的發展也存在性別差異和結構差異。目前的智力測量多數是測量智力G因素,即一般因素的測量,測量S因素,即特殊因素的測量並不能和G因素測量同等比較。因此,智力高低對於一個人能達到的最高成就相關,但要是說和生活相結合,只要平平安安,無病無災,生活小康,要那麼高的智力有什麼用?


首先我先糾正兩個普遍的認知錯誤:1.頭越大越聰明(看似很有道理其實可笑至極) 2.人的大腦開發僅開發了百分之五,人腦有著無限大的潛力(關於大腦開發的相關新聞或是傳聞我接觸的也很多,後半句話我還是比較認可的,但是關於大腦開發百分之五的傳聞我能告訴你的是—這僅僅是一個廣告而已!)
切入正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真正的了解大腦,然而就算是現在的科學家也不能完全研究個所以然。感謝@外星菜鳥提供了絕贊的回答,同時給予了我參考的機會。人的大腦在具有獨特性的同時 也具有著很高的相似性:人腦相似度高達94%,至少82%的人類基因都會在大腦中表達。生理結構相同為何會產生智力上的差異?這是必然還是偶然?我想說的是這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結果,四種因素分別如下
1.先天遺傳:中國有句古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這個解釋雖然看似很無理取鬧,但是我很難想出比這個更形象的比喻了... 遺傳因素確實是硬傷之一,仔細觀察身邊你就會發現,那些優秀的父母大多都會有一個優秀的後代,雖然這根環境和自身也有很大關係但是並不影響遺傳的必然性。
2.後天影響:大腦損傷是降低智力最有效的途徑(笑笑就好)
3.環境因素:不同人成長的環境不同,大腦差異也會隨之變大,可好可壞。
4.發育的不可知性與突破性:太廣義,恕我無法解釋。大腦的物質傳遞、腦電波、神經元等都是影響其的因素。
另外我看到有些知友說到了關於使用率,其實這也是後天影響的一種而且在具有可變性。

—————————分割線—————————
補充一點,我同樣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因為涉及的相關知識實在太多,我給出答案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且也很膚淺。請題主結合其它優秀的答案綜合分析。


談論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確到底什麼是智力!!
如果你相信心理學家那一套,用什麼智商量表,我也就無話可說了。試想一個天才的中國人,但不懂外語,你給他發了一張具有濃厚西方特色的拉丁文,有!卵!用!
所以作為一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我相信衡量智力的因素就是大腦的 複雜程度。外在表現就是一個人的智商情商等方面的綜合。如果非要問先天還是後天決定的,打個比方,如果後天的作用是加法作用,先天的覺得就是乘法作用。所以不知你是否有這種體驗,就是,不管你怎麼努力,永遠趕不上真正比你聰明的人!
最後,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科學家 的,請注意,不是靠藝術和科學混飯的人,是 家 !(此類生物在中國已瀕危)


有的人生出來就不好看,有的人一出生就是美人胚子。智力與性格也是一樣的:有的人記憶力天生就好,有的人天生平衡感超強,有的從小就好鬥霸道,有的人打娘胎出來就會賣萌-_-||…
造就天才應該是對應的天賦加上後天相契合的教育、環境,正確的勤奮方向,最後再加一個幸運buff。
成為天才以上條件缺一不可,但是不能刻意創造的只有--天賦。


人類的臉結構還相同呢,鼻子眼一個不少,為什麼還有美醜之分呢?


