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古怪的顏料原料有哪些?

想徵集稀奇古怪的顏料原料。
在 壹讀 精選里讀到很有趣的一篇文章 5 個帶顏色的歷史冷知識
其中提到了 木乃伊棕, 腐爛貝類泡在尿里得到的埃及豔后最愛的皇家紫,梵高最愛的含鉛的鉻黃 ,可能是拿破崙之死的元兇的舍勒綠,以及牛血和牛糞提取出來的茜草紅。非常有趣,感興趣的可以去搜。
想徵集更多有趣的顏料原材料以及相關的故事,謝謝_~

增:另外,有哪些含有毒性的顏料呢?什麼原料?謝謝。


看到這個題目就一股熱血衝上心頭(≧?≦)!
【內含部分圖片可能引起您的不適,請慎入】

只說說有歷史考究的天然資源,人工合成材料pass……

【胭脂蟲】
上面的大家都說了胭脂蟲,我隨便擴展一下。
·
這種蟲原產於中南美洲,在至少一千八百年前就被古代印第安人用來化妝,給食品染色等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之後的大航海時代被西班牙人帶回歐洲,當時的歐洲紅色染色傳統材料是茜草,特別是四葉茜和六葉茜。胭脂蟲的顏色比茜草染出來的紅要濃郁很多,所以當時的歐洲貴族們都很喜歡。

·

西班牙人為了利益,故意不公布胭脂蟲的繁殖技術和物種信息,而讓歐洲人對胭脂蟲到底是個啥有各種聯想,有猜想胭脂蟲是一種花的種子、也有人說那是蟲變成的果實等等。直到十六世紀末秘密被戳破,大家才知道原來是昆蟲。

·

在十六世紀後期,胭脂蟲又被東印度公司帶到菲律賓,之後傳到了中國,叫「洋紅」。
看到「洋紅」這個名字,就能理解為什麼胭脂蟲的紅色會被叫做為洋紅的原因了……就像番茄、胡瓜、西瓜一樣,加了個「洋」字就帶來了濃濃的舶來感……

聚集在一起的雌蟲們

聚集在一起的雌蟲們
·

其實胭脂蟲染出來的顏色是深棗紅色,不是我頭一次聽說時腦中蹦出來的胭脂紅……一想到這點就好心動……

其實胭脂蟲染出來的顏色是深棗紅色,不是我頭一次聽說時腦中蹦出來的胭脂紅……一想到這點就好心動……
·

在歐洲17世紀, 保存的許多肖像畫里,從畫家的寫實表現可以判斷出畫中的人物衣服所表現的顏色和光澤,知道為什麼不難看出他們的衣服材質嗎?甚至,可以看出來是哪種原料染出來的。尤其是胭脂蟲染出的深棗紅色更容易被認出來。當年請得起畫師用畫的方式留住面貌的人,也必定是當時的豪豪們才負擔得起的。


【紫膠蟲】
在上面的胭脂蟲東傳之前,我們也有自己的染色蟲——紫膠蟲,也是被當作口紅或胭脂的材料。
這種蟲是南亞的熱帶特有的蟲,中國也有。古代時被叫做「紫鑛」,記載曾被用於調製琉璃。

有百寺,琉璃為甓,錯以金銀,丹彩紫鑛塗地,覆以錦罽,王居亦如之。——《新唐書·南蠻傳下·驃》

·
其實紫膠蟲的色素含量不高,遠沒有胭脂蟲那麼高。它們體內的色素有效成分是Laccaic Acid,屬於酸溶解的染料。

沒找到更準確的圖片了……紫膠蟲染出來的顏色是略偏紫的紅色。

沒找到更準確的圖片了……紫膠蟲染出來的顏色是略偏紫的紅色。

這個就是紫膠蟲趴在樹枝上分泌出的Lacciac acid,中醫叫它「紫草茸」……沒錯它也是一味中藥……

這個就是紫膠蟲趴在樹枝上分泌出的Lacciac acid,中醫叫它「紫草茸」……沒錯它也是一味中藥……
·

說個跟題目沒關係的……染色中使用了高溫,紫膠蟲的巢還含有蟲膠質,冷卻了會附著在鍋邊上,很難洗乾淨。紫膠蟲的膠質有熱塑性 ,也是早期黑膠唱片的原料之一


【角倍蚜+鹽膚木=五倍子】
「五倍子」為角倍蚜在鹽膚木上寄生後所形成的蟲癭。
寄生在漆樹科鹽膚木上的蚜蟲,雌蟲的口器戳進樹榦/葉柄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膚被蚊子咬了腫起來的現象,之後雌蟲進入腫起來的囊腫里,一群一群地扎堆寄生,所以又被叫做「百蟲倉」。
圖片就是蟲癭部分。


可以染色的部分不是紫膠蟲這種昆蟲,而是被蟲附著過的樹皮。樹皮被咬產生了單寧。
·
染色方法是用高溫煮,再用鐵離子媒染染色,會馬上出現藍黑色的變化……很戲劇性。煮沸的時候,五倍子的聞起來像是酸辣湯的酸鹹味道。


這是五倍子和薑黃染出來的絲巾,五倍子染出來的顏色是帶著紫的藍黑色。
·
現在在中藥鋪里可以找到它,被當作止瀉藥賣……不過,較早之前,五倍子曾經也是鋼筆墨水的藍黑色原料,還是古代牙齒的染色材料。
染黑牙齒這個也很有意思,知乎上有相關問題的討論古代日本女性為什麼以染黑牙齒為美? - 日本文化

