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未來在哪?

支付寶依託淘寶忠誠度極高的客戶群進行基金銷售,進而發展出更多形式的產品,固然現在這些客戶並不能和銀行傳統意義上的優質客戶相比,但是隨著消費習慣和理財觀念的日積月累的轉變,如果銀行再不對這批潛在客戶進行培育,再不創新自己的產品銷售方式,是不要跪啊?


謝邀。說點我自己的看法,我沒做過銀行理財經理,但是接觸過很多,也做過第三方的銷售。

首先,對於支付寶和淘寶目前開始賣基金的行為來說,我認為媒體尤其是互聯網媒體過分誇大了其實際效果和對其未來的預期。

1. 基金持有人中,佔比最大的年齡分布是40-50歲和50-60歲(很久以前看的一個報告,找不到最新的,但我想應該差別不大),這部分人群是很難接受在網上購買理財類產品的。而幾乎所有我遇到的對於這個問題很關注,覺得這件事情對於銀行銷售體系會發生巨大改動的都是40歲以下的人群。

30-40歲確實是一個人積累財富最快的階段,但也是消耗財富最快的階段。大部分人掙得多花的多,所以遠沒有40-60歲群體可支配財富規模龐大;

2. 中國的金融體系,最核心,最具有特色的一點就是銀行在整個體系中不可撼動的地位,銀行是國家維繫金融穩定,經濟發展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所以請放心,這種格局短期(比如5-10年)是不太可能發生改變的。

老百姓對於銀行的信任遠不是任何其他金融/非金融機構能夠比的,在我國,目前理財市場的形勢仍然是大部分人覺得跟政府和銀行沒關係的就是騙子。(請注意,我所說的大部分是以全國為範圍的,不要用北上廣深來衡量,如果你去過三四線城市銀行,你就明白啥叫迷信銀行了。。。)支付寶?淘寶?那不是在網上賣假貨的傢伙們嗎?怎麼跑出來賣基金和理財騙人了?

3. 了解了以上兩點,就會發現,最有錢的那部分人不用淘寶不用支付寶。so....我們看到的天弘基金在支付寶銷售井噴是激活了很多微型沉澱資金的結果,根據這條新聞中的數據:餘額寶「再造一個天弘基金」引爭議 創新還是抄襲? 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天弘基金官方數據,截至6月30日24點,天弘增利寶基金客戶數達251.56萬戶,累計申購金額達66.01億元,累計申購筆數286.91萬筆,累計消費金額(主要指用增利寶份額進行購物支付)12.04億元,累計消費筆數164.44萬筆,二次及二次以上重複購買的活躍客戶數為57.92萬戶,戶均持有金額為1912.67元

簡單說。。。。都不是正經買基金的人,很多人是首次購買基金,我公司有個小孩,基本上隔1個小時就打開支付寶看看,發現自己基金餘額變多了就很高興。。。而他一共買了500塊的。

我非常認同阿里在金融互聯網領域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很多事情是要耕耘和提前布局的。網路上銷售基金,能讓更多非傳統基金持有人購買,這絕對是促進理財市場發展的一件事情。

另外,國外的貨幣基金賬戶幾乎是等同於現金支票賬戶的,而目前來看我國的銀行和基金還都做不到這點,但是通過支付寶,這是可能達到的。由於把存款放在支付寶不但更方便消費,而且還可以投資貨幣基金產生高於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這也許會吸引一些人,改變一部分人的現金管理習慣。

但短期內,問題很多,收益也有限。比如淘寶賣基金收費方式初定 兇猛不讓舊渠道,這裡提到的費率問題,以及可能的政策變動引起的監管問題,銷售服務及售後服務問題等等。而文章中的基金公司也明確地說,因為天弘基金與支付寶合作帶來的巨大廣告效應,大家都想搶這頭啖湯,哪怕賠錢也要上,這更多是從擴大影響力角度的考慮。

其次,對於銀行的理財產品來說,首先是政策問題,理財產品是不允許第三方銷售的。這裡面涉及很複雜的利益和風險問題,絕大部分標準型的金融產品都允許第三方銷售了,但是理財產品這種看似風險很低,收益又穩定的東西卻一直不允許,因為這會觸及銀行的核心利益。

小型銀行也許還有那麼一點點動力,大型銀行斷不會願意去找第三方機構代銷自家的理財產品。

私以為,支付寶也好,淘寶也好,在目前來看,短期內是不可能撼動銀行的地位的。


一,利率市場化
首先,利率市場化對理財產品會是一個衝擊,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利率的差距可能縮小,甚至倒掛,即有的銀行的存款利率會高於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利率。其次,這是對所有銀行的考驗,銀行間的差距會拉開。營銷能力強、有效滿足客戶需求、把握市場趨勢的銀行會利用利率市場化的機會,合理營銷存款和理財產品,加強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發生市場洗牌的現象也未可知。

