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全球變暖的大騙局》是客觀真實的嗎?

全球變暖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視頻封面全球變暖的大騙局視頻
也有人質疑這個紀錄片: 《全球變暖大騙局》其實是個騙局 (全球變暖的大騙局 影評)
真相到底是什麼?

補充兩篇博文:
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 ? 學而時嘻之
物理學家出手了:人造全球變暖還是太陽讓地球變暖? ? 學而時嘻之

相關問題:全球變暖是騙局嗎?
添加一個關於氣候變暖的紀錄片《尋找冰川》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158101/#!/i!/ckDefault


我是來扯的……

全球變暖的問題,跟我的專業也就有那麼一丁點的聯繫,畢竟災荒史離不開研究自然災害的規律,而氣候變化是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變化的重要原因。

這裡先不討論這個紀錄片的內容的真假,僅說「全球變暖」。

1,全球變暖的話題是上個世紀中晚期才提出來的話題,當時是有實證證據的,雖然16世紀氣溫計已經發明,但是到19世紀晚期物候學觀測網的建立,人們才開始系統的統計氣溫的變遷。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當人們回顧這半個多世紀的氣候統計材料時,就發現相較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氣溫確實升高了,大約2度,這就是全球變暖話題提出的背景。從這點可以看出,全球確實(至少是曾經)出現過變暖的現象。

2,到現在為止,除了上述的氣溫記錄外,關於「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話題的之間的關係的解釋,基本上都來自於計算機模擬。而計算機模擬的,都是以百年為基準的溫度變遷。其更多的,是模擬全球以現在的方式變暖,那麼百年後地球會如何。

3,但是近年的物候學研究表明,在幾千年來的歷史時間內,2度甚至更高的幅度的變化並不罕見,就我所了解的,明末和清末兩次「小冰期」,南方的平均氣溫變化在50年內應該超過2度,而1中的統計結果,正好是在清末小冰期以後。

4,據說有統計表明近20年來世界已經停止變暖,有邁向新的小冰期的趨勢,這個我沒看到相關的材料,希望有了解的可以說一下。

5,竺可楨曾經研究過中國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其中溫度變化是重要的一項。在其研究中,較早期的氣溫變化較為遲緩,而寒冷和溫暖期持續時間長,到了17世紀之後,變暖和變冷的現象開始頻繁出現,變動較為劇烈。

6,但是上面那個情況,是在早期歷史記載中沒有精確的溫度變化記載的情況下得出的,當人們對溫度的感知只能靠感覺,那麼對溫度變化的感知和記錄自然不會太精確。

7,所以,現在「全球變暖」的問題在於,地球的氣溫本身有其自己的變化規律,而確實,「現代社會產生溫室氣體」這樣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以及自然環境破壞等等。但是,各個部分到底佔多少比例,而這個溫度變化系統到底如何運作,以及,我們能做什麼,其實都是一團漿糊。


全球變暖就是另一個轉基因式的議題。

在科學共同體內部,其實這兩個問題的爭議都不大,即:20世紀以來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只要跟進了相關領域最新的學術動態,是不難得出這一結論的。而任何受過基本的文獻檢索訓練、能夠閱讀外文的非專業人士,進行有關查詢都不費吹灰之力。

但是在民間,在大眾媒體上,那就是另一幅景象了,各種陰謀論和謠言橫行。當你選擇相信陰謀論的時候,任何學術權威、科學組織、政府機構都已經不會讓你信服了,「別有用心」四字足矣。

全球變暖和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性一樣,首先是一個科學問題,隨後才是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不管它對國際關係和經濟生產有多大的影響,科學事實仍然是它的核心和出發點。

大眾根本沒有能力在科學層面探討這兩個問題的真偽,所以大眾的興趣,只能後撤到政治和經濟領域,而那裡簡直就是陰謀論的沃土了。在這兩個問題上,認為一派觀點是帶有政治和經濟的企圖,別忘了它的反面同樣逃不掉政治和經濟力量的推動。

人的觀點總是由他所接觸到的信息來塑造的,大眾不可能去進行氣候和轉基因的第一手研究,接觸到的都是各種經過篩選的二手信息,說得殘酷點,其實一般人對這類議題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資本。只是看你願意選擇相信誰,是主流科學觀點,還是坊間陰謀論。

主流科學觀點會犯錯嗎?也許會。但那個幾率肯定比陰謀論來得低。如果連這都不承認,那最好連飛機都不要坐,更不要上醫院了。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僅僅出於理性和審慎的考慮,懷疑某個主流科學界共識,當然這是合理甚至是健康的,但請一定不要建立在虛假事實的基礎上,不過可惜,大部分懷疑人士做不到。


我在另一個問題中有回答:「溫室效應」是個騙局嗎? 兩個問題指的應該是同一部影片。我現在依然沒有看過該影片,目前只看到問題補充中的博文里描述的內容,歡迎有人闡述一下其主要論證過程。
在此回應一下關於本問題補充中提到的兩個博文的內容。

