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南北戰爭是一件對美國歷史無比重要的事。可以說,懂南北戰爭,懂美國大半。可見要說清楚是幾乎不可能的。這裡我也是努力借這個問題理清一下思路。
比如,南北戰爭的直接原因,看上去就是支持廢奴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然後南方數州宣布獨立,而北方諸州則以維護聯邦統一為由,打起了這麼一場統一與分裂的戰爭。
細 一看,就會注意到,林肯在 1860 年大選時,只拿到了全國四成的選票,除了在 Vermont,在北方大部分州里,林肯只是拿了五六成的選票,而在南方他根本就沒出現在選票上。也就是說,共和黨作為一個地方性政黨,獲得了大選的勝 利,而這勝利,也印證了前總統 Martin van Buren 在多年前的預言:執政黨如果不能獲得全國範圍的支持,國家就會面臨分裂。
於 是,一個問題就變成了兩個問題。北方人是真的都那麼痛恨奴隸制么?南方人為什麼如此的不能妥協,連上選票的機會都不給?要知道,林肯並非激進的廢奴主義 者,而是共和黨溫和派。他只是道義上的廢奴者,法律上還是支持南方奴隸主的合法權利的。如果事情是如此的水火不容,又為什麼要拖到這麼晚,為什麼不在建國 之初解決?
事實是,在建國之時,衝突就已然存在。
作為受啟蒙運動深深影響的一代,當時很多人看奴隸制已經是不順眼的了。 傑斐遜在《獨立宣言》里羅列了英國的種種罪狀,其中有一條就是指責英國人把奴隸制強加給了我們。但是南方奴隸主們還挺老實,把這條給去掉了。其實傑斐遜也 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也不贊成廢除奴隸制。獨立戰爭期間,英國人就拿出了廢奴這一招,號召黑奴叛逃,傑斐遜憤怒的譴責英國人這法子太過惡毒。因為長期的種植 園經濟造成了南方對奴隸制的過度依賴,地方政治體系也呈現出嚴格的等級階層結構。如果強行取消奴隸制,不僅這些種植園主無法接受帶來的經濟損失,即有的政 局也會被這些新近被解放的自由民帶入太多的不確定性。
這也是一上來,美國就面臨的一個困境。於是,廢奴主義者選擇了允許奴隸制的存在,只是努力限制其發展。他們的算盤是,因為奴隸適合的工作不多,所以隨著奴隸人口的增加,只要奴隸制被地域限制住,效率必然會下降,這樣奴隸制會自然消亡,大家就能和和氣氣的走向新時代。
但 是,事與願違,不久,軋棉機出現了,這樣,棉花種植變成了相當有利可圖的行業。商業用的棉花現在可以種植在南方的大部分土地上。而且,比起其它作物來,棉 花生產勞動強度低,男女老少都可以做。這樣,種植園裡的奴隸性別比例比較均衡,死亡率很低,能夠保持奴隸家庭的完整,也就可以保持穩定的人口增長。於是到南北戰爭前夕,南方的奴隸總數已經有四百萬,而奴隸的價格則一路彪升到 1800 美元(謝謝 @王勁松 指出錯誤),相當於一個普通技術工人三年的工資。所以,南方雖然可以蓄奴,大部分卻養不起奴隸,絕大部分奴隸和隨之而來的財富被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雖然奴隸總數在增 加,生產效率則增加得更快,棉花種植生產的利潤反而起來越高,於是南方的種植園主,成了美國最富有的人。而也由於種植園經濟的巨大利潤,讓南方雖然越來越 富,卻沒有想過像北方那樣發展工業等其它產業。
這樣,奴隸制本身的重要性反而變得越來越高,改變越來越難。相比起來,因為經濟制度而產生 的和其它地區的很多矛盾,其實都是可以商量的。比如在關稅上,北方為了保護民族工業,要提高關稅,而南方的大量生活生產用品都靠進口,當然希望降低關稅。 在 1828 年通過讓南方不爽的厭惡關稅法(Tariff of Abominations)後,南方可以馬上全力推選 Andrew Jackson 當選總統,並在 1832 年通過新稅法,把關稅降到了大部分州都可以接受的水平。從本質上說,關稅啊,政府權力啊,都是些量上的分岐。但是在奴隸制上,奴隸一旦被解放,就無法再被 圈回,損失將是永久的,無法挽回的。因為這就像是私有制變公有制一樣,是一個黑白分明的問題,根本沒有任何試一試不行再改回來的可能。於是對於蓄奴州來 說,奴隸制本身就成了無可商量的話題。
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南方人是鐵了心拼了命要保護自己的奴隸制,但北方也得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的心才行。光從點經濟利益上,是犯不著要跟南方死磕的。比如要搞商業保護的,主要是工業。但金融業就從來是反對大政府的監管的。又比如北方的出口商,航 隊,和港口,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南方的進出口吃飯的,這些人當然也是支持南方的奴隸制的。北方的新移民,也不想見到突然冒出來幾百萬廉價勞工,和他們搶工 作。而且,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低關稅能降低物價,也不全是壞事。
這個,就要提到在十九世紀初期出現的第二次大覺醒(second awakening)了。
宗 教大覺醒,是美國這個基督教國家不定期的宗教狂熱症的一種表現。說不定期,是因為它是被社會環境的變化所催發的。而這個時期,正好是諸多社會因素開始撞擊 傳統的社會觀念的時期。大量移民開始湧入,工業化剛有苗頭,貧富差距開始顯現,經濟危機也隨之而來,政治體系在民主黨近乎一黨專政下卻充滿了不確定性,人 們開始面對一個新的社會秩序,不同觀念的衝撞。這時候,政教分離的原則讓教會面臨危機:沒有政府的支持,教會更依賴會眾的支持,但教會無法通過政府來贏取 會眾。教會意識到,直接改變或影響社會本身已變得越來越難,與其說以教會的想法去整飭外部世界,不如進入內部的心靈世界,去改變每個教徒的心。於是,北方 教會開始主動出擊,積極發展教眾,這就是第二次大覺醒。
有二次,就有第一次。第一次大覺醒發生在十八世紀上半頁,當時的牧師們受到歐洲宗教潮流,尤其是英國的約翰?衛斯理和他的衛理宗的影響,走出教堂,到教區里向會眾佈道。到第二次大覺醒時,佈道者更是走出自己教區,向所有民眾傳教,又遇 上社會在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問題,被吸納進教會的會眾人數開始飛速増長。於是,傳教變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社會活動,每次活動時,大批 教眾從四方趕到指定地點進行團契,以集體方式接受宗教體驗,完成個人救贖。
若說這大覺醒只是一次大規模佈道,也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第二次大覺醒對美國的深刻影響,在於它改變了北美清教徒的一些基本宗教觀念。在清教徒的教義,最讓人困惑的,是命定論,就是人皆有罪,雖然每人都要尋求救贖,但是否能得救,卻是上帝早以選定,無法改變的。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比如財富或許是上帝對你的肯定,也可能是你太貪婪而要被懲罰 的標誌。為人正直固然可敬,但改變不了你的罪。但是在這第二次大覺醒中,越來越多的教徒接受了新的觀念,就是相信罪是有現世的化身的,就是說一個人是否有 罪,能通過外在的有罪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只要能主動除罪,就能完成免罪的過程。這樣的教義,是有巨大的現實能動性的。可以說在這次大覺醒後,美國的清教徒 已經和新教徒的基本理念慢慢趨向一致了。
在第二次大覺醒下,人們開始積極的面對那些所謂的社會上的罪。比如奴隸制,就是典型的人所犯下的罪,廢奴,也就成為社會完成自身救贖的重要標誌。這種罪,當然是以加爾文新教的觀念來看的。所以那些和新教教義矛盾的觀念,也就首當其衝的被拿出來,作為 罪來解決。比如德國和愛爾蘭移民愛喝酒,這就是罪,要去除。比如天主教是以教皇為首的從上而下的組織結構,和新教的會眾式相悖,於是,為了表示對天主教徒 向教皇附首的蔑視,對個人自由與獨立性的追求也被顯著撥高了,愛默生和索羅在這時開始走紅。另一方面,這樣大規模的佈道要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會開始接 受女性在傳教中的作用,結果,女權運動開始興起,女性開始積極介入禁酒廢奴這樣的社會活動。比如《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 Harriet Beecher Stowe,她父親就是著名長老會牧師 Lyman Beecher。
