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出如同電影效果的攝影照片,或者是後期應怎麼調整?

沒想到這麼久了還有這麼多朋友來回答,十分感謝大家。問題主要針對ps調色,不知之前是哪位朋友為我增加了app調色的要求,現來更改補充。


感謝知乎的推薦,然鵝我覺得這個答案是一年前寫的在今天的我看來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對於辛迪雪漫來說,把她的作品單純當作「如同電影效果的攝影照片」太委屈。她是一個集合演員導演攝影師化妝師為一身的人,她對人的觀察入微,對鏡頭的十足了解,對模仿能力的無敵自信,造就了她的作品。我們看電影一窺人生百態,她用自己展現人生百態。


另外再介紹兩位非常出名的喜歡拍攝「如同電影效果的攝影照片」的攝影藝術家。
一位是Gregory Crewdson,他的每一幅作品堪比好萊塢的投入。比如這一幅:

照著居民的這一束光,你以為特效或者路燈你就輸了。是他派直升飛機照射的……

照著居民的這一束光,你以為特效或者路燈你就輸了。是他派直升飛機照射的……
而他的大多數照片有一種「上帝視角」,也是因為攝像機是架在起重機(升降機)上。
這裡面的人員投入/場景選取,都是電影級別的。
他的這系列作品背後的意義,我就不贅述了,因為不是題主關注的。

第二個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攝影師Jeff Wall

他的攝影作品都是staged的,看起來卻很自然,有一種散文詩的意境。他展覽自己的照片的方式也非常的「電影」,他將作品放大到介於一般的攝影作品,與電影的屏幕大小之間,並用光箱作為後備,讓人有一種置身其中的奇妙感覺。

他的攝影作品都是staged的,看起來卻很自然,有一種散文詩的意境。他展覽自己的照片的方式也非常的「電影」,他將作品放大到介於一般的攝影作品,與電影的屏幕大小之間,並用光箱作為後備,讓人有一種置身其中的奇妙感覺。

答案更新得很粗糙,只是給大家提供了點拓展性的想法。如有不當敬請更正。
還有其實這個答案是脫題的,因為題主問的是後期調色哈哈哈哈。

還是感謝厚愛。感謝來圍觀的我的朋友們。

-------------原文------------


要看你想要 哪種電影 的效果。

放一段台灣電影攝影師李屏賓大師的話:

如果我很容易就把光圈處理到一個景深很好、畫面出來很漂亮的話,那麼對我來講,那就變成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樣了,那麼也就失去了自己所喜歡的影像的某些感覺;而且,鏡頭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在沒有景深的時候,反而才能呈現出最好的樣貌和色彩。

好吧,受老師的影響我很喜歡李屏賓大師,
他所拍攝的《花樣年華》《戀戀風塵》以及《挪威的森林》
想必大家都會對裡面的光影表達以及鏡頭敘事非常有印象,
《挪威的森林》裡面那個120米的軌道拍攝的5分06秒的長鏡頭實在是美到不行,
如我老師當時的評價「彷彿每一幀都單獨成畫。」
如果想對電影鏡頭的光影表達有所了解,建議可以看下他的書《光影詩人李屏賓》以及關於他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以及放映周報對於李屏賓的採訪
放映頭條:專訪攝影師李屏賓
並不一定說你要認同、喜歡這個人的拍攝風格,但是裡面的很多理念是可以借鑒的。
以前跟專業的拍電影團隊工作過,覺得包括前期、拍攝、後期,尤其是後期影調的調整,都是要把整個情緒表達出來的重要步驟,
其他回答中大家說的,通過調節色彩,拉曲線,加台詞、對白,拉暗角 等等的辦法,(為了回應題主的後半部分提問),不失為一種捷徑,但是還是想對題主直言

電影鏡頭的風格,若要刨去原聲和音樂的表達,專門截止靜止的時間點下的畫面,
它的美感來自於:

  • 燈光的布置:這場戲該布置多少個燈,哪一個燈幾百瓦色溫多少,打到哪一個演員哪一個部位,還是照亮背景,為了突出什麼,壓暗什麼
  • 色彩的表達:哪一盞燈加什麼色紙,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 鏡頭跑位的布置:需要以誰的角度,哪一個角度去觀察,用哪一種態度觀察,是偷窺?交流?蔑視?跟蹤?旁觀?主觀?表達恐慌?焦慮?平靜?
  • 演員的素養:如果鏡頭裡有人物出現的話,他是主角?配角?路人?
  • 空鏡頭:這個物體/風景/其他客體,所承載的情緒,所表達的大環境,周圍的道具對其烘托,客體被對待的態度。
  • 然後才到後期,然而其實很多電影的前期如果燈光表達到位的話,後期主要是調整不同的機位、不同場景下鏡頭的連貫性所進行的顏色調整,還會加上導演所希望的整體情緒表達。這個能達到效果的方法其他答案裡面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無需贅述。只是希望大家在後期修改圖片,想要把它表達為電影風格的時候,記得你是用什麼情緒,再去想用什麼手段。

