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央視春晚是否對女性等群體有歧視?如何評價?


歡迎補充。
相關問題:趙本山的小品是以醜化農民和殘疾人為主要笑料嗎? - 春節聯歡晚會


在網上播放春晚的時候,我師妹剛剛跟我八卦了她辦公室里的一起小矛盾。

我們的一個師弟,(沒錯,中國人,傳統觀念非常強的那種),在新年向大家致以問候的同時,對師妹的個人問題表達了全面的,慘無人道的關懷:

師妹啊你怎麼還不結婚啊,過一年長一歲,你這個年齡,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啊!
師妹啊你要跟老闆說說啊,再不趕緊畢業結婚,以後生出來的小孩質量不好啊!
師妹啊你一個女博士,將來你男票肯定不要你的,你還不如早早quit phd算了啊!
師妹啊你太老實啦,當初入學你怎麼也不下手,你看現在我們系的(中國)男生都結婚的結婚,訂婚的訂婚,你怎麼辦啊!
……

我們一個師兄進門的時候,剛好看到師妹氣得面如金紙的樣子,免不了過問了一下,面對這一溜聞所未聞的言論,師兄憋了半天,終於找出了安慰的措辭:

啊這個……你知道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在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愛著別人呢……

於是另外一個師弟趕緊說,對的對的,師妹你別計較,他其實也不是惡意,是真的觀念跟我們不大一樣……你知道嗎?他一直很努力地勸xx(敝系最後一個未婚中國師兄)和他女朋友分手呢!
啊??為啥??
因為他覺得xx分手了就可以跟你好了,他要優先考慮你啊!

我勒個去!!

我禁不住感嘆生活比春晚的吐血指數高多了……
~~~~~~~~~~~~~~~~~~~~
關心是真的,愚昧也是;因此造成的傷害更是真的。春晚沒事做了才會主動去掐50%的人口,但因為環境如此,語境如此,觀念如此,即使簡單的引述依然會造成真實的傷害。

這不是春晚主觀上想不想歧視女性的問題,是歧視的語境從來都在,春晚決定自己要「接地氣」的時候,也把這一部分愚昧的地氣如實地接了過來。你介意不介意,這個歧視,它就在那兒了。

和大部分認為「春晚歧視女性」的知友不同的是,我倒是沒有對今年春晚捅穿了這層窗戶紙感到多憤怒:平等和尊重這樣的話題,其實是被捂了很久了。總這麼自欺欺人下去不是個事兒,我們知乎上挺多姑娘,生長在幸運的環境里,以為有些東西人人都懂,但那只是我們眼中的一小片,遠不是真實的中國。有些東西我們覺得是倒退的,有可能是一直都存在的另一部分,終於被你看見了,因此忽然一下拉低了你所見到的平均值。

是時候打開蓋子了。對一些人來說,需要清楚地聽見有人告訴他們,有些梗玩到毫無節制的份上只會顯得黔驢技窮,其實怪丟人的。而對於另外一部分人(包括我)來說,也需要誠實地看一眼現實——有些話喊了這麼多年,到底是喊成了全民共識,還是喊成了空中樓閣。

我也不指望春晚能開風氣之先,我甚至都不指望它不添堵,但倘若添堵之外,還能揭開蓋子的一角,反映一部分觀念上的矛盾,激起若干有效的討論,未必沒有積極的意義。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道理也不是一天講完的,誰敢說自己不懂事的時候沒有傷害過什麼人嗎?有人提醒了,好好認個錯,把道理捋捋明白,就是進步和成長了。

順帶著,就著這幾年春晚的風氣,把社會上某些人拿殘疾人開涮,拿矮子開涮……的陋習,也一併討論討論吧。看到還有人說「怎麼就不能給殘疾人和矮子起外號了」,我真是由衷地覺得,這樣的討論非常有必要啊!

最後,我倒不希望春晚停播,我比較希望看見的,是剛剛寫出《闊少你錯了》的某官媒,再按反低俗的標準來一篇。
總不能人家闊少代表自己說喜歡大胸你就衝出來一頓排楦,春晚當著全國人民的面矮啊胖啊二手貨的,你就假裝看不到吧?做人不能雙重標準成這個樣子,不管怎麼說,後者影響畢竟大多了。


我就想說,我姐姐30多沒結婚,大年三十家裡看春晚看到「剩女」那裡時,一屋子長輩都附和著說我姐姐,說「你看就是剩女啊balabala」...

現在我姐姐離家出走了。


來不及看答案,寫一個補充材料。春晚開播前一個小時,看CCTV社會與法頻道的《戲法大過年》,開篇就說,現在意外懷孕的流產廣告誤導觀眾,然後特邀嘉賓和專家列舉出奉子成婚婚姻能幸福的例子,再說自己要求家中子女25歲必須完婚,等到30歲可能就要不成孩子等等,看到這裡就看不下去了接著沒看。這是晚會前的開胃菜,和主菜春晚相呼應。那什麼之心昭然若揭。過去這一年是我見過的官媒最赤裸裸諷刺剩女和鼓勵生育的一年。輿論導向永遠配合政策宣傳,可以理解是國情所需,但侮辱女性和不負責任的論調令人反感。


咦陪熊孩子玩了會兒回來怎麼多了這麼多贊……之前答得匆忙,再稍微補充一下:
有人說諷刺是幽默的必備元素啊,國外脫口秀諷刺得更厲害。
首先,
歐美脫口秀的語境是不一樣的,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在諷刺,在惡搞,對象也大多為政客和無腦名人,而不是女性和弱勢群體。脫口秀本身就不是嚴肅節目,和春晚沒有可比性。你讓CNN主播調侃一下女性或殘疾人試試。但春晚不同,有多少中老年人把春晚的價值觀奉若真理你們知道嗎?昨天下午我花了幾個小時和姑姑聊天,試圖說服她二十七沒結婚並不是一件大壞事兒,不丟人,不必要為她女兒著急得恨不得帶她去看心理醫生。結果到晚上來了一句「二十塊買走」和「二手貨」,得,我白說了。
就像很多答案里提到的那樣,在大家都知道這是在諷刺的情境下,想諷刺什麼都行,真正讓人不安的是從導演到觀眾,太多的人都沒有察覺任何問題。
其次,
春晚的受眾是全球華人,當然不能苛求它完全符合新一代的審美,但這並不等價於一味迎合「傳統」(說好聽點叫傳統,不好聽點就是小農時代的價值觀)。如果有人覺得離了這類低俗的諷刺語言類節目就沒有看頭,我也沒什麼好說的了。說學逗唱都是學問,不要把藝人學藝不精和看客審美低下都看得理所當然

另外說幾點和春晚關係不大的:
1,關於「剩女」一詞到底是不是歧視,我認為是。這個詞語給我的感覺就是,彷彿女性在某個年紀必須結婚,否則就是被剩下,被淘汰了。而「女性在某個年紀必須結婚」甚至「女性必須結婚」,這就是歧視。
2,評論里有人提到人口問題。利用春晚這個平台來宣言女性應該回歸家庭,這或許不妥當。放開生育政策,完善醫療、教育、就業等政策中有關生育的部分,宣傳男女平等(尤其是農村地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以對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衝擊,改善環境、加強食品和水質監管以減少國內不孕不育人口,等等,把這些實打實的做好了,比在春晚打多少嘴炮都強。
