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領域,ARM 在哪些方面領先英特爾?
現在移動領域絕大多數用的 ARM 提供的晶元授權,就連 iPhone 先是直接從三星(三星的也經過 ARM 授權)那裡買,後來直接用經過 ARM 授權,自己設計的 A4 處理器。另外最近 ARM CEO 表示未來英特爾只會扮演小角色。
技術之外,商業策略也很重要,ARM是賣IP的方式,就是賣知識產權,不賣晶元,所以晶元商如高通、三星都可以在ARM這個計算核心上整合自己的特定功能進行產品差異化,這樣ARM和晶元供應商都能賺錢,而且還保證了產品的多樣化。這樣多個晶元商推出不同的SoC晶元構成了豐富的應用,ARM的市場就建立了。
這跟互聯網有點像,Facebook是做平台的,提供核心的功能和用戶,應用軟體開發商來滿足用戶差異需求,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也讓平台具有更大的價值。有一個信息分享一下:ARM能發展到現在如日中天與當年TI的支持密不可分。當年TI在嵌入式的DSP處理上已經做的非常好,但是在CPU處理上一直落後於其他晶元商。後來TI決定採用自家DSP+ARM處理器的架構進行捆綁,ARM抓住這次機會在嵌入式的處理器領域發展起來。ARM也因此被貼上了嵌入式處理器的標籤。
除了技術原因,還有很多非技術原因:Intel CPU一個就是幾百美元,ARM的才幾十,Intel就算有技術能力研發但是商業上也承受不了大幅下降的利潤率。另外Intel一直死磕CISC的兼容(這也是他統治桌面的原因),政治上很難重新起自己的爐灶完全開始design不同的晶元,當年austin的團隊拿到Atom藍圖說是完全重新做一個RISC類似的晶元,整個團隊熱血沸騰,不過後來也被層層壓下來的各種新兼容性要求所左右,出了一個不上不下的產品。
Intel究竟要不要大規模進入這個市場,內部也有很多爭論,比起PC或者server的利潤率,ARM晶元利潤率太低了,ARM在smartphone, tablet上幾個重量級玩家都不完全是靠自己的ARM CPU賺錢,他們都有利潤率更高的業務:高通有3G,Nividia有圖形,TI有power和analog,本質上光靠ARM license的core比較難賺錢或者說有高額利潤率。所以intel就陷入這樣的兩難,不上是等死,上是找死?
歷史上看, Intel確實常常走在新科技發展的後端. Intel有縱深, 產業龐大,有自己的foundry, cost efficiency很重要, 所以掉頭慢, 趕不上時髦是正常的. Intel還注重保密, 很少先聲奪人, 當然事實上落後了, 也有夠厚的臉皮死不承認.不過這次面臨挑戰跟以往都不同,所以很值得看怎麼迎戰
題外話:長遠看,不管Intel還是ARM的幾個公司,晶元行業已經不會再是高利潤的行業,從他們遷離矽谷的速度就能看出來(intel最大的團隊在oregon,另外在北加,德州,亞利桑那),矽谷已經不再是「硅」谷,這幾乎是肯定的歷史趨勢了Intel 與 ARM 是兩家性質不同的公司。Intel 有自己的工廠,掌握著世界最先進的處理器製造工藝、在 x86 市場處於絕對領導地位。相對的,ARM 則是只提供晶元設計。
在 ARMv5 時代,Intel 甚至有生產過 Intel xScale 這樣的 ARM 晶元,以期打開嵌入式市場。但是很明顯,嵌入式市場對於 Intel 來說利潤實在太少,於是後來 Intel 把 xScale 賣給了 Marvell。
來到所謂的移動計算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ARM 才被更多的人所熟悉。有趣的是,一直以來很少會有人注意到自己家中的無線路由器,隨身攜帶的MP3播放器,甚至放在客廳的電視機也裝備了 ARM 晶元。而之所以 ARM 最近才走入公眾視野,與近幾年來大量開發者湧入移動計算市場有關。
實際上在嵌入式領域,特別是消費電子市場,ARM 一直處於主導地位。Intel 從未真正參與,也談不上誰打敗了誰。而 Intel 抱著 x86 不放,非要搞出一個自己的移動計算生態系統才是最大的問題。
硬要回答,四個字,眾星捧月。
前幾位回答很完善了,我說幾句閑話,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教。
Intel在PC行業,有著堅實的技術基礎和商業基礎,這些年發展順風順水,沒有太大的動力,壓力去開發新的市場。
