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中前腳掌,全腳掌,腳後跟著地分別有什麼區別?

哪個好一點,我剛開始跑步2天,都是感覺都是前腳掌,小腿很酸痛,跑的時候上坡或者下坡用前腳掌就控制不了,不知道我的跑法是不是不對


我個人是220斤起跑的,那時候胖的不行,騷還是一樣騷氣(身高176)。



我那時是後跟著地,一開始穿的是耐克的air max,氣墊都給我踩漏氣了,膝蓋每次跑5公里就劇痛。

然後換了亞瑟士的nimbus,好了很多,但是10公里就開始痛。

然後我就在知乎和虎撲還有跑步聖經上面晃來晃去,發現了前掌/全掌跑法,然後堅持至今沒有痛過。
後跟跑法,講白了是利用自己腳後跟的脂肪層避震,但是如果姿勢不夠專業,你在著地的一瞬間,膝蓋和後跟在一條線,等於還是膝蓋承重。
這對於大體重者,很傷。
(不能說後跟著地是錯的,因為確實有小部分頂級選手是後跟著地的,但絕大多數人沒人家那個身體素質和跑步姿勢,而且絕大多數人專業選手是前掌/全掌著地的,這點無法否認)

而前掌/全掌跑法。
就是利用自己的足弓來避震,我當時從知乎看到的是牛頓跑鞋的前掌著地視頻(網上有很多前掌跑步視頻),視頻裡面很明顯的在人前掌著地時,膝蓋和足弓是一條線的,足弓承受了大量的衝擊力,而足弓是拱形的,眾所周知拱形的抗震是非常好的,很多橋就是拱形橋。
所以前掌跑法對膝蓋的保護要優於後跟跑法,因為是用足弓在避震,缺點是對腳的傷害要大,很容易得足底筋膜炎,但是比起膝蓋這種不可再生資源,兩害相權取其輕。
很多平足的人,前掌久了,就會變成高足弓,這也算個好處。
在馬拉松賽場上,大部分參賽者都是前掌/全掌著地的,也推薦一部日本nhk的紀錄片,最強馬拉松軍團系列,裡面的肯亞大神們也全都是前掌著地的。
訓教前掌著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光腳在地板上跑,這時候人會本能性前掌著地(後跟著地疼!),然後記住這個感覺,穿上鞋,跑。
一開始練起來跑姿會像做賊一樣很猥瑣,但是後面就會越來越流暢。
前掌/全掌著地不是說後跟不碰地,而是說前腳掌先著地而已,隨便網上找一個前掌著地的視頻,就知道了,不是讓你墊著腳尖跑。
我自己在轉了前掌跑法後,從210斤到140斤,膝蓋再也沒有受過傷,還成了馬拉松愛好者,pb350。


這是隨便抽了兩次馬拉松的圖,和我現在的畫風。

腳上的鞋,紅色的是newton gravity.藍色的是newton fate,並不建議大家買牛頓,這種專業的前掌鞋不適合日常訓練減肥,我也就是比賽穿,雖然我有幾十雙牛頓,是品牌死忠粉,也要說牛頓的前掌脂肪墊只適合專業前掌跑鞋。

亞瑟士nimbus,布魯克斯甘油,索康尼勝利,美津濃預言,hoka oneone任意一款,這些頂級的緩震跑鞋,足夠了,即使你後跟著地,只要不是超過180斤,也沒問題。




祝跑步健康愉快。

送你們一個兔子~



  足部是下肢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步態平穩的重要一環。在人體重心移動的過程中被看作彈簧,在足尖離地時則起到槓桿臂的作用,支撐整個身體重量。足部承受的力相當大,步行時所承受的負荷約為體重的120%,跑步時則達到275%。

  跑步是建立在步行的基礎上的,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無論是前腳掌著地還是後腳跟著地都各有優劣。很多跑友也有各自的體會和感受。拋開個人的身體特點、運動能力、跑速距離等實際問題來討論跑姿,是很片面的。

  在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平常所說的前腳掌或者後腳跟著地,是根據不同的時序性特點而進行劃分的。前腳掌著地跑,並不是指單純用前腳掌跑步,而是指著地時先用前腳掌著地,隨後腳後跟著地,但輕微受力或不受力;而後腳跟著地跑,指的是著地時後腳跟先著地,隨後迅速滾動到前腳掌,並蹬地邁步進行到下一步周期。


