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看上去很先進的事物其實早就發明了?

相關問題: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實際發明時間很晚?


本答案是這個答案的子集:有哪些看上去出現的很晚的事物實際上早就存在? 這個答案包含了一些非科技發明;例如首次橫渡大西洋飛行,北極圈穿越,整容整形術,城市規劃等等。

統計學檢驗星座理論研究起源於19世紀末:星座(占星術)的科學根據是什麼?

車床是車刀固定,工件旋轉,中國古代確實空白,但是工件固定,刀具旋轉的機械加工先秦就有。呂不韋的軍工廠,兵器精度已經達到了0.1毫米。傳統機械工藝,磨削精度最高。出土的秦國箭鏃,有圓形磨痕,這說明正式藉助於旋轉磨削,箭鏃才有很高的精確度,因為不同於刀劍,精度對箭鏃的命中率影響極為關鍵,所以標準很高。

船閘,多用於運河,在通過兩段有落差的水位之間,可以關閉一段航道,待水位慢慢降落到與新航道相同的時候,開一段使船通過。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就已應用這一技術,而在西方,最早的船閘僅出現1375年的荷蘭,1481年的義大利。


玻璃、中國西周時期人工製作玻璃,出土文物已經有玻璃器皿。而至於天然的火山岩漿玻璃,早在史前石器時代就已經使用了。

瑞士出土公元前六世紀人工玻璃手鐲

瑞士出土公元前六世紀人工玻璃手鐲

車床,早期的木質車床產生於公元前1300年的埃及,比如下圖1568年德國作坊車工畫。而鑄鐵車床於17世紀,這裡有個關鍵因素,在於車床動力。鑄鐵車床不論是動力還是速度,都不是人力所及的,所以這時開始用水力驅動車床。再晚些時候,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工廠車間上空有一根不間斷動力旋轉的天軸,所有機床都利用天軸進行帶傳動。


剖宮產手術,確切記載的第一例在1500年,瑞士一個叫Jakob Nufer的屠夫,其妻子難產。於是用自己閹豬的本領在老婆身上實施剖腹產。跟歷史上因難產而死被迫剖腹取嬰兒不同,Jakob的手術異常成功,妻子不但存活下來,幾年後還順產了一胎。媽媽存活,而且生殖系統也未破壞。


電梯(升降機)最早出現公元前三世紀,水利驅動。1850年代歐洲大量使用蒸汽機電梯,並用在公共建築上,尤其是因為帕斯卡水壓定律的發現,原始的液壓系統可以理論上無限大增加動力。圖為otis公司1853年產品展示

航空公司,民用公共航空,起源於1909年德國。1935年開通美國至中國航線,1939年開通英美航線。

城市給排水系統,主要是排水系統管道,下水道3000年前就有了。給水系統晚點,19世紀末自來水才進入家庭,但是中世紀開始,類似現代自來水的城市飲用水系統就出現了,不過是公用的,一個水龍頭,吐的也是泉水。


計程車,最早的租車服務拜占庭時代就有。比較接近現代商業計程車模式的主要開始於中世紀,1637年一個叫Nicolas Sauvage的車把式,第一次在巴黎一家高級旅館面前,停了20輛馬車,為遊客提供計程收費。之後迅速興起,1703年,巴黎警察被迫採取taxi准入制度,並為計程車編號上牌。電子計程器就晚了很多,直到1891年。

1637年倫敦的計程車排隊接生意了

1637年倫敦的計程車排隊接生意了

城市軌道交通早於火車,1830年代歐美同時出現,也就是有軌電車的前身,不過是馬拉的公交車而已。

潛水艇,1624年首次製造,美國獨立戰爭中首次用于軍事行動。第一個非人力驅動的於1860年代被法國人用一次性壓縮空氣解決,1870年代英國人首次加入蒸汽機,浮上來燒水充氣,潛水後利用餘熱餘氣。

3D電影,1930年Lumiere兄弟(也是電影發明者)開始用異色眼鏡製造3d效果,1950年代美國3d電影達到商業高潮,此高峰至今未被超越,下圖是1951年電影院。


視頻電話,1927年美國ATT公司進入實驗階段,1936年德國產生了一條柏林萊比錫之間的公共視頻電話線路。

觸屏平板電腦,也就是pad前身,1987年Linus Technologies推出,賣了1500台左右。

支持手寫識別

支持手寫識別


就是體積略大


其實平板電腦在80年代還很小眾,pad產業真正的繁榮實在2002年,這時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加公司大量生產平板電腦。只是那時中國連筆記本甚至台式電腦,都還沒普及,經濟實力還僅僅與義大利這樣的笨豬國家打個平手,所以當時的新潮並未走進2002年的中國。

類似問題:
有哪些 19 世紀出現的科技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還在使用?

拿破崙時代的炮兵究竟數學要多好?


觸摸屏比滑鼠誕生的早,虛擬現實在半個世紀前就有了。

沒圖說個XX,Ivan Sutherland 說「要有圖」。

當然這個故事主要講的不是觸摸屏,而是圖,計算機圖形。


計算機圖形學之父 伊凡·蘇澤蘭_百度百科

來來來,搞UI搞HCI搞CG的來拜拜這位祖師爺。沒這位爺,電腦上不會有圖,也不會有圖形界面,更不會有什麼觸摸屏。

Sketchpad 1963年(電阻屏電容屏電磁筆統統跪下)

50 年前,Ivan Sutherland 向 MIT 提交的博士論文中介紹了自己編寫的計算機程序 Sketchpad。那是第一個圖形化的計算機程序。Ivan Sutherland 也因此成為圖形界面的始祖。