只是加台詞這種辦法,不覺得很敷衍么。真有這麼容易,大家隨便拍點東西加台詞就可以上院線,你願意么= =電影真的是因為有台詞才有風格么?電影人會哭的。

前面對於電影鏡頭的表達,都是個人隨感,並沒有什麼專業術語,請各位電影大大指正和指導。

最後放一位很喜歡自拍、也很喜歡把自己模仿當成電影里女主角的攝影師的作品,她的照片,就很有電影的風格,大家可以參考下。
除了把自己當女主角一樣的「飾演」,她鏡頭的擺放,表現了當代人對於女性觀察視角的反思,這也是很值得借鑒的。
難怪麥當娜姐要贊助她。
她就是Cindy Sherman




雖然只是單幅的照片,但是大家能在每張照片中彷彿感受到劇情一般的浮想聯翩,
為什麼這個女生會單獨回家,為什麼會單獨在路邊打車,這個女僕是否是遭受侵犯的對象,
等等
她並非在拍電影,雖然她是在模仿電影裡面的情形,但是這也給我們很多提示,
如何在拍攝中表達你想要講述的東西,
畫面里是否什麼東西太多,什麼東西又還不夠,
燈光是不是還沒有能表達出情緒?

最後面再回答題主的那個問題:沒有安卓相關app 因為我不用安卓= =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並不傾向於去總結一套方法。說實話,我對@劉燁宏 轉載的 《電影膠片風格調色的思路與實踐》這篇文章有一些不理解,這篇文章對於色彩的理解完全沒有達到一個風光攝影師及格的水準,更別說電影攝影了。

這兩幅圖片無論哪一方面,前者都要勝過後者。

這兩幅圖片無論哪一方面,前者都要勝過後者。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攝影論壇充斥著這樣的所謂調色技巧,把原本優質的照片處理成這種不倫不類的風格,更令人髮指的是,居然得到網站編輯或者攝影師的推崇,總是令人有種閉關鎖國的無奈之感。

這是red one直出的原片。

這是red one直出的原片。

這是影片的最終效果。

這是影片的最終效果。
對比可看出整體色調從暖到冷(偏綠),這跟大衛芬奇的風格不無關係,有攝影基礎的同學很容易看出個中區別, 陰影部分偏的非常明顯。

原片

原片

影片的最終效果

影片的最終效果

原片

原片

影片的最終效果

影片的最終效果

隨著光線布置的複雜程度,你會發現你越來越難看出原片與正片的區別。
但是大衛芬奇的片子有一點好分辨,就是綠+暗。

前面幾位的答案都是橫向分析一些影片的攝影風格,我就說點別的。記得上一屆奧斯卡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都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派 ),簡單的說點自己對於這部影片在視覺上的理解,希望可以給予題主一些有助於思考的內容。少年派不是一部完全由普通攝影機拍攝出來的電影,而是一部3D電影,這裡我們僅僅討論正片的視覺色彩風格。


影片最開始是派家裡動物園的介紹,從這一幀的情況來看,高光被降檔了,用LR取值R84.5,G86.9,B89.1,明顯的是偏藍青色,暗部區域最深的不低於R5,G5,B5。也就是說,從這一幀的情況來看,暗部區域是純灰色,沒有色彩傾向,而亮部則是偏藍青色,符合人眼對於藍青色不敏感的補充,這樣的色調在後面還有很多。而對於平面攝影師,這樣的色調顯然不符合他們對印象中所謂大片的理解,如果我是雜誌社或網站的美指,我可能會把照片設計成這樣:

這張照片和電影畫面有什麼不同呢,首先曝光值不一樣,電影院幾乎是全黑的環境,所以電影畫面的曝光值一定是低於普通照片的,否則會造成畫面過亮。其次這個照片已經被風格話了,不是原來的場景還原,而是藝術處理,一般來說,電影需要的是表現整體畫面風格,適應畫面環境,不需要額外的藝術處理。印刷稿和網站,比較傾向於更明亮的色調,暗部區域也會偏色,形成獨特的視覺風格。這張的暗部區域偏向於藍色,沒有電影畫面那麼黃,紅色部分則適當增加飽和度,並增加暗角。

這張照片和電影畫面有什麼不同呢,首先曝光值不一樣,電影院幾乎是全黑的環境,所以電影畫面的曝光值一定是低於普通照片的,否則會造成畫面過亮。其次這個照片已經被風格話了,不是原來的場景還原,而是藝術處理,一般來說,電影需要的是表現整體畫面風格,適應畫面環境,不需要額外的藝術處理。印刷稿和網站,比較傾向於更明亮的色調,暗部區域也會偏色,形成獨特的視覺風格。這張的暗部區域偏向於藍色,沒有電影畫面那麼黃,紅色部分則適當增加飽和度,並增加暗角。
對比一下如果是電影畫面適應到bing的主頁

