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型商場中間都要開大洞?

貌似幾乎去過的所有商場都是這樣的?這樣不會造成面積浪費嗎?是什麼因素造成了中間必須要開大洞?如果是採光的話,事實上所有的商場白天也是燈火通明,在使用照明電器上與夜晚也沒有區別啊?


  1. 有沒有中庭,並不能區分mall還是百貨。區分二者的靠的是經營形態、業態。
  2. 並不是每個mall都是大牌雲集,高貴冷艷,這個要看經營定位的。
  3. 通常百貨公司和商家是合作關係,百貨公司會組織許多營銷推廣活動,商家必須參加活動。」商家和運營方搞活動是有遊戲規則的,哪能亂來,沒有必須參加一說。
  4. 店中店並不是指mall裡面放百貨。
  5. 一旦業績不良就會導致被商場收回。這句話更是胡扯,不然還要合同幹什麼呢?!

錯誤太多了,我就不列舉了。
----------------------------------------------------------------------------------------------------------

題主大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洞,每個洞都有他的名字,比如盤絲洞、水簾洞、還有黑洞洞。
只要你搜索一下就很容易知道商場中間_百度搜索
那這個洞叫什麼呢——中庭

中庭一般按照空間的位置關係可以氛圍合圍式、半合圍式、三面開敞式。
中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為什麼人類建築需要圍牆?」從上世紀初開始,全世界範圍內都在重視建築與人的關係,強調人的社會活動屬性。
事實上,中國古典建築中,也有非常恰當的類似案例,比如中國四合院的庭院設計。
在楊蓋爾的《交往與空間》中這樣寫到:

只要兩個人在同一空間內,就會發生社會性活動,相互照面並體會到對方的音容本身就是一種接觸形式,一種社會活動。並且這種不期而遇還會進一步促成別的,更加綜合性的社會活動出現。

很難追溯現代商業的中庭設計是來源於什麼,比較統一的說法是1967年約翰波特曼在亞特蘭大的海特攝政旅館首次引入現代意義上的中庭建築形式。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庭的設計基本上從以下角度出發。

  • 組織動線(此處不展開,勞資靠這個吃飯吶。淚目~~)
  1. 人流匯聚區域
  2. 動線交匯點

上海西郊百聯
上海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的中庭是一個典型的環形布局結構系統
整個內街的結構和平面輪廓尺度銜接的不錯,弧形的街區相比直線型富有一點小趣味。

環弧形的中庭最大的特點是,每一個店鋪都可以獲得基本均等的被展示幾率,迴游性好,可提高交易成功率,且便於利用平面中明確的向心性來組織中庭空間。

  • 導視功能


上海K11
在商場的設計中,會圍繞著中庭設計一些立柱型導視、展台型導視、諮詢台、以及環繞中庭的主要動線上的交通導視,這些導視設計共同組建成了建築的導視性系統。(一般醫院、省市行政大廳也是這樣設計。)

  • 中庭小氣候

1.0採光
採光式中庭最大的貢獻是解決現代中庭設計中大進深空間中的天然性採光設計。
中庭光照設計是一個特別複雜的系統。牽涉到到穹頂的透光性、中庭空間的比例、牆壁、地面以及中庭中玻璃裝置的反射率等等一系列。
①穹頂的透光效果。
考慮季節變遷帶來的光照度。比如在夏天會不會造成中庭內部溫度過高,那麼這時候就需要作出遮陽隔熱處理等。冬季如果照度過低,就需要用人工照明等來提高照度。

②中庭的空間比例。
因為每個mall中的層高都不同,中庭的空間佔比也不同,這就要考慮到光線投入後的角度問題。
因為,為了讓中庭內部能夠有充足的光照。現代中庭設計中要求中庭的設計寬高比在1:3的比例範圍浮動。


中庭寬高比例與相鄰空間直射光線進深的關係


中庭天然採光示意圖

③牆壁、地面材料、玻璃裝置反射效果。
這個就是裝修材料不同,反射漫反射的不同而考慮的。
玻璃裝逼會不會出現眩光、聚焦等不利的效果等。
英國大樓玻璃牆反光「烤化」豪車

2.0溫度調節/通風/散熱
中庭有兩種明顯的氣候控制特點:溫室效應和煙囪效應。
為了維持中庭良好的物理環境,針對不同季節採用不同的氣候控制方式。

中庭熱壓下自然通風示意簡圖
沒找到合適的圖,ppt手繪一個,將就著看。
下面放兩張高冷的圖

中庭室外標高8.7m、14.2m、18.1m處風速雲圖及矢量圖


3.0生態綠植

綠植既有著豐富的含義與祝福,又對中庭小氣候產生了良好的生態影響,吸收廢氣,降溫增濕,具有觀賞,改善風水。綠植是形成小氣候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大大深化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

上海K11——國際碳金獎

上海K11——國際碳金獎

Namba Park 的立體綠化

Namba Park 的立體綠化

Nankai Electric Railway Co., Ltd

  • 人文情懷
  1. 景觀小品

八佰伴


2.0 展會啊、小活動啊什麼的。一句話室內小廣場。

  • 展示性

專註逼格一輩子,不解釋。

謝@程瀚 邀。


樓上的幾枚回答都很好,不同角度闡明不同知識。幾張圖的分析,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回答這個問題不見得需要懂一些建築知識。當然,知道一些建築知識可能會利於理解。為了使答案更簡單易懂,我就從建築功能,建築空間的角度,簡要說下吧,希望能對諸君有所啟發。

先說建築功能。我們的城市裡的常見建築物,大多屬於民用建築,即可供人民大眾使用的建築。民用建築之外,還有工業建築。工業建築一般在城市之郊,城市邊緣。而民用建築,用途則各個不同。比如:

