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安德的遊戲》?


很多人在吐槽劇本的改編。我不是為編劇洗白,只是提出另一種可能的背景。

作為一部主要依靠特效視覺奇觀的電影,作為一部試圖成為PG級的電影,作為一部耗資巨大的商業電影,這種電影在故事和價值觀層面上必然是保守的。
答案里有很多朋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都是讓這部電影如何更加牛逼。但是,任何牛逼的東西都註定是小眾的。因為它可能只屬於那個少於20%的群體才能欣賞和體會的。
對於要試圖在全球大賣的這部電影來說,它必須在故事層面上讓跨國界、跨文化、跨種族的不同觀眾,都能在最大限度上欣賞和接受這個故事。所以,它在故事層面上的弱化是必然的。很多對原著的細節改編都一定是經過精心設計甚至是測算的。不要懷疑,好萊塢的編劇肯定有能力講出很牛逼的故事,然後他們也能在精心設計下講出一個橫跨文化、種族界限並儘可能讓大家都爽的故事。

說實話,在小眾範圍內讓所有人說牛逼,和在大眾範圍內讓大多數人說OK,我個人覺得後者難度更大。

對於國產電影的參考價值,就是我們可以考慮搞搞大劉的《超新星紀元》了。不知道版權在哪家公司手裡?現在動手,我們差不多可以在2016年左右看到電影版了。


【嚴重劇透】


作為原著黨,我是失落的。但是從商業電影的角度,我又特別理解片方的很多妥協之處。如果要簡短地評價它,我想說,它成功地消費了原著中的很多精彩的噱頭,卻浮於這些花招,而沒能展現出原著的精髓。

1. 電影人的妥協


1.1 我們的主角偉光正


《安德的遊戲》在當年橫空出世,確實是一部能顛覆世界觀的大師之作。書中很多細緻入微和震撼人心的描寫,使故事和人物都深刻飽滿。但當它要變成一部商業電影的時候,為了達到儘可能高的觀眾接受度,片方和諧很多關鍵內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安德其實是典型的西方宗教文化里所稱的無神論者。如果他心中有神,那一定只能是他自己。他決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他決定自己擁抱哪些道德而無視哪些道德。比一般的無神論者更可怕的是,他做這些決定的時候,你沒法用「你不明白」來跟他辯論——這傢伙什麼都明白。


這樣一個角色不管是在本片的主戰場——歐美文化圈,還是世界其它地區,都很難讓大部分電影觀眾喜歡。


他道德一點也不高尚。跟馬利德(Bonzo)打那場架時,他「向後退去,讓自己感覺到的害怕之意顯現在臉上」。這是個冷靜得可怕的殺人者。他可不是「露出害怕之意」,而是用牛逼的智商反控情商之術,「讓」自己感覺到的害怕之意顯現在臉上。他殺了馬利德,根本不是電影里描述的那種意外,也沒有電影里表露出的那種擔憂之情。他狂揍馬利德,而且是瞄準了要害,就是為了永無後患。


加上故事一開始就被安德殺了的斯蒂爾森,安德親手殺了兩個人。可惜作為電影男主角的這個男孩,必須政治正確,於是電影里,安德不安、內疚,然後離去——至於那兩人死沒死,咱就不提了。


所以,電影里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慧質蘭心的在逆境中成長的小孩——是的,慧質蘭心,因為這孩子被閹割得差不多了。


1.2 選角


剛看到這些小演員的時候,我想的是,唉,至少有張娃娃臉就不錯了。真的找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來演安德么?能不能找到這樣的演員先不說,就算有合適的,拍續集的時候怎麼辦?選角導演明顯從《哈利波特》中學到了寶貴的經驗。為了不再擔心小演員長得快,一上來就找個十六歲的演員演。而且片場不像霍格沃茲學院那樣到處是食物,不怕小演員們長得太瘋。

我善解人意地繼續觀影。直到原著中比安德高二十厘米的馬利德出現。


原著:


電影:

嗯,這只是原著黨的執念。放開心態,原著里被修改的這些設定,不是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的重要。


2. 失敗改編:被遺忘的重點


2.1 最大的失誤在結局


要知道,經過那麼多步和諧工序,還要把一本滿滿乾貨的長篇故事改成電影劇本絕非易事。單就這個結局而言,電影在畫面呈現上貢獻的絕對是佳作,但情節改編上卻出了十分嚴重的問題。


是的,安德很懊惱自己滅了一個種族。但是這個結局裡弱化、漏掉了兩個至關重要的信息。


2.1.1

第一個,就是地球艦隊的幾乎全軍覆滅。安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犧牲了絕大部分地球將士。原著里,很多觀戰的高層在大戰結束後痛哭了——這在電影里完全沒有體現。原著里,安德在知道真相後在抱怨馬澤·雷漢讓自己屠滅了一個種族後,馬上詢問的是,是否「每一架戰鬥機里都有一名血肉之軀的地球戰士」。但是電影里,居然反過來是格拉夫向安德強調死了很多地球戰士,而安德只是抱怨了一句「他們本來可以不用死的」。


(為了避免更多知友提出這個問題,我還是插播一段。我在影院看的時候沒注意到戰鬥機都被改編成了無人機——可能是原著已經深深蒙蔽了我的心。但相信大家也可以理解,如果戰鬥機里是有飛行員的,這段情節的震撼程度必然飆升。而編劇將它改成無人機,我猜測是為了修正原著中對未來科技的預測。但如果真的這麼嚴格地修正預測,馬澤雷漢要親自駕駛飛機不也是說不通的么?所以我認為編劇為了一個不要緊的理由,弱化了原著中這段本來很能體現情節波折的細節。補:這個問題我又思考了兩天,覺得編劇可能是覺得犧牲太多同袍會造成安德「事實上的殘忍」,影響主角招徠粉絲,所以他們要把這個情節削弱。)

這種變化的結果就是營造了這樣一個情境:屠滅蟲族是安德的最大心結,而地球將士的生死對他影響甚微。


不是說好了這個主角要偉大光榮正確的么?


我們來理清一下蟲族慘遭屠球和地球艦隊覆滅兩者孰輕孰重吧。很明顯,從全書的主旨和作者的本意來看,蟲族毀滅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改編電影的時候,應該把地球將士的生死進一步弱化么?我以為電影改編是要考慮觀眾心理感受的呢。對絕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安德因為屠滅蟲族而內疚?「哦,知道了。」但是人類將士為了擊敗曾經入侵地球的長得像蟲子的噁心異族而捐軀?太感人了!我作為原著黨,看到安德用荷槍實彈的飛機放煙花的時候,眼眶都濕濕的。然而其他觀眾只以為是遊戲內容,當然無知無覺,根本沒意識到那個場面多麼悲壯。暴露「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真相後,如果安德再為那些陣亡的將士哭喊幾句,再閃回幾個放煙花的畫面,保證有摧淚彈的效果。


結果編劇一門心思往蟲族滅絕這件事上扯。


2.1.2


那你就扯蟲族滅絕吧。我們還是從普通觀眾角度來說體驗:蟲族當年為什麼要入侵地球?有第一次就能有下一次,你以為溝通溝通就能和平了?狗可是改不了吃屎的。他們能攻擊我們第一次就能攻擊我們第二次,為什麼不能直接滅了「它」們呢?要我說,滅得漂亮!


