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 100 年》廣告中 35 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各是什麼?

視頻封面視頻:年度最格調廣告《徠卡100年》視頻源視頻:Leica "100" via La Vida Leica


於2014年11月3日 更新,現共編撰34張圖片。

聲明:1.本答案中所使用的對比圖片,皆由用戶 @雷霨霂 整理並編輯,在經過其本人許可後轉載於本答案內,再次感謝雷同學的心血,為我的答案節約了大量的工作量。並感謝知友 @商量@任悅 對本答案完善過程中的幫助。
2.本答案內容主要由本人通過英文維基,馬格南圖片社等網站,對於照片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時代背景等信息,整合編輯而成,如有不正確之處,歡迎指出。
3.如需轉載請務必經過我和@雷霨霂 的許可,謝謝。
------------------------------------------

1. The Photojournalist, 1951, Andreas Feininger

圖片來自德裔美國攝影師——安德烈亞斯·法寧格,於1943年加入《生活》雜誌,並成為雜誌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攝影師之一,由其拍攝的紐約城市景觀,以及自然界景觀,生物的圖片而廣為人知。


法寧格極少拍攝人物,但其所拍攝的攝影師丹尼斯·斯多克(美國攝影師,23歲贏得《生活》雜誌年輕攝影師的頭獎,後加入馬格南圖片社)的照片,被許多人譽為《生活》雜誌史上最為經典的雜誌封面之一。


2.Aldrin walk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during Apollo 11, 1969, Neil Armstrong/NASA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探月計劃的第五次載人任務阿波羅11號發射,7月20日 Neil Armstrong(尼爾-阿姆斯特朗)和 Buzz Aldrin(巴茲·奧爾德林)成功登月。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後說了那句歷史名言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圖為阿姆斯特朗使用經過改裝的哈蘇 500 EL 大畫幅相機,拍攝了另一位航天員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活動的相片。


3.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1945, Joe Rosenthal

1945年2月,二戰接近尾聲,美國太平洋艦隊意圖奪取東京以南1200公里的硫磺島作為空軍基地,以便能夠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遭到日軍指揮官栗林忠道率部拚死抵抗,頑強地阻礙了美軍的推進,是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鬥。


1945年2月23日,戰地攝影師 喬·羅森塔爾 跟隨一支部隊成功登頂硫磺島制高點——折缽山頂,並拍下了這一經典的照片,這張照片隨即被媒體廣為宣傳,極大地鼓舞了軍隊以及美國本土民眾的士氣,成為了戰時最為知名的宣傳圖片,作者也憑藉這一經典瞬間,榮獲1946年的普利策新聞獎。


4. Migrant Mother, 1936, Dorothea Lange

1933年,美國大蕭條達到頂峰,波及人口約1400萬。他們中的許多人盲目地漂泊,沒有棲身之地,得不到基本的食物。作為農業安全局的攝影師多羅西亞·蘭格走遍了美國的22個州,拍攝了許多反映大遷徙悲壯場景的照片。

1936年,攝影師在1936年2月訪問美國加州一個塵土飛揚的豌豆採摘營地時抓拍了這張照片,圖片中的女性名叫歐文斯·湯普森,32歲的湯普森是七個孩子的母親,正滯留在加州的一個遷徙勞工農場,和2500餘民難民們一起忍受著飢餓。湯普森飽受折磨的面容立即引發輿論嘩然,這張照片也成為了大蕭條時代的標誌。


5. Weeping for FDR , 1945, Ed Clark

1945年4月12日 ,美國歷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統 富蘭克林·羅斯福逝世,攝影師Ed Clark 在送別總統遺體的隊伍中拍下了美國海軍樂手 格雷厄姆·W·傑克遜 傷感地吹奏羅斯福總統最喜歡的曲子《回家》的畫面,圖片被整版刊登於1945年4月的《生活》雜誌上,代表了整個國家的悲傷。


作為美國歷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統,羅斯福在位期間帶領美國走過了大蕭條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6. Le baiser de l"h?tel de ville , 1950, Robert Doisneau

這幅《Kiss by the H?tel de Ville》(市政廳前的吻)是法國紀實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的傳世名作。1950年,法國從二戰的噩夢中醒來,杜瓦諾受美國《生活》雜誌邀請,拍攝以巴黎戀人為主題的系列。


攝影家被一對風情無限的戀人——西蒙戲劇學校的學生弗朗索瓦茲·波爾內和雅克·卡爾多打動,並邀請他們幫忙擺拍了這幅照片,情人的浪漫之吻和匆匆而過的人群形成強烈對比。照片最終被刊登在 1950 年 6 月 12 日出版的《生活》雜誌上。一時間成為流行於世的影像,也使巴黎這座城市的浪漫氣質深入世人心中。


7. Rodeo, New York City, 1955–56, Robert Frank

瑞士攝影師 羅伯特.弗蘭克 的攝影集《美國人》中的經典作品,拍攝了一位紐約街頭的牛仔。羅伯特.弗蘭克被譽為推進了紀實攝影發展的攝影大師。與以往紀實攝影的理念不同,他的紀實作品不再是為了闡述一種普遍的理念,而是一種基於個人的生命體驗的個人發言。