3,我不想結婚有別的原因,和這個沒關係,略過不表。
4,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推進性別平等大概需要從少說髒話好好討論問題做起,畢竟老是有人想和別人長輩發生性關係,並把母親的生殖器掛在嘴邊,這會讓性愛變得很詭異的~
剩下的其他答主都說得很詳細,我就不多說了:D

【以下是原答案】說是歧視女性,實際上「性別歧視」更恰當一點。有人說你們激動什麼,潘長江的身高不是也被調侃了么人家也沒說什麼,但這恰恰也是性別歧視的體現——「男性就應該身材高大」和「女性就應該窈窕嫵媚」其實是同一件東西。
當我們認為某些特徵是女性固有的時候,往往就默認了具有這些特徵的男性缺乏男性魅力。
很多人都在糾結馮鞏那個小品里的一句「二手貨」吧,但我想說些別的。從小我就對一件事情非常困惑——為什麼大人們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呢?為什麼女性結了婚就好像變成了男方家的人了呢?難道女性是和男方一整個家庭而不是這個男的結婚了嗎?年紀越大越發現這似乎是全社會的共識。而在這個小品里也是這樣,即使在越來越多年輕夫妻結婚後自組家庭獨立生活的今天,女兒結個婚還是被認為跟生離死別一樣,更是把「嫁女兒」和「賣棉襖」進行了類比,就好像女兒是一件商品。
在一個幾乎所有人都遵守著「男方家庭付出某些代價將女方娶回家,然後女方成為男方家庭的附屬物」這一模式的社會裡,當有女性跳出來要求平等拒絕物化時,當然會有人反駁說「男人也付出了很多呀,男人結婚還要買車買房,你們女人嚷嚷什麼」。殊不知當我們談論女權的時候,其實也在談論男權。呼籲打破固有的性別模式,解放的怎麼會單單只有女性呢?給女性以平等的就業機會,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減輕男性的社會壓力,意味著「家庭主夫」不再會被嘲笑,意味著男性也有產假等等一些列相應的變化,意味著異裝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意味著人們對「性別」二字的認識不再局限於男女這麼簡單。
Emma在聯合國#HeForShe活動時的發言也就是這個意思,相關視頻大家可以自行觀看。

另一方面來說,畢竟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春晚作為所謂「主流價值觀」的忠實擁躉,怎麼能不呼籲一下女性回歸家庭balabala的呢?估計這種事情以後還會繼續發生,大家權當狗叫聽聽吧。作為一個對婚姻和家庭沒什麼興趣的女性,"I gotta run as far as I can ".

手機碼字有點亂,請諒解。


本來只想圍觀的,但有人邀請我回答這樣一個問題:2015春晚是否對男性等群體有歧視?如何評價? 寫了答案,收不住筆了,索性也答一下這個問題好了。

央視春晚是否存在對女性等群體的歧視?當然有

有很多人舉潘長江的例子來反駁,說男性也被歧視你們怎麼不說。我個人認為,潘長江多年來的形象,與其說是對男性的「歧視」,不如說是對「矮」的歧視。潘長江一出現,觀眾就知道又要拿他矮窮挫的特徵來說事,而並非拿他「男人」的身份來說事。

再進一步,這是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大體但不完全等同於對女性歧視)所造成的固有印象——如同傅淵的回答中所說:

說是歧視女性,實際上「性別歧視」更恰當一點。有人說你們激動什麼,潘長江的身高不是也被調侃了么人家也沒說什麼,但這恰恰也是性別歧視的體現——「男性就應該身材高大」和「女性就應該窈窕嫵媚」其實是同一件東西。當我們認為某些特徵是女性固有的時候,往往就默認了具有這些特徵的男性缺乏男性魅力。

反觀春晚小品中跟女性相關的幾個梗。二十塊錢賣女兒梗,這是不是在拿「女兒」的身份來說事呢?只懂得溜須拍馬的女領導(還順便暗示她和上級勾勾搭搭)vs. 業務能力強的男下級,你認為是否暗示「女」領導上位不是因為業務能力高而是別的依靠別的手段呢?最糟糕的是,這些小品最終的落腳點卻不是反駁這些錯誤的固有印象和價值觀,而是一帶而過,將其默認,然後宣揚了別的觀點(比如反腐)

諷刺本身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默認某些觀點才是糟糕之所在


展開來說,為什麼人們通常討論「歧視女性」而非「歧視男性」?一個文明社會的共識:對待弱勢群體的嘲諷要非常小心,因為很多時候,處於優勢地位的群體不能公正的看待和對待弱勢群體。對弱勢群體嘲諷的某些「梗」,往往是一些錯誤的固有印象和價值觀,而嘲諷作品本身又會反過來加深這些固有印象和價值觀。全球範圍內(在各種社會權利上)處於優勢地位的男性,通常不會遭遇對性別本身的歧視(即人們不會因為你是「男人」而認為你低人一等),而是因為其他的「弱勢特徵」遭受歧視(比如矮、丑、殘疾、社會身份不高——這些因素往往與性別不相關)。

女性的待遇則完全不同——女性不但會遭遇因為性別本身而帶來的「低人一等」的判斷,而且還同時遭遇對「弱勢特徵」的歧視。女神 vs. 女漢子 就是這樣一個小品,不但否定了「剩女」(反觀男人就是「鑽石王老五」),還用跟「女神」的對比,嘲諷了矮胖窮等弱勢特徵——最可笑的是,小品最後的反轉不是否認這些錯誤的價值觀,而是落在了「雖然你這個女人如此的糟糕,但你還有朋友支持這個糟糕的你」。這就是典型的,小品默認和加深了社會中錯誤的固有印象以及價值觀——而這些年的春晚都存在這個糟糕的傾向,今年尤甚,吃相太難看。

8、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小品則好很多。回憶一些經典小品,記得曾有一個小品宣傳男女平等,描繪產房的兩家人,丈夫之間爭論「生男生女都一樣」這個觀點。小品既嘲諷和教育了只願意要兒子丈夫A,也嘲諷了口是心非的丈夫B,最終通過一系列嘲諷和反轉,成功向觀眾傳達了「生男生女都一樣」這一性別平等的一大重要基礎。

有人說喜劇作品最終都要靠惡趣味取勝。有些喜劇作品的確是靠惡趣味取勝,但這類作品我們通常認為其難登大雅之堂。一些著名的外國comedy shows專講色情梗種族梗(觀眾均為成年人),難道春晚也要模仿一下?不妨看看白宮晚宴邀請的comedian講的都是什麼,在那種場合中難道也能靠色情梗和種族梗取勝?按照這等理論,春晚怎麼不上臟口二人轉呢?

