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更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嗎?

之前在小孩子特別不開朗怎麼開導?這帖子里,我一開始提到了這句話「內向是滋生心理疾病的溫床」,有不少人提出了疑問,實際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後來我也發現這樣形容似乎不是十分準確。
我很想了解更多人的看法,內向和心理問題到底有沒有關係,如果有,那是怎樣的關係?如果沒有,又是為什麼?有相關的研究論著嗎?


謝邀。
你的問題我想了很久才敢作答,因為這個問題很難去作答。不過,我先回答下(不是不回應題主,只是因為這個問題很嚴肅也很難回答)
題主做的資料可謂詳盡,你資料中談論到的問題我就不再多說,說說我的觀點。
*這裡有一個前提,我們說的只是心理問題,並不涉及神經症和精神類疾病

  • 對於問題「內向的人更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嗎?」我的觀點是,相對於其他類人群(開朗外向,這裡只能將人群簡單的分為兩種,內向和外向)的確是更容易滋生心理問題,但是,這個比例是多少,多多少,什麼程度算作是容易(容易本身就是一個不精確的詞語,很模糊的定義),我還沒有看到更多的資料和數據,所有的數據只是的得到了一個這樣的結果,內向在實驗的結果上看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具體的量化的數據我並沒有看見到更多(或許是我的資料源不夠完善)所以我下來的論述都是針對這句話的不嚴謹性在說事兒了。
  1. 不論性格還是氣質我們都要承認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性格的人,每個人都是獨立且無二的。我們只能說這兩個人的氣質或者性格很相似,很接近,但沒有完全相同性格的人。所以,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和生活環境都不同!後天的環境和生活事件對於一個人的性格成長和心理成熟度的影響程度是相當重要的。在生活中內向安靜的人可能從事了一個非常外向的工作,一個例子,周星馳,他可以算上是喜劇大師,但是生活里星爺不苟言笑,做事嚴謹認真,類似的例子很多,很多的喜劇大師、諧星在生活中都是一個安靜甚至是帶一點點孤僻的人。要是按照我們事先設定,這類人應該更容易存在心理障礙,因為不僅僅他們內向而且還要違背自己的性格在鏡頭前如此的「分裂」,甚至判一個精神類疾病的潛在患者都不為過了,可現實他們卻十分的成功而且心理健康。為什麼?因為後天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產生了更多的影響,他們的生活經歷歷練了他們的心理,讓他們的心理更趨於成熟(我這裡說是趨於,其實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完全心理成熟的人,多少都是存在各種問題的,我們只能從整體上看這個人更趨向於何種心理狀態從而再去幫助,如果要讓一個人成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這個目標本身就不可能)所以,第一節我想說的是:性格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更不能成為容易滋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支柱,因為性格作為一個孤獨的元素是無法對一個人起作用的。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產生。下一個問題:什麼是心理問題
  2. 心理障礙_百度百科心理問題_百度百科 這裡面說的算是中肯。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很多的因素在裡面相互影響,這其中包括了人本身先天帶有的氣質,也有後天的社會因素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相互影響著,並不是任意一個單元單獨起著主導的作用。這裡我想說下我的幾個觀點,我十分反感類似於「xxx樣的人更容易xxx」這種類似的標籤,看似用很柔和很婉轉的方式,但其實質還是一個標籤,最多算是一個「軟標籤」(自己創造的名次,見諒)。標籤最好不要在諮詢中出現,因為標籤化對於來訪者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當然諮詢師在諮詢中會通過自我的反省來去除可能的行為,最讓我擔心的是諮詢師在診斷和接觸來訪者的過程中會採用這種標籤化的行為!並且美名其曰這只是我們行業交流說的話,很多的時候都會在看見來訪者的基本資料後聽見這樣的話「自卑,內向啊,多半有xxx心理問題可能還有xxx也許還有xxx」也會給助理諮詢師說「這類的人多半都會有xxx」殊不知,暗示的能力會有多大!幾次暗示之後,難免會在諮詢過程中開始給來訪者貼標籤。(誠然,我必須承認,只是自己心理完成這個工作不告訴來訪者是一個很節省時間和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可是長時間甚至產生刻板認知,這就是一個災難)所以,我第二節想說的是: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複雜的,甚至可能不存在這種關聯的關係,每一個來訪者都是獨立且特殊的,或許他真的內向讓他無法藉由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進而產生了心理問題的積壓,但這仍不能夠說內向或者性格上的缺點一定會是心理問題的溫床。尊重於每一個來訪者的獨立性和特殊性,是保持作為諮詢師敏感的先前條件。下一個問題:那內向到底影響不影響心理問題的形成。
  3. 前兩點都在說單一的因素並不能決定心理問題的產生,但到底有沒有影響,就和我剛開始說的一樣,性格內向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對於心理問題的形成是有促進作用的,但不是心理問題形成的基礎,也不能「滋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人會把諸多的不成功和不愉快歸因於自己性格的「失敗」,那這是歸因有問題,就給他建議歸因的方法,如果是認知有偏差,就給他用"ABC"去矯正,諮詢師不能捲入到來訪者設定的這個錯誤歸因中。但是,內向的確是會對一個人產生影響,內向的性格往往會成為一個心理問題「惡性循環」的第一環,因為內向,所以內心缺乏能量,心理能量不能指向外界,只能指向自己,越是指向自己,越是更容易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內心活動就越頻繁劇烈,而對外的表現就更少,漸而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等等,接下來惡性循環就開始了。他們不接觸外界,不傾訴或少傾訴,缺乏基本的心理素質,應對能力差接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現問題,再通過累積最後爆發,成為心理問題或者心理障礙或者精神類疾病。但是,這是內向滋生的嗎?不,是每一個環節不停的累加造成的結果,內向只是這個問題中開始的一環,如果後面干涉的正確也不會出現類似問題如同題主在答案中說的一樣。心理諮詢在我看來應該是要弱化原因也就是「病因」的尋找,而是要切入到來訪者的當下生活,切入到他們急切想要改變的現狀中。因為,在1中說了,每個人都是獨立且無二的。諮詢師必須尊重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不能說你的性格不好,改掉你內向的習慣就好了,這就等同於病人去看醫生,醫生說你把病灶換掉就好了,病灶滋生了你這一切的病,換掉這個就好。這是一種推脫的行為,也是以往古典精神分析式諮詢觀點,是承接著現當代哲學觀點的一種態度,應該更多秉承後現代中的一些哲學觀點,弱化對於整體原因的尋找,更多關注到個體的特殊性,關注到個體的現在時。因為,你要知道,他們帶著這個癥狀已經很久時間,改掉就等於脫胎換骨,就等於人格的重組,對於一個心理問題或者輕微障礙的人這是沒有必要的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森田療法

