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最自由?

有人這麼說:自由=能力-慾望
從這個角度講,以「自由」為目標的人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的慾望是這世界上並不存在的東西,也就是無窮大了吧。是這樣的嗎?


個人態度,從心理角度來說:一個能夠安住於不確定和不可控之中的人最自由。

我以前跟我的第一任老闆討論過一個問題:人類想要自由還是不想?結論是,絕大多數人本質上是不想要自由的,他們想要的是安全、快樂、或者別的什麼。我們痛恨限制的同時,也仰賴限制,限制制定出我們的個人身份和生活軌跡,並使我們能夠感到「走上正軌」。如果你每天九點必要上班,如果你每天必然回同一個家,如果你周末必參加一個讀書會,每個月有固定的預算,這些確定性就會成為你的錨點,支撐起你生活的架構。而如果第二天你想幹嘛想去哪全部完全100%自由,絕大多數人會暈,甚至會怕,這日子怎麼過?瞬間找不著北了。

完全自由事實上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同時也就意味著無限的不確定性和開放性。面對這樣浩渺無垠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絕大多數人是hold不住的。完全自由的體驗對他們來說與其說是自由,不如說是驚悚、甚至是莫名其妙。所以你能感受到多少自由,主觀上,首先取決於你能hold住多少自由,也就是hold住多少不確定性和開放性。

接下來就到了可控這方面,其實這跟確定性本質上也沒有那麼大區別。但我覺得很多人所以為的自由,其實是可以控制周圍的一切人事物,也就是所謂的「我想怎樣就怎樣」,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可能與一般人想像的出入的是,一個人需要控制的事情越少,他心理上就越自由。當你企圖控制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同時也就被這件事情控制,這永遠是個相互的過程。陰陽道里有這樣的說法:陰陽師用言靈去控制妖怪的同時,陰陽師自己也就被言靈所控制。如果你特別想控制自己的存款數額,你就被你的存款控制;如果你特別想控制你女朋友的行為,你同時也就被你女朋友的行為控制……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當然,可以理解我們有時候覺得控制某些事情是極度必要的這種心情和情況,但當你去控制,你也就被控制,這終歸是無法逃離的。而你需要控制的越少,你也就越自由,如此而已。


很簡單: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的人最自由。

這世上大多數人根本不喜歡自由,他們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一旦給機會讓他們自由,他們反而會逃避自由。自由意味著太多的責任和勇氣。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很可能自以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實際上他們想要的多半是別人期望他們擁有的東西(這一點包括我自己都應該反省)。

《月亮和六便士》里斯特克里蘭德知道自己想要畫畫,於是通過給人生做減法,拋棄似錦前程,拋棄嬌妻愛子,拋棄一切羈絆名利,穿越了半個地球,打破了一切枷鎖,終於在塔希提島追尋到了屬於他的自由:單純的畫畫。
又如《源泉》里的洛克為了自己的建築夢,一直在不屈地和命運抗爭著,食不果腹時依然不肯在建築設計上讓步一分一毫。

他們的自由是建立在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基礎上,是建立在為了這一目標不惜一切代價的勇氣上,是建立在強大到混蛋一般的內心上。

真正的自由就是不被世俗價值觀綁架,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專註於自己的目標,並且風雨無阻地執行下去。這樣的人便是自由的人。


你坐在公交車裡。七月份一天的正午,氣溫接近四十度。車上空調壞了,你杵在椅子上,汗水濕透了你的白襯衫,粘糊糊地貼在身上,顯出肉色。車窗大開著,但是車速緩慢,沒有風。單薄的窗帘在午後陽光下輕而易舉地決堤,陽光如洪水一般傾瀉進車廂。汗味和奇怪的香水味道被熱量薰蒸著,你的頭開始發昏。你順著車窗,看見旁邊開著一輛黑色私家車,車裡開著空調,裡面溫度大概只有二十五度。裡面坐著身著西裝的中年男人,嘴裡念念有詞,大概是跟著車內音響唱著歌。兩三息的功夫,他就遠遠的將你甩在腦後,留下你坐在移動的微波爐中沉思——你只是想自自由由舒舒服服地上下班。

你開著自己的車子,唱著歌。你在機關做文員,每天坐在辦公桌邊。你用辦公室的電腦打文件,聊網友,打雙扣。電腦旁擺著發黃的文竹,辦公桌右方放著落地的室內闊葉植物,大部分葉片已經腐爛發黑。它們是你去年買的,實際上你已經為這個辦公室置辦了十幾次的植物。你開始害怕,有一天你和這些植物一起一動不動地死在那兒,然後被人丟進垃圾堆。你透過窗戶,看見身旁反向擦過一輛明黃色的跑車。扁平艷麗的車身咆哮著,濃烈的陽光彷彿也退居兩旁,發動機的聲音低沉,在滿是車輛的街道上嘶吼,像要讓全世界變為聽眾。你借著一息的功夫,看到了車內的人,年輕英挺。你想像他一般,自自由由地揮霍自己最好的年華和最好的生活。

你手放在方向盤上,手腕上帶著限量款的名表。然而你從來沒有看時間的必要,因為從來沒有事情讓你趕時間。所以你開著跑車,也只是為了「跑」而已,並不是為了趕路。
副駕駛座上坐著一個女人,容貌上乘,穿著齊胸的黑色連衣裙,把頭髮卷在腦後,似乎是為了不遮住玲瓏的鎖骨。你昨天和她打了一個晚上的滾,然而你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你現在只是習慣性的帶她去吃個早餐,然後結束掉這筆金錢交易。一輛公交車反向開著,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看見車子臨窗的位置坐著一個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白襯衫青年,腦門鼻尖都是汗水。忽然你開始胡思亂想起來,想著自己坐著公交車上班,忍耐著酷暑和勞累,用血汗換來一筆報酬。然而你的手腳已經被金錢捆綁,精神已經被奢靡閹割,再也沒有耐力,像一無所有的人一般自由自在地拼搏了。

就這樣,公路上,有無數的車子擦肩而過,每個人的靈魂都掉進了另一輛車子,陷入了死循環。

因此這世界,沒有自由。


更新於2016.6.13~答主讀master啦…這備考的一年多里歷經人事波折和各種離合,總是深夜思慮萬千。儘管未來不可知,終歸是「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主動權」

