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是否會形成壟斷? 還是說政府主導的要好一點?

人們口中說的自由經濟到底在哪裡???


都會形成壟斷。中國那幾個央企哥們不就政府形成的。另外網吧啊、煙草啊,都是有牌照限制的,這些東西其實也是壟斷,所以很多人即使把牌照租出去也能賺很多錢,而為什麼有人必須要租他們的牌照,是因為他們無論如何都得不到(壟斷了嘛),至於誰能得到牌照,呵呵。
而不想要壟斷的政府,怎麼弄也會有壟斷,美國不就一個例子嘛。

看你對自由的定義了。壟斷破壞的是「完全競爭」市場,至於破壞的是不是自由市場,那我就不知道了。
你可以說壟斷廠商可以通過價格壁壘使得其他廠商無法進入,但是完全競爭的廠商就是自由的了?事實上由於競爭他們無法抬高價格,依然是不自由的。

我覺得這裡的自由是相對於政府而來的。我記得有本叫《自由論》的書被翻譯成《群己權界論》,自由這個詞一開始提起來就是相對於政府權利而言的,自由的含義應該是個人私權受法律保護,不被政府侵害。
所以壟斷可以是自由市場的,也可以是不自由市場的。


兩種都會形成壟斷,但兩種壟斷的後果又是不同的。壟斷造成的本質原因是對新進入者的阻礙(entry barrier),而這種阻礙可以有千百種形式。
在自由經濟中,集中的大量生產,平均成本降低,出現規模效益,並且轉換成本(transaction cost)降低,自然而然會形成集中和壟斷。另一種門檻,比如高精尖技術,不是每家公司都可以輕易擁有,這顯然會形成壟斷,再加上現在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提高,很多公司都會利用知識產權來抵制進入者,實現自己的壟斷。
而政府主導的壟斷,本質上也是對新進入者的阻礙,區別在於這個阻礙是政府定的,人為的門檻。

壟斷大大削弱了消費者的利益(CS)但壟斷並非不好,科技產業中,壟斷的高利潤激勵公司投入更多的資金在研發,促進了科技的發展。這種壟斷是不斷形成,不斷被打破的。一項新技術出現,必然產生短時的壟斷,但慢慢被大眾熟悉,更多的進入者進入,壟斷不復存在,又開始新一輪的研發,壟斷。那為什麼很多人對政府設立的壟斷怨聲載道呢?那是因為政府設立的沒有辦法打破,除非政府自己打破。這種人為的壟斷既不是充分競爭,通過集約自然形成的強者壟斷,也不是有新技術產生而有的壟斷,一切都是人為的。消費者在利益被削弱的同時既沒有得到更高效率的服務,也沒有得到新技術新科技。

很多領域,政府完全沒有必要製造壟斷,但在水,電,等影響國家安全和民生的領域,國家設立壟斷是正常的,應該的。這些領域需要人為的門檻,就像醫生需要從業資格證這個門檻一樣。


9月7日更新:

小弟並非為吐槽而吐槽,只是由於所受訓練,對於不顧現實情況的紛繁複雜,而提供一個「大一統」理論,或唯一答案的做法,有著本能的反感,特別是在經濟學領域。

我們做一個最簡單的思想實驗,考慮一種過度簡化的情況。假設在一個行業里,有若干個企業。這些企業由於需要競爭市場份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壓低商品定價。顯然,如果大家合併成一家企業(壟斷),那麼由於可以自由放肆的定價,其利潤自然會高於大家在競爭狀態下的利潤總和。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業是有向著壟斷走的趨勢的。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假設出於某種原因,若想要形成壟斷,某個企業A必須通過逐個將該產業內其他企業收購才能達成。假設企業A先收購了企業B。行業里競爭者的數目減少了一個(A和B合併成了一家企業,叫AB)。直覺的來看(當然,需要一些技術性假設),這個時候企業AB通常會將產量降低到比原來A與B的產量之和低的程度。這導致了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下降。從而,行業中未參與併購的企業C,D...的狀況都變好了,這是因為競爭激烈程度的下降導致價格上升,企業C,D...因而也大有可能會增產。換句話說,雖然A和B的合併增加了整個行業的利潤,但這個利潤的增加並沒有完全被他倆自己攫取,而是被其它的企業搭了便車。他倆的利潤甚至沒有以前沒有合併時候的利潤之和高了。這個論述的目的是說明,也許一開始,兩個企業根本就沒有動機去進行合併。向著壟斷去,也未見得是行業發展的天性。

上面舉的這個例子的假設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普通讀者幾乎要罵人了。幸好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個argument就是正確的,即使它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George Stigler) 的argument。從理論上得到不同結果的後續研究不勝枚舉。我想說的是,這種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要具體情況具體研究的。細緻的分析很有必要。對於一個實打實的,細緻的經濟學問題,套用哲學或者社會學中的宏大概念體系來解決,對於我來講,是有些不可接受的。


