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比其他挫折,結束一段親密關係對人的影響似乎更加劇烈?

重要考試失利或是在工作中出了岔子都會讓人覺得低落,受挫,但是與戀人分手造成的低落與前兩者似乎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並且似乎也難以在短期內恢復。

這是否是個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
本題已收錄圓桌「關於愛情」,歡迎前往關注!


謝邀!


因為親密關係中,你和ta在情感上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至於ta的一部分已經嵌入了你的自我中。因此,結束親密關係初期ta在你生活中的抽離,會引起自我強烈的空虛、不適甚至分裂。從這個角度看,親密關係的結束,容易造成自我的創傷。


在之前的問題中我已經回答過,親密關係需要了解、關心、信奈、互動、信任和承諾,這意味著大家能彼此分享、彼此互動、相互依賴。這種親密融合的感覺,可以讓我們擺脫孤獨感。同樣在親密關係結束以後,我們又重新陷入深深的孤獨感。我們對過往關係的記憶,和現在形影相弔的狀態產生尖銳的衝突。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人愛,自己的生活沒有價值。這使得我們對自己產生深深的懷疑,自我的組成部分出現了分裂。更極端的,我們覺得自己與世界存在著隔離,這威脅到我們在世界上的存在價值。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電影《藍》中,朱麗葉的生活因為一場車禍天翻地覆,她生命中的親密關係全都蕩然無存了。從醫院出來,一切都變樣了,陌生困惑的人世間,失落無助的孤獨感,讓她的情緒低落受挫。她覺得希望和溫暖都隨之而去,被遺棄的絕望淹沒了生命的熱情,留下的是難以遏制的自我悲傷。記憶中熟悉親密的身影,反而讓他無法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原先親密溫暖的記憶都變成碎片,她想逃離過去卻被其死死纏繞。冰冷凍僵了熱情,孤獨取代了親密。朱麗葉禁錮在自己悲傷的藍色中,迷失在自己無助的荒原上。


這或許可以生動反映結束親密關係對自己的內心影響。我們會廢棄自己原先的記憶,我們會用更單一突出的視角看待世界。這讓我們的世界不那麼豐富多彩,讓我們的記憶也不生動真實。其實,正式這種單一的色彩,和迴避的態度,才會讓失去親密關係生活那麼冰冷難熬。就像《頭腦特工隊》裡面說的,It"s OK to be sad,但不意味著要讓悲傷成為你的主導顏色。你的記憶中還有有趣和迷人的東西,他們不應該被你甩到黑漆漆的深谷中。面對而不是逃離自己的過去,才能重新獲得愛和自由的能力。

如何度過結束親密關係的挫折。首先,要意識和接納自己情緒的感覺。親密關係的結束,對自己是一個成長危機,也是一個探索自己的寶貴機會,這也為自我的健全提供可能。因此,我們要從誠實面對自己開始,才能真正從挫折無助中解脫。其次,是醫治自己的恐懼。在關係的喪失中我們會有憤怒無助,但更深的可能是對親密關係的懷疑和恐懼。要解決恐懼就要先聚焦內心、放下成見,清理因焦慮恐懼而纏繞的情緒,騰出足夠的空間去尋求所需要的幫助。


其次,放下固守的成見,承擔改變的責任。放下成見,意味著改變固守的習慣觀念。這些觀念包括自己永遠是孤獨的,自己要高傲的固守孤獨,不相信任何可能的親密。確實,改變是挺難的,因為它意味著放棄思考和做事的舊方式,也意味著捨棄曾經的一部分自我。但是,改變也是必要的,它是一個失衡再平衡的過程,否則我們將永遠陷入孤獨無助、冷漠自憐的泥潭。在調整自我狀態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柔軟,學會謙遜,這讓我們能夠接納更多的可能,也擁有更多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去開始改變。