原答案以下W(`0`)W
我讀書的時候不努力,沒上到知乎遍地的重點大學,專業課也沒認真學,畢業的時候特別惶恐,也想要留學,但從來沒有認真地準備過,加上我又並不是那麼愛讀書,覺得去了怕是孤獨又無助,自然是不了了之。然後回家各種碰壁,實習一年,居然也能神助地考上理想工作。長輩肯定是開心,穩妥又舒適的工作,我也為這次小小的運氣變得自信了一點,但是這份自信消退得非常快。

儘管這份工作大概賺個日常零花,我沒有經濟壓力沒有領導刁難沒有過於重負的工作沒有辦公室政治沒有難搞的同事,有假期,有時間上喜歡的網課,看書做運動學琴學畫社交,可是我依舊不開心,我有時會對於這種上班下班安分守己的生活感到煩躁和壓抑,環境里四處洋溢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氣息讓我透不過氣,這種美麗新世界裡讓人喪失鬥志的暗語使我感到格外焦慮。

環境枯燥,同事無趣,工作缺少價值感,沒有男朋友,容易長胖,等等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大原因是我不自信。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體現自我,沒給過硬的一技之長來穩定我的安全感,歸根到底是我的懈怠讓我惶恐和焦慮。這份工作給我最大的益處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可是這種安全感畢竟是外力。

我記得不安之書里寫道「願時光為我駐留,讓我毫無保留地成為我自己」。我記得項塔蘭里寫道「我花了很長歲月,走過大半個世界,才真正學到什麼是愛和命運,以及人所作的選擇」。

為此我終於明白,願不久將來我的自信和安全感並非來自於體制、關係、情感依賴,而是來自於我持續的努力和自律所帶來的能力和思考力,這才是自由的人生。


看到很多朋友提到有錢最自由,我來講個有錢的女人的故事,而且是相當有錢。(當作故事看就好了,別較真)

她現年31歲了,19歲高中畢業之後,去杭州打工,抓住了互聯網的機遇,十來年光景,從西部某鄉鎮的平凡女孩,變成了某擁有三十幾名員工的電銷公司的老闆。

她有個弟弟,比她小一歲半。

故事很俗套,跟其他很多貧困落後的家庭一樣,她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

高三畢業,把繼續求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本來可以上個普通大學的她,還是放棄了,來到了杭州開始了打工生涯。

據她自己告訴我,她從小屬於「爹不疼、娘不愛」的狀態,爸媽把好的機會和享受都給了弟弟。

她其實是不舒服的。

她打工,攢錢,遇上好機遇,賺錢了。

她要證明自己了。

她給父母在老家城裡最好的小區買了洋房;

弟弟結婚,她全程包辦,沒讓家裡掏一分錢;

她把自己的蠻多存款放到了父母那兒;

她帶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弟媳一起出國玩;

家裡有親戚借錢,她都沒有拒絕過,我問她為什麼,她說以前是為了給父母長臉。

她這麼做的核心原因是:

為了讓父母看得起她,多喜歡她一些。

當然,父母對她的態度轉變了很多。

不僅是轉變,還開始了干涉:

她26歲那年談了個男朋友,父母嫌棄對方窮,噢,不,主要是怕已經開始小有起色的女兒被騙錢,所以果斷讓女兒跟那人斷絕聯繫。

在老家,父母託人給她物色了一個老實的公務員。

這個女孩子居然妥協了,跟老家那個公務員異地戀談了一年零七個月,後來實在受不了,才選擇了分手。

父母破口大罵,她很傷心,她不明白這麼多年如此努力為何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真愛。

她來到了夜店,第一次去夜店解憂,噢,我就是在那裡聽她訴說了這些故事。

她說她感覺人生索然無味,錢不少,但是總是感覺不快樂。

我說她是自己把自己給裝進了一個囚籠,怎麼可能快樂?

她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自由。

她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獲取他人的認可。

這樣子的人生,怎能收穫自由?

雖然說人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要履行作為父親、母親、丈夫、妻子等多重社會角色的責任,但是在責任範圍以外的過多的大包大攬,只會壓垮自己。

跟這個有錢的姐姐截然不同的是另外一個我二十天左右前寫的那個有錢姑娘:

父母向她逼婚,她用大把的鈔票向父母證明:

沒有男人,我依然過得很好。

她把生意有條不紊地交給了別人,自己每個月坐等不小的收入,留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享受生活。

在她作為女兒的義務範疇之內,父母的合理要求,她都會滿足;相反,她不會理睬。

有老家人托她父母向她借錢,她一律拒絕。

她活得很通透,大概是最愛自己吧。

最愛自己的人,有些人說他們是自私,但是我著實看到了他們擁有著自己。

人們常常批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實這類人也有一個優點,那就是:

拎得清!他們很清楚界限。

不明白界限的人,終生難獲自由。

不可否認的是,有錢確實能獲得更多得自由,可以通過大把的錢去節省時間和精力,比如不用自己做飯、不用自己做清潔,不用自己洗衣服,但是在心理層面,如果沒有獨立的人格,一切為了他人而活,那就得不到自由。

談談我個人對於自由和慾望之間關係的理解。

我常說「窮開心」,其實是我個人把慾望降低的結果。

個人可支配的能力和物質就像是分母;

慾望就像是分子;

分母越小,分子越大,越痛苦;
分母越大,分子越小,相對更快樂。

不信你試試?

但是在慾望調節的過程中,需要時間。

三年前吧,我要看到卡座上堆滿了洋酒才會感到慾望的滿足;

現在呢,有杯奶茶,吃幾塊奧利奧,足夠了。

目前的自己吧,不知道是好是壞,沒什麼煩惱,很快樂,特別容易滿足。

哎,誰知道未來的路呢,至少目前蠻自由的,走一步算一步吧,留給後人去評判。

「生命中有很多喜歡的事兒想做,

也有很多該做的事兒要做「

把該做的事兒做了,就可以去做想做的事兒了吧。

感謝我自己的參悟以及那段過往的經歷,要不然,我也是一個困在籠子里的人吧。

聲明:

我討厭無邊界的自由,我認為自由的最大限度是不能傷害到他人的權益,比如那些崇尚絕對自由的流氓,隨意脫褲子,那是自由嗎?

不不不,自由是相對的,避免自己掉入絕對自由的陷阱吧。

追求自由是好事,別走歪了。

在充分享受權利的時候,還是不能忘了義務啊。

在這個狹小的屋子裡,我看到的是整片大海,擁抱的是全世界,因為的心,不曾被困住。

當然,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自由的前提!

最後,請摸摸自己的胸口問問自己:

為了什麼而活?