再者也並非所有的喜劇作品都要依靠惡趣味。如今網路如此發達,優秀的作品隨便你搜來看——遠的不說,就說說曾經的春晚,經典的相聲小品(我當然不是說趙本山和近些年姜昆等人的作品),哪一個是依靠惡趣味脫穎而出的?趙麗蓉老師的小品諷刺的是什麼?是做虛假廣告的奸商;陳佩斯、朱時茂又何時踩著弱勢群體的腦袋說事?再說說相聲。相聲以往講究說學逗唱,且不說馬三立等老藝術家,就看看廣受歡迎的2014年北京春晚苗阜、王聲的《滿腹經綸》,可是靠嘲諷弱勢群體取勝的?再看看今年《我忍不了》這個相聲,不是命題作文把?講的是個什麼鬼?從頭到尾嘲笑胖子。苗阜王聲今年春晚的相聲明顯是命題作文,也就不提了。

央視春晚有沒有對女性的歧視?當然有,央視春晚近些年來還常有對其他弱勢群體的歧視。趙本山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讓觀眾錯誤地認為嘲諷弱勢群體在喜劇作品中是正確的、毋庸置疑的。今年央視說不上低俗作品而拿下了趙本山(真實原因你們懂得),無法再自打臉面嘲諷農民和殘障人士,於是一轉風向,拿女人和胖子下手了——這難道不是低俗依舊?

如同 @單缸12渦輪 所說,春晚的這種肆無忌憚拿弱勢群體開涮的風氣起到了很壞的示範作用。作為一個起碼大半個中國都在看的節目,它不但讓三觀尚未形成的兒童模仿欺辱弱勢群體的橋段,還讓許許多多成年的觀眾認為這種行為是正常的(看看這個問題下面的某些回答),這類玩笑是可以廣泛接受的。可以說,春晚近些年的語言節目,就這一層面而言,是實打實的一種倒退。


當局有意在緩解社會變遷的速度……


我又要跑題了,我覺得女權問題應該放在社會整體宣揚傳(li)統(shi)文(dao)化(che)的背景下;當局在通過宣揚傳統文化,有意緩解社會變遷的速度,以便將社會變遷,吸收進社會的新陳代謝之中,維持社會的穩定。

他們跟不上社會變遷的速度,自己不努力追趕,反而把別人往後拉。這種事並不是從現在開始的,早在四年前「看望老人」進入法律的時候,豆瓣AP組的小白菜就敏銳的感覺到了這一點——社會在宣揚孝道,而孝道其實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手段。孝的解釋是「無違」,就是承認父愛主義,父愛代表傳統,遵守傳統也就可以無違於父之教。如果社會變遷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親子之間、或是兩代人之間,不致於發生衝突,傳統自身慢慢變,還是可以保持統治者的領導權。這種社會也就不需要「蕊沃露"神。


我們的父輩,覺得我們不應該違背他們的意志,卻忘記了當年,他們是怎麼違背自己父輩的意志。一個父親訓斥孩子「你是生命是我給的,你就要聽我的!」,孩子反駁「那你的生命是誰給的?」。孝道?!97年賴掉上億工人養老金的時候,他們怎麼沒有想到孝道?現在養老金窟窿越來越大,又開始用」孝道「來將養老負擔往外推了。


昨天老爸去加班,爺爺說了句話讓我震驚——「過節上班要多給錢啊,我當年就有」「你老當年就有?什麼時候的事?」「六幾年吧,那時候還沒你爸呢……」原來六幾年的時候不是黑暗時代,當時的工人就懂得加班要有加班工資了。而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當我在和父親聊勞動法的時候,他卻滿臉的:「你讀書讀傻了,法律只是一紙空文,不能死讀書。」「你還小,沒有社會經驗,要多和老人學習。」


上一輩的人將世界交給了現在這幫人,現在這幫人看樣子是不想再交出去了。毛主席的那句:「世界史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怕是再也聽不到了,過年了,讓我好好哭一會……


春晚的政治正確是:城裡人都窮講究,南方人都事兒多,女人都矯情,只有北方農村大老爺們才是對的!


謝邀。。。

當然有很大性別歧視成分,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有些諸如「二手XX」的言論,完全是水平低到一種境界了。。很多人認為我們上綱上線,其實只是因為某些觀念歧視,已經被習以為常了。。

批判我就不批判了,本答案下很多人已經說得很好了。,我著重講下,春晚上的性別歧視觀念,是怎麼冒出來的。

春晚一定程度上在迎合「明顯保守情緒」的群眾,而這群人集中在60-70年代初的某些保守人士,所以在引入「話題」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滯後效應。如果有經驗的會發現,我們很早前流行的辭彙,用法,在互聯網生活並不廣的人群中,年末會被引入到這些人士的語言習慣中,並且自以為跟上了年輕人,而春晚也正好依據這種年度話題,來做相關的節目,尤其是喜歡「滯後性」地引入網路話題,每次看起來都是羞恥play。。而12-13年末,中國的公眾媒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宗族意識」返潮,包括女性婚戀,家庭觀等等方面,出現了集中性地向父權宗族意識的方向上引導的詭異傾向,這也是14年初,女權話語在微博上越來越得到關注的直接原因,平權話語在我們的社交媒體開始迅速開展,其最直接的目標就是對於13年末的父權話語進行反擊。但是春晚的話題上,就依然存在這麼一個滯後效應,他們依然將13年末-14年初的話題進行包裝,拿到15年初的現在來進行播出,這就是「police熱心指導婚戀」和「女漢子-女神」這兩個蠢節目的成因,這些東西本身就和現在轟轟烈烈的平權運動完全脫節了,體現為濃重的父權觀念,顯得極度倒退。。。

其次,語言類節目本身在民間就是靠吐槽起家的,而吐槽最多的成分就是「損人」,本來就很容易低俗,而且不少觀眾就喜歡低俗的論調,我國也缺乏基本的「政治正確」話語損人往往就是對於某些群體(很多時候就是弱勢群體)下判斷,並從中編造或者拼湊一個矛盾點,然後製造笑料,或者是故意引人誤解,引起笑料。。即使,我們很多推崇的,十幾年前針砭時弊的小品,相聲也是這個路數,只不過在當時語境下,對於某些社會不良現象有一些批判作用,這也是當時語言節目被主流觀念賦予「說教」功能的原因。。而目前來說,我們對於這些東西就放寬了,語言類節目的尺度開始變大,本性就開始暴露了,而我國正處在前平權時代,而整個社會語言系統中,對於性別話題顯得極度遲鈍且落後,對於性別話題在公共平台上的基本政治正確並沒有建立起來,而且這是一個全球放送的國家級節目,出現這種明確已經遭到相關群體憤怒的觀念傾向(比如剩X),這已經超出了開玩笑的範疇了。。歐美的脫口秀節目,並不是不可以開弱勢群體玩笑,但是起碼不能觸碰那些已經被相關群體反感多時的點(比如極力塑造對於某些群體刻板印象的角色,是一般沒人敢隨便碰的),這種政治正確是基本的公共媒體道德。。

最後,我國處在主體價值觀的過度階段,第一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理想被淡化了,毛主義不準隨便提了,改革開放的實用主義到今天出現了一個空窗期,因為我們進入了新的階段。但是很詭異的在於,某些自稱大陸「新儒家」者的幾位人士在提倡宗族觀為基礎的秩序論,以及傳統性的家庭觀,並被媒體居然被主要媒體提到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貌似肩負起了「復興傳統文化」的任務,實際上就是試圖補上這個空窗期,但是問題在於提倡的那一脈新儒家,正好是宗族意識相當重的那一脈,雖然他們也提出了要改革傳統士紳社會中宗族共同體,要適應現代社會。但是至少在性別問題上,新儒家的宗族觀和女性觀,沒有太多改良,父權意味依然很重。。嚴格來說,目前官方公共政策和公共輿論傾向,是完全沒有注意到平權運動已經進行到一定階段,社會關係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這樣一些事實,所以說,目前官方在性別話題上的大部分觀念都是相對落後的。


昨晚和父母一起看春晚,因為剛剛離婚,看到二十塊錢二手貨時整個氣氛都不好了,都不敢去看父母的臉,只能裝作沒聽見,心裡特別難受。

抱歉,因為評論太多不能一一回復了,真的謝謝你們,大家都非常的善良,我只能在這裡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
