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與功夫茶如何分辨?


潮州人不請自答。
「功夫茶」應是誤傳。只因工夫跟功夫二者普通話讀音一致,而普通話常用詞並無工夫,口耳相傳就成了功夫。
「工夫」在潮州話中是講究的意思,工夫茶就是講究的茶,步驟多時間長,喝一杯茶很耗時耗力,不同於大杯茶。
我奶奶說因為以前的長工給財主做工很辛苦,除了吃飯只能有一泡茶的休息時間,於是偉大的勞動人民就發明了工夫茶。
╮(╯▽╰)╭是不是覺得好雞賊好low。但事實就是醬殘酷。吃茶本來就是極普通的一件事,非得搞得神神叨叨的,一會參禪一會喝出岩石森林的味道,太作了。


作為一個潮汕人,從《知乎日報》上看到 @徐博聞 的文章進來,在評論里半吐槽地表達了下相左的意見。可惜評論已經刪除,反正也睡不著,泯一口鐵觀音,坐起來整理下自己的答案吧。

先放觀點哈。我認為「功夫茶」乃是「工夫茶」在普通話中的謬傳,本無「功夫茶」這一東西。雖說網上很從稱「功夫茶」實為指「工夫茶」,但鑒於題主的問題是要如何分辨,我不是很苟同 @徐博聞 先生的看法。不能因為一個錯誤的表達用的人不少,就可以無視正確表達的存在。不管從語言發展上來說,以後是否某一個被另一個替代,就目前而言,二者本身正謬區分,還是要明確清楚。而不能以以後可能被替代為由把正確用法給否定掉。

1.本源
經典就不引用了,雖然觀點相左,但是其實引用的經典並不矛盾。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而已。
首先,工夫茶,是閩南、潮汕地區的一種茶文化。它並不單指泡茶這個過程,而是包括了泡茶、飲茶以及所費心思所處心境的一個統稱。所以不能理解其為泡茶技藝這一單一的事物。
其次,如其它答案提及的,在潮汕方言中,「工」與「功」的發音不同,「工」發「剛」音而「功」發「攻」音。根據潮汕話中的發音,實為「工夫茶」而非「功夫茶」。而且,「工夫」和「功夫」在該方言中的含義並不相同,所以不會有混淆之可能。如上面答案所言,潮汕話中的」工夫「也多表達時間的概念,但其中還暗含了「花心思「的概念,作形容詞用。比如「伊指個人辦事過工夫」,指人辦事用心,認真,和技巧並無關係。而「功夫」,最直接的含義就是「武術」,但很少有用於表達技巧技藝的含義(其他潮汕朋友有的話請告知)。後者多用「看(kan)課」表達。由此可見「工夫茶」就算在潮汕話中「工夫」二字並不是用來強調「技巧,技能」

2.語義
如 @徐博聞 所提及

黃啟慶和楊潔總結了2012年6月1日到12月30日的《人民日報》中「功夫」與「工夫」的出現頻率和表義頻率,可以用來佐證此觀點。本領、造詣的意思基本為「功夫」獨有,而時間則歸屬「工夫」,同時表示時間和人的主觀精力消耗則又回歸「功夫」,這是近代詞義分流的表現。

在普通話語境中,我基本認同兩個詞的定義。然而根據上文所述,「工夫茶「並不單單指泡茶的技藝本領,而是整體過程,並不強調技能面和造詣層面,反而強調過程中人的心態。所以在這裡用」功夫」明顯是不合適的。如果強調技能,那就不是「食(喝)工夫茶」而是「看功夫茶」了。且上文主要提及的是「工夫」的名詞含義,然實際上在潮汕話中「工夫」二字應該是形容詞才是。

另外其提到

而今天一些福建紅茶也依舊常用「工夫」一詞,最近的記載是2010年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政和工夫已有150多年歷史,是閩紅三大工夫茶之上品」,這裡「工夫茶」指的是一小部分優質紅茶,這裡可以理解為在製作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是下了大「工夫」,所以稱之為「工夫茶」。

這裡將「工夫紅茶」與「工夫茶」混淆了。在我所知的環境(華北、東部沿海),除了在特定語境下,「工夫茶」是指「潮汕工夫茶」。「工夫」茶,和「工夫茶」,二者的含義相距甚遠。不能以前者的存在而否定後者。

