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幫助 60 歲左右的父母用更美好的心態去生活?

有的父母沒什麼愛好,有的並非處於生理或心理上的健康狀態。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有備無患的老年人生,更多「老年心理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又來科普老年心理學了。。。

其實這個問題吧,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we don"t age the
same way...不同的老年人會有不同的問題。關鍵是他們覺得怎麼舒服。其實學了心理學之後,最大收穫應該是學會appreciate個體差異。你覺得很舒服的事情,沒準其他人不這麼想呢;又或者你覺得不舒服的事情,其他人覺得特好呢。

所以我這裡說的可能不是一個普適的解決之道,大家如果覺得可行,可以回去試試。下面開始:


首先,你需要了解什麼叫美好的心態?

這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測量上也很難測准。就好像問「你幸福嗎?」這種問題一樣。心理學家一定會問,是哪方面的幸福感?是生活滿意度,是婚姻滿意度,還是家庭關係滿意度等等。根據研究來看,其實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是挺高的,婚姻滿意度也是比年輕人要高的。但他們確實會對一些事情擔心,尤其是健康,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老了身體會變差。

第二,你需要知道,老年人的需求,他們要什麼?

舉一個例子,根據Erikson的發展八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需要處理的衝突(或稱為life task),如果能處理好,那就是健康發展,否能可能會導致一些心理問題。比方說學齡期,我們需要處理的衝突是,Industry(勤奮) versus inferiority(自卑);成年中期,我們需要處理的衝突是Generativity (傳承)versus stagnation(停滯);老年期需要處理的衝突是Ego(自我整合) versus despair(絕望)。

---------------------------------------------------------------------

我的翻譯可能與一些中文教科書不太一致,因為我不是很喜歡他們的翻譯。。。

---------------------------------------------------------------------

好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老年人需求的東西跟年輕人其實是不太一樣的,年青人可能關注的一些東西,對老年人來說根本就不叫事兒。老年人有他們自己的關注點。比方說,為什麼跟老年人聊天,他們就喜歡不停地給你們講他們過去的故事,就是因為過去的事情一方面有助於他們滿足Generativity(傳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他們進行自我整合。

在老年心理學中的另一個theory——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也一樣認為,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會出現目標的轉移——由年青時未來導向的目標,轉向了老年時親密關係導向的目標。例如,年輕時我們都很強調學知識,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未來導向的任務(知識是為你的未來服務的),而老年人則會更關注親密關係,不是很樂於學習一門新的知識(除非這門知識可以幫助他們獲得親密關係)。


所以有了上面兩點,你就可以大概整合一下,推測出哪些因素可能會(或不會)影響他們的心態了。比方說,子女的陪伴,肯定對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其實所謂「幫助教育60歲左右的父母有一個這個年齡段該有的美好心態」,裡面的「教育」是很難實現的,因為老年人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算是不錯的了,即使是在擔心這,擔心那也是一種多年的習慣了,如果你現在不讓他擔心,他反而會不適應的。兒女能做的,大概就是陪伴吧。


另外再多講一點,有人說多給老人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是不是會更好。其實這就牽涉到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另一個因素了——social support(社會支持)。不可否認,社會支持是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社會支持,老年人會孤單。但是太多社會支持在目前看來,可能也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因為這會引起老年人的一種「自己沒用」的感覺。所以一個可行的策略是,讓老年人有事可忙(有被需要的感覺,a sense of being needed),反而比讓他閑著更好(如下圖)。


SSR = 老年人得到他人的社會支持

SSP = 老年人向他人提供的社會支持

可見,只是給予老年人社會支持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最後還是這句話,每個人老化的過程不同,你需要的是「對症下藥」。


謝謝 @劉柯 邀請。提到焦慮這個問題,其實確實是值得去關注。據有關研究顯示,老年焦慮( anxiety
disorder)可能是在老年階段最為普遍的一種心理失調(psychological
disorder)。然而,很可惜的是,這個問題很少真正被大眾所關注。