住宅建築,用來居家生活
學校建築,用來傳授施教
辦公建築,用來上班幹活
餐飲建築,用來吃飯喝酒
娛樂建築,用來遊玩享受
交通建築,用來離去歸來
宗教建築,用來凈化心靈
喪葬建築,用來超度靈魂

商業建築,用來購物休閑

獨立的小賣部,超市,商店,商場,百貨公司,乃至血拚摸(shopping mall),皆屬商業建築。最初的差別,只在規模上。百貨公司大約是上世紀的叫法,規模不大。後來都叫商場,規模就大多了。最近十年來,血拚摸這種叫法被廣大地產商推廣了,叫法不僅顯得高大上,內部的功能與空間,也豐富了許多。他們不管咋變,還是商業建築

商業建築是幹什麼用的?如上,購物休閑。但是,在若干年前,我們國家的商建,大多只是讓你購物就好了。換句話說,即最初商業建築的功能是很單純的。舉個例子:我生於1970年代,小時候總去那個叫「百貨公司」的地方。它大約有三層樓,沒有電梯,沒有地下車庫,沒有導購,沒有叫賣,沒有飲水機,沒有提款機,沒有巨幅廣告,沒有LED大寬屏,也沒有熱鬧非凡的促銷盛況,更沒有美女穿光鮮之衣在臨時舞台上唱歌跳舞,上個廁所必須繞到建築背後,當然,它也沒有題目中提到的大洞(中庭)。即便號稱百貨大公司,它容納的商品種類還不算多,但是櫃檯倒是一個接一個,櫃檯在前,貨架在後,你想買什麼,隔著玻璃,一目了然,也就是說,服務員與你,總是隔著櫃檯,購物時,你同他或她,呈對峙狀態。這樣的地方,除了購物,你幾乎也幹不了別的。百貨公司給人的感覺是:購物請自便,購完您走好。

這個感覺,很像現在的超市。區別在於,超市的售貨員,與你少了距離感,互動更多,購物模式也成自助式。但總的來說,超市也屬於購物請自便,購完您走好。

再說建築空間。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人類對舒適的追求愈加地高。這使得我們的很多建築,其綜合性隨之而增加,尤其是娛樂、餐飲、商業等大眾服務類建築。也就是說,作為商業建築,它的功能,已經從最初的單純,演變為複雜。除了最初衷的購物功能,它還增加了很多其它附屬型周邊功能,這些周邊功能,最終都是為購物服務的。所謂周邊功能,包括休憩,遊樂,設置電梯扶梯,設置弔橋,設置飲水處,設置ATM,設置母嬰室,設置兒童中心,當然也包括設置大洞,也就是大型中庭——讓商業空間瞬間豐富、靈動起來。這就是說,如今很多商業建築,已然十分照顧您的購物心理,也再也不會像我小時候百貨公司那般,把櫃檯密密麻麻地擺著,將你和售貨員進行有形的分離,而是達到在購物之外,還能讓你儘可能地享受購物的過程獲得購物的愉悅,從而讓你從錢包或卡里花掉更多的錢,達到一個雙方都很嗨皮的結局。

這就是建築功能的綜合性,這往往使得,建築空間更具複雜性,也可以說,建築功能與空間,更為人性化。

再舉個例子。大家發現沒有,最近十年來,商場或血拚摸的走道,真是越來越寬了,其實單純從「走路的過道」的功能看,它真是沒必要這麼寬。正常講,兩側都是商鋪的過道,寬度3米也是夠用的。想想當年的百貨公司吧。可如今,少則4,5米,多則8,9米乃至10餘米,鋪面如此之金貴,為什麼還要把商鋪外的走道做得如此之寬?難道開發商傻了嗎?

當然不是。

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改善購物之感受,增加購物之愉悅。

寬闊的走道,令你更有休閑的感覺,更有停留的動機。

唯有如此,您才願意下一次,也到這裡來,購物和花錢。

對比傳統百貨公司與現今大部分超市,這種有著長長的寬大的走道乃至碩大的中庭的商場,給你的感覺是:歡迎來購物,購完請再來。

實話說,我不太喜歡逛街。但我但凡與家人去購物,卻總是很喜歡有寬大走道和中庭的商業空間。

沒別的,因為感覺確實很舒適。

做個結論:

商業建築設置中庭,是為了讓購物空間更開敞,讓空間更為流動、讓空間更為互動,讓空間更為透氣透光或綠色環保,讓空間更加豐滿肥膩,充滿誘惑,也充滿高大上的體驗,最終,改善、提升你的購物體驗和感受,令你的購物感受變得更加輕鬆、舒適、暢快、愉悅。

超市或普通百貨公司的購物空間——單調,單純

有著極為寬闊走道或中庭的購物空間——開朗,豐富


不同的空間感受,將會直接影響你的購物舒適度與愉悅度。


圖片來源 梁思成攝

前面各位講得非常精彩熱鬧,我也來湊一下,講講我知道的中庭的過去。

中庭的本質是多層空間里挖個大洞,形成一個多層的與各層連通的高空間。這種類型的空間在我手裡最早的案例,其實是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三層樓,二十米高的大中庭,放到現在按24以內裙房比,也算高的中庭了。觀音閣是公元984年大遼國的重要建築,全木結構,到今天已經1029年,如果這一千年都當商場賣東西,那可賺大了啊!