《物理學家出手了:人造全球變暖還是太陽讓地球變暖?》

沒有人否定太陽是地球溫度的一大影響因素。地球的溫度變化,即使像文章中給出的圖標那樣,與太陽的11年周期(吐槽一下,11年周期通常指的是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除此之外,太陽還有別的不同時長的周期)一致,也無法說明什麼。問題的關鍵在於,地球的溫度變化(黑線),在11年周期之外還有明顯的升高趨勢,而這種趨勢,在兩套衛星數據(紅線和藍線)之中,至少藍線是無法解釋這種升高的變化的。至於紅線是否可信,我希望知道紅線的數據來源後再做分析。

同時,此篇博客中提到的「2002年以後地球的溫度實際上下降了」這個結論,才真的有可能是太陽的影響,因為在圖表中其趨勢與太陽的11年周期是一致的。這個波動並無法改變地球的溫度總體上正在升高的趨勢。

附博客中圖片如下:

另外,我在前一個答案中提到過,IPCC是考慮了自然因素的作用的,認為「

另外,我在前一個答案中提到過,IPCC是考慮了自然因素的作用的,認為「非常可能造成20世紀晚期全球氣溫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影響,而不是單純的自然因素影響」。這當然與此篇博文中聲稱的「地球溫度升高的69%是太陽引起的」的計算結果差異較大,但是至少IPCC沒有完全忽略這些自然因素。

《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

首先:

所謂溫室氣體,在空氣中的含量其實比例很低。而二氧化碳在所有溫室氣體中所佔的比例更低。事實上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氣。

我可以直接引用維基百科(溫室氣體)上的文字:

水蒸汽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與二氧化碳不同,水蒸汽可以凝結成水。因此大氣中的水蒸汽含量基本穩定,不會出現其它溫室氣體的累積現象。因此現在討論溫室氣體時並不考慮水蒸汽。

其次,如上所述,IPCC並沒有否認自然因素對溫度的影響,它討論的不過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誰佔主導地位的問題。而本博文的態度,我覺得更多的是用自然因素來否定人類活動因素,用長期的變化來掩蓋短期的劇變,這並不能使我信服。例如:

空氣中最大的二氧化碳來源絕非是人類活動,比如說火山,腐爛植物等等,這些東西的二氧化碳排放都超過人類活動。

這個是在什麼時間尺度下的比較?是地球歷史時期火山的二氧化碳總排放超過了人類歷史時期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還是去年火山等的二氧化碳超過了人類的排放量?【2017.3.11補充:請見討論區相關內容】

一個是過去上百年氣溫變化,一份是過去上百年太陽活動,這兩個曲線合在一起,完全是關聯的。其關聯度絕對高於溫度和二氧化碳。

這份數據在近十年、二十年的尺度上是否依然關聯良好?

諸如此類。

如果沒有更細緻的數據,我無法相信人類活動在十年內產生的溫室氣體是微不足道的,也就無法接受「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這一結論。


作為曾經的研究課題,寫過相關的文章,但我仍不確信人類活動可以在短期造成重大的大氣變化,全球變暖是事實,但是變暖是不是人類造成的存有較大疑問.大氣系統是個混沌系統,人類尚不能準確預測240小時之後的大氣環流,卻可以言之鑿鑿的說全球變暖如此複雜的原因主要是人類活動,多麼荒謬.至於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從來準確度都不高,不信你可以看看16世紀的伽利略,20世紀的愛因斯坦。至於為什麼全球變暖這麼受到科學界的歡迎,四個字:課題經費。現在就是所謂的witch hunting,哪個科學家敢公開質疑,必然在經費和聲譽上受到衝擊。全球變暖已經變成了一個政治議題,而非科學研究。當你發現連律師出身的米國副總統都跳出來鼓吹某種科學論點的時候,這已經不是科學家的遊戲,而是政治家的比賽了。


1.自1860s開始建立全球測溫序列到現在,我們能觀測到的情況,全球均溫總體確有上升態勢,不過幅度也不過1度左右。

2.問題是,全球變暖是否是由人類活動造成,曾經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溫升,但從來也沒有直接證據,最多能拿出個人類碳排量——溫室氣體——全球均溫變化的相關性圖譜出來,但是這就好像飛天拉麵神教號稱全球溫升是由於海盜活動減少導致的一樣——有正相關性但是沒有和直接的證據支撐。

3.哪怕回顧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地球溫度變化都能發現百年溫升個一二度太正常了,現今的溫度,在中世紀出現過,即唐宋時期,宋後開始進入明清小冰期,而全球測溫序列開始建立的時候恰好是明清小冰期結束的時間,所以就因為百年來全球均溫上升了1度左右就說這是人類活動的結果,怎麼看也不是個科學的態度。雖然主張全球溫升是人類活動後果的人通常喜歡標榜自己是理性而科學的人,但是就是在這件事情上完全拿不出一點點直接證據。

4.再有,就算是溫升了又如何?又不是幾十度幾十度的升高,幾度的溫升對於農作物的生長恰恰是有幫助的。再者說,地球本身熱容也是會講溫升的過程極度拉長的,過去那些溫室效應災難論者常常會描述兩極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大陸被淹這樣的末日場面,其實呢,兩極融化過程本身就要吸取大量的熱量從而就會使溫升減緩,決不至於出現全球海平面上升這種故事。


