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東百貨、百盛撤離天津,津樂匯(閉店調整?)等現象來看,天津商業地產為何較其他直轄市發展如此緩慢?

補充:易買得已撤離天津,新開的恆隆門可羅雀,貌似除了銀河廣場和大悅城其他運營情況多不理想。與其他幾個直轄市(或等量級的城市)比天津商業地產發展緩慢(雖然開工在建的商業體量巨大,但運營情況不容樂觀),其因在何?僅僅是因為電商倒逼實體?電商對其他幾個直轄市(或等量級的城市)影響有多大?


歡迎關注本人公眾號【商咒王】ID:Free_Thinking,一起討論社區商業推廣心法與技法。

首先,要界定一下天津商業到底發達不發達這個概念。天津自民國開始就有了勸業場,商業不可謂不發達,而現在的濱江道每逢節假日更是人滿為患,沿途商家基本都是收入較為可觀的,這說明天津人的消費需求沒有任何的問題。

題主的問題應該更多涉及的是購物中心的商業運營水平,而不是商業數量的問題。眾所周知,天津、瀋陽現在已經成了商業地產(購物中心)發展的反面教材了,不是數量少,恰恰是因為項目數量太多,瞬間湧入大量資金,大批商業價值並不明確的土地被開發,造成了商業競爭環境短期內極度的惡劣,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量的商業項目供給說明天津市的消費需求是很大的,前幾名進入天津市場的投資者都不是傻子,肯定對天津人的消費習慣和需求做了深度判斷,但後續跟進的80%基本都是跟風,最後死的最慘的也是他們。

2、在2012年之前天津的商業模式以高中低端百貨、大賣場、地攤為主,購物中心模式壓根木有(凱德算一個,但運營的一般),更別提現在流行的體驗業態,所以造成外來投資者看好天津購物中心市場空白。那個時候的天津商業主要以專業市場的商業地產為最,例如鞋城、大衚衕批發、毛衣城、眼鏡城等。

3、政府財政收入的迫切需求。政府把土地經過整理,更改性質之後就可以迅速變現。在前幾年天津的土地以住宅性質為主,政府靠房地產獲得財政收入,但隨著地產政策調控及長期財政收入的需求,商業地產這種長效機制的收入來源就佔到了很大比重。因此,政府也在大力忽悠投資者——變更土地性質為商住兩用、編撰未曾有過的商業地段文化、吹噓天津人均GDP的飆升,凡此種種吧,然後就有上鉤的了。

所以,以上原因,共奏全效,造成了天津目前商業的畸形發展。
現在的局面是——概念上的商業很多,實質有運營水準的寥寥無幾。但正是由於這種快速升級,倒逼了那些傳統不思進取的百貨商店的消亡。其中題主提到的幾家百貨,其消亡的原因有4點因素:

1、物業不自持是成本硬傷。百貨商店不同於購物中心,物業不是自持的,每年都要給物業交租子,然後百貨再去返租場地給品牌商或者聯營賺錢,可以說百貨公司就是二道販子,也可說百貨一直是在靠套利生存,從某個角度說明百貨還是很有運營管理能力的。但購物中心一進天津,就開始用低於百貨的租金吸引品牌商,也可以跟品牌商談聯營,同時物業管理更有保障,購物環境更舒適。從控制成本角度講,購物中心顯然比百貨有更大的財務空間。(現在僅存的勸業場、中原、濱江、友誼都是自留地,國家買賣就是好啊~~~~)
2、業態布局違反人性。題主提到的那幾個百貨,在業態布局上沒有任何新意可言,各樓層固定模式雷同,顧客想歇一下腳都沒得去,想去廁所得到KFC。辛苦一周的老百姓,到了周末去逛逛街,還得人擠人在百貨里血拚,這根本不是從人性角度出發的商業模式,不落寞才怪。
3、商業氛圍、地理位置沒優勢。勸業場身處金街,沿街有各種吃喝玩樂的鋪子,可以說濱江道就是一個休閑、購物的露天綜合體,而勸業場、中原、濱江、友誼在那裡就是一個個的主力店,坐享其成客流帶來的紅利。反觀倒閉的那幾家,基本都是在孤軍奮戰,本來天生就沒有餐飲、休閑、娛樂的基因,再加上周邊沒有形成互補只形成了競爭,典型的被殺模式。
4、管理不善、人浮於事。倒閉的百貨有的是老國企、有的是很早進入天津。老國企的運營能力不說自明,國家補貼虧損已成常態,壓根沒有賺錢盈利的激勵,所以,那些租別人場地干國企百貨很難維持。而進入早的還躺在過去的榮譽薄上,內耗嚴重,不思進取。不過反過來講,正是因為從來沒見過狼來了,所以他們才敢於吃老本,結果等狼真來了,自己就搭進去了,這其實是個哲學層面的思考。

