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所說的「自尊」具體是什麼?

今天查了下百科有關「自尊」的定義,感覺說的比較簡單,很理論,希望能有生動的例子作為理解的素材。
另外比較不解的是外顯自尊內隱自尊區別和具體表現,維基百科只收入了內隱自尊,只有一小段話,希望各位談談這兩種自尊的區別與表現,和他們所帶來的人格的不同。謝謝


謝邀,拖了快半年的答題,我決心多次熬夜也要完成它。
先貼兩個相關問題,主要是因為裡面有我答案……。為什麼在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時就容易變得很怯懦又自卑?
自卑心理是否具有積極作用?
知乎每日精選用了這答案(自我價值感加10086)。同時我又更新了一部分,渴望、期望、預期的區分。
希望這個答案能夠讓大家發現心理學中對名詞的使用與日常生活的異同。每個概念背後都有更精細的區分,這種精細的區分不僅能幫助我們表述清楚,還能增強思維的準確、精細度。從中大家也能夠看到現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更精細。這也是我寫個人觀點初衷——我希望做一些理論上的嘗試,而如果大家問「你的觀點看起來更貼近現實,但也更複雜,你怎麼論證?」,那更是能體會心理學研究的難處。

先說個人觀點,會用一些專業名詞和已有的研究結果。個人推測、假設的部分我會註明,句子里會有『可能』。否則都可以在下文找到前人的相關研究結果。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請找下文改寫自《自我》的部分。

我認為自尊從性質上可區分為『情感自尊』和『認知自尊』。
這是借鑒自前輩施勞格爾(Shrauger)的認知-情感區分。但這兩個詞是我新造。(可能也有前輩早起提出來了,不過我沒見過——讀書少啊~慚愧。)
我還認為必須區分『渴望』『期望』『預期』。

渴望、期望、預期三者有關,但相對獨立。渴望和期望是需求的兩個成分。
渴望是需求的強度,『有多想要』。
期望是需求的量度,『想要多少』,你多少後你能滿足。有過去有的(分子)和現在有的(分母),兩者比例影響。這只是很粗略的算式,用來表達一下意思。
預期是判斷,『我能得到多少』基於過去經驗,有意或無意的對能的到多少的猜測。

理論上猜測,高自尊者想要更多,但不迫切。低自尊者迫切想要,但量度不大。
無論自尊高低,都對高自尊有需求。只是低情感自尊者更迫切。低情感自尊者對得歸屬感的預期則因人而異。對認知自尊的需求,受情感自尊影響,具體程度不確定。認知自尊的需求和預期可調節程度較大。因為它是在有意識的認知層面的。之所以區分需求和預期,是因為它們共同影響人的行為和感受。
理論上渴望、期望、預期的組合有六種,再搭配情感認知區分,會有十二種組合。不過這只是猜測,因為渴望和期望很可能更多是正相關。現在先不細說,舉例一個先。
對認知自尊和情感自尊都有高渴望高期望高預期的人最會追求成功和良好自尊體驗。但,如果他是對消極反饋情緒反應比較大的……這種人不好惹。

情感自尊:建立在歸屬感、掌控感基礎上的自尊,它代表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無條件被愛、是否覺得自己有價值。它有時候是內隱的,不被當事人所察覺,但依舊會表現出來。有點類似於『內隱自尊』。但我不喜歡『內隱』這個說法,因為這個詞沒法直觀的表達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其實稍微分析,一下便知,『內隱自尊』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等同)就是一種說清道不明、當事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的自尊感受。有些人能力優秀,也知道自己優秀,但是依然感覺很差。那就是『情感自尊』低。低『情感自尊』的人對提高『情感自尊』會有更大的需求,這點上我認同『自我增強理論』。
但對『情感自尊』的渴望可能不是簡單的越缺少越渴望。不同依戀類型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而的
渴望 。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三種依戀類型是在一歲左右就確定的,但後續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很可能也對同一依戀類型的人造成不同的結果。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年幼時候得到高歸屬感和掌控感,這可能也造成了他們對情感自尊有較高的『渴望』『期望』『預期』。因為他們『習慣』了高歸屬感和掌控感的體驗,如果後續的成長經歷不能同樣提供高歸屬感和掌控感,他們可能會比同樣情況下『迴避型』『矛盾型』依戀類型的人更焦慮更急切的需要提升情感自尊。
『迴避型』的孩子可能一開始就相對其他孩子對歸屬感需求較低,或者說他們適應了不能夠提供歸屬感的現實。有可能,這類人傾向於發展出內向的性格,對提升情感自尊也最不急切。
『矛盾型』的孩子麻煩最大。『安全型』『迴避型』兩種類型的形成原因比較好猜想,我們可以推測前者父母提供良好的照顧,後者父母則較為疏遠孩子只提供必要的照顧。『矛盾型』的孩子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忽冷忽熱,也可能是父母照顧孩子的時候伴隨著不情願、負面情緒。『矛盾型』的孩子可能在後續成長中轉變依戀類型,也可能延續這種矛盾的行為模式。
若後續成長環境對孩子比較不友好,『迴避型』的孩子受到的負面影響可能最小,因為他不在意,不敏感。『安全型』的孩子更可能發展出喜歡討好別人的性格,因為早期經驗讓他相信自己可以得到歸屬感,他也希望延續高歸屬感。『矛盾型』的孩子更可能變得『傲嬌』,或發展一些不太友好、有點危險的人格。因為他一方面對外界有歸屬的需求,一方面又試圖拒絕,這種混亂的情況可能會讓他分不清楚愛、恨界限,分不清楚各種性質的行為之間的區別。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個人邏輯推理,尚未看到有關研究。

認知自尊:建立在認知之上,受到個體價值觀、社會文化等可以明顯被自己意識到,可以直接明了地用言語描述出來的自尊。事實上,它就是『自我評價』,類似於『外顯自尊』。它是人對自己各項能力的評價,是人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地位的有意識地評價,也包含對自己道德水平、人格的評價;這些在下文統稱『現狀』。有時候人也會有意識的評價自己是否被愛,被承認價值;可能和實際情感自尊符合,也可能不符合。即便客觀上兩個人各方面『現狀』一致,他們的認知自尊也未必一致。因為過去經驗不同、看重的方面不同、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不同、『三觀』不同。所以認知自尊其實是個因人而異的,有不同結構的。不過整體上趨勢一致:有進步總是令人開心的,比別人好是令人愉悅的,符合社會標準是欣慰的,達到自己的目標是滿足的,知行一致是安心的。認知自尊傾向於符合『自我一致性』。認知自尊肯定會受到情感自尊的影響。因為人的認知能力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你不能想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意識的有邏輯的『認知』什麼,年紀越小,應該越傾向通過情感和外界互動。我認為情感自尊,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認知自尊。可以把情感自尊看成是認知自尊的『底色』。

當『認知自尊』的各個方面都與『情感自尊』和諧一致,並且有助於提高『情感自尊』的時候——也就是你了解你自己、接納你自己,人的自尊體驗最好。『歸屬感』比『掌控感』更難增強;『掌控感』可以通過高『認知自尊』來直接彌補、增強。『歸屬感』卻只能通過親密關係來彌補、增強。

情感自尊和認知自尊的高低,可以有四種組合方式。低情感自尊還將面臨一個高情感自尊沒有的問題:是否承認、接受自己對提高情感自尊的渴望。最後,這就有六種組合情況。下面一一推測這六種人會有怎麼樣的人格和行為模式。那推測正確,也只是『更可能如何』,因為影響人格和行為的因素很多。

情感自尊和認知自尊雙高:這類情況最為理想。他們追求成功、敢於冒險,經受得住批評和失敗,對人友善,積極熱情喜歡探索。可能由安全性依賴發展而來。

情感自尊和認知自尊雙低,不承認:矛盾性依賴發展而出;害怕失敗、不敢冒險,認知上喜歡自我批判破罐破摔,看似『容易接受批評』。但其實對外界的評價很敏感,挫折和失敗對其情緒影響很大。另一種可能是,由迴避型依戀發展而來,他們幾乎完全接受了現狀,對大多數事情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得過且過。前一種可能比後一種可能大。

情感自尊和認知自尊雙低,承認:同樣是害怕失敗、不敢冒險,認知上喜歡自我批判破罐破摔,看似『容易接受批評』。但其實對外界的評價很敏感,挫折和失敗對其情緒影響很大。 但由於自我接納、自我認識程度較高,情況較好。對成功和提升認知自尊的渴望也比上一種情況高。

高情感自尊和低認知自尊:這類型應該比較少。因為高情感自尊往往帶來自我良好的感覺,進而影響人對自己各項能力做出良好評價。不是很害怕失敗,更多的是追求成功。對於批評和消極反饋的接受能力最好。比較積極的要提升自己的認知自尊。

低情感自尊和高認知自尊,不承認:這個估計大家比較喜聞樂見……。低情感自尊下還能有高認知自尊,一般他們『現狀』都屬於非常優秀的,但對外又不承認渴望親密關係。——很眼熟?這不就是動漫電視劇裡面的傲嬌高富帥男豬腳么……=。=!不過地情感自尊會導致對失敗、批評的情緒反應很大(自我增強),而高認知自尊容易排斥負面的評價(自我一致性);所以這類人可能不會太聽得進別人的意見。這種人很難忍受『背叛』。(我這麼好你還這麼對我!?)格外重視事業成就,因為要不同的通過維持高認知自尊來彌補低情感自尊帶來的『空虛寂寞冷』。很多古代帝王可能就是這種情況,皇宮的生活不能給人親情溫暖(低歸屬感、情感自尊),只能給人認知上的高自尊和一部分高掌控感。

低情感自尊和高認知自尊,承認 :基本上和上一種一樣。但因為承認對親密關係、歸屬感等情感自尊的需求;所以對待批評和消極反饋,相對比較能接受,也比較不容易成為工作狂。比上一種好相處。

當情感自尊和高認知自尊一高一低的時候,我們的考慮一個問題:被試是否欺騙了我們?低情感自尊的人可能不太容易信任別人,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認知自尊也很低。高情感自尊而報告了低認知自尊,可能是出於『謙虛』,因為『謙虛』使他更好的得到親近人的認同。

