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葯三分毒」這種論斷科學嗎?

如果是的話,更多是指中藥還是西藥? 另外:其實我天天吃的是善存之類的保健品


謝邀,關於這個我自己沒事寫過幾句。
參見是葯三分毒? - happy pills - 知乎專欄


謝邀,我學了半輩子藥學,這個問題正好落在我的專業領域之內。都讓開,我來強答了!

首先,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嫌長的同學可以直接跳到最後。

藥物是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化學物質。

詳細地說,藥物是指人們用於預防、保健,有目的的調節人體生理功能,並規定有功能主治、適應症和用法用量的化學物質。

一種化學物質能成為藥物,從本質上說,是因為它能夠調節人體生理功能。

比方說,能降低血壓的化學物質,才能成為降壓藥;能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才能成為抗生素(按照傳統觀點,抗病毒藥物不屬於抗生素範疇);能阻止細胞生長、甚至殺死細胞的物質才能成為抗腫瘤葯;能讓人安靜下來、甚至睡著的藥物,才能成為鎮靜催眠葯。

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特性,歸根結底是由藥物本身的物理或化學性質決定的,藥物可以在體內與人體細胞或外來異物發生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被稱為藥物的作用機理,調節人體生理功能而產生的結果,稱為藥物的效果(藥效)。

藥物的效果大致劃分有兩類,一類是我們想要的效果,起到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作用,這一類效果統稱為治療效果,另外一類是我們不想要的效果,與治療目的無關,給人帶來了各種不適,這一類效果統稱為不良反應。

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難以機械地分開。例如,抗腫瘤葯的作用機制是阻止細胞的增殖,它能治療腫瘤,但同樣也會阻止正常細胞的增殖,例如生殖細胞,上皮細胞,從而產生不良反應,例如噁心嘔吐,掉頭髮。有一種降血壓葯實際上是通過促進排尿來降低血壓,因此它在降低血壓的同時,帶來尿意不斷的不良反應。口服降糖葯、糖皮質激素和抗抑鬱葯多半會提升食慾,帶來讓人變胖的不良反應。新葯研發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在盡量保留前一類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良反應。

另一方面,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特性,既與藥物本身的理化性質有關,也與藥物的用量有關。結構類似的化學物質,有類似的作用機理和效果,但是有高有低。例如青黴素和氨苄青黴素。同一種藥物的效果,一般與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血葯濃度)成正相關,血葯濃度越高,藥效越強。

給患者用藥,劑量必須有個限度,在限度以內,藥物能發揮治療效果,超出限度,藥物可能會發生更強的治療效果,但是會對人體造成更多的傷害,甚至壓倒了治療效果。這些傷害統稱為毒性反應。舉個例子,胰島素用多了,會產生低血糖而暈倒。抗腫瘤藥用多了,會殺死正常細胞。

有些化學物質沒有被開發成藥物,是因為它們毒性太大,所以一上來就被淘汰了。

————

好了,介紹了以上背景知識,我就可以導出題主想要的答案了。

『是葯三分毒』說明了藥物的效果存在複雜的辯證關係。

一、在劑量限度以內

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由藥物作用機理決定的,都是藥物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結果。兩者存在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難以機械地分開。

也就是說,理論上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要開發新葯,只能選擇治療效果較好而且不良反應較低的化學物質。換句話說,治療效果佔七分,不良反應佔三分。

二、超過劑量限度

藥物的效果和藥物的毒性,本質上都是由藥物的作用機理決定的,都是藥物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結果。

藥物對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可以看作量變,如果沒有超出必要的限度,就起到預防診斷治療的作用,就表現為藥物的效果。

藥物對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會對人體造成額外的不必要的傷害,表現為藥物的毒性。

量變引起質變。藥效和毒性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1.記得當年學《藥理學》,教授的第一句話就問我們,食物和藥物到底靠什麼來區分?他說,靠的就是對人體有沒有副作用,所以只要是被定義為藥物的東西一定對人體是有副作用的。
當然,前提條件一定是要考慮合理劑量的情況下,比如一次性吃上幾公斤的米飯或者喝上幾公斤的水對人體造成的副作用肯定比藥物副作用還大。
或者換一種邏輯說:食物的作用一般僅僅是用來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為滿足新陳代謝;但藥物是有目的性的服用,若不是因為慢性疾病需終生服藥治療,一般是不允許長期服藥的。所以「是葯三分毒」,我們在服藥前肯定要權衡藥物帶給我們的利弊,利大於弊才會選擇。比如治療M3型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成份之一),利是可以救命,弊是傷害肝腎功能等,此時肯定是救命第一。

