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有哪些常見的軍事類錯誤?


1,不是什麼武器在軍隊里都是分配一個人操作的,班用機槍,中型機槍,迫擊炮,甚至日軍擲彈筒都需要至少1名副射手,供應彈藥,輔助操作或者攜帶備輔件,這個隨便找幾張戰鬥照片就可以明白,但國內幾乎沒有影視劇能夠很好的體現這個細節問題,早期的大決戰倒是描述過國造三十節式和二四式重機槍帶副射手輔助彈鏈供彈,但從未見過表現副射手協助更換捷克式和布倫式彈夾的場景,甚至操作92式重機槍的射手很多場景里也沒人給他們供30發彈板;

2,非水冷的機槍,不管是班用機槍,中型機槍,都需要在一定射擊次數之後更換槍管以避免槍管過熱(有經驗的射手會通過點射來緩解這個過程,但無法徹底避免),不管是捷克式,布倫式,1919式,備用槍管一般是副射手攜帶,即使今天,王師的M240副射手也需要攜帶備用槍管。這個截止目前只看我的團長我的團體現過換管子的細節(豆餅跑去給迷龍換布倫式的管子)。如果是水冷機槍,則需要帶水箱連接水套,而且也不能一直打,射擊一定次數之後,要重新加滿水套;

3,在越戰之前或者小口徑浪潮之前,全威力的步槍彈射擊後坐力很大,這個跟戰後的中間威力步槍彈和現在流行的小口徑步槍彈完全不是一回事,大概類似於滿載渣土車和家用緊湊型SUV的區別。所以一般步槍射擊40-60發之後,很容易引起新兵的恐槍症,當時的步槍有同型號次口徑的訓練槍來訓練新兵,電影電視劇裡面很多都是空包彈或者槍口焰特效(所以拋殼的細節也就沒了),很難體現出來後坐力,也會讓你覺得射擊是件很輕鬆的事情,實際上你沒點肌肉塊,射擊的時候槍都抓不穩。全民公敵裡面單手持BAR射擊絕對是不可能的。國產影視劇裡面那些沒塊兒的主角隨便抓起捷克或者布倫式全自動射擊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4,開槍殺人不光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活兒,你要學會使用表尺,學會估算距離,時刻保養你的槍械,調節歸零甚至射擊時的呼吸。而且槍也是需要日常保養校調的,不是你平時丟地上,想起來的時候撿起來就能打中人的,不然西方人也不會一直強調時時刻刻要把槍舔光光。所以國產劇裡面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隨便撿把槍就殺人絕對是扯淡,你不經過訓練,不熟悉你的槍械,25米外打靜止目標都難;

5,只有最蹩腳的射手,最嫩瓜的菜鳥才會動不動就全自動射擊,訓練有素有經驗的射手一般都是點射,因為彈藥不是無限的,槍管是會過熱的,精度是要保證的,所以國產劇里的高顏值英雄不應該隨時都全自動射擊,不光是因為彈夾里子彈只能支撐很短時間的全自動射擊;

6,受限於鏡頭的廣度和距離,影視劇里的交戰距離都偏短,實際上除非是手槍交火,或者巷戰,二戰及以前的野戰條件下的交戰距離都是幾百米以外(現在的步槍彈不是中間威力就是小口徑,槍管長度也大大縮短,機械化和火力支援設備也讓步兵交戰距離變近了,王師很多步槍也就300-400米表尺,再遠就交給雷明頓等專業狙擊步槍), 但在二戰及以前的時代,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手動槍栓式步槍的表尺距離就在1500-2000米,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用機械瞄準具就可以在500米開外打中你,法國人在北非用萊貝爾步槍搞過750米外機械瞄準具打死人的記錄,張桃芳在韓戰中用1944年式水連珠不帶光學瞄準具800米外乾死過王師的人,只有抗戰中缺少訓練的國軍和我黨士兵才對百米外的動目標束手無策,所以要是穿越回去了,千萬不要輕易在正規軍步槍手面前露頭,不然還沒開始拯救世界就被翹辮子了,雖然不是每個士兵都是神槍手,但你心裡的4-500米絕對不是安全距離,;

7,接上一條,狙擊是在更遠距離上實施的作戰方式,國產神劇裡面那些幾十米甚至幾米之外的狙擊是不存在的,那個距離上視場太窄了,射手很難穩定地捕捉到目標。另外,不管是手動還是半自動狙擊槍,打一發之後都要重新調節視場,除非是玩具槍,否則射擊的後坐力和拉槍機的動作很容易就讓射手偏離視界,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個拿望遠鏡的副射手觀測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就是絕大部分國產影視劇的狙擊鏡安裝都有問題,純擺設,也很少考慮槍機操作對瞄準具的影響。實際上,狙擊是個高精尖的手藝,涉及測距,隱蔽,精密的光學設備,嚴格挑選的槍械(二戰期間)和彈藥等,不是導演或者明星想的那樣,槍上用膠布纏個瞄準鏡就行了,基線重合嗎?在哪個距離上歸零?距離遠了怎麼調節?射擊的時候不怕震動嗎?蔣總統跟德國進行軍事合作的時候進口過少量的狙擊步槍,抗戰軍興很快就消耗光了,中國戰區的狙擊作戰在歷史上並不普遍甚至稀有,倒是日本人受此啟發,開始大力發展狙擊手作戰,在太平洋戰場給王師找了不少的麻煩;

8,自從自動武器發明之後,現場上的火力密度就大大加強了,人的密度就必須大大下降才行,否則就太便宜射手了,影視劇里出現的排山倒海的那種密集衝鋒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方面大決戰的散兵線衝鋒還原度高很多;

9,重機槍,其實是中型機槍,大部分時候是在做概略射擊,也就是按照預先劃定的區域和距離,進行遠距離拋射,並不是像影視劇裡面那樣經常做直瞄式射擊。這裡補充一下,二戰期間的中型機槍和班用機槍都是發射全威力步槍彈,兩者在射速和初速上都大同小異,在1500米外都還有殺傷力,但是中型機槍採用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好很多,而且三腳架也比兩腳架更適合穩定射擊,所以中型機槍往往是營連一級的火力支柱,用於遠距離上的火力壓制,把中距離留給班用機槍和步槍。但是射擊的時候,槍身依舊會有抖動,尤其是它們大多採用管退式原理,所以彈丸在遠距離上會有較大散布,基本上也就是對某個區域進行拋射式的壓制,具體距離取決於戰場環境,比如西線的平原可以在800-1500米遠,而太平洋植被密布的島嶼就要近不少,更何況王師是把1917水冷勃朗寧配到了班一級;;

10,開槍射擊是個技術活,拼刺刀更是個手藝活兒,日本人這方面獨步天下,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槍長體力比中國軍人好講究武士道,更是因為他們受過良好的刺殺訓練(我黨我軍今日之刺殺訓練頗受日軍昔日之影響),所以影視劇裡面覺得開槍打不過鬼子就拿大刀刺刀肉搏,基本上都是扯淡,肉搏更吃虧,台兒庄大捷在這個問題上刻畫得比較準確,畫外音報傷亡數字的時候也體現了這一點(差不多三比一的交換比)。順便說一句,除了抗戰早期作為新武器給日軍帶來衝擊,大刀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對三八/九九步槍+30年式刺刀時沒有優勢,搭配什麼牛逼的中國武術都沒有優勢,所以大刀在抗戰初期之後就迅速退出主要戰場了,當然不排除刺刀都沒有的我黨軍隊和國府地方軍仍然使用大刀長矛進行肉搏,但是國軍有條件的都會使用刺刀(然全面抗戰八年,高質量刺刀皆賴進口,自製刺刀多因鋼質問題品質不佳)!

11,抗戰中,中國軍隊,即使是中央軍土木系精華,與日軍的戰術素養和裝備差距也是很大的,基本上類似於現代化軍隊和近代化軍隊的差異,日軍有完備的兵種合成和嚴格的訓練,甲種師團從步槍到坦克汽車榴彈炮都有,戰場機動能力比咱強不是一星半點,擲彈筒和機槍都可以加強到班一級,步槍手射術精湛,甚至對百米內的目標可以做到不貼腮射擊,而國軍能把自動武器配到班排一級就很奢侈了,師屬炮兵絕對是個稀有概念。中央軍是這樣,各地方軍就更參差不齊了,像出川抗日的某些部隊裝備連土匪都不如,老兵多言一個連人手不足一槍,五六十條打不響,甚至我黨幹部見過川軍以草繩捆紮固定槍栓之舉(川貴兩地軍隊裝備低劣在抗戰前就聞名全國,其裝備紅軍繳獲之後都多以燒毀處理)。我黨的軍隊那就更差,復接的子彈大概在100米後就沒有殺傷力了,絕大部分士兵入伍時表尺上的數字都不會認,彈丸奇缺也不足以對他們進行完備的射擊訓練,甚至在很多戰鬥中不能支撐時間稍長的對射,所以這種裝備和訓練上的差異是不能!通過愛國熱情!和政工工作!來彌補的。所以!絕大部分情況下,中國軍隊不具備和同等規模和級別的日軍正面對抗的能力和火力,萬家嶺虎仔薛將軍數倍軍力,不乏國軍虎賁精銳,包餃子一日軍乙種師團竟未能全功(雖然把人家番號打沒了)。黃土嶺我黨幾乎是7比1的兵力優勢并力斃敵酋名將之花阿部規秀旅團長,也未能全殲其麾下兩個大隊(差不多一半人跑了),自其後我黨一般要做到十比一的兵力優勢才敢開搞,就更遑論我黨培養的地方武裝了,所以影視劇里我黨游擊隊甚至武工隊動不動就敢於正面對抗日軍成建制部隊的情況,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甚至太行山上刻畫林總敢去伏擊板垣師團作戰大部隊,也是誇張了!

