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最需要什麼?


兩年前一個下午, 我剛辦理完休長假的手續, 準備長假後跳槽去另一家公司, 在走廊里, 想想就要離開呆了4年的公司,五味雜陳,一直非常喜歡公司的文化, 無奈心已疲憊,正胡思亂想著,一位久未謀面的前同事向我走來, 寒暄之後, 自然問起近況, 他說他在K12 team工作,我倍感好奇, 於是請他詳細向我介紹了K12 team和他們的系統,隨著他介紹的深入, 周圍的一切都好像亮了起來, 一個深藏在內心深處多年的夢想蘇醒過來, 這不就是我願意投入餘生為之努力的事業嗎?

我有一個夢想, 夢想像我一樣出生貧寒的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因為我深知, 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 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 讓我擁有幸福的能力, 對於出生貧寒的人來說, 教育幾乎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他們的熱情所在, 發揮最大的潛能,點亮生命。

K12 Education team 跟我的夢想如此契合,以至於我想都沒想就放棄了別的公司更高薪水的職務,加入了他們部門。好了,煽情結束!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部門, 跟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我們部門跟Facebook的主流業務沒什麼關係。我們的使命是改造美國中小學的公立教育。 對, 你沒看錯, 美帝人民對他們自己的基礎教育也非常失望。至於你會想為什麼一個社交網站會跟教育搭上邊, 我只能說那是因為Zuckerberg是位有理想又不按常理出牌的青年!這個故事最短的版本是這樣的: Zuck跟一個學校說, 「我能捐個你們多少錢?」 學校領導也是非常有理想且不按常理出牌,答曰: 」我們不缺錢,我們缺工程師!」,Zuck說,「 好!就捐工程師!「 , 於是就有了我們部門。

言歸正傳,中國的教育最需要什麼? 缺錢? 缺好老師? 缺公平的教育資源? 缺常識?缺批判性思維?缺素質教育?缺好父母?缺更合理的高考制度?缺更公平的社會?可這裡改變那一個不是社會的系統工程?好像解決方案就只有一個字,等!其實我覺得中國教育最缺的是, 在現有的這些限制條件下, 能否依然有一個解決方案, 能極大的提高教育的效率及公正性。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個故事。1990年, 傑里.斯特寧被國際兒童慈善組織派往越南去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時間只有6個月, 他到當地後發現根本就沒錢,沒人, 沒資源。 如果是你, 這個時候會怎麼辦?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寫個報告, 說明要先發展經濟, 再發展教育,提高父母的素質,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這個報告是正確的,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斯特寧沒有這麼做,他拿著一把尺子就下鄉了。在鄉里,他就拿著尺子去量那些孩子們, 然後選出了家裡又窮身體又健康的孩子們。 然後去調研,發現這些孩子家裡都吃四頓飯,媽媽會去稻田抓小魚小蝦給孩子吃,還把番薯葉的汁淋到飯上一起蒸。於是斯特寧就在村裡帶著母親們一起做飯, 就用這幾招,6個月後, 當地65%的兒童營養問題得到改善。斯特寧把這個做法推廣到了越南其他地方,這個方法持續影響了越南兒童20年。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尋找亮點」, 在《瞬變 (豆瓣)》這本書里有詳細的介紹。它不要求先解決導致問題那些看似根源性的問題, 而是找出當前這種限制條件下的成功的異類(亮點),然後找出規律,加以學習和推廣。 那具體到美國的基楚教育,(注意美國的基礎教育也缺錢,缺好老師,缺公平的教育資源, 社會分層,很多窮社區的公立學校惡性循環,成為輟學工廠。) 這個亮點就是 Summit Public Schools , 這個學校在生源隨機選擇,教學經費也跟一般公立學校相當的情況下, 應用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n (個性化學習),把大學錄取率提高到了99% 以上,作為對比, 相同生源的公立學校可能只有50%的升學率。我們部門(Facebook K12 team)就是跟Summit 合作,做好他們個性化學習方案的軟體支持,並連同Summit一起把這個新的教學模式推廣到全美其他的公立學校, 目前全美已經有100多所學校加盟,詳細請看Summit Basecamp。

那為什麼個性化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是有效的? 孔子說,有教無類,孔子又說,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是個理念問題, 「因材施教」是個技術問題, 這兩個分開來實施,都不是很大的難題。 「有教無類」,現代國家的基礎教育基本都做到了,(不過中國的特殊教育還比較落後, 美國在這方面通過立法,所有的公立學校都必須無條件的接受所有學生)。「因材施教」, 如果一個好老師只教幾個學生, 那因材施教也容易。 所以難就難在兩者兼顧, 那就變成了一個效率問題。 你想在中國, 一個班級有40,50個學生, 在美國公立學校, 也是20-30個學生, 老師就沒有那麼多精力能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不過現在技術進步正在改變這一點, Summit 就是利用了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tform(PLP) 這樣的軟體平台極大的提高了單個老師的效率, 從而能真正做到個性化教育。老師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

  1. PLP把老師從授課/改作業/改試卷的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從傳統學校中,授課/改作業/改試卷恐怕佔據了老師絕大部分時間,但在Summit, 對於知識點的學習和測試學生主要都是在PLP上自學完成的 ( 這裡有個知識點的例子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tform),這一點跟可汗學院等在線教育很像, 不同的是學生是在學校里自學完成的。
  2. 老師的角色從授課變成了學習組織者,活動組織者, 導師(Mentor)。每位學生都有一個Mentor, 每周跟Mentor至少有10分鐘一對一的輔導時間,由於學生的學習數據都在PLP上, 老師輔導的時候都學生的情況是一目了然, 這十分鐘變的非常有效。
  3. 雖然老師不用授課, 但是老師們還是要參與學生課程的設計, 但這個課程是所有老師通力合作的結果, 而且每個學年都會根據PLP上的數據分析結果進行改進,迭代。這樣優秀的課程不只是Summit的老師能用, 所有在PLP平台上的老師都可以, 這其實就是教育界的開源模式。
  4. 其實說老師不授課也不確切, 只是不用傳統意義上的授課, 老師其實要帶領學生做各種Projects, 為的是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可以應用到具體的項目上, 並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關於認知能力接下去還會展開講)。學生70%的時間都會放在 Project Based Learning這部分上, 相比較下, 知識點的學習只佔學生30%的時間。

上面主要從教學效率的角度分析了PLP為什麼能成功, 接下去我想再介紹一下Summit的教學理念,及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Summit 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Summit的核心理念是培養一個學生準備好上大學(College Readiness),這個一聽就非常接地氣, 非常的實用主義, 不過如果你認為這只是為了能進入大學你就錯了, 這裡的College Readiness其實更強調進入大學後能否適應大學的學習, 並成功的從大學畢業(要知道在美國的大學畢業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Summit 認為一個學生做到 College Ready, 需要在4個方面下功夫:


(圖片來自Summit 網站 http://summitps.org/approach/college-readiness )

  1. 知識 (Content Knowlege),這個就是我上面說的各種學科的知識點, 傳統的公立學校主要就是在學習知識, 那Summit的特別之處在於, 由於PLP,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非常主動的在PLP上學習,最終達到每門課都精熟的程度。
  2. 認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 培養學生深入學習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ciritical thinking), 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是授人以漁的「漁」, 不過與一般公立學校不同的是, Summit不是泛泛的談這些通用能力的, 他們和斯坦福大學合作, 把認知能力細分成二三十項不同的能力, 並給每個能力都定義8個不同的level (https://sites.google.com/a/summitps.org/sps-academics/cognitive-skills/the-rubric), 不同年級的所有學生都是按照這上面的標準打分, 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能力的增長就有了比較客觀的衡量標準。
  3. 成功的習慣(Habits Of Success), 使得學生能夠沉浸在自我主導的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之中,並培養學生大學中甚至一生都受用無窮的關鍵習慣。 比如自省的能力,失敗後恢復的能力, 以及如何求助的能力等。
  4. 現實世界的經驗(Expeditions), 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沉浸式體驗,幫助學生髮現和拓展他們熱愛的興趣和職業, 並讓他們學以致用。

關於學生的體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 Summit Public Schools - Student"s Day.
這裡簡單總結如下:

  1. 目標導向 - 每年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家長,老師三方就會坐下來,由學生決定想考什麼大學, 比如斯坦福大學, 那PLP就會告訴學生考斯坦福大學有那些條件,SAT要考多少分, GPA要拿多少, 要選哪些課程等, 這樣學生就可以把一個幾年後的目標跟當前的學習進度聯繫起來,從而判斷自己是否在正確的軌道上。
  2. 自我導向 -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而不是被各科的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對當前的各科學習進度一目了然,自己可以做一些有針對性的學習。

讓學生自己主導學習後, 就導致了一個非常 的結果, 學生在幾乎沒有家庭作業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這麼高的大學錄取率,其中也不乏名校。 其實大家仔細想想也就正常了, 大家回憶一下有多少家庭作為對你來說是真正有效的練習? 還是只是重複練習或者是太難而應付了事?

那為什麼我覺得這種模式也適用於中國的基礎教育呢?其實基礎教育最大的難題在於, 最需要好老師的地方,往往好老師們都不去。中國每年都有浩浩蕩蕩的支教隊伍, 但是沒幾個人會在支教的地方一直呆下去,而且去支教的老師未必就是教育科班出身, 其實對當地的教育幫助甚微。 而PLP(或者類似的平台)的意義在於:

  1. 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只要有人組織學習, 學生仍然能得到相當好的學習課程, 有相當的機會自學成才。
  2. 在PLP上成功的老師並不需要有很強的教學能力,更多需要的是組織能力, 輔導能力這些通用能力, 那這些能力可能恰好是支教隊伍主力(大學生們)所擁有的,經過短暫的培訓後就可以勝任。
  3. 而且由於在PLP上學習課程是基本是統一的, 學生不大會因為老師的快速流動而影響學習,這也非常符合支教的特點。

註: PLP的很多東西無法在一篇文章里深入的展開講,不過個人覺得個性化教育是大勢所趨, 真心希望本文能給國內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啟發, 也算是本人對中國教育能盡的一點綿薄之力。

============================= Q A =================================
看了一下評論區,想就一些問題深入探討一下:

  1. 什麼是個性化學習?
  2. 本文說的個性化學習對中國的應試教育有效嗎? 跟衡水中學比哪種模式更適合中國當前的應試體制?
  3. 個性化學習聽起來很高大上,是不是只適合經濟發達的地方?
  4. 按照學生自己的節奏來,那學生放任自流了怎麼辦?

什麼是個性化學習?

個性化學習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本身的情況給予最合適的環境,資源及引導,讓學生自己變得積極主動,從而發揮最大的潛能。從理念上我們可以採用這種不可證偽的定義,說它不可證偽,是因為只要結果不夠好, 我都可以說是因為個性化的程度不夠高。:) 那本文說的個性化學習(PLP)並沒有這麼耍流氓, 說它好是因為在生源同等(在報名的學生中隨機錄取,並且沒有學費),資源同等,時間同等的情況下,採用PLP這套教學方法下, 大學錄取率和大學畢業率顯著高於同等情況下的其他公立學校。
注1:美國的大學不容易畢業,所以有大學畢業率這個指標。在中國我們可以換成畢業後就業率或平均就業工資等。
注2:大學畢業率是指6年內讀完4年制大學的畢業率。 大學畢業率這個數字是Summit School採用PLP之前的, 但也已經高出其他公立學校一倍,在採用PLP之後,這個數字應該會更高,不過現在結果還沒出來,因為PLP是最近6,7年才開始實行的, 而畢業率這個數字要等(高中4年+大學6年)10年才能出來.

本文說的個性化學習對中國的應試教育有效嗎?

首先要強調個性化學習並不是通常所說的「素質教育」,根據上個問題的分析,從理論上說,不管為了達到什麼目標(在中國上大學 VS 在美國上大學),個性化定製的學習方案總是會優於一刀切的學習方案。其實你也可以說美國也是應試教育,只不過它應試的內容不光光是考試成績,還有社會活動,興趣特長,平時成績之類的。從本質上來說,個性化學習就是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把自己的目標和當下的學習聯繫起來,並根據自己的節奏來精熟學習內容,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習的效率。老師在其中所做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 我們往往片面的把應試理解為填鴨式教育,我想說的是,就算是中國式應試,「填鴨式」教育也搞不過個性化教育,只要你把條件設定為同等生源,同等資源,同等時間。其實原因很簡單,不管你採用什麼方法,最後能決定你成績不是個性化,不是熱情,不是素質教育,不是好老師,不是軍事化,不是苦口婆心,不是努力, 不是積極性,不是獎勵,不是懲罰,更不是填鴨練習時間,而是精深練習時間。關於什麼是「精深練習」(或者也翻譯成「刻意練習」),請參照我的另一個回答,下面是那個答案關於精深練習的節選:

精深練習! 深度練習不是一般的練習,已經會做的題目做一萬遍也不會幫助你提高,深度練習是指在你現有能力的邊緣進行練習,是在你跳跳能夠的著的地方練習。如果你數學考了90分,那就練習丟掉那10分的題, 如果你考了一百分,那就找更難的題做, 如果你作文不好,那就分析一下原因,是不是自己閱讀量不夠,如果是,就加強閱讀量, 如果是經歷不夠,那就豐富自己的經歷。有研究表明,經過一萬小時的精深練習,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個領域世界一流的專家。詳細請看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豆瓣) 。

作者:陳志敏
鏈接:智商不高,家境貧困,能否通過自身努力考上清華北大?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或者你也可以參考這本書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豆瓣)
精深練習並不容易做到,過程中可能充滿挫敗感,所以耐心,韌性,熱情,鼓勵,成就感,積極主動都很重要,因為這些可以為你進行精深練習保駕護航。而個性化教育跟填鴨式學習相比,那個更容易讓你進行精深練習,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跟衡水中學比哪種模式更適合中國當前的應試體制?