Ivan Sutherland 使用的計算機是 TX-0。當時,計算機仍然是命令行界面,使用的是打孔卡。滑鼠仍然沒有被發明。在這種情況下,Ivan Sutherland 做出了第一個圖形化的程序。通過Sketchpad,他可以用光電筆在電子管顯示器上作圖,許多操作類似於今天的 AutoCAD 和 Adobe Illustrator。這個程序已經有了初步的圖像介面的概念。Sketchpad 直接導致了 Douglas Englebart 的 oN Line System 的誕生(包括世界上第一個滑鼠,超鏈接,甚至視頻會議),並因此影響到隨後產生的各種圖形界面。

計算機圖形界面的產生,是人機交互歷史上的一個飛躍。人和電腦之間就以圖形的方式真正建立了關聯,這就是後來的「界面」(Interface)

其實這位爺也是虛擬現實領域的奠基人,這種黑科技在半個世紀前就有雛形了。

Sketchpad的成功使Sutherland順理成章地進入了DARPA的研究人員名冊,並在1964年成為DARPA的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在那裡,他繼續研究人機交互的模型。他在1966年離開那裡,到哈佛大學擔任電子工程專業的副教授。
在哈佛,Sutherland研究了許多在DARPA萌發的想法,尤其是通過把用戶放入計算機生成的三維世界中進一步集成人腦與計算機的可能性。Sketchpad使得人手在顯示屏幕上設計世界成為可能;現在,Sutherland提出把人融入到那個世界中。這一方案的實現是通過在戴在用戶頭上的雙目眼鏡內的小計算機屏幕上放映圖像而完成的——這就是第一台頭盔式顯示器。這就像在1968年的一篇論文("A Head-Mounted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中寫到的:「...將向用戶提供一種你移動它也變化的透視圖景。」

理論很完善,現實很骨感。哦不,確切的說現實一點也不骨感,是豐滿的讓你扛不住。


專門設計的頭盔的重量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用來跟蹤用戶的視線以反饋給計算機的設備也太重了。這就需要在牆上或天花板上安裝一套裝置,用來弔掛著頭盔顯示器。Sutherland的第一台頭盔顯示器很快就贏得了一個綽號「達摩克利斯之劍」,它通過一個巨大的、看起來很危險的吊臂懸掛在天花板上。當用戶改變他們的頭的位置時,吊臂關節的移動就傳輸到計算機中,計算機則相應地更新屏幕顯示。

Sutherland的頭盔顯示器中的雙目顯示器提供了一個三維情景。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實現顯示圖形的實時化。為此,Sutherland和他的助手開發了幾種其他的系統,如剪輯驅動、矩陣乘法器和向量生成器。把它們與頭盔顯示器結合起來,這些元素形成了一個集成的系統,就可以提供一個虛擬的無縫的世界。

——————————————————————
1988年,享有「計算機圖形學之父」美譽的Sutherland成為當年的圖靈獎獲得者。除了圖靈獎以外,他還是美國工程院茲沃里金獎的第一位得主;1975年他被系統、管理與控制論學會授予「傑出成就獎」;1986年IEEE授予他皮奧爾獎;ACM除授予他圖靈獎以外,1994年又授予他軟體系統獎,並早在1983年為紀念計算機圖形學的先驅考恩斯而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獎項時,就把第一個考恩斯獎授予了Sutherland……這眾多榮譽充分說明了他在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體系結構和邏輯電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現如今這位老子依然奮鬥在業界的最前端,現為Sun公司研究員和副總裁。
對了,面向對象編程的概念也是這位老爺子創造的。


1956年,考古隊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發現了先秦虢國的一處墓地,在墓地遺址發現了很多青銅器,包括幾件青銅鏡子,其中有一面類似鏡子,但是:


鏡面不水平的,而是凹面的,直徑為7.5厘米,大小、外形非常點像今天的【茶杯蓋】,


如下圖:

當時考古隊並沒有很重視,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寫的《上村嶺虢國墓地發掘報告》中,學者許壽晉(1959)對該青銅器,只用了短短兩句話說明,稱其為【弧面形器】:

【茶杯蓋】的清晰圖如下:

無獨有偶,1995年陝西周原考古隊,在扶風姚家村墓地,也發現了相同造型,尺寸差不多,但花紋樸素的青銅器皿,當時,考古隊也搞不清這個像【茶杯蓋】的東西是幹什麼用的,他們也不知道
1959年三門峽虢國墓地也出土了造型相同的【茶杯蓋】。


(1949年以後,中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基礎設施建設,古代墓葬大量出土,出現了很多改寫歷史、震驚世界的先秦青銅文物。也就是這個陝西寶雞考古隊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利簋】:記載了古今文獻都經常提起的【武王伐商】。【何尊】:至今所見最早【中國】稱呼,也即所謂的「宅茲中或」。)


這個像【茶杯蓋】,相比其他大型青銅器毫不起眼,沒有銘文,鑄造工藝普通,很容易疏漏,但偏偏就有人不肯放過不起眼的細節,其中有一個考古隊員對著這個東西冥思,突然靈機一動發問:

1、這種東西如果是鏡子,影像是倒立的,它應該不是鏡子?

(光學原理:當物體與凹面鏡的距離大於焦距時,在物體同一側得到倒立實像。若小於焦距,是放大虛像。可見凹面鏡是不適合當鏡子的。)

2、是不是類似太陽灶,用來聚光取火的?

3、如果是,凹面應該是非常光滑的,只不過在地下經過幾千年,生鏽了?

4、如果是,凹面和背面金屬成分是不一樣的,以當時人掌握的冶金技術來看,曲面應該是錫的含量較高?


5、如果是,古代應該有一種金屬曲面拋光技術?


6、從背面的穿孔來看,應該是穿繩子用的,從器型大小來看,應該是隨身攜帶?