在為自己負責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擴大我們的視角,去發現更多的詮釋可能。我們也不再會被負面的記憶困擾,能夠以更加積極全新的態度主導生命。這也意味著我們斬斷了憂傷情緒和糟糕記憶的惡性循環,我們不在駐留在他人傷害與自我傷害的搖擺中。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寬容和超脫的態度,看待關係的困境和自我的迷惘,進而體驗到解脫產生的自由自在,也擁有更多的熱情去開創自己生活的新天地。


題主的這個問題,讓我直觀的想了另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我在我的社交生活中非常的順利,可是到親密關係中,就如此的暴躁難過。我真的不理解。」

之所以想起這個問題,是因為這兩個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因為在親密關係中,你所展現的特質,你所期待的對待,都不再是那個展現在外面的你,而是內心最為真實的你自己。你在用那個最為真實的你去愛、去體驗、去期待,因此,你對於所得到的、失去的、經歷的,體會都要更加的真實和強烈。


具體解釋一下,每個人都有兩部分的我,真我和假我,這是精神分析理論下客體關係理論中所提出來。「真我」指的是貼近內心部分的我,那個在成長關係中形成的我。這個我承載著我們內心最為真切的,對他人和對世界的期待和感受。比如說,我希望別人都以我為驕傲,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無條件的接納我,承擔我的不講道理,呵護我,包容等等。同時這部分的我,還包含著我們最為真實的自我特質。比如說我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很害怕面對失望、沮喪等負面情緒體驗。「假我」指的是我們依賴與社會互動,通過父母的要求和社會規則而成長出來的我。這部分的我承載著我們認為的什麼是好的那部分準則和自我期待。比如說我希望我是一個什麼事情都做到第一的人,我認為人只有做到有禮貌,不發怒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等等。


通常我們在社會交往時會使用的是假我的部分。因為真我部分所承載的那部分需求,也許不是那麼的容易被實現或者被他人所接受,我們會容易的將那個自己「把握更大」的一面展現出去。這既是一種適應策略,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是在親密關係中,情況卻有所不同。正如同每天勞累了一天後,我們都希望在家中能夠不用顧忌做真正的自己一樣。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將真我的部分越來越多的展現出來。也許不說,但是我們會把心裏面最為真實,最為深切的那部分源自於真我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半上。比如說我特別希望我的另一半能夠成為我在面對困難時候的支柱,我們特別希望當我們感到孤獨的時候另一半能夠用心讓我們感受到他在那裡陪伴著我們。這些願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把更加真實的我們呈現給另外一半。你們之間的感情也在這種真實的呈現中,不斷地加深增溫,從相知到相愛,最終走完一生。


正因如此,當一段感情結束時,你所體會到的痛苦也會更加的深切。因為一般的失敗也許受傷害的僅僅是假我的部分,而感情失敗,受到傷害的不僅有假我的部分,還有真我那種讓人無法應以癒合的部分。這一方面會讓我們因失去這部分能讓我安全、穩定的將「真我」所寄託其中的感情沮喪痛苦,另一方面更會讓我們對於未來能否繼續找到,讓我們感到安全、放心的親密關係來展現真我,寄託真我的需求而擔心害怕。這就好比我們好不容易為自己的「真我」構建了一個溫暖、穩定、安全的環境讓它出來透透氣。但是又一下子突然之間崩塌開來。這真的是一個比一般的失敗,或者其他挫折更令人沮喪的事情。


因此,如果你不幸經歷了一段失敗感情,千萬別過分要求自己像經歷其他失敗一樣迅速站起來。你在其中所承受的痛苦,和需要磨平的傷痛確實要比一般的失敗多很多。你不僅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悲傷,更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重構。多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得到足夠的照顧和空間,而不要太過急於讓自己站起來。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謝邀,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一個邏輯梗:

三個邏輯學家進到一家酒吧,酒保熱情地問:「你們三個各要一杯酒嗎?」
邏輯學家A回答:「我不知道。」
邏輯學家B回答:「我也不知道。」
邏輯學家C回答:「是的!」

其實也可以這麼說這個故事:
三個邏輯學家進到一家酒吧,酒保熱情地問:「你們三個各要一杯酒嗎?」
邏輯學家C回答:「我不知道。」
邏輯學家A回答:「我也不知道。」
邏輯學家B回答:「是的!」