不過那句話怎麼說來著,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一直懷抱著這樣的希望,願所有人在新的一年裡都能如此。


中國女性(其實是全世界女性),就因為多長了一個子宮能生孩子,就變得不結婚也是錯,像男人也是錯,讀博士也是錯,被人認為幹什麼都靠睡……還要作為某種「商品"一樣的東西被賣來賣去,然後這個國家收視率最高最主流價值觀的節目把這些堂而皇之地當笑料娛樂大眾,還沒有什麼人覺得這不對。


關鍵的一點在於,央視是官方的,代表官方的意識形態和political orientation
所以那些說藝術創作需要歧視的醒醒吧,一個普通人這麼調侃女性沒什麼,但是上升到國有主流媒體就是另外一碼事


長久以來,我們的綜藝節目(出於某些原因,我覺得不能光怪導演編劇們思想粗俗)不敢真正去諷刺時事,去抨擊不良現象,只會拿別人的缺陷和倫理哏當笑點。不是嘲諷這個人矮就是那個人丑,再要麼「你個鄉巴佬沒見過世面給坑了吧」「我是你爹哈哈哈哈」。觀眾嘛也習慣于欣賞這種鬼玩意兒,自以為潘長江一上去就集火身高天經地義——看評論就知道。

然後呢?集火到女性身上了,女性站出來表達了不滿。一部分人意識到了,而另一部分人還在驚訝:為什麼殘疾人也好農民工什麼的也好,在被拿出來當笑點的時候,都「心甘情願」地接受了,你們怎麼就不接受呢!在整體的病態娛樂中,想要保持某一方面的正常果然艱難。
---------------------------------------------------------------
下面有位朋友說,他覺得持「春晚沒歧視女性」觀點的人「並沒有持有農民工殘疾人被歧視無所謂的觀點」,我不怎麼同意——不是說他們會宣稱應該歧視民工,而是他們並沒意識到某些行為同樣屬於歧視。很多人舉了「為啥潘長江不為身高梗鬧意見」恰恰說明:他們覺得性別,外貌,以及以前出現過的表現農民愚蠢之類的事情是可以被「官方」取笑的,這樣的人很多,多到足以讓演員自身去迎合他們。相聲小品要諷刺的,應該是「醜惡現象」,而不是一個人長的丑了,胖了,有殘疾了,謀生的手段不夠有逼格了,就可以拿到央視春晚這種場合給大家看「哈哈哈哈哈好可笑啊」。我理解他們為什麼不敢諷刺「事」,可是我不贊成他們為這個原因,凈拿些「人」的問題開涮。


這是妥妥的性別歧視。

但是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面向全國觀眾,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中出現了性別歧視價值觀」,嚴重的問題是:


從導演,到演員,乃至絕大多數普通觀眾(更包括很多女性觀眾),基本都沒把這當做一回事。


繼春晚連續多年拿身體缺陷製造笑料之後,今年的春晚,非常多的笑料集中在了性別上(特別是女性)。有些朋友說這是現實主義的喜劇表現手法而已,但是對但是請大家注意這些性別歧視的笑料出現的目的並不是旨在揭示其內在的荒謬從而進行辛辣的諷刺,而僅僅停留在某個標籤群體與主流「不同」罷了。

我再具體一點,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提出了女性在媒體中發展的兩個主要目標:

一是促進婦女對於媒體的參與度,也就是促進婦女對媒體的影響;
二是改變媒體傳播中對男女性別角色的陳規定性,打破僵化的角色規範。

那麼問題來了,春晚這台晚會,對「女性在媒體中發展」第二點目標,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促進?還是倒退?考慮到節目中出現的剩女、陪睡、二手貨。賣女兒……諸多情況下,我認為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在我看來,春晚最糟糕的地方在於:當你不需要它說教的時候,它偏偏拿著漏斗往你腦中硬灌價值,用高八個度,慢一拍的語言來想讓你相信他們自己已經不再信的東西;而當你需要它「敢為天下先」的時候,需要它發出聲音引起討論做社會價值觀的急先鋒的時候,它通常都會選擇最保守乃至最糟糕的那種。

今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層性別歧視的窗戶紙被春晚捅破了,但我打賭節目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

這根本不是禁區。

這才是讓人無從下手地方,肥皂箱上的演講者,最害怕的並不是周圍的憤怒反對者們,而是周圍來來回回卻對他毫不關注的人流。當你認為很嚴重的時候,普通人,乃至被冒犯的主體:女性們(部分),都不認為這是個問題。西蒙·波伏娃曾說:「女人不是天生的,社會女性的外在形象也不是『天然』的,是被塑造出來的。女人在看待自己和做出選擇時,不是根據她的真實本性,而是根據男人對她的規定。」我們的文化環境,從來都是一個男權本位的文化,當女權主義呼籲反對一直存在的價值的時候,很多人才猛然驚醒:原來這些價值並不是女性本身需要的,進而塑造的,它們僅僅是掌握話語權的優勢性別的精英們,為了鞏固性別統治而對弱勢性別進行的改造和洗腦。

比如諸位現在理所當然享受的「受教育權」,在百年前還是天方夜譚,現在的狀況,正是得益於無數前賢爭取的奮鬥。更何況在中國的某些落後地區,女童的受教育權比男童更受不到保障——只有我們認識這個事實我們才會驚醒,人權是你的,但是你要實踐它?要吶喊,要行動。

只要把這次關於「春晚 性別歧視」網上所有的討論大致瀏覽一遍,比如微博,比如知乎,那麼所有有志於爭取性別平等的女權主義者都能感受這個國家的性別環境有多麼嚴峻——整個社會的性別狀態不是很糟糕的「對抗」,而是更糟糕的「冷漠」,大家都習以為常,不覺得這是不正常的,不平等的,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壓迫,就像羅薩·帕克斯坐上白人專座之前的樣子。


玻璃心?聖母?或許是吧,但是……請教諸位啊,有哪次民權的進步是由對權利和權力不敏感的人推動的?還請指教一下。

最後,阿瑪蒂亞森在其著作《正義的理念》中寫道的兩段話我分享給大家,大家可以對照「很多人無視明顯的性別歧視」這種現象進行思考——

對於適應了剝奪狀況產生的滿足和幸福感,我們應該進行更多的思考,只有這樣,已經適應了剝奪狀況的人們才會具有反抗的自覺。
…………
對於所遭受的剝奪而產生的適應性,會通過幸福或者願望實現的方式,導致效用的扭曲,從而使得長期受剝奪的人並未對其實際遭受的困境給予足夠的重視。

========================================================
哦,我確實是男性,但是有一個常識就是:女權主義並不是女性的專利,實際上它是人權主義的一個分支,劉瑜說過:「我想不到有什麼理由一個人權主義者會不是女權主義者。」深以為然。

========================================================
可以進行微博和微信等非盈利性社交媒體的轉載和分享而不用告知,盈利性公共賬號轉載請先聯繫我,說明平台和賬號性質,請各位轉載者自重。


更新

春晚作為面向全國人民的節目,必然想要疏解所有人的情緒,想疏解所有人的情緒,語言節目就需要去嘲弄一個(導演演員認為)「政治正確」的對象。那麼各位通過春晚嘲弄胖、矮、賣女兒等,反推出對這種「政治正確」的討論是很自然的。至於其是否真的「正確」,則見仁見智。個人認為,其實庸俗不堪,起碼比起陳佩斯的那種純粹靠對幽默的思考創作出來的作品要差勁很多。

以下為原文的碎碎念
1. 使人放鬆、發笑的東西往往最容易掩蓋他們更深層的內涵。

2. 曾聽著名喜劇藝術家易滷蛋說過:最搞笑的永遠是一個肥婆掉進了水溝里,你的喜劇往往是別人的悲劇。

3. 一切的文學建構,不一定忠於現實,但從來都採集於現實,並賦予態度和想像。現實的立場林立人盡皆知,態度的唇槍舌戰更是火花四濺。

4. 正麵價值從不反映世界的全貌,同樣感動的,有火燒邱少雲也有黃河絕戀。

5. 對此題所討論節目的態度不僅僅是文藝品味的體現,更是現實中價值取捨的表達。


我昨晚在看的時候才發現……這幾年春晚這麼怪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根本就沒搞清楚自己想要表現的是什麼!
