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外資頂級投行?

我是一名普通在校大學生(本科學校在美國 不是投行所謂的target-school)

如果我想在大三的暑假拿到大行的實習, 我應該在大三之前做些什麼了?

補充: 目前和工業界沒有任何聯繫
家庭無任何金融業背景
主要考慮的地點: 紐約,北京或者上海


我之前在博客(答一位高三同學的投行問題)里寫過給高三想進投行的孩子的信,當然也適用大學裡的大三之前的小朋友。希望能夠對你有些幫助:
===========投行的大學準備工作====================
投行喜歡數學,金融(finance),經濟,accounting和business 如果數學夠好的話,投行也很喜歡。這個是針對analyst招聘來講的,因為這些專業就相當於對口輸出,resume上有這些,是有加分的。但是對於associate的招聘,投行更喜歡不同經歷的,所以你看到engineering,甚至arts的也大有人在。很多analyst的exit plan就是兩年以後進PE,投行對於analyst的要求也就是只要你做不要你想。而投行在招associate或升analyst成associate則要看你的leadership,有沒有潛力成為未來的VP,MD。所以如果你最終目標是PE,選前面提到的那幾個專業,如果你想長期在投行發展,engineering也沒有什麼不好。

投行講究名牌大學。在國外如果你能到常青藤,最好,如果不能,在國內讀清華北大也很好。現在中國日益強大,清華北大的network也好,教育質量也好,都是大家認可的。所以不要盲目崇拜國外的大學,而且學費也不菲。但話說回來,如果你有好的SAT,高考又沒有到國內頂級大學,在美國找前20的undergrad program也是可以的。

在你進入大學以後,大一大二暑期就可以開始找一些apprenticeship,不叫實習,很多銀行都有的,可以到他們官網上找。這樣建立一些network,到時候真正找internship的時候很有好處。同時,你可以開始read up IB的知識,Scoopbook Investment banking guide,vault guide,wall street oasis guide,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是很好的入門。

同時成績很重要,投行非常非常非常看重成績。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也很重要,最好有個president的title,club小一點也沒有關係。

大三暑假之前,你應該對於modeling有很好的了解,最好自己能做幾個。那幾個guide的問題已經瞭然與胸,和在華爾街的alumni應該已經熟到他們會在看到你的resume就能想到你的臉。拿到面試,做好面試,拿到offer。

實習是10個星期的面試,每天盡量等到別人都走了再下班,face time很重要。即使bank說不重要,你也要face time。10周結束後,如果你do all the things right,再加一點運氣,恭喜你,不久的將來就是fulltime的analyst啦!

===========以下是轉貼,針對非名校進投行的===============
本人感覺寫的很實在的一篇文章,在申請實習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細節問題是需要我們注意噠~歡迎大家討論~~ (維拉的話)

這次申請美林投資銀行部成功(美林08年和美洲銀行合併,但是投行部基本還是美林的人).其實我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首先,我對投行起意的時間比較短.我是從去年8月份才正式開始研究投行,慢慢找到興趣.之前我一直很斬釘截鐵的跟爸媽說我以後要跟著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相比那些在大一大二就決定去投行的學生來說.總共的準備時間也只有小半年.另外,我的學校楊百翰大學BrighamYoungUniversity算不上名校.綜合排名在70,80的樣子.我剛入大學那會兒,這所大學還不是很為中國人所知.中國本科生的少得可憐.大概20-30多個.不過現在已經迅速膨脹起來了.第三,前面沒有什麼例子能讓我模仿和學習.BYU的投行熱情完全是一年前兩個資深銀行家回學校做顧問後炒起來的.之前基本沒什麼人去.而且就算去年比較成功.也全部是男生.沒有一個女生.外國學生的榜樣只有一個.是個韓國男生,去年夏天在紐約瑞信做了實習.我做為一個國際學生又是女生.真的非常不確定我的努力能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畢竟周圍的同學進投行的貌似都是名校的.比如耶魯,哥大什麼的.所以最開始我真的沒啥信心.還不敢跟別人說我要申請投行了.怕人笑我不自量力.
我現在算是申請成功了.我覺得應該和大家分享下經驗.外國學生在海外求學求職,本來就不容易.這裡我也不會私藏什麼東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特別是非名校的同學們.
首先我得給大家點破一些真相.

第一,我不是牛人,我當年考SAT沒上2000,托福沒上100,所以當然沒去名校.面試最開始也不牛.去年申請四大一個沒中.但是相信我,沒有多少人是天生的牛人,都是非常多的準備鋪墊出來的.

第二,去名校的也不見得是牛人.當然這不是絕對.我有個朋友去耶魯.那是個大牛人.一直很敬佩.但是90%去名校的(這裡指常青藤,伯克利,斯坦福等)其實跟我們沒什麼太大的差別.不要覺得沒去名校就比別人差了很大一截了.這完全是莫須有的.我以前也有這種比較自卑的心理.但是有一次我去紐約參加摩根斯坦利為香港投行分部組織的一次information session.在場的基本全是常青藤名校的中國學生.過後我看那些同學問的問題也不見得很有準備.而且大多數人也都比較緊張,不是很有信心的樣子.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不是名校就自卑了.人都差不多一樣的.有些運氣好一點,申請到的學校好一點而已.

第三,對非名校的學生來說.一定要非常aggressive的networking.別以為大投行不到學校來招聘,網申就可以了.投行的網申基本就是騙人的.你要是沒有任何關係和熟人幫你,或者沒有已經在一個大銀行投行部實習過的經歷.你網上申請了100所銀行也不見得會有1個一面機會.我申請的時候中國香港和美國的都申請了.美國的校友我一個個的去找了.所以收到不少一面通知.美林加州,紐約都給了一面.高盛紐約一面,瑞信加州,紐約分別給了一面.巴克萊紐約一面,花旗加州一面,瑞銀加州一面.反觀之,BYU在中國沒啥校友.找不到關係.所以我的香港申請的結果是:0個一面.全部直接被拒.這樣比較下,大家已經知道networking是多麼重要了吧.特別是對簡歷上沒有特別出彩的實習和學校的申請者
所以,總結我上面的話就兩個意思:一,你覺得你不是牛人,完全沒關係.一樣可以去大銀行的投行.二,成績,學校都是浮雲,最重要的是networking,networking, and networking.

現在就說下我從去年8月到現在的networking準備吧.我在這中間其實走了不少彎路.不過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在下面說的都是正確的networking版本.經過無數次失敗和失意整理出來的.

首先,networking
第一步: 查校友錄(alumni directory).一般學校都會有這個.查詢所有職位顯示為投行業的校友.我當初查出了100+這樣的校友.然後我花了一晚的時間給這些所有的校友發了一封郵件.其實這個寫郵件也很有技巧的.我可以把我經常用來network的template給大家寫在下面.大家不一定要跟我的一樣.但是請記住幾點.
一,要簡潔.最好不要超過3行字.做投行的都超級忙.看到一封密密麻麻寫著字的未知郵件.可能還沒看就立馬刪了.
二,千萬不要直接說我想要實習,工作什麼的.要側重在,我對投行很感興趣.我想跟你聊聊你在某某公司的經歷.
三,這種郵件一定要附上簡歷.你不能在郵件里說太多.附加一個簡歷是讓別人了解你的最好途徑.當然80%的情況別人不會看.但是附上簡歷證明你至少是上道的.
四,不要把性別搞錯.如果你看到一個校友名字,又不太清楚是男是女.不要猜測.去這個網站查性別Baby Name Guesser
五,發出去之間至少看5遍.絕對絕對不能有錯別字(typo).把別人名字寫錯更是不可容忍.投行最看重的一點就是細心(detail-oriented).如果你發個郵件都要有錯別字.別人很可能不會再理你.
六, 注意,你要是真說了resume attached,請再三確認你真的附加了簡歷再發出郵件.最壞的可能性是你說了附加簡歷,結果忘了,然後又追發了第二封郵件過去.這樣非常的不professional!

郵件template:
Dear Mr./Ms. XXX:
My name is [名字], an undergraduate [專業] student at [學校]. I found your contact information on the alumni directory.
I am very passionate about investing banking. I am wondering whether I ma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talk with you regarding your experience with[某某銀行名字]. I know you are busy and have many other responsibilities.But if your schedule permits,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time is the most convenient for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 and time.
My resume is attached for your reference.
Sincerely,
[名字]

發出去之後就要等待了.看多少人能回復.我當時發了100+封,回復率其實還蠻高的.有20-30左右回了我.這裡再提一下.因為發這個郵件出去也附帶了簡歷.請一定一定把簡歷改好了再發.要不然是自討沒趣.關於寫和修改簡歷.可能會在另外一篇日誌里提下.這裡就先不多說了.
這些回復的人呢.一般會說非常高興來幫助你.然後大部分會給你一個時間,比如說"我下周三5點有空,你可以打這個電話聯繫我"等等之類的.

現在你進入了一個networking比較重要的環節了.你馬上要打的電話還專門有個名字,叫Informational Interview(信息面試,不知道是否翻譯準確...).這個不同於一般的面試.一般的面試是別人問你問題.這個信息面試是你打電話過去問別人問題.問關於他在投行的經歷,他為什麼選現在這個公司,他對像你這樣求職的學生有沒有什麼建議之類的問題.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對方在電話上對你有興趣了.很可能會簡單的問你幾個問題.所以打電話之前,一點要做好幾個準備:

一,你必須必須有個自我介紹的故事.這個故事得非常的有條理邏輯.時間在3-4分鐘之間.太短了你根本沒說清楚,太長了.別人在電話對面已經打哈欠了.這個故事就是你過去的一個縮影.包括你的一些背景,以前做過的實習,以及(這個很重要)你為什麼想要做投行.你必須在開始問問題之前,給對方說你的故事.這樣對方才會覺得電話對面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隨便的一個聲音.

二,你不必像準備正式面試一樣的準備這個電話.但是有些基本的homework你得準備好.因為對方可能會隨時起興的考驗你一下.比如為什麼想做投行.投行的analyst一般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投行內部一般是怎麼分組的.

三,千萬不要問別人一些你在網站上能找到的答案.不要問這種白痴問題:what do you do as an investment banker?(我問過這個白痴問題,結果很悲劇).

四,你得重視這個電話.要準備好的問題去問.真的,別人從你問的問題上都能看出你準備了多少.對於非名校的同學來說,因為大銀行不會來學校來招.這種電話就是你的interview.你打電話問問題的同時,別人也在evaluate you. 強烈建議多看點guide再去找校友, 比如Vault guide, WallStreetOasis networking guide, Mergers Inquisition Guide.前面那一個大家都看爛了也比較過時了.後面兩個需要用錢去買.但是絕對值得這個錢.都是精華.

五,時間嚴格把握在半個小時以內.千萬不要超時.這些人都很忙.能給你半個小時真的很不容易了.請尊重他們的時間.你需要問的問完了.就說謝謝,很感謝你的時間,然後結束.不要拖著時間問無意義的問題.這樣只會讓別人不想再幫你.