衡水中學的模式我不是很清楚,所以也不敢妄作評論,希望大家在看過我上述分析後,自己做一個評斷。

個性化學習聽起來很高大上,是不是只適合經濟發達的地方?

我想說摸索出PLP這套教學方法了,確實是好學校 + 好技術團隊的結合,這是需要投入巨大資源的,但是一旦成功了, 這套方法的應用成本很小(PLP是免費的, 當然學校需要網路+上網本,不是每個家庭需要),不比運行一所普通學校貴。當然我們無法把PLP直接拿到中國用,這裡面有幾個前提:

  • PLP需要支持中文界面,這個工作量相當較小,比較容易
  • PLP只是一個平台,現在只有適合美國的課程, 需要開發適合中國的課程。我想一個方式是,中國有一所願意嘗試PLP的好學校,去美國參加PLP的培訓課程 Summit Basecamp, 然後回來根據PLP這種模式開發出適合中國的課程。
  • 這所學校再培訓中國其他的學校或老師。

按照學生自己的節奏來,那學生放任自流了怎麼辦?

這是個好問題, 讓我們重新看一下關於學生體驗的那一節,那裡主要提到兩點:

  1. 是學生自己定下目標,是從源頭上就讓學生做出一個承諾,並且這個承諾是記錄在PLP里的,可以時時提醒學生。
  2. 看學生自我導向的那種圖,圖裡有條線,代表現在這個時間你應該完成哪些項目和知識點,明確無誤的告訴你當前的進度是落後還是超前。如果你落後了, 有未完成的項目和知識點,那這門課你是沒有Grade的(平時成績?)。 這就好比你有了承諾,就一定要執行。據我觀察,大概只有20%左右的學生能夠一直超前那條線,而大部分學生都會根據那條線來安排自己當下的學習。
  3. 另外學生大概花30%的時間做知識點的自習,但自習基本是在學校里完成的, 學校會安排專門的時間來分組自習(別人都在學,你不學會有壓力), 並有專門的老師坐鎮答疑。並不是自己在家自習沒人管的狀態。

其實應該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 比如:漲工資
我一個月三五千,人家培訓機構老師年薪二十萬,工作兩年都開賓士了,我能不焦慮嗎,總是提什麼素質教育,學科融合,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靠一線的老師來執行嗎,一天一堆事兒,要面對考試,面對這個那個,累成狗了,還三天兩頭爆出教師的負面新聞,不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我教師這社會地位不是就更低了嘛
工資不高,社會地位不高,這不是讓我寒心嗎
教育是良心活,雖然我們公立學校老師掙得不多,但還是很認真負責的,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踐行兩學一做精神,爭做四有教師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們教師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好好工作,對得起孩子,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11.15 第一次更新——————
沒想到我的回答引起這麼大反應,有些情況需要說明一下
1.關於工資 因地區而異
2.關於去和留 不羨慕與嫉妒掙很多錢的人,因為有些東西不是錢能代替的
3.我只是片面而膚淺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心酸
如果評論請注意素質
——————11.15第二次更新——————
再次更新,說明一下情況
我想只有 增加教師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才會新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走進教育行業,進行科學研究,教育教學與班級管理工作,這樣教育才會越來越進步


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所以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大了,教育那麼多,有初等教育、有高等教育,還有家庭教育。

我分開來一個個說吧。

一、初等教育

很多人批判高考和應試教育(註:嚴格來說初中以前才算初等教育的,這裡我把高中也納入進範圍,不再分開論述了),但我不這麼認為,相反,我覺得目前條件和情況下,應試教育與高考仍然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初等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儘可能多的人能夠接受基本教育,能夠達到准入社會的門檻(識字寫字、組詞造句、基本的邏輯分析與數學計算)。

無法想像,一個從來沒上過學的人怎麼在這個社會生存!

此外,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的基礎,遴選出一批有能力和潛力的人,把他們培養成高級專門人才(嗯,這其實是大學的一個原本的重要目的)

因此,初等教育最重要的是:1.效率;2.公平。

應試教育和中高考相對來說能教好地滿足這一目標。

假若我們要整個教育體系真正地進行素質教育,成本是相當高昂的,很多小地方完全不具備這個條件,素質教育註定會淪為形式,最後傷害的還是小朋友。最終,窮人的孩子更是被遠遠甩在身後。

你以為整天遊戲玩樂看看電影聽聽歌健健身就是素質教育?!

真正的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的批判性思考、自信、堅韌等能力素質以及高雅文藝、熏陶等,這些東西哪有那麼容易啊。

比如這個女孩子:

愛好是編程、帆船,英語非常流利,就這幾條,窮人家孩子都幾乎不可能實現了,父母估計也是有錢有文化的。(有網友發微博指出郭文景是美國國籍且父親是公司董事長,具體不清楚,但肯定不是窮人)

素質教育對學校要求高,對家長要求更高啊,那是用錢砸出來的!對窮人談素質教育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另外,應試教育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糟糕,高分低能的情況是有可能,但更多情況下,高分其實與高素質相掛鉤,幹掉那麼多競爭者,十年如一日,自律、聰明啊

窮人家庭,沒錢沒見識的,千萬別去瞎折騰什麼「素質教育」,不然到最後往往害了自己的孩子。

可以看看這兩則新聞:

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 識字卻成了問題__中國青年網

男子11年前拒送女兒上學自己教 今初中題做不完

不是說應試教育就沒有問題。

它確實有弊端,尤其是對於極少數「奇葩」學生來說,在現行體制下確實會受到限制和束縛。但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目前的應試教育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糟糕。

現在的那些校園暴力等事件可不能歸因於應試教育,這是由於學校和家長對未成年人和學生的過度放縱,疏於管理教育造成的。(不好的學校學風差、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情感疏離、留守兒童等問題居多)

那初等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哪裡呢?

我覺得是公平問題!

資源和機會的不公平。

大城市與小縣城、農村裡的差距太大了!

大城市裡可重視教育了,地鐵裡頭很早一撥都是學生;小縣城或農村反而無心無力或是有心無力。

小縣城和農村裡呢,各種問題:

  • 留守兒童
  • 曠課、遊戲、網吧
  • 逃學、厭學
  • 師資差,教學不行
  • 學生很努力,也考不上好大學

去看看那些非主流殺馬特,恐怕都是以小縣城甚至是農村居多。

人和人本質上並沒有那麼大的差距,只是因為環境使然,因為資源和機會的不平等!

就說師資吧,小地方好老師根本不願去,去了的話優秀的也往往被挖走,留不住。

二、高等教育

說完初等教育,說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體制機制以及教育理念、方式及教學內容和質量!

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部有關於貧窮的紀錄片。

紀錄片的名字叫《why poverty》,中文名是《出路》。

影片里有個叫王**(手動打馬)的,是湖北一家自考學院(弘博軟體教育學院)的招生老師。(我估計這哥們肯定不知道自己會出現在聯合國大會會場,否則,估計打死他也不幹)

在王振祥眼裡,農村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相對好騙:「教育產業化這麼多年,基本上來說,所有的優勢都集中在城市裡面。農村的小孩進不了大學,他們只能選擇我們這種:對你的分數沒有什麼要求,但是最終又會發給你一個文憑的商業性質的學院。」

一年學費12500,

對這些學生和家長來說壓力巨大,家裡豬呀牛呀都得賣,甚至有些還賣房子。

你別不信,有些家庭是這樣子的(小女孩甚至不想讀了):

這個小女孩媽媽在磚廠打工,看下圖:右手不知道怎麼回事斷了(沒有手掌)

現在農村孩子是很難進入好大學。

農村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越來越差,稍有不錯的老師,會迅速被挖到城裡的中學去。一個山區里三四百個學生,考到一本的可能只有三四個。」

可是進大學之後呢,未必就能翻身啊,現在大學也分三六九等。這並不美好,卻是事實。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不是如何放開教育市場,促進全面的競爭,而是如何管制以及如何管製得更好

這樣的結果就是,整個民辦高等教育的競爭被扭曲為了尋租比賽。通常民辦高校的開辦者與教育行政部門有某種人脈關係,或者是有資金並善於搞關係的投資者,真正的教育家倒是罕見

反正一條原則,想方設法把學生招進來,進來以後能坑就坑,能多收費就多收費。

賺錢為第一要務,成本要盡量攤低,所以厲害的則被排擠出去了,因為僱傭他們往往短期成本更高,對教育投入要求更多,很容易轉變成對整個成本的壓力。

所以上次那個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老師患癌後被開除那是成了「天經地義」了。

開玩笑,我想節省成本還來不及,恨不得讓老師成為上課機器,你還「占著茅坑不拉屎」,不開除你開除誰。

我知道某民辦院校董事長(企業那邊的負責人,不是校長)開會的時候說,「學校能裝多少人」。

嗯,「裝」多少,咋給我一種養豬場的感覺。

再看看大家喜聞樂見的挖掘機藍翔!

揭秘藍翔那些事:不止是將學生群毆後帶到黃河

資本是逐利的,民辦院校沒有財政撥款和政策支持,只能靠學費收入來維持辦學,所以必須擴大辦學規模和提升學費,這樣才能降低邊際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由於成本壓力和逐利動機的激勵,民辦高校都傾向於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分數線,扎堆開設低成本的專業(特別是短平快的文科入門口徑專業,比如旅遊、經管、市場營銷、行管、文秘等)。

民辦高校百分之八九十是文科類專業,為啥呢,因為「療效好,見效快」,至於有沒有副作用,才不管那麼多。

這當然導致不好就業或就業質量低下了,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

教育產業化背景下,窮人家孩子尤其是差學校的窮人家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公辦教育

公辦高校的優勢大體上源自政府給予的保護和壟斷地位,在資源(師資、硬體、生源)方面會有更多的投入和保障,這點不可否認。

但是公立院校同樣存在不少問題:

  • 招生規模盲目擴大,門檻降低(擴招已經不僅僅是針對本科生了,還波及到研究生甚至部分博士生)
  • 專業設置重疊,設置不合理(幾乎所有高校,不管是什麼性質的高校,都設有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文科性質專業,甚至同一學校不同學院都設有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因為評估和排名或部門利益爭奪)
  • 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內容和方式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教師照本宣科,教學理念停留在中小學的理論灌輸階段,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以實踐為導向的批判性思考和教學理念。因為教育行政化與考核激勵機制)
  • 大學精神的缺失(被閹割的馬列主義大行其道,思想品德修養只是空洞的說教和無聊的聒噪。)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和弊病,主要就在於體制機制(行政主導,zz挂帥)及選拔、考核激勵機制(論文為根本導向,教學基本可以忽略)

案例1:湖南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評委開房收錢

網友「馬山寨主」發微博稱,今年湖南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3日在母山基地開始。「前天下午評委名單剛定,全省參評教師即獲悉名單,前晚開始一年一度的瘋狂送錢活動。

今年體育專業評委劉某某教授為方便老師們送錢,在新天賓館開了套間並廣而告之,一時門庭若市。」該網友上傳了手機簡訊,列出體育專業劉、蔣、謝等四位評委的單位和姓名。還說:「請準備3萬到4萬元,於今晚到新天賓館2408房間找劉某某教授,晚了就送不進了。」

案例2:川大周鼎自白書

「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四川大學教師周鼎的「自白書」曾經在網上火了一把。

周鼎表示,一直以為教師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課,但如今教學似乎成了副業,這讓他非常失望。該校不少學生在網上表達了惋惜,因為公選課時周鼎的課曾幾近擠爆選課系統。

我們來看看周鼎的自白書(摘選),儘管有失全面,卻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立院校的教師教學現狀。

1.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學質量每況日下?因為一個老師的職稱只與他的科研成果有關。
2.所有高校領導都在說,我們必須重視教學。他們一邊說著,一邊看著論文發表的數量。
3.學生的數量比學生的質量更重要,因為高校經費的劃撥與招生數量有關,與畢業質量無關。
4.最牛逼的教師是擁有最多科研經費的人,而不是擁有最多學生聽眾的人。
5.從來沒有辦公室,八年了,從望江搬到江安,依然沒有辦公室。
6.從前,農村搞聯產承包責任制。現在,學院也搞聯產承包責任制。每個學院都要向學校簽下合同,承包多少個課時,多少篇論文,多少個課題。院長是包工頭,教師是搬運工。
7.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申報課題,報賬,報賬,還是報賬

按照川大數學學院某講師的觀點,:「那我對學生好,如果說的悲觀點,是沒什麼價值的。因為現在的體系是這樣子的,對學生再好,上課上的再好,基本上是沒用,不會有人說你怎麼樣。那可能是有一點比較好,學生可能是比較喜歡。但是這個東西沒用。

某計算機學院講師則認為:「川大這種985高校的話,目前國內的這個大的趨勢還是在重視科研,這就是客觀的現狀。像川大,你評職稱,你怎麼變成副教授,怎麼變成教授,它裡面教學不是最主要的矛盾,它只是一個配角,這就是按周鼎老師說的,只是一個副業。那人事處看你的話,還是要看你有多少論文,多少科研項目,教學只是說你沒有犯過錯誤,反正只要績點啊,評教不要太低。所以說客觀現實就是在重科研輕教學。」

現在提職稱都是與科研來掛鉤。你講課好不好,學生評價高不高,有沒有在教學上做出開創性的嘗試,或者你的課的選課率、到課率好像都不是評價一個教授是不是好教授的標準。基本上都是按照科研,SCI、基金來看。那種一心一意把課講好,把心思花在教學上的,他的職稱往往都上不去。一般都是講師,副高都很難

所以對於老師而言,論文幾乎是唯一的,教學方面不要出現嚴重教學事故一般都沒有大問題。這就導致目前的現狀。

科研肯定是有必要的,可是科研不等於論文,重視科研也不意味著教學培養就不再重要。

插一句,我覺得很多論文其實也沒啥意思,尤其是我讀的經管類、商科相關專業。

如果你是好學校的理工科或技術類專業,好好學習,提升專業,一般工作生活不會有大問題。

其他情況呢?就難說了。

三、家庭教育

一切教育,最根本的其實還是家庭教育。

本科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還可能抵不過你的童年。

因為人的深層次的個性特徵和素質,在成年之前就基本成型了,後面不說改變不了,但確實很難。

然而,現在的很多父母呢。

自己還蠢萌蠢萌的,就把孩子給生下來了。

就像有些人說的,父母這個最需要門檻的職業,恰恰沒有任何准入門檻。

他們願意花很多錢買昂貴的衣服,花大筆錢找家教,他們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他們願意投入很多很多,但他們唯獨不願意給孩子最需要的身教——家長的優秀!

