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的門戶網站沒使用類似時間流的首頁設計?

搜狐還沒改版吧?難道中國人都喜歡亂糟糟密麻麻的首頁設計?
衛哲說當時在阿里巴巴,想改淘寶首頁,改乾淨後流量明顯下降,改亂糟糟密麻麻流量馬上就回來了!


反對@劉野楓 先生的答案。雖然提出來的觀點很有啟發性,我也很贊成挖掘東方式的排版(事實上平面設計這塊日本是已經做出了典範的),但排版跟這個問題是兩碼事,先生提出的觀點也不適用於門戶交互設計的情況,我認為這是西方人對東方的神秘和文化差異的過度詮釋。


1. 門戶本身的作用就是信息流的整合HUB,信息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門戶沒有了多而全的信息入口,那就不叫門戶了。因為門戶承擔了新聞綜合媒體的作用,註定要給訪問者展示各類新聞。

2. 在西文國家,自從google出山以後,門戶已經失去了存在價值。雅虎和MSN的改版是因為互聯網信息流向結構的變化,互聯網入口的變化,所以他們轉型了,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門戶」了。
矽谷的探索和成就,快速的趨勢發展和淘汰,英語圈國家第一時間就能受到影響。

3. 美國已經沒有傳統的門戶了,但是新聞媒體網站還是有的,你上http://www.nytimes.com/這樣的媒體網站,信息還是密密麻麻,也沒有時間線。而在中日韓,門戶依然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依然承載著新聞媒體網站的作用。中國的搜狐網易新浪,韓國的naver、daum,日本的goo、livedoor、nifty等等,都是舉足輕重的角色。

4.至於日本為什麼偏偏在網頁交互設計方面這麼奇葩,原因是日本的IT產業是出了名的加拉巴哥化。其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就不多說了,體制官僚化、對網站的認知習慣、對設計的不重視(很多項目甚至沒有設計師,直接是程序員做前台)等等。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現在也有很多日本人認為電腦是很難懂的東西。

5. 也有例外,比如:探しあう検索NAVER(ネイバー)


6.

高情景國家用戶: 偏好大量的動畫, 圖片, 有很多菜單和連接, 豐富的色彩, 點擊連接的方式是彈出新窗口/Tab, 彈出的視頻, 圖片竟然也可以被接受, ...

到2000年初期為止,西文網站也偏好大量的動畫、圖片、菜單和鏈接、豐富的色彩。現在看來都土的掉渣的設計。別說彈出的視頻圖片了,甚至連彈窗廣告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7. 互聯網的發展,交互設計的發展,肯定是趨向簡潔化的。這並非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橫向問題,而是行業落後或先進的縱向問題。
當然漢字是有一點水土不服,但很多日本的優秀設計網站都提供了典範,這不會成為太大的焦點。
而網頁設計的簡潔化和排版的美觀化,韓國在做出一個典範,儘管因為本土特色,門戶依然在主導著互聯網結構,他們的門戶首頁已經很簡潔美觀了。
為什麼中日韓三國中只有韓國的門戶在探索設計上的突破呢?這是因為韓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大眾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是三國中最高的。
比如拿這兩個跟淘寶對比一下:
??? ???? : ???? ??? ???!
??? ???? :: ??? ??? ??? ????


8. 回到問題本身,因為中日韓小白用戶的接受和習慣程度比西方的小白用戶落後好幾年,對信息的接受習慣還是被動灌輸式,而不是主動探索式,於是服務提供商為了利益最大化,依然沿用好幾年前已在西方淘汰的設計,顯得特沒品。所以,要說樂天淘寶京東等購物網站首頁為什麼這麼亂的話……
ebay和amazon在幾年前什麼樣大家應該都記得吧?


原諒我用引用當回復,因為自認沒法回答的比引用的內容更好:

http://www.huxiu.com/article/12438/1.html
為什麼門戶1.0的網頁會如此擁擠?