@acel rovsion 的更新指出了我對於「自發秩序」和「共同體」的概念的不懂裝懂,在此向您表示誠摯道歉(其實我是你的粉絲)。不過,讀者可通過閱讀他的原答案自行判斷,當你在作者沒有認真解釋的情況下,讀到某些看上去並不驚奇的詞語時會作何想。當我讀到「自發秩序」時,作為一個經濟學生,我的第一反應自然以為您指的是哈耶克發揚光大的spontaneous order,同時結合語境看,「共同體」的概念我自然也以為您說的是非合作博弈里Coalition的概念。對於我這種不懂裝懂的行為,大家自可以狠狠羞辱。(話說您是不是認識我本人,咋知道我在上海財大當過學生...)

@acel rovsion 說我的思路貼近行為經濟學,這裡有一點誤解。我是連一點行為經濟學也不懂的。我在這個問題上的所有思路都來源於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與博弈論。

補充更新:
看過@acel rovsion 的更新後的感覺是,我們二人的探討完全是用的兩套語言。從一開始我就只能從字面上來理解他的意思,而他的本意可能根本不是我想的那個意思。他對我的吐槽的理解也是類似。鑒於此,雖覺得他的反吐槽不僅充滿臆測且未給答案添加任何新意,但我也無意再辯,因為這事兒自然是我錯在先。昨天在留言中有的朋友指出我不應該進行這種吐槽,現在看來你們說得對,對此也向你們道歉了。


---------------------------------------------原答案 ------------------------------------------------------

純吐槽。

氣勢恢宏的回答,不僅容易空洞,而且常常偏頗。像第一名的回答中:

「自由的市場經濟必然產生壟斷。這是歷史上多次在理論和實踐中證明了的。」

這種既無完整邏輯,又非事實陳述的說法,實在讓人難以苟同:單以個案而非邏輯或者實證,來支持如此宏大的陳述,此實與前幾天被Acemoglu所批評的Piketty有異曲同工之處。

對於這個問題,不重細節,不分情形而作唯一武斷,其危險不言而喻。即便僅靠生活中的觀察,我們也會看到事情遠非一句話那麼簡單。我們的確見過相對自由的PC行業或者手機行業形成了寡頭(你也可以說壟斷),但同樣相對自由的服裝,快消等行業,卻很難出現寡頭。這至少說明,在某些情況下自由市場會自然導致寡頭/壟斷,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不會。

我們可以看看一篇在小範圍內出名的文章《The Limits of Monopolization through Acquisition》(by Kamien and Zang). 這是一篇用數學模型論述的正規經濟學文章。這文章有一個結論是:如果一個行業中企業數目很小,那該行業可能通過併購形成壟斷,但是,對於企業數目很大的行業,無需任何政府管制,壟斷,哪怕是局部的壟斷,也不可能發生。雖然支持這個結論背後的邏輯和直覺或許超出了未受過訓練的讀者之接受範圍,但我想,即使對於門外漢,結論本身聽起來還是十分符合我們直覺的。

舉這篇文章做例子,並不是要說明它的結論是正確的,只是為了說明現實很複雜。在這種理論問題上一上來就下籠統論斷,輔以特殊的例子的做法,實在是和不問當事人情況就胡亂給人生建議的行為沒什麼區別,其源頭都是思維上的惰性與對自身智力的自大。

------------------第一名不知道為啥掉下去了,那我繼續吐槽新的第一名答案--------------------------

「...自發秩序中包括共同體形成(人被聯合到一個企業或者經營團體中,即生產集中),以及共同體分割(因為經濟模式或者需求不同所造成共同體縱向差異,比如形成一個一個行業和行業層級。),在此形成議價體系,而自發秩序中議價共同體的話語權隨著共同體體量的增大而幾何擴大

槽點:為什麼包括」共同體」的形成?在什麼情況下會形成所謂的「共同體」?難道一點前提條件都沒有嗎?誰被共同體包含在內,誰又被排除在外?難道對於最終的結果,這個會沒有影響嗎?

「由於議價共同體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利用規模優勢進行行業資源的控制,或者利用提高行業議價成本以擠兌競爭對手。」

槽點:在任何情況下,難道所謂的「共同體」成員,都會追求「總體」的利益最大化嗎?有沒有可能,「共同體」成員中有個別的成員,發現自身利潤最大化是更可取的,但是這個確需要偏離共同體的目標,從而導致「共同體」的崩潰呢?「共同體」本身在這個作者所描述的過程中,難道始終是可以持續的嗎?

「當這種壟斷現象使得競爭方趨近於單方面,議價能力達到頂峰,行業流動性到冰點,公司能夠自行控制價格和生產的決策,而無需受到任何競爭力量影響,因為所有潛在的競爭力量都已被阻絕於市場之外了。」

槽點:看到此處我才明白了,答主雖然看似有個理論框架,可惜卻沒有任何邏輯推理,只不過是用某些詞語對自己所想像的過程做一種描述罷了。

「此為強迫性壟斷(Coercive monopoly)."