那到底是什麼讓人覺得天津商業發展不好的因素呢?
1、電商並沒有搶走顧客,而是倒逼了改革。傳統百貨業態的出現是由於過去的供需通路太過冗繁,好多需求得不到一次性滿足,購物一次可能需要到估衣街買帽子、到老美華買服裝、最後再到黃河道鞋城買皮鞋,這也是反人性的!最終,百貨業態橫空出世,革了這些賣家的命,打包全收到自己的盤子里,讓人進一次商場就滿足一批需求,在百貨興盛的年代裡,估衣街和服裝街已經被揍得遍體鱗傷。同樣的道理,購物中心的出現又將百貨擠到了角落裡。但是電商並沒有從本質上搶了購物中心的生意,電商不過是縮短了買賣雙方的溝通距離,並不像購物中心之於百貨那樣能滿足全業態的需求!誰敢說自己上一次淘寶就能把「吃喝玩樂穿戴」全辦齊備了?其實,電商是購物中心商品銷售通路的補充,一個人在傳統百貨里辛苦血拚是反人性的,那麼像狗一樣蜷縮在電腦前血拚一樣也是反人性的!因為人需要社交、溝通和交流,還得需要約炮啊!所以,電商倒逼的是購物中心營銷方式的改變,體驗業態加大,包括服飾店也要轉變職能,不再是銷售職能而是展示職能,銷售業績不再是店鋪KPI!服務的好壞、品牌價值的傳遞和顧客偏好的調研才是未來門店的KPI,最終的支付完全可以依靠現場移動支付或者回家電腦完成。在這一點,天津本地目前貌似只有大悅城的部分店鋪做到了。而且,以後的門店還有一個作為產品倉儲周邊及發送的職能,以及顧客調換產品的職能,這樣,門店就與顧客形成了聯動的O2O,既可以線上到線下,也可以線下到線上。
2、天津公共資源發展不到位,制約商業發展。無論是高密度的香港還是人口爆棚的北京,交通雖說擁擠但還是多樣化的,地鐵發展迅速是這兩個城市的主要特色。反觀天津,這麼多年了,地鐵就3條線路,剩下的全是地上交通,可天津的地上交通就靠一條快速路苦苦支撐,其他街道規劃根本不值一提,沒了交通動脈,這讓吃流量飯的商業如何發展的起來?天津目前突出的問題就是規劃跟不上發展需求,商業項目的交通被生生割斷是常有的事。別的不說,現在最火的大悅城,你想在節假日開車從南門外大街進去比登天還難,如果坐公交不是跟私家車一樣被堵在路上么?再看地鐵,就只有2號線,你要是不住在這條線路上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將不得不在僅有的3條地鐵線路里想點法子或者公車轉地鐵。所以,公共資源的滯後發展嚴重製約了天津商業的發展。那些當初被政府忽悠拿了交通沙漠地段的開發商也是欲哭無淚,坐等各條地鐵線的建設開通吧!

