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推理有哪些局限性?用邏輯解釋社會現象和人際關係問題是否有局限性?


我覺得這個問題下的答案有很多對邏輯這個詞語的誤解。一說到邏輯,大家立即覺得是一種非常嚴密的東西,或者覺得就是數學裡的形式邏輯(formal logic)或者是一階邏輯(first-order logic)。好像只要學會了數學,就能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

數學中的邏輯是一種從現實抽象出來的公理系統。但是公理系統里的公理本身不能證明。最早的時候,公理直接訴諸於常識或者說日常經驗。比如說,歐式幾何第五公設: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這是經驗。因為當時大家見過的,以及腦子裡考慮過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

後來俄國的羅巴切夫斯基想證明這條公設。但是他最後發現,如果做一條和第五公設相反的假設,照樣可以構建出一個沒有矛盾的公理系統。這個結果震動數學界。大家發現公理其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想怎麼規定都可以。比如普通集合論里,元素a要麼屬於集合A,要麼不屬於集合A。這看起來很合理。但如果規定說,元素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屬於集合A,這個程度用一個實數表示。這個規定可能違背常識,但是在數學上你挑不出毛病來。這種規定下發展出來的叫做模糊邏輯(fuzzy logic),這也是數學堂堂正正的一部分。

這裡想說的是,邏輯推理必然有其假設。數學可以保證推理過程沒錯,但不能保證假設的正確性。或者說,數學裡的假設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但要研究現實問題,就不能做和現實相反的假設。因此數學的結果未必和現實吻合。

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往往不是形式邏輯問題,而是概念定義的問題以及價值判斷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理解成不同假設之間出現的矛盾。舉白馬非馬的例子來說。馬是一個集合。白馬是一個集合。白馬是馬的真子集。這兩個集合顯然不等同。「馬不能出城」這句話,按通常理解是「馬這個集合裡面的元素都不能出城」,而不是「馬這個集合不能出城」。按通常理解,一匹馬可以出城,但一個集合沒辦法出城。公孫龍的辯解是「白馬和馬不是一個集合。你只說了馬但是沒有說白馬。馬這個集合不能出城,但是白馬這個集合可以出城」。

我們認為公孫龍這是一種詭辯。這是源於我們對「馬不能出城」這句話的理解。集合論不能解決語言理解的問題。

再來考慮賣淫合法化的問題。有一些人支持賣淫合法化。有一個反對者說:「你怎麼不讓女兒去賣淫呢?」 這個爭論是怎麼回事?

這裡面首先有定義的問題。支持的人認為,賣淫對個人雖然不見得是一種好的選擇,但是對他人無害。合法化不倡導賣淫,但也不禁止賣淫。反對者認為不禁止等於提倡。不禁止和提倡是否等同,是一個定義問題。其次有一個價值判斷問題:法律是否應該干涉對他人無害的個人自由。這場爭論的實質是概念定義和價值判斷。在這兩個問題上,形式邏輯都毫無用處。

無可否認的是,把爭論中雙方觀點和訴求明確列出,梳理清楚,甚至用集合論等數學工具表達出來,的確需要一定的智力。把模糊的東西形式化,這是一種抽象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怎麼回事,我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研究。

數學證明主要考慮的是邊界條件。比如經常討論的停機判斷問題。只要舉出存在一種無法判斷是否停機的程序,就證明這問題無法解決。

日常生活主要考慮的是實際情況。如果我們可以判斷99%的程序是否可以停機,那就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有人能寫出這樣一個程序,應該可以發家致富。實際上,多數法律制定的時候都是考慮通常情況,而非難以遇到的特例。判例法的主要意義,就在於尊重人類活動的常規,而不是企圖把人類活動歸化成一個公理系統。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說,任何足夠大的公理系統總有無法判斷的命題,但人類可以判斷該命題。Russell Norvig那本人工智慧的書里說,我可以對任意人制定這樣一個命題。「張三判斷此命題為假」這個命題,張三本人無法判斷,但李四就可以隨便判斷(聰明的讀者一定發現這是羅素悖論的一個變形)。這種邏輯上的邊界條件實際上並不影響我們幸福生活,也不影響我們發展各種科技。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價值判斷無法在數學上找到依據,這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做價值判斷,更不代表任何價值體系都是一律平等的。不管數學上能不能證明,殺人放火總是不對的。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時時刻刻都在做價值判斷。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價值體系需要邏輯自洽,但邏輯自洽並不是評判一個價值體系的唯一標準。