在觀眾這種情緒里,安德再怎麼為蟲族死者代言,又怎麼能引起觀眾共鳴呢?


編劇同志,請問您為什麼不澄清一下蟲族「入侵」地球的事實?


誤解是種族衝突的源泉。這才是整個故事的最大反轉。「遊戲居然是實戰」僅僅是對最後一場「遊戲」的反轉,「蟲族入侵地球」的真相才是對整個故事的大反轉。

如果編劇的小算盤是把它留到下一部中去,那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反覆被知友詢問蟲族為什麼入侵。因為考慮到有的朋友會去看原著,另外片方可能在第二部放出解答,所以我沒在這個回答里劇透。好奇的朋友,可以去@劉錦源的回答下面的評論里看。】

2.2 不恰當的簡約


安德發現馬澤·雷漢的錄像不完整之後,十分疑惑。很多指揮官反覆研究還向安德諮詢。這在故事中是一個重要的懸念,但在電影中,只在安德給姐姐寫信時夾了兩句話不明要義地提到了一下,而且畫面還是眼花繚亂的蒙太奇剪輯,完全沒起到突出懸念的作用。


2.3 安德的智慧


為這個多智而近妖的高智商兒童,奧森·斯科特·卡德作了很多傳神的細節描寫。安德的高智商,當然主要體現在他的心理活動。他聽護士說拔監視器「不痛」時心裡馬上明白「大人說不痛的時候都是痛的」。他想哭的時候,就開始心算二階乘法,至少算到八位數。他看到伯納德發的「我知道是你」的信息之後,明白這只是試探,於是「連頭都沒抬」,好像沒看到這條消息一樣。如是等等。


無數這樣的小閃光點,加上與馬利德做雙贏交易時的表現,才能讓受眾體會到書中描寫的安德的智商高度——還有這其中蘊含的可怕能力:用智商反控情商。我在觀影前一直好奇的也是這些細節的處理,也心知,用鏡頭表現理性思維活動難度頗高。結果編劇把大部分這些對安德智商的正面描寫都跳過去了,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延伸閱讀:扮演高智商人物的演員一定要高智商么?比如新福爾摩斯中福爾摩斯的扮演者或者大爆炸中的謝耳朵?


3. 劇本改編的專業程度


刨去那個失掉精髓的結局不說,放掉上面講到的那個懸念未突出不提,編劇在刪繁就簡和事件排序方面體現了很專業的功力。


原著洋洋洒洒按部就班,原是小說的長處。但是在一部追求票房的電影中,不講編劇技巧不行。本片改編的最大亮點,就是把原著中各種事件,分成職業成長和心路歷程兩類,井井有條地進行交錯排序,情節此起彼伏。

3.1 安德的職業成長之路,就是從第一次進零重力訓練室,到最後滅蟲大戰。


具體事件有:

第一次進訓練室。叫小豆子射自己。培養隊友信任。

第二次進訓練室。與佩查單練。訓練戰鬥技能。過場。

第三次進訓練室。代表火蜥蜴隊比賽。為團隊勝利犧牲自己。

第四次進訓練室。代表飛龍隊比賽。為團隊勝利犧牲大部分兵力。

第一次進實戰模擬遊戲,到首次失敗。明白就算車馬象士炮卒全棄也要保帥。

最後一戰。結合上述所有經驗,一舉成功。


3.2 安德的心路歷程,就是穿插在職業成長之間的情節。


其實關於這些心路歷程,我唯一想讚賞編劇的地方,就是調換了「殺馬利德事件」和「飛龍隊以一勝二」兩件事情的順序。原著里,安德帶領飛龍隊大功告成,所以上面要升他的級,所以他才會去見姐姐。在電影里,既然主角要偉光正,改成了由於「意外」「幾乎殺人」後出於內疚要退出,而上面為了勸說他,讓他與姐姐見面。

我佩服編劇這種乾坤大挪移的手段,但是——你們真的毀了一部可以成為殿堂級佳作的電影。


3.3 商業化改編的敗筆


我們回顧一下電影的開頭和結局,看一下安德的心路歷程給他帶來了什麼影響吧。


開頭,安德狂揍斯蒂爾森,內疚。


結局,安德屠滅蟲族,內疚。


?!!


說好的人物成長呢?


當我看到片頭字幕用引言的方式道出安德那句「當我對敵人的了解程度到了足夠打敗他的時候,在同一瞬間,我也愛上了他」,我真的以為這次改編會像諾蘭改編蝙蝠俠一樣精彩。


科幻小說里能像安德這樣給電影導演提供了無盡發揮空間的角色,真的不多。我們來看一下原著中安德,是一個性格層次多麼立體的人物吧。


安德是典型的雙重人格。殺馬利德的時候,他殘酷冷血,根本就是一個殺人狂魔。但是殺完人之後丁克過來安慰他時,他又像個柔弱的小女孩一樣哭喊:「我根本不想傷害他!為什麼他一定要追著我不放呢!」

書中用大量細節告訴了讀者這種雙重性格的成因——他像冷血無情的哥哥,也像溫柔體貼的姐姐。事實上,彼得和華倫丁在精神上,扮演的是安德的父母的角色。而且,書中多次披露了安德典型的戀母情緒。


弗洛伊德認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對象是其母親——他總想佔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注意,是早期。這就是為什麼安德的年齡也很重要。書中很直白地描述了安德的這種嫉妒:

在他遙遠的童年,一個女孩的聲音佔據了他的生活,就是這同一個聲音保護了他免受折磨,就是這同一個聲音使他不顧一切,寧願返回戰鬥學校甚至離開地球再過上四年、四十年或四百年。即使她更愛彼得,他仍然願意為她做任何事。

原著作者奧森·斯科特·卡德為安德做了大量的弗洛伊德風格的描寫,遠不只我這裡說到的雙重性格和戀母情結。但是雙重性格和戀母情結足夠讓我解釋安德在原著里的心路歷程。


父親是他的惡夢,母親是他心中的凈土。他的成長,就是一直在努力為母親付出,而他的終極目標是打敗父親。也就是說,他一直希望自己性格中彼得的那部分能被華倫丁的那部分打敗。但是生活中彼得以各種形式出現,如斯蒂爾森,如馬利德,如蟲族。對安德而言,只有打敗這些彼得的變體,把他們摧毀到「永無後患」的程度,他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華倫丁的精神世界。所以他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所以,滅掉蟲族之後,他變成了純粹的華倫丁性格,他悲傷,他內疚,他柔弱如水。

當我對敵人的了解程度到了足夠打敗他的時候,在同一瞬間,我也愛上了他。

這句話在整個故事中的意義,首先是關於人類對蟲族的誤解,同時也是對安德的華倫丁性格的詮釋。


編劇大哥,這兩層意義你一層都沒解釋清楚,怎麼好意思拿它當開篇語?


