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今敏?
看過他的《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盜夢偵探(Paprika)》《東京教父(Tokyo Father)》《千年女優》《妄想代理人》,非常喜歡。感覺他是一個才華橫溢但又極其特別的導演,可惜英年早逝。知乎上幾乎沒有關於他的提問,難道大家都不知道他嗎?
寫一篇今敏的紀念文章,沒想到大家都更關心諾蘭的《盜夢空間》是不是承認抄襲了今敏的《紅辣椒》,那麼就在文中更正一下:媒體多認為諾蘭確有借鑒,但諾蘭本人從未公開承認。大家可以放心了。
如果說下文中的《黑天鵝》《盜夢空間》和《未麻的部屋》《紅辣椒》對比牽強,答主已附上一些新的對比畫面,請諸君判斷。
答主寫這篇答案是出於對今敏的尊敬,請在指責答主「杜撰」時提供依據,如果查實,答主會在文中修改,謝謝。
以下內容部分出處:
今敏主講《未麻的部屋》講座【中字】今敏主講
《紅辣椒》幕後特輯【SP】紅辣椒/盜夢偵探 DVDBD特典 花絮·幕後·訪談
[MAG-net!]今敏悼念專題[MAG-net!]今敏悼念專題-------------正文-------------
2010年8月24日,日本動畫導演今敏因患胰腺癌不幸離世,年僅46歲。
也許直到今天,相對於宮崎駿、新海誠,他的名字對於很多中國觀眾來說還是很陌生,但他的作品卻影響了在國際上遠比他出名的導演。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導演的《夢之安魂曲》,原封不動地照搬了今敏作品《未麻的部屋》中浴室一幕的分鏡。
同樣由阿倫諾夫斯基導演,讓娜塔麗·波特曼封后奧斯卡的《黑天鵝》里,也有和《未麻的部屋》中相似的畫面。
而大神克里斯托弗·諾蘭的作品《盜夢空間》,也被認為靈感就是來自於今敏的另一部作品《紅辣椒》,兩部電影中也數次出現相似橋段。
今敏生前曾詼諧地表示對此類「致敬」「巧合」的不滿,但毫無疑問,他的作品不僅給這些名導們帶來了啟迪,也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奇趣。
1963年10月12日,今敏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札幌市。
1982年高中畢業,進入武藏野美術大學,期間發表了多部漫畫作品,成為了大友克洋的助手,一直沒有紅起來,但1997年第一部導演的動畫電影就驚艷了全場。
從1997年到2010年,今敏拍了四部動畫長片、一部TV動畫和一支動畫短片,算不上高產,但每一部都稱得上「天才之作」。
不同於宮崎駿的溫暖,新海誠的清新,今敏熱衷於描繪現代社會都市人面臨的壓力,探索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聯繫,劇情多以夢境為依託,因而他也被稱作「造夢大師」。
天馬行空的想像,神乎其技的剪輯和刻畫入微的細節構成了他讓人過目不忘的個人風格,看他的電影常有一種在虛實間遊走,在時空中漫遊的獨特體驗。
《未麻的部屋》
1998年,今敏導演了第一部動畫作品《未麻的部屋》,故事講述人氣少女偶像團體成員霧越未麻,在事務所的安排下離隊,試圖成為一名演員。
為了儘快轉型,未麻接受了一場大尺度強姦戲,心理幾近崩潰,頻頻出現幻覺。
從那以後,未麻的知名度直線攀升,但不滿少女偶像轉型的粉絲髮來的恐嚇信、網路上的惡毒言論和一連串詭異的殺人事件,卻讓她越來越難以分辨夢與現實。
片中的「房間」代表著未麻的內心世界,少女偶像未麻的房間不大,卻充滿少女氣息。
隨著未麻逐漸甭潰,房間也變得越來越凌亂不堪。
虛實結合的手法,也讓觀眾彷彿置身一道錯綜複雜的謎題,如饑似渴地尋找答案,卻一次次被推翻。
接下了強姦戲的未麻,表面上依舊陽光,內心的「少女偶像」卻充滿抵觸。
演員未麻與幻想中偶像未麻的對話,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從今以後我是光,你是影」。
行兇之後的一幕,身穿紅衣的未麻,鏡子里卻出現了經紀人留美的倒影。
現實與夢境,現實與戲劇,現實與網路交織,每一次都以為看穿了真相,結局卻總是出乎意料。
《千年女優》
2002年的《千年女優》,則是一個傳奇女演員的故事。
少女千代子偶遇了一位畫家,得到了一把鑰匙,畫家承諾重逢時帶她一起去北海道看雪。畫面中,畫家從未露面,千代子卻開始了一生的追尋。
在那之後,千代子被星探發掘,成為了一代電影明星,但她演過的戲卻漸漸和她的人生交織在了一起:
在她的每一部戲裡,她都在不停地奔跑追逐,從未成功卻永不放棄。
直到多年之後,有人找到了白髮蒼蒼的她,告訴她鑰匙的主人早已不在人世,對此她卻只是報以淡然一笑。
這個「愛上了愛情」的奇女子,也代表了今敏心中,「追尋」的意義:那就是追尋本身。
影片用錯位重疊的畫面串聯起了千代子扮演的不同角色,連接了戲劇與現實,連接了過去與現在,出神入化的蒙太奇讓觀眾如同一眼千年,大呼過癮。
《東京教父》
2003年,今敏的第三部動畫電影《東京教父》上映,有感於日本街頭流浪者的生存狀態而創作。
聖誕夜,中年大叔老金、人妖如花和離家出走的少女組成的「流浪三人組」撿到了一個棄嬰。
男兒身女兒心的人妖如花母愛泛濫,但自知無法撫養嬰兒的她決定要找到嬰兒的父母當面質問。
三人在尋找嬰兒父母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奇妙的巧合,引出了三個主角各自的身世,多次絕處逢生化險為夷,聖誕夜也充滿了溫暖。
《東京教父》是一部「非典型」今敏作品,雖然描述的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生活,基調卻是輕鬆歡快的。
手法上沒有他慣用的虛實結合,但影片中錙銖必究的細節和匠心獨運的轉場剪輯,都在高調宣布「這是今敏的作品」。
片中出現的東京街頭場景,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為了體現出場景的真實,連垃圾袋裡的垃圾也一併畫了出來。
由於缺乏資金,通常要有專人繪製的美術設定圖也由導演今敏親自操刀。
為了表現出如花貧窮卻樂觀的性格,雖然住的是簡易紙板屋,做飯用的調料卻擺放得整整齊齊。
背景設定精細到雙口式收音機要有一隻喇叭是壞的。
為了揣摩角色的表情動作,今敏還親自穿上「戲服」,鑽研「演技」。
流浪老人臨死一幕,老人閉上眼,棚屋的風車由轉到停,老人突然睜眼,風車又轉了起來。
TV動畫《妄想代理人》
2004年開播的TV動畫《妄想代理人》,再次將現實與幻想融合。
人氣卡通形象設計師鷺月子在回家途中被「少年球棍」襲擊。
在那之後,小學生牛山尚吾、家庭教師蝶野晴美、警官蛭川也都接連被同一個少年的金色球棒擊倒。
這些受害者受襲之前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每個受害者之間也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繫。
這部動畫著力描繪了都市人麻木冷漠的生活狀態,人們面無表情地說著推卸責任的話。
「堵車堵得很厲害,抱歉,恐怕得晚點到了」
「那不是我們的錯。」
也探討了在巨大壓力之下,人們時常會產生的「自毀」傾向。
從小受父親影響,性格內向的鷺月子,在作品爆紅之後,老闆期待她再創作出驚人之作,而同事們對她充滿嫉妒,內心壓抑焦慮。
當她的情緒被推向極端,感覺諸事不順時,一記悶棍將她擊昏,也許正是應了她心中所想:逃離。這個「少年球棍」究竟是不是她臆想出來拯救自己的呢?
雖然基調灰暗,但《妄想代理人》仍強調了在壓力面前,逃避於事無補,只能迎難而上。
《紅辣椒》
2006年的《紅辣椒》,改編自小說家筒井康隆的作品《夢偵探》。
此時今敏已積攢了相當高的知名度,影片投資也顯著提高,片中集合了今敏以往作品中的所有元素,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絢爛視覺效果,是今敏的「集大成」之作。
近未來,為了治療現代人日益嚴重的精神疾病,科學家研製出了反映夢境的儀器,卻落入了恐怖分子的手中,用以控制人們的心智。
為了制止災難發生,治療師千葉敦子化身夢境偵探紅辣椒,潛入受害者的夢中,與恐怖分子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原著小說被稱作「最難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充斥著難以具象的夢境描寫,今敏卻因為對小說的喜愛接下了這顆「燙手山芋」。
而他並不想拍一部完全還原原著的電影,因為他深知,改編需要電影獨特的觀賞性。
小說中用大段文字描述了夢境對人的影響,化作電影開頭從微型汽車裡鑽出的小丑,歡脫地大呼一聲「It』s the greatest show time」,這樣的處理更符合電影的開場,卻無疑大大增加了腳本創作的工作量。
原作里有一段夢境狂歡遊行,在電影中化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聽體驗:
冰箱、郵筒、電視漸漸向鏡頭走來,招財貓、青蛙等人偶一邊吹奏樂器,一邊向前走,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漸漸從各個方向加入到遊行的隊伍中來。
腳本的註解具體到冰箱走路時搖晃的程度。
也正因如此,《紅辣椒》的腳本分鏡進程嚴重滯後,今敏每天都加班到深夜,親自繪製分鏡。
最後的分鏡足有三大本,只要看腳本,就能夠了解電影的全貌,而其中有一半都是今敏根據原著小說進行的「再創作」。
影片一上映就獲獎無數,原著作者筒井康隆也表示,這是他最滿意的娛樂作品。
《早上好》
《紅辣椒》之後,今敏與多位日本知名動畫導演一起參與了2007年的《15位動畫人》系列,創作出了這個一分鐘的短片《早上好》。
雖然只有一分鐘,卻形象地描寫了許多人都經歷過的「半夢半醒」的狀態,足見今敏深厚的「造夢」功力。
在選題上極端任性的今敏,總是「逆其道而行」:
拍完《未麻的部屋》,人們找他拍驚悚懸疑,他卻拍了文藝氣息滿滿的《千年女優》;找他拍文藝片,他又拍了喜劇《東京教父》;當人們以為他不會再重複自己的時候,他又拍了今敏的「集大成」之作《紅辣椒》。
但今敏履歷表上為數不多的影視作品,每一部都讓人回味悠長,即使是相似的手法和題材,也總能翻出新的花樣,每一次觀看,又總會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
而最讓人心痛的,是今敏從2007年起開始製作的《造夢機器》。
電影腳本還未完成,今敏就在2010年5月被診斷出胰腺癌晚期,三個月後便離世,只留下一封感人至深的長信,即使在彌留之際,他依舊保持著樂觀的精神。
但他最放不下的,也正是這部還在製作中的動畫。
我最放不下的,就是電影《造夢機器》。電影本身固然如此,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也讓我非常的掛心。因為搞不好,一路上含辛茹苦畫出來的畫面,是非常可能再也無法被任何人看到的。
因為原作、腳本、角色與世界觀的設定、分鏡、印象音樂……等等所有的想法都在今敏一個人的心中。當然了,有很多部分也是作畫監督、美術監督等等許多工作人員所共有的,但基本上這部作品只有今敏知道是在搞什麼,也只有今敏做的出來。
如果說會變成這樣全都是今敏的責任,那我也無話可說;但是我自認我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分享這個世界觀的。事到如今,我的不對實在令我椎心刺骨地痛。
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各位工作人員。但我希望你們稍微理解。因為今敏就是」這樣的人」,也才有辦法作出濃縮了許多與其他人不一樣成分的動畫。 這說法或許十分傲慢,但請各位看在癌症的面子上就原諒我吧。
追求極致、親力親為,耗盡了天才的生命。
雖然合作多年的製片丸山正雄曾經表示,一定會將《造夢機器》完成,卻因資金問題一度叫停,重啟後完成未過半,而今也已經正式宣布封存,只因「沒有人能複製今敏」,這部胎死腹中的新作,也許真要如他所說,「再也無法被任何人看到」了。
距離他離世,至今已是第六個年頭,但每每重溫他留下的作品,無不讓人感慨惋惜,他的離去,讓這世界少了多少光怪陸離的奇觀,他腦中那些斑斕的幻想,也再無緣與世人相見了。
「我要懷著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了。那麼,我就先走一步了。」
那麼,活著的我們也只能保證,永不忘記你,也不忘記你曾創造過的夢境。
本答案謹寫於紀念今敏,不周全處敬請包涵。-2016.8.24
還是從八卦說起吧。
今敏是漫畫家出身,這點和他的師傅大友克洋相似。不過大友克洋是在漫畫領域取得相當成就才轉行動畫,而今敏作為漫畫家的經歷乏善可陳。1990年,他在根據大友克洋漫畫改編的動畫《老人Z》中任美術設定,由此進入動畫行業。此後他在動漫兩個方向都進行嘗試。很遺憾,漫畫事業依然沒有起色。動畫方面,在多部動畫中擔任腳本、分鏡、layout等工作。他所參與的在國內知名度最高的一部動畫,是1995年由大友克洋擔任總監督的Memories三部曲,他在「她的回憶」一篇中擔任腳本和設定。從「她的回憶」中,已可看到今敏以後作品的元素:虛實結合(在「她的回憶」中是回憶與現實的結合)、剪輯技巧、對人物內心的挖掘。此外它還帶了點懸疑驚悚效果。雖然這個故事的原作是大友克洋,但今敏依然加入了自己的特點。
題外話,Memories三部曲單以質量而言,可能並非最好,但它集結了當時日本最頂尖的動畫人:大友克洋、森本浩司、川尻善昭、菅野洋子、江口壽史、渡邊繁、田中榮子、山本二三、岡村天齋、神山健治、川元利浩...有的成名已久,有的還在打下手(神山健治當時是個小美術,川元利浩是個小原畫)。還有後來名聲大噪的STUDIO4℃,它承擔了其中兩部的製作任務,Memories是其成名作。
說回今敏。今敏高中時據說是高達迷,上大學後成為狂熱的電影迷。當年最潦倒、無事可乾的時候,每天他妻子出去工作,他在家一邊看電影一邊喝酒,喝醉了就睡,睡醒了繼續邊看邊喝。很難說他的胰腺癌是否與酗酒經歷有關。由於受電影的深刻影響,他的動畫從各個方面與電影融合:
鏡頭設置參照電影,具有真實感,好像真的有一部攝影機在進行拍攝,不會採用不自然的機位。
動畫的題材皆為成年題材;Perfect Blue本打算作為OVA發行,因此尺度較大(強暴戲碼和露毛寫真...)。後來改為院線公開上映,就打上R-15的評級標籤硬著頭皮上了。《紅辣椒》中有一段女主角在夢境中險遭性侵的戲份,並且影片入選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千年女優》和《東京教父》是全年齡向,但是受眾年齡也較高。毋寧說,今敏的動畫是「動畫形式的電影」。
四部電影都可以套上經典電影類型:Perfect Blue是一部帶有希區柯克《驚魂記》影子的懸疑驚悚片:人格分裂、謀殺、令人產生錯覺的兇手(觀眾認為兇手是A,實則是B);《千年女優》是傳記片,採用時空交錯的敘事手法;《東京教父》是公路片,三名主角(流浪漢)因一個目的東奔西跑,時而爭吵時而分道揚鑣,互相幫助互相了解,最終獲得救贖;《紅辣椒》是偵探懸疑片,主角們抽絲剝繭尋找真相,揭露兇手,同時影片帶有驚悚色彩。
除了《東京教父》,三部動畫都有與電影相關的內容:Perfect Blue的女主角努力成為電影演員;《千年女優》的女主角是功成身退的女影星;《紅辣椒》中的警察大叔一直心懷電影夢,他的夢境是各種經典電影場景:人猿泰山、懸疑片、羅馬假日...
今敏非常迷戀「虛實結合」的題材,人物的回憶、臆想、夢境會對現實產生影響,所以他很喜歡採用「嵌套」的敘事模式。除了《東京教父》(這真是一部特殊的電影啊...),Perfect Blue和《千年女優》都有「劇中劇」,《紅辣椒》則是夢境與現實的嵌套。
四部電影都有出色的剪輯技巧,這是今敏的獨門絕技。他運用淡入淡出、蒙太奇、同位置機位場景轉換等技巧,巧妙的將現實與虛幻融為一體,是一名帶有強烈「技巧感」的導演。由於今敏信奉「第一幕」原則,即影片開場十分鐘要足夠吸引人,所以影片開頭炫技感尤其強烈(除了《東京教父》...
綜合上述特點,相比很多導演「用不同方式講述同一個故事」,今敏是用「相同方式講述不同故事」:剪輯、電影、虛實轉換是構成影片的元素。在國際上取得巨大聲望的三巨頭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要麼是宏大命題(戰爭與和平啊、自然與科技啊、科技的異化啊、末日情結啊...),要麼是晦澀的哲學思辨。今敏就沒那麼苦大仇深,他的目的是拍出「好看」的電影,無意於宣言教化神馬道理——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希區柯克?希區柯克在美國頗不受待見,大家都認為他只是商業導演,作品缺乏深度。而法國新浪潮導演極為推崇他,千辛萬苦為其正名,使他享有大師之名。同樣,今敏也能擔起大師之名。
另外,可能受漫畫家經歷的影響,今敏的分鏡腳本畫得極為精細,居然還有網點...