如果找到了,你算是幸運的。

祝好.


只有無欲無求的人才能完全自由。

沒什麼不好承認的。現在我見到什麼『人格獨立自由』之類的言論都會覺得挺可笑的。沒有一個人的人格是獨立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的人格本質上是他的一切社會關係定義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就必須依附於這些社會關係,這些社會關係就定義了一個人的人格,所以人格怎麼可能是完全獨立自由的?

我們都是慾望的奴隸,靠滿足慾望來填飽自己的胃口,又把自己賣給更大的慾望。慾望越小的人,人格才能越獨立。


忠於自己的人最自由。

人們似乎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維爾

人們貌似追求自由,其實只是痛恨被束縛,卻沒有掙脫束縛的能力。與其說是他們痛恨他人,不如說是他們痛恨自己的能力


王小波所謂;「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不外如是。

自由本身就帶有巨大的歧義,許多人認為,隨心所欲就是自由,這是完全的荒謬。

自由的矛盾是:當我們以自由的名義去掙脫束縛時,我們就面臨新的挑戰,面臨安全感的失去,面臨不知所措和無法自理——這恰恰又帶來了不自由。

人們從舊有體系中解脫,也意味著他將失去原有秩序帶來的的安全,意味著他必須自己去尋找新的秩序,尋找新的讓自己保有的安全感、恆定感的東西。

我們從父母的權威下掙脫獲取自由,也意味著要自己親自動手養活自己,與過去相比,無疑我們是自由的,但是我們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安全和父母給予的精神和物質的關懷,此時我們更多感到的是一種面對社會大潮的笨手笨腳的無力感,而不是天下我盡可去也的自由感。

當我們從權威的言論下掙脫,我們就要面臨毫無指向的迷途。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自己的原則,我們必須去自己創造自己思想體系。在剛剛脫離權威時,我們也會感受到一種無權利感,感到一種遭到遺棄的感情,這時反而沒有獲得自由——成了無助。

當我們向天空發出「上帝已死」的呼喊,我們也將失去了支撐我們內心的信仰來源。

所謂那些被他人傳頌的自由,不過是一句口號,不過是仍舊躲在襁褓里呼喊的嬰兒,還未蹣跚學步走出港灣 ——— 自由從來不是沒有代價的,你獲得的自由越多,你失去的也越多。如同他們口中的自由者,必須放棄所有束縛,將沉沒成本棄之不顧,一無所有,才最自由。

但這是自由么?如果自由意味著放棄一切重新開始,那麼這樣的自由是不是愚蠢?我渴望絕對的自由,我就不需要他人給我提供任何食物,不需要他人告訴我該選擇哪一件東西好,不需要他們給我提供衣服,甚至不需要他們告訴我廁所在哪裡,這樣的我才是最自由的么?

不,這是毫無理性的自由。


美國都市為了自由,喚起了國內夜晚犯罪的猖獗,容忍了罪犯無罪釋放的程序公正,容忍了槍械,容忍了大麻;法國為了自由,容忍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生命權利被狂熱的人民剝奪,容忍了拿破崙登上權利的頂峰將鋼槍指向國外。

自由的含義,永遠有兩重,擁有的機會和放棄的權利。

如果一味的追求機會,而忽視需要放棄的權利,那麼不僅不會帶來自由,反而會陷入現實的泥潭和專制的旋渦里不可自拔,這時自由反而成為不自由。

所以,從更深層次講,自由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堅韌不拔的勇氣。

那麼誰做那個衡量自由尺度的標杆?是自我意識和內心的神聖秉性。真正自由的人,必定是那個勇於遵循內心原則和道德的人。

他不是一無所有的人,反而是繼承了過去的財富,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他尊重秩序,尊重已有的道德,卻又明白自己需要更加遼闊的天空;

他的腳步不是激憤的,自由在他面前也不是口號,而是具體的事項和可完成的目標;

他並不是真正讀懂了自由的內涵,而是真正讀懂了他自己,懂得了他能夠為其自由支付的代價,慎重選擇後所掌握的權利。


許多人不懂這一點,不是因為他們看不懂自由的矛盾性,而是他們看不清自己的能力。他們被自由表面的權利所吸引,卻看不到這權利背後的義務。

當他們歡呼著去追尋自由的腳步時,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披上了鐐銬。

而所謂遵循內心、忠於自己的人,是那些能夠看清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為何這樣做,始終如一,披荊斬棘。

內心和價值觀已經將代價和權利放在天秤兩端,丈量妥當後給出了答案。

所以一切的問題,都能夠在自己心中找到答案。


自由,不是口號,更不是徒有虛名的幻象,而是被固著在自己身上等待被發現的寶藏。

————————————

第二版改動,清除模糊不清的表述和內在的不一致。

在我自己看來這是一篇自我宣言式的陳述,它不含糊的給出內心的準則,但也容易導致莽撞。

這並不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文章,它沒有涉及真正「自由」的實際操作,因為人人不同。這是一條通則,卻註定了模糊。

謝謝大家的支持,這篇自我表述本身就是宣言式的,2013年,當時受到美國作家愛默生文風的嚴重影響,卻採取了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內核。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風格,同樣的一篇,我認為寫的最好的宣言來自另一篇: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是什麼? - 陳卓的回答

如果是論述比較詳盡的操作方法,可以參閱這兩篇:

因過於關注細節、追求完美而導致做事拖延、效率低,怎麼辦? - 陳卓的回答

怎麼才能讓自己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 - 陳卓的回答


不懂哲學,不寫雞湯文,每個字都是真切的個人生活感受。

1.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權利不做自己厭惡的事情;自由不是能隨時見到自己想見的人,而是有權利不見自己討厭的人;——這個標準之下,皇帝、首富、無法無天的罪犯,全都不是自由人。

2.自由是面對陌生的外部環境,能適應的可以在其中遊刃有餘,進入一個自己沒有體驗過卻可以接受並獲得快樂的世界;不能適應的可以選擇離去或抵制,此外還有其他選擇。而不是只能被動接受、被動適應,感受不到快樂。

3.自由,不是動輒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是受到一點壓力就隨意善變,不是不要家庭事業拖累,更多的是一種心性,能夠擺脫名利紛擾(不是不要物質需求,這不是雞湯文!),能夠不用世俗功利視角看人看自己,能夠在絕大多數處境下自得其樂(不是宣揚苦中作樂,這不是雞湯文!),能夠不用paint by numbers的人生流程束縛自己,能夠明白生活不是演戲,無論有沒有觀眾自己都值得更好的生活。