講到心態,我覺得和老年期會面對的一系列改變有關。例如,退休、社會角色的轉變、健康的轉變等等。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更容易焦慮,例如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以及財務情況的轉變等等。但是,對於真正的焦慮症一般指的是對於自己日常事務、活動等持續性的過分擔憂,一般持續超過6個月或以上,而且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我不太特別清楚題主所說的焦慮是處於哪一種情況,如果只是普通的焦慮,屬於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可以通過調整心態、多做運動、健康飲食和睡眠等得到改善,但如果是屬於「老年焦慮」的範疇那就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及精神科治療了。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關注/留意以下一些方面:


1. 日常行為及活動

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看相比較之前,他們在生活作息、人際交往方面有沒有什麼變化?例如,他們是不是仍然維持之前的生活節奏和作息?是不是對於日常的交往(包括是他們之前喜歡參加的活動)失去了興趣?

2. 擔心

相比較過去,是否父母親變得凡事都特別擔心?


3. 藥物

父母親是否最近開始吃一些新的,或者是特殊的藥物?或者改變吃藥的劑量?因為大多數人年紀大的時候會出現健康問題,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有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壓、關節炎、糖尿病等等)。而治療慢性病的藥物普遍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side
effects),例如有些會導致呼吸方面的問題,不規則心跳等等,這些也會導致他們對健康狀況開始擔憂。


4. 心情

焦慮和抑鬱通常是伴隨在一起出現的。因此,容易哭泣、或者對之前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都可能是早期抑鬱的一些徵兆。


以上的這些改變看起來是小事,但卻是一些值得留意的信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父母主要在哪一些方面感到焦慮以及焦慮的原因。作為子女可以在可能的範圍之內可以多和他們交談,提出一些具體的幫助和建議。其實很多老年人就是不願意去說,什麼都憋在心裡,最後就有可能越來越嚴重,導致心理疾病了。所以主動關心他們,留意他們日常行為和生活變化很重要。


此外,家人的陪伴、互動也對心情的改善有明顯的作用。老年人容易得心理疾病很多時候是因為孤獨,缺少陪伴。所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哪怕只是日常的問候都能夠給他們帶來心理慰藉。在此,還想多啰嗦幾句,對於彼此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來講,規律性的問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一個星期給他們打2次電話,主動和他們聊聊最近的生活等等。此外,也可以多帶他們參加戶外運動,多安排一些家庭活動,使他們能夠更加融入到家庭和社會當中。


最後,大概就是鼓勵他們多參加社交及學習類的活動,盡量維持之前的生活作息。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從工作到退休意味著一個很大的轉變,有一個 「Continuity Theory」(持續理論)講得就是說如果忽然之間改變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或者生活狀態會對人的身體、心理、心態等各方面造成影響。因此,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讓他們能夠繼續或者保持之前的生活狀態/習慣。很多60歲以上退休的老年人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就是因為忽然之間「無事可做」了,這種無所適從就會導致心理出現危機。因此,保持日常的行為習慣、興趣、多找一些事情做也許也是一個不錯的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Newsletter, New Thinking on Anxiety and Aging: Anxiety Disorders Common in the
Elderly.


教科書式回答……
首先要事先了解進入老年人們會需要面對哪一些問題,然後需要了解通過什麼方式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它。

可能出現的問題有:
(1)離退休問題:指老年人在離退休後,從為生活奔波的謀職者變為旁觀者,從以工作為中心轉變為以閑暇為中心,因而可能出現焦慮、抑鬱、悲哀、恐懼等消極情緒,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行為。這屬於一種適應障礙。
(2)經濟問題: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老年人容易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或者感到卑微。
(3)家庭角色變化:老年人以工作單位為核心轉變為以家庭為核心,從關懷子女者變為接受子女贍養者,從養家糊口、為生活奔波淪為在家庭里與他人互相照顧的角色。這容易偏離老年人原本對自身的認知,導致情緒反應的增強和不穩定。
(4)親戚朋友死亡:這減少了老年人與外界的接觸,減少了老年人可以獲取的社會支持,使得老年人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死亡的臨近,並由此產生心理波動。此外親人、朋友死亡,本身會引起心理應激。
(5)喪偶:和第四點一樣,不僅使得老年人意識到死亡的臨近,產生心理波動;並且容易因此產生心理應激。此外,喪偶易導致老年人的獨居;由於少了可以互相扶持相互照顧的伴侶,會給老年人帶來心理壓力。這些因素引起的孤獨感和壓力容易引起心理問題。
(6)衰老與疾病問題:衰老能夠影響認知、記憶、睡眠。老年人感知覺會減退,運動會變得遲緩;智力和情緒也會發生改變。因為與外界接觸減少以及大腦器質性的疾病,老年人還可能發生人格改變。這些精神心理的改變,和疾病問題一同作用,共同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引發老年人心理問題。