簡單說說幾部動畫的感想(《妄想代理人》今敏是原作和總監督,只能算參與,略過不談):
Perfect Blue:這部電影是極好的,尤其對於新人導演,簡直好得過分。今敏之後動畫的元素都可在其中找到:虛幻對現實的影響;電影元素;嵌套結構;剪輯。電影《夢之安魂曲》頗受Perfect Blue影響:珍妮佛 康納利有一個裸身蹲坐在浴缸中的畫面,即來源於Perfect Blue,鏡頭角度完全一樣;男主角的媽媽沉溺於上電視節目中的幻想中,最後在臆想中她穿著紅裙子登上電視節目——在Perfect Blue片尾高潮的追殺戲中,兇手即穿著紅裙子。
《千年女優》:今敏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作,平衡感非常好。它的最初創意是「傳記」,以「追愛」作為主軸,又加上了日本百年電影史,再巧妙的為各類人物在回憶的現實世界和電影世界中安插位置(壞警察、左翼青年、紀錄片導演、嫉妒的女星前輩...每次出現在回憶和電影世界中都各具寓意),以嵌套的劇中劇為表現形式,隨著現實世界和電影世界的時間推進,將事件全貌一層層的展現給觀眾;而將一切連接起來的,是出神入化的鏡頭語言和剪輯技巧。看完後我的下巴半天合不攏:動畫電影居然還能這麼拍!尤其是影片中高潮段落的蒙太奇,配合平澤進的音樂,每次都讓我起雞皮疙瘩(今敏作品《千年女優》經典蒙太奇橋段 720P高清)。《千年女優》在國際上獲得很多讚譽,大家意識到:「終於出現一位能與三巨頭比肩、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動畫劇場導演了。」
《東京教父》:與其說是另類之作,不如說是轉型之作。沒有了以往的元素:電影、嵌套結構、虛實交融,甚至連平澤進也沒了。今敏老老實實的講了一個「充滿奇蹟」的故事,而且講的不錯。這部電影嚴格說來不是「現實主義」,雖然完全沒有出現虛幻世界,它由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巧合組成。而且今敏在其中安插了很多小彩蛋:片頭暗示三個流浪漢與嬰兒是東方三博士與基督的關係;流浪漢被一群小混混毆打時,畫面上方的燈光惡搞格鬥遊戲的「血條」,隨著流浪漢被毆打,他上方的燈光逐漸熄滅,暗示血量減少;以及我最喜歡的一段:流浪漢在醫院花掉三萬日元,心疼得欲哭無淚,皺巴巴的紙幣人物頭像愁眉苦臉的特寫鏡頭;緊接著流浪漢的女兒出現,父女重逢,背景音樂響起《歡樂頌》,紙幣人物頭像笑逐顏開的特寫鏡頭。《東京教父》是今敏所有動畫中人物刻畫最好的一作(《千年女優》也很好),隨著劇情的推進,三名流浪漢的過往被交代出來,形象逐漸完整。通過《東京教父》,今敏證明自己能夠勝任多種敘事方式,對影片有良好節奏感。
《紅辣椒》:增加投資後,《紅辣椒》的視覺效果直線上升,畫面特別酷炫。不過這只是對以往元素的整合,相當於「我總算有錢了,這次煎餅果子要加十個雞蛋!(王大鎚狀)」——僅是量變嘛。電影中所有元素,過去作品中都出現過,比如「夢境入侵現實」是《妄想代理任》中「臆想入侵現實」的變種。在「夢境入侵現實」的主線下加了一段「警察大叔的電影夢」副線,嫁接得很生硬,就像「咦?怎麼能少了我最愛的電影元素呢?好,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大叔!」當然,《紅辣椒》不至於糟糕,但缺乏新鮮感。作為今敏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動畫電影,它算是總結之作。
看到樓上列舉的三巨頭少了大友克洋,頗令人唏噓,簡單說幾句。大友克洋作為動畫導演成名甚早,1988年劇場動畫Akira在美國錄像帶市場引起強烈反響,是最早確立國際聲望的日本動畫導演(嗯是的,宮崎駿那時還不是「國際知名動畫導演」)。2004年,籌備9年、耗資達24億日元的《蒸汽男孩》慘敗(事實證明,時間拖太久的項目效果不一定好);2006年,導演的真人電影《蟲師》反響不佳(事實又證明,動畫導演不一定勝任真人電影),此後大友克洋基本淡齣動畫領域,只偶爾在短篇合集中露個臉。大友克洋長於畫面和大場面描繪,短於敘事能力和人物刻畫;再加上他喜愛在作品中重複「濫用科技對人類的危害」的主題,片中少不了災難性的毀滅場面,所以有人開玩笑說他本質是災難片導演——聽起來是不是很像賣拷貝?(笑)短篇動畫還好,長篇動畫就將其「講不好故事」的毛病暴露無遺:人物形象平面、動機模糊;故事橋段老套,節奏稀里嘩啦;所有的一切都是為片尾「毀天滅地」的災難場面準備。哦,畫面是很漂亮沒錯,可架不住故事不好看啊——更何況,你這還是線性敘事結構呢。
雖然大友克洋作為動畫導演有頗多缺陷,但在其聲望下,組織製作了多部短篇動畫(Memories三部曲合集和迷宮物語合集),而這些短篇動畫藝術氣息濃厚。他對今敏有提攜之恩,若不是他,可能世上會多一個鬱郁不得志的漫畫家,少一個供人緬懷的動畫大師吧。
看今敏的動畫能感覺到:這傢伙是真的熱愛電影啊。他的早逝令人惋惜,遺作夢みる機械據說也已停止製作。這讓人想到另一位英年早逝的日本科幻作家伊藤計劃,生前僅有兩部長篇小說。但僅憑四部長篇動畫,今敏擔得大師之名。看了下其他答案,提到他擅長使用電影手段,糾正一下,今 敏並不是「擅長使用電影的手段進行動畫創作」,而是他用了只有動畫才能實現的高速剪輯去表現他頭腦中的畫面,那種剪輯速度在真人電影里,不說能不能實現,只能說要快也不是這麼個快法。或者說,為了能實現他的奇麗幻想,他選取了動畫這種藝術形式。
每一部作品都充滿詭異的奇想和無限深沉,就像脊髓被電擊,會讓你發現世界和人類最隱秘的真相。他每一部作品都那麼偉大,我個人最喜歡的應該是《千年女優》,涵蓋了無數人的一生,無盡的愛與淚,還有整個日本電影史,平沢進的配樂也是珠聯璧合,飽含歷盡滄桑的苦澀和釋然。
至於怎樣評價今 敏……我喜歡和崇拜的導演很多,但他應該是唯一一個,我想親自上門對他遺孀表示謝意的導演吧,只為了他的作品曾經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第一個原因當然是他確實偉大,第二個原因是他的英年早逝,更讓我覺得錯愕和惋惜,永遠忘不了聽到他死訊時眼前一黑的那個陰天。
如何評價今敏?
一句話總結之:擅長使用電影的手法,通過模糊幻想與現實的邊界,達到超越動畫效果以外的影像敘事天才。
(不過還是忍不住放上這張大師刻意賣萌的照片)
與很多從事動畫電影這個職業的人無異,今敏也是從小受到漫畫作品的影響,一步步從職業畫漫畫,到做知名漫畫家(大友克洋)的助手,再到舉起自己風格的大旗闖蕩動畫界。在此期間,今敏還受到了不少電影作品的影響。你能在今敏的任何作品裡找到電影感,以至於不少人批評他用動畫闡述電影以至於本末倒置。其實今敏只是用電影手法拓寬動畫敘事的可能而已----從他不滿《perfect blue》原作劇本,以至於和村井竹之把劇本徹底倒騰成自個兒風格的懸疑這件事可以看出來,這哥們兒腦袋裡想的不是用A(動畫效果)達到B(電影效果)或者通過C(電影手法)達到B(電影效果),而想的是用讓人驚為天人的想像力,搭載不同的手法,達到講出一個極高超故事的目的。所以今敏還真不是本末倒置,反而很明白自己無論是漫畫家還是動畫家或者是一個電影愛好者,究其根本就是個講故事的,雖然這個認識非常簡陋,但請問當今時代各位參與熒幕藝術的導演們編劇們有幾個真正有這個認識的,更別說才華上的天差地別了。
至於今敏真正在動畫電影的造詣,我無話可說,只能奉上膝蓋:
《perfect blue》,也就是《未麻的部屋》,於多數人看來這不僅是今敏的出道作,更是確立其風格、彰顯其天才的作品。在我看來,第一次拍動畫電影,今敏敘事的才華就讓人難避其鋒芒。電影介紹上寫著這是一部講述偶像歌手轉型入演員過程中發生的故事,但萬萬沒想到這是一個集懸疑、驚悚、奇幻為一身的動畫電影。懸疑的氛圍和驚悚的氣息無時無刻縈繞於腦海,讓人無法猜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只能越來越陷入其中,高潮與結尾的展現更是當頭棒喝,幻想與現實竟然被描繪得如此之近......你能從這部電影看出今敏的以後的敘事風格:主人公往往只有一個女主角,很難判斷男主角是誰,但外來世界的對抗力量、每一個角色的反應動作、每一場戲劇衝突,都圍繞著這個女主角(《妄想代理人》和《千年女優》即是如此),此即為以小博大,故事會因此充滿張力充滿荒誕,但細細一想卻有此道理;採用潛意識的描寫,模糊幻想與現實的距離,以此展現人物內心的變化,這點上產生了很多經典的鏡頭以至於被不少知名的導演借鑒,比如未麻在浴缸浸身的那一個鏡頭(《夢之安魂曲》向其致敬),比如演員未麻和偶像未麻的衝突(《黑天鵝》向其致敬),奠定了今敏善於展現夢境與幻想的風格。
到了《千年女優》,今敏的敘事才華彰顯得更加充分了。《千年女優》中不僅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迷影場景,女主角的追逐戲更是漂亮得讓人五體投地,原諒我電影看得少,但一場追逐里糅合了時空的拉長流逝,無數精緻的轉場,時代劇的氣息......還能保持整個電影不急不緩、恰到好處的呼吸節奏,這恐怕只有達到今敏這樣才華的人才能做到吧。
到了《千年女優》,今敏的敘事才華彰顯得更加充分了。《千年女優》中不僅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迷影場景,女主角的追逐戲更是漂亮得讓人五體投地,原諒我電影看得少,但一場追逐里糅合了時空的拉長流逝,無數精緻的轉場,時代劇的氣息......還能保持整個電影不急不緩、恰到好處的呼吸節奏,這恐怕只有達到今敏這樣才華的人才能做到吧。
http://music.163.com/#/m/song?id=29774175向平澤兄致敬,你的配曲讓我哭了好多次.....
《妄想代理人》是我最近才看的,開頭op的精神污染的確名不虛傳,不過一旦看入迷了就放不下手了,所以一天就看完了。這一部是今敏唯一的tv作,因為是tv作,所以可以採取不同動漫想像的手法,有很多摸不清頭腦的風格轉變,但是腦袋轉一下就馬上領悟了:「啊,原來是這樣啊!」。因此有特別多充滿莫名的喜感,卻夾雜著思而後怕、再思則能連貫前面所有線索的細節。同樣是以小博大,從一次小事件引發的各種牽扯,《perfect blue》重點在於個人的成長,而《妄想代理人》由女主角的一次心理事故,牽扯到了整個社會,加上tv的天然優勢,從而得以描繪出眾生相。現代日本群體里每一個個人的精神壓力與心理恐懼被今敏以冷靜、不帶偏頗的角度,一層層用懸疑的方式揭示,每一次的巧合,都有人物關係的必然牽連,讓人不得不驚嘆。
比起上述作品帶有壓抑的色彩,《東京教父》真是一部浪漫而又溫暖的作品。無家可歸的三個人,在東京為同樣無家可歸的棄嬰尋找她的家。算是一部非典型的今敏作品,故事並非稀奇,甚至也淡薄了今敏式的幻想,終歸於一點平凡。但今敏實在是今敏,雖然放棄了自有的一些獨特技法,但整個故事的現實性依然很強,我特別喜歡其中的轉折和巧合,特別戲劇化也非常難以抗拒,尤其是三個主角三條線,不時相離又不時相合,但始終圍繞著嬰兒這個點,不急不緩地將人物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搭在了一起。當開頭看到老金與哈娜解說性的自我回憶,我還真以為今敏在這個片子里落成了一個不靠展示而靠解說敘事的故事人,沒想到竟然是一個花式伏筆,佩服。整體說來這個片子雖然在今敏的作品裡最不像今敏的手筆,但它實實在在地寄託了今敏對這個世界最深沉的愛。
最後說到《紅辣椒》,這是我第一次入坑的作品,當時看完只覺得:「媽呀,比《盜夢空間》拍得好。「這部片子是公認的今敏風格的集大成作,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也是一個無比高超寓意頗深的故事。比較起來,《盜夢空間》的內核其實很簡單,就是一群人盜夢,豆瓣上有人說它的內核是愛情,但無論你說什麼,《盜夢空間》做到的敘事結構複雜,《紅辣椒》也做到了。而《紅辣椒》不僅做到了敘事結構的複雜化,構造出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心理迷宮,最重要的還是今敏對於整個社會的折射。在這一層上,今敏拋棄了對女主角人格更深層次的研究,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個人與社會的衝突上,展示的是對社會的反思(對比《perfect blue》和《妄想代理人》,《紅辣椒》更為宏觀更為諷刺同時也更晦澀)。其中不少鏡頭不僅展現了《妄想代理人》中社會人的精神壓力,更擴大到了性隱喻,甚至於民族特性的展現。所有的故事伏筆、場景切換、背景描繪、群體意象都被今敏以天才般的故事衡定與控制的能力,絲毫不亂地分布於整部《紅辣椒》里。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在於當你看完他的作品後會被嚇得不敢自己再去自大寫什麼故事。
(私以為遊行這一段,震撼力實在大)
(私以為遊行這一段,震撼力實在大)
綜上,我對今敏的評價還是那句話:擅長使用電影的手法,通過模糊幻想與現實的邊界,達到超越動畫效果以外的影像敘事天才。當你拉通觀看完今敏的出道至今的所有作品,直至看完《紅辣椒》後,你會還想繼續看下去,看那部世人期待已久的《造夢機器》,然而天才卻如流星般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天空划過,而一去不復返。
真是可惜啊,認識你的時間太晚,真想作為你的影迷好好看一輩子你的作品。
此為緬懷,紀念我深愛的今敏。
影人:今敏
性別:男
職業:導演、漫畫家
出生地:北海道札幌
生卒日期:1963.5.14-2010.8.24
紀念原因:逝世7周年
代表作品:[未麻的部屋](1997)、[千年女優](2001)、[東京教父](2003)、《妄想代理人》(2004)、[紅辣椒](2006)
今敏是漫畫家出身,後來為大友克洋的動畫作品做美術設定,最後走上導演之路。
他為數不多的導演作品中,每一部都保持了相當高的品質。與其說他的作品是動畫片,不如說是「動畫形式的電影」更準確。
他最擅長虛實結合的敘事,再加上出神入化的鏡頭語言和剪輯技巧。
遺憾的是,七年前的今日,他帶著大腦中那些尚未呈現的複雜構想和迷人想像力,一起消逝了。
造夢奇才
今敏是個高達迷,也是個電影迷,更是一名帶有強烈「技巧感」的導演。
他總是能以華麗的畫面,營造出虛即是實的世界觀,帶給觀眾無盡的思考空間。
▲他熟練地運用淡入淡出、蒙太奇、同位置機位場景轉換等技巧,巧妙的將現實與虛幻融為一體
所以常常能在海內外導演的作品中,看到今敏作品的「影子」。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夢之安魂曲]、[黑天鵝],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今敏的作品[未麻的部屋]的影響。
▲[未麻的部屋]是一部帶有暴力和裸露色情鏡頭的動畫電影,原本只是打算拍成低成本小規模創作,最後卻上了院線公映
而另一部獲獎和提名無數的作品[千年女優],因為當年與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同時期上映,所以勢頭被蓋了過去。
▲嵌套的劇中劇,回憶與現實世界的交錯,將日本簡史濃縮在幾十分鐘之內的[千年女優]
而那部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紅辣椒],更是為未來的動畫開了一扇大門。
▲這部電影里,今敏將他特有的非線性敘事方式、以及幻想與現實交融的表達方式發揮到了極致
而2010年5月,發生了讓今敏無法預料的事:和後來的喬布斯,艾倫·瑞克曼一樣,他被查出胰腺癌晚期。
三個多月後,他就離開了人世。
最後的挂念
他生前親筆書寫的最後一封信,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天下午被公布。
信中,他回憶了自己的病情,和家人朋友的點滴,還有對動畫創作的留戀。
人生最後階段,他每天過著倒計時的日子。
今敏的所屬社,是日本最知名的「動畫大廠」Madhouse。
▲Madhouse(株式會社マッドハウス)是日本一家動畫製作公司,主要業務為動畫相關企畫、製作及著作權管理
而那時公司的社長,是日本最高產的企劃、製作人丸山正雄。
▲從公司設立以來,丸山正雄監製了MADHOUSE公司所有作品,而且經常同時製作數部作品
今敏在遺書里曾寫到,「丸山先生,是我動畫導演方面的再造父母。」
在生命的最後幾天,今敏堅持要出院,因為他想把最後的日子留在家中。
最後的日子,丸山正雄去家中探望時,躺在床上的今敏控制不住淚水,對著丸山先生說「對不起,我居然變成這樣。」
今敏最放不下的,就是他當時正在製作的電影[造夢機器]。
▲今敏從2007年起開始製作的[造夢機器]
▲[造夢機器]的分鏡稿
因為原作、腳本、角色與世界觀的設定、分鏡、印象音樂等等所有的想法,都在今敏一個人的腦中。
雖然有很多部分也是作畫監督、美術監督等等許多工作人員一起參與的,但基本上這部作品只有今敏知道是在搞什麼,也只有他做得出來。
「我並不是茫然地等死,我也在拚命地絞盡腦汁,好讓死後作品也能繼續存續。」
臨終前,他向丸山先生提到過對[造夢機器]的挂念,丸山正雄只說了:「放心,我會替你想辦法的,不用擔心。」
丸山正雄與今敏是很好的工作夥伴,他很珍惜今敏的才能。
因為他清楚地了解,今敏的才能與技術在動畫業界當中是十分珍貴的。
就此封印
去年,丸山正雄曾說今敏的遺作[造夢機器]不會繼續做了。
他說沒有人能模仿重現今敏的風格,所以這部作品將會截止在今敏生前的製作進度,就此封印。
不過相應的,丸山正雄希望能夠將今敏生前最後一部漫畫《OPUS》做成動畫電影。
▲《OPUS》是一部描繪漫畫家筆下世界動起來的衝破二三次元的作品,預期耗時五年左右
丸山說他現在75歲了,「5年之後80歲,估計《OPUS》就是自己作為動畫人最後的作品了吧。」
這麼多年丸山一直在嘗試和團隊一起模仿今敏的風格,不過最終大家也達成共識——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今敏實在太過出色,沒有人可能替他完成。
他生前的最後一封信中還寫著:「命運實在太過唐突,太過沒有道理。」
「我要懷著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了。那麼,我就先走一步了。」
六疊房裡的今敏,把死亡當成了最後一道保險,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這樣一來,如果在喜歡的繪畫這條路上徹底完蛋,也大可不必後悔。因此曾痛苦」五年後、十年後的我是什麼樣子」的今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如何評價今敏?先看他是如何理解自己的。
七年前,日本動畫導演今敏患胰腺癌離世,留下一封名為「再見」的 7000 字遺書和未完成的作品《造夢機器》。這部他「最放心不下」的電影被迫永久擱置了,因為除了他之外,沒有人能模仿和重現「今式風格」。
《造夢機器》
今敏無可取代的風格是什麼樣的?評論家常常把他與前輩大友克洋(代表作《阿基拉》)、押井守(代表作《攻殼機動隊》)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他們的動畫無論是從拍攝還是編導手法,都非常逼近真人出演的電影。
時空的扭曲錯置是今敏的心頭好,他用快速的跳接鏡頭,描繪人心、回憶、夢境,銜接虛擬和真實世界。用他的話來說:「我愛死這種搖擺於夢幻與現實間的感覺了。」
《未麻的部屋》
《紅辣椒》
《千年女優》
今敏在北國長到十八歲,發育得過分良好的一米八個頭,遠遠高出同齡人,長發和鬍子飄飄。冬天的北國很冷,街上路上荒無人跡,像當地的文化生活一樣乏善可陳,他想離開家鄉,懷著憧憬,奔向大城市東京。
他的夢是從東京郊區的武藏野開始的。
二十五歲,
我也曾經被強烈的不安所折磨
和所有「無心插柳」的大師傳奇故事一樣,今敏把畫著玩兒的漫畫拿去參賽,竟然拿了一個新人獎,覺得,「以後大概能當上漫畫家吧」,就這樣走上了創作之路。
那時候他二十五六歲,剛從大學畢業不久,沒有固定工作,不名一文,身上唯一的資本就是「年輕」。他為雜誌畫畫稿、給漫畫家打打下手、攬些私活,雖說過上了自由職業者的生活,但也承受著自由的代價:
「拿著日工資,忍耐著勉強糊口的日子。存錢、吃好吃的東西都與我毫不相干,銀行賬本上只印著寂寞的三行字。真是比什麼都羞恥。」
他住在骯髒的小公寓里,晚上睡不著覺,熬到天快亮的時候,那種不安的感覺達到了頂峰。
「五年後、十年後的我是什麼樣子呢?」 每次這樣問自己,都沒有一點兒頭緒,甚至連明天會發生什麼都不知道,只覺得全身痒痒的,想要抓撓。焦躁、不安和憂慮三位一體,融進茫茫夜色,沒辦法消解。
也不是沒想過死。
捉襟見肘的生活、沒有著落的未來……說起來,想要快速解決這些問題,只要上吊自殺就可以了啊,不是常有人這麼說嘛:「活得有點累了,一死了之也不錯。」
「但即便羞恥,如果活得下去就活下去,那時的我是這麼想的」,多年以後,今敏回想起當初那段低潮期時說,「我常常認為,無論如何,死了都是沒辦法的事。多虧了這種覺悟,讓我每天都不想白白地過。」
六疊房裡的今敏,把死亡當成了最後一道保險,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這樣一來,如果在喜歡的繪畫這條路上徹底完蛋,也大可不必後悔,彷彿有了這重保障,不安的感受也隨之緩解。
穩定的生活,
我通通都不要了
在今敏看來,電視廣告喜歡向人販賣「安定感」,它們大致描繪出了某種「標準人生」的軌跡:
順利地從大學畢業,在不用擔心會破產的公司工作,然後找到一生的伴侶,共同敲響幸福之鐘。周末開私家車兜風旅行,幾年後有了孩子,存了足夠的錢,了卻買房這一心愿,雖然還貸有點痛苦,但是擁有了被寵物和孩子所包圍的、快樂的一家,到老時也安心美滿……
人們所謂的「幸福」,看上去應該就是這樣吧。這樣的「凡俗生活」,家家戶戶都很受用的嘛。「似乎只要不偏離這條道路,就會聽到一個聲音對你說『沒問題,繼續吧』。」
然而今敏並不認為那是幸福的定義,而是強加的價值觀、為了社會秩序安定而渲染出的幻象。他不願意成為樣本之一:
「人真正能擁有的東西至多一兩樣,那就只能選最重要的,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工作。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無上的幸福。」
不管是不是動畫迷,
觀眾總是希望看到「前所未見」的作品
今敏是看動畫片長大的,上大學之後,電影也看得更猛了。他借來錄影帶和影碟,一邊喝酒一邊看,一看就是一整夜,喝醉之前還在做筆記,為自己的漫畫積累素材。
他偏愛美國電影的簡潔敘事,希望畫點新鮮的東西。不管觀眾是不是動畫迷,他們總是希望看到「前所未見」的作品。
在當時的日本,動畫普遍被認為是專門給小孩子看的玩意兒,所以總是被當做「劣等文化」,連製作者們也用一種「小兒科」的心態對待它,就有很多雷同的作品出現,甚至總結了日本動畫三板斧:機器人、美少女、SF(SCIENCE FICTION科幻機械類的作品,如EVA《新世紀福音戰士》)。
今敏的動畫是給成年人看的,在他筆下,一張白紙,肆意撒潑,人物表情誇張,涉及的題材陰暗、暴力,揭露傷疤。面對當時的日本動畫環境,今敏的作品無疑引來了巨大的爭議。但是他自己是樂觀的,「比如我的《未麻的部屋》,這樣孩子大概看不太懂的作品也出現在市場上,不就證明了環境正在好轉嘛。 」