有了巨大的教眾群,教會也自然成為了重要的政治力量。 但要進入政治生活,把自己的政治訴求實現,還需要通過政黨。在 1829 年,隨著前面提到的 Andrew Jackson 上台,美國政壇開始了新的時代。Andrew Jackson 所在的民主黨支持各州權利,實際就是南方各州維持奴隸制的權利。同時,在經濟危機面前,民主黨延續了它支持移民權益的態度,無論天主教新教,一視同仁,成 為社會最底層大眾的保護者。民主黨的這種強調道德自決的立場,北方教會自然無法認同。
這時候,北方出現了 Whig 黨。Whig 黨針對 Jackson 的民主革命,強調精英統治,以政府的力量保護民族工業發展。而工業的發展需要市場,市場的良好運作需要共同的道德標準,於是,Whig 黨在北方教會對統一道德標準的想法上一拍既合,形成同盟。
不過到這時,廢奴的問題依然只是在如何限制奴隸制發展上。
這 是因為黨派是要解決問題的,而不是製造問題的。要解決問題,就要拿下大選,要拿下,就要有全國性的支持,所以,像反對奴隸制這樣的主張只能是在態度上,而 不能拿進黨的綱領里。為了贏得南方的支持,Whig 黨繼續打精英牌,以拉攏南方的上層階級,而種植園主為了北方出口商的支持,也有不少支持 Whig 黨。
另一方面,廢奴對於北方教會來說,也只是上面提到的諸多議題之一,非並全部,甚至不是最關鍵的。因為當時北方已經沒有了奴隸制,所以 對於北方人來說,不斷湧入的天主教移民才是大家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問題。南方人擔心如果廢奴,大量自由黑人對傳統政治平衡的衝擊,而北方則已經開始面對不斷 湧入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 1820 年後各州逐漸對投票者解除地產要求,人人皆可投票,這些愛爾蘭移民就迅速進入政界,推舉自己的地方候選人,衝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主導地位。於是,針對天 主教徒的本土主義運動在北方更是風風火火,連續爆發了數次針對天主教徒的暴亂。而反對奴隸制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個態度問題,普通人很少需要作出實質性表 態。只有少數激進主義者會去冒險搞地下鐵路這樣的秘密活動。
所以在奴隸制上的南北衝突,在 1830 年後的二十年間,還是延續著傳統的解決方式,就是兩個主要政黨通過國會試圖在立法上調解。而主要的衝突,如何限制奴隸制,則是在關於如何納入新的州上。因 為一個州是否接受奴隸制,也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過程。矛盾的第一次爆發,是1820 年的密蘇里妥協 (Missouri Compromise)。在這次妥協案中,雙方同意以北緯 36.3度為界,劃分蓄奴州和自由州。
但是這次妥協卻無法解決動態平衡。民主 黨堅持走農業帝國的路線,要不停的在領土上向西擴張,南方同時也就可以為奴隸制的發展提供空間。這種作法對於自耕農來說當然也是大受歡迎,因為農民最需要 的就是廉價土地。北方發展工業則需要集中資源,而不是擴張,結果新領土以農牧業生產為主,在北方實質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區,就是西部,讓美國政局呈現出 南北西三方博弈的格局。西部作為新進州,體制更民主,對北方政治傳統造成衝擊。於是,南部的積極西進就和北方的遲疑形成對比,南方大力擴張,自然會在國會 里索要更多的議席,更多的蓄奴州,也讓廢奴主義者的限制策略成為空談。
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德克薩斯州上。1836 年,德州在美國支持下獨立,並在 45 年被納入美國,並因此爆發了美墨戰爭。不出意料,Whig 黨繼續反對領土擴張的戰爭,可是全國的普通老百姓卻是歡乎雀躍。結果,美國大勝,獲得了從德州向西直達太平洋的大片土地。Whig 黨在這場鬥爭中元氣大傷,內部開始出現鬆動,北方的政局出現了變數。越來越多的廢奴主義者開始認為這件事可能無法在現有的政治體系下被解決,「地下鐵路」 這樣的體制外的解決方案開始越來越受到肯定,公開支持廢奴的政黨也開始出現。
但是美墨戰爭贏下的土地還是要解決,於是,就有了 1850 年的妥協。在這次妥協中,加州作為一個自由州加入美國,南方則得到了針對地下鐵路的逃奴法案。
逃 奴法案里第一次明確要求了北方的警力有責任抓捕逃走的奴隸,否則要被重罰。這個法案看上去對南方是有利的,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可以說,南 北戰爭真有什麼導火索的話,這是第一股火繩。在這以前,奴隸制對於北方人來說只是個外州的問題,逃奴法案的這一規定,卻等於是把南方的奴隸制問題擴大到了 北方。這樣的結果,讓反對奴隸制的新教徒無法接受:本來是限制奴隸制的發展,結果限制半天限制到自己頭上來了。於是,奴隸制問題一下取代了其它社會問題, 成了無法迴避的頭等大事。兩年後,代表廢奴主義者立場的《湯姆叔叔的小屋》誕生並大賣,而 Whig 黨則在這個問題上信用全失,在大選中土崩瓦解。於是,通過黨派在國會調解的方法,可以說是已經走上了死胡同。
Whig 黨解體後,北方出現了政治真空,當然,也就有新的政黨出來填補這個空白。這就是一無所知黨(know-nothing party)。讓人有點意外的是,一無所知黨並非因為廢奴而出現的,而是一個以反對新移民,尤其是天主教移民為中心的本土主義者黨派。它能趁虛而入,很大 程度上是因為其組織結構。嚴格的說,一無所知黨不是一個政黨,而是一個(反對各種移民秘密結社的?)秘密結社組織,因為秘密,所以參加者都以對此黨一無所 知來作答,因而得名。因為是秘密結社,所以一無所知黨沒有公開的黨綱,可以在各地以相當靈活的方式介入當地政治事務。而在麻省對逃奴法案的反對情緒集中爆 發的時候,一無所知黨以反對奴隸制的形象出現了,這就是 1854 年的 Anthony Burns 案。
Anthony Burns 是逃到波士頓的南方黑奴,在 1854 年 5 月被發現,要被依法遣返回南方。結果在新英格地區的人民一下子群情激昂,要求解放 Burns,而聯邦政府則一定要立一個執法典範,於是四方廢奴主義者紛紛趕來,逼政府出動軍隊來控制形式。波士頓沒人願意來作押送 Burns 的倒霉事,最後只好由和黑人勢不兩立的愛爾蘭移民警隊來執行。而支持廢奴的一無所知黨一時聲威大振,黨員在數月間就從五萬人發展過百萬,並在麻省的選舉中 全面獲勝。但是一無所知黨起得快,落得也快。因為它倒底是以排外為中心的組織,所以在廢奴上無法取得一致,結果無法應對廢奴已經成了任何黨派所要面對和解 決的頭等大事這一現實,於是,像 Whig 黨一樣,迅速瓦解。
一無所知黨以民間組織的形式崛起,標誌著對奴隸制問題的探索進行到了新階 段,就是讓人民來自主解決蓄奴廢奴問題。也正是此時,民主党參議員 Stephen Douglas(就是那位和林肯有過幾次歷史性辯論的著名參議員)提出了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的方式,就是由新進州舉行全民公決,來決定是否成為蓄奴州,這就是 1854 年的 Kansas–Nebraska Act。它以立法形式宣布了黨派調解的傳統道路徹底破產。同一年,堪薩斯舉行公決,結果,支持和反對蓄奴的組織從四方紛紛趕來投票,本來只有 1500 名註冊選民的堪薩斯收到了超過 6000 張投票。在其後一段時間內,雙方在堪薩斯和周遭地界發生大規模衝突,落下了「流血的堪薩斯(Bleeding Kansas)」的名聲。
