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生物列印的主要難點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基本概念,3D生物列印和傳統3D列印還是有嚴格的區別的,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最終目標。3D生物列印主要是用 Computer-aid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電腦輔助累積製造) 技術,精確控制生物材料,生物細胞,生長因子,在整體3D結構中的位置,組合,互相作用,使之具有生物活性,並能實現與目標組織或生物器官接近,相同,甚至更優越的功能。
答主接下來針對利用3D生物列印製造可替代性的人體組織和器官這方面的應用目前所面臨的挑戰進行簡單討論。
提出3D生物列印這個概念的研究人員最終目標是實現整合醫學、工程學、電子學、生物學來 「列印」 出一個跟人的器官或者組織完全一模一樣的替代品,用於組織修復,器官移植。比如,皮膚移植用來治療燒傷,肝移植,腎臟移植用來治療肝癌,腎功能衰竭,等等。除了利用了傳統3D列印的核心技術以外,所有的3D生物列印的製造過程必須符合生物學的標準,要能保證細胞活性、組織功能,還要符合醫學標準,比如說無菌。這些要求看似簡單的整合,但其實需要大量的實驗來獲得針對每種器官相應的生物材料、細胞和生長因子的各種最佳組合。不僅如此,它還需要對3D列印產生的器官進行功能測試,所以這項應用要求的技術層面是遠遠超過簡單的用3D列印來製造模型,所以對各種技術的整合具有很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難點。
成功地3D生物列印必須克服以下幾個具體的技術難題:
1. 細胞技術
選擇什麼樣的細胞,對於3D生物列印相關的生物組織或者器官時至關重要的。人體的不同組織都是由特有的細胞組合而成,肝臟主要有肝細胞,心臟主要有心肌細胞,皮膚主要有各種上皮細胞, 等等。但是並不是所有組織特有的細胞都可以在體外分離進行培養,而且不是所有細胞都能夠經歷了3D生物列印的環境之後還能夠保持自身的生物活性。所以如何優化細胞分離,培養,增值技術是保證3D生物列印成功的前提條件。
2. 生物材料
人體不同的組織器官有其特有的物理學,力學特性。皮膚的柔軟,骨組織的堅硬致使在對不同組織的3D列印過程中,需要選擇與組織特性相對應的生物材料,並且這些材料需要最大程度的保持所選擇細胞的生物活性和功能。更重要的一點是,所選擇的材料必須能通過3D列印系統進行操作。這就使生物材料的選擇非常具有挑戰性,而且需要在列印過程中不斷地優化,改進。
3. 製造平台
目前應用於3D生物列印的平台主要有 Laser-based (鐳射),Inkjet-based (噴繪),和 Extrusion-based (擠制) 這主要三種平台. 三種平台各有各的優缺點和不同的特殊功能以及對硬體技術的需求. 如何根據需要製造的不同組織器官,合理地選擇平台也是3D生物列印能否成功地關鍵。這三種平台都是已經用於傳統列印,或3D製造系統,所以更關鍵的一點是如何將它們融合與生物製造的體系,使之能發揮最大功效的同時,保持細胞的生物活性和生物材料的物理特性,並且使產品滿足醫學應用的標準,都是必須克服和不斷優化的。
另外有一點必須要重視的是,大部分人體組織和器官都是有血管系統的,需要得到足夠的血供才能保持生物活性。然而當前的3D生物列印技術還不完全能製造出具有跟人體血管系統功能相當的替代品,更不用說將血管系統融合進入3D列印的組織。如果沒有相應的血管系統,即使能製造出類似的器官替代品,它們也不能長時間存活,因此用於器官移植來救助器官衰竭的病人也只能是幻想。在答主看來,3D生物列印出有血管系統的組織器官,並且能融合於人體整個血液循環系統是能否實現這個行業的最終目標的最大挑戰,難題。
參考:
"A Hybrid Bioprinting Approach for Scale-Up Tissue Fabrication" http://manufacturingscience.asmedigitalcollection.asme.org/article.aspx?articleid=1903283
"Bioprinting Toward Organ Fabrication: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s"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articleDetails.jsp?arnumber=6423824
轉載請標明出處
Dr. YY
不請自來。 對醫療器械的3D列印不了解,就談一下具有生物活性組織的列印。也就是以細胞油墨為列印單元的3D生物列印。
