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優秀的電影字幕翻譯?


1.關於要與不要添加自己發揮,我的觀點是不要過多
以前我做字幕的時候發揮很多,然後校對說「寫這麼多一行放不下啊」 = =
剛剛刷微博的時候看到賈秀琰的翻譯的討論,才知道原來@Lawrence Li 提問的初衷是這樣


這個翻譯看上去真是太難受了,這是一個西裝革履的外國人... 把這句話放上去不怕雞皮疙瘩疊起來窒息而死嗎....
你再看這個

毫無違和感,因為這是臨冬城的管家,一個兢兢業業的睿智老人。因此用一句比較文雅的「何以見得」也算是合情合理。

毫無違和感,因為這是臨冬城的管家,一個兢兢業業的睿智老人。因此用一句比較文雅的「何以見得」也算是合情合理。

2.需要有適當地意譯,不能太生硬

我個人挺喜歡這個翻譯,因為「不是蓋的」這個詞語不是時興的辭彙,且有一定成分的意譯,屬於比較有意思的翻譯(不同意勿噴)

我個人挺喜歡這個翻譯,因為「不是蓋的」這個詞語不是時興的辭彙,且有一定成分的意譯,屬於比較有意思的翻譯(不同意勿噴)

3.不要出現時興的網路辭彙
把「What do you think of it?」翻譯成「元芳你怎麼看?」目前看起來是個比較討巧的辦法,但是過了幾年之後這就成了個笑話,再過了十幾年可能人們就不認識這個詞了。

這個我不喜歡,因為「你妹」這個詞語可能時效性不長

這個我不喜歡,因為「你妹」這個詞語可能時效性不長

4. 要符和具體情境

Kingslanding翻譯成君臨(如果翻譯成京城就不合適了)

Kingslanding翻譯成君臨(如果翻譯成京城就不合適了)


以個人經驗,翻譯的本質無非是信息的轉述,把別人用外語(其實也可以狹義的說是英語啦)表達的信息用中文完整、準確的表達出來。完整是對原文的信息不增不減,準確包括不添加個人情感,表達簡潔到位,準確無誤等。哦其實草草還說過一句非常通俗的話,做字幕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說人話,不要亂翻譯不要有翻譯腔(這個栗子就不用舉了吧)。上面那些說起來非常抽象,還是舉幾個栗子方便一點。【截圖上傳老是失敗啊啊啊啊!

=================以下內容取自《了不起的蓋茨比》字幕=======================
當時 我們每天都醉生夢死地虛度光陰 &<&> 那時 我們每天都醉生夢死
Back then, all of us drank too much. = Back then, all of us drank too much.

越和那個時代的步調相契合 &<&> 越是與時俱進
The more in tune with the times we were, = The more in tune with the times we were,

觥籌交錯的景象就越是炫目 &<&> 越是長醉不醒
the more we drank. = the more we drank.

所有人腦子裡都被迂腐陳舊之事所填滿 &<&> 我們也越是陳舊迂腐
And none of us contributed anything new. = And none of us contributed anything new.

左側是原稿,右側是終稿。

第一句的「虛度光陰」原文並沒有表達這個意思(有人說醉生夢死不就是虛度光陰嗎,對呀那你一個意思說兩遍幹什麼)。原文的意思只是「我們喝了很多酒」,「虛度光陰」這個信息是憑空添加的,要刪掉。

第三句的「炫目」也是不存在的信息。第四句屬於信息傳達錯誤,本來是表遞進的,在這裡遞進關係消失了,而且原稿實在是太羅嗦了,完全可以簡化一下。

另,上面的例子還說明一個問題,不要為了拽詞而拽詞,原稿看似辭藻華麗,其實連句子原本的意思都偏離了。

================以下內容取自《霍比特人》字幕==========================


又是一個拽詞的反例,這次右邊是原稿了 = =

翻譯嗎還是簡潔準確為先,拽詞是可以的,但總要給表達簡潔準確讓位。換句話說,不拽詞10個字能說明白的,我絕對不會加上各種華麗的辭藻用15個字說出來。

再看這個例子

算了 不麻煩他了 &<&> 算了 別為這事兒煩他了
Eh, no. Let"s not worry him. = Eh, no. Let"s not worry him.

你不是大盜嗎 來調查一下吧 &<&> 作為我們的資深盜賊 該由你負責調查
As our official burglar, we thought you might like to look into it. = As our official burglar, we thought you might like to look into it.

這是典型的表達不簡潔,通俗點就是不太像人話。英文中的you know, say, I think之類都可以不翻譯。
===========================引用完畢===============================
不夾雜個人感情這個的例子不好找 = = 網上的字幕我見過但是記不清在哪見過了,具體表現就是夾雜網路用語(沒錯我覺得這個也是夾雜個人感情),自己喜歡的角色台詞各種萌翻譯,或者在屏幕上方加各種與劇情無關的吐槽。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咱們自己的哈姆雷特多帥,都不要去影響別人的哈姆雷特吧。
再說網路用語,對於美劇(尤其是快餐式的喜劇如大爆炸姐妹花憤怒管理一類),用些網路用語倒還可以接受,因為網路用語和劇集一樣其實是有時效性的,如果某些網路用語用在劇集里剛好符合「簡潔準確」的要求還是可以用的。畢竟美劇基本是不會有人一遍一遍地回味的(拿大爆炸之類的學英語除外),尤其是喜劇,看兩遍都笑不出來了,何苦再看呢。
首要原則依然是簡潔準確,一切其他的要求都要給它讓路,和拽詞一樣,不能為了用網路用語而用網路用語,方言什麼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人(包括原來的我)都會為字幕中某一句精彩的翻譯鼓掌,進而記住這部片子/美劇,進而肯定這位翻譯的水平。但幾年以後我發現,某一句出彩只是靈光一現,真正的水平還是看最基礎的句子,《滿漢全席》裡邊不也說,最看功夫的是家常菜。一集美劇/一部電影字幕常常超過千行,一句話/一首詩/一首歌翻的好並不難,難的是所有的句子都翻得好。甚至退一步,所有句子都沒有問題,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翻譯並不是「把英文單詞翻成中文再拼起來」,因為一句台詞所包含的的信息遠不是幾個單詞能涵蓋的,就好比背一輩子單詞英語水平也不見得有多高,台詞里包含的情感才最重要。

所謂字幕,本身是電影之外的東西,做字幕的終極目的是幫大家更好的享受電影,而非喧賓奪主,讓觀眾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字幕上,忽略了電影本身。

另說句題外話,字幕除了翻譯本身,其實視覺效果也是很重要的,我自己掛字幕看片子的時候都是手動調整字體大小顏色來保證賞心悅目,一些好的特效也能給字幕增色。

最後舉個反例,是我自己翻的

46
00:28:42,435 --&> 00:28:45,563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得注射這種葯
I have to take this injection every few hours

47
00:28:45,564 --&> 00:28:47,023
不然會有生命危險
or else I die.

48
00:28:48,626 --&> 00:28:50,287
你是甜到憂傷了
You have the sugar sickness.