雖然這麼說,但生活不可能如此簡單。「真的非常累,但以此為樂。」
今敏也非常善於苦中作樂。為了畫好《未麻的部屋》,他必須親自去遊樂場取材、報名偶像活動觀摩瘋狂的粉絲,「像偷窺狂一樣,既羞恥又興奮。」他不僅不覺得工作枯燥,反而覺得生命密度是別人的好幾倍。
此外,在今敏的動畫作品之中,數字技術也被積極地運用到了動畫製作中來。而他本身也希望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能產生更多超越現有概念的作品。
我對很多事情都會很快失去興趣,
但畫畫是唯一一件我怎麼做都做不夠的事情。
儘管找到了可以維繫生活的方式,但焦躁、不安和憂慮也從未徹底從生活中擺脫出去。他為幸福的模糊印象與現實中的自我之間的溝壑感到不安。
反過來說,正因為被平凡的生活和常規的幸福所束縛,他的大腦才意識到自己被多餘的焦躁與不安所困擾。
「扔掉吧。」
美滿的婚姻、安定的生活、美食的滿足、孩子們的可愛笑靨、夢想的住宅……他全部扔掉了。
「我對作品的態度,既可以說是變態也可以說成是純粹吧。我並不認同「工作和私人生活要分開」這個觀點,工作就是我的生活,生活也是一種工作
或許有人說這就是變態,或許也有人會說這是一種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但不論他人如何評價,我還是會按我自己的意願繼續走下去。這也不是什麼對錯的問題,人各有志嘛。」
在今敏看來,他所選擇的工作,並不是「賴以為生的工作」——當然也包含這一部分,更多的是自己願意去做一輩子的工作,也許可以說就是他自己。
「多虧我減少了心中多餘的負擔,為工作整備出更多精力,工作本身才更有趣。工作毫無疑問比什麼都開心。
可以樂於工作,並保持這份心情,『上吊自殺』也從無意識中消失了,總之我認為這十年非常值得感謝,希望今後也如此。」
距離他離世,已經七個年頭。重溫他焦慮絕望的青年歲月,便更知道他對於自己的事業所投入的巨大熱情,和對世界保有的純粹的善意。
這個喜歡把自己畫成一隻兔子的人在遺書中寫道:
「我要懷著對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了。我就先走一步了。」
那個造夢的人回到夢裡去了。
參考資料:《泡沫十年》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整理:Kassy、 奈瑠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
Lens-知乎、Lens-專欄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對如今娛樂化嚴重的電影圈子來說,已經去世兩年的今敏,可能已經是過去式了吧。不過即使是生前,他也不算是流行圈子裡的導演,關注度較低也不奇怪。
我看今敏的電影不算早,是從《千年女優》開始的,然後倒回去看他別的片子。不是專業做電影,只能說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今敏的敘事結構可能是他的一大招牌,毀譽參半的招牌。不習慣他風格的觀影者,經常容忍不了他那看上去顛三倒四的結構。我的幾位朋友就是因為這個放棄了對他的關注,儘管其實他並沒有真的顛三倒四過。比如《千年女優》,這個故事裡其實是一條實線、一條虛線和一條心理線的組合交叉。實線是千代子的真實生活,虛線是立花的職業經歷,而心理線則通過她演的電影編織在實線和虛線當中。三條線索一直是交叉的,而且由於千代子飾演的角色中有一部分近代戲(比如大正年代少女的那一段),如果觀影者對日本明治維新到侵華戰爭那段歷史不太了解,他們看到的整個線索可能會變得讓人迷惑。我得說,第一次看《千年女優》的時候我確實沒看懂,而我最後相信自己看懂的時候,是在看第二遍的過程中。我第一次注意到那個女巫臉上和千代子完全一樣的淚痣,才明白今敏想表達什麼。這種虛實交叉的敘事結構不只在《千年女優》,也出現在在其它的片子當中。
今敏似乎很喜歡那種在現實生活中插入奇幻的調調。《千年女優》如是,《妄想代理人》如是,《Paprica》如是。也許在這個人眼裡,現實就是那種到處充滿了奇幻影像的世界。或許這也是為何他總是會選擇平澤進幫他做主題曲的原因:既然身處一個無限可能的世界,與其坐在原地手足無措地看著周圍,不如大笑著前進,哪怕自己心裡其實也是忐忑不安。外表持續的樂觀,最終也會感染內心呢。個人覺得對他的評價應該是:下凡的造夢之神。雖然有些誇張不過原諒一個腦殘粉的熱愛吧……
說到今敏,知道他還是因為我一酷愛幻想系電影的朋友。她常年向我推薦《蝴蝶效應》、《盜夢空間》、《夢之安魂曲》……這類虛虛實實分不清楚的電影。不過從前幾年起,她就只給我反覆安利今敏,說是她摯愛的日本動畫導演。
日本動畫?於是當時我傻傻的問了一句:
他有宮崎駿厲害嗎?
結果收到朋友無限鄙視的眼神:宮崎駿不過帶給你一段童話你就感激涕零,今敏送你整個夢的世界你還不樂瘋了?
「若是由他造夢,我願長睡不醒。」朋友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夢體現著深埋在潛意識裡的情感,而今敏造的夢能引起共鳴,正是因為觀眾被揭露了深藏的情感。
例如追愛千年的大作《千年女優》的結尾台詞「因為我真正愛的,是一直追尋他的我自己啊」,就被粉絲們傳誦至今,在貼吧還有關於各種翻譯版本的討論。
而這句台詞,也正如今敏自己在動畫造夢之旅中的追逐。
今敏與漫畫的緣分,算是從他出生便結下的——
1963年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的他,一出生就被住在同一間病房的人評價說:這孩子的臉長得像漫畫里畫的。
少年時他十分迷戀《機動戰士高達》,聲稱長大後要做個漫畫家,卻被家人朋友嘲笑。於是高中畢業後他毅然報考了武藏野美術大學,離鄉追夢,並開始在漫畫雜誌發表作品。
漫畫是進入動畫行業的捷徑,但今敏依然在漫畫業走了很長一段。
最潦倒、無事可乾的時候,每天他妻子出去工作,他在家一邊看電影一邊喝酒,喝醉了就睡,睡醒了繼續邊看邊喝。
直到他遇到了大友克洋,他的動畫生涯才算真正開啟,才有了在《她的回憶》中負責撰寫劇本、分鏡和藝術指導的後續。
儘管他不是這部片子的導演,這部片子卻算得上是他的第一部動畫作品,且對他接下來的作品都影響深遠。
1997年,今敏的成名作《未麻的部屋》爆紅。其實這完全是一個偶然事件。這部作品原本打算拍成一個真人系列作品,但是地震終止了計劃,只好拍成了動畫。
不過,之後的作品還是完美證明了他的實力。僅僅是《千年女優》就獨攬了當年8個獎項,接著《東京教父》、《紅辣椒Paprika》也都一路火了下來。
火到什麼程度?
《盜夢空間》抄他:
《夢之安魂曲》也抄他:
對此事,今敏只是淡淡的說:
我向他本人確認了這件事,結果他說這是為了致敬,為了向我致敬。(笑)我學起來了,我以後不說「引用」了,全部改成說「致敬」。
在電影界,今敏不是第一個造夢師,但他卻是迄今為止最棒的造夢師,為什麼?
不僅僅因為他的努力,還因為他的專註:他的片子不會刻意告訴觀眾:「嘿,你現在正在做夢」,也不會濃墨重彩的去表達什麼,只是專註為觀眾營造一個虛實難分的夢世界。
「現代社會為了順利運作,必須區別所謂現實與夢。現實的東西是和他人共有的部分,夢是個人內在的部分。若不清楚區別的話就會成為混亂的源頭。 」
然而,正在大家都期待著他的最新作品《造夢機器》的誕生的時候,他卻被迫從夢境提前醒來,永遠離開了我們。
今敏在2010年8月24日因為胰腺癌突然去世了,離他被確診只過去短短3個月。
在最後一次被採訪時,他曾說:「平衡與調和是很重要的。不管偏重哪一邊,都會有兩個一同毀滅殆盡的危險。」
這段話似乎冥冥中有所隱喻。
在被確診癌症之後,他無法再保持造夢與現實的平衡與調和,他必須放棄造夢世界,回歸到現實中去——儘管,會有兩個一同毀滅殆盡的危險。
現實中的今敏是一位謙卑體貼的傳統日本人。他的御用配樂師平澤進曾提到:「我在他卧床不起、連說話都感到明顯痛苦的時候拜訪過他。我回去之後,他說你特意來了,卻沒聊什麼開心的話題,實在對不起。」
這點從他的自傳《我的造夢之路》中也可以感受到。他用近乎碎碎念的方式講述著他拍片子過程中的種種趣事,還十分體貼的附上了漫畫分鏡供漫畫愛好者參考,低調的描繪著自己一生。
今敏一直在將自己的夢偷偷換為作品。正因如此,他也接納了自己的境遇吧,才會提前準備好了遺書。
造夢世界令他最放不下的,還是他未造完的夢——《造夢機器》:「因為原作、腳本、角色與世界觀的設定、分鏡、印象音樂……等等所有的想法都在今敏一個人的心中……」
而現實中的他最放不下的,是父母妻子:
「在我回到自家,好幾次因為肺炎病危的時候,終於下決心見見父母了。……對於我的妻子也好雙親也好 ,還有我喜歡的人們都感到十分抱歉。……昏睡中母親說 『真對不起!沒把你健康的生下來』。這讓我無法忘記也無法回答。幸福雖是重要的事情,但同時也要感謝你們養育了我感受到幸福的力量,真的非常謝謝你們。」
正在我們對他的離去難過至極的時候,看到了他遺書的另一段:「雖然作品沒有大賣有點遺憾,但沒關係啦,畢竟在我的人世中,生活的密度是別人的數倍。」
他也一定像《千年女優》的主角那樣「喜歡一直追逐夢想的自己」吧?
想到這裡,也就不那麼傷心了。
他從一開始努力付出就沒有計較過回報,只是把一切當做一場自己造的夢,並不擔憂前路是否艱險,反正,夢總會醒來的。
如此,也不枉他到人世間來這場逐夢之旅了。
(圖來源網路,侵刪)
—————————分割線———————
http://weixin.qq.com/r/TEmDmyPEvH7DrWf49xx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關注兔子的公眾號「兔書館」,平日寫些與書有關的人和故事。只記得當年今敏去逝時看到他寫的遺書,前半部分還在調侃自己的病情,後面讀到MAD HOUSE丸山先生來看望他時,心裡很觸動。
附上部分原文內容:
看到丸山先生來到家裡探望我時,我控制不了我的淚,也控制不了自慚形穢的想法。
「對不起,我居然變成這樣……」
丸山先生什麼話也沒說,只是搖搖頭,握住我的雙手。
讓我的心裡充滿了感激。
能夠跟這位先生一起工作的感激之情,化為無法訴諸言語的歡喜,怒濤般地席捲而來。
這話聽起來或許十分誇張,但我真的只能這麼形容。
或許只是我個人妄想,但我真的覺得有一舉獲得原諒的感覺。我最放不下的,就是電影「做夢機械」。
電影本身固然如此,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也讓我非常的掛心。因為搞不好,一路上含辛
茹苦畫出來的畫面,是非常可能再也無法被任何人看到的。
因為原作、腳本、角色與世界觀的設定、分鏡、印象音樂……等等所有的想法都在今敏
一個人的心中。
當然了,有很多部分也是作畫監督、美術監督等等許多工作人員所共有的,但基本上這
部作品只有今敏知道是在搞什麼,也只有今敏做的出來。如果說會變成這樣全都是今敏
的責任,那我也無話可說;但是我自認我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分
享這個世界觀的。事到如今,我的不對實在令我椎心刺骨地痛。
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各位工作人員。
但我希望你們稍微理解。
因為今敏就是「這樣的人」,也才有辦法作出濃縮了許多與其他人不一樣成分的動畫。
這說法或許十分傲慢,但請各位看在癌症的面子上就原諒我吧。我並不是茫然地等死,我也在拚命地絞盡腦汁,好讓今敏亡後作品也能繼續存續。但這
想法也太單純了。
我跟丸山先生提到我對「做夢機械」的掛念,
他只說了:
「放心,我會替你想辦法的,不用擔心。」
我哭了
我真的痛哭了。
我是想說,他生病的這段日子裡無關作品的部分今敏都用了一種儘可能愉快的語氣來闡述。似乎很少落淚,然而最難過的痛哭卻是這一段,是因為他無法完成的作品。
加菲熊致力於打通哲學理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階層界限。
本篇影評純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本熊。
----------------
《盜夢偵探》的夢、快感與明星隱喻——兼談今敏的其他作品
許多知友都是從「造夢」的建構角度去理解今敏動畫電影的。
大概這和今敏的自傳《我的造夢之路》脫不開干係。今敏生前最為恢弘的一部動畫《盜夢偵探》,也是直接從「夢」講「夢」。因此從夢的角度去解析今敏的創作並沒有什麼錯誤。
如果將今敏的創作成果視為用動畫來寫作電影,視為一種奇觀化的影像,那麼為什麼「造夢」或「夢」的主題,會令觀看動畫電影的觀眾如此神往?想必,這又與電影學理論的一個最為常見的分析套路有關,那就是「精神分析」(電影精神分析學Film Psychoanalysis)。無論是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那裡,還是在拉康Jaques Lacan那裡,甚至在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 那裡,電影總是充當著一個觀眾主體精神癥候的一種功能的對象,無論是什麼樣的影像,都可以被拿來精神分析一番。
因為電影的語言本質與精神分析的語言本質有同構性。電影的療傷(YY)特性亦與病理學的療傷機制同構,但卻並不產生什麼實際效果。觀看(動畫)電影就是在觀看鏡子中的自己,這已是精神分析電影理論的共識。能這樣對今敏的動畫進行分析的前提,是這些解讀者已經高度認可了今敏動畫世界內在的電影影像特點。
說今敏是在借動畫拍電影,一點不為過。而關於今敏為了讓動畫「看起來像電影」所做的鏡頭設計到底有多麼考究和精確,今敏有多麼嫻熟地駕馭著電影語言,其實已有許多知友闡釋過,我這裡就不再做視聽語言分析。從夢談起,僅僅是想回應一下,從今敏動畫電影與精神分析相聯繫的切入角度,是十分可行的,但卻不是唯一的角度。夢的心理學背後,還隱含著一些更為社會性的話題。它與日本當代某些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一一對位的。
再強大的精神分析話語,畢竟不總與社會性牽扯,而與「心理性」牽扯。問題是,心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對我們身處的宏觀現實進行指認和問責?在這點上,無論是精神分析心理學也好,精神分析的電影批評也好,都顯得十分乏力。精神分析的批評主題幾乎都停留在孤立的社會個體層面,它也從沒有想過要去找到某個心理癥候或無意識背後的社會動機。精神分析電影批評的主要志趣,是在研究電影敘事與奇觀意象究竟是如何具體被電影語言所縫合的。在縫合的機制里,藏著電影之於其他藝術最為特殊的一種表意功能。電影將敘事與奇觀進行了縫合,也就無意間縫合了現實與虛構/幻想之間的裂隙。但這種表意功能如何作用於觀眾,就必須引入其他的批評範式對精神分析話語進行疊加和衝撞。否則我們將陷入一種闡釋學循環的怪圈當中:電影本身的符號編碼已經夠複雜,心理概念的分析只能讓它更加複雜。這無非是在阻絕今敏作品與大眾觀影者之間的直觀溝通。在這樣一種理論背景下,敘事電影既是一連串能指遊戲的編碼系統,又是主體窺視欲、快感、以及窺視者與被窺視對象的看與被看關係的視覺表徵總和。電影影像總是一種多層次的符號系統,而絕不止如巴贊理論所強調的「寫實影像」。也就是說,你用電影史的理論去解讀今敏,肯定看不出什麼名堂,畢竟它是動畫片。你只會覺得今敏似乎「逼格滿滿」。但如果你從精神分析出發,無疑,今敏的每部動畫電影都是符號豐富的精神分析文本,但卻會越看越晦澀,越看越不明就裡。
其實,分析的意圖是透過今敏窺看都市人,亦可以通過電影的癥候窺看今敏這個人,甚至可以,就像拉康的理論傳統那樣,透過電影分析的寫作來窺看你自己。這才是精神分析電影批評的樂趣。從「夢」來談今敏,無疑也符合都市人熱衷於通過精神分析進行藝術批評能指遊戲的性格特點,這本身亦是一種都市癥候,一種癥候式的閱讀。夢的背後,其實是作品闡釋者自身壓抑原欲的某種解放。所以今敏是誰不重要,他講了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為的「夢」代表什麼。
本熊這裡再提供另一種解析的角度,基於精神分析「夢-現實」、「意識-無意識」、「窺視-暴露」的邏輯之上,將人物角色關係進行一個社會學的還原。這個角度即今敏創作貫穿始終的「明星」主題或明星觀看的視覺辯證法。
當然,解析這個明星主題或所謂的視覺辯證法,也離不開首先從夢的角度去觀察今敏的動畫電影。畢竟今敏所偏好的「明星」主題,依然是基於他的造夢志趣之上的,二者互為表裡(寬泛地說,電影作者都是造夢者)。只不過「明星」的概念是一個十分通俗的概念,它有助於將我們從那種費解的、空洞的心理學名詞迷宮裡解放,並將我們重新拉回到一些比較現實的、能動的社會話題與社會現象當中。沒錯,今敏一直在建構一個有關明星的妄想與「粉絲-明星」的神話敘述。在這場今敏寫作的都市神話里,粉絲總是那個受傷的、犧牲自我的小人物。
既然說到明星主題,就必須先說明一下明星研究。什麼是明星研究?電影文本的明星研究是近些年在國內火熱的一種電影研究範式。早在國外,明星研究就借鑒了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中的一些結論。所以有文化研究這個乾爹支撐下的「明星研究」當然不是在研究如何成為明星(廢話……)或明星成功的藝術經驗,不是明星形象的風格流派,而是在試圖探討明星與明星形象的影像機制、社會意義、大眾文化功能,以及,意識形態建構性。更明確說,最後一點就是最關鍵的東西,研究者探討電影明星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潛質,其實也就揭示了電影藝術的意識形態功能。因為電影明星是藝術明星當中最為燦爛和最具話題性的一筆,甚至比搖滾巨星還要燦爛(有趣的是,這就是《未麻的部屋》隱含的主題)。從來沒有任何藝術能像電影媒介那樣把造星的活動上升到一種革命的意義(當然,在2017年說這樣班門弄斧的話可能要被打臉,因為「網紅」的系統隨時可能接管明星場域)。
明星包含著兩層指涉:一是明星所扮演的那個「銀幕形象」,二是演員為這個「銀幕形象」所負載的身體;其中這兩層指涉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運作的,將成為明星研究與批評的關鍵。明星研究,無疑與以往研究電影本體、電影結構(風格)、電影語言的電影史基本研究範式有很大區別。我們知道電影史中對影像中表演因素的探討少之又少,演員表演一直是被貶抑的。其實,本段開頭提到的明星形象這兩層互相運作的指涉關係,本身就體現了「明星」根本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我們知道,某種意識形態一旦被觀眾所指認、解碼和辨識,就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流於了說教。相反,意識形態的一個根本特點,就在於它總是隱蔽在一些看不見的領域。只有當觀眾看不見影像的「意識形態性」時,該影像的意識形態才得以生效。而「明星」,則總是是容納「看不見」領域的最完美對象。
因為「明星」本身就是一個充當著「完美」的符號,明星的另一個同義詞是「偶像」,偶像就意味著觀眾可以對之學習、效仿,謀求成長與進步。明星形象是觀眾心智成長的好夥伴,亦是一個總是被指認為自我形象的大他者。而且,「明星形象」畢竟總是被創作者虛構出來的,是高度失真且戲劇化的,更明顯的是,銀幕明星是二維的,交流是單向的(你可以和毛片里的女憂說話,但她只會和劇中的男優說話,不會和你說話)。
所以我們用明星研究的方式探討今敏的明星主題,其實就是在探討意識形態。
在今敏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指涉,就是觀眾對明星形象(性格、行為和台詞)的認同以及效仿,不過是對演員表演的一種誤認。觀眾下意識地對明星的窺淫快感當中已經投注了自身的慾望建構,是一種想像式的「完美自我」。這種想像有時候會延伸到影像外的社會公共領域,形成了所謂「明星效應」和「粉絲崇拜」。明星形象對於觀眾來說,總是「缺席」卻又一直在場的(觀眾不可能真正見到劇中那個人物角色,只可能在現實中見到扮演那個人物的演員),明星形象,是觀眾「永遠得不到的對象。
也因此,明星形象總是最美麗的。顯然現實世界裡的那位明星演員,不過是那個「明星形象」的物質負載,他們共用一具身體,分享同一主體的能指。然而,演員本人,與她創造出的那個銀幕形象,其實有著巨大的鴻溝,即使他們的面孔、性格、生活方式看上去都如此地相像。本熊將此命名為一種「粉絲的焦慮」。「粉絲-明星」的窺視想像瓦解,也正是來自於這個鴻溝,一定會在某種時刻,通過某種社會事件,以一種反常的方式突然顯現自己。比如,清純女明星的吸毒醜聞,離婚出軌等等,這些東西對粉絲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 在日本,御宅族OTAKU 的應對策略是轉入抽象形式的二次元世界。既然二次元人物生活在二次元當中,她們就不可能出現所謂「公共事件」或醜聞。二次元美女是純粹的「明星形象」,在這些純然虛構的卡通形象體現了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所謂的模擬邏輯,也就是說,虛構的背後並沒有什麼實在物。「她」是超真實的。
這是「粉絲」最後的安全感。得不到的東西才最美麗。反之,越是美麗,就越會得不到。
這就是已經被圖像編碼過的「明星形象」與「明星表演」的真相。在這裡,動畫與電影並沒有本質差異。二者不過是兩種圖像編碼系統的語法規則的不同。作為觀看主體的「粉絲」,你在現實當中能期盼的不過是見到那個具象化了的演員(包括有關她的手辦、她的服裝和道具等等)。觀看者很清楚他欲求的並不是這位「演員」,而是這位「演員」的影像形式,在二次元世界裡,演員亦是永遠缺席的(聲優不能替代演員),也就是說,明星形象永遠都是「得不到的形象」。這種想像的愛欲,以及得不到的痛苦,會在某種時刻轉化為一種對想像能指的肢解,這就是一些精神分析癥候的社會動力。後文會對此進一步提及。
表面上,《盜夢偵探/紅辣椒》當然是一個夢的結構。高智商、高顏值、高冷范兒的美女科研員潛伏在一位中年警長(創傷者)的夢中,充當著一個撫慰者(如同妓女)的角色進行著「性別表演」。女主人公在現實世界裡的形象如同一位性冷淡的剩女,夢中的「紅辣椒」卻又是搔首弄姿的活潑公主,活潑且野性。而這場看似具有革命意義的科學試驗,這種以科學之名進行的非法療傷活動,卻因為攪局者的介入而改變了它的意味。最終,原欲戰勝了病態,英雄走出了困境,女科研員選擇與自己的男同事、發明造夢機器的天才宅男廝守結局,亦可以被視為作者今敏對廣大銀幕前的「宅男」觀眾(穆爾維的「男性視線」)的一次撫慰。
然而故事結尾,今敏卻讓那位看似被治癒了的中年警長再次陷入到了「電影的迷宮」當中,使整部電影的敘事變得有些複雜而晦澀。如果說夢是一個療傷機器,為什麼警長會再度沉淪,而不願面對現實(比如,徹底拒絕電影,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破案工作)?如果說警長只是出於「紅辣椒」的推薦,就去電影院看電影,那麼這個情節的意義何在(何況警長看到的影片廣告招牌都是今敏自己過往的作品和將要上映的作品)?