分割線~~~~~~~~~~~~~~~~~~~~~~~~
2.看了大家的回答,我反思了之後發現我的回答本身有點偏題了,題目是「是葯三分毒正確與否」,而我們大家好像討論的重心偏向於「食物和藥物區分」。所以,我們要討論的是目前已經被定義為藥物的物質,包括處方葯和非處方葯,是否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毒性?這樣的話,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合格的正規的藥物(這裡我們不討論那些沒有經過科學臨床藥物驗證步驟就能上市的中成藥!)說明書中都有毒副作用一欄,不同藥物唯一的區別僅僅是程度不同而已,輕者皮膚過敏,噁心,重者休克、肝腎功能損害等等。故,是葯三分毒這個論斷是科學的,藥物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獲得藥物的好處,減少副作用。

分割線~~~~~~~~~~~~~~~~~~~~~~~~
3.那麼,既然也提到了食物和藥物的區分這個話題,我自己的觀點:食物和藥物是兩個圓,這兩個圓在目前現有的科技條件下有一部分重疊,所以就是有些食物永遠只能當食物,不可能成為藥物,比如大米、青菜;有些藥物永遠是藥物,不能被當成食物。那麼兩個圓重疊的一小部分,是模糊的概念,我也不知道該具體怎麼劃分這個部分,比如從植物裡面提取出來藥用成分的二甲雙胍、天麻素、黃連素、青蒿素等等,這些被提取出來的化學物可以稱之為藥物,那它們原本存在的植物該屬於藥物嗎?再比如我們認為的蕃茄、獼猴桃、葡萄也含有藥用價值的番茄紅素、獼猴桃鹼、白藜蘆醇,那麼還能再把它們簡單歸於食物嗎?
所以說,對於「是葯三分毒」這種論斷科學嗎?答案毋庸置疑,是的,只要是葯,肯定有毒副作用。但是對於該如何區分食物和藥物,我無法提供一個明確清晰的分界線讓兩者一刀兩斷。


我治兒科經常用的藥物有:
蔥白,生薑,大棗,大蒜,鮮山藥,紅豆,綠豆,薏米,芡實,蓮子,鮮矛根,雪梨

我也常見過吃十幾顆荔枝第二天喉嚨痛滿臉痘的。


當然不科學。

我有一方:

砒霜一錢,草烏一錢五分,鉤吻二錢,馬錢子二錢,合煎一劑,主治青春永葆,音容宛在。

這葯吃下去要是沒效果,就可以送中科院切片研究了。

我向你保證,絕不是三分毒。


***
藥物是把雙刃劍

今天看到一則資訊:老人濫服抗生素8年 致多器官功能損傷

「61歲的王先生有慢性胃炎,8年間經常自己服用阿莫西林等藥物。日前,他因食欲不振、全身發黃入院,經檢查發現心、肝、腎、肺等器官已經發生了功能損傷,屬於危重患者。」

只能按療程、按劑量服用的抗生素,卻被有些患者當成「家常便飯」?!

雖然不知多少次了,可每次看到這樣的案例,總是會唏噓不已!

其實,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大多數的藥物需要經過肝腎代謝處理。長期用藥,會加重肝腎等器官的負擔,嚴重者會造成功能性或者器質性損傷。

老百姓不是常說嗎:「是葯三分毒」。服藥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你把它當成了家常便飯,器官受損傷是不可避免的。

退一步說吧,別說藥物不能濫用,就是食品類,長期過量不也會損害機體臟器的嗎!

身體內的臟器,和生命體一樣,也會累的,是需要休息和保養的。機器用久了都會壞呢,何況臟器。

我看很多人對自己身邊的電腦啊、汽車什麼的都愛護得不得了,可偏偏就不疼愛自己體內的臟器,暴飲暴食,酗酒,現在又是把葯當家常便飯,這樣折騰,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平時,和學生們探討時,每次講到肝臟,我總會說:如果把人體內的大大小小的器官也來評一次先進,肝臟一定是大家公認的勞動模範。


知道肝臟為什麼是體內最大的臟器嗎?
因為它實在承擔了機體太多的功能。它既是一個營養工廠,又是一個垃圾工廠,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非營養物質都需要在肝臟中代謝和處理。如此錯綜複雜的工作,說它是日理萬機,一點也不為過。