可以建議他們採取五個方面的方法保持心態的健康:
A適應退休轉變、享受老年生活。
把退休看作一個成功生活歷程的一部分。對老年期出現的各種衰退現象,要有思想準備。老年人應改變認知,採取樂觀的態度;做積極的事,使自己感到溫暖和安全。
B堅持學習。學習不僅可以改善老年人心理功能,改善記憶和智力,延緩衰老,還可以使老年人增加與外界接觸的程度。並且把學習所得用來做有意義的事,可以體現人生價值,使生活有意義,減少失落和孤獨感。
C培養和堅持多樣的興趣愛好;積極鍛煉。這樣既可以保持對生活的興趣,又可以協調、平衡神經系統的活動,使神經系統更好地協調生理活動。
D保持必要人際交往,保持與他人情感上的交流,積極投身社會生活。對生活中的問題,直面現實,以切實的方法解決,不退縮,不逃避;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身體健康;學會尋找快樂,享受老年生活。
E正確面對疾病和死亡。步入老年期,個體常患有一種或多種老年疾病,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死亡的臨近,並由此產生心理波動。老年人需要意識到死亡也是生命的一個部分,只有對死亡有思想準備,不迴避、不幻想,才能設法克服恐懼,從容不迫地生活。

此外做子女的應該多關心老人的健康,有疾病及時就醫,多加照顧,讓他們有安全感。

個別語句出自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醫學心理學》。上面那六個方面的"社會心理問題"是公共衛生的結論,我以前上課時老師是這麼教的,出處不明。


我父母也是農民,現在也生活在北京。
我覺得很多的焦慮症的原因在於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畢竟人忙了一輩子,你一下讓他們閑下來確實比較難。我爸在北京呆了2年,以前很長時間都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睡醒了就接著看,人老的特別快,不精神。

所以後來,我就給我爸找了個活兒,這樣我父母在北京都有自己的事情。爸爸在停車場看車,媽媽負責接送孩子,做家務,做飯洗衣服。平時的時間可以看看電視和在樓下和老太太聊天兒。

我爸還沒退休,我媽退休了。以前我每個月給他們買菜錢他們總是剩很多,因為覺得我們賺錢不容易,捨不得花。現在自己賺錢了,雖然老兩口掙4000不多,但是買菜吃飯足夠還能給小孫女買點東西。就很開心。
停車場收費的幾個老頭閑著的時候聊天兒,然後說自己兒子是幹什麼的。幾個老頭一致認為我爸吹牛,說,這個歲數還上班的人,誰不是缺錢,要是一年能掙幾十萬,誰還來停車場看車啊。我爸說,我就說個實話,他們就覺得我吹牛。我說,確實有點像吹牛。我爸就哈哈的笑。

老頭有了工作,一下沒有了心理壓力,人就特別開心。6:40接班,每天6點就拎著茶杯出門,早點去和老頭們聊聊。除了每次收費都出錯,不是賠3塊就是賠5塊之外。其他的都很好。


只要用美好心態生活,他們就會擔心失去這種生活,害怕過上不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就是通過不美好生活定義的)。放棄美好惡劣這兩種心態,放眼在生活本身上才是正途。


