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會枯竭嗎?為什麼幾十年前預測現在會枯竭,但是還有很多石油可采?

石油枯竭是不是騙局?


看到 @南希亞 的答案排@野合菌前面那麼多,我只能想到House of Cards裡面說的一句話:

the public opinion doesn"t have a law degree (law, finance, economics, engineering...whatever)

野合同學的論點不是每一點都完全正確,但至少是在用數據說話用行業事實說話來分析問題,南同學這篇裡面以偏蓋全,用popular economics的觀點一棒子掃倒了全球那麼多經濟學家和實業家工程師,我這種金融二道販子都看不過去了。。。

你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是因為世界上多少優秀的政治家和學者,幾十萬上百萬能源行業的工程師和實業工人天天在努力工作,保證加油站泵里有油,打開電燈房間被照亮,寒冷時候能夠供暖,出行時候有完備的交通系統,還要保證減少碳排放避免全球性災難。你看一本暢銷經濟科普讀物,查點百度資料亂用一氣,大筆一揮就把問題解決了?紙上談兵也得有點限度。

既然你覺得這個問題是個屁,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我就在我本來答案下面給你講點知識。
-------------------------------------------------------------------------------------------------------------------------------------------------
石油枯竭是個偽命題,正確的問題是peak oil
米國教授Hubbert在50年代提出的peak oil theory是所有關於石油枯竭的話題的起始,老人家通過歷史數據和統計演算法成功預測了美國本土石油在70-80年代產量冒頂,之後進入產量下滑。推到全球老人家預測大概2000年全球石油產出到達頂峰,之後走上痛苦的下坡曲線,2050年以後成為長尾巴。

這個理論的大批粉之後一直在繼續宣揚和完善這個理論,過幾年就會更新一次預測,實際情況是忽略一些年份小波動,世界石油儲量和產量過去30年都在增長。當然不能說Hubbert錯了,只能說技術進步和一個行業人的勘探生產努力讓人類仍在爬這個鐘型曲線的上坡,各家預測也都把peak oil推到了幾十年以後。

為什麼油好像越采越多?
引入幾個概念先:

儲量(reserve) / 資源量(resources) / OOIP (Original-Oil-In-Place):地里有多少油,這些都是地質模型計算出來,結合各國證券監管和行業慣例制定的分類(別問我地質模型怎麼回事兒知乎那麼多工程師大牛呢)。簡單來講,一個油田底下有的油不可能全采出來(同理不懂),100桶OOIP,有開採潛力的resource可能有40bbl,能計作reserve的可能只有20bbl,能計作美國SEC承認的1P Reserve可能只有10bbl。
產量(production):簡單,bbl/d
R/P ratio:reserve to production ratio,小明家油田有儲量100桶,去年生產了10桶,按去年產量他家R/P ratio = 10,也就是粗略計算還能采10年。

上游石油行業就是找油,採油,賣油,再找,再采。。。現在全球的R/P ratio大概是50幾年,就是說如果現在所有公司都不勘探了,只採已發現的,且全球需求量不變,全球的油大概還能用50年。過去30年的情況就是每年都能找到比采出更多的油,通過技術進步(遠洋開採,重油,頁岩等等)把以前找不到采不出的地方翻出來,又通過技術進步促進已知儲量的提取效率,從OOIP里采出更多油。

所以沒啥可擔心的洗洗睡吧?
錯,值得擔心的問題是邊際成本的激增。

石油產業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把樹上掛下來最低的果子都摘了,現在只能不斷增加梯子的長度。中東為什麼這麼富,不單因為儲量大,更重要的是極端易於開採,單位成本甚至低到每桶個位數美元。中東最大的巨無霸油田大多在60-70年代開始開採,到現在已經開始進入中老年。傳統油田衰竭是事實和大趨勢,包括中東,包括英國北海,包括天朝。近些年全球石油巨頭都在努力的發展深海、頁岩、重油,甚至開始勘探極地,都是因為好挖的油在快速枯竭。新型油田邊際成本$80-120/bbl,知道為什麼國際油價在這個水平晃了這麼多年了吧。

國際石油巨頭們現有儲量確實可觀,但每年的產出里便宜的油越來越少,成本高的油越來越多,新型地質條件的勘探是非常昂貴的遊戲,新型油田的開採建設是周期長投資巨大的差事,加上這些公司的股東多年習慣的高額股息,和油價波動影響新項目的投資決策,大石油巨頭過去10年光維持產量就已經身心俱疲了,提高產量是越來越昂貴和越來越遙遠的目標。

從全球維度來說,勘探努力+技術進步在和需求增長/老油田枯竭賽跑,peak oil確實還沒來到,但真的是越來越近了。

石油是剛需阿剛需
說「我們用新能源就好了」和「石油沒了找個別的油用不就得了」的同學們:全球原油需求大概2/3是運輸,運輸中大概2/3是世界各地的人們每天開車坐車上班。這不是剛需什麼是?地球人民每天醒來上班,一年要用掉4個沙特的產量,除非人類一夜長翅膀會飛,短期到中期石油是必須的。

另一點是世界工業的布局和基礎架構,從煤為主燃料到石油製品為主燃料,人類大概用了70-100年。世界上所有的煉油廠,輸油管道,加油站,內燃發動機,汽車行業,一夜之間換一種基礎資源是不現實的。即使明天小明發明了無污染永動燃料,推廣到代替現有的工業系統也是一代人以上的工程。

天朝的石油需求增長是所有能源經濟學家都愛談的話題,本土產量有限且快速衰竭是促使三大油不斷在海外大手筆收購的唯一動因,這是朝廷的國家戰略選擇。中海油 $15bn收購加拿大Nexen,夠大手筆了吧,Nexen的產量如果全進口到中國(which won"t happen),不到全年需求的0.5%。(戰略選擇不是唯一可選項,取決於對未來國際形勢的估計,比如二戰美國斷了日本的油讓戰爭機器直接熄火,但戰後這麼多年日本靠進口也沒影響本國經濟,不展開了頭疼)。

雜七雜八
深海勘探有多貴?最先進的深海平台一天租用費大概$800k,勘探一口井6個月起根據地質情況各異,知道的某個南美洲井延期了幾個月,總花費 $200m+,乾的,一分錢回報都沒有。這種井每年全球會挖幾百,雖然現在地層掃描技術先進如阿凡達,也基本是買彩票的幹活。

野合同學那個新發現儲量的圖2000年左右那有個大柱子是Kashagan,哈薩克人民曾經歡欣鼓舞的發現,淺海巨型油田。我至今記憶猶新那個巨大的總讓我覺得自己輸錯單位的財務模型。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世界上現行最大的人類工程項目,世界石油巨頭基本都有一股,哈國政府千不該萬不該把operatorship給了義大利人(ENI),最早預計的2005開始產油,前幾天說大概還需要再兩年。。。現在的operator是Shell和Exxon,中石油也入了股的。

最近行業討論最多的就是北美的頁岩革命,很多評論家預測美國和加拿大會成為下一個中東,美國這幫傻呵呵的貨在地理和自然資源上運氣不是一般的好啊。。。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是,如果到那一天美國不需要中東石油了,也就不需要中東駐軍和那麼多航空母艦編隊了,中東的治安空白誰來填補?天朝印度日本這些現在占著美國軍事力量的和平紅利玩命進口中東油的貨們,誰打算造幾個航母編隊維持一下國際秩序去?
-------------------------------------------------------------------------------------------------------------------------------------------------
下面開始以我有限的知識反駁一下南同學的諸多荒唐論點論據,時間有限不會每一點都列出來,只把最刺眼的幾個列出來。很多東西只要大家google下或者在wiki都可以找到。

"羅素認為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成就最終會毀滅英國"
連Bertrand Russell都黑,下面是羅素對工業革命的評價,來自&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it is now possible, owing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ts byproducts, to create a world where everybody shall have a reasonable chance of happiness."
"得益於工業革命和它的副產品,在歷史上(人類)第一次有可能創造一個每個人都有合理的機會獲得幸福的世界"
煩請引一下另一句的原出處。

「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基於幾十年前的知識作出的預測怎麼可能正確「
Club of Rome發佈於1972年的&可以說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開山祖師,它的主旨不是說世界資源「馬上就要完蛋了」,而是用科學模型推算,根據已知的人口增長率和地球自然資源限度,指導人類儘快思考自身行為和發展模式,形成全球的可持續性發展,避免人口資源壓力造成的大規模工業化滑坡和國家解體。原書預言的「維持現狀」情景世界出現資源危機的時間是21世紀中葉到後半葉。很不幸他們不是扯淡,2004-2011年的多篇研究證實過去30年世界發展的工業產量,糧食產量和污染都和原本預測高度吻合,人類確實在沿著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前進。
這本書影響了一代政治家和國際社會,聯合國的諸多可持續發展政策勻來源於此。當時羅馬俱樂部的成員都是享有盛譽的學者科學家,已逝者安息。現在這個俱樂部的一些有名氣的成員羅列如下:
阿爾戈爾,安南,大衛洛克菲勒,柯林頓,比爾蓋茨,吉米卡特,索羅斯,布萊爾,基辛格等等。

中東對美國石油禁運
正確的說法是70年代能源危機。首先這和全球石油枯竭根本是兩個概念,只是部分中東國家對美國禁運,世界石油供應在全球層面上離」枯竭「還差得遠。
即使這樣影響也是巨大的,直接導致了1973-75的美國經濟蕭條期,全美GDP萎縮3.2%,高通脹高失業率的蕭條給美國人的生活帶來巨大打擊,國債利息達到兩位數,失業率在歷史上只低於08年的金融危機。同時美國經濟衰退造成世界性的經濟波動,如英國GDP衰減3.9%。

「之後美國的石油消耗大大減少」
80年代石油危機中美國最低的石油消耗是一天1.5億桶,1995年是1.8,2005年是2.1,金融危機後現在穩定在1.9左右。
石油危機對人類社會世界格局沒影響?那美國大隊長過去50年在中東的軍事布局,兩場伊拉克戰爭,世界最大的航母編隊,和與自己民主精神差距那麼大的邪惡沙特結盟,都是玩呢?