弗蘭克的影像與當時的「垮掉的一代」有著相似的精神特徵,即對當時一味追求「進步」、「力量」、與「物質」的美國文化持有一種強烈的懷疑。「垮掉的一代」 代表人物,小說《在路上》的作者凱魯亞克為《美國人》作序時寫到:他按下一次快門,就把一首悲哀的詩從美國汲取進他的膠捲。


8. Rue Mouffetard, Paris, 1954, 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國攝影師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的經典作品,於巴黎拉丁區穆夫塔街,拍攝了一個興緻勃勃地給父親買酒歸來的男孩,男孩昂首闊步,充滿了生活的樂觀情趣。


布列松被譽為是現代新聞攝影之父,馬格南圖片攝創始人之一,由其提出並貫徹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影響了一代代攝影師,對當代新聞攝影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9.Children Doing Handstands, Somalia, 1980, Chris Steele-Perkins

圖片來自英國攝影師 克里斯·斯蒂爾·帕金斯。 帕金斯1979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1995年任瑪格南社長。他的鏡頭曾聚焦在英國男流氓,索馬利亞大饑荒,阿富汗戰爭下的村莊等。

1980年,索馬利亞軍隊入侵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失敗後,國內局勢動蕩不安,軍閥混戰,人民苦不堪言,由於戰火和天災,加上社會經濟已經崩潰,導致索馬利亞出現大饑荒。


帕金斯的鏡頭聚焦在了這近100萬飽受飢餓煎熬、在生死線上殘喘的普通人。儘管他曾經在黎巴嫩、非洲和拉丁美洲看到過戰爭和饑荒,但是索馬利亞所發生的一切無疑是最為令他髮指的。帕金斯說:「拍攝時,我必須嚴格控制個人情緒,雖然我時常因眼前景象而淚流滿面。但攝影師必須對所處的環境保持敏感,並且與之同步。」


10. Sidewalk (Book in mouth, NYC), 1995, Jeff Memelstein

美國攝影師傑夫·默梅爾斯坦的系列作品 Sidewalk中的代表作,Jeff 的攝影作品以各個城市的街道,先後出版過以 法國 愛爾蘭 義大利 加拿大 羅馬 紐約等城市的街頭情景為主題的攝影作品集。


11. Napalm attack in Vietnam – Nick út, 1972

供稿於美聯社的越南戰地攝影師 黃功吾 於1972年6月8日 拍下了這場被譽為促使越戰提前結束的經典照片,1972年6月8日,一顆凝固汽油彈摧毀了 9歲女孩潘金淑居住的村落,在與自己的親人逃離火海的過程中脫去了燃燒的衣物。


這張照片迅速在國際輿論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將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推至頂峰,該照片被認為間接影響到了尼克松政府對越的決策,使越戰得以提前結束。起初,美聯社曾因為照片涉及女性兒童正面裸露等原因拒絕將其發表,最終圖片編輯Hal Buell堅信圖片的新聞價值無可取代,頂住壓力刊載了這張改變歷史的照片。


這張照片的傳奇故事還在延續,圖片中赤身逃亡的9歲女孩潘金淑,於1997年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任命為「和平親善大使」,與攝影師Nicku 一起為宣揚世界和平進行全球巡迴演講。

12.The Troubles ("We Want Peace"), 1969, Hanns-J?rg

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由於獨立派組織「北愛爾蘭共和軍」及保皇派「厄爾斯特志願軍」等組織由於北愛爾蘭的獨立問題,及彼此間的宗教衝突,北愛爾蘭爆發了長達20餘年的准軍事武裝組織間的暴力衝突。


衝突最終由雙方簽訂《貝爾法斯特協定》而終結,各方簽署停火協議,並確保了北愛爾蘭仍歸屬於英聯邦,直到境內公投通過並獨立的權力。


圖片中一位剛從衝突中撤離的北愛爾蘭青年天主教徒頭戴防毒面具,站在塗有We want peace字樣的高牆前,拍攝者:Hanns-J?rg Anders 憑藉這張照片榮膺了1969年荷賽獎。


13.V-J Day in Times Square, 1945, Alfred Eisenstaedt

1945年8月15日重慶時間早晨7時整(美國東部時間14日),在同盟國主要參戰四國的首都:重慶、華盛頓、倫敦、莫斯科,用華語、英語、俄語向戰場上雙方海陸空軍隊、世界各國,通過無線電廣播,播發內容一致的公告:日本政府已正式無條件投降。


勝利的喜悅迅速蔓延在戰勝國的各個角落,波蘭裔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在紐約時代廣場記錄下了這一不朽的經典時刻。


「我看到一個年輕水兵興奮地沿街奔跑,擁吻他見到的每個女孩,無論高矮胖幼,這些都無沒有分別。我拿著我的萊卡相機奔到了他的前面並越過我的肩膀往回望。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一個白色的身影被抓住了,於是我轉過身,拍下了他親吻護士的那個瞬間。」

