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房地產與互聯網的結合是大趨勢?
各種數據、專家、新聞都在說房地產與互聯網的結合是大勢所趨,那這兩者的結合,除了所謂的「大趨勢」,真正的本質原因是什麼呢?除了目前很多房產利用線上多種平台做線下活動的推廣,還有在電商平台上進行促銷賣房這兩類常見的外,還有哪些好的結合方式呢?
……………………………………………………………………………………………………
小女不才,第一次在知乎提問,專業水平和提問水平也許都太太太不夠了
但是很希望看到各位知友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的深刻的見解&>&<
歡迎大家各種回答各種邀請~先謝過大家~~O(∩_∩)O
目前各大房企就在互聯網+的試驗中,展現自己對於地產擁抱互聯網的藍圖。比如淘寶用戶買萬科房產用淘寶花費沖抵房款(老公們估計都笑了),遠洋地產1.1折眾籌,龍湖地產建立網上營銷平台…但是不得不承認,大部分的在線交易流於形式,將物業管理搬到了移動端,農場給業主送菜,再來個O2O社區,房產廣告線上營銷,微信公眾號全周推送…現在房地產和互聯網結合還處於1.0階段。現在互聯網和地產眉來眼去大部分原因是,房地產不可能整條交易鏈互聯網實現,所以不會說互聯網"遭遇"房地產。那麼以下這些主要說一下美國地產+互聯網的玩法--尤其是幫助解決租房找房端問題的情況。這些可能可以幫助題主了解一下互聯網+地產的一些結合方式(其實很多也不新了)
美國的地產初創企業們正在創造著一個面向消費者的解決找房問題的產業。從買賣到租賃,從入住到運營,這一產業中各個角落的需求都正被填充或再創造。在買方市場為主的市場,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是消費者剩餘,那麼只有壟斷條件下的技術進步才能夠帶來生產者剩餘。長期來看,在一個開放的房地產交易環節市場中,不論房企或是互聯網是雙宿雙棲還是大打出手,房屋使用者會是這一股科技互聯網風潮的最終贏家。以美國地產為例,我們來看看這一領域都有著哪些新的參與者。
從住宅開始的風潮想必你早就有所耳聞。在Trulia, Zillow, StreetEasy, Compass以及Craigslist這一批初創公司出現之前,在美國購房是非常複雜的行為(在哪國都是),必須藉助於熟悉市場信息的經紀公司及代理人而實現。因而這一批公司的出現,無異於業內的一場小革命,他們的功能不僅僅在於使買賣和租賃過程變得簡單易達,更重要的是,為市場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消費者們得以有機會在第一時間了解他們所需要的房屋,從而不再在交易中處於信息不充分的弱勢地位。這個情理之中的「房地產信息風暴」帶動提高了整個房產交易行業的標準。
隨著買房和租房對於個人消費者變得更加方便,房產交易環節的其他方面也在追趕之中。初創公司們正在一點一點的解決著住宅地產目前仍然存在著的痛點,通過完善曾經讓消費者頭疼的服務領域的缺角,而抓住這一波科技(互聯網)浪潮。
從客戶體驗與大數據入手的例子,比如2011年,ViewTheSpace(VTS)為人們在入住前提前了解商業地產空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項。在此之前,人們必須要靠親自看盤,或是網上一些不全面的視頻或圖片。VTS提供了商業租賃空間的在線高清視頻,並且提供固定的收看頻道。他們所提供的空間展示涵蓋了寫字樓,零售商業,使得企業入住前的考察工作大為減輕。他們官網上實例房產視頻質量很不錯,是以非常獨特的購房者在線參觀角度獨立拍攝的。但是他們不是尋租平台,是位房主和中介提供技術和工具服務,如內嵌到房產中介官網,並提供房客或其他數據分析。另一家叫Floored的公司在2012也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空間瀏覽服務--通過數碼「實景導覽」看房。在此之前,人們網路看房的主要手段還是圖片和視頻,而Floored所提供的軟體可以將住宅和寫字樓的實際空間通過3D模型轉化為互動式的可視化世界。Floored的出現大幅度改善了用戶網上看房的體驗。
VTS的物業視頻
VTS的數據分析
Floored的3D模型(選擇不同視角)
Floored的3D模型(物業內部)
而更大的趨勢還在於共享經濟。共享經濟鼻祖Airbnb和Uber讓生活多酸爽就不贅述了。主要的核心是共享經濟通過與新科技的結合解鎖了過去未被人們充分開發的隱藏財富,改變了人們思考「有什麼」和「要什麼」的方式。另一些公司也開始發掘提高地產客戶體驗的共享經濟機會。
2011年出現的Rentshare是一款用來分攤房租的產品。合租一個公寓的室友可以通過Rentshare來「眾籌」房租,省去了月末經常需要騷擾室友準時付賬單的麻煩。看起來是不是很棒棒噠,那麼首先…你得有個室友。沒關係,2014年成立的Roomi專門解決幫人們尋找自己喜歡的室友的問題。Roomi為人們尋找室友搭建了一個平台,以尋找相似價值觀,興趣和生活方式的室友。合租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通過簡單好用的科技產品找到你真正喜歡的室友卻是一個全新的嘗試(當然這裡討論的可能只是數據上比較合適)。2015年新成立的Splacer, 在Airbnb所提供的共享經濟方法上又前進了一步。有別於Airbnb所提供的類似旅館的服務,Splacer提供了按小時或按天租房的選項,目標客戶是那些希望舉辦一些聚會,藝術展,燒烤等其他活動的群體。它同時覆蓋住宅和商業產品。這為房屋所有者們提供了一個收回部分住房的成本的機會,同時也為顧客們提供了一些既便宜又有創意的舉辦活動的場所選項。
還有一點在於市場信息的填補。信息是房地產的關鍵。比如,當一個房屋中介,買家或是租客路過一處感興趣的空置的商業空間而想獲得更多信息時,在傳統手段的交易市場中,他們可能需要先記錄下這一處房產的細節,然後再花些時間在記錄里尋找。而2015年創立的企業Falkon, 嘗試去加快這一過程,幫助人們迅速得到物業和建築的數據。Falkon所提供的基於地理坐標的免費App,可以幫助人們迅速查看和研究所搜尋的物業,也同時覆蓋商業和住宅項目。另一家填充市場信息的企業叫做CompStak,是最早通過科技手段填補市場信息的公司之一。它試圖幫幫助人們通過提供自己已有的數據來交換所需要的信息。CompStak提供了一個所謂「眾包(Crowdsourcing)」模型,人們在這個平台之上通過提供一個銷售數據而獲得另一個。
房地產信息風暴開始於住宅領域,而漸漸滲透入商業地產。正是這種服務上的差距,產生了 TheSquareFoot(TSF)這類公司,它們意識到尋找辦公室和像Trulia 或者StreetEasy所提供的跟尋找居住場所的服務完全不同。當TheSquareFoot剛剛起步的時候,只有極少數的幾家企業在提供在線尋找商業空間的服務。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初創企業在做著和TSF類似的事:通過和更多的初創企業所合作,增加科技手段,TSF已經可以提供全方面的網上辦公室租賃服務-使尋找和工作在適合的辦公場所更為簡單。
而PivotDesk 更像是Airbnb與Wework的結合,幾乎適用於出於任何發展階段的企業,客戶們可以用PivotDesk作為自身辦公空間生命周期的一部分。PivotDesk最適用的兩類企業是那些還沒有準備有自己辦公室的,和那些有著閑置辦公空間的。儘管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按月租賃的形式使用如Wework等提供的共享工作空間,PivotDesk提供了一種新的按需使用的選擇: 一方面,一個或若干商務人士可以在一個使用中的辦公室里租到一些桌子,另一方面,一個辦公室擁有者可以通過租賃閑置的位置而獲得額外收入。
在共享經濟中,人們的最終目標是盡量減少對空間的浪費:保持空間在儘可能多的時間裡儘可能多的被使用,這就是Breather和Splacer這類企業出現的原因。Breather特別適用於那些還沒有辦公室的企業,它可以幫助他們去找一個私密的開會空間,或一個適合幾個小時辦公的場所。它只聚焦於寫字樓空間,並且為交易都提供了Wi-Fi,筆,記事本,糖果和可使用App功能的安全系統。
和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一樣,從工作到居住,科技和互聯網正在改變著房地產的方方面面。科技型初創公司們正在顛覆和分化這樣一個幾十年來都只屬於一部分企業的傳統行業。其實還有許多想像空間。當初創公司們想通過優化地產服務從而資本化,無論成功與否,真正的贏家則是所有的房地產「使用者」。所有的地產人從中也會得到許多啟發。
央視離職主持人張泉靈的公開信里有一句話很犀利:「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知識和邏輯可以解釋的。而它,毫無疑問在滲透進我習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開始有一種恐懼。世界正在翻頁,而如果我不夠好奇和好學,我會像一隻螞蟻被壓在過去的一頁里,似乎看見的還是那樣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無關。」這和我們一直強調的一樣,也和我們開這個專欄的想法一樣,分享一些看法,表達一些共鳴。也許現在大談地產擁抱互聯網還為時過早,但是「Something New」這個詞,改變的可能是一個環境,也有可能只是一個態度,總之這是一個迎接變革的時代。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本文作者: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研究中心(MIT Center for Real Estate)Meng Xu
本文整理自: Jonathan Wasserstrum Real Estate Is Accessible And Easy To Navigate Thanks To These Startups
其實這個問題太大,王石潘石屹任志強加上馬雲馬化騰一起回答都不為過。我作為小小的房地產從業者,從我的理解來說幾句吧。
一、為什麼是大趨勢
因為互聯網技術已經深深的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等個人方面,使我們能比以前更高的效率接受,處理,交換信息。而房地產業作為商業,沒有理由會拒絕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你要查一個建築法規是上網還是去圖書館?設計師的小修小改,是Email給你還是列印好了快遞過來?版本不一樣的合約,設計圖,施工圖,沒有server統一存儲和更新,你怎麼保證你手上的是最更新的?公司里不同部門不同城市的同事,如果沒有電郵沒有qq/微信群,怎麼討論合作?