什麼是優秀的不好定義,我覺得下面這種情況可以被稱之為糟糕的翻譯:
1、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2、濫用網路用語


不留痕迹的翻譯——影視劇翻譯原則


在供閱讀的文學作品翻譯中,多保留一些「洋味兒」是可取的,也不是那麼嚴重的問題。而且翻譯作品往往能給漢語注入一些新的東西,比如將「myth」譯為「迷思」,或許就是對漢語的豐富。


影視劇翻譯屬於文學翻譯,但不同於一般的文學翻譯。紙面文學翻譯作品可供人反覆閱讀查證,但影視劇翻譯有「視聽性」——它是用來聽、而不是閱讀的。它轉瞬即逝,要的是當時一瞬間帶給觀眾的視聽感受,越自然、越生活化、越口語化越好。最理想的狀態是觀眾聽了就覺得是人日常生活中說的話。而且要一聽就懂,不需要停下來思考。由於英語和漢語的不同,即是是同一件事,同一個道理,說起來也可能很不相同。紙面文學翻譯中或許可以保留原來的說法,供讀者多次琢磨,但是視聽藝術對這方面的要求更高。


影視劇翻譯對語言自然和清晰度的要求遠高於一般的文學作品。雖然文學翻譯中也有對白的翻譯,但我們讀文學作品就知道其實很多長段的對白,尤其在早期的文學作品,比如狄更斯的作品,很難說是人平時說的話。而不管是字幕翻譯還是配音翻譯,都是要配著畫面看的,人物、場景等都已經在畫面中展現了,人物只需要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對話即可。文學作品由於沒有畫面的輔助,所寫人物對白和平時人們交談的口語必定還有所差別。從這一點上說,影視劇翻譯對語言口語化和生活化的要求遠高於一般文學作品。

在影視劇中,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體現得更明顯,而且是必須要轉化的。也就是說在以傳遞信息為主的翻譯中,殘留一些英語的句式和說法還說得過去,只要信息準確就行。但是影視劇翻譯的結果是讓觀眾來聽來欣賞的,必須翻譯得不留痕迹。


翻譯是在各種限制力量間權衡的過程,在影視劇翻譯中,意思的完全準確,即「忠實」往往退居其次,更重要的是節奏和自然。在上下文的對應中,讓觀眾覺得「這個地方就是該來這麼一句才對」。


要做到「不留痕迹」,有很多方法或者原則可供譯者參考,比如語言要口語化、生活化,要簡潔、有節奏,要符合當時的語氣、體現人物的性格、表達人物的感情。但實際中我發現,往往做到了這些原則中的一點,其他幾點也就自然做到了。


我主要談以下幾點:

一、簡潔(觀眾能自己想到的都可省略)


英語譯成漢語要省掉很多不是因為它啰嗦,英語要求形式完整,所以必然含有一些漢語中不必要說的內容。而漢語雖然形式不完整,但意思是完整的。所以英語原文不啰嗦,但按照它本來的套路「碼」成漢語就是啰嗦。盡量簡潔不僅是為了對應節奏,還因為省了漢語才自然。


做到簡潔,就要刻意省掉一些內容,其中一些是由於兩種語言的差異而必須省掉的,還有一些是觀眾根據劇情很容易知道的,也都可省略。


例1

電影《百萬寶貝》片段:


原文

You"ll find a trainer in this gym or somewhere else that"s gonna wanna train a girl. It"s the latest freak show out there. The trouble is, they』re gonna be wasting your time...


原譯

很多人訓練女孩,這家拳擊館和別家都有,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個,但他們也只能浪費你的時間……


改譯

找一個願意收女徒的教練不難,現在外面這不是很時髦么。不過找也是白找……


原譯在說「很容易找到收女徒的教練」這個意思上說得比較啰嗦,由於空間不夠,省掉了「It"s the latest freak show out there」一句,而改譯的「找一個願意收女徒的教練不難,現在外面這不是很時髦么」要簡練地多,在語氣上也比原譯更強烈一些。「這不是很時髦么」既包含了「in this gym or somewhere else」的意思,也說出了弗朗基對收女徒的態度。


原譯的「但他們也只能浪費你的時間」意思很準確,但與「不過找也是白找」相比,語氣就稍差一些。「找也是白找」突破了英文的模式,但在意思上沒有什麼改變,反而更加簡潔,更有力度。

可見,只要抓住一句話的「事兒」,找到漢語中常用的一種簡潔的說法,句子就自然簡潔了,而且往往也會有了點「藝術」的感覺。

例2

美劇《絕望的主婦》片段:

原文

So, what did Carl say when you confronted him?


原譯

你問卡爾時他怎麼說?


改譯

卡爾怎麼解釋的?(卡爾怎麼跟你說的?)


與上一例子同樣的道理,觀眾能看出的信息就不必重複,必然是問了才說的,所以「你問卡爾時」甚至「你跟卡爾對峙時」都可以省略。


例3

電影《百萬寶貝》片段:


原文

Father, that was a great sermon. Made me weep.


原譯

神父,剛才的佈道太精彩了,我都流淚了。


改譯

佈道真好,我都哭了。


原譯很羅嗦,因為包含了不必要的信息。對話的兩人剛從教堂出來,且其中一個是神父,所說「佈道」必然是神父「剛才的」佈道,因此「剛才的」在這兒沒有必要。

例4

美劇《絕望的主婦》片段:


原文

It was too salty the night she and Carl moved into their house.

It was too watery the night she found lipstick on Carl"s shirt.

She burned it the night carl told her he was leaving her for his secretary.


原譯

她和卡爾搬過來那晚,她做的太咸了。

她發現卡爾襯衫上有唇印的那晚,又太淡了。

卡爾為了自己的秘書離開她的那晚,她做糊了。


改譯

他們剛搬來那晚,咸了。

發現卡爾有外遇那晚,又稀了。

他跟小秘跑了那晚,糊了。

修改後的要簡潔並自然地多,並且節奏感很好。第二句省略了「襯衫上的唇印」這個信息點,但觀眾可從畫面看出,而且改後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二、自然(擺脫英語思維,用漢語的說法)


只要殘留了英語痕迹,漢語句子幾乎無一例外會不自然。寫進小說里或許可以接受,但在屏幕上讓觀眾聽效果就很不好。要使譯文完全像是中國人平時說話那樣,是很有難度的,但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語言要自然,就要擺脫英語思維,尋找在同樣的情境下表達同樣的意思,漢語中會怎麼說。


例1

美劇《絕望的主婦》片段:


原文

I don"t like that word, Julie.


原譯

我不喜歡這個詞兒。


改譯

不許這麼說。(別說髒話/這多難聽/注意素質)


「我不喜歡這個詞兒」這句話在漢語中不存在,原來英語的表達得棄之不用,另外尋找漢語中表達這一意思時常用的說法。


例2

電影《百萬寶貝》片段:


原文

You"re standing outside my church comparing God to Rice Krispies?


原譯

你這是站在我的教堂外面把上帝比作薄脆餅乾?


改譯

這可是教堂,你竟拿上帝開玩笑?

原譯完全按照英語的套路,這樣的句子在英語中有強調的效果,在漢語中卻有些怪怪的,很不自然。往往英語專業的學生英語看多了之後,也會用看英語的方式看漢語,就不會覺出這句漢語的不對勁,甚至覺得很好(我當時就是這樣)。改過之後簡潔也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3

電影《百萬寶貝》片段:


原文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I told you I don"t train girls.

——Thought you might change your mind.

——Dozens of trainers train girls. You won"t have any trouble finding one.


原譯

——你這是浪費時間,我說了不訓練女孩。

——以為你可能改變主意。

——有很多人訓練女孩,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個。


改譯

——我早說過了,我不收女徒。

——我還想試試(我是例外/那可不一定)。

——收女徒的有的是,找一個很容易。


「以為你可能改變主意」這句話在漢語中也不存在,雖然它與英語句子「Thought you might change your mind」在字面意思上一模一樣,但卻沒能清晰地表達出其意思,而且在漢語中很不自然。這句英語想說的「我一直在這兒不走,你可能就願意收我了」,說白了就是「我就是不走,就等著你收我」。改譯給出的幾個版本都是漢語中比較常見而且口語化的說法,聽起來很自然,它們雖然在字面意思上與英語相差很遠,但在本質上與其意思更加接近。


例4

美劇《絕望的主婦》片段:


原文

Since her modeling days in New York, Gabrielle had developed a taste for rich food and rich men.