朝鮮
如果你認為朝鮮是幸福的理想社會,我沒什麼可辯駁的。

石油發電?
笑死了我了。。。石油不能用來發電,石油經提煉和石油化工後生產出塑料、瀝青、汽油、柴油、航空燃油、潤滑油等等產品,燃油發電只是電力系統里比例極小的一種調峰技術。

石油和煤一貴馬上轉風能/新能源
關於新能源現有技術為何暫時難堪大用我在另兩處答過
清潔能源市場是怎樣冷卻下來的?
風/太陽/核/水/地熱/生物/潮汐能在我國民用發展前景排序及優劣對比?能源裝置未來的趨勢是巨型化+微型化嗎?
簡單來說你把全國插滿風電機也不能解決一小部分電力需求。風能太陽能是間歇性資源,不是隨用隨有你知道么?

煤滾出英國/歐洲,國內煤價便宜所以沒有能源問題
英國今天一天煤電提供了全國35%的供電需求,德國關停了核電站能頂上來的不是新能源而是褐煤發電。煤是歐洲現在單位成本最低的電力來源,能佔到全歐發電1/3強,算上東歐這個比例更高。
歐洲的煤電確實在退出歷史舞台,預計在2023年會基本關停,但注意這是歐盟領先於世界的排放監管標準硬性規定下線的,從經濟角度來說不是一個合理的決策,但固執的歐洲人希望把可持續發展放在政策中佔一席之地,通過今天的努力保證後代的環境。
你知道為什麼國內煤價便宜么?因為世界煤價便宜。為什麼世界煤價便宜?因為美國發電中煤的比例近年銳減,多餘產能分攤到世界市場所致。為什麼美國用的煤少了?頁岩氣革命,頁岩中產出的天然氣價格更低,碳排放也更低,美國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和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行業因為頁岩革命將享有未來十幾二十年對歐洲和亞洲的成本優勢。

運輸啊,儲存啊這些問題,都已經被技術解決了:直流輸電與壓縮空氣儲能
空氣儲能是科幻么?工業規模的電力儲存是世界性課題,現有和目前在發展的技術沒有可能在工業級規模上經濟地儲存電力的可能。別把一個兩個實驗性技術和全球龐大的產業現狀劃等號。
你以為電網建特高壓全國聯網是打個響指的事兒?樂高積木么?

無知才是真正的威脅
Right back at you

工作繁重打字不易,謝謝點贊的大家,希望對你們有一點幫助。能源是一個複雜而偉大的行業,實業者們一路加油,我們多多努力為你們融資,讓燈一直亮著吧。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Martin Luther King, Jr.


專業問題,最好還是交給專業人士來討論。
油氣問題跟能源有關嗎?看起來有關,其實沒什麼關係。

前面幾位偏題到火星去了,應該回到問題本身看看:
石油會枯竭嗎?為什麼幾十年前預測現在會枯竭,但是還有很多石油可采?石油枯竭是騙局嗎?

1.油氣會不會枯竭?
從油氣資源作為自然界中碳循環的一部分的角度,永不會枯竭,哪怕明天開始地球生命全部滅絕也不會枯竭——只有連內核都冷成火星那樣的時候我們才需要嚴肅考慮這個話題。

2.從人類還能不能開採出更多油氣的角度,會不會枯竭?
會,但這個時間長到很難預估。

3.為什麼幾十年前預測現在會枯竭,但是還有很多石油可采?
勘探技術的發展,石油地質理論的突破,直接後果就是擴大人們對油氣認識的外延。縱觀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油氣開採格局,勘探領域其實一直是在逐漸擴大的:

【以下內容給地質狗和油鬼子準備】從最早最簡單的背斜儲油,到後來的地層/岩性油氣圈閉,繼續發展到深水濁流沉積、非沉積岩儲層,進一步擴展到現在的頁岩氣,下一步還將繼續擴大到頁岩油。這裡還沒算上天然氣水合物。從常規到非常規,從構造到地層再到岩性,從大型富油氣構造到小型含油氣甜區;從一次生排烴到幕式生排烴,從針對常規油氣的生油窗理論到現在針對非常規的連續排烴理論;從層序地層學帶來岩性油氣藏認識的突破,到「連續油氣藏」理論帶來的非常規油氣藏認識的跨越發展——總結一下,20年前的人們是無法預料到焦石壩頁岩氣的巨大突破的。作為行業內工作者,油氣行業雖然不是朝陽產業,但還遠遠不算夕陽產業。

【以下內容給非專業人士準備】peak oil的理論具有它的重要價值,這一理論也為很多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鋪下第一塊磚。但在不斷快速進步的石油地質學理論的指導下,當今時代的石油工作者面前的勘探領域比起「石油峰」理論提出的那個年代早已大大擴展。如果是那時的石油工作者眼中只盯著一些有限度的有利部位的話,今天石油工作者眼中的油氣勘探是「無禁區,無止盡,無節操,無下限」。更寬的眼界可以讓人們找到更多的油氣,從而讓石油峰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即便在國內,老油田也在不斷煥發著新的生機——而在國外,陸相油氣盆地的勘探程度還很低。這還是沒有算上正在蔓延到全世界的第三次油氣勘探領域的革命:頁岩氣。國內第一個商用頁岩氣區塊才剛剛宣告取得初步成功,而這只是一場新征程的開始。比頁岩氣更有玩頭的,是目前還在研究階段的頁岩油。未來會有多少變數?我們不得而知,但石油人心裡依然充滿鬥志。


甚至可以樂觀的說,只要地球上的生物沒有滅絕,人們都能開採出油氣資源。


當然,這裡必然涉及到開採量和成本的問題
==========================


4.石油枯竭是騙局嗎?

總的來說,油氣的開採成本是在逐漸升高的。所以油氣資源退出歷史舞台基本上只會是因為使用成本高於各種形式的替代品。那麼油氣資源的可替代性如何?作為能源,隨著高效率電池的發展,它唯一值得留戀的「能量的廉價物質化載體形式」也很快就要退出歷史舞台,而作為發電幾乎沒有油氣什麼事情。但作為化工原料,目前來看它是成本最低、規模最大的不可替代物。

有機合成業是現代社會的幾個根基之一,塑料製品的前身幾乎都來自石油——廉價的、數量巨大的有機混合物。在石油「枯竭」以後,只能通過對植物纖維的發酵、澱粉及糖類物質的發酵獲取小分子有機質,然後使之進入有機合成產業鏈去替代油氣,基本等同於製造沼氣和造酒,人類社會數千年的釀酒經驗表示,這種效率低下且佔用土地的有機質生產方式的成本似乎不會比用油氣更低。

這還沒考慮大規模種植這些作物在運輸、化肥、農藥、收割、預處理等環節消耗的油氣資源。
或者就通過二氧化碳來合成有機工業原材料,這件事的成本比種蘆葦的成本更高。
於是,才有了這樣一句話——引用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 Tesla Motors )董事長兼CEO艾倫·馬斯克( Elon Musk )的一句話:石油這麼珍貴的化工原料你們居然用來燒?」——via @南希亞

換句話說,之前的討論全部糾結在其實無關緊要的能源問題上,而沒有真正找到要命的核心所在:有機化工業。


油氣資源與能源的直接等同,是建立在內燃機的基礎之上的落後認識。這種以燃燒汽油、柴油、煤油,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東西帶動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車輪,但也造成了油氣資源的巨大消耗——消耗在可以用高效能電池取代的地方,好鋼沒有被用在刀刃上。感謝時代,這種把油氣浪費在交通、軍事和做飯上的局面現在已經可以逐步去改變了:

1.加快高效能電池的研究,讓電動汽車全面取代汽油、柴油在城市交通上的使用——強制增加油價氣價,對電動汽車大量補貼甚至禁止生產內燃機式民用交通工具、對內燃機式民用交通工具收取高額懲罰性稅收等措施都是可以列入考量的。

2.原油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生成一些汽油、柴油、瀝青等等,可將其列入軍用物資加以管制。

3.化工業需要給力,讓汽油、柴油這類裂解廢物越來越少,儘可能多的讓原油進入有機合成領域,延緩只能靠玉米和樹皮造手機外殼那一天的到來。

4.加快清潔能源的建設,核電站造的太少了~


恐怕,你是等不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了,因為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我們從小接受了各種對人類前途充滿擔憂的信息,石油枯竭是其中之一。毫無疑問,石油是通常意義上的不可再生資源,是有限的,但與常識相反的是,有限的石油恰恰是用不完的。

壞消息簡史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接受過石油還有多少年用完的信息。正如總有人預言機器將導致人失業,石油要用完的預言也更新了無數次。

1914年,美國礦務局預測,本國的石油儲量只能用10年;1926年,聯邦石油保護部門估計美國石油的供應量只能再維持7年;1939年,內政部說石油能用13年,12年後改口說還能再用13年;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卡特總統說,「下一個10年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儲量用完。」


  • 過去一百年來,有新油田,也有新戰爭。圖為伊拉克石油重鎮被ISIS點燃 / 視覺中國

最著名的是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布了《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可謂是製造悲觀情緒的集大成者, 它就人口、資源、氣候等關乎人類未來的眾多宏大問題做了論述,核心結論是人類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否則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

因此《增長的極限》也就是關於人類前途各種謬論的集大成者,你可以隨便挑一個方面反駁。由於《增長的極限》影響如此之大,你靠批駁它沒準就能有飯吃,比如美國經濟學家朱利安·林肯·西蒙在1981年就出了一本書《沒有極限的增長》批駁它。

就石油而言,《增長的極限》認為當時全世界剩下的石油將在1990年用完,可惜這類預測總是以靜態的思維考慮問題。事實上,在人類普遍使用石油作為燃料前,人們恐慌的是另一種化石燃料將要用完——煤炭,蒸汽機的燃料。1865年,英國經濟學家斯坦利·傑文斯預測本國煤炭資源10年內將耗盡,引發煤炭恐慌,為此第二年英國首相格拉斯頓還成立了煤炭供應委員會。


  • 2015年12月18日,英國花了300年,關掉了最後一處煤礦 / 視覺中國

只是至少到目前,所有這些預測都落空了。嚴格地說,其中有些預測可能並不算錯,它說的多少年用完可能指的是當時已探明的儲量。但在兩個層面上,它毫無意義。首先傳播上人們會忽略這些細節,「已探明儲量還能用50年」在傳播中一定會被理解成「全部石油還能用50年」。