所以,啰嗦了這麼多,就是說,內向可以看作形成心理問題的一個因素,但切記不能滋養心理問題,每一個人的心理問題都是特殊,即使再普通也是特殊的,這事兒本沒有捷徑,關係只單獨存在每一次的諮詢當中,可以作為判定的參考,絕不是依據和「證據」。
誠邀斧正。


當然,不是。。。作為個內向的人相反我認為內向的人更聰明、更沉穩、更具有思辨能力,不過首先你要區分開內向和自卑,單純的內向我認為是很好的性格特質。

首先說為什麼會內向,作為個內向的人無非就被貼上不愛說話、社交關係不好、沉默等標籤,其實怎麼回事?我覺得這正是內向人的有點所在。首先說內向人的優點,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1、內向的人聰明。很多人覺得內向的人不愛表達觀點,有些是對某種事物或現象早已一眼看透了其本質,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看的透透的,結論是就這麼簡單,那還有什麼好討論的。

2 、內向的人沉穩。內向的人在大喜大悲等大起大落情緒變化中都能處之泰然,儘管內心世界也是很豐富多彩的但表面卻如沉靜的湖水。波瀾不驚,內向的人絕不會考試得第一時四處炫耀。

3、內向的人勤思考。相對外向的人善人際應酬,內向的人更多的獨處給了更多的思考空間,不管在思考什麼,也只有當事人知道了,但相信是非常精彩的。內向的人絕對不是木木獃獃大腦混沌的人,有時內心豐富的他自己都難以表達,。