7、如果是隨身攜帶的,又不像裝飾物,有無可能是一種工具?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考古隊就請教了光學專家和冶金專家,並按照尺寸複製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凹面鏡子,在陽光下,僅僅用了3-5秒鐘就點燃了宣紙:

冶金學取樣分析數據:

完全與考古學者推測符合,凹面青銅中錫的成分達到近三分之一以上(一般青銅器只有10-20%),比一般青銅高出十幾個百分點:


古人利用了金屬【錫】易反光的特性:

【茶杯蓋】的光學實驗的數據:


【以上數據引自:《文物》期刊雜誌論文《周原出土西周陽燧的技術研究》】.


這時候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先秦古籍《禮記》、《考工記》、宋代《夢溪筆談》中都記載的【陽燧】,或者叫【金燧】。文獻中記載古人使用細沙、獸皮、茸等材料摩擦進行曲面拋光。

【陽燧】到明清時代,已經很鮮為人知了。清代的文人士大夫看到文獻記載,有的不相信,有些認為是【琉璃】做的。民國時代的李大釗,有過一些模糊猜想。

我們來看傳世文獻的記載:

《周禮?考工記》:攻金之工:「金錫半謂之鑒燧之劑。」鄭玄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鑒亦鏡也。凡金多錫,則刀白且明也。」言銅鏡中含錫多,則鏡面光亮。

《考工記》和鄭玄說得很清楚:【銅鏡中含錫多,則鏡面光亮。】

《夢溪筆談》:陽隧面窪, 向日照之, 光皆聚向內, 離鏡一二寸, 光聚為一點, 大如麻菽, 著物則火發, 此則腰鼓最細處也。

沈括的文字描寫,完全對應上圖:光經過凹面反射、聚焦路線就像【腰鼓】,焦點大小如【豆子】。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蠻、明燭,共明水。」鄭玄註:「夫遂,陽遂也。」

《禮記?內則》:「左佩紛帨、刀、礪、小觸、金燧。」鄭玄註:「金燧可取火於日。」

《釋文》「燧,音遂。火鏡。」可見金燧為日常所用之物,故佩於身。

周代官職【司烜氏】就是掌管火種的,陽燧確實是佩戴在身上的。【司烜氏】隨身攜帶兩種取火工具,【陽燧】在晴天使用,【木燧】在陰天使用。


以上文獻和文物的二重證據,結合光學、冶金學、製造技術的分析,證明了考古學者的猜想完全正確! 在這以前,人們一直都以為這種東西是就是一種銅鏡。儘管從先秦到唐宋的各種文獻都有記載:古人聚光取火。

編寫《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都沒有注意。
這個發現完全改寫了技術史!

西方文獻記載最早聚光取火,用於燒壞羅馬戰船的是阿基米得(相對於中國西漢),第一個做成凹面金屬鏡取火的是17世紀的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

----------------------------------------------------------------------------------------------

PS:

恕我孤陋寡聞,有網友反映探索頻道節目《流言終結者》已經證偽了阿基米德利用凹面鏡聚光無法燒毀羅馬戰船,很有可能是一個訛傳,那麼,中國陽燧的光學取火的方式,要比西方早兩三千年。

其實陽燧出土了很多,但不知道,都以為是銅鏡,從西周陽燧的普遍程度和嫻熟運用,因為已經精密到聚光成一個黃豆大小的點。我們可以推斷陽燧出現也許還要早。

我覺得「陽燧」之所以「逆天」,是因為這種抽象的思維方式:對金屬特性和光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是非常了不起的創新,三千年前的黑科技!!!!

我們知道現在光學史、科學史基本上都說是墨子是最早用實驗法:小孔成像,指出光是沿直線傳播,那麼,墨子為東周人,但西周古人比墨子還要早,所以這是改寫科學史的。

教科書應改一改了!!

新莽青銅卡尺也是改寫計量史的文物,從科學角度來說,只是尺的「變體」,一種重新組合,無論是【理】,還是【工】,難度都比不上【陽燧】。
-----------------------------------------------------------------------------------------
關於各位知友提到文獻中記載的【陽燧】的姊妹:方諸,如:

《淮南子·覽冥訓》:「夫陽燧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

其實就是類似「承露盤」一樣的冷凝取水工具,古人五行陰陽思想的根深蒂固,「取露於月」就是古人的附會,因為古代經學家註解所說不一,這個東西也曾經困惑過很多學者,這裡就不多談了,有人提問再另文再論。

-----------------------------------------------------------------------------------------------------------------

參考資料:

  1. 介紹【陽燧】的視頻

陽燧—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0MzA3MDQ=.html

2、許壽晉(1959),《上村嶺虢國墓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3、曲面鏡: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2%E9%9D%A2%E9%8F%A1

4、楊軍昌. (1997). 周原出土西周陽燧的技術研究. 文物, (7), 85-87
.
5、《周禮 冬官 考工記》:http://ctext.org/rites-of-zhou/dong-guan-kao-gong-ji/zh

6、《夢溪筆談》:維基文庫----夢溪筆談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說幾個家電

1. 桶裝飲水機:英文Bottled water cooler,100年前就出現在美國,但需求量並不高,到了80年代塑料普及後整體需求才上去。當年是玻璃做的水桶,


當年的廣告

下面這是一張1919年美國華盛頓的打字辦公室的照片,

下面這是一張1919年美國華盛頓的打字辦公室的照片,請點擊看大圖,注意右二女士的身後的飲水機

2. 冰箱:1834,美國人雅可比·帕金斯的發現導致了冰箱的發明。蘇格蘭人約翰·哈里森發現了冷卻效應,到1862年,他的第一批冰箱就上市了。而德國工程師卡
爾·馮·林德在1879年製造出了第一台家用冰箱。但在20世紀20年代電動冰箱發明出來之前,冰箱並沒有大規模進入家庭。而普及是在1920年的美國。(wikipedia)實際上是1920年代的氟利昂的開發促進了冰箱的大規模應用。