相比之下,我個人更喜歡電影畫面的味道。

相比之下,我個人更喜歡電影畫面的味道。

這是拍攝時的劇照,我們看到pi的褲子幾乎是純白色(暗部度偏藍),船體也是白色,而在最終影片里,導演的處理是偏向於綠色,綠色的數值比紅與藍高出4%。

這是拍攝時的劇照,我們看到pi的褲子幾乎是純白色(暗部度偏藍),船體也是白色,而在最終影片里,導演的處理是偏向於綠色,綠色的數值比紅與藍高出4%。

至於為什麼要偏綠,這個有很多因素,有可能和那個時代的kino flo燈組有關係,kino flo用久了會偏綠,後來索性都調成綠色(《七宗罪》是始作俑者),或者是讓人跟電視新聞的夜景聯繫起來(電視新聞的夜景會用夜視儀拍攝,夜視儀是綠色),使人產生真實的感覺,又或者是人眼對於綠色更舒服。總之,現在的風格就是這樣,偏綠。

至於為什麼要偏綠,這個有很多因素,有可能和那個時代的kino flo燈組有關係,kino flo用久了會偏綠,後來索性都調成綠色(《七宗罪》是始作俑者),或者是讓人跟電視新聞的夜景聯繫起來(電視新聞的夜景會用夜視儀拍攝,夜視儀是綠色),使人產生真實的感覺,又或者是人眼對於綠色更舒服。總之,現在的風格就是這樣,偏綠。

對比正片截圖和劇照我們發現,影片把高光壓的很低,彷彿加了一層青色的濾鏡,天空被填充了綠色,減少紅色的飽和度,暗部細節提亮,暗部和亮部的對比不是那麼明顯,相當於增大了寬容度,讓看看到更多的細節。

對比正片截圖和劇照我們發現,影片把高光壓的很低,彷彿加了一層青色的濾鏡,天空被填充了綠色,減少紅色的飽和度,暗部細節提亮,暗部和亮部的對比不是那麼明顯,相當於增大了寬容度,讓看看到更多的細節。

風光大片,雖然是合成的,但是依然可以看到設計師藝術造詣,暗部細節豐富,高光依然偏青藍,白平衡始終沒有往暖的方向傾斜。構圖這裡就不說了。

風光大片,雖然是合成的,但是依然可以看到設計師藝術造詣,暗部細節豐富,高光依然偏青藍,白平衡始終沒有往暖的方向傾斜。構圖這裡就不說了。

室內一般場景,窗外的高光依舊被壓低,注意室內暗部細節,沒有造成細節損失,看起來像加了暗角,其實沒有,只是中間的高光產生的錯覺。白平衡依舊像藍綠方傾斜,整體曝光降檔。派身上的白色衣服偏冷,另外攝影師盡量減少環境光對攝影的影響,室外的光線看起來是白色,窗帘沒有被室外的顏色污染。(真實情況可能是室外的光線會造成偏藍,後期被修飾。)

室內一般場景,窗外的高光依舊被壓低,注意室內暗部細節,沒有造成細節損失,看起來像加了暗角,其實沒有,只是中間的高光產生的錯覺。白平衡依舊像藍綠方傾斜,整體曝光降檔。派身上的白色衣服偏冷,另外攝影師盡量減少環境光對攝影的影響,室外的光線看起來是白色,窗帘沒有被室外的顏色污染。(真實情況可能是室外的光線會造成偏藍,後期被修飾。)

室內一般複雜場景。此處光線較為複雜,把握不好容易弄髒畫面,廚師的臉部補光充分,背景也有理想的光線,這個場景已經不是普通攝影師可以掌握的了,一般情況下,根據我看過的港台或者大陸的電影,這種複雜的光線攝影校色會十分困難,我看到的一般是類似這樣的風格

室內一般複雜場景。此處光線較為複雜,把握不好容易弄髒畫面,廚師的臉部補光充分,背景也有理想的光線,這個場景已經不是普通攝影師可以掌握的了,一般情況下,根據我看過的港台或者大陸的電影,這種複雜的光線攝影校色會十分困難,我看到的一般是類似這樣的風格

就不多說了。

就不多說了。

室內極複雜場景,這樣的畫面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拍攝,難度在於背景光線與人物臉部的細節的對比處理,從pi的眼睛裡可以察覺到燈箱的布置。因為窗帘枕頭衣服都是白色,所以減少了後期處理的難度。白色的窗帘枕頭衣服都是偏綠,與影片中海上絢爛的飽和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室內極複雜場景,這樣的畫面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拍攝,難度在於背景光線與人物臉部的細節的對比處理,從pi的眼睛裡可以察覺到燈箱的布置。因為窗帘枕頭衣服都是白色,所以減少了後期處理的難度。白色的窗帘枕頭衣服都是偏綠,與影片中海上絢爛的飽和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部影片中有很多場景值得攝影師借鑒,畢竟是拿了最佳攝影,我說的也僅僅是極小的一部分,還不一定正確。題主的問題其實很好解答,說到底這無關電影,純粹是對攝影的知識掌握到何種程度,說到底還是基本功,在我看來,構圖遠遠比色彩風格重要。構圖決定了你拍什麼樣的照片,所謂的電影風格其實根本沒有這樣的風格,我說這樣的話不知道會不會被罵,但是確實如此。我相信,如果你將一張照片構圖無可挑剔,色彩還原正確,再加上簡單的ps修飾(這僅僅需要一丁點技術),我相信就可以營造出所謂的電影效果照片。

附一張喜歡的電影畫面。(我真心不喜歡時尚雜誌上拍攝的那些所謂的時尚大片,更喜歡這種電影調調)