  跑步時前腳掌著地,從理論上來講對膝蓋的保護效果要優於腳後跟著地。

  第一,跑步時前腳掌著地意味著足部肌肉、肌腱與跟腱參與到足部落地時的緩衝過程中,同時這種著地方法能充分利用足弓的彈性來緩衝著地時的衝擊力,減少此部分力向膝關節的直接傳遞。

  第二,前腳掌著地跑步時身體會有輕微前傾,能有效的防止著地腳過於前伸,會更容易使著地腳落在身體重心下方,有利於著地腳的膝蓋保持微曲,從而減輕衝擊力。因為著地腳位於身體重心的前方會造成膝蓋伸直而產生類似於「剎車」的效應,加劇對膝蓋的衝擊。想達到這種緩衝效果需要一定的前提:跑步時保持上身正直,膝蓋微曲,同時保持小步幅,高步頻,即採用前腳掌著地方式需要更快的跑步速度。這也是在短跑中前腳掌著地更為常見的原因。


  此外,跑步時前腳掌著地對下肢力量的要求也更高。根據Burdett的數學模型結果:跑步時跟腱需要承受相當於體重5.3~10倍的力,這就需要小腿三頭肌具有較好的肌肉力量;支撐相中期,踝趾屈肌收縮以減慢脛骨的前移速度;脛骨前肌離心收縮以減慢足部以上肢體的向前運動,防止屈膝步態;在足支撐相中期到足趾離地過程中,臀大肌和腘繩肌參與活動,並增加30%~50%的活動以減慢處於支撐相的肢體。跑步周期70%的過程足背屈肌參與作用。在全足著地期,足固有肌群、趾屈肌和腓骨肌群對前後足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見,雖然前腳掌著地對膝蓋的衝擊力減小了,但是對足弓、小腿三頭肌、跟腱、踝足部肌肉、筋膜、韌帶的壓力卻變大了。事實上只是把膝蓋應該承受的一部分負荷轉移到了足踝部。這就是很多下肢力量相對較弱的人採取前腳掌著地的跑步方法時會出現小腿三頭肌疼、跟腱疼、脛骨前肌疼、踝關節疼的原因,也是導致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肌肉的酸痛經過數日的休息很快就會恢復,但是對足弓和踝關節附近韌帶的損傷,恢復較慢。對於體重相對較大,或踝關節穩定性相對較差的人群來說,在採用前腳掌著地跑步方式時,一定要注意運動量和強度,量力而行,避免出現足弓、足底筋膜或踝足部韌帶損傷。

小結1,對於初跑者或平時靜坐少動的健身人群來說,想要採用前腳掌著地未嘗不可,但需要格外注意以下三點以降低運動損傷風險:1,達到一定的跑步速度;2,增強下肢肌肉力量;3,運動強度不宜過大。


  後腳跟著地的跑步方式是大多數初跑者會採用的方式。

  首先,後腳跟先著地,迅速滾動到前腳掌的方式本身就有一定的緩衝作用。只要跑步時注意保持上半身正直,著地腳不過分前伸,膝蓋微曲,在大部分著地期間,足底壓力重心都在鞋子長度的前20%~40%處。

  其次,人體足部有特化的足底脂肪墊結構。它可以緩衝震動,平均每個足跟墊的面積是23cm2。對於一個70kg的人來說,足跟承受的負荷為3.3kg/ cm2,跑步時增至6kg/ cm2。如果足跟以每英里1160次的頻率觸地,該累計效應是顯著的。如果這種累計效應作用於身體其他部位,會導致組織壞死。但足跟中逗點和U型脂肪填充物呈柱狀垂直排列,同時橫向和斜向的彈性纖維在內部加固了這個隔膜樣墊,形成蜂窩效應。多種緊密有序排列的小細胞具有高效吸收和分散力的作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隔膜及脂肪墊發生退變,損傷風險會增高。

  此外,跑鞋的減震科技也可以保護膝蓋,比如Nike的氣墊緩衝技術,Asics的Gel技術,Mizuno的Wave技術等,鞋子可以降低壓力峰值並改變足底壓力分布。穿上合適的跑鞋,前足受力分布向內側轉移,導致最大受力部位轉移到承力更強的第一及第二跖骨頭。

小結2,對於將跑步作為常規鍛煉方式的普通跑步者來說,進行長距離慢跑時傳統的後腳跟著地方式還是很實用的,同時應配備具有後跟緩衝功能的跑鞋。對於已有一定跑步經驗、個人能力相對較好的跑步人群,在進行速度相對較快的兩三公里跑時可採用前腳掌著地方式。但是,具體採用哪種跑步著地方式,還要結合個人的自身特點,保護自身薄弱環節——踝足或膝關節。

