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的定義是什麼?不想戒掉的能叫「癮」么?

比如我上網很粘,別人說我有網癮,我覺得沒有,而且並不想戒掉,這種並不想脫離的行為能叫「癮」么?毒癮是想戒戒不掉,其他一些事不想戒,能叫癮嗎?


曾經在一次參加心理治療大會的時候,我聽到很多頂級治療師的理論或經驗分享,其中有一個關於成癮的講座讓我印象深刻,分享給你,當時是一位來自德國的治療師Werner Gross談了關於成癮的心理學解釋。
他提到成癮兩個非常關鍵的方向,一個是獲得快感(to achieve pleasure);一個是避開令人難受的情境(to avoid unpleasant situations)。前者比如網路成癮、性成癮、購物成癮;後者比如毒品成癮、酒精成癮、煙癮等。這兩種分類不絕對,而且可以相互轉化,比如毒品成癮在開始時可能是為了快感,但後面產生依賴後就轉化成為了避開令人難受的情境。
一般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會看兩個精神病目錄,ICD-10或DSM-5,裡面有各種被稱為「病」的目錄,最近兩年比較特別的就是把賭博成癮放進去,正式成了一種病。所有的癮在最初都是有隱秘的積極功能的,不僅僅是一大堆麻煩,這是人們所謂戒不掉的原因,也是治療師需要發掘的,為什麼這個個體如此需要重複這樣一種行為或物質,有什麼正向的功能滿足了哪些情感需求?我個人在臨床上接觸過網路成癮、購物成癮和煙酒成癮,分別簡單說說。
喝酒和吸煙可以暫時減輕壓力、讓自己平靜下來、讓自己的胸腔或胃部增加溫暖的感覺、暫時忘掉煩惱;性可以讓人體會爆發性放鬆、減壓、用身體的交流彌補情感交流的不足;網路可以讓人說平時不敢說的話即增加坦白度、在遊戲世界體驗虛擬的成就感;購物成癮可以體驗釋放的快感、用商品填補情感空虛、體驗炫耀性消費的快感。可以看出,無論是追求快感,還是躲避痛苦,癮都是在通過物質或行為使不堪忍受的現實變得暫時可以被忍受
根據積極心理治療(Positive Psychotherapy)的理論,人們遇到衝突的時候會使用四種資源來應對,身體、成就、關係和未來(幻想),所以成癮對於治療師來說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就好像說很多飛機降落在阿根廷,有人來阿根廷是從德國來為了轉機去智利,有人從中國來這裡看梅西,有人從美國來這裡是旅行或度假,這時有人問客服這些人從哪裡飛來,她沒法直接回答,因為表面上大家坐在同在一個機場,但始發地都不同,不過還好,在應對現實問題的時候,人們的反應超不出剛剛說的那四類,成癮就是一些人的應對已經成為模式並且具有很強的心理或生理粘性,有些甚至到達精神醫學層面的病態。
煙酒癮(也包括毒品)為逃向身體和幻想,以幻想為主;網路成癮為逃向幻想;性癮為逃向身體和關係,以身體為主;購物成癮以逃向成就。