以上是公司內部互聯網的高效作用。外部環境就更需要了,簡單說,你的客戶是中青年吧?(你要是專註於養老地產當我沒說),他們在互聯網社會生存,你難道不想通過互聯網和他們聯繫?吸引他們?理解他們?你的競爭對手也在使用互聯網技術爭奪他們,你覺得你甘心落後?
歸根到底,科技和時代的進步,會改變我們的生產效率和生活方式。人類發現了火,那麼吃熟食就是大趨勢,人類發明了電動機,那麼,蒸汽機沒落就是大趨勢。專家說房地產和互聯網結合是大趨勢,其實我們大多數的行業,都和互聯網結合是大趨勢,農業,汽車,運輸,商業,音樂,教育,甚至賣煎餅果子的,也離不開這個思路,所以大趨勢這個結論完全正確但是毫無意義。就像一個迷路的孩子問你,請問我在哪裡?你回答你在地球啊。。。。。。不如我們搞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怎麼結合:
二、房地產怎麼和互聯網結合
我覺得有2個層次。第一個比較簡單的層次是利用這個工具。高一層就是結合互聯網思維。
1. 把互聯網作為工具
這個在目前的房地產業比較普遍,也有很多同行們的思路就是到此為止了。內部來說,利用互聯網提升效率,電郵群聊VC伺服器之類的太基礎,好一點的就是利用project軟體協同項目進度,利用財務管理軟體管理現金貸款啥的,利用CRM軟體管理客戶關係等等。
從外部來說,互聯網對他們來說,也僅僅是一個新平台吸引客戶,投放廣告,宣傳產品的地方。無論是和門戶網站或者專業網站(搜房安居啥的)的合作,還是自己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等,你掃個碼關注我有禮品哦,你轉發有機會中大獎哦,基本逃不開這些套路。
2. 結合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已經用爛了,我自己都想笑。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我看來沒有新鮮,只是互聯網的興起強化了我們某一些方面的思維,然後又把它歸納為互聯網思維了。我覺得以下幾點是我們自覺不自覺都在使用的:
a. 客戶體驗
這個詞在這幾年特別火,我的理解就是客戶在查詢,購買和居住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純主觀的感受。比如我們小區里走一步夾腿,走2步扯蛋的花園步道,比如你拖著行李從車庫到電梯廳當中走過長長的台階,比如售樓員幫客戶倒咖啡的時候把杯柄轉向客戶的右手側,比如下雨天不要讓客戶穿著易滑的塑料鞋套去看樓。總之,反人類的事情少干點,其實就是要從客戶的角度去看事兒。
b. 不斷改進的友好界面
目前的趨勢是簡潔但是突出關鍵信息,我們仔細看看好的項目推廣網站和售樓處的布置,都可以感受到以前那種花里胡哨的或者有信息窗口飄來飄去的那種界面已經不是主流了,我們仔細觀察新的售樓處,雖然還能看到金光閃閃亮瞎眼的成分,但是簡單明了的區位介紹,立體直觀的房型模型,已經越來越多的呈現在顧客的面前。
c. 對自媒體的重視
網路時代,人人發言。以前房產公司要壓制負面聲音,搞定幾個記者就行。現在的形勢完全不一樣,再強勢的發展商,面對一個舉起手機攝影的普通購房者,都會緊張。前年在微博上李念吐槽,任大炮隨意應對,結果失分頗多。但是,也有好的一面。房產公司自己的微信號,微博號也可以通過傳播,將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直接推送到客戶的時間線上,而且可以直接的接收到他們的反饋。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廣告,路牌啊是無法得到及時反饋的!
d. 不斷試錯,持續改進
互聯網大佬的成功,有很多一開始並不是現在的方向的,不斷嘗試,直到成功。不僅僅是公司或個人的發展軌跡,就是一個網頁,一個操作系統,一個軟體,也會從beta版,alpha版,1.0之類的不斷改進,後面的版本較之於最初的,可能是天壤之別。房地產也是這樣,業界著名的萬達,城市綜合體的建設,也是從萬達一代產品到現在的標準第四代萬達,據說第五代已經開始設計。
e. 企業領導的個人魅力和粉絲經濟
我第一個蘋果產品是ipod,說實話又愛又恨。在蘋果手機出來的時候一開始無感,但是看了喬幫主的演說,心情激動,買了水果機之後從此死忠。4s絕唱之後,覺得喬幫主的繼任者實在沒啥亮點(個人觀點,不代表真實情況),又轉投安卓。雖然產品說話,但是企業領導的粉絲經濟也不可小覷。房地產界,從王石到宋衛平(最近黑他了),從李嘉誠到羅康瑞,都是粉絲眾多的人。當你的房子和別人差不多的時候,很可能王石的粉和王健林的粉會作出相反的購買決定。
f. 講故事,話題和情懷的作用
一塊鋼板的旅程,這個著名吧?羅胖子的情懷,活活的加了50%的價格。故事也好,情懷也好,要的,就是試圖讓消費者在這上面感情投射和共鳴,從而讓他們花更多的錢。這年頭,買個文物都要聽故事呢。房子也一樣,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天地了。利用城市本身的建築特色,在上海用石庫門,在西湖用青瓦白牆,在重慶用吊腳樓,在佛山用嶺南民居,修整舊房,改造成時尚休閑之地。然後人們趨之若鶩,租金高企,房價全城最高,但是一杯可樂賣30還照樣生意興隆,天價豪宅還要走關係才能拿到號。這,就是情懷玩得好的例子。
g. 基於大數據的分析
大數據的厲害,我就不在知乎班門弄斧了。馬教主的厲害之處,就是他掌握了多少人的數據,從而推導出趨勢和變化,再從而在前面就布好局等消費者送錢。其他人不知道,我家什麼時候買一次米,洗髮水平均能用幾周,我喜歡什麼牌子的醬油,每周幾次性生活,我覺得馬雲比我清楚。我和父母的問候,我向妻子的承諾,我和團隊的工作溝通,只要馬化騰想知道,我估計也是個全裸狀態。當發展商在他的商場使用技術甄別消費者,分析他們購物餐飲娛樂的數據,從而推送,未來的世界,我說不出是美好還是可怕。當上午你在辦公室開會,商場那邊已經發來信息,您喜歡的MUJI最近在您辦公樓下面新開了店。您中午常去的稻香快要訂滿了,要不要幫您訂座。過去一段時間您每周末都會光臨我們的電影院買三張票,明晚是阿凡達3首映,要不要留3張?等等等等,精準可怕。
h. 眼球經濟
互聯網經濟的第一版就是眼球經濟。在這基礎上發達起來的雅虎,谷歌,百度,搜狐啥的,商業模式不是向用戶收取費用,而是吸引客戶的注意力,從注意力上得到財務上的回報。注意力就是金錢!而對於房地產發展商來說,除了傳統的廣告,其實多參與社會熱點,新聞,流行趨勢的散播,從而博得市場的關注,也是常用的手段了。這件事情的核心,在於對周邊,對時事的敏感以及把這些事兒和自己搭上關係的創意。有時候,甚至是創造機會。
i. 對速度和極致的要求
互聯網時代,所謂快魚吃慢魚,快速適應和引領變化的企業,在效率上勝過反應慢的企業之後,可以迅速的吸引資本而吞併龐然大物。而蘋果對用戶界面極致人性化的追求,谷歌對頁面極簡卻又創意的設計,真的應驗了Andrew說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種情況也在房地產界常見。速度致勝的代表就是萬達和海亮了,從拿地到預售,可以壓縮到10個月之內甚至更短的時間,資金的利用效率之高,嘆為觀止,而這樣的快速滾動模式,又催生了對產品標準化的需求,從而從設計方面規範了許多物業形態(但是也很無聊,這個是題外話了)。同樣的,萬達對執行力極致的追求,老綠城對質量極致的追求,太古地產對策略和流程的追求,綠地對極致地標項目的追求,都是暗含兵法之道啊。