流血的堪薩斯讓人民自決的方法剛剛冒頭,就已經看不到希望,而西部還有大量懸而未決的領土,未來發展顯然要面對 更大的不確定性。而 1856 年,南方的民主黨議員 Preston Brooks 為此在國會山上杖擊了了麻省參議員,激進的廢奴主義者 Charles Sumner,這一粗暴行為,為南北雙方贏得了各自的一名英雄,但也宣布了國會已經不可能再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可能。
雪 上加霜的是次年的 Dred Scott vs Stanford 案。黑奴 Dred Scott 在 1846 年起訴說自己應該是自由人,理由是他曾隨主人前往自由州伊利諾伊州居住,所以就應該自動成為自由人。這樣說也非 Scott 自己的發明。比如已經廢除奴隸制的英國就有此規定,以至於南方奴隸主從此不敢把自己的奴隸帶往英國了。Scott 的官司一直打到高院。高院首席大法官 Roger B. Taney 來自蓄奴州馬里蘭,在他主持下的高院認定 Scott 還是奴隸,理由是 Scott 作為一名奴隸,是私人財產,根本就沒有權利發起此訴訟,而且,既然是私人財產,怎麼能跑到別的地方這個財產就被自動剝奪了呢?Taney 認為,自己的這個光輝決定從此一了百了的解決了奴隸制問題,但卻成為高院史上數一數二的荒誕判決。這下子北方的那些民間努力都是白費,社會各種不確定性更 加突顯。於是,高院這條路,也被封死了。
自此,在短短几年間,國會,高院,全民公決,上上下下這三條道路都已經走盡。
接下來,把希望徹底斷掉的那個人,叫約翰?布朗(John Brown)。
約 翰?布朗也是北方的激進廢奴份子。他在「流血的堪薩斯」時就是不遠萬里從北方趕來廢奴的一員。在此之後,他繼續努力,帶了 20 來個人,1859 年在當時的弗吉尼亞州的 Harpers Ferry 試圖發動武裝暴動,被抓,受審,被處死。這事作為民間草根運動,跟地下鐵路這種事本無本質區別。但是在他被捕後,南方政府發現,他的行動獲得了北方六名著 名廢奴主義者的財政支持,其中,有幾個人還是一直主張要和平解決奴隸制問題的。這下子南方就徹底對北方廢奴主義者絕望了。
然後,就是 1860 年的大選,和共和黨的勝利。
共 和黨是在 1854 年踩著 Kansas–Nebraska Act 的屍體在中西部誕生的。林肯和他的黨內領袖意識到,長期以來大量移民的遷入,讓北方保持了比南方快 50% 的人口翻倍速度,到 1860 年,北方的選民數量大大超過南方。這樣,只要把北方和西部聯合起來,就能拿下大選。而同時,西部開始和北部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從經濟上講,北方的工業已經 初具規模,現在,他們需要西部加入到北方創造的這個大市場來,而西部的農業發展也需要鐵路這樣的基礎建設的支持,東部資金的注入,這時候,在奴隸制存廢上 的不穩定性就成為了東部和西部的一個共同話題。林肯卓越的政治洞查力讓他明白,排外在中西部雖然還是重要的社會議題,但卻會讓共和黨無法贏取到相當依靠移 民的北方。於是,共和黨把排外的主張淡化在綱領之外,只一力強調反對奴隸制這個共同的底線,從而建立了一個聯合北方的統一陣線。而在同時,民主黨則在奴隸 制上自己產生了分裂,以至於推出了南北兩個候選人。
結果就是,林肯勝出。
但是南方經過前面的一系列事件,已經無法信任林肯這樣一個在法律上承認南方奴隸制的溫和派了。
於是,分裂在即,南北戰爭爆發。一個引子:18世紀初美洲國家不斷擺脫西班牙的束縛,宣布獨立,美國人害怕其他歐洲國家進入美洲,繼承西班牙對原殖民地的占有權,由總統門羅提出了「門羅主義」,也就是所謂「美洲人的美洲」,這種鮮明的政策方向一方面促進了美國領土面積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貿易保護開始在美國繁衍。「門羅主義」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成為了美國的總體政策。
美國的聯邦制在南北戰爭之前還只是一個同盟性組織,每個州可以擁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經濟制度,所以自由度較大,缺乏一個強大的核心。北方各州為工業州,由於剛剛興起,所以較為脆弱。而南方各州為農業州,軋棉機的發明使棉花的生產效率大幅增長。為了保護北方的脆弱的新興工業,北方各州急需聯邦收取保護性的貿易關稅,防止歐洲的傾銷;然而對於南方通過棉花出口賺取大量利潤的各州而言,這種保護性關稅無疑會影響到棉花的銷路。1828年「嫌惡關稅(Tariff of Abominations)」的出台直接激化了南方和北方的分歧。而經濟利益的矛盾到後來演變成不同的政治訴求,即蓄奴和廢奴。南方的蓄奴州有11個,而北方的廢奴州也有11個,雖然有巨大的分歧,但是聯邦在這種巧妙的政治平衡中得以維持。
然而這種平衡是暫時的。美國的不斷擴張使新州加入到聯邦當中,南方和北方在國會的博弈使聯邦每加入一個廢奴州,就同時加入一個蓄奴州,但是南方的邊界相對穩定,而北方州在西部的擴張中得以增加,而來到美國成千上萬的新移民又都流入了勞力需求更大的北方,最終隨著明尼蘇達和俄勒岡的加入,南北方的平衡被完全打破。1860年南卡羅來納州通過「獨立宣言」,其他各南方州緊跟其後,並於1861年成立「南方同盟」,推舉傑弗遜·戴維斯為總統,南北戰爭正式爆發。
土改和鎮壓反革命……
很多被聖母什麼的騙了的都以為美國內戰是為了廢除奴隸制。其實美國內戰和黑人當不當奴隸,關係不能說沒有,但奴隸制卻並不是導致內戰的最根本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內戰,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延續,是美國的第三次獨立戰爭。
第一次獨立戰爭之後,北美獲得了獨立,第二次美英戰爭(美國人有時候將之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之後,美國政治上獨立的地位基本保住了,但是北美的獨立並沒有真正完成,因為在那時,在經濟上,北美依然是英國經濟鏈條上的一環,在經濟上它仍然是依附於英國的。
許多年前,英國人玩出了一種叫做「三角貿易」的招數。他們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棉花等返航。後來奴隸貿易被禁止了,但是美洲提供工業原料給歐洲,歐洲把這些東西加工成工業品再返銷給美洲的模式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美國南方的種植園經濟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北美剛剛獨立的時候,南方各州是獨立的主要力量,他們擁有更多的人口和州的數量。這使得北美獨立之後,相當一段時間,南方在政治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段時間可以參考「弗吉尼亞王朝」)美國國會分為參眾兩院。其中參議院議員的數量按照州的數量分配,各州無論大小,名額都一樣。眾議員的數量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在建國初期,在這兩方面,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的南方都是壓倒優勢。
但是隨著移民的增加,一個新的情況出現了。種植園經濟模式能夠提供的工作機會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如工廠。所以北方各州迅速的在人口上超過了南方州。而且隨著美國的擴張,新的州不斷出現。而此時,跨越大洋的奴隸貿易卻已經式微,在美國,新的奴隸只能靠原來的奴隸生出來,所以奴隸的來源成了問題。新出現的州自然就走上了和原來的北方各州一樣的工業化的道路。這樣一來,無論在參議院還是眾議院,北方的力量開始佔據上風。這個時候,一個嚴重的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關稅問題,就南北戰爭而言,這個問題比奴隸制嚴重一百倍!