當然還可以這麼說這個故事……好了我就不窮舉了。

我想說的是,我不知道題主在什麼時候覺得「相比其他挫折,結束一段親密關係對人的影響似乎更加劇烈」,可能對於現階段的你確是這樣的,但是後面還有什麼在等著我們,誰也不知道。只有在某個具體的階段,我們才能說有些東西比別的東西更重要。失去那個時候覺得重要的東西,創傷尤其劇烈。

三個邏輯學家,最後一個總能給出一個蓋棺定論,但是在我們的生活里,我們都不知道誰是最後一個。

作為一名家庭治療師,經常幫助各種處在不同年齡和狀況中的痴男怨女男男女女處理親密關係,有些是來挽救關係的,有些卻是來好聚好散的。隨著人的生命周期的推移,每個周期都會有那個階段重要的訴求,因而我們會覺得不同的挫折更加劇烈。

嬰兒時期獲得保護和照顧很重要,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照顧不好會影響整個身心發育;
幼兒時期與家人的互動很重要,通過這個獲得最基本的人際依戀模式;
兒童時期學會探索和自律很重要,這影響著一個人能否正常離家獨立;
青春期的朋輩關係很重要,校園欺凌變得尤其影響一個人的自尊
成年早起親密關係很重要,這個時候失戀就很痛苦了,「剩女」「單身狗」這個詞語也變的特別鬧心
青年時候個人事業發展很重要,碌碌無為可能是最大的擔憂
中年時候的能找到傳承的對象很重要,這時候失獨比喪偶的打擊一般顯得更大
老年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很重要,很害怕自己已經沒有用,怕被拋棄

而且這些「重要」都是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只是順利的時候我們不覺得它強烈;
反過來說,如果題主覺得親密關係的破裂讓你如此受挫,
你的心理狀態有可能在告訴你:「那是你未完成的挑戰哦。」
你正在學習怎樣處理親密關係,摔跤在所難免,如果摔的多了,還沒弄明白,不妨試試求助吧。

祝好


謝邀。我們人這種社會動物,天生尋求他人建立關係,甚至有些心理學理論流派,如客體關係流派會認為,建立和維繫關係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人類的早年非常弱小,如果不能與他人建立關係,便不能存活。那些早年在關係上出現問題的人,可能會在成年後出現嚴重的社會適應問題,或者心理困擾。

人很難獨自存活,必須在關係上依賴或者依靠他人,即使是魯濱遜流落到孤島上,他的許多生存技能也是從他人處學來的。這是從實際的角度來說。另外一方面,人際關係提供我們必須的情感回應、認同、關心、陪伴。有這樣一些養分,我們才能身心健康的生活。我想起日本動漫《火影忍者》里講到的情感「羈絆」。許多裡面的動漫人物,比如白、君麻呂等,會為了保護認可自己的重要他人,維繫重要的關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這種極致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人是多麼渴望重要關係的一種存在。

而在種種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在小時候體現在和父母的關係當中,而在長大成人後會轉移到其他重要成年人的身上。早年的親密關係是我們生存和成長必需品,沒有這樣的關係,人就無法生存下去,會面臨死亡的威脅。

而長大成人後,親密關係為我們的生存提供多種養料,有實際物質、事務上的支持,也提供情感的陪伴,精神上的支持。親密關係中,兩個人日益了解,日益接近,兩個人的生活和自我逐漸有越來越多的重疊。雖然長大成人後,我們不再是無助的孩童,可以獨立自主的生存,但親密關係的結束,仍然殘存著幼時關係斷裂的心理威脅。例如有心理學研究發現,親密關係是最能夠緩衝人的死亡焦慮的因素。當關係不幸斷裂時,或瀕臨解體時,許多人會體會到一種類似死去的感受,或者陷入焦慮抑鬱當中,雖然嚴重程度會存在差異。這種精神上失去重要他人的痛苦,確實是一般的事務性的挫折無法比擬的。