原來我有一個客戶是網路成癮,遊戲玩到耽誤家庭並破壞健康。如果他本身是職業玩家是另一回事,但他當時因為遊戲的問題女朋友提分手,父母也是因為這件事和他打得雞犬不寧,因為聽過我一次課而約了治療。
我請他視覺化了一下他的生活,他在身體領域花的精力只有10%,不鍛煉身體、不注重睡眠和飲食、性生活幾乎沒有、因為久坐而有椎間盤突出;在成就領域他原本的工作很好但後來他慢慢失去熱情,瀕臨被開除的樣子,只佔精力的20%;關係領域的親情友情愛情基本都被遊戲擠掉了,除了吵架他很少和家人在一起,占精力的20%;50%的精力都放在了幻想領域,即網路遊戲上。清點癥狀後我開始尋找衝突領域,現在明顯的是他逃向了哪個領域(網路遊戲所在的幻想領域),但飛機從哪裡飛來的還不是很清楚。經過幾次訪談,原來是他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一個有關係的人把他辛苦得來的功績給抹殺掉,做了本來屬於他的位置,無論從能力還是經驗這個有關係的人都在他之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後他漸漸失去工作熱情並開始玩遊戲上癮。
衝突領域很明顯,是成就領域,衝突的內容是關於公正的,而他選擇到網路遊戲的世界裡獲得虛擬的成就感,以抵消對現實世界的不滿,但是如果你在成就領域出現軟弱的空洞,在其他領域瘋狂的填補是沒用的,因為填錯了地方。
我和他在公正的問題上追溯了他的家庭文化,他有個哥哥,對於家人偏愛老大的事情其實從小就在他心裡對於公正的強烈期待。他和我說每當哥哥的100分比他多的時候他就會通過和他哥哥下棋或者打乒乓球的方式把勝利者的感覺贏回來。他也意識到自己在公正的層面似乎過於計較,導致很多事情自己很容易感到被別人冒犯,口頭禪就是「憑什麼啊?「我對他說公正本身是好的,在你的童年你通過遊戲獲得虛擬成就感以獲得和哥哥類似的」公平待遇「是有效的,但你已經不再是那個孩子了,你可以選擇在這家公司好好工作,或者換一家公司好好工作,但不要不換公司也不好好工作。同時我建議他增加照顧身體和家人的精力,獲得健康和情感支持,幾個月後結束了治療他換了份新工作並重拾工作熱情,網路成癮問題迎刃而解。
從治療師的角度來說,其實成癮往往反映這個人的人格特質,富於幻想的人往往更容易逃向未來領域,和自己身體的關係更親近的人會更容易逃向身體領域,所以他逃向的領域正是他資源豐富的領域,但同時治療師也要找到飛機是從哪個機場起飛的,不僅僅是從哪裡降落的,因為解決問題的答案就在起飛的那個機場里。


近來在某本書中又讀到了那個著名的故事:斯巴達軍隊素來以鋼鐵般的意志聞名,某次一個小戰士想在列隊時偷偷藏住懷中的狐狸,待到他倒下時心臟已經被狐狸掏了出去。遂想到自己中學時曾以此為靈感編過一個名為《戒癮師》的小說,體裁類似於熱血少年漫,主角是一群隱藏在人類歷史深處的特殊能力者,可用黑魔法滅絕他人的慾望。現在想來,它一方面可以往人與機器人合體這類時髦話題上靠,另一方面其實頗有幾分文學感:既然癮分明是快樂、戒必定會痛苦,我們又為什麼要去戒癮?


斯巴達人在食堂吃大鍋飯,從不用貨幣更無所謂藝術,任憑人生軌跡於殺人和造人間循環往複,只因他們的癮全部灌注於「為國爭光」。於處境未達如此極端的人們而言,癮意味著極其純粹的刻骨迷戀與熱烈奔騰的腎上腺素,是人生意義非常具體的呈現與回憶中最為甜蜜的瞬間,驅使著你為了下一次高潮體驗而努力向前——我聽說過一個學霸,每年能讀一億字網路小說,不想高三那年戒了網後成績反而直線下降,非得每輪周考前把小說刷個天昏地暗才能重振雄風。

沒有癮的人生沒有high,因而也沒有趣。有一種大學生常年躺在宿舍里吃零食,思考的極限止步於問別人「你為什麼要做這些」、「喜歡這些有什麼用」。無癮無欲亦無求當然是很輕鬆,但論快感這遠遠不如蹲在街頭下象棋的孤獨老頭,甚至不如以為教材上全是真話的小幹部,彷彿臨終前的心電圖。無所謂快感的基礎教育體系批量製造著未老先衰的死魂靈:無孔不入的集中營式管理兼且不做任何無用之事,一直管到人成了年也不知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著,更無從體驗沉浸於心愛之事的迷亂與癲狂。