14. La pietà araba, 2011, Samuel Aranda

2010年12月,北非國家突尼西亞的本·阿里政權被民眾抗議推翻為肇始,一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規模空前的民眾反政府運動如潮水般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革命運動浪潮隨後波及埃及、葉門、敘利亞、巴林等國,阿拉伯世界的獨裁者們紛紛倒台。


西班牙攝影師塞繆爾·阿蘭達 於2011年在葉門首都薩那拍下了這張照片, 對抗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拉赫的示威者們將一所清真寺作為臨時醫院,一名婦女將受傷的兒子抱在懷中。 阿蘭達也憑藉這張照片榮膺2011年荷賽獎。


2012年2月27日,繼 穆巴拉克 及 卡扎菲 政權相繼被推翻後,葉門長達33年之久的「薩利赫時代」也落下帷幕,北非和西亞其餘國家的鬥爭至今尚未結束。

15. Granite,1972,Stephen Shore

圖片來自於美國攝影師 史蒂芬.肖爾 1972年的作品。 出生於1947年的Stephen Shore年少成名,24歲時就成為了第二位在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人影展的攝影師,是最早使用彩色膠片進行創作的攝影師中的傑出代表。


Stephen Shore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其拍攝的一系列當時美國城鎮風光,及日常景觀的照片,其作品與傳統的紀實攝影的圖片風格大相徑庭,加之率先採用彩色膠片使「色彩」這一元素參與到表現中。 這一風格在當時以「故事性」為主要表現主題的傳統下賦予了圖片更多的「裝飾性」及「觀賞性」。


Stephen Shore 在彩色攝影誕生之初,根據材料進步而對攝影語言的拓展對日後當代攝影的發展影響巨大,如今活躍於當代攝影舞台的攝影藝術家 如 南·戈爾丁 ,安德烈斯·古斯基,馬丁·帕爾 等都曾表示其早年的創作受到了Stephen Shore的影響。

16. Gun 1, 1955, William Klein

這幅1954年在紐約百老匯第103號街拍攝的《槍》,被公認為是克萊因攝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收錄在其1956年出版的影集《紐約》中。克萊因回憶起這張照片時說道:「他只有11歲,卻已經學會了一切猙獰。」


威廉姆·克萊因作為世界攝影史上著名的怪傑,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先後作為《Vogue》雜誌時尚攝影師,電影製作人而廣為人知。克萊因對當時馬格南風格的紀實攝影不屑一顧,並對照片中的虛焦,變形,構圖不合理等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失誤」不以為意,「反技巧」的拍攝手法以及粗放的圖片質量佐以克萊因敏銳的洞察力,最終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攝影風格。


17. Flower Child, 1967, Marc Riboud

1964年8月6日,由於7月31日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於東京灣遭遇北越艦艇襲擊為導火索,美國國會於8月6日召開秘密聽證會,8月7日眾議院以400票對零票、參議院以81票對2票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以他的判斷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武裝部隊——援助南越政府。至此美國全面介入越戰。


1967年,美軍發動第二次「旱季攻勢」 同年10月21日,首都華盛頓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反戰遊行,近萬名學生及民眾發起「向五角大樓進軍」運動,示威者們衝到五角大樓前的草坪上進行示威,並與警方發生了大規模衝突。


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拍下了這場反戰遊行中最著名的照片。年輕女孩 簡·羅斯·克什米爾手持鮮花,神情肅穆地站在手持武器阻擋示威民眾的士兵前,呂布回憶起拍攝這張照片時的情景時說道「她凝視著全副武裝的士兵,試圖於他們對話。我有一種感覺,士兵們對於她的畏懼,勝過她面對士兵手中的刺刀。


18. General Nguy?n Ng?c Loan Executing a Vi?t C?ng Prisoner in Saigon, 1968, Eddie Adams

圖片為美聯社記者艾迪·亞當斯獲得1969年普利策獎的照片,於上文提到過的由攝影師 黃功吾於1972年所拍攝的《 The Terror of War 》共同作為反戰標誌廣泛見諸全球各種和平運動及宣傳刊物中,被認為是反戰助推器,提前結束了越南戰爭。 《The Terror of War》 中赤身奔跑的9歲女孩日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為「和平親善大使」 而本張圖片給圖中槍決越共上尉的南越警察阮文鸞所帶來的,卻是令人遺憾的影響。


1968年1月31日越南農曆新年初二,越共軍隊違反了當時的春節停火協議,發起了越戰期間最大規模的地面軍事行動(後稱「春季攻勢」) 對因停戰協議而守備薄弱的南越百餘城鎮發起全面攻擊,雙方皆損失慘重,民眾死傷不計其數,戰役的慘烈傳回美國本土,成為了日後美國對越決策的重要轉折。


2月1日西貢街頭戰鬥中,南越國家警察長阮玉鸞正率部防衛一所醫院,他的部下帶來一名越共上尉阮文林(音譯),經過簡短詢問後,阮玉鸞當場槍決了阮文林。身旁的美聯社記者亞當斯迅速抓拍這一場景,美國各報均把此照片登在頭版醒目位置,未經判決便在街斗執行槍決在美國人看來,是漠視生命的殘忍行為,何況對方穿著平民服裝,美國各界為此事之爭議持續數年。