譯文一

她在紐約當模特的時候,就只喜歡名貴食物和有錢男人。


譯文二

她在紐約當模特的時候,就只吃高檔食物,只約有錢男人。


譯文三

她在紐約當模特時,吃的是大餐,傍的是大款。


譯文一意思明確,也很自然,但「名貴食物」的說法在漢語中不很常見,而且句式比較平,節奏感差。而譯文二就好得多,因為它把握住了漢語喜歡用對句的特點,更加自然,說起來更有意思,更有「趣味」,與之相比譯文一就太過平淡。


譯文三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了,但在這兒語氣稍微有點過。旁白站在上帝全知視角,以一種調侃和嘲諷敘述著這些事情,而譯文三的語氣更像是旁人在議論,與旁白淡淡地調侃的語氣不太相符。我認為譯文二更好一些。


三、清晰(將「事兒」點破)


紙面文學翻譯可以盡量保留西方文化的意象,但影視劇翻譯要首先考慮清不清楚,因為它的首要職責不是介紹西方文化,而是讓觀眾看懂情節,並得到視聽上的享受。最好是讓觀眾一看就明白,不需要回過頭來思考。


英漢語言的不同不僅是語言結構的不同,這種不同深入到兩種文化的思考方式和意識形態。說同一個意思、同一個道理的時候,不同的不僅是語言元素,在視角、意象選擇和思考邏輯上都很不一樣。由於兩種語言的差異,按照英語的思維邏輯說出的漢語往往會說不清、道不明,讓觀眾覺得疑惑。這樣的地方一定要將「事兒」點破,思考在那個情境中中國人要表達這個「事兒」會怎樣說。有時候不僅要對語言本身做處理,還要改變說話的邏輯、換掉原文中中國觀眾不熟悉的意象或者概念。


例1

電影《百萬寶貝》片段:


原文

——Car should be able to back up, Frankie.

——Just push, will you?


原譯

——車自己能倒的,弗朗基。

——幫忙推吧,行么。


改譯

——車可以掛倒檔的。

——就推吧。


「Car should
be able to back up」這句話如果按照原來英語的句子結構,到漢語裡邊怎麼說都彆扭。其實只要抓住了人物想說的「事兒」到底是啥,再用漢語的慣常說法說出來就清晰了,而不必受英語句式的限制。威利此處無非想說「你不用推車,可以開車掛上倒檔後退。」如此一來就清晰了。


例2

電影《百萬寶貝》片段:


原文

Frankie bought the Hit Pit from Bobby Malone 17 years ago. Bobby wanted to move to Florida, and Frankie wanted some security.


原譯

17年前弗朗基買下了博比·馬隆的拳擊館。博比要搬到福羅里達,弗朗基想有點生活保障。


改譯

17年前弗朗基買下了博比·馬隆的拳擊館。博比想到福羅里達養老,弗朗基想有點家業。


本段原文說的不是很清楚,影視劇翻譯不應該執著於保留原文的一切,甚至保留其模糊性(除了這模糊是為了情節需要或體現人物特點而有意為之的),而應本著向觀眾說清楚的原則,通過變通把事情說明白。像這一句中,改譯加了一個「養老」就使意思清晰完整了,也讓下面立即要說的「還沒動身人就死了」不那麼突兀;而「有家業」要比「有生活保障」的意思清楚得多。


例3

電影《百萬寶貝》片段:


原文

——Willie, the title"s just two fights away.

——It ain"t that, it』s... It"s like you said, I got one shot. If I win, I gotta make as much as I can while I can. I need somebody in the action who can make things happen. And I gotta make the change before the fight. Only way this guy say he"d take me is if he took me to the title.

——So I get you the title fight, and this guy takes you there?

——Only way he"d do it. I"m sorry, Frankie. I know how long you waiting on a title. I wish it could"ve been with me.

——Mickey Mack"s a businessman. He can"t teach you nothing.

——You already taught me everything I need to know.


原譯

——威利,再有兩場就是冠軍賽了。

——不是因為這個,因為……你也說過,我只有一次機會,要是贏了,我得趁現在盡量多賺點。我得換個能幫我安排這些的經紀人,而且得在比賽前就換。因為這人說,得他帶我去冠軍賽才肯收我。

——這麼說我給你談妥冠軍賽,這人只是帶你去?

——只有這樣他才同意。很抱歉,弗朗基,我知道你等拿冠軍等了很久了,我也希望是和我一起。

——米奇·麥克是個生意人,什麼也教不了你。

——我需要的你都已經教給我了。


改譯

——威利,再有兩場就是冠軍賽了。

——問題是……問題是,你也說過,奪冠軍只有一次機會,要是贏了,我得多打幾場多賺點。我得找個懂行的幫我打理,所以得賽前就換經紀人。只有這樣他才肯和我簽約。

——這麼說我培養你,成績是他的?

——只有這樣他才同意。對不起,弗朗基,我知道你花了很多心血,我也不想離開你。

——米奇·麥克是個生意人,什麼也教不了你。

——該教的你都已經教我了。


威利的意思是「你培養了我,但我現在要拿冠軍了,得找個懂得怎麼賺錢的經紀人幫我打理比賽的事兒,幫我賺錢。」改譯另闢蹊徑,「我得找個懂行的幫我打理」中的「懂行的」就將意思說明白了,雖然英語原文沒明確說出這層意思,但在漢語中得說出來意思才清晰。


「我得多打幾場多賺點」也比「我得趁現在盡量多賺點」清楚得多,它說明白了「多賺錢」和「拿冠軍」之間的關係,如果不說清楚,觀眾會很疑惑:「怎麼拿了冠軍就多賺錢了?」


「這麼說我培養你,成績是他的?」比「這麼說我給你談妥冠軍賽,這人只是帶你去?」更加清晰,語氣上更強烈,更有「戲味兒」。

四、體現語言風格(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說話風格)


影視劇翻譯要求語言生活化、口語化是大體的要求,但劇中的人物往往各有特點,而語言是體現他們性格的方式,因此有些角色的語言會格外有特色。也會有人物的語言根本不「口語化」,平時說話也文縐縐的,都是完整句甚至複雜句,這是為了體現人物的性格,因此要保留這些語言特徵。


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豐富多彩的語言風格正是使影視劇出彩的地方,也是其最有意思、最有看頭的地方。如果影視劇翻譯僅僅以準確傳達信息、敘述情節為目的,而不注重語言風格的多樣性,就將影視劇的魅力大打折扣。


例1

電影《巴頓將軍》片段:


原文

Patton: Doctor... Where』s your helmet?

Doctor: I don』t wear a helmet when I』m in the hospital, general.

Patton: Start.

Doctor: I can』t use my stethoscope when I』m wearing my helmet.

Patton: Well, then cut two holes in your helmet so that you can.


網路字幕譯文

——大夫,你的鋼盔呢

——在醫院我不戴鋼盔,將軍。

——開始戴。

——戴上鋼盔就沒辦法戴聽診器了。

——那麼,在鋼盔上打兩個洞。


改譯

——大夫,你鋼盔呢?

——我在醫院不戴鋼盔。

——戴上。

——戴上就沒法用聽診器了。

——打上倆洞不就行了。


這一段對白很能體現主角巴頓將軍的性格,他要求嚴格、軍紀嚴明,要求醫生也帶頭盔,說出的話決不允許頂回。語言利落、簡潔、有力度。在翻譯時要體現這種語氣、展現人物性格。字幕翻譯中最後一句「那麼,在鋼盔上打兩個洞」軟綿綿的,毫無巴頓將軍的力度和氣勢。改譯就比較利索、有力一些。


例2

美劇《絕望的主婦》片段:


原文

——Well, the least I could do is make sure you boys had a decent meal to look forward to in the morning. I know you"re out of your minds with grief.

——Yes, we are.

——Of course, I will need the baskets back once you"re done.

——Of course.