12,鋼盔,是很多影視劇忽視的細節,尤其是抗戰劇。作為師從西方,條令嚴格的日本軍隊,上戰場戴鋼盔是個基本保命常識和原則,即使是官佐將校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戰鬥照片都可以看出來,但是很多影視劇只讓士兵戴鋼盔,軍官都是戴普通軍帽上戰場,這個日本人一定是不會同意的!

13,日軍步兵操典和戰術條令,沒有上刺刀退子彈的要求!!!沒有這樣的要求!沒有這樣的要求!即使為了避免友坂彈的誤傷,關保險或者直接從彈倉底板(友坂三八步兵銃的彈倉結構非常類似於毛瑟步槍,彈倉底板可以打開一次性退彈,這方面的知識非常非常非常大力大力大力推薦火器堂堂主史宗賓先生編著的《抗戰中國軍隊輕武器史料》,堪稱類似題材中的神品!就是下面貼圖的這本)一次性退子彈也要快的多,除非腦子燒了,沒人會一直拉槍機來一發發的退子彈!

14,根據地或者邊區的兵工廠確實創造奇蹟,生產了很多不可能造出來的武器,但是受限於材料,工藝和熟練技工,實際上大部分敵後兵工廠的武器質量是很難符合工業化軍備標準的,比如子彈只能用舊彈殼復接彈頭和底火,生產的步槍射程精度和牢固程度都不高,最重要的是邊區手榴彈做不到影視劇裡面那種威力,我黨有文件和回憶錄記錄抗戰中每場戰鬥消耗手榴彈以萬計,但是戰場上大量遺留啞彈或者一炸兩半的手榴彈。國府仿製的德式手榴彈威力質量好很多,但是塊頭比建國後生產的木柄手榴彈大不少,由於國產抗戰影視劇多直接使用建國後生產的木柄手榴彈作為道具,所以這個基本上沒見過國產影視劇正確表現過差異,即使是台兒庄大捷這樣的抗戰電影巔峰之作也刻畫錯了。另外,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就是現在大多數抗戰劇都使用中正式或者直接使用毛瑟槍作為中方士兵標準用槍,甚至部分抗戰神劇里日軍也使用該槍,但實際上由於工業體系能力的限制,中正式在整個抗戰中的產量遠遠做不到人手一支,大概只有中央軍輪得到,地方軍和我黨武裝使用的是各種五花八門,門類齊全,從古到今的各種亂七八糟槍支,有說得出來的也有很多說不出來的,這方面請參考火器堂堂主史宗賓先生編著的《抗戰中國軍隊輕武器史料》。比如建黨大業里朱老總拿去打狙的老套筒,到抗戰時還在大量使用,雖然由於缺乏養護和更換,很多膛線都磨平了。所以像紅高粱里愛國土匪也拿著中正式去PK日軍正規軍,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雖然預埋了個線索說那個星眉劍目的我黨地下幹部變賣家產買了30支漢陽造(實際上道具是中正式);

15,不同的槍,作用不同,不同的子彈,威力也不同,不是你隨便拿個帶管子的東西就可以往敵人噴子彈!二戰期間手槍基本就是自衛的,絕大部分殺傷都在25米以內,帶槍托的盒子炮也不能當狙擊步槍用。衝鋒槍發射手槍彈,有效作用距離只有100米,再遠就要靠步槍或者班用機槍了,大口徑機槍出來基本上就可以當小炮用了(我黨曾用撿來的.50機槍打偽軍土炮樓)。所以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距離用不同的槍,國產影視劇裡面英雄隨便拎把小手槍或者盒子炮,就敢在開闊地形跟三八大蓋甚至大正十一年機槍對射,基本就跟作死沒區別,他們不死都是因為劇組傻逼沒常識!

16,一般來說,除非你運氣特別好,被打中極其不要害的部位或者擦傷,亦或是彈丸力竭無法深穿,否則一旦被命中,絕大部分情況下基本上就立刻失去戰鬥力了,不死也要抬下去送野戰急救,絕對不是導演編劇認為的,就跟石頭砸著了一樣,咬咬牙,主角還能活蹦亂跳,精神十足,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他們大概不知道中彈是個多麼疼痛苦難受無助恐懼的事情!真正的子彈打中之後彈頭會在人體內翻滾製造空腔,撕裂組織,切斷血管,打碎骨頭,破壞器官,即使是被過穩的友坂步槍彈貫穿(這個已經被考證為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事實上友坂6.5步槍彈只在特定距離和作用部位會發生上述現象,高初速和短纏距並不顯著影響該槍彈殺傷力,二戰論壇曾經貼過美國陸軍軍醫部的報告《彈道殺傷》,友坂步槍彈彈頭不均勻的被甲在射入人體之後容易脫落,和鉛質彈芯分離造成二次傷害,其細長彈頭亦容易劇烈形變造成對人體組織更慘烈的殺傷),也跟蚊子咬截然不同!不想死就趕緊抬下去。而且戰場急救也絕對不是國產影視劇裡面找個年輕漂亮的女護士直接拿個繃帶給你裹成木乃伊就行了,你不清洗傷口?不消毒?不取出彈丸或碎片?你當什麼傷口都可以拿繃帶裹住?被切斷的血管滋滋的往外噴血,不止血你就直接拿繃帶堵?你當繃帶是護舒寶嗎?

17,這條不一定是軍事常識,國產影視劇,尤其是抗戰劇,現在大多都是選顏值很高又白又嫩的演員以吸引眼球,連群演都是白白凈凈的,衣冠齊整,這個其實跟史實差距比較大(當然也不一定好復現)。抗戰中不論國府還是我黨,維持軍隊的正常後勤補給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吃。軍事行動是非常消耗體力的,扛著全副槍炮裝備給養野外跑一公里比你逛一天mall都累,而人的進食量是有限的,所以吃的好的軍隊要提供足夠的肉食和脂肪以補充能量,比如王師以把士兵吃出三高為己任的戰地伙食以及寒帶伙食中脂肪不低於30%!相比之下,國府和我黨的糙米飯棒子麵野菜粥窩窩頭這種東西是很難提供足夠的能量,更何況抗戰艱難,物資緊缺,交通不便,國府打淞滬的時候,美國記者和武官也就看見挑夫送米飯和蔬菜,到中後期就更慘,當兵的能喝飽稀飯都是奢望了,這方面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原著有比較好的描述。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戰地照片都顯示當時中國士兵都是面有菜色瘦骨嶙峋,衣物質地差,很多國府正規軍士兵也是打草鞋,美軍在中國訓練中國士兵時候一大難題就是維持士兵足夠的體力。這方面,作為打我們農業國的工業化國家軍隊,日軍,尤其是抗戰中早期,比咱們強太多,天皇陛下從日俄戰爭開始就要求後勤部門每頓飯給自家兩足犬馬吃肉,還要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另外還要讓海外的忠魂吃出家鄉味。日軍來咱們地頭,當兵的都懷揣著勇者大和煮肉罐頭和加了牛肉粉的餅乾(二兩一塊)作為攜行食,軍官兜里有巧克力或者兵糧精丸子都不奇怪,連軍犬每天都有4兩定量肉搭配其他米面蔬菜一起吃,而日軍的後勤體系在抗戰早中期也足夠保障把醬油梅干千切大根福神漬口取罐頭這樣的家鄉風味送到一線。這個差距其實比槍炮差距對部隊戰鬥力的影響更大。所以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衣衫襤褸鬚髮浩然黑瘦黑瘦的丘八比較符合史實,抗戰神劇里白裡透紅打過粉底的那種,基本都是憑空捏造的。另外有個細節就是,遲至建國後相當一段時間,牙護理或者說刷牙對於勞動階層來說都是不普及的,所以不應該出現隨便一個中國大頭兵咧嘴一笑,嘿嘿的滿嘴白牙;

18,補充一點,士兵雙手持槍,槍口斜向下,雙臂隨奔跑擺動的躍進姿勢,是英美尤其是美國人的操練方式,在我國出現很晚,據小道消息是改革開放之後,跟希伯來人學的。我國,包括國府和我黨,長期使用的是單手拎槍的躍進姿勢(為蘇德方式),即使今天這種方式也部分的出現於新聞聯播中,包括日軍在戰鬥照片中也是採取的類似姿勢,所以國產影視劇裡面,我軍甚至日軍雙手持槍行進的姿勢,是不存在的!


我是某總隊武警特戰大隊退役特戰隊員,結合自身經驗來解答這個問題!這張圖片是我去年在網上看到的,當時被很多人吐槽,也可以說這是一部連外行人都能看出破綻的一個鏡頭。具有代表性的:電視劇《艦在亞丁灣》,在直升機上向下進行俯角瞄準射擊,且還是無依託射擊,撇開射擊距離不談,懸停狀態下直升機穩定性是最差的,且機體呈無規則晃動,狙擊手無法捕捉擊發時機和規律,這還不算海面風速和空氣溫濕度的影響……狙擊瞄準擊發屬於精度射擊,擊發扳機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預壓——擊發——擊發完畢。這三個階段與自身呼吸和周邊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在擊發和瞄準的時候,不可能像你打CS那樣,狙擊鏡里的目標是一動不動的,因為自身生理特徵(心跳呼吸等等)和環境因素決定了狙擊鏡是處於運動狀態下的(當然我說的是無依託射擊),狙擊手最基本的擊發要素就是要根據這些因素迅速找到運動規律,在預壓扳機時已找到運動規律(也就是說你知道下一秒瞄準點將會晃動到哪裡);在瞄準點和瞄準目標重合的時候,剛好預壓扳機完畢,找到擊發點……一些列動作都是很自然的,一氣呵成的……完全不用狙擊手刻意的去捕捉而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來源於你平時的訓練素質和對槍的熟練程度,每一支槍的扳機鬆緊程度不一樣,如果讓我閉著眼睛用一把別人的槍,我立馬就能感覺出來!這是因為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和磨合,身體已經非常熟悉了專用槍支帶來的體感。所以這也就很好解釋一個訓練中常見的問題,例如:我可以用我自己的槍5發子彈打出50環的成績,但是用別人的槍我只能打40環……擊發技巧不是唯一的射擊因素,重要的還有瞄準境況和射擊習慣。我們以前用的是85狙,瞄準鏡不是大家通常所看到的十字分割型的,是倒V字型的,雖然我們有統一的射擊瞄準理論,但是在瞄準與擊發時(尤其是400米以外),透過狙擊鏡看到的景況是有細微的差別的,打個比方你認為這種景況可以打到目標,我認為那種景況可以打到……因此呢,槍支的瞄準精度都是根據自己的射擊瞄準習慣校準的,狙擊手都是有自己專用槍支的,因為你的槍支的性能折射出有你自己的個性……扯遠了,跑題了……不好意思,新註冊用戶,第一次發言,請見諒!