最後再說說天津目前商業的水準問題。
從商業地產的角度說,購物中心對投資人的回報並不只是租金這麼簡單,更多的是依靠幾年的成功運營把這塊地皮給炒起來了,這裡又要分幾種情況:
1、城市綜合體
這種模式的就是純粹的以商業地產為主導,依靠成功運營與承租者議價,賺取租金,但更多的是為了使這塊地能夠變成信託資產,最終形成金融產品,利用金融槓桿賺取收入,比如IPO成功的萬達以及一直在積極運作的大悅城。天津灣的凱德置地一直做的不溫不火,其招商能力毋容置疑,但離前兩位差距有點大。
2、滿足自有住宅的社區商業
這種情況在天津較為普遍,就是地產商開發了一片樓盤,順路開了一個社區mall,只要能賣出去房子就會有客源,有了客源就能招進來日常生活類的商戶,這樣就有了固定收入,長期持有物業就等於有了一個長期飯票。但至於其運營水準和定位則顯得無關緊要,有人租鋪子就是好的,這些鋪子的大小與檔次倒是無關緊要。這點參考河西區下瓦房的怡樂天地。其務實的作風深深打動了我,從2012年開業招的綾致三兄弟和一些不錯的女裝品牌,到2013年全業態調整,清除服裝品牌,打造近70%的餐飲業態,真是讓人刮目相看!他們的生意就這麼一點點好起來了,打造了一個小小的懶人經濟圈,最牛逼的是,那裡面居然有電影院,更牛逼的是,人家的停車場非常的專業乾淨,還是電動升降車位的呢!這樣的商業地產,算是沒白活。
3、純粹的社區商業
在這裡一定要向這些投資者致敬,他們不是為了狗尾續貂的住宅配套,也不是快速甩貨套現,就是誠心誠意的做商管,要形成自持物業的商管集團,最終目標跟第一種一樣,也是IPO信託出去。但他們的操作更為困難,因為沒有自有的住宅小區;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更弱,沒有絕對的央企背景做支持;他們必須做品牌,本來知名度就小,不做品牌更難活命。(諸如現在的天佑城、新業廣場等,其中最專心只做商業的就是恆隆了,但他不能算社區商業)但是,他們恰恰是未來商業發展的絕對主力軍和應有的態勢,社區商業就是要解決生活出行成本高的問題,這等同於電商解決了買賣通路繁雜的問題。這些社區商業,今後是O2O結合的絕對主力軍,其功能性準確、明確。但這種模式也最考驗運營者前期調研、分析決策的能力和膽識。

總結:

目前的天津商業地產雖然已經進入了白熱化,但這確實是最應有的現狀。當一個市場開放的時候,某個行業若有利可圖,勢必會吸引其他企業進入,那麼在短期內造成極大競爭,這就倒逼了服務水準、營銷水準、運營水準的提升,甚至包括租金價格的下降,那些不入流的和打醬油的都將在競爭里敗下陣來,在長期中商業地產重新達到均衡狀態。到那時,題主將會看到煥然一新的天津商業,絕對不會比其他城市差的。當然,這其中也需要政府的積極變革,公共資源的配套提升,至於有的人說天津人的消費觀念問題,這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你沒看滿大街拿著iphone6的帥哥美女嗎?

如果想跟我一起探討社區商業推廣的心法和技法,歡迎關注本人公眾號【商咒王】ID:Free_Thinking

http://weixin.qq.com/r/pSllfXPENS5KrTce93y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廢話比較多,最終寫成了回憶貼,有用的話都標粗了(其實也沒幾句)
1.一切沒有數據的原因都是扯淡(包括我)

  • 因為拋開商業地產形勢單獨談天津,這個分析必然是立不住腳的
  • 沒有幾個商圈的經營資料,不能了解實際原因
  • 我們認為「成功」的百貨,並不一定真的成功
  • 說白了,就是信息不對稱,所以希望能有從業者進來給咱們分析一下