原譯

——至少我得保證你們兩個有像樣的早飯吃。我知道你們悲痛欲絕。

——是的,確實。

——當然啦,這籃子還得還給我。

——當然。


改譯

——別的忙我幫不了,至少還能給你們做一頓像樣的早餐。我知道你們非常難過。

——是的,確實。

——當然,記得把籃子還我。

——當然。


布里這一段話本身就是多餘的,體現了她凡事都「太過完美」的性格。按照前面所說的影視劇翻譯要簡潔的原則,或許此處的「I know you』re out of your minds with grief」以及回答「Yes, we are」顯得很多餘,但是正是這多餘的話出自布里之口才體現了她的性格,所以這些都要翻譯出來,體現出布里說話特別得體,以至於顯得做作,甚至讓人覺得不舒服的特點。


原譯對第一句的翻譯有些偏差,這句話意思的重點不在於「保證你們有飯吃」,而在於「別的我可能幫不了,但是做飯我很在行,至少我能給你們做早飯」,強調是「我能給你們做」而非「保證你們有的吃」。我的原譯看上去還算自然,但是在意思上有偏差,會讓人覺得布里的意思是「我得保證你們有飯吃」,「要是沒我你們得挨餓了」。


「我知道你們悲痛欲絕」沒能把握好語氣,太過了。


例3

美劇《生活大爆炸》片段:


原文

Leonard: All right, Sheldon, to start our quest you need to open this little Christmas gift I got you.

Sheldon: A Christmas gift? You know I don』t enjoy Christmas.

Stuard: What』s wrong with Christmas?

Sheldon: Oh, where to begin? Trees indoors. Overuse of the words 「tis」 and 「twas」. And the absurd custom of one stocking. Everyone knows socks belong in pairs. Who uses one shock?

Howard: Pirate with a peg leg?

Sheldon: Actually that helps, thank you.


網路字幕譯文(搜狐視頻版)


Leonard: 謝爾頓,要想開始征途,你必須先打開我送你的這聖誕禮物。

Sheldon: 聖誕禮物啊,你明知道我不愛聖誕節。

Stuard: 聖誕節有什麼不好啊?

Sheldon: 太多缺點,不知從何開始。室內擺樹,猛拽古文,例如「此乃」聖誕佳節,還有這荒謬的單腳襪習俗,是人都知道,襪子就該成雙成對,誰會要單腳襪啊?

Howard: 一隻腳是木製假腿的海盜吧。

Sheldon: 有用處我就舒服多了,謝啦。

改譯


Leonard: 謝爾頓,玩之前你得先打開我送你的聖誕禮物。

Sheldon: 聖誕禮物?你明知道我不喜歡聖誕節。

Stuard: 聖誕節怎麼了?

Sheldon: 讓我從哪兒說起啊。樹竟然擺在室內,濫用古文,像是「此乃」等,更別提單只襪子裝禮物的荒謬習俗。誰都知道襪子應該成雙,誰用單只的襪子?

Howard: 一條腿的海盜?

Sheldon: 有用處我就舒服多了,謝謝。

在這部劇中謝爾頓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他性格極為古板,說話一本正經,除了有時迫於「社會習俗」的壓力刻意模仿一般人平常寒暄或者開玩笑的用語外,他的語言都是極為標準正確的。而網路字幕譯文沒能把握住這一特點。「猛拽古文」中的「猛拽」一詞是新興的網路用語,應該恰恰是謝爾頓反對使用的語言,與其原本所用的正式而嚴格的「overuse」一詞很不對應


此外,字幕譯文中「要想開始征途」受英語原文影響,很生硬。所謂的「quest」是他們即將開始的遊戲,譯為「玩之前」簡潔明了。「不愛聖誕節」不如「不喜歡聖誕節」自然。「單腳襪」聽來奇怪,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應該是「單只襪子」。「一隻腳是木製假腿的海盜」非常「忠實」,說出了原文所有的信息,但卻很冗長,直接說「一條腿的海盜」意思更清晰。


字幕的最後一句譯得很好,沒有直譯為「這有用處」之類的,而是遵循了「將事兒點明」的原則,意思清楚。


例4

英劇《是,大臣》片段:


網路字幕譯文(破爛熊字幕組)

Hacker: So I want you to look into it and find out
who it was. OK?

因此我就交給你調查,找出誰幹的。好么?

Hacker: Yes, Humphrey?

怎麼了,漢弗萊?

Humphrey: Minister, I think there』s something that perhaps you ought
to know.

大臣,有件事您得知道。

Hacker: Yes, Humphrey?

什麼,漢弗萊?

Humphrey: The identity of the official whose alleged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hypothetical oversight, as being the subject of
recent discussion, is not shrouded in quite such impenetrable obscurity as
previous disclosures have led you to assume. But not to put too fine a point
on it, the individual in question is, it may surprise you to learn, one whom
your present interlocutor is in the habit of defining by means of the
perpendicular pronoun.

被歸置責任的這名官員的身份——其作出這件假定的疏忽,成為我們近來討論的對象——並未籠罩在密不透風的層層迷霧之中,大異於您基於早先信息作出的推斷,一言以蔽之,追根究底,我們討論的這個人,也許您會吃驚,在您目前的談話對象提到他時,通常會使用第一人稱代詞來指代。

Hacker: I beg your pardon?

你說什麼?

Humphrey: It was... I.

這個人是……我。

Hacker: Humphrey! No!

哦,漢弗萊!


這部英劇中最精彩的就是漢弗萊的語言。漢弗萊做了25年的公務員,是典型的傳統官僚,作風保守,擅長複雜晦澀的英語。他的語言是空泛「官話」的典範,擅用長句、大詞和複雜句式,很簡單的事情也會繞來繞去說一大通,讓人不知所云,但意思又是完整清楚的。他的語言和大臣哈克的形成對比,並經常有哈克一頭霧水的樣子來襯托,形成了極強的幽默效果。


大家發現25年前曾有一稅務官因疏忽將巨額公款讓與外國,結果這人正是現任常任秘書的漢弗萊。這一段是漢弗萊極為「委婉」地向大臣哈克承認這一事實,簡單的一句「It was I」在漢弗萊口中變成了如上的樣子。


這是通過語體色彩的變異製造的幽默,只要在譯文中採取同樣的語體色彩變異就能獲得同樣的幽默效果。字幕組的翻譯在細節上還有可商榷之處,但是在總體上體現了人物的語言風格。


五、美感(給人藝術的享受)


有些影視劇的語言很美,藝術性強。一般的影視劇中也會有詩歌、歌曲等片段,需要特殊處理。在這樣的地方,翻譯時也要注重追求語言的美感,給觀眾帶來藝術的享受。在翻譯歌詞時還要注意與旋律和節奏配合、押韻等。


例1

電影《巴頓將軍》片段:


網路字幕譯文

You know what the poet says: 「Through the travail of
ages/ it』s the pomp
and toils of war/ have I fought and strove and perished/ Countless times upon
the star/ as if through a glass/ And darkly the age-old strife I see/ where I
fought in many guises many names/ but always me.」

詩人寫了首詩:「在艱苦的歲月里/在戰爭的勝敗當中/我戰鬥、掙扎和死亡/反反覆復,永不休止/彷彿從望遠鏡里/我看到我自己/雖然以各種名義戰鬥/可我保持我的本色」


巴頓是軍事歷史學家,崇尚古代的戰爭,經常幻想自己馳騁在各個時代的戰場上。字幕組的翻譯較有詩的感覺,但是後半部分意思模糊,「彷彿從望遠鏡里/我看到我自己/雖然以各種名義戰鬥/可我保持我的本色」沒說明白原詩的意思。此處反映巴頓的戰爭哲學,需要準確一些。我將字幕組譯文稍作修改:


有這樣一首詩:「在艱苦的歲月里/在戰爭的勝敗中/我戰鬥、掙扎、死亡/反反覆復,永不休止/彷彿透過一面鏡子/我看到千百年的戰場/雖曾以種種身份在上面馳騁/但我總是我自己」


例2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插曲:


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

To defeat the Huns

Did they send me daughters

When I asked for sons

大家同心作戰

讓匈奴絕望

為何這群士兵

都像個姑娘?

