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媒體網站的估值或市值普遍不高?
關於 Buzzfeed 轉型的採訪,其創始人說的一句話很有趣:
&> Dixon calls BuzzFeed a prime example of a 「full-stack startup,」 a category that aligns it in his eyes not with other media companies but the most valuable company in the world. (BuzzFeed Is the Apple of Media, and Everyone Else Is Microsoft)
他不認為 Buzzfeed 跟其他傳統媒體一樣。忽然想到,傳統媒體公司(即便是也有互聯網據點)的市值都很低,新媒體網站公司的估值也不高。這是為什麼呢?內容不值錢?那為什麼 Buzzfeed 又能說自己不一樣呢?
從媒體人的角度寫兩句吧。
Buzzfeed之所以值8.5億美元,就是因為它的內容完全為網上的病毒傳播而寫,撰稿人就是BD、就是廣告營銷員,寫的時候就想著如何最大化訪問量、社交媒體分享量。Buzzfeed is created for Facebook sharing.
「萌萌的貓」、「測測你其實應該住在哪個城市」、「15個會讓你重新相信愛情的照片」——這些文章(其實都不能叫文章,就是一張圖配一行文字)能為Buzzfeed帶來大量社交網路分享,高訪問量就帶來高廣告收入。在題主貼的那篇Buzzfeed董事會成員採訪裡面,他說他希望Buzzfeed控制人們閱讀習慣的每個方面(即既控制內容又控制分享),就像蘋果既控制硬體又控制軟體一樣。
廣告方面Buzzfeed也有很多嘗試,比如native advertising(原生廣告),也就是把一篇廣告文當成普通文章來寫、來發,角落註明是「廣告」(不在意的用戶會以為廣告文也是Buzzfeed的文章,點進去看)。舉個例子,可能會有一篇「14個夏天保持清涼的小竅門」放在「20個只有國際學生才懂的事」旁邊,前者是百事的廣告,後者是普通文章。
擁有類似網站哲學的媒體還有很多,比如Business Insider,Upworthy,Distractify等等。他們的估值應該都不低。下面是2014上半年社交媒體分享量最高的文章,不用英文很好也能看懂什麼文章現在會火。
來源:
來源: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30-most-viral-stories-of-2014-2014-6
相比之下老牌媒體還不想放棄新聞工作室的相對獨立,不想讓記者太擔心他們的文章會吸引多少人分享、會給網站帶來多少瀏覽量。這是盈利性媒體的終極矛盾——一方面,揭露社會問題是媒體責任,不應該因為這篇文章不會有什麼人看就不寫;但同時,媒體收入大部分來自廣告,沒有人看文章廣告就賣不了好價錢,而想要讀者看到文章,必須以來社交媒體分享,因為已經沒人去你的主頁了。
《紐約時報》主頁訪問量:來源:
來源:The Full New York Times Innovation Report
現實對立志寫深度、長篇、嚴肅報道的記者來說真的很殘酷。《紐約時報》2013年最火的文章是什麼?是一個測試你說話究竟算美國哪裡口音的交互quiz,其實都算不上文章。測試作者是一個《時報》的graphics實習生。來源:Behind the dialect map interactive: How an intern created The New York Times』 most popular piece of content in 2013
Buzzfeed的8.5億估值已經遠遠超過2013年Jeff Bezos買下《華盛頓郵報》的2.5億。嚴肅新聞應該怎麼做下去是亟待討論的問題,歡迎大家討論。老問題,而且問的更多是海外角度;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答:
這是東方財富的股價截圖。
在最近這一波酸爽的暴跌之後,東方財富,這家財經領域的媒體公司市值仍然有700多億,巔峰破過千億,市盈率200多,低嗎?
有人會說你這是抬杠,那我就要反問,題主飲用的關於buzz的部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抬杠」?
媒體類公司在美股現有成熟體系下估值確實不高,PE就看的出來...為什麼低?