20年代的冰箱是這個樣子的

3. 微波爐:1947年第一台商用微波爐就已經出來了,叫做Radarange,這玩意長這樣


湊個趣。截至寫作時間為止,估計沒有比這個更早的了。以下正文。

拜現代社會滿街走的碼農所賜,現在估計很多人都知道這麼一段程序:

float Q_rsqrt( float number )
{
long i;
float x2, y;
const float threehalfs = 1.5F;

x2 = number * 0.5F;
y = number;
i = * ( long * ) y; // evil floating point bit level hacking
i = 0x5f3759df - ( i &>&> 1 ); // what the fuck?
y = * ( float * ) i;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1st iteration
//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2nd iteration, this can be removed

return y;
}

這是一段據說來自quake 3源代碼的函數,功能是計算平方根。這段程序特別神奇的地方是,他比公版平方根函數要快得多,基本上迭代一兩次就能得到很高的精度;而更為神奇的地方是,這段程序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全是因為一個看上去很像胡說八道的怪數。
請看程序中注釋裡面寫作what the fuck讀作我艹發生了什麼那一行。0x5f3759df這個16進位32位數就是我們談到的那個怪數。想當年老夫在水木看到一個帖子想學習一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幾個程序是怎麼編的,看到此處就傻眼了。
不過今天我們不談這個怪數,談談這個程序是怎麼求平方根的。
平方根函數是不能用有限次加減乘除計算的。計算這類函數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我們中學裡學過的查表法,另一大類是以牛頓-拉夫遜法為代表的數值方法。
計算器不算,因為計算器一般使用的CORDIC演算法是這兩者的一種折衷。
一般來說介紹這個程序的文章都會重點介紹為什麼上面提到的那個怪數這麼有效,是怎麼算出來的,人們如何試圖改進而不得,以及如何考證出這個怪數不是如同傳聞所言來自著名程序員John Carmack,作者已不得而知,等等;至於程序使用的計算方法(即程序的主要內容),一般只是一筆帶過的說是牛頓-拉夫遜迭代。
上過高等數學的讀者可以知道,牛頓-拉夫遜迭代基於函數的泰勒展開,是微積分對數值方法的一大貢獻;而微積分是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分界線,等等。
親愛的讀者,把這段程序稱為牛頓-拉夫遜迭代是不錯的,因為這段程序使用的迭代方法是牛頓-拉夫遜法的一個特例;但是在英語文獻里這個方法一般叫做巴比倫法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指那個古巴比倫。這個程序使用的迭代求解平方根方法是古巴比倫人發現的。
生活在公元前21-17世紀的古巴比倫人。
紙都沒有,在泥板上寫字的古巴比倫人。
下面這張照片中是考古發現的一塊古巴比倫泥板,通稱YBC 7289泥板。考古學家認為這泥板中的內容是一個巴比倫學生的作業。


這片泥板上寫的東西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看見泥板中畫的是一個正方形。
正方形對角邊上用楔形文字標明了一些數字,這些數字的值上圖中有翻譯,分別是1,24,51,10。我們知道古巴比倫人使用六十進位,所以這條斜邊上的數是1+24/60+51/60^2+10/60^3。
翻譯成十進位,這個數的值約為1.41421296。對,就是根號2。
直角邊上的值是30,所以這位巴比倫學生算出斜邊的長度是42+25/60+35/60^2,約等於42.4263888。
古巴比倫人顯然沒表可查。剩下的可能是,他們已經知道了如何使用迭代法求解平方根。
這塊泥板的另一個標誌是表明古巴比倫人已經知道了勾股定理。在這個姓名早已不可考的巴比倫學生刻出這塊泥板的一千多年以後,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重新發現了這個定理。他的學生希帕索斯證明了根號2不是有理數,因此被畢達哥拉斯判決扔到水裡淹死。
如果古巴比倫人知道如何用迭代法計算平方根,一個合理的推斷是他們說不定也知道有無限不循環小數這回事。這是公元前21-17世紀。
印度人發明阿拉伯數字兩千年以前。
阿拉伯數學家解決一元二次方程問題的兩三千年以前。
牛頓-拉夫遜法發現三千多年以前。
有時候我想,某個姓名已不可考的巴比倫數學家發現這個方法以後,會不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會不會用當時先進的耕田技術,把他發現的這個方法命名為牛拉法?
在巴比倫人發現迭代法之後四千年,公元二十世紀,一個姓名已不可考的計算機工程師找到了一個魔數0x5f3759df,改進了這個方法,使得無論求解任何數的平方根,都可以在兩步以內達到四位以上的精度。
除了這個數,我們文章開頭裡提到的這個程序的其他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

參考文獻:
Chris Lomont, "Fast Inverse Square Root"
David Fowler and Eleanor Robson, "Square Root Approximations in Old Babylonian Mathematics:
YBC 7289 in Context
",
https://math.berkeley.edu/~lpachter/128a/Babylonian_sqrt2.pdf