3.語言傳播發展
首先在這裡需要說明,我對言語學並不熟悉,無法從理論的角度去論述這個問題,只表達我了解到的情況和一些看法。

在有的答案和評論中提到,「功夫茶」搜索結果比「工夫茶」的結果多,並以此認為二者可以替代使用,而我並不認為如此。對於只是作為話語間名詞提及,其實大家更關注的是達意即可,用哪個無所謂。但是如果是到茶葉店,或者茶具店,上書「功夫茶」,估計老茶客就會眉頭一皺了。明顯會感覺店主對茶文化沒有了解,其茶葉茶具,是不是值得繼續了解就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和他人討論」工夫茶「,潮汕人說叫「工夫茶」,你非要說應該叫「功夫茶」,那也只會貽笑大方了。
因此,並不是說的多的,就是對的,就應該替代掉原本正確的。特別是題主本身就是想分辨,總不能說反正這個說的人多,你就當是對的吧。最後題主還是沒分清楚。

另外,語言的歸類,語法的形成,是依照現有語言總結歸納出來的,而不是先有語言分類、語法存在而後據此發展出語言。所以就算真的「工夫」二字含義有變,最多就是多了個特例,而不是活生生將「工夫」改成「功夫」。何況也要看看「功夫」二字在現實中的含義呀。想喝「工夫茶」,請您坐下來我燃爐煮水咱慢慢「滴茶」,想喝「功夫茶」且待我耍完這套大刀再說,嘻嘻。

歸根結底,我比較認同 @Daniel Ong下面的一句話

工夫茶作為一項自宋代起源,至今仍然保留完好並擁有其特殊意義的民俗,我相信潮汕百姓口耳相傳的意義,比起一些外人來到潮汕平原匆匆遊覽後留下的隻言片語更加準確。

同時表示對《知乎日報》輕率地轉發表達不滿,嘿嘿。 @知乎日報
-------------------------------------------------------------------------------------------------------

PS,不得不感嘆下,錯誤的傳播在互聯網時代變得更加容易了。有些答案還考究下,有些直接百度過來轉述下。親,您忘了百度也有錯的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不清楚的是就不要太斬釘截鐵,多少說下自己百度來得,好讓讀者判斷啊。

PS2,第一答案的作者也是讓人醉了,大長篇評論全被刪了,而且不讓評論了。可憐我碼的那麼多字啊。

PS3,剛又感嘆了下,知乎有多少人吧贊同等同於贊,回頭我應該建議知乎把感謝放在贊按鈕邊上,同時一定要用大拇指 的圖標顯式標出來,哈哈哈哈哈哈哈~


潮汕人。半夜看日報,樂了一會兒,拐過來表示一下對知乎日報的不滿,@徐博聞 提供的如此低票數低質量外加臆斷的答案居然也能上日報,真的太隨意了!


-

一、「工夫」與「功夫」

不光是喝茶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功夫」和「工夫」也是使用混亂的重災區,討論「工夫茶」和「功夫茶」我們要先從這兩個詞的辨析開始。

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來說,「工夫」一詞主要指的是做事消耗的時間,而「功夫」的內涵更偏向技藝、技巧的方面。但是,這兩個詞在辭典中也明確表示有混用的情況。比如「白費功夫」和「白費工夫」都有出現,但是意思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簡單考證了一下來源,「工夫」這個詞最早的含義是做工的人,東晉·葛洪《抱朴子·遐覽》裡面講「藝文不貴,徒消工夫」,這是時間的意思。而宋·陸遊《夜吟》則有「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這裡面則又是一種造詣本領的解釋。唐·元稹·《琵琶》裡面有「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功夫夜夜聽」,這裡面指的是時間。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裡面有「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加者,良由無分故也」,這裡面又變成了技巧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功夫」和「工夫」在唐宋時期的語境下大致是可以混用的詞。

詞典的編撰要考慮語言習慣,我猜測(未考證)「功夫」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更偏重「技巧」之含義而與「工夫」一詞產生的分化,拋開古代的源流,可能會和李小龍的「功夫」電影有關,讓「功夫」這個詞武術方面的含義深入人心,而武術則是技巧性的表現之一。