唉,我也老被別人說笨,看開點兒,他們聰明他們的,咱們笨咱們的,別理他們,犯自己的傻,讓他人寫論文分析你為什麼犯傻去吧。


題主用了智力這個詞,我認為不妥,我將其改為智能特點,是指某人大腦善於處理客觀世界不同類別信息與事物的興趣與特長,包括邏輯分析,想像,創造,情感,語言等。這是一個項可改變且不穩定的特質。而智能特點,與性格是對應的。作為易學的研究實踐者,我認為人的性格與智能特點是天生的,但後天的學習和培訓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智力。但性格占第一位,性格就是命格,命格推動個體能力的成長,並決定此人的能力模型。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個體之間具有如此大的差異性?因為每個人的使命不同,世界是多樣性的。有自然也有非自然,有熱門特色也有冷門特色。每個人的出生,都有因。背負業債和使命才來這個世界上。 例如,一個技術研髮型的卓越人才,多半性格上是人前話不多,喜歡獨處,不服從管理,對上司領導總具有傲氣並伴隨嘲諷與挖苦。 而優秀的領導人性格,往往圓潤通達,情商很高,具有體察他人需求之意,強大的包容性,堅定的理念。優秀的演說家,往往觀點獨特但固執己見, 不服輸。 這就是性格特點,是天定的,個人的能力會自然隨天定的軌道發展。每個人在後天自我性格的重塑上,和能力的培養上,應該揚長避短。 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做自己。什麼是自己?比如你喜歡數學而你的同胞兄弟喜歡文學,那就是天生的,你這個人的精神意識系統被編譯為對數學敏感,數學為坎卦屬水,是冰冷的,而文學和辯論為離卦屬火,是有激情的。水克火,辯論終結於數學。天生你喜歡數學,但你並未主觀自我設定過自己喜歡數學,你的同胞兄弟卻喜歡文學,這就是天命。因此,絕不是每個人都能成長為藝術家,科學家,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三位一體。


大多數心理測量的個體差異都源於以下方面:基因、環境和經驗訓練。
智力和人格的遺傳度在40%~50%左右,同時會受到生活環境和後期訓練的很大影響,另外,研究表明基因的表達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自邀,抑制不住回答的慾望,強擼一發!

本人不懂神經學、不知道啥是腦科學,但是我智商不低,可以和Forrest Gump一較高下。所以斗膽來說說「人類為何存在智力與性格的差異」。

本人不懂神經學、不知道啥是腦科學,但是我智商不低,可以和Forrest Gump一較高下。所以斗膽來說說「人類為何存在智力與性格的差異」。


人類只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
地球上還生活著這樣的生物:

生活著這樣的:

生活著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很多,不貼了。
按照過去的觀念,上面4個物種來比較,老虎最NB,身強體壯,智商比我還高;樹最SB,連話都說不清楚,比周杰倫還弱。
可是下這個結論的是人類,人類以自己的評判標準,以自己的見識去評判這一切。
實際上呢,後來連小學生都知道,所有物種都缺一不可,不然誰都活不了。這種觀念就是一種進步,懂得從整體出發,大局觀。

看到這裡,乎友們應該覺得本文作者的智商一定不會超過70。上知乎這種高端社區,智商不到80都不應該註冊成功。

看到這裡,乎友們應該覺得本文作者的智商一定不會超過70。上知乎這種高端社區,智商不到80都不應該註冊成功。


(原諒我的無能,我就是上面物種裡面的螞蟻,斗膽給各位老虎現身說法。)

物種之間是這樣的關係,那麼同一物種內不同的個體會是怎樣呢?

地球上生活著這樣的人:

還生活著這樣的:

還生活著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上面這些人誰智力高、性格好?

上面這些人誰智力高、性格好?
有人說巴菲特、霍金,
我怎麼覺得鳳姐一個超市收銀員最終能拿到美國綠卡也很NB呢;我怎麼覺得一個民工肯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拼盡全力撐起整個家庭更NB呢。沒有底層創造財富,高層怎麼玩金融、怎麼有空搞科研;當然高層合理運作資本也可以促進底層創造更大的財富。他們也是一個整體。
只是各自的出身不同、經歷不同、舞台不同,所以成就必然也不同。既然有這麼多的不同,怎麼評判智力高低、性格好壞?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一份醫學報告還是一道微積分題目。

所以,萬物一體,每個人都一樣, 每個人都很重要,大家只是在不同的舞台展示不同的自己。


普通人的智力差距其實沒那麼大,很多差距是因為性格,習慣,行為,教育,等等外在因素導致


因為人是靈長類生物,具有思考。

---------------------------------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腦高速運轉之後會特別疲憊,大腦思考的時候真的能更快的消耗能量么?那睡覺會降低腦的能耗么?
從科學的角度看,痛苦和情緒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人為什麼要睡覺?

TAG:智商 | 神經學 | 腦科學 | 人類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