一方面想要給維尼大大舔腚,但又沒舔好。南水北調工程的那個歌曲,播放出來的畫面簡直渾似朝鮮歌曲《沒有他會死》。白糟蹋了一首歌,畢竟聽起來還不錯。
一方面想要弘揚愛國情懷,但弘揚了個賈斯汀比伯。在唱著我是中華好兒孫的時候跳街舞;在唱著怎能無傲骨的時候舞蹈演員跪在了地上……你們搞毛啊?
一方面想要拉攏年輕觀眾,但做的節目又難看到讓人不敢直視。尤其是第一個小品,它有什麼自信把自己放在最前面的?
一方面想要塞一大堆說教的進去,是,他們做到了,但誰特么看春晚是圖著接受教育去了?
一方面努力的想要搞個大新聞,結果火了的全都是醜事。
一方面想要體現領導們政治清廉的政治形象,結果特么邏輯完全不對……畫虎不成,連狗都覺得自己被侮辱了。
一方面說要節約預算,然後收了騰訊的錢,發了兩億多紅包。而舞蹈演員的服裝設計費呢?全都被領導們拿去大保健了?
一方面說,我們要弘揚親情什麼的,讓主持人在台前說的熱淚盈眶。可觀眾聽了膩味到想吐,而且……你們顧慮過單親家庭和離婚了的觀眾么?
等到他們發現自己想要的效果一個都沒有達成,婊子沒當好,女神也沒希望之後……他們只能掛起牌坊說你們年輕人太浮躁,我們眾口難調……
——難調個鬼啊?!
那麼多好的節目被你們放了那麼多私貨進去,別說有的節目本來就不怎麼樣,哪怕是三星米其林都變成泔水了好么?!
(對不起,說了不少髒話,但我這麼溫柔善良,大家就當作沒看到好了)


瀉藥。
首先,本屆春晚存在嚴重的歧視問題。不光是性別歧視,值得分析的歧視問題有很多。作為一個男性觀眾,我甚至都能感到,春晚存在的嚴重性別歧視問題讓我覺得受到冒犯,就不用說對女性觀眾了。
(順便說一句,在虎撲步行街上,相似主題的帖子下面,一大片的回復全都是「玻璃心」,「這算甚麼歧視你們這些女權婊」……虎撲這是藥丸的節奏)
其次,本屆春晚是近年來最差的一屆,甚至比前幾屆人人喊罵的春晚還要差,尤其是語言類節目。原因很簡單:
任何時候,語言類節目,尤其是旨在逗樂的語言類節目,都必須通過逗笑觀眾來獲得最終的成就。而「笑」這個行為,如果不能通過情節的精巧結構來呈現,就只能通過「咯吱人」的方法來達成——也就是簡單粗暴的身體動作、表情語態,以及嘲諷。在嘲諷當中,歧視一向是最容易做到的。

#更新,有知友認為「如果完全按照不歧視的套路來 可觀性和娛樂性也不大 一片真善美的小品以前的春晚多的是 吸引力不會太大」。
我的觀點是:歧視與嘲弄是兩回事情,對主流意志的嘲弄不構成歧視。比如趙麗蓉的《英雄的母親》,就是用平民的生活經驗,嘲弄了扛著攝像機的、強勢的主流意志代言人,嘲諷的是社會上尤其是領導層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這比今年的《投其所好》最終通過大領導的賢明來解決戲劇衝突,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另外,侯黃的名片打撲克、陳佩斯朱時茂的主角配角,都是沒有歧視的經典作品。
而這些歧視出現在春晚上,有著更加嚴重的意義:首先,這些歧視超出了日常的範疇——你會因為別人胖、矮而當面嘲笑嗎?你會跟別人說「你嫁女兒要貨比三家」嗎,可他們會; 其二,春晚代表的是主流意志的體現。春晚歧視弱者,並不意味著反映現實中的歧視,而是為現實中的歧視合理化背書。用一個知友的話說,看了這節目,很多善良的,沒有做錯事的人會難過,很多胖孩子矮孩子會在學校被欺負。

下面是比較齊全的分析。我基本全程看了春晚,但歌舞、雜技等內容值得吐槽的點多不到哪裡,想到了隨時吐槽。整體吐槽以語言類節目為主。答案很長,慎入。

一.《喜樂街》


刨去歧視和抄襲問題,它還算是一個相對較有趣的節目,至少基本上並未通過咯吱人的手法來搞笑。
但毫無疑問,它是本屆春晚性別歧視最嚴重的節目,甚至超過了後面的《小棉襖》。原因有二:
1.小品隱含的情節是,當一個女性胖、丑的時候(甚至都不用丑,只需要胖),她就無力解決自身的工作、情感問題。事實上,對賈玲的歧視並不體現在與瞿穎的對比上,而在於賈玲作為一個完整(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嘴)的、獨立的個體,僅僅因為外形不那麼出眾,而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時,其他演員甚至觀眾們將至視作「理所當然」。
2.小品進程中,老白和李菁對賈玲進行的肢體動作,包括捏臉、打臉、拍打、推搡等。在喜劇表演中,這些動作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這一點我不反對。但在正常的演出中,我們可以看到男性演員對男性演員做這些動作,也可以看到女性演員對男性演員做這些動作,卻極少會看到男性對女性做這樣具有一定攻擊性和降級性的動作。試想一下,如果中間坐的是瞿穎,老白一掌推在對方胸上,大家會怎麼想?