黃啟慶和楊潔總結了2012年6月1日到12月30日的《人民日報》中「功夫」與「工夫」的出現頻率和表義頻率,可以用來佐證此觀點。本領、造詣的意思基本為「功夫」獨有,而時間則歸屬「工夫」,同時表示時間和人的主觀精力消耗則又回歸「功夫」,這是近代詞義分流的表現。

黃啟慶和楊潔總結了2012年6月1日到12月30日的《人民日報》中「功夫」與「工夫」的出現頻率和表義頻率,可以用來佐證此觀點。本領、造詣的意思基本為「功夫」獨有,而時間則歸屬「工夫」,同時表示時間和人的主觀精力消耗則又回歸「功夫」,這是近代詞義分流的表現。

聽說潮州方言中,「工」與「功」二字的讀音並不盡相同,「工」的讀音為「剛」,而「功」的讀音則是「攻」,閩南話中似也有所不同。我不太了解這兩種方言,還希望可以有會當地方言的朋友出面進行一些解釋(評論區已有朋友確認此點,可見此二者之區別還是存在)。

二、「工夫茶」和「功夫茶」

分解了「工夫」和「功夫」兩詞的差異,就比較好談「工夫茶」和「功夫茶」的差異了。先擺觀點,「工夫茶」指的是一種品質較好的茶葉,而「功夫茶」則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閩粵一代的飲茶技藝。

清代不少記載閩粵武夷一代的文獻都有「工夫茶」的出現,比如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說「第岩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這很明顯可以看出指的是一種茶葉。而今天一些福建紅茶也依舊常用「工夫」一詞,最近的記載是2010年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政和工夫已有150多年歷史,是閩紅三大工夫茶之上品」,這裡「工夫茶」指的是一小部分優質紅茶,這裡可以理解為在製作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是下了大「工夫」,所以稱之為「工夫茶」。

但「工夫茶」一詞也有一點要聲明,它也會用來指代沖泡的技藝,而且潮汕語境中「工夫茶」才是本源。但因為「功夫」和「工夫」本就是容易混淆,在古代更是意義相近,只是近代才產生分化,所以看到用現在有人用「工夫茶」代表沖泡技藝也不是錯的,反而還是舊用法,只是這已經不再符合現在的慣常用法。其實,隨著茶葉分類的逐漸精細,「工夫茶」這個詞也用得越來越少了,就我個人而言見到「工夫紅茶」的次數還算多,其他的茶葉則很極用到「工夫」這一詞來形容。這是需要發展中的正常更替現象,「工夫茶」一詞今天的主流詞義也更和「工夫」相符合。

「功夫」的意思在近代更偏向技藝技巧,「功夫茶」也並不是一個有太久歷史的東西,它相比於早在漢朝就出現「工夫」一詞是非常年輕的。「功夫茶」的沖飲精細講究,衍生出一個「茶藝」的新門類,而所謂的「茶藝班」也都是學的「功夫茶」這一套。小壺小杯,極盡精巧,這裡面的學問都是「功夫」,所以可以叫「功夫茶」。

我很喜歡去潮汕喝「功夫茶」,缺點就是喝起來太費「工夫」了。在「工夫茶」越來越少見的今天,這句話大概可以作為方便理解這個問題的總結。

感謝閱讀。

-

參考資料:

[1]《「工夫」與「功夫」辨析——兼談同義詞與異形詞的區別》,胡勃 徐流,重慶師範大學,2010
[2]《「工夫」與「功夫」探析》,張學力 陳蘭,語文知識,2013
[3]《再說「功夫茶」與「工夫茶」》,黃啟慶 楊潔,漢字文化,2014

-

附上一段評論區的對話,這很必要,請大家參考,潮汕閩南方言中原本只有「工夫茶」而沒有「功夫茶」,這是我答案中忽略的內容,但我認爲現在趨勢是「功夫茶」取代「工夫茶」,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以下爲解釋。