六,這個非常重要.在電話的最後,根據你自己對這通電話的感覺,提出想要referral的請求.當然如果對方已經對你很不耐煩了.就不要提了自討沒趣了.referral就是讓這個人介紹你認識更多的人.可以是校友也可以是非校友.

七, Follow Up. 打完每個電話.請一定一定寫個感謝信過去.而且我建議同學們能早早的用這種電話建立關係.不是一次打完了就好了的.很多banker都說過.真的到他能記住你,你至少得主動聯繫他2-3次.一般打完第一個電話,發完感謝信之後.以後的每3-4周,最好發封郵件過去問候下,問點小問題.別讓別人把你忘了.有很好的問題.也可以再約時間再打一次電話.
這裡發兩個問referral的例子.(大家不需要說成一樣的,大概是這個意思就成了):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time. it is really amazing to hear your experience with XXX. I really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bank from another person"s perspective, would you recommend me to talk to anyone else in your company?
或者(這種提referral的方式真的很多,大家請自由發揮):According to our conversation, I think I really enjoy the culture of the retail/consumer group at Goldman Sachs. May I talk to some analysts in your group to know more about their daily responsibilities?

這個referral是擴大你的社交網路的最好方法.你從校友錄上能找到的信息畢竟有限.但是如果每個和你打電話的banker都能把你推薦給另外一個banker的話,你這個網就可以無限的擴大下去.特別是能找到非校友的聯繫是最好的.因為通過非校友的推薦,你更能得到重視.美林在加州的辦公室從來沒有招過我們學校的本科生,也沒有任何校友在那裡工作.我之所以能進去,也是先經過校友推薦到一個在美林加州工作的非校友那.然後通過那個非校友的,再被推薦到總管本科招聘的人.最後被插入到Superday二面的.以上的交流全是電話上的.等我真正見到他們倆還是在我的Superday上.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Networking第三步.面對面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信息面試)
電話上的信息面試固然好.但是能提供最好印象的.當然是你這個人站到對方面前,面對面的談.這一步是最難的.但是也是最有效的.過去的半年裡.我自費飛了2趟舊金山,和4趟紐約.平均每次待的時間是3天左右.短的也有一天的.長的我待了一周.砸在這上面的錢,旅館,飛機票一起.絕對是3,4千美元了.(這幾千美元內還包含第一次去舊金山,租了個車,結果被拖走了,被罰了485美元....).還因為多次曠課去旅行.導致上學期學期GPA降成3.48.總GPA連降0.05個點到3.85.我列出這個數據的原因,就是讓同學們知道這裡面的代價.當然如果我事先知道我花這幾千美金能弄到一個投行的實習.那我絕對覺得挺賺.但是難就難在,你在投入這個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會有回報.你一旦決定了要追求投行(特別是非名校的同學).就得有無限的決心.不管代價如何,結果如何,不到最後都不要放棄.如果你能有這個決心.你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我最開始是參加了8月份由學校投行社團組織的networking trip to New York.行程是學校安排.但是所有費用自己出.這個是一個3天的trip.前兩天,每天去不同的大銀行聽informational session.都是這些大銀行里的校友為我們組織的.最後一天晚上在一個大樓的天台上舉行了一個雞尾酒的社交party.我那時候真的挺嫩的.什麼都不懂.那晚的雞尾酒晚會其實是我最難受的一個夜晚.其他學生都圍著banker聊.互相交換名片了.我就那麼在角落裡傻站著.根本不知道怎麼去交流.怕得很.跟其他美國的學生比起來更自卑得很.結果我那晚沒搞到一張名片.其實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我本身真的不是那種八面玲瓏的人.但是這次很難受的trip也讓我見識到了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該怎麼樣network.有句話說得很好,當你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腦子想.下次就會了.

後來投行社團把當時在舞會上的校友聯繫方式公開了.我又給每個在聯繫單上的校友都發了郵件.說很感謝他們的幫助.之後我開始打算自己單飛過去一趟.因為跟團過去是比較comfortable,但是我們一群人去了30個.人家根本不會記得任何一個人.真的要留下影響,至少得單獨見一次面.後來我準備在10月份自己飛過去一次.在9月中旬的時候,我開始給之前那些發過感謝信的人發郵件說我10月幾號到幾號會單獨來一次紐約.希望能單獨跟他們見面.約這種單獨見面最好在3周之前發.因為投行很忙.很多人過了一兩周的才給我回復.10月的那次trip.我去了3天,和10+banker單獨見了面.
這種一對一見面的信息面試.準備的東西得比電話上的信息面試多得多.因為電話上別人反過來問你問題的時候相對比較少.但是一旦你人都去了,那對方反過來問你問題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而且有些直接就跟正式的面試沒有區別了.一進去.別人就開始問我問題,一直問到最後.所以在去這些單獨約了人的trip之前,make sure you are interview ready.關於interview的準備.也在另外的日誌再說吧~那又是一個很長的topic.
11月,投行社團又分別組織了一次去舊金山和紐約的trip.我兩個都參加了.又收集到不少校友聯絡方式(P.S: BYU的投行社員真的在逐漸壯大,11月的紐約之行,我們本科一共去了100+個人.報名的有200多個.競爭很激烈).12月初.我再自己飛了一次舊金山.最後在12月中旬.剛好期末考試的時候.我事先跟老師打好了招呼.提前一周完成了所有final,在真正的final week開始的時候,我又坐上飛機單獨飛了一次紐約.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等到期末都結束了,也快到聖誕假期了.我怕到時候再去,投行的都放假了見不到許多人.但是提前一周完成所有期末考試的代價就是我直接兩晚沒睡的複習和做final project.
最後放過年.我該做的networking也做全了.然後是等一面消息.寂靜的一周過去了.完全沒有一點消息.我都快絕望了.然後一月的第二周,一面的通知一個接一個的來.然後我大概就知道.我真的離成功很近了.

最後寫在這裡的總結,在過去的半年裡面,我通過電話referral的方式和直接飛過去面談的方式.和70多個banker單獨聊過.可以說我的大多數一面機會都是這麼出來的.而不是銀行來學校招的.名校的學生都不知道什麼是Informational Interview,因為他們不需要這個.名校提供的是一個平台.讓你能不通過什麼努力就拿到一面的機會.非名校的我們沒這種待遇.但是在這個自己不斷出擊去尋求校友幫助和關係的過程,也是名校同學得不到的一個鍛煉.這裡我鼓勵非名校的同學們,都能放手為事業搏一搏.就算最後結果不如意.但是這個過程就是成長.這個過程就是成就.


樓主的問題勾起了我大學時代的痛並快樂著的回憶:那些年我們一起Fail過的面試。


本人也是美本出身,CS專業,輔修金融數學。也許是受家庭和周圍環境,一度曾經對華爾街極為嚮往,大有非投行不娶不嫁的勁頭。金融方面的工作申請了相當多,也拿到了不少面試,最終offer也有那麼幾個,成功的經驗也許談不上,失敗的經驗倒是可以分享一番。

首先要給樓主指出一個很基本也很殘酷的事實,作為無工作經歷無人脈無背景的三無 大學三年級學生,你必須做好面對大量失敗挫折的準備
我以個人經歷分享一組數字:投50個職位(同一公司相似的職位不算),大約能獲得15個初面機會,大約能過一半on-campus
interview也就是拿到onsite,最終大約能拿到2-3個offer。需要指出的是,本人的專業與學校尚可,周圍的人大概也就是這個比例上下或者略高,因為我遠非金融方面大牛,同時自認為不太擅長面試(壓力狀態下發揮不了平時50%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不久,金融類公司普遍緊縮招聘職位,有的甚至凍結了人事;現在應該會好一些,但是仍比金融危機前差太遠。
由於CS背景良好,其實更適合申請的是金融公司里IT方向的職位。其實個人很不願意進投行干IT的臟活累活邊緣活,但無奈理想在現實面前一次次折腰,最終情況大約是對半開申請的Quant職位與IT職位,只有極個別的sales和assistant
trader職位(不幸的是這幾個寶貴的機會都沒抓住,看來天生不是當金融界高富帥的料哎)。

在講具體申請的細節之前,必須指出一點,硬體條件永遠是找工作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學校不行/GPA不行/經歷不行…簡而言之就是什麼都不行,那麼任你再怎麼會跟HR溝通再怎麼會寫Cover
Letter再怎麼會面試還是白搭。因為硬體決定你能不能拿到面試!所幸大部分本科求職者除了學校和成績的差異,其他基本都是一張白紙;那麼在學校品牌和成績這兩項里,既然樓主學校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GPA和簡歷就必須出色了
簡歷該怎麼寫網上有相當多的範本,不想贅述了。只有兩點要強調:第一,你的簡歷必須至少暗示你是個活躍/懂社交/心態好/積極向上的人,這一點對金融行業從業人員來說非常重要(與IT科技公司不大一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這實際上也是面試中你必須體現出來的素質之一。第二,你的簡歷可以真實也可以吹的天花亂墜,但是you
are responsible for everything on your resume,HR或者面試官問到簡歷任何一個角落你都必須爛熟於心對答如流,切不可被人看出有編造的嫌疑
硬體條件決定能不能拿到面試。如果拿到了那恭喜你,你至少暫時與某些名校的GPA學霸們站在同一起跑線(或者差不遠),只要面試出色,那麼英雄莫問出處!名校GPA
4.0被面試淘汰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主要想談的是面試技巧,先看Quant職位。
無論什麼類型的analyst,最重要的顯然是硬(技術)實力。
推薦大牛的書:
《Heard on the
Street: Quantitative Questions from Wall Street Job Interviews》
《A Practical
Guide To Quantitative Finance Interviews》
這兩本書都是面試常問的真題,如果能讀懂讀通那麼恭喜你,在面試的技術環節上會很有把握,(求職IT的同學可以參照一下《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
面試會問到的技術問題有三類:
Technical Quant problems:
比方說Discrete
time model啊,Black-Scholes啊,stochastic/Markov/Gaussian
process啊等等學校里教的知識,這個是基本功必須得紮實,沒什麼取巧可言。問到不會的就盡量做出自己知識範圍內的最大努力,讓面試官了解你的專業知識範圍。
Brian Teaser:
個人其實不喜歡稱之為腦筋急轉彎,因為我理解的投行招quant,主要目的是招聰明的/機靈的/學得快的小孩,而所謂腦筋急轉彎的題目確實能迅速檢測面試者腦子反應快不快夠不夠靈活。上面推薦的兩本書里出了金融/數學知識問題,也有不少腦筋急轉彎問題,可以參考。個人推薦熟悉(至少基本的)probability
theory和game theory。
Programming Other:
相當一部分Quant職位對編程/資料庫能力有一定要求(有些特殊的職位甚至達到55開)。那麼,掌握基本的java/sql/scripting
language知識是必須的。這裡推薦一本入門級coding interview的教材:《Programming Interview Exposed》。