You"re the saddest bunch I ever met

But you can bet before we"re through

Mister, I"ll make a man

Out of you

你們笨拙散漫又扭捏

但我會改變你的前途

要成為男子漢

不認輸

Tranquil as a forest

But on fire within

Once you find your center

You are sure to win

扎穩你的步履

內心要堅定

開闊你的胸襟

求勝要有決心

You"re a spineless, pale, pathetic lot

And you haven"t got a clue

Somehow I"ll make a man

Out of you

膽小又害怕 心亂如麻

你驚慌茫然無助

要成為男子漢

不認輸

I"m never gonna catch my breath

Say good-bye to those who knew me

Boy, was I a fool in school for cutting gym

This guy"s got "em scared to death

Hope he doesn"t see right through me

Now I really wish that I knew how to swim

我氣喘如牛快斷氣

西方極樂等我光臨

大家全都被他嚇傻了

他們膽顫心又驚

我的身份還是秘密

掉到水裡可會要了我小命(此段為眾角色說唱)

Be a man

We must be swift as a coursing river

Be a man

With all the force of a great typhoon

Be a man

With all the strength of a raging fire

Mysterious as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男子漢

行動快速像那江河湍急

男子漢

破壞力像那風暴無情

男子漢

滿腔熱血像那野火壓境

神出鬼沒像那暗夜的

惡夢

Time is racing toward us

Till the Huns arrive

Heed my every order

And you might survive

時光毫不留情

匈奴快逼近

聽從我的指令

才能夠活命

You"re unsuited for the rage of war

So pack up, go home you"re through

How could I make a man

Out of you

沙場太殘酷

血光殺戮 若害怕踏上歸路

要成為男子漢

不認輸

Be a man

We must be swift as a coursing river

Be a man

With all the force of a great typhoon

Be a man

With all the strength of a raging fire

Mysterious as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男子漢

行動快速像那江河湍急

男子漢

破壞力像那風暴無情

男子漢

滿腔熱血像那野火壓境

神出鬼沒像那暗夜的

惡夢


漢譯版翻譯得不錯,很適合演唱,我看了中英兩個版本的電影,覺得漢語版本的效果要比英語原聲好得多。


六、不可譯性(翻譯的極限)

上面所說的《是、大臣》中的例子是通過語體色彩變異達到的幽默,在漢語中也可有同樣的效果。但有些作品中有很多文字遊戲,像是拆字、音近字、雙關等,使用的是英語特有的一些東西,除非有巧合,否則很難移植到漢語中。這似乎是翻譯的極限地帶了。


例1

美劇《老友記》片段:


原文

Rachel: But see, it was a plan. It was clear. Everything was figured out, and now everything is just kind of like...

Phoebe: Floopy?

Rachel: Yeah.

Monica: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I mean half the time we don』t know where we』re going. I mean you just have to figure it out. At some point it』s all gonna come together and it』s just gonna be... Un-floopy.

Phoebe: Yeah, like that』s a word.


網路字幕譯文


Rachel: 那是有預謀的,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會發生,就好像...

Phoebe: 很簡單的情況?

Rachel: 對。

Monica: 我們也常不知自己何去何從。你得仔細想清楚,自然就能步上軌道。

Phoebe: 對,真能拼。

改譯


Rachel: 但那是都計劃好了的,該怎麼辦都很清楚。但我的一切都……

Phoebe: 亂套了?

Rachel: 對。

Monica: 不只你這樣啊。我們很多時候也找不到人生方向,你早晚會弄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到時候一切就……不亂套了。

Phoebe: 有這詞兒么。

字幕翻譯得很差,第一句漏譯一個詞兒「now」,結果意思反了,與下面的內容銜接不上。「floopy」和「un-floopy」也沒能譯出。我嘗試將其用漢語中的「亂套」替換,但是效果遠不如英語原文。


例2

美劇《老友記》片段:


原文

Monica: Hey, Joey,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omnipotent?

Joey: Probably kill myself.

Monica: Excuse me?

Joey: If little Joey is dead, then I got no reason to live on.

Ross: Joey, omnipotent.

Joey: You are? Ross, I』m sorry. (to others)I had no idea. I thought it was like a theoretical question.


網路字幕譯文


Monica: 如果你變得全能,你希望做什麼?

Joey: 大概是自殺吧。

Monica: 什麼?

Joey: 如果小喬依死了,我就沒再活下去的理由。

Ross: 喬伊,無所不能,不是無能。

Joey: 你是無能?羅斯,對不起,我以為是一個理論問題。

改譯

Monica: 喬伊,你要是全能的,會幹嘛?

Joey: 肯定自殺。

Monica: 什麼?

Joey: 要是小喬伊死了,我也不活了。

Ross: 是全能,不是性無能。

Joey: 你性無能?真替你難過。(對其他眾人)我當是假設的問題呢。


喬伊兩次都將「omnipotent」聽作「impotent」,結果鬧出了這出笑話。字幕翻譯語言不夠簡潔,最後一句「theoretical
question」譯為「理論問題」意思不清。但是做過修改後依然沒能還原原文的幽默。