1、純媒體的價值衡量體系已經固化,因為以廣告為核心收入獲取來源的商業模式已經固化,頂多新興行業給你個加成。
2、天花板可見;
大家公認的媒體是很多細分行業成熟過程中最容易也是最先會出現的「賣水」模式。
比如國內之前手游熱,出現了一眾手游媒體;科技創業熱,出現了一堆科技媒體。但你會發現他們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碰到天花板;因為你是跟行業發展規模走的,初期行業發展紅利能享受到,中後期就未必了。
(有心的朋友可以拉兩條曲線對比看下:17173年收入和中國網遊行業規模)
非投資相關工作的專業,但也因公幹了n年的行業分析了,簡單說說
先說market size and growth
傳統媒體一般分的餅都很固定,基本就是分品牌廣告主的錢,所以以總量來說,每年的增長依賴於品牌廣告主預算的增長。以及人家願意投多少比例在你這個媒體上。
傳統媒體target audience都很固定,甚至不斷的在被新媒體瓜分user time share,對於廣告主來說有著越來越多的alternative可以選擇的同時你既不是物廉也不是價美,為什麼要選你呢,所以你怎麼可能估值高呢
再說operation的問題
傳統媒體售賣方式是期貨,由人販售,不管是自己養或是外包銷售都是一種成本,鏈條中好幾層手充滿了種種的低效率,都是浪費。一堆灰色地帶什麼傭金反點客戶招待旅遊多了去了
再說議價權
百度為什麼有人稱之為邪惡帝國,正因為它近乎壟斷的份額可以更好的在跟買家的博弈中取得高價。傳統媒體領域除了央視有類似的地位之外其他人都沒有,都在競爭激烈的狀態(平面媒體,又稱紙媒為最) 選擇多競爭多價錢就難提
想要估值高也很簡單,一是要獨佔or寡佔--某一群人就只有你reach的到或是透過你reach效率最高,你就值了。 二是operational efficiency,透過各種手段or技術將運營鏈條中的各種成本消除,最後三是最重要的,得處在分錢分得到更多的市場而非紅海。 我又得說一下百度跟google了,起家時都是新市場,target是本來打廣告極少的smb,增長自然是颼颼地,然後又用技術方式儘可能提高了運營效率。 所以人家估值高嘛!(FB也一樣的啊,世界上能喊著我就是有數據能幫你精準找人的公司,你會信的有幾家?沒多少?所以FB估值高嘛¥¥)
因爲投資人對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是以 scalability(廉價規模化生產)爲前提的、但內容是無法廉價規模化生產的(content is not scalable)。
除了內容農場及其變種。我不了解媒體網站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我想從過往從業人士的經驗談談其價值。
先把媒體網站分下類,一類是傳統媒體轉戰網路領域的,一類是非媒體人士基於興趣或市場眼光逐步經營壯大的,兩者有明顯區別。前者如財經、財新,後者大如新浪小如各種垂直行業網站。
第一類網站所輸出內容質量普遍較高,但曲高和寡,只有部分用戶有主動閱讀習慣,甚至這部分用戶本身就是傳統媒體品牌的忠實用戶。問題是大部分互聯網用戶習慣的是按自己的需求尋找內容,不是被傳統媒體教育閱讀什麼內容。因此這類網站只能靠偶爾的報道不巧激發了大眾的興趣引起關注帶來一波閱讀(流量)熱潮。本質上這類網站的內容創作理念和傳統媒體的操作方式是一樣的,無非轉戰網路領域渠道更多了內容更多了更重視網路推廣了而已。
第二類網站所輸出內容質量普遍較低,編輯沒有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創造能力,內容來源於平媒轉載、編輯簡單創作和網友的簡單創作。但勝在量大速度快整合能力強,團隊對熱點(流量)把握好,刺激用戶創作還算可以,因此相比第一類網站流量遠遠超出。但問題是對待內容創作上沒有第一類網站的追求和投入,隨著優秀人才的離開和其他競品(不一定是媒體網站)的出現,會變成流量增長緩慢而越來越沒有競爭力的網站。
歸根結底,媒體類網站擅長創造內容,而互聯網其實早就進化到創造信息的階段了。相比內容在可讀性、受眾面、表現形式上的種種束縛,信息可謂俯拾即是。70個字可以成為信息、案例可以成為信息、法規可以成為信息、吐槽可以成為信息、導購可以成為信息、數據可以成為信息、圖片視頻音頻可以成為信息,這在還是以內容為追求的媒體類網站中幾乎都是不可能去考慮製作或者很難成為內容的。
如何創造信息?如此龐大的架構靠創造內容的編輯團隊自發創造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再好的編輯團隊也無法覆蓋足夠全面的信息更無法保證信息的質量。
首先需要信息架構師與產品一起來建立一個能無限擴展容納各種信息,能提高信息尋找效率、能放大優質信息削弱劣質信息、能提高信息流動性的網站;
其次必須是UGC的,如此才能保證源源不斷地供應信息,才能保證重要編輯離職不傷筋動骨;
再次比信息更高一級的是人,只有重視人的運營,才能保證信息。
再再往下做就涉及到關係。
只會製作內容的網站只會淪落成別家網站複製內容的對象……
這樣的網站,他怎麼會還是一個媒體網站的架構、表現形式、人員構成和發展節奏呢?