南方各州的經濟模式是這樣的,他們向歐洲出口種植園產品——棉花、糖等等,然後再從歐洲購入各種工業品。而歐洲的那些國家自己控制著的殖民地也能生產這些,那麼歐洲人憑什麼要購買美國的棉花,而不是用自己的在北非,乃至印度的殖民地的棉花?為什麼要允許美國人的棉花以極低的關稅進入歐洲市場?答案就是因為美國在進口歐洲工業品的時候的關稅也非常低。
這樣的模式對於北方是極其不利的。隨著美國的擴張,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掀起了一次次的高潮,這裡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鐵路,它的發展幾乎是爆炸性的。按道理,鐵路的爆炸性發展對於鋼鐵行業來說,簡直是福音,但是就在美國鐵路大發展的同時,美國的鋼鐵行業卻幾乎原地踏步,因為市場上都是廉價的歐洲鋼鐵。
和歐洲不一樣,美國是沒辦法將工人逼迫到使用壽命不超過三年的地步的,因為北美到處都是無主之地,真要讓移民們在工廠里干三年就要累死,大家就都跑到野地里去當魯濱遜了。所以北美的工廠的工資成本遠高於歐洲。即使算上歐洲的航運成本,歐洲工業品的競爭力仍然是壓倒性的優於美國本土產品的。這時候,唯一能保護北方工業的就只有關稅了。但是一旦提高關稅,作為回應,歐洲自然就會提高對美國的棉花之類的關稅,然後美國南方的棉花在歐洲就會毫無競爭力。南方就要破產。但是,如果不提高關稅,美國北方的那些工廠就永遠無法真正發展起來,永遠只能做些邊角料,甚至於隨著海運技術的發展,海運成本的下降,總有一天,他們就是做邊角料都會做不下去。從這種意義上講,作為歐洲殖民者的經濟附庸的南方和追求獨立的經濟地位的北方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對於南方來說,好在總統這個位子一直還是控制在南方手中,所以很多調整關稅的議案最後都在總統這裡被OVER了,直到林肯上台。事實上林肯上台後在廢奴的問題上相當謹慎,甚至與戰爭開始後很長時間都沒宣布要廢除奴隸制。林肯後來廢除奴隸制更大的目的在於牽制歐洲,阻止歐洲人,尤其是英國參戰。(其實英國人差一點就動手了)林肯上台後真正激怒了南方,讓他們選擇獨立的舉動是什麼呢?當然是調整關稅。林肯一上台,第一件事情就是批准了已經被北方控制的兩院提出的增加關稅的計劃。這才導致了戰爭。雖然此前為了避免戰爭,林肯作出了「沒有廢除奴隸制的計劃」之類的保證——那些東西都是可以妥協的,但是在關稅問題上,北方絕對不會妥協。
美國內戰的實質就是作為歐洲殖民主義的經濟附庸的種植園經濟和獨立實現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決戰。也只有在贏得了這場戰爭之後,美國才算是真正的獲得了完全的獨立。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內戰,就是另一場北美獨立戰爭。
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的話,說南北戰爭是一場美式土改應該沒什麼大錯。
微觀來看,第一位那個答案很好了,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其實就是南方各州已經不存在對合眾國的政治認同基礎了,實際上美國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發生過很多次各種級別的社會撕裂和族群撕裂,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構建了現代美國的政治基礎——這是個很大的話題了。
宏觀來看,北方工業州的主導力量是新生工業資產階級,對應南方農業州的莊園主地主階級,而他們分貝代表的兩種生產方式對社會制度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個歷史書講得很多了,不贅述。資本天生的擴張性意味著北方必須將南方納入統一的市場、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以獲得更多利潤,南方的莊園主也不希望失去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奴隸制存廢只不過是這個政治經濟衝突的表象,在矛盾無法用憲法的或者代議制度的手段來解決的時候,訴諸武力就成了必然。
至於現代人的立場問題,毫無疑問,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不認同工業資本相對於奴隸莊園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就算沒有針對奴隸制的爭論,就算他們不分裂國家,南方邦聯還是屬於歷史車輪前的阻礙因素,也終究會被別的形式的社會變革消滅。
沒有南北戰爭,美國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但更重要的是,就沒有機會建設一個有史以來最發達的工業國,更別談成為世界霸主,引領人類文明了。
雖然《亂世佳人》這類作品試圖從道德上洗白奴隸主莊園主這個群體進而證明南北戰爭中南方的正義性,但這是徒勞的,就算南方莊園主每一個都有聖徒般的道德修養,就算他們從未虐待奴隸而是把奴隸當親兄弟姐妹一樣對待,也改變不了這個階級是阻礙美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絆腳石的基本事實,改變不了工業化的車輪必將碾壓一切前工業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事實。電影中的斯嘉麗在塔拉被收購以後成為了一個小資本家(開印刷廠貌似),而她和她的朋友們的命運——在戰場上肉體被消滅,或者在經濟意義上轉化為其他階級,就是農業時代地主階級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題外話:任何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歷史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以暴力手段肉體消滅舊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級的現象,內戰和社會運動是兩種主要形式(大家最熟悉的自然是本國的歷史)當然往往兼而有之,而且後發國家的衝突烈度要大於先發國家(因為時間區間小,100年完成變革和20年完成變革,顯然後者變化烈度大),甚至會出現社會思想反覆回潮的現象;雖然說生產方式的轉變是歷史趨勢,但身在局中的人是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既得利益的。而某些人刻意模糊歷史歷程中的衝突因素,代之以貌似溫情脈脈的」人性覺醒「,」道德價值構建「,有意模糊應然和實然的關係,他們要麼是無知,要麼是別有用心。鑒於中國是一個現代化歷程還未完全完成的後發國家,不難想像這種現象的背景,和那些人的身份。
PS:知道嗎?《亂世佳人》的作者就是奴隸主的後代呢。
至於北方發動戰爭是否違憲的問題,我想對於現在的美國人民沒有意義,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他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的一員,除了南方各州的奴隸主自己,誰願意美國變成大號的墨西哥和巴西?
首先得了解南北雙方的矛盾:美國的經濟是二元制經濟。北方的經濟模式是工商業,政治態度是加強中央集權(有助於統一國內市場,政府還可以通過關稅壁壘和財政補貼扶持工商業發展),搞精英政治。南方則是以種植業為主,不希望有強勢政府和強大的軍隊(對於他們只意味著賦稅)。
二者矛盾一直都有,只是因為美國一直在進行國土擴張,這滿足了雙方之間的利益。當國土擴張完畢,雙方利益集團的矛盾就越來越嚴重了。
在1860年林肯就任總統,矛盾終於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矛盾一:新併入的州算是蓄奴州還是自由州?最後的蛋糕該由誰吃;矛盾二:關稅問題,政府要搞產業升級避免歐洲廉價品的衝擊必須提高關稅。但南方種植業作物多數是銷往歐洲,如果對方用高關稅回敬美國,吃虧的是南方派。
矛盾的解決方法只能通過戰爭了。至於打著正義的旗號解放黑奴,那就只能呵呵了(至少政府不會為了解放黑奴去打一場戰爭)。不過解放黑奴倒是可以對南方種植業的經濟起到一個很大的衝擊作用!