其次人們不需要知道今天已探明的儲量還能用多久,因為明天發現一塊新油田這個數字就變了。1970年全世界已探明儲量是5500億桶,從1970到1990年這20年間全世界用掉了6000億桶,而1990年時還有9000億桶已探明儲量未開發。

英國石油公司的報告也顯示,過去20年間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又上升了50%,從1995年的1.1萬億桶,上升到了2015年的1.7萬億桶,實在是綽綽有餘。


  • 1995-2015年,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的分布情況 / BP

更何況,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人類從不會開採完,1970年那探明的5500億桶,並沒有在隨後20年後都被用掉。石油公司總是對一塊油田開採到一小半,就去挖新油田,因為一塊油田,總是到後來越來越難挖。

頁岩油革命

油田最容易開採的部分是靠自然的壓力就能噴湧出來的,通常佔到一塊油田儲量的10%左右,接下來就需要通過往地下注水等這種人工加壓的方式,將石油采上來。

越往後,石油越粘稠,管道運輸、脫水處理等能耗極高,因此就放棄開採了。目前的技術,油田的採收率大概在40%多,也就是說探明儲量的油田,人類目前大概只開採40%的儲量。

事實上,因為技術不太先進,中國油田的採收率更低,只有28%~35%,70%左右的儲量還留在地下。有新油田挖,或者直接買富油地區產的石油更便宜,為什麼要自己花更高的成本開採那剩下的70%儲量。


  • 2015年11月23日,大港油田。隊員扛著設備在還沒有完全融化的池塘里穿行 / 視覺中國

不過,油價在08年金融危機緩和後一路沖高,而美國天然氣價格又在2010年下跌,於是很多原先的美國頁岩氣開發公司直接轉向了頁岩油市場。

頁岩油屬於非常規石油,開採成本比常規石油高,但飆高的油價讓開採頁岩油都有利可圖,而大量企業和資本的進入,又帶來技術的革新,進一步降低開採的成本。美國頁岩油的日產量在2009年是25萬桶,到2015年就猛增到了500萬桶,佔到美國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


  • 頁岩油開採示意圖 / wikimedia

為了阻擊美國頁岩油,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大幅增產,石油價格從2014年中期開始暴跌,價格戰確實讓不少美國頁岩油公司破產。但OPEC遠遠低估了這些頁岩油公司的技術進步潛力。以美國巴肯頁岩層(Bakken Region)的頁岩油為例,儘管鑽機數量從2012年6月頂峰的218台下降到了2017年5月的44台,但原油日產量卻從當時的28.6萬桶上升到了今天的114.9萬桶。

即使是在世道艱難的2015-2016年,很多頁岩油公司也毫不擔心自己的生存。《金融時報》報道,自然資源公司(Natural Resources)稱,2015年到2016年二季度,他們生產每桶油的成本降低了26%;德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則稱,他們的成本降低了40%。有的成本降低來自於供應鏈價格的降低,有的則完全來自於鑽井設備的內部創新。

依歐格資源公司(EOG Resources)利用先進的批量鑽井技術,在同一勘探點同時進行多口井的鑽井和固井作業,以節省資金;2015年到2016年二季度,大陸資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在俄克拉荷馬州鑽井的所用時間已經減少了44%。


  • 2013年7月28日,在巴肯頁岩層工作的鑽井工人 / 視覺中國

而在美國德州鷹福特頁岩層(Eagle Ford Region)開採頁岩油的挪威國家石油公司(Norsk Statoil),也在OPEC的石油價格戰下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2015年5月時,他們把鑽一口井的成本從450萬美元壓低到350萬美元,並將鑽井時間從21天降低到17天。

除此之外,資本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有完善的金融工具,一些企業能通過信貸融資得以支撐。僅僅是2016年,華爾街就為美國石油公司提供了超過200億美元的資金,主要用於二疊紀盆地收購資產並進行頁岩油開採。因此要通過價格戰拖垮美國大部分頁岩油公司,必將是一場持久戰,而長期的低價讓OPEC自身也吃不消,事實上,在石油價格戰中受創最重的是俄羅斯、委內瑞拉等非OPEC產油國的經濟。

2014年底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就在電視直播中做了教科書般的解讀,稱石油價格戰是美國主使的陰謀,意在摧毀俄羅斯,當然也針對委內瑞拉,「想破壞我們的革命,讓我們的經濟崩潰」。


  • 2017年3月18日,委內瑞拉加拉加斯,經濟危機下人們生存靠排隊 / 視覺中國

眼看價格戰短期內無法完全奏效,2016年12月,OPEC達成減產協議,希望提振石油價格,2017年5月25日,OPEC和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決定延長減產協議九個月。

沒人用得起最後一桶石油

別說頁岩油要跟常規石油競爭,天然氣、電能、核能,也許還有可燃冰和其他待發掘的新能源,都可以在特定領域替代石油,更別說被石油替代的上一代化石能源——煤炭,都等著石油騰出位置,而石油之所以佔據這個位置,只是因為目前在這些領域,石油是更經濟的能源。

不需要等到只剩最後一桶,石油就會變得不那麼經濟,如果石油真像預言家說的只剩十幾年就用完,石油公司就會惜售,大幅提價,很可惜石油公司不會迎來這麼美好的一天,在石油還剩很多時,人類就會使用其他替代能源。


  • 2017年6月8日,美國運輸頁岩氣的輪船抵達北歐 / 視覺中國

老話說得好: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事情總是這樣,比如當木柴價格上漲,人們就使用煤炭替代木柴。

英國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且比世界很多地方埋得更淺,2000年前羅馬人就在英國挖掘和使用煤炭,但長期以來,煤炭在英國一直居於次要地位,主要用於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木柴是主要的家用燃料。

在1540後的一百年里,英國的木柴價格上漲了近三倍,而煤炭價格幾乎沒有漲,於是17世紀中葉,便宜的煤炭才主宰英國的家用燃料市場。

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則讓煤炭得到更大規模的使用,一百多年後內燃機的發明則又讓蒸汽機失去了位置,柴油、汽油等石油製品是內燃機的燃料。一戰前,英國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非常明智地力推用柴油替代煤炭,作為海軍艦船的燃料。

船可以燒煤,其實汽車也不一定非要燒油,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濟比較困難,缺少石油,很多城市運行煤氣包公交車,車頂頂著一個煤氣包,剛加氣鼓鼓的,越開越扁,類似今天很多城市的油改氣計程車,在後備箱加裝天然氣鋼瓶,只不過煤氣包看著比鋼瓶土了一些。


  • 2014年6月,朝鮮,由於汽油缺乏而通過燒柴火運行的卡車 / 視覺中國

但即使是內燃機,在鐵路運輸上,也被電動機取代,高鐵動車都是用電,市內公交這樣的固定線路也可以通過架設電線,開行電車。不過私家車要使用電能,只能自帶電池了,特斯拉電動汽車基本實現了用電力替代汽油,只在市內開一開的話。

目前的電池技術決定電動汽車不能完全替代燃油汽車,電池的能量密度決定了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而且燃油在儲能上的優勢明顯,電池充電要幾個小時,加油只要幾分鐘。

芝加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份研究估算,如果按照目前電池每千瓦時約325美元的價格來計算,那麼在2020年的油價要高於每桶350美元,電動車的成本才具有競爭力。所以特斯拉目前只是富人的玩具,不具實用性,還是直接燒油更經濟,畢竟石油目前多到用不完。


  • 2017年5月16日,北京,亞洲最大特斯拉超級充電站投入使用 / 視覺中國

未來的可預料和不可預料

科學家們正寄希望於鋰電池之後的下一代電池,《經濟學人》報道,美國能源部的阿貢國家實驗室正進行的研究,試圖讓電池的能量密度提高5倍(更小、更輕),同時將成本降低五分之一。

當然,即便電池技術沒有重大突破,人們也有時間把充電樁建得像加油站一樣普及(對未來前景最沒想像力的估計),因為石油不會突然就沒了,除非這個國家作死,被全世界經濟制裁,而它自己又不產油。

聽起來最悲觀的情況也不過是,油價逐漸高漲會逼著人類適應其他能源,就像木柴漲價導致人們使用煤炭一樣。

不管替代能源會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石油不會用完,要麼人類逐漸放棄使用石油,要麼找到人工合成石油製品的好辦法。辦法不是沒有,只是目前不太經濟,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就搞過煤制油示範計劃,搞了十多年,補貼了不少錢,最終還是由艾森豪威爾總統停掉了這浪費錢的項目。


  • 2017年6月9日,中國南海「可燃冰」作業平台 / 視覺中國

也許未來偶然發明了新動力裝置,發現了新能源,不等石油緩慢的漲價,人類就減少了石油的使用。

前文提到寫《沒有極限的增長》的經濟學家朱利安·林肯·西蒙,不屑環保主義者的各種危言聳聽,在1980年公開宣稱排除通貨膨脹因素,礦產資源價格未來幾年不會上漲,並願賭1萬美元。堅信資源短缺不可避免的生物學家埃利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決定「搶在其他貪婪之徒參與進來之前」,接下西蒙的賭局,賭5種礦產資源的價格。十年後,埃利希按約支付賭金。

在《增長的極限》面世四年後,羅馬俱樂部否認與該報告有干係,並開始積極地談論經濟增長。20年後,到了1992年,它的作者舊話重提,在承認報告中預言的趨勢已被證明無一與現實相符的同時,告誡世人仍保持憂思。而那時,該報告已經賣出了400萬本。

憂思是沒問題的,但人類從不限於想法上,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環保目標,人類恐怕付出了很大不必要的代價,用玉米製造乙醇汽油,與人爭食,提高了糧食價格。為了推動綠色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歐洲人甚至重新燒起了木柴,今天歐洲可再生資源的65%就是通過燃燒木屑顆粒發電獲得。


  • 2014年3月10日,美國內華達莫哈韋沙漠。太陽能還不普及,是因為它不夠經濟 / 視覺中國

如果幾百年前有環保主義者,他們一定很詫異他們當今的同行。比起木柴,石油製品實在是更清潔更高效的能源,它避免人類為能源去大規模砍伐森林,且對捕鯨業(獲取鯨油)造成致命打擊。綠色和平組織每一家辦事處,都應該掛上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畫像。