2016.4.28懶癌晚期患者更新
真的沒想到自己回答的問題能得到這麼多贊,現在返回來看當初的回答,似乎有些意氣用事,言辭過於激烈了一些。現在更正或者更新一些回答吧,有的是自己改正,有的是網友的回復,原答案不改了,算是把自己掛起來晒晒。
1.關於手榴彈的拉環,前些天重看《雪白血紅》時才發現,當時的回憶記錯了,要上繳的不是手榴彈的拉環,而是炸藥包的的拉索。上繳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檢查戰士是否引爆了炸藥包。當然,這只是東野的規定,其他各野戰軍有沒有相關規定並未查到。
2.狙擊手的問題,可能是狙擊手一段我寫的簡略了些,大家在回復里都著重提到了張桃芳。這裡我多寫一些。首先,抗美援朝中後期的「冷槍冷炮運動「確實是標準的狙擊作戰模式,但志願軍僅僅將這種模式作為了一種有效殺傷敵軍的戰術,而並未將其作為一種新的作戰模式有效的繼承下去。所以,當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冷槍冷炮運動「所積累的經驗教訓便迅速的消失了。直到,對越作戰才重新開始重視狙擊作戰,並應急研發(山寨)了79式狙擊步槍。
3.關於爆炸,影視劇上的爆炸使用的爆炸物應該摻了汽油。這樣,爆炸時安全而又有視覺衝擊力。

4.馬克沁呀馬克沁。可能是我對馬克沁射擊過程寫的過於簡略了,網友 @林好夫 進行了更詳細的介紹:關於「馬克沁重機槍是一邊射擊一邊補水」解釋錯誤,那個水箱是收集水冷筒里的水蒸氣的,等250發彈帶打完,水箱里的水蒸汽已經凝結為常溫水,再提起來倒回水冷筒里,並不是邊射擊邊補水。 如果有人還對馬克沁比較感興趣的的話,建議搜本書《塹壕里的機槍》。
5.最大的一點爭議在於駁殼槍的射擊姿勢上,我參照的是作者牛一戈的文章《駁殼槍不是那麼個打法》。有些網友的則側重於槍拿正了彈殼彈出打臉。從其他的文章里我也未找到更多的證明,所以只能先拿出來,看看有沒有哪位大神能把資料補上。
6.最後一截沒敢寫,現在關於抗戰的國共之爭實在是。。。 前兩天寫了一點點,結果電腦升WIN10忘了備份給丟了。這段時間不加班了,爭取能寫出來點。
更新完畢,玩遊戲去+++++++++++++++++++++++++++++++++++++++++++++

媽呀,這麼多贊啦,誠惶誠恐啊。本來只是想吐槽一下順帶科普一下較為簡單的軍事常識,沒想到會收到這麼多贊,那我接著寫。
*****************************請叫我分割線******************************
一定要回答,一定要回答,一定要回答。

一下多圖,如有侵權。。。額(⊙o⊙)…, 太遺憾了。
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對當下的國產軍事題材影片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這些影片對軍事迷們來說簡直是侮辱智商。下面來說一說一些常見的和不常見的誤區。本人水平有限,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可以指正。
1.道具捷克
電視中的常見的捷克式是這樣的

電視劇《我的特一營》

電視劇《我的特一營》

實際上現實中的捷克式是這樣的

捷克式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不大,只是在彈匣上有些差別,真正捷克式用的是20發直彈匣,而影視劇里用的是30發的56沖彈匣。
日本也有一種類似捷克式的機槍,被稱為96式,這種機槍還能上刺刀~上刺刀~上刺刀。。。

96式輕機槍

96式輕機槍
鑒於有人提到99式機槍我發張圖 從上到下依次是ZB26,布倫和99式,注意之間的區別


2.這樣射擊燙爪子
影視劇里機槍被端起來射擊時是這樣的

電視劇《亮劍》

電視劇《亮劍》
這種射擊方法由於捷克式導氣管的位置問題很可能使射擊者的手被燙傷,而且由於後坐力巨大左手很有可能握不住腳架。
捷克式手持射擊的其他姿勢

台灣微電影《1949穿越黑暗的火花》

台灣微電影《1949穿越黑暗的火花》
右手抓握把,左手抓機槍腳架,這樣射擊就避免了燙傷的問題,只不過這種姿勢看起來沒有那麼帥而已。那麼這樣是正確的姿勢嗎?
評論中陸同學給我的回復

抗戰期間我軍仿製的ZB-26換槍管不必旋轉提拔,只要握住提把前推就好,你看到的旋轉提把換槍管可能是布倫式或者是原裝的ZB--26,原裝貨有卡口,要旋轉後才能取下槍管。我軍多打陣地戰和伏擊戰,以當時我軍的彈藥量,很少能做出提著輕機槍衝鋒的情況,衝鋒多以白刃戰解決。所以仿製品就不必再加一道卡口,畢竟沒有高級機床,人工車卡口太不經濟了。

然後我竟然找到了

這才是真正捷克式手持射擊的姿勢。
3.缺了點東西的馬克沁
影視劇中的馬克沁重機槍往往是這樣的

電視劇《游擊兵工廠》(感謝劉貓貓童鞋補充)

電視劇《游擊兵工廠》(感謝劉貓貓童鞋補充)
實際上馬克沁重機槍是一種水冷式重機槍,其槍管的冷卻方式是液態水,重機槍是一邊射擊一邊補水,水吸收槍管熱量,最後以水蒸氣的方式被排除槍管。
真正的馬克沁全裝圖

看見槍管前面那個鐵箱子跟導管沒,你見過幾個電視電影里有。

看見槍管前面那個鐵箱子跟導管沒,你見過幾個電視電影里有。
4.戰場上的女人
這個不上圖了,干說吧。現在電視劇真是戲不夠,愛情湊,更別說女人上戰場打仗了。女人因為生理上的原因本身就不適合上戰場,更別說跟個大男人一樣打鬼子了。看看現在PLA里有幾個女兵是一線的作戰的?二戰時的日本,女人的地位相當低下(現在雖然有改善,但仍不太高),進入軍隊後要麼去了醫院救死扶傷,要麼就是用來解決日軍的生理問題。現在電視出現的什麼皇軍女軍官,呵呵,你高興就好。
5.無處不在的狙擊。
《順溜》火了之後出了一大批跟風劇,其實真沒什麼好說的,倆字---神馬玩意!從現有資料來看,幾乎找不到中國戰場有記錄的狙擊作戰。更沒有什麼狙擊對決。而找把槍加個瞄準鏡就槍槍斃命,除了說智商感人之外還有啥詞?PLA直到對越作戰之後才有了狙擊的概念從而開始重視起狙擊手,而之前,只有一種類似狙擊手的稱呼----特等射手。

目前來看,特等射手相當於西方部隊中的精確步槍射手,主要隨部隊作戰。而西方真正意義上的狙擊手,更多是戰術上的。

6.手榴彈別老用牙咬
手榴彈使用從老電影到現在的電視劇一直都是誤導,常見的要麼是用牙咬拉弦,要麼用手拽拉弦,完事再扔。真正的使用方法應該是旋開後蓋,取出拉火環並套在握彈的小指上,向目標投彈,這樣在手榴彈飛出的瞬間,引信被拉開,隨後飛向目標。其實多看看國內老兵的訪談就知道怎麼回事,另外手榴彈的拉環是不能扔的,回去要上繳。原因嘛。。。
(這條問題引起的爭論很多,從我找到的相關資料上來看,用牙咬或者用手拉弦後再投彈見於老兵,且多用於防禦作戰。但手榴彈的正確使用方法確是如上所示。如能有更多資料支持,我可以繼續修改內容)

7.手榴彈當炮彈使。
影視劇裏手榴彈爆炸的效果很驚人,常常是一個手榴彈里扔出去,戰壕里好幾個人飛出來,效果很感人。
真正手榴彈爆炸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厲害,其殺傷原理主要靠爆炸時產生的破片進行殺傷,除非你趴到手榴彈上,否則只要稍微有點距離,手榴彈的致死效果就大大降低。當然,炸一身彈片是免不了的。
Sarnath2008童鞋給我的回復

答主關於手榴彈部分解釋不全面。二戰手榴彈有兩種不同的殺傷類型,一種是破片型,答主你解釋了;另一種是大裝葯利用爆炸衝擊波殺傷的類型,衝擊波殺傷型如果人離爆心比較近的話,把人炸出去或者炸掉點零件還是挺正常的(當然沒神劇裡面一下子飛好幾米這麼誇張)

大家可以結合著看。
視頻封面濟南軍區:新兵投彈出險情 2秒鐘化險為夷 - 搜狐視頻視頻接著上回說
8.人海衝鋒要不得。
影視片上的人海是這樣

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一直以為這部戲叫《太極旗飄飄》(⊙o⊙)…)

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一直以為這部戲叫《太極旗飄飄》(⊙o⊙)…)
這樣做的效果只能是影視需要,用來突出戰爭的慘烈和殘酷。
但事實上衝鋒時往往是這樣的