這源於兩個主要原因:1)門戶1.0的競爭對手;2)門戶1.0的廣告模式。


戶1.0作為當時的「新」媒體,競爭對手是傳統的線下媒體:報紙和電視;競爭對象是內容,主要是內容的豐富性。為了體現「新」媒體的內容更多、更全,門戶
網站不遺餘力的向首頁塞入各式各樣的濃縮內容,真正做到了「惜字如金」,其目的就是對看報紙、電視的人說:來看看我吧,只要看我一眼你就會愛上我,因為我
在一個頁面提供的內容比你翻幾十個版面報紙、瞅幾個鐘頭電視看到的都多。在這點上,門戶1.0贏了,也導致了「網頁密集症」的流行,一直禍害到今天。


戶1.0在內容上與「舊」媒體的競爭是手段,在廣告上與「舊」媒體的競爭才是目的。「新」、「舊」媒體的廣告思路一脈相承:不求精準、但求數量。對於門戶
1.0來說,網頁空間就是廣告位,寸土寸金。為了容納儘可能多的廣告,門戶1.0見縫插針,文字、圖片、flash多管齊下,彈窗、飄窗無所不用其極。用
戶則只好忍了,誰要「新」媒體的內容確實多,閱讀確實相對方便呢?

這種槽糕的閱讀體驗支撐門戶走到現在,已經到了盡頭。

3. 現在的門戶已經進入2.0時代了嗎?

下圖分別是當前新浪、網易和騰訊的首頁。它們表現出極大的相似性:1)對於搜索的重視;2)對於視覺體驗的改善(行間距加大了、廣告減少);3)對於打通自家產品(尤其是微博)的重視。

如此一致的改進,是否就意味著這幾個中國最大的門戶已經統一步入2.0時代了呢?我們看看國外最大的門戶:Yahoo!的回答:


圖左半部分是Yahoo!當前的首頁,右半部分是Yahoo!2013年2月下旬改版前的首頁。改版後的Yahoo!以信息流方式展現首頁,更加簡潔,同
時凸顯了:1)對內容的回歸——密密麻麻的標題沒有了,文章的簡短摘要回來了;2)對分享和個性化的重視——滑鼠移到文章區域會顯示「分享」和「刪除」按
鈕,你可以在不打開正文的情況下對文章進行分享和屏蔽,還可以設置自己的內容偏好;3)對交互體驗的重視——文章的類目和標籤信息在滑鼠未移到到該文章時
不顯示,或者說只有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時候,一些附加的信息才會顯示出來,從而避免頁面信息的過多和雜亂;更多文章按需載入,只在頁面滾動到最下方時才
顯示。

可以說Yahoo!步子邁的很大,對於門戶2.0的態度比較激進。

4. 門戶2.0該是什麼樣子?

Web

2.0是什麼樣子就決定了門戶2.0應該是什麼樣子。其一是交互性,包含交互的便利性與個性化,這方面Yahoo!已經作出了積極的嘗試,思路上比較清
晰,不再贅述。其二是社會化,包括內容生產與評價的社會化。而對於以新聞為主題內容的門戶網站來說,社會化的焦點在於新聞評價。


期來自內容分析公司 Chartbeat 的數據顯示:讀者瀏覽網站評論區的時間已經佔據總停留時間的
66%。這意味著內容的重要性已經讓渡於評論,而評論是新聞互動性和社會化的統一體現。國內著名的科技新聞網站cnBeta即是一個典型示例,儘管該網站
的領域狹窄,專業性很強,但是用戶訪問量卻很高,原因很簡單:cnBeta有大量的噴子——評論者。