微信搜索關注「浪潮工作室」,帶你了解更多有關石油工業的新鮮知識!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巧了。最近新開了一門「石油經濟學」,然後看到了這個問題……

答:不會枯竭。注意,這個「不會枯竭」不是由石油本身決定的,而是人為決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快樂的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__


一、R/P ratio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石油儲采比」,即「R/P ratio」。

R/P ratio=探明儲量R/年產量Q;

這個年產量是由國家每一年根據投入產出表預估的,比如說GDP要保八,我們需要在這一年生產多少石油啊,然後這些石油生產任務分配到每個油田,這個油田大概今年要產多少呀~(這就是計劃經濟的好處……)

探明儲量可以簡單理解為油田的總儲油量,也就是油田的最大產出,答案最後我會具體說明的;

然後你就知道了,R/P ratio其實就是估計一個油田按照現在的年產量最多能采多少年。

國際慣例,當某一個油田的R/P ratio值小於某一個臨界值的時候,就不能再采了。準確地說是不能再用原來的年產量去開採了。於是,我們要調整年產量,把年產量調小,然後保證R/P ratio值大於這個臨界值。

國際經驗,這個臨界值取10,也就是10年。

即:

R/P ratio<10時,油礦遭到破壞;

R/P ratio低於或接近於10時,油田處於「超負荷」狀態。


按照這種方式,對一個油田不斷縮小年產量Q,總有一天,產量Q的價值不足以彌補開採和銷售的邊際成本,自然就不會開採了。所以,油田不會枯竭。


——————

我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為了更形象,這裡舉一個例子:

假設有一塊油田,蘊藏著225單位的石油,每年要提取15單位。由於15單位小於油田儲量的十分之一,所以我們可以連續5年(計到第5年年末)每年開採15單位,而不違反上述標準。在這段時間內,R/P ratio從14降到10(這可以用一個序列210/15,195/15,……,150/15來表示)。在第5年之後,如果我們繼續每年開採15單位,每年的開採量就超過剩餘儲量的十分之o(╯□╰)o

(注意我們將等於10的R/P ratio作為臨界值的話,那麼每年提取量不應超過剩餘儲量的五分之一。第5年之後,R/P ratio值將決定產量,為了使其不低於10,第6年的產量不能大於13.64單位。(R5-Q6)/Q6=10,R5=150,解得Q6=13.64。

同理我們計算Q7: R6=150-13.64=133.36,那麼由(R6-Q7)/Q7=10解得Q7=12.4單位。對應的R7=133.36-12.4=120.96。

依次類推,你可以自己計算年產量Q8、Q9、Q10……Qn及其對應的Rn。

你發現,Q(年產量)越來越小。

把每年的Q累加,圖像理論上是這個樣子:

每年的Q是這個樣子:


but,第n年,Q產量不不足以彌補開採和銷售的成本,自然就不會開採了,這個時候的Rn不會是0。

______________


有了這個例子,是不是理解更容易~(≧▽≦)/~啦?

所以你知道是因為受到臨界值的限制,油田不會枯竭。


弗勞爾(Flower)曾在其一篇有影響力的重要論文命宣稱,考慮到不同規模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在產油田,全球的計量標準應該使用數值為15的臨界R/P ratio比率。既然如此。那為什麼R/P ratio國際上通用的要取10?為什麼不是15、16或者其他的數?

下面就用King·Hubbert的「石油峰值理論」解釋這個問題。

二、King·Hubbert的「石油峰值理論」


Hubbert是個美國地質學家,1949年他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Energy from fossil fuels」的文章,提出了礦物資源的「鍾型bell-shaped曲線」(就是類似於正太分布的那個線)。然後,然後…沒有人鳥他。

他真正被人鳥到,是因為人們發現,這貨擬合的曲線很符合當時美國的實際情況。於是1956年,Hubbert創造了一個石油枯竭的數學模用來描述這種現象,其模型是個logistic方程(這個方程的導函數就是我上面說的類似於正態分布的那個線),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非常著名的Hubbert模型。


Hubbert預測的對象是美國48個州(除飛地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結論是:當R/Q比率接近10時,石油產量開始下滑。

該結論適用於一些非OPEC國家,或這些國家的某些地區(例如美國(50個州)的石油產量下滑出現在1985年,其R/Q比率≥10)。非OPEC國家的R/P ratio值大約在l7~18之間。許多觀察家正關注著R/P ratio值觸及10這個神秘的數字或者比10更大的個值所需的時間。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油田在已知儲量耗竭一半之前就已經出現產量下降的跡象。例如上面的那個例子裡面,產量下降出現在5年之後,遠早於儲量能竭一半所需的時間(即5小於15/2。15是225除以第一年產量15得來的)。


另外,Hubbert是這樣解釋油田變化規則的:

當一個油田被發現之初,由於所需的基礎設施尚未配理好,因此起初的產量是很小。當更多的鑽井和更好的設備配置起來後,石油產量不斷增加。在某些點上,就會達到一個峰值產量,即使技術進步或鑽探更多的油井也不會逾越這一峰值。峰值後石油產量緩慢變小。峰值點至油田枯竭之前,還有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點,在這一點上,我們開採、運輸和加工一桶石油所消耗的能量與此桶石油所蘊含的能量相等。此時,不管油價如何,石油都是不值得開採的,油田將會被廢棄。平均而言,能在符合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抽取的石油,僅為油田總儲存量的30%至45%。

大概是這樣的:


後人對Hubbert的模型進行改進,什麼單循環、多循環和泊松迴旋啊。具體參見馮連勇、趙林的石油峰值理論及世界石油峰值預測(國內研究這一塊兒較出名的是中國石油大學的馮連勇教授和翁文波)

什麼?你問我它有什麼用?這模型其實就是用來預測油田的產量、累積產量和可采儲量。對於非專業人士的咱們來說,知道它存在就夠了。

三、坎貝爾(Campbell)


Hubbert的繼承人裡面,有個叫坎貝爾的,是所謂「石油高峰」(peak-oil)學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興趣可以去讀他的《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The Coming Oil Crisis)。

坎貝爾是地質學者,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加入石油工業。1989年他在挪威政府的資助下進行一項蛋疼的研究一一找出全球的石油總存量。

坎貝爾詳細分析過各產油國的石油資料後,發現結果都與Hubbert的理論相符。

1991年他發表了自己研究成果:

全球石油高峰將在1995年左右來臨。

此後他通過來源不同的資料,多次重複計算,修正了自己的預測。他發現官方公布的數字與私人機構資料庫的石油存量資料存在著很大差異。官方所公布的,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資料,通常只有總存量;但是私人企業資料庫卻把各油田的資料分列出來。從而可以知道總存量的增加,是由於新油田的發現,還是舊油田估計儲存量的修正。

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

由官方公布的數字仰的全球石油儲存量不斷增長的結論,大部分是出於在舊油田儲量上所作的數字處理,而新油田發現帶來的增長只是少數。


以上是坎貝爾的事迹。但他真正對石油枯竭理論做的貢獻,是對Hubbert的模型進行了修正,使它的適用範圍更廣泛,甚至我國也可以適用。   

Hubbert曲線的第一個不足就是「嚴格對稱」。雖然美國的石油生產的確在1970年開始走下坡路,應驗了Hubbert理論模型的預測,但是該模型並未準確預測到峰值後的石油生產路徑。事實證明,由於科技的進步,石油生產在峰值前後呈現非嚴格對稱的現象。隨著開來成本的降低、來收率的提高,以及燃料效率的增加,都使得峰值點後石油產量的下降速率不是非常陡峭,石洶的枯竭速度呈現出減緩的現象。

Hubbert曲線另一個不足就是它太過於依賴一系列的假設

第一個假設是,人類所在星球的地質結構已經為人類所知曉,並被全面勘探,因此,幾乎不可能再發現新油田了。

第二個假設是,為了解決與油田不規律的分布、生產及未來發現的不確定性相關的問題,假定生產服從統計學中的「中心極限定理」。該定理說明,許多隨機變數之和傾向於服從正態分布,從圖像上看,它表現為一條「鍾」形曲線。從零開始,生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當可開採資源的開來量達到一半(中點消耗量)的時候,生產達到最大值,隨後,生產以同原來增長時相同的速度不可逆轉地下降。曲線下面的面識表明,一個油田或者它所容納的最終可開採資源(URR)的累計生產量和它們的生產跨度。but,Hubbert曲線並沒有描繪出世界石油生產和儲備的動態特徵,因為它是一個靜態模型!它依賴於一些未被確認的地質學假設,井且沒有考慮技術和成本價格函數。


最致命的是它在預測最大石油產量方面的成功僅適用於美國這一世界上石洶勘探和開發最密集區域的特性,而在世界其他地區,生產的模式並不是一條「鍾」形曲線,而是具有大量不連續特徵。

Hubbert模型的後繼者修改了該模型,使Hubbert「鍾」形曲線適合於世界不同地區。如在北海、前蘇lian和探水地區,也發現了即將來臨的峰值。


因此,我們按照前人的研究把R/P ratio取10是有一定依據的。

——————————————————————————

好啦,問題答完了。下面是很有趣的科普知識:

  1. 首先說一下「探明儲量」,全稱是「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經濟的意思就是說你采它是不需要大耗成本的。可采就是現有的技術可以開採。為什麼要這麼分?下面上一個資源儲量的分類框架,你就明白了。

  2. 非常規石油資源:就是通過常規開採手段不能得到經濟產量的石油資源。主要包括:重油、油砂、油頁岩。我天朝最多的是油!砂!和油!頁!岩!
  3. 全球4大油田
  • 加瓦爾油田,石油儲量750-830億桶,高峰產油為2005年,石油產量為500萬桶/日,目前產量每年以8%的速度下降;
  • 科威特的大布爾甘油田,石油儲量660-720億桶,高峰產油為2005年,石油產量為170萬桶/日,目前產量每年以14%的速度下降;位於科威特東南部,探明儲量99.1億噸,年產7000萬噸左右。原油特點與加瓦爾油田相似,多由米納艾哈邁迪油港外運。
  • 博利瓦爾油田,位於委內瑞拉東部,奧里諾科平原上。多為重質油,探明儲量52億噸,年產達100萬桶。
  • 薩法尼亞油田,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東北部海域,探明儲量33.2億噸。原油部分通過輸油管運往利比亞的黎波里、西頓,敘利亞的巴尼亞斯港裝船。一部分輸往臘斯塔努拉外運。
  1. 世界石油儲量最多的十個國家(注意:儲量多不一定產量多)

  1. 世界主要油氣生產國剩餘探明可采儲量

然後是分布

然後是分布


石油業中有一個概念叫commercial discovery,商業性發現。商業性發現是指在現有油價和開採成本下,進行石油開採是有經濟性的,投資者才願意投錢進去干。因此,從商業來看,哪有什麼石油枯竭,關鍵是商業性發現的門檻,只要足夠承受的價格,有更多的油氣將會被開採出來。

另外,技術的進步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十幾年前,有誰會想到美國的頁岩油氣革命能將美國變成油氣出口國?