細胞太嬌貴,紫外光,沒養分,不透氣,死死死。所以材料選擇很有限,要沒毒,透氣,溶氧,細胞可吸收,還要可控凝聚。
找啊找!海藻酸鈉氯化鈣,真心不結實,我們用氣動的點膠機就打了兩層,就直接流成了一攤,當然初期老闆不願意花大錢買增韌劑。
膠原蛋白和膠原蛋白酶,速度慢,條件更苛刻(有酶嘛,溫度,濕度多有要求),列印體更不堅固。
聚二甲基硅氧烷,這個是玩的,不能承載細胞。主要是無法除去。 還有是,我之前的回答中提到的,貼過來
對於如何使列印出的器官具有生理活性,如何建立器官在體內自身的代謝機制,都是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
生物列印現在能做的事很少,基本只能嘗試單細胞組織的列印,把分化的細胞用明膠或瓊脂糖或海藻酸鈉(氯化鈣固化)或膠原蛋白(膠原蛋白酶固化)粘結在一起,沒有特定的生物功能。
未來可能的做法,首先是嘗試解決組織細胞養分和代謝,就是列印血管化組織細胞。然後嘗試多種細胞列印,測試他們的相互作用,一個思路是,通過3D印表機給各種細胞一個合適的位置,用生物化學方法引導細胞生長,形成有特定功能的組織,在思考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實現某種器官的功能。
當然在生物醫學對人體器官組織協調作用機制還未了解的現在,列印出有應用價值的器官是不可能的,科學家現在在做的只是做技術積累,為之後生物醫學的發展提供列印器官的技術支持。
生物列印說實話,現在只是個噱頭,誰都不知道會如何發展?我們都是初學者。我只接觸過RegenHU的生物3D印表機,
如下圖(regenHU家的bio factory):
下午要考試,先挖個坑。。說實話我生物列印接觸的相對來說非常少,考完回來後儘力再答題吧。個人感覺生物3D列印的兩大難點便是印表機的內部環境+使用的生物列印材料。
說實話你就是你爸媽3D列印的,難不難你問問去。
應該一開始容易後來難。
-------------------------------------------------
言歸正傳。
看你想打什麼。
列印一個架子讓細胞長肯定不是難題。
直接列印組織還是比較難的。
用列印技術製造可正常工作的器官需要三個主要的條件:細胞(cell)支架(scaffold)和誘導(induction)。對於細胞而言,列印的首要要求就是要保留細胞活性的大前提下精準地從噴頭滴出細胞。對細胞的分布密度和位置要求也很高。然而這些問題對於現在的科學家而言早就解決了。接下來一個問題就是這器官都是立體的啊!一團團細胞我要怎麼準確的讓他固定在某個位置?這就是第二個大條件,scaffold。就是實現製造一個可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的支架。以這個支架為那個人造器官定型。技術難點隨之而來:用什麼材料才能不留後遺症?用什麼材料沒毒性?用什麼材料適合細胞快速增長?要用什麼機理排布?什麼密度?等等。。。最後要說的也是最大的難點,induction。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器官都不是單一細胞組成的。用印表機強行把各種細胞列印在特定位置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研究方向都是適應幹細胞。把幹細胞成功附著在scaffold上,定型了,然而還要給細胞定性。這就牽扯到要用怎麼引導幹細胞的發展(development)了。induction這東西太jb煩了。細胞和細胞間的交流,細胞環境,周邊的化學信號,物理信號都會影響細胞的發展。現在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差得遠呢。。。最多也就列印個腫瘤出來。然而種種難點卻依舊沒讓科研學者崩潰,他們避開了最大難點,把3D列印用在了列印軟骨組織上了。。。因為1. 不用誘導,全用軟骨細胞就行2. 不用考慮排血管什麼的,省事。3. 細胞密度低關鍵是後期培養了。
總而言之,短期內看到突破性成果希望渺茫。。。就算有成果了,移植技術也要跟上發展進度啊!然而這也不代表3D列印沒用。機智的工程狗們繞過重重難點依舊可以創造產出
在這一領域也摸爬了三年了,來強答一發。
生物列印技術的難點體現在兩方面:列印技術和工程應用。
在列印技術方面:
目前主流的生物列印技術均為drop-on-demond(DOD)列印,就是要求能夠通過計算機輔助,實時控制列印位置以及列印材料的量。在DOD列印中又可以細分為三種技術形式:inkjet(噴墨),robotic-dispense(沒見過合適的翻譯,姑且稱為RD),laser-based-bioprinting(激光輔助式,本人研究領域)。
(圖片來源:W?odarczykbiegun M K, Del C A. 3D bioprinting of structural proteins.[J]. Biomaterials, 2017, 134:180-201.)