最後,媒體網站最簡單的盈利模式是廣告,可是有多少家媒體網站的廣告是深挖細做下去的?有別於傳統媒體的采編分離,媒體網站對流量變現能力是非常依賴的,有足夠強(而不是躺在網站品牌上發刊例的Sales)流量變現能力的人能控制這個網站的走向嗎?
也就是說,傳統媒體還可以理解成是做品牌做情懷因為生意空間有限可以盡情讓做品牌做情懷的人施展拳腳,但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網站其空間實際是無限的。有足夠強大流量變現能力的人會在尊重內容→廣告的前提下創造更多收入、思考更多商業模式和進化網站形態。這樣的人在目前媒體網站中有多少呢?
所以說當前的媒體網站,缺乏好的信息架構、缺乏對信息-人與關係的重視、缺乏好的流量變現能力,在部分解決這幾點的競爭對手面前(如行業網站、bbs、社區),自然就缺乏流量成長空間、缺乏想像力、缺乏高價值了。
以上是我的一點理解。瀉藥,為什麼媒體網站的估值普遍不高?
【以內容取向】
1.垃圾信息太多
2.軟文太多
3.正能量太少
4.不感冒
5.我為什麼要看它?
6.點錯
7.不夠權威
8.好吧,我看了,然後呢?
【以運營取向】
1.不在是入口
2.競爭大
3.沒創意
4.廣告是乾爹
5.編輯大神在忙啥?
【以手機端】
1.APP難嗎?
2.微信公眾賬號難嗎?
3.大數據難嗎?
關於 Buzzfeed 轉型的採訪,其創始人說的一句話很有趣:(內容略……)
沒必要去評價和質疑Buzzfeed。
傳統估值10點:(僅作參考,土方法)
1)領導人是誰?
2)團隊有誰?
3)市場有大多?
4)競爭對手分析?
5)一句話介紹你的產品
6)誰會買?
7)誰來賣?
8)為什麼要現在買?
9)調查表和數據
10)你進入市場的方法
謝邀。媒體網站普遍估值不高,可能出於以下幾點:
第一,概念不夠新。
Buzzfeed,BI,甚至Huffington Post,其實和傳統媒體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大。
從生產模式看,即便引入普通用戶創造的內容,但專業人員人工生產內容的模式基本沒有變化;
從商業模式看,依然是廣告,而且是展示廣告為主,即便有原生廣告的創新,但真有很多人把這個當做了不得事情嗎?
賺錢的能力和賺錢的方式都沒有本質突破,自然缺乏吸引力。
對比下看,門戶、搜索、社交、移動、智能幾波概念,開創性都比媒體網站強得多,都足夠刺激,足夠有想像力。
第二,空間不夠大。
Google和百度也是靠廣告,但居於市場壟斷地位,運作效率高,規模效應強。
而媒體行業恰恰相反,進入門檻低,競爭對象多,沒有規模效應。除了品牌之外,幾乎沒有別的護城河。
這就決定了市場空間有限。
第三,估值方式決定。
一定程度上,媒體網站仍然只有訪客,沒有用戶。按用戶數量估值不可行。
另一方面,媒體網站往往很快就能獲得收入甚至盈利。Huffington Post被AOL收購時已經盈利,Buzzfeed早在2013年就有2000萬美元營收,據稱今年破億。
因此用P/E來估值,大致也就是這個水平。
(關於內容值不值錢的問題,借用一位大佬的話,「新聞有價值無價格」,在市場上很難評估內容的價值,也少有把內容作為估值的參數的)
最後,武斷預測20億美元是天花板。
向後看有CNET集團2008年被收購的18億美元,水平看有紐約時報的18億美元市值,大膽預測,所有這些「原生新聞網站」,估值20億美元頂天了。
不賺錢的東東怎麼搞估值?