蘇聯及東歐國家崩塌前,在環境問題上都中過招,一些跨領域知識分子(叫法很多,或跨專業知識分子,或公知,共同特點是他們永遠是對的,永遠在道德的最高點)迅速利用環境問題而走紅,繼而成為意見領袖,影響政府決策,最終將政府搞得威信掃地,社會公信力也喪失殆盡,最終民心盡失。

  作家扎利古因就是蘇聯生態環境運動中最出名的一位,從作家身份看,他才華平平,但在環境問題上卻成了專家中的專家,權威上的權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亂象,這還得從蘇聯80年代意識形態的混亂來進行分析。
  蘇聯在八十年代中期完全放開報刊監管後,既放棄了自已的原則,也突破了西方媒體的可控底限,陷於一種無序而狂躁的「言論自由」中。主流報刊主編紛紛易人,換上的全是親西方知識分子,《星火》《莫斯科新聞》《新世界》等這些周刊,日報形成了一個親西方媒體聯盟,從最初小心翼翼的試探到後來露骨的反蘇反共,居然得到官方默許甚至鼓勵。

  在這種媒體環境下,神秘主義、泛斯拉夫主義、沙文主義、民族問題、反猶太,法西斯主義,性開放,各種沉渣泛起,充斥著整個蘇聯的輿論場,索爾仁尼琴甚至寫文章為沙皇制度辯護,一個個被捧紅的跨領域知識分子,走到前台且怪論不斷。這些知識分子不斷獲得西方賞識,或邀其出國開會(遊玩)或授其榮譽及獎金。

  扎利古因那時侯正在組織一場反對貝爾加湖被工業污染的運動,媒體對此事的報道量也成倍增加,這場運動唯一得到的東西便是扎利古因成名了,當然他是不會告訴大家,所有實時水質檢測,周圍環境評估數據是來自英國某研究機構。
  親西方媒體聯盟打造的神,當然作用不能僅限於此,1985年下半年,扎利古因將目標瞄向了蘇聯的一項調水大工程----西伯利亞奧伯河和伊爾梯卻河向南轉流。這項計劃將在1986開始的蘇共27大上正式討論表決,這個計劃的目標是要把哈薩克和烏茲別克的穀物、稻米和飼料的年產量至少增加三千五百萬噸,可謂利國利民。但這麼大的計劃,肯定也會對環境造成一些影響,扎利古因拉攏了一些可能受損地區少數黨政幹部和民間團體,利用媒體平台發動尖銳的攻擊,鋪天蓋地在報刊上要求工程下馬,在巨大的言論壓力下,一些參於計劃的科學家,水利專家也寫了反駁文章,但只有極少數得到發表,但嚴密論證和數據分析卻因為枯燥無味導致絕大多數閱讀者置之不理,反而成了語驚人死不休的扎利古因的追隨者。
  1985年12月18日《文學報》刊發了扎利古因在作家大會上的演講稿,將反對聲勢推向高峰,歐美各國也開始異乎尋常地關心起蘇聯的生態問題和蘇聯人民的健康,並由綠色生態組織出面抗議這項工程。蘇共27大閉幕後,這項計劃果真神秘消失了,沒有討論也沒有表決,所有研究人員數年的心血付之東流,反過來,原先聯合提出該計劃的幾個部門,及科學家,專家,卻被蘇共嚴厲批評。扎利古因大獲全勝,作為一名完全不懂水利的作家,靠張嘴靠抨擊竟能罵倒一個國家工程,這也是當年的蘇聯奇觀之一。
  由此可見當時蘇聯真正做事的人,那些為國家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員,技術專家是何等的憋屈和寒心,既然罵罵體制,噹噹公知,名利皆收,何必埋頭苦幹,還落得一身不是。當這些人開始不想認真負責時,扎利古因的高潮也就很快到來,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一場人類史上罕見的災難降臨在蘇聯人民頭上。

  扎利古因已經從公知變成了一名先知,他和他的夥伴們,不是忙著讓蘇聯人民在災難面前團結,冷靜,而是變本加利的煽動不滿,通過這場事故徹底擊垮蘇聯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用現在流行語說就是:來世不做俄國人。
  戈爾巴喬夫在核事故兩個月後的6月19日,接見了這些作家和知識分子們,說:「敵人不怕蘇聯的核武器,怕的是蘇聯越來越民主。」 今天回頭看戈爾巴喬夫這些話,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

  跨領域知識分子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且特殊的作用,一邊掌控話語權,一邊樹立親西方意識形態,最終整個蘇聯的財富被極少數人攫取,轉移,老百姓的財富一夜之間被蒸發,休克療法,就是你休克,我撿錢。

  同樣,霧霾問題,PM2.5成為熱點,也是由某國大使館先不動聲色的點著,再由某潘姓大V推到社交平台上,引起群發群轉,繼而持續不斷地製造人群的心理恐慌,APEC期間中國網路有人已經開始在組織發動霧霾攻勢,手法,劇本,套路已有翻新,其目的不言自明。
===========================================