所以,石油枯竭論至少在一個世紀內應該是說說而已。

油氣業從業者長期堅定看好。


人類為何要互相傷害?

看了排名最高的三個答案,唉,我只能說相互理解最重要,何苦演化成互噴的局面。

實際上你們誰也沒錯不是么,只是對前景的預測不一樣而已。。

野合菌是徹底悲觀主義,,南希亞是徹底樂觀,,philippes則是專門針對南希亞的悲觀。。。

其實對未來有無信心也不是數據能決定的吧,完全是主觀的,人的個性導致的,所以他們三人難道不是在比誰的個性比較符合大眾審美么?

就我而言,我覺得石油采不完,但是會採到成本無法接受的地步,當石油公司賺不到錢他們也不會再開採,,結果就是地球上還有石油,但對於人類來說,石油已經完全「枯竭」了。但人類會不會遇到能源荒就見仁見智了,世界太大,對於未來的可能性太多,就算統合全部的數據得出一個結論,也不見得能服眾人。


作為一名學石油專業的學生,我想從專業的角度闡釋一下這個問題是怎麼回事,或者補充修改幾點答案。

一.石油資源現狀與需求

全球石油可利用量,無論以儲量或資源量的形式估計,一直都很多,並且從第一次報道開始就不斷增加。雖然新的大型油田發現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下跌,但事實的確如此。
非常規石油資源的儲量非常大。
天然氣和煤炭充足。天然氣可以作為運輸材料。天然氣和煤炭都能轉化為柴油和電能,兩者都能代替石油資源作為運輸燃料。
汽車燃油效率的不斷提高使得石油消耗率長期大幅減少。
需求:
全球石油消耗量與人口的增長正相關。
發展中國家對石油的增長不斷提高。

二.哈伯特曲線與石油頂峰論

美國地質學家與石油公司研究科學家和能源資源分析家金·哈伯特(1903-1989)認為地球有限的資源與人口爆炸式增長所帶來的能源開採需求迅速增加之間的矛盾是在所難免的。為此,他提出了數學模型來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和枯竭時間之間的關係,即著名的哈伯特曲線,它類似於一條鐘形曲線,被稱為一種邏輯曲線,也用正態分布進行數理分析。根據戴明2000和2003年在事後的審查並補充數據延伸哈伯特曲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兩方面事實。其一,哈伯特的追隨者們通過選擇性的採用適應數據和石油儲量估計值的方法證明其觀點,從而誇大哈伯特方法的優點和精確性,明顯是錯誤的。其二,利用哈伯特方法預測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可以看出,其結果與未經預測的實際產量相符,但是在預測峰值時卻失敗了,至少在將該預測結果與已經成為歷史數據的實際數據相比較是錯誤的。採用哈伯特方法的分析家常常習慣於忽略對於石油峰值產量時間的早期預測結果,總是在不斷加大的石油儲量估計值的基礎上一次又一次將該日期延後。
事實上,採用哈伯特方法的分析家很難估計全球石油石油產量,其變數總是遠遠低於今天的最佳估計值,從而導致悲觀主義的觀點成為其今後的主流。

三.石油會用完嗎?

某種特定商品的全球可利用數量可以用「資源金字塔」來概念化地表示出來。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一小部分包括了那些利用簡單技術便可以輕易開採的資源儲量,同時接近底部的大部分代表了那些需要很高的技術手段才能開採的資源儲量。比如黃金,和現在我們在談論的石油。
長期的石油開採已經將概念化的石油資源金字塔一層一層地劃分的越來越深。能夠像液體一樣流動的常規石油位於石油資源金字塔的頂端。當石油剛剛開始被開採出來時,一口油井被打出,石油或被廉價地開採出來,或由於自然壓力湧出地面。在最早開發的油田中,油井鑽探深度很淺,液體狀的石油利用當時的技術被輕易的開採出來。隨著鑽探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石油不斷被發現,不過鑽探深度並不是考慮石油資源金字塔的關鍵因素。更確切地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利用最新的技術將沉睡的資源轉化為可利用資源,並在石油金字塔不斷向下移動的時候,必須面臨更具挑戰性的環境。首先,新技術非常昂貴,但是成本會隨時間下降,「老」新技術將最終被更加先進和開始時更昂貴的「新」新技術所取代,技術創新降低了發現和開發某一資源的成本。
全球石油枯竭的爭論不僅僅是一端樂觀一端悲觀的。對實際情況的了解超越了持有的態度。事實和邏輯分析一方面被用來支持石油即將耗竭的觀點,另一方面又支持石油持續可用的觀點。那些仔細考慮這一問題的人利用關鍵假設來幫助他們得到關於石油未來的結論一個被接受的方法是以有限石油為起始條件的,而石油潛在儲量壽命的計算是根據過去的石油生產率。基於這種方法,石油耗竭的時間和軌跡就完全變成估算全球石油資源量,分析產量數據,畫出擬合曲線,然後預測產量。這種方法假設全球石油資源量是已知的,並且人們能夠得到任何種類的石油,因為產量是控制供給的限制條件。基於全球石油質量平衡建立方程預測生產趨勢是很簡單的。但是當兩個假設被推翻是這個邏輯方法就失去了基礎。首先,不考慮精確地質量平衡方程的可能性,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估算預測的全球石油儲量越來越多。第二,忽略石油消耗受產量限制這一觀點。大多數情況下,產量不會限制消費;而且,消費者在某個特定價格對石油的需求決定石油的生產。
大量證據顯示了石油探明儲量大量減少的趨勢。發現石油似乎越來越難。然而全球石油的儲量(眾所周知得高利潤資源)仍然在繼續增大,石油探測的成功率也在提高。隨著近期相對高的油價,以及與過去相比石油供應的慢節奏,這種爭論還在繼續。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期間的低油價抑制了石油的勘探,這種趨勢在新世紀的頭十年油價上漲時發生了逆轉。一直以來,當世界發生重大事件,如工人罷工、颶風,限制了石油的產量時,OPEC一直試圖控制石油的生產並允許石油的價格隨著需求的上升而上升。在如此對開發和生產的限制下,在特定時期缺乏高價格的石油並不能缺乏石油資源。這在因通貨膨脹而調整的汽油價格的長期低迷的趨勢中尤為明顯。
與上面所討論的質量平衡和曲線擬合的方法相比,預測石油的生產方法是不是那麼科學?該方法(1)基於不明確石油資源量,(2)允許石油資源來源於非傳統資源中,(3)考慮了石油需求的變化以及石油服務的目的,以及(4)期望能夠提高發現、開採、使用效率以及替代品角色的技術。那麼,我們看看這種方法是什麼。
不可再生資源的生產趨勢取決於發現資源的新技術、資源的開發以及資源的使用效率。依靠未來的技術來獲取資源的困難在於進步不會隨著時間出現或者根本不會發生。畢竟,人們如何才能預測能源的發現、生產以及使用效率上所取得的商業可行的突破的比率和顯著性。一個方法是統計專利活動。兩種方法都可以在給創新率提出觀點,但是有些匱乏,因為不是所有的支出會帶來新機器和方法形式上的創新,而且,概念的提出與實施之間往往間隔幾十年。汽油工業的技術的研究試圖通過直接估算歷史上付諸實踐創新技術的數量來克服這些弱點。這個方法的優勢在於它具備一種能力,及從全部的數據中剔除掉失敗的並且記錄下實施的數據。在兩個研究中,研究者查閱了貿易期刊、諮詢了產業專家在1947年到1966年以及1966年到1990年間分別出現的石油勘探和開發的進步。兩個研究都發現了平均每年四或五起創新。這說明創新不是稀有事件。預測任何新技術的影響仍然是一種挑戰,但是現在似乎有股強烈的創新熱潮。
石油勘探、開發和提煉過程總被技術的進步所推動。從石油紀元的開始,新的方法被用來尋找陸地下面和海洋中的石油,以及提高鑽井的性能,最佳的生產石油,並且更有效率的煉製石油。今天的石油產業是一個高技術的行業,擁有用於發現石油和改善石油業等領域的吸納進技術。計算機輔助可視化、三維瀏覽和新的地球物理方法被用於水平井和高精度定向鑽井的主要過程中。用泵抽完後,並不是留下多數的石油,當前的生產方法可以轉移一個地方大多數的石油。拋開技術進步一貫的角色而不可避免的預測全球消耗量就等於忽視歷史數據和過程,這些應該成為有效的科學分析的一部分。世界在很多行業依靠技術進步,而且人們認為停止是沒有意義的。預測全球的石油消耗不應該依靠對全球資源量的估計,那沒用。預測應該主要依據歷史發現和生產數據簡單描繪出的投影圖。
值得一提的是,逐漸增長的交通燃油效率對降低未來石油需求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一種可行的能夠改進效率的技術被引入之後,該技術被廣泛採用。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再去使舊的低效率的技術。新技術在全球的承接會影響原油採收率和消費。油價急劇上升會對石油消費路徑的技術和方向產生積極影響。高油價推動效率並促使人們引入替代品。創新的一個結果是,價格上漲最後導致長期的低油價。然而,該進程可能包括要應對石油供應鏈中斷以及油價的波動。或者,一個新的模式將是積極推動石油價格保持穩定,並允許向可行的運輸燃料替代品進行有秩序的過渡。
如果在以後和20年後出現全球石油產量的峰值和下跌的話,這更有可能會反映全球石油需求量的減少,而不是因批判性的全球石油供應不足使得生產受阻。全球石油資源的現狀表明,技術和效率的提高允許人們繼續使用傳統的石油資源。隨著更多的非傳統資源大量生產,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資源的界限將會變得更加模糊。然而,除了可獲得性以外的其他問題對未來是有的使用來說越來越重要,出於安全、穩定以及環境的考慮,主要的石油消費國會改變傳統的交通燃油方式。從其他不可再生資源的生產歷史來看,人類會在全球資源量消耗完之前停止使用石油。