書中安德玩的巨人猜謎遊戲,已經擺明了告訴你,這是弗洛伊德學說的潛意識大展覽。選任何一瓶水都是華倫丁的選擇,而攻擊巨人是典型的彼得式解決方案,場面極其噁心。這也解釋了安德的冷血——因為只有彼得性格才能助他成功。上面提到的職業成長之路,其實就是彼得性格越來越佔上風的過程:


第一步,培養隊友信任。典型的華倫丁性格。

第二步,為團隊勝利犧牲自己。典型的華倫丁性格。

第三步,為團隊勝利犧牲大部分兵力,包括自己。彼得性格和華倫丁性格雜糅。

第四步,為保全隊友而戰敗。意識到了華倫丁性格的實戰中的無用。

第五步,以幾乎全軍覆沒為代價獲勝。純彼得性格。


如果編劇能把這個與職業成長過程高度結合的的性格變化過程描寫出來,很難不成佳作。


按照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華倫丁就是安德的「阿尼瑪」——不能更直白了。書中的遊戲過程里,安德吻了一條毒蛇——而不是像彼得一樣吞了毒蛇——於是毒蛇變成了華倫丁,回吻著安德。


只是,確實,如果這種場景放在電影中的話,分級會變成大問題了……


如果導演有走藝術風格的打算,最低限度,也會在安德實施暴力時閃回幾個彼得實施暴力的畫面,在安德柔弱的時候閃回幾個華倫丁的畫面。在描繪安德在巨人猜謎遊戲中的場景時,也不至於把它刪改到幾乎只有獵奇的屬性。


結果在電影里,華倫丁就是個純粹的普通大姐,彼得就是個純粹的打醬油的……


所以安德,就成了一個純粹的過關打遊戲的小孩。


===============寫在後面================


寫如何評價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的時候,被批評有事沒事找弗洛伊德出來聊。當時覺得,有的同學還是分不清符號學和心理學之間的區別。沒想到過了一個多月,我真的扯弗洛伊德出來聊了……當然,只能貽笑大方,希望心理學的高人看看原著,寫點牛逼的專業分析。

《安德的遊戲》貌似是我看的第一本英文小說。當年在學校列印房雙面列印了95張A4紙。



其實看過中文版。但是英文版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恍若全新的旅程。我不知道這書有多少個翻譯版本,但如果你看過的中文版也是這個,可以和我一起叫冤了。


這裡只把全書第一節貼出來,附上原文。

「我用他的眼睛來觀察,用他的耳朵來聆聽,我告訴你他是獨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於我們要找的人。」

"I"ve watched through his eyes, I"ve listened through his ears, and tell you he"s the one. Or at least as close as we"re going to get."


「這話你已經對他的哥哥說過。」

"That"s what you said about the brother."


「由於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經被測試過不符合需要,但這和他的能力無關。」

"The brother tested out impossible. For other reason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ability."


「他的姐姐也是這樣,我很懷疑他會不會也是這樣,他的性格太過柔弱,很容易屈服於別人的意

願。」

"Same with the sister. And there are doubts about him. He"s too malleable. Too willing to submerge himself in someone else"s will."


「但不會是對他的敵人。」

"Not if the other person is his enemy."


「那麼我們怎麼做?將他無時不刻的置於敵人之中?」

"So what do we do? Surround him with enemies all the time?"


「我們沒有選擇。」

"If we have to."


「我你喜歡這孩子。」

"I thought you said you liked this kid."


「如果蟲族得到他,它們將會發現我會是他最親密的叔叔。」

"If the buggers get him, they"ll make me look like his favorite uncle."


「好吧,畢竟我們在拯救這個世界,再用他做一次實驗吧。」

"All right. We"re saving the world, after all. Take him."

這個經歷讓我覺得,當年拿著各種翻譯粗糙的科幻譯作還讀得聚精會神的我,那股強不知以為知的勁兒,真的頗像《超理科殺人事件》的男主角……


導演沒勁,片廠沒種

片子在水平以上,就是太保守,尤其是敘事方式保守之極。
正常敘事根本就不適合這部電影。
原作每個段落都涉及到安德的成長,電影不可能扔,但是都塞進來時間又不夠,於是細節只能留一扔三。所以片子就顯得太趕。
照我說,都不用重拍,不就是缺細節嗎?好辦。找大衛芬奇來,把整個片子按照《社交網路》的模式剪一遍,剪得導演本人都搞不清先後順序了,配樂再配一個神經質的主旋律出來,這片就火了。

格拉夫:他已經倒下了,你為什麼要繼續打他?
閃回:第1次打架
彼得:你這失敗者!
閃回:痛打邦佐
格拉夫與女教官的爭吵
與瓦倫蒂交談:你受到彼得的影響
安德:我要退出。
格拉夫:我需要他成長為真正的指揮官。
佩查在考試中崩潰了。
與格拉夫:他還沒準備好。
安德:佩查!叫回你的艦隊!佩查!
馬澤雷漢:你永遠不可能真正準備好。
安德從睡夢中驚醒。
(我知道我安排的不太合理,反正大致是這個意思吧)

俗作可以平易近人,但傑作就是要裝B才能賣座。少年PI如果不搞那幾層隱喻,你以為還能帶動觀影熱潮?
其實原作FANS完全可以接受這樣的拍法,但是電影廠怕普通觀眾看不懂,不願意。


我個人不太同意這裡大部分負面評論,發篇給《科幻世界》寫的文章,談談本人對影片的看法。

絕非兒戲的遊戲

——從《安德的遊戲》談科幻電影


對於電影版《安德的遊戲》,我之前的期待一直不高,覺得拍出來也就是個《關鍵第四號》、《宿主》、《心靈傳輸者》那樣的青少年科幻片。沒想到,在和劉慈欣、姚海軍、吳岩、夏笳、小姬等科幻圈的朋友們一起看了IMAX版《安德的遊戲》之後,大家的反響一致非常好!


《安德的遊戲》投資高達1.1億美元,但北美票房僅僅6100萬美元,加上海外部分,到現在全球票房也剛過1.1億,看來出品方獅門公司是要賠錢了。獅門公司目前還沒有決定要不要接著拍續集,即使拍,也可能會拍一個電視劇版的番外篇。另有消息稱,如果有續集電影,可能不按照任何一部小說來拍,而是講一個原創的故事。


這部大製作科幻電影真的是因質量不好而失利的么?我們對這部科幻電影的感覺和評價難道有偏差?這次,就讓我們以《安德的遊戲》為例子,談談科幻電影的一些問題。


成功還是失敗的遊戲?