這些動作的實質是讓賈玲女性化的形象進一步被消解,隱含著這樣的邏輯:一個長相普通、腕力不錯,胃口不小,大大咧咧的「女漢子」是男性化的,也會因此失去社會的認可。因此,女性就應該有「女性的樣」——作者生怕大家不知道什麼是他希望呈現的女性,還特地拉來個瞿穎做對比。

最後,我個人認為,小品不是不能夠嘲笑缺陷(何況微胖還不算缺陷),但是這種嘲諷必須為主題服務。可這個小品的整個流程中,賈玲的「缺陷」未給主題帶來貢獻。

二.《中華好兒孫》

2月20日更新:感謝多位知友,我對這個節目的觀點確實很不成熟,從善如流,虛心接受。

三.《車站奇遇》


蔡明前兩年在春晚的表現十分驚艷,但這個節目的水準之低,完全刷新了她的下限。用身高梗咯吱人,是十分嚴重的歧視。
有很多人說,潘長江被嘲笑了這麼多年矮,他都沒說什麼,為什麼這群女權主義者要跳出來說歧視?這句話犯了兩個錯誤。首先,以往被歧視而沒有開口,不代表現在不能開口講出來。社會在變化,觀念在進步,憑什麼以前不說,現在不能說?
其次,今年潘長江的節目和以往有本質的區別。以前年的」小陀螺「為例,他在前年塑造的角色是一個熱愛廣場舞,但是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的男人,他的熱情和自身硬條件的反差,構成了節目的重要衝突點。

而今年,他扮演的是一個普通的中年男人,這個角色完全可以由黃宏、郭冬臨來演,他的身材與劇情的主題並無關聯。這個前提下,對他的身材做大量的嘲諷,就只能說是咯吱人,而不是劇情設計。

有人說,這個節目很像破產姐妹中Max吐槽Han,兩者的確有相似之處。用破產姐妹的例子來解釋的話,那就是:此前破產姐妹中的身高梗有時候與劇情有很強的聯繫,甚至在季末的時候,Han因為身材矮小因此受過騎師訓練,因而騎著馬解決了危機,這是精妙的劇情設計;而到了第四季,Han的身材更多作為填充劇情時間的咯吱人,破產姐妹也因此在第四季變得不那麼好看了。
另一個例子是,鞏漢林演的上海人也經常被人看作地域歧視的典範,而他曾演過的」母雞啦「則不是,原因就在於,方言本身在劇情推動上是有作用的,而非單純為了搞笑。
用苗阜和王聲的話說,方言在喜劇中是要起作用的,「niania風浪太大了」是精衛。
這個節目值得吐槽的點還有很多:
一向講究政治正確的春晚在這個節目的關鍵點完全沒有講究,比如司機不系安全帶,也不檢查車況即出車,警察竟然不管;
潘長江竟然要用一口氣喝一瓶水的江湖把式來博得喝彩(甚至沒有打出「此動作可能存在危險,切勿模仿」的字幕),等等。

四.《小棉襖》


又是一個充斥歧視的節目,而且是地域歧視、性別歧視一塊兒來。
刨開歧視問題,這個小品是失敗的——劇情莫名其妙大雜燴,硬要扯上什麼兵團墾荒是敗筆;抄襲「雞同鴨講」梗這種老得不得了的梗,收棉襖的天津人一出場大家就知道會有什麼結果……笑點除了雞同鴨講,基本就靠三樣:糊建人、天津話,絆了三次的門檻。
如 @大臉撐在小胸 所說,儘管門檻的笑點完全就是低級,但父母輩就是吃這套(我爸也是,不吐槽了)。而福建話的問題,如上所述,並未起到推進劇情的作用,而是單純地用方言的「缺陷」討笑聲。

在歧視問題上,這個節目對女性的物化是明顯的,並且其主要的劇情動力就來自挑動每個觀眾心中現實存在的女性物化問題。當馮鞏扮演的父親對準女婿說出「貨比三家」的時候,這個節目的身上就已經充滿了性別歧視的陰影。

五.《投其所好》


刨開歧視問題,如果不是最後出現的大領導太過討厭,這個節目倒可算是不靠咯吱人來逗笑的佳作。比如,乒乓網當圍巾還算是簡單的搞笑,但加上郝建窘迫的一句「配重,風大」,就升華成了幽默。

論到歧視問題,我個人認為,節目本身塑造了一個個案,就是投領導所好的女性幹部,並且以「這個領導他喜歡我……」這句未完的台詞作為明確的暗示。有人會認為,這個個案是諷刺公權力的權色交易,女幹部在諷刺中居於「公權力」的一方。但我個人認為,且不說有多少女性幹部是自薦枕席,有多少女性幹部是受到脅迫,光是這種諷刺,本身就隱含著對女性幹部作為一個整體的猜疑。它與之前對賈玲代表的「女漢子」的歧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歧視圈——在現實中,成功的女性依靠的是身體與姿色,而沒有身體與姿色的女性就活該失敗,這就是這兩個小品要告訴我們的。

此外,這個節目的弱點還在於,說是說「拍馬屁不好好工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可是最後,兩個人並沒有因為這麼干而影響對人民的服務因而受到懲罰,而是依靠大領導的賢明來解決了戲劇衝突。小品本身應該嘲諷官場存在的不正之風,但最後解決不正之風的方案則是大領導的人治,可謂敗筆中的敗筆。

六.《社區民警於三快》


愚蠢之極的小品,連咯吱人都省了,全無笑點,連「你無情你無恥你無理取鬧」都拿出來噁心人了。值得警惕的是,以往我們光是看到表現基層民警辛苦的小品,就已經覺得有點肉麻了,而這個小品,則索性表達了這樣的價值觀:基層民警連舒舒服服坐把椅子都不行,就得到處亂跑才算是對居民有貢獻。

七.《一定找到你》


另一個讓人吐槽無力的作品。整個故事的情節主要動力來自於誤會出獄犯要來報復,說實話從「越獄」兩個字一出口,我就知道最後的結局了,相信大家也是如此。所以,這個誤會能夠帶來的驚喜本身就很少。
問題是,你好歹想點別的辦法啊,哪怕讓出獄犯長得再凶神惡煞一點,哪怕再多鬧出一些「技術性誤會」呢?在出獄犯登場之前,劉濤和郭冬臨本來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埋下足夠的伏筆,而非只是搞個「摔杯為號」的導火索。
另一方面,政治正確對這個節目笑點的傷害是巨大的。因為政治正確,所以出獄的犯人必須是改造好的,所以他上門來找人一定是感謝而非報復,所以我們猜都猜得到結局。

八.《這不是我的》

算是本屆春晚罕見的亮點。作為苗阜王聲的腦殘粉,我個人覺得這個相聲在嚴重受到束縛的情況下,能有這樣的表現算是相當不錯了。王聲的捧哏有點急,他的捧本身是必須慢才出彩的,在晚會相聲上吃虧很大;苗阜的逗功力又有進步。
從節目來看,編排依舊延續兩個人一向的精巧布局,伏筆到位,包袱抖得亮,尤其是「不約我們不約」是神來之筆,而且還有現掛。但是題材限制,和滿腹經綸確實沒法比。

以下是零散吐槽。
首先吐槽一下今年的串詞,前一半的串詞弱智無比,老畢對著一號演播室的呼喚不像是隔著演播室,倒像是隔著火星到金星的距離;各種主持人的串場詞毫無邏輯,連二人轉都比不上,大概是千字二十請的文案……而後一半的串詞,基本上就是主持人替習總把十九大報告都給做了。

再吐槽一下,這應該是歷屆春晚當中,除了「春天的故事」之外,最直接吹捧現役領導人的一屆,有一首歌的背景畫面直接是維尼出巡記。你看我們長者,比他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不搞個人崇拜,1990年還自己跑去春晚現場與民同樂。