噴墨式是三種列印方式當中技術門檻最低的,常見的噴墨式印表機,通過將墨水換成粘稠度相近的生物墨水,就可以實現最簡單的二維生物列印。instructables上邊有利用舊噴墨印表機列印頭製作生物印表機的教程:9 Steps (with Pictures)(需翻牆)。它的原理就是在噴嘴處利用壓電陶瓷或者微型的加熱器,在噴嘴處瞬間產生一個升壓,將生物墨水從噴嘴擠壓出去,從而形成液滴。
RD式的生物列印技術有許多種實現方式,最為常見的是向生物墨水的管路系統用氣泵增壓,使得管路內部壓強比外界要大,從而使內部生物墨水從噴嘴流出。除使用氣泵之外,也有使用活塞等方式的,原理相近,都是增加內部壓強,各有優劣。這種方式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由於內部壓強大,能夠列印粘度更高的生物墨水。以上所說的列印方式,可以將其歸納為extrusion-based bioprinting(擠壓式生物列印),是direct writing(直寫技術)的一種,如果在這種方式上再在噴嘴處增加一個閥門,就是microvalve-based bioprinting(微閥式生物列印),最近關於後一種的研究有增多的趨勢,原因是後一種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在列印材料、列印頻率、列印解析度、細胞活性等方面都有著還可以的性能。目前所說的RD式的生物列印技術,大致就是兩者的合集。
除以上兩種之外,生物列印技術當中還有一種畫風迥異的成員,就是激光輔助式生物列印技術(LAB)。這個技術最初是在Laser Induced Forward Transfer(LIFT)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2004年出現技術原型。現在的LAB技術原理是將生物墨水塗覆在鍍制在透明玻璃板上的吸收層之上,形成玻璃板-吸收層-生物墨水層的三層結構,然後脈衝激光照聚焦在吸收層上,使得照射位置的生物墨水層,有一小部分溶液氣化膨脹,將該處的生物墨水擠離表面,形成射流,然後沉積在接收基板上。
以上三種列印技術,各有其優勢,也各有其不足。在列印技術方面,最大的難點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細胞活性,二是交聯成型,三是高通量。
首先細胞活性方面。對於噴墨式和RD式的列印方式而言,二者共同特點是有噴嘴,而有噴嘴的列印方式細胞活性一直是個難題。在細胞列印時,對細胞造成損傷最大的因素,是列印時液體流動所造成的剪切力,而噴嘴結構在噴嘴口徑較小時,會大大增加對細胞的損傷,所以在這種有噴嘴結構的列印方式中,細胞活性和列印精度是難以兼得的,增加噴嘴口徑會降低列印解析度,而減小噴嘴口徑會降低細胞活性。對於激光輔助式而言,由於沒有噴嘴結構,所以細胞活性和列印精度是能夠很好處理的,因而在細胞活性方面,激光輔助式列印技術表現最優。
其次在交聯成型方面。交聯成型(cross-linking)就是將列印得到的生物墨水圖樣,通過溫控、化學處理、紫外照射等方式,固定成型。然而這些交聯方式都有著其最大的困難,就是會對細胞、蛋白質等材料造成損傷。細胞太嬌貴了,隨隨便便往培養液里摻點試劑,分分鐘死給你看,拿紫外線照,分分鐘死給你看。現在最常用也是最有希望的方式,還是用海藻酸鹽等材料溶液,先交聯出一個骨架出來,然後再在上邊種細胞。不過不論怎樣,這都是一個很難的難題,這個難題只能靠材料領域的人給出解決辦法,所以在生物列印方面,從二維到三維,難度差了十個量級,而且常見的三維列印技術甚至給不了多有用的經驗,因為一般的三維列印用的材料,生物列印都用不了。
第三在高通量方面。這裡所說的高通量,是指能夠同時列印多種材料。眾所周知,各種生物組織當中有非常多種細胞、蛋白、生長因子,等等。總之就是要打的材料非常多,材料分布非常複雜,精度非常高。這對列印技術提出了巨大的難題。現在有許多研究,已經能夠採用多噴嘴結構,列印多種材料,是有不小突破的。而對於激光輔助式這種無噴嘴結構,至今沒有很好的辦法做到多種列印材料的靈活切換。
以上是對列印技術方面難題的介紹。但是任何一種技術,走向實用化,困難絕不僅限於技術領域,很多難題都集中在工程領域。目前絕大多數生物列印的研究,都還集中在技術方法上,最近一篇review探討了生物列印的工程應用,還不錯,跟大家分享一下。(Wu C, Wang B, Zhang C, et al. Bioprinting: an assessment based on manufacturing readiness levels[J].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 2016:1.)