讓我從很多人都想過的一個問題開始討論吧。有沒有可能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實際上我們被泡在培養液里,身上接滿了電線來接收神經輸入?甚或這具身體和這些思想也只是輸入信號的一部分?邏輯上能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沒辦法知道。我們不能不通過感官而直接了解外在世界,我們接觸到的一切都是在這個身心範疇內被加工過的東西。如果你接受這點,就會發現,我們在生活中感到的一切束縛、一切不自由都只是這個身心所產生的。我們不斷地向外看,創造出各種屬於「外在」的概念然後在裡面打轉,卻忽略掉了最直接與最本質的經驗。這就好像讀一本書,太過著急要讀完,還沒有認出上一行的字就把目光移去下一行,結果不論讀多久都理解不了甚至第一章在講什麼。

有些人對「外在」探索了很久,積累了足夠的智慧,這讓他們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身心結構本身,一切問題產生的源頭。受他們的啟發,有些人開始做相同的觀察,並將這個做法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會給這個做法不同的名字,現在它使用最為廣泛的名字叫做「內觀」。

內觀並不是某個特殊的身體動作,不是要單盤、雙盤或走來走去,也不是找個偏僻安靜的地方躲起來。躲起來只是在逃避問題,重新接觸外在環境時只會更痛苦。有智慧的人教我們將觀察力導向習以為常的事物,導向整個身與心的結構。探索它們的本質,並接受不論怎樣的真相,不論我們當下在哪裡、在做什麼。從何處入手都好,技巧只是幫助你入門的東西,重要的是開始探索、觀察,跳出來然後保持一點距離,看看這不斷交互作用的身心之流究竟是什麼。

放棄一些熟悉的的東西有時會有抗拒,缺少讓人眼花繚亂的事物的世界好像是茫茫荒野,沒有任何樂趣。不過別擔心,對真相的探索會讓人上癮,你會不斷地發現一些新東西。偶爾回想起過去,乏味的感官上的信息輸入與下意識的反應就像聽了上句就能猜出下句的肥皂劇,壯闊的內在實相則像是森林的寂靜、冬夜裡的極光和吹過埡口的狂風。而當你探索得足夠深入,你會到達一個全新的領域,它遠遠超出過去所有的經驗。這是滿足於表象的人從未想過、也無法想像的可能性:絕對的真相和無邊的自由。

從「這學期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到「怎麼又水過去了」,再到「下學期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從「這家餐館好好吃哦」,到「不想去,吃煩了」,再到「那家餐館好好吃哦」;從「開會了」,到「終於結束了」,再到「怎麼又開會」...隨波逐流的生命就像是衝動、痛苦和空虛的無止盡循環,我們把自己的心丟出去,讓它隨著狂風打轉,絲毫不加以控制。好像西西弗斯只是不斷地努力推石頭上山,看著石頭滾落,然後第二天又一次的把石頭推上去。再高的山也會有山頂,推得再努力石頭也會有落下去的時候。西西弗斯真正的救贖來自於當下,來自於在經驗的層面體認到石頭就只是石頭,落下就只是落下而已。此時推石頭不再是懲罰,而是真實、自由與解脫的快樂。

而這也是西西弗斯可以停止推石頭的時刻。

自由不需要通過徒步、窮游來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在此時此地,來自於實際的體驗。如果你也對這塊石頭厭倦了,打起精神,關掉電視,從沙發上爬起來,走出現有的認知吧。


去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

有興趣請戳:如何學習禪修? - 張熠璇的回答


這個問題的預設前提是自由是最好的,人們想要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真相是:人們要的從來不是自由或者是別的什麼東西,人們要的只是爽。


我甚至認為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如何讓自己保持爽。


本質上,人只是一種感覺控制的生物,追求好感覺,躲避壞感覺,並因此而形成動機和慾望,被這些東西所驅策。任何觀念上的追求,都不如這個來的強力和有決定性。觀念如果某時主宰了人的行為,也只是因為人感覺這樣可能會比較爽。比如先苦後甜、延遲滿足的行為。


那些覺得自由是最珍貴的人,因為他們受夠了被束縛的苦,一旦感覺到自由就感覺到了爽。

而那些覺得必須要安定下來、進入正軌的人,因為他們受夠了自由的苦,一旦感覺到了某種牽掛和錨定,就彷彿回到了安寧的港灣,於是認為這才是爽。

事實上他們都是片面的,都是在管中窺豹,盲人摸象,試圖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

對自由的這兩種態度,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民主制度不一定是最好。

因為人們要的並不是民主和自由,而是爽。

如果專制能帶來和平與安全,人們就會覺得比亂世爽多了,他們就會想要一個強力而獨裁的強人帶他們獲得想要的安全和發展;

但在專制條件下承平日久的人們,又會覺得這和平與安全不再能滿足自己,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度與發言權,他們就會想要造反來獲得他。比如推翻卡扎菲的利比亞得到了民主,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爽,失算了。

不論是喜歡專制還是民主,人們都是根據當時的條件來讓自己相對爽起來。

對於毛鄧時期的褒貶也是隨形勢變化而變化的需求而變化。

對於金錢和精神的態度也是如此。一個物質上極度匱乏的人,會認為金錢是人生最重要的,能讓自己最爽;而一個富二代,如維特斯根坦,視金錢如糞土,覺得必須要追求精神才能讓自己爽。

有的人甚至從痛苦中而不是快樂中感覺到爽,比如精神上的自虐或者真正的 SM

追求和肯定隨需求變化而變化,但為了爽的內核不變。

而且他們態度是隨著需求的變化不斷改變的,浪子浪的累了,想上岸;木訥的本分老實人,一遇到誘惑,就忍不住浪起來;沒錢的時候覺得錢太好了太重要了,有錢了又覺得精神生活還是最重要的;自由的時候覺得生活沒有方向和追求想要朝九晚五,真正進入了軌道過段時間又會覺得不自在。