4、內向的人重社交「質」而非「量」。我長輩就經常說我見人不打招呼,剛開始我試著按長輩說的做,但後來我明確感覺到相對陌生的人並不在意我是否跟他打招呼,我也就懶得打了,也樂的輕鬆。對於相熟的人或者知己一類的完全沒有緘默的樣子,尤其碰到志趣相投的話相反很多。內向的人對於沒有不感興趣的事或人他是懶得去多說或者經營關係的。如果你見到內向的人不怎麼跟你說話,他肯定對你沒興趣。

5、內向的人早熟。內向的人在童年不喜歡隨群玩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早熟,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沉穩,很難想像一個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像個小孩子一樣活潑,多了一些理性,內向的人比同齡人就是多了這一層,雖然同樣是小孩但內心相對早熟,對於小孩子的一些東西都會有些輕視的態度,那些想要小孩內向變外向的人就省省吧,說不定你的做法在他眼裡很可笑很蠢,只不過他沒說出來或者是說不出來,懂的並不一定都能表達出來,內向的小孩就是這種狀態,潛意識裡懂但是沒法表達。你想要早熟的他變得跟你一樣蠢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內向是非常危險的性格,確實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尤其是自卑,非常非常非常容易自卑。這是由於內向這種性格的傾向性導致的,一般內向的人容易自卑外向的人容易自大,一旦內向的人有了自卑心理哪怕一絲如果蔓延開來是非常危險的,所有優點都毀了,你的有點變現不出來,會造成人們的誤解變成缺點,最後心理不強大的話心理受刺激變成人格缺陷,要多嚴重有多嚴重,嚴重到整個人都能毀了。

我覺得內向是上帝賜給人最優秀的性格品質,他具備所有穿越小說主人公的屬性:現代社會長大的成年人穿越時空到一個新生兒身上,比同齡多幾十年的生存經歷他能不優秀嗎。但是內向性格卻是最難駕馭的,最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信。


「內向」實在是一個太模糊的定義了,我理解的一個相近的觀點是「缺乏有效人際關係的人更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對於這樣的一個表述,我大概會謹慎地表示同意。因為人際關係確實和心理健康關係很密切,而且很多精神疾病的risk factor研究都發現lack of social support是排名很靠前的一項。

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內向」的人=缺乏有效的人際關係。雖然他們的確更傾向於獨處而更少會出席人多的場合,但他們更重視人際關係的質而非量,有時一二知己,也勝過酒肉朋友無數。
所以就我的知識範圍而言我還真說不好內向和心理疾病的關係。

當然話又說回來,這還是取決於我們對「內向」的定義。你在答案中提到的解讀是行為抑制,退縮,被動,抑鬱型,甚至還出現了「極端抑制型氣質明顯影響兒童早期行為」中的「極端」二字。我覺得這種定義方式就有點像是對「內向」的污名化。這樣去論證的話是可以發現「內向」和心理問題存在聯繫,不過很難解釋是內嚮導致了問題,還是我們挑選了一些有問題的行為,將其命名為「內向」?


沒有太多人關注,我只能自己查資料,希望得到更多批評和意見。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氣質有天生的傾向性,這又相當程度地影響人性格的形成。說到氣質性格的研究就必須聊一聊傑羅姆·凱根。
以此來解釋我的描述「內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溫床」:天生高敏感者---行為抑制型-----形成內向性格----心理疾病易感者。
一、內向的天生傾向性

偽裝是內向者在面對世俗偏見時常用的手段,很多人從小就掌握了這種技能。科學家發現,人們會變得內向還是外向,完全是天性使然。早在母親的子宮中,嬰兒就會因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形成性格上的傾向性。
  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專家傑羅姆·凱根曾就此發起過一項實驗。1989年,凱根及其團隊對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研究。他們把這些嬰兒放置在帶有不同刺激的實驗房內,這些房間布滿了氣球、彩色的運動物體,以及蘸過酒精的棉簽。其中約有20%的嬰兒對這些刺激反應強烈;40%的嬰兒相對安靜些;其餘40%的嬰兒則處在平靜、哭鬧這兩個極端的中間。
  根據凱根的推測,那些對外界刺激有明顯反應的嬰兒——也就是那組被稱為「高敏感」的嬰兒,在青少年時期會成為內向的孩子,而「低敏感」的嬰兒可能會變成外向的人。當實驗對象長大後,凱根的推測得到了證實。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隆在《高度敏感的人》一書提到,內向的人對刺激的抵抗性偏低,在一屋子的氣球面前,他們很快便學會用抑制性的行為來保存有限的能量。一場雞尾酒會、一次集體研討,就會讓他們的神經飽受折磨,而外向者卻對這類刺激樂此不疲。
引用出處:內向並非羞怯:天生內向卻蘊含強大力量

