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諮詢師怎樣與兒童建立關係?

和成人諮詢建立關係有怎樣細微但又重要的區別?


謝邀。
我在這裡先把兒童的範圍就定義在0—12歲範圍之內。
1.溝通方式上的不同。成人的溝通方式比較多樣化而且擁有比較豐富的辭彙量可以很好的形容自己,且成人的邏輯性較之兒童更好,基本可以清楚地整體敘述事情。抽離一下就是成人善於運用語言,可兒童卻不能很好的運用,兒童不能更好的用語言這種成人間使用率最高的工具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狀態,這也就需要諮詢師在對於一個兒童前來諮詢的時候要考慮到在語言角色上的轉換。

首先,諮詢環境內降低語言的輸出,盡量用遊戲、活動,故事等來表達你原先應該用語言去表達的情感,而凡是用到語言的地方注意要簡潔、簡單,情感清晰,不要讓來訪的兒童去猜測情感態度,情感態度的清晰是對於和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我接觸的一些孩子中,發現孩子在情感的體驗上不僅僅有大家說的敏感更具有界限模糊不清的這個特點,也就是很容易用情緒體驗去歸類人群而不是用其他符合邏輯的特點或者是特徵。這一點在我看來十分重要,放到具體的諮詢環境中,就是如果你運用了類似TA父母的交流模式或者情感體驗,很可能諮詢在初級階段會出現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次,轉換語言的狀態,學習孩子的語言承認孩子的邏輯,因為孩子是不會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玩的,更不可能和一個和自己家長像的人玩。比如,一個孩子在遊戲治療中,孩子指著一個娃娃給諮詢師說:她是xx。這個時候你的否定有意義嗎?又如一個孩子指著一個狗的動物玩具說:這也是xx 繼續按照他的邏輯說下去,看看為什麼孩子會把這個狗說成是一個人,或者問問那你自己呢?或者他有其他的朋友嘛?你是他的朋友嗎?這些都要比狗怎麼能是人呢?你換一個娃娃吧要好的多。慢慢等待,這個孩子會把你想要的答案告訴你。

最後,稱呼上我們會不會比你要更好,很容易拉近關係。人稱上的變化對於開始一次兒童諮詢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開端。而到了中後期,孩子對諮詢師人稱的變化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更是關係進一步鞏固的標誌。

2.家庭(只討論原生家庭)這一個因素是不一樣的。相對於成人,兒童的諮詢更多的需要家庭的介入。因為需要家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印證更多在諮詢中發現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家庭的積極配合。成人可以自主的去處理和家庭父母的關係,但是兒童不行,甚至是不可以。所以,在兒童諮詢之後都要去和父母交流,也要給父母提出意見作為家庭作業讓父母在家中完成。因為有時候很多家長來諮詢,其實多半問題都是出在家長身上,而往往很多的兒童諮詢最後比較難處理的還是家長的態度,家長來的時候多抱有孩子自己有問題,而自己的問題少或者根本就不承認有。所以,在兒童諮詢中,家庭和兒童必須是同時開始的,只是一個方面的諮詢最後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的理想。

3.對兒童要有充分的尊重並且給兒童足夠的控制權利,學會比成人諮詢更多的等待和耐心。在成人諮詢中,個體會因為難以忍受自己的痛苦而向諮詢師傾訴,可是兒童不會。一個是因為第一點,另一個是因為兒童並不認為諮詢師是一個可以值得信任的人(甚有的兒童是被家長「半威脅」來進行諮詢的,這個時候阻抗就會很大,甚至還有家長用「醫生」這個概念去嚇唬孩子,噗)他們更傾向於自己的父母,或者過度的自閉。這個時候採用遊戲治療、繪畫,沙盤之類的諮詢方法會是一個打開這種局面的好方法。而採用這類方法就需要觀察和等待。兒童不會像成人那樣表達,在遊戲中他們會通過對於玩具的投射表現出自己的情緒。比如,對人型的玩具會自己賦予玩具意義、打罵,將自己投射在玩具上自己扮演(成人諮詢中相對來說就是畫樹畫人,墨跡等投射測驗等等)而這個時候不論成人還是兒童都是需要諮詢師細心觀察這其中情緒的變化,並根據這個變化提出問題這也是進一步深化諮詢進度和鞏固咨訪關係的切入口。