因為這張照片,阮玉鸞的形像「走紅」全球,令其聲名狼藉。1975年西貢被越共攻佔後,他被迫移民美國弗吉尼亞,卻因這張照片而備受騷擾。1998年7月,阮玉鸞因癌症病逝。亞當斯於《時代》雜誌撰文紀念阮玉鸞:「他是一位英雄,美國人民應該哭泣,人們並不了解關於他的全部真像。」


亞當斯認為是自己一張照片毀掉了阮玉鸞的生活,當年很多美國記者認為影響的力量可調動人們的反戰情緒,因而有意無意抹去其所揭示的部分事實,後來美國新聞界多次以亞當斯照片為例探討攝影記者的職業操守問題。

19. Thích Qu?ng ??c"s self-immolation, 1963, Malcolm Browne

1954年,隨著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的全面失利,法國結束了對越南長達70餘年的殖民統治,主張共和制的人民勞動革命黨競選人 吳庭琰當選越南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在其長達8年的統治期間為越南帶來了大量的政治及宗教迫害。


除了其在反共產主義上的激進,吳廷琰政府對佛教教徒(時占越南人口70%以上)的宗教迫害更為著名,作為天主教徒的吳廷琰,其政府被認為在公用設施、軍人晉陞、土地安置、商業利益和減免稅收方面都偏向天主教徒,並嚴重干涉佛教徒活動。


隨著干涉佛教活動的加劇 及 對抗議活動的殘酷鎮壓,1963年10月6日,越南大乘佛教僧人 釋廣德 於柬埔寨駐西貢大使館門前自焚,要求政府履行宗教平等承諾並停止對佛教活動的干涉。美聯社記者馬爾科姆·布朗所記錄的影像引起了全世界對越南宗教迫害的關注,並被認為是肯尼迪政府與吳廷琰政府決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1963年8月24日,美國國務院電告駐越南大使,表示不再支持吳廷琰政府的統治,並不會幹預軍官們發動取代吳廷琰的政變。1963年11月1日,以楊文明為首的一批高級軍官在一次例行會議上,突然宣布軍事革命委員會奪取權力,吳廷琰於次日被政變軍人射殺。 美聯社記者馬爾科姆·布朗憑藉此照片榮膺1963年荷賽獎。


20. Identical Twins, Roselle, New Jersey, 1967, Diane Arbus

圖片來自美國攝影師 黛安·阿爾博斯. Diane 的攝影作品以擺拍肖像為主,拍攝以 馬戲團員,性工作者,拾荒者,畸形人,殘疾人,同卵多胞胎,變性人,屍體等 「非常態」人群為對象的肖像作品。


Diane 的拍攝風格簡單直接,加之其拍攝對象本身的強烈衝擊力,在其作品發表之初的那個時代引起了輿論的普遍不適。

Diane Arbus 的另一張照片可能更為知名

Child with Toy Hand Grenade in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1962)

Diane Arbus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生長於一個十分富有的美國猶太家庭,二戰後與青梅竹馬的丈夫成立攝影工作室,在時尚攝影的黃金時代供稿於《Seventeen》, 《Vogue》, 《Harper"s Bazaar》等頂尖時尚雜誌。 從事攝影創作後,專註於拍攝「非常態」人群的肖像, 成為了第一位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美國攝影家。1971年6月27,因抑鬱症於家中自殺。

黛安·阿爾博斯的生平於2006年被拍成傳記電影 《Fur》,尼可·基德曼 在影片中飾演 黛安。


21. El Morocco, New York, 1955, Garry Winogrand

圖片來自於美國紀實攝影師 蓋瑞·溫諾格蘭德 所拍攝於當時紐約曼哈頓的 艾爾摩洛哥俱樂部。


1933年12月8日,美國政府宣布廢除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結束了因清教徒運動所開始的長達13年的禁酒歷史,始於1931年的 El Morocco 自禁酒令廢除後就成為了紐約上流社會最喜歡光顧的社交場所。


Garry Winogrand是美國6,70年代最為知名的紀實攝影師之一,在從事了新聞工作近10年後, 在古根海姆基金會的贊助下成為自由攝影師,其 擅長使用廣角鏡頭在街頭抓拍富有戲劇性場景的風格 在當時獨樹一幟,拍攝了大量表現當時美國宗教,種族,貧富問題的紀實影像。 被認為與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紀實攝影大師Robert Frank(上文中紐約街頭的牛仔照片的作者)一同對日後的新聞攝影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像與推動。


22. Ali – Liston, 1965, Neil Leifer

1965年5月25日,在美國緬因州路易斯頓進行的世界拳擊理事會(WBC)重量級拳王挑戰賽上,剛剛加冕重量級拳王的 穆罕默德·阿里 在開賽僅兩分鐘便擊倒了前任拳王 桑尼·李斯頓 成功衛冕,《Sports Illustrated》雜誌的首席新聞記者 尼爾·雷弗 拍下的這一場景成為了「拳王阿里」職業生涯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