邏輯推理的局限:

  • 推理人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構成,取決於你已經知道的。
  • 當邏輯推理成為一種習慣,會給身邊的人帶來不適(他們需要的是輕鬆感性的氛圍,不是理性的邏輯演繹)

我們確實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邏輯推理,包括你這個問題,也有相當多層次的邏輯過程。
1.你碰見的人並不多,那為什麼說在知乎上的人,整個中國的人怎麼樣?
2.讀過中學給人的影響有多大?能否就此輕易劃分其邏輯偏好和水平?
3.擁有邏輯思維體系就是被洗腦了?他會不會也有感性思維?
4.社會現象,人際關係問題沒有邏輯性?不可以用邏輯去評判?
5.與人溝通困難是因為他偏執?會不會是因為你們話語方式和思維方式不同?
上面的問題本身存在爭議,但你卻已經得出了似乎顯而易見的結論,這個結論來至於哪裡?就來至於你的邏輯思維過程,當然先不論這個過程你是否正確得當。我不是想用邏輯打敗你,而是想證明你也陷於邏輯之中,並非沒有得到邏輯結論就沒有完成邏輯過程。

邏輯本身是美麗的,我們也在不斷重複這個過程。相比很多愚昧膚淺的思考方式,這個已經高大不知多少倍了。你之所以無法接受別人的邏輯演繹,那大概是因為他太乾癟地想完成那個過程,而忽略了語言的魅力或者感性思維的魅力。

當然邏輯也有局限性,邏輯在不斷簡化問題,解構問題,讓事情變得更簡單。但越把問題變得簡單就越容易忽略該問題的內涵和外延,不能不警惕是否丟掉了太多東西。

當然我做的這個動作也是一次邏輯推理,同樣具有局限性,忽略了太多東西。


很遺憾的一個事實是,我們幾乎不可能做出一個邏輯上嚴格成立的推斷。

以科學界為例,絕大多數科學理論都是建立在 觀察-總結-推測-假設-驗證-公開發表以接受更多驗證和挑戰-修改以適應新的觀測結果 之上的。直到現在,除了少數無知狂妄之徒,很少有科學家敢於跳出來說,我們證明了某某理論。因為「證明」要求嚴密的邏輯,而科學本身基於觀察而非推理。隨著人們觀察世界手段的不斷發展,舊的理論體系會不斷改變,不斷被打破,新的理論被不斷地創造出來。這些都不是「邏輯」能做到的。「邏輯」的作用是,在觀察到新的現象時,推導出最能符合事實的理論,而非一味用既有的理論去否認事實。也就是說,現有的理論如果和觀察到的事實發生矛盾,那麼一定是修改理論,而不能否認事實。

也許只有數學家可以聲稱自己的成果基於嚴密的邏輯,然而甚至連數學體系也建立在幾個非常簡單的公里和假設之上。而那幾個公理和假設的正確性是無法驗證的。

正因如此,亞里士多德基於推測認定的「重球先落地」,被基於事實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打敗;基於觀察得出的「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被基於更詳盡的觀測、更嚴密的邏輯的牛頓第一定律打敗;被物理界奉為準則的牛頓第一定律,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敗;而量子力學種種不符合「常識」的方程,又讓不相信上帝擲骰子的愛因斯坦蒙羞……