這意思是說,按照答主描述的這個過程,自由市場最後會導致強迫性壟斷。

我隨便找了一下維基百科

「 Advocates of free markets say that the only feasible way that a business could close entry to a field and therefore be able to raise prices free of competitive forces, i.e. be a coercive monopoly, is with the aid of government in restricting competition. It is argued that without government preventing competition, the firm must keep prices low because if they sustain unreasonably high prices, they will attract others to enter the field to compete. In other words, if the monopoly is not protected from competition b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t still faces potential competition, so that there is an incentive to keep prices low and a disincentive to price gouge (i.e., competitive pressures still exist in a non-coercive monopoly situation).」

即便這只是自由市場支持者的一家之言。

----------------------------------突然發現第三名槽點更大----------------------------------

「壟斷是市場的常態。有利潤的地方就有壟斷,否則大家都一樣怎麼賺錢。」

這句話簡直就是太搞了,壟斷要是在所有行業里都是常態,那我們早就慘死了。

有利潤的地方就有壟斷?我靠,難道不是有利潤的地方才會吸引更激烈的競爭,有利潤的地方才有新的進入者嗎?有壟斷才能掙錢嗎?沿海地區做服裝,都不掙錢嗎?

9月8日更新:經過與上面所說的「第三名」童鞋的交流,發現他對於壟斷的定義與我們通常完全不同,導致我的吐槽也完全變成bullshit了,因此對您表示誠摯的歉意。


自由市場中的行業壁壘/門檻有哪些呢?原材料渠道、專業技術人員、專利、銷售渠道、大額資金?

  1. 專利保護是挺明顯的行業壁壘。科技界為例,老公司如微軟等,甚至能用專利獲得某些年份半數以上的營收。雖然有實力的同行沒有因此停止腳步,但也是經常受挫,個人性質的創新崛起則難上加難。從市場效率角度講是不夠優的。那就廢除專利法嗎?當然也不行,還需要專利來保護開發研究者的積極性。所以我看不如把專利保護期縮短。目前的保護年限是20年。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時代的競爭不可能放到20年的時間跨度去考量。一種專利甚至會保護到徹底作廢沒人用了,這不符合專利法的本意。一種專利保護技術被推廣三兩年後基本上就大獲其利了。將專利保護期限定為5年絕不會打消研發資本的積極性。粗淺想法求拍磚。
  2. 渠道控制在壟斷里非常常見,也是普通消費者最噁心的一種。有原料渠道控制、銷售渠道控制、運輸渠道控制等等。控制上游(原料)的像管仲的鹽鐵資源國有政策,歐佩克,非政府的在製藥領域很多。(產品也是原料/原料也是產品的複雜情況先忽略)控制下游銷售的有煙草專賣局、沃爾瑪。從上到下一起控制的有兩桶油、三星之類吧。如果只討論非政府的渠道壟斷,其中利潤空間足夠大(也就是我們說的壟斷超額利潤),環伺的資本力量應當不會袖手旁觀吧,財大氣粗到能把整個渠道買下來。買下台積電,再把三星的研發人員高價挖來。買下製藥廠,降低原料聯盟的價格擴大份額。公立醫院這朵奇葩能壟斷藥品價格,主要還是行政力量投入了畸高的醫療資源,雖然表面賺錢多,但資本利潤率不高。排除行政力量,壟斷如果不是瞬間,也會慢慢崩潰。我想之所以大資本沒這麼干,應該是因為利潤空間沒那麼大。所以渠道壟斷應該是無害的。
  3. 大額資金壟斷也就是金融壟斷。銀行們抱團把實業的利潤吸干,這是近幾年媒體上常見的論調。資本市場根源上是資金價格問題(利率),銀行集體惜貸來推高資金價格?表面上看如此,但是銀行終究是寄生在實業上的,實業不繁榮,銀行把持的價格再高,他們的利潤也有限。優質實業貸不到款、融不到資、借不到債,那就令人懷疑他到底算不算優質實業了。民間借貸市場上真正的香饃饃不也是優質借款人,而從來不是資金么~放眼美國市場,優秀商業模式振臂一呼,資金自動趨之若鶩;垃圾企業哭爹告娘,資金還是避之不及。總之利率壟斷肯定是行政力量;貸款專員嫌私愛國,是因為國企有行政力量背書,符合風險收益法則。如果排除行政力量,金融壟斷也難自圓其說。