我就說西方炒作PM2.5怎麼套路那麼清晰,原來早就在蘇聯玩過了

大家提高警惕,很多所謂的高大上的理念一旦你跟著走,接著就是吃大虧了

記得中學課文裡面,有一篇文章是讚揚竺可楨的。其中的一個事件就是他批判「全球變暖」的觀點為杞人憂天。溫度幾度的變化在人類歷史非常常見根本不是啥大事。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毛主席教導我們:「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有些人認為在人類歷史時期,世界氣候並無變動。這種唯心主義的論斷,已被我國歷史記錄所否定。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在豐富的過去的氣象學和物候學的記載,可惜非常分散。這篇論文就手邊的材料進行初步分析,希望把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寫出一個輪廓。


在東亞季風區域內,雨量的變動常趨極端,而溫度的變化在冬春即能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我國冬季溫度主要受西伯利亞冷空氣所控制,升降比較統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溫度作為氣候變動的指標。


近五千年的時間,根據材料的性質,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考古時期(約公元前3000——1100年)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遺址(屬於仰韶文化,用C的14次方同位素測定為約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陽殷墟(約公元前1400——1100年)的發掘表明,當時獵獲的野獸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熱帶和亞熱帶的動物,而現在西安和安陽一帶已經不存在這些動物了。此外,在殷代留下來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當時安陽人種稻比現在大約要早一個月。在山東歷城縣發掘龍山文化遺迹中找到一塊炭化竹節,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節。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竹類的分布在黃河流域,可直到東部沿海。根據這些事實,我們可以假設,五千年以來,竹類分布的北限大約向南後退1°—3°緯度。

對照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各地溫度,可以說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時代是中

國的溫和氣候時代,比現在年平均溫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溫度高3°—5℃。

物候時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

人們要知道一年中寒來暑往,常常用肉眼來看降霜下雪,河開河凍,樹木抽芽發葉、開

花結果,候鳥春來秋往,等等,這就是物候。物候學也可以說是沒有觀測儀器時代的氣

象學和氣候學。我國勞動人民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便開創了這種觀測,積累了三千年的

豐富材料。

中國的許多方塊字,用會意象形來表示。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開始,定都於西安

附近的鎬京)初年的文件中,如衣帽、器皿、書籍、傢具和樂器等名稱都以「竹」為頭

,表示這些東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見周初黃河流域竹類廣泛生長,而現在則不

行了。商周時代,黃河流域的勞動人民都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對於他們,季節的運行是

很重要的事。人民採用各種方法來定春分,作為農業操作的開始時期。當時位於山東近

海的郯國人民,每年觀測家燕的最初來到以定春分,但是現在家燕3月22日才到長江

下游。郯城和長江下游的上海兩地的年平均溫度相差1.5℃,正月平均溫度相差4.

6℃。這個結果與考古時期用竹子分布區域變化的方法所得的結果是一致的。

周初溫暖的氣候不久就惡化了,漢江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就兩次結冰。但是,

到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81年)又和暖了。《左傳》中往往提到,山東魯國過

冬,冰房得不到冰。周朝中期,黃河流域下游到處可以生長梅樹。《詩經》中就有五次

提過梅。《秦風》中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終南山位於西安之南,現在無

論是野生的還是栽培的,都無梅樹了。而且在商周時期,梅子被普遍用來調和飲食,因

當時不知有醋。這說明梅樹的普遍性。戰國秦漢時期,氣候繼續暖和。清初的張標研究

了秦朝《呂氏春秋》中的物候資料,認為秦時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個星期。漢朝司馬

遷在《史記》中描寫了當時經濟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齊魯(山東)

,竹在渭川(陝西),漆在陳夏(今河南南部)。這些亞熱帶植物的北界比現時都推向

北方。公元前110年,黃河在瓠子決口,斬伐了河南淇園的竹子編筐盛石子來堵口,

可見那時河南淇園竹子的繁茂。

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於寒冷的趨勢,有幾次冬天嚴寒,國都洛陽晚

春還降霜雪,但冷的時間不長。當時,河南南部的桔和柑還十分普遍。直到三國時代,

曹操(公元155—220)在銅雀台(今河南臨漳西南)種桔,已經不能結實了,氣

候已比司馬遷時寒冷。曹操兒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廣陵(今淮陰)視察十多

萬士兵演習。由於嚴寒,淮河忽然結冰,演習不得不停止。這是我們所知道的第一次有

記載的淮河結冰。那時,氣候已比現在寒冷。這種寒冷繼續下來,直到第三世紀後半葉

,特別是公元280—289年這十年間達到頂點。當時每年陰曆4月份降霜,估計那

時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低1°—2℃。南北朝時(公元420—579年),南京覆舟