講究鏡頭語言的今敏,應該不會止於創造一個滿足精神分析批評訴求的敘事文本。
「夢」的元素,在《盜夢空間》當中與其說是一個有關精神分析的隱喻,不如說是已經直白到不能再直白的轉喻/指代,一個迎合了主流觀眾的情節設定:夢被用來指稱性。如此直白的表達幾乎沒有必要再去進行什麼精神分析。而且,這個夢-性的對位其實並不新奇(也不能說是諾蘭剽竊了今敏)。早在奇幻武俠小說的敘述里,比如倪匡,夢往往就充當著解構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邊界的一個中介物。
奇幻武俠小說的視覺快感約等同於電影的視覺快感。與其說一些奇觀題材的電影在模仿奇幻小說的情節,不如說是奇幻小說摹仿著一切電影的視覺形式,是一種「紙上的電影」(因此網路上的奇幻武俠多是男性閱讀者也就不足為奇),一種「想像的觀看」。而如果我們認同電影是一台夢的機器,那麼那些的奇觀武俠故事,那些怪力亂神的情節,則像電影那樣進一步強調了一種「夢中夢」的拓撲結構,觀眾在閱讀/觀看夢中夢,而夢(小說/電影)中的人物角色亦在一次次進入著和跳出著夢境。
如此一來,《盜夢偵探》結尾中年警長再次走進電影院也就不足為奇了。
警長那被壓抑的拯救欲,實際上就與他反覆向女主人公訴說的電影夢是同義的。現實並沒有協助警長完成其童年未竟的夢想,警長的遺憾(感傷)亦不可能讓時間倒流。那些爛俗的電影場景(火車謀殺、人猿泰山、摩天大樓的一吻等等)卻讓他在想像中通過慾望釋放,獲得了一種比性更強烈的寬慰。而這種寬慰,並沒有隨著紅辣椒事件的解決而告終。相反,警長最終認同了自己被壓抑的慾望(也就消解了慾望),並坦蕩沉溺於虛構的幻想世界,也就是電影世界。
但是,這一切和明星主題有什麼關係?其實有很大關係。
如果說《盜夢偵探》人物關係還有什麼深度可挖,那就必須與今敏其他作品進行一個比較。可以說,通過這種比較我們會發現,《盜夢偵探》人物關係配置其實隱含著一個貫穿今敏多部作品創作的雙重母題:
粉絲(迷戀者/窺視者)對明星(迷戀物/暴露癖患者)的肢解
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警長-紅辣椒,其實就是粉絲和明星的關係,而不僅是創傷者和治癒物的關係。
為什麼說是雙重?其實這個雙重母題的雙重性,就體現在它既是(浪漫主義)文學式的,又可以說是電影本體論式的。早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里,「粉絲」卡西莫多之於「明星」埃斯梅拉達的愛欲,就已經呈現出了一種生命政治學的複雜內涵。卡西莫多無疑愛著埃斯梅拉達,但他同時也在對這個完美的女人(的身體)進行著「肢解」。
這個肢解的邏輯可能有點費解,其實這就類似於伊藤潤二漫畫中的「愛她就是殺死她」,人們想要得到富江,所以就把她給殺掉了。《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則對這種戀屍癖美學的身體衝動進行了更為大眾的藝術置換:如果你愛她,請吃掉她;如果你恨她,請吃掉她。在這裡,食慾被用來表意了性慾。
總之,人的愛欲裡面不可被迴避的就是佔有慾,而且在「愛欲-佔有慾」的二元關係里,作為存在的佔有慾總是要先於作為本質的愛欲在場。由此,佔有慾通過肢解、重組和支配被佔有的對象,從而真正佔有這個對象。它命名了自身的同時,也昭示著這個二元關係的重心。愛欲永遠且只能是一個附屬物。這是一個永恆的癥結,從倫理角度看就是利己與利他力量的較量。在流行的戀愛學裡,愛是一個理想,卻永遠得不到回報。總之,這是一種極致的張力。
浪漫主義文學的張力,亦體現在此處。卡西莫多通過(按照我們通俗的語言「鮮花插在牛糞上」)自身的「不完美」/「缺陷」,才有肢解埃斯梅拉達的衝動(當然,故事中的卡西莫多並沒有真的在「肢解」埃斯梅拉達;但閱讀者都看到,埃斯梅拉達最終卻被他者肢解掉了)。卡西莫多就是理想,正因為殘缺,才更加理想;艾迪沒拉達就是對象,是一切完美對象的集合。
如果說《盜夢偵探》中年警長的「警察」社會身份仍然十分隱晦,說他是粉絲不能讓人信服,那麼單從這個人物的「大叔」長相來說,也無不讓觀眾想起今敏的另一部作品《千年女優》當中的男配角:紀錄片導演。
《盜夢偵探》(赤木隊長你老了……)
《千年女優》(赤木隊長你胖了……)
這位毛手毛腳的紀錄片導演,作為女主人公「千年女優」的粉絲,亦是一個滿懷遺憾的「中年大叔」,是一個卑微的小人物。他和《盜夢偵探》里的警長一樣,都對「高高在上」的女主人公懷有一種朦朧的情愫。通過這種顯而易見的形象類比,我們發現,這其實就是今敏作品中反覆出現卻又十分隱晦的「粉絲-明星」的肢解圖式。開玩笑說,進一步聯繫作者今敏的長相來看,這個「大叔粉」其實就是今敏自己。
《盜夢偵探》中的警長曾經嘗試像卡西莫多那樣佔有他慾望中的女人、這位冷艷的科研員,就是在「英雄救美」的夢中深情接吻。
(下一秒伴隨著女主人公的一個巴掌,卻打在了科研老頭的臉上。十足的躺槍幽默)
上文說過,得不到的東西才最美麗。反之,越是美麗,就越會得不到。這種英雄救美然後從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劇情,永遠只能發生在「夢中夢」里,由此,這位警長因為他「慾望的卑微」而成為了一個粉絲。實際上他並不了解(至少不像天才宅男那樣了解)這位女科研員,他對這位女性的慾望,幾乎完全是生理式的、乏善可陳的。因此,今敏不管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都讓這位粉絲最終放下了最女科研員的執迷。
問題來了,這位女科研員,其實並不是「紅辣椒」本人,那為什麼警長想要欲求、得到科研員,就成了一個複雜的問題。用人格的角度看,紅辣椒是女科研員的一種自我憧憬,如同灰暗的灰姑娘幻想自己是奔放的精靈。但如果用明星的機制去解讀,「紅辣椒」難道不正是這位科研工作者所創造出的「銀幕形象」嗎?而且在《盜夢偵探》的文本當中,「紅辣椒」不僅僅是明星形象,且是一個近乎「毛片」的「AV女憂」。紅辣椒的撫慰,幾乎就是一種意圖十分明確的性服務,一種「大保健」。紅辣椒的行為舉止,不正是隱喻著日本社會少女偶像最常見的那種靈動、活潑、純真的形象嗎?在這個環節里,顯然警長不再是被治療的病人,而是一位「紅辣椒同好會的腦殘粉」。種種心理的因素,使得警長在第一次見到女科研員本人的時候,就指認出了這位冷艷女性的銀幕身份。
看到這裡,想必有些答案就十分清晰了。
整部《盜夢偵探》,整個「夢」的隱喻背後,其實內在地包含著一部AV電影的時空架構。今敏的野心很大,他不僅讓觀眾跟隨劇情看了一次「A片」(作為A片的《盜夢偵探》),而且在他這部「文藝A片」當中又埋下了一連串A片。當你作為觀眾沉浸在一種對這部動畫電影「夢的邏輯」與「夢的分析」思維快感時,實際上你已經成為了今敏的「粉絲」,體驗了一次「粉絲」的痛苦與壓抑。警長的創傷看似驚悚,實則什麼也沒有——想要拍電影,就利用職權去拍就好了,各國不都有警察文聯嗎?許多傑出的小說家或劇作家,都不是藝術學院出身。因此這個所謂「創傷」是被今敏有意設置並進行影像化偽裝的,劇情當中那台如同藍牙耳機的造夢機器,不過是電影明星/AV女優借口與粉絲髮生關係的一種遮掩。更根本地說,《盜夢偵探》不過是今敏大叔作為「卑微粉絲」的一種精緻且奢華的性幻想之旅。你大可以把「紅辣椒」理解成一個反饋粉絲的AV女優,而劇中攪局者對紅辣椒的施暴,不過是她諸多粉絲的一種越界行為。攪局者與警長,只有善惡的倫理差異,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他們都是今敏內心無意識的某種側面。
不知今敏大叔年輕時喜歡過什麼樣的明星,以至於在他的動畫創作里,這種「粉絲-明星」的情結竟然貫穿始終。當然,今敏的智商很高,嗅覺很強,他不僅化身為各式各樣的「屌絲」,對那些高高在上的美女角色進行著含蓄的調戲,而且同時又表達了那些被意淫和被調戲的都市女性的同情。性別敘述的張力,作為溫和的、清新的、寬慰的審美經驗,稍微削減了一些今敏作品中的暴力色彩(否則,今敏就淪為日本版的《老男孩》導演朴贊郁了)。無論如何,警長畢竟捨身拯救了昏迷時落入魔掌的女科研員,這既是粉絲對明星的關懷(其他作品也有),也是今敏作為藝術家對一種公認的社會正義的肯定。女性終究是被劇中人物解救了的、而不是被摧毀了的對象(《老男孩》里吳大修無論如何,摧毀了自己的女兒)。
在《盜夢偵探》的高潮戲裡,女科研員終於擺脫了「紅辣椒」的身份偽飾,變身強大的「奧特曼」,打敗了自己的夢魘,拯救了世界。從敘事學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種女性的視角,用以解構日本人一直喜愛的「奧特曼打怪獸」情節(歷屆奧特曼從來都沒有女性)。在這裡,女主人公是自覺的覺醒者,她終於成為愛欲的施予者(對宅男),而不是被拯救和被愛的純粹物。今敏也就是在這裡,通過讓這位遊走於男人性意識的女明星放下其「形象負擔」,「回歸平凡生活」,「老司機嫁給平凡男」,而完成了對自己的精神分析。
觀察以往出現中年大叔人物的電影會發現,中年男人銀幕形象的一個重要身體圖式,就是大叔總是會想辦法對少女或美麗的女人投放出慾望的目光。更有甚,二者會進行直接的身體嬉戲,如《卧虎藏龍》中李慕白與玉嬌龍的竹林斗劍;《殺手萊昂》里萊昂握著小女孩持槍的手,教她如何開槍。總之,大叔與少女的關係一定伴隨著某種身體的溝通與誤會。好萊塢電影是如此,日本電影如此,李安的電影亦是如此。這幾乎已是此類電影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藝術成規。當然,這種身體關係往往在影像中是被倒置的。現實中的「野獸」變成了銀幕上欲求著少女的粉絲。象徵著秩序與正義的警長(騎士)總是得不到女科研員(公主),女科研員卻選擇嫁給了天才宅男(巫師)。
在《未麻的部屋》當中,未麻經歷著一位身份不明的跟蹤狂的騷擾(對於未麻來說,此人僅僅是一個有過一面之緣的場工保安)。跟蹤狂在影片開頭曾對舞台上的未麻做過這樣一個動作:
(未麻的歌詞卻是在說「鼓起勇氣往前沖」,很精緻的聲畫對位)
在這裡,作為故事裡的流行歌曲明星的未麻,卻因為一種奇妙的透視關係變成了這個跟蹤狂手上的「手辦玩偶」。「手」在這裡如同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手掌之「手」,木偶則是隱喻將要被肢解的對象。今敏對「粉絲-明星」的身體關係的鋪墊是極具天才想像力的,因為這兩個人物下一次相遇,就是強暴(最通俗的一種「肢解」)的身體關係。
顯然,未麻的這位「粉絲」並不像《盜夢偵探》的警察大叔那樣善意。我觀看今敏的作品是倒敘的,看到《未麻》的時候其實已經對今敏的這種色情語言遊戲了如指掌,不再感到驚奇。因此看到這位偷窺狂叔叔的時候不禁笑出聲,為今敏的自我揶揄和嘲諷而動情。實際上這位出頭被揍的場工,亦和「警察」的身份一致,是一種秩序的捍衛者,亦象徵著「作者」本人(作者對他作品秩序的捍衛),也因此隱含著一種被深深壓抑著的保護欲在內。保護欲本是一種非功利的利他精神,但保護欲幾乎與肢解式的佔有慾,有著同樣內在的驅動邏輯。這使得在現代都市的語境里,二者往往被混淆和扭結(比如,保護欲過剩的蝙蝠俠)。從敘事學看,騎士註定是要為他守護的對象犧牲的,只不過,今敏用了文學反諷的技巧,將這位本無惡意的騎士矮化成了慾望的奴隸、矮化成了「粉絲」而已。在《未麻》里,騎士黑化、扭曲內心,變成了夢魘,這就有點刻意。其實在現實當中,粉絲也是有多種多樣的,不一定非得是自我矮化。比如政治家粉某位女演員,資本家粉女明星,顯然就不構成影像學意義上的「粉絲-明星」的權力圖譜。當然,肢解的關係依舊存在,只是它會以更弔詭的方式出現。
這或許反映出,早期的今敏缺少後期的今敏那樣的深厚人文情懷,更多的還是青年創作者的那種舔舐傷疤的意識。顯然《盜夢偵探》時期的今敏有了成功的事業,他的社會觀也開始變得更積極和正能量。而在《未麻》(1998)的世紀末,日本正在經歷一場空前浩瀚的經濟危機。今敏就如同其他懷才不遇的動畫導演那樣,將那種「末日情結」施加到了《未麻的部屋》文本里,刻意強化了這個故事的驚悚性,使它顯得有些壓抑、陰暗,特別地成人不宜(一般我們認為,兒童會去看兒童不宜的故事,成人反而只看老少咸宜的故事)。而這種身體的暴力,與不能擺脫的視線暴力,這些重口的暴力美學元素,竟被好萊塢的鬼才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繼承。阿倫諾夫斯基借鑒了《未麻》的暴力美學,拍出了既有東方壓抑倫理又極富西方邪典情趣的電影《黑天鵝》(娜塔莉·波特曼主演)。
----------------
感謝耐心看完本文。
《盜夢偵探》的分析已經全部完畢。
至於《千年女優》《未麻的部屋》的「明星」主題分析,第一稿寫得並不徹底,將在隨後補上。
相比宮崎駿、手塚治虫、大友克洋和新海誠等人,今敏在我國的知名度不高。但在日本,他的地位與宮崎駿不相上下,他1963年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2010年因病去世逝,一生中創作了多部動畫作品,在國際上獲獎無數。
今敏的作品影響了比他更加知名的導演,比如諾蘭和達倫。他們作品中的一些分鏡處理,更是對今敏的致敬。比如《夢之安魂曲》中的浴室分鏡,是致敬今敏的《未麻的部屋》,《黑天鵝》中的舞台分鏡也是致敬這部動畫電影。諾蘭《盜夢空間》中的電梯分鏡,以及碎鏡分鏡,則是致敬《紅辣椒》。
《夢之安魂曲》的浴室分鏡
《盜夢空間》與《紅辣椒》
除了影響兩位大導演之外,今敏的作品擅於將幻想和現實融合,憑藉緊湊的電影剪輯技巧,呈現在觀眾面前。不過,今敏在某次訪談中說,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具有鮮明的女性主義色彩,這正是我們今天準備談到的問題。
確實,他的作品無一例外全以女性為主角,她們大眾化卻又個性鮮明,不同的女性又同時影響著劇情的發展和內涵的表達。就連《東京教父》中的性格障礙男患者阿花,採用的也是女性視角。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現代女性遇到的種種困難或者不公正的待遇,引起人們的關注,為女性發聲。換作今天,簡直是掀起女權大旗,為女性瘋狂打call。
今敏作品中的女性可能是偶像歌手、女演員,或是成天被催稿的設計師。遇到問題,她們會惶恐、不安甚至逃避。她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導致性格壓抑,輕微精神分裂,甚至出現雙面性格。不過還好,她們總是會在最後,用自己強大的內心將困難扼殺殆盡,了解並戰勝自己,擁抱未來的曙光。
《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中,主角霧原未麻本是偶像歌手組合CHAM中的一員,雖然她們在宅男群體里大受歡迎,但能給經紀公司帶來的收入卻寥寥無幾。於是,經紀公司讓有演出天分的未麻轉型成演員離開組合。
但未麻演戲並不順利,大家也普遍認為,她退出組合就是個無名之輩,簡直找不到立足之地。
而且,表面上她是經紀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老闆和經紀人都跟著她在劇組裡跑前跑後,但她在劇組完全不受重視,辛苦只有自己清楚。比如拍戲時,除了私生飯大叔,路人完全不清楚未麻是誰。褪下偶像光環的她還在苦苦掙扎,但大家看到了嗎?