首先,我們來談談票房問題。作為一部上億美元的大製作科幻片,《安德的遊戲》11月1日的北美檔期就有些悲劇——前面有10月3日上映的《地心引力》強勢撈金,在北美拿下2.5億美元票房,幾乎霸佔了整個10月票房;後有11月8日《雷神2:黑暗世界》,也拿到了2億美元票房。兩部大片夾擊之下,《安德的遊戲》基本沒有空間來競爭。


再有,雖然《安德的遊戲》演員陣容很不錯,但總體上看缺乏票房號召力:哈里森·福特經過了他叱吒電影票房的時代,何況也不是主角;本·金斯利雖然演技出色,但沒有商業大片的影響力;三位小演員都很出色:「陽光小美女」加上科恩兄弟《大地驚雷》中的小姑娘,還有《雨果》的小男孩擔綱主角,不過都沒有《飢餓遊戲》里詹妮弗·勞倫斯那樣的人氣。像影片中維奧拉·戴維斯這樣拿過兩次奧斯卡提名的黑人女演員也無助於影片票房。


此外,原作者卡德一直反同性婚姻,還說奧巴馬是個沒信仰的獨裁者,在本片的拍攝和上映前後都鬧出不少負面新聞,令片方的電影宣傳受了不少影響。


更主要的問題出在影片的定位上:獅門公司試圖把《安德的遊戲》打造成科幻版《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希望它趕上如今的Young Adult電影風潮;原著本來就是一部少兒成長小說;而導演加文·胡德則試圖把電影拍得更有深度……引用新浪微博上「-bny-」網友的分析就是——爆米花控說:大場面太短,差評!劇情控說:小兒科,差評!獅門定位的目標觀眾說:沒有三角戀,差評!原著死忠粉說:這個被刪那個被刪走馬觀花不爽。差評!…平均下來就悲催了。


讓我們從口碑評價上來驗證一下這種看法吧:《安德的遊戲》在IMDb分數其實不低,共有3萬5人打分,平均得分7.2——以用戶打分排序,評分用戶在1500名以上的2013年科幻電影中,《安德的遊戲》排名第11位,還在《環太平洋》之上。排名第一的《金籠》是部虛構背景的移民電影,其科幻味道很淡;第二名《她》是部文藝氣息很濃的片子,科幻感也不強;排第三的《Riley Rewind》是部獨立科幻小片,只有70分鐘。總體上看普通北美觀眾對《安德的遊戲》評價還不錯。


但在媒體匯總的著名網站metacritic上,《安德的遊戲》只有51分,位居2013年科幻電影得分的倒數幾位:《地心引力》96,《飢餓遊戲2》75,《星際迷航:暗黑無界》72,《環太平洋》64,《殭屍世界大戰》63,《鋼鐵俠3》62,《極樂空間》61,《超人:鋼鐵之軀》55,《遺落戰境》54,《重返地球》33!但我們看看這個網站上收錄的媒體影評,其中偏好評的有14篇,中評的20,完全負評的只有4篇,正因為4篇負評中有兩篇很極端地打了0分,導致影評總體評分偏低。看得出,影評人對科幻電影的感覺與普通影迷有時是不太一致的:《超人:鋼鐵之軀》在IMDb上得分7.4,《遺落戰境》7.0,但在metacritic它們都低於60分及格線。《安德的遊戲》難道還不如《極樂空間》和《遺落戰境》么?


好遊戲還是壞遊戲?


那天,機緣巧合,可以在北京與大劉、老姚、小姬、吳岩老師和夏笳一起來看電影。大家先坐在影院旁邊的哈根達斯店裡閑談,作為組織者,我還頗有點惴惴:之前國外對此片的風評不太好,要是真看了部大爛片豈不浪費大家時間?沒想到看完從影院出來,眾人都有些興奮。小姬一直在說「太好看了太好看了,還要看一遍!」,夏笳則以女博士的敏感上升到了理論與文化高度,一向沉穩的大劉在得知影片票房、口碑平平的情況時則表示「這樣的科幻電影都不喜歡,我感到很絕望」……


《安德的遊戲》到底算不算一部好科幻電影?是不是成功的科幻小說改編?我不想在這裡說服對本片感覺不好的朋友,各人感受不同評價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還是想談談為什麼我們認為它是一部出色的科幻電影,藉此也梳理一下目前好萊塢科幻電影的趨勢走向。


最近一陣看到不少網友的議論,確實有種困惑感:到底什麼樣的科幻電影才是好的科幻片?《地心引力》被很多人認為根本不是科幻,原因是離現實太近,似乎沒啥幻想的內容。這樣說的話,科幻小說中一大票近未來小說是不是都不夠科幻了呢?比如說大劉的《地火》、《全頻帶阻塞式干擾》,陳楸帆的《荒潮》,弗洛·文奇的《真名實姓》,海茵萊茵的《進入盛夏之門》,以及《發條女孩》、《群星,我的歸宿》、《末日危途》等等。《地心引力》對太空的展現,對人面臨絕境時的恐懼與求生本能刻畫,包括其略顯保守的回歸母體態度,都是很典型的科幻電影母題。如果難以接受它,那麼像《海灘》、《奇愛博士》、《奇幻核子戰》、《紐約大逃亡》、《逃離地下天堂》等一批經典科幻電影可能都會與你失之交臂了。何況《地心引力》的拍攝技巧極為出色,是科幻電影中繼《2001太空漫遊》、《星球大戰》、《電子爭霸戰》、《終結者》、《黑客帝國》、《阿凡達》等之後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


還有《環太平洋》,很多人又會認為這部科幻電影光是機器人和怪物打架,沒內涵——顯然,他們把影片等同於了《超級戰艦》、《鋼鐵俠》、《2012》、《鐵甲鋼拳》這樣的視覺特效大片,沒有體會到《環太平洋》背後的B級片文化(怪獸電影、日本時代劇、日本特攝片、老科幻片等)。這讓我又想起被很多人鄙視的《阿凡達》,甚至被有些科幻影迷不屑稱為科幻的《星球大戰》——如果我們把這些「科幻電影」都剔除出去,難道科幻電影地位就能更高么?所謂純粹的科幻到底意義何在呢?科幻迷不本該是眼界開闊、敢於想像、兼容並蓄的人群么?


不是遊戲的遊戲


說回《安德的遊戲》,為何我覺得這是一部出色的科幻電影?首先,影片在節奏、情節、角色、特效、主題等方面相當均衡,沒有明顯的短板。這在近些年的科幻電影中已經很難得了。大劉評價說:「它是好萊塢電影中少見的一個平衡很好的電影,一般的好萊塢大片都是特技特別高超、特別棒,但故事和人物極弱,特別是在最近兩年的幾部大作裡面,比如像《超級戰艦》、《洛杉磯之戰》這些影片,表現得尤其明顯,但《安德的遊戲》各方面都很均衡,整體水準很高。」


不認同這種評價的可能既有沒看過原作的觀眾,也有原作的鐵杆粉絲,他們對影片的情節和角色都頗有微詞,但批評的思路卻是完全相反的:原作粉絲往往覺得影片節奏太快,刪掉的情節太多;而沒看過原作的觀眾往往覺得影片前半部分太沒意思,缺乏高潮。《安德的遊戲》是一部科幻小說,也是一部成長小說,這種成長小說往往是層層遞進,一點點用故事推動角色成長發展的,但改編成電影,肯定沒法把所有情節都放進去。影片114分鐘的片長几乎已經達到了這類科幻商業大片的上限——《飢餓遊戲2》的小說肯定沒有《安德的遊戲》複雜,但影片卻長達146分鐘,足足比本片長了半小時之多(儘管如此,影片情節都不算複雜)。那是因為《飢餓遊戲》小說系列近年在北美很紅,不像《安德的遊戲》是30年前的經典了,其讀者基礎比後者大很多。有人說影片的情節太「趕」,敘事不夠細緻,其實《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有幾部也拍得情節非常趕,比如《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以及《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節奏都如同這兩部還是著名導演阿方索·卡隆和邁克·尼維爾拍的呢。