因為人類社會的內容生產(信息生產),一向以來,可以做個生產力類比,基本處於原始社會的食物採集者階段。
自從互聯網產生後,工具的先進促進了內容生產的群體門檻,極大的釋放了整體生產力,逐漸有了農業化規模生產的雛形。
但也僅僅如此而已。
離工業化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內容產業天生比其他高度工業化的行業,價值要低,這是低下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決定的。謝邀,這個問題放著一個月了,今天在公司最後一天,沒事做,就來寫這個答案吧。
既然這個問題是問估值,那就得先說說估值的事情。
估值是個技術活,本人還不具備足夠的精力來寫一篇估值的回答,各位有興趣可以看這個問題:
如何對一家未上市企業進行市值評估?
我只說針對媒體的估值,媒體由於固定資產佔比比較低,也不需要非常大的現金流,所以其實影響媒體估值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應該是:當前盈利能力和未來盈利能力。
一般來說,估值跟當前盈利能力是相關的,也就是說,企業的估值低,側面反映的就是盈利能力低。媒體盈利能力低大家有目共睹,不用說了。
不過,沒有對比就沒有高低,這裡進行兩個對比,一個是縱向對比,一個是橫向對比。
1、縱向對比:
媒體,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現在的門戶網站,長期以來都是靠販賣廣告為生的。但其實,企業投入的營銷費用是相對穩定的,而各種營銷渠道越來越多:團購、電影植入、活動、社交媒體等。營銷費用被攤薄之後,媒體的收入必然降低。更何況,媒體的准入門檻本來就很低(就辦一個媒體網站而言,而非辦一個報社。報社大家都知道的,天朝嘛,呵呵。),因此競爭者也多,利潤更被攤薄。
實際上,就目前來說,硬廣正在逐漸地被邊緣化。除了貼片廣告之外,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廣告主願意給媒體投硬廣了。即使是要投,也是要以軟廣告的形式出現。就我們公司之前的一個項目來說,該品牌一個億左右的互聯網的投放(刊例三億左右),真正可以算是硬廣的,我估計也不到2000萬,其他更多是是以軟文報道和微電影的形式出現。即使是這樣,客戶也往往是不滿意的,他們希望有話題,有衝擊。他們最在意的是文章點擊量,微電影播放量,而不是曝光亮。
可是,對於媒體來說,最合適的賣資源的方法是CPM啊,由於人們點廣告的意願越來越低,媒體的CPM也越來越不好賣了。
這裡聊一個比較好玩的公司,汽車之家。汽車之家目前在汽車垂直網站裡面是非常強勢的。要知道,媒體是經常被agency壓榨的,而汽車之家卻完全不慫。汽車之家的盈利能力極強,作為一個沒有什麼背景的媒體網站,市值達到了50億。
那麼,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汽車之家整個網站都是廣告,又都不是廣告。
這裡先插一段個人觀點:
廣告的作用主要有三個,信息匹配、品質保證、說服。
現在來說,信息匹配的功能越來越弱了,品質保證在互聯網這個虛假廣告泛濫的地方也已經差不多可以淡出了,說服的話比較複雜,包括促銷、品牌、情感、功能展示等等。
信息匹配的功能,現在被誰取代了呢?搜索、垂直搜素、垂直網站、分類網站、大眾點評等。
品質保證的功能,現在被誰取代了呢?大眾點評、天貓京東、垂直網站、明星代言,CEO作秀等。
促銷功能,現在被誰取代了呢?團購網站,秒殺活動,搶小米搶華為等。
功能展示,現在被誰取代了呢?測評網站,達人論壇,垂直網站等。
品牌和情感?這麼虛的東西,你說個毛啊。所以,現在貼片廣告還能做,就是賣的品牌和情感的觸發。
可以看到,廣告受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衝擊。廣告主的營銷費用被各種新興的營銷方式瓜分,媒體的日子肯定大不如前了。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上面那段文字多次出現了垂直網站。是的,垂直網站現在是很強的,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車之家。網站用戶都是車企的目標消費者、廣告放上去點擊量刷刷地上來、而且廣告做得還不像廣告、即使做得想廣告,消費者也還是願意點。你說這種媒體網站噁心不噁心。
2、橫向對比
基本就是用戶量、用戶粘性、競爭壁壘、用戶變現等。
拜拜。
雅虎去掉日本雅虎和阿里股份,都剩不了多少了,何況新媒體網站
不是內容不值錢 是「傳播內容」不值錢!創造內容的媒體肯定是值錢的,但媒體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像Buzzfeed這種新聞聚合網站,他們做的僅僅是聚合新聞,並沒有真正的創造一手新聞,而更多的是提供內容入口,讓用戶更快的看到新聞,值錢值在了節省用戶時間成本上!