所以,如果一個前偶像要轉型成功成為演員,必須要有一定的噱頭來吸粉,讓觀眾買你的賬,你才能成功。現在明星的炒作也是同理。
於是未麻就到了自己的轉折點——經紀公司再三央求編劇給未麻加戲份,編劇答應了,但他加了未麻被強暴的戲碼:清純偶像的大尺度轉型片,這才有足夠的由頭吸引粉絲,順便滿足一下自己的惡趣味。
未麻經紀公司老闆顯然很懂這一套,於是他冷漠地表示這是個機會,拒不讓步,只有讓未麻固定的清純偶像形象崩塌,才能進一步促進轉型,然後自己大撈一筆。打定主意後,就連未麻的經紀人留美抗議也沒用。這種情形下,未麻違心地答應了,她只是想回報一直以來為她辛苦奔走的大家,卻不太清楚自己會面臨怎樣的精神壓力。這種理想式的孩童心理,也是加劇她後來不堪重負甚至崩潰分裂的原因之一。
所以,對一個前偶像歌手來說,這樣的打擊是致命的:前組合沒了自己,風生水起;自己目前是路人小演員,戲份太少;不僅如此,自己還要違心去演大尺度戲碼……
理所當然的,內心的壓抑讓她出現了第二人格:偶像未麻。第一人格的壓抑,讓第二人格盡數吐出。
接著就是拍大尺度強暴場面時,她的迷茫、虛空、厭惡,被今敏用一個長鏡頭表現出來——戲中一圈圈猥瑣的旁觀者甚至幫凶,每個人都發出了幸災樂禍、猥瑣色情的微笑。
戲裡她孤立無援,戲外她還是孤立無援。
猥瑣的觀眾和上方虛幻的燈光,這兩個場景不斷重複出現,女主的精神受到摧殘,精神分裂進一步加強。
在拍攝另一邊,經紀人留美泣不成聲——她也曾經是個沒火起來的偶像歌手,將所有希望寄托在了未麻身上,結果未麻離自己的希冀越來越遠,甚至拍了這種片子……心裡壓抑的,其實不止是未麻一個人。
隨後,經紀人留美同樣變成了雙面性格,認為自己就是作為偶像歌手的未麻。
鏡中才是真正的留美
她認為,正是見錢眼開的經紀公司老闆和惡意滿滿的編劇、攝影師,才導致了純真未麻的墮落。於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復仇開始了,這也是在男權社會壓抑過多的女性的反抗與復仇。
未麻也同樣開始反抗。她開始下意識反對第二人格的誘導,勇敢說出第一個不,這是她的意識形態開始轉變的開始,雖然她自己還沒有意識到。
在遭到走火入魔的私生飯大叔襲擊後,未麻終於開始用行動證明,雖然自己走錯了路,但我就是我。受到各種傷害?不好意思,我開始反抗了。
私生飯大叔試圖傷害未麻,被她奪下了刀
隨後,未麻正兒八經開始與「第二人格」對抗了。
「第二人格」不斷對第一人格未麻發出挑釁,甚至想對她造成傷害。但那又怎樣,未麻不再迷失,對方再怎樣也沒戲。
……
故事的最後,未麻自然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處在混亂迷失中的留美。
《妄想代理人》是今敏唯一一部TV動畫,共13集。這部動畫中,鷺月子是個創意滿滿的玩具設計師。但老闆催稿,同事排擠,她的壓力也是快要爆棚。
設計狗的日常催稿……
同事妒忌的目光
晚上回家路上的一件小事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終於受不住煎熬,哭了起來。這時,一個用棒球帽把自己遮的嚴嚴實實的少年拿著球棒越走越近,然後襲擊了她……
在鷺月子成為第一個被害者之後,大家繼續被「少年球棒」襲擊——小學生、家庭教師甚至警官蛭川都被同樣一個少年打暈。巧合的是,在他們受到襲擊之前,每個人都壓力巨大,不堪重負,這種情況下,人們也有可能產生自毀傾向,誰知道這個少年不是他們內心生出來的妄想呢?
這還真是。鷺月子不堪生活中的壓力重擔,幻想出了「少年球棒」。不僅如此,她還將第二人格寄托在了玩具小狗身上。她將它命名為麻露美,那是她幼年養的寵物狗。每當鷺月子感受到壓力喘不過氣時,另一人格麻露美就會過來安慰,幫她開脫並堅定她的逃避念頭。然而再次遇到「少年球棒」時,她最終悔悟,找回了真實的自己,「少年球棒」消失了。
家庭教師蝶野晴美也是一個多重人格患者。她是研究所的一個科員,偶爾做家庭教師,夜晚化作交際花妓女瑪利亞。蝶野晴美對自己的現狀異常困惑,並打定主意壓制夜晚的自己。她將瑪利亞的化妝品和衣服通通收起來,並辭去了妓女的工作,以為可以和另一人格的自己說再見。誰知,在和男友約會時,她又接到了接客的電話,回家一看,瑪利亞的東西還放在原地……
但蝶野並沒有放棄與瑪利亞的鬥爭。故事的最後,她終於擺脫了瑪利亞,獲得了新生。
《紅辣椒》中,能改變人類夢境的儀器DC MINI被盜,女治療師千葉敦子在夢境中變成另一人格「紅辣椒」,在患者夢境中尋找嫌疑犯。而她在追逐嫌犯的過程中,也逐漸直面自己的壓力、迷茫和糾結,找到真愛並完成了自我救贖。值得一提的是,敦子本身形象是穩重的東方女性,但第二人格紅辣椒卻是活潑開朗的西方女性代表,這也代表著東方女性正在逐步融進西方女性的性格特色。
今敏經常使用鏡子來表現雙面性格的畫面。在《未麻的部屋》和《妄想代理人》中都有體現。主人格在鏡外,另一人格在鏡里,虛虛實實。她們在鏡中看到另一表象的自己,顯然是兩個人格的相互對峙狀態。於是兩者不停爭鬥,就看誰是贏家。在《妄想代理人》中,在主人格蝶野晴美刻意壓制另一人格瑪利亞後,蝶野並沒有大獲全勝,在瑪利亞鏡中特寫越來越多時,主人格落敗了。既然自我已經迷失,還怎麼分清現實和虛幻呢?
今敏慣用的另一手法是夢境的重複。在今敏的《紅辣椒》中,開場前四分鐘就已經包含了五個夢境。包括在《未麻的部屋》中,要查看未麻房間的具體細節,比如魚缸的燈是否亮著,或者紙袋上的logo是否完整來確定是否在夢中。所以必須神經緊繃,來猜測現在到底身處何處。夢境反應了主角的心境,主角生活中壓力滿滿,夢境中才危機四伏,套路不斷。
今敏作品中不斷交織著女性的精神壓抑與自我救贖。而真正的救贖,不是逃避和抹殺過去,而是用平和的心態去接納自己,每個時代的人和事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這也許就是今敏帶給我們的答案。
比酒精更令人陶醉,比煙草更令人沉迷,比一切有趣的東西都更有趣。
已經不能用「像一場盛大絢爛的煙花」來比喻今 敏的一生在我心中的地位。
在我看來,他的出生直至他的逝世,更像是《千年女優》里千代子乘坐的宇宙飛船將近發射的倒數十秒,當最後一聲「一」響起,他離世,他乘著飛船前去宇宙最深處,光芒的盡頭,在另一個維度續寫他的傳奇。
《造夢機器》尚未造完………他卻已離開,這怎能不讓人嘆息、無奈。每每跟他人談起今 敏,我不是在讚揚,而是在歌頌。這太可怕了,真的有人能拍電影拍成他人心中的「神祇」……
他的快速剪輯是真人電影所做不到的,他想表達的又是動畫電影無法完全涵蓋的,在今 敏所創造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裡,一切都不可思議,一切都偉大無比。
《未麻的部屋》、《東京教父》、《千年女優》、《盜夢偵探》……他一直在追逐環繞夢境與現實的交界、重疊,此時此刻,仍留有一架未完的《造夢機器》如許運轉。
倘若他真能成神明,那必是有關夢境的神職吧。我是今敏腦殘粉,他是我接下去二十年的目標。
正文:
現在回想起來,入今敏坑還是因為《妄想代理人》,第一次看正值考研複習衝刺,每天只看一集短短二十分鐘,那時候只覺得太好看了。半年後準備長篇故事的構架時,想參考《妄想》的敘事結構,於是一板一眼做了筆記,這一次我才真正察覺到,今敏在把控故事節奏方面,簡直是個天才。每一集都在對之前一集認知進行顛覆,每一集的懸疑核心都在變化,從現實事件過渡到幻想世界,故事主題變化的過程中,即不露聲色也不造作,讓我直呼amazing!
自那以後,我就成了今敏fan,也開始了對這位技巧感十足的導演的研究。要說我為什麼狂熱地喜愛今敏,我覺得可以羅列以下幾點(主觀的):
1.畫風(最近還買了原畫集臨摹)
我討厭那種臉型一個模子,換髮型就解決一切的畫風。今敏的畫風很寫實,筆下多是不怎麼美型的角色,最近看他早期創作的漫畫作品《海歸線》時,更加有這種感覺。
2.元主題
所謂「元」,就是各類作品中的母題,即幻想現實的融合。這大概和學習心理學以及看榮格有關,精神分析的魅力就在於說不清道不明的潛意識,今敏的幻想包括夢,記憶,妄想,身份倒置等,這些可以填充大量主觀內容的載體。人們對潛意識中的罪惡總是能夠諒解,就像芥川的「黑暗」也常常假託於歷史作品,因為過往的事物與自己沒有直接關聯,所以觀眾和讀者才能隔著一面紗面對醜陋的自己。至於今敏為什麼喜歡錶達這些主題,就不得而知了,大概和他是狂熱電影迷有關,受了黑澤明很多影響吧。
3.故事內核
今敏雖然是一位技巧感強烈的導演,但他的作品倒是不缺乏人文關懷,故事內核通常是「現代人如何適應多重身份下的生活」——舞台上下,銀幕內外,夢醒之間。今敏關注的問題正也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無論從去個體化還是自我偏差這樣的點上去描寫社會壓力下人的精神困境。而在人文性這點上,《千年女優》表現得尤甚。當年(2001年)《千年女優》與《千與千尋》並列獲得日本動畫部門大賞,但宮老爺子名聲顯赫,當然蓋過了初出茅廬的今敏,於是《千與》大賣國內外,口碑票房皆豐,報得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獎,而《千年》只拿了零星小獎,在紐約和洛杉磯僅有的6家影院上映,怎一個寒酸。想想也是,吉卜力花錢用數位化技術打造的《千與》,確實值得回電影票,而今敏在《紅辣椒》之前,一直窮的叮噹響,影片預算少得可憐。然而那麼多年過去了,回頭看《千年》,有限的預算里今敏展現的千年追逐,沒有恢弘(燒錢)鏡頭卻歷史磅礴感十足,這本身就是個奇蹟。千代子這個形象飽滿厚重,如宿命般的愛情執念,比起千尋和白龍這樣的過家家更深入人心。平心而論,當年《千年》總體是勝於《千與》的,當然宮老爺子的水平毋庸置疑,只是作為觀眾,不禁想到,老爺子退休之後,手中這桿旗,除今敏誰還有能力接呢?細田守,原惠一之流,想想還是算了吧。所以只能嘆一聲: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4.不同電影類型的把控力
《未麻》是懸疑驚悚,《千年》是歷史題材,《東京教父》是公路片,《紅辣椒》則是推理懸疑,雖然今敏總是用一種方式講不同的故事,但題材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如此題材把控力的導演除今敏之外,順便提下李安(我書讀的少,其他導演就不知道了,或者你說張指導,那我只能呵呵),台灣風格的父親三部曲,美國年代片《冰風暴》,英倫范兒《理智與情感》,戰爭片《與魔鬼共騎》,武俠《卧虎藏龍》,愛情動作片《斷背山》和《色戒》,更不用說《少年派》了。時常改變電影類型,對導演來說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市場容易不買賬,投資也有風險,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導演對自己有要求的表現。所以想想寧浩這傢伙,就是個不恰當的反面例子了。
5.敘事和鏡頭語言技巧(摘錄了其他文章的部分內容)
我稱今敏為導演,而不是「監督」,是因為他的動畫作品中有「機位」的概念,說簡單一點,做動畫的人需要考慮攝像機擺在哪裡這個問題么?所以今敏是名副其實的「導演」,他在早期創作漫畫的時候就已經能處理出漂亮的電影分鏡了。且,今敏對動畫電影的發展具有影響深遠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匹配剪輯這種技術的開發上,像圖形匹配,雙時空交叉剪輯這種真人電影玩爛了的方式,今敏有他獨特的理解,這也是今敏電影風格化的重要標誌。今敏發展了這種剪輯技術,創造了如影片倒帶,越軸換場,電視畫面後拉,用黑場做跳切,前景遮擋物劃切,連續性閃迴轉場等花樣繁多的新方式,更重要的是這種剪輯技術通過影像和聲音來捕捉切入點,帶給觀眾時間,空間,真實和幻覺之間的聯結,用構建性鏡頭+主觀鏡頭的combo使時空經驗主觀化,做到真人電影難以企及的流暢感和視聽體驗。所以新房昭之之流,還是too young too sample。
今敏除處理鏡頭厲害之外,敘事能力也是卓絕。今敏的故事不是傳統上的「外向型敘事」。即主人公在不斷在新的地方展開冒險,遇到新的人物,故事的廣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廣闊的外部空間帶來的。而他的敘事是一種「內向型敘事」:片中基本上所有的角色都在開場時交代了,故事圍繞著前面幾個角色的關係變化展開,從而不斷挖掘主人公和其它人物的內心深處,最後斬斷亂麻,形成新的人際關係。這種方式的展開廣度是由不斷探求角色內心領域和角色間關係帶來的,用幾個人封閉的內心空間代替了廣闊的、用以冒險的外部空間。這點上,百年前的日本作家包括芥川早已熟練運用,但在電影領域,還是比較少見的。
今敏的厲害,在於內向型敘事中加入了特別的敘事結構,簡單說即在敘事主線的周圍加入若干與主線旋律相似、目標相同的支線,它們共同作用將主題推向高潮。他的故事本身都很簡單,甚至能用一句話概括,但是百看不厭的秘訣在於層層遞進的情緒渲染。《未麻》中女主不斷追問「你是誰」的劇中劇,《千年女優》中所有的劇中劇又以不同的側面來「回放」主劇情旋律,《紅辣椒》則是通過不同人的人格分裂與夢境的相繼上演來強化精神危機的主題,即使在今敏力圖突破已有風格的《東京教父》中,講敘也是一種人生命運在三個人身上的不同變奏。而《妄想代理人》更以系列劇的形式不斷展示不同人在壓力下的逃避與面對。情緒軸上不斷地強化,才能在結尾給人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審美感受。
我記得前段時間與朋友討論《東京教父》時,他說這個片子的推動力全由各種偶然堆砌而成,過於強調巧合,帶有喜劇化色彩。隔了一段時間我看到今敏博客上的一段話,會心一笑,感覺是他本人回答了朋友的問題,他說「我之前從未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如此多的巧合事件同時發生,有條不紊,毫無違和感,我幾乎無法相信。畢竟,這又不是電影《東京教父》。」所以畢竟,這是動畫電影的魅力啊!
最後,我永遠都記得第一次看《千年女優》時,從42分鐘開始的那段橫向搖攝鏡頭,千代子騎上馬從戰國一直穿越到昭和時代,配合平澤進那電子樂風格的《Run》,讓我前所未有地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興奮感。
你是電影世界真正的造夢大師,去他媽的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意淫文,可摺疊)
說再多都是虛的,在我看來,今敏的作品就是一個字——酷!
就像我初看昆汀的《低俗小說》的時候會感慨:靠!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
今敏也一樣,當我初看《紅辣椒》的時候,我的頭腦像爆開了一樣,彷彿第一次認識動畫。
靠!原來動畫還可以拍成這樣!
他的作品已經超越了動畫的範疇,你彷彿有一種錯覺,這不是動畫,這就是真人電影。
可能有人覺得他的作品形式大於內容,這我太同意了。但這句在別人看來是貶義的話,放在今敏身上就是中性詞甚至是褒義。
憑心而論,今敏作品的內容絕不差,但他作品的形式感完全蓋過了故事本身,這也就是很多人認為他過於炫技的原因。
究竟電影是應該販賣形式還是販賣內容呢?我想所有人都會選擇後者,認為內容才是主幹,而形式只是附庸。
如果這樣看,今敏的作品就是過於喧賓奪主。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應該只有一種形態,橫看成嶺側成峰。換一個角度,你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就像我最喜歡的導演賣拷貝,很多人都覺得他就是個爆炸狂,除了用炸藥比別人用的多之外,其他一無是處。
但你若仔細看看他的動作大場面,會發現他在動作場景的營造方面無人能及。為什麼他的動作場面會讓人看得目瞪口呆血賁駑張?難道就靠炸藥放的比別人多?
我想說的是,一個導演的作品能做到萬人追捧,絕不是毫無道理的,他一定在某些方面是其他人脫了褲子也做不來的。
又一如既往的跑題了,好在不是第一次了。
有人說電影人是造夢師,但我覺得今敏是電影魔術師,我們在他那神乎其技的手法中,看到他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呈現出一場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視覺風暴!
你說的我完全贊同。我認為不夠矚目的原因:
他是個超前的導演。
他對應的時代到現在還是沒有到來,或者說可能不會到來。
至少我這麼認為,我承認我是個喜歡他的人。
下面開始詳細闡述:
首先,把他的perfect blue等作品用現在受歡迎的語言表現出來放到近期,我認為是會熱的(參考盜夢空間等智商作)。然而那部動畫出生的時代,是1994年。可以想像,那個年代人們心中的文化是什麼樣,動畫又是什麼樣。不火一點也不奇怪。大人不去看,小孩看不懂。
然後,那麼今天呢?他在世時不受矚目,後來為什麼也沒像梵高那樣後來大紅一把?
藝術受到矚目,必需的一點就是與時代的契合。這種契合不一定是完全的順應,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微妙而複雜的(不要說這和沒說一樣,如果誰能說明白自己早就成大藝術家了)。梵高的作品後來受到推崇,就是因為畫得「好」嗎?那怎麼樣算「好」?答案是,在它的時代了,他就是好的。如果人類到現在一直還是唯逼真寫實的審美觀,那它就還是不好。被遺忘的藝術品只有與一種潮流,一個群體再一次順應,它才會重新被推回群眾的舞台,成為一場革新的旗幟。
那麼同理在今敏的作品上,上一個例子已經說了,拋開形式語言來看他的電影在現在是可以火的,那麼為什麼沒有呢?
於是,問題就是形式語言了。這是今敏作品的特殊性,也是其位置所在。
直到現在,動畫「好像」變得可以給大人看了一點,但實際上它被默認的標籤,並沒有改變多少。
動畫總是向上的,總是單純的,即使Tim Burton把它做成哥特式的小骷髏,外表變了本質沒有變,那是個無比單純美好的故事。動畫就是該干這個的,企圖用這種語言傳達晦澀的東西,是不「合適」的。
他的動畫是對「動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的一種對抗。這種對抗到今天依然成立,因為它在對抗的窠臼依然存活。
於是下面我就該說這種窠臼是錯的,正義的嶄新時代早晚要到來了?