也有些人努力找到了能讓自己全情投入的世界,他們成了「癮君子」,令正義的正常人們聞之色變。Louis Theroux在紀錄片里拍過一個老太太,喪偶七年來一天不落地上拉斯維加斯賭錢,縱使在弱智老虎機上輸掉了四百萬美元,仍能面不改色地對著鏡頭高談闊論:「我從不對任何事情上癮,我總是能控制自己。不過你為什麼不玩了?你肯定會回來坐下的,我知道你會的。」網癮少年們不吃不喝不睡,因為能在學校里真正high的永遠只是尖子生和酷小孩,但遊戲是烏托邦,總有一款遊戲能讓平庸如你我也登上世界之巔。

你是不是覺得他們很可憐?你似乎比他們幸福太多了,你畢竟是朝九晚六的車奴房奴,有台用來放發燒天碟的大音響和一台他媽的大電視,國家親切地稱你為「中產階層」,即使你連你活著是在圖什麼都不知道。只是癮並非一定要躲在陰冷潮濕的角落裡,衣冠楚楚的名流們能將上癮演繹得富麗堂皇。他們吸汽油、指甲油、強力膠,Marvin Gaye因無法停止偷窺而不停地看心理醫生,國際汽聯主席扮成納粹軍官同時性虐五位妓女。《幽游白書》的最後兩卷畫得多麼清楚:窮奢極欲的那批人早就開始吃妖精了,面貌卑劣得足以被收入《丑的歷史》。民間對這個層次的議論往往是,上癮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張學良煙酒黃賭毒樣樣沾——最後活了一百零幾……


我逐漸開始懷疑,惡性與否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上癮;畢竟真論起來,你從你那一潭死水的生活中收穫的快感肯定不比他們更多。紀錄片里的老太太,所擁有的只有老虎機;沒有老虎機,她會去跳廣場舞,甚至早就自殺了。老虎機是她存在的形式:她並非因老虎機的存在而上癮,而是因本身就需要「癮」去填補空虛才會熱戀老虎機。若說老虎機有什麼問題,那就是它讓她的生活單調到只剩下戳按鈕,如同在社交網站上刷提醒的小清新——她若賭遍拉斯維加斯,就是賭俠馬華力。研究表明,真的去創業了的那批大神在心理機制上與賭鬼無異;《大西洋帝國》用了整整三季去寫禁酒年代猶太大亨Arnold Rothstein不露聲色的狂放豪賭,賭到第四季他卻站在樓梯旁悲哀地嘆息:要是那個九歲的小男孩初試賭博時滿盤皆輸就好了——他們和老虎機旁的老太太,都是在玩「進進出出」這個遊戲。

所以有些癮之所以惡性,在於它使人無暇去享受其他性質的癮。幾年前由於業務需要,我開始閱讀搖滾樂手的傳記;成癮文化盛行的滾圈裡擠滿了各式各樣的癮君子,但我發覺即使他們自己已經恨不得偷了老媽的電視出去換毒品,也會對珍重的人不停地念叨:「雖然我能控制,但這東西不好,你不要碰」。可見再強烈的快感也難以消除身不由己的挫敗,惡性成癮將人置於近乎永恆的受難,因為最痛苦的時刻並不是破罐破摔以後,而是破罐破摔之前的剎那——我還在乎,但我已經束手無策了。


正如斯德哥爾摩癥候理應當作幻覺去破除,結束一場痛感與快感倒置的迷上癮就像結束一場漫長的噩夢。生物有生物鐘,意味著生命也應當有節奏,所以健康的狀態、以及相對健康的人們戒癮的原因,大約是為了戒除癮後再上癮:一種癮的驅除是為了迎接下一種的降臨,輪迴、循環、新鮮的刺激與波動的周期,就像一齣戲劇——起承轉合四部齊全,有時高潮有時平緩,但對抗要一直持續。把孩子們像畜生一樣關進網癮戒除基地毫無意義,沒有新的快感即使戒癮成功他也會重度抑鬱——大概真正應該鼓勵的,是讓他在學習以外尋找特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能煮麵條,會炒蔬菜……