//以下事後評論:
人來的不少,我很欣慰。

集中回答一下正文沒說清楚的問題。

集中回答一下正文沒說清楚的問題。
1. 有知友指出能計算平方根不代表就一定是迭代法。
的確,這個正文中說得不清楚。實際上正文中貼出的YBC7289泥板裡面的根號二很可能是查表所得。當然,這個表也是巴比倫人自己算出來的,不是得到外星啟迪的產物。學界認為巴比倫人掌握迭代法的證據請參看我的第二個引用文獻,裡面提到了記錄在BM96957和VAT6598兩塊泥板上的習題和題解,詳細說明了巴比倫人使用的逼近方法。這道題是專門講怎樣求正方形對角線長度的。
2. 有知友指出fast inverse square root 求的是平方根倒數不是平方根。
這個屬於我沒說清楚。實際上計算機演算法求平方根倒數和求平方根一般是用同一套演算法,先求平方根倒數再乘以原數得到平方根。兩者原理是一樣的,但是求平方根的迭代演算法中有一步需要使用變數除法,求平方根倒數則不需要。如果讀者有硬體演算法實現的經驗就能知道計算機算變數除法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比變數乘法要慢得多,而且電路結構更複雜。所以計算機迭代一般是算平方根倒數,這樣要比直接迭代算平方根快得多。
現在看來原文裡面寫四千年來就魔數法一個改進是不準確的,如評論所說寫的時候激動了。
3. 關於兩河文明究竟多先進。
其實老夫是個程序猴,並不懂考古。這篇文章的起源是五年前做混沌映射的FPGA實現的時候查到的。當時需要做cusp映射,需要用到平方根。熟悉離散混沌映射的朋友知道它對計算精度很敏感,硬體混沌發生器對運算速度要求不低,但是FPGA上又不可能做一個巨大的表來查。老夫頭疼了半天,最後被魔數法搭救了,中間偶然看到了迭代計算平方根的歷史沿革。所以如果有朋友想了解兩河文明的就只好抱歉了,真的不懂。
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留言評論。


1995 《無用的日本發明》



1916年的摩托車。。。

感謝大家的支持!最近又發現了一個好玩的。。。

出土的晉代俑。。。不得不說太酷了!


多謝 @楊個毛的提醒。巴格達發現的這個東西是電池的假說,已經被廣泛否定了。

所以下面的內容看著玩就好。

不是發電用品,至少,很不可能是發電用品。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說。

這三件東西,是在伊拉克的巴格達附近發現的:一個小罐子,一卷銅片捲成的筒,一根小鐵棍。起初被鑒定為帕提亞時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224年),但這個陶器的風格顯示為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40年)的。

Wilhelm K?nig提出一種假說,這是一個古代的電池,倒入酸性液體,可以產生電流。但此說被廣泛否定。

疑點如下(來自Baghdad Battery):
銅片無論和鐵棍還是和外界,都是隔離的,沒有產生迴路的路徑。
銅和鐵會產生氣泡,從而在電極上起到部分絕緣的效果。
銅和鐵能產生的電壓小於一伏特,太微弱了。

另外一種比較不那麼有趣的猜測是,這是一個保存宗教用品sacred scrolls(這個詞太中二我都不想翻譯出來了)的罐子。

雖然發電的假說很有趣,但牛13的假說,需要牛牪犇13的證據(休謨說的,原話是「沒有任何證言足以確定一個神跡,除非該證言屬於這樣的情形,其虛假比它力圖確立的事實更為神奇。」),所以這個說法我還是認定是錯的。

如果因為一件事很有趣就相信它,無視現實世界中不利於它的證據,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開始可能很爽,但早晚有一天,會錯過更有趣、更豐富的東西,因為現實總是比幻想更豐富的。我是這麼想的。


不說了,直接上圖吧。


北宋有一年災禍,百姓生活苦,有人建議禁止西湖富人歌舞活動,名臣范仲淹當時在浙江主政,不同意:說:富人舉行娛樂活動,要買窮人做的吃喝東西,要雇窮人抬轎子等體力活。禁止富人娛樂容易,但是會斷了很多窮人的活路啊……

反而大規模舉辦賽龍舟等等活動,周邊災禍情況很嚴重,但是杭州老百姓因為有事做,有錢拿,收到災禍的影響小。

總覺得這是凱恩斯主義的雛形啊

----------------------------------------------------------------------
謝謝各位的提醒,年代已經改為北宋,主要是提到西湖,就寫成南宋了。^_^


恩格斯老家,德國魯爾區山城Wuppertal的城市名片是Schwebenbahn——空軌

夾在城中的河上穿城而過,看起來很吊,坐起來左右擺得頭暈。

夾在城中的河上穿城而過,看起來很吊,坐起來左右擺得頭暈。
查了下維基百科才知道是1901年就建成了,一百一十多年歷史了。

……好吧其實也沒多久,恕我少見多怪,當時還是挺吃驚的

……好吧其實也沒多久,恕我少見多怪,當時還是挺吃驚的


其實打火機已經有500年歷史了,你們能想像嗎?打火機的歷史遠比火柴、雪茄、捲煙的歷史長的多!最早的打火機圖紙出現於1505年紐倫堡一位貴族私藏的手卷中,而打火機的設計者極有可能是列奧納多· 達芬奇!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打火機誕生了250多年才出現雪茄,大約4個世紀後才出現捲煙,在此之前人類發明打火機是幹什麼的?

看到了@punishment的答案之後又想到一個古巴比倫人的偉大發明,各位應該都知道保險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估計你們會認為保險制度的歷史應該和現代商業文明的歷史一樣長,但你們絕對想不到保險制度的根源來自公元2500年前的巴比倫吧?起先是巴比倫國王命令僧侶、法官每年從平民手裡收取一定的稅款,以備在火災時賠償給平民。隨後羅馬軍團採用每人交點兒份子錢賠償給陣亡軍人的方式,將保險制度的核心思想發揚光大。而最早的保險法,可以在公元前1792年的漢摩拉比法典中找到。。。最早的海上保險則出現於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對商人收取24%—36%的費用作為儲備,賠償被迦太基海軍摧毀的商船與貨物。有沒有覺得古代兩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的居民都太聰明了?