山築有冰房,是用以保存食物新鮮的。那時南京的冬天應比現在要冷2℃,才能提供儲

藏需用的冰塊。約在公元533—544年出版的《齊民要術》,總結了六朝以前中國

農業最全面的知識。根據這本書,當時黃河以北陽曆4月中旬杏花盛開,5月初旬桑樹

生葉,與現在相比約遲了兩周到四周。此外,書中還講到當時黃河流域石榴樹過冬要「

以蒲藁裹而纏之」,也表明六世紀上半葉比現在冷。

隋唐時代(公元581—907年)中,在第七世紀中期,氣候變得和暖了。公元65

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國都長安無冰無雪。八世紀初和九世紀的初和中期

,西安的皇宮裡和南郊的曲池都種有梅花,而且還種有柑桔。公元751年皇宮中柑桔

結實,公元841—847年也有過結實的記錄。柑桔只能抵抗—8℃的低溫,而現在

的西安幾乎每年的絕對最低溫度都在—8℃以下。到公元十一世紀初期,華北已不知有

梅樹了。宋朝詩人蘇軾(公元1036—1101年)有「關中幸無梅」的詩句。王安

石(公元1021—1086年)嘲笑北方人誤認梅為杏,他的詠紅梅詩有「北人初不

識,渾作杏花看」的句子。從這種物候的常識,就可知道唐宋兩朝溫寒的不同。十二世

紀初期,中國氣候加劇轉寒。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還可以通車。太湖和

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桔全部凍死。杭州落雪頻繁,而且延到暮春。根據南宋的歷史記載,

從公元1131—1260年,每十年降雪平均最遲日期是4月9日,比十二世紀以前

十年的最晚春雪約推遲一個月。公元1153—1155年,蘇州附近的南運河冬天結

冰。公元1170年陽曆10月,北京西山遍地皆雪。現在,這種現象是罕見的了。福

州是中國東海岸生長荔枝的北限,一千多年來,曾有兩次荔枝全部死亡,一次在公元1

110年,另一次在1178年,均在十二世紀。

日本的封建主歷年在西京花園設宴慶祝日本的櫻花盛開,從公元九世紀至十九世紀,均

有日期的記載,從而保留了一份物候記錄。這個櫻花開放時期,以第九世紀為最早,第

十二世紀為最遲。

十二世紀剛結束,杭州的冬天又開始回暖。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

和1220年,杭州沒有冰和雪。這個時候,北京的杏花也是在清明開放,與今日相同

。這種溫暖氣候好象繼續到十三世紀的後半葉。因為自隋唐在河內(今河南博愛)、西

安和鳳翔(陝西)設立的管理竹園的竹監司,在宋元兩代斷斷續續,直到明朝(公元1

368—1644年)末年才完全停止。從此,竹子在黃河以北不再作為經濟林木而培植了。

十三世紀初和中期的比較溫暖的期間是短暫的,不久冬季又嚴寒了。據收集到的記載,公元1309年,無錫一帶運河結冰。公元1329年和1353年,太湖結冰數尺,桔樹再次凍死。1351年陽曆11月黃河在山東境內就有冰塊順流而下,而近年河南和山東到12月時黃河才出現冰塊。當時家燕在北京是4月末來,8月初去,同現在物候記錄相比,來去各晚早一周。可見,十四世紀比十三世紀和現時為冷。日本櫻花物候也有同樣的反映。

公元1221年丘處機從北京出發去中亞見成吉思汗,曾路過新疆賽里木湖。他稱之為「天池」。他說,湖的四周有山環抱,山上蓋雪,影映湖中。但是,現在那些山峰上已無雪了。那些山峰高約三千五百米,說明那時雪線在三千五百米以下。現代天山這部分的雪線位於三千七百至四千二百米,則十三世紀的雪線大約比現在低二百至五百米。在歐洲的俄羅斯平原,寒冷期約在1350年開始;在德意志、奧地利地區,1429—1465年是氣候顯然惡化的開始;在英格蘭,1430年、1550年和1590年的歉收,也與天氣寒冷有關。由此可見,寒冷的潮流開始於東亞,而逐漸向西移。

方誌時期(公元1400——1900年)

近人曾經根據六百六十五種方誌統計了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漢江和淮河的結冰年代(十三世紀至二十世紀),以及近海平面的熱帶地區降雪落霜年數(十六世紀開始)。

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我國溫暖冬季是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間。寒冷冬季是在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間。以世紀來分,則以十七世紀最冷,十九世紀次之。

這個結果與日本諏訪湖(北緯36°,東經138°)的結冰日數相比較,是近乎一致的。只是日本嚴冬開始和結束的年代,比中國提早四分之一世紀。

上面談到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冬季是相對寒冷的,最冷的是十七世紀,特別是公元1650—1700年間。例如,江西的桔園和柑園在公元1654年和1676年兩次寒潮中,完全毀滅了。在這五十年期間,太湖、漢江和淮河均結冰四次,洞庭湖也結冰二次。我國熱帶地區,冰雪也極頻繁。湖北沙市在1608—1617年記載有過桃、杏、丁香、海棠等開花日期,與今日武昌相比,要遲七天到十天。1653—1655年間北京物候記載與現在相比,也要差遲一、二星期。並且根據當時旅行記錄,1653年11月18日天津運河已冰凍,不能通航,只得乘車到北京;1656年返程時,北京運河是3月5日解凍的。因此可以估計當時封凍期為一百零七天,而目前冰凍期只有五十六天。從物候的遲早可以估算北京在十七世紀中葉冬季要比現在冷2℃左右。儀器觀測時期清代(公元1644—1910年)北京、南京、杭州和蘇州有過雨日的記載,根據秋季初次降雪到春節末次降雪的平均日期,得出結論是,1801—1850年間比其前的1751—1800年間和其後的1851—1900年間為溫暖。這與上節資料是相符合的。