也許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失去關係的痛苦體驗正是一種重要信號,提醒我們要努力維繫關係,這有助於後代的生存和繁衍。那些失去親密關係而不會感到心痛的個體,也就不會努力維繫關係,為後代創造穩定的成長環境,也許早就在進化中被淘汰掉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認為並非都是這樣。在特定條件下會有例外。下面詳述。

在親密關係中,一般情況,我們和對方的自我界限是相互滲透的。我們常常會把對方當做自我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陷入一段深深的戀情中時,彷彿對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對方的喜怒哀樂、一顰一笑都會引起自己的情緒,對方被他人傷害、侵犯或惹怒了等等,自己會憤怒,就像自己被傷害、侵犯了一樣。

米紐欽(Minuchin)的結構派家庭治療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界限」,在家庭中的「界限」就類似於細胞膜,它存在於每個個體之間,調節著家庭中每個人之間的親密度。我們知道人體的細胞膜有一個功能叫做選擇性通透,即細胞膜要保持適當的厚度和通透性,才能保證細胞能夠和外界有一定的物質交換的同時,細胞獨立、不受外界侵害。換句話說,就是家庭中的成員之間的親密感要適度,即不過分親密,又不過分疏遠,才是最健康的。

基於此,米紐欽(Minuchin)認為,這種成員之間的「界限」的功能是否良好,是在於界限的品質和滲透性。因此,他提出了三種不同的「界限」:

  • 僵化的界限(疏離):界限的厚度太大、通透性很低。這個細胞膜隔離了所有分子的進出,以至於成員之間的溝通不通暢,互相沒有內心的交換,因而關係比較疏離。
  • 清晰的界限(正常):界限厚度適中、有適度的通透性。細胞膜允許部分分子進出,但同時也隔離一部分,從而保證細胞內部的穩定性。成員之間有內心的交換,溝通是順利流暢的,關係比較親密;同時成員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有完整和穩定的自我。
  • 模糊的界限(纏結):界限厚度太小、通透性過於強。細胞膜的選擇性通透性失去了它選擇的功能,任何外界的分子都可以隨意進出,細胞內部的穩定性就難以保持。在家庭中就表現為成員之間過於纏結,不分你我,個體失去了自我的獨立性,無法建立完整和穩定的自我。而如果這種傾向十分強烈的個體、並且這種自我界限喪失的狀況擴展到家庭之外,我們在臨床上有一個概念可以定義這類人,叫做邊緣型人格障礙。

所以,我們看到:

1. 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成員之間是僵化的界限,互相之間親密感缺失,我們會很缺乏這種親密的體驗,有可能會使得我們在成年之後建立成人的依戀關係的時候容易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延續成長中的親密關係模式,也就是在親密關係中繼續缺乏親密感,而建立強大厚重的牆來保護自我的界限。另一種是因缺乏而過度地補償,在成年之後離開了原生家庭的環境,那麼在建立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時過分的投入自我,和戀人之間過於纏結而界限模糊。

2. 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成員之間是模糊的界限,互相之間過於纏結,在我們成長之後會缺乏穩定強大的自我,因而在建立成人間的親密關係時會延續纏結的親密關係,依然沒有界限,因為個體穩定的自我就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

3. 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成員之間是清晰的界限,互相之間既有親密,又保持穩定自我。那麼這樣成長起來的個體往往也容易建立起清晰界限的成人親密關係。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僵化界限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個體,成年後延續了僵化界限的親密關係模式時,就不會出現「親密關係的喪失會比其他挫折影響更大」。因為他們自我堅固穩定,失去一個自我之外的戀人,就像失去自我之外的任何一個東西一樣,不那麼重要。現實中也是存在這樣的一群人的,他們往往會補償性地把其他事物納入自我,而把親密關係排除在自我之外,例如為事業獻身的工作狂,為理想奮鬥的理想主義者等等。