原著黨與普通觀眾對角色的態度也很不相同:前者會把電影角色與小說描寫反覆對照,看到這個十幾歲的比邦佐還高的安德就很難接受;普通觀眾則覺得十幾歲的少年安德還是太偏「少兒向」了。如果電影對小說亦步亦趨,角色都必須與原作分毫不差,還叫什麼改編創作呢?這年頭,連詹姆斯·邦德都從當年小說中描寫的「身材瘦削,藍眼黑髮」演變到由壯碩金髮的丹尼爾·克雷格飾演,也沒見到大家說那就不是007先生了。


《安德的遊戲》是不是很少兒向?看看最近些年的少兒科幻、奇幻電影,以及流行的YA(Young Adult)電影就知道了。在《暮光》、《珀西·傑克遜》、《飢餓遊戲》、《哈利·波特》系列等YA電影中,一定會圍繞愛情、友情、親情和青春荷爾蒙展開,而在電影《安德的遊戲》中,這三方面都基本付之闕如:除了和佩查·阿卡麗略顯曖昧,完全沒有愛情元素;安德與豆子等人的友情以及他與哥哥姐姐的複雜親情也因電影長度關係做了大量刪減(順便說一句,我認為對哥哥姐姐這條線索的刪減非常合理,否則影片很容易跑偏)。可以說,影片只關注一條主線,即安德面臨的嚴酷訓練環境和人類未來的命運。


《安德的遊戲》背後有兩部電影明顯的影子:保羅·范霍文導演的《星河戰隊》以及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外表上,《安德的遊戲》與《星河戰隊》都是寫人類與蟲族的太空戰爭,都是成長故事的線索,蟲族設定也很接近:數量巨大;以生物而不是機械方式發展軍力;都很類似螞蟻,有明顯的等級分工……骨子裡《安德的遊戲》則更接近《全金屬外殼》,特別是影片中的教官和軍士訓練安德等少年一段,簡直就是《全金屬外殼》前半段的簡化和翻版。更重要的是,《安德的遊戲》在主題上同樣與庫布里克的經典作品非常一致,即強烈的反戰意識。不過導演胡德顯然達不到庫布里克的高度,不能像庫布里克那樣用各種細節及細緻深刻的精神反思來體現戰爭的荒誕、殘酷和對人性的扭曲——在《全金屬外殼》結尾,美國大兵們端著武器,嘴裡唱的卻是他們從小聽到大的《米老鼠之歌》,整個場景極具黑色的諷刺效果。


范霍文導演的《星河戰隊》雖然很不錯,但從改編角度看其實並不算合理,電影與原作小說已經有很大不同了。《安德的遊戲》沒有走這條路,結果想看人類與蟲族大戰的觀眾就未免有些失望。電影版《安德的遊戲》還是盡量貼近小說的,只在結尾特別突出了反戰的態度。

時光網上有導演訪談文章這樣寫道:作為一名南非導演,胡德深受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的政治信仰的影響,他堅信只有和平才是真正解決爭端的唯一途徑。胡德希望觀眾在看電影時能夠將自己代入進主人公安德的世界裡,思考如果自己擁有和安德同樣的天賦時,會如何領導其他人?如果擁有毀滅一整個星球的能力時,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你可以用暴力手段獲勝,但最後暴力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隻會激起對方的仇恨,如此循環往複。就像南非,如果不通過和平對話理解彼此,我們永遠無法凝聚成一個國家。」胡德說,「我希望觀眾能享受特效,但是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命題。」


從情節、角色、特效等方面製作水準來說,《安德的遊戲》算可以打75分的電影。但影片在主題上的探討,足以給其加分不少。近年來的科幻電影在主題方面少有開拓,除了視覺奇觀電影,很多都有向主流類型片靠攏的趨勢,圍繞人性(愛情、家庭、個人選擇、生活困境等)展開(例如《月球》、《另一個地球》、《她》、《無姓之人》、《怪獸》等等);那種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帶有純正科幻味道的電影卻相當少見了。按前文所言,我們當然不排斥這種人文色彩濃厚的科幻電影,其中也確有不少佳作。但這些科幻片總少了點看科幻小說時的那種感覺:以科幻的超越眼光來看待整個人類及宇宙;對現實原則進行反思、質疑並虛構出另一種可能的現實原則;把想像的世界或物體引入現實,觀察其反應,體味世相背後的真實……


按照一般商業片的節奏規律,《安德的遊戲》在結尾的大戰之後再有5到10分鐘內容即可結束,然而導演卻用了超過15分鐘的長度講述安德在勝利之後的反思,十幾歲的少年依然踏上了贖罪與反思之旅。哈里森·福特飾演的教官在結尾對安德說:「勝利是最重要的。」安德則回答:「勝利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這句點睛之筆告訴我們,影片塑造的不是一般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安德面對遊戲的態度,在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中,格外有價值。


先看完電影,再看小說。簡單說說看法。


安德的遊戲,混亂的邏輯
電影中許多情節缺失邏輯,可以想像 電影剪輯師 是看過 小說,但是剪片時沒有充分考慮觀眾。自己剪輯 腦補了邏輯線,觀眾卻看得莫名其妙

對 電影的一些 遺憾:

  1. 電影開頭 並未很好解釋 為什麼 要挑選小孩當 指揮官。
    小說的解釋是「一名優秀的成人指揮官,深知戰爭的殘酷,在進行指揮的時候考慮過多,優柔寡斷。這樣是無法打敗蟲族的。」
    高智商的小孩則比成人 有更好的 信息綜合分析能力,反應敏捷。安德甚至能去了解蟲族,從中學習。」
    電影不解釋的後果 觀眾容易認為 這是 小孩子幻想片(小屁孩還想拯救世界,想太多!)
  2. 電影完全沒有說明 蟲族為什麼第一次要侵略地球,為什麼第二次入侵 之後 再也沒有進攻地球。導致觀眾不明白電影結尾 安德為何莫名的對蟲族 同情心泛濫。
    因為蟲族一開始根本不知道 自己正在攻擊有生命有靈魂的生物啊!!!
    一切誤會根源 來自 蟲族的生存 形式。在蟲族的生存形態中,有思想的只有母后,其他形態的蟲 只是母后的衍生器官而已。交流方式則是 通過思想(精神)溝通。所以 蟲族認為能夠精神交流的才是智慧生物。蟲族對於 無法交流的人類,想當然的以為只是沒有思想的「器官」。就像人類對待自身器官上的表皮細胞一樣。
    直到第二次"入侵",一位蟲族母后幾乎毫無防備被炸死。蟲族開始意識到 人類是個全新類型的智慧生物,便開始 停戰 並且嘗試其他辦法 與人類交流
    後來,蟲族母后遇到 也渴望了解蟲族的安德...
  3. 同樣出色聰明的大哥彼得,二姐華倫蒂 在地球上 也做了很出彩的事情。電影是沒有時間講,所以少了安德說的那句話。「真是滑稽,我(安德)殺死了數十億的蟲族,彼得卻拯救了數百萬人類。

觀看了IMAX 2D版本,沒讀過原著。

對[安德的遊戲]原本沒抱太大期待沒想到最終很驚喜。放在這一兩年的科幻片里該片的世界觀設定相當出色,很紮實。主角的塑造和心理描寫好過不少青少年電影。[雨果]里的小男孩長的太快了,個子已經比肩大人但瘦長身子看得出還沒長開,和主角很符合,演技也純熟了一些。電影缺陷還是很明顯,人物的細節描寫太少,有點趕場。特效也看得出成本的局促。不過這片子放在這兩年主流商業片青少年小說改編電影大環境里比如[飢餓遊戲][暮色]之類,質量算拔尖的。
我想說:片方趕緊趁著主角沒長大把原著都拍出來吧!又有一部科幻系列可以年年期待了。