這個行為被稱作「涅齒」。日本早期的宮中婦女,結婚進宮後,就會立刻使用五倍子將牙齒染黑色。為了表示她們堅貞,不侍二夫的決心。在日本的時代劇中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據說,牙齒被五倍子染黑過,都不會生蛀牙……

這個行為被稱作「涅齒」。日本早期的宮中婦女,結婚進宮後,就會立刻使用五倍子將牙齒染黑色。為了表示她們堅貞,不侍二夫的決心。在日本的時代劇中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據說,牙齒被五倍子染黑過,都不會生蛀牙……
·
評論區的@瑪爾斯 提出不明白「已婚婦女進宮」這部分,解釋一下……
日本天皇過去的後宮制度中,是沒有宦官的。後宮中的女性除了皇上的嬪妃之外,還有代替了中國古代的宦官地位的日本女官、女房。詳見後宮十二司_百度百科

或許有人會覺得將蟲用來當作染料塗料、給食物染色、甚至化妝品有點殘忍,心理上也會有點抗拒,甚至噁心。但在過去,那段取得色彩材料有一定難度的時代,我感覺也帶著一些小小的浪漫和奢侈。
高彩度的色彩,同時也是社會地位的體現,象徵著財富與權貴。古代人使用色彩的時候,都費盡了心思, 甚至有些時候,即使有錢有勢也未必能用得到或者用得起。
看到張公子的回答下有位 @nic nic 同學的評論「活在如今,真是幸運,所有顏料統一售價」,超級贊同……
每個時代在處理技術上,都有各自色彩處理的限制、材料取得的難易、權威上的社會表達約束等條件制約著,不像現代人可以自由自在的使用和表現色彩……我很喜歡畫水彩和油畫,彩繪中顏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經常會很羨慕會用電腦畫畫的人,色彩的搭配可以更加更加自由……
無論任何階層、貧富程度,與古代相比現代是個色彩自由的時代~

其實還有一些有意思的植物,很多顏色的來歷都帶著很多故事……可惜我最近比較忙,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有趣或者稀奇古怪……
想繼續看的人請告訴我,要是有人喜歡我就繼續寫了( ′ ▽ ` )?

————————————二周目新添部分—————————————
【貝殼們】

牡蠣殼曾經是石灰的原料。燒制牡蠣殼留下的灰是白色的,常常被當做顏料使。台灣人更喜歡將牡蠣殼鋪曬在海灘上,放在太陽上曬白,利用天然的紫外線去除雜質,就是所謂的漂白,曬出來的漂白。

有人用牡蠣殼磨成粉來糊大白牆,也有人直接碼起牡蠣殼上牆

有人用牡蠣殼磨成粉來糊大白牆,也有人直接碼起牡蠣殼上牆

·

和牡蠣殼相同性質的是貝殼,能產珍珠的那種,大家都懂的

它倆的區別就在於貝殼內側有層會反射七彩光的薄層,被叫做「薄膜色」。貝殼燒制或研磨出的粉末,是帶著珍珠閃亮的白色,所以除了當普通白色顏料「珍珠白」使用,也是化妝品原料「珍珠粉」。

·

西洋的動物性染色材料Murex trunculus+brandaris+Pupura haemastoma等三種貝殼所取得的分泌物,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了貝紫。——貝紫染色是地中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約在公元1世紀結束時或者公元1世紀早期,尤巴二世創建了一座泰爾紫染料工廠,分解索維拉潮間帶岩石間的骨螺和紫色貝殼。這種紫色染料被用於羅馬帝國元老院托加長袍的鑲邊。

「貝紫」其實不是貝殼的名字,其實是骨螺 Murex的鰓下腺,一種位於筋肉和內臟中間部分的呼吸系統組織里的黃色活性分泌物(這個形容怎麼看怎麼像那個什麼……),是不溶於水的。但是染在布料上,曬個太陽氧化後會得到一種純度很高的紫色色素。氧化過程是初期的黃色分泌腺液日光暴晒後——劇烈地轉為綠色——藍色——紅色——紫紅——最後成為純正的紫色。purple這個英文單詞就是由紫貝中的purpura演變而來的名稱。

在普林尼寫《博物志》的時候,已經有了明確可以記述的關於貝紫染色的工藝流程。如書中詳細記述:染色海貝的生長期大約在一年左右,春夏季節是採集的時間,因為那個季節會產生大量的分泌物。提取的分泌物要加以處理,方法是將貝內的筋肉和內臟取出,加鹽淹泡三天,然後用蒸氣加熱法,剝落鰓下腺內的分泌物。書中所記載的染色法是:從貝中提取腺,在容器里加入鹽和水,加熱十天,然後清除表面的浮垢,並通過加人尿來調節色彩的深淺等。羅馬帝國在383 年頒布了敕令,禁止貝紫染色的商業和民間行為,而將其確定為國家控制生產的產品,所以稱為「帝王紫」。

·

題主提到的「腐爛貝類泡在尿里得到的埃及豔后最愛的皇家紫」中的貝類就是上述的幾種骨螺。

可能不同地區的提取方法不同吧……

·

貝紫在歐洲曾經是昂貴和貴族的象徵,直到後來一個叫帕金的英國化學家成立了第一家合成染料公司Perkin and Sons。法國的J.Nitanson又發現了乙烯,從而發展了洋紅Magenta的染料,取代了貝紫的地位。貝紫現在已經絕跡了。