傳統媒體估計為什麼不高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受眾太泛,哪怕是推廣告也不好做到精準化,效果也不會太好;打個比方,你在一份擁有1000萬讀者的報紙上投了一個奶粉的廣告,轉化率還不如你在一份200萬讀者的嬰兒保健刊物投放廣告來得高。
Buzzfeed與傳統媒體主要是在定位上存在區別,對Buzzfeed的定位,用一個描述今日頭條的話來可以解釋得通:「張一鳴多年來的積累——好的搜索技術,基礎運算工具,在整個社交網路里獲得和分發信息的能力——均指向這個現在被定名為今日頭條的產品。」
這句話裡面,有搜索技術,有運算工具,有分發能力,但是它們不是新聞客戶端。這是新一代的泛媒體新聞閱讀應用們的新定位,也是與傳統媒體的本質區別。
因為Buzzfeed這種類型的應用,它們開始把資源投入到研究用戶到底喜歡看什麼內容上,而不是把資源投入到」一個媒體應該有的內容」,給你看到你想看到的內容的同時,內容提供商也會知道你是一個什麼類型的受眾,有了不斷完善的用戶標籤和信息,我想任何公司都會忍不住想對用戶干點什麼事兒的。
媒體是中介,不成為開端也不成為結果。
答案是:在互聯網時代,媒體網站有天生的致命硬傷。
我以Buzzfeed為例,重點分析這個問題。
Buzzfeed在中國並不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全英文的內容,並且被中國政府的防火牆擋在牆外。
然而儘管如此,這個網站上的諸多內容,很可能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接觸過了。
比如,微博大V英國報姐的很多內容,就是翻譯自這個新聞網站的熱門帖子。另外還有前段時間,在微博上非常火爆的「橘子哥」事件的美國主人公,就是buzzfeed的一名編輯。
這是一家不主打嚴肅報道的新聞網站,它最初只是一個流量試驗站,從萌寵內容發家,致力於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1)娛樂信息,2)新聞內容,3)社交廣告。
1.【內容建設】
Buzzfeed的運營重點,就是編輯新聞,並達到病毒式傳播的目的。這樣的策略我們並不陌生,微信、微博、糗百、豆瓣等社區上類似內容層出不窮。
在各方激烈競爭的戰場上,勝者為王。當今社會,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內容?
傳統媒體所看重的新聞時效性、客觀性、獨立性等,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甚至是《紐約時報》這樣的大報,也不得不面對流量逐年下滑的頹勢。互聯網的傳播,帶來了以億計算的爆炸性的流量,而如何吸引這批用戶,才是問題的關鍵。
嚴肅傳媒的劣勢,顯而易見。
當一群閑來無事在網上閑逛的網友,拿著零食,宅在家裡隨意地點開了一個鏈接,這個鏈接,很大可能不會是嚴肅媒體的深度報告長文。
在無所事事的生活里,娛樂內容才是打發時間的最佳方式。
Buzzfeed所提供的,正是這類小食內容,讓你在短短几分鐘里,獲得輕鬆愉悅的體驗。
試想一下,在我們身邊,什麼樣的內容最容易得到擴散?