至於社會科學,不可知的因素只會更多、更複雜。

上面@唐僧同志 的回答把「邏輯」和「知識」對立起來,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是很準確。邏輯本身是沒錯的,錯的是,人們假定自己已知的某些知識無限正確,並且從這些自認為「無限正確」的知識出發進行推理,去否認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實。就像茅於軾,就像頂著中科院名頭的民科郭應煥(中國航空報)。

如果沒有什麼大前提是保證一定對的,那邏輯豈不是沒有用了?當然不是。邏輯能保證一個討論進行下去,而知識不能。一味訴諸「知識」只會讓大家無法交流。

雖然人類還沒發現什麼絕對正確的真理,但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如果雙方都能基於一定的共識,那麼邏輯就顯得很重要了。比如研究加速器的物理學家湊在一起基於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或研究有機反應的化學家湊在一起基於一致的電子模型和元素周期律進行討論,大家的邏輯水平都不錯的話,討論就會生機勃勃。像上面說的

今天大家在談論三國時期的故事,別人都讀過《三國志》、《三國演義》, 你什麼都沒讀過,你聊天的時候只能說「此處不合邏輯啊」。

這就是沒能基於一致的大前提。這句「此處不合邏輯」本身才是不合邏輯的。討論無法進行的原因不是有人用邏輯挑戰知識,而是沒有知識的時候又沒邏輯地扯邏輯來遮羞。

大家前提不一致的時候,簡單地推卸說「這是知識的問題邏輯無能為力」非常粗暴。大家總能追溯到一個有共識的地方,從這個點開始重新確立討論的前提,那麼所謂「知識面前邏輯一文不值」也就不成立了。科學家們最基本的共識可以是「事實勝於雄辯」,「合理的實驗得出的可被重複的數據是可信的」,等等。比如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倆人吵起來,只要雙方都回去做實驗,互相討論對方實驗設計的合理性,然後再檢驗結果是否可重複,問題就解決了。再比如,如果我說「強姦幼女一律判死刑就能減少強姦幼女案的發生」,那我的前提是「重判某罪有利於保護該罪行的受害人」,如果有人想反駁,那麼只要拿出可信的數據,指出某罪行加重量刑後該罪行受害人沒有得到更好的保護,那麼就推翻了我的前提,只要我還有邏輯,並且願意相信這個數據,我就知道自己錯了。如果我不相信這個數據,那麼我就可以去查閱數據來源,再去質疑數據採集的方法和可信性,甚至去質疑背後的統計學理論等等……即使效率很低,但這樣的討論是有效的:一方申明了自己的觀點,另一方提高了認識水平。相反,「反正你不懂」「你們理科生就是書獃子」——「對不起這方面你沒有知識邏輯幫不了你」其實並沒有更禮貌——這樣的回應既沒有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沒能糾正對方的觀點,所謂「討論」其實變成「鄙視」了。相比之下,哪怕能說一句「讀了《論法的精神》和《社會契約論》再跟老子討論這個問題」,都要好上不少。


額,修改後的問題其實是蠻值得討論的。

我本身是比較習慣邏輯性和結構化思考的類型,但在工作過程里,大致可以發現兩種人:

1、第一種人,即使預設了結論,也會通過很完整的論據、推理的過程來驗證結論,強調用事實和全面論證來做判斷;
2、第二種人,跟以來直覺,其實與其說是直覺,不如說是經驗與閱歷。不太關注論證的過程,更重視以親身感受做出的判斷(我覺得喬布斯就是這樣的人,張小龍可能也是);

說到局限性:
1、從結果的正確性來說,兩類型差不多吧,更多的是取決於人,而不是分析的方法;
2、如果是為他人提供諮詢,邏輯性強的人有優勢,諮詢的過程就是說清楚事情的過程,要說清楚事情,最靠譜的還是縝密邏輯;比如在知乎這種平台上,大家互相沒有了解,就事論事,當然是邏輯思考比較能說清;
3、如果自己做決定,直覺與洞察是很重要的能力。很多情況下,不會有條件慢慢論證,當機立斷靠的就是判斷力;尤其是在很多企業里,大家彼此熟悉和信任,經常不需要太多論證,你給我一個判斷,我就相信;