大家好,我是來打臉的。

把靜態照片拍出「電影感」是個偽命題,尤其是那些加了兩條黑邊和字幕就以為有「電影感」的。

電影攝影風格有那種對比強烈擺十幾個燈在棚里拍的(《Sin City》);

有那種紀錄片風格對比較低色彩不飽和的(《三峽好人》);

有鮮艷亮麗用美術道具砸出來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還有一心要向老照片甚至油畫學的(《一代宗師》):

有用三分構圖的,也有不用三分構圖的,比如經典的Wes Anderson強迫症:

有《安妮霍爾》那樣主角說半天話卻不出現在鏡頭裡的,有《Spring Breakers》那樣實驗性手法沒事就打一片大紅燈綠燈的:

你倒是告訴我,裡面哪個算有電影感,哪個算沒有電影感?

單獨看截圖,哪張算是「有電影感的照片」???

樓上大部分都在說調色,而脫離情節意境的電影調色都是耍流氓。不是說高光青一點暗部黃一點就像電影,到處都有反例。

要問我電影攝影有沒有可供借鑒、總結的特點,那就是——為情節服務!

比如好萊塢攝影經常喜歡背景偏青,主體偏黃,因為這樣可以在突出主體的同時,不影響主體(往往是人物)的膚色,同時更有縱深感。


裡面運用此大法最熟練的大概就是邁克爾·貝:



姑娘和大黃蜂都如!此!之!黃!【嗶——
同理可得,這種簡單粗暴的調色法一定可以讓您的照片顯得財大氣粗。

其實電影界中的確有一種特別的攝影風格,和故事風格結合起來,成為film noir(黑色電影)。其特點是戲劇性地利用光影和黑白對比,為情節服務(沒錯又來了)。


注意牆上的影子。其實《Sin City》系列的視覺風格很大程度上是向film noir致敬。

說回問題本身吧,看了這麼多不同攝影風格,你還會認為「電影感」是輕易能模仿出來的東西嗎?那麼多調色教程,我敢問您模仿的是哪部電影的哪種感覺啊?

靜態攝影和電影攝影是兩種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功能和優缺點,為了實現同一個目的——傳達故事。靜態攝影由於沒有時間維度,需要在有限的畫面內純粹用圖像表達故事;而電影攝影則得益於時間(上下文)和台詞的存在,可以更加靈活。把靜態攝影和電影攝影混起來談論技巧,談論調色,談論「感覺」,完全就是耍流氓。

誠然,很多時候當我們學不到神髓,就只能學個皮毛架子,就好像不能理解數學的人只能多做題一樣。我們也許能夠用PS模仿一兩部電影截圖的色調,但是融合在構圖與調色中的敘事手法,絕不是這樣就可以學到。

總之,我特別討厭所謂「電影感」照片的說法,就好像人家郭靖練會了降龍十八掌,你拿過來花幾個樣子印在草紙上批發成秘籍一樣。誰愛練誰練,反正就是賣給圈外愛好者的。但若要拿著這秘籍去參加武林大會,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蟹腰。

(2013/3/26 補充:對於這個問題,我是以攝影愛好者得身份來回答的,電影愛好者勿噴,我是在回答問題不是講理論。還有,我答案中的每一個方面,都是獨立的元素,是在闡述「大眾眼光中」的電影感,也就是你擁有了這個元素任意幾個,也許會讓你的照片更帶感,而不是意味著電影就應該是這樣,也不是什麼「電影就等於大光圈」,不要把別人的話塞到我嘴裡)


你問了兩問問題 簡略的 分開答答。


1 如何拍出如同電影效果的攝影照片

i)三樓那妞@熊貓傳人 引用的照片 是我和另外一個人互相攻擊惡搞的(抓住飛機去美利堅的是我 = =~)但是可以說 兩張照片的原照 跟電影一點都無關 全靠後期的 所以先排除後期講電影感。拍電影的鏡頭 經常會用大光圈 使主題突出。當然不用大光圈的也很多 我這裡只討論怎麼「速成電影感」。我自己之前拍視頻的時候,很多用蔡斯全開F1.2拍 經常演員一動就跑焦了 但是虛化漂亮。幾乎所有電影 拍人物時為了讓主題更加突出畫面簡潔 都會採用大光圈把不需要的背景除掉。


(圖:我朋友惡搞的PS)


(圖:大光圈的例子)

(圖:大光圈的例子)

ii)再來就是色彩要毒。色彩表現我認為是鏡頭的靈魂,好鏡頭如徠卡,拍出來的畫面就很有臨場感,通透,色彩有韻味。 攝影中的「德味」 個人覺得最有電影感 但色彩這東西很私人因人而異,這裡就不方便說多,上圖。


(圖:《教父》中的電影色彩)

(圖:《教父》中的電影色彩)

iii)但普遍的是 電影的色彩更加深邃 對比度大 飽和度低 臨場感強。我覺得韓國片尤其 對比度極大 飽和度極低 你去看《晚秋》 。《無間道》也是。

(圖:晚秋的低飽和色彩)