志願軍某部發起衝鋒

志願軍某部發起衝鋒
或者這樣

步坦協同作戰

步坦協同作戰
看出區別了嗎?
戰場上衝鋒時,戰士衝擊時相互之間需要保持一定距離,一般以一發炮彈炸不倒兩個戰鬥小組為準,這樣相互掩護相互衝鋒,不僅可以減小傷亡,還能對敵人產生極大的壓力。
簡單說一個

上圖是志願軍某部一次攻佔高地的戰鬥

上圖是志願軍某部一次攻佔高地的戰鬥

照片上應該是一個排進攻的場面,每3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形成前三角或後三角衝鋒隊形整個隊形疏密有致,整體散開,避免密集火力的殺傷,前後呼應,以保證衝擊的連續性。所有的戰士都是低姿、高速衝擊的姿態照片的左下角,敵方直射火力的死角,可以看見一門60迫擊炮作為火力支援。相應的,照片的右下角,還有一個依託低矮的土坎構築的機槍陣地。 機槍陣地右側的灌木叢中,隱蔽著一名特等射手,專門負責狙殺對方指揮官或機槍射手。樹叢後,是指揮員的位置,這裡便於觀察整個戰場的情況,又隱蔽安全,距離迫擊炮和機槍陣地只有十幾米,可以隨時調動所有的火力……

真正的人海式衝鋒早就在一戰中試驗過了。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一開始就這麼玩,結果一天之內傷亡了六萬人,而且還沒有取得任何突破。罪魁禍首就是上面提到的馬克沁重機槍。最後的結果就是,人海戰術被散兵線代替,同時坦克這一新兵器開始展露頭角。
繼續更新
9.刺刀對拼很吃虧
影視上的拼刺刀經常是這樣

電視劇《亮劍》

電視劇《亮劍》
或者這樣

電視劇《中天懸劍》(感謝欺詐師童鞋補充)

電視劇《中天懸劍》(感謝欺詐師童鞋補充)
還有這樣


看出問題了嗎?
貌似我們拼刺刀我們很厲害呀,尤其是拿大刀的時候。
可惜,事實往往很殘酷,歷史上在白刃作戰中,佔據優勢的大部分是日軍。
先放張照片

日軍《劍術教範》中步槍刺殺訓練示例

日軍《劍術教範》中步槍刺殺訓練示例

再看個詳細點的,這個是PLA的拼刺刀大賽,大致姿勢差不多。

看明白沒? 那我再解說下,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而抗戰前期的日軍專門進行過拼刺訓練,步兵操典里甚至明確要求以白刃戰結束戰鬥。其戰技水平相當之高,加之三八大蓋的槍長達1.6米,我軍在白刃戰中經常處於下風。在老戰士的回憶錄中,經常是幾個人對一個日軍。當時的日軍,雖然個子矮小但營養跟得上,身體非常壯。反觀我軍,當吃飽飯都是奢望的時候,還有力氣拼刺刀?即使是赫赫有名的大刀隊,白刃對戰日軍時,也僅僅依靠夜襲慘勝。

看明白沒? 那我再解說下,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而抗戰前期的日軍專門進行過拼刺訓練,步兵操典里甚至明確要求以白刃戰結束戰鬥。其戰技水平相當之高,加之三八大蓋的槍長達1.6米,我軍在白刃戰中經常處於下風。在老戰士的回憶錄中,經常是幾個人對一個日軍。當時的日軍,雖然個子矮小但營養跟得上,身體非常壯。反觀我軍,當吃飽飯都是奢望的時候,還有力氣拼刺刀?即使是赫赫有名的大刀隊,白刃對戰日軍時,也僅僅依靠夜襲慘勝。
下面介紹一個視頻看看刺刀對大刀如何佔有優勢的。
視頻封面第98期:抗戰拼刺刀我們虧在哪?視頻 10.無處不在的金手指
這回來個現代的

電視劇《士兵突擊》

電視劇《士兵突擊》
喂喂,伍六一你是準備把老七給突突了嗎?

國產戰爭大戲《獵鷹1949》中的毛瑟六七式狙擊步槍

國產戰爭大戲《獵鷹1949》中的毛瑟六七式狙擊步槍
先不說槍的問題,這位首長是準備給誰來一發?
總得來說這是一個細節問題,當過兵的基本都明白,除非真的有可能開槍,食指是不能扣在扳機上的,以防走火誤傷。正確的姿勢看上圖的高城高連長,人家那才是正確滴。
11.看起來好近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普遍,國內外都有,有時是鏡頭運用,有時純粹就是拍攝問題。

《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
從視覺上來看,距離相當之近

《我的特一營》

《我的特一營》
敵人幾乎就是頂在槍口上了。
有問題嗎? 有,在真正的戰鬥,上述的情況極少發生。
如下圖

美軍諾曼底登陸

美軍諾曼底登陸
前面那黑色的一排,才是真正的德軍陣地。看出距離感了嗎?
二戰中步兵的交戰距離一般在400米之內,什麼感覺呢?看下面
這是《真正男子漢》中射擊訓練時的鏡頭
射擊時鏡頭拉近,看起來好像不太遠。

打靶之後給了個全景。

打靶之後給了個全景。
注意,前方準備
3

2

1

走你!

前面的白點就是胸靶。

前面的白點就是胸靶。
這距離怎麼樣?
12.特種部隊滿天飛
這個毛病見於中外絕大多數的影片,往往是一個或者一隊特種兵依靠手裡的輕武器-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把敵人都打死了,然後影片結束,謝謝觀看(??ω??)
典型例子比如說這個

《亮劍》里的山本特工隊

《亮劍》里的山本特工隊

電視劇《雪豹》周衛國

電視劇《雪豹》周衛國
從這兩部劇里看,看起來似乎特種部隊能吊打一切,殺敵如斬瓜切菜切菜一般。可惜,這些僅僅是演繹。基本上同羅老的《三國演義》一般,看起來爽而已。
特種部隊最早出現在二戰,當時英美等國從作戰部隊中挑選精銳官兵組成小規模突擊分隊,當時特種部隊更像是臨時組建性質,主要用來對德軍的行動進行襲擾、破壞,對德軍指揮官進行暗殺綁架行動。隨著幾次成功戰例,讓英美等過認識到專門組建特種部隊的重要性,此後成立專門的機構,進行專門的訓練。現在的SAS,可以說是最早成立的特種部隊。
抗戰時期日本和中國基本沒有所謂「特種部隊」的概念。所謂特種作戰就更加是子虛烏有了。(當時日軍的益子挺進隊倒有點特種部隊的意思,《亮劍》里山本特工隊應該就是改編於此,只不過寫的太誇張了。)
那現代的呢?
引用一下

現代的特種作戰其任務包括敵後執行偵察、襲擾、破壞、綁架、竊取情報和救援等等。特種部隊的作戰特點是受最高軍事機構直接指揮,事先進行周密細緻的偵察,行動中隱蔽滲透,秘密接近目標;行動要求果斷迅猛,撤退快速而不留痕迹;可以在任何地點與時間行動;行動時間一般是以秒來進行計算的;務求第一次打擊就完成任務。

看見了沒?特種部隊更像是刺客手裡的暗器,快打快收,盡量避免與敵接觸。因為一旦被對方優勢兵力纏上,後果詳見《孤獨的倖存者》。

13.孤獨的機槍手

這也是個細節問題,國內的影視劇中有的倒是注意到了。

看這個

看起來很瀟洒,那麼問題來了-------- 挖掘機技術哪家強?^o^/  額(⊙o⊙)…不對,說順口了,應該是彈匣里子彈打完了你準備幹啥?

在二戰中,機槍射手都需要配備副射手。副射手主要功能:更換彈鏈/匣/槍管,同時機槍射手瞄準射擊的時候,有用視野會變窄,因此副射手還要負責觀察目標。當然了,如果射手陣亡了,副射手還要頂上。所以,副射手在射手身邊是很重要的。

如圖


國軍機槍組訓練

英軍機槍組

英軍機槍組
14.消失的武器

電視劇《我的特一營》

電視劇《我的特一營》
找了好多片子才發現了這個----擲彈筒。
目前國內影視劇似乎集體得了健忘症,把日軍步兵分隊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擲彈筒給忘了。
以日軍八九式擲彈筒為例。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為50毫米,全長413毫米,發射筒身長260毫米,全重4.7公斤,發射筒筒重1.6公斤,發射筒腳長170毫米,坐板重1.1公斤,腳板,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八九式擲彈筒可發射的彈藥很多,包括專用的八九式擲彈筒彈,91式三用手榴彈,大正十年式手榴彈,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彈等。


八九式擲彈筒結構圖

日軍擲彈筒發射教學

日軍擲彈筒發射教學

戰鬥中使用擲彈筒的日軍。

戰鬥中使用擲彈筒的日軍。

二戰時日軍大量裝備該擲彈筒,在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都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班。而擲彈筒,更是是日軍步兵分隊中的火力支柱,據說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在85%到95%。進攻戰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隨一線步兵作戰,主要打擊中國軍隊的機槍火力點。實戰中,日軍一旦遭遇國軍較為堅固的重機槍或者輕機槍火力點,立即停止進攻隨地隱蔽。等待跟隨部隊前進的擲彈筒小組準確的將其打掉。當時的國軍重機槍手回憶,他們一般只能打幾百發就要轉移陣地,不然日軍的擲彈筒就會準確的打來。在淞滬會戰中,中央軍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日軍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沒有能夠發揮什麼作用。

再加一句擲彈筒是不能放到腿上發射的,當年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第一次見到擲彈筒不知該怎麼用,有的人就將其架到腿上發射,於是腿斷了(╯^╰)
張某某童鞋給我的回復

擲彈筒是可以放在大腿上發射的,這也是被稱為「膝炮」的原因,當年土八路還仿製過,有的用的都是鐵軌的鋼重鑄,只不過這樣技術不過關,瞎火和炸膛率很高,曾經發生過試射的時候把八路試射員手臂炸斷的事情。