我覺得提問者說的太對了,我就堅決拒絕了洗腦。所以現在畫畫畫的很好,你看我現在當程序員就是因為畫畫畫的好。所以我特別支持提問者,我們家狗狗也喜歡吃魚,它也特別討厭邏輯。你看是吧,沒有邏輯的世界多好,為什麼一定什麼事情都要講邏輯呢?小怪獸為什麼打不過奧特曼呢?這裡面都有內在的聯繫的,這跟宇宙膨脹其實是一個道理。你看姜太公釣魚不用鉤子,我家貓貓就不喜歡吃魚。


邏輯源於語言,邏輯上是有悖論存在的,也就是說根據邏輯本身的推理規則卻推出了一些違反邏輯規則的結論,比如羅素悖論:
把所有集合分為2類,第一類中的集合以其自身為元素,第二類中的集合不以自身為元素,假令第一類集合所組成的集合為P,第二類所組成的集合為Q,於是有: P={A∣A∈A} Q={A∣A?A} 問,Q∈P 還是 Q∈Q? 若Q∈P,那麼根據第一類集合的定義,必有Q∈Q,但是Q中任何集合都有A?A的性質,因為Q∈Q,所以Q¢Q,引出矛盾。若Q∈Q,根據第一類集合的定義,必有Q∈P,而顯然P∩Q=?,所以Q?Q,還是矛盾。
其實邏輯的悖論就是語言本身的悖論。現代邏輯就是因此而被發展出來的,弗雷格、羅素、懷特海這些數理邏輯的創始人就是在尋找一種沒有內在矛盾的人造工具語言,來彌補自然語言中的固有矛盾。
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說,語言的內在矛盾又來自於人類思維本身的矛盾,因此能否找到一種完全沒有矛盾的工具語言,我個人持保留態度。數理邏輯發展到現在也有諸如藍綠問題等尚未解決的悖論出現。又或者說,邏輯推理就包含著悖論那部分吧。


有一次我老婆打開一個網頁,屏幕上出現一隻很漂亮的蝴蝶在飛來飛去,老婆驚訝的叫我說:」這是什麼?「,我回頭瞄了一眼,說:」這是javascript",結果老婆很惱火的說:「胡說,明明是只蝴蝶」。
如果有問題需要找解決方案,那就找理工科的人討論。如果只是要共同欣賞一種美麗的東西,抒發一種感情,體會一種痛苦什麼的,得先說清楚不是要解決問題。
這個不是對邏輯推理的崇拜,只是發現問題有很多時候靠直覺,解決問題即使先直覺到了答案,也還是得邏輯推理出路徑來。所以有時候需要先大聲的聲明:我不要答案


去年的問題了,今天才看見,作為一個學生,特別想說出自己總結的看法,獻醜,但我保證感情真摯~

1. 題主的問題「邏輯推理有哪些局限性」,在看過諸位大師回答後,我覺得改為「純邏輯有用么」更好。因為值得批判的永遠是片面的觀點,比如用純邏輯的推理,以及對邏輯能力的炫耀。