二,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法規會是搭配利率市場化而推進的,存款保險制度會優先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也就是說萬一銀行倒了,錢先賠給存款人,理財產品購買者的債權不在保險之列,債權靠後。理財產品不等於存款的意義也就完全體現了。

三,風險體系建設
這是兩方面的,一方面銀行要加強對業務人員的營銷理念和方法的指引和教育,向客戶介紹理財產品時應該充分揭示風險;另一方面整個市場要培育理財產品購買者樹立正確的觀念,理財有風險,理財不等於存款,了解保本和非保本,預期利率和實際利率的區別。這是個長期建設的難點,參考香港電影《奪命金》,可見這不僅是國內銀行業的問題。

四,價格差別明顯
對於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理財產品。目前銀行對理財產品有不同的門檻限制,比如5萬起,30萬起,或者只有私人銀行的客戶允許購買的高端產品。以後,這樣的差別會越來越大,低的門檻會更低,高的門檻會更高。低端客戶說不定會像上面說的,直接和「餘額寶」這樣的1元起,隨取隨用t+0的產品競爭。高端客戶會提供更加特色化的服務,也許有一天你聽說銀行自己買了飛機只為接送客戶可不要驚訝。

五,種類增多
目前,理財產品的種類在債券型、信託型、資本市場型、掛鉤型、QDII型等。近年來,有些銀行推出了實物理財產品,比如紅酒、火腿、藝術品。以後,實物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穎,越來越大眾化。金融投資的標的也會繼續擴大,比如隨著外匯管制的放鬆,QDII這樣的境外投資型理財產品會加速發展,又比如如果政策允許,可能出現直接投資股票的理財產品。

六,同業通道趨嚴
現在有些理財產品,通過購買信託、債券、基金的收益權,或者代理銷售這類產品,將資金最終投向了高風險區域和方向,比如政府融資平台或房地產行業,其中還出現了同業存款夾層的方式,比如A銀行發現理財產品,投資於B銀行的同業存款,B銀行用這筆同業存款再開展上述業務。這樣一來,理財產品的實際風險被隱藏。從去年和今年加強代理銷售和同業業務的監管政策來看,比如今年的理財8號文打擊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同業通道會更加嚴格規範,尤其是投向不符合國家政策導向、風險明顯低估的理財產品。

七,金融混業
今年年初,又有5家銀行獲得了組建基金公司的資格。隨著銀行獲得證券、基金、保險等業務的牌照,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會更加註重自身不同業務之間的整合。

八,網路化和大數據
現在似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套上大數據的光環。以後的理財產品,網路購買方式會更加便捷,除了自身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外,已經有銀行在淘寶試水開網店買理財,而且遠比淘寶的餘額寶來得早,只是宣傳沒有淘寶官方來得兇猛。但肯定是的今後的戰場會燒到網上,也許會出現各家銀行的產品互相比價的平台。

手機打的字,回頭想到什麼再補充。


還是以用戶為中心做個簡單的分析吧。

投資理財的順序一般有如下過程:

  1. 用戶有錢了。
  2. 用戶通過理財渠道。
  3. 金融機構提供理財產品。

在銀行意氣風發的年代,一般是這樣的場景:

  1. 用戶有錢了。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積累了大部分積蓄,有閑錢存銀行給兒子,孫子買房買車備用。
  2. 用戶通過渠道。因為最先接觸到錢的地方大部分是銀行,所以渠道主要是銀行。以基金的銷售為例,前兩年的基金銷售,70%以上是銀行渠道,20%是券商渠道,0%~10%是官方渠道。銀行渠道的客戶經理不遺餘力的推銷,也為銀行渠道做了重大貢獻,最後金融渠道的錢被銀行拿走了,而且日子過的很豐盛。
  3. 金融機構提供理財產品。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該階段的投資產品比較豐富,基金,理財產品,信託都應有盡有,通過銀行渠道銷售也變成了主要方式。

近些年的變化:

  1. 用戶的變化。中老年人普遍接觸到互聯網,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逐步到30歲的年紀,有點小存款開始有了投資理財的需求。
  2. 中介服務的優勢退化。用戶不會簡單的通過銀行購買,而是貨幣三家,或者營銷制勝。一個餘額寶就已經捕獲了4000萬用戶的芳心,可見一斑了。
  3. 產品核心能力的下降。銀行理財產品,同樣面臨收益下降,產品周期長等缺點,當面臨餘額寶等產品時,在「收益、風險、流動性」上都打了折扣。(儘管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有10W億規則,而寶寶們才有1W億規模,但增長態勢真的很樂觀,吸引用戶已經成定局了。)

作為銀行(渠道,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

  1. 渠道優勢逐步減少。渠道的核心作用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而銀行渠道面臨第三方銷售,金融機構官方渠道,支付寶等新型渠道。
  2. 金融產品優勢遮遮掩掩。不能推出更創新符合用戶需求的,包括收益,易用性,風險可控的產品,銀行理財會變得越來越缺少競爭力。
  3. 用戶服務優勢。到銀行排隊的服務,哪裡比得上一個「轉入」,一個「轉出」就把業務辦理的速度,再加上一個「親,您的收益超過了**個人」的慰問,多欣慰哈。