這就是人,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


想要一直爽(好吧,還是要爽),人就要學會跳出這個遊戲。人們行事不是為了觀念上的某種成功,也不是為了某種執念和信仰,而是為了真切的感覺。

而感覺,本質上是物質性、客觀性、本能性的東西,人不自控,而受控於感覺。

要讓自己感覺好,就要遵從感覺的規律,將自己的期望值降到最低,才能在最惡劣的處境當中仍能知足並且享受。

比如梭羅的看法:人所需的只有保持體溫。有這樣低的慾望期待,那高於保持體溫的獲得,都是值得慶幸的。

比如中國的古話:人生除死無大事。有這樣透徹的認知,那一切死不掉的厄運,都可以心存感恩。甚至連死也看破,就更沒有什麼能降低一個人的幸福感。

這也是一種降維攻擊,自己先已降到最低,降無可降,之後的日子,只能向上走。

當然不是鼓勵你不上進,上進這件事,只能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如果太關心結果,那過程也總是痛苦了。

還有兩個簡單的原則:

1、做讓自己爽的事,親近讓自己爽的人,不做讓自己不爽的事,遠離讓自己不爽的人。不要糾結的權衡不清,委委屈屈,扣扣索索,一點也不展闊,把自己的生活搞的那麼複雜。

2、優先做讓自己的身體感到爽的事,不要太關注精神上無限的慾望和需求。人的身體是比較純樸的,休息好、吃好、跑跑跳跳做做愛就很舒服,沒有太高不切實際的需求。


能讓自己總是爽,實在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自律的人最自由。


當我處於自由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當年迷茫的原因。
不要驚訝,聽我把話說完。

我年少的時候對於「自由」的理解,就是:「自己做主。」
最開始的時候,老爸老媽一點不喜歡我「囂張跋扈」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樣子,特別是我老爸——他覺得我那是任性,出於偶然的心血來潮的各種動機,不配叫做自由。

我當時太年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不完善,就默認了他的「批評」,只是堅持不聽勸,我想他大概被我的「自信」糊弄住了,更重要的是,他和我都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從小就不是「三分鐘熱度的人」也算自律。我執著於我要的「自由」,他也默認了——不過,當時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都稱那是「任性」,是「年少輕狂」——畢竟經濟上一無所有談什麼自由,一個自利自私的靈魂而已。

後來的後來,我結婚,定居廣州,開始創業,無數的不確定,無數的不可控,無數的未知數,我老爸反而覺得我那樣挺好的——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我,說我這樣子隨他,他可以得意洋洋好久。
但他不是服軟的人,嘴上什麼都不肯說。但我知道,我媽擔心我事業家庭雙崩潰一天到晚和我說「沒有錢要和你爸說啊」,一天到晚擔心我和我婆婆的關係不佳。同樣也是他的擔心。
我老公一天到晚哄孩子一樣哄他們,哎呀,想多了爸爸媽媽。他們才假裝放心一下。

嗯,多年以後,就是我老爸老媽老公的態度,我又重新定義了一下自由:
1自己做主。
2內心沒有恐懼,比起「穩定」,我更享受「未知」——我樂意推遲滿足感。為什麼?不為什麼,就是樂意。
3我願意承擔責任,但不想受任何人的控制,也不想控制任何人。
4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至少有三年內的計劃),明明白白懂得以自己的能力能要什麼——也就是說,知道自己的硬核是什麼,短板是什麼。
5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綁架我或者消費我。

這就是我事到如今所定義的自由,你如果不能理解,沒有關係。我能有今天這個發現,用了十年+時間。一點都不容易。一點也不後悔。

從開始說一下吧,從十幾年以前說一下
前面已經交待過了。最早的時候,我單純地執著於「自由=自己做主」,至於康德的那個經典描述:「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我是感同身受以後才看到這句話。在沒有看到這句話以前,我也說過類似的話,只是表達得沒有康德精彩和精準。

在我18歲以後,身邊那些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開始強調一些東西——(沒有辦法中國人總是傾向於強調),什麼東西?「人生自由」,「職業自由」,「情感自由」,「XX規劃自由」,他們人人名校個個學霸,都比我優秀,問起我的計劃,我當年的想法很簡單——不想回家鄉,也不留西安。能出國就出,出不了就算了,不強求。能考研就考,考不上就拉倒,不為難自己。
我多年以後回憶起那個時候,就覺得,那就是自由。不過,當時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也不認為自己是「自由」的。

那個時候(本科),我最好的朋友最羨慕我的是什麼?
1遊戲打得好。
2成績一般,學校一般,我父母居然也不逼我。
3到處實習。然後,自己玩創業。
4作為一個少女,我沒有喜歡的男人——因為她當時暗戀一個不可能的社會上的精英男性,搞得無比痛苦。
她問我,你真的沒有動心的男人啊,我說真的沒有。她不信,把我的QQ列表打開,對著異性頭像研究了半天。有可疑的對象就點開聊天記錄來看。
最後來了一句:你是不是喜歡女人?
後來有男性朋友跑來和我示好,我什麼都沒有說,她站在我旁邊冷笑,搞得大男生小男生們無比尷尬。
這大概就是我青春里的幸運與不幸——該懂的不懂,不該懂的,卻懂了些——卻真的是自由的。
只是,那個時候,我自己不怎麼喜歡我自己那個狀態,也沒有覺察到那就是「自由」——主要是創業沒有掙到什麼錢,還淪為學渣。

後來的後來,我無意中聽到一堂講座:
說到「情感自由」意味著:不會被親近的人以感情脅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或放棄自己喜歡的事。
說到「職業自由」意味著:有選擇公司的自由,有選擇工作內容的自由。

我聽到這個總結的時候,我已經「情感自由」,「職業自由」很多年了。是的,我一點都不想吹牛——我20歲出頭的時候就做到了——「情感自由」+「職業自由」
但我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那就是自由,大概因為當時沒有什麼錢,只是單純的覺得「年輕,挺好的」。

可以實話實說的是,那個時候,可沒有人羨慕我的「自由」,他們和她們都覺得我「好可憐」——
1你父母一定不愛你,要不然怎麼忍心你一個小女孩畢業以後孤立無援漂在一線城市。
2都離開校園了,連個男朋友也沒有。
3哪有正常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兒拼事業的,你原生家庭有問題。
可喜可賀的是,那個時候,我開始喜歡自己那種狀態——沒有想過為了堵上別人的嘴,趕緊找個男朋友,更沒有想過砸鍋賣鐵出個國把她們氣一下,更更沒有想過找個體體面面的工作證明自己來自健康幸福的原生家庭什麼的。
後來的後來,我才明白過來,當初那些,我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東西,事實上就是「自由」。

然後,就到了今天。
至於我現在的可以要的自由,哈哈。當然是:
有實現「愛好」的自由——就是「創造」的自由,有能力創造和成就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