另外該片的IMAX表現也出乎意料,層次豐富撼天動地的音相效果和非常多的宇宙飛行場景長鏡頭、宏觀遠景和蟲族的細節,在IMAX影廳里特別爽。BTW,沒有轉3D真是業界良心。和以往的IMAX3D電影比起來坐前排看[安德的遊戲]明顯感到眼睛非常舒服。
如果有條件的話推薦觀看該片的IMAX版本,更入戲。


今天剛剛看完,作為原著黨表示很失望,因為演員實在選得坑爹,情節也平鋪直敘毫無亮點。但是沒看過小說的朋友們表示還不錯,我想了想也是自己要求太高,所以勉強算3星吧。

轉一下我在豆瓣的吐槽:就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 (安德的遊戲 影評)

 如果把這部小說改編成演員年齡設定+10歲的電視劇,再把每集的預告片串在一起,大概就是這部《安德的遊戲》電影。

  先說說演員吧。

  1. 彼得。
  金髮少年突然在門邊出現時我完全忘記了原著中對他的描述是「頭髮又黑又粗,亂糟糟的」,只因為他帶著一股厚重的暴戾之氣,平整的金色捲髮又讓他的臉呈現明亮的色調,反而比黑髮更具攻擊性和扭曲感。
  所以我還蠻期待他的表演的。比如無比精妙地威脅華倫蒂和安德,比如晚上悄悄過去告訴安德我是你的哥哥我愛你,比如勾引華倫蒂扮演德莫斯蒂尼。
  結果他無力地掐了掐安德的脖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摔。

  2.豆子。
  這個角色本來是我最期待的,因為超級喜歡這個聰明到恐怖的小傢伙。開演之前就想著哎呀呀會是一個怎樣心思深重外表倔強的幼齒小可愛呢並且忍著沒有去查演員~~
  所以在航天飛船上那個小男孩說出「Bean」的時候,我死的心都有了。
  沒錯他長得很萌。沒錯他嘲笑安德名字時樣子很機靈。沒錯他眉眼都是聰明勁。
  ——可是他已經有鬍子了。
  說好的很小的小孩說好的明顯低於平均年齡呢!
  「當然,如果是用這部電影里的平均年齡來衡量的話就說得通了,你看安德都是青少年了。」我這樣安慰著自己,忽略了豆子和安德同期入校一見面就勾搭上了的這個事情,繼續看了下去,看了下去,看了下去。
  ——看到了第一次進戰鬥室兩個人就眉來眼去。
  ——看到了死線莫名其妙地以電纜的姿態出現。
  ——看到了豆子全程帶著偶像劇的花樣少年笑。
  豆子陽光得都要開花了。我只想說求你了千萬不要拍安德的影子。

  3.安德。
  應當第一個說他的,但是一來彼得太讓我震撼,二來對Asa的演技實在不能挑剔太多。他儘力去演出那種無力感與力量感了。
  但是他已經16歲了。他,長,得,太,長,了。
  ——看著他俯視馬利德的時候,我沒忍住笑場了。

  4.佩查。
  雖然原著中幾場讓我對她印象深刻的戲都沒有拍(比如鳳凰戰隊敗給安德後的憤怒,實際作戰時的崩潰,以及最後那句「也許他們會讓我們去上學」),但演員本身長得還算合適,第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是佩查無疑。
  但槽點也是多得無疑,不知道是導演的引導還是個人的演技,活生生把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高傲女孩演成了情竇初開的初戀少女。
  她和安德練習射擊和搏擊的時候,滿滿的不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革命同志感,而是四處亂飛的小桃心;每次被邦左抓到一起練習的時候,都是一臉被抓姦的表情;邦左後腦勺被開接受手術的時候,她在安德身邊握著他的手;安德最後衝出去找蟲族的卵的時候,她被留在後面活像望夫石。
  ——導演這不太對吧?她別名是秋張么?
  對了說個細節,安德在最後昏迷的時候,她是坐在床邊正著身子握著他的手的。可是安德醒來的時候,她是跪在床上的身子傾向安德的。導演請你說一下你本來想讓她對安德做什麼。

  5. 其他角色
  阿萊啊,想起他總覺得很溫暖,是一個讓你感到「回家了」的夥伴。
  ——結果是個被玩遊戲時的安德嚇尿的粗眉小受。
  馬利德,想像中他應該是個剛愎自用的高富帥的。
  ——結果是個有鷹鉤鼻的火爆猴。
  丁米克,也是期待的人之一,那種看透一切的悲觀氣質
  ——壓根沒出現

  ——另外請告訴我為什麼伯納德能成為最後的中隊長之一。我理解讓他進飛龍戰隊了可以引出後面那段展示安德領導力的對話,可是讓他成為中隊長之一是不是走得太遠了?難道是為了平衡隊伍里的膚色和體重?那也請加進去一個郭德綱吧么么噠。


  吐槽完角色也沒什麼力氣把劇情完整地吐槽一遍了。課外小組沒有了,浴室打架前的緊張鋪墊沒有了,最後決戰前幾乎絕望的各種低谷沒有了,安德決戰時那種「老子不想陪你玩了就這樣吧」的心理體現也沒有了。如果無法領會到那種電視劇預告片串聯的氣質……可以回憶一下小學語文「請概括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那道題。

  可是這是電影,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如題目所說,看到預告的那一刻起,就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所以想了想還是從2星改成3星,不能因為太愛小說,就這樣貶低電影的努力。

  ——畢竟它曾經被翻譯成《致命兒戲》,想著這樣的書名就覺得其他什麼的都可以原諒了


沒看過原著。我只想說難道沒有人覺得安得的王牌戰術很像我們常揶揄中國男足應該採取的戰術嗎?9個人圍成一圈,中間一個人帶球,緩慢移動到對方球門,完成臨門一腳。o(≧v≦)o~~ 對面的兩個隊只射擊不衝上去撞他們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部電影的問題在於電影改變思路與主體觀影受眾的誤判
這直接導致了
1、對於硬核科幻讀者,還原性太差,核心評價差,沒有先發輿論優勢(可以參考羅永浩對蘋果土豪化的看法,雖然蘋果未必就土豪,但這種逼格先行的現象肯定是有的)
2、對於視效愛好者,這部電影的情節並不爆米花,一部電影的視覺體驗應該與其內核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安德的遊戲受限於原著情節和對大眾化改編的妥協,其劇情表達和內核既不像星際穿越那樣與特效在可討論性上有成為大片的空間,又不像復仇者聯盟那麼具有很強很熟練的娛樂性
3、對於一般外圍受眾,這個IP太小眾,又沒有大明星加盟,也不是那種看起來就會爆款的國際大片,大眾化市場實際上並不能打開
4、對於青少年受眾,這部電影太成人,主角的裝逼方式不是全年齡都能找到理解窗口的
5、對於成年受眾,這部電影又太幼稚,打遊戲打了半天搞出來一個聖母結局,過於套路