我並不覺得功夫和工夫之詞義分化是由於打字導致的,或者是什麼壞事,因爲文字意義之變事實上深受語音習慣之影響,如果從專業角度說這本是兩個異形詞,而不是同義詞。潮汕的「工夫茶」可以是本源,但隨著時代發展,本源就僅剩下考據的價值,而新的意義變成主流。類似的例子在知乎有不少的討論,這在語言的發展中是正常的表現,專精文字學、訓詁學的知友有很多優質答案。

「工夫茶」代指品質較好的茶葉是我自己的概括,您認爲工夫茶的意思是現在普遍意義上的「功夫茶」我很理解,這是一種對本源文化的認同,但本源文化的保護之心並無法阻止語言本身的變遷,這也是我答案的出發點,可以說我和您的答案在出發點上就完全不同。

福建紅茶會在名字後面加上「工夫」來指代其品質優異是沒有異議的,而這也是「工夫茶」在當今中國語境之中最常用的含義。而潮汕本源的「工夫茶」之本意,已經慢慢被「功夫茶」所取代,這無法用好壞評論。可以說是文化本源的退步,但學者會記住這個「工夫茶」的意思,您也可以在生活中告訴大家「功夫茶」原本的寫法是「工夫茶」。

只不過「功夫茶」取代「工夫茶」是大勢所趨,它的含義也更符合現代漢語發展中「功夫」與「工夫」兩詞的語義分化。

-


上面的人都說了,在閩南語里「工夫」和"功夫「發音是不同的。」功夫茶「是不是」工夫茶「的訛傳我也不大清楚。但按我的理解」功夫」指技藝、技巧方面,「工夫」指心思方面,按照食神的說法,用「心」才是衝出好茶的關鍵。
你看普通潮汕人家,真有幾個用眼花繚亂的技巧去沖茶,但是人家的茶就不好喝嗎?五字真言「和愛精潔思」,和愛居前,說明泡茶時的心境氛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支持「工夫茶」,反對「功夫茶」,兩個詞的思想境界不同,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潮汕人,不是非常深入,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在潮汕語境里,工夫和功夫在常規意義上不是一個意思。功夫很多時候被簡單理解為武術,而工夫更多指心理層面上的,用心、費心思的意思。

而我們只說工夫茶,基本沒聽到有說功夫茶的。

這跟閩南語系有關,潮汕話里保留了很多古文的語義和使用方式。比如「行」是「走」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因此這個也和目前排名第一的說法有關聯。但我不認同其功夫茶取代工夫茶的意思,在我們的方言里,這兩個詞完全用來指不一樣的東西。


我不知道第一個答案為什麼會那麼高,而且我也不能評論第一個答案。然而確實我在小時候把工夫茶誤解為功夫茶。隨著年齡的增長,確實用功夫茶無法解釋潮汕的工夫茶。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功夫茶,單潮汕來說,只有工夫茶。作為一個潮汕人,潮汕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我堅信功夫茶不會代替工夫茶的。我也會跟我的孩子們講,潮汕的茶,只有工夫茶。


作為一名潮汕人,可以很負責得說這兩個詞是不同的,工夫茶才是正確的叫法,用潮汕話發音說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工夫茶不是專指某一種茶,應該是一種泡茶方式,現在茶的品種已經擴大到很多種茶品,但是沖泡方式還是工夫茶。


發音不一樣,從小就讀作「工夫茶」,就是這麼簡單
汕頭人


工夫,這個工就如「工作」,花的是心思。
功夫,這個功就如「功力」,出的是力量。
只有工夫茶,沒有功夫茶,指的是用了心思和技巧有了意境的一系列的茶文化。


補充一點東西:
在評論中,我解釋了許多東西,目的在於區分工夫茶與功夫茶,說明二者來源:功夫茶實為工夫茶的誤傳,工夫茶也沒有指代「品質好、工藝複雜的紅茶」的意思。
然而,徐博聞先生仍然堅持「工夫茶」現在指代的是工夫紅茶,而已經沒有了原本的意義,這點各自保留意見吧。
在茶語清心論壇中提到,工夫紅茶源於武夷山小種紅茶(清早期)。但盛於閩紅,以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為主流(清中後期至民末)。祁門紅工藝雖來源於白琳工夫,但在近現代才成為工夫紅茶的代表。目前能查到最早成文的工夫紅茶規範,是1950年的祁門紅分類標準(我見識粗淺,如有錯漏請前輩指正,不勝感激)。
工夫紅茶的歷史不長,屬於小眾茶葉,不能說明問題。除了坦洋工夫,其他的幾乎很少聽到有人提起。中國茶博會上從來未見坦洋工夫之外的其他工夫紅茶。退一步講,工夫紅茶即使流行甚廣,和工夫茶,也不能混為一談。