(圖:晚秋的低飽和色彩)

iiii)場景層次要明顯 色彩豐富 刷高戲劇感。《莫扎特傳》和《香水》 是典型的重妝濃墨 場景都是精心布置的 從裡面隨便截個圖 你彷彿都能讀出個故事。舉個反面栗子就是賈樟柯 你要從他電影里隨便截圖下來 沒看過他電影的會以為某個煞筆下農村拿著手機瞎拍了一張。

(圖:《莫扎特傳》里充滿戲劇感的場景布置)

(圖:《莫扎特傳》里充滿戲劇感的場景布置)

(圖:賈樟柯《三峽好人》)

(圖:賈樟柯《三峽好人》)

2 後期應怎麼調整?

i)其實 就往上面講的的方向調整唄。這張是花了120秒調出來的(當時這2B在微博上惡搞我 我匆匆應戰 不然可以調更好點。)
調整內容:(軟體用的lightroom 與上文對照寫)
1 先四處暗角 因為拍時沒有大光圈 但又想背景不要影響主題的折中辦法(使主題突出)
2 對比度拉大 飽和度降低 (刷高臨場感)
3 用LR的色調分離 加點褐色藍色 (刷高戲劇感)
4 進PS加黑邊加字幕 (純屬惡搞)

ii)下面這張依然
步驟:對比拉高 黑色色階拉高 清晰度拉高 飽和度降低 亮度降低 色調曲線高光部分降低 HSL綠色洋紅稍加 其他微調 分離色調:高光靠黃色 陰影靠藍色 加微暗角。然後進PS加黑邊字字幕。


=========補充================

不可否認的是,有時候故意調的照片,比真正電影里截的圖,更有「電影感」

比如:下面四組圖,上面都是真實電影,下面都是模仿的攝影作品。
看過電影的同學當沒看過,當作是攝影作品來看待,和沒看過電影的同學,一起來品味下哪個更符合大眾眼中的電影感。


A組

(圖:《吾棲之膚》電影截圖)

(圖:《吾棲之膚》電影截圖)

(圖:攝影作品)

(圖:攝影作品)


B組

(圖:電影截圖)

(圖:電影截圖)

(圖:照片模仿)

(圖:照片模仿)

C組:

(圖:《美國往事》電影截圖)

(圖:《美國往事》電影截圖)


(圖:照片模仿)

(圖:照片模仿)

D組:

(圖:《吾棲之膚》電影截圖)

(圖:《吾棲之膚》電影截圖)

(圖:照片模仿)

(圖:照片模仿)

PS:附上另外幾個偽電影調色愛好者的豆瓣ID:
莫名公園的相冊-GR World
瑪法加斯加的相冊

瞎掰了一通
以上。


我所觀察所得,除了器材色調構圖長寬篇幅比例等之外,電影感有大部分是由於燈光。
電影場景大多經由精心布置,採用人工燈光的設置,而非自然光。而這些人造的燈光會帶來比較強烈的影調層次,展現一種現實生活難以看到的戲劇性畫面之感。


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杜琪峰的《PTU》,這種強烈的光影節奏,一般生活中其實很難出現。
這一張圖片的電影感應該足夠強烈了。。


大學時候經常帶著相機,隨手就咔嚓幾張,有這麼幾張試著做成偽電影截圖。我所理解題主所說的電影感就是照片從內容,色調,排版的角度看來像電影截圖一樣。選幾張並說明拍攝思路:
1.內容。
1)先說說畫面內容。如果想創造電影感,內容的拍攝一定是看似隨意的而非看似刻意的,所謂「「隨意」就是定格的瞬間在動作的發生中間,所謂「刻意」就是定格的瞬間是在一個行為或者動作的結束。舉個栗子,排名第一@黃曉龍 答案中的最後一張照片,一群小孩對著鏡頭「耶」就是一張刻意的照片,單從內容上來講,我只會當做是到此一游照而不會去後期。(其他例子大多數都很優秀)
從內容上舉兩個不刻意的例子:

2)再說文字內容。

2)再說文字內容。畢竟是偽電影截圖,對白或獨白一定要配合畫面。真的是一句話就可能毀了你辛辛苦苦的拍攝與後期。。。


2.內容把握好了然後是色調。其實你看電影的時候就能發現,每部電影的色調都不同,有些電影色調是降低飽和度的,比如《入殮師》,比如國內的一些文藝片《立春》之類的,而有些電影則是油潤感十足,比如很多歐美的商業片。色調是與電影主題呼應的,所以則有了多種可以實踐的方式。就具體方法而言(PS就可以完成),加黃,加綠,加藍,降低飽和度,提高對比度,把這些穿插著使用,適當調整就能夠創造出豐富的效果。
tip:用PS可以新建圖層,填充土黃色,明黃色等,透明度調至20%-30%左右,選擇合適的圖層疊加方法即可。
3.排版。上面@楊思屹 同學的回答簡潔而有用,已贊。但是要注意的是:
1)畫面的比例調整成16:9會更有電影感,實際上可以適當把畫面適當橫向拉「胖」一點點
2)文字用中英文上下搭配
3)上下加邊框,邊框對著畫面的邊線不能太硬!調整下高斯模糊!