技術問題是硬實力的檢測,不少求職者都能達到,往往軟實力才是決定你能否最終拿到OFFER的關鍵。這軟實力體現在你的一言一行,以及面試開場或結束的behavior questions上。很多人有誤區,覺得behavior questions只需要講出自己想法隨機應變發揮就好,實際上behavior
questions比Technical Questions更有必要準備,因為它的題庫很小,把十來個常見問題的答案寫出來背個大概就能在面試中有很好的效果。此類問題往往是面試的開場白,事前準備好非常有助於舒緩心態。
言行舉止就很難具體去講了,大的思路是投行喜歡聰明,機靈,積極,有社交能力的人,這些因素同時構成美帝教育系統里常常強調的leadership及teamwork。


我個人倒在面試前的失敗和成功的例子都有,講兩個講兩個有代表性的Onsite例子。
某G投行 Investment Strat Group和某B金融公司Financial
Modeling:
G的經歷比較奇葩,由於申請的組沒委託HR來校園招人,因此先做了好幾輪電話面試,其中有個印度哥們非常蛋疼的英語差點讓我敗了。在第三輪電話之後我覺得沒啥戲時,拿到了onsite。B的比較規範,過來campus
interview之後到onsite。兩個onsite大同小異,一共4-5輪,G的面試其中有一個是teamwork環節。1對1面試基本上來回考各種技術知識和腦筋急轉彎概率問題,teamwork環節就是所有面試者集合起來做一個小project(為公司某個業務設計一個LOGO/一句廣告詞),當著所有面試官和HR進行design討論和implementation。
關於onsite我總結的是:

  • 早晨的第一個面試非常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它決定了你的信心和面試官team對你的第一印象;
  • 緊張是魔鬼,可以輸給難題但千萬不要輸給壓力;
  • teamwork環節一定要大膽發言大膽承擔任務,但不要盲目當leader。

不知不覺碼了好多字,本來還想寫寫金融公司IT方向的面試,現在看來有心無力了。
PS,這些經歷是好幾年前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不見得好,多包涵。
PPS,本人最終並未選擇在華爾街工作,所以只是一點學生時代的淺見,無法提供在職的金融從業者觀點。


乾貨:有一套書一定要看,Vault Investment Banking Guide介紹了所有面試技巧,題目等等。。希望有幫助

希望大三拿到intern ship的話,有幾點:
1. 多參加投行在校園舉行的career fair,在會上找幾個人聊聊,要到名片就發郵件狂轟濫炸。。(在這裡爆料一下,投行里的工作有點痛苦,大家都被上級又耍又罵,所以內心極為希望肯定,如果你的名片是個analyst或associate的話,只要表達敬仰之情他是會幫你給hr推薦或什麼的)

2. 多參加extra curriculum activities 這是很多投行考察的關鍵(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的resume上真的沒啥好寫的。。)

3. 多關注所投銀行做的deal,多關注Deal Breaker等網站,面試時如果說到這個投行做了哪些那些deal面試的人都會很爽

4. 學些金融方面的知識,指的不只是書里教的什麼cost of capital啊,wacc啊之類的,更多的是對投行實用的,比如公司的估值方法(DCF, Multiples, sum-of-the-parts, LBO等等,Vault Guide里都有啊)

投行面試主要分幾部分:
(一)Quantitative Skills 主要考量你的計算能力,比如我當年被問到的問題有「一個10*10的正方體,每邊減少1,表面積是多少?」這類問題不注重答案本身到底對不對,其實我當時好像達錯了,關鍵是你是用什麼邏輯運算的,講清楚道理就可以了

(二)Qualitative Skills 主要考量所謂的領導人氣質,團隊協作能力等等,主要是問你過去有沒有什麼extra curriculum activities,即你在學校有沒有參加過什麼活動,有沒有組織過什麼event,等等。。。其實面試你的人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進入了投行尤其是國際大投行,最需要遵守的就是等級制度,其實這部分主要考量的是你的溝通能力,是否能有邏輯的說清楚以及是否能獲得面試者的喜歡。但切記千萬不要把自己說的很牛,面試你的人(尤其是第一輪)都只比你大個1,2年,最討厭的就是有人把自己說的很牛X。。。

(三)Brain Teaser 問的是些腦筋急轉彎,比如:紐約有多少加油站。。。第一次被問到大多數人會覺得莫名其妙,WTF!!?? 其實考量的也是你怎麼思考此類問題,比如上面一題的回答可能是:紐約有大概10個區,每個區大概有XX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加油站的密度大概是XX,那麼紐約的加油站大概有XXXX。

(四)Finance Questions: 問的可能就比較范了,主要是根據你的簡歷和Cover Letter寫的內容的發問,有些問題很古怪!。。。。比如我當時在Cover Letter里寫的我曾經大學炒過股票,買的是英國的賭場888,然後一個人就問我為什麼買888,我說因為大跌到不到1英鎊,是歷史最低,很便宜跌無可跌了,然後他問什麼叫便宜,我的第一感覺就是WTF??便宜就是便宜還什麼叫便宜?我就說是價格低,然後他又問什麼叫價格低,我就徹底無語了,最後他告訴我便宜是PE低的意思,我就恍然大悟了。。。 還有一個人,我在Cover Letter里寫美林很好很好,過去幾年業績翻了幾番,然後他問我那為什麼美林的股票沒有翻番。我就又無語了,只能說是不是因為市場不好等等,他最後告訴我是因為美林拆過股(Stock Split)其實是在考察我是否知道這個term,但其實不知道也沒什麼大所謂。。

--------------------------------------
P.S - 順便說一下:我們公司目前急招:1)Web端的產品經理;2)BD經理;3)Web運營經理。 薪金、獎金、期權都很大方,希望大家有興趣的隨時私信我 :) 有利網是一家互聯網金融網站,以平台模式整合線下金融機構。


謝邀。老生常談面試技巧和面試問題就不說了,網上一搜一堆。我個人的經歷一是畢竟是多年前的事了,二是好像也不太有普遍性,所以我就從一個也曾收到過cold-emails的前從業者的角度給一點針對美帝和non-target出身的建議吧。


以下建議僅僅是一家之言,更多的是從我自己的感受和接觸的人出發,並不具有普遍的原則性。


1、首先你得明白,作為一個non-target學校的學生,你跟那些target學校出身的人區別在於:他們可以等著投行去找他們(OCR),而你沒得等,你必須主動去找投行。這就是為什麼對於non-target學校想進投行的學生來說,network更加重要。但是,networking doesn"t mean everything! 我個人總覺得一些non-target學校的學生走進了一個誤區,就是他們認為只要把network做好就能進投行,這就跟target學校的人覺得保持住成績和活動不需要network就能進投行有著微妙的異曲同工之處。你得明白,HYPS畢業的已經是自帶優勢了,沒有成績和經歷支撐的networking,你很難把他們比下去。所以,首要的一點,請在校時保持住漂亮的GPA和活動經歷。

BB並不死守「非top學校學生不要」這條,每年都會有non-target學校的學生進來。我個人其實感覺街上non-target學校出身的人是比我想像中要多的。


2、眼光範圍放寬些,別只盯著NYC,一些對NYC office來說是non-target的學校,對於regional BB office來說可能就成target了。


3、作為一個non-target學校的學生,你的戰爭應該是從實習申請開始,而不是畢業找工作。

首選當然是投行的實習機會,拿不下BB就找boutiques,拿不下boutiques就找unpaid regional firms。另外我要說的一點是,BB PWM的實習是非常好的刷簡歷的機會,同時也多注意你所在城市的那些PWM。

坦白說大家都懂PWM實習代表什麼,就是個resume filler,但是,有總比你什麼都沒有強。


4、Cold-emails≠networking

Networking ≠ offer


你發了上百封郵件卻沒有得到一個回復,得到了回復卻沒有給你offer,然後你得出結論:networking根本沒用。你讓我說什麼好呢?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在於你怎麼看待networking,是把它當成一項工作與人際交往的技能,還是只單純當成一個獲得offer的途徑?我想對於找工作的學生來說,持後者觀點的可能是大多數吧。這沒什麼錯,畢竟在一個快節奏的行業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所求才聯繫到一起是很正常的。但是你得明白,投行這行之所以那麼看重network,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你的職業就是要跟人打交道,這是一個client-based industry。甚至等你到了senior階段,你的工作就是在各種network。


我在知乎上答過幾個關於投行的題,也收到過一些相關問題的私信。只單純看這些私信,我對很多同學network的能力是持懷疑態度的。就說一點,你問我關於blabla的建議或者請教某個問題,我打了長長一段,然後你只回復多謝兩字或者有的甚至連這兩個字都不會回應。當然我完全理解作為一個已經不在這行無法在offer上給你幫助的網友你沒有必要浪費時間,你在正式的network時肯定不會如此。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還是有朋友在這一行的呢?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可以給你referral,而是希望你能明白,你與這行的人每一次打交道,正式的也好非正式的也好,其實都是在network。行內人未必願意referral一個只是網路上認識的ID,但一定不會願意referral一個擺明了只是利用自己的人。

你現在network的這個人,他可能無法直接給你offer,但你怎麼知道他不認識能給你offer的人呢?你怎麼知道未來不會在工作上和他打交道呢?不管怎樣至少他在這行認識的人比你多,對不對?所以我個人還是建議network的時候心態要擺正,不要只局限於拿offer這一點上。


我為什麼提這點呢?這麼說吧,當你在這行一個人都不認識,需要從LinkedIn入手去network的時候,你是選擇那些juniors還是seniors?Juniors,尤其是SA,他們年紀上跟你差不多或者比你大不了幾歲,不久之前也許他們就跟現在的你一樣在network,能告訴你或者說願意和你分享的東西可能會比較多,但是他們無法直接給你offer。VP以上能影響到offer,但尤其是BB MD,甚至都不一定能看到你的cold-email。

你會選擇誰?