適當給老人家找點事做吧。愛好也是培養出來的。
比如說,永遠推薦的一條:讓老人養個小貓小狗。小動物對老人來說,那種陪伴和情感寄託,效果是極好的。尤其如果養狗的話(如果在城市養),每天需要帶散步,需要給弄吃的,需要梳毛。。一下子多了不少事兒,很能消磨時間,心情身體都好。我家奶奶喜歡養狗,現在家裡兩條泰迪,是從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養著的,已經養了十年,極通人性。奶奶每天出去遛三遍狗,爺爺經常專程逛早市給狗狗買雞肝吃,兩位老人經常在家裡跟狗狗聊天說話。小輩再孝順也不可能一天24小時陪在老人身邊,但是狗狗是可以的。而且養狗可以擴展社交圈:奶奶幾乎認識同小區所有養狗的人和所有的狗,都是遛狗時聊狗狗認識的。
養花也是個好愛好。爺爺種了滿屋子的花,屋裡也種,門外也種,牡丹玫瑰芍藥鬱金香石榴,春夏秋三季地開。種花就要侍弄,就要澆水,要防著病蟲害,開了花又有成就感,這個愛好很容易培養,也對身體很有好處。
再有,讓老人研究廚藝也是個好愛好啊。現在自學廚藝的方式太多了,網上有那麼多的新菜譜是老人從來想也沒想過的。我奶奶八十多了仍舊很樂意學新菜,餐桌上經常出現以前沒見過的新做法。做菜門檻低,也有趣,可以試著給老人買pad, 裝食譜軟體,讓他們學著做新樣式。
其實旅遊也是個好愛好,不過有些老人會嫌浪費錢。。夕陽紅類型的老年人旅遊團挺好的,價錢很低,行程又不緊,照顧老年人的腿腳。奶奶退休之後每年都要出去跑兩趟,六十至八十歲之間幾乎走完了中國旅遊景點,八十歲之後開始不僅限於國內了。。現在奶奶去過的國家比我去過的多!去年逛了韓國和泰國,去了台灣,今年正打算去日本。我家奶奶有個極大的優點是,從來沒覺得自己老了就不能學新東西。於是肯學著用電腦,肯學著用數碼相機(照完了就導到電腦裡頭去),學著用小攝像機,學著用照片印表機。於是這些新的小東西讓奶奶的旅遊多了不少樂趣。(所以總覺得,並不是年紀大了就學不會東西,而是有些老人自己拒絕學習而已。。比如爺爺連試也不肯試,就聲稱自己學不會;奶奶肯試,慢慢地就玩得比誰都熟練。)
不過奶奶旅遊,爺爺從來不跟著。倆人性格愛好迥異,奶奶滿世界跑,爺爺就悠閑自在地呆在家裡自己照顧花照顧狗,偶爾做做木工活。所以說到底——要退休生活過得好,還是要有點自己的事情做。如果爺爺奶奶不養狗,不種花,不旅遊,不嘗試新東西,那麼所有心思就只好放在擔心子女身上了,這樣的生活不焦慮也難啊。


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怎樣讓父母更快樂的事,學習心理學也有這一部分的原因。從心理諮詢的角度講,60歲以上的老年人是不適合心理諮詢的,所以心理諮詢上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幾乎對他們不適用。但是心理諮詢的理念是可以適用的,共情在對與父母的溝通上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題主你可能有些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父母身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60多歲的父母操持了一輩子,他們已經習慣這種所謂的操心,就算一切再順利他們之前所經歷的一切已讓他們有了這樣的思考方式,如果改變他們也很難適應,總有擔憂之處。而父母也早已建立起應對這種焦慮的自我調節機制。我認為你首先應該改變的是自己,因為你對事情的看法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父母,比如,你因為某事很著急很焦慮,父母甚至都不知道什麼事就會跟著你一起擔心。相反,如果某件事上父母很焦慮,而你表現出的淡定會給他們很大的信心,情緒會緩解很多。所以,接納父母和改變自己應該是會有所幫助。


幫她們做決定。借用一段話希望有幫助
永遠別問媽媽願不願意,因為她只會作出那個方便你的選擇;永遠別問媽媽你來不來,每個媽媽都希望你的生活里,多多少少有她的影子,你的所在之地,她也在場。所以,替她選擇一次、決定一回。讓媽媽聽一次你的話,就是對她最好的報答