二、兒童的氣質分為行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兩類

在面臨陌生情境的最初很短時間內(大約10—15分鐘),兒童所表現出的敏感、退縮、膽怯的行為,就是抑制行為。如果在其他類似情況下也穩定地表現出這些行為,該類兒童就是行為抑制型兒童。相反,如果兒童在這個時間內表現出不怕生、善於交際、主動接近情境的行為,就是非抑制行為,而在類似情況下穩定地表現這些行為的兒童即行為非抑型兒童。

三、不是所有抑制型的兒童長大後都註定要成為一個害羞的人

他還提出,不是所有抑制型的兒童長大後都註定要成為一個害羞的人。因為雖然人格中有生物基礎,但是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起定作用。「人格既不是生物性決定的固定氣質,也不完全在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凱根,1991)。如果抑制型兒童的父母能夠敏感地觀察到兒童對陌生情境的不適應表現,可以試著教會兒童對待陌生環境和陌生人,對兒童克服氣質中的羞怯會有很大的幫助。凱根的這一觀點在現代的幼教領域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一項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許多企業領導人、社會工作者和演藝界士都曾經克服過自己的羞澀,最終過上了一種交際廣泛的生活(Zimbardo,1977)。
內向者:
比爾·蓋茨(CEO、慈善家):比起與人相處,他更愛鑽研新技術。
沃倫·巴菲特(資本巨頭):巴菲特曾說過做投資最需要具備的品性就是要有對的氣質,他內斂、謹慎的特性正說明了一切。
希拉里·柯林頓(美國國務卿):頻頻出現在外交場合的希拉里,事實上是一個較為內向的人。
引用出處:傑羅姆·凱根_百度百科

問題來了:先天抑制型氣質到底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日後社會行為的發展?(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

四、兒童早期行為抑制與其日後社會行為發展研究
1.極端抑制型氣質明顯影響兒童早期行為

兒童早期表現出的行為抑制- 非抑制性在其一生髮展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 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如在14個月、20個月時極端抑制的兒童在14個月時有更多顯著的癥狀, 如易怒、睡眠不好、習慣性便秘、害怕分離和陌生人等。在Fels縱向研究中也發現, 在生命的頭三年中極端抑制的兒童在3至6歲期間更容易被同伴支配, 從社會交往中退出來;6至10歲期間, 他們會逃避一些危險活動, 不常表現出攻擊行為, 順從父母, 並且是膽小的

鑒於此, 研究者開始致力於探討兒童早期行為抑制對其日後行為發展以及社會適應的預測力度的研究, 主要採用追蹤研究的方法。

2.抑制型氣質容易面臨特定人際問題

國外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都得到了如下較為一致的結論: 在個體生命的第二、三年內所測得的兒童對不熟悉事件的行為抑制性可以很好地預測其在兒童期與同伴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的被動、退縮行為,
這種行為可能是抑制型兒童所面臨的特定的人際問題。

3.抑制型氣質會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

Kochanska與Radke-Yarrow採用追蹤研究探討了學步期兒童兩種類型的行為抑制對其在5歲時與一個陌生同伴交往中的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 社會性抑制較強有力地預測了害羞或抑制行為( 包括旁觀、無所事事、盯著某處和與同伴較少的言語交流) 的高分數和在想像遊戲中情緒表達的低分數, 並且社會抑制分數高的兒童會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

引用出處:牛 宙 陳會昌 王桂平 兒童早期行為抑制與其日後社會行為發展研究綜述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5 2

今晚查詢部分資料,整理與大家分享。

--------------------------------------------補充於2013年7月31日--------------------------------------------------------------------
先說明一個概念:
氣質:氣質是心理活動穩定的動力特徵,和性格並不一樣。氣質帶有先天的傾向性,性格是遺傳和環境交叉影響而形成的思維行為習慣、態度等。

一、經典的氣質類型分類
經典的四種氣質:
多血質外向,活潑好動,善於交際;思維敏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也容易變化和消失,容易外露;體驗不深刻等。
膽汁質 反應迅速,情緒有時激烈、衝動,很外向。
粘液質 情緒穩定,有耐心,自信心強。
鬱抑質的人神經類型屬於弱型,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