從網上翻了很多東西,也沒有找到擲彈筒可以從腿上發射的確切資料。日軍步兵操典里也沒有明確寫出可以架在腿上發射。(最開始翻的時候理解錯了還以為找了確切資料。。。)
一般認為,擲彈筒可以架在腿上發射,但有危險,不推薦。
對張某某童鞋特此表示感謝。
另外,日軍對迫擊炮使用並不多。日軍的迫擊炮是單獨編為中隊或者大隊,戰時配屬加強。1942年前步兵聯隊以下,聯隊炮大隊炮都不用迫擊炮。像電視劇里動不動就用迫擊炮的情況,呵呵。
**********************************************吃完同學的滿月酒,繼續說********************************
15.爆炸其實不好看。
影視劇里的爆炸戲看起來都很過癮比如

電影《變形金剛》

電影《變形金剛》


電視劇《戰神》


電視劇《一個和八個》
從畫面上看起來,爆炸就是一大團火焰,感覺很美。可惜,真的爆炸不都是這樣。
看看敘利亞戰場的一次爆炸。

伊斯蘭國自殺式炸彈引爆卡車的瞬間

伊斯蘭國自殺式炸彈引爆卡車的瞬間

ISIS炸毀宗教建築的高塔的瞬間

ISIS炸毀宗教建築的高塔的瞬間

看出區別來了嗎?基本看不見火焰,或者說火焰被大量濃煙覆蓋。爆炸在反應過程中必然產生大量氣體,爆炸時產生氣體體積為爆炸前體積的數百至數千倍。影視劇中的爆炸,嗯,真要這麼干我估計就沒人演了,實在太髒了-_-!(這節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講了,先這麼著吧)
附贈一張


16.看,那個就是機槍手
其實我翻了半天電視,發現這個問題倒不是太突出。稍微用心點的影視劇里都有表現。

電視劇《戰神》

電視劇《戰神》


電影《集結號》
看這些人物里肩上都圍著一圈東西,這東西是當時機槍手特有的帆布墊肩。這東西用幾層帆布縫成的墊肩,那帆布墊上一圈圈的縫紉線都清晰可見。行軍時,機槍手們將機槍架上右肩頭,要是沒有這種護墊,就憑機槍將近十公斤的重量,時間一長非把肩頭磨破不可。

這個就是帆布墊肩。

這個就是帆布墊肩。
不過我後來翻閱老照片,倒沒有找到老照片里機槍手帶帆布墊肩的照片,不知是戰鬥時就摘掉了還是其他原因。國軍方面也沒有找到相關墊肩的資料。只在某兵人模型上見過,不知是否合理。
17.喜聞樂見盒子炮
好吧,這又是一個常見的道具。
先看圖片


電視劇《新亮劍》


電視劇《武工隊傳奇》

盒子炮,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 ——《百度百科》

其實,現在電視上的盒子炮往往或多或少的都忽略了。看下面

盒子炮由於其威力過大,使得單手射擊時精度實在太差,於是毛瑟廠給槍又配了個槍托,槍托哪來的? 就是它啊


其實毛瑟手槍還有一種改進型,叫衝鋒手槍,是1931年5月後開始量產。其配備20髮長彈匣時,可以當衝鋒槍使用,所以又稱「快慢機」或者「大肚匣子」,在電視劇《雪豹》里有過描寫。
感謝梅葉何童鞋的補充
長彈匣啥樣?看德軍的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從德國進口了不少於30萬支毛瑟手槍(另有40萬和70萬兩種版本),而仿造數量就更數不勝數,僅國內仿製的版本就有十餘種。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從德國進口了不少於30萬支毛瑟手槍(另有40萬和70萬兩種版本),而仿造數量就更數不勝數,僅國內仿製的版本就有十餘種。

毛瑟槍射擊時,受後坐力的作用,手槍射擊時,槍管會有一個向上的跳動,而且這跳動的力很大,單手是很難控制得住的。如果是半自動射擊,每射擊一次重複瞄準一次,那麼這跳動也沒什麼大的影響,但要是實施點射就不行了。點射時,如果按射擊教範的動作,即將槍身直立,缺口準星水平朝上,則除第一發外,其餘的子彈都將越來越高地打到天上,這也正是外國人不願意使用毛瑟手槍,特別是不願意用其進行連發射擊的主要原因。中國人使用毛瑟手槍進行連發射擊時,是將槍身翻轉90度,水平放置,這樣連發射擊的槍彈,就會借著槍管沿槍身軸線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個扇面橫掃出去。
最後,以一張劇照結尾。

昨天更新了兩節,結果竟然沒發上去,而且還全丟了,浪費感情知道嗎!!!!(╬▔^▔)凸

昨天更新了兩節,結果竟然沒發上去,而且還全丟了,浪費感情知道嗎!!!!(╬▔^▔)凸
今天重新寫
18. 服裝細節問題多。
這裡僅以日軍部分服飾舉例
來張劇照

電影《太行山上》阿部規秀死前

電影《太行山上》阿部規秀死前
其實這裡在服裝上有一個明顯的細節錯誤,啥錯誤? 看我慢慢講解。
二戰中日本陸軍的軍服和軍銜形制有幾次變化。侵華戰爭初期,日軍官兵著「昭和五式」軍服軍銜,其突出特點是軍服上衣領為直領。領章以色別區分兵種,如紅色為步兵,綠色為騎兵,黃色為炮兵等。領章上綴的數字為連隊(團)番號,如阿拉伯文數4即為步兵第4連隊(團)。肩章為軍銜,形制仿法國軍隊縱向佩戴。

上圖為入侵中國東部,凇滬會戰中時的服飾。左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二等兵;中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軍曹;右為日本海軍第三艦隊的海軍陸戰隊列兵,1931年1·28上海抗戰中就是由盤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艦隊的海軍陸戰隊挑起的。

上圖為入侵中國東部,凇滬會戰中時的服飾。左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二等兵;中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軍曹;右為日本海軍第三艦隊的海軍陸戰隊列兵,1931年1·28上海抗戰中就是由盤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艦隊的海軍陸戰隊挑起的。

1938年日軍改換所謂「九八式」軍服和軍銜,軍服主要特點將「昭五式」軍服的立領改為形似中山裝的折領。不再佩戴肩章,軍銜改由領章表示。


1938年日軍入侵中國南部。 左為日本陸軍炮兵少校,使用「昭和五式」軍服軍銜;右為日本陸軍上校,軍服為田野綠,能更好適應中國南方的環境色,改用了「98式」軍服軍銜;中為日本陸軍步兵中校,其軍銜表現在領章上,兵種設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紅色為步兵。

1938年日軍入侵中國南部。 左為日本陸軍炮兵少校,使用「昭和五式」軍服軍銜;右為日本陸軍上校,軍服為田野綠,能更好適應中國南方的環境色,改用了「98式」軍服軍銜;中為日本陸軍步兵中校,其軍銜表現在領章上,兵種設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紅色為步兵。
1941年日軍再次更改軍服軍銜,稱之為「三式」軍服,明顯特點為軍官上衣近袖口處有綠色飾線和級別標識。另領章稍有不同不再贅述。
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考究的細節,如果沒有深入的了解,很難不出問題。電影《太行山上》阿部規秀死於1939年11月,也就是說當時應該著「98式」軍服,結果電影上卻穿了「昭和五式」,不得不說稍有缺憾。
而TG和國軍的服裝則更多更雜,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部隊的服裝都有差別,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很容易出錯。像《太行山上》這種製作較為考究的電影都在服裝上出了問題,更別說沒多少投入的其他國產劇了。

19.子彈橫飛不好見
先擺張劇照看

《士兵突擊》里橫飛的子彈(這是場演習,為嘛會有子彈飛出來,不怕打死人嗎?)

《士兵突擊》里橫飛的子彈(這是場演習,為嘛會有子彈飛出來,不怕打死人嗎?)
在戰場上,能被我們看見的子彈往往都很特殊,名字叫曳光彈。曳光彈是一種裝有能發光的化學藥劑的炮彈或槍彈。發射後發出紅色﹑黃色或者綠色的光。用於指示彈道和目標。曳光彈較其他子彈彈頭不同之處在於彈頭在飛行中會發亮,並在光源不足或黑暗中顯示出彈道,協助射手進行彈道修正,甚至作為指引以及聯絡友軍攻擊方向與位置的方式與工具。

這個就是曳光彈的剖面圖,其彈頭內裝有燃燒劑。

這個就是曳光彈的剖面圖,其彈頭內裝有燃燒劑。
曳光彈怎麼用呢,一般是在幾發普通子彈內裝入一曳光彈,用來修正彈道。以中小口徑機槍為例,各國的混入比例大都是4:1,但普通步兵一般不配發曳光彈。在影視上看見子彈橫飛的場景雖然很震撼,可惜,事實很殘酷,能看到的都是曳光彈,而曳光彈只有機槍手有。
以下。。。

機槍射擊

機槍射擊

高炮集火射擊

高炮集火射擊

******************************************完了了了了了了了************************************************

寫到這基本上就算完了,原來打算再寫個關於日軍戰鬥力的章節,但我搜集了一些資料後發現實在太沉重了,而且又容易引起爭議,所以放棄了最後一節。
總的來說,我上面寫出的都是比較容易看出的錯誤。其實國內影視劇軍事裝備的錯誤那隻這些,如果真細揪,這種文章我能再寫好幾篇。
國內影視劇目前的現狀大家基本都明白,光腚腫菊的審查,不成熟的觀眾市場,造就了目前這個奇葩的狀況。從目前來看,國內的軍事戰爭類電視劇製作水準不僅沒有提高甚至還不如前幾年,2009年出現了3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我的兄弟叫順溜》、《我的團長我的團》和《人間正道是滄桑》,除開《順溜》之外,《團長》是目前國產軍事題材類里對道具把握最好的一部,當年總投資達到了2700萬元,而投資的2000萬元預算都已經用在了布景和打造軍事設備上,與之相比一般中等電視劇投入800萬元即可完成製作。《滄桑》一劇則在2010年該劇獲得了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第十六屆上海電視節最佳電視連續劇金獎等獎項。在這之後,我們又拍攝了多少軍事題材的電視劇又有多少能達到當年的水準呢?
其實,這是無奈,也是希望,目前中國的影視劇市場還處於高速成長期,成長就不會成熟,誰還沒有過中二的時候。我只希望,中國能早日度過這個成長期,讓市場成熟起來,形成良性的循環,能讓我們早日看到我們自己的《兄弟連》。