不是。
因為這個窠臼,顯然是存在其合理性的。
寫實語言相比動畫語言,是更加具有現實色彩和重量感的(原諒我在感性地亂用辭彙),表達晦澀和深刻的主題就具備優勢。而平面動畫呢?它本身就是概括的產物,和現實的質感保有一定的距離,這就不容易讓人在一個認真和深刻的語境里去看待它。更何況它原本就起源於「給小孩看」。
今敏的形式和內容是帶有一點衝突的。這種衝突有時是正面效應,有時又可能是負面的。就現在來看,只能說這種衝突沒有提升市場效益,但它創造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自己革新的位置。
不是所有的革新都能被大多數人稱作偉大的,偉大是一種恰當——作品與時代關係的恰當。
我是覺得很棒很喜歡了。( ′ ▽ ` )?01
第一次聽到「今敏」,是在他去世後。
「是個中國人嗎?女的?」
朋友糾正我,「日本人,男的……」
還真是個尷尬的開始。
02
第一次看今敏的作品,不是他的動畫,而是他的遺書。
雖然那時的我對今敏還不了解,但看他的遺書,還是看得蕩氣迴腸。
一開篇,就是揪心的三個字:「再-見-了。」
他並未用到「永別」這樣殘忍的字眼,或許這背後,也寄託了他對於天國的想像。
從確診為脾臟癌晚期到生命終止,今敏渡過了人生最後的3個月。
他在遺書中詳細描述了自己為死亡所做的準備,他希望妥善地安排他的作品、家人,還有自己。
其中最讓他惦念的,還是作品。
他的遺作《造夢機器》,因為他的早逝,而被無限期地擱置。至今六年過去,仍然杳無音訊。
真不知這更多是今敏的遺憾,還是我們的遺憾。
提起父母,今敏的內心滿是虧欠。
他一直拒絕和他們見面,直到死神將近,才終於相見。
看到躺在床上的今敏,母親的第一句話卻是「對不起!我沒有把你生成一個健康的孩子! 」
看到這句話,我也不禁淌出淚來。
這是母親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僅有的思維方式:你來自我,那麼,所有的善惡對錯,也都是我一手造就。
我把你生得這樣聰慧,卻也給了你脆弱的身軀。
面對此景,今敏再說不出第二句話。
在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後,今敏不顧醫生的勸阻,從醫院回到了自己的家。
那時的他已經無法下地走動。他想要死在家裡,想在每天睜開雙眼的床上,永遠地閉上眼。
妻子對他說:「我會陪你走到最後! 」
兩個人對泣無言,傷感的話噎在心裡,無從出口。
在死神宣告了刑期後,這對夫妻一同摸索著活下去的辦法,真的是拼上了老命。
然而,生活不會像《東京教父》那樣,總有奇蹟發生。
生活更像是《千年女優》,用盡一生拚命活著,然後坦然去死。
或許,今敏在自己的作品中,早就告訴了我們這一切。
03
記得第一次看今敏的動畫電影,是《東京教父》。
最直觀的刺激來自視覺。
我還沒有看過一部動畫,能做到這樣寫實,那幾乎就是畫出來的電影。
雖然動畫本身帶有超現實的屬性,一張白紙,肆意潑灑。但今敏筆下的人事物,卻從二次元的特質中跳脫出來,走回了三維世界。
無論是街景、房屋、細碎物件,還是人體、表情、動作,今敏都做出了最細緻的描繪。
當然其中也會有誇張的成分,但這份誇張是有章可循的,是比現實多走了一小步,是把人驚恐時的眼睛擴大了一圈,是把人痛苦時的表情扭曲了一倍,使得情感的傳遞更為犀利,有點像早期德國電影的表現主義風格。但除此之外,一切都還是現實的模樣。
所以看今敏的作品,風格感是很強烈的,一眼便知。
04
不久後看了《紅辣椒》,更是驚艷。
這部動畫電影著重探討了夢境與現實的關係。
它比《盜夢空間》更早實現了「共享夢境」的設想:片中主角可以進入別人的夢境,來探究他人埋藏在潛意識中的慾望。
我們都知道,夢往往是對某種心理困境的釋放。
這種心理困境可能來自某種強烈的情緒刺激,比如憂傷、恐懼;可能來自對未解決問題的焦慮;也可能來自某種被壓抑的慾望……
在睡覺時,當我們的精神防備降至最低,這些殘留的怨念便溜進了我們的夢裡,成了主角。
而今敏想要追問的是:如果這些怨念組成了軍隊,穿過夢境殺回到現實,會是怎樣的情景。換句話說,如果藏匿著種種不堪念頭的夢境,反轉成了現實,會是個怎樣的世界。
今敏非常喜歡將「回憶、幻想、夢」這些虛擬的部分和現實混在一起,然後自由地穿梭於其間,講一個亦真亦幻的故事。
《紅辣椒》便是這種創作理念最典型的代表,它釋放了被隱藏的愛與被壓抑的惡,讓人在夢境中去尋找答案,然後在現實中得到救贖。
05
純真的人,都愛探討夢境,因為夢總是講真話。
我覺得今敏是個無比純真的人,他太炙灼了,所以生命才會那麼快燃盡。
在《千年女優》中,這份純真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展現。
千代子16歲時,遇見了那個畫家,他留給她一把鑰匙,他說拿鑰匙可以打開最最重要的東西,之後便不見蹤影。千代子把鑰匙串成項鏈,並開始了一生的尋找。
影片巧妙地將三條線穿插在一起:一是兩位記者對年老後的千代子的採訪;一是千代子講述一生拍攝過的九部電影;一是千代子回憶自己尋找畫家的歷程。
今敏利用精妙的轉場設計,將這三條線幾乎無縫的連接在一起,使得觀眾不斷在現實、回憶、影像中跳入跳出,漸漸萌生出人生如戲的蒼涼。
最後,千代子坐上航船來到月球。在廣袤無垠的地面上,孤零零地立著一個畫架,只見那畫中正是畫家的背影,在一步步遠去,象徵著一生都無法追上的腳步。
終其一生,千代子都未能見到畫家。但正如她自己說過的:我之所以不停追逐,是因為我喜歡那個不停追逐著他的我自己。
而那把鑰匙打開的,便是她關於青春、關於純真的全部記憶。
06
到今天,今敏離開已整整六年了。
好在電影比人長命,會一直存在下去,成為宇宙間永恆的光。
可是,每當我看到今敏的作品,猛然想到人已經不在人世,還是會心生酸楚。
尤其當作品還是如此動人的時候。
記得在遺書的最後,今敏這樣寫道:
我要懷著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了。
我就先走一步了。
終於,今敏坐上宇航船,來到了月球的表面,看見了屬於自己的那最後一幅畫。
——————————————————
原發表於公眾號:子戈說【ID:zigetalk】
歡迎關注交流!
「黑天鵝和盜夢空間正在爭看誰拿奧斯卡啊?哦,那是今敏贏了。」
剛好前兩天看了《千年女優》。
最早知道這個故事,其實還是在上學的時候買《夢幻總動員》的某一期上,開卷重磅介紹了這個故事,並給了毫不留情的溢美之詞。
當時看著簡介就覺得……哎呀我去,好無聊的故事。
又不打。
在當時的我看來,日本動漫居然不打,簡直是罪無可恕!
後來,《盜夢空間》上映後,我老婆找了《未麻的部屋》和《紅辣椒》來看。
登時搔到我的癢處。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喜歡那些瘋癲、堅決的作品。
與中規中矩、不出所料的好故事相比,我開始更喜歡那些即使可能存在某些問題,但在另外的某一方面,卻強得如同長槍大戟,出乎意料、淋漓盡致,將固有條條框框打得支離破碎的瘋故事。
所以在我看來,《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比《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還要好看。
《蝙蝠俠歸來》比《黑暗騎士歸來》還要好看。
《一步之遙》比《讓子彈飛》還要好看。
今敏的故事就有這樣的長槍大戟。
《未麻的部屋》里,那肆無忌憚的虛實穿越,根本完全不把讀者當人看的敘事手法,就是他的長槍。
《紅辣椒》里,華麗得百鬼夜行,讓人看了就心情莫名地狂喜起來,像是喝酒喝大了,眼前的一切都明亮且振奮的畫面,就是他的大戟。
而且他的故事裡,存在著一種強烈的憤怒。
對世界的冷漠、偽飾的憤怒不信任,令他的故事充滿力量。
用這種力量,進一步催發他的風格,在《未麻的部屋》里,就變成了在鏡頭前被凌辱的絕望。
而在《紅辣椒》中,則又呈現為脫去皮囊時的恐懼。
我看的時候,激動得直拍大腿,覺得動畫片就是要這樣自由和純粹才好看。
但是遺憾的是,在《千年女優》中,這種力量幾乎消失不見了。
這是一個更加溫馨的故事,講述一個女演員如何在不同的電影中穿越,不斷尋找自己愛人的歷程。
故事很好懂,除了第一次穿越稍微有些令人意外,後面的每一次穿越,都幾乎是順理成章的,直白得幾乎令觀眾掐著表期待了。
情懷也普遍得多,正向得多。
但是這個最終和自己達成和解的故事,雖然各種花哨,但卻處處顯得很空虛。
所謂的地震、巫婆、如影隨形的導演、各種風格的世界、日本社會的變遷,雖然看起來巧妙,但其實都像是貼在這個故事上的假花,輕輕一碰,就脫落了。
這實在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回想起來,今敏的故事其實都是很簡單的故事。
他最出色的,恰恰是如何令故事上「開出」的花朵。
但「開出花朵」是技巧,而怎樣讓故事「核」和「花」,結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氣」了。
很多作者都會經歷這樣的痛苦。
處女作神完氣足,「花」開得不多、不大,但養料充足,灼灼其華。
而接下來,明明技巧越來越好了,「花」開得越來越多,但卻越來越虛弱,一陣風吹過,便已是落紅滿地。
不過一個出色的作者,總會儘力維持水準的,《千年女優》中,仍然有兩個地方,令我汗毛豎起。
一個是畫家的死訊,被秘密警察終於證實;
一個是片尾,女主角終於承認,她追尋畫家一生,也許並不是愛情。
所有的追夢,到最後也許只是泡影。
所有的堅持,到最後也許只是一個習慣。
但在那泡影的映照中,習慣的努力里,我們一路奔跑,永葆年輕。
2010年8月24日,日本著名的動畫導演、漫畫家今敏離世。此前從未向公眾透露自己罹患癌症的他,在逝去後也只留下一篇淡淡的遺書:
「我要懷著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了。
我就先走一步了。」
這是一個真正熱愛動畫、熱愛美的人。
47歲,對於一個動畫導演來說正是要大展拳腳的年華。從1990年出道至人生的列車行駛到最後一站,除去算上還未完成的動畫電影《造夢機械》,這位年輕的日本動畫導演也只有5部動畫作品問世——動畫電影《未麻的部屋》、《千年女優》、《東京教父》、《紅辣椒》,以及一部動畫系列片《妄想代理人》。
今敏的動畫作品一向以劇情緊湊和結構複雜著稱。在一條筆直清晰的故事主線下,一個個龐雜的、猶如葉脈般的枝杈線索隨著情節逐漸展開。像拼圖一般令人眼花繚亂的敘事手法、豐富的畫面細節、寫實的畫風、不輸真人電影的鏡頭語言和深刻的主題,這些區別於普通日本商業動畫的鮮明特色,都足以讓今敏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動畫史上「封神」。
想說的高票答案差不多都說完了,這裡順便鏈一發自己的《妄想代理人》觀後感吧(′?ω?`) 如何評價今敏導演的動畫作品《妄想代理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非常非常喜歡今敏,比宮崎駿什麼的都要喜歡~
個人最最愛的今敏作品是:《妄想代理人》、《Perfect Blue》和《東京教父》
今敏去世的時候,看到關於他的很多紀念資料。
拿出來分享。
我認為要評價一個人,首先需要的,是了解他自己心裡所想。
祝他在天堂快樂。
就這樣。
=====以下為轉載(字數限制,去掉了1篇悼文、2篇採訪,2篇非常可愛的自述,555)=====
今 敏:訪談集錦
10 ℃范·克里夫大尉 Posted in 異型觀察科 on December
18th, 2012.
上周末和諸位大埋汰在埋汰電波中追憶了日本影人今 敏的生平和作品,海岸美少年惡魔的步調也在Perfect Kon一文中做了精彩的介紹。
於是也在這裡將以前翻譯的所有今 敏相關文章做一集合,紀念一下這位可愛的辮子叔叔。
今 敏
(Kon, Satoshi)
1963年10月12日生於北海道。
1982年畢業於北海道釧路陵湖高級中學,進入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遞設計系學習。
1985年於講談社的Yong Magazine雜誌發表漫畫作品,作為職業漫畫家正式出道。
1987年從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
1990年出版第一本單行本漫畫「海歸線」(講談社出版)。第一次參加動畫片的攝製工作,在「老人Z」中擔任美術設定。
1991年出版單行本漫畫「World Apartment
Horror」(講談社出版)。為「奔跑吧!梅洛斯」擔任layout。
1992年在「MEMORIES」三部曲中擔任「她的回憶」的劇本、美術設定和layout。
1993年擔任「機動警察2」造型設計。擔任「喬喬冒險奇遇」第五話的劇本、分鏡和演出。
1994年在德間書店的Animage雜誌上連載「熾天使」(未完)。
1995年在學習研究社的Comic Guys雜誌上連載「OPUS」(未完)。
1997年執導「Perfect Blue」。
1998年開始製作原創動畫「千年女優」。
1999年「千年女優」製作中。
2000年「千年女優」完成。
2001年製作原創動畫「東京教父」。
2002年出版「KON』S TONE 通往千年女優之路」。「千年女優」公映。
2003年,「東京教父」公映。製作原創電視系列動畫「妄想代理人」。
2004年,「東京教父」發行錄像帶和DVD。「妄想代理人」播映,共發行錄像帶/DVD六卷本。
2005年,將筒井康隆的小說「盜夢偵探」製成動畫長片「紅辣椒」。二人客串了虛擬酒吧的酒保配音。
2006年,「紅辣椒」公映。
訪談:「Perfect Blue」(98.1)
訪談:「Perfect Blue」(98.2)
(1)是什麼契機促成了您與大友克洋先生的共事?
起初我是作為一個漫畫家出道的,當時我一邊發表短篇和連載漫畫,一邊隔三差五地幫大友先生的連載漫畫「AKIRA」打下手。我能投身動畫業界也是託了大友先生的福。我初次涉足動畫片就是在他策劃和編寫劇本的作品「老人Z」中擔任美術設定和分版設計的工作。從那以後我便漫畫動畫兩頭跑了。
(2)今先生您在「MEMORIES」中擔任了哪些工作呢?
我擔任了「MEMORIES」中「她的回憶」這一作品的劇本創作、美術設定和分版設計。儘管我之前從沒寫過劇本,但由於大友先生的邀請還是接下了這份活兒。
(3)您是如何成為「Perfect Blue」一片的導演的?您當導演是受大友先生的影響嗎?
起初是「Perfect Blue」的原作者也就是小說家竹內先生想把小說拍成影像作品,計劃幾經周轉就找到了我.儘管我沒有讀過小說原作,但看過故事大綱後覺得這種內容並不適合我來拍。原作描寫的是「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由於轉變形象而惹怒了精神變態的粉絲,並遭到襲擊」,內容非常血腥,相比於後來完成的動畫電影,「Perfect Blue」的原作是更為露骨的驚悚動作類作品。
接到這份委託時,我手頭還有連載漫畫的工作,正是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但面見製片人和原作者後,他們允許我在拍片時自由修改作品的內容,加上我無法抵抗「導演處女作」的誘惑,因此一時衝動就接了下來。儘管大友先生的名字作為策劃協力人員出現在演職員表中,但我成為導演這件事兒和他並不相關。
(4)您原本就是一位動畫迷嗎?若真是如此,您喜歡哪一部動畫作品呢?(動畫電影或電視系列動畫都可)
我很喜歡動畫,到上高中為止一直在電視里和電影院看動畫片,我沉迷於「宇宙戰艦大和號」、「銀河鐵道999」和「機動戰士高達」這些作品。我也很愛看宮崎駿導演的「未來少年柯南」和「魯邦三世?加里奧斯特洛之城」,從這些作品中我學習的不僅是動畫技法,更學到了很多影像作品的拍攝手法,它們對我來說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5)「Perfect Blue」的故事情節是由誰構思出來的?是今導演您自己嗎?還是大友先生?還是由劇本作家寫出來的?
儘管有小說原作,但如前所述,電影和原作的內容差別還是很大的。
決定要把小說拍成影像作品時,製片人和原作者答應在保留「主人公是偶像歌手」、「有瘋狂迷戀她的死宅歌迷出場」和「保留恐怖驚悚作品的要素」的前提下,導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思修改劇情。
那麼製作「Perfect Blue」電影版本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把握住核心思想。這部分的工作自然不能交給劇本作家,必須得由擔任導演的我自己來摸索,真是搞得我很辛苦呢。
我構思的宗旨是要在原作的思想基礎上寫出一個全新的故事來,我從過去為漫畫準備的創意中多方汲取靈感,總算讓新的劇情成型了。一個構想逐漸明晰起來:在劇中主人公未及察覺之時,從互聯網中誕生出了一個「對於周圍的人們來說,反倒比自己更為真實的存在」。
對於主人公來說,它就是「過去的自我」,本應是只存在於網路上的虛擬人格。但在外部因素(對這個虛擬人格抱有極度渴求的粉絲的意識)和主人公自己的內部因素(她對自己的選擇時常後悔,認為過去的生活比現在更好)的雙重作用下,這個「過去的自我」也就是主人公的「另一個自我」竟然變成了真實的存在,並要和主人公一決雌雄。這就是我對整體劇情的構思,當這個創意醞釀成熟後,我才確信這部動畫將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影像作品」。
前面我提到過,原作的的主要情節是「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由於轉變形象而惹怒了精神變態的粉絲,並遭到襲擊」,但我對影片劇情的構思卻變成了「面對環境的急劇變化和跟蹤狂的騷擾,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自己逐漸崩潰失常」。
(6)劇本是由你前面所說的三人共同創作的嗎?今先生您是在劇本完成後才參與到製作中來的嗎?
我想您如果看過我之前的回答就應該很清楚了。整體的故事情節都是先由我構思出來,然後交給村井先生編寫成劇本的。此後再由我、原作者和製片人一起進行潤筆和修訂。劇情構思、內容和大友先生完全沒有關係。
(7)製作用了多少時間?本片的製作是否比其它動畫片更費時呢?這是一部高預算的電影嗎?共有多少人參與了製作過程呢?
從我接受委託起,一共用了三年不到的時間,要是從劇本完成開始算的話,也用了一年半左右。我覺得在近期的動畫電影中,本片的製作時間算是比較短的。再說這部片子最初是計劃做成OVA的,因此我才覺得自己有能力把它做好(否則就不敢接了),預算方面也是OVA的額度而已。
作為動畫電影,本片無論從製作時間、預算還是工作人員數量來說都屬於小規模低成本的。至於參與制作的人數我不太清楚。因為像動畫和加工這些特別耗費人手的工序都是外包給韓國的動畫工作室去完成的,所以其中很多工作人員我都沒有見過。
(8)作曲家是如何挑選出來的?(您覺得本片的配樂水準如何?)
因為這次的合作單位里就有唱片公司,所以是由他們來物色作曲家的。結果找來的那位,我也不知道他具體的工作背景,只好從我手頭的CD里選出和配樂概念接近的曲子,請他據此進行創作。我原本是想用電子音樂和環境音樂風格的配樂,但和作曲家的溝通確實非常困難。
我覺得本片的配樂並不成功。也不知是到底是因為作曲情況惡化還是音樂負責人工作不夠盡責,反正我還沒說OK呢他就擅自給配樂那邊敲了個「完成」的戳。
(9)大友先生是以何種形式參與到這個企劃中來的?他負責哪方面的工作呢?
如前所述,他和本片毫無關係。只是小說原作者剛開始策劃拍動畫片、四下問詢的時候,大友先生曾就動畫業界的一些情況為他提供過建議,僅此而已。
(10)本片的故事情節是否受到了其他作品的啟發?您是受到了達里奧?埃爾蓋托作品的影響嗎?