太累了,就先寫這些吧。謝謝!
(附:以上內容主要觀點來自於全世界最牛叉的石油院校-斯坦福大學史蒂文·M·格雷利克教授,本人整理。對原文有刪改。)


石油從量上看是有限的,但不會用光(枯竭)

贊同@野合菌 的數據。這個也是引發次貸危機前石油價格高企的一個原因之一。具體請搜索中航油前總裁陳久霖的過山車業績的心路歷程。

簡單的邏輯是: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足夠高時候,就會有它的替代品來彌補市場。

不知道考慮過沒有,為什麼當今世界用石油作為主要能源資料呢?因為它成本相對低啊!假如說石油某一天成了500美元/桶。大家都會屁顛屁顛用其他替代品。比如生物酒精啊、核能啊(我只是舉例子,等價格上去了需求到了也會推動替代品的技術發展的)。誰還願意用高額的最後階段的開採成本開採石油啊?所以用不光的。

樓歪下,也不用擔心生物酒精什麼的要以飢餓為代價。沒有它也要餓死人的。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優勝劣汰。不全球計劃生育,總有人要餓死的。可以參考馬爾薩斯陷阱。


引用個例子,關於資源價格和替代品的影響。

1980年,美國經濟學家朱利安·L·西蒙和斯坦福大學的生態學家保羅·R·埃利希有一個賭局,關於不可再生資源的價格會不會上漲。埃利希精心挑選了五種金屬:鉻、銅、鎳、錫、鎢。然而在1990年剔除通貨膨脹後,價格竟然下降了。

埃利希所選的五種金屬無疑是不可再生性資源,但也同任何其它資源一樣由價格調節。當這五種金屬越來越短缺時,其價格必定上升。但為什麼現實中這五種金屬越來越少,而價格反而下降,西蒙贏得了這場賭博呢?秘密就在於價格上升刺激供給的作用。

經濟學家羅塞爾·羅伯茨曾寫過《看不見的心——一部經濟學羅曼史》,這是一部以小說形式介紹經濟學的書。這本書的主人公愛德華學校的經濟學教師山姆·戈登在第一天給學生上經濟學課時,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世界現已探明的石油儲藏量為五千三百一十億桶,每天石油消耗為一百六十五萬桶,我們這個世界什麼時候將用完這些石油?他要求學生一分鐘做出回答。許多學生開始用計算器計算。最後山姆·戈登告訴他們,答案是永遠用不完。因為當石油越來越少,價格上升過高時,人們就不會用石油,而用其替代品做燃料了。只要石油價格上升到足夠高,一定會有替代品出現,剩下的石油由於開發成本太高,無人開發,石油自然不會用完。


以上各位都解釋的差不多了,不過我還想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石油作為一種商品是不會枯竭的。因為當以市場自由配置資源的時候,價格佔主導因素。那麼一旦石油稀缺到一定程度,供不應求價格應聲而漲,當價格高得離譜之時,人們自然轉向其他能源了。相比於轉向其他能源所需的設備升級更換等投資,我相信即使再過五十年石油仍然是極具吸引力的。而且以各大石油公司現在的儲量來看,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無油可用的。

對於我國來說,石油唯一枯竭的可能是,無法從產油國進口!這樣的情況將會是在石油極度稀缺或即將極度稀缺,故而已經成為戰備資源之時。唱衰石油是有道理的,替代能源的發展是有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意義。

同時,如果你作為石油公司的高管,試問如果你手頭髮現了一個超大儲量的油田,短期內我想你未必會宣布這個消息。這實際上是一個多寡頭壟斷的博弈模型,新增儲量的消息會給大眾一個我們還有很多油的假想,勢必會壓低油價,我想這是OPEC不想看到的結果。那麼——瞞著不報或者少報一些是極好的選擇。(個人推測,無實證)
而且,我個人十分贊成唱衰石油,這樣宣傳造成的表面稀缺將促使油價上漲,這對於石油從業人員來說是喜訊啊!那些做新能源的人這樣造勢也僅僅是為了推廣新能源。真相,往往不是你看到的樣子。


因為主流觀點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下無需擔憂能源(以及我的回答或許有誤),所以我被噴很多= =。所以事先說明:此樓代表悲觀主義,通過數據估算和推理說明石油為啥會枯竭。作為悲觀主義我否認樂觀主義」徹底無需擔心能源問題,自有出路「的觀點。


我都說了是邪教,我只信數據沒考慮人文因素,大家不要相信我!


後面給出主要問題的答覆,從此棄樓不做更多補充,到此為止。


石油會枯竭么?
肯定會。。。而且遺憾的告訴你。。真的快了。。而且說不定有生之年就能等到那一天
當然有生之年油還是會有的,不過說不定我老了就用不起了

此為後來補充內容: 樓下有很多人指出石油不會真正的枯竭,這個簡單的道理我也知道。因為本人不從事石油行業,很多觀點是根據數據進行的主觀推測和預測,僅供參考。
個人認為,恐怕化石燃料在沒用完之前,價格的飆升就已經抑制了現代工業的發展。或許石油行業可以把更少的石油賣出更貴的價格,但那時的,當越來越少的人可以支付得起化石燃料的時候,昂貴的能源開支與匱乏的自然資源必將成為人類工業史上的噩夢。燃料價格上漲會導致整體上工業成本的提高,而工業成本的提高也會導致燃料成本的提高,這是非常可怕的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我不認為新能源在哪一天來臨之前可以平穩的過渡人們對化石燃料的的需求,相反,高昂的燃料費用反而會阻礙新能源的發展。
順便更正一下說法:當石油變得再也無法支付的一天,就是當今我們眼中」石油「枯竭的一天。

是騙局么?
絕對不是。用屁股想也知道,石油是史前生物殘骸演變的。史前生物就那麼多,而且大多數都直接腐爛進入了碳循環,所以石油。
嗯,不信的你就當我是個騙局

為什麼幾十年前預測現在會枯竭,但是還有很多石油可采?
以十幾年前的勘探和開採技術 現在是已經枯竭了。。現在勘探採油技術提高許多,所以又能多支持幾年。當然,可採的油沒剩很多了,人住的地方基本都採光了,現在幾家石油公司已經逐漸開始在高緯度採油和海上採油了。換句話說,石油公司都在各種掙扎來獲取最後的利益。例如石油巨頭殼牌就已經在阿拉斯加開發新的油田了。
這是目前的客觀狀況,產油量已經達到峰值

當今情況?
對 IEA的預測質疑的請拿出實際證據來。你聽老師說,看報紙上說的,以及自己想的不算。
下面是2007年國際能源機構發布的預測(經典圖):

深藍是2007正在運行的油井的產油預測

深藍是2007正在運行的油井的產油預測
淡藍是勘探發現還未開採的油田的產油預測
紅色是當時未發現油田的產油預測
黑色是精加工可以額外獲得的石油
橘黃是非油田開採的油料,例如通過煤炭製造的汽油
綠色是液化天然氣,包括美國在歡樂的頁岩氣

從現在的情況看這個圖總體上還是蠻準的(可參考IEA近6年的報告)。可以明顯的看出,兩種藍色+紅色現在已經達到了峰值。從今往後需求一邊上坡,產量一邊下坡,你說石油還夠用不?會不會枯竭?(而且紅色區域是這裡最不靠譜的估計,能不能發現那麼多新的油田很值得懷疑)

再補一個找到的近期(2011)的預測匯總,趨勢還是相對較為樂觀的,不過也都顯示出未來下跌的趨勢

什麼推動了石油的枯竭?
補充說明,除了石油快枯竭了,一些礦產也快要枯竭了,常見的比如銅鉛,不常見的比如Re,Os。這些礦場枯竭的直接後果就是未來礦產質量降低,從而需要更多的能源來冶煉。這直接提高了能源的需求。比如銅礦,現有高質量的銅礦已經完全枯竭了,只能通過回收或者通過使用更多能源的代價從低質量的礦石中獲取(純度越低能源成本越高)。有趣的是(好吧其實很可悲),有些低質量的銅礦的含銅量甚至不及以往礦渣的含銅量,所以舊的礦渣又被拿來再冶煉以節約成本。這些額外的能源需求或多或少都是通過化石燃料獲得的。
補個圖說明下價格走勢(別和我說通脹,這增幅明顯高於通脹率)

人類對石油的需求?
以下是鋼鐵的產量預測

以下是塑料的產量預測,代表石油化工的一個部分

以下是塑料的產量預測,代表石油化工的一個部分

撇開電力不談,這兩大產業主要消耗化石燃料。反正鋼鐵是可怕的線性增長沒有平緩的趨勢,代表了整體工業和infrastructure的相對增長趨勢。直觀估算(不考慮人的因素),想用已經處於峰值邊緣的石油來滿足未來工業的發展是肯定不夠的。

撇開電力不談,這兩大產業主要消耗化石燃料。反正鋼鐵是可怕的線性增長沒有平緩的趨勢,代表了整體工業和infrastructure的相對增長趨勢。直觀估算(不考慮人的因素),想用已經處於峰值邊緣的石油來滿足未來工業的發展是肯定不夠的。


題外話,為啥有人會覺得這是騙局?
吵不過只看過報紙和網頁新聞的人,我一個破學生能和主流輿論比個屁啊
我來舉幾個例子:
1. 為啥有人懷疑全球變暖是騙局?1. 不希望面和接受對這個災難性的事實。2. 干預全球變暖直接影響了某些人的利益(炭排放稅收影響到的哪些公司)。3. 錯誤的輿論推動。
2. 為啥很多人質疑轉基因的安全性? 1. 安全性尚未完全確定的情況下缺乏知識導致缺乏理智。2. 轉基因產品直接影響了某些人的利益(控制全球種子的幾家公司)。3. 非理性的輿論推動。
3. 為啥吃粗糧可以治療糖尿病?1. 畫貓成虎,好處被無限放大。2. 粗糧的好處可以和利益掛鉤(為啥這種信息一陣又一陣的流行?期貨知道不?糧食可以是期貨)3. 弱智的輿論傳播。
所以,你覺得石油枯竭這是騙局,那是因為:1. 觀察的樣本過小,沒有宏觀的分析。2. 各大利益集團努力控制能源的穩定性(安全性?英文反正就是security)。3. 過少的輿論重視
如果大家節約能源可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瞬間進步20年,當前能源公司的盈利肯定會受到影響(貌似反駁我最多的都是能源行業的。。。好可怕)