手槍打的神准

子彈穿不透車門

子彈能把人打得騰空

火箭彈飛得很慢人都能躲過去

木柄手榴彈左手拉線右手扔

遇到炸彈趴下就沒事

八路能碾壓日軍

人只會被炸飛不會被炸碎

地雷永遠是松髮式

防暴盾輕輕鬆鬆擋子彈

定時炸彈永遠有幾條線給你剪

日軍只會萬歲衝鋒

中彈了整個人身子往前一挺

暫時想到這麼多。

——————————7.20更新————————

倆人拿著槍對峙

炮灰挨刀子挨槍子瞬間就死了

替人擋子彈,子彈射不穿前面的人

消音器能讓槍聲幾乎聽不見

普通子彈能引燃汽油

「兄弟們,八年抗戰開始了!」


對排名第一那個答案的大刀拼刺刀補充(多圖預警)
懶得看視頻的請看我的截圖
1中國軍隊刺刀少的原因


2大刀和刺刀 簡介

上圖為29軍無極刀為代表的大刀,不超過一米

上圖為29軍無極刀為代表的大刀,不超過一米

日軍三八式步槍裝上刺刀後全長度一米七。

日軍三八式步槍裝上刺刀後全長度一米七。

3實戰實驗
器材 木頭大刀

器材 三八大蓋複製版 木頭刺刀(看上去就一個棍子。。)全長度1.675

器材 三八大蓋複製版 木頭刺刀(看上去就一個棍子。。)全長度1.675

左邊A隊持有刺刀,右邊B隊持有大刀

左邊A隊持有刺刀,右邊B隊持有大刀

三八大蓋在實戰中技巧為 突刺、刺、格擋、刺
大刀技巧為 撩撥砍

條件


PK開始
單挑


群戰

對戰到後期,結局很明顯了

對戰到後期,結局很明顯了

一群打一個。。。大刀幾乎都陣亡。

一群打一個。。。大刀幾乎都陣亡。

大刀全部倒地,刺刀少許陣亡(2個?3個?)

大刀全部倒地,刺刀少許陣亡(2個?3個?)

結論:白刃戰刺刀優於大刀


最簡單的一個常識:消音器絕對不是那個聲音的


1、霰彈槍沒法把人打飛,不會在地上炸出一個坑,更不會一槍打爆一棟房(後兩樣經常出現在8、90年代的香港槍戰片中)
2、桌椅、房門(鋼質防盜門除外)、磚牆(承重牆除外)、車門根本擋不住子彈(磚牆可防手槍子彈,但在步槍面前無能為力)
3、手雷拉環無法用牙咬開(如果真跟影視劇里那樣能輕鬆拉開這些手雷早在運輸途中就全爆了)
4、沙漠之鷹只是靶場的玩具,從來不存在什麼『世界頂級特種兵標配武器』
5、AR/AK這類突擊步槍及MP5這樣的衝鋒槍在連髮狀態下只能持續射擊幾秒鐘(使用大容量彈鼓除外),且絕大部分子彈都會朝天發射
6、MP5K/MP7/烏茲這類單手持有的連發武器在現實中很少單手操作,因為無法保證精度,不過捷克的蠍子因為使用的是后座減弱的.32ACP彈所以可單手連發
7、分解的狙擊步槍重新組裝後必須經過歸零試射才能保證一定的精度,電影中的職業殺手們組裝完步槍後除非潛伏滲透到目標面前才能保證首發命中
8、狙擊步槍的歸零涉及到數學運算,同時還要依靠射手本身的經驗與訓練,並不是說只要把任意距離上的目標納入十字瞄準線正中就能命中(真正的軍用瞄準鏡都不是簡單的十字瞄準)
9、狙擊手對決時擊中對手瞄準鏡中央其實並不能保證擊穿,更別說打爆對方眼珠再爆頭了。瞄準鏡內部有大量部件,這些都是阻擋子彈前行的障礙(蘇聯二戰時配備的結構簡單的PU鏡是極少數例外)
10、海拔、溫度、濕度、地理環境都是影響射手發揮及子彈飛行的重要因素,心理素質再強悍的射手都無法保證在任何環境下一槍命中,一槍一命只是美好的遐想
11、狙擊手最重要的素質不是槍法,而是觀察與隱蔽,現實中狙擊手忍凍挨餓憋尿多日持續向後方報告目標行蹤,最後一顆精確制導炸彈搶功的事不是沒發生過
12、影視劇看重的是視覺衝擊力而不是實用性,米尼岡轉管機槍/AA12霰彈槍/沙漠之鷹手槍都不是輕步兵部隊會裝備的武器。米尼岡需要靠電力驅動,所以我們只能在電影中看到肌肉男扛著米尼岡耍帥
13、特種部隊無法正面對抗正規部隊,特種部隊只是經過特別訓練、能執行特別任務的成建制精銳部隊,並不代表他們是超人
14、特種部隊中不存在蘭博和州長這樣的筋肉怪,過於壯碩的肌肉是行軍時的負擔,一般來說游泳運動員菲爾普斯那樣小塊型的肌肉才是輕步兵需要的
搭車推薦兩部劇集,英劇《極限武力》和美劇《The Unit》,都是較受軍迷認可的軍事劇集。片中SAS和Delta兩支王牌部隊成員都有一些脫衣鏡頭,可以看到都是普通中年男子會有的身材,不存在什麼八塊腹肌人魚線之類
15、真正的定時炸彈不會用顏色區分線路,甚至不會按個時鐘告訴你時間(這點存疑,因為我也沒見過真的定時炸彈)
16、消音器能有效降低子彈發射葯的噪音,卻無法消除槍械本身部件運動發出的聲響,而且很多時候還要配合專用微聲子彈才能生效。消音器的作用在於改變槍彈聲音特徵以及消除槍口焰,後者在夜間射擊時對射手的干擾才是最致命的(分貝值那個記錯了,感謝 @CHENXUAN SHANG 指正)
17、子彈、哪怕是手槍子彈也是具有極強穿透性的,影視劇中看到男女神即將中槍千鈞一髮之際衝上去擋在男女神面前唯一的後果就是兩人一起中槍,而且因為已經貫穿了擋槍備胎的身體所以反而會在男女神肉體上製造出更大的貫通口
18、匪徒挾持人質站在窗前時即使露出整個腦袋也別輕易射擊,子彈穿透玻璃時會產生變向極有可能打中人質,而打中玻璃時產生的碎片也會先打中人質造成傷害。幾年前南京的公交車人質劫持案中特警狙擊手就是由於缺乏必要的訓練貿然開槍傷及人質,不同品牌和材質的玻璃的折射率也是不同的,需要在訓練時通過大量實彈射擊進行歸納
19、同一口徑、不同品牌的子彈因為彈頭質量、發射葯的不同在飛行軌跡上也是有差別的,射擊訓練就是通過大量實彈射擊掌握這些彈道資料,現實中的射手對於槍、鏡、彈的選擇都是極為慎重的
20、Zippo、諾基亞、酒壺、銀元、懷錶、勳章甚至空彈匣等都不防彈,流言終結者和國內的男人裝、好奇心實驗室(好像是叫這個名字)都做過類似的實驗,好奇心使用的還是5.6毫米運動步槍彈,結果所有物品都一槍貫穿


看來團迷還是挺多的呀,近日心血來潮又回味了一遍《團長》,距離上次看已經是幾年前了,網上只在優酷找到了資源,高清的好難找呀,而且感覺劇情也做了一點剪輯,在此再補充一下
1,基數,看團長第一次沒看懂請求炮火支援打半個基數什麼意思,當年還特意去查了一下
2,半開,劇中川軍團重組的經費和軍餉以及貨幣等都用的是半開,當年也確實沒看懂,百度之後才知道是當時雲南特有的地方銀元貨幣,良心劇組。
3,話說死啦死啦為了招兵各種挖牆腳,和米龍搗騰黑市,賣武器物資,拿絲襪香皂行賄軍需官老婆情人,為的就是炮灰團有飯吃,有飯吃也就有人來投奔也就有了兵員,那個時代的軍人也真是不容易
4,一個南部十四手槍的梗,在南天門阻擊日軍格鬥時,死啦團長被日本軍官立花奇雄用手槍頂著後腦勺,結果人品爆發,立花奇雄的手槍卡克了,這裡面就是借用日本南部十四手槍糟糕的設計,頻繁卡殼的梗吧,哈哈。