  友情提示,不論採取何種足部著地方式,平時都要注意加強下肢肌肉力量練習。適度的進行臀肌、小腿三頭肌、踝足部肌肉的肌肉力量練習。比如通過靠牆靜蹲的方式鍛煉股四頭肌肌力以增強對膝關節的保護作用,簡單易行,不受場地、器材等的限制(具體方法請參閱上一篇文章《跑步應不應該戴髕骨帶或者護膝》)。另外,跑步結束後也要注意及時進行牽拉放鬆,能夠有效的緩解延遲性肌肉酸痛。

  總而言之,對於初跑者來說,要做的功課有很多,切勿將身體的某個部分脫離整體孤立地討論,運動人體科學認為人體是整條運動鏈,各部分相輔相成密切相關。做到整體姿勢正確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負荷,再對特定部位進行改進,以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在享受揮灑汗水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跑步之道。科學鍛煉,健康生活!

拓展閱讀: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

  足內側縱弓組成部分包括距骨、足舟骨、3塊楔骨和第一到第三跖骨,承受了大部分的負荷。外側縱弓由跟骨、骰骨和第四、五跖骨構成,較低較短,整個外側縱弓常接觸地面,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比內側縱弓大,為足弓的負重部分,活動度較小,比較穩定,並支持內側縱弓。


足內側縱弓:可以用兩個模型來形容:橫樑(beam)模型和桁索(truss)模型(Sarrafian,1987)。桁索模型描述足弓有一個三角形結構,三角形有兩個支柱,並在底部通過一條繩索相連。支架承受著來自上方的壓力,繩索承受著張力。而跖筋膜類似於桁索模型中的繩索結構。跖筋膜起於跟骨的內側結節,橫跨跗骨、跗跖骨和跖趾關節並嵌入跖趾關節底部、間接系韌帶和拇趾籽骨。跖趾關節的背屈牽張足底並通過卷揚機制使得足弓上抬。在步態周期中的趾離地期,當身體越過足部,腳趾被動屈曲,跖筋膜牽張並縮短跖骨頭與足跟的距離以上抬足弓。而且跖腱膜與跖骨頭處的跖深橫韌帶相互交織,組成強大的腱膜韌帶系統,有助於維持足弓的三維形態。

  本文為悅跑圈作者[梁孝天]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及鏈接。


我們徒步的時最自然的就是後腳跟著地,身體稍微前傾點就可以全腳掌或者前腳掌著地 。大多普通人跑步最舒服的還是通過後腳跟滾動到前腳掌,然後慣性+後蹬把身體往前送。我們在觀察馬拉松第一集團軍的高手慢鏡頭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到他們是後腳跟落地,接著「迅速」滾動到前腳掌,而觀察短跑運動員慢鏡頭的時候,往往都是前掌的鞋釘先落地。由此我們可不可得出這樣的結論,跑速度的話需要用前掌,耐力的話後腳跟滾動到前腳掌更為適合?當然我是後腳跟滾動前掌的跑法,在速度快的時候,後腳跟觸地就根本感覺不到,這個時候的身體平移很快,迅速的轉化為前腳掌的後蹬,這些你也可以的在跑的時候逐一感覺一下。總之不管怎麼跑,自己跑得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相信運動科學的人都在關注

Bigger(比戈)跑步學院

不適當的跑步姿勢會浪費你的能量並且容易造成損傷。細微的糾正也許會讓你的跑步更有效,更安全。


如何糾正呢?

很多人在詢問如何糾正錯誤的姿勢,雖然網上列出來了很多適當的姿勢,卻沒有涉及如何糾正。Bigger君熬夜為大家趕出這個乾貨,從常見到錯誤姿勢入手,糾正錯誤姿勢。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適當的姿勢

●頭正直,目視前方,收住下巴
●手臂和肩膀放鬆,擺臂幅度緊湊連貫,屈肘90度,避免越過身體中線
●腰部挺直,身體適度前傾,保持重心適度前移,利用重力產生加速前 進的動力
●腳尖朝前,膝蓋放鬆,腳底中前部先接觸地面,使足柔和地落地,著 地點在身體重心下方,步伐輕盈,避免沉重的腳步聲