我個人其實比較建議多跟ANL,ASO們打交道,一是他們雖然無法直接給你offer但他可以把你的簡歷轉給能影響你offer的人,二是作為一個想入門的人,他們的工作就是你未來要面對的東西,多和他們交流經驗,你至少對你未來要做的事有了一個細緻的認知,當接下來你去network那些MD的時候,至少讓他們看到你對這個行業是做過努力去了解的。


5、話說回來,如果你認識的人(父母、親朋、教授……)沒有能推薦你的,那麼接下來最有可能會referral你的是校友。街上校友間互相推薦也願意推薦是長久以來的傳統,按同事的話來說,街上校友越多,母校的學歷在這行就越值錢,所以有必要把這一光榮傳統發揚下去。所以不要膽怯,大膽去聯繫那些在你目標公司工作的校友,哪怕高出你很多屆,記得在email的標題上就註明某某學校alumni/student。

如果你在校友錄以及LinkedIn上找不到在投行工作的校友,坦白說接下來還是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6、不是跟你有著相同的膚色面孔就代表他更願意referral你,至少我個人的感受是,街上華人還不如印度人更抱團。街上YAP很多,也有些Asian Ivy league之類的組織,但並不代表你作為一個黃皮膚留學生就比別人多了機會。


7、如果你要network的對象是投行banker,不管是新入職的小朋友還是部門老大,我非常非常非常不建議你直接cold-call。

請先發郵件,然後再約電話或者面談。

這些年我就從來沒見過哪個投行人喜歡這種沒有經過schedule的cold-calls。忙得要死的時候突然接到一個學生要network的電話,我不直接掛斷你已經算我脾氣好了。尤其是senior們,他們的工作本來就需要各種電話、視頻溝通,你怎麼會認為他們對你的cold-call會感到開心呢?你這是在佔用工作時間啊。我並不是說你不能network這些seniors,事實上我是建議大家不要被他們的名頭唬住,大膽去network,很多MD其實很nice的,我只是完全不建議你上來就打電話這種network方式。

我知道有傻X學校的求職信息里建議學生購買zoominfo這種服務去搞街上banker的聯繫方式或者本身就有很多街上professionals的聯繫方式然後直接全給學生讓他們大膽去cold-call去說出自己的故事,我只能說坑爹學校不解釋。我個人實在是不建議你去購買各種出售聯繫方式的database,你把LinkedIn用好比你從zoominfo拿到100個banker的電話管用多了。


8、至於cold-email,真的不需要長篇大論,我敢說沒一個banker願意看你在郵件里講故事,或者指點江山談行業,哪怕你知道你要發郵件的這個人目前正在做哪個deal,你也完全不需要為了表現自己有做功課而去講述自己對這個deal的看法。

為什麼?要知道每天郵箱里一堆堆dealbook updates外加某些喜歡拿著郵件當日記寫的老大們各種談行業談deal談opps,我實在是沒道理會喜歡再去看一個學生大談行業趨勢,尤其是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你network我是為了什麼。行業相關的東西,我個人建議你留到電話、面談或者面試的時候去談,而不是cold-email里。

我個人的習慣是,比如我收到一封cold-email,如果很長很長,我一般是不會看。覺得哪封還不錯,但當時沒時間或者沒心情回復,就會放到單獨一個file里,但這不代表我一定會回復,因為每天要做的事真的太多了,不可能說我把cold-email放在我schedule首位。一般的話,如果我當時沒回,還是很容易就忘了或者一直拖拖拖,但如果後來又收到了這個人的follow-up,那我基本是肯定會聯繫他的。這裡我糾正一點,follow-up並不是僅僅指你和某個人面談或面試後發出去的感謝信,對於cold-email你發出去短期內沒收到回復,你同樣可以follow-up。我個人對會follow-up的人相對來說是有好感的,至少那讓我覺得你不是在完完全全的廣撒網。


另外,我個人建議發郵件還是選擇工作日上班時間吧,即便你周末比較有時間靜下來構思郵件內容並且也沒指望對方馬上回復單純只是希望對方周一一上班就能看到而已。

像我這樣比較不喜歡非工作日收到cold-email的人並不在少數,至少對我個人來說,周末收到郵件拿出手機一看結果是要network的cold-email,是沒一點點開慾望的,基本就是直接放置一邊。

我理解對學生來說晚上和周末比較有時間,但你也要理解我每天連軸轉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了實在是不想看到求network的郵件。我建議你可以把郵件寫好存到手機里,然後選個合適的時間發出去。至於什麼時間合適我無法給你一個確定的答案,不過最好避開早上事情多的時候。像我的話,以前是下午早些的時候會比較有時間,工作日不忙的時候我還是比較願意回復這種cold-email的,但是非工作時間的話我個人就不太喜歡了。一是我不是HR不是MD這畢竟不是我的工作,二嘛,以前被工作節奏逼得脾氣不算很好,非工作類的事就真的全看心情了,而周末或者半夜收到cold-email實在沒什麼心情回復。


10、Cold-email只是一個起點,你發郵件的目的是為了能和對方通話或者見面。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即便對方回復了你,那也沒用。

通話、面談需要注意的事項和一些禮儀網上有很多總結,請主動去找。我這裡要提醒的是,約時間的時候時間範圍大些,並且把決定權交給對方,you can say, " I will work around your schedule."

你要考慮到你打交道的對象是個手裡一堆live deals的banker,他的時間大部分時候不由自己做主,你這個時間段有空可以約不代表他也一樣。所以你可以建議一些時間,但最好表明如果這些時間對方都沒空的話,自己完全可以遷就對方的時間。

另外,街上投行上班時間一般是9到10點這個樣子,所以通話的話千萬別約什麼早上八點這種。我就收到過這種cold-email,一眼掃過郵件里出現8:00am就完全沒有看下去的慾望。

還有,約時間請考慮時差,人在美國最好說明是ET還是CT,不然的話你要默認是對方的時區而不是你的。


11、還是再強調一些,大家都心知肚明你network是為了offer,但你不要直接就說出類似「我給你發郵件是想問些關於實習的事」「我是小你幾屆的學弟/學妹請問你可以給我referral嗎」這種話。


12、Please always keep sweet and be less needy.


13、能跟對方面談基本算是成功了一大半。

見面的時候要談什麼這個並沒有統一答案,請記住network時的cafe meeting/dinner並不是面試,你不需要那麼拘謹,甚至不需要太多過於技術性的話題。最好的狀態是,be in control of the talking but plz don"t dominate the talking, 最好的結果是交談過後你跟對方建立起personal connection。

還有,雖然我不覺得會有banker讓你買單,但你一定要主動表示要買單,我想大部分時候你會被拒絕,這個時候就不要堅持了,大大方方跟對方說謝謝就好。


期末複習哲學課不想複習了,上來刷刷題吧。

背景
現美本大三,暑假IBD實習。學校不算傳統意義上的target。專業是文科理科兼有。給面試的投行都拿到offer。

推薦讀物:

  • 針對技術性問題:Investment Banking by Joshua Rosenbaum and Joshua Pearl。推薦面試前一到三個月看,雖然我是面試前八小時才看而且看完的,不過已經很受用了。而且高盛最後一輪的時候面試官多個故意刁鑽的技術問題都是因為我看過這本書才被我答上的。
  • 針對適合性問題:Merger Inquisition(網站)。多刷刷這網站能給你很多面試技巧,當時我面之前把這網站都看了個遍,很多文章很有意思。上面對於如何Introduce yourself, why banking等問題的回答思路很有借鑒意義。同時你能了解到不同工作的不同,對面試一些問題也有幫助。
  • 同時針對適合性和技術性問題:The 400 Investment Banking Questions Answers by Merger Inquisition。 網上去搜PDF吧。面試前一個月左右看,非常實用,很多問題回答都是現實現成的,有了這個面試才真的不緊張了啊。面試大概4/5的問題是問的這個文檔上面現成的問題。
  • 註:前面有人提到Vault Investment Banking Guide,這本書其實不太推薦的,太淺了,可以做入門來看,但是不適合準備面試。

推薦做的事情:

  • 尋找好的社交平台,兄弟會也好其他社團也好,能讓你接觸優質校友。
  • 學會與人溝通技巧,磨練語言,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 有跟金融相關的經歷,club也好,實習也好,以便在面試時讓面試方知道你對金融是一直有興趣的。
  • 要有leadership,有能告訴人你自己很優秀的Resume。
  • 有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經歷,可以讓自己與眾不同,抓人眼球。
  • 面試前的秋天多network,多跟行業里的人了解各個投行的區別,各個部門的區別,同時做筆記,這樣面試的時候有東西可以聊,知道怎麼回答why our firm這種問題。
  • 鍛煉身體。

大致如此,如果有更多想了解的可以留言,我盡量回答。回去複習去了。

哦對了,以上所有答案中除了 @Noah Gu說的很靠譜以外,其他的很多都答非所問,樓主以及其他讀者請自己甄別。


同是美本背景,Non-Target.
OK.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non-target school here, this is going to be fun.
除了木小憶說的,其他的基本不用看了,因為都是答非所問。

只有一個辦法,Networking like a guru.
我們有個朋友是Big Ten某校出來的,具體哪個不說了,但商學院排名很靠前(這個其實大家就知道哪家了),大二的時候瘋狂的Networking,每周飛一次NYC,後來拿到了若干家BB的面試,最後大三暑假拿到了某家BB的實習。

我見過很多Non-target school的人break into the door,在Credit Suisse總部,我見過U Arizona的學Accounting的,在GS總部,我還見過巴西某學校出來的分析師,我也有學長在BofA ML做分析師(是的,我也是non-target的美本)。

如果你是LAC或者私立大U的話(白人為主的那種),一定要進fraternity,that"s the only way you can get around,make a loooooot friends,機會就是這樣pop out,因為很多人的爹媽都是MD, i"m not kidding. =D

如果你是公立學校的,祈禱一下你離城裡比較近,比如UIUC或者Indiana U到芝加哥這麼個距離,打開LinkedIn,開始找校友吧,我大學三年級開始找校友,從BB到Boutique一共見了50幾個校友,都是這麼見到的。

如果你在middle of nowhere...uh,要麼轉學,要麼死了這條心吧,至少BB進不去了,除非你認識某個MD。

再說你想去BB還是Boutique,BB的機會多一些,但是BB的趨勢都是在Decline,Boutique這幾年做的真的太好了,Greenhill, Evercore Partners都已經不能叫Boutique了,基本已經是Lazard和Jefferies的級別了,所以能去BB就去BB,不能去的話,去Boutique也行的。

P.S 個人覺得NYC機會相對多一些,但競爭更激烈,如果你是UIUC或者IU這樣Regional的學校,go to the nearest big city, like Chicago。因為進公司會有很多校友罩著你,幫你clean your ass if you screw up。一個很好的例子是Credit Suisse在芝加哥的Office,全部都是Notre Dame的人,另一個例子是Bain芝加哥Office,都是U Mich的人,為啥?因為裙帶關係。

北京和上海的情況我不清楚,但聽說好幾家BB(Like GS and JPM)都是Global Pay了,但很多都是relationship hire,所以也很困難。

==========最後補充:這裡告訴你CPA和CFA是IBD敲門磚的,都是在BS==========
1. CFA只在你打算做Asset Management/Private Banking/Equity Research時候有點用,國人總喜歡用一堆證書來武裝到牙齒,給自己壯膽,卻鮮有人去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交際能力,談判能力和洞察力。而且CFA在Tracking record前面一點用都沒有,我認識的在Greenwich幹活的筒子,也沒有幾個有CFA.