根據上海氣溫的趨勢,十九世紀最後二十五年氣候寒冷,1897年左右冬季溫度達到平均值,隨後在平均值以上約十四年。約在1910—1928年,溫度又逐漸下降到平均值以下。然後升高,1945—1950年超出平均值0.6℃。此後,溫度逐漸降低,1960年回到平均值。在這期間,天津的冬季溫度趨勢,也與上海類似,但頂峰和底點比上海早幾年到來,幅度也較大;而香港的曲線波動頂峰和底點則比上海遲滯,幅度也較小。上海八十多年的氣候變幅,在0.5—1℃上下擺動。這種擺動直接影響植物和動物的生產,間接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以及影響農業操作和農業生產。

中國近八十年以來的溫度變遷,已使天山雪線和冰川進退受到了影響。根據中國科學院冰川隊的調查,證明在1910—1960的五十年間,由於氣溫升高了,天山雪線上升四十至五十米,西部冰川舌後退五百至一千米。東部天山冰川舌後退二百至四百米。

同時,森林上限也升高一點。因為發現有新鮮的冰川堆積物,無論是在風化程度還是在土壤、植被發展方面,都明顯地區別於古老的冰川堆積,所以可以認為現在覆蓋在天山高峰的冰川是歷史時代(即1100—1900年寒冷期)的產物,而不是第四紀冰川期的殘餘。

本文可導致下列初步性結論:(一)在我國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從原始氏族時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隸社會的安陽殷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左右。

一月溫度大約比現在高3°—5℃。(二)在那以後,有一系列的上下擺動,其最低溫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擺動的範圍為1°—2℃。(三)在每一個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間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為周期的小循環,溫度升降範圍是0.5°—1℃。(四)上述循環中,任何最冷的時期,似乎都是從東亞太平洋海岸開始,寒冷波動向西傳播到歐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時也有從北向南傳播的趨勢。

我們把公元三世紀以來歐洲溫度升降與中國的作一對比,發現兩地溫度波瀾起伏是有聯繫的。在同一波瀾起伏中,歐洲的波動往往落在中國之後。由於一地的雪線升降與溫度有一定關係,將我們的結果與挪威的雪線高低相比,大體也是一致的,但有先後參差之別。只是公元前400年(戰國時代),挪威出現過一個中國所沒有的寒冷時期。

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物理研究所在格陵蘭島上的冰川塊中,以○的18次方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結冰時的氣溫。一千七百年來格陵蘭氣溫的升降與本文結果是一致的。此外,三千年前中國有一個寒冷時期,在格陵蘭有○的18次方方法也得出了同樣的反映。

本文主要是用物候方法來揣測古氣候的變遷。物候是最古老的一種氣候標誌,用○的18次方和○的16次方的比例來測定古代冰和水的古氣溫是近代的方法,而兩種途徑得出的結果竟能大體符合,這也證明了用古史書所載物候材料來做古氣候研究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我們若能掌握過去氣候變動的規律,則對於將來氣候的長期預報必能有所補益。我們若能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古代物候、考古資料,從古代氣候研究中作出周期性的長期預報,是可以得出結果的。

選自《人民日報》1973年6月19日


沒有看過這部紀錄片,但是近幾年看過很多類似的觀點,也閱讀過一些關於氣候暖化的權威報道,包括一些陰謀論觀點。
其實全球變暖的核心議題的並不是全球溫度是否在變暖,甚至在我看來,甚至並不是是否人類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它的核心議題是人類活動是否會給地球帶來災難性影響。
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溫室效應引發生物滅絕等等,這些引發出來的觀點都是十分駭人聽聞的。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未免有些太不負責任,拿這個議題與轉基因做類比是完全不妥當的,甚至是在耍流氓,兩者比較的並不是民眾的科普水平,因為轉基因在科學人士的內部已有公論。但氣候暖化危機乃至其引發出來的人類活動會導致地球生態危機等等,在科學界內部本身就很具有爭議性。
非專業性的陰謀論和權威科學研究,明顯是後者更為可信,但需要注意到的是,氣候變暖的論調帶給社會的影響,已經超出了科學研究的範圍。
它所引發出來的是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的悖論,乃至環保運動的興起,甚至在很多時候,以此為論據,演變成了一場對人類社會的集體恐嚇。 它所引發的人類行動,使得相反意見更加具有必要性。
在實際上,氣候變暖是否存在到目前為止都存在爭議,更乃至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暖化危機,更是準確性堪憂。
很多資料以及看過的信息無法全部貼出來,但其實令人感覺很有意思的是,人們通常將一個反駁已經演化成大眾觀點的科學認知,比如此問題,乃至包括其他的顯為人知的科學觀點,只要有人提出反駁,就會扣上一個陰謀論的帽子。
但在事實上,關於全球變暖的很多反駁觀點來自於科學群體的內部,而將大眾相反觀點的認知全部歸咎於二手陰謀論的販子,未免太過不恰當。
而在另一方面,荒唐並且滑稽的是,科學觀點往往意味著正確,而在邏輯當中,正確的東西應當得到捍衛並且遵守,但在很多時候,一些探討並不是為了正確和錯誤,如同此題,讓一幫知乎用戶討論這個問題本身就很難得到結果,大家都不是專業人士,而這個議題在專業人士那裡甚至都沒有得到統一論證。
拿出一個得到大多數或許是起來占多數的科學人士認同的觀點,然後告訴你,這不管怎麼樣也比你看到的陰謀論準確吧,所以,就應該相信這個么?
陰謀論這個帽子不應該亂扣,它已經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或者攻擊與尋常意見差別較大的觀點的最佳手段。
類似《貨幣戰爭》這才叫做陰謀論,因為它是根據瞎扯弄出一個假性的事實,然後推出一個結論。如果以此為觀點,那陰謀論的解釋就是看似有理有據的瞎扯。
但關於氣候暖化危機的反駁,它的很大來源是科學界內部提出的很多不同觀點的研究,前不久所報道的提出氣候暖化觀點的一幫科學家,他們自己偽造了實驗數據, 然後強行提出全球暖化危機觀點。這些都是得到證實的信息,將其稱作坊間陰謀論流傳,未免太過輕率並且無恥,完全是亂扣帽子。


