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Waze 在國外能做大,在國內類似產品做不起來?

國內的 UGC 社區也有像大眾點評和百度知道這樣成功的例子,為什麼沒有像 Waze 一樣成功的 UGC 地圖服務?


說點我的感受吧,用過waze,還在繼續用,以前用過tomtom,tomtom理論上也有一個和waze一樣的宣傳的功能,就是大家共享地圖。
1、tomtom的共享地圖功能在國內也是被關閉的,記得,或者我也這麼認為,國內有嚴格的政策不允許非地圖商修改地圖是主要原因。
2、那麼拋開共享地圖,waze宣傳的第二點就是地圖不會下載到手機客戶端上,但是我想說,在國內的無線網路頹廢的基礎上,不下到客戶端,反倒成了弊端吧?不過即使下載到客戶端,那waze的第一優點——提供實時交通信息,又失去了地位了。
3、綜上所述,國內x通,x度等等的導航軟體比比皆是,而且現在也加入了油價排行。所以waze無論從任何一點都很難進入大陸地區了。

不過其實國內不是沒有類似產品,只是沒有提供真正實時交通信息,並支持互動的GPS軟體,而且貌似也不太可能在政策變動之前出現。


waze的核心在於眾包模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眾包什麼呢?眾包地圖數據的採集,特別是(近)實時路況信息採集等等
第一,其在國內的發展受限主要是政策問題,即地理信息數據採集資質。根據相關政策,只有具有相關資質的企業才能進行數據採集,資質分級別,如甲級資質可以採集全國的數據。除採集數據外,我國還有網路地圖發布資質等,google地圖被請出中國,原因之一就在於無資質,工信部明確要求所有的移動app、網路app等應用不得使用google地圖作為底圖。
openstreetmap是眾包採集導航地圖的最成功的的案例,在德國其數據覆蓋和現勢性情況遠超出全球第一的地圖提供商Navtech,但在中國也是舉步維艱。
第二,國人樂於分享、樂於奉獻的精神欠缺也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我個人認為並非國人缺少奉獻精神,而是大部分時間都在為房子、車子、票子、兒子打拚,疲於奔命。而在國外干同樣的事情卻享受很高的工資,不需要為生計發愁。


國內做的最像WAZE軟體的,應該算車托幫。
不過車托幫的軟體其實是收購安駕而來的。
車托幫以電子狗數據為需求入口點,這應該是比較強的需求(比導航還強)。
車托幫花百萬收安駕軟體時該軟體就已經積累了好幾百萬用戶。
而這個軟體也學WAZE一樣,以用戶上報信息為特色。
車托幫現在除了電子狗數據外,也做了路況以及簡單的導航。
應該說是一個同WAZE類似的以用戶為依託為用戶提供導航、路況、電子狗服務的軟體。

說完車托幫,再說說凱立德家園版,這是一個以K幣免費導航甚至可以免費獲得正版軟體的導航軟體,也同車托幫一樣有用戶系統,也有不少的用戶積累,不過相比凱立德的離線導航軟體主營業務,這個軟體似乎不是那麼突出。但凱立德也基於積累的用戶推出了類似城市交通台功能的軟體,也算是學習WAZE服務的一種方式吧。

但為什麼做不起來呢?我認為:國人缺少分享的精神!
這是在國內絕大部分眾包業務做不起來的最重要原因。
國內確實太缺少這種免費分享的精神了,這大家應該都懂的。
若想做好,除非提供激勵政策(這也應該是凱立德家園版積累較多用戶的一個原因),但何種激勵才能足以吸引用戶呢?我也不知道。
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國內導航軟體產業似乎受重視的程度較低,開車導航分享信息在開車用戶間似乎也並不流行。
以上,是我所能想到的。