【燃燒煙】

中國傳統的墨主要可以分為松煙墨和油煙墨

·

偏藍調的松煙墨

曾經在《天工開物》看過製作方法,現在手邊找不到原著了……大概憑記憶描述一下:先在松樹底部挖個小孔,然後在旁邊生小火。隨著溫度影響,松樹的脂液慢慢流出,全部流完時把松樹枝加在上面開始加火再燒。收集燒完剩下的松煙,先上膠後錘鍊再滲入麝香等香料就做成了。

松煙是粉塵小顆粒,是更濃郁的黑色,古人一般用松煙作山水畫、書法,除了提供書畫材料,也是中藥材,更是印刷、漆器、彩繪的顏料。

格物筆記:松煙墨製法

·

偏紅調的油煙墨

收集麻油、桐油、豬油等油脂燃燒後形成的煙塵而製成,偏紅調其實就是偏棕色

松煙墨沒光澤,油煙墨有光澤,所以油煙墨也多用於花鳥畫

·

野史中的隱形墨

南宋樞密王庶的兒子用明礬在紙上寫下「秦檜可斬」,沾水後才看得見。卻因為這張紙,之後引發了勒索事件……(這個還要去查書確認一下)

【藍銅礦石】

其實就是青藍色的原料,中國古代叫「石青」,普通的礦物性原料……

很想講講這個,其一因為群青色真的很美,特別是運用在油畫中的時候;其二是有很多名字,名字的演化還有地域性體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在古歐洲古中國都有很悠久的歷史……

拉斐爾聖母像代表作,《西斯廷聖母》,外套部分就是使用了藍銅礦顏料繪製

拉斐爾的聖母像Madonna of the Candelabra

拉斐爾的聖母像Madonna of the Candelabra

教堂聖母像要鮮艷一些……

·

礦物性染料大部分都是有毒的,所以常用於彩繪也有保護木材避免蟲蛀的功能

·

青色的代表性礦物性原料,這種礦石叫Lapis lazuli,Lapis在拉丁語中有「石頭」的意思、lazuli在波斯語中指「天空」,合起來就是「天空的石頭」。「天空的石頭」是藍色的~波斯語是屬於阿富汗區域的語言,也是藍銅礦的產地。天空和大海是永恆的,有著亘古不變的原則,也象徵著正義。

·

鹼性銅碳酸鹽的性質大家都知道。藍銅礦通常都夾雜著雜色的其他物質,比如純銅或金,使表面看起來會有金亮的感覺,所以也被叫做青金石Lazurite。較純的藍銅礦色彩是深沉才讀較高的深藍,會泛出一點紫色,如英國傳統水彩品牌溫莎牛頓的紫色和群青表現力都極其豐富,特別是著名的「溫莎紫」。

·

十五六世紀的藍色顏料都以藍銅礦為主,從阿富汗地區大量進口,被賦予了高貴、稀少、神聖、美麗等意義,所以又被稱為oltremarino「貴重的青色」,在貿易中名字又變成現在大家熟知的ultramarine「群青」——由ultra和marine組成,「跨越」和「海洋」:跨越海洋而來的顏料。(特別說明一下Ultramarine是礦物質的藍,Indigo是植物藍)

·

在中國古時候叫「銅綠」,也叫做「銅鏽」。不像西洋自然開採,在中國古時候一般為人工製取:在銅片上塗醋小火微烤,或者是用醋酸悶蒸,閑置幾天後表面就產除了藍綠色的「銅鏽」,再刮下來集中處理使用

·

明代的《金瓶梅》、《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里,出現青色的名稱表達有:青、天青、鴉青、大青、毛青、石青、豆青、粉青、黑青、綠青、墨青、青旋旋、藍、翠藍一共十四種青藍色。這些細微區別多是由於鹼式碳酸銅的化學性質影響的。清明小說大多都著重顏色的描寫,特別是《紅樓夢》

「全文共出現有763個與色彩相關的詞 匯,這些辭彙共可以分成八個色系,其中以紅色係為最多。共有紅、大紅、朱、赤、桃紅、銀紅、 丹、水紅、絳、赭、粉紅、石榴紅、朱紅、猩、猩紅、紫絳、絳紅、海棠紅、大赤、硬紅、嫣紅、荔 枝色等22種共314次。光紅字出現的次數共226次,比例是占所有色彩的35.56%。也可以從中看出中 國人對紅色的喜愛情形,或是影響的深遠。 」

·

跑題跑得可遠了……雖然還有很多能講,但還是打住……


——————————————三周目待編輯——————————————

【紫草】

在當年紫色可是因為齊桓公在全國引領了新風尚呢。詳見如下情景對話: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 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 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 ,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 吾甚惡紫之臭(xiù 氣味)。」 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官名,侍衛近臣)莫衣紫; 其明日,國中莫衣紫 ;三日,境內莫衣紫也。——《韓非子》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

1.紫色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就很流行了,並不是最近出現的。

2.紫色的染料是紫草,全國大流行的需求已經不是野外採集能供應上的,肯定有大規模的人工栽培了

3.當年老百姓想穿什麼色兒就穿什麼色兒,沒有強行規定,大家都能穿紫色,當然前提是你穿得起

4.齊桓公說紫草有點臭……真的有點臭……

5、能染成紫色的面料就是文中的「素」,也就是白絹,吸附能力更強的蠶絲放在這也使行得通的……

所以這段記載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市場上都不是騙人的,還有政治利益上也是blabla的……