簡單的總結:
tmd石油快用完了腦殘的各國勢力還在解決那點領土問題,作死。內陸造個核電站就被整個社會槽成世這樣真的沒問題?比油好些,但是煤也快不夠燒了,有種斷你電別歪歪。北極都化的能開船了,還特么說全球變暖是逗你玩的,無語。
一群逗比。。。世界快點毀滅吧,不然看著真好笑。
本來只是答著玩的= =說的有點過了見諒。。。你聽說過

順便幫樓上來定義一下「每年都有很大的新發現的儲量」。。。柱狀圖是新儲量,曲線是產量。其實從2007年開始產量以及下滑了。而「很大」的「新發現」真是大得很啊。。。
那條黃線有些過時了,請就看深藍部分,我相信趨勢還是明顯的


呵呵 就算以現在的趨勢有可再生能源 下坡路還是會在美好的明天

Source:IEA

補充說明一下關於 @南希亞的反駁(為啥關注才能發評論= =):
個人十分贊成新能源在未來會替代石油,以上也沒有提到任何新能源的內容。對於漲價導致需求減少我是非常贊同的。個人認為使用新能源本質上是必須的,不過你的這個想法有些過於樂觀,原因主要有幾點,簡單的說就是電能不能涵蓋一切需求:

1. 隱含能源embodied energy,和單位發電的價格是掛鉤的。風力發電機組(以及各種其他可再生能源)所依靠的各種原材料都需要能源。因為化石燃料在目前成本低廉,所以這些設備的成本相對較低。而電能在重工業上並不是主要的能量來源,冶金需求更大的是熱能,運輸需要的是動能。古人(科比)打個鐵用的是煤炭,而現在造萬噸巨輪用的鐵也是靠煤炭。未來沒有了化石能源,用風電來冶鋁姑且靠譜,冶鐵的話那需求估計遠跟不上。除了冶金,水泥製造啊,運輸安裝的機械啊,都是需要能源成本的。失去了化石能源,製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飛漲,到時候,單位發電價格肯定就不是六毛錢那麼簡單了。

2. 地區限制。化石燃料因為運輸方便點了就能用,所以被人類廣泛運用。而相比之下,風電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對地理位置的要求相比石油都非常高,而長距離輸電成本也高。具體可參考太陽/風/潮汐/地熱/生物質能和燃料電池的發電效率比較和排序?我的回答。
你舉得棄風的例子非常棒,可是其中也指出風電作為第三大電力來源只佔了2.6%。僅僅是電力來源,也才2.6%。而前面提到,化石燃料不僅僅是用在電能上的,還用在交通工具的動能,以及工業和民用的熱能。我們有足夠的空間把這2.6%的風電能拓展到十位數,並且同時提供足夠動能和熱能么?我看夠嗆啊。

3. 關於蒸餾水沖馬桶:錢多的話黃金馬桶都不是問題。不是所有人都在乎能源危機的,很多人在乎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以後怎麼樣才不管呢。

再補個圖:2011美國的能源使用和需求的比重,電能只佔40%(中國工業發達,估計更少)

可見石油為何為工業的血液

可見石油為何為工業的血液
想用可再生電能快速代替這個龐大的工業產業,可能么?而想逐漸替換,時間夠么?

坑太深了= =這難道是300人委員的陰謀?
最後一次補充一下反駁@南希亞 然後棄樓了,順便回答一下各種反駁的問題然後棄樓了:

首先對於會不會耗盡,當然有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兩種看法啦。。。雖然作為悲觀主義立場我要堅持反駁樂觀主義的看法,可能我舉得例子不夠完善以偏概全,但是我得承認把知識作為前進的動力是徹底正確的。但是說資源是姿勢(知識)的轉化真的沒問題么= =

進一步說,@南希亞給的論據非常主觀。用在作文上肯定可以(好吧。。其實用在這也可以),但是過於主觀,而主要證據就是歷史上有人錯了。歷史什麼的參考可以,不能作為科學論證的證據啊。

首先糾正一些小的錯誤,例如美國用煤雖然09以後跌一些,但是離滾蛋還早,在上圖在2011年佔20%,近年用量平穩(這數據來源實在是。。。):

順帶看下中國的煤,以及關於煤的生產。。。呵呵呵呵。。這樣真的沒問題么

順帶看下中國的煤,以及關於煤的生產。。。呵呵呵呵。。這樣真的沒問題么 @Abel求解釋看到的


再順便看下英國的,雖然產量降低,用量進10年一直平穩。。。怎麼個滾蛋法了= =中國煤多不代表全世界煤都多撒= =

關於棄風
都棄風了幹嘛要限電呢。能源不足和支配混亂已經在這方面明顯體現了出來。
懶得打字了


關於風能成本增長問題
先從最簡單的出發,燃料漲價,風電也會漲價(是不是該新開一個樓= =):
來源:http://www.apere.org/manager/docnum/doc/doc1248_090706fiche36.pdf (Life cycle energy and greenhouse emissions analysis of wind turbines and the effect of size on energy yield)

」Past studies have shown embodied energy values ranging from 3948 GJ for a 500 kW system to 70,152 GJ for a 4.5 MW system 「(500千瓦的系統4000GJ的能量來生產,4.5mW的系統需要70000GJ能源生產)


以上為建造風電機組為主要成本,而相對的能源成本為500千瓦的系統4000GJ,簡單算了下大約一年可以回收(我很震驚,不過呵呵呵)。如上表可知,風電機組的主要材料為水泥,鋼鐵,銅,鋁,以及少量塑料。頭兩大原材料都是靠化石燃料生產的(有人提到電爐鍊鋼,污染小沒話說,效率高我只能呵呵了)。銅未來漲價無限可能。(目前最新發現的優質銅礦Pebble Partnership 在阿拉斯加被當地居民反對而無限延遲,未來如果開發可能會導致國際銅價下跌一陣。)
希望你不要反對能源漲價會導致水泥和鋼的漲價,不然我會會非常困擾的。而原材料漲價(按你的六毛錢數據,能源開支起碼翻倍)直接導致風電成本上漲。
所以你認為風機的成本會越來越低,就光憑空認為沒有用啊= =水泥,鋼材和銅可以用什麼代替?雖然技術可以進步,可是再某些方面是很難再超越的。這裡還不得不說稀土元素。中國目前是不愁的,可是儲量畢竟是有限的,中國這方面管理又不到位造成大量的稀土元素浪費,而稀土元素是製造永磁體和電熱設備不可缺少的原料。所以未來用電爐冶金的材料成本也會提高,同時風機的電機成本也會提高。
你所謂的知識變資源,當前短期的技術快速進步和市場競爭可能暫時減少風機的成本,可是未來當風機普及之後,技術成本將被最大的壓縮。
說了這麼多估計也沒人看= =好無聊啊我

關於Peak Oil的延後
碼字好累懶得說了。
@PhilippeS提到Hubbert在50年代提出的peak oil theory用 @Sketchaos的類比(可能不準確),採油就像擠海綿里的水。正常情況下擠出來的水肯定是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而現階段有限的儲量和峰值推後的最可怕後果就是,這塊海綿越來越難擠可是人們偏要擠的比以前更多。。。。」技術進步和一個行業人的勘探生產努力讓人類仍在爬這個鐘型曲線的上坡「這就是我最擔心的,因為這並不代表我們擁有更多的能源。當然這是主觀理解,大致如下圖:

看你舉證那麼多也不容易= =不忍心不回復一下。。雖然不能動搖你的對風能拯救世界的強力信心。

我完全不否認風電對未來能源的重要性,而且因為增長較快我也有考慮在風能領域進行投資,但是我來客觀評價一下你舉證的例子以及你的誤讀:

你的論點1:風電成本低,而火電更低,所以人們不用風電。以後火電漲了風電還是那麼低,大家就改用風電了。
你的漏洞:當火電漲價的時候,工業製造成本升高直接會導致風電的成本的增高(你別告訴我工業生產可以全面用電= =可也是可以不過那就不是現在的用電量增長速度那麼簡單了)你如果想當然認為當火電1塊錢一度的時候風電還6毛錢一度,那我也沒法和你爭了。 @caterpillar 舉得石油的例子非常客觀。。你不理解也只能拉倒。
你的舉例:
《風力發電對電力系統供電成本影響分析》「風電的單位成本較高,與風電的節能減排效應抵消,產生了系統供電成本增加的結果,制約了風電的發展。」
文章是不錯的,不過你通過加黑歪了人家的的結論是非常糟糕的,人家整篇文章做出的計算導出的真正結論是「引入風力發電後,電力系統的供電成本發生了變化。風電投資、運行費用與系統備用容量補償成本導致了系統供電成本的增加,當不考慮火力發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時,引入風力發電會增加整個電力系統的供電成本,當考慮火力發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時,風電替代煤電所產生的資源節約與環保效益則促進了系統供電成本的降低。」你這樣歪真的沒問題么?而且這個例子看似和你的論點有關,其實毫無關聯。

論點二:只要有一天石油夠貴了,煤也夠貴了,我們馬上就可以上風電
漏洞:誰告訴你風電馬上就能換的,不考慮建造周期。風力發電不但有季節的選擇性還有晝夜交替的選擇性,而交流供電是不具備大規模存儲性的。
你引用的文章:《風力發電行業分析報告》
是非常好的文章,有用的信息很大可以慢慢讀,但是你引述的只是背景介紹里的一個類比= =文章根本不是在說這個
「相當於我國06年發電量2.83萬億千瓦時的81%。」
這是假設在把所有能建發電站的地方都建上發電站的情況下,這是連50%都不可能實現的(雖然集權說不定可以)= =而且你知道去年用電量已經超過這個數字兩倍了么= =你還覺得煤太多了么(中國礦業管理混亂導致開採速度快,煤老闆都急著把煤換成錢,但是這並不代表儲量變多了。。作為下層勞動力是要承擔風險的)


論點三:火電外部成本高。。。
明顯錯誤:誰告訴你風電沒有外部成本了。。原材料用量比火電高那麼多壽命才20年。。外部成本不低,只是運行中產生的外部成本小而已
風能發電的經濟學成本分析
雖然不怪你,不過這麼爛的文章怎麼寫出來還拿來發表= =隨便找3篇文章加一下也不說明邏輯,而且本身也毫無理論基礎。。會計談工程么= =
而你加粗的:人家只提到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降低, 我也提到了。。「當前短期的技術快速進步和市場競爭可能暫時減少風機的成本」。。。可是原料成本才是大頭,特別在中國,人力資源豐富,建設維護成本在未來幾乎可以無視= =


論點4:成本越來越低
漏洞:。。。。同一
文章:《擺翼式立軸風力機將使風電普及》
不說你的例子= =250W的機連明勇照明都不夠能用來當論據?