他們搓著麻將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他們看著電視告訴孩子要好好看書,他們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後代身上,自己卻是活成了loser樣。

簡而言之,他們信奉的是,自己當豬,望子成龍。

或者他們信奉簡單即真理,覺得教育應當是快樂的,要告訴孩子你真棒,要快樂教育。

實際上,小孩子肯定是需要引導、教化,甚至必要時候以恰當的方式強制的。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美國當下最時髦的教育理念--Grit

孩子身上的問題,大多是由當父母的造成的。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是你自己問題的投射。

孩子無主動性、依賴、神經質、被動、膽怯,那是因為家長支配一切,照管過嚴;孩子不服從、攻擊、粗暴那是應為父母順應過度;孩子攻擊性強、情緒不安定、粗暴、反社會,那是因為父母忽視、冷酷、拒絕。

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是問題家長!

家庭教育,我覺得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自我提升。

參考文章:

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令人討厭的中國式父母 - 知乎專欄

總結:

  • 初等教育,最需要的是公平和機會;
  • 高等教育,最需要的是好的體制、理念、方式與質量;
  • 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自我提升。

知乎專欄:思維燈泡(同名公眾號)
以思維之光,照亮前行方向


愛自己

從小學到大學,學校教給我們的,只是愛國家,愛集體,愛師長。愛別人被稱為「早戀」,下場不必說了。而愛自己甚至壓根沒有被提過。

現在越來越覺得,只有自愛的人,才會更好的愛別人


本文轉自公眾號『妙面的原典無敵發小』,ID:xmmlovegod

……………………………………………………………………

中國的教育最需要的是:停止喂飯式教育!

妙面媽前幾天,針對教育,對我說了一句話:

「如果孩子不學會自學,那老師家長遲早都得累死!」

妙面爸聽到後,心中微微一悸,對妻子的洞察力不禁刮目相看。

這句話,正深刻地道出了教育和學習的本質。

本質上,教育,其核心就是「自我教育」;學習,其核心就是「自學」。

一個有好奇心、有探求欲的人,在不斷探索自然、探索社會和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和自我提升,進行持續終生的自學,這是教育唯一有效的樣式。

但是,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全方位」遏制孩子的自學。

一、追著喂飯,是遏制孩子自學的第一悲劇

吃飯是一個問題,吃飯是一個大問題,吃飯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偉人說:「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

說得真沒錯!袁隆平的高產水稻,並沒有完全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不信,問問身邊的家長,有哪一個家長不為吃飯問題發愁的?孩子不肯吃、坐不定、挑著吃、吃得少,樣樣都讓人頭疼。

為了孩子能好好吃飯,家長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吃飯問題,再度成為困擾13億中國人的頭等大事。

大部分家長為解決孩子吃飯問題,採取的方法,就是喂飯。

不喂不吃,這是家長喂飯的首要理由。

但事情遠沒那麼簡單,在迅速往壞的形勢惡化。

從不喂不吃,喂才吃;很快變成,坐著喂不吃,邊走邊喂才吃;很快再變成,邊走邊喂也不吃,要趁孩子玩的時候不注意,順勢塞進一口才吃。孩子每吃一口,家長感到比中了彩票還要驚喜。

妙面爸也逃脫不了這個命運。

在6年前女兒妙妙剛出生時,我就讀過教育專家周弘對喂飯的論述,詳細的語句記不太清,大概意思是:

「追著喂飯,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步。每天喂三次飯,一年喂365天。多年喂飯,將形成牢固不破和貽害終生的習慣。」

他還說:

「一個連吃飯都不能自我負責的人,還指望長大後能負責什麼?!」

我們夫妻將這些語錄列印出來,貼在牆上,作為育兒指南。一方面是告誡自己,更主要的目的則是暗示和提醒爺爺奶奶不要延續以往的喂飯文化。無奈,與祖父輩在養育方法的隔代艱難戰役中,我們最後敗下陣來。祖輩說:「不喂,孩子哪裡會吃?你還不是我們喂大的?你難道沒有能力嗎?」我們不得不嗆聲。因此,女兒被喂飯喂到了3歲,5歲才分房睡。

兒子出生後,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們夫妻選擇與爺爺奶奶住同個小區,但不同棟。餵養方針完全由夫妻自己決定。結果是,兒子8個月就分房睡了,1歲就會自己吃飯喝湯,而且勺子使用得很好。女兒在這一年多,也很快學會了自己洗頭吹髮、倒垃圾、洗內衣和晒衣服,還承擔了給弟弟處理尿布和穿衣服的任務。

進步之快,讓人驚嘆。

其實並不難理解。

餓了就會吃飯、渴了就會喝水、累了就會睡覺,這是上帝給人的生存本能。人一生下來就有吮吸乳頭獲得奶水,維持生存的能力。到了孩子能夠吃更硬食物的時候,即使還不會使用餐具,餓了也肯定會用手抓著食物放進嘴裡咀嚼。只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自主學習,他們就自然會學得很好。

自己進食,不僅是人之本能,也是人的基本責任;是孩子作為獨立的主體,需要儘快學會和自我負責的事。

孩子幼小,家長適當餵養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孩子滿了1歲後,有能力自己吃飯了,很多家長,卻一定要喂。更有甚至,孩子一邊跑著玩,家長一邊追著喂。

追著喂飯,從餐桌到電視,從電視到沙發……從餐廳到陽台,從陽台到卧室……這一幕幕日本鬼子追土八路的鬧劇,在億萬家庭里餐餐上演。當不少家長將追著喂飯當做天倫之樂時,這場鬧劇有時會瞬間變為悲劇,悲劇到讓人感到滑稽。

2016年11月3日晚上19時許,2歲的希希含著筷子在客廳跑來跑去,後面緊跟著一邊追他一邊喂飯的奶奶。「希希,奶奶要追上了哦!」聽到奶奶說要追上了,希希趕緊加快步伐跑了起來,只聽到「當」的一聲,希希面朝下摔在了地上。經入院檢查發現,木筷子從孩子左側軟齶、扁桃體窩上方穿入,經左側頸動脈鞘內側到左側枕部皮下,導致枕動脈移位,插入體內約12cm,離頸動脈鞘僅2mm。——《重慶晨報》

家長喂飯還有另一個奇葩原因:不喂飯,孩子就會餓著,就會吃不夠而營養不良。

真會如此嗎?

其實,在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代中國,營養過剩反倒是一種普遍現象。

2012年國際肥胖研究協會的權威研究顯示:中國有12%的兒童超重,在不滿17歲的青少年兒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現了一種心血管危險因素。

引自你可能不知的「中國式肥胖」_騰訊網

肥胖和心血管危險,明顯是營養極端過剩的表現。當代中國,成年人幾乎個個都是腰圍超標,無需減肥已是幸事,哪需要擔心啥營養不足?

但由於久遠封建文化傳統的缸染,大部分人潛意識裡還認為肥胖乃是「富態」。即使孩子已體重達標仍覺不夠,一定要多喂幾口飯。似乎多喂一口飯,就多添一點福;若體型喂成彌勒佛,就全家歡聲笑語,享受到人間至樂了。常年喂飯的後果是,孩子被強迫進食,邊玩邊吃注意力渙散味覺遲鈍,失去了對很多必需食物的慾望,從而導致偏食和營養不均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營養不良。

喂飯不僅讓家長心累體乏,孩子對家長的行為也倍感討厭。每喂一頓飯,家長和孩子就都要遭一次罪。最恐怖的後果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家長的事情,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不僅吃飯如此,睡覺、穿衣、如廁,洗澡、刷牙……哪樣能擺脫這種命運?不給孩子喂飯孩子就會餓著,不抱孩子入睡孩子就會累著,不給孩子穿衣孩子就會凍著……,這不都是中國家長不言而喻的普遍共識嗎?這不都是中國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扼殺自學的普遍做法嗎?

不信?就再拿孩子睡覺為例。人一出生,家長對孩子除了用正常的擁抱、親吻和撫摸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外,並不需要以額外的方式幫助孩子入睡。但絕大多家長不抱著孩子睡覺,孩子就不能入睡,抱著睡了後,小心翼翼放在床上,連一根針跌落都生怕驚醒了小孩。這都是家長自己造成的惡果。

看,做中國家長能有多累啊?

這種從孩子0歲就開始的家長行為模式,會在孩子3歲後持續到孩子的文化學習中。變本加厲,不可不防!

若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長大後何以理人,何以成家,何以立業?何以成為民族和國家的脊樑?!親愛的家長們,讓孩子從小學會自理吧!

二、逼著學習,是遏制孩子自學的第二悲劇

學東西,是人發展的本能。人一生下來就有好奇心和學習欲,看到不明白的東西,腦袋裡總會有十萬個為什麼。看著地上的螞蟻,望著天上的繁星,空中的飛鳥,哪個孩子不渴望探索,哪個孩子不喜歡學習?

不讓孩子自己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只會進行灌輸式教育。這是在孩子3歲以後的另一個悲劇。這累苦了中國的家長,累苦了中國的老師,更害苦了中國的孩子!

為了更深入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教育中的主體——學習者——比作一輛車。

一輛車,想成為真正的一輛車,必須有自己的駕駛系統。必須有自己的車頭、自己的發動機、自己的駕駛員、自己的方向盤和自己的油箱。否則,永遠只能成為一個車廂,永遠只能成為一具傀儡。

一輛車,想成為真正的一輛車,必須一開始,就有自己的車頭。習慣於讓別的車拖著走的,會永遠都不願意自己為頭。不要妄想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就會主動自學。板車被拖了無數的年月,依然不會進化成和諧號動車,而會變成破車。

很多自認為是「學習者」的人,實際上只是「被灌者」,不是一輛可以獨立行駛的車,而是一輛「挂車」。背負的貨物越來越多,自身動力為零而阻力日增。

所謂挂車,就是由其他汽車牽引而本身無動力驅動裝置的車輛。說它是車,不如說它是個塊裝了輪子的板。很多人從幼兒園開始就是當挂車,一直掛到了大學畢業。一工作,自主學習就完全喪失,全面放棄了。因為沒有了主車,挂車就生了銹,成了荒蕪停車場里的一堆廢鐵,長滿了野草。業已成年的各位讀者們,看看自己,再觀四周,還有多少人工作後還繼續自主學習呢?

追著喂飯累,逼著學習更累!

一旦學生總被餵養,總習慣被拖著走,老師家長就會:

1、學生不出力,老師家長出猛力,老師家長會很累。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孩子要學科目的數量和難度會顯著提高,若主要都依賴老師和家長,老師家長將不堪重負。

2、學生不出力,輪子往其他方向拐甚至反著走,老師家長會抓狂。

由於孩子不是自主有興趣地學習,就很難對學習的內容發生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師生親子間會非同步而行,彼此的對抗將導致心理崩潰。

學生孩子就會:

1、自己不想走,被老師家長拖著走,孩子學生心累。

心理學領域裡影響深遠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人的自我成長,只有在內在動機促進下,才能最優發展。

學生沒有內在動機促動,學習就不可持續。這種內在動機,是循環運作的。內在動機刺激孩子學習,學習的結果又刺激了更為強烈的動機。 孩子像一匹在野外生存的狼,自己給自己覓食,自己強壯自己。這在教育新時代:自我選擇下的孩子自學一文里有過討論。

一旦學習變成被迫的活動,動機就完全外在,而內在則會形成強大的負面動機。

2、自己想走,但不明白怎樣獨立前行,孩子有心無力。

孩子不從小學會自主閱讀和公共寫作,不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旦進入這些問題場景,就會百無一能,從而失去信心和興趣。

不管在家自修還是在校就學,都是如此:

那些學校的老師們,天天強調,日日叮囑,滿頭白髮,疲憊不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拉著一班幾十輛板車拚命往前跑。我尊重這些老師的付出和努力,但是其實不需要這麼累。

那些在家上學的家長們,自己由老師變家長,不堪重負,紛紛放棄。就是因為一直不以引導孩子自學為主要教育目標。將家學變成了校學,負擔過重,無以為繼。

這種情形,與喂飯又是何其相似啊?這種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喂飯式教育,作為一種病毒式的「傳承」,從養育到教育,從家庭傳播到學校,害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人!

不自學,就自虐。這真是一條鐵律。

其實,家長和老師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幫助孩子打造自學的車頭,尤其要打造車頭的發動機——好奇心,添滿孩子興趣的油箱。從心理學來說,學會了自學,就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循環和自增長的學習動力和技能系統。

我們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論,我們只需要容易入手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給大家灌了這麼多雞湯後,在以後的文章里,妙面爸會介紹解決餵養中飲食、睡眠、行動和社交等問題的最好方案,就是「超級保姆法」。同時還將重點介紹「視頻法」和「科普書籍法」,解決孩子自學科學知識時興趣激發、方法掌握和模式選擇等問題。讓草根家長們,讀了能懂,懂了能用,用了有效。

關注妙面爸微信公眾號,就可免費獲得英語學習方法、自我提升和教育學習文章全集,包含上百篇乾貨文章,讓你英語水平和自我高度進步神速。


中國教育缺什麼? - 陽光下很閃知乎專欄
新增了一篇文章更改了題目,想仔細探討的可以點擊我的專欄,留言。各位的評論我都仔細閱讀了,很受用。

答案是一年前的,而現在我已經不是一年前的我。
我在專欄里詳細描述教育本質的問題,我覺得如果對教育有興趣的人士可以去看看,然後評論討論,專欄的評論我保證每一個都回。

因為在不深刻理解教育本質的情況下看我接下來的觀點,也只是停留於表面。教育本質是不能說的,說了大家都會反對,有時候道理就是這樣,按照道理做,事情會好,但是真道理說出來,都要反對。


以下正文:
—————————————————————————————————————————
這個問題好大。大到各位都蒙了。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中國教育缺什麼?一想頭都要炸,好像什麼都缺。什麼獨立思考啦,教育公平啦,缺乏實踐啦,什麼愛啦,教育資源啦。

不過這個答案很有意義,因為看這些答案就明白了,中國教育缺失很缺失,缺失到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教育了,一上來胡答一通。

我按照你們的思路來理一遍,所謂中國的教育缺失,我閉著眼睛都能說。

1.素質教育的口號化
2.成人職業教育的困境
3.計劃生育導致教育分流的困難
4.智力的嚴重過剩而情商意志力缺失
5.興趣,創造力的培養
6.科目的單一和標準化

還有題主問中國的教育缺什麼,那麼自然也包括官員的教育,黨校這個奇怪的存在,那確實不是一抓一大把嗎?