那麼紫色衣服在當時是很貴的,比沒染的衣服還要貴四倍。可以看出當時要染出一件紫色衣服是很困難的……

首先要農民漫山遍野地找紫草,挖出根部、清洗乾淨,晒乾後販賣。制衣的手藝人們在收到紫草根前,要先將絲質或者毛質的衣服經過「灰汁」二、三十次反覆鹼性煤染和乾燥等步驟的準備處理,才能進行第二部的侵染染色。紫草根部紫色色素的萃取技術,是在40℃左右的溫水浸泡下將色素搓出來,而揉搓色素又是一門技術活。要染紫現代的一塊小手帕的面積,就需要兩個染色匠花半天在溫水中不停揉搓。價格高也是能理解的……


【黃櫨/柘木】

金黃色染料(不是明黃或者正黃喲),它的親戚在《詩經》中被稱為「蒹葭」……這麼一說大家就很熟悉了吧……

·

隋唐的皇帝們很是喜歡黃櫨樹榦部分染出的顏色,也因此而演變成黃色是皇帝服飾的專用色,具體是在咸通9年,唐高宗下的詔書規定的。並且也被遣唐使帶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天皇服飾的顏色。

在日本一些古書中也記載了自從嵯峨天皇以來皇袍的顏色製作材料:

「綾一疋、櫨十四斤、蘇芳十一斤、 酢二升、灰三斛、薪三荷」——《延 喜式》、《雜染用度》

除了櫨木是皇帝專用色的染色材料之外,《本草綱目》又說皇帝專用色的染料是柘木。 不過柘木和櫨木都是很稀有的植物啦,都可以表示尊貴的黃色稱為黃袍的染料。也有可能在唐朝前後用櫨木,明代轉為使用柘木。這兩種材料都有存在的可能性,只是存在的時間不同……不過這也是推論。

·

當然後來皇上們就不穿染制的衣服,改穿真金了:融金箔成漆,捻在絲線上上機編織而成……


【各種紅色染料】

因為太多了,挑我覺得少見的點一下……

·

各種動物的血

記載中最常見猩猩的血,很多人猜測這也是「猩紅」名稱的由來。在一些文獻中也有記載:

「永昌郡有猩 猩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華陽國志》

「狒狒…血可染排。」——《酉陽雜俎》

·

龍血,紅桉樹膠的一種

·

麒麟竭,大部分產自印尼、馬拉西亞, 是叫做麒麟血藤樹的果實汁液,麒麟竭的命名,可能是因為麒麟血藤樹而得名

·

木紅:蘇木,蘇木的染色部位是在樹榦,《天工開物》的做法是用水煮沸然後用明礬媒染,就得到了木紅色,要是青礬就變成了紫色


【蓮子殼】


【核桃】

你們剝過鮮核桃嗎?這樣的


——————————————四周目【化妝品原料】——————————————

唐代化妝內容就有「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這七個步驟。大體也是以紅色和白色為主,再點綴上黑、黃、藍、綠、紫等顏色。


【白】-&>鉛

在《墨子》里看過,大禹就曾經製作過白粉。甚至到殷商時期的紂王,也曾經用鉛錫燒制白粉,給妲己用。秦始皇也有使用白粉的記錄,甚至出現「紅妝翠眉」的化妝方式。可見從古代大家就在追求膚色白,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ˊ_&>ˋ

·

白色除了有乾淨的感覺之外,也是神聖的象徵。比如白璧、白圭、白木等,甚至動物如白虎、白象、白龜、白猴都是瑞獸的象徵。

·

粉的材料古代出現的有胡粉、米粉、豆粉、鉛粉、蛤粉等等,近代出現的有鋅粉、鈦粉、鈣粉,有動物、植物和礦物等等……

·

「胡粉」的說法,從字面上看,就可以知道像「胡瓜」一樣,也是和西域有關的物品,所以才叫胡粉。

·

另稱為鉛華/鉛粉,也是由於其製法而得名。把鉛、醋和鹽密封放置在一起(第一次看還以為是做皮蛋的流程=-=),一定時間後鉛的表面會產生白色的霜粉。收集霜粉調上豆粉、蛤粉(這裡應該是指蛤蜊殼),幹了之後製成塊狀出售。是彩繪、繪畫的原料,也是化妝品。胡粉都是有毒的,嘗起來有點甜又涼涼的,給人精緻的感覺,因此也得到了古代婦女的喜愛。塗在臉上,臉色由白轉為白中帶青。互粉的製作工序繁複,所以價格也高,一般的婦女會轉而使用米粉、豆粉之類的植物類無毒替代品。

·

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盤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之心。——《後漢書》

是李固被人打小報告了,說他在喪禮進行中大家都痛哭流涕的時候偏要在臉上撲粉,怪模怪樣

·

古時候,主要產在辰、韶這兩個地方,也叫「韶粉」。

·

胡粉主要成分為鉛,常常因為接觸空氣中的硫化物變成黑色,敦煌石窟的黑色佛像也是這個原因。後來的畫家也因此拋棄胡粉,改用貝殼燒制的、更穩定的氧化鈣類蛤粉作為白色顏料。至於現代顏料常見的鋅白和鈦白,就更加穩定了,白色純度也更高。


【黑】-&>藍銅礦

除了白色,黑色也是古代評價美女不可缺的條件。古籍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黛」,上「代」下「黑」的組合,意思是相通的。