反觀改版後的新浪、網易和騰訊,雖然藉助打通微博之機,加強了對新聞評論的支持力度,但是仍未對評論方式進行優化,或者說對於新聞評論的重視遠遠不夠。


圖從左到右依次是新浪、網易、騰訊、cnBeta和虎嗅新聞內容頁正文底端至評論區的距離,其中網頁和騰訊因為距離過大已經超出了一屏的範圍(我的屏幕分
辨率是1400×1050,125%文字大小)。值得一提的是虎嗅網不但對於文章評論的支持良好,還經常把一些重要評論編輯入文章正文,是對內容生產社會
化的一個良好實踐。儘管cnBeta虎嗅不是綜合門戶,但是它們在社會化方面的嘗試仍然對於門戶有參考價值。

以上只是一個簡單例子,在新聞評論的易用性、規範性方面仍有許多細節值得研究,本文不再一一展開。

那麼總結起來,門戶2.0該是什麼樣子呢?

1)內容個性化:只給用戶看他想看的內容,不能再用「海量」內容轟炸用戶,不要再用密集恐懼症恐嚇用戶;

2)展示智能化:根據用戶的心理和注意力,在快速瀏覽和深度閱讀方面建立平衡並維持智能化通道,使得二者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滿足;

3)服務專業化:減少粗製濫造的一般性內容,弱化大而全,在重點行業和領域打造專業內容,樹立專業形象,增強用戶的依賴感和黏著度;

4)廣告精準化:逐步改變粗放式的廣告投放模式,依靠大數據和信息流實現廣告的精準投放和友好展示,降低用戶對於廣告的反感,實現門戶、廣告商和用戶的三贏;

5)新聞互動化:優化新聞評論與二次生產,讓用戶不再僅僅是新聞的閱讀者,更是評論者和參與者,拉近用戶與內容的距離;

6)互動社會化:利用內容閱讀、評論、廣告點擊等信息,對用戶進行聚合,增強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凸顯門戶的社會化優勢與價值;

7)運營一體化:進行內部資源整合,把各項分立的工具、應用和服務融合在一起,互相貫通,打造各垂直網站無法企及的綜合優勢。

5. 結語


於門戶已死的言論並不鮮見,但是注意力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稀缺資源,很大程度上仍然把握在門戶手中。門戶通過大量的新聞、社區、專業服務聚攏人氣,吸引用戶
的注意力,進而通過廣告、遊戲、商城等手段把注意力變現,依然有其存在的巨大價值。只是在Web 2.0時代,門戶吸引用戶注意力的玩法與Web
1.0時代不同了,它們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而是更新的「新」媒體,這就意味著門戶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全力向2.0轉型。

Web 2.0不是一天實現的,門戶2.0也不會一天建成。或許等到Web 3.0時代,人們會忽然意識到之前的門戶已經是2.0了,就像我們現在才能夠把門戶1.0說清楚一樣。


劉野楓的答案我覺得不太有說服力。人們之所以會對日本網頁設計的大信息量和「混亂」感到詫異,可能跟對於日本文化的 stereotype 有關。說到日本大家通常想到的就是禪意、簡約、留白、精緻,但日本社會本來也有高密度、混雜、擁擠的一面。與劉野楓貼出的枯山水庭院相對的,就是東京街頭的景象。看看日本雜誌的版面,就會覺得和劉貼出的網頁如出一轍。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是否中國的網站都是密密麻麻的首頁設計?其實中國的網站也並不全是密密麻麻的首頁,百度的首頁就是例證。那為何大多數網站首頁特別是門戶首頁都是信息密集型的呢?

主要原因在於信息獲取方式的差別:國外用戶的信息獲取方式大部分轉向了社交網站,而社交網站的信息獲取本身是高度個性化的,個性化訂製信息是最高效率的信息獲取方式;當不具備高效率的個性化定製內容推送的時候,信息密集型首頁就是次高效率的信息獲取方式。

百度的首頁為何不需要信息密集?因為搜索行為已經對信息的獲取進行了高度的個性化定製,堆砌多餘的信息都是干擾用戶。傳統門戶首頁在一個非登錄型用戶訪問的時候,無法獲知用戶的偏好和信息獲取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採取熱門信息的密集堆砌來追求相對高的信息獲取。

另外一個例子是亞馬遜和國內的電商網站,亞馬遜做的了比較高的用戶智能化推薦功能,那就沒有必要堆砌無用冗餘信息了,而國內電商在智能化推薦引擎方面做的還不夠好,只能退而求其次,進行信息密集轟炸。

除此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國外網站超鏈接基本都是當前窗口打開,而中國網站多半超鏈接都是彈出新窗口打開,特別是門戶網站首頁尤其如此?