而在僵化界限家庭成長的第二種可能性與在模糊界限成長的個體,成年後出現了纏結的親密關係模式,這種情況會出現非常典型的「親密關係的喪失比其他挫折影響更大」。因為他們的自我已經包含了他和戀人雙方,二者已經完全聯結在一起了,當結束這段親密關係的時候,就會像是從他身上割去一半身體一樣,他的靈魂都被掏走一半了,這種喪失是比任何挫折和失去都嚴重得多的。很多因失戀而自我毀滅、甚至自殺的人,都是在親密關係中過於纏結的情況。

很多失戀而求助心理幫助的來訪者往往會說:失去他,我感覺我的內心被掏空了,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了。
他們的潛台詞是:沒有他,我的自我是不完整的,我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清晰的自我概念,我從來不知道對於我自己做什麼是有意義的,跟他在一起補償了我一個人的空虛和無意義感。現在他走了,一切又變得絕望了。

其實,當我們有清晰界限的時候,我們依然會覺得「親密關係的喪失比其他挫折影響更大」。因為,我們依然有一部分自我是投入到雙方建立的親密感中去了,只是這種情況,我們不會歇斯底里。我們依然有穩定和完整的自我在,我們可能會用我們其他的部分去填補那內心失去的部分。這個時候我們會加大做一些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的比重,有些人是投入到工作中去了,有些人是投入到和朋友傾訴、發泄和吃喝玩樂去了,等等。

謝邀。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 當我生病的時候,奶奶會給我煮很暖的粥,然後用一種草來回擦我的背,而我只要負責睡,就好了。
  • 當我考試考砸的時候,媽媽會裝作很生氣的樣給我分析原因,碰巧爸爸總是會帶我去買件好看的衣服,而我只要負責失落,就好了。

  • 當我人際關係到冰點的時候,我最好的朋友總是會出現,然後帶我去通宵,帶我去喝酒,而我不用再去無條件附和,想說的髒話也可以肆無忌憚,甚至有時候,我一句話不說也不會尷尬,靜靜的呆著就好了。
  • 當我窮到沒錢約會的時候,女朋友總會找各種理由請我吃飯,唱歌,不捨得花我一分錢,還要很小心很小心的維護我的自尊心,而我只要陪在她身邊,就好了。
  • 當我一個人回老家的時候,會有很多小時候的朋友來找我,我們一起打牌,喝酒,從院子里摘菜自己炒,怕我一個人在山上晚上會害怕,會有個人陪我,而我只需要負責笑,就好了。
  • 當我異想天開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時候,我總能輕而易舉找到知音,然後最後賺不到錢,可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只需要一起吵吵鬧鬧,今天去這家明天去那家,那時候我只需要負責安慰,然後繼續開心的像個二貨,就好了。

因為這樣,我才敢一個人去各種地方,才敢去做各種要臉不要臉的事,去做各種嘗試,不怕努力得不到回報,不怕失敗後會一無所有。
因為我很感激,我所想要的,除了金錢財富,其它的我都有了,或許,讓時間停住或是延續,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因為愛情,親情,友情,我很久以來,最怕的永遠不是挫折。
我怕的只是失去,失去了這些,我將難以面對這個世界,難以。

倘若擁有,便好似有了軟肋,也有了鎧甲。 如果失去,那便是奪我鎧甲,攻我軟肋,安能偷生?


從腦科學的角度回答一下。

親密關係中,人們會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欣喜、歡快、愉悅、忘乎所以等等。這是由於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大腦中產生了多巴胺、內啡肽等讓人愉悅的神經遞質。簡單的理解就是讓人愉快的物質。

這種愉快的強度要遠遠大於美食、美景、娛樂、朋友帶給你快樂等等。所以當這段關係結束的時候,讓你極度快樂的源泉消失了,人的大腦產生了強烈的戒斷反應——痛苦、抑鬱、不安、抓狂等等負面情緒。

這種強烈的戒斷反應,和戒毒是類似的(當然,強度遠遠比不上戒毒的痛苦和吸毒的快樂)。

當我在戒毒所給戒毒人員講吸毒的原理和戒毒的戒斷反應,大腦的感受時。他們笑嘻嘻地對我說,w老師呀,你講的道理挺對的,可是你不親自試一試根本不知道我們的親身感受呀(?? . ??)