2. IBD, it"s all about your hard work and personality,外加好的體力。這也是為啥早年華爾街喜歡招大學運動隊的傢伙,因為這些傢伙嗓門大,步伐快,體力好。

歡迎有問題再聯繫我。


GS IBD HK工作兩年零三個月,實習過兩個summer(GS IBD、GS PWM),簡單講一下體會:

正常進入投行的有三類人:1. Target school 2. Networking 3. 拼爹。如果第三條路走不通,前兩條路當選第一條路更簡單靠譜。如果你已經到了研究生還沒能進入target school,也務必在畢業年之前的暑期拿到實習,之後基本上不用考慮外資投行,可能性幾近於零。因為頂級投行只會通過應屆畢業生招聘,他們不需要從行業外招聘任何人,業內人力足以。

關於第二條路,it"s a numbers game, and the chances are very, very, very slim. 儘管哥大是target school,但也沒少network,發過上百封郵件和見過數十個alumni,基本上都沒什麼用。我在官網海投進了GS PWM實習,後來憑著PWM的offer拿到了GS IBD的實習,然後return offer。

所以我在這裡提一點,就是:在同一家投行的不同部門實習,會對進入該投行的其他部門有幫助

------------------------------------

更新:

其實能否進入投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timing。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有機會;市場不好的時候,公司裁人都來不及,根本沒有headcount來招新人。2012年我入行時,一個高中同學剛進UBS一個月就被裁了。今天的裁員情況同樣讓整個中環人心惶惶。去年幾乎所有歐行都在全球範圍內大刀闊斧地裁人,今年HSBC更是實施了global hiring and pay freeze。

但好在,headcount再緊張,絕大多數情況下entry level招聘每年都還是會有(相比lateral hire可能會完全停掉),原因在於任何一家企業每年都需要junior level的人替補升上去的人。

我大二的夏天正屬於金融危機鼎盛時期,申請了很多BB投行的實習,都掛了。本來就很少投行會招大二的實習生,那年更是沒什麼可能性。大三夏天,我憑著target school + tri-lingual (English/Mandarin/Cantonese)拿到了GS PWM HK的實習。

但實習期間,我發現PWM無論是工作強度還是公司所投入的資源,都是跟IBD和ST所不可比的。舉栗來說,香港各投行之間的IBD會在暑期實習的最後開始面試其他投行的實習生,但各投行的PWM之間不會。

實習結束後,我決定gap year一年,因為當時中國的機會太好。我們那一年,哥大讀本科的有三個人同時gap year來到了中國,算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第一批回國尋找機會的留學生。原因很簡單,2009年美國GDP增長率:-2.6%,同年中國GDP增長率:9.2%。沒有人認為畢業時一定能夠在美國找到工作。

關於Gap year的故事,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兩篇:
間隔年(Gap Year)是不是一個好點子?為什麼? - 朱英楠David 的回答 年輕人如何積累人脈? - 朱英楠David 的回答

Gap year的時候,我重新申請了IBD的實習,拿到了GS的offer,實習後拿到return offer。面試的時候我經常聽到的HCM(GS的HR部門)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We trained you, and we would love to keep you within the firm.」 這就是為什麼在一個部門實習會對另一個部門有幫助,因為公司已經對你投入了資源,部門A也對你有足夠的認可。

---

投行/諮詢/四大最好用的簡歷模板:簡歷黑客

微信公眾號:zyndavid

在行頁面:朱英楠David


根據EFC數據統計,我們發現2016和2017年三甲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包攬,只是順序上出現了前後的差別,往下走還有紐約大學,UCL和帝國理工...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哈佛、耶魯、MIT這種名校畢業生一定會將投行作為他們職業的頭號選擇。恰恰相反,根據Linkedin對校友的數據顯示,這些學校畢業生會選擇去Google。

總體來說,美國的常春藤、英國G5依然是投行人力資源部門會鎖定的目標學校,畢竟他們每年給全世界提供了太多優秀人才,以投行獵豹搬的眼力是絕對不會放過他們的。

這些數字背後還是有很多非常值得分析的內容,往下看!


我之前寫過關於投資部門架構、工作內容、職責等,這篇文章打算從Traget School下周,大家最好能結合起來看。什麼是投資銀行?什麼是證券公司?什麼是證券公司投行部? - 知乎


前三甲幾乎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壟斷。與此同時他們幾乎佔據了1/3的併購業務,也就是說把IBD的併購部湊一塊兒,有33%的人是來自這三所大學。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強大的校友網路在此鋪開!!!如果你畢業於這三所學校,你可以很輕鬆的找到學長姐,然後告訴他們你對投行很有興趣,看看他們是否有意願幫你做內部推薦,這遠比你削尖腦袋拼校招要強的多的多。在國外,Networking幾乎如同一門課一樣的存在。

同樣,對於企業內部來說,如果非要說到拉幫結派政治鬥爭的話,校友站隊是個非常強有力的靠山,學長們把你帶入投行,你自然不會背叛他們。

強大的校友資源和可怕的內部推薦,讓這三所學校穩穩的佔據了投行前台業務的三。


回來看看國內學校的狀況,北大清華復旦有幸進入前50,上海交大非常可惜未能進入名單。根據金融先生的信息統計,上海交大這幾年進入投行的人數確實在下降,而我在月初時候發表的《2017年高盛只招了7名學生,他們的共性是…》(暫未在知乎上發布,回頭我會添加鏈接)中顯示,清華的戰鬥力著實不凡。


令人意外的是,一匹黑馬南京大學殺入50強(列表裡忘記標註了,sorry南京大學,我雖不起你!)。此刻我想起幾年前去南大的演講,學生素質絕不遜色中國的任何一所高校。同時令我擔憂的是,我在北大卻看到學生大多都過於的傲氣,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學校,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值得警醒。


港大、港中文在世界的口碑向來不錯,香港開放的環境,言論自由也誕生了一批批傑出的學子。可惜的是新加坡國立並沒有出現在列表中,不可否認新加坡國立依然是所好學校,但這幾年新加坡學校的整體競爭力在不停下滑。


我相信90%的讀者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都已經在大學,或者剛步入職場。如果你的夢想依然堅持投行,那麼恭喜你,你還有一次讀研的機會來挑戰他們。如果已經讀完研了怎麼辦?不要問我,我在文章中無數次勸過你們,大學畢業不要急著去讀研,工作幾年再說。


原作者李世峰Frank Li
原作者微信號:lishifeng2016
李世峰Frank的微博:李世峰Frank的微博
李世峰Frank的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lishifeng


背景:從國內211轉去US Top 50 school再到Barclays IBD

我真的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沒有特彆強的背景,而且我也不是特別特別聰明的人。

不過什麼想做的事沒有做成的話我能一遍一遍重複,直到我覺得達成目標為止。

開篇話:


我在13年9月份轉學來到美國,在國內大學的時候,大家想的是找實習、保研,因為我在的學校出國風氣不是很盛行。我大二時期一度覺得有些迷茫,不知道以後該做什麼、該怎麼實現目標,參考了許多建議和資料後,覺得國外商學院可以提供的課程可能會更實際, network可探索未來職業發展的機會可能會更多,所以決定要出國看看。但是當時全校只有一個人跟我一樣要轉學,所以感覺其他同學跟我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


然後來了美國。那時考慮大三嘗試一下投行申請,但是自己完全不知道如何開始,而且所在的美國大學也不是Target School,可以提供的幫助不多。因為我的學校是四大的target school,基本上四大是很多商學院學生的選擇,但是我自己選擇投行申請這條路,這個決定又跟他們完全不一樣。這個時候還是比較羨慕好的學校,因為可以跟同輩學習,請教經驗,而不是自己摸索應該怎麼做。


&>&>在提交各類申請之前,要如何準備?


首先是改簡歷,改了很多遍我都忘了有多少遍了。


其次,接下來的幾個月都該做什麼,怎麼做這些內容一定要早做準備。比如:

該去哪裡實習

該學哪些東西

看哪些guide

怎麼network

印象深刻的瞬間是,superday前兩天我問導師能不能再打個電話聊一下,我們之前並沒有定時間,我說能不能打過來,他說可以。我記得那天是周六晚上,背景聲音很亂,猜導師在外面參加朋友聚會。即使是輕鬆出玩的周六晚上,導師還是馬上答應幫助我,我真的很感動。


還有一次改完簡歷發給他,他看了一眼就說上下兩行用的dash(-)不一樣,需要改,非常佩服他的細緻嚴謹,我當時看了好久都沒看出。另外就是請教他問他任何technical問題都能脫口而出,非常厲害。


還有就是接到offer電話後瞬間在街上淚奔,給他發微信,他當時就打電話過來祝賀,那刻覺得特別感動加感謝他。


&>&>我當時拿到了:MS, UBS, CS, DB, Barclays IBD的面試。


UBS:當時一面的面試官比較嚴厲、pokerface,很多technical問題比較難,而且會challenge我的答案。


CS:有一個面試官面得不是很順利,因為那天我在上班,辦公室里網差、周圍亂,所以我回答反應的很慢、磕巴,況且離上一個面試有一段時間了,所以比較生疏。Basic technical問題不會特別難,還有一些搞笑的問題沒有遇到過:你出去和朋友吃飯,帶著公司的內部文件,丟在那裡了,你怎麼處理?給你100萬如何理財如何投資?


MS:對我的摩根華興實習很感興趣,但是還是沒有達到跟他聊的那個level。


DB:prime screaming call,提前半天或者幾個小時告訴你有call,主要的問題有why DB?why IBD?belta什麼意思?有個公司跟silver有關,股票的belta怎麼呈現?


然後是DB superday,程序是上午面完,直接決定你是否進入下午的面試。

問的問題有Interest expense記載cash expense哪裡?如何看待恐怖主義?最喜歡學校哪三點?最喜歡的演員有哪些?個人感覺DB recruiting流程沒有其他公司清晰。

&>&>拿到Barclays HK IBD的面試心得


當時我在網上交了申請,十一月收到面試,二月收到終面。導師幫我修改四次cover letter,resume不計其數的修改。簡歷里的修辭分為strong words和weak words。導師幫助我把weak words(assist,help)全部都去掉。之前我的實習經歷描述得很模糊,比如:

我做了某一個PPT,

然後導師教我改成我幫助某個員工做了哪些PPT,並且加了很多數據進去,使我的簡歷更加完善。

我申請的職位就是Investment Banking Analyst Intern。一定多逛Linkedin,去上面networking背景是投行的人。我是用excel把所有公司列出來,把他們對應的在芝加哥的活動都去了,雖然我們學校去芝加哥開車往返6個小時。去了6次芝加哥參加活動,最後去的公司都拿到了面試。我覺得參加活動的意義主要是了解求職的整個流程和認識來參加活動的MD們,因為最後final round面試官都是他們,要讓他們記得你是誰。

我當時去了Barclays在芝加哥的活動,聽說之後有一個晚宴,不過我並沒有被邀請,當時問了組織活動的HR我還有沒有機會去,幸運的是剛好有一個人缺席,我就和他們一起去了晚宴,認識了我Final Round面試官的幾位MD以及HR。我覺得拿到面試多少和這個是有些關係的~


導師幫我mock了很多遍,一個一個過面試問題的答案,並且分享他在Final round中曾經遇到過的問題。

&>&>在Barclays的具體面試經歷


第一輪和兩到三位Analysts或者Associates聊,最基本的Technical問題有:work me through DCF?常見的valuation methods?公司的MA動機有哪些?Behavior問題就是把resume上寫到的經歷都問了。

之後就是Final round,是三個一對一面試,沒有讓我覺得是壓力很大的面試。終面時候我自己並不緊張,而且面試官之前都見過,整個過程比較輕鬆愉快。


第一個面試官問我:「你之前的實習是怎麼找到的?實習做了什麼?你的實習看上去不是很technical,為什麼今年要做這樣的事情?」面試官不會很push,但是有點poker face。還有Why Barclays?學業之外的興趣有什麼?這樣的問題。