穆罕穆德。阿里 原名 卡修斯·馬塞勒斯·克萊(Cassius ·M· Clay) 於1964年2月25日生涯首次加冕WBC重量級拳王,並在不久後宣布皈依伊斯蘭教,並改名 Muhammad Ali 。1967年6月20日,阿里因拒絕服兵役參加越南戰爭而被政府判處5年監禁,在上訴三年後才被釋放。


穆罕穆德·阿里 以其激進的比賽風格及創紀錄的歷史戰績被譽為是拳擊運動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而其皈依伊斯蘭教,拒絕參加越戰併入獄的事迹則進一步加深了他的輿論影響力。1981年末,年屆39歲的阿里宣布退役,職業生涯61次登台56勝5負。


穆罕穆德。阿里 於1984被確診患有帕金森綜合症,在疾病嚴重影響其活動前仍活躍於體育及政治舞台,包括於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赴伊拉克與薩達姆海珊商討人質問題,以及點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聖火。


23.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1932, Henri Cartier-Bresson


圖片為法國攝影大師 布列松拍攝於巴黎 聖拉扎爾 火車站,是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理論的代表性傑作,聖拉扎爾火車站 與1837年月落成,是當時法國乃至全歐洲最為繁忙的火車站之一,其形象出現在 包括 莫奈,馬奈在內的諸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中。

24. Segregated Water Fountains, 1950, Elliot Erwitt

圖片來自美國攝影師 艾略特·厄維特 所拍攝的反應當時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著名照片。 Elliot Erwitt

生涯早期應徵加入美國陸軍通信部擔任攝影師。退伍後於1954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擅長捕捉日常生活及政治事件中戲劇,荒誕的場景。


1970年後,Elliot Erwitt將經歷轉向電視劇,電影,紀錄片的製作。於2011年5月被ICP(國際攝影中心)授予終生成就獎。


25. Wenceslas Square, Prague, 1968, Josef Koudelka

圖片為攝影師 約瑟夫·寇德卡 拍攝的捷克首都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


1968年初,時為華沙條約成員國的 捷克斯洛伐克 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體制改革,改革內容包括廢除新聞出版物審查制度,引入市場經濟,言論及藝術活動自由,加強與北約國家間的經貿政治往來等。


改革內容一經宣布即遭到了蘇聯方面的極大不滿,認為該改革是捷克斯洛伐克意圖脫離華約的前兆,並將嚴重影響華沙條約成員國間的穩定關係。 經過嚴密的計劃及準備 ,1968年8月20日晚10點,蘇聯軍隊一架滿載特種作戰部隊的運輸機飛臨布拉格國際機場,以飛機故障為由請求緊急降落,經同意迫降後蘇軍特種部隊迅速佔領控制塔台,開始引導大批武裝部隊空降布拉格國際機場。同時,蘇聯陸軍總司令伊萬·巴甫洛夫斯基 指揮蘇軍地面部隊25個師從蘇聯、東德、波蘭、匈牙利四面突入捷克斯洛伐克。21日拂曉,蘇軍佔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布拉格之春」改革隨即終止。


Josef Koudelka 於蘇聯入侵中的另一張經典影像。

Josef Koudelka 在自己的祖國記錄了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武裝干涉內政的軍事行動,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但因報道蘇聯入侵的軍事行動,被迫於1970年赴英國進行政治避難,並於次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後成為馬格南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攝影大師之一。


26. Twin flowers during a carnival, 1979, Richard Kalvar

圖片由馬格南攝影師 理查德。卡瓦爾 拍攝於比利時 la Louvière狂歡節。


27. California, 1955, Elliot Erwitt

圖片同樣為上文提到過的美國攝影師 艾略特·厄維特 於上世紀50年代的著名照片。


28.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1980, Annie Leibovitz

圖片為1981年1月22日出版的《滾石》雜誌封面,由攝影師 安妮·萊柏維茲 拍攝於約翰·列儂被槍殺當日。


1980年12月8日,時為《滾石》雜誌攝影師的 Annie Leibovitz 來到列儂家中為其拍攝肖像,以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於11月發布的最新專輯《Double Fantasy》的封面為靈感,拍攝了這張被譽為是《滾石》雜誌歷史上最為知名的封面照片,列儂本人評價其「精準地捕捉了我們的關係」。


1980年11月17日 約翰列儂發布新專輯 《Double Fantasy》,是自1975年列儂因其子 肖恩·列儂 出生而闊別樂壇5年後的首張專輯。 1980年12月8日晚10點45左右,疑似患有精神病的狂熱歌迷 馬克·大衛·查普曼 在列儂位於紐約曼哈頓72街的公寓外,從背後向列儂射出5發子彈將其槍殺,並在作案後仍舊於案發現場閱讀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直到警方趕到現場將其逮捕。


拍攝本照片的攝影師 安妮·萊柏維茲 於1970年加入初創不久的《滾石》雜誌社,1973年擔任首席攝影師,其作為《滾石》雜誌首席攝影師的十年間,拍攝了大量經典的名人肖像。1983年離開《滾石》後加入了《名利場》雜誌社任首席攝影師,開始了時尚攝影生涯,時至今日成為了該領域內最具有影響力的攝影師。