例子:

(上圖:學校報刊欄的一瞬間+配合兩人的獨白+加黃+加綠+降飽和度+增對比度+橫向拉伸縱向壓縮+高斯模糊後的黑框)

(上圖:學校報刊欄的一瞬間+配合兩人的獨白+加黃+加綠+降飽和度+增對比度+橫向拉伸縱向壓縮+高斯模糊後的黑框)缺點是高光部分影響到文字

(上圖:寢室走廊+獨白+加黃+降飽和度+增對比度+橫向拉伸縱向壓縮+高斯模糊後的黑框)

(上圖:寢室走廊+獨白+加黃+降飽和度+增對比度+橫向拉伸縱向壓縮+高斯模糊後的黑框)缺點是人物面部沒有打光

(上圖:寢室里+獨白+加黃+降飽和度+增對比度+橫向拉伸縱向壓縮+高斯模糊後的黑框)

(上圖:寢室里+獨白+加黃+降飽和度+增對比度+橫向拉伸縱向壓縮+高斯模糊後的黑框)沒有缺點


不足之處希望各位知友探討,全篇圖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祝題主玩的開心~

對了,照片都是在北林拍的,被知乎微博推薦了,很多人都一眼看出來是在北林,特感動!壯哉我大北林!


具體請戳唐老師的教程【菜鳥的PS教程】關於「電影感」照片的修圖


前方高能 大圖慎點


首先貼兩張圖上來吐槽一下,2012年底和@黃曉龍 去深圳創意園外拍,本來說有妹子的,結果妹子要上課,於是那天我們出的片都很奇怪的啊啊啊啊!
比如這兩張(沒問他們同意否,貼上來再說...)

是不是很有電影的感覺?剪裁+字幕=裝逼技能加點。(這兩圖只做吐槽示範,都沒經過剪裁的,特說明下)
推介我一朋友的圖博廢鏡頭。

畫幅比參考16:9到3:1這類寬寬銀幕電影的畫面比,寬於16:9的用黑邊填充....我想題主也是不想要4:3這樣的比例的...
小清新用日語字幕,一般向也得中英雙語的,嗯...= =
------------------------------------------------------------------------------------------------------------------------------------------------
以下是本人實踐= =

01

01

03

03

04

04

05 ……暴露我E文是硬傷就不管了

05 ……暴露我E文是硬傷就不管了
------------------------------------------------------------------------------------------------------------------------------------------------

「加濃色調。。暗角。。冷色調法。。加噪點。。菲林感。。裝逼技能加滿」

一學弟補充的。

以上照片屬於近期拍的比較滿意的,直接裝黑框的。
但是今天受這個問題啟發,翻出幾年前的照片(那階段的照片就是隨便拍的...不忍去看),接下來就是如何拯救廢片= =
使用軟體 lightroom 4.3,photoshop CS5

1.看原片,夠慘,對焦都沒對準的級別。丟進lightroom,賊傻瓜的做法就是直接用LR預設


2.LR的預設是好東西,其他參數看怎麼舒服怎麼整,也沒複雜的證濾鏡啥的,導出

3.丟進PS剪裁 我用的比例是22X10,加暗角 拉曲線 加字幕
成片

(這圖是背景是2011年11月11號我學校領導放我們全年級同學去梧桐山放風)

(這圖是背景是2011年11月11號我學校領導放我們全年級同學去梧桐山放風)
妥了...= =裝逼技能滿點了


另外推介這個,電影每一個畫面都是精心設置的,前期不投入,後期修成電影感只能說個裝逼的活兒...
人人小站-轉自朱靜的相冊-詭異電影構圖- 戳。


----------------------------------------------------------------------------------------------------------------------------------------------
見評論@埃小魯 說調出油畫的感覺才是真的牛逼,然後我又去嘗試了下...其實我平時除非要用是不會動軟體的...(不管怎麼整,這都是在裝逼啊...)

主要工具PS的歷史記錄藝術畫筆工具,大致就是先調整飽和度、色相、曲線等參數,然後在PS濾鏡的光照效果裡頭調一下,存為jpg,再打開。新建圖層,在工具欄找到歷史記錄藝術畫筆工具,先用大刷子刷,再用小刷子刷……講的很粗糙,做的也很粗糙。


一般什麼題材電影會用油畫風格的畫面呢?古裝片唄,因為人們對那段時期的印象主要來自古典油畫中,拍成油畫感才感覺真實。但實際上古典油畫是沒有光的……看到的都是地板的散射光,所以拍片中布光難度非常大,說到底還是前期的工作啊....那對於我這個平時只是拿相機拍拍日常生活的菜鳥來說是還沒涉足的領域啊。


嘛,複習了一整天,睡前給題主一些建議。手機碼字不多,盡量扼要,還不能上圖,坑貨知乎app...