j. 產品=客戶標籤和認同感
客戶選擇產品和服務,關注的除了性價比啊之類的直接購買因素,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考量,就是我用這個東西關係到我想表現我是什麼樣的人。前幾年,外企白領是不屑於用QQ的,MSN是外企白領的圈子和標籤。人人誰在用,上知乎和百度知道的人有什麼區別,這些標籤其實是挺有意思的。房地產的發展和定位也從開始的瘋狂生長,有房就行開始注重品牌的特點乃至客戶的自我貼標籤,比如同樣的預算,買金光閃閃的萬達豪宅和買低調環保的萬科,沒有誰對誰錯,但是完全是互相不能相容的2種人。在標籤和認同感這方面。我覺得綠城和龍湖都做得挺好的。
k. 消費者反饋參與決策
我們購買下載軟體遊戲APP等等, 開發者會根據使用者在線上的反饋,不斷的改進程序,有時候一個軟體的初級版本和最終版本有著天壤之別。我自己是對暴雪微調魔獸頗有感觸的。如果沒有互聯網,產品怎麼能得到直接使用者的及時回饋是一個大問題。以前發展商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房子由於投資大時間長,一旦造出來受不到市場的認可,這東西可不像軟體,是改不來的。據我所知,已經有地產同行在報規之前就通過互聯網徵集意見,改進方案,從而使規劃和設計更加科學和貼近市場。而在商業地產市場,開發商前期通過和主力租戶的接觸,採取有針對性的量身定製,也在為後來的整改省下了巨大的時間和成本。
l. 對細分小市場的感知和尊重
互聯網上由於同時存在的巨大人群,致使即便是小眾人群,也在某個網站/論壇或者其他的生態環境里形成足夠多的人數。光從遊戲來說,玩單機的去遊俠,喜歡噴CF的在星空,索尼黨聚集在電玩巴士,每個社區都這麼熱鬧。連我最喜歡的小眾得不能再小眾的WITP,燃燒的島群每天還挺活躍。而在以往的時期,房地產商做小眾的產品,心中是比較忐忑的。然而,現在滿街的單身公寓,更有據說只有17平米的公寓(我沒親眼見過,真心覺得神奇),不就是感知到了買房人群中的小眾市場並開拓之?
m. 對服務的重視
互聯網電商,在線上的價格拼殺逐漸開始往線下的服務拼殺轉移。今年馬雲已經說過,雙11淘寶賣的最好最火的東西,已經不是全網最低價那套了。我們搜一搜知乎上對於亞馬遜的讚譽,除了頁面清爽之類的之外,也有很多是關於售後服務的讚賞。而地產界,注重物業管理服務的,以萬科龍湖為首,我就不展開了,這方面的資訊很多。n.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
以前做開發商,資金來源基本就是貸款了,能搞個信託啊,REIT就很高大上了。最近很火的互聯網金融,無論是通過P2P給予開發商資金上的支持(這裡面的貸款金額,利息,還款,抵押等等亂象叢生,可以寫厚厚一本書,但是無論如何,也是開發商,尤其是中小開發商取得資金的一種新的渠道),還是最近很火的眾籌買房模式,都是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渠道,新的推廣方式。
o. 對創新的熱情和尊重
在互聯網熱興起之前,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對創新是如此的熱衷和追求。不過確實創新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利潤和差異性。房地產業自己也在不停的創新,無論是建設方面的萬科的工廠化施工,萬達的標準化設計,遠大的單元式幕牆,還是金融方面的P2P資金注入,REITs熱潮,還是銷售方面的各種奇怪的包租返利方案,眾籌買房,老帶新計劃,房多多模式,都讓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而房地產本身產品對創新思維的尊重,潘石屹的soho系列若不是看準了大量的小型公司、工作室等等市場,斷斷做不起來。
p.你的產品,真的只是房子?或者,真的只有房子能給你帶來財務收入?
知乎上有一個我醍醐灌頂的觀點:當你使用免費產品的時候,其實你才是人家的產品。90後馬佳佳的ppt大家估計都看過吧,大多數觀點我個人有保留意見,但是學習新新人類的思路,了解你的顧客,是我一直感興趣的事情。房地產業取得利潤的方式真的只有把水泥鋼筋盒子賣給客戶才行么?想想互聯網的免費搜索和注意力經濟什麼的,客戶在你造的花園裡休息,在你造的公寓里居住,在你造的寫字樓里辦公,他的視聽等等接受信息的途徑,掌握在你的手裡,真的沒有別的方法在他身上再賺些錢么?再換一個角度,我有一批高收入又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住戶,我參與他們的生活休息,我能左右他們的視線聽覺,我有他們作息購物快遞送貨用電用車等等大數據,我怎麼去使用這些信息?(您要是想到賣名單就請點擊關閉窗口吧)
q. 人和人的鏈接,網路,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互聯網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7個(6個?記不清了)人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人發生聯繫,這個理論幾乎就是扎克伯格發達的基礎。而在房地產的營銷上,也使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注重老客戶,維持他們的滿意度,希望進入他們的圈子,把他們的朋友親戚帶過來,直至形成滾雪球效應。我們項目自己有一個數據,當一期成功開盤之後,2期開始,50%的購買力來自老客戶以及他們帶來的人。維護1個老客戶的成本精力遠遠低於尋找1個新客戶,但是維護100個老客戶帶來的生意等於開發700個新客戶。這個理論又反過來倒逼我們要做口碑,做客戶滿意度,讓整個公司和行業往健康發展。
r. IT 過渡到DT時代,利己 vs 利他?
這個觀點是來自於烏鎮上馬雲的演講。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在商業地產方向,我們在設計整個租金/售價價格體系的時候,以前很大的部分是基於投資回報,經驗性的樓層差價等等。等把房子出去了,基本就不管了。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地產商開始投入商業運營。在設計租金體系的時候,想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租金回報率,而是從經營出發,我們的商家在這個場子能放幾張檯子?客單價會是多少?翻台率大概在什麼水平?他有多少利潤?足夠他發展壯大,和我們一起去我們新開的場子么?前期場子拼人氣的時候這個商家很支持我,後期的租金漲幅我怎麼考慮他的利益?等等等等。總之,開發商/商戶的關係不僅僅是簡單的業主租客,更像是夥伴關係,甚至互相扶持一把。最近有朋友和我分享了騎鵝公社的案例,也是非常有啟發的。總之,幫助你的客戶,給他帶來利益,你自己的利益也就隨之而來。
三. 互聯網企業進入房地產了?