2. 自己大學4年對邏輯及其相關的看法。
邏輯、思維、技巧、常識,這些辭彙絕對不可能分開說,即使談定義,它們也應該串聯在一起。
我認為本題更有價值的討論應該放在「當代理性思維是怎樣的」這個問題上。
我認為當代的理性思維應該是三段:常識層→邏輯層→體系層
常識:就如@唐僧同志 老師強調的知識一樣,沒有內容,框架都建立不起來,何談邏輯?而恰好常識又是現代人的奢侈品,連基本常識都不具備的人太多了。這裡的常識不只是生活常識,更包括方方面面。就如同現排名第一的答案,我想國人肯定是先卻常識,才導致連邏輯都顯現不出來。
邏輯:最基本的邏輯也要建立在一定常識的基礎之上。現有知識之後,在經歷一定的邏輯訓練,哪怕沒有訓練,只是生活中的學習,只要我們做到善於總結、樂于歸納,就可以在知識量增加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擁有邏輯性,或者允許我說:理性。
體系:體系這個詞彷彿很大,但它只是代表人類智慧將知識、邏輯,磚頭和水泥串聯起來建成房子,養成習慣。當做人做事都有了習慣、有了體系之後,人類大腦自然而然就會建立固定模式去認知、去學習、去體驗,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這就是思維能力。

而思維能力的含義—就是能夠利足夠的基本知識面完成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邏輯梳理,最後形成體系。它是學習能力、是知識體現、是價值觀。

我過去覺得從常識→邏輯→體系的過程是每個成年人都需要掌握的,但實際上社會就和叢林一樣,有的人就要被吃掉,弱肉強食。

這些道理肯定早就有人發現,但是我自己利用思維整理了一下,希望有更多人指點、尤其是批評,讓我成長。


真正能夠互相溝通的問題,都必須依靠邏輯。維特根斯坦說:我們應該在需要閉嘴的時候閉嘴。所以,討論邏輯的局限可能那本《邏輯哲學論》就夠了,實在不是任何一個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包括社交網路和一切社區)。超越邏輯的交流只有相視會心一笑那種參禪的方式。

至於你遇到的具體問題,正是因為你沒有發現對方言語中的邏輯問題(比如是否有過於急躁的范化)。如果你發現了,就會立刻把討論引向正題(即使不能說服對方,也能啟發旁觀者)。或者就是對方並不真正具備邏輯思維能力。


我認為邏輯推理的局限性在於推理的人對知識的擁有量的廣度和深度。因為在邏輯推理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論證,而論證需要使用很多的各個學科的定律,定理等,以及通過客觀觀察可以歸納總結的出來的規律性結論。而因為人的記憶力和學習知識的局限性,造成在推理的時候,由於對知識的了解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而給出一個有局限性的結論。

另外我們所說的邏輯推理最常使用的是形式邏輯,而形式邏輯的一個基本方法就是歸納和演繹。而歸納其實就是統計學基礎上的總結某一群體或者某一現象的共性,並將總結的這個結果,演繹到一個特定的個體上。而既然是歸納,那麼也就是概率不可能是100%。那達不到100%,必然歸納的結果就會有疏漏,而這個疏漏就是造成推理結果很可能不準確的原因。比如很多冤假錯案的造成。

即使邏輯推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並不妨礙使用這種方法來分析和判斷社會現象和人際關係。前提就是你必須擁有很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也就是在分析社會現象和人際關係的時候,你論證的依據一定是你擁有的心理學知識的保有量。如果你缺少這方面的知識,你就是會邏輯推理,你也很難分析出一個正確的結果或者結論。

所以在某些時候,你得不到一個準確的分析結果的原因,不是邏輯推理本身這種方法的局限性造成的,而是你自身所擁有知識的局限性造成的。


《斯坦福斯哲學百科》描述邏輯為:
"無論如何,都無法涵蓋住整個有效的推理,那是理性理論的工作。更明確地說,邏輯處理一種推論,其有效性可追溯至包含著推論的表述的形式特徵,這可以是語言的,心理的,或其他的表述的。"
邏輯推理也是主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邏輯.
一個人的邏輯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可能性..這樣就意味著他的推理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當然,以上也是一個邏輯推理.