這部電影想討好更多人,結果卻變成了哪頭都不討好


本片講述了一名天才的星際人族選手在上屆冠軍馬澤雷漢的指導下刻苦訓練殺出重圍在WCG總決賽上力克蟲族選手獲得冠軍的故事


把我在圍脖上給的短評稍微加幾個字發在這兒吧:

原著內容太豐富,想要展現全貌長度至少翻倍,所以有所取捨本來就是正常的。但問題在於,改編試圖面面俱到,最後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什麼都想沾一點,什麼都沒撈著。與其這樣,還不如乾脆另起爐灶好好編一個脫離原著的大片,在這方面,基本脫離原著的《星船傘兵》可作為正面參考。

部分情節轉折相當生硬,一些硬性添加的溫情和軟弱部分更是無趣。不過觀影體驗不錯,終極大戰短而精,三星半還是可以有的。


我是安德維京。這是我的傳奇,或者該說剪輯。

故事裡我的人生被一路設計,銀幕上你們看到的不過是兒戲。

人們曾贊我少年拿破崙皇帝,現在卻如哈利波特兒童轉系。

我深愛訓練場零重力,可它卻溫吞難敵無腦魁地奇。

後來我又著迷戰術遊戲,每天通宵操練星際。

實景3D確實迷人至極,特效炫技功力牛逼。

首長說,演練勝利會有驚喜,果然送我一場驚天騙局。

這樣怎麼可以,我的痛苦無人可及,只是表情對不上台詞的用意。

劇情展開不力,真心讓人捉急,校長卻說沒有關係,夠萌就可以。

他又告訴我一條真理,熊孩的秘籍,就是不走邏輯。

所以,為死者代言並非我一心叛逆。

還有,姐姐,我最愛的一直是你。

———————————————————————————————————————————
重發一遍蹭贊。原稿發在:【新片短評速遞】第2期:《救火英雄》、《安德的遊戲》 - 不如我們從電影來過 - 知乎專欄


如果你認為《安德的遊戲》是一部兒童電影,那我只能怪該片導演把這部經典的科幻小說給弄得低齡化了,事實上,《安德的遊戲》原著的大部分讀者應該是成年人,如今熒幕化的安德褒貶不一,但是從原著粉絲的角度上來說,這個電影改編雖稱不上優秀,但基本還算及格,鑒於原著的篇幅較大,故事較複雜(完全可以分為上下兩部來拍攝),該片的主體框架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在節奏快慢和細節處理上略存在爭議,從科幻商業片和原著改編電影來說,此片都只能停留在合格的程度,離成為經典還有一些距離。但是我們的科幻拿破崙畢竟從書里爬上了熒幕,不論合不合書迷們的心理預期,這終究不算是壞事,但是對於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我非常遺憾這片將給你們留下兒童科幻片的第一印象。

在原著故事的世界設定之中,孩童的心理年齡大概會比實際年齡大那麼點,因為安德被送進戰鬥學校時候,事實上只有6歲,而電影中出現的安德大概是十來歲了,雖是如此,此片還是難以給人消除兒童片的第一印象,另外此片中相當遺憾的一點是故事背景的鋪墊不夠細緻和有效,這樣是導致「兒童電影」印象的重要原因,在原著小說中,關於安德飽受欺壓和蟲族入侵給地球人留下的陰影鋪墊較多,而在電影之中基本上是一筆帶過,入題雖然非常得快,但是卻沒有給人足夠的時間去了解一下主角的坎坷不一般的生平。事實上原著小說之中,安德此人雖然年紀很小,但是會比較冷和更具城府一點,人物故事多,內心世界複雜,略帶點暗色調,而影片中的安德給人留下的印象比較平面,缺乏本質上的成長,沒有太多的性格紋理,剛上學的安德與大戰勝利的安德本完全是兩個人,但是在影片中主角似乎沒有獲得這樣升華式的成長。不僅僅是主角,本片的一干配角的存在感也比較低,哈里森福特、本金斯利這樣的大綠葉也並無很出彩的表現。可以說此片講圓了故事,但是人物塑造方面相對於原著是非常失敗的。

脫離原著來看《安德的遊戲》,此片最大的特點恐怕就是一群低齡化的主角了,一群孩子在外太空軍事培訓,最終最出色最冷酷最堅定的那個孩子帶領其他孩子剿滅外星蟲族的故事,由於人物塑造上的失敗,這一切都顯得無甚特點了。實際上,安德此人獨特而複雜的人格及謀略,才是小說第一部最為出彩的所在,因為安德比一般成人還要複雜和聰慧,而影片之中基本上是通過降低成人的智商來顯示安德的天才,安德從來不可以被當做一個小孩來看待,影片顯然沒有抓住這點,這恐怕是整部電影最大的遺憾所在吧。由於原著故事篇幅比較大,故此片在敘事的時候節奏比較快,沒有太多拖泥帶水的地方,即使如此,在走一些必走的過場段落之中,影片還是會略微顯得無趣沉悶了一點,另外影片銜接上較為直白和機械但是也沒有多餘的出彩的角落,人物塑造上過於平白粗糙,特效方面顯得缺斤短兩,整部電影最終平庸而流水,雖滿足及格的預期,但是看不到絲毫突破和匠心獨運。影片最高潮,畫面最絢爛的段落應該是在影片最後的「模擬」蟲族大戰中,在大段大段升級式軍事訓練和最後曇花一現的蟲族大戰中,此片做到了較為合理的比例安排,最後的蟲族母星大作戰把影片推向了最高潮,書中比較複雜混亂的大戰描寫在影片中得到了較為完美的展現,這最後一段精彩的大作戰,把此片從不及格邊緣拉回了及格。

展現一個幾歲孩子的內心鬥爭和遠大謀略確實是一個挑戰,電影中的安德過於善良了一點,清澈的大眼睛之中缺乏足夠多的故事,即使有哈里森福特、本金斯利這樣的超級綠野襯托,安德還是不那麼「安德」,感覺電影中的安德至少會比小說中安德的心智年齡小一大截。安德的遊戲本應該用成人的角度來敘述,但是最終卻拍成了兒童電影的模樣,真是有損我大太空拿破崙的聲譽,總而言之,此片最大的缺陷一是沒有抓住塑造好安德複雜的個性和成長過程,二是在敘事上過於的平白直敘。雖然影片中的安德擁有傲人的大長腿,但是這也挽救不了此片低齡化的殘酷現實。

偉大的安德終於從書堆里爬上了大熒幕,一個經典的科幻系列小說即將開啟它的漫長電影之路,雖然這開頭這第一部電影還算不上經典,但是能在銀幕上看到自己熱愛的人物,還是挺令人激動的,小說改編電影的存在能把自己的想像力投射到電影中進行一個比較,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奇妙又有點苦惱的事。

但是我知道,安德的未來是星辰與大海!


放在滅四害那時候,肯定會被評為「資本主義電影,雖然有滅蟲內容,但思想不夠純凈,妄圖和蟲子做朋友」


這裡好像都是原著黨表示自己的失望啊,作為完全沒有看過原著,沒有看著阿莎小正太長大成人,沒有在觀影前或觀影后看過任何一篇影評的外行觀眾,我能也在這裡極大地表達一下我的失望么!
先把結論提上來:它簡化甚至忽略了太多值得告訴觀眾的事情,又大張旗鼓地告訴了太多被我這種正常智商的觀眾還沒看就能猜到的事情,soooooooooo predictable !