根據古代版「辭海」《釋名》的解釋,「黛」是去除眉毛的毛,用顏料重新畫上的意思;《說文解字》更直接地解釋為「畫眉也」。黛使用的地方眉毛為主。黛並不是完全屬於黑色,也有「青黛」,《康熙字典》上的注釋,說「青黛」是「空青而色深」,就是接近黑色的深藍色。

·

「空青」是礦物性藍銅礦顏料所借用的顏色名稱,常常出現在彩繪中。

·

粉對應白,黛對應黑,黑白分明就說明了古代女性美的標準。

·

古時候人們還會染髮,用的是現代一樣的石榴果實的石榴皮,能染出黑髮。


【紅】-&>川紅花

左「絲」右「工」的結構,也說明了「紅」起源和絲織品工作有關,後來才被借用來表現色彩。「紅」和化妝品也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因為受到漢朝張騫從西域引進「紅花」的緣故。

·

中國的紅花來自西藏、四川、河南一帶的藏紅花和川紅花,藏紅花產量少價格高,一般都只作葯,只有川紅花才拿來染色。

·

紅色被用於化妝的材料叫「胭脂」,歷史上還有燕脂、燕支、焉支的叫法。胭脂的材料主要是紫鉚、紅花汁、山榴汁,紫鉚就是前面說過的紫膠小蟲子,品質最高,其他兩個次之。

·

紅花汁是染色後剩下的染液沉澱後的渣,乾燥之後就能用了。又被叫做「紫粉」,可以大膽地猜想胭脂色的色相是帶著淡紫的粉紅色。

「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以染粉為婦人色,謂之燕支粉。」——晉代崔豹《古今注·草木》
「燕支染粉,為婦人色。故匈奴名妻『閼氏』,言可愛如燕支也。匈奴有〈燕支山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張泌《妝樓記》

·

先用胡粉打底,再加紅花提取物得到的桃紅色,就能得到「桃花妝」。鉛白和桃紅跳出的色相,唐代稱為檀紅,也就是粉紅、淺紅。至於大紅色,則叫做「絳唇」。

·

除了以上材料,還有硃砂,古代婦女重要的口紅原料,價格也很高,也經常因為高價被形容權貴。硃砂是汞的衍生物,有劇毒。普通婦女口紅是紅花色素反而更安全。

古代口紅的畫法也分為這麼幾十種: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恪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眉花奴等…………

當時對口紅的追求不只有色彩,還有香味……

甲煎是一種人工製作的複合香料,是當時製作高檔口脂相當複雜的工藝,而且動用了甘松香、艾納香、苜蓿香、茅香、藿香、零陵香、上色沉香、雀頭香、蘇合香、白膠香、白檀香、丁香、麝香、甲香十四種不同的香料,其中大多數屬於昂貴的進口香料。

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細看只似陽台女,醉著莫許歸巫山。——岑參《醉戲竇子美人》

讀起來真是讓人臉紅心跳……

·

古人富人或美女用的胡粉和硃砂都是有毒物質,不知道是不是「紅顏多薄命」的另類解釋了。


【黃】-&>鬱金

起源於南北朝,而又在唐朝流行起來的「額黃」,就是在額頭上粘帖金箔或塗黃色顏料的化妝方式。

·

下面有個關於小花痴的故事:

隋煬帝時期,有個女孩叫袁寶兒,是長安所貢御車女,才十五歲,生得嬌憨多態,隋煬帝很喜歡她。正好碰上洛陽獻上奇花,隋煬帝命令袁寶兒拿著,還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司花女。才子虞世南被傳喚到宮中寫詔書,袁寶兒拿著花站在旁邊。不知道是虞世南太帥還是字寫得太好,袁寶兒一直獃獃地看著他。隋煬帝看見了也沒生氣,看著她沒學到家畫出的鴉黃忍俊不禁,便下令讓虞世南作詩來逗逗她。虞世南應詔誠惶誠恐地寫下「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

絕句中的「鴉黃」也就是額黃。

·

塗額黃的原料多為鬱金和黃櫱。

鬱金就是鬱金香草,但不是現代的荷蘭鬱金香。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這是一首描述牡丹花的詩,寫花叢綠葉在風中的姿態。傳說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喜愛穿著以鬱金香染成的黃色裙子,於是成為當時的流行色彩,不論宮中嬪妃、仕宦之家女子爭相模仿。

·

貼額黃的方法就類似於花鈿了:

從形象資料看,花鈿的質地形狀千差萬別。最簡單的花鈿僅是一個小小的圓點。複雜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材料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其中以梅花最為多見。這可能是承壽陽公主梅花妝的遺意。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鈿」,詩中的翠鈿是用翠鳥的羽毛製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鈿了。

好累……明天再來加圖加細節……


謝邀。

群青、普魯士藍、朱紅什麼的其實都很好玩,但不夠戲劇性。戈雅和梵高的精神問題都和鉻黃有關天下皆知了,不多提。

以下兩種顏料,都是藝術史上有名的搞笑。
上個月去阿姆斯特丹倫勃朗故居時,特意問了懂行的確認過了。

其一,維美爾最愛用的印度黃jaune indien。



怎麼做的呢?
答:提取自牛尿。
所以,維美爾那時代,需要讓奶牛吃芒果葉,然後撒尿;其尿液就提取出了印度黃——這裡面有許多問題。首先,芒果葉產自熱帶,運到歐洲不太方便;然後,你得有一頭奶牛;最後,奶牛未必愛吃芒果葉子,尤其天天吃。
你可以想像奶牛吃芒果葉子已經很不爽了,再發現人類探頭探腦,弓著身子,來找自己的尿,一定會產生「人類真愚蠢呵」之感……