我國政府嚴令禁止使用的模擬氣槍,也不是最近十幾年才出現的玩具,事實上在定裝彈藥與線膛槍出現之前,用壓縮氣體驅動彈丸的氣槍是遠比火槍精準、致命的武器,只不過由於造價昂貴而不能列裝。已知的最早的機械式氣槍出現於1580年,現藏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其原理與當今的玩具氣槍一模一樣;而奧地利帝國在七年戰爭中,甚至有1500名使用氣槍的狙擊手作為精銳部隊參戰。氣槍步兵的有效殺傷射程可達100米,而同時代射術最優秀的普魯士步兵也只能在70米左右的距離開火才有命中的把握。

所以,真的不能小看古人的智商啊!


第一次為了學術研究進行考古發掘的行為人是新巴比倫王國的末代君王那波尼德(?-前539年),他曾經組織發掘了沙馬什神廟在地下9米處發現了一塊那拉姆辛(前2280年—前2244年)放下的基石。


轉賬和虛擬貨幣。太平洋雅浦島居民在石器時代就實現了這一點:

參見弗里德曼寫的《石幣之島》

他們把自己的這中交換媒介稱為費(Fei),費是由大而堅硬、厚重的石輪組成,石輪的直徑從1碼到12碼不等,石輪的中央有一個孔,這個孔的大小隨石輪直徑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人們可以在孔中插入一根桿,這根桿要符合孔的大小,而且要結實,這樣才能負得起石輪的重量,便利搬運。這些石頭「硬幣」[是在離這個島400里遠的另一個島上找到的石灰岩石],最初是由一些敢於冒險的當地探險人,在這個島上開採並打制,然後再用獨木舟和木筏運回雅浦島的……


保留下來的石幣,輪子形狀說明他們本來是樂意現場交割的。


這種石幣值得說道之處在於——石幣的擁有者完全沒有必要減少自己的擁有物。在做成一筆交易之後,如果這筆交易所涉及的費太大,大到無法便利地搬動石幣的地步,石幣的所有者會很樂意接受單純的所有權認可,他們甚至都不願意費累去做個標記來表明這種交換,石幣仍然靜靜地躺在以前那位擁有者的地頭。


大到只能轉賬的石幣


後來,德國人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們派出了一個人,走遍了那些抗拒命令地區的每一家石屋和公共聚會場所,去收取罰金。到那兒之後,這個人只需在一批最有價值的費上用黑色畫一個十字,表明這塊石頭已經被政府徵收了。這個辦法真的很神,那些愁苦的貧苦民眾馬上就修好了連接島嶼兩端的道路,而且修得很整齊。現在,這些道路看起來就像公園裡的車道一樣。然後,當局派出幾位辦事人員,擦掉了畫在石頭上的十字。一眨眼的功夫,罰金抵消了,幸福的「石屋們」又重新獲得了他們的資本所有權,並盡情享受著自己的財富。

可見只要實際交割成本過高,就會出現轉賬制度。和貨幣發展水平倒沒有太大的關係。從此,賬面上的財富就能拿來交易,不管他是否真的能交割:

我有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名叫法圖瑪,他曾經肯定地告訴我,他們村子附近有一戶人家,這家的財富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說,他家的財富得到了每個人的認可——然而,沒有一個人甚至這家人自己,親眼看見過或觸摸過這筆財富。這筆財富是一塊巨大的費,這塊費的大小是通過傳說而眾所周知的,而這個傳說已經傳了兩三代人了。從那時一直到現在,這筆財富一直躺在海底!很多年以前,這家人的一位先祖,在探險尋找費之後,獲得了這塊大得出奇並極具價值的石頭。

這塊石頭後來被搬到了木筏上,準備運回家來。木筏行到半途中的時候,海上起了風暴,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這群人砍斷了木筏的纜繩,任其漂流,石頭也因此沉入海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這些人回家後,所有的人都證明說,費的體積極其巨大,質地尤其優良,石幣的丟失也不能怪罪於擁有者。於是從那時開始,所有的人都從心底里承認,石頭墜落海中只是一個意外事故,這事故太小,小得值不當一提,離岸幾千碼的海水影響不了石幣的買賣價值,因為石頭已經鑿成適當的形式了。因此,這塊石頭的購買力依然存在,就像在人們的視線中毫髮無損地躺在擁有者的家裡一樣……

相關話題: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實際發明時間很晚?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出現的很晚的事物實際上早就存在?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被視為「傳統」的事物其實歷史不算長? - 馬前卒的回答


這種金融玩意

這種金融玩意
蠟燭圖,既不是美國人發明的,也不是歐洲人發明的,是日本人發明的,而且是日本米商發明的。

大概是在德川幕府時代。


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


[圖片來自於網路]
表面上看,它只是個現在很常見的玻璃杯,我在人人上發照片說在吳山看到這個的時候,有同學還說:「哦,吳山那邊是有箇舊貨市場。」
實際上呢?這是中國戰國時期的水晶杯,國家一級文物,當之無愧的國寶。中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收藏於位於杭州吳山的杭州博物館。
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看到講「陽燧」的回答居然高贊,我覺得非常莫名其妙。原答列舉了一大堆文獻和數據,然而稍加梳理就會發現論證的過程疏漏很多,試舉隅如下。
原答認為所謂「陽燧」先進到逆天的理由無外乎兩點,一是合金鑄造和加工技術純熟,二是光學知識先進。論證合金鑄造技術先進時,原答主要引用了楊軍昌先生1995年的測值,然而這一測值能否反映器物本身的合金成分頗值探討。首先Cu和Sn百分含量加起來大約只有70~80%,剩下的自然都是因鏽蝕而富集的土壤元素,鏽蝕狀況不同,測值自然也不同,所以幾個測點的Cu-Sn質量比波動特別大,從82:18到90:10,同一鑄件成分測值的平行性如此糟糕,後續的定量討論也就無從談起。
原答稱這件器物1995年出於周原姚家墓地,然而姚家墓地的發掘始於2011年。。。楊先生和扶風黃堆1995年發掘簡報里說的很清楚,這件「陽燧」出自黃堆M60。同件器物後來經路迪民取樣分析,分析結果發表於《考古》2000年第5期。這次掃描電鏡測定結果的平行性好了許多,樣品基體含Sn 18%,Pb 6%。結合顯微金相照片看,這個測值基本準確,是西周時期青銅容器正常的合金成分。