前面的大牛對南部戰爭爆發的整個過程已經有了詳細的敘述,在這裡只是想補充下南北主要在經濟上的差異,引用的主要是美國一些歷史著作的數據,後文的南部人主要指南部種植園主階級。
1815年,經歷了第二次獨立戰爭之後,美國的經濟開始有了質的發展,直到1860年內戰前,人均生產力年均增長1.7%,原因不僅僅在於工業革命的逐漸進行,更大的原因還在於美國北部正進行著一場長時間的市場革命。
市場革命,就是指國內的市場逐漸形成一個統一整體,這一過程在獨立前就開始了,但是在1815年後才快速發展。市場革命的標誌性事件是1817~1825年伊利運河的開通連接了紐約和五大湖,這一偉大工程立刻使得農產品的剩餘價值得到了體現,西部的糧食和肉類得以迅速的運往東部地區甚至用於出口,農村出口迅速增加,這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和商品化,在土地上生產單一的最適合的農產品成為了可能,使得東北部地區成為巨大的商品糧基地,美國的農業資本主義化了,提高了生產率。伊利運河開啟了美國的運河時代,直到1850年,美國已經有了3700英里長的運河。
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在哈德遜河成功實驗了他的蒸汽船,這一全新的交通工具使得適航的運河、河流成為了雙向的運輸水道,1818年1月5日,黑球班輪公司的詹姆斯·門羅號首航利物浦,開啟了輪船時代。
運輸效率和運輸成本的改善,迅速使得紐約成為經商最好的地方,各地人來此收購歐洲的貨物,同時便利的出口條件使得曼哈頓港超過薩凡納、查理斯頓成為主要的港口。這也引發了港口之間的競爭,巴爾的摩和波士頓發明的「快速帆船」,發展著與中國的貿易。
早在鐵路出現前,美國的交通狀況就得到大大改善,紐約人去密西西比的時間已經低於去英國的了,所以當鐵路開始發展時,它的迅速擴張容易被人們接受。鐵路後來超過運河成為較好的交通方式,因為它不僅迅速,而且穩定,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通往更加偏僻卻具有商機的地區,50年代,美國就有了9000英里長的鐵路,為當時世界之最,芝加哥由15條鐵路通過,成為交通中心。促進美國交通改善發展統一市場的,還有全天候的公路建設。以及後期電報的應用,它加快了信息的交流。
1815年英國的傾銷促使國會制定保護貿易的條款,不過實際上主要刺激國內製造業發展的是不斷擴大且繁榮的巨大的國內市場。
由於市場的迅速發展,刺激了需求,這就刺激著國內的生產方式由手工工場向工廠轉變,細化了分工。紡織行業最早出現了機器生產,由於美國擁有優越的水資源,因此最初的機器動力多是水力,直到1870年,水力依舊是重要的動力來源。1817年美國紡織出了4萬碼布料,到1837年就生產了37萬碼,工人多半是女工或者童工。蒸汽動力後來居上,最初在交通工具上的應用較多,1815年至1860年,美國的商品批發價平均降低了45%,零售價降低了50%。美國的工業化還有自身的特色,那就是標準化生產,來源於對武器的硬性要求,這種生產方式標誌著美國工業機器生產方式的領先。
市場、交通和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指向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誰掌握了資本誰就能獲得利益,農村傳統的交易方式也不得不受此影響,生產與交易逐漸分離,銀行代替了放貸者,現代企業制度也逐漸發展,不過這些種種引起了惡性競爭,道德在企業家的利益面前黯然失色了——市場革命一方面使人們自力更生挖掘財富,在自由政府下追求幸福,一方面又潛伏著勾心鬥角和利益糾葛。南部的約曼農、種植園主等厭惡銀行、投機和金錢投資,因為他們自身沒有多餘的流動資金。
但這近50年的發展是有巨大成就的,到1860年美國的人口達到了3200萬人,北部的生活水平卻是世界上最高的。
歷史學家往往把美國短時間的成就歸因於4點,美國有大量、充足的自然資源,實際上構成了無形的資本;美國的極端貧困化沒有西歐那麼嚴重,這使得勞動力價值高,推動了機器生產的發展;美國吸收了大量的外國移民,其中許多是優秀的熟練工人;美國的教育水平極高,尤其是新英格蘭地區,文盲率只有5%,這個水平是高於全歐的,1790年以來,143個主要發明中,93%來自自由州,其中一半來自新英格蘭,教育促進了之前三個優勢利用的最大化。
但是,以上的一系列成就,僅僅主要體現在北部,南部地區受益於奴隸制度和棉花產業的優厚利潤,依舊沉浸在田園牧歌式的緩慢生活中。經濟上的巨大區別引發了南北雙方巨大的意識形態上的分歧。
來看看南部的狀況,1860年前20年,北部人口的增速快過南部20%,部分是因為移民的原因。1850年在只有14%的運河穿越南部,1840年南部只有全國40%的鐵路,1850年這個比例卻降到了26%。1840年南部的工業生產能力佔全國20%,1850年則只有13%。
但是1850年棉花的價格漲到1840年代低值的兩倍,其時南部的棉花直接用於出口,只有5%的棉花用於本地工業。某種意義上南部並不直接參加貿易,三分之二的工業品靠進口,同時棉花出口的許多利潤由於貸款、保險、運費等迴流到北部或英國,當時幾乎所有的船由北部修建或屬於北部,所有的港口甚至都是用於北部的(運費低和設施好),1850年代棉花價格的上漲,使得南部人生出了棉花就是王的觀點,其時世界工廠同時可以說是最強大的英國,紡織業主要靠南部生棉的輸入,南部人認為有了棉花就控制了世界,南部是最繁榮的地方,沒有任何其他地方敢與其開戰。
有的南部人本能的反感北部的剝削,他們採取措施加強南部的貿易 與工業, 並發展自身的教育,1850s,南部鐵路里程增長四倍, 北部只增長了三倍,工業投資增長77%,
人均增39%,棉布人均增產44%,但是鐵路比例依然低於1844年的44%(35%),把棉紡織業引入南部的努力失敗了,1860年南北的棉紡織業只佔全國的10%,且集中在上南部。
為什麼南部的工業那麼蕭條?棉花業卻保持繁榮?因為南部維持著古老的黑奴制度,古典經濟學認為南部工業化的失敗在與奴隸制與北部自由勞動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奴隸得不到利益工作不積極,貧窮的白人也不利於市場的擴大,南部沒有北部那麼廣大的市場,因為其缺乏中產階級。
自從1610年代弗吉尼亞開始試種煙葉以後,為世界市場種植原料作物就一直支配著南部的經濟生活。1792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使得大面積種植短纖維棉成為可能,同時英國和歐洲興起了工業化,棉紡織工業迅速發展,南方開始瘋狂種植棉花。1815年~1860年,棉花的出口量佔美國出口總量一半還多。1800後50年來,美國南部奴隸的處境幾乎沒有得到什麼改善,奴隸既是資本又是勞力,這是南方經濟的重要特點。生產棉花是為了購買更多的奴隸生產更多的棉花,無修止的循環使得機器難以加入到生產環節。棉花價格上漲導致奴隸價格上漲,又壓縮了奴隸主的剩餘資本,資本都被勞動力所吸收。所以南部的經濟不斷在增長卻沒有發展。南部富人佔了全美60%,人均卻低於北部27%。
不太清楚起於何時,一段時間裡南部奴隸和土地的價格分別上升了70%和72%,而工業資本僅僅上升了39%。
棉花價格上漲,利潤誘人,而土地和奴隸的價格也在上漲,這就驅使著南部不斷追求新的奴隸制領土,不斷試圖打破各種各樣的妥協,一些冒險家甚至覬覦古巴的領土。
而且奴隸制本身是罪惡的,不僅僅在於強制勞動,奴隸們總是起早貪黑的,但他們顯然不是為自己勞作,曾經有一位英國旅行家這樣記敘他在南部的見聞:奴隸們天剛亮就起來了……他們在田頭吃早飯或午飯。他們就這樣連續工作到天黑……星期六下午或全年其他時間均沒有假日,每天從早到晚,他們都在幹活……所配給的玉米,也只能夠勉勉強強維持生命。
奴隸契約賦予奴隸主對奴隸幾乎毫無節制的權力,奴隸不過是奴隸主的財產,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1860年南部蓄奴州有25萬自由黑人,只有3.5萬人生活在南部八個產棉州,受到各種限制,處境比奴隸好不了多少。換言之,在南部,白人佔有對黑人的絕對統治地位。