我笑著想,吸毒感受下就算了,光是失戀的痛苦就把我折磨地死去活來了(?_?)詳情請見——怎樣快速走出失戀? - 匿名用戶的回答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理學心理劇旅程 - 知乎專欄
生產高質量文章~


應試為了什麼?
工作為了什麼?

如果「目的」存在順序指向,那我想應該是:
應試,為了檢驗能力,方便工作;
工作,為了實現價值,賺更多錢;
最後用賺來的錢交換,得來賴以生存的「雞鴨」

考試的目的直接或間接地指向工作;
工作的目的又直接或間接地指向賺錢;
賺錢的目的則指向生活這個大系統。

生活離不開吃喝拉撒、喘氣兒、睡覺和性。 而性是最特別的生理需要,它需要你我互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進入你的身心,你讓我進入你的身心,反之亦然。在性性吸引中,你我有了感情。

考試失利時,你可以向另一半訴說;
工作失敗時,你可以向另一半訴說;
感情失意時,你又能想到誰呢?

如果考試從你的生活抽離,你可能只是把輔導書、練習冊打包直送廢品收購站;
如果工作從你的生活抽離,你可能只是為經濟來源擔憂;或是鬆了一口氣,他媽的,老子明天不上班;
如果感情從你的生活抽離,而你不悲不喜,那麼恭喜你立地成佛。

考試、工作所帶來的優越感、滿足感,都沒有感情兌現的快感來得直接、來得本真。


這是因為和你建立起親密關係的人,已經被你納入「自我」之中,也就是說,他們是你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對於親密的人我們更無法容忍其缺點,因為他們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使得他們的言行對我們的干擾比之他人更大。

而和這些人的親密關係結束,意味著我們要撕裂一部分的「自己」,將之從「自我人格」中隔離,這引起的痛苦自然不是外界的挫折所能相比的。

一點個人見解,聊供參考。

這個觀點最早記得是在天涯的一個帖子里看到的,嚴格來說不能算「個人見解」,應該說是剽竊別人的,只是忘了原出處和作者,無法貼原帖鏈接了。


大概是因為,他離開的時候,把他的一部分留在了你這裡,把你的一部分帶去了他那裡。
從此你不再是完整的你自己,也不再完整的擁有他。
剩下的你和剩下的他,成了一輩子也拼不好的拼圖。


如果一件事情能夠給你帶來極致的快樂,那失去的時候就要承受比之更甚的痛苦。
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這些事情的快樂程度比得上突然發現暗戀了很久的那個人原來也喜歡著你么?

往深了說。為什麼發現你喜歡的人恰好也喜歡著你然後你們在一起開始沒羞沒臊的生活是一件可以讓人感受到極度快樂的事情?因為親密關係讓我們彷彿回到了母親的子宮裡,那種安全感,被愛被呵護的感覺(其實很多都是假象),在離開了母體很多年後突然又再次感覺到,你的種種恐懼和不安都被很好的撫慰了。你以為是戀人撫慰了你,但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你自己的想像撫慰了你,但戀人讓你的想像有了一個具體的投射,你的想像變得合理了。失戀就是失去了這個投射的對象,你無法繼續合理的撫慰自己了,又回到了充滿恐懼和不安的狀態,重要的是,你前一陣子還很安全,突然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靠,這比從來沒有過更讓人難以忍受。