如何糾正

?腳後跟落地

很多人在問如何避免腳後跟落地,為了改這個姿勢,需要拍一個側面的跑步視頻,然後再放慢看一下,你會發現腳後跟落地的時候身體前傾是不夠的(身體前傾的情況下很難腳後跟著地,除非脛前肌非常緊)。


(你不是傑克遜,不用幅度這麼大~輕微前傾站立,感受身體前傾足著地時的感覺)

(你不是傑克遜,不用幅度這麼大~輕微前傾站立,感受身體前傾足著地時的感覺)

OK,收工~學會前傾了,那開始糾正一下如何腳掌落地吧。

建議去找一個柔軟又安全的沙地或土路(為了學會好的姿勢,還是要努力去找這種場地的~),脫鞋,開始光腳跑,你會發現自然而然的你會用腳掌去跑(腳跟落地會很疼,身體很「聰明」的避開這種方式的),可以多練幾次,每次都時間可以很短,畢竟這是姿勢訓練並非是跑量訓練,因此不必要很長時間,腳會受不了的(當然你要是喜歡赤足跑也可以)。

也有朋友說,實在找不到這種地方,那ok,去跑步機上跑,不過需要穿五指鞋,為什麼?你可以光腳試試,會很燙~


Tips:除了這種方法之外,還有一些好的方法,跑步前做一些靈活性練習,激活正確模式,比如,提臀跑、高抬腿、跳繩、後退跑等,這些都是要用腳掌發力的~


?緊張的上肢

「放鬆肩膀!」

估計很多人聽過這個,但是如何放鬆呢?有些人真的很著急,因為身體不聽話~

Tips:注意觀察那些肩膀緊張的人(跑步視頻),是否屈肘90度,還有手是不是放鬆的,不是可以抓個雞蛋去跑~學會放鬆手,緊緊的手部會讓你的整個上肢跟著緊張。


觀察你的頭部,是不是前傾,很多人為了加速,錯誤的前傾頭部,這會使得頸肩很緊,記住,加速是靠身體前傾的,不是頭部前伸就能加速的(除非你在撞線~)


?較慢的步頻

觀察你的步頻,當然現在有很多先進設備能幫你檢查這個,需要關注這個數據。步頻是指1分鐘,腳接觸地面的次數,一般會達到180次每分鐘,步頻越低,說明腳接觸地面的時間就越長,也越吃力。所以好的跑者的步頻都很高,甚至有些人能達到190,200,當然這些跟天賦有關,但是大部分人都能達到180的,所以如果你的步頻沒有達到180,需要加快了。

Tips:這裡也有一些技巧,比如,跑下坡,提臀跑,高抬腿等都會幫你提高步頻。

?錯誤的擺臂

很多人擺臂的時候會發現,不是前後擺,而是斜著的,冠狀面的位移會浪費更多的能量,同時也會引起頸肩部的損傷,因此很好的擺臂是很重要的。跑步不僅僅是下肢的運動,它是一個整體的,所以不能忽視擺臂,很多專業運動員專門去練擺臂~

擺臂要記住:屈肘90度,前不露肘後不露手,收住肘部,前後擺動上臂,擺臂時用力後擺,放鬆自然放到原位。

Tips:面對鏡子看著練吧~讓這個動作變成自動化的~成為習慣

還有一種人需要練一下,就是上身轉動過多的人,因為擺臂幅度不夠。


下面一個是如何正確擺臂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是不是已經了解清楚了呢?

不清楚?好吧,咱倆私聊吧~

掃一下下面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q0MTC9zEUYEurZho9xa5 (二維碼自動識別)


前腳掌著地主要適用於短跑、中短跑,一般不推薦於普通跑步愛好者。

後腳跟著地結合一雙緩衝效果好的跑鞋,可以流暢的將力傳至前腳掌蹬地令步伐變大〔即大小腿摺疊越大〕,一般人跑步不注意落地的卸力,對膝蓋有較大的影響。


普通人跑步,後腿摺疊大於90度。

普通人跑步,後腿摺疊大於90度。

運動員跑步,後腿摺疊至45度左右。

運動員跑步,後腿摺疊至45度左右。

配速越高大小腿越摺疊。註:博爾特這時候已經處於減速狀態所以摺疊得厲害,正常短跑由於頻率快所以摺疊反而較小。

配速越高大小腿越摺疊。註:博爾特這時候已經處於減速狀態所以摺疊得厲害,正常短跑由於頻率快所以摺疊反而較小。

建議不懂落地、摺疊的朋友練下400米,對跑步動作提升非常大,男生在70秒,女生90秒即可。


以前專門研究過跑法,著地方式大概分為三種,前掌,全掌(側掌)和腳後跟著地。其中前兩者之間的區別不是很大。

前掌著地可以有效的化解並減少硬地對關節的衝擊,而且會適當提高成績,並且跑起來輕快有節奏(一顛一顛)。缺點是對足弓和小腿的力量要求很高,如果初練不注意強度很可能導致脛骨骨膜炎和足底筋膜炎(需要重視)。這裡提醒一下前掌著地並不是角尖著地。