我只能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自言自語
2. 我家距離新安百貨,遠東百貨,樂天百貨都比較近。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條件也就是天津平均水平,消費能力偏低,感覺答這題也不夠硬氣。簡單談一談我眼裡的這幾個百貨:
樂天百貨:
東馬路商圈最年輕的購物中心。對於我來講的便利就是,終於能在家門口買優衣庫了。樂天百貨最開始和周圍的仁恆廣場一起綁定銷售,應該屬於想打造一個高端社區消費的shoppping mall。
遠東百貨:
bigger還是蠻高的,與我的消費能力不太相符。以前上學經常路過,記得有一段時間一口的一樓展牌就是親子教育,幼兒MBA培訓班,玩具翻斗城之類。所以我暫且估計他的定位是30歲左右的中產階級白領。在13年的時候去過兩次,堪稱鬼城。
新安:
歲數跟我差不多大。在20世紀90年代,類似於家樂福這樣的大型超市剛剛興起,家樂福龍城店(是不是很專業!)給新安購物廣場導入了大量的客流。俺就是在家樂福的購物車抱著法棍度過的童年啊!隨著家樂、易買得、樂購、物美大賣場、沃爾瑪進入天津,大家逐漸習慣了這種消費模式,在家門口就能體會到便利的服務,便不再特別青睞家樂福。新安的品牌大多以中低端品牌為主,並且經常做打折活動,對於不網購,消費能力低的消費者來說,具有一定吸引力。
津匯:
處於地鐵站出口,濱江道商圈的最後一站。上學時經常在美食廣場吃午飯,未曾有過其他消費。大學期間津匯重新裝修,據小夥伴們說,裝修後並未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有消息說要關門嗎?我不造啊!一定是遠離家鄉太久消息閉塞了TAT
大悅城:
從未想到過大悅城模式會在天津如此成功。大悅城目前已經成為天津年輕人最青睞的商業廣場中心了。無論是門口的擎天柱,還是內部偶爾舉辦的hello kitty或麥兜主題的活動,都在顯示著:我們就是和勸業場,百貨大樓那群老幫子不一樣!除此之外,大悅城的成熟的模式以及優秀的招商能力也讓天津人們了解到了更高端的品牌。我作為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在最初的時間內都是被外婆家刷屏的,大悅城真的是抓住了天津人的「吃」啊!天津那個時候沒有貓空,也沒什麼為年輕人打造的文藝角落或者咖啡廳。大悅城的騎鵝公社,讓青年人的文藝氣質落地
東馬路商圈:
東馬路是河北區等周邊地區去往和平路的要道,在多年以前,曾經繁華過一段時間,由於那時候年齡較小,印象比較深的街兩旁的餐館,根本吃不過來。後來拆遷,從東北角一直到金街,全部重建,誕生了七向街(呵呵呵,快成鬼城了)、遠東百貨、樂天百貨為首的商業地段。
修地鐵二號線真是把這個商圈坑慘了
東馬路地段和金街地段中間隔了。。歐亞肛腸醫院和保利地產。。。以百盛為首的和平路x段(沒錯我不認識東南西北),現在已經凋零,百盛已跪,華納影城及其一樓的商鋪破敗的不成樣子。個人感覺現在和平路的吸引力遠遠不如濱江道。
濱江道-南京路商圈:
天津的老牌商圈,不用多說了。
3.關於電商,我找到了一個數據。

電商的興起往往被看作是壓垮傳統百貨業的最後一棵稻草。對此,天津市百貨商業協會秘書長王炳東表示,電商在天津市的零售額僅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11%左右,不足以壓制百貨業的市場佔有率,市場佔有率的主要部分還是來自百貨實體店。只是部分傳統百貨店沒有看到市場在變、消費者的購買模式在變。

以一個天津人的角度來看,天津人傳統守舊的性格短時間內不會改變,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風險小的模式進行消費。所以被電商衝擊導致倒閉的可能性存在,但是不大。