而且,肝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代償能力極強。正常情況下,只需三分之一的肝組織已能承擔肝臟的各項功能。
換句話說,三分之二的肝組織被破壞也不一定有肝功能異常和患者可以注意到的臨床癥狀。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肝臟疾病被發現時都已經比較嚴重

除了上面提到的酗酒傷肝,不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情緒,勞累,飲食等方面的問題,都會牽涉到肝臟。

本文前面提到的那類人,嗜『葯』! 有事沒事吞一把葯進去,美其名曰:防患於未然。
且不說這樣用藥到底有沒有意義。肝臟每天應付體內各種事務已經夠忙碌的了。而進入體內的藥物又得到肝臟去處理代謝,長此以往,你這不是把自己的肝臟往死里整嗎?!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別忘了,藥物本身就有其副作用啊。

微信公眾號:小一時空


我們知乎最流行的三句話[1]如下:

  • 比起創意,執行力更重要;
  • 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 謝邀。

其中前兩句話可以搞定很多問題,需要熟練掌握並運用。

----------------

[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74250/answer/15812873


題目中說了是「葯」三分毒,把葯和毒對立,自然是說良藥。那我們就先不討論超過治療劑量引發的毒性反應,只討論安全治療劑量下的藥物副作用。

藥物作用於機體,產生各種理化反應的作用稱作藥物作用,包括治療作用副作用兩部分。
治療作用(therapeutic effect)是指符合用藥目的的作用。
副作用(Side Effects;Adverse Reactions)也稱副反應,系指應用治療量的藥物後所出現的治療目的以外的藥理作用。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藥物作用=治療作用+副作用

藥物作用於機體不同的器官會產生不同的藥物作用,我們需要的那一部分就成了治療作用,不需要的部分就成了副作用。
藥學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同時降低其副作用。但由於機體對藥物吸收的選擇性差,無法只吸收利用自己需要的成分,而且每個人對藥物吸收利用的能力不同,所以要達到治療作用,必定會伴有一定程度副作用

治療作用和副作用還是相互轉換的。比如阿司匹林,它有兩種主要的藥物作用:第一、解熱鎮痛;第二、抗血小板凝集,引發出血。以前我們主要利用它的解熱止痛作用,抗凝作用就成為副作用。但現在隨著心腦血管病人增多,我們開始利用它的「副作用」,降低血液凝固風險,從而預防心腦血管血栓發生。

所以,人體在利用藥物的時候,總會產生不可避免的治療目的以外的藥物作用,這就是副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是葯三分毒」。
----------------------------------------------------------------------------------------------------------------------

另外,提醒一下保健品愛好者:任何天然或者人工的化學物質,治療作用越強,其副作用通常都會同時變強。這也是療效好的處方藥物都需要嚴格管理的原因。

藥品的利潤和規模都遠超保健品,治療作用強大、副作用小的物質,都已經成為藥物了。從簡單的追逐利潤的角度來講,不存在「安全有效的保健品」。安全的保健品效果普通,如果你覺得某種「保健品」效果奇佳,那麼通常情況下副作用也會很大。


有毒與否只是個量的區別


藥理書原話:藥物和毒物之間並無嚴格界限。毒物是指在較小劑量即能對機體產生毒害作用,損害人體健康的化學物質。

任何物質都有毒性。


什麼是科學?科學通常具有可證偽性(不是一定只是普遍適用,科學不是真理),即「可證明這命題是錯誤的」這一種屬性,並不是說它就是錯的,只是存在這一種可能性,使得它有可能是錯的。

然後我們看看問題。是葯三分毒 科學嗎?這句話科學嗎?它可以證偽,所以是科學的,你能說或者誰敢說葯是沒有毒的?

我又有個人看法了。名言往往流氓,比如說這句是葯三分毒,那什麼是「毒」?什麼叫三分毒?三分是多少?很多嗎?致命嗎?它沒告訴你,這特么不就耍流氓嗎?名人名言不靠譜是因為沒有論證,就一個結論要人怎麼相信?耍流氓!