腳後跟著地法相對來說爭議多一些,但不代表它完全錯誤。大多數觀點認為,在使用不當或是技術不熟練的情況下,這種跑法會對膝蓋和髖關節造成比較大的衝擊(腦補腳後跟著地跳躍)。不過如果能夠正確掌握腳底向前滾過渡的技術,這種跑法也是可以的。我國有一位著名女長跑運動員(實在記不起名字)就是腳後跟著地跑法。

本人在20歲之前一直認為慢跑一定是腳後跟著地,短跑是前腳掌著地。後來通過研究和實驗發現,腳後跟著地法因為調動肌肉少,比較輕鬆,所以身體傾向於使用這種方法(尤其是小腿肌群不發達的人群)。但是後來在跑步的過程中經常感覺膝蓋不適,所以我決定更換跑姿,雖然在適應過程中其中遭遇了各種挫折(骨膜炎,小腿肌肉酸痛無比),相信題也有體會。不過現在已經完全適應。

補充

影響跑步姿勢的因素還有很多,以下幾點因素也需要考慮:
1. 跑步坡度。坡度的變化絕對影響跑步姿勢,這裡請腦補慢跑上山(前掌著地),慢跑下山(後跟著地)。
2. 跑鞋鞋底。現在大多數的慢跑鞋都有鞋跟高於鞋掌的設計習慣(參考airmax,guide和部分gel系列),這種設計據說是為了減震,不過這種設計的確會讓使用者不自禁的用腳後跟著地。
3. 跑步距離。在比較長的跑步過程中,(馬拉松)交替使用不同的技術據說很普遍。
3. 跑道材質。考慮到大家都在硬地跑,所以這點並沒有什麼實用價值(腦補在沙灘進行慢跑)。

如果大家想要嘗試前掌著地卻又找不到感覺的話我有一個小建議(-???? ???-):光腳慢速原地後踢腿(kick butt),這時你一定是前掌著地,然後穿上鞋子再做這個動作就能體會到啦。


總結一下,選擇自己最舒服的姿勢作為常用跑法未嘗不可,但是一定要避免動作錯誤和身體超負荷,如果因為運動不當而傷身就得不償失了。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基因突變,就是大腳趾變得畸形,又長又直。這個變化直接導致了人類比所有的動物都適合直立行走。

整個以大腳趾帶動的前腳掌能支撐整個身體百分之四十的重量,但是我們的後腳跟卻無法支撐。

跑鞋帶來了有支撐的鞋底,但是如果長期以後腳跟著地跑步,那後腳跟是支撐不住的。

我現在的後腳跟不能撞擊,不然鑽心的疼。

如果走路,那後腳跟著地可以。但是如果長時間的前腳掌跑步也不現實,畢竟太累了。

所以可以取一個折中的方式,全腳掌著地,然後前腳掌發力。

年輕的時候也許感覺不到,要不了十年,你就明白這些話的意思了。

人類進化了上百萬年,穿鞋的歷史,其實在人類的進化史中,根本不值一提。


主要跟速度和小腿力量有關。越快越靠前,越有力越靠前。


視頻封面101年9月21日 東吳大學 跑步姿勢與呼吸 中 許績勝視頻
1分30秒開始講有關腳掌落地的問題。
總共三節視頻:
101年9月21日 東吳大學 跑步姿勢與呼吸 上 許績勝
101年9月21日 東吳大學 跑步姿勢與呼吸 中 許績勝
101年9月21日 東吳大學 跑步姿勢與呼吸 下 許績勝
ps:視頻來自於某位知友的分享。


三種方式都有高手,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你更適合哪一種你說了算。
(PS:前腳掌著地更專業)