所以這些問題都不談啦。

我想談的是,中國最核心的教育問題。

家庭教育。

再說一遍好了,
問:中國教育最缺什麼?
答:家庭教育


我們的父輩爺輩要麼在戰火中走出來,要麼在資源極度匱乏的生活中走過來,對子女的教育幾乎為零,更多可以說是副作用。在早期的時候,中國絕大多數人民都活在水平線以下,別忘了前幾年我們的口號還是奔小康而已,中國青壯年的掃盲也只是在2000年前後完成。

改革開放以後,全國經濟高速發展,其核心就是房產,農民工是大批進程建設,再有大部分是農民,借著國家政策的封口,在家務農過上一些生活,年輕人打工,見點小市面。高校擴招以後,80後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考入大學,部分好好讀書,部分混跡幾年,在城市裡當上小白領,一個月幾千塊錢,活的緊巴巴的。

然後終於到了90後出生,父輩大概是60年代生人,改革開放大約30歲左右,孩子幾歲,那個時候忙著奔生活,奔成功的,孩子長大,送出國,送名校,總之花錢。奔不成功的,孩子努力上個985。但是不管這麼說,我們這一輩,父母是不管的。

所以到了我們這一輩,富二代還好,不愁吃不愁穿,就這樣了,說不定幾年後成熟了,想明白了孩子的問題。但更多的人是像狗一樣,街上找個女人就啃了就生了,生活壓力也大,房子買不起,車也買不起,想到父輩也這麼過來了,自己也養活了,管他七門八路的生了再說,先成家再立業嘛。


再有甚真,小兩口,過個小生活,生個小孩子,天天秀啊秀啊,買這買那,一點錢都供孩子了,自己活的跟個苦逼似的, 孩子以後驕了橫了,自己也就哭的老淚縱橫,沒一點辦法。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你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真的好嗎?你比的起嗎?你比不起。

我說了一大堆,什麼意思?
家庭教育是個精細活,要思考的,現在不同以前了,我們不要老是跟政府喊,教育公平啊,教育資源啊,你們不知道有一句話叫做,人生來其實沒有什麼平等的,但是教育,是平等的。


想想嘛,一個孩子生下來,10歲以前,穿多少錢的衣服,吃多少錢的奶粉,讀多少錢的書嘛,在這個時候父輩所掌握的社會資源是沒有顯示差距的,至少在出校門以前,社會資源的優勢沒有很大的顯現,當然你說有錢可以讀好學校, 沒錢只能讀差學校。可是父母呢?有錢的父母不也是父母,你沒錢你不也是父母。說的話 做的事,難不成人家可以吹個氣球出來?


教育的平等就在這裡。


自己是個什麼水平,孩子就是個什麼水平,跟錢沒有什麼關係的,不要說自己沒錢沒資源不要說國家不公平云云,你是不是該多讀點書,多動點腦子。

別的不說,你隨隨便便生個孩子下來你就不對你知道嗎?

你生孩子之前,有計劃嗎?有想好怎麼教嗎?就知乎上有孩子的各位爸媽,不服來辯,你就跟我說說你這個孩子是怎麼來的?

一歲,準備做什麼
二歲,準備做什麼
三歲了,要給孩子什麼
四歲了,是不是可以上幼兒園了

有規劃沒有?孩子五歲了,要培養什麼能力
六歲了,是不是可以背背詩歌了
七歲了,是不是可以弄些比較刺激的戶外活動親近點自然?

我們在知乎上抱怨父母,看不慣富二代,但是我們自己又隨隨便便去生一個孩子,在自己沒有準備好的時候,自己的習慣生活都跟狗一樣,然後去生個孩子。

看到關於教育的話題上來一通亂答,噴政府噴社會。自己是個什麼德性?

我說這些話,就想講一件事,家庭教育是你可以掌控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跟你在一起。你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自己先想好,先做到。

多少奉子成婚的,避孕套不帶,射出了個孩子,抓緊把婚一結,生下來就養。瞎養一通,啥也不懂。

這教育能好嗎?很多父母規定女兒就要25歲嫁出去,27歲左右就逼著生孩子。父母沒什麼文化幫你帶孩子,你是爽了,孩子帶出來跟個白痴一樣。

自己也不想想,就跟著辦。一點思考能力沒有,養孩子跟養寵物似的,那天天朋友圈曬命的,把個寶寶打扮的花枝招展到處評比的,你說你的心態跟玩芭比娃娃有區別沒有?跟養個寵物狗有區別沒有?

現在很多小女孩沒事把自己的弟弟啊妹妹,拿出來曬,又是親又是吻的,有些屌絲把自己什麼侄女妹妹拿出來曬,說這自己小女友。生了孩子以後,朋友圈QQ空間全是自己的孩子。有些女孩子就幻想自己當少婦,早早生個孩子,每天帶著孩子玩兒。現在生活好了嘛,大家都找樂子,養孩子也成了一個樂子。

話說回來,實在不濟,讀點書,對不對,有些父母生孩子之前各種讀書,育兒胎教搞一大堆。怎奈自己生活都搞不好,讀了書都忘了,在單位公司受了氣,回來對孩子撒野,書上講對孩子要和氣,要引導,結果性子上來了煩了,一通亂打,關禁閉。還要豁然開朗狀,終於明白了以前父母打自己的苦心。

哎喲,真是扯不完的蛋。

家庭教育 想想這四個字。你到底為孩子做了什麼,不是死活賺點錢去養,不是死活搞個車子房子反正自我安慰覺得盡了責任。有種你賺個幾億嘛,那可以,跟王健林似的,孩子長大了,給個幾億去試錯,那也可以是不是。


很顯然我們可能都沒辦法有那麼多財富。所以到底想怎樣?
還來問,中國教育缺什麼?缺的就是你自己啊。

#歲月不饒人,我亦不要繞過歲月!我所有的激烈,感悟,困苦,批判,孤獨我決定一一寫在專欄中。人生就是不斷的攀爬,我想知道我的終極形態是什麼#
關注我的知乎專欄——陽光下很閃


前幾天,我輔導的華人妹紙,剛剛出國兩年,不滿10歲的小女孩把成績單拿回家給我看,居然好幾個科目都是10分。粗略這麼一算,妹紙在巴掌大的這塊區屬教會學校小學部才上了一年級,二年級,只用了短短兩年,從最開始的各種懵逼,看不懂,聽不懂,到現在已經完全接受了外語的指令,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家庭作業了,這學期考試,語言(語文),數學,英語都是10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要差一些,大概8,9分。

比她大很多的哥哥,大概讀初四,過來得晚,語言要差一些,融入要慢一些,開學一個月來,慢慢摸索到了學習和考核的辦法,正在努力和痛苦地適應。

翻開他們的教材,作為一個博士家教,我也感到些許吃力,即便是初四放牛班的教材,也是劍橋運來的,還不要說數理化,單單是技術,工商管理,社會科學,宗教這幾門課,就夠我喝一壺。今天下午,我一面幫少爺整理他的筆記,一邊在想,哪個傻缺才在說外國的教育是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非常簡單——

這個星期少爺的社科的作業裡面有幾道題令我記憶猶新——
1.對比十八世紀的英國地圖和今天的英國地圖,談一談其中的主要變化和原因。
2. 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談一談你的看法——政府應該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3. 上網查華盛頓的生平紀年,把他的生卒年月,成長經歷,從戎,從政的大事件列成一張表。談一談你自己對他的評價。

然後是語言(語文),第二單元的文化知識部分——總結浪漫主義的起源和定義,藝術表現形式,詩歌,戲劇,繪畫的主要特徵和代表作家,作品。

還有幾道《技術》題,這大概是放牛班專門為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準備的專業——
1. 如今一個針尖上最多可以容納多少晶體管?
2. 史前時代具體是從什麼時期到什麼時期,這個時期人類的生產工具是什麼?
然後翻開教材後面——
電路,電話,電錶,衛星電視,路由器的原理,操作,安裝,調節,使用......

這些教材,課文,題目,看起來一點都不寓教於樂,一點都不浪,和我們當年初高中,高考的形式或許有區別,內容大概都差不多。

所以當我每次看到他們的教材,課程的時候,都會比較分裂。一方面會想——
少爺誒,你以後長大了接你爹的店,好好當個翹腳老闆得了誒,在這裡讀什麼書?說實話上層建築的東西有時候變現是很難的,這些中世紀的雕塑,古羅馬的浴池,巴爾扎克的小說真的幫你掙不到什麼錢,而那些家電,摩托車維修技巧,又有點太不符合你的身份......

一方面我又會想——
如果少爺真的接受了完全西化的教育,今後和一個參加過高考的「戰士」相比,究竟是狼,還是羊?

然而無論是少爺,還是他爹媽,還是全家,困難再大,買書再貴(每本書都是書店訂的,平均25歐元一本),語言再不通(才過來讀了一年語言),卻堅決要求他一定要讀高中,考大學。

陪太子攻書,讀著讀著,我也開始漸漸去了解國外教育,進行東西方比較。

由於語言不通,剛剛出來的孩子讀初四很痛苦,考試經常交白卷,我一度很擔心作為一個語言不通的中國人,在班上被老師歧視,被同學欺負。然而少爺卻告訴我說他有信心讀下來,因為老師對他還算好,同學平時也盡量幫他。每次考試之前老師會總結,每單元結束以後都有考試,全年成績一大半看出勤,簽到,態度,課堂表現,而剩下的是各科考試加起來的平均值。每一次,只要按老師要求的複習了,少爺就能勉強回答一些,而只要他回答,哪怕是一道題,老師都會拍著他的肩膀,非常熱情地鼓勵。也就是說,能不能畢業,以及對一個孩子吸收知識的評價,不是依靠一次終極pk式的大考,也不是看老師是否精心栽培,而是看他長期,持續的努力學習的態度。

總感覺,歐美的教育,是一種可以用錢購買到的公平而優質的服務,是在衣食無憂的條件下以充足的人文關懷啟發和教化一個人,使之繼承人類社會的文明,掌握基本的生存和交流技能。而中國的教育,是在物資緊缺,信息極其不對等,資源極端不均衡,甚至階級分化極其嚴重的情況下,按照極其殘酷的模式篩選優秀的競爭武器,用流水線填鴨的方式製造生產工具。很明顯,一個是在熏陶悠閑而自由的野馬,一個是在培養高服從性的餓狼。

帶了四年的研究生,兩年的華人小孩,有些時候我也在想,相比中國,西方的基礎教育很弱,你看他們的那個數學.....大學教授算個1000以內的加減乘除,還要按計算器,十進位的加乘公式,都要讓整個班喝一壺,抓耳撓腮一節課。而我們的但凡是經歷了高考的人,在適應性,服從性,理解能力,模仿能力,應試能力方面,都是個頂個的強。然而為什麼得諾獎的,創業的,走在行業前沿的,當老闆的,瀟洒的,快活的大都是老外,刷試管的,打工的,猝死的,蟻族的,苟且的,大都是中國人? 為什麼幾百年來在世界上刷新我們對某個領域認識,引領潮流,掀起頭腦風暴的,都是外國人,我們始終在追趕和模仿?

如今很多人一說到中國的教育,無非是老師學生,社會家長,教綱教材,中國外國,素質應試,理論實踐.....老生常談,無限循環。很不幸,很少有人關注萬物的本質——真正的教育是一種高投入,慢回報的事業,而不是一種牟利的產業,當你用一個本來需要砸錢的東西來瘋狂撈錢的時候,就要壞事。

我的很多親戚都從事教育工作——小學的教師,中學的校長,大學的院長,教育行政機構的官員......我從小應該就算是在教師堆里長大,耳濡目染。

我自己,做過中國大學教師,培訓機構講師,在外國帶過研究生,做過小孩家教......大概這輩子老天爺就是要讓我來體驗,觀察,比較,研究教育這個事業的。

解放前,外婆是小學語文教師,那時候也沒什麼普九,義務教育,也沒什麼十一五教材,我只知道,老媽,姨媽,舅舅們從小被教育要知書達理,大概因為如此,家裡出了很多「知識分子」。小時候,我還是很為這個感到驕傲,書香門第,彬彬有禮,彷彿是很有尊嚴的事情,但是當自己真正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才真正體驗到很多尷尬,心酸和無奈。

今天,中國一個城市小學老師,工資三四千,如果遇到省會城市重點小學班主任,五六千?七八千?我的同學在一個重點小學當班主任,一個月工資加外水,要拿一兩萬。教英語,語文,數學的,家裡開著補習班,一個班五六個孩子,一次課人頭怎麼也得一兩百。一周隨隨便便就進賬三四千。一個老師,當你忙著開班補課掙外塊的時候,你還有心思對你一個班的學生負責么?你還有心思對你的本職工作上心么,這難道不算是一種職業腐敗么?而那些不在這些機要口岸的偏遠山區的老師,一個月能拿多少?