其他人採訪我的時候也多次問起相同的問題,但我從未看過這個達里奧?埃爾蓋托導演(譯註:Dario Argento,義大利導演,精於恐怖片)的任何作品,甚至根本不知道他都拍過些什麼電影。當然,本片故事情節的基礎來自小說原作,但如我前面所說,影片的「核心思想」還是源自我過去曾想用於漫畫作品的創意。
(11)聲優是如何遴選出來的?主角是由誰配音的?在拍攝出片前,台詞就已經全部錄好了嗎?
主角的聲優是通過聽樣帶來決定的。我想我大概聽了有二三十人的帶子吧,反覆地聽來聽去,我從中選定了岩男潤子小姐,請她擔任未麻這個角色。
台詞是拍攝完成後再錄製的。儘管如此,但當時我們的製片狀況極度惡化,在幾乎還未出片的時候就開始錄製配音了。錄音時已經上色完成的膠片只佔全片的20%-30%,我們只能臨時製作一些用於說明畫面情況的畫片把全片劇情穿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演出家的我們自然也不好再對聲優提出什麼細節要求,但是聲優們的工作非常用心努力,他們真是幫了我們的大忙了。
(12)參加策劃的主創人員都有哪幾位?
我不明白您說的「主創人員」是指什麼,所以沒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您看一下演職員表應該多少能有所了解吧。
(13)在日本的動畫片里,「Perfect Blue」是不是一部獨特的作品?
我認為確實如此。在此之前沒有哪部動畫曾經涉及過相同的內容,而且描寫手法應該也是比較少見的吧。
「Perfect Blue」也並非是順應日本動畫發展潮流而生的作品。它的策劃案和傳統的動畫策劃有很大區別,正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而本應胎死腹中的策劃案偶然被人拿了出來,又偶然找上了很想做一部個性作品的我,而我找到的劇本作家又正好和我口味相近。我認為本片是在多種偶然因素的偶然碰撞下才得以面世的。
一想起後來那糟糕透頂的製作狀況,我就會被這多得有些不正常的「偶然」壓得兩眼昏花背後發涼。這部作品真是做得太艱苦了。製作過程的後半段真是比作品的劇情更加恐怖!
(14)本片的主創人員都是恐怖電影迷嗎?今導演您是電影迷嗎?若真是如此,您喜歡哪個種類的影片呢?
我想原作者竹內先生是個恐怖電影迷吧,但其他工作人員似乎沒有這個愛好。我自己雖然也挺喜歡看恐怖電影,但也沒到迷戀的地步。
我愛看電影,觀片量也很大。儘管後來越來越忙,沒法去影院所以只能看錄像帶,但我觀片的範圍很廣,從賣座影片到以前的名作全都網羅,要讓我列舉自己喜歡的電影導演的話,那說起來可就沒完沒了了。說到我特別喜歡的電影類別么,就是像Terry Gillam的「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吹牛大王敏豪森男爵歷險記)和Jean-PirreJeunet的「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童夢失魂夜)這樣借用幻想劇情反映現實題材的影片吧。
(15)您是否考慮到影片分級的問題而有意淡化了兇殺鏡頭的寫實程度?日本人對內容血腥的電影看法如何?
我並未淡化情節的寫實程度。
我覺得要是過度拘泥於這類問題,首先拍攝這些鏡頭的目的就會變成純粹的販賣暴力場面,而且要是淡化了這幾個鏡頭,我覺得就很難表現齣劇中人的情感要素了。
儘管觀眾中肯定也有人排斥這種描寫方式,但我認為相比於隨隨便便地殺死劇中的角色,如何表現暴力的沉重和痛徹感才是更為重要的。
(16)本片鎖定的觀眾群是哪一類人士?據說在日本,SF和奇幻類的動畫較受歡迎,那麼這幾類動畫迷能接受本片嗎?
我拍片的時候沒有特意鎖定觀片人群,只是想拍出「自己想看的東西」。
目前我還不清楚觀眾是如何看待這部作品的,但不管觀眾是不是動畫迷,他們總是希望看到「前所未見」的作品。但反過來說,像本片這樣無法用常理評判的作品,說不定也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呢。
他們究竟能否接受這部影片呢?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是十分期待呢。
(17)本片已經在日本的電影院上映了嗎?觀眾的反響如何?
本片剛在東京的兩家電影院上映了一星期左右,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反響比我們預想的要好。不過至於總體反響究竟如何,必須得等到在日本全國範圍公映結束後才能說得准了,再說動畫作品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錄像帶和激光影碟的銷售情況,所以現在一切還都不好說。
(18)您想通過「Perfect Blue」反映一個怎樣的主題呢?
雖說本片涉及的話題是日本的演藝人士、她們身邊的業界人士、被稱作「粉絲」的特定人群和跟蹤狂、兇殺這些極端事件,但核心還是放在了「心靈的搖擺不定」上,我覺得不管是誰,多多少少在成長曆程中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吧。
人面對新生活總是或多或少地會感到不安,加上時常遇到的壓力、工作問題與人際關係,我認為這些因素總是會導致當事人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無法控制。
為了勾勒出這種「心靈搖擺不定的狀態」,我意圖在故事的前半段描寫了「穩定的日常生活」,之後隨著事件的發生和事態的進展,讓她本應穩定的日常生活逐漸崩潰混亂,這也是全片的大致走向。如果觀眾能在觀看過程中體會到主人公在日常生活逐漸崩潰的過程中所品嘗過的那種接近眩暈的「醉亂感」,我身為作品的主創人員將倍感欣慰。
(19)今導演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麼題材?
如果「Perfect Blue」能被廣大觀眾接受,在商業上也獲得成功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是一部比較獵奇的作品),我可能還會接受類似這樣風格的作品策劃案吧。就我本人來說,是希望以「Perfect Blue」為基礎,拍出更加個性化的作品,但新作的內容目前無可奉告。
(20)今導演是畫漫畫起家的,那麼您到目前為止都在創作哪一類漫畫呢?
這個問題很難一句話就說得清楚,不過我總是著力於創作出「真實的生活與幻想相融合」的作品。不過究竟是不是做到了這一點,可就不好說啦。
(21)日本電影(真人電影)的現狀如何?動畫片的現狀呢?(比如,是否還經常公映劇場版動畫?)
日本的電影產業一直被繁榮的電視產業壓得抬不起頭,也缺乏對抗好萊塢巨資大片的有效手段,因此長久以來一直是死氣沉沉喪失了活力。
在這種窘境中,動畫電影卻異軍突起。動畫片的製作成本相對較低,但卻能在保證低成本的同時自由發揮主創人員的想像力而描繪出絢麗的動作要素、宏大的場面和機器人裝置;而且動畫片也不需要藉助造價高昂的布景設施,此外它背後還有豐富的漫畫作品市場支撐著。美國真人電影所涉及的一些題材在日本也只能通過動畫片的形式來表現。換句話說,相比迪斯尼那樣的全動畫技術帶來的「為了動畫而作的動畫片」(重點在於發揮動畫這一手法的魅力),日本動畫片的成本低得多。然而日本動畫卻在故事性、世界觀、構圖概念、攝影機位這些方面孕育出獨特的創作手法和理念,這也正是拜低成本的有限動畫所賜。憑藉這些獨特手法,日本也不用再去模仿美國動畫,而是形成了獨特的日本動畫文化。
但同時這種文化特色似乎又限制了我們的眼光,結果日本的動畫業界死抱著「機器人?美少女?SF」三個要素不放,將這「三神器」奉若圭臬的後果便是雷同的作品被大量粗製濫造出來。
社會上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動畫就是給兒童觀看的東西,加上一些動畫製作者也為了迎合這種既成概念而去製作小兒科的作品,這就給動畫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這種不自重的行為也造成了一種現象:在日本國內,動畫和真人電影相比時總是被當做劣等文化。
這種狀況最近略有改善,社會上對動畫的偏見不再像以前那樣深,而無論程度如何、作品所涉及的題材範圍也總算是擴大了一些。比如本作「Perfect Blue」這樣孩子大概看不太懂的作品也出現在市場上,亦證明了環境正在好轉。
此外,最近數字技術也被積極地運用到了動畫製作中來,我認為這將進一步拓展動畫作品的表現手法。而我也希望業界對作品內容的開拓不要落後於技術的進步、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能產生更多超越現有概念的作品。從作品數量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來說,目前日本的動畫產業正處在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或許這也是一個決定性的階段,我們將在這幾年裡看到業界是否能抓住這次機會鞏固並拓展自己獨特的日本動畫文化。
訪談:「千年女優」(02.12)
這是義大利媒體於2002年12月就「千年女優」對今敏導演所做的訪談,內容涉及面很廣,採訪者追問了一些導演個人的問題,有些得到了回答、有些則沒有。
(1)您是怎麼踏入電影導演這一行的?是不是有什麼契機促使您成為了導演?
有一天,有人跟我說「準備策劃一部名叫Perfect Blue的OVA動畫,您是否有興趣來當導演啊」,如此這般我就當上了導演。至於他們為什麼找我來當導演,據說是製作公司MADHOUSE的製片人一直在注意我過去經手過的那些作品,而且他很喜歡我擔任劇本·分鏡和演出的那集「喬喬冒險奇遇」的緣故。
一般來說現在手裡的工作與接下去的活計之間不會具有什麼自然的關聯性,所以自己一定要注意主動去開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性。
(2)請談談您參加「Memories」的經過吧。
也算不上什麼特別的經歷。我是因為漫畫「AKIRA」而結識了大友克洋先生,從那之後便時不時地和他共事了。於是大友先生製作動畫電影合集(也就是後來的「Memories」)的時候我自然也就參與了進來,經過就是如此。執導「她的回憶」的森本晃司先生也要我「務必一起來做」。起初是準備讓我負責劇本和角色設定的,不過後來角色方面我只畫了一些草案。
這部作品是我的劇本處女作,為什麼讓我這樣一個沒經驗的菜鳥來負責劇本的創作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動畫業界人才匱乏。正是因為有了這次創作劇本的經歷,才促使我決定執導之後的那些原創作品。可以說,這也是我熱衷於現實與幻想交匯題材的開端吧。
(3)在藝術界,有沒有值得導演您稱其為「老師」的人物?如果有,您能否告訴我那是誰嗎?
沒有。
不過,我非常敬仰擔任「千年女優」音樂工作的平澤進先生,從他的音樂和製作態度中我學到了很多,而且我創作的故事和點子也深受他的影響。
(4)您在過去人生中遇到的最大難關是什麼?還有,現在您作為一位著名電影導演,在前進道路上還面對著怎樣的問題呢?
過去人生中遇到的最大難關……這太私人啦,不告訴你(笑)。
還有就是我也不是什麼「著名電影導演」,所以也沒有名人的那些煩惱啦。或者應該說,我現在頭疼的正是知名度太低呢(笑)。
目前在導演工作方面沒有什麼特別的阻力,但是對於作品的延續性來說則並非如此,我必須決定下一部作品的企劃——這就是當前的問題了。因為我想避免重複過去作品的印象,自然就希望能開拓新的題材,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新作的點子和之前的作品完全不相干就是了。由於要考慮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很難選到那種從策划到製作階段都能符合自己口味和意願的企劃案。
此外還有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搞到投資和製作人員。
要運用CG之類的新技術、製作人員的人工費用上漲、製作時間要滿足資方的要求……為了保證這些條件,每次製作新片便不得不增加預算。話雖如此,但資方總是說票房難以收回成本,因此我們拿到的預算也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數額,真慘啊。
尋找優秀的製作人員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現在熟悉動畫電影的製作人員非常少,因此要和其他動畫電影的劇組爭奪人才。所以呢,為了吸引優秀的動畫製作人員,我必須拿得出能讓他們感興趣的作品內容。
(5)您認為日本的觀眾是怎麼看「千年女優」這部作品的?在比較過日本(國內公映)和海外電影節的放映情況後,您覺得兩邊觀眾的反響有差異嗎?
我覺得海外觀眾的反應比日本觀眾更加直接,當然他們也並不只是在看「千年女優」才會這樣。海外觀眾在看片子的時候感情溢於言表,他們會哭泣、歡笑、驚訝,作為演出家,在公映時觀察他們的反應真是很有意思。
關於「千年女優」,在日本國內的訪談和互聯網上的留言感想中,觀眾對最後一句台詞意見頗多,但是海外的觀眾卻從沒有如此反應。或許這就是兩者之間比較大的差異吧。我覺得在日本,對最後那句台詞是毀譽參半,而這也在我的預料之中。(譯註:台詞內容——「だって私、あの人を追いかけている私が好きなんだもん」,意思是「因為我真正愛的,是一直在追尋他的我自己啊。」)
似乎反方認為千代子「太任性隨意」、「太自戀了」。這句台詞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之所以將它放入劇中,是有著重要意義和明確意圖的。
個人認為,現在社會的倫理和道德觀一直是搖擺不定的,特別是日本這種沒有一神教的單一神明的國家,社會規範的力量更加孱弱。在這種時代,便不得不強調個人的價值,因此我認為在如此狀況下,人會自然而然地採取自愛自戀的生存方式。過去在日本,自謙曾經被看作是一種美德,我也是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中長大的。可如今這套觀念已經行不通了,不僅如此,我認為日本的很多傳統文化元素已經變質,重視自我與個人的價值觀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6)您和夢工廠的合同情況如何?
我自己當然不可能去向夢工廠做宣傳。這件事多半是發行公司辦的。
「千年女優」目前還沒有在美國公映,最後的結果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我認為和夢工廠簽約是件好事,因為這樣就能讓更多的觀眾接觸到影片了。
(7)「Perfect Blue」描寫了對未麻的那種近乎變態的愛情,而本片「千年女優」則表現了千代子和源也之間純粹而又深厚的愛情。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愛情表現形式,您是如何為它們劃清界限的?在導演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是否經歷過這兩部作品中所表現的愛呢?
我認為變態之愛和純愛並沒有明顯的區別。比方說母親對孩子的溺愛,這對母親本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純粹的愛,但正是這種純粹反而會扭曲孩子的成長曆程,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變態。
至於我在真實生活中是否經歷過這樣的愛,那屬於個人隱私,恕我無可奉告。不過,要說到我和作品之間的關係,那確實是有過類似的愛情經歷。我對作品的態度,既可以說是變態也可以說成是純粹吧。我並不認同「工作和私人生活要分開」這個觀點,工作就是我的生活,生活也是一種工作——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或許有人說這就是變態,或許也有人會說這是一種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但不論他人如何評價,我還是會按我自己的意願繼續走下去。這也不是什麼對錯的問題,人各有志嘛。
(8)「千年女優」的所有出場人物都被置於同一視點之下。也就是說,每個出場人物都在追求年紀更大的人物。
攝影師(井田)→導演(立花)→女優(千代子)→畫家→政治觀點(歷史)
除了攝影室之外,所有人都對年紀比自己打的某人/或者某件事物抱有愛意,由此也讓觀眾感受到了「無果之愛」(無盡的追求)的虛無悲涼。而這種「沒有結果」的宿命正是愛情的高貴也是痛苦之處吧。因此,我們想知道如果本片從追求年長者的觀點切換到看年輕人的視角,將會出現怎樣的情節呢?
比如,畫家是如何看待千代子的呢?
千代子對畫家一往情深,但畫家對她亦是如此嗎?
對千代子來說,立花是個怎樣的存在呢?
立花對千代子表明了自己的愛慕之心,而片中卻並未讓千代子說出她對立花的感情。
被愛之人(畫家、千代子)對追求者的感情是如何設定的呢?
那個被稱作鑰匙先生的畫家和千代子二人分別對千代子和立花的感情想法如何如何並不該由我來回答,這應該交給觀眾們去思考。一般來說,被愛的對象不一定也對追求者抱有同樣的感情,在「千年女優」中亦是如此。
只是,片尾在醫院的一場戲中,千代子親口說出了自己對立花的看法。也可以說這段劇情證明了千代子和立花的關係最後還是有了重大的變化。在之前的劇情中我也對立花與千代子之間那種物理上和心理上距離的變化做了細緻的描寫,希望您能注意到這些部分。
此外,在「千年女優」一片中追求者與被追求者之間的關係,也清楚地反映出我與「自己理想中的作品」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完全理想的作品,是我自己永遠無法抓住的東西。
在創作的過程中,作為作者的我自己也產生著變化。但凡抓住了一個點子,又向理想前進了一步之時,那原本的理想也隨著我的變化而成長了。因此,理想這東西永遠是夢裡溫柔鄉。
儘管我大概永遠無法夢想成真,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不斷追尋理想的態度。
(9)本片出場人物之間的摩擦主要源自「代溝」(如千代子和母親、千代子和詠子等等)。這是否來自導演您自己對於代溝問題的體驗和經歷,從而影響了影片呢?
若真是如此,能請您談談這些經歷嗎?
「千年女優」中的代溝問題是我特意加入的。
不過也並不是說我原封不動地將自己的經驗照搬到作品中。
無論是誰,都能時常感受到代溝問題的吧,我也不能免俗。我總是覺得老年人古板陳腐,也總是覺得年輕人愚昧無知(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吧。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智慧良識、年輕人則擁有老年人已經失去的銳意和熱情,我認為兩者若能夠重視相互溝通,便應該能豐富彼此的價值觀。
正因為如此,我才要在作品中嘗試去恢復這樣的互補關係。
(10)片中只有那個年輕攝影師並非自願參加拍攝的工作,他只是在完成自己的義務而已。您是在通過這個設定來批判現代日本年青一代漠視傳統事物的態度嗎?
這並不是批判。只不過是由於我所知道的很多年輕人其實就是如此,但我也不是在下什麼好與不好的定義。
過去我自己也是這樣一個年輕人。只是現在上了些年紀,便經常後悔當初自己對於「根」(歷史與文化的背景)的認識不夠積極。但也正因為如此,我並不想將這個想法強加給年輕一代,我覺得即便強制他們這樣做,也只能造成反感與反抗罷了。
(11)在橫田正夫先生的訪談中,提到「瓦礫」象徵著導演您從學生時代向著社會人的世界轉變時,價值觀的劇烈變化。那麼當時您是「完全粉碎拋棄」了怎樣的價值觀,又接受了怎樣一種「新的價值觀」呢?
在不涉及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我可以說,當我換了一個角度去看以前那些我鍾愛和為之感動的畫作、漫畫和電影時,當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品評以前這些作品中描述的價值觀和感情時,我明白了一件事:它們並非我之前所想像的那樣值得鍾愛。情況應該就是這樣。雖然我不想就這個問題過於深入,但我當時確實意識到以前我創作的那些畫作與寄托在其上的價值感和努力方向實際上是沒什麼意義的,也就是說,我之前的價值觀崩潰了,成了一堆瓦礫。至於之後產生的「新的價值觀」,我想您如果看過我在那之後創作的「MEMORIES/她的回憶」劇本、「Perfect Blue」和「千年女優」的話,應該就會明白的。
(12)在「千年女優」中,導演將瓦礫與再生、與死亡和新生集合在了一起。您曾在橫田先生的訪談中說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您的影片確實具有極強的創造力,那麼這些電影是不是在「瓦礫/破壞」中涅槃而生的呢?
我覺得您在重複之前的問題,所以略微換一個角度來回答吧。人的成長曆程說白了就是重複死亡與再生的過程。之前積攢起來的價值觀無法適應新的局面時,便要把它徹底摧毀重新鑄造,之後遇到更新的局面又無法適應……就是這樣一種反覆的過程。
但是,所謂再生並不是把舊事物轉化成完全不同的東西,而是在過去的積累和個人的經驗基礎上的再生,這個過程決不能脫離過去的歷史。
比方說從瓦礫中再生吧,那也並不是憑空的無中生有,而是將殘骸重新加以利用並組合成另一種東西。
因此,即便是新的價值觀,其成分也是過去自己所積累的那些東西。當然,其中會加入一些新事物,也會拋棄一些舊的東西,但我認為構成它根本要素的成分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13)在「千年女優」中您著重展現了「墜入愛河」的火熱感情(愛上某人並春心大動。也就是說這屬於未經世事的年輕人的初戀,只是一種愛戀而稱不上「愛情」,或者可以說是不成熟的「戀愛」的狀態),您為什麼選擇這種不成熟的戀情,而不是去表現更為成熟的愛情呢?(後者指的是夫婦一起經歷風雨磨礪仍不離不棄這樣成熟的愛)
起初,我在創作時並沒有選定某個想要表現的特定主題,只是隨時把自己覺得有趣的點子加以擴展,於是作品的中心主題自然而然就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成型了。要是一開始就選定一個特定的主題去做,那麼作品就會變得古板而充滿說教意味,多半會弄得魅力大減。所以說呢,「千年女優」所描寫的那種並不成熟的愛、那種青澀的戀情說不定是源自我當時自己的心境呢。當然,如果您看過電影就應該知道,說是愛情也好戀情也好,與其說千代子對他人抱有某種熱情,不如說她實際上愛的只是自己。我不知道其他人對這個問題怎麼看,但我認為她的這種感情是凌駕於自私與任性之上的,是一種孤高而嚴肅的自我肯定。
(14)在橫田先生的訪談中,導演您將自己和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未麻和千代子做了比較。「PERFECT BLUE」中,您比較了未麻和您自己作為導演跨出的第一步;而這次在您獨立原作(劇本)的「千年女優」中,您通過比較自己和千代子來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創作感受。您也曾說過,這樣一種創作的傳承將會延續到下一部作品。那麼,您是如何看待下一部作品的?能否請您少許談談「東京教父」?