——你要覺得「才50個人的小公司」而已啊,請不要忘記了,我們團隊才過四歲生日——成功的創業需要至少十年以上,你還有6年的時間等著看笑話對吧。

說完了「自由」,再說一些心裡話
說實話,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只作一個短暫的逗留:目的何在,卻無所知,儘管有時自以為對此若有所感——活得目的性太強,好像也沒有什麼意思——如果,追求自由就是目的。

而說到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親愛的,你到了一定的年紀就知道了,人類根本不會有那種在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著外界的強迫,而且還要適應內心的必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真的,人,都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了那樣一些人。

所以,不管是「努力」, 還是「如何自由」,都是很大的問題,在你沒有想明白以前,你最應該想清問題是:「你願意為了誰?」——人永遠是為了愛和慾望活著的,想明白這一點特別特別重要——
自律的人,自愛的人,才有真的自由。
願意承擔責任的人、腦子清楚尊重事實的、才有真的自由。

所以,學會「控制自己」,才有自由。

最後:我不是愛講道理的人,也不是自己有什麼就掛出來的人,也不喜歡煲雞湯。我說的都是自己的經歷。很多時候,我連「感受」這個指標都不想提,因為感受無從考證,而經歷卻清清楚楚擺在這裡,說到以後?大凡眼睛可以看到的東西,有眼睛的都可以看到。慢慢觀望著唄。
想問什麼直接問我本人就好了,別瞎打聽。她們和他們什麼都看不懂。


自由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更多是一種內心體驗,很難有外在的衡量標準。
比如有些全職家庭主婦會覺得非常不自由,處處約束,家務壓力太大,但也有很多樂意成為一個全職太太的,把家庭的美好看做最大的自由。
是否自由,要看自己心中是如何理解自由的,並且這種理解也是不斷變化的。(本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對自由的定義不同,體驗不同」,也引出了下文對自由要求的一種變化的理解
在戀愛初期,對方管自己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他今天叫我好好吃飯,不准我吃零食,真的好開心啊。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煩不煩啊,老是逼逼什麼,吃個飯也關你事?
對生活也是一樣,如果我有錢了,我就自由了。
等我把病治好了,我就自由了......
這些之前認為能獲得就得到的自由,真的得到的時候又會有不同的需求。
總結一下,獲得自由難在何處:
自由的感受始終與內心感受有關,內心感受始終受外在經驗影響。
那麼如何獲得自由呢?
1.改變想法:你已經足夠自由了,只不過是你不滿足而已,而你永遠無法滿足
這點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做到,因為想法受心境影響很嚴重,為了使得這個答案更加科學嚴謹,我回訪了17位我之前的來訪者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
焦慮與抑鬱的時候更能體驗到不自由的感覺,開心的時候即使生活的約束很大,也能很自由。
這個結論不完善,因為有一種可能需要排除:是否是不自由的感覺引發了焦慮與抑鬱的情緒。
這裡暫時先不討論這兩者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實驗過程和設置有點複雜,影響閱讀。
我直接給出結論:
在不自由的狀況下,引發我們情緒的是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引發的情緒進一步激化我們的不自由感,形成惡性循環。
說白了,不自由沒關係,不知道怎麼改變這個狀態才痛苦。
我根據自我體驗,有一句話可以緩解這種無力感,並且指導我們的行為:
我們的限制,是我們自己讓渡出去的權力。
在知乎,很多女性的大v更多的表現出一種開放,先進的性的態度,所以這裡宣揚處女情結的人都沒有發言權,而在天涯更多的是兩面都有,不僅抨擊非處,邊緣性交也被罵的很慘。
在知乎,女性沒有讓渡出自己身體的權力。
回歸到一個具體的女性,如果不是處女,很擔心下個男人不好找,認為不是處女會被看不起,但是也是你給他這個看不起你的權力的。第一次談到這個話題,你就直接說,老娘不是處,愛就愛,不愛就滾,他就沒有看不起的權力,如果全部的女人都這樣做,那男人就不敢瞎逼逼。
在工作中,很多人覺得公司限制大,不自由。但是你要了解到這種不自由是你讓渡出去的,你為了工資,為了自己的發展,讓渡了自己的這些權力,你們只是一個交換過程,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到對你更有利的交換,在這之前,你只能遵守規則。你不是被動的不自由,而是主動的。
我們的限制,是我們自己讓渡出去的權力。
這句話的作用就是轉化,讓我們體驗到,不自由的狀態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是可以有能力改變的,這種思考過程與歸因,可以迅速緩解我們的無力感,減輕焦慮,下次你再覺得什麼限制了你的時候,你這麼分析試試,看是不是能夠動力很足。
我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可以說明這點,但是三天還沒聯繫上來訪者授權,大家只能等等了......


你去看了一雙鞋子,是你半個月的薪水,你沒有任何其它收入,可你還是打算刷卡,因為你經常一天一天走很長很長的路。

但你沒有買,因為你想起了一個人,他的收入是你的4倍左右,可是他不捨得買一條700塊的李維斯牛仔褲。

你想了想,笑了笑,覺得暫時沒有勇氣買了。


你去找了一份新工作,裡面的人都比你年輕,可是懂得的都比你多很多,你開始夾起尾巴做人,醒著腦子做事。
他們比你年輕,卻可以隨意使喚你,你開始順從,後來你學會了,覺得他們做的,無非也很簡單很簡單。
那一天,Jack因為分配工作的事罵了你一句:
你啊媽。

你聽完第一時間罵回去:
撲雞。

Jack目瞪口呆的看著你,你也看著他,看著他不知所措的樣子,你趕緊調轉了頭,然後很不習慣的紅了臉。
你沒有去道歉。
你決定絕不道歉。

後來Jack跟你說話,當那事沒發生一樣。
然後你去警告你老闆不要給你畫大餅。
沒人知道你的勇氣是誰給的。
來自何方。
你突然想起合作公司大領導的女兒,年紀比你大不了幾歲,開過三款不同的捷豹來上班,長得漂亮。可你就是覺得她是個傻X,你羨慕她命好,卻一點也不羨慕她。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找對象,你說工作忙啊,他繼續問忙就不用找了?
你說緣分要來自然來,他呵呵問緣分是不是會自動跑來你公司門口。

你心裡突然苦笑,我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哪有時間去啪啪。
後來你覺得你可能真的無法去談對象了,你也沒有那種要睡夠一卡車雞吧的意願和理想。