生物列印的工程應用,面臨的主要難題有以下幾個方面:技術不成熟、成本、標準化、人才培養體系、應用目標不清晰、技術融合差。技術不成熟上邊已經討論過了,下邊說說其他方面。
成本。這個成本分兩方面,一是列印設備的成本,二是列印耗材的成本。設備方面,最便宜的就是噴墨,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生物列印研究的組織都研究的是噴墨列印,然而噴墨真的不夠好,解析度低、細胞活性差、列印材料範圍小,還各種堵噴頭,管路污染,麻煩的很。厲害一點的做擠壓式,做微閥式,不過也有堵噴頭,死細胞的問題。做激光輔助式的就少很多,國外有一些,以歐美為強,國內幾乎沒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激光輔助式的設備成本要高一些,且技術難度大一些,在初期嘗試探索階段主要還是用成本低的。除列印設備本身之外,配套設備成本也不菲,無菌環境得有,保溫設備得有,保濕設備得有,監測設備得有,檢測設備得有,如果不是本身有平台,要想從零開始配齊也不容易。在列印耗材方面,如果純用細胞溶液做生物墨水,這墨水的成本真的很高,不過我不養細胞,具體成本我不記得了,相關專業的人可能清楚一些。對激光輔助式來說,列印一次就要塗一次生物墨水液膜,浪費還是比較嚴重,對噴嘴結構來說稍微好一些。除以上兩點外,生物列印當前還有著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將生物列印直接應用於組織工程,產品級的應用還非常少,大多數廠家賣的都不是列印出的產品而是列印設備,賣給你列印設備回去自己搞,但自己能不能搞出來產品又要看你的造化了;將生物列印用於製藥,又有著製藥領域的通病,可能費了周章搞一種葯出來,結果通不過審批,或者藥效的驗證周期非常長。
標準化。工程應用的一個特點就是標準明確,要能夠在不同技術之間,有一個明確的介面,就是說我用你的產品做事情,我不需要知道你這產品怎麼做出來的,我只需要把握你這產品的幾個關鍵參數滿足我的要求。生物列印方面所需要的生物墨水,至今沒有一個標準。比如我想列印某一種濃度的某一種細胞溶液,這個溶液當前很有可能是我自己買了某種細胞之後自己培養自己配的,這樣控制細胞濃度就是個麻煩事,控制溶液粘稠度也是個麻煩事,細胞是否成團,是否均勻分布,嚴格來說都是要考慮的,而這些原本不應該是做列印的人所需要做的事。成熟的體系應該有專門做墨水的廠家,做列印的人就根據需求選擇某種細胞某種濃度直接買來用就好了,而這目前還達不到。除耗材外,生物列印的產品目前也都沒有個統一的評估標準,不過考慮到產品本身就很少,沒有個統一的評估標準倒也正常,但這在今後的工程應用中一定是需要的。