剛開始跑步會酸痛很正常。再堅持跑幾天只會遠離酸痛而感覺一身輕。建議:
1,跑步後請記得放鬆。全身放鬆的慢跑到慢走—壓腿—拉伸—雙手握拳輕拍小腿兩側等。
2,隔天一跑。每天跑對膝蓋壓力很大,以健身為目的還是隔天跑比較好。

上下坡控制不適更正常。上下坡本來就不適合跑步,特別是下坡。建議:
1,跑上坡邁小步並提高腳步頻率,坡度越大越要加快甩臂頻率(用力甩臂同樣適用於衝刺沒力時提高腳步頻率)。
2,跑下坡用大步小頻率,穩定速度不要急。(以前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呢,安全第一)

我喜歡用前腳掌跑:以前在體育隊呆過,訓練的時候只要是跑步就必須用前腳掌著地。主要是拼速度拼成績其次是因為腳上的釘字鞋再次是因為習慣了。我現在鍛煉身體一周只跑3次,每次十公里,沒有任何不適。
另外關於痛:那時每月訓練計劃不同,每周訓練項目不同,每天痛的部位也不同。當時教練說痛就代表進步,你哪天完成訓練後不痛了請主動找我給你增加訓練量。


轉一個文章,可以作為參考跑步時,腳跟和腳尖哪個先著地?


以為為部分文章內容:


理論上,前腳掌著地更專業,腳趾落地對膝蓋的保護效果要明顯優於腳跟落地。
前腳掌著地的好處

對於膝蓋的保護作用

  1. 前足落地意味著,足部肌腱群與跟腱參入到這個緩衝過程,這是足跟落地所不能提供的。

  2. 同時,前足落地也能避免腳跟落地時衝擊力向膝蓋部分的直接傳遞。


前足落地不被普及的原因

但是前腳掌著地,沒有被普及有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對速度的要求

其次,腳尖落地會形成一個類似於鳥類的反曲足的構造,這是非常利於速度能的保存。(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每次邁步必須擁有一定的步程和速度,才能保證你的落點位於你的重心垂直投影之後。)


當然,更快的速度和更大步伐,絕對不適合初跑者。那意味著難以控制的更短跑步持續時間,同時也伴隨著更大的受傷幾率。此外,前足跑法因為觸地面積小,對於地形的要求更高,這一點在普通人的日常鍛煉中也難以達到。


結論

所以,如果你是新手,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傳統的足跟跑法還是很切合實際的。等你的level提升了以後,而已逐漸學慣用前腳掌著地。


還有一篇跑友的分享超長乾貨 |,裡面有很多問答。


我跑了四年,一直都是前腳掌著地,感覺輕鬆,對保護膝蓋很有幫助。


快速短途跑是前腳掌著地


我也是前腳掌落地,跑了30年,習慣了。


哪個自然,哪個跑得久跑得遠,那是適合你的著地方式


個人的一點感覺,我41歲,身高183體重90公斤,
現在基本上不會用足跟著地的跑法。。。的確膝蓋傷不起,全腳掌跑法比較適合。五公里內的慢跑用拖鞋跑腳和膝蓋問題也不大。
關鍵一點是全腳掌跑法腳踝受力增加,我是練泰拳的時候把腳踝的力量提升上來的,如果腳踝力量不夠,可能會受些影響。


如果大體重跑步減肥,希望減輕膝蓋的負擔,我推薦腳尖著地過度到腳跟。從物理學角度是可以解釋的,因為跑步時腿下落的動量是固定的,要減少受力,就應該增加作用時間,而從腳尖著地是所有跑法里,落地時間最久的,對膝蓋的傷害也就最小,當然前提是腳尖過度到腳跟。雖然各大品牌都宣傳自家跑鞋緩衝多好,但是腳跟著地的時候還是很短的,所以姿勢比鞋重要。


我慢跑一直是腳跟先落地的那種 看到其他回答我感覺好方啊啊啊啊啊啊 我想不出來怎樣前腳掌先著地跑 一說到前腳掌著地 腦海里的畫面都是短跑墊腳跑啊啊啊啊啊啊啊


哈哈哈哈哈哈我的第一反應是陸王


人體科學方面我不懂。

反正我知道我是後腳掌走路。就是腳後跟,每次鞋報廢都能看的出來,腳後跟都快磨平了。

而且小學跑步時,我跑步的聲音又響又慢。


emmm對,當初的一個外號是"美男大腳板"



推薦閱讀:

TAG:跑步 | 跑步鞋 | 科學跑步 | 跑步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