我從工作開始就供老爸玩攝影,每年讓他跟攝友們出去玩幾趟,基本距離都不是太遠,三天往返的地方,不過他也很開心。後來我開始玩越野了,只要是我自駕就把他帶著,如果孩子也放假就帶著我媽和孩子一起出發,連春節我們也不放過。雖然每次出門幾千公里就我自己每天在開車,可不同的風土人情真的是讓父母開心,回到家光看片子修片子然後各種攝影論壇發帖子,朋友間曬照片就夠他忙活幾個月不找我。
而今二老雖然身體算不了太好,可也都願意被我帶出門,有時候甚至於我出差辦公事,開幾百公里到另一個城市,我媽媽都要陪伴我去,說我平時忙,在路上陪我說說話都是好的,到目的地我把她帶到酒店我就去忙,通常媽媽自己在附近找好吃的,好玩的,她容易迷路所以都用腳走,順一邊走,到時候好回來,最好的是教會她微信發位置,她從不擔心我找不到她。看著他們老了,我都當孩子哄著他們,希望自己不要遺憾,別說哪天我該這樣該那樣!
想當年我在外地剛開始忙一個新項目,突然接到父親病危腦幹出血的電話,渾身發抖,才六十多怎麼會有這事,昨天還好好的,瞬間感覺家人會隨時離開我。安排好手裡的事,奔到病床前,我願用我的壽命換我父親的奇蹟,我在床前呼喚他誘惑他,我說你一定要醒來,醒來我就給你買無敵兔,帶你出去玩。結果你們應該都知道了,他恢復的幾乎看不出來那麼嚴重過,這不月初還帶他們去了清江畫廊遊山玩水了三天。
多愛他們一些,他們也會注意保養自己,盡孝不能等!有多少就給多少,要知道你一頓應酬的錢和時間,就可以讓他們吃好點過的更安逸,老人都捨不得可你真買了時間長了他們也就接受了。
在外面漂了那麼多年,而今父母老了,我選擇回到他們身邊,當然事業重新開始是很難,機會也不會很好,我想慢慢都會好的,在陌生城市都活下來了,回到老家還能餓死了?修福修心修運勢,一切源於愛自己的父母,反正我相信這個真理。
也不知怎麼一口氣寫了這麼多,大家都多多用心多給父母跟自己見面的機會,他們在自己開心的事情上多投入你就多支持,萬事沒有太多對錯,能讓人愉悅的事一般都不會太離譜,由著他們吧。祝所有的父母都開開心心快樂到老!


年紀大了步入老年期
這個時候最怕自己「沒有用」
覺得社會、家人不需要自己
因此母親擔心你 嘮叨你 操心各種事也是由於害怕自己 「無用」的表現

因此,在家你千萬避免說「你煩不煩,我知道了,你管好自己就行」這一類話

反而應該。不時提出一些請求 讓她幫你。同時向母親表達感謝和讚美等

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去想想其他方法 比如做點她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我的建議是:抽時間和父母一起生活幾天,有心看這個問題答案的子女,相處過後,自然知道該做什麼了。

緣於這次爸媽要求來我工作的城市看看。

我從異地上大學、讀研、工作,一個人在外生活十多年,不習慣有人打擾。這次儘管我很不希望他們來打擾我的生活,但爸媽要來的態度還是很堅決。他們的堅決是態度而不是語言,當我直接說不希望他們來的時候,爸媽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說家裡東西已經收拾好了,媽媽為我的新車手織了一個蘋果抱枕要帶過來。

今天是來的第四天,明天是中秋節。

爸媽真的老了。很多小細節,如果沒有這次一起生活的幾天,異地工作的我,是無論如何無法從電話和視頻感受到這種真的老了的震撼的。

希望看到這個帖子的子女們,不用多,只做一件事:檢查下父母的手指甲和腳趾甲。看看是不是剪的參差不齊,或者是前面的幾個整齊,後面的無名指和小拇指長長短短,有沒有長長的倒刺。
某天晚上,爸爸要指甲剪,看到了他戴著老花鏡剪指甲的樣子,心裡一陣泛酸。剪完了,一檢查,無名指和小拇指邊緣沒有剪掉,其餘三個指甲邊緣剪得不整齊。再看媽媽的指甲,也是類似。

如果沒有和父母相處的這幾天,我還單純地以為,只要過節費多給一些,每周固定和他們視頻聊天,給他們買個Ipad,教他們玩遊戲和微信,鼓勵他們跳廣場舞、去親戚家串門和養魚養花,他們就可以過得挺開心。