移動領域從之前的手機,遊戲機,到現在的媒體終端,平板電腦,有著性能差異巨大的需求,有著不同的軟體系統。
由於成本,功耗,性能的不同需求,決定不可能有一個CPU能一統天下,由於產業分布很廣,決定不可能一家獨大,因此在早期移動領域是百花齊放,各IC廠商都有自己的一套CPU應對特定的市場。
隨著集成電路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晶元不再那麼神秘,打磨自主研發也不再有市場,大家都要做自己的晶元。一般系統級晶元少不了的就是CPU,可新近業者沒有技術積累,也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去開發一個穩定可靠的CPU核心,同時電路的描述也變得像C語言等軟體程序一樣高級了,同樣的設計移植到不同工藝條件下變得簡單了,於是乎,IPcore這概念就冒出來了。基於這概念,加上賣軟體的商業模式,讓ARM這公司有了生存的空間。
當ARM熬了一代又一代,終於熬出了個像樣ARM7,被幾家巨頭選中,在多顆晶元中都使用,緊接著的926ejs,正好碰上集成電路發展的黃金時期,可綜合的CPU代碼,加上成熟的代工模式,更是讓ARM大出風頭,除了各家的專用晶元採用之外,像三星,NXP等大廠還出了很多基於這些核的通用嵌入式處理器。這個時期學習ARM軟體開發成了各大學校電子專業的熱門話題,嵌入式軟體開發的代名詞。這個時期還有一家MIPS,也是做這事,確切說還是ARM的前輩,高人請移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02714,討論ARM是怎麼勝出MIPS的。
到目前真正有能力和Intel叫板,Apple和Google功不可沒,Iphone,Ipad的強勢讓A4/A5處理器大放光彩,Android的普及,讓Intel的上網本加速消亡。Android就是為ARM而生,ARM在Android的滋潤下,ARM 926-&>ARM 11-&>Cortex A8 -&>Cortex A9 -&>Cortex A15,迅速成長起來了,還衍生出若干特定市場的CPU核,往上叫板X86,往下叫板8051。
前不久推出了v8指令集,64bits的cpu核也出來了,在伺服器領域也要和Intel開始競爭了。
Intel以前也搞ARM,比如基於xscale內核的PXA系列。但是Intel覺得不太專註,且做ARM還要購買ARM公司的授權,自己有x86的全部產權,為什麼還要用ARM?於是就把xscale賣給Marvell了,自己做基於x86的低功耗方案。他們相信ARM的主要優勢是功耗低,如果x86能夠達到這一點,且軟體兼容性更好,那更具有競爭優勢。
但是x86畢竟是CISC指令集,在降低功耗方面,比起RISC指令集的ARM,具有更大的難度。雖然ATOM的功耗做得很不錯,不過,基於ARM的處理器,功耗更令人滿意。移動設備上面,功耗畢竟是首要考慮因素!
在移動設備領域,Intel本來就沒有什麼優勢,它面臨更多晶元廠商的挑戰。雖然ARM是ARM公司的東西,但是畢竟ARM公司只做IP授權,不自己生產CPU,似乎也不設計最終面向消費者的晶元。移動設備要求晶元的集成度更高,光一個計算核心是遠遠不夠的,往往一塊晶元上要集成大量IO控制器,加速指令模塊(比如Intel以前在PXA系列中的跑MMX指令的協處理器),甚至GPU什麼的。這些都是ARM公司自己不怎麼做的,但往往又是眾多晶元廠商的強項。因此各大晶元廠商的機會就來了。他們覺得集成了ARM的晶元怎麼說都是自己的東西(ARM核心僅僅是一個功能模塊),不像用x86那樣寄人籬下,所以也都樂意把ARM核心集成進來。因為用ARM的晶元多了,所以基於ARM做東西,軟體兼容性也會越來越好,雖然比不上x86,但是怎麼都比自建爐灶好上數百倍,因此,ARM也逐漸成為移動晶元的計算核心的唯一選擇。
從架構上來說,也許ARM並不比其他RISC晶元先進很多。但是因為它一直以來就足夠簡單,足夠省電,足夠省存儲(32位晶元可以用16位的thumb指令集),所以這種簡單就造就了它現在的優勢。很多年前ARM就針對Java做了優化,所以現在Android大行其道,ARM的這些先見之明就體現出來了。
六個字:低功耗、可訂製。
移動應用不像桌面應用,面臨的資源約束非常嚴酷,特別是對省電的要求,以至於如果不能做到省電,系統開發者可以捨棄功能的地步。這和桌面應用有著本質不同。另外,不同的移動應用對 CPU 的要求千差萬別,不可能靠著一兩個型號通吃大部分市場。這兩點都和 Intel 擅長的處理器研發、生產、授權流程相去甚遠,而卻是 ARM 的強項。生態系統。