工夫茶逐漸被功夫茶替代,有這個趨勢。原因在於普通話或者打字時很難區分工夫、功夫二者,並且功夫這個詞更為常用。但這個趨勢現在還遠遠未到來,至少在方言地區,「工夫茶」仍然鮮活地存在著。要是功夫茶徹底取代工夫茶,我也就認了,但現在讓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錯誤取代正確,是不能坐視不管的,能做出些許努力,保留些傳統,再好不過。題主提問工夫茶與功夫茶的區別,這個必須說清楚。

題外話,我對工夫茶三字正確念法的印象,不是來源於家裡(家裡一般說起茶爐、食茶、撥茶、滴茶),而是來源於早期《夏雨來》系列裡古色古香的潮汕對白。現在潮汕話劇團比起當年老戲骨如雲的時代褪色了不少...不怪如今的年輕人,怪整個大環境吧。


========================分割線==========================

潮汕人前來回答,現有的答案略有錯誤。「功」「工」二字,在閩南語系中的發音是不同的。因此,我斷定正宗寫法應該是「工夫茶」而非「功夫茶」,潮汕話里,是沒有「功夫茶」這個詞的。

更正一些東西:

但隨著時間流逝,功夫和工夫這兩個詞詞義上趨於同化,都存在「花費時間和精力後所獲得的某方面的造詣本領」的含義。因此,應該也沒分別了。

以下是 @徐博聞 指正的內容,十分感謝,特此更正。

您的答案中有一個錯誤,「功夫」與「工夫」兩個詞在現代漢語發展中,詞義是趨勢是分化而不是同化,在古漢語中這是兩個同義詞,但現在已經愈發不是,這是經過學術界嚴肅討論的結果。

工夫茶作為一項自宋代起源,至今仍然保留完好並擁有其特殊意義的民俗,我相信潮汕百姓口耳相傳的意義,比起一些外人來到潮汕平原匆匆遊覽後留下的隻言片語更加準確。
工夫茶並不是特指哪一類茶品種,而是對起源於福建潮汕,閩潮百姓對青茶(半發酵茶)的沖泡方式的一個統稱。步驟繁複,每一個步驟又有其獨特的講究,最耗工夫(時間)。而最後將茶泡出理想中的口感及味道,就是泡茶之人(戲稱為「廳長」)工夫(本領)所在。

PS:工夫茶步驟大致有: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等。其中,前六步又統稱為「治器」。雖然現在由於器具差別(如傳統的粗陶爐,砂銚,鵝毛扇,橄欖炭...),不是人人都講究這麼多,但是大致一套流程,還是能走個遍的。其中釃茶的講究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更是幾乎所有潮汕人耳熟能詳的技巧。


@徐博聞的答案簡直不能

我不介意別人念工夫還是功夫 但像徐博聞那傻逼一樣念錯了 思考錯了 還言之鑿鑿的說功夫才是對的 工夫也不是錯的 什麼叫工夫也不是錯的 工夫就是對的好嗎 就因為外地人把工夫念成功夫 我們的工夫就只是本源 就只是也不是錯的 簡直日了狗

然後什麼叫作叫功夫茶是趨勢?是外地人開始接受工夫茶並把工夫茶當作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了?還是潮汕話的工快念成功了?本源是發明者和繼承者,這群最核心的用戶無法改變,怎麼就是功夫一定是趨勢了?