第二個原因是,你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健身練出滿意的身材,這些都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的,無非是受限於能力得到的多少不同吧了。但是親密關係呢?也許無論你如何美麗聰慧優秀出眾,你看上的那個人就是不鳥你。你滿身的能量卻不知該如何用力,這種不可控的感覺是身而為人最大的恐懼。從這份恐懼出發我們做了種種努力,無非是為了在這個世上多一點掌控感。我知道辭了職我憑自己的能力還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我知道就算失敗了我還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但是親密關係呢?我再努力也不保證我喜歡的人就絕對會喜歡我,我們只能學會放棄,然後學著自己來安撫自己。

建議大家看看內在的探索那本書里的坑洞理論。你本身的坑洞越大,被ta填補上的時候就越快樂,ta離開時你就越痛苦。


「抑鬱是愛的副產品」


自從回答後,陸續都有人給我這個知乎小透明點贊,說明每天都有人再經歷著故事,每天都有人再尋找愛的出口。可是我知道,感情的事情看再多回答都沒用,看再多理論也無法真正幫助你,能幫你的,只有自己和時間。經歷的時候不信,覺得就這樣好不了了。可是作為過來人,再回頭看,就會覺得沒什麼過不去的。願大家早點調整好,迎接全新的自己。只有不依賴任何人的獨立人格,才能更好的擁有幸福,也能更好的面對失去和離別。大家加油!
—————————————------
原答案:

因為失戀,看似失去的是一個人,其實失去的是自我的一部分。
失戀後直接的,最快的反應是:我做錯了什麼,他/要離開我?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他/她才離開我?失戀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對自我的否定。
失戀治癒的過程就是自我否定-重新認知自我-重塑自我。
相當於將過往的自己毀滅,然後重生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將自己的心挖掉一部分,然後再自己補上去,並且這個過程只能依靠自己完成,沒有教材,沒有指導。唯有靠自己摸爬滾打,對酒當歌的夜,四下無人的街都要獨自走過,才能完成。
這痛苦的滋味,每一步,每一點,都需要自己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獨自品嘗,當然會感受的更深。但是走過去後,說不定會重生的更加動人。


遇到一個洞,就堵上,每天都在堵洞,有時候拆東洞堵西洞,房子是填滿安全感的洞,鈔票是填滿自尊的洞,學歷是填滿智慧的洞,我們追求著圓滿,追求著充實,恨不得隨時會溢出來流到每個人腳下,去證明我比每個人都擁有的多,都幸福。

心痛不是一種文學的比喻手法,那是一種真實的生理體驗,它真的會和摔傷撞傷一樣的疼,戀愛就像兩個人相互填滿了對方內心的空洞,他們如此緊密的在一起,呆了那麼長,那麼久,久到你會把這些被填滿的部分認為是自己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如此美麗,就像是兩個靈魂共用一個身體,但是人終歸是人,人的內心的洞是填不滿的,總會有一天,因為對方再也沒法填滿而去互相吞食著對方,讓自己更圓滿,更富足。結果終究會兩敗俱傷的分開或者其中一個被吞食消亡,但結果也是一樣,沒有人會要一個已經消亡的人。

分離,不得不分離的痛苦會超越那種美麗數倍,這種真切的撕裂感就好像要扯掉一個已經長在身上的器官一樣,身不由己的感覺讓你不住的責備自己和埋怨對方,但其中真的存在對與錯嗎?

靈魂只能獨行,兩個人格獨立的人永遠無法永遠一致,互相的去找折中的方向互相的忍讓寬容,不知不覺會很遠,但是當方向不同,意見相左,就會拿走填滿在空洞里的認同 理解 愛一切,相互離去,巨大的空虛和痛苦感讓人覺得"失去了一切""沒有生的活的意義"為了保持這份平衡,大部分人找到兩種方法......跟著別人走,按照別人認同的方式去改造自己,或者,找一個一模一樣的人來填充進來。