我原來讀的高中是所謂的重點高中,教得好的那些老師,不得不承認上課確實講得好,然而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啊,一節課就只有40分鐘啊,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老師口水講幹了時間也不夠每個人分啊!學校要報功,主管部門要業績,你老師私底下給學生開小灶,校長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道還真去抓?抓到了你把他關起來?槍斃了?相比自動起提高學生成績,提高老師待遇,提高升學率的巨大誘惑,能有什麼好處?

從這一點上能看出什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供需失衡,市場畸形,才會導致國家給你安排的課弄不好,補課補習大行其道!中國人現在兜里不缺錢,或者說任何人有幾個騷錢,可以節約到飯都不吃,但是一說到子女的教育,就是砸鍋賣鐵,也一定能像天女散花一樣的撒,只是,這樣的錢花到了刀刃上嗎?花得對嗎?大家一方面花了極高的擇校費,贊助費,打通關係把子女送進所謂的名校,重點,甚至國內不行還要送出國外,一方面還要花極高的補課費送子女去各種補習,然而人家那些鞋都穿不起的貧困山區里的小孩半截鉛筆依然還是要考清華北大。這說明什麼?說明官家認可的大鍋飯搞得很爛!消費者沒有安全感,才會對市場化的教育趨之若鶩。與其這樣你何必又當婊子又立牌坊,靠福利搞不好公平,優質的教育,你卻還指望這畸形的教育能最大限度的維護社會的公平,人的尊嚴,豈不是痴人說夢。

父親年輕的時候經常出差,搞普九。為了這個他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市,縣,鄉,那個村落里有一個學校的操場上飄著多少面紅旗,他都記得清清楚楚。聯合國曾經還專門獎勵過他們一輛豐田麵包用來跑農村,車門上印著教科文組織的藍色徽章。有時候他會帶著我跟他去「見世面」,記得最早他們有一輛老伏爾加轎車,我在上面坐一路吐一路。有一年春節,父親寫完會議報告,吁了口氣,說終於可以休息兩天了,剛剛躺下,接到電話,披起衣服就往外跑,原來是一個村小課間操發生踩踏事故,兩個學生在狹窄的走廊里被活活踩死......校長想大事化小,結果家長鬧起來......當時很多家長不願意把小孩送到學校去讀書,在家裡算是生產力,政府再補貼,再鼓勵,再教育,學生送到學校還要花錢,所以藉此就鬧,父親他們於是必須立刻去處理,去安撫,去講政策,講道理。而每次他們到基層,看到當地的老師,校長,都特別心寒......有些老教師,在一個村小幹了一輩子,一個月幾十塊錢,身上一件爛西裝,一雙破膠鞋,白天上課,晚上回家劈柴做飯,睡在蚊蠅肆虐的油氈棚子里......

當有些所謂的人民公僕搞個什麼檯面的時候,可能一頓飯就是一個鄉村教師一年的伙食錢,所以說今天ff反得好,那些尸位素餐,對人民敲骨吸髓的官僚就是該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在幅員遼闊的西部貧困地區,這樣的景象並不少見,和城市裡的「教育產業」形成鮮明對比,我父親有個同事,喜歡搞點攝影,軍轉幹部出身,每次出差,遇到條件差的老師,都會把身上的錢掏給他們,手機摸出來送給他們......真的是看不下去,於心不忍。

一碗水,分給了這裡,就不能分給那裡,中國十多億人,國家要強大,每個的子女當然最好都要接受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拿有限的資源培養出了能夠馬上投入經濟建設的大量人才,已經實屬不易。你要要求這些人才成長得有多舒服,心理生理有多健康,恐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比較天真。同樣,有這樣的剛需,尤其是對技術人才的剛需,那麼站在供給那一頭的資本家們,自然會迅速露出醜惡的嘴臉,那麼各種怪現象也就順理成章了。

小學班裡同學的爹,財政廳的,家裡買了一套房又一套,高中同學的爹,電視台的,全家移民國外。老爹每天忙著上山下鄉,家裡就國家分的那套公寓,說實話,不要說老師了,教育行政官員的薪水,你要是奉公守法,那都是捉襟見肘的。我小時候是被窮怕了窮得骨子裡有了仇恨的,父母節儉到一滴油一顆米都要斤斤計較,作為省會城市的孩子,我到高中之前都沒穿過一件帶logo的名牌。父親常常自嘲說,人家經濟金融建築能源是給國家掙錢的,我們教科文衛是給國家花錢的,拿人就嘴軟,哪好意思獅子大開口,老老實實夾著尾巴做人......可是,該投入的東西本來就需要投入資本,省怎麼省得出質量來?

錢鍾書曾經說過,「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要成為大師口中荒江野老屋中的素心人,真是需要相當的魄力和資本的。嘿,我說的是素心人,個別小朋友若是聯想到了某些不良影片上的「素人」,就真的應該去面壁思過。

當我讀博士一年級的時候,絕不會想到,我們那笑容可掬的導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影狂魔。無論颳風下雨,每周都要邀請大家去參加一個課外活動——到放映廳欣賞一部由他精選的電影。在我多年的留學生涯中,這可要算是一段奇妙的經歷。

穿過各種走廊和通道,坐電梯降到地下室,頗有一種特工前往軍情六處的秘密基地參加會議的感覺。人們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挑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集合等待,熱情寒暄,摩拳擦掌,彷彿馬上就要一起去幹什麼壞事。終於,教工前來,誇張地掏出一大串鑰匙,找了半天來,捅開一扇藍色的鐵門,裡面竟別有洞天——巨大的帷幕,舒適的沙發,要是再添幾個叫賣可樂和爆米花的小販,儼然就成了一座高級影院。

老爺子打個響指,長臂一揮,瀟洒地把磁碟遞給樓上的放映員調整和準備,然後就靠在前排座位上,開始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關於這個作品的時代背景、導演、演員、劇情、精彩看點等信息。他的選材非常廣泛,不僅僅有新片,還有一九三幾年的老片,甚至默片;不僅僅有外國大片,還有很多中國導演,甚至冷門導演的作品;不僅僅有正兒八經的主旋律大作,也有少兒不宜的小清新佳片;他的觀影介紹也非常專業,不是拿著影片簡介照本宣科,也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娛樂或商業化宣傳,所以常常會刷新我們膚淺的認識。比如,看《巴爾扎克與小裁縫》,他會告訴我們,整個故事的劇情有古希臘皮格馬利翁神話的影子;看《諜網迷魂》,他會向我們解釋,刻板印象是如何被政治操縱擺布,再通過媒體宣傳演變為偏見甚至歧視。看《紅氣球》,他會讓我們去聯想每一幀畫面中所表達的隱喻;看《母親》,他會聯想到埃德加·莫蘭的複雜性研究和巴赫金「狂歡」理論。每次看到教學樓里張貼出來的影展海報,不管我曾經看沒看過,我都會煞有介事地默念它的名字,然後一本正經地嘀咕:「寶貝兒,你就要有新名字和新觀眾了!」

最開始,不少人都是為了混學分,拍馬屁才勉為其難地前往的,因為如此專業的電影鑒賞和討論如同陽春白雪,自然曲高和寡,並且和大家的專業研究領域可以產生交集,也可能毫不想干。但一群高學歷的人精個個心知肚明:「畢竟是老闆組織的活動嘛,多露面,總是有好處的。」 就這樣,日復一日,一群一說到電影,就想到消遣娛樂,就只知道為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威爾·史密斯、尼古拉斯·凱奇、湯姆·克魯斯、裘德·洛、約翰尼·德普、奧黛麗·赫本、娜塔麗·波特曼、安妮·海瑟薇等明星大腕狂熱尖叫的外行粉絲,也漸漸認識了弗里茨·朗、羅伯托·羅西里尼、費德里科·費里尼、布賴恩.德.帕爾馬、比利·懷爾德、艾爾伯特·拉摩里斯、讓·呂克·戈達爾......慢慢開始學會站在另一個層次上,細細品味每一個作品所帶來的額外驚喜和獨特快感。

學校里有很多學術明星,也有很多政教能手,而我這位導師,卻是個從不沽名釣譽,一心鑽研,博聞強識的大爺,同時又是個熱情似火的話嘮,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很獨特的見解,話題一旦展開就滔滔不絕。我們經常跟隨著他,稍稍一聊就度過整個下午,不到學校關門清場,都不好意思擅自提前離開,課業和工作繁忙的時候,甚至多少還是有些不自在——不參與則缺乏互動,參與則太耗時間,而且不說話就格格不入,話說少了怕尷尬,說多了怕露餡,頗有一種伴君如伴虎的感覺。

就這樣,讀書,寫作,看電影,兩三年一晃而過,並沒有人天天盯著我們值班,輪崗,泡圖書館,刷試管,寫作業,只是偶爾也會組織學習討論亞里士多德、尼采、馬克思·韋伯、麥克盧漢、萊考夫等學術泰斗的著作和理論。天長日久,總會有人疑惑和抱怨:「現在學這麼多對於今後升官發財毫無幫助的理論,究竟有什麼用?甚至有人在課堂上當眾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

正在滔滔不絕傳道授業的導師頃刻間滿臉通紅,沉默了小半天,只能勉強擠出一絲微笑,平靜地回答:「做人可不能這麼現實!」

導師有一個習慣,每一次放映電影,他都會認真找到原版海報,送到文印室列印出來,然後張貼在學校各處。觀影結束後,又鄭重地把多餘的海報送給學生們,留下他最喜愛的,貼在自己辦公室的牆壁上。有一次,我前往他辦公室諮詢,看到滿牆壁的海報,非常震撼,更震撼的是,其中一張下面印著影展的日期,分明是二零零三年,也就是說,老爺子一個人組織的這場課外影展,至少已經擁有十多年的傳統了。我很難去想像,在這多年中,無論風吹雨打,人多人少,他是怎樣堅持下來,人多的時候,面對一個班的觀眾尚且還好,人少的時候,面對一兩個觀眾,會不會尷尬得鬥地主?

隨著研究的深入,難度的加大,面對未知的挑戰和清苦的生活,一些人堅持不住了,開始心猿意馬,東張西望,一向寬進嚴出的西方高等學府有自己嚴格的規矩,終於,不能按要求完成學業的人無法通過年度評審,面臨淘汰。一個班上,走的走,留的留,有人結婚生子,有人就業創業,有人潛心苦讀,最後留下來堅持苦修的,並不是多數。

世界那麼小,分別之後,又總會在不同的時間與場合再度相聚,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漸漸有了區別,有的人熱衷於交流哪裡的衣服在打折,哪裡的奢侈品又出了新款,哪裡的餐廳更好吃;有的人滔滔不絕地談論娛樂八卦,小道消息;有的人牽掛在某一單生意里別人佔了自己多少便宜,自由又佔了別人多少便宜;也有的人關心世界是如何運行,我們怎樣認識自己,在有生之年,應該怎樣和混沌宇宙和諧共生,智慧精緻地活出點新意。

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每天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質,汲汲於生或是汲汲於死的人們,大多都掩飾不住愈發強烈的饑渴,迷惘和焦慮,逐漸作繭自縛,身陷困窘,只有依靠外在、物質、現實的刺激,才能重新快樂起來,終其一生都在物慾繾綣中,不能自拔。而那些多年來通過讀書明理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正在悄悄滋潤著另一些並不光鮮奢華的簡單生命。

當我們每接近真理一步,享受它們帶來的溫暖,享受著專業領域內那些膾炙人口的典故,比如阿蘭圖靈的自行車鏈條、福柯的煙斗、薛定諤的貓......就彷彿掌握了一種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快樂的源泉,這是獨一無二,僅憑智慧才能獲得的奢侈的權力,是深藏內心,永遠不會被剝奪的寶貴物產。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里》里,在安迪腦海中回蕩的莫扎特的樂曲。

在一些人看來,像我導師這一類的學者們追求的或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我不知道在他的熏陶下大家最終會不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怪咖,不過,在這漫漫求知路上,能夠一次次體會真理帶來的乾淨純粹的快樂,我已心滿意足。原來自己和別人腦子裡可以掀起高潮的地方,其實到死都開發不盡。很多人糊裡糊塗,自以為是了一生,最終卻都沒有打開通往精神的極樂世界的大門。

有多少人是真心在對待教育,真心在學習呢?不錯,有少數科學家,企業家,確實是有本事的,然而大多芸芸眾生因為我們苟且而功利的教育,將一輩子苟且而功利——考證,混工作,寥寥一生......就這樣的素質的所謂的人才聚集在一起,除了人多暖和以外,能夠創造出福特、微軟、蘋果、波音、松下、賓士、三星這樣的企業么?

中國教育有問題嗎?問題在哪裡?
大概就在於大家都很窮,很飢餓,而教育偏偏又是一個講究體面的事,學習的人忙著混個學歷變現,教書的人忙著把知識變現,搞行政的忙著把指標和口號變現,這樣下去的最終結局還會好么?

中國現在的很多大學,完全是為了賺錢而存在的,一個專業只要聽起來能賺錢,我們就把它開發爛,老師算什麼?校舍算什麼?文憑又算什麼?人傻,錢多,速來,不管有沒有本事,不管四年學沒學到知識,就是花錢買一張紙貼臉上說明自己可以找工作而已!

所以,中國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獨立思辨的能力之低下,不要說思辨,就連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技能幾乎都沒有,到了社會上基本上全部要重新學,令人髮指!這樣除了找老媽老爹要錢,除了刷手機,除了人云亦云,連衣服都不會洗,飯都不會做的小公主小王子對於社會來講有什麼價值?這就是我們的填鴨式的集團化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低劣的複製品,與其說是複製品,不如說是犧牲品!然而就是他們,並沒有任何錯,他們從幼兒園就被押上了戰場,犧牲了童年,童真和全部的快樂和自由,一生努力,誰知道自己像餓狼一樣奮鬥,最後只不過是荒謬的悲劇。

中國的教育需要什麼?
大概是很多很多的錢,以及很多很多不願意向錢看齊的有尊嚴,有自由,有性格的人吧。

最後,你們要的驚喜和觀點:

1. 教師應納入公務員系統,給予公務員待遇。所謂公務員待遇並不是指要給多高的工資,但一定要公平,穩定,有尊嚴。就連二狗子都要配一身帶刺的皮上街耀武揚威,老師憑什麼要安於清苦的臭老九的日子?同時,按照公務員紀檢規則加以約束。教育行業反腐,嚴懲職業腐敗。在職教師補課,一經舉報查實,立刻解聘,管理部門連坐。你要在國家的學校里教課你就專心干本職工作,你要嫌公立學校給得少你可以去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但是你如果要想腳踏兩隻船,對不起!