白人對奴隸的友好頂多基於信任和情感的瓜葛,法律的保證是不存在的。相反,奴隸制卻受到法律的保護。奴隸主可以對奴隸進行買賣;可以不經法庭隨意處罰奴隸而不必害怕承擔法律責任。奴隸作為一種形式的財產,在法律上不享有人權。
在美國,奴隸的婚姻同樣得不到法律的保證,奴隸制最大的悲哀就是它對家庭的拆散,在1808年禁止販運非洲奴隸後,美國的奴隸制由於棉花種植業反而達到頂峰,並且催生出繁殖奴隸的「產業」,1840年以後,美國的奴隸人口每十年平均增長27%,跟白人增長率幾乎相等,這反映出大量黑人奴隸家庭的存在,但是買主並不總是買下整個家庭的人口,一個黑人奴隸如此記錄1841年奴隸拍賣的景象:她要我們伸著頭,靈活地前後走動……要我們張開口,露出牙齒,正像一個馬販子檢查一匹他要買的馬一樣……伊利薩大聲嚎啼,用力搓著雙手,痛苦萬狀。她懇求那個人不要買他,除非連他自己和厄密力一同購買。如果這樣的話,她承諾做一個從來未曾有過的最忠實的奴隸……這個小孩結果如何,只有上帝知道。當然,這是悲慘的一幕。又如《白奴》中的節選:只要買主中間有人對他們倆人中間的一個感到興趣,那女人就立刻急切地哀求把他們倆一起買去。被奴隸主拆散的婚姻占奴隸婚姻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這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唯一能夠阻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只能是因為奴隸主的憐憫,而不會有法律的保障,而且這畢竟是少數。
美國南部奴隸制的殘酷勢必引起奴隸的反抗,如1800年加布艾爾領導的奴隸大起義、1822年丹馬克·維賽密謀、1831年納特·特納的起義甚至1859年內戰前夕白人約翰·布朗為解放奴隸而發動的起義,都顯示奴隸制註定滅亡的趨勢。
北部人抨擊奴隸制度沒有效率,是對人性的摧殘。南部人則抨擊北部的勞工是工業奴隸,隨時隨地受到工資、時間的束縛,資本主義違反了美德、福利和平等的原則。輝格黨和共和黨反擊在自由勞動制度下,銀行家、企業家和工人的付出都是有價值的,人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成功,奴隸則永遠沒有這個機會。總之雙方各執一詞。
最有趣的例子,莫過於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大熱後,南部很快出現了反擊的小說,其中有本書名叫《羅賓叔叔在弗吉尼亞的小屋和湯姆在波士頓無家可歸》。
經濟基礎的巨大差別決定的南北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可能可以解釋南北戰爭的最終爆發。
我一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杜君立在《歷史的細節》上的一段文字,希望能給大家不一樣的視角。 《歷史的細節》—機器的塑造.棉花革命 棉花的種植在美洲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哥倫布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經在種植棉花。雖然英國市場對棉花有巨大需求,但遍布美國南方的種植園主們卻只能望洋興嘆。關鍵的制約因素,是適合南方種植的「高地棉」棉籽難以剝離。因為「高地棉」纖維短,只能用人工分離。一個黑人奴隸分秒不停地緊張勞動一整天,也未必能清揀一磅棉花,使之成為「一項成本很高的生成過程」。 這個至關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難題最終被「機械天才」伊萊.惠特尼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便輕鬆解決了。23歲的惠特尼剛剛從耶魯大學畢業,暫居格林夫人種植園期間,經過6個月的試驗和改進,終於製成了一台功效強大的軋棉機。時間是1793年4月12日。惠特尼設計的機器構造簡單,但構思精巧。機器主體為一個圓筒,筒壁安裝有大量鋼齒;在圓筒旋轉時,鋼齒強行將棉絨從棉籽上撕扯下,並運用離心力把棉籽濾除,而將棉花纖維拋出。採用這台機器,一個勞動力一天分離的棉花比以前幾個月都多。用手一天只能清理一磅棉籽,使用水力或蒸汽驅動的軋棉機,每天可清理1000磅籽棉。這台軋棉機操作簡便,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而且比手工方法弄得更乾淨。 惠特尼的軋棉機使高地棉成為一種具有競爭力的作物,迅速取代煙草成為「最有價值的商品農作物」,也是全美國唯一的大宗出口貨物。軋棉機發明之前,每年從殖民地運往歐洲的棉線大約只有400捆。1793年軋棉機投入使用之後,這個數字增加到3萬捆;到19世紀,每年棉線的出口量是18萬捆。軋棉機發明的第二年,棉花出口超過627萬磅,短短三年間增加了40倍。哈羅德.埃文斯在《美國創新史》中寫到,惠特尼「花了十天時間製造了一種徹底改變南方命運的機器模型於是 ,他成了機械時代的教父」。 惠特尼的軋棉機被視作「美國農業上頭等重要的一項發明」,是南方經濟復甦的關鍵,「在1790到1830年的時期內,使南部的農業發生了一次真正的革命」。軋棉機所產生的影響滲透到南方整個社會和經濟生活,也使奴隸製得以死灰復燃。種植場主養活一個奴隸一年只需要20美元,而其通過軋棉機創造的純利卻達80多美元,到1860年已經翻了幾番,增至400多萬。 在軋棉機出現之前,奴隸制度在美國,尤其在南方正逐漸走向衰落,因為奴隸制度在經濟上無法超越自由勞動和機器的組合。軋棉機使種植棉花成為一項利潤極大的生意。棉花是「最適宜奴隸勞動的一項農產品」。南方奴隸制經濟因此獲得轉機,不僅成為南方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制度,而且將「使用奴隸勞動種植高地棉變得遠比製造業更為有利可圖」。於是,奴隸制從復活,發展到加強,南方寧願進行戰爭,也不願和平地放棄其「特有的制度」,和可觀的經濟利益。早在1787年,美國南方就已經投票廢除奴隸進口,但隨著軋棉機的發明,奴隸開始迅速增加。到1810年,南方棉花地里的奴隸已經超過100萬。一台軋棉機造成了罕見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如果沒有軋棉機,美國就不會有那麼多黑奴,奴隸制也會更早的解體;這樣的話,美國的內戰或許也不會爆發。
(以上純手打,網上找不著,抱著實體書打了一個多小時,累死了T^T,希望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視角)
廢奴什麼的都是後來給自己刷色,本質是新興的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對決傳統的農業資本,並完爆其菊花。ipad打字是個折磨,詳情明天沒忘這有個坑再來填。
-----------------------------------------------------------------------------------------------------------------------------------
美國當時北部工商業為主,南部種植業為主(奴隸種植園)。南方的資金來源是北方銀行,以種植園收成向北方抵押獲得貸款,收成之後和銀行分成。 利息實在太高,南方諸州對銀行的盤剝深惡痛絕,在南方議員的支持下,第一第二銀行先後解體。 銀行制度,是南北方不可調和的第一個矛盾。
關稅是雙方難以調和的第二個矛盾。南方農業其實就是英國紡織業的原料產地,奴隸主依靠種植利潤享受高大上生活。 用現在的觀點,就是南方希望美國積極發揮比較優勢,融入大英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 而北方工商業則希望閉關鎖國,提高關稅,保護民族工商業。用現在話說就是要力爭轉型升級。 提高關稅的結果,就是南方貴族生活成本上升。(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自己閉關鎖國,卻忽悠清王朝「改革開放」 利益均沾。 1897年開始美國連續提高關稅,19世紀90年代關稅平均達57%, 高於大清。中國應當從甲午戰爭中吸取什麼教訓? 這個問題中很多人對大清閉關鎖國捶胸頓足,真是讓人不忍直視)