30. Girl with a Leica, 1934, Alexander Rodchenko

圖片來自上世紀早期著名的俄羅斯藝術家 亞歷山大·羅申科, 在成為攝影師之前,Rodchenko 曾作為結構主義畫家及平面設計師在俄羅斯藝術屆享有盛名,並在當時的布爾什維克政府中擔任職位。


上世紀20年代起,Rodchenko開始將精力轉向攝影,其攝影作品延續了其繪畫作品中的構成主義,擅長使用非常規拍攝角度來表現精妙的構圖及透視,在攝影語言相對單一的上世紀前期,這種富有藝術性的拍攝嘗試被認為對日後紀實攝影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31. Self-Portrait with Wife and Models, 1981, Helmut Newton

圖片為德國時尚攝影師 赫穆特·牛頓 在1981年為 《French Vogue》工作中所拍攝的照片。赫爾穆特·牛頓 出生於一個德國猶太人家庭,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早年歲月,二戰結束後,於上世紀50年代來到歐洲開始攝影生涯。


1961年牛頓定居於法國巴黎,其刊登在《Vogue》《Harper"s Bazaar》等雜誌上的作品一改以往女性端莊優雅的形象,塑造了大量 冷峻、孤傲,頹廢,並帶有顯著「性」暗示的艷麗女郎形象,在當時迅速引起了輿論嘩然。


他鏡頭下一反常態的「壞女孩」及其作品表現出的鮮明的男權主義傾向,在引起傳統審美及女權主義者強烈不滿的同時,被認為是準確地切合了西方世界6,70年代 性解放運動,嬉皮文化,等一系列反主流文化的時代精神。被認為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時尚攝影師之一。


Helmut Newton 另一張工作照或許更加廣為人知。


32. Muslim women on the slopes of Hari Parbal Hill..., 1948, Henri Cartier-Bresson

圖片為上文中已多次提到的法國攝影大師 布列松 1948年於克什米爾地區所拍攝的,一群穆斯林婦女在哈里帕布山上面向喜馬拉雅山脈祈禱的畫面。


33. Normandy, Seine-Maritime, Dieppe, 1926, Henri Cartier-Bresson

圖片為上文中已多次提到的法國攝影大師 布列松 18歲時拍攝於家鄉—法國諾曼底海灘的照片。


34. The Falling Soldier, 1936, Robert Capa

圖片為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馬格南圖片攝創始人之一的 羅伯特·卡帕 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拍攝的經典照片。


羅伯特·卡帕 原名 安德魯·弗里德曼,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參與報道了: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中東戰爭,法越戰爭等多次大規模武裝衝突,尤以其作為盟軍第一批諾曼底登陸部隊中唯一的攝影記者而成為傳奇。


二戰結束後,羅伯特·卡帕與 布列松,喬治·羅傑 ,大衛·西蒙等人一同成立馬格南圖片攝,並於1951年任圖片社主席。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報道法越戰爭的羅伯特·卡帕因誤入雷區不幸生亡。其名言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 影響了日後一代代的新聞攝影工作者。

-----------------------------------------


to be continued:)


這則視頻並不是 Leica 官方發布的「廣告」,而是由巴西廣告公司 F/Nazca Saatchi Saatchi 為 Leica Gallery S?o Paulo 開業及 Leica 一百周年而製作的宣傳視頻。因此 Leica 的官方媒體宣傳渠道並沒有分享這則視頻。

視頻中敘述者的獨白原文如下:

One hundred years ago, something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 course of photography. The first Leica was born. Of course you could say, "Hey, some of these photos weren』t taken with a Leica at all!" But I must gently disagree with you.

Leica took the camera out of the studio, and placed it into real life. Images à la sauvette. Snapshots. We were able to see, to feel, to smell, thousands of moments. It became an extension of the eye of the photographer. Joy, pain, ordinary things, fear, losers, winners, misery. War from inside. One image contaminating the others. Metastasis. The most iconic images in the history, even the ones that weren』t taken with a Leica were taken because of a Leica.

We didn』t invent photography, but we invented Photography.

@軒轅阿布醬 的答案中提到了 35 張照片中的 24 張。盡量按照原宣傳視頻中出現順序(部分重建場景多次出現),目前已辨明的 35 張照片如下(以下的攝影作品圖片僅作為與視頻對比的用途,其比例和色彩並未能準確還原原作品):

1. The Photojournalist, 1951, Andreas Feininger

2.

2. Buzz Aldrin Walking on the Moon, 1969, Neil Armstrong/NASA

3.

3. 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1945, Joe Rosenthal

4.

4. Migrant Mother, 1936, Dorothea Lange

5.

5. Weeping for FDR, 1945, Ed Clark

6.

6. Le baiser de l"h?tel de ville (Kiss by the H?tel de Ville), 1950, Robert Doisneau

7.

7. Rodeo, New York City, 1955–56, Robert Frank

8.