下面我想說一下自己和同伴不滿意+不理解的地方。
1、影片開始後的十分鐘我的OS可以概括為:哎?這個雀斑小正太怎麼之玩兒了下打飛機就被認為是最合適人選了?哦,好像和他哥哥有關……哎?他哥哥是幹嘛的來著?怎麼就掐開脖子了卧槽,小正太快跑!大boss來家訪了耶……小正太瞬間上飛船了呢!哦,原來剛才的一切都是在地球上發生的啊…………吧?
【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感覺這一段應該是小正太后來整個心理狀態的緣起和鋪墊,甚至是整個地球心理狀態的緣起和鋪墊,結果就被這麼活生生糊弄過去了……導致後來的整個影片我都沒有情緒上的代入感……】

2、後來的整個,整個訓練我都覺得匪夷所思……
【這一段可能會得罪很多人,但是我很慫啊,所以還是要在這裡聲明一下下:我一頁原著也沒看過,也許原著裡面關於這一段風生水起伏筆千里,但是人家真的只看過電影呀……】

我個人覺得,既然咱還沒有開始正式談論片尾關於種族人性選擇之類高端的話題,那麼這冗長的一段 「訓練小正太成為大boss」 的戲碼最起碼,最起碼要讓人感受到兩點:1、小正太真tm聰明!2、小正太的心理歷程過渡地真tm有道理。可是呀,這兩點我是絲毫也沒感受到啊怎麼辦?

首先,表現小正太聰明的地方,在我印象中,最重要的有這麼兩個:1、在那個有些莫名的真空球裡面利用「 把一個人包在裡面就可以安全運送到對面了耶 」 的重要技能傲視群雄。2、在那個還是有些莫名的心理遊戲里,利用「 我兩個選擇都不選,直接插對面那個怪蜀黍的眼睛」 的重要技能震驚了那兩個boss……這個情節發生的時候,我正壓低聲音向左面的同伴戲謔 「 他不會是要直接插怪物的眼睛了吧。」 與此同時,我右面的小女生也冷笑了一聲「 還真的插過去了。」 這種被我這種戰5 的渣渣都能直接預測到的情節,隨便演演就好了,結果在電影裡面被當成「 卧槽他真的是天才啊他可以成為艦長了!」 還有還有,影片最開始播的就是那個母艦一樣的艦被炸了,當時我想「 原來炸了母艦就行了啊。」 結果!一直到影片快結束了那個董存瑞一樣的英雄蜀黍出現後,小正太才在幾番誘導的情況下恍然大悟」 原來前輩你當時是炸了它的母艦! 哇!原來炸掉母艦就行了啊! …………………………我真是……………………

其次,小正太的心理歷程大概就是「 我雖然很聰明,但是會不會變成和哥哥那樣兇狠嗜血呢?」 這個歷程在電影中其實還挺濃墨重彩的,每次小正太打了人都會思考一下人生什麼的。但是我覺得這一段的bug就在於,雖然小正太每次都會自責和思考人生,但是電影完全就沒有說服我他到底是怎樣重拾信心重踏征途的啊!我印象里就是他圓圓臉的妹妹和他泛舟湖中央,然後一頓雞湯灌下他就重整雄風了!?也許,也許電影里三五句台詞確實提到了原因經過結果,但是!對於我這種普通觀眾,完全沒有get到啊!這種關鍵的情節是不是應該著重一下呢?一下呢?

再其次,小正太的夥伴們……都太沒有存在感了……最後被選進終極PK 模式里的小盆友幾乎都是小正太的老熟人,而且被譽為「 都有奇怪的才學,只有你安德才能讓他們發光發熱」 但是我既沒看出那些小夥伴們的「 神奇的才學」 都在哪裡,也沒有看出為什麼只有安德才能發掘出他們……

總之,整個電影對於沒看過原著,看完後也沒認真看影迷分析解構電影的人,比如說我和我的同伴,是非常匪夷所思經不起推敲的。


當年有本科幻世界,用一整期的篇幅刊登了這本【安德的遊戲】中譯版,而我是在四個小時以內看完的。

可能是當時年紀太小,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蕩氣迴腸的感覺,知道很多年以後,知道電影要上映的時候,又回憶了一下劇情,才發現自己可能錯過了一個最佳的感動期。

一本書的劇情,最起碼要拍個三部曲才能說的明白,這一部電影就囫圇吐棗地把故事說完了,節奏太快,感覺就像是一個星期之內發生的事情,演員的小臉都沒變。背景交代不詳,細節鋪墊不清楚,觀眾很難代入沉重的情緒。整部片子從頭到尾就變成了打怪,升級,放大,GG


光看電影.

蠻爛的.

小屁孩拯救世界, 然而背景交代不清, 情節混亂不堪, 心路歷程扭曲.

同年的一部&<拯救地球&>,雖然也是講小屁孩, 額這個略大一點, 並且怪物的設定也很垃圾, 但是至少情節流暢, 張弛有度.

安德的遊戲中穿插的莫名其妙的反洗和結局貌似想要揭露一個"宏大而又曲折"的背景故事. 然而不但沒有做到, 反而把整部電影搞得亂七八糟.

還不如索性像日本那種:怪物入侵, 小學生拯救世界. 至少中二得直白.

別跟我說什麼原著, 我看的就是電影, 這裡討論的也是電影, 拍不好怪我咯?


別的不說,去掉了彼得那邊的戲份是成功改編,書里那個靠論壇發帖灌水就千秋萬代一統地球的彼得大帝當年在我中二期的時候只留下了「卧槽科幻小說還能這麼扯」的印象……現在估計是「卧槽原來你還能再扯一點」……


小說真牛,電影真爛。

當年因為小說好看,之後又買了《安德的影子》,後面還入手了《死者代言人》。

電影剛上映跟妹子信誓旦旦說這原版小說多牛多屌原作者獲過多少獎,電影放印的時候我不斷的跟妹子解釋所哪邊哪邊少了一段關鍵劇情,從電影院出來我簡直一臉懵逼,這拍的什麼狗屁東西。

原著是個成長的故事,而電影變成了一個打怪的故事,安德的成長我是一點沒感覺出來,要麼就是太突兀,一點認同感都沒有。

我不認為有可能再從另一個角度拍一部《安德的影子》,因此電影本身就應該包含了《安德的遊戲》和《安德的影子》兩個部分才是完整的故事。但是電影里豆丁的成分太少,而原著里豆丁的部分其實更驚心動魄,安德的幾次決定性的轉變都是因為豆丁背後的運作。

有人成長為英雄,而也有人默默的成全著英雄,而最後所謂的英雄,其實是一場笑話,這才是原著完整的表達。而拍出來的電影,不過是讓你有個吃爆米花的理由而已。


剛看過,只是將故事講了,沒有原著中想傳遞的很多東西。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2013 年 NHK 晨間劇《海女》?
如何看待所有型號的小米手機不限量開放購買?
如何看待醫生拒絕給艾滋病人做手術?
如何評價 MIT 經濟學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 (Daron Acemo?lu)?

TAG:電影 | 科幻 | 科幻電影 | 安德的遊戲 | 如何看待/評價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