所以呢,還是多放下身段,把用戶放心上,把用戶當上帝,多提供好產品(存款利率上去哈,不拉存款,也夠了。),用戶還是會很明智選擇的。


作為理財產品開發運營管理人員,看到這個問題不禁汗顏。我覺得餘額寶相比理財的優點有以下幾個:
1. 起點為1元
據我所知基金銷售起點通常為1000元,但是未查到相關監管要求,今年以來更是降低至1元起,應是得益於證監會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相比之下,銀監會監管嚴格很多,要求銀行理財的門檻為5萬元(低風險評級)和10萬元(高風險評級)。以銀監會的風格,此項不可能降低到1元。

2. 7天24小時T+0隨時贖回
餘額寶可以T+0隨時贖回,7天24小時均可贖回。銀行開放式理財一般實現的是早8點至下午4點可以T+0到賬,晚上不允許贖回或者可以預約第二天贖回。銀行為什麼這麼規定?因為如果下午4點至晚上24點之間允許實時贖回,就需要用銀行存款先行兌付理財產品的客戶。但是從銀行角度看,理財產品是待客理財,存款是銀行的負債,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不可以將資金混同運用。如果晚上用存款去兌付理財,相當於銀行為理財提供了1天的零息貸款。因此7天24小時贖回很難得到銀行法律部的認可,更不要提通過銀監會的各種檢查。餘額寶其實涉及相同的問題,現在支付寶一定是用客戶的沉澱資金兌付餘額寶客戶了,不同的地方在於,支付寶餘額本來就是0利息的,所以支付寶以0利息貸款給餘額寶客戶也不會虧本。
此處還涉及令一個問題:投資天弘基金是有可能虧本的,如果支付寶已經把本金付給客戶,而基金實際虧本的話,虧損由支付寶承擔。

綜上可見餘額寶的優勢很難被銀行理財複製。銀行理財的優勢在於本金收益較為有保障方面:
雖然銀行理財和基金均為非保本浮動收益,試問哪個銀行理財敢不按說明書兌付收益?基金的凈值波動就不同了,基金的收益是真正浮動。理財是(名義上)非保本浮動收益,基金是真正非保本浮動收益。餘額寶推出的時機非常好,正是銀行間錢荒時期,收益率非常高,但是現在收益率正在逐步降低中。什麼叫浮動收益?舉個例子,當天本來收益率是6%,基金規模是10億元,但是當天有一特別有錢的公司申購了10億元,瞬間當天所有人收益率都降低到3%。理財通常說明書說收益多少就是多少,當天再多申購也不會稀釋大家的收益率。

我個人認為理財真正可以學習餘額寶的是隨時支取、使用便捷。比如,當客戶刷卡消費時,假如存款為0時,自動將開放式產品贖回並消費變現的現金。當然,這個流程改變很痛苦並且又會涉及到非開放時間處理的問題。。。


作為曾經做過5年銀行保險的人,單單針對銀行保險說說自己的看法。
感情色彩:以我做過5年的資歷,隨便哪裡都可以找到好的職位,好的銀行網店,但就是因為受不了種種灰色,看不到前景,最後毅然轉行。

銀行保險,就是保險公司通過銀行的銷售渠道,推薦自家公司的理財產品給銀行的客戶。說白了,就是披著銀行理財產品的外衣賣保險。
銷售方式有銀行人員向客戶銷售,或者銀行保險業務員穿得很像銀行的人向客戶銷售。如果是小單,一般針對來存定期的叔叔阿姨。中單,就是銀行理財經理讓客戶幫忙完成業績,有些銀行會說如果你想我批准你的貸款,你必須買一定數量的銀行保險產品。
大單要專門拿出來說一說,就是根據保險法的規定,法院是不能查封保險的,所以有些做生意的客戶就放在保險裡面,哪怕資產被法院查封了,保險里的資金也可以拿出來東山再起。我有同事在有名的二奶聚居地工作,他說以前的二奶都要男人買房子,後來發現房子可以被追索回去,就讓男人買保險,這樣就真的是自己的了。

說了形式,要說一說收益。現在銀行的定期年利率是3.25%,以前的銀保產品可以達到4-6%之間的,現在拿數據說話,某大型保險公司,前年的收益是0.66%,去年的收益是0.63%。這是什麼概念?一萬塊存進去,拿66塊錢,比活期好了一點點 吧,你告訴我,你會去存嗎?而且如果你有什麼急用的話,不要意思喲,要按照現金價值扣除手續費,最多的要扣八成。
你想想,收益低,還不靈活,你存嗎?為什麼銀行還會那麼熱衷呢?因為保險公司會根據業績給予銀行中間收入。

作為一個從業人員,我面臨的境況是,說實話,產品賣不出,不說實話,我沒有收入。掙扎了一段時間,覺得賺錢還是應該能過得了自己的關的,別人怎麼樣我管不了,反正我過不了,所以轉行了。