不過呢,人修這麼牛的一個樓閣,也也不會吃虧。咱不賣百貨,咱銷售的是信仰,這可比賣一般東西牛多了。

其實中庭這種空間,重要的價值在兩點:高大與共享。公共建築追求高大空間是基本需求,不管商業、文化還是宗教建築,都有此愛好。

最早的高大空間大概可以從萬神廟算起

圖片來源 自己攝

這就是牛絕古今的羅馬萬神廟,公元120年前後建成,至今1900年,高度43.2米,跨度也是43.2米,這巨大的空間記錄直到近現代才被打破。真是一樣磚蓋百樣樓,西方人做穹頂還是比我們牛。而中間頂上那個圓洞更是神來之筆,與天神相往來,你要說這就是現代中庭的原型,我覺得有7成把握。

所以呢,我個人的理解,高大空間是人類對公共空間的基本追求,各種好處不解釋。

而共享的高大空間是因為使用效率,總不能把大樓全挖空吧。。。這是普通多層樓房和局部高大空間相結合的結果,然後跟著帶來了視線共享,煙囪效應,人流集散標誌性,節約容積率,等等好處,於是被現代商業選中,就有了上面各位說得那些講究。

對於一種古老而廣泛使用的原型,其實因果是很難說清的,很多時候是互為因果,循環加強。只能說因為各種因素,選擇了這樣的形式。有偶然也有必然,有利也有弊,就這樣。


偶然看到自己喜歡的妹子贊了第一個答案

順便添加個答案吧

首先題主說開個大洞不是太準備,那個叫中庭,為什麼要添加中庭呢?我從兩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 交通流線
建築設計中,擁有大量人流的地方一定要有人流集散的場地,叫前區,例如火車站前的廣場(這屬於室外的),電影院的前廳(就是你站著買票的地方)等等,因為大量人流的建築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需求,或者各自的時間段,如果一窩蜂的進入,勢必會造成擁堵,混亂,甚至踩踏。

當有這麼個中庭,人流在此聚集,然後尋找自己要去的地方,再有序的分散,使得空間流線更有序,同時,由於空間的高度跟人的數量是有一定關係的

你能想像正常住宅(90平米左右的)突然聚集二十個人的感受嗎?當然面積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層高不足,住宅層高一般3米(貌似就萬科敢幹2.8m的),層高太低,人太多,會壓抑,人多,勢必就要增加層高。

所以,一般大型商場匯聚大量人流,為了保證空間寬敞明亮,通高的大中庭勢必要有

於此同時,由於圍繞中庭組織各個店鋪空間比較合理,下面這張圖中也是個商業綜合體(塗色的室內,沒顏色的是室外),紅色部分就是中庭可見各種商鋪均由中庭展開。當然,這個還有室外的步行廊道。


二 採光

由於大型商業綜合體需要擁有大量商鋪,體量大,進深大。進深大,採光就不好,所以為了保證一定程度的採光,大中庭,同時加屋頂玻璃屋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採光(雖然商場所需的自然採光不多,但是能省就剩,有點自然光總比沒有好)

看下圖,左邊是沒有大中庭的,中間部分勢必就等於沒有採光,右邊是有大中庭加玻璃屋蓋,陽光傾瀉而下,中庭四周都有採光

就這些!


幾位前輩答得很有深度。
我就從現代中庭的發展再多講幾句吧。
首先拉出理論基礎
1.空間的連續性(理論基礎)
1977年國際建協(CIAM)提出的《馬丘比丘憲章》()中指出:空間連續性是弗蘭克,勞埃德 賴特的重大貢獻,相當於動態立體派的時空概念。
賴特的代表風格草原式住宅就貫徹了空間空間連續性這一基本原則,獨創十字形平面(橫向舒展);不作固定分割的連續性室內空間。參考羅比別墅
羅比住宅


後來賴特把水平空間的流動性應用到垂直上,創造了垂直流動空間,這種理念最早體現在賴特的羅伯特別墅。起居室的一部分空間被二層挑台覆蓋,起居室成為一個跨層空間,它與二層的挑台空間相互連續。
後來賴特把他的垂直空間的流動性應用於他的公共建築,古根海姆博物館便是代表作。這種流動空間觀念便成為現代公建中庭設計的基本思想。
羅伯特住宅


古根海姆博物館

2.共享空間理論(封閉中庭)
波特曼(首批來華髮展的建築師之一)第一次走進古根海姆博物館,乘電梯到頂層,廊道走下,邊欣賞畫展邊觀察四周人群,向下望見整個大空間產生異常興奮的情緒,受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啟發他構思了共享空間的思想:假如在一個空間中你從一個區域外看的時候能覺察到其它人的活動,它將給你一種精神上的自由的感覺
共享空間理論的核心內容:
1.大空間
2.多功能空間,包容個各種活動強調人看人這一活動

3.共享空間吸取賴特空間連續性的理論,強調空間的連續和開敞性,各層水平空間通過開敞的廊道,挑台以向大空間滲透。視線上整個建築體都是通透的,為人看人這一行為創造良好的環境。正是這樣的環境可以造成人的愉悅感。

3.共享空間吸取賴特空間連續性的理論,強調空間的連續和開敞性,各層水平空間通過開敞的廊道,挑台以向大空間滲透。視線上整個建築體都是通透的,為人看人這一行為創造良好的環境。正是這樣的環境可以造成人的愉悅感。