給兒童更多的控制主要體現在@曹舟力 老師,讓孩子自己簽字等,其實就是給孩子一個信息,在這裡你可以自由的充分的表達自己,你可以對你自己負責,你也是擁有權利的,有時候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中國的家庭對於孩子的「剝奪」式教育使得很多孩子對於責任的理解比較淡薄)這也會讓孩子覺得你是不一樣的一個「大人」

4.相對於成人諮詢,兒童諮詢中發現了問題要更小心謹慎也要更敏感。在成人諮詢的時候我們有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可以考慮去詢問來訪者,來訪者一般會給一個比較準確的他自己的感受。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很難,這是對自己的情緒體驗的一種回憶和抽象。來訪者是兒童就不會這麼簡單。首先,兒童的表達能力遠不能夠達到準確的表達自己,會因為無法回答而產生焦慮或者是迴避也有可能對你的提問一片茫然。這個時候就需要去將問題情景化,溶於他的遊戲中或者其他在諮詢中他喜歡的活動中。而我在一本書中看到過用內化對話諮詢一個多動症的兒童,效果比較理想。我覺得這要比直接的問更柔和也更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

說的比較零碎,最後總結下:
1.像個孩子一樣的,看世界,說世界,聽世界,感覺世界。不要覺得幼稚,視線、聽覺、語言,觸摸都不一樣,我拿什麼和你談?
2.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從父母那裡來的,與其如同父母一樣緊盯著孩子不放,不如看看他們的父母。
3.對待一個孩子要給他想要的那一份尊重,曾幾何時的你也是這樣的。
4.我真的不知道,所以不要告訴我怎麼做,而是演/教給我如何做。一個故事比一通苦口婆心更能讓我明白。

想起來了,再補。PS:可以的話,小孩子就保持和他的平視,很重要。爪機打的,排版錯別字見諒了。


謝邀。
拋磚引玉,如果有想到什麼遺漏或者補充會慢慢更新,說得不好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因為問的是建立關係,後續工作的差別就盡量不提了。分享下自己的工作心得。
首先我覺得在諮詢中,關係的建立法則是共同的。比方說人本主義談到的真誠透明、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另外還有就是理解來訪者、以及「理解來訪者痛苦/癥狀的『意義』」(by河合隼雄)。
接下來的關係建立也許就是自然發生的了。因為兒童的身心特性不同,諮詢師嘗試融入、連接的方式就自然不同。就像不同的成人個案,關係建立的方式會不同一樣。
具體說來的話:

  1. 和成人的諮詢不同,相當多的兒童並不是自願來到諮詢室的。有一些是被騙過來的,有一些是被強硬地帶過來的,很多對於諮詢的負面感受、幻想在諮詢真正發生之前就在影響著兒童。所以當來到諮詢師的面前時,往往需要先去處理兒童身上可能有的各種負面情緒(比方說焦慮、恐懼、憤怒、敵意等等)。最起碼,要讓兒童覺得此時此地、他將要面對的這個人(諮詢師)是無害的。
  2. 兒童諮詢常常會配合很多道具、載體。專業的兒童諮詢機構常常設有遊戲室,在初次面對兒童的時候,需要帶領兒童去認識、熟悉遊戲室的設置、環境。這是成人諮詢沒有的。
  3. 蹲下來平視、關注兒童的言行並及時給予適當的反饋,讓兒童感覺到對方正在關心自己是很重要的。另一個重要的感受是「陪同」,並不是「我看著你」去玩些什麼,而是「我陪著你,我們一起經歷玩這件事」。但陪同不是干預,如何能夠做到「我陪著你,但不干涉你」,是一件非常考驗諮詢師的事情。

一般來說,如果能夠做到讓兒童感到平等、寬容、被關注,那麼還是很容易喜歡上諮詢師、樂意與諮詢師一同工作的。但兒童諮詢還有些特殊情形:

  1. 受到精神創傷處於應激期的兒童。這樣的小孩是很難放鬆下來的。往往一些道具可以適當地幫上一些忙:比如一個柔軟舒服的毛絨玩偶,一個高大強壯的恐龍或者士兵、機器人......有一些兒童會帶上自己的玩具甚至寵物來到諮詢室,接納並且和兒童一同關注、探討它們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2. 具有發展性障礙的兒童:比如精神發育遲滯、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症等等.....尤其是孤獨症譜系的兒童,建立關係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諮詢師往往會感到筋疲力盡、心力交瘁。面對這樣的情況,諮詢師一方面和家長探討諮詢在具體兒童身上的作用和預期,另一方面也要檢視自身。如果決定接受這樣的個案,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並且需要持續不斷的更新學習。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不是回答,只是分享一些經歷,我覺得可能對題主是有幫助的。。可能我的回答不是那麼切題。。。