第二種,胭脂紅。


本來歐洲不產這色彩。
哥倫布去美洲,發現了仙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蟲,晒乾了可以制出胭脂紅來,於是一時胭脂蟲成了西班牙人孜孜不倦熱愛販運的寶貝。
可惜這玩意不顯眼,時不常海盜劫持了西班牙商船,擄掠了金銀珠寶後,看著胭脂蟲發獃:這玩意幹嘛使?不能吃不能穿,扔進海里去!——西班牙商人吃了虧,海盜也沒占著便宜,可憐的是遠渡重洋的胭脂蟲,就這麼葬身大海了。
就因為胭脂紅這麼難得,所以歐洲大陸的天主教主教道袍,外加英國人著名的軍裝,都定了這個顏色:所謂紅衣主教的尊貴,其實跟胭脂蟲如此難得牽連在一起的——就跟聖母瑪利亞御用藍色,是因為群青珍貴,一個道理。

最後放一個倫勃朗故居的顏料合集。最下面就是傳說中的群青。


1.1925年前,某種常用的棕色顏料是從埃及木乃伊身上提煉出來的

根據《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記載,這種「木乃伊棕」直到1964年才徹底消失,原因竟是沒有足夠的木乃伊可供「製造商」碾磨成顏料了。幾百年來,畫家們一直在使用這種顏料。最早的時候,這種奇怪的物質是作為藥物出售的。想想當年畫家們從藥店里買顏料,也是醉了。

在書中,芬利將這樁奇事的前因後果娓娓道來:

「早在1300年時,木乃伊竟然是一味葯。實際上,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畫匠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著色劑幾乎都是藥物,包括鉛白、紅鉛、硃砂、白堊、雌黃、烏賊墨、天青石和木乃伊。畫家們獲取這些顏料的主要途徑是從藥劑師處購買。當年一定有某個藝術家逛藥店時突發奇想,『這木乃伊磨成顏料應該不錯?』」

1712年,巴黎開了一家藝術用品商店,店名就叫「尋找木乃伊」(à la Momie)。從那時起,這種顏色便火了。根據1797年出版的《顏色大全》介紹,當年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善用「木乃伊棕」上釉,這種顏料來自『木乃伊的肉,且肉質越好顏色越飽滿。』」

如果你好奇碾成粉的木乃伊究竟是什麼顏色,可以從上面這幅馬丁·卓林畫於1815年的《廚房內部》中得到答案。顯然,這幅盧浮宮收藏的名畫大量使用了「木乃伊棕」。
正如前文所說,「木乃伊棕」這種顏料現在幾乎已經絕跡了。《時代》雜誌1964年的一篇文章中引述了倫敦顏料生產商傑弗里·羅伯遜-帕克的話,「我們可能還剩
下幾根殘肢斷腿,但已不夠做顏料了。」

2.把大量的腐爛貝類泡在尿液里,然後就有了高大上的「皇家紫」

所謂「皇家紫」便是骨螺紫。芬利在書中寫道,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無比迷戀這個顏色,她讓手下把船帆、沙發等各種東西統統染成這個顏色。公元前48年,凱撒大帝來到埃及,他也迷上了這個顏色,並規定其為羅馬皇室專用色。

雖然「皇家紫」成為了王孫貴胄們財富的象徵,但這種染料的提取過程完全不是僅僅一個「噁心」可以形容的。從25萬隻染料骨螺中,只能提取半盎司染料,剛好夠染一條羅馬長袍。整個提取染料的過程散發惡臭,以至這項工作只能在城外進行。芬利的書中寫到,那種熏天臭氣是製成衣料後也難以除去的:

「腐爛的染料骨螺與木灰一起,浸泡在餿臭尿液與水組成的混合物中。這些泛著紫色的大桶只能安放在城外,因為人站在旁邊會被活活熏死。用這種染料上色的衣服帶有一股魚類和海洋的獨特腥氣。羅馬史學家普林尼說這種味道『令人不快』,但其他羅馬人聞到的卻是金錢的氣味。」

《史密森尼》雜誌提到,這種令人反胃的生產過程一直持續到1856年。終於有位18歲的化學家威廉·珀金合成了苯胺紫染料,取代了令人作嘔的「皇家紫」。

3.法國皇家掛毯的紅色是從牛血和牛糞中提取出來的

這種聽上去如此重口味的紅色居然有個很小清新的名字——「茜草紅」。羅伯特·錢錫納在《茜草紅:奢侈與貿易的歷史》一書中寫道,提取這種紅有13個步驟,其中的幾步尤其噁心。簡單地說,製作過程是這樣的:

「先把織物煮沸,然後用牛糞和油進行媒染,再過三遍油。然後要用鹼水泡四次,洗凈、揉搓,用鞣料和白礬處理,再最後清潔一遍。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工作後,織物呈現不同程度的白灰色,這時再用茜草染色,並加入各種染劑,其中最奇怪的當屬牛血。」

根據作者的解釋,當時那些迷信的「東方染工」們認為牛血具有魔力。美國作家霍桑在他的小說《紅字》中,曾暗示性地提及這種染色方式——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胸前的紅字帶有血腥味。

芬利在書中追溯了這種工序的歷史。這種方法最初來自土耳其,1730年終於由荷蘭人在歐洲推而廣之。

17世紀時,巴黎皇家掛毯廠特供給國王路易十四的牆面塗料里大量使用了這種紅色。可以想像一下,這種牛血、牛糞、羊糞泡出來的塗料,混合著腐臭的蓖麻油,刷滿太陽王的宮牆,是何等「大氣」磅礴的場面。