下圖「公園坐到帽子」形象說明氣質類型的特點:可以用內外傾、穩定性來劃分,膽汁質外傾不穩定,粘液質內傾穩定,抑鬱質內傾不穩定,多血質外傾穩定。

二、氣質類型的生理基礎: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人具有先天傾向性,這是由人的什麼生理基礎決定的呢?觀點五花八門,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巴普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不同氣質類型的傾向性由神經活動的特性所決定,有三個維度:神經過程的強度,神經過程的平衡性,神經過程的平衡性。分別對應四種經典的氣質類型。
普遍認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生理基礎,氣質類型是心理表現。
具體請大家自己百度搜索「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三、巴普洛夫本人對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觀點
巴普洛夫對各個神經活動類型的評價是有優劣之分的。

他認為強、平衡而靈活(多血質)是一種健康、堅強、充滿活力的神經活動類型。巴普洛夫認為這是最完善的一種類型,即使生活在不良環境中這種類型的人也難以出現神經性的疾病。

強、平衡而不靈活(粘液質),這種類型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強而不平衡(膽汁質)在特定要求個體有強抑制的情境中,這類型傾向於抑鬱和昏沉,或產生難以遏制的攻擊性行為。

弱型(抑鬱質)這個類型個體需要在特定環境中才能較好生存,正常強度的刺激也容易讓他們產生保護抑制,這種類型常見於神經官能症。

可見,巴普洛夫認為氣質是有優劣之分的,當然他這種觀點後來受到很多批評,現在主流的觀點已經是認為神經活動過程(氣質)是無優劣之分的。但不可否認,內傾(性格上容易形成內向)的兩個類型粘液質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抑鬱質很容易產生神經官能症。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氣質類型大都是混合型的,單一的經典氣質類型較為少見。

三、氣質的發展
1、氣質是很難發生改變的
托馬斯(A·Thomas)等人發現「在許多兒童中這些氣質的原始特徵往往在隨後的20多年發展階段中保持著。」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氣質的穩定性。

2.遺傳因素對氣質發展的影響
斯科特和查爾斯用三種不同的獵狗進行研究,它們生下來的氣質就有差異,如果以同樣的方式養大,長大三者的氣質差異更大。說明氣質類型具有先天的傾向性!

美國紐約縱向研究所它們追蹤研究了231名兒童,從嬰兒期直至青春期。這些兒童在生下來之後就有明顯的氣質差異,等到了青春期仍然傾向於在活動水平、生理機能、敏捷度適應性等這些基本方面保持原有的特性。說明不僅動物,人身上的氣質也是具有先天傾向性的,而且具有相當大的穩定性。

著名的卡特爾和艾森克的雙生子研究也說明了這一點(這裡不再贅言,打起來特別麻煩,大家自己百度)

3.環境因素對氣質發展的影響


巴普洛夫把8隻同時出生的小狗,4隻關在籠子里,4隻在自由環境長大。兩年後研究人員發現,關在籠子里的4隻小狗沒有一隻是強型的,它們對外界刺激變現出明顯的被動、防禦的特點。

1982年安徽師範大學李錚教授通過對大學生氣質類型的研究發現,「文革」前屬於多血質和膽汁質的學生,不少人改變為粘液質和抑鬱質。


極端環境下人氣質類型發生轉變,說明環境因素是對氣質類型的發展有影響的,雖然氣質類型很穩定。

4.氣質類型的年齡趨勢

(1)未成年人的氣質年齡發展趨勢
神經活動類型興奮型多見於5歲的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又趨向於平衡,興奮型的人數減少,但到了青春期興奮型的人數有增多,青春期結束,興奮型的人數再次下降,興奮型隨著年齡的發展出現了一個「U」型變化的趨勢。

(2)氣質發展的一般年齡趨勢
少年期興奮過程強,壯年趨於平衡,老年抑制過程變強,神經活動變弱。

(3)各種氣質類型隨著年齡變化程度不一
膽汁質、膽汁多血質、膽汁粘液質和膽汁抑鬱質明顯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其中前三種氣質類型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非常顯著,而大多數氣質類型,則不因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顯著變化。膽汁質可以認為是對年齡變數比較敏感的氣質類型,抑鬱質可以認為是對年齡變數十分遲鈍的氣質類型。