題主,我不是成心搗亂,最後來為你表一下忠心吧。

  • 自由經濟會形成壟斷,政府主導的經濟(行政經濟)也會形成壟斷。
  • 自由經濟的壟斷是無害的,或者說微害的,只有當這微量的害處顯現,才可施加微行政力,無效的話說明用錯了力,而不是用輕了力。
  • 行政經濟的本意就是壟斷。這裡的特殊情況是,行政經濟想跳過市場生長階段,直接應用大額資本、先進技術、高效管理這些高富帥因素,來掩蓋自己土肥圓的本質。沒想到高富帥沒長成,長出了一坨一坨的良性/惡性腫瘤,名曰「既得利益方」。當然,此路倒不是完全不通,日韓台新都干過。腦力淺,想不明白為什麼人家能成功。

知乎首條長答案,求贊。


要看行業了。 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行業,自由競爭很可能形成壟斷,因為規模經濟優勢明顯。但在勞動密集的行業,壟斷就不太容易通過自由競爭形成了。


自由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是壟斷,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經濟主體天然存在著實力的差異。實力強大的經濟主體會為了謀求更多的利益而做出更多的投入,比如說投資新設備、僱傭更多的工人、資助技術研發等等。這些措施能夠幫助這些實力強大的企業變得更加強大。實力較小的經濟主體由於資金上的限制,在投入方面捉襟見肘,在實力增長方面肯定不如大企業。到最後,實力較小的經濟體要麼被兼并,要麼直接破產。從而使得少數實力強大的企業成為了壟斷組織。


自由經濟當然必然導致壟斷,但需要時間。而且不同行業,壟斷需要的時間不同。比如互聯網行業就很容易達到壟斷,而菜市場賣菜的,達到壟斷就很難。但大者恆大,強者恆強,隨著科級發展,早晚也會壟斷的。

至於是不是政府主導的要好一點,這就看政府了。如果政府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那政府全盤接手當然是最好的選擇,當然這種政府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在地球上出現……那麼越民主的政府,或者說執政者的利益與民眾利益重合度越多的政府,越適合接手經濟,否則還不如由市場決定。

所以,最好的情況,就是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由政府控制經濟,這是社會主義。

次好的情況,就是政府雖然不太靠譜,還有各種貓膩,但政府開放全部或者部分權力,又市場決定,且市場還沒有達到完全壟斷的地步,一般認為這是資本主義。

再次的情況,就是政府不靠譜,但經濟自由,但經濟已經達到壟斷地步,由財閥控制經濟,老百姓要麼血汗工廠要麼失業,一般認為這是帝國主義。

最壞的情況,就是政府不靠譜,還抓著經濟不放,橫徵暴斂與民爭利,老百姓只能在死亡和奴役中選擇一種,一般認為這是專制主義。

當然,古代還有其他的,就不提了


還是說政府主導的要好一點?

行政壟斷和市場導致的壟斷區別在於准入性。比如,市場導致的壟斷如果售價高到一定程度,並且能夠期望售價會繼續維持,那麼會有競爭者進入市場。

所以你要看的是准入難度如何決定壟斷企業的行為,這也是反壟斷法應該干但是沒有干成的事情。

你可以看看平狄克的中級微觀經濟學試著算一下看看壟斷競爭和行政壟斷兩個在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其行為有什麼不同。

自由經濟是否會形成壟斷?

組織成本相對交易成本足夠低,那麼必然會形成壟斷;如果交易成本相對組織成本足夠低,那麼必然不會。
你可以看看科斯關於公司合約的研究和張五常關於台灣農民的研究(張五常的關於中國經濟的研究我還沒有看,所以不清楚裡面如何)


1. 由於大者恆大的馬太效益,自由經濟一定會形成壟斷。
2. 由於人性本惡的天性,壟斷組織一定會設法尋求超額回報,從而導致貧富分化、社會發展失衡,最終導致經濟危機。
3. 現在有本很火的書《21世界資本論》已經系統論證了資本收益明顯大於勞動收益和社會發展這一事實。
4. 香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香港是非常充分的自由經濟,結果現在的結果就是幾個壟斷財團幾乎壟斷了一切社會財富,普通市民生活是相當辛苦的 。


反駁部分2(原答案再最下面分割線,可以忽視我的反駁部分):


{來來來,總有人的「反駁」是倚靠的「連續反問」這種尿性的東西上,並且靠著「氣勢恢宏」拋出指責,實質上一點依據和事實都拿不出來(可笑的是,這位 @focout往往拿這套理由指責其他人)。。

而我在原答案最後拋出了一大堆這個問題的爭議點(1,壟斷是否是常態。
2,壟斷是否是反競爭的。3,市場原則是否是天然且合理的)甚至我原答案就沒有任何否定「自由市場」的意思,我連一個「結論「都沒有敢下,然後此人居然指責我提供」大一統「論調。。我一個連結論都不敢下的人,他說我」傲慢「。。}//delete情緒性語言刪除,並向當事人道歉,但聲明此時不是我先挑起的。


補充更新一下:

首先,本文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寫短答案僅僅是引起思考而已,我沒有說市場必然導致「強迫性壟斷」,請注意理解。
其次,請先看原答案,再看反駁。。