實際上這個問題和上面那個問題是有直接關聯關係的:

當頁面上的內容是個性化定製的,點擊超鏈接基本就是你希望閱讀的內容,同時頁面上也不會有其他過多冗餘信息堆砌,彈窗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會引起窗口間切換操作,對用戶很不方便;

但是當頁面內容是無差異密集堆砌的時候,你不知道哪個超鏈接對用戶有效,同時太多超鏈接給用戶選擇,用戶一旦選擇錯誤,就必須頻繁回退重新點擊超鏈接,這個時候彈窗對用戶就相對友好很多,解決了用戶頻繁回退點擊鏈接的麻煩。

補充:

國外的媒體門戶網站,包括NYTimes等等,儘管和國內新浪這種網站比相對沒有那麼密集,但也還是很密集的堆砌信息的。如果一定說為何沒有國內這麼恐怖的密集的話,我覺得可能是和早年網路帶寬有關係:

早年國內網路速度非常低的時代,國外網路帶寬比國內要快很多很多。而且國內撥號網路是按照時間計費,你撥1小時多少錢。我仍然記得我在1998-2000年用Modem撥號上網,打開門戶網站首頁,點擊打開若干窗口,等頁面載入完畢,斷線,然後一個窗口一個窗口慢慢看。在這種按照時間計費的情況下,我就喜歡新浪新聞首頁這種超鏈接密集堆砌的網頁,可以最大限度節約我的上網費。

這種使用習慣長期沿襲下來就形成慣例了,很難改變,但我們也看到門戶網站現在也逐漸往簡單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國外因為計費方式不同,多採用按照網路流量計費,或者包月計費,和上網時長無關,所以用戶相對不喜歡體積過大的頁面,造成網路流量的過度消耗,更喜歡稍微簡單些的頁面。


以前也覺得是因為中國人愛熱鬧, 人土鱉之類. 後來才發現怎麼日本網站也是這樣.

比如跟阿里相對的, 日本最大的電商網站樂天(http://rekuten.co.jp)


比淘寶還亂有沒有? 上面標籤那一排無力吐槽的顏色.
但這好歹還是有設計師擺弄整理的, 再點進去到內頁:

http://m.rakuten.co.jp/zenpou22/ (二維碼自動識別)

絕對半點也不比中國網站好. 我進來是想買汽車貼紙這都飛出來是神馬...

發現這個以後讓我很迷茫. 如果是中國的情況用教育, 收入水平不高, 加上文化管制所以普遍缺乏美感還可以解釋, 那日本絕不是這樣.

日本講禪意, 講空白, 講整潔, 講空間. 90%中產, 全民教育程度極高, 文盲幾乎是0.

不管是平常的禪院:


還是建築設計:

或者平面廣告:


你都找不到那些網頁設計中的混亂.

跟幾個朋友喝酒聊過這個問題之後都發現很奇怪這個事但想不出個原因來. 於是憋不住學究范就去搜了一些對比亞洲和歐美網站設計的論文來看. 發現研究過這個問題的學者還不少. 其中最主流的結論是關於文化差異的.

Edward T. Hall是一個美國的人類學家和跨文化學者. 他在1976年提出了一個概念. 高情景文化 (High-context culture) 低情景文化 (Low-context culture).

(其實context是一個很難翻譯的英文, 它表示的是當前周遭的一切"環境", 包括時間, 地點, 人物, 環境, 正在進行的行為, 群體的情緒, 等等. 在計算機中也有context awareness computing, 意思是根據你所在的「境遇」進行自我調節的計算機服務.)