  • 跑個題。
  • 假如你認為全球變暖是謊言,那麼供你辯論的除了長期氣象記錄以外,實驗上你也可以舉兩點事實:一是重要的溫室氣體臭氧被破壞;二是最主要的溫室效應的製造者水蒸氣也應該該因森林消失而減少。
  • 環保是絕佳的政府擴大權力的理由,跟節儉一樣,環保指責企業,主張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必須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管制;節儉則指責消費者,主張消費者光看到價格低廉不考慮社會效益,市場也失靈了,那麼,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會幹什麼?

2000年之前,全球變暖是最熱的話題,但現在科學界更熱的話題是極端氣候現象頻發。為什麼不提全球變暖了呢?因為近10年來全球變暖已經進入停滯期了。

如果說最早的爭論是全球變暖是否存在,那隨後的爭論在於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變暖的趨勢是否是人類的影響(anthropological factor),當時還存在另外一種說法,自1850年以來的全球變暖主因是地球系統的內部變化,人類的影響疊加在了這個大波動的上行區間上。這些討論推動了IPCC的發展和各種環保節能減排的政策。IPCC最新的報告將於2014年發布,但就這幾次的草稿來看,主流論點仍然是全球在增溫,人類影響很大。

但這些觀點也越來越受到質疑,因為從21世紀初開始,觀測記錄顯示全球氣溫從快速升溫進入了停滯階段,而這一時期,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沒有明顯放緩,反而由於中國等國家的崛起,實際排放越來越嚴重。那麼是什麼導致了21世紀開始的增溫停滯呢?說法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結論就是沒有結論。但是停滯(hiatus)已經開始成為了科研論文中的新關鍵詞,另一個就是極端天氣(extreme event)。

配圖是英國hadley氣候中心的全球氣溫異常時間序列,附贈NOAA和NASA的氣溫序列。溫度是1850年至今的全球平均氣溫,減去1961-1990年的全球氣溫平均值,不要問為什麼要減掉,行規而已。我們現在所在的停滯期還是很明顯的,至於未來的走勢,這隻能問大地母親了。

配圖是英國hadley氣候中心的全球氣溫異常時間序列,附贈NOAA和NASA的氣溫序列。溫度是1850年至今的全球平均氣溫,減去1961-1990年的全球氣溫平均值,不要問為什麼要減掉,行規而已。我們現在所在的停滯期還是很明顯的,至於未來的走勢,這隻能問大地母親了。


我要匿名吐槽:

難道你們都不知道全球變暖這個概念已經被環保主義者棄用了嗎?
人家現在宣稱的是氣候異常。絲毫不承認自己講過全球變暖。
南北極冰川融化?這個觀點現在還有環保人士在用?估計是從四川大山裡閉關才出來。
當然,南極冰川增厚又被他們認為是氣候異常的原因所致,例如這篇:南極洲海域冰層異常增厚

不過那個記錄片有些問題的,但總體上還是比較靠譜的,起碼在變暖這個問題上,記錄片說出了實情。


對於大部分問題,標準答案應該是「你們都走開,讓專業的來」(不過我應該慶幸氣候不是心理學,經濟學,政治科學,政治哲學,語言學這種外行重災區)
專業問題就應該去 researchgate 或者 academia 之類的網站上看看

在我之前讀過的幾個論文說的是這樣幾個非模式證據證明變暖主要是人類產生的,
1. 用去除 trend 之後的波動來重建 100 年以來的變暖概率很小(所以去除了大部分自然變率的可能)
2. 在全球平均溫度升高的同時季節差異變化不大,所以短波不太可能
3. 因為這是一個100年尺度的變化,並且沒有觀測到外星人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排除天文尺度的影響(雖然可能海平面的升高暗含了 Cthulhu 漸漸蘇醒對地球的天文影響發糖)
4. 可以觀測到平流層底部變冷,所以這100年中變暖可能對應的是顯著的長波變化而非顯著的短波變化
5. 海洋溫度升高的pattern 那篇文章我還沒有看,也不準備去看。所以我不知道這個文章講的是什麼

不過我不是做這個並且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只是一個人類存在導致的特例而已。所以我不清楚反對人類活動造成變暖的人是如何反駁這幾個證據的.....