顯微金相顯示,很正常的鑄態組織,枝晶偏析明顯,含Sn量大致也就是15~18%。

顯微金相顯示,很正常的鑄態組織,枝晶偏析明顯,含Sn量大致也就是15~18%。
「陽燧」樣品邊緣含Sn 42%,Pb 23%,另外還有大量的P、Al、Si等來自土壤的元素,路文認為表面富Sn,與基體成分不同,然而實際上這種差異只是因為器物表面Cu流失,造成Sn和Pb相對富集,這是高錫青銅非常常見的腐蝕形態。總體上看這件「陽燧」的合金工藝沒有特殊之處,和西周同時期很多青銅器的主成分是相近的。
凹面鏡聚光需要光滑的表面,高錫青銅硬度很大,拋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粗拋用木炭,細拋可用織物)。至於這件「陽燧」反映的光學知識,看起來十分精密,但考慮到曲率半徑很大時,凹面實際和常見的青銅器蓋的弧面沒有多少差別,鑄造時制模和翻范並不一定蘊含了多少特殊的光學知識。楊軍昌先生總結了幾件早期的「陽燧」的焦距,結果從4厘米以下到10厘米以上都有,如果當時光學知識真的如此發達,是否會有這麼大的偏差呢。我們論證這類凹面鏡的技術水平時,還需要結合具體的考古背景中探討。
談到凹面鏡,我們還是先了解平面鏡。我國從戰國到漢唐,制鏡業非常發達,紋飾精緻,造型美觀,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代到春秋時期出土的銅鏡極少,是不是用於映照都很難確定,並且製作非常粗疏,紋飾和工藝與同時期的青銅禮器相去甚遠,可以認為銅鏡在商周時期的中原始終不流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北方地區銅鏡反而相對多見,從西北到東北沿著長城兩側都有分布。內蒙寧城南山根春秋時期石槨墓就出了8件鏡形器。

瀋陽鄭家窪子戰國墓M6520的墓主從頭到腳放置了6件鏡。(從頭擺到腳啊,到底是不是用來照的啊?)

瀋陽鄭家窪子戰國墓M6520的墓主從頭到腳放置了6件鏡。(從頭擺到腳啊,到底是不是用來照的啊?)


原答提到了虢國墓地,上村嶺虢國M1612所出雙紐鏡恰恰很可能不是本地的器物
李彥平先生認為,中原地區個別高等級墓葬所出的銅鏡,很可能是作為奇玩異好從草原輸入的,比上村嶺M1612這件鏡,推測得自北方的狄人。如果硬要說這類凹面鏡是高科技的象徵,那也多半是邊疆青銅文明孕育的高科技,如果北方夏家店上層文化的范鑄青銅器都能稱為逆天,那麼殷墟、豐鎬、周原如此多精美絕倫的銅器又該如何評價呢。

原答引了大量文獻來說明周代即有金屬質燧。周代有燧是很顯然的,《左傳 文公十年》載楚國與宋國國君一同打獵,宋公忘記準備取火的燧,導致僕人被處分,這說明隨車載燧應該是當時的慣例。然而出土的凹面鏡是否就是《左傳》、《禮記》的燧,那很難講。要麼凹面鏡真的是「金燧」,因為人們不習慣將其隨葬而導致出土數量少,那麼至少現實生活中應該是常用的,技術難度就不會高;要麼呢,這類凹面鏡壓根和文獻中的「金燧」沒什麼關係,只是恰好也能聚聚光而已。

另外想說明的一點是,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未必都能完好保存原始形貌,竹木藤漆或是皮革的器物就容易朽壞。殘存的銅質部分復原後,很可能完全變了樣子。


西安張家坡西周墓M152中出土一件銅板,一面有環紐,另一面有銘文,自銘為盨(就是飯盒),張長壽先生將其復原後,銅板實際是嵌在木蓋內的。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這個銅板也是弧面的,如果沒有自銘,是不是會被當做方的「陽燧」呢?
類似的例子很多啊,比如山東地區在春秋早中期很流行小平蓋。


上圖是沂水劉家店子M1的鬲蓋(什麼,鬲還有蓋子?),是不是蓋了個陽燧呢?
很多情況下,先問是什麼,再談怎麼樣。

總結如下:
1、所謂「陽燧」的凹面鏡形器的合金工藝和光學工藝都並不複雜,技術水平不宜作過高評價。
2、商周時期的鏡形器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並非中原流行的器類,也不能反映中原青銅文明的技術高度。
3、所謂「陽燧」有可能是文獻中的金燧,也有可能不是;以目前的出土情況看,很難與半環紐的器蓋、泡飾、平面鏡完全區分開,也難以支持更深入的討論。

————————————————————————————————————

參考文獻
1、楊軍昌:周原出土西周陽燧的技術研究,文物,1997.7.
2、路迪民 等:周原陽燧的合金成分與金相組織,考古,2000.5.
3、孫淑雲 等:中國古代金屬材料顯微組織圖譜(有色金屬卷),科學出版社,2011.
4、楊軍昌 等:中國早期陽燧的幾個問題,東南文化,2000.8.
5、周原博物館:1995年扶風黃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簡報,文物,2005.4.
6、宋新潮: 中國早期銅鏡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97.2.
7、張錫瑛: 試論東北地區先秦銅鏡,考古,1986.2.
8、李彥平 等:虢國墓地出土的雙鈕鳥獸紋銅鏡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2015.1.
9、張長壽 等:西周時期的銅漆木器——83-86灃西發掘資料之六,考古,1992.6.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


滑動解鎖


我也來說一個,不知道能不能算髮明:標準化的製造手段。世界上最早的「標準化」技術·秦兵器標準化技術 !!!