人生確實是如戲的,這齣戲我們自導自演自己觀賞,癮在其中負責節奏調控。如此努力,只是不希望活成一部爛片而已。


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一下Kimberly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總共就幾道題目,做做就知道了。手機就不給你貼過來了。
是否曾經嘗試減少網路使用確實是一個因素,不過不是充分或者必要條件


好吧…從心理學的角度(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把這七個字打上去……)比較機械主義的去分析一下,不過可能有點答非所問因為能力有限……
其實「癮」從行為層面來看是源於我們人類的操作性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看了半天還是不在網上找解釋了…我在書上找…

操作性條件反射就是一種使我們重複有利後果的行為、避免不利後果行為的學習。

注意重複兩個字
以吸毒為例,之前你不知道吸毒有什麼感覺但是吸完後你佷high所以你發現這是一個能讓你得到有利後果的行為
又因為high的感覺使你的行為得到了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這裡引用度娘解釋下正強化

在心理學中,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定義是,任何導致我們以後進行該行為的可能性增加的結果。

雖然你吸毒時很high但是你發現自己對毒品產生了依賴,不吸的話你難受啊,那怎麼辦呢,於是你又吸,吸完之後覺得爽多了,你發現你不難受了,你對毒品的渴望減輕了,於是你吸毒的行為又受到了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這裡引用呂靜主編的《兒童行為矯正》

負強化是指在一辨別性刺激或情境下,行為者發出一種行為,結果可引起厭惡刺激(或稱負強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則以後在同樣情境下,該行為的出現率會提高。

於是你不停的吸毒,因為這可以給你帶來快感又可以減輕痛苦,你的每一次行為都可以帶來雙重強化———正強化和負強化,這也是「癮」難除的原因,一樣付出兩樣收穫的東西誰不想干呀。


這個問題我可以好好回答一下了。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個美國芝加哥的小伙關掉了所有的電子設備,郵箱,臉譜,推等等各種社交應用全關閉,過了一年後回來了,一切依舊。

之後我在自己身上做過試驗,斷網,換回2G的諾基亞傻瓜機,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堅持多長時間。結果是一年。癮戒掉了嗎?說不上。

我還做過一個試驗,試試自己吃素能堅持多久?而且是每天中午跟一大幫同事一塊點餐那種吃法。最後堅持了4個月。

的確,在斷網的日子裡,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閱讀,交談,吃素也可以減輕身體的負擔,這種戒甚至可以磨練心智,提高抵禦誘惑的定力。

人們戒掉一件事物必然以沉迷於另一件事物為代價,這就是癮。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討論究竟是奧威爾在他的《一九八四》中的預言應驗,還是波茲曼《娛樂至死》的預言應驗?即:我們是滅亡於外在的強權還是滅亡於我們對自身所熱愛事物的狂熱迷戀?前者屬於前現代的論題,後者是現代性及後現代型的論題,同樣指向人性的脆弱之處。

可是,戒是有效的嗎?如果說沉迷於某物是一種執念,那麼刻意不沉迷於某物是否也是另一種執念?從一個執念到另一個執念,還是執念,不一定能改變本質的焦慮,也不一定能使我們變得更快樂。


不想戒掉才叫癮。想戒掉的都能戒


沒有去查字典,純粹是個人觀點。癮是讓人願意花費很多的東西。有的是花費時間,有的是花費精力,有的是花費健康。

我覺得一些個人愛好也是癮,比如有人愛讀書,有人愛下棋,有人愛聽歌等等。

有些癮是有益的,讓一個人的生活變得充實。有些癮是有害的,耗費個人精力,讓人變得不健康(包括身心方面)。

即使是有益的癮,也不要過度,以生活得美好為標準,適當調整。像你說的網癮,如果你沒發覺影響到正常生活,那就沒問題。如果你的親友都認為你花太多時間在上面,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部分(如跟親友聚會交流等),那你最好節制一下。