真的。兄弟們,狼來了。上周我有一堆5大行的朋友見了阿xx巴的大人物,人家已經提出思路,要求solution了,不過目前還是集中在辦公物業上。
a. 整合目前的寫字樓,釋放冗餘面積
b. 尋找一家供應商,整合物業的出租,資產管理和物業管理服務
c. 給供應商提出指標,不是簡單的傭金了,而是用回報率等等指標,做不到罰,做得到獎。獎勵是台階式的,年底還可以衝量(有沒有很x寶商城的感覺?)
d. 客戶租樓所繳納的押金等等,一律放入某額寶,3~5年歸還押金的時候是有理財收入的(這一條目前在行內是顛覆性的)
還有一些,涉及到太機密的事情,我就不能說了。
我不認為這一切都會實現或者順利,但是,這些人的思維,將給目前的行業帶來衝擊。至少我的那些老朋友是像聽課一樣去聽這些年輕的同行發言的。不要和我說這只是商用物業,這幫人搞熟了,住宅市場你知道他們會想出什麼來!這幫人手上有資金有客戶有數據的,你真的不以為然?
說了這麼多,其實題目太大,我學識有限,已經駕馭不住了。我所說的這些,每一點深入下去都是大學問,我遺漏或者錯誤的地方更是太多。年底事多,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希望能拋磚引玉,高人出來指點。
What a crazy world!
But
I love this game!
互聯網的普及是根本性改變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所以無論哪件事哪個行業肯定會和互聯網產生越來越多的聯繫,這個毋庸置疑,所以「大趨勢」的說法是沒問題的。目前各大房地產甲方、房產相關中介乙方都在做各類嘗試和努力,更加說明了大方向是沒錯的,但是如此能做出成效,目前還不明朗。我下面說一說房地產和普通商品的區別,來試著說明為什麼做了這麼些時間了,還沒看到成效。
一、商品本身屬性。這方面針對消費者的互聯網化困難。
1.大件且固定,與物流無緣了。
2.非標準化,不可能參照別的房子來確定你實際要購買的房子(即使同公司、同產品系列、同房子大小)。不同的地形、施工合作單位、城市標準、具體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等等都會導致你實際要購買的房子具有單一性。實際上大家都可以看到,即使同一總公司,不同的地區公司做出來的東西差別也都是很大的。
3.本地化,房子是為本地人生產的,不同地區人有不同的需求和傾向,所以房子無論是設計規劃還是銷售宣傳所需要參照的對象都是本地人或者有本地意向的人。銷售方面的客研、渠道都是要打通本地客戶的需求。這方面導致了互聯網化沒有迫切的必要來推動。
4.配套佔比大,不到項目實地看,有些東西根本無法真切感受。離主幹道距離、花園綠地大小、視野是否收到阻攔、樓棟之間的位置關係、周邊生態環境、學校商場醫院等的配套等等等,即你買的房子並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周邊關係有非常大的關聯。
5.產品複雜性,房子本身複雜以致你無法通過在網上就能確定你意向房子的實際情況。各居室大小比例、各房間採光和通風、裝修材料的實際感受、房間面寬和進深是否合適等等都需要實際參觀樣板間甚至實際參看工地才能真正確定。
6.價格不透明,房地產往外掛的價格都是為了吸引你去售場的,能不能拿到這個價格、怎麼拿、哪些能拿、具體價格怎麼實現等等等都不是你在網上看中一件東西然後和客服來來回回聊幾句就能確定的。
7.預售屬性,房子是預售的,以致沒有實物,你更加不敢輕易確定這麼大額的商品,必須要現場實際了解才行。而且房子還貴、重要,更加不敢輕易決定了。
二、商品生產過程。這方面針對企業自身的互聯網化困難。
1.工程量巨大,涉及元素巨多,沒有流水線保證生產周期和質量。這方面導致企業需要大量現場管理人員,以保證設計的東西能夠實現。生產終端上無法交給機器和少數技術人員。
2.管理對象的特殊性。各類本地分包方、流動性和差異性極大的民工、地方本地勢力龐雜等等,有各種制約因素阻礙你的標準化生產。
3.生產過程變動性大。長周期內,甲方自己有大量的產品細節調整、生產節奏調整,乙方施工會遇到各種問題產生簽證,地方標準的變化也會導致很多東西需要調整。
接下來說一下房地產和互聯網結合的情況,僅限於我自己知道的。
1.產品想盡辦法完整展示在網上。360°全景展示房子細節、房子被整合到網上超市等等,其實都是為了吸引客戶去到售場;
2.房子的生產分解成小份。即房子眾籌生產,每個意向客戶都投資到自己房子的建造,類似以前單位里的集資房,減小資金成本;
3.房子的銷售分解成小份。例:50w的房子,分解成5000份,每份100元,各人出資認領,籌完後搖號決定房子歸屬;
4.活動宣傳。其實就是將廣告從線下搬到線上,迎合客戶的日常接觸面。
5.客戶調查大數據。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通過自身客戶資源或者成熟網站資源收集客戶意向,決定產品的規劃和生產;
6.企業辦公互聯網化。這一點應該是房企和其他企業區別最小的,通過自身OA系統實現網上辦公和審批等。
目前,房地產和互聯網結合地最好的是房地產相關中介企業,這類公司由於只是將商品推向客戶,因此沒有房子生產上的約束,易於產生在銷售終端上的突破創新。而房地產企業自身,由於諸多客觀原因和理念傳承,互聯網化突破要困難很多。
Ps.以上也僅是說普通住宅地產,一點自己的小想法。
多年在中國生活你應該了解,公布出來的數據都是保守的,專家都是騙人的。什麼和互聯網結合是大勢所趨,切~~~。就是看互聯網公司賺的比較狠,所以想往高大上上面靠靠,也弄個互聯網的噱頭。
放爺在群里分享的題目。試著回答一下。
現階段幾乎所有所謂的房企擁抱互聯網都是將互聯網作為一個工具來使用。
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1、房多多
利用線上平台作為媒介,充分整合線下資源,借道互聯網大肆傳播,就是你用手機上個APP就可以看房子啦,不受地域限制。
2、訂單式招商
在大型物業開發過程中,邀請大商戶參與其中,根據商戶需求進行針對性設計,滿足其需求,簡而言之就是:定製,給你更好的體驗嘛~~~~~。
3、電商平台
專業市場籌建電商平台,將市場內的資源在互聯網上體現出來,以增加其知名度,在幫市場內商戶進行宣傳推廣的同時,儘可能的利用互聯網傳播推廣該市場,以減少地域限制。
4、綜合體電商平台
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打造電商平台,也就是很碉堡的O2O,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本質是消除地域限制。
但是房企,不管是任何形式的,商業也好,住宅也好,必須線下參與。
所以我認為我們討論的應該是,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去解決客戶需求,去儘可能縮短消除地域限制,擴大影響。
但這樣就又出現一個問題了,擁抱互聯網容易出現信息透明啊!!!!房企都要靠信息不對稱來賺錢,信息透明了,我們玩兒什麼?!