午飯時間吐槽完畢。

以上。


美國富國銀行的零售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個人理財業務,主要是通過產品組合、業務諮詢與投資顧問方式,為具有高價值的個體提供個性化、差異化、隱秘的金融服務,以達到銀行提高經營效益並為高價值客戶保存財富和創造財富的目標。


富國銀行理財服務包括常規型理財、特定階段理財、特定事項理財等三類。該行的理財團隊(包括個人財富顧問和投資團隊)根據每位客戶的「財務狀況」、「信用等級」和「風險偏好」等指標,為客戶設計一對一量身定製的個性理財方案。以A客戶為例(背景資料:男性,30歲,軟體工程師,家庭成員為小孩、全職太太;家庭年收入為50-60萬美元;自有住房和汽車)。個人財富顧問通過分析該客戶的完稅證明、信用報告和調查問卷、談話等方式,分析其財務狀況及對理財的分析偏好,評估該客戶具備良好信用、財務收支均衡、閑余資金充足、具備一定的投資經驗,處於「家庭型」生命周期階段,理財目標是實現財富保值增值。鑒於此,理財團隊為該客戶設計的一攬子理財方案為:一是建議開立儲蓄賬戶和投資賬戶。其中:將60%的閑余資金存入儲蓄賬戶用於購買收益穩定、風險較小的基金產品,旨在累積「家庭型」階段的子女教育金和退休金;將40%的閑余資金存入投資賬戶,用於購買具有高成長性、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類產品。二是建議辦理住房抵押貸款。通過抵押自有住房,獲得信貸資金,用於房屋裝修或者再投資等用途,旨在盤活資產,提高資金流動性和使用效率。三是為客戶設計節稅方案,合理避稅;同時為A客戶的太太提供求職建議,幫助其拓寬家庭收入來源。


在價格收費方面,富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收費分為基本交易費、資產管理費、傭金、利息四類。富國銀行對個人理財業務進行定價時規定:除基本交易費是以交易金額為基礎,按固定比例收取外,其他三類收費均根據客戶實際情況(如資金規模、購買產品和服務數量、客戶信用等級等)確定。一是依據客戶貢獻度進行定價。以儲蓄賬戶的資產管理費為例,賬戶餘額為2.5萬美元以下,基礎費率為3.625%;賬戶餘額為10萬-25萬美元,基礎費率為0.75%;餘額達100萬美元以上則免費。此外,若客戶信用等級較高,還可在賬戶餘額對應的基礎費率上適度下浮0.5%。二是引導客戶投資行為。以基金賬戶的資產管理費為例,客戶第一年需按4.5%繳納資產管理費,此後可逐年遞減0.5-1個百分點,即客戶在富國銀行開立賬戶的時間越長,其年均交納的資產管理費越低。通過價格調節方式,有效留住客戶,節省維護成本。


在激勵機制方面,富國銀行多維度的績效考核模式是亮點!銀行將成本控制和風險管理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引導理財團隊平衡業務拓展、成本控制和風險管控之間的關係。如:採用SMART標準法考核,其基本函數為:Y=f(T.ii.if.im.cd.ca.D),其中Y代表理財團隊績效,T為統計期,D為貸款風險損失抵扣,http://ii.if.im分別代表內部利差收入,授信風險費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http://cd.ca是直接業務成本和間接分攤成本。http://ii.if.im 是正變數,http://cd.ca是負變數,D為彈性變數。富國銀行將客戶維護能力納入考核體系,引導理財團隊加強對現有客戶的維護和拓展,提高理財業務交叉銷售水平和綜合收益目標。如:富國銀行規定,若理財團隊流失1名存量客戶,必須通過新增7名客戶來彌補損失。三是將客戶滿意度納入考核體系。若:對於理財人員存在欺詐或隱瞞重要投資信息等行為的,將採取包括辭退並通報銀行同業在內的嚴懲措施。


在與客戶信息溝通交流反饋方面,富國銀行要求其個人理財顧問明確告知客戶如下內容:銀行所售理財產品不保證投資本金和收益率;客戶所選擇理財產品可能產生的最差投資結果;客戶可採取的風險防範措施;客戶應審慎運用從第三方機構獲取參考數據等。二是投資理財狀況信息。以基金投資為例,客戶購買基金後,個人財富顧問按季約見客戶並提供當季基金投資狀況分析評價書,評價書包括宏觀經濟政策概覽和客戶所購基金投資分析等。三是金融投資教育信息。富國銀行的官網還專設了「財富管理展望中心」,該欄目專供財經、法律和稅收方面的專家發布相關信息,同時詳細介紹金融投資維權方式、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的聯繫方式、職能及區別等。