這東西,像滾雪球,小的時候沒啥,大起來後就無人可擋了。
大公司,不容易滾成,小夥伴擔心被吞,擔心沒利潤。
ARM,這樣的小公司反而容易成。
ARM對MIPS,也贏在這裡。MIPS允許改ISA,軟體生態一團散沙。
我盡量不使用任何專業詞語來說這件事情:
通俗的來說,其實 arm 戰勝 intel 就跟 android 戰勝 iOS 是一樣的。
他們無非靠最重要的兩點:一是性價比,二是可定製。
性價比意味著:移動產商選擇 arm ,成本遠比選擇 intel 低。同頻 arm 比 intel 價格低太多了。
可定製意味著:選擇 ARM 可以把很多外圍晶元集成進去,選擇 intel 卻意味著需要選擇 intel 品牌的一大堆外圍晶元(因為那些功能原本不是CPU的功能),無論從成本上,還是從硬體製版的難度上,還是功耗重量體積上,intel 都不佔優勢。
有這兩點就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
其實看看《創新者的窘境》,歷史驚人的相似。
1.開放授權
這一點上,ARM和英特爾的區別,有點像android和IOS。
ARM只做授權,一下子就讓英特爾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2.精簡指令集
英特爾賴以稱霸的複雜指令集是一種註定要被淘汰的技術,很難在功耗上做到和精簡指令集抗衡。統治了移動領域後,ARM肯定會繼續蠶食桌面和伺服器這些原本是英特爾的領地。
3.生態系統
微軟認清了大勢,所以下一代系統windows8也開始支持精簡指令集,失去微軟這個盟友,英特爾的生態系統將前所未有的惡劣
除非英特爾能及時調整戰略,否則的確以後只是小角色。
1.同等性能的情況下,指令集的效能要比X86好
2.X86有向下兼容的負擔
3.現在移動OS都基於ARM,下游企業遷移成本巨大。
談不上戰勝,Intel也曾有ARM晶元的研發與生產部門,而且也曾是業界性能標杆來著。只是核心知識產權不在自己手裡,利潤有限,後來就把這個部門賣給Marvell了,專心做自己的x86晶元。
在移動通信終端領域,小米有哪些地方領先蘋果?
。。。
現在說ARM領先多少多少為時過早,先不說移動領域裡移不動的雲計算的基礎設施,但從移動設備中的手機來講,以Qcom,Nividia為代表的ARM架構並沒有取得絕對的優勢:
1, Intel有自己的開發的類似Medfeild一樣更為基礎的硬體平台,也有低端的英飛凌,技術水平上,由於功能完全不同,功耗自然會有差異。但從電量上來講,用戶需要的不是低功耗,不是高容量,而是1?2天的使用時間。
2, 如果手機該更多的成為計算機或者成為個人數據處理中心,例如,你上班後的第一件事是把手機插入沒有CPU的辦公電腦上,你的手機就是你的辦公助理和個人生活助理,你會讓她斷電嗎?重要的不是它有多大的電池容量,而是它能幫你處理多少事,如果你離不開它,你不會讓它哪怕一分鐘沒電的。如果它對你用處不大,就算它是塊乾電池,你也不會把它帶在身邊的。最重要的是它的功能和性能,而不是功耗。
3, 移動之所以這麼火,是應為互聯網以移動終端為載體。intel自然對互聯網理解得更深刻,對產業的整合能力,雖比不上現在的IOS,Andriod, windows等軟體系統商,但無論如何都會比只會動的ARM強吧。
總之,移動互聯網才剛剛開始,Intel, ARM只能說是各有特點。
節能。
低功耗 , 低成本
ARM現在的定位是賣生態系統的公司。CPU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還算不上決定性的一環。
指令集差別給ARM CPU在功耗方面帶來的優勢其實非常有限。雖然說Intel造高性能高功耗CPU造慣了可能不太適應(並不是說沒有能力或者不會)造一款設計簡單的CPU,但是Intel輸在移動端市場的原因和它當年贏在伺服器端和桌面端的原因是一樣的。技術上的因素並不是主導因素。
扯個稍微沒那麼相關的,當年的GBA遊戲機就是用著貌似是16MHz的ARM晶元。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嵌入式設備,但是這個性能估計也勉強能算是智能設備?所以,要說相比intel的優勢,最大優勢估計是起步早吧。。。
有選擇的開源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