第二位面試官問我你的缺點有什麼?你的technical background不是很足,你做了哪些去提高?為什麼選擇你現在的學校?還有一個brainteaser關於雞兔同籠類型的問題。人很nice!之前在芝加哥的networking event上認識的。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你是COO職位的話,哪些factor需要考慮?」


第三位面試官問我「如果沒有給你offer你有什麼打算?」我回答我可以做一段時間Corporate fiannce或者valuation,或者找個boutique之後再尋找機會,還有機會再回來或者找類似的公司再來申請。還問我缺點有哪些,我說有public speaking不過一直在訓練自己,還有不容易短期和人建立親密關係,不過一旦建立會是很好的朋友和partner。並且問我之前實習同事會給我哪三條評價。


面完一個多小時之後接到電話通知拿到offer。


&>&>Superday的心得


我覺得自己運氣比較好,technical沒有問的很難。我的心裡壓力沒有很大,覺得挺放鬆的,機會永遠有很多,只要善於發現把握就會有好的結果,不一定在於非拿到offer,打算拿不到offer就拿不到也可以做其他的。


我覺得自己不是背景很強的candidate。我建議大家有機會就去試,所有投行都去申。你的簡歷上大二暑假有一個比較好的title實習是很重要,雖然我的大二實習不是很出眾,但是能幫助我的resume不在面試之前被篩掉。有一個稍微好的title能幫助你拿到面試,但是如果他繼續追問的話,你沒做那麼多,回答不出來,這也會是問題。


&>&>拿到offer的建議


你自己之前的經歷會幫助到你是否可以拿到面試機會。我之前在摩根華鑫做過實習,在學校里並沒有參加特別跟banking相關的活動,給一個非營利組織做過諮詢,還有另外一個組織做business consulting (都是真實客戶)。


另外你做事情的「粘性」也會幫助,換言之,就是要堅持不懈。我不是特別特別聰明的人,不過什麼想做的事沒有做成的話我能一遍一遍重複,直到我覺得達成目標為止。還有面試的時候淡定輕鬆真實,也許面試官覺得這姑娘挺真誠的,而且挺能折騰的,所以願意給我這個機會。


把自己的眼光放長遠,有WST幫助讓我覺得申請準備這件事是理所當然的,不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周圍有很多說想去申請投行實習的同學,但最後都是試著投幾份申請就算了,沒有當作一件像申請學校一樣需要花很久時間醞釀準備並且必須完成的事。


我想說這是長期的準備而不是說我這幾天很刻苦就能拿到offer,而是長期規劃的過程。說抱著投投看的態度可能只能得到投投看的結果,如果規劃的長一些,可能面試就能拿到多些。


&>&>整個recruiting流程的建議


早點準備,整個過程是很心累的,這些東西會很影響你學習、考試的事情。networking的事情最好早點開始,被這些東西拖很費時間。


我覺得自己很不會跟美國人networking,但是一定要去活動,要認識他們,我覺得要他們refer不是目的,重點是你要讓別人知道你對他們是感興趣的,以及為此付出的努力。


有一個細節提議:在cover letter上直接寫「dear+人名」。你需要提前了解招聘官,這個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是CL知道寫給誰,另外CL中甚至面試中也可以提起之前和他們的聊天以及自己學到了什麼。

我周圍同學背景很好,但是沒有想過規劃除了四大的其他職業路:大二找有title的實習,大三申請投行實習。他們更多考慮的都是學校提供的機會,我也覺得四大很棒,也積極準備面試四大,不過同時也努力了解四大之外的機會。

了解學校提供的機會並且把握住是最基本的,同時也需要多了解學校之外的機會,而WST正好給了我這方面的指導幫助。


學校經常跟我們灌輸這樣的教育:四大很棒!起點很高!我們都要去四大!確實四大的valuation和corporate finance很強,我們學校會計專業的中國人很多,去四大是為數不多好的選擇,大部分人會去四大的assurance和advisory。但是我會去想其他的選擇,我知道我們學校的同學也在投類似的職位,有一個去了高盛,但是我們學校的本科生一共是3000-4000人,可想而知這個比例。


以上經驗分享內容整理來自Wall Street Tequila微信公眾號。


小弟,我來給你講點實在的,我們小組之前來了個海龜,也是暑假實習。幹了3個星期之後溜了。溜之前我問他,是不是覺得國內投行乾的跟想像中的很不一樣,他非常肯定的說了一個是字,我沉默了一會,說,其實大部分工作跟你想像中的都不大一樣。

要通過國內的投行實習面試,首先要有介紹渠道,沒有熟人介紹一般難進。另外最好把cpa 通過一下非常加分,最後面試的時候強調你能吃苦,能熬夜就ok了。

最後你會發現你大概整個實習期間都在把企業給你的文件整理到文件夾裡面順便編一個叫做盡職調查底稿目錄的文件。
這麼說,你開心嗎?

以上


PS:對商科求職有任何困惑,歡迎私戳!樂意為大家答疑解惑!

首先是要對投行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和分類。大部份人所熟知的JP Morgan, Morgan Stanley等都屬於Bulge Bracket,還有Middle-Market 和Elite Boutique(精品投行),這三類投行的業務規模是越來越小的。我們一般知道的九大投行都屬於Bulge Bracket,包括 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JP Morgan ,UBS,Credit Suisse,BAML,Barclays,Citi,Deutsche Bank。而後兩種在交易規模、地域範圍和業務範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比較著名的精品投行有 Lazard 、 Evercore、Greenhill等等。拿Lazard來舉例,它的主營業務有兩項:金融諮詢和資產管理,在處理大額、複雜的國際交易方面非常有名。Middle-Market各方面居於兩者之間。

所以,對於想進投行的人來說,眼光不一定死盯九大投行,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後兩種投行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九大投行的優勢自然不必多說,相比起來,精品投行的優勢有:雜活較少、正式投行工作比較多,你會做很多Financial Modeling 和專業技術工作,這是因為你都是跟大公司打交道。

了解清楚了投行的基本情況,再回到正題來看怎麼進入外資投行。

首先,就是題主提到的target school和non-target school,這是進入外資投行不得不提的門檻。傳統的target school除了常春藤盟校之外,還有在北美,除了「常春藤」盟校以外,還有:紐約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北大學等等;英國有LSE, UCL, 帝國理工,華威大學,愛丁堡大學;歐洲有巴黎高科,香港有港大,港中文等等。non-target school在這方面固然存在很大的劣勢,但是不代表就是沒有機會的。你必須在其他方面有「過人」的本事,並且需要很努力的經營networking,以便打入投行圈子。

然後就是實習。實習基本是進入所有投行的必備條件,不管你是target school還是non-target school。一般來說,若想畢業後進入某家投行,最好能在這家投行先做個暑假實習,但其實任何相關經驗都會被考慮,比如在銀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機構的實習都是作數的。說到底,投行就想看到你對金融業有興趣、有熱情、並願意付出。此外,參加高質量的professional societies也對求職很有幫助。

當你過五關斬六將走到面試環節了之後,你已經離投行近了很大一步了,這時候更要好好準備。首先要明確,在投行面試的過程中,一般考察的指標有English Capability、Logistics、Motivation for Banking and Technical Questions。在這個過程中要準備好相關的專業知識,可以做作mock interview,這方面可以自己準備或者找個導師。掌握了一些方法,面試通過率可以達到95%,這方面有什麼不懂的可以來問我。

最後,題主還提問了關於是留美還是回國這方面的問題。如果打算回國,最好的機會還是在美國招聘的國內本土公司,這是最主流的一種留美學生回國途徑。在美國找中國的工作,永遠比回到國內再去找國內的工作要容易的多。

PS:覺得我寫的不錯,歡迎點贊!有需要推薦實習的,歡迎私戳!

——————————————————————————————

更新:

很多同學來私信我,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我是non-target school,我能不能進投行,我怎麼進投行?」

針對這個問題,我普遍地回答一次:

首先,就是把眼光放低。不要緊盯著九大投行,很多精品投行也是很不錯的,並且申請的地理位置也不要太popular,像NY這種,美國的同學可以考慮申請其它城市,比如休斯敦、洛杉磯,香港、新加坡也是不錯的選擇,總之就是要避免與target-school學生的正面交鋒。

其次,個人要提高自己的行業知識水平。特別是對出身不是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一定要補充相關的行業體系知識以及理論基礎,這些都會在面試裡面考察到。

第三,一定要重視network,越早開始越好。(這個之後打算單獨解釋)


這個領域不是很看重專業,更看重你的綜合素質,比如說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

申請的第一步就是信息,首先你要信息對稱,信息透明,你要知道哪裡招人,就要多關注一些與這個職業相關的網站,有很多垂直投遞的網站,你要知道哪裡招人才能有針對性的投簡歷。

就你知道信息後,就是要開始海投。我覺得大家都經歷過海投這個階段,我看私信我的有同學再問,我是雙非學校怎麼辦,答案還是海投,畢竟投行看的是你的綜合素質,首先自己不要拒絕自己。

在海投簡歷或者正常網申需要注意,這個路徑拼的就是背景,成績,獎項。正常投簡歷就是硬碰硬的過程,在初期這條路上,大家要評估一下自己的情況。

通過上面說的內容,我主要想引出的有策略的申請就是network,社交,我覺得師兄師姐朋友家人都是社交網路中的一環,這個方式在國內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但是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也能體現自己的溝通能力和營銷能力。

大家知道在美國,基本找工作和實習90%都是通過network,你會發現用人單位不會在乎你學校的名氣,你自己的其他背景,他們更看重的是他們是否喜歡你這個人,你是否符合他們公司的文化。

就拿我之前推薦的一個學生舉例子,她碩士之後才有了職業規劃的想法,她才找到一些以後職業發展相關的實習,但是她從最開始的實習到現在去跟有名的VC投資人做投資,都是通過師兄師姐推薦得到的。

我如何讓師兄師姐推薦我呢?這是一個換位思考的過程,如果你是師從師姐,那你會看重他是什麼樣的特質,等你把自己放到推薦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你就知道怎麼樣推薦自己了。首先最重要的是溝通技巧,再有你也要靠譜。他們推薦你以後他們也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你進來公司後表現的跟當時推薦自己的時候不一樣,那他們也是要承擔後果的。

所以你可以先把推薦人當作第一個面試者,你先要說服他才能說服面試者,社交是很重要的!可以嘗試去發掘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針對技術性問題:Investment Banking by Joshua Rosenbaum and Joshua Pearl。推薦面試前一到三個月看,高盛最後一輪的時候面試官多個故意刁鑽的技術問題這本書都有涉及。

針對適合性問題:Merger Inquisition(網站)。多刷刷這網站能給你很多面試技巧,當時我面之前把這網站都看了個遍,很多文章很有意思。上面對於如何Introduce yourself, why banking等問題的回答思路很有借鑒意義。同時你能了解到不同工作的不同,對面試一些問題也有幫助。