儘管有此兩個不可調和的矛盾,爭端由來已久,北方的政治家沒有下決心開戰,背後的金主銀行家也主要關心貸款是否能安全收回,林肯本人也說:「我從來沒有主張以任何方式實行白人和黑人的種族社會及政治平等;也從來沒有主張黑人也有選舉權。。。。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保住聯邦,而不是廢除奴隸制。」 任何政治家都不敢承擔分裂聯邦的罪名的。
北方作為當前經濟增長模式的既得利益者,當然不斷示好希望維持現狀,但南方作為實際受害者已經為叛亂準備多時。 林肯沒上台之前,已經有4州脫離聯邦,1861年上台後,11州脫離聯邦,另選總統,不打不行了。
戰爭一起南方欠款當然就不還了,高達3億多美元,北方銀行紛紛破產,華爾街股價一錢不值。面對國本動搖,林肯開動印鈔機,發行史稱「緑背紙鈔」, 劣幣驅逐良幣,金幣從流通中消失了。 1863年國會通過《國家銀行法》規定緑背為商業銀行儲備貨幣。 趁著戰爭,結束了北方貨幣亂局, 統一了北方貨幣。
戰爭需要生產物資,北方本有雄厚製造業基礎,借著戰爭開始了新一輪工業大投資。 北方的農業本來是短板,但戰爭是勞動力減少,農用機械生產和軍需同步增長,1861-1862北部小麥向英國出口量翻3倍。 緑背紙鈔的濫發刺激了證券市場,華爾街短暫沉淪就發現鈔票與股票齊飛,工業並農業一色,1863年紐交所掛牌(以前被稱為常規交易所),場內成交48億美元,場外成交100萬股,1863年發明連續競價,1864摩根涉足股票交易, 1865年成交量達到了倫敦交易所的10倍。華爾街金融帝國誕生。 林肯很興奮: 現在我們正在從事一場偉大的戰爭。哈哈 這個問題是大部分的美國也不太清楚的問題。一般美國人喜歡說美國南北戰爭是為了解放奴隸。可是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問題。主要的是美國政府不要一些州獨立。本來美國是幾個州決定他們在一起做一個國家是比較好的。美國的憲法沒說以後他們不可以獨立的。可是通過這戰爭以後決定了獨立是不可以的。
到現在關於美國南北戰爭,在美國北方州學校講的和南方州講的會有一點不一樣。多半美國人覺得戰爭當時南方是壞的。但是有一些南方州的學校講當時南方也有道理。有的南方地區到現在也會用當時南方的國旗 (the Confederate flag)。
我是從小學到大學在美國上學的。而且我也不是中國人,所以我的中文可能有一點差。不好意思 :)第一次發答案大家支持下...有錯誤希望指出。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很詳細,但是要明確一點是南北戰爭和奴隸制的關係。
林肯在1860年當上總統時沒有想過要完全廢除奴隸制,他所贊成的是「Free-Soil Policy」,簡單來說就是在西部的土地上阻止奴隸制發展,而奴隸制將會隨著美國工業化發展土崩瓦解。南北戰爭實質上只是被奴隸制激化,根本在於南北之間的不同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南北已經之前在諸多問題上有著巨大分歧,比較大的除了奴隸制之外的還有關稅,西部拓展和銀行。
戰爭開始之後,也沒有任何北方或者南方將士認為這是一場爭取自由或者捍衛奴隸制的戰爭。北方人戰鬥是為了聯邦統一,南方人戰鬥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方式。北方人將南方退出聯邦看作背叛而南方人認為這是憲法一開始就賦予他們的權利。所以直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之前,這場戰爭就是一場統一戰爭,和奴隸制幾乎毫無關係。
林肯也沒有想過一開始就直接廢除全國的奴隸制。一方面,他必須要爭取邊界州的支持,比如馬里蘭州有大量的黑奴,直接解放他們將會引起混亂,地理上一旦馬里蘭州加入南方,華盛頓將受直接威脅。(這個誰叫當時漢密爾頓為了妥協就把首都放在南方了呢)另一方面,他必須要在道義上壓倒南方,直接廢除奴隸制將會讓南北戰爭成為一場政治鬥爭的產物。所以,林肯就開始了逐步廢除奴隸制。一系列的Confiscation Acts就是廢奴的前奏曲。
直到戰爭的天平逐漸向北方開始傾斜,林肯才開始考慮廢奴。Antietam War中北方粉碎了羅伯特李希望將戰爭引入北方而迫使北方議和的想法。林肯認為此時廢奴的時間到了,他發表了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並且允許黑人參加北方隊伍。的確這些士兵對戰爭的進程有影響,但戰爭後期的北方勝利主要是建立在工業實力以及將領的選擇上的。北方本來就在工業上大勝南方,(美國教科書普遍認為北方的勝利根本是強大的工業實力作為後盾)謝爾曼將軍在南方的焦土政策摧毀了南方僅有的工業,而格蘭特將軍在東部戰場正面抵擋住了羅伯特李的進攻並向前推進。南北戰爭也即將結束。
戰爭結束之後,林肯提出了「Ten-Percent Plan」,也就是說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南方州人民投票願意回到聯邦並且接受憲法第十三修正案,他們就能恢復自己在議院的合法席位。林肯並沒有對南方實施任何懲罰,這再次證明了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直到後來林肯被刺殺,安德魯約翰遜被眾議院提出彈劾,然後Radical Republicans掌控眾議院和參議院,真正的全面南方廢奴也就是Reconstruction Era才開始。
結論:南北戰爭被廢除奴隸制而影響,但不是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戰爭是由於一系列南北不可調和的矛盾引起的,戰爭本身是為了捍衛國家的統一。(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站在南方角度來說的話)
巴巴羅薩說得很全面了,簡單來講就是南北雙方經濟狀況不同,北方以工業為主,而南方以種植園經濟為主。且當時南方兩頭在外,向歐洲出口原料,進口工業品,這自然不是急需原料與市場的北方所願意見到的。經濟上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後變成政治上的衝突。南方脫離聯邦其實是合乎建國時憲法里來去自由的原則的,南方輸掉戰爭之後美國也可以說由邦聯變成了聯邦了。純印象流,有錯輕拍
有一本書給你推薦下「近距離看美國」。
其實南北戰爭的根源不是簡單的奴隸問題,而是州權與聯邦權利的問題。林肯發動了一場看似道義的戰爭,但卻是一場違憲的戰爭。
從建國初期一直到今天,在美國州權與聯邦權利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這是美國內戰的根本原因。
在戰爭中,南北雙方打的口號都是「愛國」。這看似矛盾其實北方是愛聯邦,南方是愛他們所在的州。直到戰爭的第二年,林肯才把戰爭的口號改成「解放奴隸」。
現在的人們很容易不清楚當時的背景和事實 而造成以訛傳訛的事情,誤解了這段歷史。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年南方的李將軍,一開始是支持北方的,而北方對南方宣戰,他又轉而支持南方做了南方的最高統帥的原因。北方的戰爭一開始就是違憲的。直到今天,美國國會還有這位李將軍的雕像,以表示對他的尊重。
南方蓄奴州迫於北方在反奴隸制上的司法和道德上的壓力,脫離聯邦組成邦聯。
林肯和北方在維護美國統一的前提下發動對南方的戰爭。
南北內戰結束前,林肯把戰爭由一開始「愛國的維護聯邦統一」的政治訴求變成「解放奴隸,為自由而戰」的人道目標。利益衝突,肯定的
這場戰爭居然是北方贏了。
邪惡的想想,如果是南方贏了,那麼今天的美國就有可能是一個跟阿根廷一樣的地方吧。
This is the reason in its purest form.