8. Rue Mouffetard, Paris, 1954, Henri Cartier-Bresson

9.

9. Children Doing Handstands, Somalia, 1980, Chris Steele-Perkins

10.

10. Untitled (Book in mouth, NYC), 1995, Jeff Memelstein

11.

11. The Terror of War, 1972, Nick út

12.

12. The Troubles ("We Want Peace"), 1969,
Hanns-J?rg Anders

13.

13. V-J Day in Times Square, 1945, Alfred Eisenstaedt

14.

14. La pietà araba, 2011, Samuel Aranda

15.

15. Granite, Oklahoma July, 1972, 1972, Stephen Shore(來自 @任悅 的答案)

16.

16. Gun 1, 1955, William Klein

17.

17. Flower Child, 1967, Marc Riboud

18.

18. General Nguy?n Ng?c Loan Executing a Vi?t C?ng Prisoner in Saigon, 1968, Eddie Adams

19.

19. Thích Qu?ng ??c"s self-immolation, 1963, Malcolm Browne

20.

20. Guerrillero Heroico (Heroic Guerrilla Fighter), 1960, Alberto Korda

21.

21. Identical Twins, Roselle, New Jersey, 1967, Diane Arbus

22.

22. El Morocco, New York, 1955, Garry Winogrand

23.

23. Ali – Liston, 1965, Neil Leifer

24.

24.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1932, Henri Cartier-Bresson

25.

25. Segregated Water Fountains, 1950, Elliot Erwitt

26.

26. Wenceslas Square, Prague, 1968, Josef Koudelka

27.

27. Twin flowers during a carnival, 1979, Richard Kalvar (來自 @商量 的答案)

28.

28. California, 1955, Elliot Erwitt

29.

29.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1980, Annie Leibovitz

30.

30. naM knaT/lebeR nwonknU ehT, 1989, Jeff Widener

31.

31. Girl with a Leica, 1934, Alexander Rodchenko

32.

32. Self-Portrait with Wife and Models, 1981, Helmut Newton

33.

33. Muslim women on the slopes of Hari Parbal Hill..., 1948, Henri Cartier-Bresson

34.

34. Normandy, Seine-Maritime, Dieppe, 1926, Henri Cartier-Bresson

35.

35. The Falling Soldier, 1936, Robert Capa


關於每張攝影作品背後的故事,您可以根據作品名稱、日期、和拍攝者名稱便可以找到詳盡的信息;「馬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或「世界新聞攝影」(World Press Photo)都是很好的起點。希望這能夠幫助您。

此外,這個列表參考了 La Vida Leica 的相關專題報道,但原文出處中的列表存在重複計數、transcript 缺漏的錯誤。由於一些照片作品並沒有標題,列表中皆已按最 commonly accepted 的或最容易搜索得到結果的名稱進行命名標註。請大家幫忙指正前列表中的任何錯誤,謝謝。

感謝 @商量 的關於識別出「Twin flowers during a carnival」這幅攝影作品的幫助貢獻。
感謝 @任悅 的關於識別出「Granite, Oklahoma July, 1972」這幅攝影作品的幫助貢獻。
感謝 @tian tian 最初關於幾幅尚未被識別出場景的匯總和質疑。

* * *
[1] 製作公司 F/Nazca Saatchi Saatchi 關於此宣傳視頻的 showcase 頁面:http://www.fnazca.com.br/index.php/2014/10/01/100-anos-de-contribuicao-a-fotografia/
[2] 廣告的客戶——即即將於 2014 年 11 月開業的 Leica Gallery S?o Paulo——的此宣傳視頻刊載頁面:http://leicagallerysp.com.br/
[3] La Vida Leica 對此宣傳視頻的報道、信息整理及收集:http://lavidaleica.com/content/new-leica-100-videoadvertisement
[4] 馬格南圖片社 Magnum Photos: http://www.magnumphotos.com/
[5] 世界新聞攝影 World Press Photo: http://www.worldpressphoto.org


呵呵,麵包那張是Stephen Shore的作品(Stephen Shore Granite, Oklahoma, July 1972)反正一看神馬ordinary things,早餐什麼的,就是他了。。。。

另外,還有那張彌留之際的kiss,照片原本沒有印象,但又覺得特別熟悉,循著味兒去找了Nan Goldin ,所以就是她了:Gotscho kissing Gilles, Paris, France by Nan Goldin, 1993


病床上的親吻那張是Nan Goldin的


  • Derriere la Gare Saint-Lazare ,Henri CartierBresson , 1933

《聖扎拉爾火車站背後》 亨利 卡蒂爾 布列松
布列松的這張照片何以經典呢?

  1. 在牆上的海報里有一個歐洲猶太人表演者的名字Railowsky,是馬戲團一類玩鐵圈的角色。
  2. 斷掉的車軌,這個男人正在跳向水坑,或者說未知的危險中。
  3. 斷掉的鐵箍,歷史總是被人們比喻做車輪,很不幸哦。

這張照片成功預言了歐洲30年代所面臨的危機--------歐洲跳向未知。

  • Gun 1, New York,William Klein ,1955

《槍》威廉 克萊因
這張照片是如何拍下的呢?