在高情景的文化中, 許多東西都是不言自明的, 只要少數詞就可以有效的傳達複雜的含義, 而剩下的通過文化和當前的"情景"兩個圈內人之間就可以互相理解. 比如日本人幾乎從不會表達「拒絕」, 或者說"不"這個字. 他們會用一個很微妙的詞 "稍微..." (拼音大概是qiu do, 在日劇動漫里經常聽到). 後面不會說任何別的詞, 就可以表達否定的意思. 這在英文文化中是完全無法表達的狀態. 相當於 "Wanna have dinner with me?" "well..." 對西國人來說這裡信息完全沒有傳達是可以還是不可以.

這樣高情景的溝通風格通常在多元性低的國家, 這些國家團體與社群的價值高於個人, 所以文化是高度迎合「圈內人口味的」, 這樣圈內人的經驗也是相似, 所以可以對事物有相同的推論.

所以很明顯的中國,日本, 印度, 阿拉伯等都屬於高情景國家, 而美國, 西歐, 北歐, 澳洲都屬於典型的低情景國家.

很多論文對不同國家網頁的對比研究發現, 用戶對網頁設計的偏好也是按照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的分布的.

所總結出來的一部分基本的特徵是:

高情景國家用戶: 偏好大量的動畫, 圖片, 有很多菜單和連接, 豐富的色彩, 點擊連接的方式是彈出新窗口/Tab, 彈出的視頻, 圖片竟然也可以被接受, ...

低情景國家用戶: 基本跟上面相反.

不同的人也提出了一堆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這兩種用戶之間的區別. 不過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定論. 這裡也就不轉述了. 一個比較有趣的觀點是在數字界面上是沒有「情景(context)」的, 所以高情景文化用戶需要大量的信息呈現在面前.

最後還想分享一個跟問題無關的事.

遇到過一個很牛掰的義大利交互設計師, 在日本中國都呆了一些年. 有次在一個項目里遇到需要給內容排版, 他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

東亞文字, 特別是漢字, 跟拉丁語系的文字是完完全全不同的, 漢字不管是象形與會意, 還是外形特點都跟英文差別非常大. 但現在所有的中國文字排版規則都是依照英文而來的. 你隨便翻一番中國的雜誌, 看起來跟英文雜誌沒有什麼區別. 而這種排版到底是不是適合漢字的? 有沒有更適合漢字的排版方式?

很慚愧這樣的思考是來自一個外國人, 而不是我們自己.

現在我們在整體的複製和學習西方的美學, 西方的準則, 西方的設計, 在文化上幾乎只有輸入. 用這樣的標準來審視自己, 得到的結論總是落後無知愚昧, 然後開始更加急迫的學習這些東西. 反而很少有機會像這樣來對"為什麼"進行一些更有意義的思考, 來找到更適合自己文化的設計.

60年代奧運過後的日本也是這樣, 全國瘋狂的輸入美國的一切. 但半個世紀以後, 至少還能看到他們的書很大一部分還是豎排. 也是翻到了這些書的時候才想得起來其實只有漢字是可橫可豎不影響閱讀的, 而英文無法.

以上.

一些文獻: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Web site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Web sites from High-Context Cultures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Crosscurrents: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global Web user-interface design
The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Styles On the Design, Content, and Language of Business-To-Business Web
Sites

========================================================================

========================================================================

很多童鞋吐槽到回答並沒有說清楚原因. 所以樓主回來說明一下:

所讀的文章多是經驗主義的研究結果, 也就是說, 是從已經存在的事實中發現現象. 用Big Data時代的話說, 就是大量分析事實(數據), 並發現事物之間聯繫.

但發現這樣事實存在的聯繫並不等於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聯繫.

所以這些學者下一步做的就是, 提出他們的理論(Theory)來解釋這個聯繫, 也就是很多人關心的「為什麼」, 並通過更多的數據去驗證自己的所提的理論.