《自我》一書中提及的『不穩定高自尊者』可能就是情感自尊和認知自尊不一致導致的。他們容易受到失敗挫折的打擊,又願意為了體驗高認知自尊而不斷努力。

《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提及『沒有證據表明一些高自尊者會有潛在的低自尊』。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這人表面自大因為內心自卑』。這可能是相關研究沒有區分認知—情感,沒有區分『期望』『渴望』『預期』。

總而言之,我傾向於相信,情感自尊是自尊的本質,認知自尊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情感自尊影響。本來還想寫更多,但是還有許多地方沒想清楚。前文存在的疏漏肯定也多。比如一些不高不低的自尊水平又該如何,是不是把歸屬感和掌控感分看得相對之間更獨立些好,『自尊』這個概念是否真的對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有不可捨棄的價值……?如有發現任何錯誤和疑點,還請各位指正,萬分感謝。看不懂的人也儘管來問,我當複習。

如果有時間,會再另寫篇易讀些,類似隨筆散文的東西,結合自己成長見聞來說說『自尊』這事。感謝所有耐心讀完的人。

—————————————————一條寂寞的分割線——————————————————

以下答案主要源自於《自我》人民郵電出版社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含有個人觀點和思考的部分我會註明,一般在是括弧內,『我』都是我自己,而不是《自我》的作者。先整理出書中的內容,隨後會在本答案前部分給出幾段比較通俗、不那麼學究的個人觀點總結。另外在提醒一下,《自我》的作者是喬納森·布朗。早年支持認知模型,後來轉而支持情緒模型;有可能讓他的寫作有偏袒,我受他影響,可能也會有偏袒。請讀者自行注意。

『自尊是現代生活的萬能葯,它被看成是經濟收入、健康和個人實現的鑰匙,也被看做是無法成功、犯罪和藥物濫用的解毒劑。』

自尊這個概念在學術界非常流行,但絕非是眾口一詞、整齊和諧的那種流行。

有人把它作為預測性變數(通過自尊高低判斷行為、思維、感受等,如「高自尊的人熬夜用心寫出來的答案得不到贊同會讓他在一段時間內對其他答案有攻擊傾向」);有人把它作為結果變數(經歷的事情影響了自尊高低,比如「長期熬夜用心寫答案卻得不到贊同的知乎用戶在測試期間顯示出了低自尊」);有人把它作為中介變數(對高自尊的需求是很多行為、心理的動機,比如「希望自己在重視的領域內得到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的用戶會熬夜用心的寫長答案)

所以——『心理學界對自尊還缺乏普遍認同的定義』。
所幸——雖然沒有『共識』,但是也並非雜亂無章,總體上『自尊』有三種使用方式,三種性質模型。

三種使用方式
①整體自尊:顧名思義,就是你整體上怎麼看待自己。它非常籠統,沒有特定的時間、空間、事件、領域上的限定,而是一種長期的、綜合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評價。有些學者稱之為『特質自尊』。

②自我評價:個體評價自己的能力和特性的方式。它偏向於一種理性上的判斷,是對你某方面能力的評價。比如學習成績高低、長相美醜、道德水平、能不能打好DOTA、會不會勾搭妹子,以及——能不能在知乎上寫出贊同破千的答案,等等。所謂『某方面』當然是很籠統的,比如『智能能力』『情感能力』『體能能力』都可以再細分,總而言之,它強調的是一種評價而是不一種感覺。(實際上評價和感覺兩者互相影響,這是後話,牽扯到兩大自尊性質模型之爭)

③自我價值感:指瞬間的情緒狀態。有些學者稱之為『狀態自尊』(與前文的『特質自尊』相對應)。這個好理解,如果我這篇答案得到我欣賞的用戶的贊同,那我自我價值感就爆棚。它也不是指個體在某領域上的自我評價,更傾向於是指某一件事件上的感覺。雖然常識告訴我們,人心情大好的時候,於人於己都會更容易往好處想,辦成一件事情也會增進你那方面的自信。不過這個概念依舊只用來描述一個事件短期內的情緒感受。

三種性質模型


一、自尊的情感模型
這個理論假設人的自尊在早期形成,即嬰幼兒時期(甚至有可能是先天的)。它把情感感受看做是自尊的特徵。具體來說有兩部分:一者,歸屬感(belongging);再者,掌控感(mastery)。
歸屬感:無條件地喜歡或尊重,不需要任何品質或原因,只取決於這個人是誰,是被愛被尊重而帶來的安全感。
掌控感:我們專心做一件事情或努力克服困難的時候獲得的感覺。它跟評價不同,評價注重的是結果好壞;掌控感注重的是過程中的自我控制和控制事物、任務的感覺。有點像是『心流』。

歸屬感和掌控感都被認為在早期形成,至少早期的經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持有這些觀點的前輩主要有三位: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鮑爾比(Bowlby),安渥斯(Anisworth)。

埃里克認為,嬰兒最初面對的發展階段是——建立與撫養者之間的信任。這種信任感是第一年發展起來的,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歸屬感。不難理解,也只有在這個時期內別人對你的愛是無條件的,跟你的品質無關,只跟你是誰有關(你是嬰兒,你是父母的孩子)。接下來就是『自主或害羞懷疑』,對應的是掌控感。你開始會到處爬、到處看、到處碰東西的時候;如果別人給你鼓勵支持,你就獲得掌控感,保持或發展出自主探索環境和行動的積極性。

鮑爾比認為,歸屬感促進了掌控感的形成:『對各個年齡的孩子來說,一旦他們感到安全,他們就會離開所依戀的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但當遇到警告,感到焦慮、疲倦或者不情願的時候,他們就有一種渴望親近的願望。』

安渥斯則是通過陌生情景法的實驗(1978)描述了這個效應,也就是很多科普文和心理學教科書里(必定)出現的一個實驗。實驗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母親帶著嬰兒(14個月左右)進入一個陌生房間,擺滿玩具和物品,幾分鐘後母親離開進來一個陌生人,再過幾分鐘母親回來。這就有三個階段可以觀察嬰兒的反應:①母親在②母親不在③母親回來
實驗總結出三種依戀風格:①安全型②迴避型③焦慮或矛盾型

安全型佔60%,嬰兒表現為:母親在的時候就開始探索不時回到母親身邊,母親離開的時候會哭鬧,母親回來後很高興並且會和母親交流探索的發現。對陌生人比較友善,容易合作不容易生氣。

迴避型佔25%,嬰兒表現為:母親在的時候很容易和母親分開,母親離開的時候也沒什麼反應,母親回來後甚至試圖迴避母親,對陌生人不在意,不太會尋求幫助也比較容易生氣。

焦慮或矛盾型佔15%,嬰兒表現為:母親在的時候不能離開母親不能盡興地玩遊戲,不願意探索環境。母親離開後非常緊張不安,母親回來後會粘著母親,繼續顯露出一些不安的行為(繼續哭叫)。一方面想親近母親,一方面對母親尖叫踢打。他們很難安撫,對陌生人也不友好,對環境很少探索。

不同類型的依戀能夠預測將來的自尊水平,安全型以來的兒童表現出了最高的自尊。

二、自尊的認知模型
把自尊看成是人對自己的有意識判斷的結果,又有三種分支。
①逐項相加模型: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質打分後直接相加得出自尊水平。比如,總分100,外貌滿分50,內涵滿分50。
②重要性加權模型:各方面能力和品質根據重要性(當事人認為的)高低,進行比例不同的打分,然後相加。比如:總分100,外貌滿分70,內涵滿分30。
③理想自我模型:現狀數值和理想數值之間的差值。差值越小,自尊水平越高。
乍一看的話,②似乎比①要好,但『研究並沒有為重要性加權模型提供很強的支持,簡單把各個分數相加而忽略重要性能同樣好或更好地預測個體的自尊水平』
至於③——『對這個模型的實際考察支持這樣一個觀點,高自尊與較小的「自我-理想自我」差異相聯繫。遺憾的是,差異分數法存在的方法學問題玷污了分數的解釋。』(抱歉,這個方法學的問題我也不懂……)

自尊低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會差嗎?——不是!
自尊低的人相比自尊高的人,的確對自己的評價會相對低,但其實一點都不差。他們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社會心理學上這叫做『自我服務偏見』,是的,哪怕是低自尊的人大多數也都覺得自己高於平均水平。(當然我們可以懷疑這是調查取樣的問題,如果在非美國大學生群體的其他群體里進行調查,可能有不同結果)低自尊的人甚至認為自己更有同情心,更友好,更忠誠,更不輕率。
無論自尊高低,這些華盛頓大學的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都比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高——也就是說自己看自己比別人看自己還好。只是高自尊的人會給自己更高分,自評和他評之間的差異更大。有趣的是——高自尊的人給別人的評分高於低自尊的人給別人的評分,也就是高自尊的人更容易稱讚別人、肯定別人。這點似乎符合我們日常的一種心理分析——老說別人缺點的人心底(潛意識)是個自卑的人——既我們所說的『不尊重自己的人,不會尊重別人。』