房地產與互聯網結合是大趨勢,可以說很多的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結合都是大趨勢,而且不僅僅是跟互聯網,更確切地說是根互聯網金融的結合。
1、線上宣傳推廣,這是最簡單地利用互聯網的傳播、渠道功能。也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 眾所周知,由於近來政策導向原因,房產市場持續下行,新房銷售市場日趨冷淡。這對於開發商來說,拓寬銷售銷售渠道,提高回款效率就成為必然。
2、互聯網與房地產在業內比較成功的結合就是電商的形式。
3、就是利用互聯網來為房地產投資或者買賣。現代眾籌是指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並募集資金。待籌款項目成功後,由實物或者服務的方式回報對方。
千百家房產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新房推薦、銷售平台。他們的模式可以具體闡釋為:聚合新房售樓員用戶,使其可以通過千百家平台將已對其項目不感興趣的購房客戶直接推送給其他樓盤或上傳到千百家電銷部門,之後會利用取得的客戶信息進行電銷。成交之後給提供信息的用戶給予返點。
千百家房產銷售平台立足細分市場,致力於服務售樓員用戶,這是其區別於其他商家的重要特色。通過千百家平台,售樓員的「無效客戶信息」有了釋放的窗口,可以獲得額外的傭金。開發商則可以得到大量意向客戶信息,促進成交,並僅需支付成交傭金,不需前期推廣費用,性價比極高。
千百家房產銷售平台憑藉獨特的利潤點以及富有多年行業經驗的管理團隊在市場上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有十餘年的房產、互聯網從業經驗的千百家創始人趙小兵表示,自平台5月份上線以來,已達成新房交易:120餘套,案值超過7000萬,其中9月份成交超過40套。在秦皇島售樓員約1200人的情況下,覆蓋新房售樓員用戶超過700人。合作開發商20餘家,包括:萬科,遠洋,恆大,華潤,中冶等。
本人也是地產從業者,屬於一瓶不滿半瓶搖的那種,各位看官莫笑,在我看來,跟互聯網結合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1,廣告營銷;現在很多的地產一年的硬煤體廣告(路牌、公交車、站台、地鐵、電視、報紙、led屏等)投入都比較巨大,地產行業養活了多少廣告公司,可能大家也都知道,有些時候甚至一家地產可以養活好幾家廣告公司,同時現在大部分的房企也都是瞄準了剛性需求這一個客戶群體,現在的這一個客戶群體大部分是80後和90後,他們是陪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所以利用互聯網的廣告可以更好的將廣告很直觀,準確的投放到目標客戶群,並且互聯網廣告的成本遠遠小於傳統的媒體廣告,營銷費用就省略了,我們大昆明去年到今年就有很多掛靠地產的廣告公司生生被拖垮了,還有一大報紙結構因為地產公司拖欠的廣告費太多無法正常運轉已經停刊了,這個在很多地方都屢見不鮮。
2.自媒體的營銷;公眾微信和微博的作用不可小覷,現在的地產微信公眾號可以直接在微信上720度看房,可以直接就跟置業顧問交談,看房還可以直接預約時間,有車子來接送,這種方式節省了多少dm單和樓書,而相關的人工費用和材料費用又節省了多少?同時朋友圈的轉發可以做多少廣告,大家都是年紀差不多的人,背後的價值有多大(估計這個也是微信團隊正在思考的問題)?
3.信息的對稱性;地產行業大多數都是靠代理公司(除了一些大型的房企有自己的銷售團隊)來進行銷售,開發商只能提供監管代理公司和在一定需要下支持代理公司,這就造成了真正的賣主和買主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代理公司和開發商又是一個博弈的關係,所以擁抱互聯網可以更好的解決雙方信息之間的對稱,同時又能很好的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話說互聯網在未來可以能會取締很多的中介結構,這點我是深信不疑的。
4.本身的價格;在用了互聯網之後,廣告費用,營銷費用,甚至代理費用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節省,而這些就可以降低了售樓成本,從而在房子的單價上就可以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哪怕便宜個百八十塊也能左右消費者的選擇。
5.開發模式的多樣性;比如眾籌蓋房,不過這個需要對成本核算及供應鏈的把控有很強的能力才有實施空間,同時還需要發動眾籌的企業有足夠的實力和很好的信譽形象,另外也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雙方的利益,眾籌可以解決房子的銷售和一部分的資金問題,縮短了項目周期,也可以從傳統的開發變成定製型的開發,具有不同的貨包和不同的吸引力。
6.地產的產業鏈的銜接和資源的利用;
a、智能家居:應該可以說是地產的下游產業,雖然他也是互聯網的一種形態體現,個人覺得這也是未來的一大趨勢,所以有利於房企在開發後的持續性經營,
b、上游材料供應商;可以類似小米模式,對材料供應商進行嚴格的把控,盡量做到需求對等,可以更好地進行周轉,同時也緩解資金的停滯,加快資本的流通,
c、後續產業的開發;當一個地產公司有足夠多的業主時,這些業主就可以轉化成為他們的一些資源,進行後續的開發,例如裝修、生活服務、物業管理、甚至理財等等都可以用一個app進行準確的整合,避免了資源的浪費,也有利於整個產業鏈的整合。
上面的那些大神說的也都很有道理,不過現在的地產行業還是一個屬於一個傳統的行業,怎麼轉型,如何有效的擁抱互聯網?都是一個行業難題,除了營銷推廣現在有一些積極的信號外,其他方面仍然是步履維艱,雖然現在的房多多說是玩的是互聯網,但是個人感覺還是跟代理公司差不多性質的平台,淘寶和萬科的眾籌拍賣,也是噱頭大於實際的體驗,哎··路漫道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大家一起加油吧!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第一次這麼答題,還是好激動的!
以下地產指房地產開發業務,暫不討論租賃、二手等。
互聯網不僅是地產的大趨勢,其實在各個行業滲透都是無法阻止、甚至是企業無意識的現象。
一般對於地產的視角多集中於房產營銷,亦或是比較宏觀(可能提出者並不覺得)的策略研究。然而,地產的業務之龐雜、每個子業務的水之深都不是非從業者、甚至部分從業者能夠真正了解的,因此問題下許多看似嚴謹的回答拿到實際基本是失效的。
在討論之前,我們要充分了解互聯網與地產關係的幾個特徵。
1.低份額。
互聯網帶來的收益與地產的實際營收的比重相比,佔有的份額如此之低,以至於給地產管理者帶來的感受往往是「遍覓四處,都是雞肋」。
2.管理行政結構複雜性和多樣性
地產中的工程、營銷、物業、招投標、設計、園林等等業務的管理龐雜而井然,並且不同企業的管理結構的差異是深入本質的,即權力樹的根本區別。也就是說,所有的所謂策略,只能是符合企業本身情況而具有「特色性」,沒有辦法做任何整體套用。
3.業務複雜性與屏障
每個地產的側重點與優勢很難相同,甚至可以說千差萬別。主推業務、全國性與地區性、國有與私立、股權情況等使企業間存在經驗屏障。例如萬達的商業地產與萬科的住宅地產是完全不相同的,彼此之間無法借鑒。
以下為基本觀點
1.地產業務真正互聯網化必定是從有益於業務開展的互聯網工具開始的,而非盈利項目開始。
案例(1):采招系統與供應商、需求方的全面對接。基本手段ERP,高級手段內部采銷互聯網化。大大提升供應商搜尋、比價、及時查詢、需求精準定位、數據分析、物流監督等的效果。此業務的盈利方向是為其他地產或機構提供互聯網陽光集采業務。典型案例為綠城電商。
案例(2):房產經銷系統互聯網化。大大提升房產經銷、中介的業務處理效率,典型案例為恆大的恆房通。
案例(3):物業互聯網化。為地產搶灘重頭戲,行業比較知名的是彩生活,然而能夠真正做好的寥寥無幾。簡單來講,基礎的物業信息發布與在線客服功能,基礎的物業繳費、報修等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大大提升業主體驗,帶來最大的收益實際地產口碑,而口碑就是錢。物業互聯網化的另一好處是具有自然的粘性,因此實體社區的社交活動,二手交易,家門口簡直不要太容易。
2、地產的所有互聯網行動的根本導向只能是提升口碑和獲得業主滿意度。
地產做互聯網有兩個選擇:作為徹底脫離地產背景的子產業或是作為提升自身實力的幫手。第一個和投資關係更大(例如思蔥投資熊貓TV)與題目無關。
第二個值得是,在日益激烈的地產競爭中,對於品牌地產,業主口碑對於房產銷售具有不可比擬的影響力,配套性增值服務和居住體驗直接影響房產購買,因此,誰掌握了地產的發展方向,誰拿到了行業發展指揮棒,誰才是未來的贏家。顯然,許多地產已經明顯感受到這一點。物業互聯網化只是個開始,目前如火如荼地產下游的互聯網化你追我趕。
最典型的幾個:家裝與家居,典型案例萬科美好家,萬科碧桂園拎包業務,恆大恆騰網路;智能設備嵌入,典型案例智能門禁和車庫,智能家居整體配套,小米樂視與地產的接觸頻率遠超外界所知。16年的深圳家居展已經給地產拎包做了專區。一切指向都表明,地產的將全面升級精裝為家裝2.0,而其中的互聯網探索是已經是重頭戲。
綜上,幾個簡單的結論。
1.地產互聯網從工具開始。
2.特色互聯網主義才是真諦。
3.地產互聯網的深度和目前的實踐程度與大多數非行業人士的想像相去甚遠。
想去淘寶開店賣房直說,硬要說是和互聯網結合,我談戀愛的時候聊天用微信這是不是就是用互聯網的思維談戀愛呢?