純經濟學探討可參考諾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通向壟斷和寡佔之路——兼并》
@focout 提到的思想實驗貼近于于行為經濟學,權作探討(我會寫專欄專門討論,僅供參考)。。

反駁部分1:
我們一個一個來:

一,

「...自發秩序中包括共同體形成(人被聯合到一個企業或者經營團體中,即生產集中),以及共同體分割(因為經濟模式或者需求不同所造成共同體縱向差異,比如形成一個一個行業和行業層級。),在此形成議價體系,而自發秩序中議價共同體的話語權隨著共同體體量的增大而幾何擴大

槽點:為什麼包括」共同體」的形成?在什麼情況下會形成所謂的「共同體」?難道一點前提條件都沒有嗎?誰被共同體包含在內,誰又被排除在外?難道對於最終的結果,這個會沒有影響嗎?

反吐槽:此人壓根不懂自發秩序和共同體是什麼東西。。

自發秩序是社會哲學一個從早期延續下來的觀點,其本質是「反目的論」(anti-intentionalist),最早成體系引入經濟學的是亞當斯密。
主要是兩個論點:
1,「自然之自由」。他對「自然的自由」的強調中可以清楚看到:允許這種「自然的自由」正常運轉,就會產生良性效果,而人為操縱的結果卻與之相反。在《道德情操論》中,他激烈地反對唯理主義哲學家的「體系狂熱症」(spirit of system),這種哲學傲慢地宣稱,人類可以不顧經驗而根據一個預先確定的計劃獲得幸福。他說,唯理主義者忘記了,「在人類社會的巨大棋盤上,每個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走步原則,與立法機構企圖強加於他的原則可能大相徑庭」。(斯密在《國富論》很多段落中指出,高高在上的立法者永遠都不可能了解每個人所處的「具體境遇」,而只有允許他們擁有自然地自由,才能實行使他們處於最佳境遇。作為一個比喻,在自然的自由的體系下協調人的行為的「看不見的手」,既描述了社會如何對無知問題作出回應,也解釋了公共之善何以是自利行為之產物。


2,「事態的自然變化」(natural occurrence of events),是指允許事情正常變化而不加以人為的刻意干預的狀態。市場行為顯然就屬於這種自然現象。市場的自我調節性質不是某種進行設計的天才的產物,而是價格機制運作的自然結果。那麼,人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當然包括天生希望「改善自己境遇」,由此可以推論,如果政府的活動干擾了這種自我調節過程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據此,斯密揭示了,學徒法、限制國際貿易、授予公司特權等舉措,如何擾亂了自然的經濟趨勢,儘管它不可能完全壓制該趨勢。市場的自發秩序是由其參與者相互依賴的產物,對這種秩序的任何干預都只能是自拆台腳:「對商業的管制不可能將任何產業的產量提高到其資本所能支撐的水平之上。它只能將一部分資本轉移到本來不會流向的方向。

註明:這裡引用僅僅解釋自發秩序這個概念是個什麼東西,並非支持這套理論。


那我們來回答此人的問題。
1,為什麼包括」共同體」的形成?
先給此人普及下「共同體」。
社會共同體是指由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特定關係和紐帶聯繫起來的人群共同體這裡所說的「共同體」是指廣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結合為一個共同的生命存在圈的形式也就是各個個人的生命存在之間的某種比較穩定的相互關係

我請問在以上定義下,共同體有沒有形成?早期人類基於氏族,基於血緣,基於生存需求所形成一系列具有經濟意義的社會團體和早期組織形式是既存的,由歷史事實佐證,而早期的這類組織形式正好就是自發的,那麼共同體形成本身就是自發性的組織行為,那麼自發秩序自然包括共同體形成(這個行為)。


2,在什麼情況下會形成所謂的「共同體」?難道一點前提條件都沒有嗎?誰被共同體包含在內,誰又被排除在外?

共同體的定義在上面已經說了,本身定義的基點是一類相互關係,並不是是封閉的體系,遠不僅僅是包括企業這類由集體組織性質的共同體。故而共同體本身並不被預設一個「封閉體系」,「誰被共同體包含在內,誰又被排除在外?」這個問題顯然是一個偽問題。

而「在什麼情況下會形成所謂的「共同體」?難道一點前提條件都沒有嗎?」這當然是由前提條件的,而我使用」共同體「這個概念本身是」定義好「的,已經內蘊了這個前提條件(上面定義裡面有),你認為沒有前提,僅僅是您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概念指代的什麼,都不願意去google一下。

二,
「由於議價共同體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利用規模優勢進行行業資源的控制,或者利用提高行業議價成本以擠兌競爭對手。」

槽點:在任何情況下,難道所謂的「共同體」成員,都會追求「總體」的利益最大化嗎?有沒有可能,「共同體」成員中有個別的成員,發現自身利潤最大化是更可取的,但是這個確需要偏離共同體的目標,從而導致「共同體」的崩潰呢?「共同體」本身在這個作者所描述的過程中,難道始終是可以持續的嗎?