三、自尊的社會學模型
這個模型認為: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得到多數人的尊重和重視,那麼我們就擁有高自尊。比如~職業聲望、收入、教育水平、社會地位等等。
可惜,『實際上支持這種聯繫的證據很少』,甚至是『被污衊的少數群體的成員比那些更具有特權的人報告出了更高的自尊』。原因就在於『群體自豪』(group pride),一個典型的歷史案例是美國黑人的自豪運動,還有最近今年國內同性戀群體里某些人的『自豪感』。(如:『一男一女在一起時為了繁殖,兩個同性一起才是真愛。』)
積極評價自己所在群體的人,會比消極評價的人有更高的自尊。自尊和群體自尊之間呈現正相關。至於兩者的因果關係究竟為何,尚無鐵證。
克羅克和梅傑對此作出了解釋,也做了相關實驗。
產生群體自豪的個體的認知方式:
①把消極反饋歸結為針對群體的偏見,而不是針對自己。如:『那傢伙就是歧視中國人,跟我到底怎麼樣無關,他根本不了解我,甚至不了解中國。』
②通過選擇性地同群體內的其他人進行比較,而不與大眾進行比較。如:『男人就該跟男人比,跑去跟女人比誰更心細不是找抽?』或『我在矮子裡面算是高的了,而且長得比較帥!』
③通過降低自己的群體所缺乏的特性價值,並誇大自己群體所擅長的特性的價值。如:『你們西方歐美世界那套強調個人自由和權利的東西是有很大缺陷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們中國文化里團結一致互相友愛提集體考慮才能夠使得我們長久的發展!哈哈哈!你看你們經濟危機了吧!就是因為你們個人太自我啊!……』(以下省略一萬字幸災樂禍的髒話)
實驗如下——
一群黑人學生,做了一些有關他三觀、興趣愛好、人格等方面的問卷。然後告訴他們 ,有一群白人學生會根據你的問捲來評價你。最後分為兩種情況:①告訴他們 ,對方看得到你是黑人,因為鏡子是陰陽鏡。②告訴他們 ,對方看不到你的樣子,也不會知道你是黑人。
①中的黑人同學頗有寵辱不驚的氣度,積極反饋和消極反饋,都不太影響他們對自己的感覺(自尊水平)
②中的黑人同學則相反,知道別人喜歡他就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反之則很鬱悶。
克羅克認為,這是因為①中的黑人同學可以把對方的評價歸因於——這是因為我是黑人(膚色)。②中的黑人同學則只能推斷——他們真的喜歡or不喜歡我這樣的(人格特徵)。

性別也被認為是會影響自尊的。不過研究並沒有發現女性比男性自尊低(應該是指整體自尊)。只是在評價特定的品質和能力上,會出現性別差異,不過差異也非常小。在《自我》一書第二章中提及『女性更容易形成集體主義或互助的自我概念,強調與他人的聯繫和關係。男性更容易是形成個人化的自我概念,它強調自己的成就獨立於他人。有人就認為女的依靠人際品質關係建立自尊,男的依據個人成就和能力建立自尊——不過這個假設的檢驗沒有得到統一結論。

那麼到底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有啥差別?布朗和達頓(BrownDutton)做了相關研究。
首先~讓參與調查研究的人填表,羅森博格自尊問卷,根據得分高低分為三個檔次。最高分檔次的認為是高自尊,最低分檔次的認為是低自尊,中間檔次的參與者去掉——因為說不清到底是高是低。然後告訴他們,接下來大家都要做一個重要的智力測試——嘿嘿,事實上難度是不一樣的,有些卷子死難死難!
做完後在測量他們的『一般情緒』和『自我價值感』。一般情緒就是高興還是難過,自我價值感就是覺得自己牛逼還是傻逼。
結果發現——只要你是個人,面對失敗的時候都會不高興的;而成功的時候肯定是開心的(高自尊的更開心些,但差別不大)。面對失敗,無論是誰,自我價值感肯定也都會下降。那差別到底在哪裡?
差別就在於面對失敗的時候——低自尊的人情緒變動幅度更大,自我價值感變動幅度也更大。
簡而言之,爽的時候大家爽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難過起來低自尊的人更難過。
高自尊的人『寵辱不驚』,低自尊的人『陰晴不定』。
有趣的是——克尼斯(Kernis)做的調查發現了『不穩定高自尊者』。這些人對自己的感覺波動很大。他們和一般低自尊或高自尊者不同的是——無論一般人的整體自尊在長時間內是穩定的,而他們不是。一般人的自我價值感和情緒會因為某件事情成敗而波動,但是複查自尊的時候變化不大。但是不穩定高自尊者不這樣。喜劇演員大衛·萊特曼說:『每個晚上你都在試圖證明你的價值。……』

除了情緒和自我價值感穩定與否,高低自尊者還有什麼差異?
達頓又做了一個研究。他先給參與者做一個測試,比如數學,給出成績後問他你覺得自己數學怎麼樣?接著又問,你覺得自己整體智力怎麼樣?
對於高自尊的人來說:『看來我數學是差,但是我整體智力還是不錯的。』數學測試的成敗,只會影響對數學能力的自我評價,幾乎不影響對自己整體智力的評價(變動幅度甚至小於1%)。
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我特么就是個傻逼!』他們會因為數學做得不好,懷疑自己的整體智力。
更有意思的還在後面——接著問他們:『你覺得你多熱情友好?』
低自尊的人會說:『我不僅智力不行,也不太友好。』
高自尊的人會說:『雖然我數學不行,但是我人還是挺熱情友好的。』
(低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倒全倒了。高自尊者不會,他們甚至會在另一些方面上誇獎認可自己,來補償自己。)
註:書中用數字和測量分數來表示,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閱讀,我轉化成了語言。另外,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低自尊者獲得某方面成功的時候,其他方面的自我評價是否會隨之改善,整體評價是否會改善。不過暫時沒看到這方面的研究。理論上推斷——『不穩定高自尊者』很可能會這樣。

那高低自尊者在行為上具體有什麼差異?
約瑟夫斯(josephs)等人發現相比高自尊者,低自尊者特別傾向於避免冒險——也就是『慫』。因為低自尊者更容易因為失敗而產生消極情緒,為了避免糟糕的感覺,所以他們不冒險。並不是實際上的損失讓他們不願意冒險,而是他們要通過避免知道自己做出了錯誤決策,以此來保護自己。只有在預期會知道他們的決策時好時壞的情況下,低自尊者才會更加避免冒險。如果沒有機會知道自己決策的好壞,那麼在是否冒險的問題上,高低自尊者之間沒有差異。(其實這最後一句我至今沒想明白,什麼情況下不知道自己決策好壞,還能判斷是否『冒險』,難道是指永遠不會知道決策結果?感覺是一句廢話……決策好壞都不會知道,結果都不知道,那『冒險』的感覺還會出現在人腦子裡嘛?)

高低自尊這不僅在冒險行為上有差異,在『自我妨礙』上也有差異。所謂的『自我妨礙』意思是人們有時候會為自己的成功設置障礙,如果這麼做可以讓自己保持『我有能力』的形象。最常見的就是——考試不複習。考試不複習的話,如果考砸了,你可以說:考砸是因為我沒複習,不是因為我笨。如果考好了,你可以說:你看老子多牛!不複習都這麼犀利!所以『自我妨礙』就有兩種功能減小消極評價和放大積極評價;學術上稱之為『自我保護』和『自我增強』。

泰斯假設『低自尊的人的自我妨礙是為了自我保護,高自尊的人自我妨礙是為了自我增強。』他通過一個巧妙的實驗來驗證這一觀點。
他告訴參與者A測驗能清楚地檢測出低能力的人,但不能清楚地檢測出高能力的人。B測驗相反, 能清楚地檢測出高能力的人,但不能清楚地檢測出低能力的人。
結果發現,低自尊者不會練習A測驗,高自尊者不會練習B測驗。

以下是我的理解。
就A測試而言:①很努力練習,結果說你低能力,那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②不練習,結果說你低能力,可以狡辯說是因為沒練習。③很努力練習,結果說你高能力,那不算啥天大好消息,因為這測試不能清楚測出高能力。④不練習,結果說你高能力,同樣也多大沒用。①的結果最可怕。
就B測試而言:①很努力練習,結果說你低能力,那沒關係因為本來就不準。②不練習,結果說你低能力,也是沒關係。③很努力練習,結果說你高能力,那挺高興。④不練習,結果說你高能力,那就最高興。因為測試能夠準確識別高能力。④的結果最好。
因為低自尊者非常害怕被判定為低能力,所以不練習A,萬一被說是低能力,就可以說:這只是因為我沒練習。
而高自尊者希望毋庸置疑的證明自己高能力,所以不練習B,如果測驗成績理想就可以說:看我能力多高,不練習也高。
我個人的理解是:高自尊者追求最大化的快樂、成功,甚至不惜冒險。低自尊者則儘力避免最糟糕的失敗,不惜放棄可能的巨大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在A中,低自尊者選擇了不努力,因為必須極力避免①這個最可怕的結果,抓住②這個救命稻草。在B,低自尊者不選擇④這個高風險高收穫的選項;而願意麵對①③這兩個結果。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低自尊的人不相信自己努力就可以擺脫在A中被判定為低能力的結果。所以在A中不努力。而在B中因為非常安全,不會有鐵證說自己低能力;這時候他們就願意努力,而且選擇了努力來保證得到『高能力』的評價。低自尊這在B中的努力練習,也可以看做是長期不努力後的一種反彈——『難得老子能夠毫無顧慮的拼一把!此時不拚命更待何時?!』

而對於高自尊者來說,在A中他們不害怕被說成是低能力,也不認為自己會被說成是低能力;所以他們願意努力,哪怕努力的結果是一個不太靠譜的『高能力』評價。其實在A中,高自尊者要得到的是『我很努力』的積極自我評價,而不是那個不靠譜的『高能力』評價。另一中理解是,在A中『高能力』評價雖然不靠譜,但是有總比沒有強,高自尊的人極其渴望自我增強,也就願意為它努力。而在B中,高自尊者想:『老子努力了會被測出高能力我早料到了,我想知道的是我不努力是不是也算高能力』。故他們不努力練習,因為不屑於結果③這個『蠅頭小利』,他們要的是自我增強最大化的④。
A可以大致描述為:你會不會成功不知道(有沒有高能力不知道),一旦失敗你就死定了(低能力準確測得),你還努力不?
B則是:你失敗了也沒事(低能與否不確定),啥也不幹利益可能最大,努力一下收益也會不錯(高能力準確測得),你努力不?