波特曼 1957年的作品AmericasMart

3.共生哲學(開敞中庭)
黑川紀章的共生哲學的內容是:共生哲學的基本內容是:異質文化的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內部和外部的共生、部分與整體的共生、歷史與未來的共生、理性與感性的共生、宗教與科學的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他的共生哲學涵蓋了很多方面,其中在建築方面的共生哲學則往往通過過渡空間來實現,如日本的櫞側(屋檐下的走廊)。
如果把空間比作色彩,那麼作為室內外結合區域的「緣側」,就可以說是一種灰空間。黑川紀章在談到緣側空間時指出:「作為室內與室外之間的一個插入空間,介乎於內與外的第三域,才是『緣側』的主要作用。因有頂蓋可以算是內部空間,但有開敞又是外部空間的一部分。因此,『緣側』是典型的『灰空間』,其特點是即不割裂內外,有不獨立於內外,而是內與外的一個媒介結合區域」。對於中庭形勢他解釋道:「灰空間,不能是一個四周完全封閉的中庭,它必須是開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隱退,建築與自然相互滲透」。黑川紀章的城市設計共生哲學是建築沿街面向城市開敞,面向中庭的立面向中庭開敞,透明處理,中庭布置景觀,休憩場所,從街道到中庭再到室內,空間的相互流通。中庭弱化了現代城市建築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的疏遠感,這種介於室內和室外之間的開敞「中庭」也是現代中庭的重要流派。
國立民族博物館 黑川紀章1974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被解讀的過於複雜了,答案很簡單——客戶體驗

首先是感官上,三個層面
1、設計本身容易做到氣派,通透,視線好,自然採光有室內外交流感
2、可以做大面積的美陳(就是內部裝飾)或者廣告畫,也有很多在中庭做觀光電梯的
3、圍繞中庭的商家店面展示面增大,可以看到上下樓層的品牌展示
浪費面積?那是肯定的,但考慮購物中心的定位、客群特點、自身賣點等等,這個浪費是必要的。這和高端商場會做更大的入口、更寬的通道是一個道理,都佔用了本來可以出租的面積,但整體打造下來,整個商場的品質感就提升了。

其次是功能性,兩個層面
1、在中庭的首層做大型活動,各個樓層都有一定的交流和影響,提升整個場子的氛圍。事實上,一個購物中心的中庭設計,在研發階段是應該由推廣人員參與主要意見的——位置、面積、形狀,動線關係,地面承重、電源布點,吊頂的承重等等,都牽扯到以後長期的使用。
2、很好的廣告位,廣告收入也是商場的重要收入之一,好的廣告設計本身也能增強商場的質感。這類廣告通常也是要經過商場推廣人員的審核的。


商業的中庭挑空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從空間設計角度上可以滿足最基本的形象需求,避免了大面積空間的壓抑感。試想一下一個單層4000平米的平層無挑空建築空間,即便層高可以做到七八米,如此大面積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壓抑。
然後,從商業布局角度說,任何一個商戶都不希望自己的商鋪進深過深。道理很簡單,過於靠里的商業很難被過往人流直接注意到,從而不會對逛街的人流產生吸引力。所以即使沒有中庭,中間這部分面積也是很難招商的。而且商鋪可見的展示面越大,價值才會越高。而中庭挑空很好的化解了進深過大的尷尬,在中庭四周的環廊還為商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見展示面和內部觀景空間。不但沒有造成浪費,反而還提升了商鋪價值。
第三,從購物人員交通流線的角度說,在一個綜合商城的流線組織中,最忌諱的就是人流交叉。中部做一個中庭可以先天滿足一個大的基本的環狀交通。使購物人流自然而然地被引導著走遍本層的每一家商戶而不會有因為交通方向的選擇而錯過了某些商家或者迷路。
第四,從消防角度,綜合商業營業部分的消防疏散距離到疏散樓梯間是30米,並且要求疏散樓梯要直通室外的,也就是說按照國家放防火規範要求,如果沒有中庭,進深過大的商業必然中間的人流在火警時無法疏散。
當然商業的設計和策劃絕不是只有一個中庭這麼簡單,但有了上面四個角度的簡單分析,應該可以簡單說明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大型商業都要做一個「大洞」了吧。


首先 題主所說的商業建築的大洞 是商業建築不斷演進到一個目前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的一個結果。
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不需要大洞;眼下的體驗式消費時代中 大洞雖是標配 但只是花樣之一;不管將來的消費時代會是怎樣的,空間形式一定會隨之發生適應性變化。

大洞,最多的是存在於所謂「城市綜合體」「商業綜合體」或者大型商場中 這個演化過程 在國內 也就是二三十年的過程。

題主所說的大洞的發展史 大體上是伴隨著上圖的城市綜合體的發展歷程的。

題主所說的大洞的發展史 大體上是伴隨著上圖的城市綜合體的發展歷程的。
在此之前,中國的商業社會,尚處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商品 是稀缺品。與之相應的,在商業建築中,既無能力也無必要使用「中庭大洞」這種形式。如題主所說,大洞確實對空間面積有一定「浪費」。這種空間的浪費,在只要擺個櫃檯,大家就一定回來搶貨的物資稀缺的商業年代,是不可接受的。

上圖 北京百貨 張秉貴抓糖。看看這人流 商品的吸引力足夠大 根本不需要浪費額外的空間進行吸引,每層鋪滿櫃檯無疑是最經濟的空間形式。

上圖 北京百貨 張秉貴抓糖。看看這人流 商品的吸引力足夠大 根本不需要浪費額外的空間進行吸引,每層鋪滿櫃檯無疑是最經濟的空間形式。

但是隨著中國玩命發展,逐步演化成物質生產能力極大豐富的社會,就出現了商業空間形式的競爭,大洞,這種奢侈的空間,作為商場競爭 吸引人流的武器,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了商業建築中。

到了今天,商業形態的競爭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再加上有淘寶京東的極大衝擊,大洞這一形式,也早已成為標配。這時候,商業內容一定會產生新的變化,具體說起來,就是提供各種體驗式消費,而其空間形式,也逐漸向著服務餐飲、藝術體驗、遊樂體驗轉向。