我印象中劇里當時偵查分隊過江去和順鎮的時候,碰巧遭遇日軍前來,結果好巧不巧日軍熟門熟路的進了孟煩了老爹家,國軍隱藏時孟老爹不讓兒子去其中一間房藏,結果偏偏孟煩了就去藏在了那一間,而日軍進來後也是直接去了那一間,當年我看時,因為那件房子裡面關著一個女的,是日軍抓的性奴或者慰安婦,關在了老孟家由老孟管著供日軍隨時來發泄,最近看優酷版時關女人的情節被刪除了,不曉得為啥。話說老孟如此一個表面看起來有氣節的知識分子,不僅是迂腐還干著日軍禽獸的幫凶,也實在是可悲可嘆,抗戰時代淪陷區的人們為了活下去,實在是毫無尊嚴

~~~~~~~~~~~~~~~~~~~~~~~~~~~~~分割線~~~~~~~~~~~~~~~~~~~~~~~~~~~~~~~~~~
原答案: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我看過的唯一的盡量做到了還原事實的抗戰電視劇。
1,國軍尤其是非嫡系,吃飯是問題,長久不洗澡洗衣服,不幹凈所以真實。
2,一個團來自全國各地的人說著各地的方言,雖然可能方言不標準
3,輕機槍手東北佬拿的捷克式輕機,配有一個副射手,副射手負責提供和替換彈藥,槍管
4,重機槍手在對著江對岸山上日軍射擊,東北佬看人家射的爽心理癢想搶馬克辛機槍射,被重機槍手攆走了,氣不過準備架自己的捷克式輕機槍射,被團長罵了一頓,因為輕機槍射程不夠打過去是浪費子彈。
5,團長組了幾個老兵弄了個小分隊去日佔區偵查,因為剛領了點美援,覺的自己土豪得瑟一下,於是小分隊全拿的是湯姆森衝鋒槍。結果在村子裡被幾個日軍在外面堵住了出不來,團長被他小夥伴一頓臭罵,因為日軍步槍射程遠,他們衝鋒槍短打不著。
6,團長組了敢死隊去偷襲,遭遇日軍緊急來打,這時候東北佬用的是馬克辛重機槍,事發突然來不及支架,就扛到副射手的肩上射,結果副射手幾乎被震死了


拔顆智齒的功夫再回來看過了五百贊了居然,嚇得我牙都掉地下了。話說這電光毒龍鑽和毀滅之錘在口腔里搞來搞去還真是難受,拔過牙的朋友舉起你們的雙手讓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臉腫成豬頭的人?(;′Д`?)
另外關於補充a,評論里有朋友告訴我美帝警車車門是有防彈材料的,小的在網上查了一下確實是在前車門加裝了凱夫拉防彈材料。可以抵禦普通9mm手槍和散彈槍的襲擊,這裡確實是答主不對,犯錯要站好,啪啪啪,好打完收工。下面是第一次補充的答案
——————————————————————
哇哇哇人生第一個過百贊的回答真是激動的我槍都掉地下了,感謝點贊的朋友們,願大地母親永遠忽悠著你們~沒贊的嘛……我也不會打爆你們的蛋蛋噠。為了報答大家再稍微加幾條好了(??ω?)?嘿
補充a.電影里警察包圍時悍匪往往選擇用車門做掩護,或者將車橫在自己與匪徒之間而自己躲在了車的駕駛室旁邊。結果被端著AK的匪徒穿了個通透。在現實情況下警察一般會用車的發動機倉作為掩體。想像一下你從駕駛位下來後半蹲在那裡,此時你的掩體就相當於是整個車體前部,而且有發動機之類的設備做填充,防彈能力肯定比一扇車門要靠譜的多。
b.關於手榴彈的威力,電影裏手榴彈威力基本就等於槍榴彈小於RPG,然而大部分手雷都是靠爆炸產生的破片殺傷,為了增加殺傷力甚至還會給手榴彈外面加一個破片的套子。大家應該也看到過新兵不小心手滑把手榴彈丟在跟前的視頻,裡面的手雷大都是轟的一下帶起一片塵土,並不會火焰四起硝煙瀰漫。
c.武裝直升機的航炮追著豬腳射,卻只能在豬腳屁股後面打起一串塵土而已。現實情況,看過一個美軍直升機襲擊塔利班的視頻,駕駛員通過瞄準鏡套住一個人,撥動發射按鈕,飛機發出一陣輕微抖動,幾秒鐘後通過瞄準鏡可以看到目標人物周圍激起一陣塵土,然後那個人就一動不動了,然後瞄準下一目標,整個過程就像在打COD一樣的輕鬆愉快。所以豬腳是跑不過子彈的,不信你看快銀快不快,最後還不是被機槍搞死了(導員你他么還我快銀!跑的明明比子彈快為毛會被子彈打到啊!!!)
下面是原答案~
———————————————————————
1.中日兩軍拼刺刀,打的正激烈,只見國軍戰士B君被一個小日本打到在地並被死死扼住了喉嚨,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主角A君抄起三八大蓋對著小日本就來了一發,啊呸是一槍,B君推開小日本的屍體,沖A君投去了感激的眼神……其實真正的情況應該是小日本身上多了個窟窿B君結結實實吃了這一槍吧_(:з」∠)_
2.日本鬼子經常可以用一個蛋板的載蛋量打出用蛋鼓裝蛋的火力密度,還有那位用馬克沁的大兄弟麻煩你能不能把你那個裝水的冷卻裝置接上,也不怕燙死……
3.不管身邊掉下來的是手榴彈槍榴彈迫擊炮彈還是105,豬腳最多耳鳴,並不會有其他不適
4.狙擊鏡的十字把你套住了你就是屎人一過,射手從來不需要考慮修正彈道,因為俺們用的是某不科學的電磁炮
5.國產劇裡面拿著衝鋒槍到處亂搞卻從不見有蛋殼退粗來,難道TG早已掌握無殼彈藥技術,美國恐成最大輸家
6.誰不贊我我就端著我的巴雷特在八百里開外打爆他的蛋蛋~



·宋代床弩


·明軍攻蔚山(這才是專業攻城)


·明代火器


·土龍攻(毒氣反制)


·攻城梯


·這個不用多說


·露梁海戰明軍部分圖
································
································
································
我不想再討論老祖宗的戰鬥力怎麼怎麼樣,我只想說相比電影電視劇前輩們是會玩的!
經知友提醒 明軍參與的是露梁海海戰,特地改過,在此多謝!


國產影視劇的戰爭里沒有碎肉,沒有斷肢,沒有內臟,沒有骨渣,沒有器官,所以才有那麼多人瘋了似的想打仗。


請注意看李向陽的右手拿的槍和左手拿的槍的區別。沒錯,就在準星那裡。那個時候,武工隊的武器都是插在腰帶等地方,要求武器能夠快速的拔出,準星容易鉤住腰帶。所以一般來說,雙持的駁殼槍,主手,一般是右手的槍是把準星鋸掉的。

請注意看李向陽的右手拿的槍和左手拿的槍的區別。沒錯,就在準星那裡。那個時候,武工隊的武器都是插在腰帶等地方,要求武器能夠快速的拔出,準星容易鉤住腰帶。所以一般來說,雙持的駁殼槍,主手,一般是右手的槍是把準星鋸掉的。
--------------------------------------------------------------
吐槽下,老的戰爭片裡面的軍事細節,包括裝具,武器,完爆現在的各種大片。


說一個現實中的笑話:一百個特警隊員去進行首次實彈射擊——不限時間的靜止胸環靶精度射擊,有三分之一的隊員是零環或者十環以下,意思是全部脫靶或只有一發命中靶位。他們事先還有專門的槍械教官細緻耐心的教導射擊理論,並進行大量的空槍預習,每個人都是認真學習後信心滿滿的步入靶場……結果呢,慘狀上面已經敘述。這還是讓你平心靜氣每一槍都可以認真瞄準的情況下。

所以看到電影當中,那些人不論男女老少,拿起一把手槍都可以運用自如的時候,我都想說一句:這都是槍神轉世吧!

還有每一起警察槍擊案的新聞評論中都有人問「為什麼不打腿」、「給我一把槍十米內保證指哪打哪」,在實戰當中,又和精度射擊完全兩碼事啊,首先目標不是固定的他在迅速移動,而且你還有隨時被攻擊的危險,沒有條件去認真瞄準,開槍都是瞬間的事,真給網友一把槍,打到自己也不是開玩笑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警察不是軍人不是特種兵,他的工作有很多,沒機會接受大量專業的射擊訓練,很多地方每年能組織一兩次打靶就很了不起了。電影電視劇就嚴重誤導了人民群眾,裡面的槍好像命中率很高,現實是相反的,所以迫不得已才能開槍。

評論中有人質疑,也怪我沒說清楚,我上面所說的是手槍的精度射擊,77式手槍。
關於手槍和步槍的不同,打過的人都知道。第一,準星與缺口間的距離步槍要比手槍大得多,這意味著瞄準的精度更高。第二,步槍無論採取卧姿或者立姿射擊,穩定性都比手槍要好得多。雖然步槍後坐力要大,但是步槍用肩膀抵消後坐力比手槍用手腕固定靠譜多了,而且有研究表明,正確瞄準、正確擊發後,後坐力導致的槍口擺動對於射擊精度影響甚微。反而是瞄準時的抖動和扣扳機時不正確的發力影響更大。這兩個問題步槍都比手槍容易解決。第三,槍管的長度會影響射擊精度,一般來說,槍管長了精度會增加。
所以不要拿步槍和手槍比哦。


弓,箭和射箭。

國產片里,有關這三項基本都是錯的。

1每個時代都有各自時代特色的弓。特別是清朝,用的是滿洲弓,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道具弓。

下面才是滿洲弓。特徵很明顯,大弓,大弓梢,有弦墊,弓梢角度很大。開弓時,弓體受力形變和其它的弓略有不同。

2箭羽有三羽有兩羽還有四羽。小兵的箭羽可能是兩羽,但將軍的箭羽不可能是兩羽。兩羽在穩定性上有缺陷,只適合小兵拋射。

清代一般是三羽。

這是我玩的竹箭的火雞羽。

3古代有很多是單體弓,不是千篇一律的角弓。幾根竹片是綁不了有威力的弓的。

下面這是清明上河圖裡的單體弓,形變和開弓動作非常標準。

4國產劇射箭動作沒幾個是對的,真的,我到現在還沒見過幾個對的動作。

琅琊榜也沒免,不過也不能說不對。

弓是道具弓,射法是多指射法。不過一般多指射法,右手開弓搭箭點是在弓體左側。