反吐槽:此人根本不懂「利潤最大化」假設

利潤最大化假設本身是針對「生產實體」(最常見的就是企業),來定義的一種對於企業經營目的的經濟學假設。那麼,憑什麼您要腦補地以為「個人」(您所謂的共同體成員,個人是否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商業語境下完全是個人價值觀,根本不是必然的)必須要符合這個假設呢?假設一個經營團體追求利潤最大化,難道必然導致「個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出現???這邏輯何在(它們兩個是獨立的)?????

退一萬步,我就算假設你的邏輯成立。共同體因為個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造成崩潰,這無非就如同企業因為人事原因破產一樣,企業因為人事,組織原因破產是市場經濟的一個「事件」,他不是一個「必然過程」。。一個壟斷企業的破產僅僅是一個事件,並非存在一個規律,壟斷企業必然會因為人事原因破產,謝謝,邏輯君


三,

「當這種壟斷現象使得競爭方趨近於單方面,議價能力達到頂峰,行業流動性到冰點,公司能夠自行控制價格和生產的決策,而無需受到任何競爭力量影響,因為所有潛在的競爭力量都已被阻絕於市場之外了。」

槽點:看到此處我才明白了,答主雖然看似有個理論框架,可惜卻沒有任何邏輯推理,只不過是用某些詞語對自己所想像的過程做一種描述罷了。


反吐槽:沒有邏輯的人,他總是喜歡指責別人的邏輯。。此人對」利潤最大化假設「的理解就是一個典型毫無邏輯的事情。。

我們再來佐證一下此人。比如:

「此為強迫性壟斷(Coercive monopoly)."

這意思是說,按照答主描述的這個過程,自由市場最後會導致強迫性壟斷。

這就是典型的「構陷式」的邏輯滑坡。某些人在指責別人論點的時候,往往假設一個極端情況來論證不合理性,但是往往忽視了現實中「假設的可能性」


比如,
某些人反對動物平權,於是就說,我們人類以後都沒肉吃了,你這個不合理呀。。
某些人反對x產業合法,於是就說,以後所有人到要去涉足x產業啦,怎麼辦呀。。

而此人所謂的「強迫性壟斷」必然形成,就是上面這類貨色的典型。。

然後他把這個玩意兒叫做邏輯,還說自己是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你確定您不是高級黑??

========原答案=============
自由市場競爭當然會導致壟斷。
自由市場行為被預設為一個自發秩序,自發秩序中包括共同體形成(人被聯合到一個企業或者經營團體中,即生產集中),以及共同體分割(因為經濟模式或者需求不同所造成共同體縱向差異,比如形成一個一個行業和行業層級。),在此形成議價體系,而自發秩序中議價共同體的話語權隨著共同體體量的增大而幾何擴大

由於議價共同體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利用規模優勢進行行業資源的控制,或者利用提高行業議價成本以擠兌競爭對手。即,通過自身議價話語權,規模優勢,資源優勢等方式,提高行業的進入門檻或者議價成本,來形成單一主體的獨佔。。

此為自然壟斷或者資源壟斷。


當這種壟斷現象使得競爭方趨近於單方面,議價能力達到頂峰,行業流動性到冰點,公司能夠自行控制價格和生產的決策,而無需受到任何競爭力量影響,因為所有潛在的競爭力量都已被阻絕於市場之外了。

此為強迫性壟斷Coercive monopoly)


政府主導的經濟在某些行業可能實行行政壟斷,在某些行業會以一個強勢的參與者或者監管方,來保持市場競爭的有序進行,作為市場規則引發的議價不平衡的仲裁者,當然他本人也有可能成為不平衡的因素。


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爭議,爭議的在於:
1,壟斷是否是常態。
2,壟斷是否是反競爭的。
3,市場原則是否是天然且合理的。


如果是政府主導經濟的諾基亞永遠是人手一台的諾基亞,如果是自由經驗主導的諾基亞是埋入歷史的諾基亞。


政府主導就是計劃經濟,談不上壟斷不壟斷,因為整個市場都在統一規劃內。

壟斷應該是自由經濟的概念,而且如果純粹的「自由」幾乎必然產生壟斷。

壟斷其實並非全無好處,有時候壟斷會提供更廉價的商品——雖然挺違反邏輯的……


壟斷是市場的常態。有利潤的地方就有壟斷,否則大家都一樣怎麼賺錢。

自由市場的概念在於,不需要除了市場交易、價格體系以外的方式進行資源的生產分配。壟斷不是區分自由非自由的標準。

在完全競爭的均衡市場中,是沒有利潤的。想要有利潤,要麼運氣好多收了幾些錢,要麼有一定程度的壟斷,不論是資源、資金還是天賦。我們想要優秀、想要超越、想要獨一無二、想要我有你沒有,這種一直追逐的就是壟斷。壟斷是常態。

形成壟斷的原因有很多。技術上,微軟的操作系統壟斷了pc;天賦上,邁克爾傑克遜壟斷了太空步;地理上,小區小賣部壟斷了附近的百貨供應。當然,還有行政上,政府規定不讓別人玩,只有親兒子才能做的一些買賣。所謂反壟斷,反的就該是行政壁壘造成的壟斷。那樣的壟斷不是來自自由競爭,而是人為干預。如果要做價值判斷,自由經濟反對行政壟斷,它以非市場的方式形成了壟斷。

再多寫點壟斷,什麼是壟斷?行業里只有一家企業就是壟斷嗎?中石油中石化2家算不算?移動電信聯通3家算不算?多少家算?