攝影師本人給出了回答:
「 This is a photograph that I happend on in this street,I saw two kids playing cops and robbers.And I said to one of them who had a gun,I said "Hey, Look tough." 」
然後拿槍的小孩因為這句「Look tough」突然就把槍對準了鏡頭,所以對不到焦了。旁邊的小孩被嚇到了。看到這張照片,我的第一反應:天啊,那個可憐巴巴的孩子真像極了童年時的我,那怯弱實在生動極了。
哈哈。其實沒啥高深的解讀,就是一種樂趣。他的照片都很好玩的。不作。

  • Migrant Mother, Dorothea Lange ,1936

有知友對這張照片已經作出了背景解釋,時間就是美國農業危機那段時間了。

有知友對這張照片已經作出了背景解釋,時間就是美國農業危機那段時間了。
我要補充的就是:這張照片是經過故意裁剪的。這位母親有7個孩子,但是只選取了三個孩子,除了畫面上的兩個明顯的,懷裡還有一個嬰兒。為了配合救濟措施,儘可能地貼近中產階級的家庭人數標準。

待續。


看了三遍,突然發現,其實廣告片裡面夾了一個畫面的原作是拍攝於北京天安門的照片。順便提一句,那個畫面在小野洋子與列儂的畫面之後。


Twin flowers during a carnival,1979,Richard Kalvar

Magnum Photos Photographer Portfolio


麵包找到了!


---------------------為什麼我覺得不止35張呢,片中還有這樣5張沒有辨認。這些都在裡面或多或少的給了鏡頭,應該不是僅僅作為背景存在的吧

---------------------為什麼我覺得不止35張呢,片中還有這樣5張沒有辨認。這些都在裡面或多或少的給了鏡頭,應該不是僅僅作為背景存在的吧

倒立的人

倒立的人

舊船

舊船

食物

食物


教士

病人

病人


為何不能正視自己的歷史?


具體信息參見這個地址
http://lavidaleica.com/content/new-leica-100-videoadvertisement#recreated

以下是圖片名稱和攝影者
"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by Joe Rosenthal
Buzz Aldrin on the Moon (of the Apollo 11 mission) by Neil Armstrong/NASA
"Migrant Mother" by Dorothea Lange
"Le Baiser de l"h?tel de ville" by Robert Doisneau
"Rue Mouffetard, Paris (1954)"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Behind the Gare St. Lazare"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Muslim women on the slopes of Hari Parbal Hill"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Phan Thi Kim Phúc" by Nick Ut
"Sanaa, Yemen," by Samuel Aranda
"General Nguyen Ngoc Loan executing a Viet Cong prisoner in Saigon" by Eddie Adams
"Flower Power" by Bernie Boston
"Quang Duc self-immolation" by Malcolm Browne
"Unknown Rebel of Tiananmen Square" by Jeff Widener
"Portrait of Che Guevara" by Alberto Korda
"Identical Twins, Roselle, New Jersey (1967)" by Diane Arbus
"Segregated Water Fountains" by Elliot Erwitt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by Annie Leibovitz
"Girl With Leica" by Alexander Rodchenko
"Self Portrait with Wife Models, Paris (1980)" by Helmut Newton
"Seine-Maritime, Dieppe"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Falling Soldier" by Robert Capa
"The Photojournalist" by Andreas Feininger
"Weeping for FDR" by Ed Clark
"Rodeo - NYC" (1955/56) by Robert Frank
"Man with Book in Mouth" by Jeff Memelstein
"The Troubles" by Hanns-J?rg Anders
"V-J Day in Times Square, New York (1945)" by Alfred Eisenstaedt
"La Piete Araba" by Samuel Aranda
"Gun 1 (1955)" by William Klein
"Flower Child" by Marc Riboud
"Self-immolation of Thích Gu?ng D?c" by Malcolm Browne
"El Morroco, New York (1955)" by Garry Winogrand
"Wenceslas Square, Prague (1968)" by Josef Koudelka
"California (1955)" by Elliot Erwitt
"India, Kashmir, Srinagar (1948)"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這種畫質跟電影似的,殺傷力很強!

實力廣告


徠卡的廣告還能在知乎出現,知乎也真是夠民主的了!!


說到徠卡 就不得不提 布列松 恆久的大師 沒有人能超越 因為時代 因為膠片


跪求bgm,這隻廣告覺得少不了音樂的烘托。


為什麼沒有阿里拳頭的那張咧


音樂沒有找到,貌似會不會是專門找作曲家配的


有人知道這個視頻里的背景音樂是什麼嘛。。。


推薦閱讀:

如何通過一張照片判斷其拍攝的時間?
如何看懂照片的直方圖?
有多台 Mac、iPhone 和照相机的家庭,采用什么软硬件来管理大量的数码照片?
為什麼拿相機對著電腦屏幕照相,照片會出現波紋?
原子彈爆炸的場景是怎麼拍攝下來的?

TAG:攝影 | 廣告 | 故事 | 照片 | 徠卡 (Le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