但就像在文中提到的, 在文獻中沒有看到什麼普遍認同的理論, 所以不希望把任何一個理論轉述在答案中.

對於「為什麼」有著好奇心的童鞋是偉大的. 推薦有2件事可以做:

1. 閱讀更大量的文獻, 發現一個普遍認同的理論.
2. 提出你自己的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 並設法通過更多數據和實驗來驗證它. ("設計這樣的東西做評價, 發言門檻很低". 所以需要多做一些事去證實它. 邏輯證實的基本觀點是: 任何不可驗證的陳述都既非真,也非假,而是沒有意義).

我們所受的十幾年教育都是每個提問都有標準答案, 只需要在某本書里找到它就行了. 但大多數真正需要problem solving的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 需要靠著這樣不斷"發現, 假說, 驗證"去逼近一個合理解答. 所以這個回答不是一個回答, 而是一個等待解釋的聯繫. 當然這聯繫本身也可能是錯的, 但就像MJ的那句話 "如果你說我是錯的,最好你能證明你是對的". 相信在去發現解答的過程中也會有比「得到標準答案」更有意思的收穫.

樓主繼續痛苦的給論文碼字去也.


衛哲說當時在阿里巴巴,想改淘寶首頁,改乾淨後流量明顯下降,改亂糟糟密麻麻流量馬上就回來了!
這個例子不能推導出中國人「喜歡」亂糟糟頁面的結論。
該乾淨後,意味著更多的商品被埋在二層頁面,很多偶發消費無法被激活,或者用戶無法找到,或者留下來的商品吸引力不足,很多原因可能導致流量下降,審美上抗拒整潔導致流量下降的可能性起碼排在這三個後面吧?


最早的時候,我們買東西,被稱作趕集
1955年我們有了王府井百貨大樓。
再後來,我們有了西單購物中心
現在我們有了大悅城和三里屯蘋果店……

電子商務同理。

現在我們可能還屬於從趕集往百貨大樓轉型的階段……還有很多人不用郵箱,不註冊網站,不習慣登陸和訂閱。在這種前提下,大而全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第一是為了網頁優化,提高百度權重,首頁內容多方便做站內鏈接和百度快照,

第二是為了收入,首頁廣告位和各種文字鏈一年帶來的收入占很多網站的大頭

第三是豐富頁面,使頁面看上去更加飽滿,熱鬧,不致於冷清沒有人氣,簡單的頁面才是最難設計的頁面,


第四是方便用戶隨意點擊隨意查看,把最精彩的東西放首頁展現給會員,避免會員搜索查找,

個人不才撮見。


因為有密密麻麻東西的時候,想去哪兒是做選擇題,不用想
而沒有密密麻麻東西的時候,想去哪兒是做填空題,得想想

當腦子裡面沒有貨,又不習慣獨立思考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做選擇題

-----------------------------------------------------

P.S. 也不是說中國人都喜歡這種,你看趕集網山寨的craigslist,也是一坨:
craigslist: albany classifieds for jobs, apartments, personals, for sale, services, community, and events


有人用東亞人和西方人用餐方式的不同來比較兩處網站設計的不同,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類比。