餐飲業態在綜合體中的比例增大已經大面積發生,因為餐飲是無法被電商們替代的業態;
藝術體驗,在上海k11中實驗成功,一個莫奈展帶活了一個大商場;蘋果店的體驗也是一種藝術化、畫廊展廊式的體驗(為什麼感覺蘋果專賣店很大氣上檔次?蘋果專賣店的裝修好在哪裡? - icefish 的回答);
遊樂體驗在廣州正佳中已經開始實踐,以後逛商場不僅是買東西,還能逛個海洋館。(廣州正佳廣場在革命要建海洋館和正佳演藝劇場)廣州太古匯中,有一part就是個劇場,開業之後必然與商業構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這都是商業內容升級高維武器的新方向,內容決定形式,大洞這一形式 在新內容中是不是仍然那麼適用?有沒有新的空間體驗 更酷更炫 更能吸引人流?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關於將來的建築學問題。


以上為 「商業內容——商業形式」 關係的脈絡梳理。由於題主主要問的是在當下這個階段,為什麼會試用大洞這一形式,筆者就這一點再略作冗述。

先說觀點,極簡的答案就是:人流(o(╯□╰)o不是那個人流)。一句話就是:商業建築最最最核心的就是人流的組織,而中庭+扶梯,是吸引人垂直流動的最佳方式。至於其他的,什麼通風、採光、生態作用神馬的,在商業建築中,都是關於人流組織的輔助,可有可無。空間體驗神馬的,也是用來吸引人流用的。

對於逛商場的人來講,其體驗到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可見性、可達性、位置感。看到了才能走過去,不迷路才不會煩躁。中庭空間對這幾點都是有巨大貢獻的。對比一下 一目了然:

上圖:深圳cocopark 這樣的空間 是沒有辦法組織豎向交通的 只有中庭+扶梯才能拉動豎向人流

上圖:深圳cocopark 這樣的空間 是沒有辦法組織豎向交通的 只有中庭+扶梯才能拉動豎向人流

上圖:對 就是像這樣的大洞+扶梯。

上圖:對 就是像這樣的大洞+扶梯。

所以 關於浪費的問題是這樣的:局部確實有些面積變成了公共空間 不能夠做店鋪,but 這些空間增加了二層以上的店鋪價值,整體來看,當然是划算的。要不然,二層以上的店鋪 沒有人流,就賣不出去了呀。

前文已經說過,商業建築最最最核心的就是人流的組織,而中庭+扶梯,是吸引人垂直流動的最佳方式。
所以,當商業建築不需要進行垂直人流的引導的時候,是不會想著做大洞的。比如宜家這種,入口做很大,進來之後,基本就是個單線的迷宮,引導讓你繞完才能除去。

恩 就是這樣。

恩 就是這樣。


對於那個「大洞」,我們通常稱之為中庭。
哎呀,叫大洞就叫大洞吧,您喜歡就好。

先說一個詞,業態,簡單地說就是指零售店賣給誰、賣什麼和如何賣的具體經營形式。通常包括了我們常見到的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專業店、專賣店、百貨商場、家居建材中心、購物中心等等,國內大概有十七個分類。不同的業態可以獨立經營,像便利店專賣店,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大型的商場和購物中心會組合多種業態,像萬達廣場,大悅城,萬象城,寶龍廣場等等都是多業態的組合。
由此,一個購物中心組合了這麼多的商家,盈利是大家共同的目標,要盈利就必須有大量的人流量,讓最大量的人流發揮最大量的效應,為了發揮最大效應,就必須對購物中心進行設計,怎樣讓顧客走動時能逛完所有的商鋪,怎樣充分利用商鋪的每個角落不留死角,怎樣增加人們停留的時間……

對於商業廣場的設計,有資料提煉出了五個要素:立面、主力店、動線、中庭、入口。中庭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每一個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在建築設計之初就規劃在內的,所以我們見到的商場基本上都會有。對於中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下面的幾點:
1.中庭的設計可以展現購物中心的空間和設計的特色,顯示出購物中心的文化特點,藝術品位,商業功能。
一個好的人流動線的設計必然是方便顧客逛完所有的店鋪還不帶迷路的,必然是讓所有的店鋪都能被顧客看到並且方便進入的,中庭的在這裡的作用可以看做是商場裡面的地標,你想啊,你在一個大商場裡面迷路找不到小夥伴了,咋辦呢,最好的匯合點不就是巨大的中庭嗎,橫著走豎著走都方便。
同樣的,商家要搞活動又不想被太陽曬被雨淋的,中庭不就是個好去處。偶爾一次的藝術展出,文藝演出,中庭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又能吸引顧客,所以,貌似中庭用到了很大的面積浪費了,實則帶動了人流增加了消費。
2.有沒有覺得跨進購物中心的門,突面而來的巨大層高讓人心情舒暢(中庭位置不同,有的進門就是,有的要走一段路),中庭巨大的層高和比周圍稍強的光線都增加了購物環境的舒適度。站在中庭能看到各個樓層的基本情況,購物有了具體的目標,縮短了空間距離,刺激了消費的產生。當然啦,除了舒適感,在一定程度上還帶來了裝逼的感覺,高大上。
3.一般在中庭內,除了舉辦活動外的空閑時間,購物中心也會放置一些景觀小品,增加休息區,走累了找地方歇歇,大多人都會有(男的是不是更突出?),這樣就增加了在裡面的滯留時間,上面咱就說了,人流能帶動消費,你在商場裡面看到的休息區就是想讓你花錢的。花錢也得花的心情舒暢是不,中庭在這方面扮演了很大的角色。
4.節能是一方面,有的商場在中庭頂上設置透光的材料,增加了日光的可進度,也能促進室內的空氣流通。