天津人就是好吃懶做啊,沒錯啊,所以滿足他們口腹之慾,然後導流到商場裡面啊!恆隆那麼多好吃的人卻這麼少,好像的確是被地理位置害慘了。。我們有句古話是什麼,蠍子粑粑——獨一份,你得有玩意兒啊!你看看倒閉的那幾家,有幾個有獨特的裝逼技巧的?天津就是個草根的城市,不要搞得不接地氣,海信廣場是高端,可是真正牛逼的不就人家那幾家,而且你根本不知道是誰給他做背書。話題延展到這裡,我貼上朋友給我回的幾句都市傳說

1.大悅城的八角寫字樓聚財,所以能成為地標.中糧集團是悶聲發大財的國企,經濟實力雄厚。
2.新安北京開在國貿萬達廣場隔壁 那麼多年依然堅挺 自然是經營策略和演出活動拉動的人氣在加持。
3.專註百貨商場活動一百年的我表示最可怕的是天津灣凱德,凱德是新加坡集團,最愛收購快倒閉的商場和爛尾樓,改造後吸引外資。
4.利福廣場倒閉完全是因為風水問題,你沒發現樓上所有窗戶都是假的么。

綜上:
內因:定位不準,沒有及時轉型
外因:地理環境出現問題,風水,整個商業地產環境不佳,ZF的政策


自言自語:
老爹去年興緻勃勃地告訴我,咱家門口的大衚衕成立電商啦,你回來工作吧。我說,算了吧,傳統行業轉型做電商我不看好,先看看騰百萬能做成啥樣吧。電商的盤子已經這麼大了,傳統行業如何突圍?如何從線下到線上呢?蘇寧轉型了這麼多年,剛剛有點互聯網公司的影子。何況艱難生存的普通傳統百貨?天津的消費習慣,群眾觀念,視野真的不適合做電商或者互聯網。希望有朝一日能有NB的公司出來打我臉,讓我痛並快樂著。


如果每開一個商場都是zara,hm,優衣庫,gap,only,vero moda,jack jones,nike,adi之類的,開多少都白搭。


在西安,廈門生活過幾年,多次去過北京,廣州,說說看法。
天津的特點是封閉和守舊,商場的消費靠哪些人?50歲以上基本靠不住,主流還是中青年人,但看看天津中青年人的工資?第三產業的不發達導致天津年輕人收入普遍偏低,土豪去北京購物,屌絲逛大衚衕,沒有中產啊。天津收入不錯的中產要不就是公職人員,最近幾年管的嚴,多的是不動產,現金沒多少,再加上公職混的好的年齡都不小。另一部分是公司的中高層,大部分都是外地調過來的,不會呆太久,加上公司本來就少,這類群體也就少。天津不是商圈太多,這麼多人口的城市商圈不比其他省會城市多,更別說北上廣深了,而是購買力不足。


為什麼天津服務業相比其他直轄市而言水平這麼低?

為什麼天津服務業相比其他直轄市而言水平這麼低?