這樣的地方只能讓懂英語的人去欣賞了,加註雖然可以起解釋作用,但是幽默效果會大打折扣。


再發個自己的舊文,純粹是好玩的,說的雖然是片名,但跟字幕的意思是一樣的——

譯名異譚

喂,你看過《金枝玉葉》么?沒看過?那麼《萬夫莫敵》?《龍城殲霸戰》?《四海兄弟》?《七俠四義》?《我倆沒有明天》?……
你可能有點暈了:這都是什麼電影啊,怎麼那麼耳生?
如果我告訴你,以上那些影片其實就是《羅馬假日》、《斯巴達克斯》、《正午》、《美國往事》、《七武士》以及《邦尼和克萊德》,你是不是感覺有點※◎#¥%?瞧,這就是地域文化差異惹的禍。
要說這影片的譯名,學問真是不小。早先電影的譯名都相當出色。比如《魂斷藍橋》,
直譯成《滑鐵盧橋》,有何哀婉追憶之感可言?何況「藍橋」本是中國古代典故,講一個叫裴航的人在藍橋遇見一位少女,兩人最終成婚的故事。「魂斷」藍橋,分
明指片中二人因緣難偕。古代更用「藍橋久通」比喻婦女失貞,那就更暗暗點出女主人公的慘痛遭遇了。而像《卡薩布蘭卡》,直譯則比俗里俗氣的《北非碟影》好
得多,因為這實在不是一部間諜片。據說當初就有人勸本片導演,把名字改為原作的名字:《人人都去里克酒吧》,幸虧沒有被採用。
把如今兩岸三地的翻譯放在一起看,特別有意思:香港的譯名喜歡胡天胡地沒著沒落地
使用成語、俗語,不把片名搞得像黑幫片或三級片絕不罷休,一股子商人氣,什麼片子到手裡都是那句「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叫賣。不過偶然也會讓人眼睛一亮,
佩服店老闆的精明。台灣譯名則像一個成績不穩定的學生,看得出祖上是讀書人,現在特別想講新潮。大部分時候成績中上,超常發揮(超常優秀或者超常糟糕)的
時候比較少。相對來講大陸的翻譯最中規中距,屬於老老實實,有點死腦筋的那種。不會有什麼大差錯,可也往往不討人喜歡。
古典主義:畫龍畫虎難畫骨
和大陸相比,港台(尤其台灣)與中國古代文化隔絕的不那麼厲害。他們翻譯起片名來愛帶上點古典色彩。可惜畫虎不成反類犬,功力不到,這種庸俗古典主義往往讓人啼笑皆非。
像《為戴茜小姐開車》譯成《山水喜相逢》,讓人以為是講兩個老朋友見面的故事呢。
《阿黛爾·雨果》譯成《巫山雲》,算有點名堂,只是總引人往妓女那方面去想,也不能說出色。至於把《雨中曲》翻成《萬花嬉春》就更離譜了,後者怎麼看怎麼
像古代的情色小說,可以和《品花寶鑒》、《秋月痕》相提並論。還有的比如《羅丹的情人》譯成《情淚種情花》,《安娜·卡列尼娜》譯成《浮生一世情》,《斯
巴達克斯》譯成《群英會》或者《萬夫莫敵》等等,也不能說糟糕,但總有些「霧裡看花」的感覺。就說《浮生一世情》這片名吧,安在《瑪爾戈王后》、《埃及妖
後》甚至《戀愛中的莎士比亞》、《魂斷藍橋》、《勇敢的心》上面,也看不出有什麼問題。
最搞笑的要數約翰·韋恩導演的影片譯名了。他的「True Grit」、「Rio Bravo」、「The Quiet Man」分別被譯成《獨眼龍雙槍殲四虎》、《一將功成萬骨枯》和《蓬門今始為君開》。如果你對別人說:「昨兒晚上,我看的是《獨眼龍雙槍殲四虎》!」再一拍桌子,簡直就是說書了。要是對上一句「雙尾蠍單掌震三英」什麼的,現成就是章回小說的標題。
當然,港台譯名也有其獨得之妙,特別當影片是以人名為題目時。比如「Lolita」,翻作《洛麗塔》固然沒什麼問題,但看起來毫無感覺。《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有意思了。這句詩也有個典故:北宋詞人張先80歲時,娶了18歲的美女惠惠為妾。蘇軾去賀喜時戲作一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梨花海棠,就是比喻白髮紅顏,雖語涉冶艷,表面卻很雅緻。再有如「Sommersby」,也是片中主人公的名字,翻譯成《似是故人來》
就好多了,讓人想起《西廂記》裡面的「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故人」卻「似」是而非,影片內容已盡在其中了。(另一個譯法《男兒本色》則完全不知所
雲)此外,《塞爾瑪與路易斯》翻譯成《末路狂花》,《薩布里娜》翻譯成《龍鳳配》,《漂亮女人》翻譯成《風月俏佳人》,《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翻譯成《翡冷
翠之戀》(徐志摩在《翡冷翠之夜》一詩中首先把佛羅倫薩譯成翡冷翠,音形意均頗有美感。影片另一個譯名《窗外有藍天》則無聊得很。大陸的翻譯相對來說更蘊藉一些。),「Awakening」翻譯成《無語問蒼天》都十分出彩而且妥帖。
雙關諧音:有影有謀
想把片名翻譯得又帥又有內涵么?那得有點智慧。雙關是個好方法,一石二鳥,手揮目送,由此及彼,就會衍生出無數可以想像的空間和意趣。諧音也不錯,修改一個字,世界大不同,這就叫有「影」有謀。
乍一看「Cube」這個片名,你的知覺告訴你這是個未知《立方體》,如果你知道影片講的是六個人在魔方里自相慘殺就為了爭一條生路的話,會不會又有點「月光光,心慌慌」了?——果然是《心慌方》。
奧德麗·多度扮演Amilie是美是怪倒在其次,不可否認她的心靈世界是夠美的,所以《阿梅麗·布蘭的奇妙命運》不如叫做《天使愛美麗》,因為「愛美麗」最愛美麗。《律政金髮女郎》被拔高成《金法尤物》也有原因,金髮碧眼的她竟然也是響噹噹的加州大學法律碩士!
一邊談情一邊打高爾夫,《錫杯》是榮譽愛情雙得意的象徵,乾脆叫《球愛的天空》。求愛成功就要《拜見岳父岳母》——可是這名字散發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味道,能引起你看電影的興趣么?台灣的譯法《門當父不對》就俏皮多了,門當戶對、兩情相悅,但家長不認可怎麼辦?
阿爾莫多瓦的「Tie Me Up,Tie Me Down」翻譯成《捆住我,困住我》,實在是形神兼備,開始的形體束縛,後來卻成了心靈掌控。譯成《綁上綁下》就可樂了,聯想到跳上跳下、爬上爬下,綁住的似乎不是妙齡美女,而是只大猩猩!
還有些翻譯是要你細心注意電影情節後才能品出味道的,像《碟中諜》就是大陸譯名中少見的靈動之筆。磁碟,間諜,一個都不能少。相比之下,《不可能的任務》鬆鬆散散不上口,《職業特攻隊》則是胡話加廢話——你見過業餘特攻隊么?看完《戛塔卡》(Gattaca),你可能也沒注意到,片名來源於影片中的宇航公司;可一旦你回想起《千鈞一髮》這個譯名,你就會深切體味到,原來一根頭髮真的能重似千鈞——你的DNA,你的生活,你的夢想,你身體所有的秘密,都繫於這一根頭髮呢。
系列譯名:你夠僵所以我夠僵
英國導演蓋·里奇導演的《兩根老煙槍》被港譯成了《夠姜四小強》,看來看去電影里怎麼也找不到哪兒有四隻蟑螂(小強)啊?這還不算,人家又導了一部《掠奪》(Snatch),台灣譯成《偷搶拐騙》挺不錯,香港順勢就給翻成了《這個夠我姜》。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一個演員或者導演的片子統統納入系列譯名的做法,還真是有夠「僵」的!
據說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個題目的譯法有點問題,不過到底是經典欄位,成為許多名片翻譯的印模。王穎的「Smoke」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煙》,同性戀者在納粹迫害下仍然肩負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Bent),在聖潔和墮落間遊走的《破浪》(Breaking
The Waves)則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不能承受的各種況味,都在生命中。
不過夠僵的
系列譯名實在多,比如「追緝令」系列就有
《黑色追緝令》(《低俗小說》)、《第六感追緝令》(《本能》)、《火線追緝令》(《七宗罪》);肌肉發達施瓦辛格、史泰龍和黛米·摩爾統統都是「魔
鬼」:《魔鬼大帝》《魔鬼專家》和《魔鬼女大兵》;還有無數的《××總動員》、《××未了情》等等。
不知所云:刺激到永遠
《刺激1995》這種譯名實在是不著四六。就說逃獄是一件比較刺激的事吧,可讓觀眾加上編劇、導演一起想破頭也不能明白,影片跟1995這個數字有什麼關係。《肖申克的救贖》這名字本身頗有深意,只可惜不夠「刺激」,不能吸引眼球。
還有《最終幻想》,翻譯成《太空戰士》也就罷了,香港一直就這麼稱呼這個遊戲系列。要命的是,人家的副標題「spirit within」被譯成了《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其聯想力令人嘆為觀止!
唐·璜可說是個鼎鼎大名的人物,其故事曾被編成戲劇、小說、電影等等形式,而且都不止一個版本。現在這個時代是如何看待這個人物的呢?看看這部電影的譯名:《天生愛情狂》!還有《這個男人有點色》!前者還可說有點自命風流、張狂倜儻的味道,把唐·璜稱為「nature born lover」,聽起來好像西方賈寶玉;後者純粹把電影當八卦看了,照此說法,《阿甘正傳》可以譯成「這個男人有點呆」,《非常嫌疑犯》應該叫「這個男人有點賊」,《沉默的羔羊》不妨改為「這個男人有點變」……
「Blade
Runner」這種影片確實難譯,叫《刀鋒上的奔跑者》像哲學小說;簡化成《刀跑者》又怪怪的;翻譯成《快刃追殺手》吧,追殺是沒錯,福特的刀可沒看出多
快來;《銀翼殺手》是因為遊戲定下來的名字,「銀翼」是指透明飛車的鷗翼式車門?還是女複製人被射殺時那件宛如帶著翅膀的透明雨衣?無論如何,
《2020》是最不著調的翻譯,這個年代和影片有什麼關係?「Matrix」則是另外一個難題,最初我們翻譯成《矩陣》,多少學術了點兒;後來發現
「Matrix」還有《子宮》的意思,就更明確了;接著港台的《駭客帝國》被改作了《黑客帝國》,從那會兒起黑客就成了傳奇辭彙;但這些都比不上《22世
紀殺人網路》這名字,它綜合了未來、犯罪和高科技三種令人心動的要素,更「偉大」的是,它把影片中電腦奴役人類的時間推後了100年!
還有一些譯名的奧妙是普通話人士永遠也體會不到的,2000年,許多黏土小雞要被做成餡餅了,我們喊《小雞快跑》,香港同胞就喊《咪走雞》——真是假慈悲真市井,其實這三個字是叫你「別錯過」這部戲。
瞧,電影的譯名也有這麼多說道。哪天你看片子看煩了,想想我們的異譚,研究研究譯名的學問,也是件挺有趣的事兒,你說是么?