怎麼又偏激了唉被某人訓練得不理性了。見笑。


是藥三分毒,說的是中藥的偏性,每種中藥都有其四性五味,溫熱寒涼、辛苦酸甘咸。存在偏性才能夠調和陰陽,祛除邪氣。天生萬物,各有不同,中正平和之藥,如靈芝、甘草、大棗等,也自有其特質,在中藥的世界裡,就算是水,也並不是毫無區別的。


記得當年藥理老師說過這麼一句話:拋開劑量說藥效都是耍流氓。首先說明下毒性和副反應並不是相同的概念,毒性主要指超過中毒劑量後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性反應(譬如喝水喝多了就會中毒),而副作用是在正常治療劑量下對機體造成的治療之外的作用(譬如阿司匹林在正常劑量下除了能止痛還能抗凝血),換句話說,副作用甚至可以在另外一些條件下成為它的藥效作用(通過對藥物副作用的研究是研發新葯的途徑之一)。一般來說,所有的化合物都不僅有單一種作用,所以副作用甚至毒性都是在所難免的,至於中藥,因為裡面成分太多,藥物在體內的葯動學和藥效學特徵都很不明顯,各種化合物的劑量也都浮動很大,之所以說中藥毒性小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劑量不夠。關於是葯三分毒,首先,藥物的治療濃度和中毒甚至致死濃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除了治療癌症的藥物,藥物的中毒或者致死濃度和治療濃度的比值(治療指數)都是很高的,所以一般只要你不把葯當飯吃是不會中毒的(當然副作用還是存在的)。這裡值得說一點的是,有些藥物會影響其他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和代謝過程,所以在和這些藥物共同使用時藥物的劑量要改變(譬如一些藥物會影響其他藥物在體內的代謝使之代謝變慢,那那些代謝變慢的藥物藥量就要減少,否則會有中毒的危險)。其次,西藥其實就是成分比較單一,藥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徵比較明顯的的中藥甚至食物,所以,合理科學的用藥絕對不是什麼錯誤的選擇。(只是相比較而言我們更傾向於依賴自身抵抗力去克服一些不是很嚴重的病罷了)關於中藥,我只能說,根據中醫中藥的理論我沒辦法很好的解釋中毒,副作用和治療疾病之間的關係,用所謂的西醫或者現代藥理學理論來說,中藥的各類藥物特徵都很不明顯,藥物的劑量和療效沒有明確的關係。換句話說並不能很明確的清楚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的關係,甚至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幾乎一樣。除此之外,藥物劑量和治療效果並沒有明確的關係,無法確定什麼劑量下藥物療效最大,且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植株的藥材藥效成分含量也存在差別,故而,西藥的毒性在同等的治療效果下不會比中藥大甚至低於中藥。最後,即使藥物的毒性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但是長期或者經常用藥絕對不是什麼好玩的事,一方面會讓人體的代謝紊亂,另一方面會讓機體的一些機能(譬如免疫功能)下降,讓人體越來越依賴藥物,所以,好好鍛煉身體,盡量少吃藥。


是葯三分毒,個人對這句話做一下解釋,即:任何藥物如果服用下去,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要判斷這句話對不對就要先看藥物怎麼作用於人體的。藥物都是通過與人體內的受體結合,激活或阻滯某些生理活動,從而產生效果。
但是呢,人體內各種受體分布都非常廣。所有葯作用於需要治療的部位,也會作用於不需要治療的部位。這就是對於人來說不好的作用啦。
所以如果從任何葯吃下去一定會產生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效果這個方面講,是葯三分毒是對的
但是由於人體是有閾值的,產生的效果不一定會表現出來。所以對於生病的人體來講,副作用能控制在比較低的程度時,請不要顧忌遵醫囑好好吃藥。即便副作用會比較明顯,還是要考慮輕重緩急,視疾病的嚴重程度,不能以「是葯三分毒」為理由抗拒吃藥
對於沒有病的人體,還是相信「是葯三分毒」吧,別亂吃藥。
水平比較低,望指正。


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


藥理學第一課第一句話,藥物和毒物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不同。


拋開劑量談毒性的都是耍流氓


個人認為這是一句廢話,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證明一個東西絕對沒有毒,不然轉基因之爭就不存在了。
其次,脫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什麼是葯
什麼是毒
三分事多少
這並不是科學的表述
也就無所謂科不科學


但其實葯和葯也不一樣,大家吃過冰糖葫蘆、酸梅湯、炒紅果嗎?

山楂也是一味中藥。。。。


推薦閱讀:

20140210 期《財經郎眼》疫苗之殤所說問題是否真實?
阿司匹林到底能不能長期服用?
panadol吃一顆殘留五年,對腎有極大的傷害,這種說法是否科學?
Yaz Flex 這種葯的原理是什麼?它可能有什麼副作用?
新葯從研發到臨床到上市,這過程中分別所需要的時間是多長?

TAG:藥物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