關閉的那幾家商場我幾乎沒去過。沒有銀河國際之前去東馬路的樂天,有地鐵很方便。現在有了銀河真的不能再方便,從圖書館美術館到橙天嘉禾,可以滿足我一切生活需求。


緩慢嗎?前兩年大的銀河、大悅城、水游城、樂天、友誼精品、濱海伊勢丹、佛羅倫薩小鎮,小的河東萬達、西北角勸業場、天佑城、n個永旺等等都是扎堆搶著開業,明天就開業今天還在裝修。新開業的恆隆、遠洋新天地、寶龍、燕莎,即將開業的和黃、嘉里匯、國貿、北寧灣、紅星國際,在建的天河城、k11等等……這麼大規模的發展商業地產叫緩慢?忘了是哪年統計的,天津是世界上在建商業最多的城市。目前關門的幾家商場,占幾成?招商品牌如何?客流量多大?這本就是優勝略汰的過程。老實說關門的這幾家商場我本來就很少去,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是一樣,所以他自身經營不善,關門大吉,是因為天津人購買力不夠?5年前去北京還會羨慕有這麼多品牌是天津沒有的,而短短几年間,從高端奢侈到潮牌快銷,絕大多數品牌,都可以在家門口買到,這樣的發展速度叫緩慢?或許在款式速度服務上還存在差距,但這畢竟是發展的起步階段。看到很多朋友把問題歸結在天津人沒錢,不好穿衣打扮上,這個問題在五年前若干商場開業前唱衰聲一片中就有,你們要知道,現在還有很多天津人為了買一件衣服會去北京去香港去韓國去歐美買去網上代購,前一陣火一時的NIKE天津噴,因為天津被稱為噴泡之鄉,動輒幾千上萬的鞋,很多絕版限量款都只在天津有。看看那些在天津取得成功的商場,除了一些區域商業中心,無不是充分的尊重天津消費者,拿一些不上檔次的破爛或是同一品牌卻低人一頭的產品,為什麼要讓天津人去買單,和那些關門的商場去進行下比較,我想結論不難得出,不尊重商業規律,自取滅亡,與人何干。


粘貼某位朋友的一段話,我很認可。天津的確是個奇怪的地方,給醫生紅包最多的城市,可想而知其他方面會如何

分析的很有道理啊,不過天津的實體商業還是差太多了……我感覺主要還是招不來商,真正能撐門面帶頭做體驗式消費的商家根本就不會來天津,天津人的購買力還是太低了。而且天津人的官本位思想太嚴重,辦什麼事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是攀關係找熟人,商場里好位置的商鋪永遠是租給「自己人」的,沖這個天津的實體商業也發展不起來。我有個朋友是某高端化妝品市場部總監,前些日子從上海過來天津做體驗活動,跟我吐了好多苦水,他們這個品牌在上海北京各大購物中心都是搶著讓他們進場,唯獨天津,被強制規定只能在友誼商場進店,不得進其他商場,而且搞體驗活動也必須只能在友誼商場里,原因只有一個,友誼商場是國企,所有這種高端品牌國企都要先插一腳,國企看不上的才能被允許去其他地方進店。也許我以偏概全了,但是發生在我身邊的就是這麼真實的一個例子


作為一個在天津幾年的外地人試著梳理和解讀下問題,也為高手拋個磚。

1,首先從天津的產業構成來看,天津還處於電子服裝等輕工業比重較大的工業型港口經濟,第二產業比重很大,服務業發展遲緩,而且工業產品出口和銷往外地較多,本城市並不是一個經貿型的內銷結構,而且可覆蓋區域有限,被北京的綜合性內銷型經濟城市的擠壓,內銷型商業生存空間不大。

2,天津人的實際消費能力不高,房價雖不能和北上廣深來比,但任為全國高位的房價,老百姓手裡余錢不多。因為雖然天津從GDP角度講,已經是全國前幾的一線城市了,但是這隻能說明工業容易推高GDP,但對城市的居民收入帶來的增益較少。那全國聞名的富土康舉例,可預見的產品利潤是也就百分之幾。而最後的經銷商的利潤有百分之十幾甚至幾十。這些利潤之間的差別,最終也將反映到勞動者收入的差別上。所以天津居民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消費能力也就不會高。

3,這裡不得不提起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民風。天津民風比較保守和傳統,到現在這個城市幾乎全年還經常隨處可見的在十字路口給祖上燒紙祭祀,而且規模不小。民俗殷實,這本就跟現代百貨商業提倡的潮流快速有些差別。而且天津人口流動性差,雖說天津的外來人口不少,不過都被天津人潛意識中表達出來的本地文化排擠到濱海新區,答者曾不止一次給身邊朋友講"天津有兩個,一個是天津人的天津---天津市區,一個是全國人的天津---濱海新區"。這兩個區域不管是人,建築,生活氣息等差別都很大。其中天津市區大概占天津GDP的30%,濱海新區60%,其他區域大概10%。答者沒有研究過這GDP佔60%的濱海新區的商業是否發達,這些港口型經濟產出的GDP對於消費能力提升有多少。但30%左右比重的市區消費能力肯定不能和天津市應有的城市地位同日而語。