您要說銀行理財產品啊。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基本上都是5萬起存的,餘額寶準確來說算是基金,所以嚴格來講,並不存在您說的那種問題。而且現在餘額寶平均每戶購買為1000多元,單戶投入太低,如果說是因為銷售方式比較年輕化,而青年沒有太多資金購買的話,持有較多資金的階層會選擇更好的投資回報的投資方式,比如說銀行有私人銀行業務,滿足高端人群的投資需要。我認為個人持有10000元可能會選擇餘額寶,但是當個人持有100萬元或者1000萬元的時候可能投資者就會傾向於更穩定,或者收益更高的投資渠道。餘額寶的出現說明了市場細分的作用,差異化競爭才能體現出優勢,餘額寶通過集中零散資金依託支付寶龐大的用戶群體來銷售,我認為是無法撼動銀行的理財業務的。手機碼字,以上。


謝謝@南關小弱 的邀請。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想看看美國、新加坡、台灣和香港的銀行,他們如何生存下來,如何繼續發展?正如今天曾經回答過一樣,中國是一個金融很不發達的國家,金融知識的普及程度非常低,一個餘額寶,即使是銀行的內部,說不清楚這本質上是怎麼一回事的人不少,甚至看了一篇介紹的文章還不懂的,也不是少數,真的!所以,中國金融市場的空間還有很大很大,足夠容納更多的機構進來競爭,大家真正開始動腦筋了。而我們都知道,大學畢業,大家最嚮往兩個地方——公務員、銀行。我們能不能大致認為,中國精英群體的主體在政府和銀行?如果大家認同,就對銀行的創新拭目以待吧。

另外,我們不能不保持獨立的思考,餘額寶始終還是獲取的長尾端的客戶,高帥富客戶還是喜歡銀行的環境和寧願相信銀行的漂亮姑娘。餘額寶的成績讓銀行羨慕,但並沒有把銀行逼急咯,大家不是正面競爭,銀行還好端端的,他不急,你不用替他著急。他忽視了你,就會付出代價,我們拭目以待。


未來在哪裡?未來在中國大媽手裡。中國大媽_百度百科
.
真的,不要以為餘額寶的優勢是收益高,因為銀行里有好多理財產品是能接近這個收益的,信託更能超越這個收益。就像 @najja所說,它的優勢在於隨時支取,使用便捷。
.
而真正想投資理財的人,是願意到銀行里走一走的,銀行的理財產品琳琅滿目,數不勝數,總有一款適合你。而像中國大媽這樣的有錢又有閑的一群人,天天盯著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布,又與互聯網與距離,她們在買起理財產品來財大氣粗,毫不手軟。
.
另外,銀行的未來還在服務,客戶經理的專業知識、一對一服務,是餘額寶不能相比的。大戶室、私人銀行中心,還有銀行提供的與資產規模相應的越來越全面的服務,也讓高級客戶在短期內不能與銀行分手。
.
餘額寶的用戶不能稱之為用戶忠誠度高,最多是淘寶依賴度高,理財向來是逐利而居,誰家利潤高,誰家服務好,我去哪裡。並且互聯網可以輕鬆實現資產轉移,不會牽扯到人際關係的變化,所以餘額寶也不是前程無憂,比如還要時刻提防著虎視眈眈的騰訊。


伴隨16年年底債市的下跌行情,很多參與了債券市場的銀理產品實際上都是虧損的,而礙於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大旗,很多銀行不得不貼補虧損產品,來完成到期的兌付。此事件再一次將銀理產品的未來發展方向擺到監管和行業面前。為了保護普通投資人的「剛性兌付」後果可能是讓人們漠視了風險的存在,市場很難健康發展下去。而銀理產品凈值化也再一次被提出。

首先來談下剛性兌付,其實這是源於信託產品的。最早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划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在中國「一行三會」的監管體制下,信託是與銀行共同受銀監會監管的,而歷史原因也是的國內信託牌照是丁是丁卯是卯,總共就那麼幾十個,可以說各個含金量都不低。

而單方面強調剛性兌付的結果就是,「高收益,低風險」這種十分不合理的產品漠視始終存在,使得大家對理財方面的經濟素養開了倒車。其次,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本身就不符合市場規律。

再次,在「剛兌神話」的光環下,投資者只會繼續盲目跟風投資,對整個資本市場的是巨大隱患。

建議:

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


自答一下。
首先感謝各位小夥伴。問題提出後,大家踴躍發言,幫我解惑,很感動。
提問時我是一枚沒有正式入職的准銀行員工,現在半年過去,我已經當了好幾個月的櫃員狗(無惡意,純自嘲)。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對這個問題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認識,和大家再分享和討論一下。
我所在的城市:魔都。所在的銀行:某國有四大行。我所在的網點:第一個是純對私網點,阿姨大媽小商小販居多,第二個網點對公對私皆有,除第一個網點的基本客戶構成外,還有一部分中年高凈值人群和公司客戶。
網點理財產品銷售業務主要由理財員和理財經理完成;但是,基本上理財產品不需要營銷,每天大媽們買完菜就喜歡繞道銀行看一看有沒有合適的理財產品,手上錢夠且收益率不低的情況下,他們就會像買菜一樣直接買下。這部分客戶不是說不懂金融和理財,(曾有阿姨一邊提著菜籃子一邊和我聊美國貨幣政策與金價的關係,甚至還給我科普銀行間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但是對於他們來說,互聯網理財遠不如直接在網點買理財來的便捷,上網麻煩,電腦字太小看不清,銀行網點就在買菜或者送孫子去幼兒園的路上,買理財什麼無非就是隊伍長了點要等會。對於這部分客戶,銀行網點理財產品的銷售其實是絕對壟斷的,當然銀行間還是存在競爭的,行與行之間收益率競爭,網點與網點間就是理財經理對於客戶關係維護的競爭。
畢竟身處魔都,阿姨們手中攥的真金白銀都是很多的,買理財分分鐘甩幾十萬上百萬,所以發行規模在幾十億的產品也是不愁賣的。當然阿姨們在收益率持平或者相仿的情況下,還是更傾向於保本型理財產品,信用背書還是很重要的,不過於我來說,四大行的名頭才是最重要的信譽保證(絕對不坑,預期收益實現率應該遠超股份商業銀行和城商行)。
對於一部分高凈值人群,他們也不是不懂互聯網金融,餘額寶微信理財通什麼的手機上APP都是一摞一摞的,但是這部分群體在產品選擇上之所以會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更多出於對資金安全的考慮,以及在網點購買理財產品時所能享受到的尊貴感。打個比方,想吃飯叫外賣自然是很方便,但是有一部分人並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才吃飯的,高檔餐廳里服務員微笑著倒酒時帶來的享受他們更喜歡。當然了,這也分人的,麥當勞肯德基還不一樣都快開到火星去了?有人喜歡便捷有人喜歡尊貴。
以上是對來物理網點購買理財產品群體的一個籠統分類和行為分析。
對於通過互聯網進行理財的人群,我其實沒什麼發言權,但是既然寫了,就寫長點,把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都抖一抖。
年輕人是互聯網金融的主力軍,之所以會這樣:
1、銀行理財產品門檻高。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最低門檻五萬,這實在是攔了不少屌絲了(不是黑,我也買不起,錢都放餘額寶呢,屌絲不為難屌絲啊)。當然了銀行除了傳統理財產品外,還有很多其他產品,但是由於各種宣傳限制,只有部分常去物理網點的忠實銀行粉絲才知道。對於理財產品的宣傳一直是銀行的短板。我沒有具體去查法律法規,但是金融產品銷售的宣傳一直是被嚴格監管的,除了銀行自己門口的告示和走馬燈,你們見過哪裡還有廣告么?當然,銀行自己的網站或者官微上也會有廣告發布的,但是,您會在微博和微信的汪洋大海里看一眼銀行的廣告么?順道再吐槽一個,阿里這段時間被銀行嗆了一頓,所以在宣傳陣地上還是要通過自己持股的微博搶回部分陣地的(沒黑,開玩笑而已)。
2、互聯網更加便捷,必須便捷啊,大家都要上班,一周就周六周日休息,誰會那麼辛苦地趕在周末去和大媽搶著排隊買理財。在家裡動動手指分分鐘年化收益率6%,比銀行還高的說。我也是這麼想的,真的。去銀行買理財固然能帶來收益,但是這種快感不夠強烈,也不夠即時,如果為了吃到美味,讓我排個隊,沒問題。但是如果為了半年後賬戶餘額多出來的幾百塊錢等個半小時,我扛不住。再說我又不是貴賓客戶不能直接去客戶經理辦公室喝茶,費那勁幹什麼,在家來兩局DOTA豈不更好?對於這個,銀行能做的不多,大家一天多少時間在刷微信和淘寶自己算算,一上網支付寶就提示你趕緊充錢進來,年化收益率6%哦親。應該沒人會主動上銀行客戶端看理財產品吧,買起來又複雜,各種輸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好幾個,買起來簡直是在考驗人們的耐心啊(也不是黑銀行,安全和便捷永遠是矛盾的,金融行業傳統邏輯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我也是這樣想的)。同時四大行也不會主動把銷售渠道讓給第三方銷售平台,銷售渠道費用那麼高隨便讓給別人,臣妾做不到啊。當然阿里也不蠢啊,賣別人的東西自己只賺渠道費不夠,乾脆自己控股天弘基金(還是持股,我忘了)。怎麼辦呢,銀行自己做大自己的網站銷售渠道,至少應該在客戶體驗上提高一些,綁上部分客戶量龐大的網站怕是不行了,大家都不願意引狼入室啊。
目前來講,餘額寶什麼的做的最好的在於給全民科普了一下理財和把理財碎片化做的很到位,但是風險揭示不足,拿晃眼的7日年化收益勾引眾多客戶確實是有風險的。從餘額寶平均客戶投入來講對於單個客戶來講沒什麼,但是體量大了,客戶多了,萬一出現擠兌,確實會影響到金融系統的,畢竟都存了協議存款。(具體參考三水老師文章)
對於銷售的未來,我還是很看好互聯網途徑的,之前問題里說的,年輕人消費習慣形成以後,隨著他們資金實力的增長成為消費主力,對於物理網點的衝擊勢必是很大的,網點怎麼應對,我認為首先應該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這就是之前打的那個比方,如果做菜不夠快,不能送外賣,那就讓端菜的妹子漂亮一點,親啊親的叫的勤快一點。對於理財產品網上銷售,銀行還是做好客戶體驗,便捷性要提高,入口要多,宣傳工作要做足。酒香也怕巷子深,門口沒人來,怎麼著都不行啊。
題外話:稍微吐槽下阿里,裹挾民意,動不動就扣帽子不好。
最後再吐槽兩句,櫃員狗很累的,每天幾百句,您好,請問您您要辦什麼業務。本來拿著賣白菜的錢還操著賣白粉的心,我真是蛇精病啊。拍了這麼多字也沒檢查,沒切題什麼的,亂黑別人什麼的,大家就輕罵了。