而其實這兩種選擇的結果。都是和剛剛相同的,並且周而復始的。

都以為大家喜歡和離不開你,其實是你離不開大家的喜愛
都以為對方愛你而離不開你,其實是你離不開這種被愛的感覺。

時而拚命,時而頹廢,我想去努力,去證明自己,去告訴所有瞧不起我的人,我並不是你們看到的樣子,我其實是一個更好的人,但是慢慢發現再怎樣努力依舊是得不到認同與被愛,這時,內心的空洞,被恐懼和無助填充著,我漸漸發現,人們終其一生去尋找的認同感,其實就是毀了自己的元兇。

我好像得抑鬱症了,我每天只睡三個小時,每天都做噩夢,每天都莫名其妙的恐懼,每天都好難熬,連續兩個月後,形如枯槁,真的好累,活著好累,想結束自己。
我跟我媽媽說我好像抑鬱症了,她跟我說"一個人在北京這麼大的城市,沒有親戚,你這種性格也交不到什麼朋友,覺得壓力大,覺得很無助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你就是太孤了,怪媽對你關心不夠,多買點好吃的,錢不夠媽給你郵,肯定不是抑鬱症。"
聽完,眼淚就下來了,我不想哭,我不想帶雨梨花的成為 文藝賤男 但是流過之後,真的開心多了,我感到了被理解和被關心,心裡的洞就被添上了一點。

哀傷是很無能的,但是哀傷其實也是一種願望的終結,遺憾的解脫,有時候不得不去學會哀傷,放自己去哀傷,放自己一條生路。

每個人存在的意義都是相同的,僅僅是宇宙中能量循環的一個小小的載體,存在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會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但是每個人依舊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是有著其他物質所不存在的東西,靈魂。

我們可以自由支配它的,可以選擇讓它去變得純潔和自由,而不在乎是不是被看做是迂腐,無能,孤傲或裝逼。因為衡量這些的度量衡永遠是隨機出現的,今天爭先恐後的事明天也許就成為退避三舍的事,你就是你,不需要成為任何人。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去世了,不知他會不會像雷梅戴絲那樣,說一句:"我從沒感覺過這麼好過了"就像大天使加百利那樣燦爛的飛升而去,我期望他能安息,雖然這本書基本沒怎麼看懂,但是有句話我一直記得:

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得,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過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


…………………………


這是我兩年前結束一段很刻骨銘心的愛情後寫下來的,是分析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吧,現在的想法跟那時候不太一樣了,但是現在也寫不出那種感受了,可能是因為沒有喜歡一個人的能力了吧。

-end-


錢 勢力 權力 事業
沒了就沒了
再有 也和過去的沒有多大區別

但是人和人不一樣
就是同一個人
不同時期也不一樣

那些物質又怎麼可以和情感比呢


因為愛情讓人腦子裡面分泌出許多快樂物質,會上癮具有某種毒品的性質

失戀就好像突然強制戒毒一樣令人情緒低落,很難恢復


戀愛中你傾注了太多情感,把自己最柔弱的內心開放了,受傷會格外重


因為一段親密的關係是可以佔據生活的角角落落的,這是一種狀態,而高考等只是一件事情。


最涼莫過人心,真心付出過怎麼可能捨得。


一個人的幸福感就是由客觀和主觀共同決定的,大致可以抽象成幸福感=客觀現實基數*幸福感知乘數。愛情就是最強大的一項影響我們自身幸福感的因素。快樂是心理獎勵機制,痛苦是心理懲罰機制。親密關係本質上是關係到繁衍問題的,所以身體直接賦予了它最猛的權重,讓人歡喜讓人憂。過同樣的生活,做同樣的事,有了愛情的投射一切都加倍的美好。相反,失去愛情的人就覺得人生無限的寂寞,就算擁有全世界,沒有你我依然不快樂。
不管心理學怎麼用多巴胺一堆化學分泌物來解釋快樂,幸福感就是這麼一件極其主觀的事。越發覺得愛情就是世上最大的奢侈品,千金難買我樂意。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大家勇敢愛了勇敢分吧!


推薦閱讀: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需要做哪些心理干預?
癮的定義是什麼?不想戒掉的能叫「癮」么?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日常心理分析 | 愛情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