房地產+互聯網=王思聰
就是一個營銷渠道。
我只知道房多多現在很吊
對於開發商而言,要說的應該說房地產+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房地產。房地產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大趨勢,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開發商的集體焦慮感使然。眼巴巴的看著互聯網顛覆了一個有一個行業,開發商心裡也是心驚膽戰,對互聯網能否顛覆房地產以及什麼時候顛覆充滿了焦慮。於是終於在2014年集中爆發,你不來顛覆我,我就主動去擁抱你,主動出擊總比坐以待斃要好。
(2)如見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太迅速了,現在是一個思維和科技發展賽跑的年代。如果思維打不開,跑偏了,則很容易在科技的應用方式上落伍。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會被陸續滲透,房地產也不例外。房地產和互聯網結合的趨勢只不過是這個世界科技發展趨勢中的一個分支而已。
個人對房地產和互聯網的發展有如下粗淺見解:
1.1 互聯網能否顛覆房地產
房地產+互聯網,並不是說開發一個app或者利用一種互聯網的工具,就算是「+互聯網」的。「+互聯網」的核心還是以互聯網的思維來對問題進行思考。那麼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呢?總結起來,就兩個方面:
(1)整合資源,提升效率。
其實整合資源,提升效率並不是互聯網思維所特有的,但為什麼還要將其歸為互聯網思維的主要特點之一呢?這是因為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手段,可以將資源整合的更徹底,效率提升的更快,而且每一次「+互聯網」所體現的這種優勢都具有很大的廣度和深度。實際上我們所講的「+互聯網」大多數時候都是「+移動互聯網」,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手機可以達到隨時隨地將客戶與商家直接對接連通的目的,這種效率的廣泛提升是之前從未有過的。而諸如B2B,B2C,C2C等商業模式無不是跟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迅速興起的。這其中省掉了許多中間成本,也將社會上零散的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
(2)以客戶為中心,將體驗做到極致
「+互聯網」絕對是純粹的十足的要求每一個企業任何時候都要以客戶為導向為中心來調整自己的產品和運營模式。「+互聯網」讓企業的行為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在營銷端更講求人們的互動,大眾的深度參與,在服務端則盡一切努力將客戶體驗做到極致,追求粉絲社群的營造,更加註重自身的品牌口碑。在產品的打磨上追求精細化,在定位上追求精準化。總之「+互聯網」讓企業最終回歸到思考消費者、剖析消費者這條本真的道路上。
互聯網思維的運用確實顛覆了很多行業,比如手機,比如計程車司機。但是互聯網真的能顛覆房地產嗎?這裡我不禁要打一個問號。手機行業的顛覆自小米手機始。小米將硬體的生產,產品的設計,售後服務等統統外包出去,自己只負責品牌的運營,營銷,以及系統的優化。這是一種很輕的模式,而且小米手機從出廠就直接對接消費者,省去了很多中間商成本,因此是小米將智能手機的價格從神壇拉了下來。而滴滴顛覆計程車行業,則是整合私家車資源,用一個軟體將乘客和司機直接對接,大大減少了溝通成本,提高服務質量,而且還能夠達到幫助乘客預約以及幫司機搶客的目的。無論是小米還是滴滴,他們顛覆相關的行業都有一個前提,就是突破中間過程,將服務需求者和服務提供者直接對接,這樣成本迅速降低,服務質量也大大提高。但是房地產+互聯網是不是這個樣子呢?恐怕不全是。雖然得利於移動互聯網的火熱,開發商可以達到將房子和購房者直接對接的目的,但是其成本卻並沒有因此而大大降低。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房地產行業太重了,開發商的重成本基本都是相關的政府稅收,而這一方面是行政的力量,「+互聯網」是沒辦法也不可能將這些成本降低的,因此互聯網無論如何運用,開發商的納稅成本也不會大幅度降低。另外一方面,房子價錢高,許多人不會輕易購買,而且購買頻次低,一生也買不了幾次房產。房子的交易比起其他商品更加依賴線下的溝通和促銷。房產的這種商品特點和服務特點也決定了互聯網不太可能對其進行顛覆。所以房地產遇到互聯網,更多表現在銷售端和服務端上的創新和提升。從2014年至今,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大部分開發商也幡然醒悟,互聯網對整個房地產行業進行本質上的顛覆恐怕為時尚早,但是在其各個環節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手段來進行改進創新還是可行的。雖然互聯網暫時無法顛覆房地產,但是開發商依然居安思危,積極主動出手擁抱並探索如何更好的實現「房地產+互聯網」模式。
1.2互聯網如何作用於房地產
經過搜集並查看各大房企的案例,我將互聯網對房地產的作用分成了幾個方面,如下:
(1)促進角色轉變,從物業的開發者變為社區的運營者。這點集中體現在住宅小區和商業社區的管理上。在之前無論是住宅性物業還是商業物業,也無論是開發商自己的物業管理公司還是第三方的物業管理公司,其收入基本上來自物業費的收取。但是業主和物管人員摩擦不斷,繳納物業費有很強的業主抗性。隨著互聯網的進步和興起,傳統的物業管理方式漸漸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高新科技以及大數據分析和基礎物業管理相結合的產生大量新型服務的智慧型全新物業管理模式。而這種物業管理模式的興起,對物業管理者的運營能力要求很高,當然也帶來了之前完全沒有過的利潤點。因此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借著互聯網的優勢來促進自身完成從單純的物業開發者、售賣者到社區運營者、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轉變。在費用的收取上,也從傳統的完全依靠物業費收入轉變到開始大幅度依賴增值服務費創收。業主跟物業管理人員之間的摩擦衝突也隨之自然消滅。而目前房地產形勢突變,在政府限制開發商拿地自持的情況下,如何快速的轉變為物業運營者、服務提供者是每一個開發商都要深思的問題。
(2)整合資源,向行業上下游延伸。有代表性的就是開發商開展上游互聯網化的建材業務和下游互聯網家裝業務,其中以互聯網家裝為重點。產生這種情況是有深刻的原因的。首先,住宅精裝修是未來的趨勢,不排除未來會有行政力量上的干預。而開發商手裡握有樓盤上的優勢,精裝上有先天的裝修決定權。其次,房地產行業形勢嚴峻,房企利潤率下滑,亟需尋找新的利潤增收渠道。而數據顯示,我國家裝市場的規模已然超過4萬億,未來還會穩步增長,但是傳統家裝市場存在頗多痛點,消費者叫苦不迭。最後,互聯網技術手段的發展,讓開發商可以藉此較為容易的搭建家裝平台達到跨過傳統家裝中間商直接與客戶對接的目的,從而能在家裝領域取得市場份額。因此各大房企紛紛布局互聯網家裝行業,這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傳統家裝行業的一次顛覆。
(3)利用新平台新工具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這指的其實就是互聯網金融,而互聯網金融也是各大房企紛紛布局的地方。如今房貸收緊,傳統的依靠銀行貸款和依靠房產信託、基金等融資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限制,房企找錢越來越難。而互聯網金融則可以讓開發商搭建自己的金融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中間環節,直接連接投資者。開發商依靠自身的實力和信用,開發出有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不僅可以將民間的閑散資本用到其具體的項目中,而且也可以為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貸款,這樣既降低了融資成本又多了收入的渠道。另一方面,開發商也可以將金融服務在自身社區進行推廣,盤活數以千萬的業主的消費力,從中賺取利息和手續費。