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類似門戶網站都這樣。

其實很簡單,他們是在建造一個複雜龐大的城市,繁複統一才是他的追求目標。


我覺得逛逛超市就懂了……


首先,對於劉野楓的全面的資料表示欽佩,還有那個匿名的用戶提出的Yahoo的資料感謝。
原因可能有二
1. 大家要注意到西方和東方一個比較本質的不同就是:東方的人口收入(很大程度也決定了知識和品位)結構呈金字塔型,而西方是紡錘型。
所謂頁面信息量嘈雜,基本面對的是知識結構比較初級(意味著,他們本身沒有自身的愛好取向,往往偏向於你灌輸給他們什麼東西,更多地是被動吸取)的人群,誰的頁面花哨、字大、動感、性感、位置突出,他們基本會不顧三七二十一就扎進去,就像雜誌《讀者》《知音》面對的群體(前些年我也是喜歡看,不是說不好,而是過了這個年紀),類別淺顯,多而不精。而有一些深層愛好的讀者,可能對《三聯周刊》、《讀書》會更喜歡(題目少,但類別不少,但每次都是深度解析)。這類讀者往往是沖著作者的名頭或者某類深度分析而來的,他們喜歡搜索,而不是推送。這類人喜歡簡潔的頁面,去主動找的設計方式。
網站是要盈利的,怎樣吸引的人多,就怎樣搞設計。你可以看看哪本雜誌發行的多。
2. 亞洲城市的高度密集有關:越密集,人的愛好越趨同。
大家可以查一下東京、香港、北京、上海、首爾、台北等人口密集程度,人口越密集,人的愛好越趨同,個體受到集體的影響也越容易。所以基本可以窮舉大家的愛好了,乾脆我就全部放在首頁了,你基本都可以找得到。而歐美遼闊的土地和極為分散的居民的愛好和需求,你基本無法窮舉,所以一個明智的做法反而是,一個也不列舉,您喜歡什麼,我就給你搜索到什麼吧。從這裡也可以有個推論,隨著咱們社會多元化,搜索型的會逐漸成為主流,也就是頁面會逐漸過渡到簡潔型的。但人口密集的國家應該是最後遷徙的群體。


對就是如此
渠道有的時候更重要


這個和網址導航為什麼在天朝會火應該是一個道理,不過我的感覺是入口多了,流量自然就高,但是相對的就是界面會凌亂擁擠。界面的整潔意味著入口的減少,給用戶的選擇少了,自然就會流量下降了。


這個問題我喜歡,雖然說喜歡大而全的網站不是那麼政治正確,但實際上
很早之前 Yahoo 中國還能跟四大門戶(SSC163)比的時候我就不喜歡Yahoo門戶。
當時我感覺到 Sina 等們看起來更「熱鬧」、「有很多東西可以看,而內容少得網站顯得很冷清。
為啥我對這個記憶特別深刻呢,因為當時我還跟別人討論過這個問題。

我只是說說我的感覺。


我覺得國內門戶網站基本沒有想用戶到底想要什麼,只是簡單的把所有新聞羅列擺放,亂糟糟的讓用戶去大海撈針。當然,只是單純的為了簡單化也不行,起碼必要的信息還是要有。

現在的門戶就是相當於它們把該有的信息都放出來,用戶自己尋找自己想看的,用戶費時費力。
但我個人如果用門戶網站,最想要得到的卻是你提供給我我喜歡看的,然後我看,簡簡單單,看完走人。
這就需要一種記錄的機制,但我感覺所有門戶都是登不登陸都可以瀏覽新聞,應該談不上記錄喜好的問題。

如果把門戶做的像報紙一樣,題目大小粗細以用戶自己的喜好排列,配上圖片,往下翻乘瀑布流顯示,應該會比現在純羅列文字好的多得多。


大多瀏覽門戶網站的訪客都是無目的的,既然沒有目的性,網站首頁需給出很多信息讓訪客到處瀏覽。如果不將大量信息呈現在訪客面前,無目的性的訪客一時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多了讓訪客思考的時間。自然體驗不會好到哪去


從用戶習慣解釋,我覺得很多時上網 更偏向隨意瀏覽網頁,看到感興趣就點擊閱讀,所以門口網站信息量大,內容密集更能提供訪問量。第二就是廣告投放。


一句話:我不喜歡時間流,不好用。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鍾愛一生的字、詞、句、段?
你最欣賞的一句古文是什麼?
在酒桌上遭人惡意灌酒怎麼辦?
中國有哪些傳統陋習?
茶葉有多少種?在飲茶的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TAG:網頁設計 | 設計 | 文化 | 中國 | 首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