接下來說任務表現和堅持性

在沒有任何先前經驗(即便做過也不知道結果)的情況下,自尊對任務表現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先前都失敗過,低自尊者在下一次任務里,表現得會比高自尊者更差(也就是說高自尊者其實也差)。如果僅僅是想像結果會很糟糕——哪怕之前沒做過這件事情——低自尊者的表現也可能被影響而變糟。
原因至少有兩個。①低自尊者把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變得自我關注,而不是關注任務。②主動退縮。由於失敗過,低自尊者不像高自尊者那樣能堅持。(我的理解是,因為他們的消極情緒和低自我價值感反應太強了。導致分心,導致不想經歷第二次失敗。)
雖然失敗後繼續堅持好像沒什麼『適應意義』(這應該是進化心理學上的含義:這個獵物打不到我不死磕,換一個還輕鬆些。)但低自尊者好像不能敏感地知道什麼情況會獲利,而哪些情況不會。(意思大概是,分析總結的能力較差。)

最後~說一說『社會比較』。伍德(Wood)發現,低自尊者在獲得成功後急於社會比較 ;而失敗後往往主動避免社會比較。所謂社會比較,就是和別人比。(因為單說『比較』,詞義上包含和自己過去比較)。這再次證明,低自尊的人更傾向於自我保護。

接下來具體說說認知模型和情感模型對高低自尊者差異的解釋。


認知模型
認知模型認為低自尊者不敢冒險、失敗後更痛苦、更不會堅持、更害怕失敗,是因為他們的認知方式有問題,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想法』『觀念』『思路』。
具體過程如下:
對自身能力的消極想法——&>預期會失敗——&>將失敗歸因為自身能力低——&>泛化到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不能通過自我肯定進行補償——&>情緒痛苦
這看起來很合乎邏輯,也符合日常常識,更能夠從前面我們介紹過的實驗研究中找到依據。尤其是在泛化到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和不能肯定自己其他能力來補償,這兩點有直接的證據。

(老實說,認知模型無法徹底說服我,原因如下,這部分並非改寫書中,是我自己的想法。
『將失敗歸因為自身能力低』似乎不是低自尊者的獨有的。因為在前面介紹的實驗中,高自尊者在測驗失敗的時候也會認為自己該方面能力低。
而且認知模型無法解答進一步的追問:為什麼低自尊對自身能力有消極想法,為什麼他們將失敗歸因為自身能力低……?低自尊的這套認知模式,到底是怎麼來的?
從學習和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外界『教』給他的。例如老師、父母,在責罵的時候直接或間接使用了那套認知模式,他們指責孩子能力低、誇大孩子其他方面缺點、喜歡翻舊賬、傾向於就一個問題誇大到孩子多方面的缺陷。但是這還是會有問題:那麼最一開始,是誰『發明』了這套認知?或者我們該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這麼想,只是在一個瞬間、一段時間內,這套認知偶然出現後被保留了。但這種會讓人痛苦的認知方式,為什麼會被保留呢?按理說,我們不是應該追求自我增強,拋棄對自己不利的想法嗎?
另一個疑點是:按照我們個人經驗,面對失敗的時候我們都會很快的感覺到低落。而不是經過一番認識過程後才感覺到低落。固然,積極的認知可以很快的安慰和鼓勵自己,消極的認知 會加大消極的情緒。但是我們也發覺,人的情緒低落的時候更容易產生消極認知,積極情緒下容易產生積極認知。似乎是情緒影響認知更容易更快速,而認知要影響情緒似乎比較慢比較少見。當然我並不記得有實驗數據直接支持了這種日常經驗。而且總有例外,如頓悟帶來的正面情緒爆發。)

情感模型
情感模型假設,在小時候,低自尊者只要一犯錯,他們的自我感覺就會變得很差。長此以往,一旦面對失敗,這種情感便會再次激發。這類似條件反射中的『泛化』。這種情緒不受認知控制,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的、內在的、也是非理性的。比如打翻牛奶的孩子並不會想:「我打飯了牛奶,這意味著我身體協調能力差。具有良好的身體協調能力是社會所期望的。我幾乎沒有其他值得驕傲的品質來彌補這種缺陷。因此我很差勁。」——要是有這樣的孩子,那世界會是怎麼樣……。
情感模型認為,低自尊者面對失敗和挫折,會自動地讓他們自我感覺很差。
情感模型將人早起的經歷和後來對挫折的反應對應起來。愛潑斯坦(Epstein)說:『高自尊者通常有一對很愛他們的父母,他們以孩子的成就為榮,並會容忍他們的失敗…………。相仿,低自尊者卻有一對不贊同他們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失敗很苛刻,對成功也只有短暫的快樂。……』
(我怎麼看這段話?——我覺得愛潑斯坦的從小到大的老師一定不錯,否則他一定會把老師也拉下水=。=!)

為什麼低自尊者更不願意冒險?認知模型和情感模型之間也有爭論。認知模型認為,低自尊者對成功信心不足。情感模型認為低自尊者是因為太害怕失敗的痛苦。(這個問題上,哪一個更可信呢?我認為是情感模型。因為前文我介紹過,低自尊者在確定自己低能力不會被清楚檢測出來,而高能力會被清楚檢測出來的時候,他們會很努力練習。可見,他們不會信心不足。我很詫異,書的作者居然沒提這點……。)

布洛克納(Brockner)認為上述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低自尊者面對社會問題時更加脆弱。缺乏自信,對反對和批評過度敏感,這些都使得低自尊者常常屈服於別人的意志。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低自尊者和很多青少年的消極行為——藥物濫用、危險性行為、酗酒等——聯繫在一起。因為這些行為常常是同班壓力的產物,低自尊者不能抵禦。(對於這點,我認為可以進一步仔細分析,先不談。)

自我一致性和自我增強的爭論

自我一致性:人總是努力保持自己信念、態度和行為之間的一致性,一致性喪失將會給他們造成緊張感,並驅使人去消除這種緊張感。(也就是日常所說的說到做到,不能兩面三刀,不然自己都鄙視自己。而且會儘力保持自己觀念、行為、態度不變。否則會導致『認知失調』。)
自我增強:人總是努力去獲取良好的自我感知,如果這種願望得不到滿足,就會變得更渴望。(讓自己感覺爽,要讓自己覺得自己牛逼。而且你不爽的時候更不能忍受有不好的事情出現,本人提醒:珍愛生命,遠離不爽中的女漢子!)

根據自我一致性理論,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不容易接受消極的反饋。因為這和他們本來積極的自我概念相衝突。
自我增強理論則想法,它認為因為低自尊的人已經不爽很久了,所以他們更不容易接受消極反饋,受到的影響也會更大(也就是會更不爽)。

誰更有道理呢?施勞格爾(Shrauger)挑燈野戰——哦不,是挑燈夜戰看了前人的文獻。發現,兩個理論都有研究證據支持。究竟支持哪個理論,取決與考察的是認知反應,還是情緒反應。人對消極反饋的認知反應和符合自我一致性理論的預測。人對消極反饋的情緒反應卻是符合自我增強理論。(在這裡吐槽一下《自我》一書的翻譯,這段原文里高低自尊者搞混了兩次。)

而人對積極反饋的反應更複雜。按照自我一致性理論預測:低自尊者面對積極反饋的時候會變得不自在(誇你你會感覺很奇怪),因為這和他們的自我認識不同。雖然有研究支持這種預測,但更多研究不支持。大多研究發現自尊心在對積極反饋的反應上沒有影響。

還有一個『自我驗證理論』。自我驗證是指,人總是要通過他人來檢驗和肯定他們的『自我概念』,即使『自我概念』是消極的。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俗稱自甘墮落破罐破摔唄~。提出這個觀點的是斯汪和其同事(SwannDe La Ronde)。他們認為低自尊者被兩種對立矛盾的動機折磨:①需要自我良好的感受,這使得他們去尋找並歡迎他人的積極反饋。②他們並不希望別人對他們有過高的評價,因為他們覺得他們沒有能力達到這樣高的水平。
糾結啊~。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自我驗證的需要可能會使自尊者尋求和維持消極的人際關係。(抖M?這點有空再細論,先繼續正文,我要早點睡!)

整體自尊和具體自我評估
自我增強和自我一致性的爭論跟另一個問題密切相關。自尊心到底是應該被當做整體的人格變數,還是個體在特定領域內評估自己的變數?也就是一開始所說的自尊的三種使用方式的前兩種,到底用哪一種合適?用整體自尊,還是自我評估?
在我看來整體自尊、自我增強、情感模型與自我評估、自我一致性、認知模型;分別組成了兩個爭執的陣營。

研究表明,自我評估能更準確的預測當事人成績;而整體自尊能更好的預測當事人的主觀幸福感。其他方面的預測嘛……就比較混亂,分不出優劣。自我的作者認為,這兩個概念都重要,施勞格爾的情感-認知區分理論給了我們啟示——心理生活有不同側面,兩個概念都重要,它們影響的方面不同。

(為什麼我認為整體自尊和情感模型應該算是同一『陣營』?雖然整體自尊調查的也是能力,但是在讓當事人評價自己各項能力的時候,我認為,它也會喚起個體全方位的回憶。當你想的方面越多,你越容易得出一個整體的『感覺』,而不一定和你一個個項目去評價的時候打的分數一樣了。因為人的精力有限,而回憶越多,越容易帶進情感。)

《自我》作者的總結和提高自尊的建議
如前所述,《自我》的作者更多的是支持情感模型。他寫道:『認知模式嘉定的低自尊的特性是自我批判,很多子弟尊這都不符合這樣的定義。他們認為自己具有很好的品質,雖然他們在失敗的時候感覺到恥辱和羞愧。這並不是因為缺乏積極的自我評價,而是一種無法說明的差勁干,一旦失敗就自動表現出來。』這其實在前文也有提及,比如對華盛頓大學學生做的調查發現,低自尊者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依舊是『略高於平均』,低自尊和低自我評估不等同。『我不認為人們對自己的想法和他們對自己的感覺無關,但自我評價也不是相關思考的結果、在自尊背後的認知發生在前意識水平,它們可能是愛潑斯坦所謂的體驗系統,而不是理性系統的一部分。』