(4)產生新營銷和新銷售。最大的表現就是營銷手段上多樣化、新奇化,銷售服務上去中介化。互聯網的營銷不再僅僅停留在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上,而是運用微博,知乎,頭條app等各種工具製造各種開腦洞的新奇的事件和話題。在這些形式多樣,話題繁多的營銷方案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更加強調與大家的互動,更加積極的引導公眾參與。因此可以說營銷互聯網化本質上就是營銷策劃者跟大眾深度參與的一場盛大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樓盤的信息,樓盤的優勢被不知覺的植入到了公眾的腦海里。而樓盤銷售的互聯網化則在漸漸的弱化經紀人的角色,要麼將經紀人模糊化,比如時髦的全民營銷模式,要麼促進以服務代銷售,置業顧問將硬性的銷售術語摒棄轉而成為購房者的貼心服務者,不僅僅是房產服務,也包括其他生活上的服務。
1.3 房地產+互聯網目前的發展方向及現狀
無論互聯網如何作用,具體來說,房地產+互聯網的方向至少從目前來看集中在「互聯網社區」,「互聯網家裝」,「互聯網金融」,「房地產移動電商」,以及「營銷互聯網化」這幾個方面。
互聯網社區方面。開發商的目標總結起來有三個層級。第一層,也是終極的目標就是旗下物業公司上市。第二層,即打造智慧小區提高物業服務質量進一步形成粉絲社群從而提升品牌質量。第三層,就是利用互聯網派生出增值類服務,擺脫傳統物業收入方式,從只有基礎物業費收入過渡到增值服務費收入,從而探尋到新的盈利點。目前,代表性的有綠城旗下的綠城服務物業管理公司,花樣年旗下的彩生活物業管理公司,以及恆大旗下的恆騰網路(主營社區O2O業務)均已在港上市。而且根據2016年年報披露,綠城服務和彩生活都是盈利的,綠城服務凈利超4億人民幣,彩生活凈利也超2億人民幣。雖然其他開發商旗下的物業管理公司還沒有完成上市,但是他們也全部都是緊跟互聯網大潮,運用高新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打造智能化設備,以移動app或者微信平台作為連接業主的終端,積極開展智慧小區建設。比如萬科的住這兒app,綠地的綠動社區app,保利的芯智慧平台等。
互聯網家裝方面,開發商要麼與第三方家裝公司合作,要麼投資建立自己的家裝品牌。目前碧桂園已有自己的互聯網家裝公司「橙家裝飾」,綠地也有自己的品牌「綠地誠品家」,萬科隨著入股鏈家,也開展了「萬鏈」家裝業務。家裝領域市場規模巨大,互聯網家裝異軍突起。開發商所推動的這些互聯網家裝品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公司業務目前主要以自家樓盤為主。這不得不說是優點也是
缺點。家裝公司成立之初,首先鎖定自家樓盤,這無可厚非,而且可以迅速將公司規模做起來,也減少了客源的開發成本。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中的弊端,這種發展模式幾乎和自家地產業務的拓展綁定了起來,比較依賴自家樓盤的開發,而且不利於後期轉換到其他開發商的樓盤去開展業務。這也反映出互聯網家裝領域存在很大的企業壁壘,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的樓盤都想著給自己的家裝公司裝修。儘管如此,開發商依然積極踴躍的參與到互聯網家裝這個領域的競爭中,在未來做的好的話不僅能搶佔較大的市場份額,而且不排除子公司有上市的可能。
互聯網金融是房企積極布局的方向,而且也是很多房企的戰略方向。目前我們已經看到恆大金服,保利金服,綠地金服的成立和運作。其他開發商也沒閑著,如萬科入股了鵬金所,平安入股了碧桂園,旭輝也有意將自己的旭財寶打造成第三方的金融平台。開發商積極布局互聯網金融主要有兩個考慮,一個是拓展融資渠道,一個是盤活社區金融。而社區金融具有先天的排他性,開發商可以運用多種手段在自己開發的小區里推廣自己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如果開發商不做自己的社區金融,則可能就會面臨自己的業主成為別人的客戶繼而失去社區金融這個市場。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問題,互聯網金融都是各大房企必做的事情。雖然在法律法規和政府政策上沒有明朗的指示,但是從2014年至今各大房企在此上的不斷深入的探索至少表明互聯網金融是切實可行的,它的未來也是值得期待的。
房產移動電商和營銷互聯網化都是借用互聯網平台和技術手段進行的創新。在移動電商方面,要麼跟淘寶京東合作,如萬科、碧桂園、綠城等都曾經抓住淘寶雙十一和京東618的機會在線上進行房產促銷,要麼建立自己的O2O平台。但是建立自己的O2O平台一般是項目遍及全國的房企才會有這個需求,如萬科的在線家平台和分享家平台,碧桂園的鳳凰通等。在營銷環節,有高新科技的運用的,比如運用AR/VR打造虛擬樣板間和虛擬沙盤,如萬科合作Realmax推出的AR沙盤,湖南碧桂園推出的VR樣板間等。也有運用新媒體新工具腦洞大開做營銷策劃的,比如綠城合作優步,高管當司機,再比如華潤的一字萬金小遊戲,旭輝開展的箸福合肥活動等。雖然這種營銷模式都是短期的一次性行為,但其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因為公眾的參與度很高,大家也都喜聞樂見這種營銷方式。
作者:謝利夫
鏈接:房地產與互聯網應該怎樣結合? - 謝利夫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房地產與互聯網相結合這個命題很大,能夠結合的有以下幾個方向:
1、土地獲取
2、用戶需求調研
3、規劃設計
4、施工管理
5、開發報建
6、營銷策劃
7、物業管理及衍生服務
當今互聯網解決的都是6.營銷策劃、7.物業管理衍生服務等方向上的問題,如:搜房網解決的是營銷策劃方面的服務(幫購房者更好的買房,幫地產商更好的賣方);鄰鄰幫等一些社區類APP解決的是小區內物業管理等一些衍生服務。
以後可能會解決前1.2.3.4.5個方向上的問題吧。
互聯網的作用就是去中介化,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那麼哪些地方可以需要信息不對稱的來解決呢?
我覺得首先就是土地獲取與用戶調研方向。
首先這兩個方向有什麼問題?
舉個例子:
a、為什麼三線城市會那麼多房子賣不出去,很簡單因為在開發商不知道三線城市會有多少人買房。
b、為什麼開發商不去調研分析,也許他們已經分析過了(或者沒花錢請策劃公司調研需求),至於有沒有人買那都是自己YY(判斷失誤)。
那麼房子建好了,又賣不出去。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讓用戶先在線上選擇好自己的需求,當需求池達到一定程度再去開發呢?
在回想一下,用戶為什麼不能自己選擇在哪裡買房呢?
因為沒有途徑啊!!!——老百姓哪裡知道 土地在哪裡賣,城市是如何規劃的等相關問題。
那麼機會來了。
我們完全建立一個平台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這個平台就是告訴我們老百姓那裡可以買到土地。然後讓老百姓自己填寫買房的需求。當需求池達到一定程度,作為平台再去獲取土地。
比如用戶A填寫需求:房價不超過100萬,在某城市二環以內(用戶自己選擇可以開發的土地),面積100㎡,三房。
平台自動計算房地產各項成本。
在這裡我說一下房地產開發成本
如下幾點:
1、土地成本(就是買地的錢,政府會出讓一個基準價,比如2000㎡,讓開發商競拍,有的開發商拍到10000㎡,他們自己認為賣的的出去)
2、建安成本(就是水泥磚頭材料費,大約1800㎡左右,高低層商業什麼的都不一樣,但基本固定,學工程造價的可以查各地的額定費用)
3、資金成本(就是開發商找銀行貸款要還的利率,如果開發商大自有資金就成本低,小的開發商就給銀行打工了,大約站開發成本10%)
4、管理費(工資什麼的)
5、稅費(銷售額的13%左右)
6、不可預見費(預防不測,開發商會按5%準備)
那麼除了1土地成本以外,其他的幾項成本可以輕易測算。那麼我平台最後可以測算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土地成本會是多少,如果用戶A買房,那麼他的土地成本要4000塊。那麼拍賣土地的時候如果超過了4000塊,作為開發商就可以不拍了(當然開發商可以有其他定位)。
一二線城市,開發商不計成本的拍地,最後都讓買房的人承擔了。如果真有這麼個平台,對開發商、百姓、政府、銀行都是好事。開發商可以知道用戶需求,用戶可以花更少的錢在土地上,政府也希望更多的人住上新房吧,銀行也可以減少金融風險啊。
最後至於這個平台怎麼開發,有什麼具體功能,有什麼政策上、商業上的風險就不做多討論了。
作為一個在開發商待過又轉到互聯網產品經理崗位上的人來說,真心想對房地產行業做出貢獻,希望大家都能買上房子,減少社會貧富差距。
如果有想法也可以繼續跟我討論交流
微信xlf43210
備註:知乎-房地產pm
什麼與互聯網的結合不是大勢所趨?