往往是與政治立場無關、不具備攻擊性、娛樂性質濃厚、令人能夠wow或者awww的內容,具體包括兩性情感類文章、動物兒童萌系內容、調查類問題總結等。這些帖子大多都有博人眼球的主題,大量有趣的圖片,穿插少量文字,非常適合轉發並@親朋好友。
因而,Buzzfeed所主打的,正是網站的內容本身。
實際上,網站本身的點擊率甚至比不如外站引流的流量。
也就是說,多數用戶看到buzzfeed的帖子,並不是通過輸入網址、打開網站來瀏覽,而是通過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好友分享的鏈接,才得以被新的用戶接觸到。
這個網站的核心就是,【所有內容都是通過分享和社交媒體生成,而不是傳統的印刷和廣播渠道】。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當你有一位好友轉發,就潛在被再次轉發的可能性。
而這個比例,在facebook上竟然達到了驚人的9:1,也就是說,平均9 個瀏覽帖子的用戶里,就有一個人轉發。而buzzfeed的網頁上,也是隨處可見的分享按鈕,都在鼓勵並引導用戶,將內容擴散,使得平台內容被更多的人閱讀,分享。
因而這樣的網站,本質上就不再是傳統的新聞網站。
它更像是一個龐大的段子手隊伍,一個能夠源源不斷輸出八卦內容的娛樂節目。從這個角度來說,愛奇藝、優酷、樂視等網路平台的自製節目,也同樣具有這個屬性。
這一類的快餐式品牌,輕鬆、搞笑,能夠帶給觀眾短期刺激,你既可以與同伴在飯桌上談論,又適合將看到的東西分享給你的家人,應該說是老少咸宜、眾口皆調的內容。
像是多年前,紅極一時的電視節目里just for laughter,主打滑稽搞笑視頻,適合全家觀看,溫馨、輕鬆、幽默。這樣的策略非常有效,為buzzfeed帶來了月獨立訪客8000萬的驚人流量,使之一躍成為。
對於buzzfeed編輯而言,他們要提供的,並不僅是考慮一個用戶所喜歡的內容,更是這個用戶的親友所可能喜歡的內容,從而激發用戶的分享慾望,促使其轉發有趣、有新意的娛樂內容。
這與豆瓣、貼吧等社區網站,有著本質的區別。後者是以用戶為導向的,以平台功能為主的社區。
而buzzfeed,則是由一批專業的編輯,從事新聞內容採集、選題、撰寫,而不是由用戶直接免費參與提供。無疑這個過程將會消耗額外大量的資源,用於僱傭員工生產內容,這也是創業公司融資之路上的一項重要阻礙。
對此Buzzfeed 網站CEO Jonah Peretti 曾說過,「僱傭記者、編輯和創意人員的公司通常需要奮力融資,這就是為什麼極少有媒體公司或機構是有投資人支持的。我們處在一個很獨特的位置,能夠創造出真正由專家製作的內容。有很多很多事情是網民做不出來的。特別的,最好的報道和大多數娛樂媒體通常只能由專職人士做出來——這指的就是我們。」
2.【數據分析】
以facebook為首的一系列網站活躍用戶數量,證明了用戶對於網路社交的熱衷度是驚人的。而這類網站上,充斥的大部分內容都並非原創,而是來自不同渠道的各類轉發,包括文字、音樂、視頻、圖片等。藉助社交網站,buzzfeed不必再利用谷歌等搜索引擎,來完成自己的KPI。
---------------------------------------------------------
未完待續
個人微信公眾賬號:鬧味
最簡單的一點,極少有媒體把自己作為一個服務商的。能夠不把自己當成受眾的上帝就不錯了,心態好點的提供內容,心態差的連好的內容都不提供。媒體網站要是能夠放下身段去為受眾服務,那麼賺錢也不是什麼難事。
媒體網站不可能獨善其身,真的。
東方財富上千億了,還不高?
因為大家都不好好做事只盯估值了
相比於實體、產品領域而言,媒體永遠是不值錢的,因為他在整個社會產業鏈里門檻較低,不是剛需,可替代性較強。比如,一個覆蓋1億的新聞網站和一個1億用戶的app,估值誰大,你當然知道!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最近(2013年年中)業內不少知名媒體人選擇加入小米公司,招募這麼多資深媒體人想做什麼呢?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互聯網時代保持成功的原因何在?
※為什麼路透社說雅安地震6.6級,汶川地震7.9級?
※2013 年新醫改安排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怎樣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