你最近見了個幾年沒有見過好友,幾年前你們很熟,你還笑她脖子上的咖喱雞,可是這回見面你笑得把面都弄癱了,還跟她說了謝謝。
可是沒有說再見。

你的朋友P經常去全國各地旅行,你看著她去。她的旅行夢是你們一起策劃的,可是現實中卻並沒有你。

你去超市買東西,遇到很看不起人的收銀,你差點把那句:
阿姨,如果你的孩子在外面結賬遇到如此不好的待遇你會心疼吧?說出來。
可是,你沒說,你不再去救任何人。
也不再故意把生活過得有情調。


可是,幸好,你學會了無論如何都堅持吃早餐,不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看手機和電腦。

現在的榴槤真的有點貴啊,可是前幾天下班的路上你買了一個9斤的,回去一個人吃完,突然覺得想吐。

你把二分之一的衣服送給了好友,很新很新,送了一條金項鏈給你姐姐,換了個房子,打算買宜家的落地燈和地毯,打算畫幾幅水彩,掛在新房子里。

戴了戒指,打了耳洞。
夏天就完美了。
買了幾件布很少的背心,穿著星仔鞋走在路上,永永遠遠15歲。

去哪裡都沒人管你。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不再去考慮愛人。
走在路上,人們都在看你。
都在猜你的年齡。
都在猜你有沒有對象。


謝邀。

1、世俗還是命理意義上,從來就沒有完全自由的人;

2、把「自由」這個概念縮小,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的人最自由,即「盡人事,聽天命」。

先說書第一點,世俗意義上的自由。

先說書第一點,世俗意義上的自由。

法學院和哲學院的學生應該非常熟悉盧梭的那句「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這句話是法理學裡非常有名的一句法諺。

這是盧梭對其所處社會時代人的生存狀況作出的概括性論斷。

他一方面原則上肯定了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稟賦和權利,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出現實中的人生活在不自由狀態之中,飽受種種奴役。人處在原則與事實的矛盾之中,究其原因,是因為人不能主宰自己。

所以要獲得自由,人必須與套在人身上的種種枷鎖、不平等相區分、做鬥爭。簡言之,人在社會生活中服從經自己同意的法律,道德生活中聽從良心的呼喚,盧梭稱這樣的人為公民,他認為只有公民才配享有自由。

從盧梭的概括性論斷里,我們可以分析出自由的以下涵義:自由意味著自主,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而是要服從自己訂立的規律,為了尋找這些規律,人必須認識自己以與自己的不自覺狀態相區分。

如果把盧梭的思想放到今天來分析,那麼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自由的人。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我們就是去了選擇國籍和選擇家庭的自由;

我們上學期間,也必須聽從班主任和校長的命令,不可能隨便翹課,隨便打罵老師,不管你看他多不爽,就算我們不為家庭著想,也要為了自己的未來,至少熬過高考;

我們上班,不可能忽視公司的內部運作程序,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性子去做,忽視團隊合作、口無遮攔;

我們在社會上,不可能看誰不順眼就打誰,甚至一個生氣就捅刀子,你把法律放在哪裡?

自由是一個非常廣闊、內涵豐富的概念,在這裡我討論的就是那種最低限度的,保障人身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自由:為了我們都能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我們必須要讓渡出在原始社會時期以牙還牙以命償命的自由,形成法律,從而達到一種我們都能共享的「相對自由」狀態。

以上是世俗意義上的自由,我現在還覺得,命理意義上,我們更是渺小得如同螻蟻,無能為力。

命這種東西非常神奇,信則有,不信則無。我的態度是,有些事情真的完全不受你的掌控,不是靠你的努力或者奮鬥就能立竿見影地改變過來的。

我們的出生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巧合的事情,有些人出生在大富大貴的家庭,而有些人出生在吃上頓沒下頓的國家,嬰兒沒錯,生母也沒錯,命的面前誰都沒錯,但肯定會有一些從一開始就是人生贏家。

就好像我大二的時候炒股,我在那之前做了大量功課,讀股票書,學習金融,但我怎麼也不會想到大崩盤那一晚我會陪得血本無歸,我努力了么?努力了。有回報么?沒有。我的錯?當然不是。

我的師兄跟我說他跳槽的時候,應聘一個公司的海外事業部,英語說得結結巴巴,但最後還是進了。為什麼?因為事後他的boss跟他說,我覺得你長得很面善、很英氣,以後跟你一起共事會很享受。

嗯,我跟你一樣,被這個理由驚得啞口無言。

不管你信不信,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見的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都在冥冥中以一種不可察覺的方式連接起來,構成你的人生,預示著你的未來。

所以會有人說哲學無解,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宇宙的盡頭是上帝。

我到現在都覺得,我能有今天也是運氣好。

不過我並不是一個完全消極的宿命論者,我很快就會說到第二點。

第二點,說說「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

我並不認為找准自己人生方向的人是最自由的人,單從這句話來看,就已經過度地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放在不可動搖的地位,忽略了身邊的客觀因素。

找准自己人生方向並努力去實現的人,往往會有兩種結果,第一種就是真的實現了目標,從起過上了幸福無憂的生活,第二種就是,該做的都做了,但是最後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實現,於是一輩子只能活在幻想甚至悔恨里。第二種情況的人也是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人,但你能說他自由么?

一個自由的人,就算不快樂,也至少是一個心態平和的人。

過度地相信自己的勤奮和實力,從而忽略一切有形或者無形的客觀影響,只會把自己陷於自怨自艾的危險中。

所以,最自由的人,確實是有著自己人生目標並為之努力的人,他們清楚自己的實力,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是他們也同樣意識到,該做的都做了,但成不成依然是另一個問題,即使最後結果很不盡人意,但是畢竟自己也儘力了,不成功,那就認命吧,重頭再來,祈禱下次運氣好一點。

這種不卑不亢、充分自信、隨遇而安的心態,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絕對不是說既然一切都是命的安排,那乾脆從現在開始混吃等死好了。

有些事情你咬緊牙關去沖一把還是有很大的可能去完成的,比如高考上985,比如通過司法考試,比如研究生考試等等,我相信這種機械性質的考試受到命運的影響很少。

而學歷和資格考試,是你到達一個更高平台的敲門磚:不信你去看看騰訊或者網易的招聘,基本都要要求你的學歷要高,英語要好。

這種工作機會,絕對不是你混吃等死,任命運擺布就能上得了的。

你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你不努力連爭取成功的機會和資本都沒有。

人生的魅力就在於,它儘管確實是被命運操縱著,但是你不知道下一次迎接你的是痛苦,還是驚喜。

最自由的狀態,大抵就是在命運的框架內最大限度地改變自己的出身,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不寂寞空虛,也不傲慢自負,笑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