今天看到新聞: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裡面好像沒有提到房地產來著.....
那麼問題來了,房地產真的要擁抱互聯網嗎?貼一篇之前的文章:
時下「互聯網+」對於廣大網友而言並非一個陌生的新詞,「互聯網+」簡單點說就是需要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促進各行各業產業發展。現如今各行各業都嘗試著與「互聯網+」扯上關係,在此浪潮中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即使被視為最難被互聯網改造的傳統行業,房企還是表現出積極的姿態,率先扮起弄潮兒角色,主動擁抱互聯網。
在互聯網的時代,房地產行業主動與互聯網合作,不僅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更折射出房企對未來的顧慮,同業競爭,利潤下滑,庫存高漲已成為新常態。
一方面,同業競爭激烈,樓市「黃金時代」已漸行漸遠。但同行競爭卻未減少,在不大的廈門大大小小的房企就有幾十家,其中不乏一些全國知名的開發商加入混戰,這使得競爭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利潤下滑是房企不能言語的痛。雖然「3.30」新政出台後,樓市擺脫一蹶不振的低迷狀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產行業從此樂觀,這還將受到土地價格的限制。一路飄紅的土地市場並沒有受到樓市的影響,每一次土拍現場各大房企「趨之如騖」,虎狼之爭一次次刷新「地王」記錄,因此利潤空間也大大受到打壓。
最後,庫存高漲是房企最為焦慮的一環。市場有限,競爭無限,麵粉價格水漲船高,但麵包價格卻未被市場買賬,如此惡性循環,不僅會導致更多的庫存產生,造成更大去化壓力,一旦積重難返將很難擺脫現狀。
面對諸多因素,房地產行業轉型已大勢所趨,如何減少轉型帶來的陣痛是各大房企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從當下「互聯網+房企」的合作形式中不難發現有兩種模式。
其一,停留在營銷層面上的合作。這種形式多是與電商之間的合作,例如6月1日,遠洋牽手京東推無憂金融+,這種模式多是在短時間內實施的優惠活動,以「互聯網+」為噱頭,以優惠好禮為誘餌,實則以銷售為最終目的。除此之外還有方興和淘寶合作的「光碟節」、「上帝淘金季」,以及「保利是個P」,到碧桂園「不扯蛋,周一見」等互聯網思維的運用。對於房企來講,牽手互聯網除了要提高品牌的影響力,更是解決「去庫存,保增長」的現實問題。
雖然停留在營銷層面的合作能為房企帶來短時間效益,但業內人士認為:「僅僅停留在營銷層面,容易被複制、模仿,隨著越來越多房企的加入,購房者也容易產生疲勞。」
其二,謀求長足發展的戰略層面的合作。如永輝超市與金輝地產首次跨界合作,永輝微店APP的註冊用戶,除了能購買到超值性價比的商品之外,還能嘗試一次「全新」購物體驗——購房。這不僅是房企在營銷模式上的創新,更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遠謀,因為古者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當人們無法脫離互聯網的影響時,只有順應用戶習慣才能得起青睞。除此之外,「正榮+小米」智能家居合作,陽光城集團福州公司與「58同城·58到家」戰略合作,以及建發房產打造「智慧生活家」,主推社區物業服務App,這種「互聯網+」模式不僅嘗試改造房企,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但正如劉福泉所言:「從目前來看,房企與互聯網合作還只停留在概念上,缺少實質性的東西,房地產與互聯網的融合還不夠深入。」目前,眾多房企多局限在裝個APP交物業管理費,買幾件只能硬體放在客廳,保安裝個Uber幫業主叫車……而未來消費者可能加入到房子的建設、銷售過程中,用軟體加硬體就能將生活瑣事搞定。完成從「賣」到「好好賣」的蛻變。
因此,房企在做「互聯網+」的時候,須先改變自己的傳統觀念。記住一切都是開放的,需求是開放的,平台是開放的,服務者也是開放的,——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家」。房地產和互聯網的結合,從目前來看,並不是一個藍海。
先談一下如何看待房地產的價值。
房地產的本質是一種由特殊價值的資產。撥雲見日,它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老百姓極為痛恨的價格。過去的20年,我國的房價基本上處於上升通道,如果股票高買低賣、高賣低買,只要是市場經濟,這個東西就不可否認。以後有機會講一下房價波動後面的家庭收入、資產配置等看起來高大上的話題。
第二個,也是低收入群體極為重視的,「房租」。作為租客,交付租金,如同股票的紅利;但是作為自住房的有房一族,你同樣的是把租金交給了自己;要不然,你還是得去給別人交房租。這兩種租金是有差別的,以後展開再談。
這樣,你持有一個房屋的回報包含了兩個部分:增值 + 租金。是否能把這兩種管理好,也是房東理財本事的一個體現。
再談一下從房地產價值看房地產狹義買賣。
要了解一個房地產,需要看多個方面:學區、配套施捨、鄰居素質、噪音環境;房屋格局、建築質量;明晰的產權。
目前,網路能做到的只有前兩個。世界範圍來看,略有不同。歐美髮達國家的房屋市場管理嚴格,尤其是房屋買賣環節涉及到很多細節方面:房屋質量、房屋隱藏問題、相關維護費用等等。一個正常的白領幾乎沒有時間去搞明白這些費用細節(當然,勤奮的當地華人往往喜歡自己去搞),而且社會組織化程度高,當地賣房中介會形成全國性組織,把控了房源信息(最近幾年zillow等公司打破了這種信息壟斷)。綜合這兩種原因,買房、賣房去委託一個中介十分重要,而且該中介要跟其他人競爭,考試要幾個、職業操守較高。我身邊有華人朋友兼職做中介,年景好的話一年多賺幾十萬。
國內情況不同:中介無資格驗證、素質低下;司法不嚴,導致合同違規的懲罰成本較小;公寓式結構隱藏信息較少。這些導致了中介的存在幾乎可有可無,很多事買賣雙方可以繞過中介自行搞定。未來如果國內不出台相應的法規,我愛我家、搜房網等幾乎要走向滅亡。
這就是為什麼房地產和互聯網的結合有一定的市場價值在裡面。
最後,談一下為什麼不是個藍海。
中介的正規化是早晚得事情。目前混亂的中介市場,國家法律的缺失(保障租房、保障中介組織化等)起了很大作用。大家可以想像,中介的從業人員都跟銀行的從業人員一樣素質有了大幅提升,沒買賣一套房屋需要支出的費用的確反映了市場成本,買賣雙方都會交付成本去節省時間。
互聯網可提供的信息有限。即便是把房屋的角角落落都掛在了網上(目前互聯網+的主流思維),正常的交易完成也無法給出高額定價。第一,買房人看3個以上的房屋都不喜歡太正常了,何況是網路提供的部分圖文信息;第二,好房總是稀缺的。稀缺的產品就得去競價購買,一旦競價了,這就是專業化的事情,更加需要富有經驗的中介,而非做了半年功課的買家自己;第三,互聯網無法體現當地小區的更多信息。
都是泡沫?
是真的,憑你每天看手機不少於100次就知道,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消費習慣。房地產營銷的根本,就是研究購房者生活習慣,選擇正確的媒體渠道切入你的生活。
當你走路時,有發傳單的來找你;當你上網時,有彈出窗口來找你;當你坐電梯時,身邊的廣告等你看; 當你玩微信時,朋友圈有人發廣告; 當你開車時,收音機飄來廣告。
上面的一切都是一個點,可是互聯網是我們連接整個世界最快速的通道,也是你的朋友了解你最快速的通道。。。
所以不僅僅是房地產,應該說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實現世界,一個就是互聯網世界。
這下知道互聯網多重要了嗎?看吧,你這不正在網上看我的回答。互聯網思維,其實就是省去了信息和人力流通的中間環節,更直觀高效精準的將產品傳遞給客戶
阿里巴巴已經開始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免費 Wi-Fi 覆蓋全球的 Outernet 計劃?
※如何評價 360 的連按兩次 ctrl 開啟 360 搜索的功能?
※如何評價 360 新上線的雷電手機搜索?
※已經公開在互聯網上的信息,在哪些情況下仍然會被視為「隱私」?
※為了避免自己的隱私泄露,黑客們是如何使用電腦和互聯網的?普通用戶可以學著做哪些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