所謂的「癮」都是由於人們追尋精神快感而產生,是人類沉迷於精神快感的統稱。人類的精神快感可分為三個層次,低等強度的怡神狀態,中等強度的空靈狀態,高等強度的神仙狀態(性高潮),低、中等強度的精神快感對於人體來說,在合理的時間之內,大都是有益的。中、高等強度的精神快感體驗,在正常的人體精神快感保護機制的限制下,對人體也非常有益;超時與過量的中、高等強度的精神快感,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嚴重。所以,精神快感就像人類能源世界中的核能,利用得好,妙不可言,利用不當,禍害極大。中醫遠行學派對於人類精神世界中的精神快感領域研究,遙遙領先於全球。


對某物的上癮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 強迫性和習慣性的攝取某種物質
2 對 生理 和 行為模式 產生了改變
3 對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這點很重要!如果對生活質量沒影響就不能稱為隱)

簡單解釋下生理問題,也就是第二點
=====================傳說中的分割線========================
我覺得生理和行為模式的改變主要反映在 耐受性戒斷反應。
耐受性比如剛開始燉肉放一勺糖就覺得甜,現在需要放兩勺糖(這例子恰當么?),換個例子,吸入的毒品越多,多巴胺神經遞質和受體密度就越少,這中種變化使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量的毒品來獲得相同程度的興奮。 同時還有一個類似於望梅止渴的現象,當一個人對糖上癮時,如果他看見喜歡的糖,雖然還沒有吃,他的身體會提前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為攝入大量的糖做準備。對糖的準備,也促進的對糖的渴求。
戒斷反應,比如體溫改變,脾氣暴躁,更富有攻擊性,身體上的顫抖……

大部分是我上大學時,看的一個視頻里的觀點 根據我的筆記 視頻叫「food and addiction" 主講人ashley。


首先,你覺得長此以往有害。否則沒人說,書癮,愛癮。其次才是它能給予你快感,讓你極度依賴。最後,與之分開,你覺得痛苦,找不到其他能替代的。


我覺得癮是一種執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靈魂中雜亂的旁枝,愛不得也恨不得.


就怕生無所戀,無癮!


讓你又愛又恨的東西。癮來的時候享受,癮走了之後痛恨。


其實在一本叫(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的書中討論過人的身體本身會不會對一種物質成癮,大致實驗結果更認同,
成癮與生活環境有關,1生活空間 2生活狀態 3經濟條件
成癮跟偏向於心理依賴、1 逃避生活的空虛與恐懼,困境。2缺少關心與寄託


不想戒掉的就不叫癮,伸手的同時又想剁手下不去狠心剁不了手忍不住又伸出去賤蹄子才是癮,吃貨想減肥管不住嘴是吃癮,愛的遍體鱗傷想離開獲得全新生活又在說完離開後蹲地下把碎片撿起來這是受虐癮,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讓自己快樂的,畢竟人活著就是為了開心


我覺得癮的標準是過度過量,而非想不想戒。


當你內心想改變但是由於自制力或其他原因導致你還是得繼續的事情也許就是癮了


能夠滿足動物性的本我急切需求的東西。


請去看看TED的視頻。其中有一個介紹的視頻,也許你會認為我答的不用心。可是學生黨真的時間不夠用。我就簡單的說幾句。那個視頻講述了癮的概念並改變這一概念(我認為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視頻中說在妹國打一拉克時妹國大兵長期大劑量吸食海洛因。有喪心病狂的百分之二十大兵吸食。然而回國之後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大兵立刻停止了吸食並永不復吸。這是顛覆傳統觀念的!我要睡覺去了。B站就有這部TED帶字幕的視頻。
以上


記得我曾經在應聘面試的時候回答過類似關於對癮的理解。癮,看它的字的結構你就能讀出來,其實它是一種隱藏於心的一種病。


推薦閱讀: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需要做哪些心理干預?

TAG:心理學 | 疾病 | 心理諮詢 | 上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