同時針對適合性和技術性問題:The 400 Investment Banking Questions Answers by Merger Inquisition。 網上去搜PDF吧。面試前一個月左右看,非常實用,很多問題回答都是現實現成的,有了這個面試才真的不緊張了啊。面試大概4/5的問題是問的這個文檔上面現成的問題。
覺得有用的還請點個贊,實習相關的推薦可以私信,空閑之餘可以答疑解惑。

PS:針對金融、MBB諮詢、PEVC、FA等作為就業目標的小夥伴

可以加我私人微信:yzn124,需提前準備簡歷,備註」鬼谷子「即可。


非牛人申請外行的summer analyst,或者更寬泛到如何進入投行工作,肯定要看MI:
Investment Banking Recruitment Tips Articles

把重點篇目看完了就不需要在知乎問這類問題了,這裡畢竟不是專業外行人士聚集地。

Good luck


有關於金融知識乾貨,和申請券商實習信息可以和我交流,用心回答拒絕敷衍,組建一個金融club,做知乎的一股清流。

看了好多答案,答非所問,都沒有看題主的背景。
題主背景:
1、普通美本
2、其他拼爹、證書、networking一無所知

我直接了當,gs還是jp,本土中金,美本除非你拼爹,或者你有很多高質量的實習,不然你是進不去的。每年top投行含外資的也就不過1k人,returnoffer就佔了絕大多數,沒有做pta,沒有summer intern 你是不會有機會校招進去的,回答的人好多,我感覺好多答案繞彎路。

正確路子:日常實習生pta,summerintern,在returnoffer,其他都是扯犢子,有資源可以走項目的,都不需要offer。

達不到這個要求,趕緊換國內券商,中大型的也可以。


上學那會兒拿到了華爾街一個Boutique IBD的Offer,幹了一年發現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太苦Hours太多),別說出去玩了連睡覺都快沒時間。果斷申了個金工碩士讀完滾蛋回國,去了本土排名前列的券商,日子瞬間好過了。

廢話說了那麼多,雖然個人不喜歡外資IBD,但的確非常鍛煉人,薪水對Entry來說也非常吸引人。

如何進呢?

上上籤:家裡非富即貴還有強Connection,董事長創始合伙人一封推薦信你就進;自己(家)入職就能給公司帶來大項目可觀的收益,聊聊就進

上籤:先在一般的機構工作一段,積累經驗人脈,跳槽過去(這個方法其實相對簡單,IBD流動性強,多碰一下基本都能進去)

中籤:自己名校Target School,各方面達標,跟IBD各校友混的熟(女生可能有優勢),推薦實習後大哥罩的好表現好也能進(大部分同學都是這條路)

中下:名校非Target School,自身實力超強,千萬人擠獨木橋談笑風生

下:三無人員,海投簡歷,瞎貓碰死耗子就是中了(我貌似聽說過一個,直接的不認識)


每一句輕描淡寫背後都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祝大家好運。


花了一天的時間整理的!聯合國金融分析師、布朗大學學霸帶你掃清金融(IBD)實習/求職路障分享實錄

---------------------------------------------------------------------------------------------------------------------------

問題一:金融是什麼?

這個問題看似大,但是其實就是字面意思的解釋:資金的融通,金融就是投行,投行就是IPO,我在最初大二大三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但是等你真的進入這個行業實習之後,就會發現這個行業會比想像中大很多。而且很多類型都可以fit in金融裡面的,銷售、研究崗,在投行中,每個崗位的生活節奏和內容是不一樣的,銷售的節奏更加固定,不用出差,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座位上完成。


而研究崗確實需要第一有比較好的文字功底,研究能力,靜下心搞研究,包括VCP也算大金融,我到底適合不適合,適合哪一塊業務,需要大家自己體驗一下才知道哪個適合自己。


問題二:我適合投行嗎?

首先不說投行,先說一些跟職業規劃有關的東西,我怎麼知道我到底適合哪一個領域,實踐出真知,我做的實習沒有幾個是都在同一個領域的,只有很後面的階段,我感覺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之後我才找的同一領域的實習,加深對這個領域的理解。我本科是學會計的,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去四大,但是去了之後我感覺不是很喜歡那裡的工作氛圍,第二份是去券商,乾的是固定收益崗。


干固定收益,其實很喜歡我當時在國信的工作環境和氛圍,但是又覺得太早把自己限定下來不好,還是想體驗一下其他的東西,當時有個機會去長江商學院做案例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員,我也很想看看從學校的角度做的研究是什麼樣的。像長江商學院這種機構他們做的案例主要是給自己MBA學生上課用,這份工作也很像諮詢,研究熱門公司的熱門話題,看他的管理機制和治理結構,幫他出謀劃策,下一個去的是中京乾的投行部,併購組,所以從我前四份實習來看,沒有一份是同一個領域的。


相當於我第一次真正接觸投行是在中金投行部的併購組,我很喜歡這個行業或者這個細分領域的工作環境,我覺得他處於現在這個時代的風口浪尖,我可以跟著這個潮流學習很多東西,我就把我的方向大概定下來,我可以走併購和IPO這個方向,第二份實習在中信證券做的投行部,下半年會去聯合國做這個金融部門的分析師


所以我建議還在大學的師弟師妹們,趁著現在有時間,大家用每一個寒假暑假,等到大四不太忙的時候多去實習,等你自己定下來喜歡哪一個行業和領域的時候,那我要哪一個公司也是個問題,那這個時候你還是要通過實習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個公司的環境氛圍,我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工作來作為我下半生事業的追求。


同樣是干投行,我去了中金,去了中信,這兩家公司就很不一樣,對我來說我更喜歡中信的體制和制度,中信給了我offer,我可能會考慮我去中信作為我下半生的職業發展。所以還是需要大家自己積極的規劃和體驗,我適合哪個領域,我適合哪個公司。你需要把自己的性格跟公司的性格和行業的性格結合起來,才能看到自己到底適合什麼


問題三:申請技巧

這個領域不是很看重專業,更看重你的綜合素質,比如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像我自己來說我並沒有很系統的學過金融,現在學的事偏向公共政策的,我去年在中信實習的時候,我身邊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接觸過金融,他本科學的金融,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行業並不那麼看重專業,更看重你的綜合能力

申請第一步就是信息,首先你要信息對稱,信息透明,你要知道哪裡招人,就要多關注一些與這個職業有關的網站,我知道有很多垂直投遞的網站,你要知道哪裡招人才能有針對性的投簡歷。


在你知道信息之後,就是要海投,我覺得大家都要經歷海投簡歷這個階段,我看有的同學在問,我是雙非學校該怎麼辦,答案還是海投,我跟中信投行部的頭兒問過這個問題,因為感覺中信裡面很多名校的學生,他給我的答案還是要海投,畢竟投行更看重你的綜合素質,首先自己不要先拒絕你自己。


在海投簡歷或者正常網申需要注意,這個路徑拼的就是背景、成績、獎項,對我來說這個我都覺得很難,我到現在都沒有搞清楚他們收到上萬份簡歷是怎麼讓他們參加面試的,正常投簡歷就是硬碰硬的過程,在初期用這條路的時候,大家要評估一下自己的情況。


通過上面說的內容我主要想引出有策略的申請方法就是network,社交,我覺得師兄師姐朋友家人都是社交網路中的一環,這個方式在國內沒有受到很大重視,但是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也能體現自己的溝通能力和營銷能力。


大家知道在美國,基本找工作找實習90%都是通過network,你會發現用人單位完全不會在乎你學校的名氣,你自己的其他背景,他們更看重的是他們是否喜歡你這個人,你是否符合他們公司的文化


就拿我室友舉例子,她來這邊讀碩士之後,才有了職業規劃的意識和想法,她才找了一些以後職業發展相關的實習,但是她從最開始的實習到現在去跟很有名的VC投資人做投資,都是通過師兄師姐推薦得到的。


包括我認識人大一個很神奇的師兄,自己是體育特長生,學的是勞動人事方面的專業,本科一畢業就去了香港很有名的PE公司,他說當時公司來人大招生,他就有機會很老闆聊了一下,老闆很喜歡他就直接把他帶走了,從這裡你也可以看出network的重要性。


我如何讓師兄師姐推薦我呢?這是一個換位的思考過程,如果你是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來找你推薦他去一個公司,那你會看重他是什麼樣的特質,等你把自己放到推薦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的時候,你就知道怎樣推薦自己了。首先,最重要的是溝通技巧,再有你也要靠譜,他們推薦你之後他們也會承擔一定得責任,如果你進來公司後表現出來的跟當時推薦自己的時候不一樣,那肯定他們也是要承擔後果的。


所以你可以先把推薦人當做第一個面試者,你先要說服他才能說服面試者,社交是很重要的!也許國內在求職這方面,大家還沒有想到要用自己的社交去找實習找工作,希望大家聽了今天的講座,可以嘗試去發掘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問題四:面試

大部門面試基本都是複雜的面試環節,第一輪群面,第二輪單面


團隊合作,第一輪群面的時候,不要怕自己不是領導者,不要怕自己不是作總結的人,第一輪就是要呈現你的團隊合作的產品,你要做的就是要保證團隊的output是最好的。


後來面試者的反饋是在群面過程中,只有你有足夠的自信當領導者,能充分考慮所有人,讓所有人積極的參與討論中,並且能夠保證我們組有個好的產品出來,再爭取領導者的位置,如果不是,千萬不要去搶這個位置,這樣會暴露出一些面試者不喜歡的缺點。整個討論過程中為團隊貢獻了很多有意義的點也是可以進入接下來的二面的。


對於群面來說,我要說團隊合作一定要保證你是積极參加整個討論的那個人,是能貢獻自己idea的那個人


到單面的時候,是你個人性格的深入挖掘,有一些專業問題出現,只要提前準備一下並不難,單面還是腰首先體現你說話的邏輯性,任何一個問題都要有重點的將自己的特質呈現給面試官,我自己也當過面試者,就是讓面試官感受到你很真誠,你很踏實


問題五:職業規劃

這個確實是因人而異,而且跟自我分析自我認知有很大關係,從大方向來說,大家不要過於限定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多去體驗一下,多去看一看


有個很有意思的理論,對於職業規劃,首先有了廣度才能有深度,你大一的時候沒有專業方向,你能夠選擇任何你感興趣的課程,你之後選定的專業方向跟自己想的很不一樣。所以找工作也是一樣,你不去體驗,不去廣度鋪開,你不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走的方向


這個理論還有後半段,有了深度才能由深入廣,這個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些研究者對某一個領域研究的很深的時候,再把這個理論應用到其他方面,他會很得心應手,這就是由深入廣很好的應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幹了很多私人金融領域事情之後,我要去聯合國金融部門,這是個公共金融領域,我想體驗一下在公共領域裡面的金融是什麼樣子的,我會不會更喜歡那個領域裡面的金融。


我想先簡單說一下我在聯合國的這個職位,這個職位主要是布朗這個平台帶給我的,但是不是因為是名校,而是因為我在這個平台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我才會去想要這個實習,之前我可能想都不敢想我要去申請聯合國的實習。


除了布朗這個平台給我帶來新的眼界,新的想法之外,還跟個人之前的積累有關,因為我之前在私人金融領域干過,也在研究崗位干過,學的是會計,而且自己對公共事業領域政策方面都比較感興趣,所有的這些都跟聯合國的這個職位很好的契合了起來。


那麼這個對大家有什麼啟發呢,第一點就是敢做夢,敢做大夢,你不一定要通過出國來申請聯合國的職位,你在本科的時候你敢有這樣的夢想,敢來申請,你就邁出了第一步。


第二個啟發就是積累,一定要在本科的階段能夠利用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去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問題六:海外雜事

不管是海外申請,留學還是準備GMAT這樣的考試,都是越早準備越好,我就說這麼多,謝謝大家!