出自維多利亞·芬利去年出版的新書《色彩在藝術中的輝煌歷史》(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Color in Art)。


兵馬俑的紫色塗料硅酸銅鋇(BaCuSi2O6)。這種材料後來在進行超導研究時也被合成出來。

布里爾(R. H. Brill)等根據中國紫(BaCuSi2O6)的化學計量學配比,用碳酸鋇、氧化銅和石英在1080℃下,分別在未加和添加Na2CO3的情況下焙燒,均得到了中國藍和中國紫混合物及其它材料。魏德曼(H. G. Wiedemann)等在BaCO3:CuO:SiO2和BaSO4:CuO:SiO2摩爾比分別為1∶1∶2和1∶1∶4時,在1000℃和20h條件下,分別以3%Na2CO3和5%PbO為助熔劑,製備出了中國紫和中國藍。他還認為,中國紫的製備通常需要10-24小時,而中國藍則需要兩倍的時間。海因茨·貝克(H. Berke)較為全面地論述了燒制中國紫和中國藍所用的鋇、銅以及助熔劑等起始原料,強調了助熔劑鉛在降低硫酸鋇分解溫度,從而在製備熱力學穩定性差的中國紫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古代人造硅酸銅鋇顏料模擬製備研究


藏族唐卡藝人們就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配料、繪畫、繪金的方法。繪製唐卡所用的顏料, 全部取自天然物質, 以產於雪域的天然礦物、植物為主要生產原料,顏料有透明和不透明兩種。


礦石類有:白土、紅土、南鹼、硃砂、藍靛石、水銀、硼砂、寒水石、石膏、土礬、砒石、雄黃、鐵砂、方解石、食鹽、紫銅礦石、硫磺、黃銅礦石及銅氧化物,以及金、銀、瑪瑙、玳瑁石、貓眼石、胭脂、墨錠等;


植物類有:野菊花、綠絨蒿、高山蓼、牛膀子、黃花、飛燕草、報春花、扁豆花、避陽草、青蓮花、油松、櫻桃果等;


藥材類有:黃連、松香、松脂、藏紅花、杜仲、龍膽、薑黃及一些海藻類寄生物;


還有動物類:海螺、珍珠、龍骨、玳瑁、珊瑚等。


這些礦石和動植物顏料的手工炮製和提取,手續繁雜緩慢,甚至跟人的力氣有關,比如白色和黃色可以由年輕男人來打磨,但藍色和綠色則需要體弱無力的人慢慢地研磨。但這些顏料純度高,質量穩定、色彩艷麗、色亮凝重、覆蓋力強、耐光極佳、耐候性極強, 具有保持時間長、不易褪色、不易變質的優點。有的唐卡已流傳幾百年還鮮艷如新,有如剛完成之新鮮感。


我是來認真嚴肅的說一聲工業革命萬歲的!工業革命讓所有顏色一律平等太棒了!


小時候聽美術老師給我們講故事。
有個學畫的姑娘失戀了,就吞了大量說是有劇毒的藤黃尋死,幸而讓人發現了,被送到醫院洗胃。
這時候學院里某位教授老太太慢悠悠的說:"哎呦,我們家有上好的花青,能解藤黃的毒,你等我給你上家拿去啊!"


想起紅樓夢裡頭林黛玉吐槽薛寶釵的那句準備口鐵鍋炒顏色吃


胭脂紅.寄生在仙人掌上的胭脂蟲【食品色素有一種叫胭脂蟲紅→_→

紫色.海蝸牛的眼淚


推薦你看《顏色的故事》


伊藤橙。。。


古人認為猩猩血可辟邪,又因元明時倭人禁止類似功能的紅竹石出口,故元代後以安南國(越南)出產的猩猩絨代替之。猩猩絨是以猩猩血染色製作的皮毛製品,經年日久顏色不褪,極其珍貴。每年向明朝進貢三丈六尺,此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中期。

民間故事中提到取猩猩血的方法是:由於猩猩難捕,故以蜜酒引誘猩猩服下,旁邊備好木屐,猩猩飲酒醉後穿木屐亂舞。待其摔倒後,將其捆綁於樹下。猩猩酒醒後,取血的人手托血瓢向猩猩叩拜求血,必須說清血量。若猩猩點頭應允,方可刺破血管取血,絕不能多於約定的血量,否則猩猩運力可自行封住血管。

實際上應該是獵捕並宰殺猩猩,簡單粗暴地收集血液用於染色。


木乃伊棕。
取自木乃伊,將木乃伊研摩成粉。
但隨著木乃伊的消耗,這種顏料在市面上已近消失。


青!金!石!