綜上所述,可以這麼認為,多血質的氣質類型是適應力最強的類型,是神經活動過程平衡性最好的。膽汁質隨著年齡增長會趨於平衡,而這兩個類型都屬於外傾的類型。
粘液質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而抑鬱質的類型是不平衡,容易產生神經官能症(神經官能症就是神經症,是一種泛化了的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常見的例如強迫症、疑病症等),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几乎不會發生顯著變化,而這兩個類型是內傾型的。

所以,「內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溫床」這句話就我查閱資料論證過程中發現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


-----------------------------------------------------------2013年8月1日補充資料-------------------------------------------------
一、抑鬱質傾向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好

抑鬱質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正相關傾向, 而多血質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負相關傾向。調查結果說明抑鬱質傾向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好; 多血質傾向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 而膽汁質和粘液質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跟其氣質類型相關並不是很顯著;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 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低於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引文出處:不同氣質類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呂元月 ( 遼寧師範大學, 遼寧大連)

二、膽汁質和抑鬱質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粘液質和多血質(中學生)

目的:比較不同氣質類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採取整群抽樣的方法, 運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和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測量被試的氣質類型和心理健康狀況, 以氣質類型為自變數, 心理健康為因變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果:不同氣質類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膽汁質和抑鬱質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粘液質和多血質。

引文出處:題目:不同氣質類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較研究 作者:曹靜芳,徐嘉駿, 崔立中,朱鵬

三、氣質的內外傾維度與壓抑存在負相關

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氣質的內外傾和神經質維度相關。Victoria等( 1997) 發現神經質維度與焦慮、壓抑存在顯著正相關,內外傾維度與壓抑存在負相關。

由多重比較發現, 依據心理健康水平, 存在三類氣質: 第一類, 由氣質類型7、8, 即多血質和多血—粘液質組成, 這兩種氣質類型學生的心理健康分數顯著高於其它氣質類型, 屬於中上等級; 第二類, 由氣質類型1、2、4, 抑鬱質、膽汁抑鬱質和粘液—抑鬱質構成, 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分數顯著低於其它氣質類型, 屬於較差等級; 第三類, 由氣質類型3、5、6、0, 即膽汁質、多血—膽汁質、粘液質和混合質構成, 他們的心理健康屬於中等水平。

引文出處:初中生心理健康與氣質、父母教養方式的關係 劉建榕 (福建師範大學教科院, 福州, 350007) 劉金花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 上海, 200062

四、抑鬱質的被試外顯主觀幸福感最低。

主觀幸福感分為外顯主觀幸福感與內隱主觀幸福感。前者是能夠被個體意識到的對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 後者是個體意識不到的、自動激活的對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

以具有四種典型氣質類型的64名大學生為被試, 以總體幸福感量表( GWB) 和GNAT測驗為工
具, 探討氣質類型與外顯和內隱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 氣質類型影響外顯主觀幸福感, 其中多血質被試的外顯主觀幸福感水平最高, 粘液質、膽汁質被試次之, 抑鬱質被試最低。氣質類型不影響內隱主觀幸福感。

引文出處:大學生氣質類型與主觀幸福感關係初探 黃俊偉, 鍾毅平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湖南長沙410081)

五、興奮性弱和靈活性差的特質個體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興奮強度特質和靈活性特質影響心理健康, 具體表現為興奮強度弱(興奮強度分數得分低) 的個體更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靈活性差( 靈活性分數得分低) 的個體比靈活性強的個體更易出現心理問題。這與巴甫洛夫的理論預期是一致的。平衡性與心理健康之間雖然也呈負相關, 但非參數檢驗結果不顯著。這表明平衡性特質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較小。

對SCL量表總均分和陽性癥狀痛苦水平的Kruskal- Wallis檢驗表明, 在心理健康水平( 總均分表示) 方面四種氣質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心理問題癥狀的體驗方面( 陽性癥狀痛苦水平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巴甫洛夫關於膽汁質和抑鬱質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觀點不一致。

引文出處:氣質特質與心理健康水平評定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100875) 郭召良 鄭日昌