首先呢,介紹一點點背景:第一個方面,作為諮詢師的我,我是一個最近兩個月才真正接觸到實際的諮詢過程的菜鳥諮詢師。有過在精神病院實習的經驗,有考過二級諮詢師證,是在讀的分析心理學取向的碩士,經歷了一整年的沙盤學習和自我分析,參加過大概有20多次的沙盤的案例督導與相關的專家講座,有過大概十多個小時的成人團體沙盤培訓經驗。第二個方面,孩子們是珠海某家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是以班級為單位,7個孩子,年齡分布從8歲到14歲,男女大概3個男孩4個女孩,都屬於聾啞兒童。在特殊學校的孩子當中屬於相對來說溝通比較容易的。和這些孩子做沙盤主要是以班級活動的形式。

我主要採取的方法是團體沙盤。到目前為止,兩個月大概是進行了4次。整個過程是在上級諮詢師的督導下進行的。

可能用沙盤和孩子們建立關係的過程要比其他的方式要簡單一些,孩子們可以很快的接受沙盤這個工具,這四次團體沙盤除了第一次,他們都會玩的很高興。但是似乎是用沙盤這個工具對於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我在面對這些孩子所做的四次團體沙盤的時候,與我之前經歷過的所有的團體沙盤的經驗都不一樣。之前我經歷過的團體沙盤,基本上成員都是成年人,大家都會有一個目標,然後大家可以去一起去分享所做的沙盤給自己的感受等等。但是在這些孩子身上,說句實話,我體驗到了自己最無知的一面,我不知道自己能用這個沙盤來帶給這些孩子什麼東西,也不知道沙盤會不會起到作用,我也不知道這些沙盤的意義是什麼,似乎我之前經歷過的培訓和知識在這個過程當中起不到任何的指導性作用,成年人的團體沙盤跟孩子們的團體沙盤完全是兩個東西——這一個事實是第一次沙盤的挫折給我的教訓。而到目前為止,反思這四次沙盤,我覺得我通過沙盤的方式取得的一個進展是,起碼這些孩子在每個禮拜一會想起有一個唐哥哥會帶著他們一起去玩沙盤。這讓我感覺到有一種自己被需求了的感覺。

而我對這個過程的一個反思是,我覺得和孩子們在沙盤中建立關係,與成年人的諮詢關係建立不同的地方在於,孩子們可能相對於成年人來說更加敏感,對於諮詢師的情緒的捕捉,我覺得孩子們的能力要強的多。基於這一能力,我面對的這些孩子都很直接,如果他們感知到我的負面的情緒或者是虛假的東西,他們就會很敏感的躲開,而反過來來說如果我真的用一種欣賞和肯定的態度來觀察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會很主動的靠近。而且,孩子們有的時候很記仇,如果你有一次讓他們不舒服了,他們可能下一次就會很反抗。

這是我的反思。。。可能有不正確的地方。。。


補充一個特殊例子的細節。
個案是五歲的小女孩,經歷地震後變得沉默寡言,防禦和攻擊很高。
前兩次會面我拿膠泥給她,她會一個人玩很久,但幾乎不與我互動,不主動發起、更不回應我的邀約、引導或詢問,雖然我自覺已經相當親切善意。
按我自己的操作,我會接受這種狀態,用更多的諮詢次數來讓她慢慢敞開。
然後督導教了一招:自言自語。
比如陪著玩膠泥的時候嘟囔:
「xx(個案小名)為什麼不理我,我想跟她玩」
「左邊的蘑菇是xx,右邊的是我」
「今天xx的裙子真好看,我要捏一條這樣的裙子」……
效果立竿見影。孩子會接我的話,直接把我自說自話的狀況變成她與我的對話。
比如,「xx(個案小名)為什麼不理我,我想跟她玩」——「你好煩啊,我不是在和你玩么」——「xx說她在和我玩,但都不給我介紹她捏的小碗」——「這不是碗,是水仙花的家」
剛開始她接話時,是倨傲或不耐煩的。但我繼續這麼說,她就越來越有愛了。
後來我分析,這種方法之所以有破冰之效,主要可能有兩個原因:
1、用第三人稱且自言自語的方式提及個案。在個案處,我-他關係比我-你關係要間接一些,帶來更低的陌生人威脅感。
2、真誠示弱。我想和你玩、我欣賞你、我有點委屈,這些對內心感受的真誠表達,是一個人平等地、甚至位置更低地在向另一個人訴說,打破了大人和小孩在交流中的地位差異。


謝邀!