所謂壟斷者,面對的是一條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意思是,壟斷者有自己的定價空間。某個商家因為他的產品匠心獨運無法被模仿,或者擁有別人都沒有的資源成本低廉,使得他定了一個價格,別人出不了這個價格,於是這個商家在市場上有自己的價格話語權,才有了租值和利潤, 這背後便是壟斷,一種別人不能和它競爭出價的能力。

蘋果的產品有技術,市場上獨一無二於是它能定出賣腎價。海邊的餐館有地段,非海邊的餐館沒法和它競爭,於是菜貴得多。賣服裝的工廠,不去佔有低成本的人力資源,怎麼來得利潤。快消行業,沒有打廣告的兩把刷子哪能做的起來,於是市場上的寡頭瑪氏,寶潔,可口可樂等,都定出自家的價格,都能左右市場的價格。他們都是壟斷者,區別在於壟斷程度的高低而已。

真實的市場上,壟斷就是常態,各家有自己的獨門資源才有定價的空間,才能過得滋潤。所以商家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差異,都是在追逐別人不能競爭的領域。當你看到琳琅滿目的品牌,並且鍾愛某個品牌,即便它漲價也會買時,商家的壟斷願望就實現了。


最贊同@韓思齊的答案。
兩種情況都有壟斷,但壟斷的性質和主體很不同。

記得張維迎和中移動高管在達沃斯上曾經爭論過一個問題:目前,電信運營商(中移動)是否為壟斷?

中移動高管堅持目前中國有三大主流運營商,競爭十分激烈。

而張維迎則反駁說:三大運營商就是壟斷,他們不是競爭,而是混戰。不能領域內以企業數量來說明是否為壟斷,而應該看其中是否有退出機制,即企業是否會因為競爭不力而破產。如果企業在政府的保護下不用擔心破產倒閉,那麼這樣的企業就是壟斷。


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壟斷,就是行政壟斷。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行業霸主只不過憑藉其初始資本和規模獲得了某種階段的壟斷狀態,但這種狀態是不穩定的,也是暫時的。開放、競爭的市場會從技術手段、商業模式、消費者偏好等多個角度去顛覆某個行業里的霸主。壟斷會存在,但是壟斷的主體不斷地易主。

而行政壟斷則是憑藉暴力和規則建立獲得的,確切地說是政府(國家)壟斷了壟斷的機會和權利,扼殺和否定進退的機制。


當然這裡並不否認政府監管的作用,沒有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我本人也不認為僅僅把「把價格弄對」會造就一個繁榮持續的經濟體,但是行政壟斷的範圍太大,這絕對不是好的現象。

酒漿。


歡迎大家評論有關張維迎那個對於壟斷的定義!


張維迎《反思經濟學》
……最初的壟斷指經英國皇家特許的經營,好比東印度公司,這個生意只能你做,別人不許做,這叫壟斷。企業最大化價值如果高於邊際成本社會就有損失,所以需要有政府干預,這就是《反壟斷法》的基本經濟依據。《反壟斷法》反這些壟斷,本質上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手段。比方說國有企業要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則需要更好的技術,這樣需求曲線一定是下降傾斜的,如果這個企業不能把產品和別的企業分開,而是純粹模仿別人去生產(生產的產品和別家的一樣),企業就不可能有競爭力。只有和別人不一樣才能有競爭力,這才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手段。但這個在我們經濟學理論中被看作是壟斷,所以政府就要收拾這樣的壟斷行為,否則就沒有效率。我們假設這些東西都存在,再分析它,沒有想過我們的政策是那樣的話,這些東西不存在。假定英特爾的晶元都是存在的,他是壟斷,定價太高,如果微軟按照邊際成本定價,微軟產品就不會在市場上存在。如果一個技術誰都可以免費使用,就沒有哪個企業願意發明這個技術。所以我們才需要專利,專利就是給企業特殊的壟斷權利,這是社會進步和技術進步的要求。我們現在講的不完全競爭,從歷史看這個東西也不存在。有一個人1972年出了一本書,對於所有的反壟斷案例進行大量的研究,包括IBM的等等,發現所有理論學的東西都是不對的,理論上說哪個企業合併以後,它的壟斷市場大了,就會提高價格,減少產量,但事實不是這樣。我們回頭看看英特爾,英特爾幾乎壟斷了晶元市場,但晶元市場按照計算能力來算,現在的價格是30年的幾千分之一。如果按照每個人的工作小時來算,過去一百年,所有大企業主導的行業價格都在劇烈下降。