觀點更新:
1.一部分人身上的某種特質,使他的思維行為具有先天傾向性,使他相對而言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這種特質用」內向「來形容是模糊和不準確的。
3.這種特質:(1)抑鬱質的人身上具備;(2)先天內向傾向性;(3)生理基礎:神經活動類型為,興奮性弱和靈活性差。


並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出外向人格或者內向人格會更容易滋生出心理問題。但是外向的人可能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支持,內向的人更偏向於幾個特定的親密支持。另外,其實外向人格更容易依賴於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內向的人更傾向於獨立和自我依賴,話少但是想法思考很多,容易內省,也容易繞在問題中走不出來。


「內向只是一種性格趨向「這個概念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導入天朝啊
天朝到處都存在對內向趨向人群的誤解
什麼內向就得改 內向就容易得心理疾病 內向的人就可能成為殺人犯 這些都是赤裸裸的歧視觀念

不是每一個人都以「傾訴」來排列壓力煩惱怨念 還有許多人是根本不需要和第二個人談論 僅僅以安靜的環境 閱讀書寫 睡眠就能獲得能量 解放壓力


外向型人格是在跟人見面是增加能量的過程 自己是消耗能量的過程 而內向型人格是獨處增加能量 而跟人相處消耗能量
所以內向型人格的人喜歡獨處
這樣會更好的思考和專研
更容易把一件事情往深往細了挖
推薦Ted內向性格的力量
雖然我是實打實外向性格
其實我還挺羨慕內向的


現有的回答都是各種外行的主觀看法,這種事實判斷問題首先應該是查英文資料,而不是發表看法。

其實資料很好找,維基百科上就有比較好的綜述:Extraversion and introversion 其中有一節 Extroversion, introversion, and happiness。簡單來說,外向和幸福感有顯著相關,但是相關不是因果,解釋有多種,測量本身也是個問題(比如外向的人可能在幸福感答卷上更容易得高分,這其實是個DIF問題)。

關於心理健康,Google scholar 上可以搜到相關研究,比如 http://psycnet.apa.org/journals/abn/97/1/94/ Emoti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10年後跟蹤研究報告發現內向外向只解釋心理健康2%的變異性。

鑒於內向外向這種變數不可操控,因而無法實施實驗研究,只能用觀察研究,要建立因果聯繫需要使用比較複雜的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裡研究得比較多)。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諮詢 這個領域的研究者統計分析水平比較低,因此目前還沒有靠譜的結論。


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文化中,成為內向的人可能會很難,這甚至是可恥的。


內向必然審慎和自省,思維細膩而敏感,因而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但也有許多內向者享受孤獨,多愁善感沉靜憂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在禪修中迸發無限靈感。不健康的外向者依然有反社會情緒,只是他們情緒宣洩也偏外向,表現出暴戾霸道。內向者不善表達,相對外向者表現的平和淡然,面對問題內傾隱忍,然而不善排遣會有火山爆發的一天。


幸福課的老師tal就是個內向的人,聖雄甘地也是個內向的人


內向不是心理問題!
內向就是一種天生的性格,跟性別一樣,正視它,只不過將自己的主要精神活動放在內心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

具有內傾偏好的人來說,他們的主要精神活動過程習慣性地堅持是內傾的:當必須面對外部世界時,他們會使用輔助精神活動過程。除非與內傾的人關係非常親密,或者對他們的工作非常感興趣(或許這是接近他們的最好精神活動過程),人們很難進入具有內傾偏好的人的內心世界。大多數人只能看到內傾的人展示給外部世界的某一面,但那最可能是輔助精神活動過程。那是他次要擅長的精神活動過程。(註解:造成被人誤解,低估能力的主因)


他們所展現在外部的是輔助精神活動過程的判斷特徵,他們的外部生活也主要是判斷精神活動過程。直觀解釋這一差異的方法是將主要精神活動過程看作是「將軍」,輔助精神活動過程看作是「助手」。在具有外傾偏好的人中,將軍總是出頭露面。其他人首先拜見將軍,向他商談正事,並且任何時候都能夠得到官方的正式答覆。助手則恭恭敬敬地站的很遠,或躲藏在帳篷中。