2. 如果要公有化,公立優先,那就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增加教師福利,建設更多學校,是建設更多的學校,不是建設更多的全世界超一流超大規模巨無霸怪物學校,同醫改!教師要體面,要有尊嚴,上課的老師就要拿錢,什麼輔導員什麼的,靠邊站,老師上得好,學生歡迎,優秀率高,就要多拿錢!這是教師的神聖權利不可侵犯!幾年前我一個朋友在某系統,全國的資源都給他們佔盡,全國的市場都被他們壟斷,那幫人一個月幾千上萬,出個門越野車伺候著,各種福利發著,天天五糧液當水喝,還叫窮,叫苦,吐槽,罵娘。金融能源建築通訊行業可以公開腐敗,教師,作為靈魂的工程師,只能偷偷摸摸開小班補貼生活,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都是為人民服務,憑什麼就要厚此薄彼?

3. 如果要公有化,應該提倡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城市裡重點小學一個操場幾百萬,個個眼鏡蛇各種巧取豪奪一個月一兩萬,農村裡一個好老師鞋都穿不起,哪裡有公平?現在就不該搞什麼重點,城鄉的區別,那是以前,改革開放初期,需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需要領頭羊,現在差距這麼大,需要均貧富!

4. 如果以上兩條根本做不到,那就不要佔著茅坑不拉屎,就應該讓教育市場自由化,政策說了不算,就讓資本和市場來說了算!以前的所謂市場化,打著興教育的旗號撈錢,一個大學的大門幾百萬,鋪個操場幾百萬,有沒有必要?出個國也好,考個證也好,學個知識也罷,那些金山銀山堆成的公立大學教出來一大堆瘟症,而新東方,英孚這些補課班,培訓機構一補立刻見效,那tmd還要你公立廢物學校幹嘛?公立學校現在可不是不收錢,讀個重點學校,一個學生書本費幾十上百的交,以前擇校費,贊助費幾萬幾十萬的交,錢都到哪裡去了?錢都用來養大師,提高教師待遇,興建學校了嗎?沒有,錢都到某些腦滿肥腸的人的肚子里去了!錢都拿給他們搞面子工程了!難道現在我們搞經濟建設搞了這麼多年,比民國時期還窮?魯迅,胡適,梁思成當年一個月拿多少?現在的大學教授一個月拿多少?人多了就要貶值?人多了市場還大呢!那麼多人的錢到哪裡去了?

5. 成立教師職業公會,教育教學的事該由專業的行業工會,教師,專家來指導,自我監督,自我約束,如同國外的影評人協會,記者職業工會,並按照共和國法律實際操作,而不該由某些外行行政人員瞎查手亂搞實驗,朝令夕改,朝三暮四。教師只像學生低頭,不該向領導大人低頭。

6. 保留基礎教育的優良傳統,重點整改大學教育,嚴進嚴出。教授不好好上課忙著撈錢,學生一進大學校園不是被考證目標給壓著就是忙著掙錢,談戀愛,打遊戲,讀了十多年書,智力達到頂峰,最該學本事開發智力的階段,開始名正言順地荒廢!產業化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拿到社會上居然還要重新學習,不是垃圾是什麼?

7. 重視職業教育,打破封建傳統,產業工人的地位應當與本科生地位一致,這個在文憑上,社會認可度,就業單位態度,待遇薪水上應當予以體現。一個廢物本科畢業生比起布魯弗萊的熟練挖掘機駕駛員那就是垃圾,不能因為有張紙就洋洋得意高高在上天天名正言順地混吃等死。

8.取締名不副實的大四實習。真正把企業引入校園,不是等到大三大四了來搞形式主義,大一大二就要建立檔案給企業,實習課程應該專業化,企業應該派人到學校里,把宣傳企業文化,普及工作知識當作一門課來教。用人企業不是通過大四幾個月派幾個傻逼HR搞一下校園招聘會走走形式,他們的hr大一開學就該給學校保持聯繫,觀察跟蹤自己需要的人才和苗子,自己考核這些人才,而不是傻逼輔導員憑關係和感覺推薦。

9. 對學校,教師的評價,不參考官方欽賜的這些重點,優秀,先進......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這些東西十個裡面有九個都是刷出來的,都是領導說了算的。要麼不評,要評就該讓學生,家長,市場來評,來自由選擇。誰也別為難誰,誰也別將就誰。

10. 把所有說「這個問題很複雜,中國很大,你不懂,慢慢來」的人都拉黑。對於他們而言,所有一切問題都可以用這一句話敷衍了事。

Hannibal Lecter - 知乎
知乎專欄


按人口比例的話,應該建設20所世界一流大學,而不是兩所。


「他以日本為例指出,日本非常重視基礎教育的平等。日本政府就規定,全國的學校設施和師資要儘可能統一標準。在東京,最好的小學人均教育經費也不超過最偏遠山區小學人均教育經費的兩倍。但是,蔡洪濱指出,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最好的小學和中國偏遠山區的小學,其硬體設施和財政投入的差距絕對不止20倍。」

南風窗網 - 寒門子弟離北大清華有多遠 - 2012年8期

————————————————————————————————————

中國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學習社會主義國家日本的經驗,縮小義務教育階段地域差別、城鄉差別。縮小之後,北大清華等國立大學模仿社會主義國家日本的國立大學,統一考卷與統一錄取標準。

很多答案扯什麼素質教育,在我看來,對於廣大小城市與農村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教育模式的轉變是一個暫時排在第二位的問題。

再說了,如果A地區更窮而且錄取率更低,老師家長學生也沒心思花太多時間搞素質教育。


普通教育大家討論了很多,我談一下各個行業的領導層所受的教育。中國優質員工(聽話,願意加班,願意付出,專業能力也強)的數量世界頂級,但是優質管理者(領導者)的數量未必頂級。

我認為,一個國家各個行業的大小管理者(領導者),應該在三個領域內合格。
1 價值觀和交際合作能力(個人魅力)合格。有很多優秀的人,你和他們交往時感覺很舒服,如沐春風。他們做人做事非常漂亮,讓人不自覺的對他們豎起大拇指。人人都願意做他的隊友。即使在一個遊戲里,大家也願意推舉他為領袖。在水滸傳里,宋江在眾人眼中,似乎是這樣一個人,但是水滸傳小說描寫中,宋江做人做事並沒有體現出這一點,倒是柴進體現出來這個品質。這裡價值觀和個人魅力是並列的,因為有人擁有後者但前者不正,這種人是對社會危害很大的。

2.執行力和意志力合格。能夠力排眾議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在屢次失敗中依然堅持。

3 專業能力和表達能力合格,也就是管理者(領導者)必須比員工看得遠,看得准。如果諾貝爾獎得主級別的大牛指揮一幫博士攻關一個科研項目,是很合理的,反之一個普通博士指揮一幫諾貝爾獎得主員工干一個項目,員工會造反的。表達能力合格的意思是,他不僅專業牛,還能讓其他人(上級和客戶)知道他很牛。

個人認為,三者全部及格,才能做個小的管理者(小公司管理層),而大的管理者必須三者優秀。但是據我所見所聞,中國很多領域的大小管理層,很多都只擁有上述3點中的2點甚至1點。有的甚至某幾項嚴重不合格,給他的公司和員工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

我見過情商極低的領導,只是因為專業能力尚可,所以居其位(例如某些惡劣博導),如果拿走他的地位和專業能力,他一無是處,所有人都不會忍受他。我見過意志力薄弱的管理層,雖然能力和情商都不錯,但是最後帶著團隊輸給了前一種領導。我還見過專業能力不如普通員工的管理者,把整個團隊搞跨。

我一直在想這些不合格的人是如何上位的。除了某些人是靠裙帶關係上位,大部分人上位是因為其他人更差。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沒有培養出很多上述三項都很優秀的人,導致兩項優秀甚至單項優秀的人都不夠多,導致如今這個結果。

我們的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對第一種和第二種能力的培養是欠缺的。尤其是第一種。我見過的一些第一項優秀的人,大部分都是有一個非常優秀的父親或母親,靠言傳身教獲得了這項能力。學校教育因為應試教育的存在,這一塊是比較缺失的。我自己在18歲之前,第一項做得非常差,而同學裡有做得好的,卻因為學習成績的問題進不了好的大學。我們的教育選拔機制目前只能這樣,因為「團結同學」這種品質不能像數學物理一樣容易量化考核。價值觀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大公司作惡都是最高領導層價值觀不正的原因,別推到中層領導身上。嗯,我說的就是百度。


最需要錢!!!
反對這裡的所有答案,看到那麼多回答,我真的很好奇,知乎上這麼多大牛,居然沒有人提到錢,哪怕是提到資源,也只是說不公平。這個錢不只是說教育用錢,還包括每個家庭,社會,都要有錢才行,也就是所謂的經濟發展。
沒有錢,哪來的好老師,優秀人才誰來你這裡。
沒有錢,優秀老師來了,你們有能力進行再培訓嗎?
沒有錢,偏遠地區連飯都吃不上,有什麼資格搞什麼素質教育啊。
沒有錢,嘛體驗,情感教育都是瞎胡扯,缺乏一個合理的社會環境,建立再好的三觀也會被毀掉。
沒有錢,什麼創造力,自主能力都沒用,連最基本的教學用具都是緊緊張張的,其他都是瞎扯淡。
沒有錢,什麼性教育,幸福教育,一點卵用都沒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沒有錢,教育多元什麼的都別做夢了,連基礎教育都形不成完整的公平競爭結構,還敢談其他?

看看北上廣,那些好學校出來的學生比世界上哪裡差?再看看我們河南,我自己都不忍心多看。
這教育觀,那教育論,天天說空話,套理論,全是扯淡!沒錢什麼都沒有,連最基本的不公平都做不到!教育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部分,別老是把教育當做獨立的存在,扯這個觀點,談那個能力,都是。。。。
我以前也喜歡在課堂上和別人討論,高談闊論,從盧梭到杜威,從孔子到蔡元培,什麼自然主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說句裝逼的,大部分言論都比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好。但是有一天,我老師在課下問我,讓我根據一些資料去探究課堂改革。剛開始我想,課堂改革嘛,多簡單,什麼愛,培訓,遵從那種教育觀一類的,說起來真容易啊。
哪知道我話還沒說完,老師就打斷我了,他說「咱研究問題,要切實,要具體。我問你課堂改革,就是問在課堂上,老師真正從行為上能做到的改變。你說這些都太大,太空,沒有用。我想要的是怎麼做!
老師一說這,我傻眼了,沒有了所謂的那些教育觀做論據,我居然什麼都不會說了。每次這些教育,哪些觀點聽起來很誘人,但實際上每個老師比我門清,他們為什麼沒改變啊,我們作為教育學,自己的老師為什麼都不去嘗試很多啊?
因為教育觀點的創造和應用之間有一條巨大鴻溝,比理論物理和應用物理之間的差距要大得多,而我只是一個夸夸其談的庸才,所以才敢隨意的討論著教育的需求與改革。
後來我抓住機會,參與了一些教育實踐,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都有。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做事有多難,中國教育是有多缺錢。
大家的願景都很美好,每一項也是教育所缺乏的,但是沒有了錢,沒有了真正的做,不過都是閑扯淡。

但是他么的做實事的人就那麼少!
沒錢沒臉談教育。

多做實事,少說空話。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
---------------
其實老師一直說的我說話沒有邏輯,到現在也沒有改掉,這篇文章寫的顛三倒四,大家全當我喝醉胡言,看看笑笑就好。



update:這個答案沒有乾貨,純為拋磚引玉,能砸死三觀不正的答案我就滿足了
我真誠希望各位前輩,特別是在教育一線工作過的知友參與,寫一個能讓我收藏的好答案。
我希望大家都來關注教育的,這事關民族生死。
美國社會是否也會像中國現在一樣,對自己的教育體制進行全民批判?
=========================================================

先說現有答案存在的問題:張嘴就是「孩子如何如之何」狹隘的,「學校教育」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答得略沾邊的人,答案里全是「魚」而沒有「漁」,「術」居多而鮮有「道」。
在這個答案暫時跑到第一之前,一共160個答案,排名第一的人的結論是:「告訴孩子什麼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
——Holy shit!當年納粹和蘇聯用來洗腦的論調居然被人認為是教育核心任務!還當前最高票!
這TM荒唐的知乎幹掉了我的希望……

「共產主義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主要是斯大林所謂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任務,亦即,對人進行調試,使得人們只會提出很容易獲得答案的問題,讓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順其自然地適應所處的社會……好奇心本身、個人獨立探索精神、創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願望、尋求真理本身的願望、追求某些目的的願望(這些目的本身確是人類的目的,能夠滿足我們天性中某些深層慾望),都是有害的,因為他們會擴大人們之間的差異,而不利於一個整體性社會的和諧發展。」
——以賽亞·柏林《蘇聯心靈》

=========================================================
吐槽完畢,板磚一塊獻上,期待各路大牛的金玉良言。

劣者以為,當前教育最缺失的,而且是最應該教授給人的,是「自我完善的能力」,即使「獨立思考,驗證並更新想法」的能力。原因如下:

0,現有教育的基石:消滅人的主動性,否定個人意識和價值;培養人的惰性,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沒有獨立生存能力,必須依靠體制才有更好的活路。進步只能存在於知識技能方面,獨立思想則不可以。

1,「教育」二字分為「教」和「育」。
「教」在這裡是教授,學識與方法都從中得來;而「育」則是在實踐和練習中能夠總結出方法。
這兩者和起來的意思是:教育不光要教人學識與方法,更要在實踐和練習中,培養「自我生成新能力的能力」(這裡的「培養」可作「訓練」)。
也就是說,教育在受過教育的人不光是擁有了學識和方法,更是擁有了「自我完善和生成新的能力的能力」!
如果說如果教授人方法是「教你如何捕魚」,那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教你怎麼做捕魚工具」了!