你們以為《蒙娜 麗莎》出生時就這麼膚色黯淡嗎,人家一開始是縈繞著一層幽靈般的藍色的啊…


白色顏料/色漿—鈦白粉 所有顏色加入鈦白粉都會被沖淺變白


透明氧化鐵黃/鐵紅/鐵黑—黃鈉鐵釩渣。透明效果的氧化鐵色系


群青—最古老和最鮮艷的藍色。可以為藍色系顏色提升光澤,白色中加入少量群青可以起到提白並消除泛黃現象


補充:星巴克採用過胭脂蟲提取的胭脂紅作為星冰樂的原料。。下圖這貨


豬血。用於染大門或者紅色柱子。
雞蛋清,用於佛教雕像的皮膚。
還有聽說故宮大門的紅色是用鐵鏽染的。


記得在好像哪裡看過,有一個水彩顏料叫Daniel Smith的,米國水彩顏料大廠,據說,它的顏料有一部分的顏色是研磨寶石得來的。
(它家的顏料是真心貴,吃土學生狗表示我看看就好了。)
-----------------------1小時後的更新-------------------------

在豆瓣上看到的:Daniel Smith水彩詳細介紹/使用感受/購買指南
他們家純礦物研磨的PrimaTek系列,
所有的染料都來自於自然界的礦石(有些甚至是寶石),通過多個階段的研磨,
創造出細膩天然的顏料。
DS大力宣揚這個系列的純度之高,
比如說Lapis Lazuli Genuine這個顏色,
Marketing給出的評價是「not a hint of grey」,
可是如果把整個顏料都擠出來放在碗里用清水沉澱3-4天,
還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最上面浮動的一層灰色雜質。

【Lapis Lazuli Genuine沉澱3-4天後析出的】

【Lapis Lazuli Genuine沉澱3-4天後析出的】

【Lapis Lazuli Genuine提純前後的效果對比。】

【Lapis Lazuli Genuine提純前後的效果對比。】
在使用的時候,PrimaTek的雜質並不會很明顯的感受到,Green Apatite Genuine倒是有很明顯的棕色和綠色的分層,不知道是雜質還是就是那樣沉澱的。


【Green Apatite試色,來源網路,跟實物基本沒有色差】


可參考
http://daily.zhihu.com/story/4077669


顏色傳奇——伊莎貝拉黃


白衣女王伊莎貝拉

2016年米蘭春夏時裝周上,嘉布里爾?考蘭格路發布了一系列黃褐色系的設計:

是不是很飄逸脫俗?淡淡的沙黃色透著一點點香檳金,在素雅淡色的基礎上添加了不可名狀的華麗……確實,這種顏色真的有一個溫柔的名字——伊莎貝拉黃,原文是伊莎貝拉的陰性名詞:Isabelline。

這個伊莎貝拉,就是指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那是1490年的春天,整個伊比利亞已經在伊莎貝拉女王和丈夫斐迪南的攻略下逐漸恢復天主教。伊斯蘭教在這片土地上歷時700餘年的統治,如今只剩下安達盧西亞王國的格拉納達一座城市。整個歐洲的教堂的鐘樓都在為雙王夫妻長鳴。天主教的榮光即將再次照耀這片摩爾人的土地,順便趕走那些富有但不信道的猶太佬,當然了,錢必須留下。

請注意伊莎貝拉是女王而不是王后,她繼承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王位,然後和阿拉貢王國的國王斐迪南結婚,兩個王國合併。再加上即將拿下的安達盧西亞王國,伊莎貝拉兩口子奠定了今日西班牙的雛形。

伊莎貝拉是女中豪傑,她18歲違背王兄恩里克四世為自己挑選了夫婿,王兄怒把王位傳給了她那個有精神病的女兒瘋女胡安娜。伊莎貝拉果斷借用情郎阿拉貢的力量取得了內戰勝利,坐穩了王位。她的女兒凱瑟琳嫁給了同樣有精神病基因的英王亨利八世。因為生不齣兒子成為歷史上第一樁離婚官司的當事人。2008年寡姐的《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兒》看過沒?裡面被寡姐懟死的正房皇后就是凱瑟琳。後來凱瑟琳的女兒瑪麗又瘋狂擠兌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血流成河,這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一定想不到現在每個酒吧都提供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雞尾酒——血腥瑪麗。



伊莎貝拉女王(頭排)一共生育了五個孩子:長女伊莎貝拉、瑪利亞,王儲瘋女胡安娜和凱瑟琳

伊莎貝拉還是哥倫布的資助者,她還建立了令人聞風喪膽的宗教裁判所。她和斐迪南真可謂天作之合,兩人都是文韜武略,但伊莎貝拉更勝一籌。在攻打摩爾人勢力時,伊莎貝拉一直是御駕親征,並且親自指揮,攻無不克。但即使風餐露宿她依舊保持了女王的儀態,據說她有潔癖,一襲白衣,在前線格外惹眼。

拿不下格拉納達,女王茶飯不思,對天賭咒——如果不打下這座城,我就不換內衣!這可能是最奇怪的賭咒了,但對於有潔癖的人來說,真可以算是毒誓了。前線戰士為了女王能早日換洗內衣,各個奮勇爭先……但效果好像不怎麼樣,究竟是格拉納達防守太嚴密,還是將士有原味癖好,就不得而知了。這場圍城戰打了7個月,可憐我們的女王,在沒有空調的15世紀生生熬了半年多!勝利之後,女王洗澡,原來雪白的內衣變成了這個顏色:

色號:#F4F0EC,sRGBB:244, 240, 236,HSV:30°, 3%, 96%

沒錯,這是一種有味道的顏色!嘉布里爾?考蘭格路謝謝大家的欣賞:


向大家推薦一部西語劇《伊莎貝拉》:

=============================================

公眾號:周記大王


http://weixin.qq.com/r/jUQvNyPEcH4PrWdU9xG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來補充兩個。

一個是小葉紫檀的木屑,古印度人曾經用它來染紅酒。
一個是柘木木屑,用來染龍袍。


推薦閱讀:

碳纖維的造價為什麼這麼高?

TAG:顏色 | 美術 | 材料 | 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