看情況題主想要用手機拍出有「電影效果」的照片,首先我解釋一下關於電影成品的色彩,主要針對數字電影。

圖片或畫面之所以有「電影」的感覺,最主要的原因是風格化,電影在使用膠片拍攝時,其採樣對與如今的數字量化是有很多不同點的。相比於普通的數字設備,膠片更有質感,突顯在色彩的飽和度,層次感強的光影,真實的噪點以及景深。

所以,在使用數字設備獲取圖像或後期處理,是可以達到或接近這些效果的。

推薦幾款安卓的拍攝app: CameraX Free/Camera Pro, 以及Vignette(一款特效攝像app)

拿後者為例子。

調整自定義參數:
Effect
Fliter: Toy Camera BW

拍攝一張,得到非常風格的照片,特點是很深的暗角(實際上是vignette),棕褐色膠片質感,高對比度。

實際上就是模擬了特殊攝影得到的效果,使用數字濾鏡實現而已。

使用一些圖像處理軟體,進行如下操作,也能得到類似效果。

增加飽和度與對比度;
調整色彩平衡,提高或降低某種或某類色輸出;
壓制輕微暗角;
使用模糊製造淺景深;
添加噪點;

暫時碼這些,試試那幾個app,說不定有驚喜。


你是說這樣嗎?


如果想最快的方法
就是上下加黑邊打字幕 電影效果出來了!

看圖 ( ̄▽ ̄")
原始:


加黑邊打字幕


怎麼把照片拍成電影效果,我也研究過一段時間,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電影畫面感關鍵在於故事感,欲言又止,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畫面和情緒張力,才讓人有看電影的感覺。畫面比例、色調、打光,都是為故事感服務的,弄得好會添彩不少,但如果沒有故事感,這些再好也不會有電影效果。
個人看法,供參考。


拍電影用的設備寬容度比普通單反就要高出一個數量級,逞論手機。加上戲劇性的布光構圖以及內容,手機軟體上"一鍵美化"之類膠片感都是騙人的,不要信


我認為,構圖和布光遠比調色重要,即使是沒套lut的log都比樓上的手機濾鏡要有電影感一百倍。拋開構圖和布光,就調色來說樓上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瞎搞,本末倒置。
我的個人思路是,從內容上來說,讓照片有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樓上甚至還有把那種人物主體放畫面中間長焦大光圈的照片套個濾鏡說有電影感的,能告訴我哪部電影有這種構圖嗎?
至於調色,log加lut是最接近電影調色流程的方法了,使用上不難,教程百度一搜一大把。

我用lut調的幾張拙作



哦,這個不算


樓主在問方法,目標是"電影感"。那麼前提就需要先討論下電影感是什麼,我默認為畫質,而不是別的緯度。
請看以下三張是否具有你理解的"電影感畫質"?如果不是,那麼請你貼出,我們再來討論。


如果是,那麼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一個是焦段,也就是取景範圍與空間透視效果,請選擇35mm焦段,全副哦。
另一個是色彩,P1是膠片負片,細膩明艷,高調。P2,P3,P4是膠片正片,濃厚,低調。
均無後期,呈現的是膠片與鏡頭以及環境光線的真實搭配。
最後一點,電影的場景,道具,燈光都及其講究(參考一代宗師)可以說導演為了畫面效果所有細節都是人為控制出來的。這一點很難,很辛苦。
這裡要明確的是,數碼後期想模仿這種效果不是不可以,很勉強,費時費力,(其實我心裡在說根本沒戲)。


我來回復一下這個問題,因為之前正好寫過「如何打造電影感復古夢幻人像?」的教程,這個教程是針對人像的,尤其是「復古系人像」,希望對題主有用啦~么么噠

電影一直作為靈感成為我的拍攝主題,歐美的各種復古類電影又是深的我心的,所以一直喜歡模仿復古類電影來進行拍攝。

我自己的看法是,以電影作為拍攝主題,一是照片有了故事有了靈魂,二是可以學習電影的色調、光影,是提高攝影技巧的一個小心機。


觀看我拍攝的完整版《lolita》照片請關注我的公眾號cenbaolan回復關鍵詞「lolita」

也可以關注我微博:@岑寶藍



1、尋找靈感,確認主題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隻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鬆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里她是多麗。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懷裡,她永遠是洛麗塔。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Lolita》


這次的拍攝主題是《Lolita》,這部著名的名著被翻拍成了很多個版本,1997年拍攝的這個版本無論是主角的演出還是對服裝的講究、對光影的塑造都是非常美,值得學習的。


確定了以什麼電影為拍攝主題,接下來就是確定服裝、造型。

電影《Lolita》里的女孩穿著以碎花連衣裙、復古的兩截式的服裝、外加上弔帶襪為主,俏皮中帶一點小誘惑。髮型也參考了電影里的歐系少女編髮。


小tip: 弔帶襪、蕾絲、蝴蝶結、碎花連衣裙、超短裙……都是歐美少女系電影里經久不衰的元素。


以下圖片來自電影

《Lolita》


在這次的拍攝里,搭配了類似的元素進行拍攝。

比如:兩截式碎花裙子、長筒襪。

蕾絲純白襯衣,下面選擇穿的是超短蕾絲短褲,打造少女的俏皮和小性感:

2、確立拍攝環境、時間

確立了以《Lolita》為藍本拍攝之後,第二個需要確定的就是拍攝地點。對拍攝地點的要求是:歐式建築,美式或歐式裝潢風格,如果有室外的小花園可以拍攝外景當然就更好啦。