綜上吧,問者和看客千萬不要以城市的GDP排名來判斷一個城市,因為自我黨建設以來,目前國內能拿的出手,綜合角度說它是個好地方,沒幾個,就一隻手能數完。

臨了,手機碼字,錯別就將就下。


津匯百盛遠東裡面都什麼牌子,真的很久沒去過了,我覺得也屬於正常的更新換代;現在買點什麼大家基本都往大悅城擠吧,的確也是逛得舒服;感覺天津要是開一個類似於北京APM的雲集各種快時尚高街品牌加上樓上全是吃的的商場應該挺火的吧。


城市習俗問題...天津市民有句口頭禪:「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
相較於奢侈品消費,天津人更熱衷於飽口食之欲...


說句話,不知道你們知道河東新開了一家愛琴海購物廣場嗎?
你們猜他怎麼建的?

六層樓三層半賣吃得的。
什麼?
難以接受?
我跟你說,那人氣立馬直逼對過開了n年的萬達。

回歸原題,倒閉的那幾家店可有好吃的館子?


樂天百貨什麼時候徹店和銀河合併了?銀河那邊是樂天二店。東馬路樂天人多著呢。
你說的這幾個都是經營理念不更新導致的,百盛全國性的不行,關了不少了。津樂匯只是百貨部分做調整,不是關店。勸業場就不說了,我從來沒想過去那。


純業餘回答:
天津人沒錢,只知道吃。
所以建商場,就兩條:
1. 有便宜占
2. 有大量飯館


百貨業經營本來就越來越差,電商和Mall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題主可以查一下零售業的現狀,其實不是天津的問題,而是整個零售百貨的不景氣。
2014百盛在華門店開五關四 深陷轉型困局
遠東百貨天津停擺背後


其實深圳的商業也不行,好多商場都空空的,除了餐飲,沒什麼正經品牌入駐,我到覺得天津情況比深圳好一些哎


從我去各大城市的體驗來看,天津雖然不比北上廣,但一線城市的感覺很強,比同為直轄市的重慶還是強太多。題主的問題可能跟人流量有關,天津的商場只有天津市區人會去,不僅外來人不會,連周邊小區縣都不會,這個比較神奇。


深圳有萬象城、京基100、KKmall、cocopark、海岸城、天虹眾多


家住西北角,普通公司小職員一枚,平時買東西基本是水游城最多,吃飯大悅城或者濱江道商圈,對於東馬路方向很少去,其實地理距離來說挺近的,但是交通實在不方便,而且那邊的商場就那麼兩家,還特別貴,完全沒法買,身邊的朋友基本分三個段位
1.有錢的,要麼是國家公職,要麼家裡有錢,買東西要麼國外,要麼小鎮海信友誼銀河
2.中等偏上,賺的錢在天津來說還算可以,但是因為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多女生買個貴點的包,其他衣服什麼的也基本都是快消品牌了,賺的不少,不過都是辛苦錢,花的時候會心疼
3.一般或偏下,網購或著淘寶街大衚衕

身邊很多朋友的衣服之類都是ZARA,HM,優衣庫之類自選式的地方買的,就為了省心,我自己買一條裙子可能會是不同的款式5-6條,這要放實體店不得打起來了。。。
而且天津人真的沒有其他城市那麼講究包啊衣服啊之類,我身邊好多月薪過W的姑娘用的都是TB買的60多的包,還鬧喚著顏色不正要退。。。


推薦閱讀:

TAG:天津 | 商業地產 | 商業地產策劃 | 商業地產調研 | 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