接著吐槽一下今年的歌曲,看一下《從前慢》(混蛋啊,我大木心的詞不是這麼用的)、《當你老了》、《回家的路》、《拉住媽媽的手》、《鄉愁》,這些歌曲無不是在表達這麼一個觀念:回家去,盡孝去,讓老母親等你你就是不孝,不想家沒有鄉愁就是壞蛋。有位知友抖機靈說,看到這幾首歌,就知道中央養老政策又要變了。而我覺得,這似乎表明了當前中央對於重構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需求。而一旦一個社會從上而下要求普通民眾執行更高的道德標準,通常意味著它很可能要在經濟和文化上虧待民眾了。

關於歧視,最後說兩句:
我本人是沒品笑話的忠實愛好者,沒品笑話也充斥著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種族歧視,但它與春晚的不同之處在於,當它發布、我們閱讀這些笑話時,我們知道它正在宣示「我正在玩歧視梗」,或者說,沒品笑話本身隱含著「我們知道這些歧視是不對的」的意味,並且用這種意味消解了歧視帶來的冒犯。而春晚則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歧視他人,這兩者之間有本質區別。

#更新:有人評論說,看過就算了,還評論,無聊不無聊。
我覺得,你們的評論用在你們身上真合適。


我的女權意識覺醒的應該也算蠻早的,十四歲的時候就氣憤地在要交給語文老師的日記本里寫:

平生最討厭要求你「文靜」、「賢惠」的長輩。
為何不是「堅強」、「聰慧」、「勇敢」。

一切不能男女通用的美德,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美德。

----------------------------------------------
對於知乎上天天都在吵的「誰該買房子」,「首付要不要對半分」「誰該做家務」「誰來養孩子」我不想發表任何評價。

每個人家境環境姿勢水平都不一樣,只要你們覺得妥當就好。

-----------------------------------------------
用知乎er常用的討論姿勢來說:

馮鞏的那個小品,娶女兒,要拿聘禮來換,這確實是習俗,現狀。

爸爸這麼想,很正常。女婿有這想法,也很正常。

但當女兒聽到爸爸只給女婿開了「十八塊」的價碼,自己就可以結婚的時候,激動的跳起來,說:「爸爸我愛你~」

這不正說明了女兒對自己的不歧視嗎?

他認為爸爸沒有為難自己的男朋友。

她沒有要求男方有錢才能娶自己。

她沒有物化自己。

她覺得結婚是「兩個人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住在爸爸的旁邊。」

而不是「嫁給一個人,去他們家伺候他全家。」

而到最後結局,馮鞏也的確沒跟女婿提什麼「拿錢才能娶女兒」的事。

拿三十塊錢換的一直是棉襖啊!

換個角度看一下,
換個方式理解下,
社會也沒那麼黑暗啦。

-----------------------------------
關於對「文靜」「賢惠」的質疑:

相信很多姑娘都會聽過老一輩的人教育你:
女孩子不要太淘氣,「文靜」一點。

我就想知道憑什麼女孩子一定要把「文靜」當做一種優點。

這不就是因為千百年來大家對女性的審美就停留在:「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緣故么。

誰說文靜是女性的性格特點。

你活這麼多年都沒見過心直口快雷厲風行活潑好動的女生么。

我覺得她們同樣很優秀。


2/21答案更新(IT狗的強迫症)

我是來反對蕭西之水zhenduo的知乎答案。
知乎的習慣是先說有沒有,再說對不對。好,按照規矩來。
春晚存在性別歧視嗎?存在。這種性別歧視值得批判嗎?值得。批判春晚的性別歧視是大題小做嗎?絕對不是。
第一個問題請參看其它答案。本文僅回答了後兩個問題。

首先春晚自己的定位就不是一台單純的綜藝晚會,還有國家喉舌的作用。春晚作為媒體當然具有一般媒體的社會責任,此外更是國家直接對外表達政治動向,政治態度,宣揚政治理念的工具。要不你去推特youtube宣傳個啥。
好,既然你的定位那麼高,我對你的要求自然也高。我要求一部AV探討人性是無理取鬧,那我要求一部大片思考社會這不算過分吧。
春晚的節目體現了一種要求,這種要求是國家希望我們社會表現出的精神文化樣貌。那麼,這其中出現了性別歧視的內容,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站起來高聲呵斥,而是要笑一笑就結束?在國家級晚會上出現錯誤的東西,為什麼要大度?國家級別的綜藝節目上就不該不該非常特別很不該出現這樣的東西。因為這代表了這個國家就存在著性別歧視的態度。

我出生在貴州省的農村,我讀書時見過扔在水塘里的女嬰,我野炊時遇過匆匆掩埋在樹林的女嬰。我有很多女同學,我看著她們被逼選擇自己不想去的大學,做不喜歡的工作,結不明不白的婚。這些事實放在眼前,你要我怎麼相信我們已經平等了?
在我老家,不知為啥有種習慣就是吃飯默認女孩子會喝橙汁。每次有聚會我都要先喊一聲我要可樂,不先說端上來的就會是一杯橙汁。有一個次我的一個同學,她看著我的可樂說:其實我也喜歡喝可樂。我問她:那你為什麼不點呢?她說:我不知道,我總覺得女生好像應該喝橙汁才對。
我結婚的朋友偶爾會在qq對我說:我好想要你那種自由的生活。我說:其實我也並不是很自由。她說:至少你可以選你喜歡的。
以前我遇到對我抱怨生活的朋友,我會試圖用語言鼓勵她們做出改變,去跟家人和丈夫抗爭,可是這樣的情況從未改變。隨著時間的推進,我知道如果不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根本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幫到她們。而現在,當她們再問我的時候,我常常感到語塞,因為我沒有任何能為她們做的。
不在這個位置,根本感受不到這其中無形的壓迫到底有多可怕。它大到可以讓你放棄你的尊嚴去選擇一個不熟悉的人,結婚,上床,生子。小到可以讓你放棄你喜歡的飲料去喝一杯你不喜歡的。
當喜樂街那個小品開始唱女神和女漢子的時候,我看到的是我的胖朋友在跑步機上頂著旁邊男性訕笑的臉留下的汗水,當女領導出場的時候我看的是在崗位競爭中因為長得不錯被同事背后里戳肯定睡過了氣得自己睡不著我的女朋友難過的臉,當小棉襖要賣自己時我看到的是我朋友離婚媽媽只想自己舔舔傷口可整個世界卻不肯給她一點空間時恐懼的眼神。
這個時候,我知道更多的人,是在哈哈哈哈哈哈的樂。
而我,哈不出來,因為我知道我有朋友正在被這些節目確確實實的傷害著。這個時候連打一個電話跟她們吐槽一聲:沒事的別理sb春晚。對她們而言都只是另一種傷害。
你們,真的就不能讓人家好好過個年?
其他答案裡面覺得這些並不算歧視的女生們,你知道你們有多幸運嗎?