人才培養體系。生物列印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現在搞生物列印的,基本上都是原來要麼沾了三維列印,要麼沾了組織工程,要麼沾了醫學,就是說要麼有設備基礎,要麼有技術基礎,要麼有應用需求,然後交叉形成一個平台。除此之外生物列印還需要很多材料方面的人,需要搞機械的,需要搞系統工程的,等等。我本人原來是搞光學的,撘著光學的邊進的激光生物列印,又進的生物列印。看這個現狀就會發現,很多做生物列印的都比較難把握整個技術的全貌,不過這倒也正常,現在最缺的還是各個領域的人交流合作的平台。當然以後做大做強了,可以依託平台做專業化培養,從基礎開始培養人才。
應用目標不清晰。首先必須承認的一點是,生物列印技術目前還存在著許多技術難題,然而提到生物列印,很多人腦子裡會想著用細胞直接「堆」出一個心臟出來,然而這個目標實在太遠了,現在來說太難了。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如果要工程應用,或許可以先著重攻關把生物列印技術應用到製藥,應用到檢測,縮短回報周期,也驗證技術可行性,積累技術經驗。
技術融合。就像前邊說的三種列印技術,其實各有優勢,各有劣勢,然而至今仍沒有一家,能夠將三種技術整合起來,一起使用,從而在列印一個組織的不同部分時能夠用不同的方法。再比如一些人設想先列印出組織內的管狀結構,再在管狀結構上種不同的細胞,這難度就又提升一個量級。如果再用上組織工程的那一套,就更複雜了。這都是生物組織的複雜結構導致的,不同的細節有不同的實現方法,然而不同的實現方法之間又很難整合到一起。
幾乎所有的生物列印相關文章,都說這個技術有著美好的前景和不可估量的應用價值,說了十多年了,至今也沒變過。我們也相信著這一點,畢竟如果這個技術能夠突破,那將是改變整個生物領域、醫療領域,甚至人們對生命理解和認識的最強黑科技。
我們對我們自己還不夠了解
不知道題主說的生物列印是指列印一部分還是直接列印活的生物組織。
一部分是可以的,比如有些口腔癌的患者,做手術之後下顎骨缺失,可以通過3d列印補充切掉的部分,效果非常好,外觀甚至看不出下顎是後拼的。所謂難點,也無非就是3d建模和生物友好的材料選擇,別讓排異反應太強烈。某大學和醫院合作已經有成功的案例。
直接列印活的生物組織個人沒聽說過,如果有,我猜測應該是列印出多孔的細胞繁殖基體,然後再在上面培養細胞,而這幾乎是沒什麼必要的,有好多可代替的選擇。
多說兩句,3d列印已經不是一個玩具或者概念了,已經可以實現工業化的生產了,力學性能非常優秀,全面超越鑄造零件,大多數性能直逼鍛造零件,材料沒有宏觀偏析。而且最重要的是,3d列印幾乎沒有結構限制,任何變態複雜的結構都可以實現,個別零件加工速度甚至超過傳統工藝上百倍。國內某大學已經實現3d列印的工業化了。3d列印就像當年的數控機床,帶給我們的將是一次巨大的製造業革命。
有人說3d列印不能列印有力學性能的東西。可能是不太了解。
平時不求甚解,如有錯誤,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為什麼手機編輯的不能分段。。。明明編輯的時候分好段的。。。?﹏?