首先,我不認為「文化」和「分享精神」這些差異是導致類似WAZE的服務在國內沒能做起來的主要原因,文化和氛圍此類的差異會影響到產品形態的走向和受眾面大小,只能說在國內做路況眾包服務的門檻更高一些。
WAZE導航的眾包模式能夠讓用戶接受的原因在於解決了傳統導航(地圖APP)沒法解決的問題:實時路況、交通事件的更新。這些路況信息的即時性和碎片化很強,使得大公司也沒法通過單方面的信息採集來更新和發布,只能通過UGC來滿足即時又多樣化信息的上傳(類似門戶新聞時代向社交媒體時代的過渡)。既然有這麼切實的需求和成型的解決方案來滿足,我相信類WAZE產品在國內會有很好的發展。
扯了一圈好像話題又回到了:國內做不起來WAZE的原因在於國人不樂於分享,導致WAZE的核心功能沒法實現,從而WAZE做不起來。實際上,「國人沒有分享精神」是個不成立的命題,任何無私分享的需求都是不切實際的,我為什麼要分享?
想讓用戶分享路況信息就要給他理由(比如幫自己標記,幫好友標記,甚至是通過注釋路況來結交同好和陌生人),這一點上不存在國內外差異。要說異同,我暫時只能想到國內用戶在分享方面更傾向於熟人圈子,在接收他人分享信息方面更加信服「權威」而不是普通陌生用戶,差異的根源在於國內用戶間的信任度相對差一些。這些差異造成國內做WAZE跟國外做會有些策略上的區別,本質是一樣的。我認為在國內要做好WAZE,做好路況UGC需要滿足以下幾點:
1.品牌信任:大家認可的地圖、導航產品(公司),可以提供用戶信任的基礎地圖信息和服務;
2.初期數據:WAZE的第一批即時路況的信息,可以由專門的數據採集員實時維護(成本高),也可以找計程車公司或者出行愛好者合作(成本中,操作難度較大)。有了這批實時數據,第一批用戶來回來使用軟體,也只有軟體確實能給用戶產生價值,用戶才有可能在上面產生內容;
3.種子用戶:想辦法在產品初期就獲取能產生內容的用戶,對於路況的興趣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可以參考豆瓣、貼吧和知道等社區運營的成功經驗;
當然還有經驗豐富的團隊,豐富的市場推廣渠道,推廣資源等等就不細說了~


最核心的一點是有關部門的把控,用戶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估計連某某基地的XX發射點的具體位置都能上傳到網上,有關部門對其及其恐懼,所以,所有提供地圖服務的供應商對應的底圖以及POI數據都要受到國家的監控和審核的,只有符合了其要求,才可以上線服務大眾,這樣,地圖的UGC模式肯定是走不通的!


Waze與傳統的GPS導航應用的區別就是採用眾包模式.
對於這種眾包模式來說, 推廣很重要, 否則沒互動沒數據的應用想來也只能自己平白無辜的貢獻數據享用不到waze的好處吧. 假設豆瓣一開始就你一個人玩沒有音樂推薦之類的也體驗不到其中的樂趣, 充其量也只是記錄吧. 不像豆瓣, 對於waze這種即時性數據分享(什麼時段塞車)的短時效的, 想必你也不能拿它當做行車的LBS簽到那麼無聊吧.
正如樓上大家所說的國內人們都喜歡的是一些比較符合國情的功能多(譬如電子狗)的應用, 這其實對於waze的推廣起一定阻礙作用, 雖說實時交通近況很有用, 但是如果沒用戶報告基本等於沒, 除此之外大不如跟傳統車載導航或者手機應用的, 畢竟它們有國內的交通數據直接在自己在服務端添加或者更新而非使用眾包這種需要積累很久或者靠用戶頻繁去更新的數據.
因此即便是現在的waze做起來也可能需要藉助一些合作方式(或者導航軟體自己做)才能短期間推廣出一定規模. 不過相信一旦積累了一定的活躍用戶, 對新用戶的吸引力會很大, 粘性也會很強.


不需要
買車的時候一般都直接配導航了
專業導航軟體速度快 功能全 (比如提示電子眼 測速儀 電子狗) 這些都是waze不能比的


個人認為,基於個人用戶的類Waze眾包方式在中國開展起來難度很大,其中包括有文化上差異(分享精神的缺失、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缺失等等);另一方面是在政策方面過於嚴格的限制,國家有規定包括UGC的POI也要進行審核的要求。但是,眾包地圖生產也未必不可行,尤其是像一些實時交通信息或路況信息,比如說各地交通電台,也是一種眾包模式,包括一些信息員+用戶UGC,然後通過更有影響力的播報方式,提升用戶參與的成就感。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如果某家公司能以其他互利的方式集合各地的交通廣播信息台信息,這也是一種眾包。


逆天的眾包地圖中國Waze凱立德手機導航內測版體驗


眾包模式起源於西方國家,所以我國起步略晚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我國的導航企業也一樣在Waze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努力
最近使用了凱立德手機導航(家園版),也是眾包地圖,體驗什麼的我個人覺得還不錯。


國內不專註,什麼都想做,結果沒有任何亮點。最看好WAZE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讓用戶參與數據分發,當然功能、交互極致簡單,也是其成功都很重要因素。


很多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策問題。


國內有個車托幫,類似waze的,還不錯。
的確,如果沒有足夠的用戶積累,很難做起來。大力的推廣+合理的運營,國內可以藉助微信、微博平台,尤其微信,可以進行語音播報,這個效果就很好了。


國內有導航小蜜,高德導航,凱立德導航,導航小蜜還是免費的,用著也很不錯啊


推薦閱讀:

TAG:移動互聯網 | UGC | 導航軟體 | 高德(AutoNavi) | Wa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