這些都很好,這些還不夠。

我忽視了照顧的意義。
照顧,是一件需要親力親為陪伴的事情。我的父母,需要我定期幫他們剪指甲,洗一洗他們和洗衣機都洗不幹凈的幾個污漬,需要我帶著他們去看讓他們不知所措的3D電影,需要我用軟細的牙刷幫他們洗洗耳蝸內的積攢的灰,需要我買幾件他們親自試穿過的合體的衣服。
照顧,是一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事情。我需要定期給父母家裡買米買油買面、定期給手機充話費、每年去做一次體檢、定期補充家裡的常用藥、改善他們牙齒的狀況(爸爸的牙齒已經非常不好)、買兩條輕快保暖的冬被。

對了,這次相聚,爸爸炒得每一個家鄉菜都非常好吃,我一邊吃一邊誇讚;媽媽織的抱枕放到副駕駛抽空就抱抱,我要求媽媽再織一個橘子形狀的。

看,我也需要被照顧,爸媽你們還年輕,快來照顧我!


我兒時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長大了父母會變老然後離開我,因此我算是親戚眼中的乖孩子。
爸爸和媽媽遷居到我所在的城市的時候,是這邊買個小房子並且商業貸款的,我覺得很少有幾個父母能夠做到這點,他們在小城生活的很愉快,幾十年了,有自己的天空。但是,爸爸當時對我姑姑說了句話:「子女小的時候跟著大人走,子女長大了父母就跟著子女走了。」我沒有本事,只能讓爸爸媽媽辦理商業貸款。父親還是很心急地,把家裡的房子賣掉提前還貸,也是為了不增添我們的心理負擔。
然而讓我傷感的是,父母一起在我這裡的時候,還是他們幫助我們多,照顧我們多。他們總覺得工作忙,帶著孩子。對,這裡簡單說一句,孩子爸爸不是不在了,而是沒有什麼責任心,爸媽更加覺得我負擔重。
前些時候,我毅然賣掉婚後投資的房子,在小區買了個二手房,就是希望以後爸爸媽媽能夠住的離我近些。同事說我就是把爸媽當保姆。可是我知道,我只是希望在爸爸媽媽老去的過程里,我能夠盡量在他們身邊陪伴左右。我不是男孩子建功立業干大事,我只希求有每天的平凡的小確幸。


麻將!


和父母的年齡差距很大,爸媽40+才有的我,所以在我很是活力充沛的年紀,爸媽已經開始風濕骨痛各種不舒服,爸媽老是擔心我的將來什麼的,又擔心家裡錢不夠我們用。
有一次大學放寒假,我大包小包地裝回家,老爸去車站接過我的行李箱,我愣是不讓,擔心我爸閃著腰什麼的,我爸有點失落的感覺,接過手裡的袋子就往前走了,一路上氣氛挺尷尬的。回到家裡,由於住在四樓,行李搬上去也是挺吃力的,我爸嚷著放著別動,他來搬什麼的,實在拗不過他就他搬著上樓了。一直上樓,我空出手去輕輕扶著行李箱,看著老爸很是吃力的樣子,鼻子一酸,很想幫卻不能幫。
父母總是把我們當孩子,永遠為我們護航,當他們老了的時候,我們不能當他們什麼都做不了,畢竟年紀越大,心理越是脆弱,我們必須當做什麼事都沒有一樣,默默地暗地裡為他們出力,這樣他們才會繼續保持那種能打江山護親人的那種感覺,才不會覺得自己老不中用。


咔咔一頓分析,並沒有什麼用……

簡單粗暴點
1.愛好
我今年回家買了10多種花種子,花苗,老爺子夠種一陣子了,整個平板沒事下下棋,愛好要鼓勵,沒愛好也要創造愛好鼓勵。多誇誇老爺子的愛好,比如
"爸,你這花養的,太好看了,比我們那市政府門口的大鐵樹都帶勁
"爸,你這棋這麼走他不吃你么?然後老爺子給你解釋我這步棋走的是為了啥,瞬間棋聖的光環籠罩客廳。