一個暴露年齡的帖子啊!其實在60、70後對@電子騎士 提到的片名一點不陌生,反而有親切感。我們早年迷上電影時港台的報刊雜誌是最好的風向標,對英文片名中譯都來自他們,當然也不免會調笑一下007都是「鐵金剛「以及「羅渣摩亞「的譯法。而且這些電影都是國內幾乎都是看不到的,除非專場放映的內部票,比如新光電影院、文化廣場等。所以國內電影雜誌基本上是「紙上談兵「,對應不起來,直到八十年代中錄像放映興盛,譯名衝突的情形才越來越明顯。抱歉有點跑題,僅僅針對看到的內容,覺得不合適請摺疊。


我也來跑題說一個什麼是不好的字幕翻譯。
當劇中人物說了一句話有雙關或多種理解方式,並且到後半句話才把包袱抖出來的時候,不要在字幕的前半句話里急吼拉吼地把全句給意譯了!!

說一個毀掉整部電影高潮轉折的例子。
以下是星戰七劇透!!!
以下是星戰七劇透!!!
以下是星戰七劇透!!!
具體台詞記不太清,是大意。

電影高潮在橋上Han solo和兒子四手聯握光劍,勢均力敵誰也推倒不了誰,煽情到深處。
兒子正在經歷心理鬥爭,抬頭糾結地對他爸說:I don"t know if I can do it.
Han(以及導演希望引導觀眾)自然是以為兒子在做棄暗投明的抉擇,於是他露出慈祥的笑容,握緊了兒子的手說:沒事,有我呢,我幫你!
兒子聽到這句話有些不敢相信,瞪大了眼睛問:你真的願意幫我?
Han堅定的目光已經給了他答案,於是他握緊自己爸爸的手,操著光劍把Han捅死了。

這時候,觀眾才應該意識到,之前兒子說的 do it 的"it"是指的弒父,而不是Han理解的跟自己做好人。

但是天殺的影院字幕寫的是什麼呢,兒子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下決心殺了你。

唉。


很簡單,把人人字幕組的Community(『廢柴聯盟』)認真觀摩一遍,把Mr. Holland"s Opus(『生命因你而動聽』)的這條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66/66966.xml
)認真體會一番,你就知道什麼是真正優秀而卓越的字幕翻譯了。
在信達雅整體原則的基礎上,以符合本土文化的表達方式讓觀眾感受到原作的質感和潛台詞,讓觀眾通過字幕認識到作品背後的背景和文化氛圍。


如果有可能的話,大陸的電影字幕翻譯師傅應該去香港住一個月,每天在電影院看電影。

「本地化」沒有問題,但不應是愚民式的本地化(例如把 Yelp 翻譯成大衆點評網,剝奪觀衆瞭解異國文化的機會),也不是惡俗的本地化,更不是抖機靈式的本地化(看我用了最新最潮的流行語!)。

2012 年《The Dark Knight Rises》在香港上映時,「I"m necessary evil」被譯成了「我係替天行道」。這就是好的本地化。而這種本地化的能力,其實是翻譯的基本功:準確理解源語言,並用目標語言說人話。

如果沒有條件去香港看電影,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買邁克的書來看,他最擅長通過煉字來實現姿勢好看的本地化,例如把 quickie(匆忙的性愛)譯成「快趣」。(他一直有幫香港做電影字幕翻譯,事實上目前正在香港上映的阿莫多瓦新片《High 爆雲霄》字幕就是他做的。)

不管怎麼說,字幕還是應該由熱愛(真正熱愛)電影的中國知識青年來翻譯,趁熱鬧者免問:


(圖片來自《60 風尚:中國學生週報影評十年》。)

---

(若有不同意見,歡迎批評指教:Lawrencelry at http://gmail.com。)


一部電影看完,只要你從來沒想過下面這個問題,那麼字幕組就成功了

【這特碼的是哪個傻逼翻譯的??】


覺得要做好外翻中的字幕乃至翻譯,最根本的就是外語理解能力要好,能理解透徹,以及漢語本身的文字功底要強。就字幕來說,應該做到切合影片情節氛圍,表達準確,能讓觀眾即時理解,不必費時在字幕上。如果能夠做到整個字幕渾然天成,融入影片,讓觀眾自然看過影片後忘記是藉助字幕看懂的,就是優秀的字幕翻譯。

《緣分天註定》臨結尾的地方有一段訃聞,看過一個版本的中文翻譯非常精彩,用近文言類駢體的方式對應比較文縐縐的莊重的訃聞文體,但又表現出了幽默的一面,整體精髓把握準確,風格相合,對應了電影的情節設定,文字十分優美,又能為中國文化圈內的觀眾理解,基本做到了信達雅。
視頻封面[緣分天註定serendipity]-Jonathan訃告(精彩台詞)視頻
原文台詞:

Jonathan Trager, Prominent television producer for ESPN, died last night from complications of losing his soul mate and his financé.He was 35 years old.

Soft-spoken and obsessive, Trager never looked the part of a hopeless romantic. But in the final days of his life, he revealed an unknown side of his psyché. This hidden quasi-Junqian persona surfaced during the Agatha Christie-like pursuit for his long-reputed soul mate, a woman whom he only spent a few precious hours with.

Sadly, The protracted search ended late Saturday night in complete and utter failure.

Yet even in certain defeat, the courageous Trager secretly clung to the belief that life is not merely a series of meaningless accidents or coincidences uh-uh, but rather it』s a tapestry of events that culminate in an exquisite, sublime plan.

Asked about the loss of his dear friend, Dean Kansky,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and executive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imes described Jonathan as a changed man in the last days of his life, 「things were clearer for him」 Kansky noted.

Ultimately, Jomathan concluded that if we are to live life in harmony with the universe, we must all possess a powerful faith in what the ancients used to call 「fatum」, what we currently refer to as destiny.