2.1,教育的一大目標是讓人有「主動的自我完善機制」。
(在)「人格獨立」(的前提下),不依附其他人,才能保證人對自己這種「主動的自我完善機制」負責。
在自己建立的機制下不管結果如何,都會自己承擔責任,這是一個社會人最基本的常識和義務。
嘴邊經常掛著「大學四年光玩DOTA耽誤學習了(選擇但不想承擔後果)」「這個專業是我媽給我選的我一點都不喜歡(責任轉嫁)」的人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2.2,關於批判性思維——by @吳詞窮

如何拒絕這種「平庸之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批判的眼光獨立思考。


極權社會最可怕的沃土莫過於有太多沒有大腦、行屍走肉的XX。當某一觀點被一些敢於說話的人喊出來,就會有一大批人跟著喊出相同的口號,社會喜歡用孤立的方式來威脅那些與大多數人不一致的人,對孤立的恐懼不可抗拒使得一個集體中,一旦一種聲音佔主流,另一種聲音就隨之選擇了沉默。


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好意思,那就等著被所謂「主流」牽著鼻子走,時刻準備著兔死狗烹吧。

3,思考是一個收集論據,應用方法並得出結論的過程。
如果把「一個論證過程有明顯漏洞,謬誤,論證過程缺失的結論」擺在一個人面前,他沒有思考就接受,那麼這個人是沒有分辨能力的,一定會是一切「惡」的幫凶。

不要指望拒絕思考的人具有良知。—— @吳詞窮


PS:如果你的幸福觀念是別人教給你的而不是來源於自己的思考,那不用看了,你肯定是幫凶!

4,一個結論生成不是思考的終點,觀點需要驗證,後面的過程即「循證」。
對於能證實的東西則證實,不能證實的東西證偽,兩者都不能則存疑。
在發現自己的觀點有明顯謬誤,矛盾,漏洞的時候著手修補,適時更新是進步的必要步驟。
自己的觀點被刷新是一個人與時俱進的體現,是一個人自我完善機制的體現,是一個人受過良好教育的體現(前提是人格獨立,因果關係不要搞錯了)。

綜上所述,劣者以為教育的目標是讓人形成「主動的自我完善機制」,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是「培養人獨立思考,驗證並更新想法」。任何思想也好,觀點也罷,都應該是由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來,並對其負責之,踐行之。

注意了,我全篇沒有用到「孩子」「學生」。教育,從來都不止是針對孩子和學生的!眼睛停留在學校教育的人你們醒醒吧!

-


請教大家一個問題:高中生應不應該學習向量?為什麼?

上周末幾個老友聚會,朋友在一所大學土木系,教工程圖學,他抱怨說現在高中生空間想像能力比以前差得厲害,按理說高考數學有一道立體幾何的大題,這個分值足夠激勵學生做大量的空間想像能力訓練,結果他發現很多省份向量教得太多了,學生不需要空間能力,拿筆算一算就做出來了,所以說向量不應該講那麼多。我不同意,反駁他說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學土木機械,向量奠定了理解高維空間的思維基礎,對於絕大多數理工科學生,這比空間想像能力要重要。

爭執了一陣,我說別吵了,人家各個省的教研室、教材編寫組自有專家來研究論證這樣的問題,具體教什麼、怎麼教、怎麼和未來的需求接軌,這不是咱們外行需要瞎操心的問題。朋友冷笑一聲,說:怕是沒幾個人在干這個。

我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但是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中學、大學教材寫得不好,教學進度安排得不盡合理,這些事實是存在的。

我腦子比較笨,念本科那會兒,線性代數學得不輕鬆,教材太晦澀了,一頁書得看二十分鐘,整個教材給人的感覺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最近有些閑暇,除了看看快手水水知乎,也弄了一本美國的線性代數教材看,看得我是淚流滿面,原來還有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樂意多啰嗦幾句等等我們這些笨人的數學書。

朋友家孩子也有在北京排名靠前的高中讀書的,吃飯的時候說起來,教改以後高中理科教材不如以前,好的老師們基本上是按自己的體系上課的。我聽了以後很難過,因為你在北京讀書,有全國最好的老師,可以批評教材不好、奉行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在我們老家,教育資源不那麼豐富的地方,老師同學們大多還要依靠教材、還要做課後題,教材如果寫得不好、教學進度安排不合理,那就是一個省的落後地區都要被坑。

現在全民關注的教育話題,恕我直言,除了蠢還是蠢,什麼「高考要不要考數學」,這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真正需要討論的,是高考要不要考向量,要不要考三角,要不要考基爾霍夫定律,要不要考冒泡排序,要不要考魯迅,這些東西分別應該怎麼教、幾年級的時候教、書應該怎麼寫、哪些經典的題目所有人都應該會。這些事情,是要一點一點打磨探索的。

現在的情況是,所有的人說起教育問題都頭頭是道,有一套完全革了現行教育制度的命的辦法,有講創新的,有講團隊合作的,有講不睡覺爬起來跑操的,有講高中得談戀愛的。要革命也罷,畢竟阻攔不了各路神仙指點江山的熱情,但是,也總得有人做點兒細枝末節的微小工作,給咱們寫幾本像樣的教材出來吧。


從父母的角度來講,中國教育還需要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的改變。

中國人非常推崇「虎媽狼爸」式教育,認為對孩子就應該嚴厲到底。但其實,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教育方法。

中國多信奉「置之死地而後生」,相信把孩子逼到一個艱難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學會自己尋找辦法,快速成長。比如就有雞湯說,老鷹會把剛出生沒多久的小鷹扔下懸崖,小鷹就會自己振翅飛翔。但雞湯終究只是騙人的,沒有哪個老鷹真這麼做,把幼鷹摔下去只會摔死。逼迫孩子承受不必要的考驗,對孩子的成才一點幫助也沒有。

虎媽的孩子成績不是最好的

2011年出版的《虎媽戰歌》讓更多人對「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式重視起來,把兩個女兒都送進了名校似乎是這一方式成功的最有力證明。然而事實是,虎媽的成功終究只能是個例,更多的虎媽狼爸正在親手葬送孩子的幸福。

  • 2011年6月22日,上海,「虎媽」蔡美兒應邀分享育兒心得 / 視覺中國

1992年,美國學者Steinberg、Lamborn等人做了一項關於專制型育兒方式對孩子成績影響的研究,他們對6400名美國不同種族和階層的14-18歲兒童進行了研究,跟大家所以為的不一樣的是,專制型的育兒方式實際上與GPA(學業成績的衡量標準)呈負相關。雖然你能看到許多棍棒底下出英才的例子,但這實際上是因為專制型的父母在資源投入上、時間犧牲上,都比普通的父母付出的更多,而不是因為他們更專制。

對於虎媽狼爸們來說,他們花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可能確實也成績優秀,但是這樣的優秀跟投入其實是不成正比的。因為父母專制的要求和嚴苛的教育方式,孩子們不得不在學習成績上有所突破,但這個成績卻仍然比不上那些父母以鼓勵支持為主的孩子。

  • 2014年9月1日,濟南,開學第一天,家長連扇女兒三個耳光訓斥 / 視覺中國

2013年,《美國亞裔心理學雜誌》研究了來自444個美國家庭的父母,他們發現,在GPA上,虎媽狼爸的孩子們並不出色。他們的父母費了好大的勁,結果他們的成績還不如那些寬鬆式教育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學習壓力卻比其他人都要大。

這些研究的意思其實在於,從個體上去判斷某種教育方式就是更好的意義實在不大。

不僅沒作用,還會害孩子

中國父母更喜歡通過子女在學校中的表現和子女承擔的家庭責任來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這意味著孩子們可能會感到強烈的學術壓力和家庭責任感。虎媽狼爸的教育方式就是這樣,不僅需要孩子在學業上有非常高的成就,而且需要對家庭履行職責。然而這種想法很多時候都不能如願以償。

跟很多中國父母一廂情願的「逆境出人才」不同的是,這種缺少支持的養育行為會降低親子間的關係,導致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產生疏離感,而專制型的育兒方式則可能增加青少年的抑鬱癥狀。

  • 2014年2月19日,北京,許多家長願意將孩子送入戒除網癮訓練營中 / 視覺中國

尤其是,這種專制型的教育隨著孩子的成長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當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發展,在心理和行為上對父母的脫離感增強時,父母如果沒有意識到兒童的心理變化,就可能導致親子衝突增多,親子溝通質量下降。

而且,虎媽狼爸們更容易在家庭中營造消極的情緒氛圍,這些消極情緒會使兒童與父母溝通的主動性減弱,缺乏溝通的耐心,而伴隨壓力感的父母與兒童間的溝通也會出現更多問題,或者採取迴避、拒絕的態度。

  • 2010年3月28日,南京一名女大學生上吊身亡,生前被公認為學習狂 / 視覺中國

許多研究顯示,儘管取得了高水平的學業成績,亞裔美國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卻表現糟糕。父母對學業成績的過分關注會造成年輕人的抑鬱和焦慮,父母對情緒健康的漠不關心,也顯著地與抑鬱相關聯。而這些正是很多亞裔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

在所有種族中,15歲—24歲的亞裔美國婦女是中自殺率最高的。據報道,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間,美國康奈爾大學共有21個學生自殺,其中亞裔美國學生13人,其比例高達61.9%。 1964年至200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亞裔比例較高的大學,其本科生的自殺人數是同期美國校園平均自殺人數 的3倍,其比例是每10萬人21.2人對每10萬人7.5人,此期間美國的平均自殺比例是每10萬人11.7人。

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幾起案件中,中國孩子出現的問題總是會跟嚴苛的家長扯上關係。比如葯家鑫開車撞人後最害怕的是被父親責備,於是起了殺意。前幾天新京報報道的「優等生殺人事件」,最令人唏噓的也是殺人犯當時的想法,他說,捅人74刀「不害怕」,怕的是「被我爸知道」。

期望通過高壓的教育使孩子有所成就,但換來的確實孩子的抑鬱甚至自殺或者犯罪;要求孩子對家庭承擔責任,但導致的卻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與不合,這恐怕是大多數虎媽狼爸們所沒有料到的事情。

寬容鼓勵和投入,才是最好的方法

關於育兒風格的研究起源於1966年Baumrind對家長控制的研究,他確定了三種育兒風格:權威,專制和寬容,以此作為美國文化教養的基本模式。這些育兒風格在兩方面有所不同:嚴格嚴格的紀律和溫暖的情感支持。權威的父母在紀律上是嚴格要求的,但同時他們會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而溫暖的情感支持;專制的父母則側重於嚴格嚴格的紀律,他們在面對子女時顯得更加無情。

  • 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積極情緒(前四個)和消極情緒(後四個)上的指數。

權威型和專制型父母雖然都會對子女有要求和控制,但權威型父母會跟孩子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溝通談判,而專制型父母則更強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輩分關係,用更強硬的態度要求子女服從。相比之下,寬容型父母則更加靈活,他們的控制欲、懲罰力、苛刻度都很低。

根據Baumrind的研究,這些育兒風格中的每一種都對孩子的行為有獨特的影響。其中權威型父母的孩子表現出最穩定和積極的行為,也最具備自我控制和探索能力。專制型父母的孩子也能夠進行自我控制,但他們更容易產生不滿和後退。如果你看到兒時的天才長大後卻碌碌無為,很可能是因為他攤上了虎媽狼爸。

育兒方式很多時候受經濟文化和時代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於是當代學者也開始使用更多的維度來界定不同的養育方式,但是結果仍然沒有太大的差別,專制型父母在任何一種研究中都不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美國亞裔心理學雜誌》的研究結果顯示,最佳教育方式仍然是支持型養育(supportive)、其次是輕鬆型養育(easygoing),最後才是虎媽養育(tiger)和嚴苛養育(harsh)。與支持型養育相比,虎媽養育的孩子不僅在GPA和教育程度上得分較低,他們的家庭責任感也較低,而這些都與教育中更多的學術壓力、更多的抑鬱癥狀和更強的疏離感有關。

  • 2015年3月12日,成都。一名「狼爸」給一歲大的兒子露天泡澡 / 視覺中國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有時父母對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子女也會對他們始終有抵觸。曾經被譽為「神童」的魏永康13歲就考上重點大學讀本科,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但是卻因生活不能自理和知識結構差被研究所勸退,他始終都不願意讓母親再插手自己孩子的教育。而另一位10歲上大學16歲考上北航博士的「神童」張炘煬,還沒畢業就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買房,這恐怕也是希望「母以子貴」的家長萬萬沒想到的事情。

每一個被虎媽狼爸教育出來的優秀孩子,背後都可能站著更多因壓力、抑鬱而不能成才的孩子。人們都只盯著成功的個例,卻忽視了更多看不見的「泯然眾人矣」。雖然中國的家長們仍然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關於「棍棒教育」、「挫折教育」的理論,甚至相信讓孩子在冰天雪地里凍上幾個小時就能擁有頑強的意志力,但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對專制的迷信。你看起來愛學習求上進的孩子並不是因為意志頑強,而只是因為怕你。

閱讀原文請點擊:最糟糕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往死里逼

搜索微信公眾號 「浪潮工作室」,查看更多。


常識,常識,還是常識。

Part 1

我在漂流珠江的時候,在廣西紅水河邊遇到兩位少年,他們可能看我穿得比較奇葩,所以過來搭訕。一位穿黑衣服的小兄弟問我:「你是來這裡幹什麼的?」


「劃皮划艇漂流,路過這裡,買水喝。」


「來這裡划艇?這裡有什麼好劃的。」


「不是專門來這裡划艇,是划艇經過這裡。」


「那你從哪裡劃來的?」


「珠江的源頭,雲南。」


「划到這裡要不要一天?」


「珠江的源頭很遠,我划到這裡用了20多天。」


「20多天,沒事搞這個幹什麼?你是不是太無聊了?你劃這個有什麼利益?來錢不?」


「沒什麼利益,也不來錢。」


「那你不是吃飽了撐著沒事找事嘛。」


另一位穿黃衣的小兄弟插話道:「你要划到哪裡去?班支花村?」


「我要順流而下划到珠江出海口。」


黑衣小兄弟追問:「出海口在哪裡?遠不遠?」


「在廣東。」


「這條河能流去廣東?笑死人了。」


「這條是珠江,一直流到廣東。」


「這條河明明是流去班之花村的。」


我知道班之花是他們下游4公里開外的另一條江邊小村。但我不知道繼續解釋會不會惹惱他。


黃衣小兄弟突然跳出來解圍:「你個文盲書白讀了,珠江嘛,就是流經廣東的。」


「我操,你讀書了不起啊?你知道廣東在哪裡嗎?」


「廣東就在下面呀,我當然知道。」 黃衣小兄弟不甘示弱道。


「下面是哪裡?」

......