The South fought to defend slavery. The North"s focus was not to end slavery but to preserve the union.十分贊同talich所說,懂南北戰爭,懂美國大半。現在整個美國的聯邦制,每個州巨大的獨立性,南北至今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行事風格,州權跟聯邦權利的比對,都深深烙印著一種美國式自由。要從深層次分析南北戰爭,就要從整個美國的歷史開始說,從另外一個角度,從資本的矛盾也可以很好解釋。
美國作為一個集體組織存在的時間上限其實就是18世紀英法爭奪北美霸權的七年戰爭,英國在北美的力量相對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幾大部落,比較薄弱,於是在戰爭中英國人把舊美國東部地區的鬆散的13個殖民地居民集中起來進行准軍事化管理,以便訓練大量廉價的民兵對抗加拿大跟路易斯安那的法國人。這時候13個聚居殖民地才開始具有相對職業的民兵武裝組織,並且具有規模,地區之間才開始有聯繫。就是這場戰爭後,這13個地區的官僚與資本家,軍人等實權者,掌握了民兵,就開始了對每一塊殖民地的資本掠奪,土地掠奪,所有美國國父們,包括托馬斯傑斐遜,喬治華盛頓,大陸會議所有議員,都是在7年戰爭中掠奪資源起家。這是最早的英屬北美殖民地:
同樣,反抗英國人的印花稅乃至爆發獨立戰爭,北美人民爭取自由獨立民主僅僅就是口號,實際原因就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對自身財產的武裝保護與瓜分,這幾個家族佔領不同的殖民地,互相劃地盤,稱為州,各個州在當時實際上就被視為各個軍閥的私人土地。無論是舊美國人(五月花號後裔,或者參加獨立戰爭的人的後代),還是來自歐洲大陸的新移民,要想在這一片土地上生存,首先要給這幾個軍閥集團工作才能生存。他們的衣食住行等等一切都要靠軍閥提供,自然具有極強的人身依附關係。忠於州其實就是因為州就是最大的集體,以州長為代表的官僚能提供一切有利生存的資源。這就是舊北美13州的真實情況,7年戰爭,舊貴族積累了原始資本,在獨立後開始小規模擴張土地。獨立戰爭後的整整50年,州就是軍閥的私人土地,來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尋夢人就是專門為這些軍閥幹活的勞動者。聯邦政府其實無實權,是每個州的軍閥之間的調解人,這就是為何美國憲法要寫明並保證,各州自治,並自願加入聯邦,作為調解人,總統的實權十分有限。這也造成美國很多地方至今依然是很多人視州權於聯邦政府權力之上。同樣,各州之間高度自治的美利堅聯邦,十分鬆散的依靠經濟貿易這個利益原因才鈕到一起,自然會因為利益而分裂,並且法律寫明,各州自願加入聯邦,也就為後來有些州的退出給出了足夠的理由。在南北戰爭中,這些舊13州分裂為對立的兩面,實際上,戰爭的主要戰場就是在這片古老的舊13州中間開打的。
兩次獨立戰爭後,美國開始了西進運動,淘金熱席捲全國,全世界的移民懷揣發財夢踏上美國大陸。當然,儘管由於淘金而發財的人的數量就跟牛毛一樣稀少,但是這個口號成功吸引了上百萬移民,他們攜家帶口,踏上新大陸,走向狂野的西部。也為已經由軍閥轉為資本家的寡頭們帶來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些資本家巨頭不滿於現在的土地與土地上的資源,把觸角伸向西部的印第安人跟南部的墨西哥。美國開始了瘋狂的擴張。資本的原始積累是十分血腥的,大量印第安人死於西進。上一張美國的擴張圖:注意,東邊的綠色就是舊13州。西部的路易斯安那從拿破崙手中購買,時間比較早,大多都是舊13州軍閥的勢力延伸,在南北戰爭中這一片土地絕大多數都是聯邦的堅定擁護者。在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自由農民由於墾荒而建立一座座新興工業化城鎮,所以在戰爭中這片地區是理所當然的中立區。北方舊13州,路易斯安那地區北部主要是舊貴族的領地。很多踏上新大陸的新資本家,沒有土地與財富,只得往荒蠻的中部南部遷移。他們大多都是新移民中新興的資本家,他們很多是徹底的自由派,當然是政治上,自由貿易可以使他們的棉花更好的賣往歐洲。他們經濟貿易的主要對象是歐洲國家,甘願淪為原料生產作坊,就是為了資本這種骯髒的東西,他們也進行了一次血腥的原始積累——靠奴隸帶動的棉紡織種植園產業。北方不僅需要南方的土地與人口,更需要南方源源不斷的金屬,木材等資源。這樣,他們與北方已經完成資本積累並開始機械化生產的老貴族階層發生了利益矛盾——勞動力爭奪與原材料爭奪。
1835年德克薩斯革命,並成立孤星共和國。南方新資本階級給予一切援助支援孤星共和國,並積極奔走,使德州等幾個州在1845年加入美國。德州加入聯邦使得美國聯邦政壇發生巨大變化,廢奴制從此開始走上台前。這些新貴族們有了新土地,無所顧忌的大力發展奴隸經濟,並與歐洲英法等國建立密切貿易聯繫,經濟地位使這些南方資本家紛紛掌握政權,經濟,政治都是自成體系,想完全擺脫北方舊貴族的統治,已經有獨立的苗頭。而北方工業化大機器生產,使人的地位幾與奴隸無異。大量自由信仰者,民主派人士紛紛南下。
北美大陸到這時仍然勞動力供不應求,修鐵路,機械化,汽車工業,槍械軍火等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手。而南方種植園工業需要大量黑人奴隸,這些數量繁多的奴隸由於生產效率低下,反倒需要更多數量,這就帶動了整個南方一種奇怪的現象——越來越蓬勃發展的奴隸買賣。南方近百萬奴隸勞動力被禁錮在生產效率不高的手工作坊里,自然是一塊巨大的肥肉。北方資本家鼓動報紙,新聞,歪曲事實,大量捏造黑人奴隸悲慘的生活遭遇。並出錢出力煽動暴亂。《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書,就應運而生,它受到廣泛傳閱。一些自由派激進主義者,發動一系列暴亂,比如約翰布朗的黑奴起義。但是這些都不能稱之為戰爭發生的原因,只能說促進了戰爭的發生。因為這些都是利益鬥爭的小部分。
應該說 林肯的上台,才拉開了南北內戰的序幕。林肯是溫和派廢奴者,但他是廢奴者,並且想增加聯邦政府的權威,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他要限制自由貿易以保護美國已經成型的北方工業化成果,這對於南方種植園經濟是打擊性的。南方基於自願加盟原則提出要分裂自治,林肯不允,原本就弱勢的南方只得先動手,並給了林肯足夠的理由。於是,在新老貴族之間的勞動力爭奪,資源爭奪,與土地掠奪中,一個廢奴總統的上台,作為一個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拉開了新仇舊恨的總算賬。這是南北戰爭爆發後美國各個州的政治立場圖,基本可以看出大概,廣闊的西部大多都是中立州:
但是在戰爭中一些有趣的事讓人深思,壓根不蓄奴的佛吉尼亞州,因為反對總統軍事南下而轉而加入南方邦聯,並成為南方邦聯的主要武裝力量;首先擺脫墨西哥獨立的是Texas,而首先擺脫美利堅聯邦的也是Texas,但是Texas州的軍人一直不能算作南軍主力,甚至德州態度一直左右搖擺。北軍的一大支柱力量是maine州的志願兵,而maine州是蓄奴州。打著「解放黑奴帶來自由」的北軍,在南方進行了一系列對平民展開的有計劃的搶劫與破壞,而作為叛亂者的南軍,從中將開始則全部是民主式選舉,除了Robert.E.Lee本人與他的幾個手下學生,南軍的整個軍隊組織架構都是民主式選舉產生。
簡單的說,首先是因為南方不滿北方的廢奴政策,所以獨立出去「另立中央」;隨後是北方不能接受聯邦分裂的後果所以發起戰爭為何聯邦統一;接下來是聯邦為了取得戰爭優勢而將廢奴作為自己的主張。
Several reasons are given here:
1. Economic and social differenc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invention of cotton gin machine made south mainly one crop economy, but north was based on industry than agriculture. Basically city vs farm life.
2. State vs federal rights: north and south argued how much power doe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ve over states.
3. Slave issues: the expansion of US territory was a big issue and many people argued whether slavery should be banned in the new land or not.
4. Abolition movement: a group of people from the north that were extremely against slavery that their actions angered southerns.
5. The election of Abraham Lincoln: when this happened, South Carolina decided to declare secession (break away from United States) due to his policies and social background. After that 6 other states followed.
http://weixin.qq.com/r/30jcxDbELmtRrXKn9x3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