自己設計的自由tee

-------

自由是相對的,走好這個社會要求你的必須走的路,再走任何自己想走的路。(當然是在不違法害人的前提下)

淺析舉例學生時期,工作後社會層面,與父母相處層面
上學時期,什麼是自由?
想打遊戲打遊戲,想不上課不上課。世人要你的成績,那就只要把學習成績考好了,如班級前三,那老師和家長還來管你嗎?當然想幹嘛幹嘛……獲得那個階段的自由

畢業後與家長的關係,一直被管著別玩了早點回家,跟誰玩去哪兒。
家長需要你擁有自己的事業,擁有普世價值的社會認可,那就去用你自己的方式努力工作,擁有出色的工作成就。這樣一來,不是就想去哪兒去哪兒,想幾點回家就幾點回家。媽媽還會噓寒問暖說,工作別太忙注意休息lol。

到工作層面的分析,自由也意味著有閑錢有時間。

那就好好工作,最高效率完成工作,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玩。

用最高效率獲取財務自由,就可以想買什麼買什麼

再拿運動舉例,以下都是,在創業期間,時間不再自由。那就另闢時間,因為沒有影響工作,因為同時帶來更多靈感~那還是一句,誰管你啊

這裡分享的都是關於最淺生活層面的自由,往深了想這世界上大抵不存在自由。

-------------------------------

最近:

啊哈哈,最近厲害的是4點起床出城學馬術,

再9點出發回公司上班,


原來馬也會躺著仰肚子,實力賣萌。

大蟲和我一起出發

晨曦灑在它的臉上

第三節課的時候,找到一些平衡感

連馬兒都有表情包了哈哈哈哈

---------------
以下這些回答也可以側面反映我對自由人生的理解:
怎麼樣的旅行才稱得上會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32484/answer/193087074

你在非洲有哪些特殊的經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14906/answer/187381647

把愛好當作事業是件可怕的事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13076/answer/181279293


自由的魅力不是某種深刻普適的歸納,而是無數生動繽紛的演繹。
所以,與其問「什麼樣」,不如問「有哪些」。

想到幾個,排名不分先後。

  • 用生命危險為漸漸「體制化」的獄友換來啤酒,自己卻不喝的安迪

視頻封面肖申克的救贖.我們坐下喝著啤酒陽光灑在肩頭感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視頻

  • 唱著「Emancipate yourselves from mental slavery , none but ourselves can free our minds ;
    Have no fear for atomic energy,"Cause none of them can stop the time 」的Bob Marley

視頻封面Bob Marley - redemption song acustic 【牙買加的小酒館】視頻

  • 在4平方米的房間里度過18個春秋,卻從未放棄自己和同胞的「漫漫自由路」的曼德拉

視頻封面光輝歲月曼德拉一生回顧視頻

  • 說出「
    修練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我們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為華人甚至全世界在許多方面拓展了「可能性」的李小龍

視頻封面超清:李小龍是如何改變世界的(英文,名人傳奇)視頻

  • 說出「
    重要的不是知道,掌握什麼,重要的是能感受一個人,一件事的存在 」將生命交給山區的孩子,中文說得比大部分中國人都好聽的德國教育家盧安克

視頻封面[面對面]志願者盧安克(2009.12.27)-320x240視頻

  • 從小和許多動物一起長大,說出「
    我了解大自然,我認得路;我知道自己去哪兒,我從不迷路。」的Tippi (其故事真實性涉嫌造假,但她那時的笑容卻是自由者最嚮往的純真)

視頻封面tippi and cheetah視頻

  • 隻身進入阿拉斯加荒野,試圖在那隱居一陣,最終因飢餓和食物中毒而死在那裡,臨終前寫下「我已度過了快樂的一生。」的 Christopher McCandless (他的故事頗有爭議,常被認為莽撞愚蠢,但自由女神考量的往往不是社會評價,而是個體體驗。我尊重他的選擇,也相信他臨終自白的誠懇,更羨慕他那心滿意足的笑容。)

視頻封面Society電影_荒野生存_插曲視頻

  • 生來沒有四肢,憑藉非凡的毅力自學和鍛煉,不僅拿到了兩個大學學位,還學會了騎馬、游泳、足球,甚至是衝浪的澳大利亞青年力克·胡哲

視頻封面力克胡哲視頻_精彩勵志人生_創業交流QQ1956982468視頻

未完待續,持續更新
———————————————————————————————————————————
自由者最易被人忽略的一個共同點不是聰明,而是耐心。
所以,我給每個人加了或長或短的介紹視頻,你們看著辦~~~
———————————————————————————————————————————
這個放在這裡也許不太合適,但卻是我此刻對自由唯一的感受:

家裡有隻蠢狗,名喚芝麻,因其兄長早歿,疏於管教,早先於路口碰瓷,被女司機識破,骨頭沒騙著,落得一身傷。後賊心不改,三番兩次潛去村後偷雞,被雞主執棍攆回,躲貓後瑟瑟發抖。前日坐院中反思狗生,一時悲從中來,竟掘開井蓋,憤然投井,幸得鄰居及時搭救……為絕後患,故以繩拴之。芝麻智商堪憂,誤以為繩勒即死,故繩長4米,它竟一動不動。數日後,忽聞其嗚咽聲,乃見其「冒死」拖繩前行,直至滴水觀音前,閉目嗅之,狀若思念阡陌青草。吾念萬物有靈,於心不忍,乃解其繩。其攸然躥出,田間撒歡數遭。吾欣然微笑:蠢狗亦可教。她卻轉身即與鄰村大黃狗約炮……

兩小時前,自由的芝麻被偷狗賊下藥擄走。距離它來我家,1年差6天。
bad day , good night !


願世間為那一抹青翠奔跑著、飛翔著、呼吸著的所有生靈,自由,且安心。


只有自己實現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來實現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見,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基本原理。
——《愛彌兒》


能管理好自己期望的人


孤獨且甘於孤獨的人。


推薦閱讀:

那些年入上百萬的人是如何做到的?他們的平均年齡是多少?白手起家的到底多不多?
如何看待最近的涼山姑娘作文:《淚》?
放鞭炮能滿足人們什麼需求?
你見過或經歷過哪些令人感動的陌生人的善舉?
男性的身高到底有多重要?

TAG:人生 | 社會 | 自由 | 社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