鑒於融360的11月的理財市場報告新鮮出爐—《11月銀行理財市場報告》,也藉此想分享一點點關於理財的信息,盡量能給閱讀的人帶來有用的信息價值。

題主想了解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未來在哪?想要了解銀行理財產品的未來,就要問問大家對理財產品有什麼期待。針對理財產品,本來是一種資產配置的手段,但是由於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收益的最大化是很多客戶所追求,想要知道銷售的未來在哪裡,得先解決這兩個問題啊:收益低?那不幹。收益低還不保本?那更不幹!

  • 當前我國經濟在總量上處於增長階段,但由於貨幣的增發以及較低的利率水平,實體經濟動力不足,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銀行理財行業作為大資管行業中最為重要的子行業,從11月份理財產品整體收益上看,已經從10月份的3.67%降至3.66%,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呈震蕩探底狀態。下面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什麼?銀行理財產品現在降至3.66%?不高啊!

什麼?理財產品收益不高,大部分理財產品還不保本?

  • 在融360監測數據中顯示,超六成理財產品不保本 。

什麼?這麼多銀行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收益不高?

  • 在融360監測數據中顯示,超六成理財產品收益率在3%-4%之間。

畢竟這個錢與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錢的事都比較大,賠本的買賣都不願意做。客戶的心理get到了,理財產品的銷售就有未來了。

畢竟這個錢與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錢的事都比較大,賠本的買賣都不願意做。客戶的心理get到了,理財產品的銷售就有未來了。


面向未來,銀行理財的不管是產品還是銷售方式渠道,都必然會有巨大的改變。只是目前銀行息差還很大,銀行所謂理財,本質上,還是高息攬存,太不上什麼理財投資。由於銀行體制的問題還有監管的原因,中國銀行各方面的業務創新還是嚴重不足的,也沒有創新的源動力。全行上下都是拉存款。當然也會有改變了,據說工行去支付寶去參觀學習了。


一個大的傳統體系不太可能因為一種新的銷售渠道,新的模式出現而沒落。
很多人說網購給實體致命一擊,我不太同意這樣的觀點,網購做得好的,基本還是原來那些實體品牌來的。大的互聯網公司也是一樣,百度,360,騰訊這樣的公司,不可能因為錯過「某一個」機會而沒落。而是需要長期錯過積累下來,才會沒落。
銀行業理財產品也是一樣,不太可能因為餘額寶這樣的「某一個,就沒落了,而是需要長期以往的錯過,銀行業通常是同業互相侵蝕造成資產不良導致破產。銀行業有天生的嗅覺,這種新的銷售方式,他們一般不會錯過那麼多機會的。相信馬上銀行自己也會網上銷售,或委託或自建網。


謝謝邀請!
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趨勢,僅供參考:一、全球化趨勢:即中國的銀商業行將會走向世界,與國際銀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共同進步,發展水平逐步與國際銀行業趨於一致;二、混業化趨勢,中國商業銀行正在開始混業經營發展趨勢,工行成立投行部、成立金融租賃公司、收購國外商業銀行鄧就是一種明顯信號;三、綜合化趨勢:創新業務發展加速,發展投行業務、資金交易業務、金融衍生業務、結算、代理等中間業務,而且這些業務的佔比正在逐步加大。四、理財業務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不管是公司理財還是個人理財都在快速發展。現在正在衝過去那種注重信貸,從發展貸款收取貸款利息逐步走向發展理財實現客戶資產增值方面收取中間業務收入,實現雙贏的局面。五、風險管理正在顯現出去作為金融管理的價值。過去企業和個人注重發展,缺少資金,銀行作貸款;現在企業和個人注重資產增值,銀行發展理財;不久的將來,人們必然注重風險管理,實現資產管理的根本目的,在風險管理中實現發展和資產增值的雙重目的。六、併購將會成為一種趨勢,大銀行、高效率的銀行將會吞併低效率、小銀行。七、投資銀行將會大有作為,將會在發展、投資、調控的縫隙中通過創新發輝關鍵作用。八、服務將會更加人性化,顧客將會得到更多實惠。九、金融服務設施將會更加自動化、網路化。十、信用管理將會大大減輕銀行的風險管理壓力。上述趨勢不是五年可以完成的,但從今往後的五年里,這些趨勢的發展是必然的。