對於 @Perry Song 的兩個事實,
1. 長波吸收主要發生在對流層中,其臭氧變化影響很小
2. 水蒸汽主要由海洋貢獻


到目前為止,這些全是扯淡,什麼引用,數據,科學。這些人沒人認真的看BBC

我從BBC裡面看到生物 自然 真心很敬佩,也很震撼。就像我對萬能的主一樣。

這些「溫室大騙局」看的都覺得荒唐。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科學和足夠的科學數據去討論這些。

所有這些應該歸根於理論學說。


第一 人類的科學並沒有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就是說科學本身也並無鐵板一塊

第二 人類並沒有大量的數據和理論依據去支持這一點。

第三 去研究一個星球的溫室氣體,而且是微妙的變化,得出一個結論,這需要非常強大的周期和非常嚴謹的態度。

所以看到這些問題大家可以無視了,因為說這些話的全是不負責任的,他們嘴裡蹦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沒有足夠的嚴謹和足夠的科學周期。這不是一個幾個月,幾年就能研究出來的東西。這需要真正的科學家為之奮鬥。而不是知乎的這幾張嘴巴說。

在足夠長的調查出來之前,唯一能夠做的以人類普遍的社會價值還說 保護地球。

在足夠長的調查出來之前,唯一能夠保護自己的,就是陰謀論。如果這不是一個四處充滿愛意,人人大公無私的年代和社會的時候,持有恰當的陰謀論恰恰是你能夠獨善其身和保護地球的真真手段。


我在這篇回答(如何看待這次愈演愈烈的光伏外交爭端?)中直接指出了,鼓吹全球變暖是為了推銷綠色能源。


一個散戶怒買1萬股中石油,導致其在開盤46分鐘某微米內價格怒漲了1分錢。

擔心這1分錢的波動會導致中石油這個龐然大物崩塌

於是十分恐慌


首先,我沒看著視頻。
只有結論。
1,全球變暖是真實的有嚴格的數據論證的。
2,誰也沒有確切嚴格的數據論證出全球變暖的原因。所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可以說跟溫室氣體有關,跟人類活動有關,也可以說是地球自己的周期性變化,甚至和太陽的周期活動有關都可以。
3,現在主流科學界早已經不再爭論這個問題(是在目前誰也沒有拿出新的有力的證據的情況下),反而各大利益集團開始炒作這個話題。這才是全球變暖的話題才開始普及全球的。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任何有關全球變暖的宣傳,只要沒有新的證據都可以只當做科普宣傳而不是論證。


衡量地球溫度,1萬年的尺度都太小,更別說幾十年。

地球46億年歷史,用1百年、1千年、1萬年的尺度衡量都太小太小。


丁仲禮院士說地球溫度比現在高十幾度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濃度比現在高10倍的時候有的是,地球就是這麼演化過來的,這是有原因的。

15萬年來地球氣候變化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上一次地球氣溫最高點出現在距今12萬年左右;之後歷經反覆,在距今7萬年左右到達一個低點;之後上升又下降,在距今2萬年左右到達一個15萬年以來的最低點;從大約2萬年前的這個點開始,地球氣溫就在不斷攀升。

全球氣候在變暖么,原因是什麼?有科學家說在變暖,但很正常,這是地球自身原因,人類活動影響非常微小。地球歷史上氣溫比現在高十多度、低十多度的時期很多,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如果真有問題,那麼可以問:

在未來5000年內,不管地球自身還是人類活動原因,地球氣溫升高5度、10度將會造成哪些影響,人類可不可以應對,怎樣應對?

在未來1萬年內,不管地球自身還是人類活動原因,地球氣溫降低5度、10度將會造成哪些影響,人類可不可以應對,怎樣應對?

這是我的公眾號,如果你對氣候以外的科學技術,特別是智能硬體、互聯網金融、移動O2O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

http://weixin.qq.com/r/70jRye-EHrJhrauq9x39 (二維碼自動識別)


基本上問題上存在的 是到底有多嚴重就不確定了我們沒有一手的資料 不過全球變暖經濟全球化環境保護等相關問題確實是世界利益集團為了轉移人們視野提出來的 由於核戰爭的威力過大且不容易預測 所以環境問題被提出 這樣可以提供給世界利益集團帶來掩護和利益 詳細的不說了 有問題可以繼續追問!


問題:為何幾乎沒有工業,人口稀少的漢唐時期,全球平均溫度高於高度工業化瘋狂排CO2的現代?

問題:為何幾乎沒有工業,人口稀少的漢唐時期,全球平均溫度高於高度工業化瘋狂排CO2的現代?


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


不說全球變暖和人造全球變暖,只說這個: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全世界都受騙」?幾十年前,世界知識分子主流可是都相信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哦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法國巴黎的好電影?
CCTV 紀錄片與 NHK 、 BBC 的紀錄片有哪些異同點?
《舌尖上的中國》有哪些幕後故事可以分享?
哪些紀錄片可以稱為「神作」?
《檔案 2013 血色海豚灣》里說的日本人真的是這麼殘忍嗎?

TAG:紀錄片 | 全球變暖 | 溫室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