關於提高自尊《自我》作者的認為,要求『學會積極地評價自己、把失敗歸因為外界因素(而不是自己能力低)』這種方式來提高自尊雖然有道理,但也有問題。因為『這樣做同時也就是在鼓勵他們把自我價值感同他們取得成果、知覺到的競爭力等緊密聯繫起來。最後這樣的策略會使得人們出現適應不良。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完全做好,除非我們僅僅基於自我評價來建立自尊,否則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自我感覺很糟糕。
這段有點繞口?我來解釋一下。
①失敗歸因到外界,成功卻說是因為自己。這不符合邏輯,而且經常這麼想,這麼說,可能變成一個很討厭的人。抱怨別人,不反思自己。想想辦公室里那些失敗就怪別人,成功卻邀功的人有多噁心……。
②要人從積極的自我能力評價和成功中找到自尊,這就等於在暗示:除非你做好了,能力高了,成功了;否則你不能自我感覺良好。而這種認知,顯然是『失敗是因為我能力低』這個歸因給人痛苦的基礎。『我能力低』和『我很糟糕、我該難過』之間,並不一定是等同的,不是必然聯繫。只有加上『你的價值、你的情緒應該取決與能力高低和成敗』這個認知(無論是外顯還是潛意識的)這個模式,失敗才會讓人痛苦。
所以應該『連根拔起』,完全放棄『自我評價-自尊』之間的必然聯繫。
③就算徹底改變自尊和自我評價之間的聯繫,也應該添加其他自尊的來源。不能『僅僅基於自我評價來建立自尊』。你可以說『我父母很愛我,我女朋友很愛我,我基友很愛我……,甚至別人的父母很愛我,別人的女友愛我,別人的基友愛我……』

作者最後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幫助人們認識到「我做不好也沒關係,那並不意味著我很差。」不幸的是,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著難。我不是臨床心理學家,我在該領域的建議不過是直覺而已。同時,我的直覺還告訴我,安全的人際關係能夠創造高自尊的歸屬感和掌控感(我看做定義高自尊的特徵),其中人們可以感覺到自己被無條件地關愛和接納。』也就是說,找個無條件愛你的人是提升自尊的最根本途徑。——當然前提是你相信有無條件的愛,又相信對方真的無條件愛你。至少你的專註在愛的體驗上,而不愛的真假優劣上。

至此,一萬四千四百九十四字(15494)。

補充部分
14年8.22
與其說『找個無條件愛你的人』不如說『有個』無條件愛你的人。因為刻意的『找』會讓人變得嚴苛、著急,反而讓安全穩定的關係難以形成。『歸屬感是別人給的』這話也不準確,因為感覺是自己腦子產生的。應該說,歸屬感是需要一個對象的,對象往往是別人,但選擇認可那個對象則有自身的決定起作用。理想條件下人應該歸屬於自己,或同屬於一個互相認可的關係。
13年9.29
感謝@曾舉臣知友提供以下觀點

關於『不穩定高自尊者』,我認為這種人的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他的父母一個很愛他,一個不贊同他。我之所以提出這種觀點,是因為按照樓主此文中所言,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不穩定高自尊者』,而且我的父母一個是高自尊型,另一個是低自尊型。我認為從我的實例中抽象出來的這個觀點看上去是有說服力的。等待進一步檢驗。

最後,看起來高自尊比低自尊好這麼多,為何還有這麼多的低自尊的人存在呢?我想答案可能在於環境。本文中有提到「高自尊者追求最大化的快樂、成功,甚至不惜冒險,低自尊者則儘力避免最糟糕的失敗,不惜放棄可能的巨大快樂。」 在很兇險的環境里,低自尊者竭力規避風險的這一特性使他們能更好的生存。然而環境是會變化的,在一個相對安全和穩定的環境里,高自尊者的表現就要好得多。用一個數學模型來表示:兇險的環境里:風險收益比過高,選擇保守策略收益較好;和平的環境里:風險收益比低,選擇大膽冒險的策略收益較好。

無論是父母一方很愛子女,一方不贊同子女;還是雙方都有一種『愛又苛刻』的矛盾態度;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兩者給子女的感覺都是——過山車,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不穩定。

高低自尊的確可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不過『很兇險的環境』和『安全穩定的環境』似乎不常見,而且高低自尊者對同一環境可能有不同判斷。我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過去的環境(廣義是所有環境,包括家庭)決定了自尊高低,而一旦形成以後哪怕換了新環境,人在固定的情感模式和認知模式下,也難以改變。事實上人的改變一直都是不容易的。高自尊者換到一個兇險的環境後變成低自尊者的可能性,低自尊者換到良好環境後變成高自尊者的可能性;我認為前者更大。因為前者有適應的必要和壓力,後者則是『錦上添花』改善體驗。低自尊者傾向於安於現狀甚至破罐破摔,改變情感模式、認知模式變成高自尊者需要『想要更好』的強烈訴求,而這是低自尊者缺乏的。

剛剛動機老師在某問題的答案下,我看到有人說,有學者進一步細分『迴避型依戀』,分成恐懼型和疏離型。恐懼型的人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敢進入親密關係,疏離型的人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因此拒絕與他人互相依賴。
我答案里的『迴避型』只考慮『疏離型』。『恐懼型』對我來說更接近『矛盾型』,因為他們還是有較高渴望和期望的,只是不敢,預期低,這是矛盾。
『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原本的命名是根據觀察到的『行為』描述而生。我則傾向於根據推測出的『心理過程』來給不同類型的人歸類。特此說明,請各位明辨根據自己喜好選擇。若要討論,說明你使用這些辭彙時候用的是哪一方思路。


看最近魯豫採訪導演李安,當被問到,現階段您最大的幸福感是什麼?李安回答:我太太能夠對我笑一下,我就放鬆一點,我就會感覺很幸福。

他還說: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可以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尊敬,你每天還是要賺來他們的尊敬。

「你要達到某一個標準,因為這個是讓我不懈怠的一個原因。」

這是我很認同的處世哲學,一種出自於自我的內在評價體系,即使需要得到的反饋來自於他人,但是因為這個前提是出自於我的發心——所以我認同,並且以此提醒自己,要依靠自己去爭取一份尊重。

當我把這個觀點拿出來分享的時候,當然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難道家人不就應該相互尊重的嗎?為什麼要用到「賺」這個詞語,是否太過於勢利了些?

我不作反對,反而想要順著這個邏輯,說說我們日常生活里的表層尊敬,外加內層尊敬。

我們處在一個被人尊重,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人際關係層面里。這一個定義里的尊重,所參照的標準往往都是世俗上的年長,名利,地位,人生成就,以及具體的合作關係里的強弱對比。

於是我們從小要被教育,要尊老愛幼,長幼有別。再後來進入學校,開始學會尊師重道。再是出到社會,更是要尊重那些決定著我們工作考核評分的掌控者——無論是HR,你的領導,亦或者是客戶等等。

我並不認為這一層尊重的表達有多麼複雜,基於甲乙雙方,市場經濟下的需要以及被需要,以及優勝劣汰——我們遵照這些法則,所以可以在自己有話語權的時候享受被尊重的成就感,以及也需要在自己依賴另一部分人的時候,過渡一部分尊重給予對方。

而真正讓人覺得不易得來的尊重,則是一份發自內心的尊重。

我有好些個朋友,從前是在知名的大公司就業,出入高級場合,習慣了被擁戴以及讚賞。有一天自己離開大公司,發現從前那些熱情朋友,突然一夜之間就消失,甚至連點贊之交也都算不上。

一開始當然也是失落,而後卻也不得不接受這一點。這是我一直秉承的觀點,當你離開一份工所之後,還有相互往來的同事或者同事,那便稱得上是朋友升級了。


當你脫掉那一層職業的外衣,依然有人願你出來與你赴約一場,那麼便是因為你這個人本身的人格魅力了。

這是我所理解的,當你去除掉那些外在加持的光環,還能得到的一份尊重,那便是最難的尊嚴成就感了。

這樣的一份尊嚴獲得,在親密關係里尤其難得獲得。

如果說常規的人際關係,你尚且可以規避自己不好的部分,集中展現自己的良好品行。

可是之於與你最靠近的伴侶,家人而言——這是跟你相處時間最長的人,你的好與不好,點點滴滴都會貫穿在日常的時刻里——這是你無法作為演員可以表演出來的部分。

回到李安導演所表達的這份「賺來的尊敬」,我所理解的部分,便是在於,我們所得到的一切並非是理所當然的。

那些外在世俗意義上的教養,包容,理解,這些我都願意承認以及接受。可是在一段親密關係里,僅僅靠這一部分的道德力量維繫,在時間長遠的發酵下,也會變成一種綁架。

作家嚴歌苓說起白天在家寫作,自己的先生下班時她會盡量穿戴整潔,頭髮梳理整齊,神清氣爽,讓先生看到一個乾淨清爽的女人——這是一個紀律,是給先生的一種視覺待遇。

「很多女人認為,走進婚姻就是走進了終生保障——我騙到了長期糧票了,無論什麼形態我丈夫都會要我的。可是懂事的女人是不能夠這樣的,不能說我一筆『掙』進來了這個男人,不能把任何事情想成『該著』,你還要有一種儀態,而且還要繼續去『掙』得他對你的愛。」


她的這個邏輯,跟李安先生的不謀而合。

也看過很多關於關於養育孩子的觀點,到最後我還是願意相信,以身作則依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你不需要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而是讓他看到你在做什麼。

我從來不覺得孩子很幼稚,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很是迅速而直白的——只要你自己先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他們也會想成為如你一般的人。反之亦然。

這便是我所理解的,最好的被敬重方式,一定是你自己身上所具備的品質。它不一定要有錢有權有勢,或者很美很帥。而是在於你散發出一種始終維繫的特質——堅持有韌性,聰明有個性,低調內涵,悲憫善良,正能量,同理心——無論是哪一種,重要的是,它已經是你人格的一部分。

人與人之間一旦長久相處,難免會產生厭倦,一味洗腦彼此我們一開始也有過很好的過往,或者說「反正也就這般了,總不能還過不下去了吧?」來讓自己去逃避責任,這是很消極的價值觀。


不如就一開始就在自身建立屬於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從對方身上尋覓一份值得讓你發自內心尊重的魅力——這才是長久親密關係維繫下去的正向打開方式。

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一份穩定的人際關係里,最重要的原因真的便是勢均力敵——這個看起來是有些勢利的詞語,卻是維繫一份親情、愛情、友情最好的參照法則。