說點別的,其實一個商場從開張到盈利大概要經過五年的歷程,有的可能要十年,商場的經營一直都處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裝修風格、業態組合等,這些人為的可變因素相對容易調整,而建築的設計樣式,在建好之後就定了型,若要改變就會傷筋動骨了,所以日本的六本木做了十四年的調研和設計才做成了世界級的商業綜合體。
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都顯示,購物中心要能長久的存活,必不能出售(一些局部的地方可以,量小),只有統一經營才是正確出路。購物中心會把最好的位置留給主力店,主力店的角色是吸引顧客,帶動旁邊的店鋪增值,所以主力店的租金是很低的,租金收入主要是靠次主力店和非主力店,特別是一些小商鋪。
經歷了2013年的人都知道,電商購物今年突飛猛進,給實體商鋪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從總體的商業數據來說,國內每年的零售消費額都在增加,只是增長率大小不一,在這其中,實體店的銷售額接近佔到了90%,網購近乎10%,所以商場購物中心等實體店的地位仍在,但是網購消費的增長率每年刷新,實體店的消費增長率每年下降,所以實體店有很大的壓力,不過兩者各有優劣(我的購物也有多數在網上,但我支持實體店,不然以後去哪打發無聊,去哪廝混,況且有些東西是網路替代不了的)。


商場發展有個過程,與社會經濟,人們對購物體驗的要求的提高相關很大。
百貨——購物中心——升級版購物中心等等
核心改變:購物體驗帶來的感官刺激越來越大,從百貨的目的性買東西,到購物中心,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在建築中行走的體驗。
設計原則:商業建築,讓人們在建築內停留時間越來越長,去的次數越來越多。把吸引人過去作為設計核心要點,購物作為人們過去後的高概率事件。
功能方面:百貨——購物
購物中心——購物+餐飲+電影+主題店+XXX+XXX······
從第一代到第五代,空間形態不斷的更加開放,從每一寸面積都巴不得作為銷售,到越來越多的區域作為公共性的體驗區域,那大的中庭是個很好解決各種公共體驗性展示互動的形式,這樣能更大程度的吸引客流,進而促成消費事件的發生。

購物中心出於方便運營維護的角度,大部分較封閉,涉及到安保,管理,製冷,制熱等各個方面。但是其實更好的體驗模式,確實室外開敞部分,例如日本的難波公園,多年經久不衰。
結合室外空間,打造「類自然山谷」意向,帶給不一樣的體驗感
(圖片來自網路)

帶來「劇場」感受
博多水游城。
(圖片來自網路)
隨著購物中心模式的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都具備了更加完善的功能體驗,比如萬達購物廣場,幾乎功能定位都是一樣的:全面。到萬達,基本上,吃喝玩樂,一站式消費體驗。
空間與美學結合的場景設計不斷的完善,核心主力店的選擇模式更加的多元化(大型綜超和大型百貨吸客力下降,雜貨店運動店等大型專門店日趨受寵 ,餐飲持平,配套服務逐年上升。)
消費從以往的有形商品逐漸向無形服務轉變,主題體驗業態備受重視。 人們的新鮮感要求,新的體驗模式出現,於是近年來「主題」購物中心,越來越被關注,如「運動主題」
萬科的運動主題購物中心,正在醞釀。


日本的運動主題購物中心運營已較為成功


森之宮QS mall


商場為用戶準備了三條不同的空中走廊,全長300米的跑道成為該商場最醒目的屋頂地標,且空中跑道免費對外開放,即使不來購物,也可以來享受「空中慢跑」的過程。此外,商場還設有兩個五人制小型足球場、游泳池、健身房等設施。「屋頂運動場花園」成為了聚客利器。

總之,購物中心是以不斷提升吸引客流量為要旨,這就需要很好的公共部分,而中庭是早期容納這種公共區域最好的功能容器,但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共形態將會出現,單純的中庭漸漸讓人失去了原有的購物體驗,這已經不斷的在改良。


商場中間開個洞好像也是近10年才有吧,老商場都沒有,自己去逛的話就有感受了
沒有大洞的話逛起來很擁擠,而且我自己逛的時候,會擔心自己沒有全部逛到,而且容易迷路繞不出來
有洞就和方便,可以一圈一圈的逛,一圈一圈往上走不會走重複的路,而且開放明亮
不僅如此,找想去的店都很容易,什麼層賣什麼都看得很清楚,不會逛漏了
從一個愛逛街的女性的角度來看就是這樣啦


對不起,我看了大部分的回答,只是把一個商場中有中庭的好處寫出來,並沒有寫出為什麼是必備的。所以大部分都沒寫到點子上。具體的中庭優點大家已經圖文並茂的了我不多說。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講講為什麼中庭是必備的。

1.首先中庭的作用就是解決建築進深過大的問題。
如果你不想讓一個大型的開間進深幾十米的商業建築看起來沒通風沒採光像一個地下車庫,或者農貿市場一樣,你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有句古話叫作,金邊玉角草肚皮。這句話同樣適合用在建築上,就是說在空間上邊上和角部是最好的位置,而中間一般都不好,因為邊上尤其角部都有很好的採光通風,人是屬於自然屬性的動物,有趨光性,(潛意識中喜愛坐窗的位置),需要呼吸。而當一個建築進深開間過大,中間部位沒有直接採光通風的話,人會很難受,覺得壓抑難以呼吸,而且需要大量的照明系統和機械排風系統,然而大量的照明系統和機械排風系統會增加成本,且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建築中中間部分一般都很難用,而中庭設計的話可以較為自然生態低成本的解決這個問題。