有答案裡面說春晚不還歧視了潘長江的身高嗎這不也是男性歧視嗎。這個邏輯在我看來是,一個人吃狗屎貓屎雞屎所以再吃一點豬屎是應該的。等一下,人難道不應該吃米飯不吃任何種類的屎嗎?一台代表國家最高水準的節目只能靠各種各樣的歧視來獲得歡樂了嗎。我才不信我們就這點本事。


我悲觀地認為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在我們這一輩活著的時候是不會改變了。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上一輩。所以我們要大聲疾呼,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個問題,重視這個問題,從無知轉變為有知。這樣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會有更平等更尊重的心態,我們會收穫比我們更開放的下一代。當我們的下一代再教育他們的下一代時,會有更好的更現代的看法和思路,成就更平等自由的下下一代。
我希望我的父母們在她們剩餘的人生中可以追尋自己喜歡的事物,過著更從實愉快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同輩可以追求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擔負自己的責任,活的不後悔。我希望我的下一輩有一個更寬容的環境和條件去發現自己開拓自己的人生。我希望我的女朋友們熱愛這時間軸上唯一一次的生命,我希望我的男朋友們找到的老婆都是快樂自信的。

我希望春晚展現的是我們的社會一年比一年在進步,在開放。而不是抱著老祖宗的裹腳布要我們順從。沒錯,這個錯誤放在別的節目也許不會鬧這麼大,可正因為它是春晚,我們對它有更高的要求。
你在家跟你的朋友你的父母戳我我沒辦法,可你站在天安門廣場面對群眾指著我鼻子戳,那就別怪我跳上去抽你。
忘了在哪見過一句話:教育一個女孩不是教育一位女性,而是教育了一個家庭。
善待女性就是善待整個社會。
所以當一個代表著【中國態度】,起著引導社會方向的國家級別節目犯錯時,就要狠狠的抽上去。這一個錯誤,傷害的是生活在中國半數的人。
正因為春晚的背後是政府,是社會,所以春晚錯了,我們就要大聲的反抗!

最後,我仔細閱讀了答案里其他由男性給出的否認這是女性歧視的答案。在沒有女權意識,被培養的男權意識後面,我還看到一些男性的恐懼。這樣一個扭曲的社會價值,受傷害的除了女性還有男性。

我以前,嘲笑過班上穿土衣服的同學,用異樣眼光看過路上的殘疾人,用嫌棄的表情對過火車上的農民工,把洗頭房小妹晾的衣服偷偷扔進過下水道。因為我接觸的環境告訴我,這些人有問題。當我學習了一點心理學,才認識到做這些行為的我才是有問題。所以我要求自己改正,現在的我依然在不斷改正中。補這一句話,我是想說,爭取女性權利,目的不是要指責男性讓男性痛哭流涕說我錯了把女性當慈禧太后供起來什麼的,而是希望更多男性意識到這些看似沒問題的小事對女性造成的傷害。平權之路漫漫長,一步走到終點這種躍進童話誰信啊?
為什麼對春晚嚴苛,就是因為春晚這些節目,不但是對歧視行為的默許,更是加深,鼓勵了歧視。


如何評價?沒法評價。

一句話:什麼時候大部分人都能有端正的態度看待身邊的人,不judge他人,知道TA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女人或者是男人,不用性別標籤說話,不用偏見論斷他人,什麼時候這才不是個事兒。

這樣的stereotype, 潛意識裡無非還是對女性持有負面意見。固有印象做成笑料擺上檯面,我真心笑不出來。

前幾天和一個女性朋友A聊起有關開車的話題,她自己笑嘻嘻不在乎地說,開車上路躲開女司機才是正道。我反詰,你就因為性別標籤而這麼看低你自己?她無所謂的說,大家都這麼說啊。

是啊,大家都這麼說。所以那就該認命?

自己都做不到尊重自己,拿莫須有的東西消遣,那就別怪別人不尊重你。

當初學車的時候也是A和我吐槽教練對女司機的偏見,我說我也是,教練當初也這麼說。我和同組的兩個男性一起練車,可是後來帶我們的兩個教練一直說我比他們開得好,還都頻頻問我你確定你以前沒開過車,我說當然沒有。事實證明車技差和性別沒有關係,自己什麼能力車技就是什麼樣,這是個人因素。

嘲笑女司機、嘲笑女高管、嘲笑女博士、嘲笑剩女,動不動就嚷嚷「男孩危機」,這種現狀才是所謂導向安全的「政治正確」吧?

真噁心。

有啥資本歧視女性?你還是你媽生的呢。

我真不知道嘲笑物化一個性別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尊嚴上的優越感。

我只是覺得,似乎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大家都是人。

性別歧視?呵呵。

Fuck off.


我是一名男性女權主義者。

就「女漢子」這個詞而言,定義女性如果擁有獨立、強壯、勇敢等優點,與社會性別所賦予女性的溫柔、嬌小、缺保護等特點所不同時。那她將是一名女漢子。注意漢子這個詞的定義是男性。和男性說話如果偏溫柔就會被稱為娘炮一樣。這其實都是一種性別歧視。女性如果扛水桶就是「漢子」。為什麼女性就不能擁有這些優點呢?能抗水的自強就必須是漢子擁有嘛?說話直、爽快、大嗓門就必須是男人的特點嘛?男性說話細、溫柔就不是男人?是娘炮嘛?

當然,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電視節目中,女漢子等詞並不一定就是一種歧視。很多人也藉以自嘲,可能覺得純屬玩笑,無傷大雅。但我覺得前提都是組織者不明白這些話背後的意義。所謂不知者不罪。況且小品本身就是以一種諷刺來表現現實。(雖然羊年晚會我沒看到節目想表現這個,反而有種以此為笑點的感覺。)

最近的女權主義活動倡導以禁播節目、道歉為目標。就我個人觀點來看,與其阻止、抵制。倒不如將這些日常生活中帶有性別歧視的詞告訴大家。給大家普及為什麼它帶有歧視。

在更多的文章、運動、新聞中中告訴大家為什麼她們就帶來了歧視!因為說實話太多人已經被潛移默化影響覺得剩女、女漢子為什麼就歧視呢?她們自己就不明白,所以可能覺得這場活動來的莫名其妙。這很危險,女性生活在"被歧視"的世界裡卻渾然不知!

而且我覺得這場活動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告訴大家。這樣的歧視其實也正是侵蝕我們的下一代。媒體正是塑造孩子的價值觀。讓孩子在"歡笑"中學會歧視。這場女權主義活動不僅僅在抵制已有的人群造成的社會歧視,同時更在及時制止我們的下一代進入這樣的死循環中。希望倡導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孩子看到這樣的歧視時,能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你不能這樣對待別人,同時,如果別人這樣對待你,你完全可以表達你的不滿。

我堅信讓大家從不懂為何反對變成理解原由,從而才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參與到這場社會活動中來。

我是一名女權主義者,我支持這樣的社會運動。但我也希望這場運動能來的更徹底、更理性、更成功。

感謝最近女權主義運動的所有發起者,那些平常的人們。


推薦閱讀:

TAG:女性主義 | 價值觀 | 如何看待/評價 X | 性別平等 | 2015 年央視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