我總覺得,一開始就在心裡梳理一層要靠自己去爭取尊嚴的認知,反而更能建立一份內在驅動力——它讓你知道在得到別人的尊重之前,先得不辜負自己——於是從獲得自我尊嚴認同開始,順便也就獲得了他人的尊重。

記得小時候接受的價值觀里,被教育要學會自愛自重,才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延伸到長大後的成人世界裡,我更是覺得可以延伸為——我們要明白獲得尊嚴這件事情的不易以及需要持續,才會更加激勵自己去獲取,而不是被其拋棄。

我堅信所有的故事一開始都是以愛之名的,父母之於我們的愛,跟所愛之人的火花,以及我們對於自己孩子的那份愛。可是想要讓這一段段關係能夠對抗得上時間的無情,我們只能帶著清醒的謙卑前行——因為我愛他們,所以我更想贏得自己所愛之人的尊重。

當你開始明白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什麼所謂的理所當然的時候,或許你也更願意去接受事實本身——那就是對於生活而言,你真的有用心投入多少,它是會給予你相對的反饋的。

那些你逃避過的一切,終有一天要被拿出來償還。那些你一點一滴種下的種子,終有一天也會讓你豐收碩果累累。即使如我一般悲觀之人,也願意秉承勤懇的念頭,去積累,去播撒,然後再去等待。

越到後來越是感慨,這世上很多人都不可靠,很多事情都是無法掌控的。伴隨著失去,我們也會越發失望。


我覺得能夠抵抗這份失落的,一定是,也只能是來自於你身上的東西——別人帶不走,它也不會拋棄你。這樣東西叫做尊嚴,延伸開來,可以是安全感,自信心。

你可能需要很多年,甚至是一生去建立以及維繫它——並且它有時候很脆弱,因為生活並非事事如意——可是即使這般,你也需要它陪伴著你,更有勇氣地生活下去。


自尊的含義 佘炤灼 說的很清楚了,我來補充說下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的區別吧。外顯自尊指的是,我們人可以意識到的,並且清楚明顯某些行為是由於我們自尊促使產生的。內隱自尊則描述的是我們意識層面無法接觸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潛意識。內隱自尊一般無法測量,通常通過的對一些積極和消極描述個人特徵的辭彙的反應時來評判一個人的內隱自尊高低。打個比方,有人覺得自己非常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這是外顯層面的自尊低,但是外顯自尊低並不代表這個人的全部,內隱自尊同樣會指導我們的行為。同時,外顯自尊低也不表示內隱自尊低。所以設計一個實驗,主要是辭彙反應,我們在電腦屏幕上按照一定時長顯示不同的辭彙,這些辭彙有中性的,比如心情,行為等詞。另外有積極和消極的辭彙,比如漂亮,醜陋,優秀,可恥等等。然後讓被試在看到每一個詞的時候,儘可能快的按要求按鍵。電腦會計算被試按每一個鍵的反應時間,以及正確率。理論認為,人有自我尊重的傾向,無論他的外顯自尊顯示如何。所以內隱自尊更能顯示出一個人在經歷了自己的人生之後,對待自我的看法。內隱自尊對於一個人的來說,無論是工作,生活,感情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當然,這是其他的一些相關研究來證明了。關於內隱自尊,主要就是這些。


我不是科班學心理學的,但愛看心理學著作,可惜看了總是記不住概念和框架(不用考試嘛),但它們肯定內化為我無法細數的營養。所以我不負責學理部分的定義設定和邏輯推論。

但,一切問題都可以用不同的框架去思考和回答。我致力於偶發靈光,這一次是「
宇宙視野」。要是跑偏了,大家權當看笑話消磨你無聊時間(能逛到這裡別說你有要事,承認自己無聊吧就),呵呵我完全不在意,對呢我就是這麼愛自己的思考。

本來在評論一個答主的回答,但越寫越有話說。一步步來吧。

首先,我覺得人對於感情,不應該向外苛求,一旦對外有所求,尤其是求人之愛,不管什麼程度和種類的愛,就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限制」。

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並且相信:不論外界如何、他人如何、自己如何,我對於「我」的愛,是無條件的。自愛,是永遠的避風港,是風暴中平靜的中心眼,是無名無形又無比堅固的聖殿,是外界無法染指的靜謐之泉。

那麼就有了安全感和某種終極的歸屬感,就有了任何人和事甚至命運奪不走的無敵盔甲

我之前不這麼想,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時我沒有安全感也根本不知道何為歸屬感,自覺或不自覺的討好或奉承他人,忘了自己的真實需要,活得累那是內心我自己看不見,我看見的是自己活得不舒展,這就太難看了這。但現在,我知道了自愛是第一要義,我也是這麼相信的。

轉變的理由是「宇宙視野」:由於機緣巧合或者真有那命運的安排,我來到這孤獨又暫時無解的宇宙,化成現在一個肉身的我,我沒有理由不為自己感到慶幸甚至----僥倖,誰知道百年之後千年之後我會變成哪顆星星的塵埃呢。啊,星星的塵埃,就像我時時仰望夜空那樣的瑰魅啊。我總(終)會在某個時間和空間里,有機會以不是現在這個「我」的形態,遨遊於蒼茫天宇的吧。想到這裡,我真的覺得好安慰啊,好幸運啊,原來:我是不滅的啊!我現在是我,但假以時日,我也可以是一切啊。現在不知道誰賜予我的偶發的一次地球人類的機會,我學習我交友我工作我忙碌我墮落我空虛我偶爾心靈升華,我tm為什麼就不能好好愛自己一回呢?!我既然尊重很多虛無縹緲的所謂價值,感慨並熱愛許多眼見或耳聞或腦海中的美好,那麼自己這一輪生而為人的俄羅斯輪盤贏了的旅程,本身也是冥冥之中的最大奇蹟啊,起碼,起碼對於我自己是百分百的奇蹟啊!!自尊,如果表示「尊重這個天體中含有的所有元素來構成的現在進行時態的"我",以及將來時態的"我"無限可能性」,本來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啊!!!

又是於是一切變得輕鬆了,一切也變得清晰了。

至於他人的愛,我保持開放的歡迎(有時候是根本無所謂啦),但不再(強)求。我們都是此時此刻的瞬時存在,來往聚離,實在是再平常不過的無序碰撞。我已經能夠首先和我自己打得火熱。好像佛教也有類似的表達,我不愛掉書袋----我記不住很多名詞概念----所以就不再闡釋了。總之效果是:感覺實在是太輕鬆了,快樂了很多,安全了很多。提起來還想要」哈哈「幾聲。哇哈哈。

我有了無條件愛自己的保護,終於可以平等的對待其他所有人,不仰視不俯視----在宇宙中我們都是有時可愛有時可恨有時無聊又無謂的一剎那而已嘛
效果也是:輕鬆了,快樂了安全了。還有, 我因此發現真的很多人,原來是那麼的缺乏安全感,人們找愛求愛執著於愛痛苦於愛,卻忘了真愛最初的來源。很是遺憾的。

由是,我對於」歸屬感只能由他人給予」,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有些人,是不需要其他人來支撐自己內心歸屬的----且不說有「獨身主義者」這一類人----他們給自己以歸屬。甚至有些人,自身強大到能夠輻射出濃濃的光和熱,是他人守望的燈塔,是他人取暖的太陽。或者,這是神的境界?

但是我相信有這樣的存在。

以上是我理解的,自尊的實質。

祝大家先好好自愛,自愛不需要理由,如果你真的需要,我的「宇宙視野」可以拿去參考。有自愛,就能夠自尊,對呀愛都愛了,尊重那是順理成章的了。再貪心一點,我也祝大家幸運到有人愛也有人去愛。

但別忘了,自尊在心,方能瀟洒自在,方能活得舒展。就像我們曾經在宇宙中的永恆漂流聚散,那本是多麼不羈而浪漫的一件事兒啊。有緣的人們啊,咱們某顆星見。


個人經驗看到錯的更容易想到更對的,所以來拋個磚……
自尊建立在人際交往基礎上,是一種對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的期望,在內心比較所遭遇對待後滿意感的體現。


讀《溝通的藝術》收穫的觀點,感覺通俗易懂、邏輯通順,比較有解釋力,在此整理為本題答案。

首先明確定義,自尊的核心是自我評價。而自我評價又是什麼呢?自尊是如何形成的呢?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孤島上,沒有和其他任何人產生過接觸,那麼他是很難有自我評價的。他可能胖,可能瘦,可能高,可能矮,但他並不知道這一切是好是壞。

所以,進一步地,自尊是我們假想的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值。這就區分出了高自尊和低自尊的差別:高自尊就是認為自己受到他人喜歡,自己的屬性是好的,如「我胖嘟嘟的很可愛啊」;低自尊就是認為自己不受到他人喜歡,自己的屬性是差的,如「我這麼胖,好醜」。這一方面也解釋了自尊心強的人有的時候抗打擊能力可能會差一些,受到嚴厲批評的時候反應會強烈一些的原因。

進一步深挖,我們會參考哪些人、在我們哪些成長時期對我們的評價來形成自我的自尊呢?前一個問題很簡單,是我們身邊的重要人物,如家長、玩伴、老師等;後一個問題結合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對於一個人的自尊來說,兩個重要時期便是孩提時期和青春期。這樣,我想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不同教育方式對孩童成長之後的自尊心高低的影響了。

一點小收穫,以上。


自尊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特質,比如特質自尊高的人,堅信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所以就會比較自信。其實這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態度,而這種態度來自對自我的情感體驗。

我這裡為什麼要說「特質自尊」呢?是因為還某一種自尊的表現形式,就是狀態自尊。

|自尊需要巧無聲息地驅動行為

從馬斯洛的需求和動機理論可以知道,其實追求自尊是很多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就是要幹嘛呢——讓自己感覺良好,體會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和有能力的。就像現在很多人喜歡通過各種媒介「裝啥啥」,其實是在獲得一種優越感,背後是獲取自尊的動機在驅動。