  所以,沒有競爭,也就是沒有技術進步。我們搞管理的人一定要懂得什麼叫做創造性破壞,創造性破壞在索引裡面,使用的頻率僅次於看不見的手。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創造性的破壞,就不能理解資本主義的過程,不能理解市場經濟是怎樣推動人類進步發展的。我們的經濟學一直是排斥這個東西。

  我強調一點,壟斷當然是要反的,我們要反什麼樣的壟斷?反政府強加的壟斷,這事只能你來做,別人不能做,這是真正需要反的。如果政府沒有強制,沒有制度性的限制,允許自由競爭,就是自由進入的話,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形成持續的壟斷。

  我們看看歷史。一個市場是充分競爭還是不充分競爭,是自由競爭還是不自由競爭。如果非要用充分,我只能這樣講,競爭充不充分和這個行業有多少企業沒有關係,最重要是有沒有自由主義。微軟占平台市場70-80%,但它是充分競爭的。像比爾蓋茨講的,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哪怕擁有70-80%的市場份額,只要不努力,微軟就垮了,因為它是充分競爭的。我們國家很多行業里有很多企業,但有很多規定,規定一些事情民營企業不能做,只能國有企業做,這不叫充分競爭,更不是自由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講的壟斷毛病才真正的表現出來。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一個和教科書有差別的概念。就像我們上海交大培養人,要抓住自己的特點,一定要和別人不一樣,如果所有方面都是和別人一樣就是沒有價值的。我們的價值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這就是競爭的本質。中國大學之所以做不好,是因為沒有競爭。為什麼沒有競爭?因為政府限制了自由競爭。

  給大家講一點旁的事。你們知道學術界最難搞的是什麼嗎?是辦雜誌。理工科還好一些,人文學科沒辦法辦雜誌,因為雜誌的刊號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給的,他不給你發刊號,你就沒法辦雜誌。我們很多的學術雜誌是以書代刊的。有一次我見到新聞出版署的一位副署長,我就跟他抱怨,他說不對啊,我們很支持,只要你能辦成世界一流的雜誌我一定給你刊號。我說你不給我刊號我怎麼能辦世界一流的雜誌。世界一流是辦了後競爭出來的。學術發展有兩個東西很重要,一個是社團,像美國經濟學會、美國物理學會;第二個就是雜誌,學術期刊。這兩個東西在我們國家都不自由。現在很多的雜誌用於另外一種目的,而不是學術的目的。

  所以,每個行業都需要自由競爭,政府不要限制個人,政府可以做包括醫療衛生等事業。但是沒有權利不讓別人做事情。一旦不讓別人做,就沒有真正的競爭,那個社會不會有真正的進步。


都會壟斷,自由經濟壟斷者都是強者,政府壟斷的壟斷者是二百五


政府主導的經濟形成壟斷就不必多說了:中石油,中石化,移動,聯通……若非政府背後撐腰,敢這麼囂張?所以最近發改委也只敢拿賓士寶馬開刀,但擺在眼前的壟斷卻立案三年無果。
題主所說的自由經濟是否源於亞當斯密?如果是這樣,那限制條件太多了

  1. 市場上有大量的買家和賣家,沒有一個人可以左右產品價格
  2. 所有交易的產品是完全同質的
  3. 信息和資源自由流動

這樣的市場,資源配置是最有效的(儘管所有的賣家收穫的只是正常利潤,但資源總是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不過很可惜,全世界沒有一個這樣的市場(農產品市場也許近似)。所以說,任何市場都帶有不同程度的壟斷性質,壟斷程度由低到高依次為:壟斷競爭(餐飲服務業),寡頭(銀行),壟斷(戴比爾斯)。如果政府放任自由經濟不管,那麼市場因為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就會失靈,繼而形成壟斷(這一點樓上很多人已經提及了)。
是人的社會就會有人的問題,正如大衛·休謨所言: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正如天與地之間的差別。所以信息和資源不會平等地分配,交易的產品也不可能是完全同質的,所以,壟斷就是必然的,能控制的只是它的程度。


如果自由經濟不會產生壟斷,就根本不會存在反壟斷法這種東西


自由經濟是政府保障市場競爭基本前提下的自由經濟 政府主導是政府政策一視同仁下的政府主導 滿足上述兩點後 壟斷主要是和行業特性相關 比如自然壟斷的電信電力 競爭較為充分的消費品行業


都會形成吧,但政府會有更強的控制力,馬太效應造成的?


推薦閱讀:

各地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有何潛在風險?
南水北調能改善南北方水資源分布不均嗎?

TAG:政治 | 經濟 | 經濟學 | 自由 | 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