這些射箭方法千奇百怪……額,不知如何評價。建議以後導演演員好好學習下射箭入門。圖二三貌似還聳肩了。

5中國傳統射法以拇指射法為多,是要戴扳指的。也就是說,不是隨便空手拿弓就能射箭的。

我的駝鹿角扳指。我是學習的滿洲射法,要用筒扳指。

6射箭是個體力活,技術活。

由於射箭的肌肉我們日常生活用不到,所以沒練過的人是很難拉開哪怕30磅的弓的。

一般人用到50-60磅已經很不錯了。

7弓弦沒有彈性。

8檢驗弓,不是隨便拉開再放,這是空放!嚴禁空放,嚴禁空放,嚴禁空放。每當有傻冒拿著自己的弓準備空放,我都下意識退兩步。有新手一定要拉我的弓試試,我都用手扶著弓弦,防止他hold不住空放。

9弓是要上弦下弦的,放架子上的肯定是要下弦的。我幾乎沒有看到國產劇有上弦的鏡頭。

下弦狀態。

上弦狀態。

千元大玻片,清弓愛好者、大拉距愛好者的裝逼首選。然而45磅剛上手,差點連弦墊都沒拉開。

謝提醒,弦上反這種事情...不知道怎麼說。這不是吹毛求疵的問題,真的是態度問題。

10箭離弦後是做蛇形運動,所以一支正常射出的箭,是不可能穿越過鐵環,銅錢眼。

11禿弓要追尾還是需要點技術和運氣的,隨隨便便一箭就釘另一支箭的屁股上,這個準度現代輪子弓也是要點技術和運氣的。


在我們的村子裡,曾經出過一個練武奇才-楞哥
他的真名叫什麼,早已沒人記得了,唯一讓人記住的,便是他打遍十里八鄉不曾輸過的好身手

我們村的南村口有一塊石碑,據老人說,那塊石碑曾經並不在南村口,而在北村口
一天一位浪蕩俠客路過村子,他和楞哥比武切磋,竟然不分上下
走南闖北的浪蕩俠客頗為驚奇:在這旮旯小村裡,竟然有如此奇人.俠客欲就此作罷,但楞哥不幹,攔住俠客,偏要分出個上下

於是俠客提議,既然功夫上分不出高下,那就以力做比吧,就搬村口的石碑,誰的力氣大,搬得遠,誰便取勝,楞哥點頭稱好.俠客看了看身板並不算健壯的楞哥,心裡暗暗好笑,"偏僻小村,粗鄙之人,果然容易上當,這次我贏定了"

俠客邊想邊環抱石碑,氣壯丹田,大喝一聲"起",那石碑竟被他舉得離開了地面.俠客放下石碑,笑著看著楞哥,等著他出醜

只見楞哥貓下腰,也不運氣,朝兩隻手掌吐了兩口唾沫,十根手指抓住石碑邊緣,輕而易舉的便把石舉過了頭頂,看得俠客登時目瞪口呆,這還不算完,楞哥舉著石碑,朝南村口走去,俠客張大了嘴跟在楞哥身後,村裡的男女老少也頗為驚奇,出來看熱鬧,楞哥不慌不忙,如同提籃散步一樣,舉著石碑輕鬆的走到北村口,在他身後,留下一行扎進土裡的腳印

十里八鄉老幼婦孺聞聽此事,都嘖嘖稱奇,有老秀才為此作對一手:古有霸王舉鼎,今有楞哥抬碑.於是楞哥有了個響亮的綽號-小霸王.

看到這裡想必有不少知友會跳出來說,這是超能力,反重力,等等,但請注意,這只是一個傳說.我們無需深究.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小日本大兵壓境,一日,一縱國軍部隊路過小村,他們是來抓壯丁的.
那些成了家的男人紛紛帶著乾糧,遁走他鄉,來不及跑路的,都被槍逼著壓上了軍車,部隊團長美其名曰"動員"
"國若亡,家安在?小日本打來,你們的老婆孩子都跑不了"團長氣宇軒昂的演講,壯丁們哆哆嗦嗦的聽著,但有一個人,卻聽得熱血沸騰,那就是我們的小霸王-楞哥

待團長講完,楞哥一步上前,大聲道"保家衛國,真男兒也!我願參軍干小日本"
團長見如果荒蠻之地竟有如此義士,頗感欣慰,他摘下自己的佩刀,贈與楞哥,說"這是從小日本軍官那裡繳獲的武士刀,鋒利著呢,我都不捨得用,今日贈你,望在戰場上多多殺敵"

楞哥和抖若篩糠的壯丁們一起上了運兵車.

車隊越往前,炮火聲便越發強烈.頭頂有日軍飛機盤旋,在路上,一輛運兵車被炸毀了,車上的人被燒著了,痛苦的躺在地上,卻再也沒有力氣熄滅身上的火
醫務兵跑過去想替他滅火,團長把他攔住,醫務兵說"那人還有得救"
團長抽了醫務兵一巴掌,道"救下來也是半個人,救什麼救,滾!"
說罷,拿出王八盒子,朝著那人腦袋上就是一槍

車隊終於在傍晚開到前線
楞哥和一眾壯丁們被趕下車,發槍,一人一把,槍不夠了,就發刀,刀沒有了,那對不住,您就得上戰場上撿,團長指著前雲山霧繞的山坳,說了一聲沖,話音未落,一顆榴彈就在人群中炸開了花,幾個壯丁當時就被炸的斷肢亂飛

有壯丁嚇破了膽,往回跑,團長和老兵們拿著槍斃了幾個,餘下的人再也不敢往回跑了,既然回去也是被自己人殺,還不如多殺幾個小日本!

與壯丁不同的是,楞哥自始至終都極其淡定,他氣宇軒昂的看著前方,他手裡拿著團長送的刀,舞了兩下,算是熱身,然後,一邊笑著,一邊大踏步沖了上去.

楞哥朝前跑著,周圍的霧氣越來越越淡,跑了一陣子,霧散盡了,但是周圍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日本兵.
他和其他的壯丁一樣,傻傻的站在原地
就在此時,突然天上降下來一片黑點,如雨一樣,"炮火覆....!"一個帶隊的老兵大喊一聲,他最後一個字還沒說出來,人就被炸上了天


楞哥獃獃的看著遠方,看著那他將進攻的山坳....


後來,楞哥的死訊傳回村子,村裡的老秀才為楞哥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小霸王真壯士也"


===================================================================
題主問:有哪些軍事常識被影視扭曲?
我覺得,最大的扭曲,就是影視作品裡有一個貫穿劇情,冒著炮火,卻永遠死不了的主角
但在真實的戰場上,沒有主角.


手撕鬼子其實很難撕那麼對稱


在部隊槍口絕對不能對著人


首先,八路軍前期軍服是土黃色的,和中央軍差不多,後來幾次反共高潮,國民政府停發八路軍被服,才開始改穿邊區自製用草木灰染色的灰軍裝。但包括《八路軍》在內的所有影視作品一上來就是灰軍裝。

美製M3衝鋒槍是1942年才裝備美軍的,國軍就裝備得更晚,很多電視劇里的中國軍隊抗戰初期就用上了這種衝鋒槍。
日本軍隊常服軍帽是大沿帽,而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日軍不論是打仗還是參加儀式活動都戴著野戰帽。
蘇軍的督戰隊不是拿機關槍突突自己人的,有那子彈拿來打德國人多好。兩人分一把槍那是一戰的沙俄政府,蘇聯可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對了,機關槍是架在側面交叉火力射擊的,不是放在正面,放在正面的是豌豆射手。


不光是抗日神劇啊,還有現代軍旅劇啊。某部神劇,女配要繳男主的械,這時,女配距離男主一米左右,男主本來躺在地上(狙擊手),此時慢慢站起來,把手裡的的手槍 倒過來遞給女配,沒錯,不是慢慢放在地上踢過去,而是遞過去,而女配滿臉喜悅老娘要立功啦地伸手過去拿,沒錯,是直接伸手拿,然後被擒。。。看到這裡我果斷換台,頓覺智商不夠用了,沒事,你開心就好。


學識淺薄……所以就說幾個我知道的吧!
1,三八式步槍穿透力極強,準確說是那個年代的步槍都是為了中遠距離射擊而製作的,所以影視劇中用三八步槍解救同伴是假的……因為很可能一槍把敵人穿透,打死自己人。
2,手槍由於子彈填藥量,擊發機制和彈頭設計等因素,在戰鬥中是無法與步槍抗衡的,所以電影中的手槍正面肛步槍……其實很扯。
3,反器材類武器大都是用來打小型車輛或者是某類目標的……倒不是不用來打人,但是一般情況下,狙擊手會有好幾個狙擊點位,而且對於槍的精準要求也很高,想像一下……一個狙擊手抱著一把反器材步槍跨越山和大海……他心中一定會說……如果活著回去,下次出任務一定帶把輕的!一定!!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專業的狙擊步槍。(另外……巴雷特系列早期是一款大口徑獵槍……口徑即是正義!!)
4,手雷和榴彈大多是破片和氣浪造成的傷害,所以不可能炸齣電影里小型雲爆彈的效果。
5,沙漠之鷹的操作性其實很爛……我在國外試射過……不過我自己沒有留下視頻資料,感興趣的可以上網找找其他的視頻……關鍵字:美女試射沙鷹反被沙鷹打臉。
6,警方是不允許隨便殺人的……不但萬不得已不準射擊犯人的事還要說多少次大家才懂……這是法律法規……
7,沒有槍斗術,沒有拐彎子彈……倒是有一款可以拐彎的槍……還有一種叫做CQC的近戰格鬥術。
8,不要總吐槽電影不講戰術,畢竟為了好看……要知道……真實的戰鬥行動都是遵循這樣一個「真理」——步兵沖完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沖……
9,有消聲手槍,有消聲彈藥,但是真的沒有電影里那種完美的消聲器……那東西叫做抑制器,是可以有限的降低噪音的一種配件,適合密閉攏音的空間內作戰使用……但是……120分貝和90分貝的區別就是,不裝它……你的敵人死了……你也被震蒙逼了……裝上它,你至少不會被震蒙逼……
10,潛行一點都不帥……很痛苦……而且所有的潛行都遵循一個道理……打槍的不要,偷偷的進村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軍事 | 常識 | 戰爭電影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