我,工作10年以上,TMT領域,研發崗位,北大MBA,辭職待業,原公司老闆推薦去她老公的投行公司(她老公是老闆)面試TMT底層實習或者分析員角色,本著見見市面的目的亦或給老闆面子的目的,去了,談了,悲劇了,人家不鳥你了,原因只有一個:目的不純,目標不明,內攻不夠,無雕琢可能,誰推薦都不行。。。慚愧,只能自己倒騰點事情做。
我說這個的意思是說樓主不要盯在面試上,不要盯在實習生上,應該按照這些前輩提的要求增加自己的內功,有實力有目標,最重要


1、謝邀。

2、回答來自Wall Street Tequila導師Joyce寫於2014年12月拿下Offer後的親身經歷總結心得,供大家參考。


在找工作的旅途中認識了很多對我有深刻影響的人,也學到了很多技巧以及一些新的看問題的角度~自己一直是受益的那一方,而且最近收到的很多問題也有很多的共通性,謹以此文總結一下我之前申請香港投資銀行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感興趣的學弟學妹們。不過我的經驗有限,肯定也有許多自己不了解或者理解有誤區的地方,希望你們帶著辯證的心態看,然後結合自己的其它信息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計劃。

實習 - 香港投資銀行


我主要參加過香港投資銀行的recruitment, 主要發生在大三的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不過現在的一個趨勢是bank找人越來越早,JPM今年甚至採取了Rolling policy, 所以大家如果要申請的話還是早做準備,以下是我個人覺得比較reasonable的timeline (我個人沒有follow這個timeline,因為一直到10月底才開始對投資銀行感興趣,所以準備得有點倉促~ 這個timeline是我根據身邊的朋友的經驗以及學長學姐們的建議總結的,希望更有幫助)

準備階段

大二暑假的時候可以花點時間了解一下銀行的各個部門(比較popular的有: Investment banking, sales trading, equity research, asset management), 然後參加9月份各大銀行的info session了解每個銀行的業務結構以及項目分配製度。因為有些銀行的分組不太一樣,所以相應的項目分配製度也會不同。

比如JPM的實習生會在兩個組裡實習(每個組大概4周),而Citi採取pooling的制度,所以實習生的分組比較不確定,但是同時也可能會有更多行業的exposure。很多時候這些信息並不會在他們的官網上(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當時在報美國大學的時候覺得每所學校都是一樣,因為他們的官網總是說我校這個也好,那個也強,感覺每個學校都是一樣的牛逼),所以在信息泛濫的情況下我覺得可以採取兩種辦法

一、看forum以及一些第三方的報道,我一般會看一下WallStreeOasis, Glassdoor


二、找在這個銀行的全職人員或者之前在那裡實習過的學長學姐聊天(coffee chat),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alumni network。

One tip here: 聊之前想一想你想問的問題有哪些,大概的組織一下,這樣聊天的時候會更加有效率同時也是相當於show respect to their time . 如果是一些網上可以查到的東西,最好還是自己做research, 因為學長學姐們也很忙而且也肯定有很多這樣的coffee chat 等著他們~


這個準備階段會讓你對各個銀行了解得更全面,了解自己想要報的部門,同時也有助於你對於why investment banking/why our firm這個經典面試問題的回答。有的時候甚至有彩蛋,那就是和你coffee chat的人覺得你很贊,直接給你refer進入first round interview. :D (不過不要抱著這樣的心態去coffee chat/network, 這個只是一個by-product而不是核心)

申請

上公司官網,投簡歷,填申請資料*

有的公司會在你遞交申請之後給你一個online test, 經常包括numerical和reasoning,準備的話,可以去論壇上下一些題庫做一下。

簡歷

雖然我沒有做過HR,但是我還是看過很多人的簡歷也給過一些意見。綜合而言有以下幾點建議:

1. Principle of 3s

每一個經歷下面應該至少有三個bullet points來elaborate你做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成果(最好是有數字來back up)。如果你連三點都想不出來,那就證明你這個經歷沒有什麼story (或者你沒有好好反思 -&> 常見問題),你也就沒有必要放在簡歷上面了。質量比數量重要,簡歷是你成就的精華版而不是濃縮版。


2. Quantifiable results

A. Improved the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of the company.

B. Conducted suppliers"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of the company, which led to 20% improvement in profits.

同樣的一件事,但是後者有更詳細的信息以及更令人信服的數據支持。


3. Consistent formatting

看上去很微不足道,但其實很重要~ 銀行屬於professional service, 所以專業程度也體現在對於細節的完美追求。如果你用了Jan 2014來表示日期,那麼整篇resume也應該用這樣的一個格式。


4. Share your resume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這些要點,但是寫的時候總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而且很多小錯誤很難自己發現或者甚至自己都不覺得是錯誤。當resume完稿,過了自己的審核之後,可以把它發給朋友、同學以及學姐學長們看看,尋求意見, 這是提高的最快最有效的辦法。

面試

第一輪面試: 電面(兩個或三個)
主要分成technialbehavior兩大板塊,準備的話,個人比較推薦BreakIntoWallStreet的兩本guides (一本technical, 一本behavior).

Tips:

- Technical:

可以先自己看一下guide,然後不懂的上網去查一下爭取把相關的知識點弄懂,然後再遮住答案自己試著回答一下這些問題(就像大學裡的考試一樣,弄懂知識點不等於會做題目),基礎打好後再找學姐學長們進行mock interview.

- Behavior:

兩個建議:

第一是我一直推崇的一個方法:一張白紙+一支筆+20分鐘的brainstorming -&>把自己之前做過的比較有意義的事情列下來,想一想做這些事情的順序,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做了這件事情之後對自己學到了什麼以及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什麼影響,(ps: 可以通過這個link到why investment banking) 並且通過這個process篩選出對自己影響最大、讓自己最unique的事。

第二是STAR approach:

Situation - 解釋這件事的起因

Task - 任務

Action - 你做了什麼 (注意是「你」,不是「你們團隊」)

Result - 結果

雖然聽上去很簡單的一個方法,但是卻非常非常實用!我之前在給朋友做mock的時候發現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Rambling, 講了3分鐘還沒有進入正題。這個STAR approach能夠幫你focus on最重要的細節,在2-3分鐘內講完你的故事。


第二輪面試:Superday這個有很大的差異,比如UBS會有individual 1-1 interviews加上group project, JPM是4個back-to-back 1-1 interviews, 所以go back to the same solution -&> 問學姐學長(而且一般HR會在郵件里寫出面試的形式,所以一般你會提前幾周知道)。
不管是電話面試還是superday, 面試完後記得寫thank-you notes :D 最好是personalized, 不管面試結果如何,這個面試官都花了自己寶貴的時間來聆聽你的故事,所以都值得謝謝~


Last Step =&> OFFER~ Congrats!!! :)


總結:在申請的過程中緊張、擔心、焦慮的情緒是很正常的,畢竟是一個比較漫長的process, 也很考驗一個人的耐心。勝不驕敗不餒,保持平常心真心很重要。 換一個角度來對待申請,這個process也會變得非常的有趣甚至充滿驚喜。

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1. 實習申請雖然offer是勝利的果實,但是其實也許享受過程真心更重要。我知道這個說法很雞湯,但是我是真心非常相信這一點。因為這個申請過程,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不一樣的人,了解他們的故事的同時也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也更讓我了解financial services這個產業,認識到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2. 這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小岔路口,也是一個two-way process。如果沒拿到offer也許是自己不適合這個公司或者這個行業,現在早點知道比進了公司才發現的opportunity cost低很多。所以在好好準備了的基礎下展現自我,結果並不是判斷我個人能力的指標,而是幫我做出一定的選擇。


3. 面試官們也是普通人,把每一次的面試當做一次對話的機會。特別是final round的時候面試官們都是公司的高層,面試就相當於是我們講自己的故事讓他們更了解我們。

最後的最後,生命是一條線,實習只是一個點,不要因為這個點而忽略了生活。 另外職業options很多,行行出狀元。年輕是我們強有力的資本,要始終相信自己。跌倒了,站起來,還有更多的adventures我們可以去嘗試,去體驗。


Life is a journey =)雖然有的時候也會迷茫,也會偏離軌道,但我希望我能一直堅持這個原則生活。

在有限的青春里體驗各種不同的經歷

Be an idealistic realist


--Joyce Long

Partner | Wall Street Tequila

Joyce Long

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大二拿下頂級投行 Goldman Sachs Investment Management 實習以及 J.P. Morgan Investment Banking 暑期實習,進入全美管理資產金額最大的PWM 組,參與資產百億的家族理財方案的管理,大三斬獲紐約Top 5諮詢公司的offer,前摩根大通投資銀行部TMT組(科技、媒體、電信),參與過價值過億美金可轉化證券的發行、某著名科技企業的IPO以及價值數億美金的跨境併購項目。

Welcome to the Elite World

WallStreetTequila


1. 目測很難,如果成績又普通,學校又普通,沒有相關經驗的話,很有可能在HR人力面試這關被刷掉。

2. 所以如果學校和成績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只能靠相關經驗這招來取勝。

3. 你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專業,確認對口的部門,比如說你是學理工專業的,你可以先對準投行的IT或交易部門。然後靠關係或者海投在大一或者大二暑假找到一家做和金融IT或交易相關的小公司的實習,然後拚命地做好這份工作,盡量多地學習編寫程序以及交易的經驗,實實在在學到東西先,不要管有沒有名氣。

4. 然後可以考慮建設一個自己的網站,註冊一個自己的公司,把你的好的經驗和Project放上去,作為自己名片的展示,然後去參加些大四頂級投行到學校的招聘講座,然後衝上去毛遂自薦,有一定的成功率。

5. 如果毛遂自薦失敗的話,起碼在大三有了經驗和這麼多專業包裝之後還有機會。

具體還有很多辦法,歡迎來我的Live聽:P


看書備考投行不是最重要,硬性和技術性知識誰都能學懂,甚至背誦,申請投行以及在投行生存、發展主要依靠軟實力,人際關係能力。個人魅力、團隊精神、領導才能、個性心態…等不是在書本上學懂的,更不是人人能夠融匯貫通。


推薦閱讀:

TAG:投資銀行 | 實習 | 面試技巧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