潮語是有工夫這個詞的,沒有功夫的說法。工夫是指細心用心做好某件事情,任何細節都考慮周到,而且處處體現做者的用心所在。


婦女節當天,小編分享了1957年的《潮州茶經》,而今再往前找了找工夫茶的發展脈絡,今天小編將給大家分享王子怡申請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中「工夫茶」選段。

小編又從文獻中發現了幾處好玩的地方。比如,文中說工夫茶最早指品茗藝術的時候,用水是煎至初沸。1936年《清朝野史大觀》中提到潮汕的工夫茶是「壺一杯四」,方盤,還有先用涼水醒茶等等。

————+—————————————————

明代中後期開始,茶飲與茶器日益精緻化、藝術化、小型化。明末周亮工記載,他曾專門到著名茶商、大茶人閔汶水處品茶:「閔汶水居桃葉渡上。予往品茶其家,見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盞酌客,頗極烹飲態」。周亮工肯定了閔汶水對於茶事事必躬親的作法,領略了使用小巧酒器飲茶的妙處。這種趨勢發展到清朝乾隆年間,導引出一種新的品茗藝術--工夫茶。

「工夫茶」一詞最早見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陸廷燦《續茶經》卷下「茶之出」中引《隨見錄》云: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但此處所說之「工夫茶」為茶品種之名,而不是指飲茶品茗藝術。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袁枚游武夷山,品嘗僧道所獻武夷茶,深得其味,撰《武夷茶》,文中雖無「工夫茶」之名,但其所述無疑是「工夫茶」。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廷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以「工夫茶」專門指稱品茗藝術,首先見於清·俞蛟所著的《潮嘉風月·工夫茶》。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朴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

俞蛟是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活於清乾、嘉時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曾任興寧縣典史,因此對粵潮嘉一帶的民俗風情了解頗多。《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記》便是他耳聞目睹親歷之作。嘉慶六年(1808年)四月成書於廣東齊昌官舍之凝香室。文中記述的潮州工夫茶的程序與茶器與今天流行的工夫茶几無二致。可見在乾、嘉時期,工夫茶已基本成型了。

由此可見,工夫茶原本是指武夷山所產佳茗之名,其品飲方式及茶器首先由武夷山的僧道所倡,後經袁枚等文人品飲,體味到其妙處後,逐漸流於世俗間,茶器也配備成套,遂成為一種品茗藝術。

清·咸豐年間,寄泉《蝶階外史》「工夫茶」記述了工夫茶的茶種、烹煮和品飲方法及使用茶器,並指出「工夫茶,閩中最盛」,工夫茶已經成為福建地區盛行的品茗藝術了。

清·光緒年間,徐珂編《清稗類鈔》四十八冊,其中《飲食類·邱子明嗜工夫茶》中所述大致為俞蛟、寄泉文之綜合。其文中所述茶具與烹飲之法基本與俞蛟文同,但多了以茶待客部分。文中指出,「閩中盛行工夫茶,粵東亦有之。蓋閩之汀、漳、泉,粵之潮,凡四府也」,即工夫茶已由福建傳播到廣東,流行的範圍擴大了。

初刊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的《清朝野史大觀》乃輯錄手抄秘籍、各省府縣誌、名家文集及已刊行之筆記叢錄而成,其卷十二「工夫茶二則」載:

「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功夫茶為最。其器具亦精絕,用長方瓷盤,盛壺一杯四。壺以銅製,或用宜興壺,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客至,將啜茶,則取壺置徑七寸、深寸許之瓷盤中。先取涼水漂去茶葉中塵滓。乃撮茶葉置壺中,注滿沸水,既加蓋。乃取沸水淋壺上,俟水將滿盤,乃以巾復,久之,始取巾。注茶杯中奉客。客必銜杯玩味。若飲稍急,主人必怒其不韻。」

所述較詳,以茶待客部分與《清稗類鈔》一致。

以上諸文多是對閩粵盛行的工夫茶的文史性記載,真正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茗藝術並將其提升到茶經的高度進行系統論述的是翁輝東所著的《潮州茶經·工夫茶》。

早在俞氏《潮嘉風月·工夫茶》中就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翁氏《潮州茶經·工夫茶》由「茶之本質(產區、品種)」、「取水」、「活火」、「茶具」、「烹法(包括品飲)」五個部分組成。內容詳盡,表現了工夫茶擇茶、擇水、擇火、擇器、烹煎、品飲的完美體系,與陸羽《茶經》的構造體系基本一致,也貫穿了陸羽《茶經》的文化精神。