譯文字幕

庄納頓.卓加,有線體育台優秀監製,既失紅顏,復破婚盟,肝腸寸斷,遂於昨日撒手塵寰。享年三十有五。
庄君文質彬彬,公而忘私。平素言行,絕無痴態。孰料,將逝之際,流露鮮為人知的浪漫。剎那驚艷,化作縈迴夢魂,遍覓芳蹤,歷盡一波三折,本性情懷,浮現無疑。嗚呼,踏破鐵鞋,方覺一番心事悉付東流。語云:匹夫可以奪其愛,不可奪其志。庄君仍然堅信,人生際遇絕非偶然,冥冥之中,上蒼早已安排周詳,絲毫不爽。
其友文壇巨擘,時報主筆甸恩謂:庄君晚年脫胎換骨,有所頓悟,一言以蔽之,欲臻天人合一,須堅信一字,此字古已有之,於今亦然,唯「緣」而已。


TLF出的作品其實都挺中肯,只要表達流暢,運用辭彙不偏激討巧,可以讓觀眾投身進情節中去,而不是商榷字幕中的某個詞義不搭而齣戲,就是好翻譯。


我之前曾經在人人字幕做過翻譯和校對。日劇和英文電影都有涉足。
校對,其實是統稿+質量監督,收齊好幾個翻譯的譯稿,統一人名地名和翻譯口吻(一個東北小哥跟一個南方妹子寫的東西是完全不相容的兩種氣質)
個人認為這是比較有保障的一套流程,第一它是一個流暢的作品(這個效果雖說很初級但是能做到的真是不太多),第二它的譯文質量有了雙重保障。(此處不排除有時候搶首發時間緊任務重導致有扎眼錯誤)

作為一個筆譯mania,以為「信,達,雅」是最高境界。說簡單了就是傳遞基本意思,再高級點,需要把作者明說的或者淡定暗示的意思寫明白了;再往上,就是你用符合中國人理解的口吻,循循善誘地進行「改寫」,達到原著在其語系作品中情感達到的level……這種東西,沒有狂熱的如腦殘粉一般的熱愛,真的做不來。



題目討論的是字幕翻譯,那些說電影譯名的可以退下了;

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些說字幕一定要【簡潔】的可以退下了;

如今電影的傳播方式多樣化,不局限於譯製片,也不局限於電影院,還有網路下載等等,不同的途徑,不同類型的觀影需求對字幕翻譯的要求也不同,那些說一定要【信達雅】的也可以退下了;

~~~~~~~~~~~~~~~~~~~~~~~~~~~~~~~~~~~~~~~~~~~~~~~~~~~~
需要翻譯的電影字幕主要分三種:
配音字幕 原音字幕 原著字幕

① 配音字幕對翻譯的特殊要求體現在:譯文在配音時需要配合演員的實時表現,包括口型、語氣語調、節奏重音等等,類似語言學中的超音段因素;
② 原音字幕沒有音畫配合方面的要求,翻譯時受到的束縛較少,對譯者而言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但當字幕以雙語對照形式出現時,應注意同一幀畫面的雙語字幕需要儘可能做到一一對應,避免上一句原文的譯文出現在下一幀畫面;
③ 原著字幕特指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字幕,這一類字幕在翻譯時,需要額外考慮文學作品本身的譯文對字幕翻譯的影響


~~~~~~~~~~~~~~~~~~~~~~~~~~~~~~~~~~~~~~~~~~~~~~~~~~~
縱觀國際的翻譯學研究,我們很少看到所謂的【標準】;我們認為翻譯是藝術和技術的融合,雖然翻譯市場化的發展推動了翻譯的標準化,但從翻譯的全局來看,制定統一的標準並用於指導和評判,並不現實。因此,在討論【什麼是優秀的字幕翻譯】這個問題時,我們並不贊同提出幾個硬性指標去套用於所有電影字幕的翻譯。我們應該做的,是從每一部電影的實際出發,探討與之最合適的翻譯。
換言之,符合電影本身特質和觀影需求的字幕翻譯,才是優秀的翻譯。


如實反映出原片的本來意思,即使不好也不應修改;文字要有疏離感,而不是接地氣;

想起施瓦辛格的幾乎所有電影都有個「魔鬼×××」的譯名……


人人影視的翻譯


雖然題主問的是正面例子,但是有時候反面例子一戳一對比就能明白。
拋開那些傳聞中可怕的盜版碟的可怕翻譯不談,也拋開那些專門以此為樂的翻譯不談(事實上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即看字幕組如何用另一種方式來講劇情的段子,還能和原來的劇情無縫對接);當然了,也無視掉空耳黨們吧... 噢,看看那個元首的憤怒和元首的日常題主就會明白了。
大家說的大部分都是那種"抖機靈"、胡亂意譯、臨場發揮的情況,實際上還有一種情況非常、非常、非常的討厭,那就是字幕製作人員存在感太強烈,直接在字幕中(通常是屏幕上方)抒發自己的個人情感、吐槽,嚴重破壞觀感,把好端端一個字幕,弄得和彈屏似的。而這種一看就是非專業人士的字幕,通常會:

直接指齣劇情關鍵點。好好的電影在演著,然後上面幽幽地飄過去一行小字:注意了,要XXXX了/記住這個情節,以後會...

直接點評劇情。這個舉個例子吧:夏末秋字幕組製作的Mind Your Language的字幕,裡面就有直接的吐槽,而且居然TM還是一行大黃字...讓人不注意都不行。(這個槽點太多了,足以單獨開個水貼批鬥了,但是人家畢竟受眾很少,有自娛自樂的成分在裡面)

還有其他的毛病就不一一而足了。其實題主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去掉電影二字,擴大到整個翻譯工作。下面就扯點別的,比如日漫的。

像是很流行的民工漫,比如海賊王,之前版權查的不嚴的時候就有很多字幕組在做,這種的很容易就能比較出好壞來;以漫畫舉例,曾經一個"炎之劍"被各種字幕組給出不同的翻譯,甚至還有人以為這是一個深梗[其實只是個很不本土的笑點,諸多例子不一一列舉了。只是現在在整個大環境下,很難再看到有資深粉摳字眼翻字典三四家字幕組做比較去探究劇情的暗示了...

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日和,算是比較成功的翻譯和二次創作的例子。他們的翻譯以及配音,都開創了很多流行語,有些字幕組看著眼紅,也想同時做翻譯和配音,甚至說再創造個流行語啥的,可他們一般只有眼~紅~的~份~ 因為歷史證明,實力不夠,上趕著做啥都是當炮灰還被鄙視的份。

還有一些稍微冷門的,比如大量捏他、吐槽、充斥著宅文化的作品。按道理說這些都是給"圈內人"看的作品,但是難免有些新手需要引導一下,於是很多動漫都有下方走正常字幕,上方小字做專門介紹的習慣。但是有時候業界良心和好心幫倒忙只有一線之隔... 這就要扯到聽譯、校對人員的個人性格了(因為大部分並不是專業做這個的所以就不說是專業素質了),很多抖機靈、秀優越,以及怒刷存在感的字幕,哪怕一閃而過也會讓人不舒服。
(手機碼字等以後有機會再上圖)
比如充斥著大量吐槽的《絕望先生》,很多梗相當內涵,沒有解釋真的看不懂。當年在國內還沒有流行開的時候,有段時間沒有字幕組包攬這個番,於是就有了貼吧放簡單台詞對照劇情硬看的情況,經歷過此種情況的李先生表示,噢!這真的太無聊了~

就算是相當流行的銀他媽,裡面也各種國人沒法理解的梗,比如真選組(圖稍後再上)。像是這種沒有背景就沒法深入劇情的知識,字幕組其實是有必要給出提示的。這個可以和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美劇相比較,不多談了,直接上結束語。

一個專業的、心氣高的字幕組,就算在做不到完全的信雅達的情況下,也不會在觀眾合理指責的時候給出"愛看看不愛看不愛看滾"的回答的。嗯,你當然可以委屈地說,我已經用我的知識作出了貢獻你們憑什麼指責我,但是有時候99分和一百分的差距就是如此之小,就是一個簡單的態度問題,畢竟翻譯這門功課如此深奧,我們都是小學生。


我認為好的字幕應該是:為了再讀一遍字幕把影片暫停下來,腦子裡再想一遍,讓你笑了,或者思考了,然後按播放鍵,可腦子裡還是那句字幕


居然沒人提破爛熊做的是大臣、是首相系列.....


推薦閱讀:

你認為哪部外語電影名字翻譯得最好?
如何評價賈秀琰的字幕翻譯?

TAG:電影 | 翻譯 | CG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