如 《 睡虎地秦墓竹簡, 工律》中就有「 為器同物者, 其小大、 短長, 廣亦必等」 的規定。 也就是說, 製作相同器物, 它們的大小、 長短、 寬窄必須一致。 為了檢驗產品質量是否符合標準化的要求, 秦簡《 工律》 、 《 效律》 氧化硅、 氧化鋁和氧化鐵, 從斷茬表面物理中還提出了 「 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 其 不可刻者, 以丹若攀書之」 , 「 公器不久刻 者, 官音夫肯一盾」 等器物上要有刻或寫上 標記的有關條文。
《秦俑製作標準化淺述》

秦俑坑兵器實測結果,數百件弩機的牙、栓、懸刀和其它部件,完全可以通用互換,輪廓誤差不超過1毫米。銅鏃按照應用需要,生產分為四種類型,形成系列產品。同類型銅鏃三個面的輪廓線誤差不大於0.15毫米,鏃頭鋒刃採用流線型三錐空間曲線,放大24倍後與當代生產的*彈頭輪廓線竟奇蹟般重合。可見秦代兵器生產型號,式樣已規範化、系列化、標準化
這個真的很厲害,秦軍戰鬥力爆表也是為此吧


多圖,我只能回答關於鐘錶方面的很先進的事物其實早就發明的事物了。

1.卡地亞的神秘針腕錶,錶針懸浮在空中,可以透過錶盤看見手腕上面的汗毛,卻看不見任何的齒輪。



指針不是指針,而是兩塊透明的齒輪,上面有指針的圖樣,由暗藏的其他齒輪驅動,因為人的視覺誤差造成指針懸空的錯覺,這樣的設計叫神秘針。這樣的設計,以卡地亞的宣傳最為出名,近年以來很多的品牌都做過,比如歐米茄.萬寶龍.俄羅斯獨立製表人Konstantin Chaykin。但關於神秘針的設計,早在1839年Jean Eugène Robert-Houdin就發明了,只是當時因為加工技術的限制,只能做到體積龐大的鐘上面。後來才逐漸載入到懷錶.手錶......

歐米茄的石英神秘針

2.「高富帥」牌(Greubel Forsey)的傾斜擺輪式陀飛輪,陀飛輪呈30°傾斜,這是該品牌最具特色的標誌。不過並不是GF原創,最早的傾斜陀飛輪設計甚至追溯到1857年美國的Andrew H Potter。

實拍Greubel Forsey傾斜陀飛輪視屏 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ea3a2acc704a943eb36712b4b72e389d


3. 亨利慕時可更換的Moser擒縱模塊是亨利慕時最巧妙的功能之一,簡化了腕錶的調節、清潔和維修保養。可拆下現有的擒縱模塊,在對機芯其他部分進行清潔和上油後,再裝上經過預先調節好的新模塊。結果在六十年前GUB,也就是格拉蘇蒂前身已經使用了。

4.13年Ulysse Nardin雅典推出了Stranger音樂腕錶,將平時常見的八音盒的音桶拍扁變成音盤置於盤面,音板呈八字形分布,啟動時轉動的音盤上面的凸起點觸碰音板,引起音板振動發聲,奏出樂曲。我還以為雅典是原創,直到看見這枚音樂懷錶機芯,古董表真的是一個大寶庫!


「Stranger」腕錶會在小時報時或者有需要的時候鳴"Strangers in the Night"音樂。腕錶搭載自產的自動機芯Caliber UN-690,擒縱系統使用硅材質。並且採用了按鈕調檔系統, T(時間).D(日期)和W(上鏈),並不是採用常見拔出表把設定。

實拍運行視屏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23bcff717b39cc682dc5e4221341aa15

5.GIRARD-PERREGAUX芝柏,Laureato 三橋陀飛輪腕錶,三條藍色尖晶石夾板剔透玲瓏,透視出陀飛輪系統的精妙動感。Waltham 在100多年前就採用使用透明的礦物作為機芯夾板的設計,材料來自墨西哥。

6.自動計時碼錶。
六十年代,瑞士手錶商都在競爭誰能最先開發出自動計時機芯。1969年,百年靈.豪雅等聯合發布了Cal.11,成為全球首枚自動計時機械。摩凡陀同真力時則在一個月後推出El Primero,兩枚機芯採用了不同的自動上鏈方案,一個珍珠陀,一個上加自動陀。

Cal.11

EI Primero


但世界上第一枚自動計時碼錶早在1946年即告誕生。這款計時碼錶由Albert Piguet和Lemania創造,但卻一直沒有投產。


推薦閱讀:

哪些古裝的電視劇和電影對各自朝代服飾道具最為考究?
為什麼中國文化中有嚴重的地域歧視觀念?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實際發明時間很晚?
明朝末年的白銀究竟哪裡去了?
在敵軍掃射,督戰隊掃射的情況下衝鋒的戰術是否合理?

TAG:歷史 | 發明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