2.交友,集體活動
老人一般都有幾個老哥們,時不時喝喝酒聊聊天,吹吹牛,活躍思維還能讓老爺子不那麼閉塞,老人不經常在社會上有交際那真是最大的不利影響。買點參酒,清酒給老爺子,老爺子就叫上幾個哥們來家裡整點,清酒嘛,喝點問題不大。還總能和老哥們聚會,真是不錯的選擇啊

3.兒女多賺錢,找個好對象,讓家長能為你自豪,自然心情好。
這點暫時我沒做到,就不瞎白話了


先解決了自己的焦慮,再解決父母親的焦慮。
解決焦慮的重點在於,不為往事而悔恨,不為未來而畏懼。活在當下。
緩解焦慮的具體方法有:反覆解釋,情感支持,轉移注意,情緒發泄,合理化,放鬆訓練等方法。
如果都不行,去精神病院找精神心理醫生。


我認為你說的這些就是他們的愛好。美好的心態?你指什麼呢,幸福感嗎!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愛好是因為在培養愛好的年齡都去做別的去了,那個年代,有幾個有愛好的,你要讓他們知足常樂,重要的是知足,知道對於自己關心的事情,不能要求過高,期望值過高。讓他們用別的事情來填滿時間,但別想改變他們。


中國老年人的三大毛病:貪財 怕死 睡不著
第一項怎麼解決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多孝敬父母一些錢 讓他們覺得自己以及孩子以後生活有保障 也就沒那麼焦慮了
第二項每年帶父母去醫院做兩次或者一次全身性的檢查 用化驗單告訴父母他們的身體狀況
第三反正我經常帶我媽去爬爬山或者小跑一下之類的 把老年人的體力耗乾淨晚上肯定睡得著 而且還能鍛煉身體多好么么噠(*^3^)


以我家的經驗看,隨便養點兒什麼吧!
我家自從今年年後養了條狗,父母已經兩個多月沒吵過架了,也不會在我下班之後再問那些即使我解釋了他們也聽不懂的問題。
PS:有時候忙起來即使下班了腦子裡也全是事兒,這時候父母要是守過來……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人都懂。


在這裡我想把我的親身感悟和你說一下吧!
我的父親母親都是農村人,我爸是名司機拉大貨車的,我媽也在前幾年才跟著我爸出去,做一名跟車的。小時候感覺我的家還可以,等我到城市中上了學之後我才感到我的家是多麼的平凡,我的目光是多麼的短淺,後來只有看了許多書來曾長見識,更多的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來處理人情世故也讓自己不在苦悶。我是個特別體檢父母的孩子,成長了才發現父母掙錢養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後要好好的報答父母,但這樣是不夠的。
好,為什麼不夠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子女要做的並不是要物質去回報父母,我有個哥哥一直在忙著不著調的事業,他會因為沒掙到大錢而不回家過年,我媽是很生氣的我爸也討厭他這一點,可他始終認為等我掙到錢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不就成了嗎?但我哥哥真的沒有大本事,他也不經常和父母談心,我爸媽真的對他很失望。

最難過的不是我哥有沒有本事,而是不能和他們好好的在一起說說話吃吃飯。

到這裡可能與你的問題不符了,我想讓你從我的做法中有到感悟。
和父母說話吃飯是最好的陪伴,說什麼話能讓父母開心有個好心態呢!
我喜歡聽別人講自己故事,人都是喜歡講的。我爸更是如此,他總是喜歡把年輕的故事講給我聽,我總是認真的聽著並符合著,同時我我說出自己的看法,什麼是對的錯的,要溫和的說。也要講講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情,我比較喜歡給他說一些新鮮的事情或他喜歡的電視劇,也經常討論。我媽的思想比較陳舊,我就把一些年輕人的觀點給她說,我想她可能有的接受不了,但到以後也會慢慢理解的,否則發展這麼快,以後老了什麼事就不好判斷了。
父母都是喜歡做飯的,經常要告訴他們一些新的創意讓他們勇於嘗試,一定要鼓勵支持他們!

多讓父母有點事做,哪怕是電視劇,也不能讓他們自己感到無聊。
好的心態來源於美好的生活,生活上父母對子女滿意了,心態也就好了。


推薦閱讀:

TAG:心理諮詢 | 父母教育 | 老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