首先說,列印出有生命的物質,不是很靠譜啊~~
其次,3D列印基本上不能列印有力學性能的東西,比如彈簧之類的~
列印些血管,骨頭,無非就是材料,有機或無機,的無限堆積罷了~沒什麼創造性~
也就這樣。
設備貴,實驗條件苛刻。
最近,我們實驗室用mimics對病人ct數據修復,重建模型,嘗試先列印做手術用的支架,再做進一步研究。。
都是難點
最近開始深入這個領域,我也說說3D生物列印,首先來科普一下,當3D列印遇到生物的時候,一定是由小到大的過程,從生物結構來看,細胞,組織,器官。也就是說,以細胞為原材料,結合生物活性物質,DNA, PROTEIN, 細胞因子 ,還有用作細胞外基質的,一定是生物兼容的材料,最常見的是低粘度的水凝膠,海藻酸鈉算是一種常見的 ,以及普朗尼克,膠原蛋白,纖連蛋白因子,等等。細胞plus活性物質plus用作細胞外基質的物質。嚴格來說,現在所有的生物3D印表機還是屬於3D生物組織印表機,處於組織列印階段。距離可以直接列印器官,還有重重障礙需要突破。但是,遙想著美好的未來,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有前景,有誘惑力的方向,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或者說整體壽命的提高,一定有生物3D列印的技術的支持。
而最近3D生物列印開始了小型化的方向,也就是3D生物列印與微晶元技術的結合,通過使用納米界別的材料,開始了微米級的製造,這個是可以用來給出之前有人提出的高通量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微米級別的製造,在微孔板裡面就可以實現,單個細胞到單層細胞的,構建這樣的細胞微環境,考察單細胞水平的生理學,可以更加快速有力的分析分子水平的機制。控制大的體外環境很難 ,但是通過3D生物列印創造三維立體環境,可以更加模擬的模擬人體內的細胞生長微環境,對於腫瘤細胞的研究一定能夠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D 生物列印有多難呢?材料啊 ,沒有原料如何成為「工廠」 呢。現在正是材料學家發力的時刻,納米級別的材料 ,用於界面研究的材料,當有足夠多的材料的時候 ,每一台印表機都是一個工廠。想想,未來醫院的骨科 ,口腔科,醫生們都是製造商,修復骨傷,不再話下 。替換牙齒,都是活的 ,有一口好牙 ,就能活到99,那肯定都不是問題了。嘻嘻。
3D生物列印有多難?圖紙啊,雖然有核磁,有X拍片,CT。但是,太複雜了,製造工藝太有挑戰了,能不能有簡化的方案呢?這個肯定要試驗啊,要反過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自己,不單單是組織水平的,細胞水平的,能不能將單細胞水平的功能研究透徹呢?現在這些都是科學的前沿。可是,能夠成為一個工程,單個細胞還不夠,還得系統化 ,這個單元到整體,整體再到單元,一定需要無數人的辛勤付出的。等人們設計了微型的細胞級別的成像系統,這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現在的光學成像系統研究也在深入之中呢。
寫一點自己的思考:現在大家都是匠人一樣地列印、製造。但是器官、組織的結構、細胞排布,其中的規律是什麼?僅僅把細胞擺在那裡,它們的確會自己長起來,但多細胞組織系統的穩定性、系統的功能實現呢?是否可以選取一些指標作為判據並開發一些方法進行評估呢?
我們公司使用幹細胞配合3D列印治療一些疾病,快進入臨床階段測試了
3D列印生物相容性材料在近幾年有了比較大的進步,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鈦合金列印部件通過了FDA認證。FDA批准BioArchitects3D列印鈦金屬顱面植入物用於修復面部骨骼
細胞列印很多公司都在搞。據我所知大家都遇到的問題就是---細胞打出來後全死了。具體原因還不清楚。一種說法是細胞溶液在噴出的一瞬間,受到的剪切應力 (shear rate)高達 6000 s-1 以上,細胞直接碎了。。近二十年才剛剛進入發展階段,還是萌芽領域,現在能做的都是很初步的列印。
看了這樣的視頻
[說天下]全球首創3D生物血管印表機問世
不知道是否是真的,感覺好假。
主要是技術+材料上吧, 核心就是技術, 很難突破
個人認為是原材料
列印單位過小,現在的科學技術支持不了,有待發展
直接列印活的生物組織個人沒聽說過,如果有,我猜測應該是列印出多孔的細胞繁殖基體,然後再在上面培養細胞,而這幾乎是沒什麼必要的,有好多可代替的選擇。 多說兩句,3d列印已經不是一個玩具或者概念了,已經可以實現工業化的生產了,力學性能非常優秀,全面超越鑄造零件,大多數性能直逼鍛造零件,材料沒有宏觀偏析。而且最重要的是,3d列印幾乎沒有結構限制,任何變態複雜的結構都可以實現,個別普通鋁條折彎機零件加工速度甚至超過傳統工藝上百倍。國內某大學已經實現3d列印的工業化了。
要是3D列印可以隨便列印人類活體器官了,那men and women之間的那點事就只是娛樂活動了。。。。。
3d生物列印的難點..連自身的探究都只是一知半解,竟然敢說3d生物列印,現代人炒概念就是厲害。
推薦閱讀:
※哪些技術突破導致 3D 列印近些年來如此熱門?
※自動化化妝神器有可能實現嗎?會對傳統手動化妝以及女性日常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TAG:生物醫學工程 | 3D 列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