可以說,人只要清醒著,每時每刻都要維持和保護自己的自尊,一旦自尊面臨威脅人們就會陷入焦慮和恐懼的心裡環境中。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很重視學業表現的人,老師的批評和否定可能就會讓你焦慮不安,為了擺脫這種威脅:有可能自己努力一點; 當然也有可能就會背後損一下老師「這老師沒水平、不識貨」,自尊也就得到了保護。

人對自尊的需要和追求其實源自一種自我保護,如果沒有這種自尊的機制,也許早就滅絕了。一般來講,對自尊最大的威脅來自哪兒呢?是人際關係。有一本著名的書「心靈、自我與社會」,講到一種理論「社會度量計理論」,就把自尊作為人際關係好壞的「度量計」來理解,就是當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諧的時候,父母親友間的相互幫助和諧共贏,你的自我感覺就會比較好。而反之,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比如朋友態度變差、男女朋友開始疏離等等就會讓自尊下降,接著焦慮不安的情緒就跑出來了,這在實再告訴你需要去修復關係了,既提供了信號,也提供了驅動力。

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維持自尊的需要,人際關係出問題了也沒有感覺,也不知去維持,是很難在社會中生存的。

這就說了狀態自尊的作用,人每時每刻的自尊其實都在變化,起起落落,而人就會做很多事讓這種自尊維持在自己感覺舒服的位置。

這能驅動日常的很多行為。

比如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團隊中,總有那麼幾個不太會說話,交流的時候也不太說話,你會覺得他是不是很弱,結果他做出來的東西真是讓人驚嘆!當然不是說他做的有多好,但確實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期望。其實我對他們的理解,他們無法在團隊交流中出風頭,也就是無法在說話方面獲得自尊,就會在其他方面做足功夫。

還有就是,我一直都很難理解為什麼男人要打女人,尤其在有些地方。後來我看到一些材料,說打女人的男人一般都是社會生活的失敗者。我突然可以理解,那個失敗的男人只有在打自己妻子的時候,才能體會到作為男人的優越感和自尊感,而這是他在外面無法獲得的。

其實獲得自尊是人的天性,也是大部分人日常無法擺脫的狀態。關鍵是如何用比較合適的方式方式去獲取。比如上面講過的通過貶損否定自己的老師、打別人獲取優越感等等,都是有問題的方式。


不是尊敬自己嗎

這東西很靈活的,有沒有尊敬自己不看行為,自己才清楚有沒有尊敬自己。比如罵人,正常交流罵人是很掉鏈子的事情,等同侮辱自己。吵架罵人絕對是尊敬自己。如果習大大罵我,絕對是是在尊敬我,抬高了我的身份。


自尊在你沒有放棄之前你都沒有深刻體會,我放棄自尊一年多,整天大腦不受控制,總是有很多瘋狂的年頭,活著變成煎熬,感覺自己啥都可以做,失去所有興趣,快樂


作者:謝曼殊
鏈接:【心理學筆記】自尊的重要性 - 寫作的愉悅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自尊,這是我們自我提升的動力。

什麼是自尊?

自尊(self-esteem)也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全面評價。

  1. 自戀:過高的自尊會變成『自戀』。這種類型的人更以自我為中心,重視個人的成功而忽視他人的感受;

  2. 自卑:自尊過低也就是『自卑』。這種類型的人總覺得周圍人在批評和拒絕他們,更容易產生焦慮、孤獨、暴飲暴食等癥狀;

  3. 安全型自尊:也就是心理學家提倡的社會人格。這種類型的人不是因為外在條件(成績、長相or金錢等),而是因為自己的內在特質感覺良好。

自尊為什麼重要?

俗話說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大多數人都會極力維持自己的自尊。

研究證實,社會拒絕會降低我們的自尊,同時增強我們渴望被接受的意願。當我們被蔑視或拋棄時,會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這種痛苦會驅使我們通過行動來發展自我,並在其他地方尋求社會接納和認同。

比如昔日的商場精英突然破產離婚,他極有可能的反應是酗酒、吸煙和賭博,進而麻痹自尊。

01 如何面對自尊被威脅?

1. 自負者:更容易責怪他人或今後更努力,以便於維護自己的良好感覺;

2. 自卑者:更容易自責或放棄努力,進而被擊垮;

嫉妒的產生:當兄弟之間能力相差太遠時,比如一個是學霸,一個是學渣,他們之間的關係往往不太好。而朋友的成功往往比陌生人更具有威脅性。

02 如何肯定自己的自尊?

如果你認為自己擅長寫作,你更有可能在寫作方面做的好一些。當然,這並不排除所謂的馬太效應。

如果你想要激勵一個人(包括你自己),最好給予具體的表揚(你這個情節點設計的很棒),而不是籠統的恭維(寫的好)。

真實而具體的反饋是最好的。


自尊的陰暗面

一般來說高自尊優於低自尊,它有利於培養主動、樂觀和愉快的感覺。但研究發現,很多社會破壞者的自尊都高於平均水平。

01 自負的危害

那些在『很小的年齡』就有了性體驗的男孩子傾向於高自尊,所以那些青少年團伙的頭目、極端種族主義者及暴力犯罪者同樣具有更高的自尊。

高自尊的人常常令人討厭,喜歡插嘴打斷別人,他們對別人更多非議,而不是交談。

當高自尊摻雜了自戀,就會變成大問題。

自戀與物質主義相關,自戀人格中的條目與物質主義一致,如追求成名、膨脹的慾望、越來越少的忠誠關係和越來越多的一夜情。

高自尊且高自戀的人最具有攻擊性,希特勒的種族優越感最終導致了一場猶太大清洗。不論是某個人還是某個群體過於驕傲自大時,其他人最終都會跟著遭殃。

自戀、權術主義和反社會人格,共同構成所謂『黑暗三角』的消極特質。

*我們可能以為一個自大的人是為了掩飾他內心的不安全感,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們從心底里就認為自己很好。

便如神話中的美少年納西索斯,他真心認為天下沒有人配得上自己,於是渴求水中的倒影而死。

02 自卑的危害

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各種困難,他們更傾向於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一切——注意並記住別人最壞的行為、認為伴侶不愛自己。

這些把自我評價建立在外部因素的人更加脆弱,他們會經歷更多的壓力、憤怒、人際關係問題、吸毒、酗酒以及飲食障礙。

低自尊的人可能在小時候經歷了貧窮、性虐待,或者有一對吸毒的父母。換句話說,年輕人遇到的問題並不是由低自尊引起的——童年時期的遭遇往往才是罪魁禍首。


小結

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認識,影響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特點和能力。

那些試圖通過變漂亮、富有或受人歡迎來尋求自尊的人,對真正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的東西卻總是視而不見。

印第安諺語說:『真正的卓越並非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以前的自己。』努力成為擁有安全型自尊的人——不與他人做比較,而是善待你自己。


自我概念是指自我對自己所持有的相當穩定可靠的知覺,而自尊是指對於這種自我概念的評估。
———《溝通的藝術》


來源社會心理學,看自尊這個章節沒得什麼要領,試著解答時也能不能自我領悟,四個分類:高自尊,低自尊,內部自尊,外部自尊。
高自尊:面對失敗會認為他人也和自己一樣,並誇大自己相對於他人的優越性,以維持自我價值,用我們的話說「大頭好臉」。
低自尊:也不能說是低自尊,叫自尊的陰暗面更好,因為誰會認為自己低自尊?這個好比……好比啥?我想想……
好比偽君子。
內部自尊:有人說是「真正自尊」,即那些無需通過尋求成為注意焦點或被批評激怒後才能明確感到具有自我價值的人,會更經常去保護暴力行為中的受害者。當確信自己感覺很好時,自我防禦意識會降低,不會那麼臉皮薄和好評論,不會去吹捧那些喜歡我們的人或指責不喜歡我們的人,把自尊更多的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覺而不是外貌,金錢,分數或別人的讚美的基礎上的自尊感明確的人,會一直感到狀態良好。
外部自尊:與自尊建立在如個人品質這樣的內部因素的人相比,自尊建立在外部因素基礎上的自我價值感脆弱者會經歷更多地壓力,憤怒,人際關係問題,酗酒以及飲食障礙。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克羅克和帕克說),那些試圖通過變漂亮,富有或受人歡迎來尋求自尊的人,對真正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的東西卻視而不見。進一步說(還是他們說),如果良好感覺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就不會不把批評放在心上,我們會更加傾向於在壓力下追求成功而不是僅僅在行動中獲得快樂,時間久了,如此尋求自尊並不能滿足我們對能力,人際關係和自主性的深層需求。


聊點其它的……
按照各方較為一致的觀點,自尊是個體對體驗到的自我價值感的態度。這個態度包括相應的認知評價、情感模式情感反應,以及相應的行為傾向。所以,自尊本身,是一個心理活動的結果,一個影子,決定於和反應著心理的格式塔。樓上的回答,似乎把自尊當作一個可以從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中拎出來單獨對待的實體。所以,寫了一大堆,越看越像是經典物理學……
心理學需要回到弗洛伊德,承認這是一個研究主觀性的領域。分析與綜合的科學實證手段,是一個研究途徑,但本身並不足夠,且非常不夠。目前科學心理學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依然多是條件規制下的成果,就是情境下的相對產物。過於一般性地對待,有將其絕對化和異化的風險。就像水中的月亮,它確實在那,但你深受去撈,碰到的卻還是水。
諾蘭的《星級穿越》,或許能作為一個象徵。我們的科學探索活動目標,依然要依賴那不可研究的心靈深處的某種關懷兌現。自尊亦如是。


自尊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

Ref

  • 心理學導論 11ed Coon P520

自尊和自卑,一對可怕的難兄難弟!

二十三歲之前的我從來沒有刻意的留意「自尊」這個詞眼!現在看來,可能是之前的我有著極大的自信。生活中的我好像也從來沒有在任何方面,受到過超過自己承受限度的質疑!