具有內傾偏好的人中,將軍待在帳篷中就重大事情進行決策。助手則在外邊替他擋駕,或者,他在帳篷里協助將軍,但會走出帳篷查看外邊的動靜。其他人首先見到的是助手,和他商談正事。只有在事關重大(或者親朋好友),其他人才進帳篷拜見將軍
(註解:給人的感覺就是傲慢,不禮貌,無聊,情商低)


與具有內傾偏好的人接觸時最值得謹慎的,是不要在初步接觸後就認為他們展示了自己的內心。任何涉及到具有內傾偏好的人的決定,都該完完全全地告訴他們。如果事關重大,將軍會走出帳篷,並展示新的決策,這時,所做的決定才有可能不會出錯。
(註解:給人的第一映象往往不好,需要長時間相處)

推薦書:《天資差異》(美)伊莎貝爾 重慶出版社


這個問題簡直就是引戰的,據我生平十餘年的學校生涯。凡是內向的很多容易受欺負,加害對象偏偏是你們口中的外向群體 而學校老師根本不會管,只要沒鬧出人命,即便是被輪了一遍又一遍也是你背時,誰讓你內向又沒背景,死了活該。呵呵

與其說內向的人容易滋生心理問題,不如說你們自詡為外向的很大部分都是渣滓,哈馬批。我不想入魔,環境比我不得不入魔。

---------

之所以大眾會產生「內向的人更容易犯罪」這種解釋完全是輿論誤導的。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沒有什麼性格就是完美的 無論啥內向外向的 自己習慣就好 自己覺得怎麼滴舒服就怎麼待唄


我不是心理專家及心理從業者,我是普通人,或許可以給您提供一個參考。
第一,我認為「內向的人」這一個概念有點問題,一個人的內心可以分為內向部分和外向部分的。而性格障礙什麼的,如交際困難、過於害羞等等,是心理問題,由於表現於內向性格的表現類似,所以會混淆。
一個被認為是內向的人,同樣可以演講、表演、很嗨的聚會。
第二,一個人的一生性格的表現並不是不變的,由兒童到老年會展示不同的性格。
我小時候害羞內向乖巧,大學的時候還不能自如的發言、演講。但是現在這些都不是問題,被認為是非常喜歡說話的人。
不知道我這樣的人會被定義為內向還是外向?


也許是內向性格的人在平時生活中經常遭到別人的欺負、歧視、議論、甚至遭到誹謗,被逼得忍無可忍時才作出極端的行為,但是其它的人也不應該這樣欺軟怕硬,那些人也存在重大過錯,所以也不能把責任全推到內向的人身上,其它的人也應該反省反省一下自己吧……


不喜歡輸出log的話,crash就crash了,沒人能幫你debug,包括你自己
當然cache機制特別好,長時程記憶特別優秀的人,即使內向也沒問題。
獨立思考能力特彆強,運算性能高,解決問題速度快的人,心裡也掛不住石頭。
內向的人比較容易出問題的通常是「與人打交道」類的事情,
人家不說,或者怠慢了,內向的人也不多問,直接往最壞的方向想,容易出隔閡,
但頂多孤僻,不一定會有心理問題。


是的。太敏感而且想的太多。最近在練習啥也不想。


如果一個外向的人受到歧視、嘲笑、污衊、排擠的話,他也會產生心理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的角度講,因為內化問題(焦慮、抑鬱)應該就是題主關心的
不過有趣的是,我看到的文獻有很多集中在撫養方式對內化問題的影響
如果要把氣質、環境結合起來,我推薦這篇:
Leve, L. D., Kim, H. K., Pears, K. C. (2005). Childhood temperament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s predictors of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trajectories from ages 5 to 17.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33(5), 505-20.
結論是:
harsh discipline uniquely predicted boys』 age-17 internalizing behavior,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lower family income uniquely predicted increases in girls』 internalizing behavior
來知乎的貌似都不會harsh discipline

如果題主認為孩子應該去發現更大的世界,我覺得還是和環境有更大的關係。主要看周圍的人愛不愛打架、會不會很勢利或是冷漠。


推薦閱讀:

提起知乎,你內心立馬產生何種情緒?
評論自殺的人「太脆弱,這麼點事就要自殺」合適嗎?
怎樣規劃建設一個心理諮詢室?
為什麼看電影看到尷尬處時,會不忍心繼續?
女兒太聽話了怎麼辦?

TAG:心理學 | 心理 | 內向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