(注意,以下模仿唐僧同志行文的部分絕非抖機靈,是很嚴肅的回答)

  • 反對+感謝一下@唐僧同志,前段時間關注唐僧同志的,因為很有知識而且涉獵廣泛。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該也很講究邏輯,但我錯了。
  • 正經回答一下此題:知識本身有益無害,但知識對邏輯形成的排他性,從而放棄了邏輯的追求,這是最大的傷害。
  • 很遺憾的是,我看到唐僧同志的答案,排斥邏輯。
  • 作為一個知乎新人,希望貢獻一個包容性更強、但有態度的答案:

我的觀點:邏輯≈方法≈技巧,知識≈信息≈經驗,都很重要,但:

1. 缺邏輯,所以邏輯更重要

但現階段的國人,更缺什麼就更該強調什麼,我們輸的不是「知識匱乏」,而是「邏輯錯誤」。相較而言,我們更缺謝耳朵這樣的人,而不是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的族中長老;

2. 邏輯可以獲得知識,但反之不成立,所以邏輯更重要

邏輯的包容性更強,邏輯不能戰勝一切,但可以用邏輯獲取知識,而知識會排斥邏輯(很多長者,自以為經驗能戰勝一切,就像我七舅姥爺、就像我們公司的楊部長;他們以為掌握知識,如果他們稍有邏輯,就應該知道經驗是有適用範圍的.)

3. 信息易得,方法難求,所以邏輯更重要

現今,以邏輯為基礎,建立了如此高速、扁平的信息獲取方式。信息太容易獲得了,獲取合適信息的技術、方法與邏輯才是難能可貴的。(君不見朋友圈雞湯、養身、成功激勵學滿天飛,他們之所以沒能獲取正確的知識,不是因為知識太少,而是因為邏輯太差)

  • 在談三國時只說邏輯,在營銷文案中論「與或非」的人,相信我,他不是掌握了邏輯,他只是懂的一門叫做「邏輯」的知識。
  • 唐僧同志所言的開專欄,廣告策劃,建築設計,那隻需要信息,就沒有邏輯嗎?
  • 唐僧同志之所以貢獻了一個值得感謝與反駁的答案,乃是因為不僅有知識還有邏輯。

所以結論很簡單了,知識很重要,但只獲取知識的話,那「只值一文」;換句話說:你有絕對的邏輯,你可以輕易獲得知識。但你永遠不可能有絕對的知識。如果你以為你有絕對的知識,並且已經開始鄙視邏輯的話,就等著在後生面前丟人吧。

七舅姥爺,楊部長,別拿你的經驗,挑戰我的邏輯。你們之所以強調經驗,因為那是你們僅有的,還算說得過去的東西。

最後,直面問題:

1.@於紅紅的說法,荒謬可悲,即無知識也無邏輯,如果這個說法能夠代表TA的真實水平,那無疑是值得鄙視的。

2.請大家說說邏輯推理都有哪些局限性?一味地使用邏輯推理會對人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吧!

邏輯沒有局限性,掌握邏輯與掌握一門叫「邏輯學」的知識是兩回事。交談中:注重聆聽、有邏輯的思考、切題的表達,可避免被人認為你是「與或非」先生。


題主。你到底是否定邏輯,還是懷疑邏輯的價值,還是懷疑邏輯的可發展性,還是懷疑邏輯的實用性,還是懷疑邏輯的現實性質,還是不喜歡邏輯,還是不喜歡講邏輯的人,還是不喜歡自以為講邏輯的人,還是不喜歡別人拿邏輯來判斷事物,還是不喜歡某些人的邏輯,還是某些自稱講邏輯的人冒犯過你?又或者,你從上述的最後一點,逐漸倒推到第一點?