2.其次中庭的作用是可以最大化的利用選址基地。
有些商業建築是不需要中庭的,而有些項目是必須要的。當開發商拿到一塊地經過策劃決定蓋商場的時候,這時候政府或者規劃部門多半會給一個指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容積率,佔地率,一般開發商都會根據實際情況讓建築師把指標做夠。假如這個地塊是用來做商場的,那麼甲方肯定希望建築師可以做夠面積,在容積率一定的情況下,建築面積是固定的。如果沒有中庭的話,你可以想像在很多時候,建築佔地面積是做不夠的。那麼用地內建築外部的東西多半是不能給甲方或者投資方帶來利益的,因為消費者是在商場內活動消費,那外面的用地一般用來組織交通,停車,綠化等,我們稱之為為城市綠化做貢獻是沒有利益的。

3.使商業建築商業利益最大化。
商場的功能就是商業,做生意。在做商場設計的時候,商業利益最大化,這是甲方、設計方都要絞盡腦汁解決的問題。當建築進深過大的時候,建築鄰街或者外側部分有著較好的商業價值,因為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而建築越靠內,建築商業價值越不大,因為看到的人不多。很多大型的商業區的商鋪都是越靠近路口,外側的價格越貴,租金越高,而越裡面的商鋪租金和價值相應降低。那怎麼讓人能夠更多的看見建築的裡面,體現內部的價值,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打開中庭,讓更多的人到建築裡面去,而不僅僅是在外面觀賞購物。可以把更多的人流組織進入到商場內部,把那些原本是在建築中靠內的較為消極的空間利用起來。

我記得以前看到過一本書,作者說道剖開的蛋糕才是最漂亮最吸引人的。


好像暫時沒有回答關於「這樣不會造成面積浪費嗎?」這個疑問

其實很簡單,首先是建築面積的計算,中庭只計算一層面積。也就是從2層開始,開洞的中庭部分就不計算建築面積了。

通常情況下,一個地塊的用地面積是固定的,並且作為商業用地收到規劃限制,容積率有上限,那麼總建築面積=用地面積*容積率,也是有上限的

這個地塊通常不會全部都用來建樓,可以這麼理解,如果不做中庭,那麼可能室外廣場就要做的大一些,或者其他情況。

也就是說,規劃的建築面積是不會浪費的,也就是土地價值是物盡其用的。總的建築成本會高一些,但是中庭的好處其他知友已經介紹的很多了,多花的成本物有所值。


理論,理論……
大師,大師……
技法,技法……
一個優秀的設計如果不能讓普羅大眾都淺顯易懂的理解那真的不能算是好的設計
尤其是購物中心/百貨/商場這一類為大眾服務的商業建築
讓我們先忘掉所有這些概念,先回到購物這個基礎的體驗本身,
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購物經驗記憶:
從家門口的小賣部到村裡熱鬧的集市,再到城裡的步行街百貨大樓商場購物中心……


這些基本都是有商業活動的場所,也是城市形成的一個基礎,至於他們的不同的名稱只是對應不同的使用功能,就像都可以是一個裝食物的容器

對應前面的商業建築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一些不同的容器,只是裡面裝的是,而是有活動的生命體,當活動產生,就會形成所謂的動線,就是從一個目的地另外一個目的地

但是在商場這樣一個高度自由沒有約束的環境內,人的活動就不是簡單的單一線性活動

會變成相對複雜的流線網路,隨著商場裡面的人的增多,這樣的流線就會越發的複雜而混亂


於是需要有設計及規範的引入來調整這種無序的散漫狀態,變成一種相對規律的流線,於是動線就形成了


而在這些流線的鏈接點上就有各種滿足人的需求的駐足點,有一個人坐的椅子,兩個人坐的咖啡座,三五成群能夠自由出入的小店鋪,進而是幾十上百人可以長時間逗留公共區域

而這樣的公共區域如果是在建築的室外,叫廣場

在建築室內上面有頂的就叫做中庭


如果是連接室內與室外的這樣的功能空間也可以叫下沉廣場


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空間只是滿足人的基本活動需求而產生的一種人工的空間容器而已,可以是各種形態:









至於那些專有名稱的來歷那基本就是半個商業建築的演變史,就像前面的專業人士解釋的一樣,各種各樣的大師靠著無數的經驗與實踐總結出卓越的理論與作品推動著整個社會不斷向前,建築只是人設計出來為人服務的產品,有著各種各樣的約定俗成的要求只為滿足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投射到個人也就是人慾望本能的需求體現。(PS:圖片全部來自網路)


第一次回答與本專業有關的內容,小激動,嘿嘿。

前面幾位大神已經講得比較詳細了,對於我而言,我就從我本專業的角度再對中庭空間模式對於建築微氣候與節能上的影響做一些簡單闡述,歡迎拍磚

————————————————華麗麗的分割線——————————————————

一,中庭空間模式簡介
中庭,這個概念起源於庭院 。現如今,這種空間模式已經在很多現代建築中被採用,尤其是在公共建築中。


統計結果表明,在我國建築所需通風采暖空調方面所需能源消耗占建築能源總消耗的65%左右。如果沒有在建築的設計、施工和建成後的使用過程中考慮節能環保,大量能源就會被建築所耗,如果這樣對能源消耗和環境的污染是十分巨大的。這個「65%」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採暖通風空調能耗占建築能耗中很大的一部分比例。這也是我們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人緣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其中,中庭空間模式的設計在建築能源的節約上,特別是對於大進深的大型公共建築,有著不小的貢獻。


中庭空間模式,通常是貫穿多個樓層,能將建築外部自然環境引入建築內部,能夠明顯改善建築內部的通風、採光等條件,調節室內微氣候,從而降低建築能耗,達到建築節能的目的。