更多投資理財、創業創富的學習資源分享 ,可以進球球群:371091137(加群口令:7-40)

註:此乃學習交流群,非誠勿擾,廣告勿擾


做過銀行零售客戶經理的人飄過···
偶覺得你是擔心自己工作的持續性,害怕現在熱門的職業以後衰落下崗。
談談我的看法:
1、對支付寶銷售渠道感興趣的多是沒啥錢的小客戶,真正的有錢人要麼有自己的投資渠道,要麼就去銀行享受高端服務,銀行的高端服務不僅僅是軟服務、貴賓特權這些,更多針對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300W、500W甚至1000W起,都是經過銀行後台產品經理等人精挑細選、衡量風險收益之後推薦給客戶,這些是支付寶理財不能提供的。

2、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這個職位啊,我覺得積累經驗挺好的,尤其做零售,尤其做貴賓,接觸的都是資產一定量以上的人,屬於社會中資產比較中上層的人,做一段時間看人能力大大提高,受到熏陶自己的各方面真的也會有提高。抗壓能力大大提高,忽悠能力也大大提高。終歸是銷售,培訓雞血打的再好,心理調節做的再多,本質也就是一名銷售,還是需要相當的忽悠能力。
積累資本也挺好的,作為初入社會者,銷售是諸多職業中基本最賺錢的一種,金融是諸多行業中基本最賺錢的一種,錢生錢肯定最快了~銀行比起保險、證券等,又穩定、福利又好,做銀行的銷售,光鮮亮麗,又賺錢。銀行說到底是鐵飯碗,不會主動開除人的。不用擔心下崗,要擔心的是你自己的職業規劃。


一、低端理財產品
客戶來銀行理財,「收益」、「安全性"最重要。我在的銀行也出了一個」寶寶「,它的收益略高於自己的低端理財,所以低端理財完敗於」寶寶「。
二、中高端理財產品
不同於寶寶的收益天天變,它在計息時間段內收益固定,這個牛逼過寶寶,而且它的收益略高於寶寶們,有市場。但起步門檻30-100萬起,客戶群有限,開發難度較大。
三、其他理財產品
100萬起,如信託之類,收益很高但風險較大,看趨勢往後的風險更大。這個就很考驗理財人員的分析能力,看這個項目是否夠好,並能有力地說服客戶。高精尖路線了······
四、專業的理財規劃
來個中年婦女,一開始買幾十萬理財,後發現賬戶里經常幾百萬進出。深入挖掘後,發現該富婆身價幾千萬,老公做生意,兒子上學,財務自己打理,很累·····很累·····。於是乎,我們出現了,分析她的現金流,安排理財規劃,做到收益、流動兩不誤·····
這才是理財人員的未來吧······


餘額寶不存在為客戶墊付最後一天利息的說法,因為今天存進去的資金第二天才計息,且取現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


餘額寶很好很強大,各種xx寶都很好很強大。但如果你認為它們會打壓到銀行理財業務,我只能呵呵了。

圖樣圖森破。

理財產品的消費主力並不是年輕人,絕大多數中老年人對互聯網理財並不感冒,他們更相信銀行。

銀行是個把二八原則實行的很到位的地方,換句話說,大部分喜歡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年輕人的財力在銀行眼裡.....額,不要桑心了

銀行的各項指標都是有任務的,包括理財產品,好的理財產品經常會被搶購一空,那麼soso一點的呢?不要擔心,銀行的中高層領導,部門經理呀,什麼主任呀,或者支行行長呀,隨便介紹個朋友或者合作企業來買,金額就超過了大部分人的想像。

我喜歡餘額寶,喜歡互聯網的理財產品,他們確實不錯。但我絕對不會買,餘額寶的收益率達到6%的時候,我只需要在銀行隨便買個5%收益的產品,收益就會超過買餘額寶的客戶......因為我老婆在銀行,我買的理財她有計價,我們的總收益要超過6%


被標題吸引進來的。看到發表日期是2014年,現在是2017年,可見時間才是對實踐最好的回答。

2017年的餘額寶終於在各類理財的競爭中達到了4%以上的收益率,當年最低跌到過3%以下。而我作為一個半激進型投資者,我在p2p的投資上至少可以達到10%以上的收益。如此看來,餘額寶和銀行的拉鋸戰仍將繼續僵持,誰也贏不了誰。銀行理財適合年紀大或者比較保守的投資者,餘額寶這類寶寶理財也只適合新手投資者,一個成熟的投資者只會把這類可以快速贖回的理財作為一個隨身atm,方便他們隨時提現和轉賬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興全可轉債 340001 平均年化收益 16.59%?
有哪些適合上班族、收益比餘額寶高但風險不大的產品?
如何購買信託產品?

TAG:支付寶 | 銀行 | 理財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