我想了想,邏輯是有局限性。
最明顯的體現在:我知道自己餓,我知道自己餓需要吃飯——這不需要邏輯推理,基本上生物都有類似的反應。邏輯推理也不能夠直接告訴我為什麼會有餓的感覺,為什麼吃飯了就不餓。我只能通過解剖、實驗、觀察搜集一些資料,然後對資料進行邏輯推理,最後得出一套人體飢餓機制的理論和描述。
我對自己說一萬遍:『我應該餓了。』或者藉助邏輯推理各種論證我應該現在餓了——可事實上我不餓,我也不可能用邏輯推理直接來讓自己產生餓的感覺。我只能藉助經驗記憶『餓——吃飯——不餓』的已有材料,推導出『想餓——不吃飯——餓』。這就是邏輯推理,然後我故意不吃飯,那我就如願產生飢餓感了。
邏輯推理的局限性,有局限的邏輯推理——這兩者是不同的。只見過白天鵝,就推理出『天鵝都是白的』。這是有局限的邏輯推理。就如同給定水泥和磚頭,怎麼也造不出100層摩天大樓一樣。問題不是出在建築手法,而出在材料本身的不足。要探討一種建築手法的局限性,就必須給它一切材料,看它不能造出什麼。
有鑒於邏輯推理的材料(也就是@唐僧同志 所說的『知識』)從來沒有達到『一切』的標準,討論邏輯推理的局限性我就只能說:『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邏輯推理都不能憑空創造一個物質宇宙,甚至不能憑空製造出飢餓感。』但要說這是它的『局限性』,我總覺得不太對勁啊。感覺就像——說身為男人的我的局限性是沒有子宮一樣。

當然,如果真要較真,那邏輯推理的局限就是:它要以經驗為基礎,它無法保證對未來經驗、對外在世界的推測判斷能一直準確。總有『黑天鵝』要冒出來的,總有新物種、新現象要被發現。不過到時候要作分析和總結,還得靠邏輯啊。


同樓上的某兄台一樣,滿懷失望的看完問題。


要說的只是,這個問題的提問者本來就沒搞清楚問題的實質而被困擾來這裡發帖。

現在不是3012年,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沒完善,比方說邏輯,我個人認為目前邏輯只能解決小部分問題,更大的作用是在於說明和解析『因為』與『所以』。

告訴你個我的個世界觀:這個世界上有結果必然有原因,有原因比一定有結果,因為結果可能還沒出現!

你所說的社會現象,那引發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難道這不需要靠邏輯去分析解釋?難道這不需要用推理與逆向推理的方式去研究?如果都不知道『為什麼』,那和談去解決去完善?

用我上述的話,目前的邏輯適用於『因為』但不能完全用於『所以』,我告訴你一味地使用邏輯推理不會對人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只會讓這個人的思考更加的縝密,面對問題後分析演繹,從而提出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你的態度!

上面已經有很多人回答的很精彩了,又感覺很不甘心,這種為吐槽而吐槽的問題。
語言本身就有局限性,何況漢語又博大精深。
說個小例子,以前家裡一起去英國玩,發現過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他們的圖書館書店非常多,一條街可以出現3-5家書店,而裡面更奇怪了,推理小說一類的書是單獨成架的,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回國逛逛新華書店才知道,國內把這裡書分類為「小說」。
上有仁兄說的很對,和提問者的理論完全相反,中國人正是太不在意邏輯了,講什麼國情,特色?邏輯的原詞是Logic,記好了。

很抱歉說著說著我情緒過於激動了,感覺很憤慨,因為你的態度讓我聯想到了一個人:魯迅。初中語文老師沒說過么?中國人在刑台上被砍頭,而下面的同胞卻拍手叫好。魯迅是個文人吧,儘管他曾經學醫學的,一個文人能擁有什麼樣的邏輯演繹思維呢?他知道了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所以用他的筆鋒來向世人發出吶喊。這背後難道不是你所不厭惡的邏輯么????還是說你和那些拍手叫好的人一樣?對於社會現象討論討論,吐槽吐槽,那你和那些人有什麼區別???

言辭過於激動我抱歉,但我絕不會認同!