翁氏在《潮州茶經·工夫茶》開篇簡述了茶之功效後指出工夫茶「實具有特別之素質與氣味在」。翁氏認為「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於茶之本質,而在於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緻之烹制」,故其文以「茶具」和「烹飲」兩部分筆墨最多。

翁氏所列常備工夫茶具為:茶壺、蓋甌、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紅泥火爐、砂銚、羽扇,還有茶罐錫盒、茶巾、竹箸、茶桌、茶擔等。列出這些茶具後,翁氏強調:「『工夫茶』具,已盡於此。飲茶之家,必須一一畢具,方可稱為『工夫』。否則牛飲止渴,工夫茶云乎哉!」這與陸羽所強調的「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的茶道精神一脈相承。

關於烹茶,翁氏認為「茶質、水、火、茶具,既一一講求,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語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指出了烹茶的重要性,「所以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應客,不論洗滌之微,納灑之細,全由主人親自主持,未敢輕易假人。」即事無巨細,主人應親自烹茶應客,方為工夫茶之道。這也是中國古代茶人的一貫主旨。

這種工夫茶飲法一直延續下來,不僅盛行於南方,如今南北方許多茶藝館多採用這種工夫茶法。

由於飲茶方式的改變和陶瓷藝術的發展,明清的茶器在釉色、造型和裝飾上有了很大的變化。


排第一的答案引經據典,我其實是不好意思回答的,怕答錯,但還是答了。
第一,我們先關注一下,功夫茶這個名詞究竟什麼時候興起的。從影視等方面了解到的功夫茶,在茶作為tea推向全世界前中後,都沒有任何稱功夫茶的,雖然tea也是功夫茶同源,所以功夫茶是茶文化後來發展出來的,潮汕人很早就遍布世界範圍了,尤其香港,故而潮汕人把功夫茶帶在身邊。
第二,是從哪個地方或者文化推動,讓全國,全世界都知道的。功夫茶興起在功夫之後,而且是通過粵語傳開的,不是普通話,在功夫茶這個名詞傳開的時候,大陸還是很落後的,反而是亞洲四小龍香港,還有之前已經打開世界眼界的李小龍的功夫,讓世界更廣泛知道功夫茶。
第三,真要考究,請尊重起源地的文化。為什麼潮汕人都說功夫茶是錯別字呢,樓上很多人說了一些原因,但不是全部,我補充一些,首先是功夫和工夫的區別,功夫,顧名思義,是李小龍的功夫,可以打架的。而工夫,在潮汕話意思里,是精細,麻煩等意思,說工夫茶,其實就是潮汕人為了泡出那一小杯茶,過程非常繁複,可以理解為工夫做得很足,也可以理解為很麻煩。
工夫茶才是本來的稱呼。


以上的回答跟我看到的都不一樣,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說法。

「功夫茶」是「工夫茶」的錯誤寫法。


潮汕人表示,功夫茶是什麼東西?都是輸入法惹的禍


工夫的釋義有以下幾個:
精力 時間
杜荀鶴 《秋日閑居寄先達》詩云:「到頭身事欲何為,窗下工夫鬢上知」

造詣 本事
陸遊 《夜吟》之二:「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

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範疇,朱熹稱之:「窮理工夫」、「涵養工夫」。黃綰 《明道篇》卷一:「至 仲尼 出,而大明厥韞,以知止之止指心體,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皆艮止、執中之正脈。」

時間 時光
元稹 《琵琶詩》:「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聽。」 宋 辛棄疾 《西江月·遣興》詞:「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從字面來看,料理這件茶事且須精力、時間、造詣、勞力等等,可謂全身心的投入。


不懂,我爸只跟我說過:剛呼系摳練誒。


工夫茶,是指一種制茶的工藝工序,這種工序很複雜,很好工夫,這裡指的是人工,時間。
功夫:是值得一種沖泡方法和品飲技術,要求泡法講究,要功夫。考驗泡茶人的功夫。考驗喝茶人的功夫。借指泡茶,品茶的技藝。


推薦閱讀:

小說《金瓶梅》中提到哪些茶點?

TAG:中國文化 | 潮汕地區 | 茶文化 | 閩南 | 工夫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