當教育變成了純粹的競技比賽,而不是教授基本常識和技能,當教育變成了只問結果,不問效果……那這幫16,7歲的少年,認為珠江只是一條流到4公里開外的小河,也不覺得那麼可笑了。



Part 2


被邀請去一所公立小學演講,老師提醒我多講點關於地理和環境方面的知識,給同學們傳達一些環保概念。


我結合地理講了水污染和土地沙漠化兩個主題,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一下現狀。講到一些河流上游的污染時,有很活潑的小男生說,我們在下游,不怕的。


講到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時,我說每年因為這個造成的生態移民數量龐大,而且沙塵也影響到了下風位的一些國家,比如韓國和日本,所以現在大家在聯合治理。


幾個學生嘰嘰喳喳地說,要是全吹到日本去就好了。我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吹到日本去是好事嗎?」


「是」,嘹亮而整齊劃一的回答,來自幾百名小學生。


我轉過頭看了看老師,老師表情複雜地看著我。我一時不知該如何講下去,第一排一個小女生輕聲嘟囔了一句:「不好。」她臉憋的紅紅的,不敢大聲說。


「如果沙塵吹去日本的過程中,先是毀壞了很多我們自己國家的,和你們一樣大的同學們的家,你們也覺得好嗎?」


「不好」,嘹亮的童聲。

如果你想成功做一件事情,必須具備常識;
如果你不想被洗腦,必須具備常識;
如果你想少受騙,必須具備常識......

一個缺少常識教育的國度,最終會將大眾智商推向深淵。

感謝點贊的知友!

感謝點贊的知友!


批判思維可以慢慢培養,創新精神需要鼓勵,但是情感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上面已經有很多朋友提到了愛,提到了情感,但是都在非常下面,我就試著答一下。

「朋友,不是你有病,是這個社會有病」。----------------------------------情感教育提高心理免疫力
如果給當下的社會進行診斷,他有自戀型人格障礙,轉換障礙,邊緣人格障礙......
我們的社會有疾病也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誰經歷了一個苦難的幼年,迷茫的童年,旁邊還有那麼多「別人家優秀的小孩」,都會有點小毛病,他現在漸漸有了力量,也在慢慢自愈。
社會的疾病表現方式不僅僅是群體事件,他有時會投射到人們的心中,使得個人造成我有病的假象。確實,這類病可以治,但是一個合格的諮詢師必須要了解,治療方法不是治療病人,而是幫助他一起建立可以抵禦外來侵害的免疫力。
丈夫嗜賭成癮,妻子為了小孩忍耐,她內心的衝突也越來越激烈。
父母離異,孩子淪為笑柄,開始越來越多的自我責怪。
... ...
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有苦難,我們所能做的是在苦難來臨時,擁有一顆堅強的心。所有人不是生來強大的,都是一點點長大的,而情感就是心成長的養料。
情感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顆堅強的心,給了我們抵禦生活苦難的免疫力。


一個很常見的體驗,特別是初期教育,你的哪門功課好很可能是因為你喜歡那個老師,你的哪門功課差,很可能是你討厭那個老師。
我們對知識本身是沒有感情的,這種感情是情感的投射與轉移,通俗一點就是「愛屋及烏」。
這種情感的轉移與投射如果過於投注,就是悲劇。
比如戀物癖,心理動力對其的解釋是早期母嬰關係,幼兒無法在母親那裡得到情感滿足,就將力比多的投注移向外界,轉移到母親的某些物品上來,這種情感轉移是自我保護,但是成人依舊使用這種方式就是不成熟了。
中國絕大部分的人解決情感問題的方式是逃避。
這種逃避可能會使得矛盾緩和,但是如果把緩和作為借口而逃避,對外情感渠道永遠無法疏通。

情感教育最重要之處,在於她能在早期教育中創造良性客體關係。
客體關係是三個人的心理學,他研究母親與孩子的關係,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孩子離開家庭的時間越來越早,與同輩朋友之間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
現在一般的小孩4歲左右也應該上幼兒園了,有些更早一點的早教班2歲左右就開始了。
這種極為早的「社會融入」所形成的客體關係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
早期客體關係的體驗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深遠,早期客體關係的體驗就是雪球最中心的部分,他會直接影響個體對外界的回應方式。
一個好的情感教育氛圍會產生非常良好的客體關係關係氛圍,客體關係氛圍越是良好,越是能形成孩子安全型的對外方式。


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我們教閱讀,教寫作,但不教怎麼說話,怎麼演講,全靠個人發揮。而說話能力,在將來的工作生活中卻非常重要,面試,談戀愛,見客戶都要靠說話,卻恰恰沒有人教。

對很多有潛力的學生來說,這方面教育的缺失,很大的限制了將來的發展,相當遺憾。


謝邀,先說結論,從我的教育哲學來看,中國教育最需要的,就是改變理想社會的實現途徑。
簡單來說,所謂的大同之治,不應該只依賴於「個人主觀的品質」之上。
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太過於專註於培養學生的「主觀」動機,而是更多的,是思考,如何用客觀的制度設計,來讓人規避,主觀的錯誤。

(一)
每個人一定都會有調皮的時候,在我的記憶中,我調皮的時候,大概在我13,4歲的時候。
那個時候的我,不愛學習,喜歡出去玩。
——其實很多人都會這樣吧,把一切和別人的與眾不同與不學習的叛逆,視為一種酷酷的特徵。
於是,翹課成了當時自己經常做的事情,有些時候放學的補課班就直接不去上課了,轉而和朋友一起出去玩遊戲,打電動,或者去網吧打當時最熱門最紅的遊戲。

同時,作為孩子,規避懲罰是一種天性,所以每次回家的時候,都會說自己去上課了。
用欺騙來避免很多的糾結的責罰,至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一段時間後,我媽每次我沒去上課,就會來電話。
隨後回家就被她狠狠的罵一頓,有些時候還要被她打幾下。
而我媽每次都說:「我聽你的同學告狀,說你沒有去上課。」

(二)
於是,當時的我,花了好長時間,尋找身邊所具有的叛徒。
分分和和了好多好夥伴,和好多朋友也產生了距離,身邊充滿了不信任。
觀察了好久,檢查了好久,排查了很久,依舊不知道那個「告密者」是誰,也不知道誰會這麼無聊的每次課都出賣我。

直到有一次,我媽在和親戚吃飯的時候,炫耀著說道:「他們學校門口有監控,我每次都從監控中調一下視頻,就是到這個孩子有沒有去上課了。」
說完之後,滿臉得意,一副「你再怎麼厲害,也逃不出我的五指山」的樣子,並且對我說:「你要學會誠實,不要撒謊,我最討厭誠實的孩子了。」
當時,我看著我媽那副得意的樣子,我雖然無力反抗,但是內心是無比憤怒的。
——你說我朋友看到我沒去上課,難道就是誠實了么。

不過那次之後,我再也沒有因為上課的事情撒謊了。
廢話,明知自己做不到的話,又為什麼要撒謊呢?

(三)
長大之後,我開始做了老師,我也開始反思這個問題。
我發現,我對於同學有太多主觀上的要求。
——要誠實,考試不作弊,要公平,不要對孤立同學,要努力,要勤奮,不要想著用不正當的手段急功近利的實現自己的目標。
——做題的時候要認真,要努力,要細心,很多小的細節,千萬,千萬不能遺漏。
但是每一次,我都對於這些要求的結果,感到失望。

因為我千叮嚀萬囑咐,但是依舊會不注意。
因為不管我怎麼勸導,欺騙的行為依舊會發生。
而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慢慢的讓我體會到——
人性,幾乎是不能強求的。

這世界只有趨利避害可以控制強制一個人做一些事情,而自覺地高尚,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太多制約的能力。
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進行主觀上的教育,其實這些教育的作用未必會很大。
在我看來,真正正確的做法是:
——與其用「你應該怎麼做」去教育孩子,不如想辦法,讓人減少出現這個行為的可能。

(四)
前兩天刷微信的時候看到一個科普的內容,說為什麼飛機上的坐便器沖刷按鈕都設計在很彆扭的地方?
原因在於飛機上的坐便器具有很強烈的抽吸力,如果一個人坐著的時候就點擊沖刷按鈕,人就會被吸在馬桶上,整個人都出不來。
一開始我們都勸導人們小心謹慎。
但是到最後,還是不斷有人被吸在馬桶上出不來。

於是就有人做了一件很偉大的設計——他把沖刷按鈕設計在人必須站起來才按到的地方。
最後就很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這其中,具有的,就是我們對於教育所缺失的一個思考:
——不要永遠依賴於人的主觀,更多的時候,客觀的控制,才能解決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

(五)
在象牙塔內,我們所有人的社會理想,其實是我們融入世界最大的阻力。
我們永遠希望是所有人都高尚,希望人的主觀能夠做到我們對於他們踏出的所有要求。
確實,我承認,當所有人都高尚後,我們社會自然會很好。
當所有人都注意到了我所說的那些內容,考試成績不可能會差。

然而,我卻不能一味的告訴孩子只告訴孩子,去建設這份主觀。
畢竟,我承認,我自己也未必每天都能夠做到我對於孩子的那些要求。

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適當勤奮起來,去追求那些,客觀的限制和標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主觀的標準。
這樣的話,孩子的成長,才會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最後
——我們把太多的時間都用在教化主觀上,可能,就是是好多教育者,不好意思承認的懶惰吧。
以上。


需要大幅提高教師隊伍的進入門檻,設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實行淘汰制,進而大幅提高教師的待遇,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尤其是基礎教育事業,而不是目前這種情況,認為社會上大把未就業的大學生,用一個僅夠溫飽的工資靠情懷吸引人才,社會上還一副「愛乾乾,不幹滾」的風氣,這是師資方面的觀點。
多說幾句,一說到提高教師待遇,總有大量的人跳出來說你可以用腳投票啊,其實真的很可笑。教師行業其實已經在用腳投票了,當獲得的價格收入與他自己付出的價值不符時,優秀教師人才正在不斷地流失,也無法吸引到同樣優秀的新教師補充隊伍,類似於其他行業,給多少錢也只能找到什麼級別的人,這導致了教師隊伍平均素質逐漸下降,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是一件災難,畢竟大部分人的孩子受教育還是要靠公立學校,而評論里口口聲聲說用腳投票的人其實都在毀自己孩子的後路,因為培訓機構里的課程價格長期下來不是誰都受得了的,希望他們都已經掙夠了足夠的錢。總是開口閉口「愛乾乾,不幹滾」,卻不知道傷害的是自己的利益,公立優秀教師流失的結果就是,優秀的老師在給富人的孩子一對一,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被一群走不了的差老師蹂躪,然後反過來再接著罵公立學校老師光顧拿錢不上課,惡性循環。總是說每年還不是有人進來,請搞清楚一個問題,後面進來的跟前面走掉的不是一個水平的人,千萬不要只看到還不是大把人搶著干,人與人之間,差遠了呢。優秀的教師流失,傷害的是大眾的利益,哪天教育真市場化了,大部分人的孩子也念不起像樣的書了。
另外,教師真的是個良心活,有很多的教師是憑藉著一股理想奮鬥在這個行業的一線,都是一群優秀的教師,不幸的是,這個社會風氣,比如上述提到的「愛乾乾,不幹滾」,正在讓這一群人逐漸減少,因為不值得。


需要能夠給學生正確指導的教師。

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本專科畢業生,目前形式下去施工單位的比例可能要佔到80%以上。但是,大學裡的教師大多數是碩士、博士或者留學回來從事純學術研究出身的,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太稀罕了。大多數老師並未有施工、設計工作經驗,卻要給絕大多數畢業就去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的規劃指導未來,自己都沒幹過,如何正確指導?

學生選專業?工民建、路橋、岩土如何選擇?有的老師至今還在給學生灌輸「金橋銀路」的觀念,都什麼年代了。

選施工單位還是設計單位?至今仍有老師再給學生灌輸「吃點苦,三年五年幹上項目經理,從此就能迎娶白富美,成為人生贏家」。也不看看現在什麼時代了,且不說選擇施工還是設計也要看性格是否合適,三年五年幹得上項目經理的在十年以前是大有人在,如今時代變了,三年五年混的上項目中層就不錯了,絕大多數人一輩子是干不上項目經理的。

還有很多很多,大學教育與實際工作脫節太嚴重,一群學術型教師按照未來進設計院、科研所的培養模式教育出來的學生,畢業後大部分卻去了施工單位。


推薦閱讀:

南方科技大學近況怎麼樣了?(2013年)

TAG:教育 | 社會 | 大學教育 | 中國教育 | 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