作為一個讀邏輯的,我充滿期待的過來圍觀這個問題,充滿失望的看完了提問,然後看完回答多少有點欣慰。

邏輯本身當然有很多局限。傳統的經典的基礎的邏輯,其嚴謹性使得適用範圍非常的狹窄,所能得到的結論也少的可憐。而如果希望得到更多的結論有更強的表達力,就要構建相當複雜的系統。運算的複雜性徒增,讓人難以理喻。不過現在的計算機其實也是建立在二進位語言之上,那麼簡單的語言也可以創造出這樣易用的系統。說不定以後邏輯也可以經過類似的轉化變得宜人。

然而邏輯只在這些方面多少顯得有點扭曲,與現在社會上的扭曲無關。現在社會上的問題——例如賣牛奶其實賣的不是牛奶——與其說是邏輯的問題,不如說是沒有最基本的邏輯的問題。就是同一律,a=a,這些企業都違背了嘛。掛羊頭賣狗肉不是一個正常的邏輯,一個社會允許這樣的邏輯大行其道這不是邏輯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


邏輯推理最大的局限性么,就是限於推理人自身的邏輯缺陷和思維偏見,最後所推理出的結果易被經驗、事實給證否,特別是在社會學科方面^_^

理工科的就不是很懂了哈^_^


我很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戲謔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更遠離甚至遮蔽邏輯的局限性。

邏輯當然科學,作為高度抽象的數理演算法結構,將之運用到日常或者學術問題的探討與論證中,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這並非意味著邏輯萬能,事實上,就像討論我們無法在窮盡經濟學變數之前,經濟學仍然只是作為理論上的思維模型存在。而在我們無法哪怕比較精確地限定大前提之前,邏輯本身所被賦予的「科學萬能主義」就成為它的局限。

邏輯對於數學的運用以及推理論證上所體現的優越性,並不能證立其本身的優越。這是因為,數學這一訴諸抽象思維的學科,其本身作為思維活動,並不需要經過過分複雜的實踐檢驗,而作為建模需要,才進入實際的實踐考察層面。因此在作為數學的論證工具,邏輯的優越性恰恰在於數學本身的不需甚或欠缺實踐之特性,或者只在理論思維工具意義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我很贊成@張俊 的答案,高度抽象的思維,總會有意或無意地掩蓋討論客體本身所具有的不能簡單化約的自身屬性。我們建立上位概念只是為了討論方便與效率,而不能完全地用抽象化的上位概念取代下位概念本身。

最近在閱讀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99頁,人民出版社),裡面深刻地提到了這個問題:

在最後的抽象(因為是抽象,而不是分析)中,一切事物都成為邏輯範疇,這用得著奇怪嗎?如果我們逐步抽掉構成某座房屋個性的一切,抽掉構成這座房屋的材料和這座房屋特有的形式,結果只剩下一個物體;如果把這一物體的界限也抽去,結果就只有空間了;如果再把這個空間的向度抽去,最後我們就只有純粹的量這個邏輯翻出了,這用得著奇怪嗎?如果我們繼續用這種方法抽去每一個主體的一切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所謂偶性,人或物,我們就有理由說,在最後的抽象中,作為實體的將只是一些邏輯範疇。所以形而上學者也就有理由說,世界上的事物是邏輯範疇這塊底布上綉成的花卉;他們在進行這些抽象時,自以為在進行分析,他們越來越遠離物體,而自以為越來越接近,以至於深入物體。

也許題主的表述有些問題,但只是就此諷刺遊戲,反而迴避了這麼嚴肅的問題。


邏輯推理是解決一切純理性問題的萬能鑰匙。


邏輯對非理性的問題的無能為力,就是它的局限性。

多說幾句:
「其實不止是在知乎上,在整個中國,凡是讀過中學的,都被邏輯推理洗了腦。」這就是沒有經過大腦思考說出來的話。


邏輯推理的局限在於,你得碰上講理的人。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五個囚犯先後從100顆綠豆中抓綠豆。抓得最多和最少的人將被處死,不能交流,可以摸出剩下綠豆的數量,誰的存活幾率最大?

TAG:邏輯 | 社會學 | 邏輯思維 | 認知心理學 | 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