樓上秦楠唐藝兩位都說了,平視、理解。 (@ 這個怎麼出來@出來?)

小孩子對於情緒情感更敏銳,雖然有的時候會沉浸在自己的狀況,但是一旦和諮詢師互動了以後比成人更順暢。

羅傑斯說的,真誠,表裡一致和無條件積極關注/接納,基本能做到這點對兒童和成人都差不多。

我會覺得要注意自己的狀態,基本上小孩子我不會犯困,但是成年人或者某些疲勞的情況我都要捏自己不睡著或者集中下精神……
這個就是所謂的反移情,可以體察對方是否內心覺得自己受歡迎、有吸引力、能過著喜愛的生活;還是比如創傷II-持續性缺乏所渴望的關注,甚至忽略之類的。

如果年齡再小點的,不是解釋,而是肯定化對方的情緒,甚至是簡單用言語描述,「你在玩……」「拿起……(東西)」之類的,提供一個安全有恰當客觀信息的空間,一般混亂的小孩都是缺乏這個基本信息或者缺乏一定的協調機會……。

再小點,6歲下的時候就是眼神,對視,理解和關注,點頭,肢體上的接納和喜愛,還有就是和成年人在談的時候也關注到孩子。 小孩子自己會有感覺。

還有小孩子的反應可能比成年人緩慢,比如這個我是在我兒子身上看到的,他一歲多噩夢,我問他做夢了嗎…… (一開始的眼神是內斂考慮狀)
他一個多月後才能說做夢了…… 或者點頭回答。
我才問,夢見了什麼?
一段時間後他會說,小狗,可怕的鴨子……
再之後能說點複雜的,差不多是2-3歲了。

這個和成年人,問做夢嗎?
我不做夢…… 或者 我做很多夢不記得……
第二次就可以說做夢……
或者直接可以有很震撼性的夢 (比如打電話回家突然害怕父母是否會離婚)
…… 一個月甚至一年內就可以發生。


成年人會反覆訴說像夢一樣,但是代表很多潛抑體驗的夢或者故事。有很多是持續的無力感等等。

孩子不太有,但是孩子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在夢和故事中表示攻擊性和死亡等極端的兩面衝動。


這個問題問的真好!
我第一次看到覺得沒什麼可以回答,再考慮考慮可以答出這些內容。 有意思。


至於建立關係,我反省,其實我不是擅長建立關係的。 (包括今天我還在想,我就是那種沒事不聯繫,有事要幫忙才聯繫朋友請他們幫忙的那種人,當然如果在一起的時候吃吃喝喝一起學習談談深度交流什麼還是很有意思,感謝他們。)

我想在諮詢中建立的關係,就是你來我往的互動中,當來訪者能坦誠更多內容(給自己)的時候其實,是幫助對方和自己內心很多點滴建立關係。

一般來說初次訪談什麼,我覺得從詢問是否有心理諮詢經驗,對此的理解幻想…… 告知心理諮詢相關信息,詢問等都是在建立關係吧。
我一般和小孩子講話和成人講話區別不是非常大。
目前為止10以下都是有家長在,所以和家長對話中也注意孩子。
10以上的會單獨介紹……


首先判斷孩子的成熟程度,了解他是屬於成熟型還是未成熟型。
成熟型的幼兒希望你能和他平等,你可以用大人交往的方式來和他交談。但是程度適度放低,你要讓他有感覺你是在請教他,但不要太做作。
未成熟型的你可以用遊戲或過家家的方法和他溝通,讓他覺得好玩就好。
然後通用的方法是情境代入,故事引導,平等溝通。
暫時就這麼多啦 不是特別全面 多包涵


愛和自由,


1.觀察 2.加入他的活動 3.「套近乎」~建立一定關係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諮詢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