時間我選擇了下午4點半到6點這段時間,這個時間段的陽光顏色暖暖的,也不會太強,即將下山的陽光打造出來的光影效果也是我想要的。


室外:小花園裡的欄杆,背後建築的紅磚灰瓦,綠色的樹枝樹葉……都是適合這次拍攝主題的元素。


室內:牆紙、美式的裝潢以及各種古董傢具、昏暗的房間營造弱光感,也是我想要的。

3、調整相機參數

拍攝前,先把相機調到raw格式,方便後期調整白平衡。

把相機調到M檔,用手動模式調整光圈快門,這樣更容易控制光線營造出想要的感覺。

我的習慣是控制光圈,開到最大,特殊需要拍攝景深細節的時候再調至小。然後根據現場的光線來調整快門。

室外的光線條件良好,感光度調到最低。室內的光線較弱,感光度我會調到200-600不等。拍攝的時候如果欠曝一點也沒關係,後期可以局部調回來。但是過曝了就不太好處理了。


4、引導模特,將電影里的情感融入照片

通過電影來引導模特情緒,首先是非常討巧的方式,你不需要過多的跟她描述太多,只要直接把電影放在她面前看。

拍攝時,只要引導她進入那部電影的感覺就好。

迷惘的眼神、叛逆中帶憂傷、總是慵懶得有些傲慢的姿態。

引導模特將這些情感融入照片。


4、後期調色

首先,用lightroom打開照片,分析原片,光線是弱光,但是還是比較有層次感,只是有點發灰。確定了我們的調色方向是暖色調就可以開始調色了。

1、調整白平衡,將色調調至偏紅、黃,同時調整高光、陰影,使畫面的對比度更強,最後增加飽和度。

1、調整白平衡,將色調調至偏紅、黃,同時調整高光、陰影,使畫面的對比度更強,最後增加飽和度。


2、調整顏色,暖色提高,綠色降低,最後增加顆粒,增加電影感。


最後,調出暖暖的復古電影色調如下:


其他《lolita》作品如下:


另一組模擬電影《情人》的照片。


-
此題回答要是不過百,以後再也不回答專業性質問題。
謝邀。

現在App市場上有太多能做成16:9寬幅的照片了,很想一一累述,這裡只說蛋幕這款App。其實提主的最初想法也就想把自己的圖片做成類似電影寬幅效果。可惜PS以及LR不是誰都能上手把玩的,比如我就是到現在還不會PS,你們不要說我笨,我認真起來連我都怕。

以下圖片均出自我手,手機拍攝,使用蛋幕裡面的電影模式。

蛋幕現在有三款模式:日誌模式、雜誌模式以及電影模式。

備註:文字跟翻譯自己選擇,可以配上文字,也可不用。既然是用照片講故事,適當的加點文字效 果也是蠻不錯的。可惜翻譯是硬傷,自動翻譯簡直不能看,對了,這是採用某第三方翻譯 軟體。
————————————

蛋幕特色的地方在哪裡呢。跟其他同行又有哪些差別呢。目前據我說知市面上還沒有在手機端支持多圖照片疊加的app,可謂這是蛋幕比較有特色的地方。

最大的特色是支持多圖疊加,大致意思就是可以圖片連接(下圖有參考)。

(我最愛的小白5還在堅挺著(●"?"●)

(我最愛的小白5還在堅挺著(●"?"●)

多圖疊加有個好處就是適合講故事。用圖片講故事也是蛋幕的宣傳標語。並且我一次性做完全套的圖片總比一張一張做要舒服很多,不用重複的一個動作。

雖然不是程序員,可是看到公司裡面的那些程序員天天啪啪啪啪啪,我也想啪啪啪。於是我機智的入了一款櫻桃的入門級鍵盤,茶軸。也終於找到自己為什麼會成績差了,原來是鍵盤不好。

雖然不是程序員,可是看到公司裡面的那些程序員天天啪啪啪啪啪,我也想啪啪啪。於是我機智的入了一款櫻桃的入門級鍵盤,茶軸。也終於找到自己為什麼會成績差了,原來是鍵盤不好。

蛋幕app還有很多模式,這裡只為大家推薦電影模式以及日誌模式,日誌模式之前的文章有介紹過,不再累述。

下載戳傳送門:Danmo - Share great photo stories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懶人模式掃描二維碼即可,或各大下載平台搜蛋幕。

http://danmo.com (二維碼自動識別)

————————
PS:應該能解決樓主的問題,望採納(●"?"●)


每個好的DP會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如果純粹探討電影和電視的區別。我覺得主要是景深、動態範圍的區別。數碼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對比度、顆粒感、色彩空間都有很大的選擇範圍。說拍攝的角度、焦段、構圖等,更是多和個人取向相關。


說一下個人感覺吧 首先肯定是構圖, 電影畫面一般構圖飽滿,畫面主體飽滿清晰

比如:

然後就是光線,電影打光是非常講究的,比如:

之後還有色調:一般來說就是 高光偏橙色黃色,暗部偏青色 藍色(深藍),整體寬容度高,很少有全白和全黑

最後 就是形式感: 黑邊和字幕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攝影技巧 | 攝影技術 | 後期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