我是一個競爭意識極其淺薄的人,從小就喜歡《仲夏夜之夢》,也認為每個人都不同,追求也不同,很多讓人恐懼的競爭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且即使持有這樣在人看來「沒出息」的觀念,事實上,我也並沒有在很多人所說的大競爭中吃過什麼虧,無論是高考,研考還是大學裡的各類競爭。生活中,自己也一直把握著老好人和熱心腸之間的尺度。人生的各個階段我也總能交到一兩個真正的知心好友!

直到一場噩夢(姑且讓我說是噩夢吧)的開始!

在一場戀愛里,我靠著「自尊心」的掩蓋,卑微入塵土。第一次在意自己是不是夠帥,不敢做完實驗就直接見前男友,甚至連初中當合唱隊領唱這種陳年爛谷的破事也要拿出來炫耀。只因我總對校園愛情沒有信心,總想通過這些讓他捨不得離開~

分手後的自己更是受到自卑「明火執仗」般的迫害!

和棋友下棋我開始極其的在意輸贏,白天在湖大輸了棋,復盤贏後晚上一定要找本科室友贏回來(兩人棋力相差極大,讓九子我依舊穩贏)。和朋友唱歌,也只敢點自己拿手的(以前的自己都是死了都要愛,最炫民族風什麼都敢唱)。

彷彿身邊的人都是高山,我像一個卑微的小獸,靠某種可悲的「自尊心」向別人嘶吼,來佯裝堅強!不允許自己在任何方面「被超越」?

最近兩天的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可怕變化,想想一個暑假每周和某棋友的「復盤勝」,愧疚的打了道歉電話。

現在的我好像已經看開了許多,該放下的都放下了。但還是有些擔心某些封緘的記憶在某個時刻,借著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暗度陳倉,轉化為合情合理的「自尊」來迫害我的人生!也許我真的該去找一個心理醫生了!


下面是從恰如其分的自尊里摘抄和總結的一部分。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自尊是什麼?自尊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是否喜歡我們眼中的自己。

自尊由三方面組成。自愛,自我觀,還有自信。
大家好像對自愛這個詞很熟悉,大大小小的勵志,雞湯類的公眾號,說了很多關於自愛的話題,例如當一個人全職在家,與社會脫軌,丈夫不理解也逐漸不願聽妻子抱怨。這時候好像女主要蛻變了。就像《我的前半生》裡面的羅子君。那真正的自愛是什麼?

自愛,就是無論我們有什麼缺陷不足,失敗挫折,自己都是愛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小小的聲音我,我是值得愛和尊重的。
自我觀,就是自己看待自己的目光,對自己優缺點的評判。很常見的是一些孩子長得漂亮並且聰明,但是面對別人讚美的眼光,她卻不覺得。他們覺得自己長得難看而且不聰明。這就是別人和自己對於自己的評判上的不一致。
自信,主要針對我們的行為而言,即有能力在重要的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不過度害怕未知或挫折。這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模式和學校教育模式,就好像很多家長告訴孩子,你要怎樣做,但是家長在面對類似情況卻沒有力量這樣做,孩子不是光聽說,他們知道從成年人的行為而不是語言來判斷大人們的真正想法。所以自信除了言傳,更需要通過身教。

上面說到的三點是相互依存的,這三者相同的一點都有來源於家庭的因素,如果環境使他們是高自尊者,那麼他們體現出來的是情感的穩定,有野心和目標,能忍受挫折和不順,與其他人可以建立充分信任的關係,而相反匱乏的後果是懷疑自己被他人欣賞的能力,認為自己達不到別人的要求,猶豫,放棄,沒有毅力,選擇時不夠大膽,依賴別人的意見,從眾。
既然我們了解了自尊的構成,那具體自尊在人身上會有怎樣的表現。

你是那種避免使用太過絕對說法的人嗎?例如愛死了,我痛恨,我就是這樣。
自尊較低一點的人總是避免說這種話,一方面他們害怕別人的評價,因為如果你說的是優點,別人會覺得太自負,如果你說的是缺點,別人會覺得你太無用。另一方面是他們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那麼,可能您還不太看的起自己。自尊較低的人對自己的認知是不夠的,他們堅信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不在他們自己身上而在別人身上,他們害怕社會的輿論,所以不能像自尊較高的人那樣給出一個明確的態度證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想法,而是用中性,不明確的態度對自己的評價。這點延伸開,他們在猶豫不決這點,也有體現。他們很難做出決策,反覆拖延,有意將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對選擇看的很重,他們認為選擇只有對和錯兩面,如果選錯,那好像萬劫不復一般,其實每種選擇並不是預先決定,而是需要我們通過選擇之後投入其中來證明之前的選擇是對的或者錯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預先決定的,我們的未來決定於我們自己。不僅如果,他們由於難於做出選擇,所以傾向於讓周圍的親人或者朋友替他們做出選擇,例如專業,結婚,怎樣的職業,所以他們傾向於從眾的道路。執著這個詞,不是低自尊者的個性特點,他們往往一遇到困難就退縮。
其實低自尊里有生活工作不如意的人,也有那些成功人士,可能大家會覺得,成功的人應該是很自信的,怎麼會是低自尊者,舉個例子,一個沒念過大學的父親,怕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各方面都要孩子拿第一名,孩子長大之後,是成為成功人士也娶了相同地位的老婆,但是這個長大的小孩時刻都擔心著失敗,他怕父親失望,害怕失敗。這種內在力量的匱乏,正是低自尊者的表現,有人說自卑是因為你沒有成功過,你沒有通過每件事所累積出來的自信,但通過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成功並不能使低自尊者從此昂首挺胸,他們擔心成功之後滿足不了別人的期待,不能保持成功。所以成功與否並不能改變低自尊者的現狀。
他們只是守在安全範圍內,限制自己,最大程度降低失敗風險,
上面說的這些,請你想一想,你是否有這些特點,是否屬於自尊較低這類人。我就是其中的例子。我大學的專業是媽媽選的,學校是姐姐選的,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有媽媽的保護,當長大想自己選擇或者作出決定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喪失了這種能力。處於習慣,還是會聽取媽媽和姐姐或者朋友的建議,很少自己做決定。說到這裡,覺得自己很可悲。其實周圍有很多人,也許沒有我這樣的經歷,但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變成這樣。原來自尊會導致出這麼多問題。這是我看這本書到現在的感覺。我之所有把上面這些我認為比較重要的點寫出來,就是希望有類似現象的朋友可以看到並且了解。我們是時候改變了,改變那樣彆扭的自己,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
最近認識一個朋友,她說的一句話,讓我再同意不過了。我們聊著說到某一個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她說那就按照他的脾氣來就好了,我說為什麼他不改,反而讓我們去適應他。她說,人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出在哪,他才能改正,也就是說自我成長的道路不是別人逼著你走,也不是苦口婆心的勸告,而是從自己內心想要去掉這顆毒瘤。願你我以後的道路是由心出發。
如果有興趣,可以加我的微信公眾號。一隻羊的感官世界。我還會持續更新。


1、自尊:自身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評價。

自身認知評價低於實際能力:自卑。

自身認知評價高於實際能力:自負。

自卑自負往往可以通過一件事情互相轉化。

2、自尊:他人對自我價值的影響能力。

自卑的人往往較易受到他人評價對自我價值的影響。

自負的人往往不易受到他人評價對自我價值的影響。

3、自尊:自身對自我價值的接受能力。

自卑的人往往不願接受自我價值,採取憤怒、逃避、誇大。

自負的人往往不願固守自我價值,採取憤怒、逃避、誇大。

4、自尊:自身對價值變化的承認能力。

自卑的人往往不易承認自我價值的上升。

自負的人往往不易承認自我價值的下降。

5、自尊:自身對價值變化的需要程度。

自卑的人往往迫切需要提升自身認知評價。

走向捷徑通過比較他人暫時提升自我認知評價。

自負的人往往迫切需要不降自身認知評價。

走向捷徑通過違反規則暫時不降自我認知評價。


自尊就像汽車上的油量指示燈,指引著你應該在社會哪個階層哪個位置,當感到魅力不足時,駕駛艙里的指示燈會趨勢我們通過行動來發展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尋求社會認同。至於外顯自尊,這個名詞我想指的應該是能夠被自己內心所察覺到的活動,比如我要好好賺錢努力才會被女孩所親賴,內隱自尊則是相對不會被察覺但行為上會表現出來,例如與人發生爭執,明明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卻任然固執己見。用中文更恰當的說內隱自尊指的是面子,很難人為控制的心理活動。


你牙里有顆韭菜


在粗閱後上述給我的感覺是:高低自尊是能力需求與情感需求的的一個標尺,也就意味著高自尊者對自己的要求高,低自尊者相反。上學,生活,工作都曾思考要自尊有什麼用,因為要了自尊,就失去了自己隨心所遇的,讓人舒服,自由自在的感覺,而且在利益的既得上,在某些美好的事情上也受到了限制。或許還會有一些人利用此詞「自尊」指責別人,從而被動的讓對方服從他個人的願忘。所以我內心一直有一個疑惑,為什麼要自尊,為什麼要服從別人的指責,自尊又不能當飯吃,其實這只是對別人的反抗,對自尊的誤解。所以,有些指責是善意的例老師,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對。有些指責不自尊是偽造的。所以需要真實的,真正的認識到「自尊」的原本含意後我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謝謝題主! 人應該以自尊為規則,為水平提升的動力,提高自已各方面的能力,讓自己更努力,更優秀,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自己不自尊,就是對自己沒要求,水平就會低下,手段就會LOW至0點,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關注,在乎,認可,最後你可以像一個人人喊打,滿街躲避的乞丐,老鼠,我相信這是任何人不希望的人生結果。最後也不要因為沒有文化的人亂使「自尊」二字迷感響自我。向正確的人生方向航行!(人上人不用教,中等人待人教,下等人教不會,總是怪怨教學水平的實用性,還是我太依賴外界了,只有靠自己,靠主動)人不自尊,他人不尊!


推薦閱讀:

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樣的?為什麼有的會抑鬱到自殺?
如何提升遊戲的代入感?
女性思維可以習得嗎?
為什麼人會迷戀不必要的精緻?
弗洛伊德的書值得看嗎?

TAG:心理學 | 心理 | 自尊心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