說到我想在「東京教父」中表現些什麼……這必須等到電影完成給您看過,您才能明白啊。這些東西要是能幾句話就說得清,那也不用去拍片子啦。
情節很簡單。故事發生在聖誕前夜的東京,混跡於新宿的三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垃圾場撿到了一個嬰兒,為了把她送回父母身邊,他們跑遍了東京。基本情節就是這樣,是一部輕喜劇。
三位主人公分別是:中年大叔、離家出走的少女、中年男同志。
雖說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卻過得像一家人。在尋找棄嬰父母的過程中,以嬰兒為契機發生了一系列奇蹟般的偶然事件。隨著故事的發展,他們與各自家庭原本已經喪失的羈絆也逐漸復活了。
無家可歸者正如字面意思所說,是沒有自己的家的。但是本片描述的並非僅僅是失去了「家」的人,我想著重表現的是,他們是失去了「家人」的人群。也可以說這是一部描寫他們與家人破鏡重圓的故事。
本片關鍵的理念是「家人」與「偶然」。
和之間的兩部作品不同,「東京教父」雖然並沒有劇中劇和夢想-現實的切換這些手法,但片中的劇情卻仍與客觀現實決然不同。我相信眼刁的核心觀眾能夠充分享受到這種多元劇情世界的樂趣。
影片預計會在2003年春季完成,但公映時間還未確定。
(15)導演您曾在另一次訪談中這樣說過——「千代子只能是一位女性角色,而絕不可能是男性。因為那些男性英雄總是企圖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歷史。依我看,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男人們總是想要證明自己在社會上的存在意義,他們只想做行動者,而從不安分」。對於這些觀點,能否請您詳細談談?您是如何看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區別的?
我覺得與其糾結於男性女性這個問題,不如拋卻性別的差異,去探討一下人類內心深處的男性傾向和女性傾向更合適。男性傾向是主動的,它傾向於通過推動人、物和事件的發展,以此來完成「切離」。所謂切離即是在分析和衡量的基礎上進行選擇。當你做出了某種選擇,就意味著肯定會有所捨棄。此外,要使用左腦右腦來區分的話,男性傾嚮應該是更語言化、理性化的,也就是左腦類型。
相對的,我認為女性傾向則是被動、接受性的。它並不做出選擇,而是將所有事物和觀念照單全收。它應該是較為感性而富有想像力的。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在內心深處都同時具有以上兩種特性,它們決定了人的行為模式。「千年女優」中的千代子顯然也是兼具男性傾向與女性傾向,並深陷在兩者複雜的糾葛中。
儘管千代子一直在堅持「尋找鑰匙先生」這件事,儘管這種追尋理想的行事方式可以看做男性傾向的一種表現形式(不過千代子之所以如此做,並非是受觀念和理念的驅使,而是出於感情原因,所以也可說具有較強的女性傾向),但同時這種行為也是欠缺理性、不考慮現實的,因此可以說是受了女性傾向的驅使。不過我覺得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她才能如此堅強。
要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發生變化,一旦女性傾向的影響衰退,那麼她在追尋理想的同時應該就會分出一部分精力去關注現實事務了。如果千代子開始對現實中的事情瞻前顧後,那這個跨越千年的故事就要胎死腹中了(笑)。
(16)請談談您和村井さだゆき先生的關係(譯註:原名村井貞之)。您對於自己和他合作製片的經歷感受如何?
「Perfect Blue」和「千年女優」這兩部作品的故事結構都很複雜,這種結構上的複雜性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夢寐以求的。
我覺得村井先生也是個喜歡通過結構來炫技的作家,因此這些作品應該也很對他的胃口。如果不是我們二人通力合作,那這兩部作品中複雜曲折糾結無比的劇情便不可能實現。
只是,村井先生和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人物描寫——或許說是對角色的愛都不太夠(笑)。所以在描寫「千年女優」中千代子那樣靈魂深處欲求無限的人物時,便感到力不從心了。
不過千代子這個人物,與其說她是現實的人,更不如說是一個各類傳說故事的主人公大集合更合適,她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因此說不定我們對她的不完美塑造才正是抓准了火候呢。因為我最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去描寫那些從頭到腳一股說教味道、看上去高大全其實假大空的角色。
(17)「PERFECT BLUE」和「千年女優」是正統的日式電影(我個人這麼認為),但同時也廣受國外觀眾的好評。您認為影片成功的關鍵在何處?
雖說我不太清楚兩部作品是不是都很成功,但你說它們都是正統的日式電影,這一點絕對沒錯。我認為這取決於語言的差異。
剛才我談到了男性傾向與女性傾向的問題,那麼這裡就再就這個話題說幾句。日語的主語在很多場合是很曖昧不清的,因此我認為日語是一種女性傾向較強的預言;而相對的,主語明確、說話時先給出謂語決定性結論的英語(也包括類似的義大利語、法語和德語等等)則是男性傾向較強、更具有理性的語言。當然,如前所述,在各自的語言和文化圈子裡,男性傾向和女性傾向通常還是較為平衡的。
我認為「Perfect Blue」和「千年女優」中現實與幻想的混淆與曖昧,還是源自我的母語——日語。
如果海外的觀眾對這種曖昧性特別感興趣,說不定也會對自己所處的男性傾向較強的文化圈子產生變革的願望,說不定會去有意識地挖掘和恢復文化中的女性傾向呢。不過這就是個比較大的話題了,文化論什麼的可不是我的專業,以上只是我的想像而已。
(18)近期日本動畫中開始頻繁使用動作捕捉技術,依我看,導演您也是率先使用這種技術的先行者吧。您為何會選用這項手法?它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嗎(在視覺上)?
您完全想錯了。我從不使用動作捕捉,也從沒聽說過其他日本動畫中曾用過這項技術。最多也只是參考錄像帶來作畫——即使是這種手法也很少有人使用。
「Perfect Blue」中的舞台表演場面是我們邀請了舞蹈教師親自來表演,然後將過程拍成錄像帶在作畫時參考的。不過這並不是一般所說的動作捕捉。
如果您覺得「千年女優」中角色的表演就像使用了動作捕捉一樣栩栩如生的話,那麼這全部要歸功於動畫員和作畫監督那千錘百鍊爐火純青的技術。
(19)您對當今的日本動畫產業和世界動畫產業怎麼看?
上個月(2002年11月)我被邀請去訪問了美國的夢工廠。夢工廠的動畫製作現場和我熟悉的日本動畫片場完全是兩個概念,那裡非常棒、環境也很優越。為了製作動畫,他們準備的精良設備和投下的巨額預算所打造出的製片體制讓我看得目瞪口呆。不過我也並不因此就會去羨慕那樣的體制和環境。我認為即便自己在夢工廠的工作室工作,也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實力吧。雖說他們的體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日本的動畫片場也有很大的優勢,我認為自己只有在日本的片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實力。
此外,夢工廠和迪斯尼關於動畫作品的方向與目的的想法與我們完全不同,對於動畫本身的概念,美國和日本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說即便都是做動畫片的,日本的動畫作品其性格就和其他國家的作品完全不同吧。儘管最近常有人說美國的電影業界也正在關注日本的動畫片,但我覺得實際上原因就在於日本的這些動畫作品,無論在格調還是目的這些方面,都是在美國根本沒人做的,我看今後那邊也不會有人去做這種類型的片子。而日本這邊也不可能按照美國的方式和理念去製作動畫。我想正是因為有如此明確的差異和區別,不同的文化之間才能夠產生相互刺激和影響吧。
就我個人來說,如果能從海外拿到巨額的資金,然後以此在日本的動畫片場製作動畫,將會是一件令人愉悅的好事。不過呢,我想到時候人家既然已經砸了大筆的鈔票,那自然也要對作品的內容橫插一手了吧。雖然現在我的工作環境非常艱苦,但對目前手裡動畫片的工作節奏和狀態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見。還是多注意注意如何在當前的環境下做到最好吧。
(20)雖然義大利的動畫產業規模很小,但現在有很多看著動畫片長大的年輕人也夢想著成為動畫導演和動畫劇本作家。您能給他們一些建議嗎?或許這有助於他們成長為優秀的專業人才。
動畫製作並不僅僅依靠作畫能力,你必須兼備捕捉動作細節的觀察力、影像技術與感受力、還要能把握人的內心、將這種掌握能力轉化為演技的能力、還要具備構思故事的能力,此外你也必須抱有旺盛的求知慾望和不斷開拓的態度。要是你只想做哪些爛大街的平庸動畫,那以上這些才能倒是無所謂。但如果你希望做出些有意思的東西來,那麼就從懷疑一切開始吧,懷疑你以往擁有的那些常識!至少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笑)。
(21)儘管「千年女優」是一部低預算的作品,但作品的質量實在是很高。單看預算我們完全想不到作品會如此優秀。您是怎麼變不可能為可能的?
沒有別的理由,這全是靠了我們優秀的工作人員。
「千年女優」最早的預算是一億三千萬日元,最終製作費用也不到兩億。這在日本的動畫電影作品中應該說是最低限度了。
您認為「千年女優」是一部優質的作品,這讓我倍感光榮。儘管預算很少,但為了克服這一難關我也想了很多點子。從策劃定案開始到構思、劇本、分鏡的製作方式等等,也就是說從製作的準備階段我們便開始考慮到預算的限制,絞盡腦汁想要在作畫階段將效率提升到最高限度。說句極端的話,正因為有這樣的限制,製作過程才有意思嘛!
因為預算限制,我們不能讓角色的動作過多,因此便要考慮如何設計這些有限的動作、又該如何讓動作停下來。考慮到動畫人物的表現力主要在於從靜到動的變化,那麼無謂的動作反而就成了動畫中最為礙眼的東西了。
這可不是我的什麼奇思妙想,而是常年處於預算限制的嚴峻環境下,從而培養出來的日本動畫製作片場的特有理念之一。我只是將這些想法和感觸重組了一下以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在工作現場有一群贊同我這種工作方式的優秀工作人員,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日本的動畫演職人員——特別是很多實力雄厚的人士都富有職業精神,他們絕不是根據金錢收入的多寡來選擇作品的。這些人士選擇工作的標準是:作品能否發揮自己的實力?作品是否有足夠的魅力來吸引自己參與?
儘管我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對參與其中的動畫工作人員們來說究竟有幾分魅力,但我時刻儘力保證作品的質量,以免辜負他們的厚愛。對參加過「千年女優」和正在參與制作「東京教父」的那些優秀的工作人員嗎,我表示由衷的感謝。
單憑金錢是買不來技術與才能的,我的態度是:用智慧去克服預算低下的難題。
訪談:「東京教父」(04.7)
這是2004年7月,中國台灣媒體就動畫電影「東京教父」一片對今敏導演進行的訪談,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今 敏作品。
(1)您為什麼選擇「無家可歸者」作為本片的主人公?這三位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其原型人物?
三位主人公都是虛構人物,沒有參照現實原型。關於他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我和合作編寫劇本的信本敬子女士共同創作出來的。不過,儘管沒有現實原型,但這三人的設定都有特殊的用意,我特意讓他們「看上去像一家人」。儘管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但他們的關係卻有如家人一般。
「小花」可以說是一位母親式的人物,我將他設定為男同志,以此來強調這種母親身份的虛擬實質。但我又賦予他很多女性特徵,比如純潔的母愛,這使得他自然就具有了真正的女性氣質。
您剛才問我為何選擇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作為本片的主人公。的確,像這種給人帶來希望與夢想的電影和動畫,原本或許真的不適合讓流浪漢來擔綱主角。但我早在策劃本片之前,就已經開始關注無家可歸的人群了。
儘管是在富裕的當代社會,可還是不斷有人變得無家可歸,而他們又靠著周圍豐富的物質社會得以生存下來。這種狀況給了我一個靈感:或許正是這座城市在撫養著他們呢。
另一個靈感則是關於城市的自然崇拜,或許大城市的建築和道路中都宿有各自的靈魂呢。我將這些具有靈性的城市要素看作是一個「異世界」,因此主人公們所踏足的並非普通的城市,他們踏進的是一個與城市本體重合了的異世界。
這三位活像是家族姻親一般過著流浪生活的無家可歸者,由於撿到了一個棄嬰,所以想將她送回父母身邊。以這個劇情為主軸,他們被一系列奇妙的偶發事件拖入了「異世界」,在那裡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和時間,逐漸的,他們與家人、與社會之間的羈絆慢慢地復甦了。在整個過程中,「東京」這座城市可以說是第四位主人公,祂在整個故事中一直注視、看顧著他們。
無論是拍攝本片時還是現在,日本始終處於經濟低迷的時期,我認為這使得全社會的人們都喪失了活力而變得了無生氣。無家可歸者的增多也是經濟狀況在社會現實中活生生的投影,因此我決定讓他們在本片中擔綱主角,通過描繪流浪漢們恢復生活勇氣與活力的過程,來激勵廣大觀眾,哪怕只起到很小的鼓勵作用那也是好的!實際上,我們這些主創人員通過製作這部影片,也獲得了鼓舞與活力呢。
在「東京教父」一片中,我並不想將無家可歸者看作是弱者、不幸的代表或社會的包袱。與其把他們等同於現實存在的無家可歸者,不如將他們看作是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軟弱」與「悔恨」的象徵更合適。
無家可歸衣食無著的他們過去都曾有過熱切輝煌的人生,而如今生活中的亮點都一一離他們而去。他們的不幸並非無家可歸,生命的黯淡和光鮮不再才是真正的痛苦。我認為重拾生命的光明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幸福,本片的內容正是要向大家展現救贖的過程。
(2)您想通過本片向觀眾傳遞什麼信息?
我認為您看了我上面的回答就應該很清楚了。
(3)您的上一部作品「千年女優」以「戀情」為主題,劇中充滿了兩位主人公擦肩而過的場面。本次作品的主題是「父母之愛」,和前作一樣有很多擦肩而過的劇情。不過,對於「命運」與「因緣」,您是怎麼看的呢?
無論是「命運」還是「因緣」,都不是個人的力量和意志所能左右的東西。出現在「東京教父」中的種種「偶然」亦是如此呢。在現實中,人經常會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哪怕一點改變。不過,儘管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和身邊的許多事件,但事情發生後該如何應對,便取決於我們個人的意志抉擇了。與其對著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態哀嘆,更重要的是多花些心思去想想該怎麼處理眼前的既成事實。
「命運」、「因緣」和「偶然」既無法預測,也不能逃避,你必須接受現實。人對既成事實的應對方式卻能夠改變未來。我希望通過三位主人公傳達我的一個理念,那就是:哪怕天崩地裂,也要殺出個黎明!
(4)三位主人公中您最喜歡哪一位?請說說理由。
這我倒說不出。三個角色我都很喜歡,不過最令我心動的是「三人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三人是一個整體,對我來說三人就像是一位角色,缺了誰都不行。不過硬要我挑一個的話,那大概是小花吧?
這和我之前的回答多少也有些關聯,比如故事的基調是塞翁失馬,幸運與不幸只是一線之隔,幸運的面紗下很可能潛藏著不幸,表面的不幸也很可能孕育著幸福。說到底,一切都取決於人面對現實的態度,所謂諸行無常。
我覺得這種「搞不清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的感覺真是絕了。我希望本片的世界觀能平靜地包容這種二律背反的事物。本片中的幸運與不幸簡直是渾然一體,在偶然事件的促使下散發出燦爛光芒並相互影響碰撞。同樣的,小花被描繪成一個「不知是男是女」的人物,也就是說,他的身上共存著男性的一面與女性的一面,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物切實融入故事之中。要是缺少了小花,這個故事也許就講不下去了。
(5)嬰兒的名字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Holy Night」這首讚美歌在日本譯作「きよしこの夜」(聖潔清明夜)。我根據其中的「「きよし」(潔凈、聖潔、清潔)給嬰兒取名為「清子」,除此以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其實原本覺得用「聖子」更合適,不過漢字和假名總是對不上,所以就按發音還是叫「清子」了。
(6)在本片中,您通過一個嬰兒的出現將三個主人公過去的生活展現給觀眾看,您為什麼選擇這種演出手法?導演您是否覺得相對於展望未來,揭示角色的過去經歷是否更為戲劇性並且更具感染力?
並不是這樣。總的來說,我不喜歡糾結於某個人物的家長里短,因為這種劇情實在是無聊透頂嘛。人物的往事說到底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並非是觀眾眼前正在發生的事兒,因此最多也只用來對出場人物做一些說明介紹。而「人物介紹」又有什麼好拍的呢?
我在「東京教父」中描述出場人物的往事,一方面是為了介紹和說明人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挑明他們在劇中種種行為的肇因。這些與劇情的進展同步出現的往事總是將故事帶入新的發展。
其中一個典型的事例便是銀叔捏造出來的往事。銀叔編造了自己的悲慘過去並對小花傾訴,目的就是希望對方能夠憐憫自己。儘管謊話很快就被揭穿,但這次穿幫卻推動了銀叔在現實中的進展。因此三位主人公的往事之所以會出現在劇中,是因為我原本就計劃在他們各自的敘事結構中同步展現當前劇情和過去的事件。
(7)您最近的兩部作品都是自己執筆劇本的,請問這其中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千年女優」和「東京教父」都純屬我個人的原創作品,因此很難與劇本作家或其他創作者共享世界觀,作為原作者,必須由我來寫出自己意圖表現的作品氛圍。不過話雖如此,我原本也是不想獨自執筆劇本的,這是由於我希望在一部作品中盡量保證多種視角。雖說也有人喜歡用獨特偏執的視角拍攝更加極端的作品,單就我來說,還是希望通過多視角來更深入的探討作品,以便製作出富有多樣性的影片。
(8)在「Perfect Blue」、「千年女優」和「東京教父」這三部動畫電影中,您最喜歡哪一部?
我執導過三部動畫電影,還有已經在日本國內全部播映結束的電視系列動畫「妄想代理人」(共13話),加起來一共4部作品,對我來說,每一部作品都非常重要且難以忘懷。我並不特別偏愛其中的某一部。如果沒有「東京教父」便不可能拍出「妄想代理人」,要是沒有「千年女優」,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東京教父」了。對於我來說,重要的不是單部作品,而是系列作品的傳承與發展。
不過,在我至今為止的作品中,我認為「東京教父」的創作質量最高。就這點來說,這部影片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9)導演您曾經執導過「Perfect Blue」,這部具有變態驚悚要素的作品在動畫片里也是較為冷門的題材,但您還是獲得了成功。那麼接下來您準備挑戰哪一類題材呢?
想做的真是太多了,但動畫作品並非我一人之力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來的。因此我在進行策劃時,必須了解和考慮到製片人、演職人員、廣大觀眾和社會動向這些自己身邊的現實要素。
SF和機器人題材、老人與兒童共同演出的幻想題材、少年冒險題材、青春題材、中年夫婦的危機等等……我的腦袋已經被諸如此類的點子塞得滿滿的了,今後或許還會蹦出什麼新的點子來。到時候我會根據自身和身邊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一個適當的題材作為新作的主題。
(10)您是否準備製作一部新的動畫電影?
現在我剛剛著手準備一部新的動畫電影。我只能告訴您,那是一部關於「夢」的作品,其餘的目前無可奉告。不過,後年就能公映了,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麥浚龍執導電影《殭屍》?
※《泰坦尼克號》中為什麼 Rose 在失去 Jack 後還能在後來的生活中過得那麼幸福?
※有哪些導演的音樂品味好?
※有什麼好看的喪屍片值得推薦?
※是否曾因一個鏡頭或一場戲提升了對一部電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