二、中庭通風


1)原理

中庭通風,屬於自然通風的一種,利用熱壓作用,達到加強建築通風的模式。在建築中,類似於這種作用的情況也被形象的比喻為「煙囪效應」。


很多人會問什麼是熱壓作用吧?我用通俗一點的方法講吧。


熱壓作用

熱壓作用,基本原理就是「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究其根本就是熱空氣相比周圍空氣的密度較小,會有一個「上浮」的過程。打個比方,熱氣球就是因為氣球內部的空氣被火焰加熱了,內部的空氣密度減小產生向上的「浮力」,推動整個熱氣球上升的。

熱壓作用,基本原理就是「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究其根本就是熱空氣相比周圍空氣的密度較小,會有一個「上浮」的過程。打個比方,熱氣球就是因為氣球內部的空氣被火焰加熱了,內部的空氣密度減小產生向上的「浮力」,推動整個熱氣球上升的。


而對於建築物通風,人們的活動就像是熱氣球燃燒的火焰,加熱了建築物內部的氣體,使其受熱上升。上部的通風口,就好比在熱氣球頂端戳了一個大洞,熱空氣迅速從頂部「擠出去」,為了保持平衡,又會從下部的進風口吸入大量的冷氣。這時,對於熱氣球上的人來說,肯定是要栽死了。對於建築物內的人來說,「哇哈哈~~~空氣好新鮮好涼快哦哦哦~~~」。


2)好處(微環境與能源方面)

  1. 在總通風量不變的情況下,減少機械通風的需求量。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代替機械通風。
  2. 相比風壓通風,受外界天氣氣候的影響較小。
  3. 減少因機械通風產生的能源消耗。

3)弊端

  1. 冬季,若公用建築物的進風口(門窗)密閉性不夠好,中庭通風會加大建築物的耗熱量。這也是很多大商場大門都是使用雙層門+超厚門帘的原因,類似於下圖。

  2. 因為空氣未經過處理就進入室內,當外界空氣質量較差時,中庭通風這種方式也會時室內空氣污染加重。
  3. 熱壓作用會隨著高度降低,因而建築物內越高的地方,中庭通風的效果越差,通風量垂直方向不均勻。

三、中庭採光

下圖是中庭採光的示意圖。

在圖中可以看出,中庭起到了一個通光道的作用,把天空直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漫反射光線通過窗戶照射到中庭附近的每一個工作面上,減少了中庭附近的採光負荷,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在圖中可以看出,中庭起到了一個通光道的作用,把天空直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漫反射光線通過窗戶照射到中庭附近的每一個工作面上,減少了中庭附近的採光負荷,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我就先寫這麼多啦,歡迎各路大神拍磚~


多簡單的問題,看上面扯這麼多。

好的購物中心就是全天候的好的商業街。
沒中庭怎麼形成街?


一個正在考消防工程師的同事說是因為消防要求。


我爸媽都是搞建築的,小的時候家鄉建了第一個綜合商場(就是有天井的)。我就對這個問題充滿了好奇,我爸給了一些小孩子比較容易理解的答案:
1、採光
2、方便定位,顧客對一個商場內店鋪的分布可以有明顯的感知。(例如賣襪子的在天井邊電梯口邊,賣內衣的在上了直梯天井的反方向)
3、有了天井之後,逛某一層就變成了環形繞圈,這樣可以使顧客最大限度的看到每一個商家,從而不會出現迷路、繞遠路、找不到收銀台、某些死角的店鋪永遠沒人去的情況。
4、有一個搞促銷活動和節日慶祝的場地,而顧客可以趴在上層的護欄上向下看,無疑也增加了活動的觀眾量和影響力。


看了樓上們的觀點,有些確實有真材實料,有些甚至誤導人啊,個人愚見。
1、百貨與購物中心的區別不在於建築設計是什麼,有無中庭不是根本的,主要在於對商家營業的管理。
A、租金管理問題:在百貨商場里,你有沒有發現收銀的地方是統一的,而且是百貨公司統一收銀;而在購物中心,收銀一般都是由商家自己負責。你有沒有思考為什麼,這涉及商場對商家的收租問題,一般百貨公司都是扣點收租,購物中心多是固定租金,當然現在有很多種收租方式了。
B、業態組合問題:百貨大多是零售,商家檔次只是百貨的定位,高中低檔的百貨當然會招租對應的品牌商家,但百貨以零售為主,有的基本是百分百的零售。購物中心的業態就比較靈活了,不僅每一層的業態會不斷調整,整個購物中心的業態也會在不同時期做出調整。如根據開業的長短、商業氣氛的培育、人流的拉動等,對各種業態以及主力店等進行變動。購物中心中基本含有零售、餐飲、休閑娛樂、配套服務,而且零售的佔比多數在40%左右。
C、促銷活動問題:百貨是統一管理,商家的打折什麼的基本都是統一的,就像省和國家的關係,國家出台必須執行的政策,省必須執行;國家出台建議性政策,各省更具自身情況執行,但總權在國家。而購物中心就不同了,商家有權決定促銷,只要不違背所簽定的合同。


各位同學說得都很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消防疏散距離的要求,不做中庭的大型商場話是無法滿足水平疏散距離要求的


推薦閱讀:

寫字樓與傳統商業招商的區別在哪裡?
開發商與施工單位,看哪一個在挑選房子時更加重要?
外資房地產投資公司在中國的現狀和前景如何?
2013 年 12 月,上海商業地產現狀到底如何?是否出現過剩現象?
如何評價綠地集團?為什麼綠地實力強悍卻又非常低調?

TAG:房地產 | 建築設計 | 商業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