論點5:越來越多風能可能被開發
漏洞:能被開發的都不可能全部開發,考慮潛在的有意義?

論點6:運輸存儲
。。。。汽車運輸可以用電我不吐槽。萬噸巨輪用電可以么?全改核動力?你壓縮空氣用來發電?搞笑么?

關於說我瞎扯淡的
求隨便拿點正兒八經的證據撒,門戶網站和報紙上看到了我不想聽= =

感謝
@PhilippeS的答案,質量太高,相當可觀,讓人動搖,了真心想點100個贊。


貼一個我原來在水木上發的帖子的一部分。

人類的進步速度總是遠大於人類消耗的增長速度,過去幾百年里這個結論不斷的被證明。
什麼全世界石油撐不了幾年?這些人腦子都是靜止的,就和支持計劃生育的人一樣,把人看作分母而不是創造生產力的分子。
一。很多能源的新勘探的可開發儲量甚至比消耗速率更高。以石油為例,1980年探明儲量是639bb,而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450bb。這還不計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多本來不能開發的石油能被開發出來。而即使現在全球石油消耗每年也才32bb。數據鏈接見最後。
二。新能源會不斷被開發出來。包括化石能源和清潔能源。
去年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開採技術的大幅提高,預計到2035年美國的天然氣消耗將站到本國天然氣消耗的一半,現在是百分之十幾。
別忘了,頁岩氣儲量最大的國家是中國,只是品味低於美國和開採難度高於美國,可是誰說以後技術進步不能開採出來呢?
清潔能源就不必說了,風核太陽能潮汐能。
三。 有人會說,什麼化石能源畢竟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被消耗光的。好吧,如果有消耗光的那天,那人類一定已經掌握別的能源了。
為什麼現在沒有發展出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因為現在化石能源大大地夠用,如果以後化石能源枯竭,隨著油價上升,對新能源的資金激勵就越來越大,新能源一定會被開發出來的。
怎麼樣,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成了能源樂觀主義者了?
世界石油儲量變化:http://www.indexmundi.com/energy.aspx?product=oilgraph=reserves-growth-rate
世界石油消耗: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oil_consumption
世界總和生育率排行: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127rank.html


哎呀 @南希亞 同學的這個引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9年對壓縮空氣儲能(CAES)的平準化電力成本的計算結果」 是PSU,EME 580上課的project。基本上是一堆小碩瞎起鬨混學分的,學院的這門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處理現實能源問題的能力,所作結果可信度比較低了....如果您要是不信的話可以查找這幾個作者,沒有一個是學校教授哦。我跟這個Alisha在同一個辦公室呆過我會亂說?
@PhilippeS的答案比較中肯。

幫大家澄清一下,現在可以摺疊我了。。。


石油當然會枯竭。我們現在用的石油是花了幾千年上億年的地質時間才形成的,而人類工業使用石油不過一百多年,消耗的速度遠超生成的速度。


總算找到與自己相關的問題了,簡單回答幾句:
1、石油能源,包括天然氣、頁岩氣、煤層氣等在100萬年內是屬於可枯竭能源,因為沒有新的生物能夠大面積形成石油能源,當然不知道人類到底能存活多久,也不知道科技是否能發展到完全不用這些常規能源;
2、至於石油等儲量的預測,這個與科技手段有直接關係,有好多資源原來是勘探不出來的,渤海某個大油田,當時我們自己勘探不出來,但是鬼子公司來了後就勘探出來了,以至於油田後來按照合作開發模式進行。還有一個簡單例子,以前油藏勘探都是繪平面圖,而現在都是3D立體圖,精確度也大幅度提高,因此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應該勘探出的能源會越來越多;
3、至於開採枯竭,如果在現有儲量、現有技術開採的話,應該說是不會枯竭但會開採不出來,因為目前的油田,用現有技術開採,採收率能達到40%就很不錯了,剩餘部分很難采出,需要靠各種增產措施手段去提高,這也是採油研究的重點。但是現在的油田採到後期基本含水達到80-95%,沒有新的增產措施的話就會基本保持在這個含水率上,雖然不會完全枯竭,但是其脫水、污水處理的成本也會增加,到最後會導致成本不划算。
4、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有石油用到汽車上實際是最大的浪費,其實我們生活中好多東西是從石油中提煉原料的,這些才是難替代的。


首先回答問題吧
作為一種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都會枯竭。
拿所謂的邏輯思維和經濟學理論討論這個問題是不合適的。
排名第一的 @南希亞 的答案拿煤炭枯竭論來類比石油枯竭論同樣不合適的。

煤炭和石油最重要的一點區別是,煤炭只是近乎單純的能源載體,石油除了是一種能源資料,更是現代工業不可缺少的工業生產原料。
你現在所拿的手機,所敲的鍵盤,所穿的衣服,都離不開石油和石油提取物。
相對於能源提供者的角色,我更覺得作為化學原料的角色更加的不可替代。
因此,即便人類找到了這些化石碳氫能源的替代品(肯定會是核能,不會是什麼風能、太陽能)
石油還是會一直被消耗,被開採,終有枯竭之日。

另一方面,技術在進步,對煤炭和石油這類的資源的利用只會越來越多,就像現在的煤制氣,煤制油等等,工業革命以後的這麼多年,煤炭的需求並沒有因為石油的開採利用而減少。當前煤炭的低價格只不過是短期的市場行為。

最後,補充點行業內容:國內的這些油田,除了長慶因為破壞性開採導致的增產,其他油田產量要麼一直在遞減,要麼一直在艱難的維持穩產,有些老區塊為了完成產量指標都不計經濟成本的上措施。大家可以想想多產一噸油是有多難。與此同時的卻是國內持續增長的石油進口和石油消費。
石油枯竭問題肯定是不會出現我們這代人身上,我們沒必要悲觀,但是也不能讀了本書就盲目的樂觀。
(去睡覺,給贊繼續更)


(1)理論上石油會枯竭,加減法么。

(2)枯竭之前,石油的開採成本逐漸上升,直至高於收益,被其他更合算的能源替代,逐漸減少乃至停止開採。從這個角度說,不會枯竭。


本文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本人保留所有權利。

相信數據和事實似乎比相信自己的立場更加靠譜一些。-------Samhero

內容摘要:

石油會不會枯竭關鍵在於其是否可以在可接受成本範圍內被替代:若可以在可接受成本範圍內被替代則不會枯竭(因為隨著成本的攀升會被拋棄),若不可在可接受成本範圍內被替代則會枯竭。

石油有兩種用途,一種是作為燃料,一種是作為化工原材料。
本文證明了當前情況下石油作為能源其地位可被循環能源替代,且成本可以接受。且在宏觀調控得力的情況下,不會引發大的社會問題,甚至不會引發社會問題。
但無力證明石油作為化工原料可以被替代。
即部分回答了樓主的問題。但留下了一個未解決的問題:石油作為化工原料是否可以被替代。若此問題亦得到解答,則石油是否會枯竭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

核心材料:

  • 水力蓄能(PHS):$0.01016/kwh
  • 壓縮空氣蓄能(CAES):$0.0339/kwh
  • 風力發電,假定為35%的容量係數:$0.0261/kwh
  • 燃煤發電:$0.0449/kwh
  • 天然氣發電:$0.0380/kwh
  • 我國離地10m高度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千瓦,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千瓦,共計約10億千瓦。每年可提供2.3萬億千瓦時電量。相當於我國06年發電量2.83萬億千瓦時(統計局:2013年中國發電量5.2451萬億千瓦時,即相當於2013年我國發電總量的43.85%)的81%。但這一風電資源僅計及10米低空範圍的風能,如果擴展到50~60米以上高空,將至少再擴展一倍。而上海電氣W3600風電設備葉槳所在平均高度為100米。

  • 我國西電東輸工程中的5條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分別為:內蒙上海廟至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錫盟至江蘇特高壓直流工程、寧夏到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山西到浙江特高壓直流、南方電網西電東送麗江直送深圳特高壓直流工程。
  • 兩座已經投入商業運行的大型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分別為:德國Huntorf電站、美國 Alabama州的McIntosh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 第一、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最高的年通貨膨脹率是1974年11月的12.19%(9月為7.63%,12月迅速掉到5.02%)。若此通貨膨脹率在一年時間內造成的通貨膨脹與某一個十年內的通貨膨脹相等,則這一個十年內的平均通貨膨脹率不足2%。市場保持2%以下的通貨膨脹率時可以視作沒有發生通貨膨脹。
  • 以石油作為燃料,石油也還能用50多年。

=========================================================
此文停止更新,所有數據、材料、推導、用詞在我看來已臻於完善。

這篇文挑不出毛病了之後就該針對我了哈知乎式騷擾領教了

人人狗滾回人人去了,最起碼人人不會讓用戶隨便被騷擾

我搜腸刮肚辛辛苦苦把肚子里那點存貨拿出來跟你分享,你卻如此無禮。

你不領情就算了,諷刺、謾罵、無限用@騷擾,我惹不起,躲得起。
======================================================
這個問題無法用有限的關於石油(你最起碼應該算上煤炭和天然氣)的統計數據說清楚。
引用自: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3(謝 @anm itan 提供的資料)。

Renewable energy and nuclear power are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energy sources, each increasing by 2.5 percent per year. However, fossil fuels continue to supply almost 80 percent of world energy use through 2040. Natural gas is the fastest-growing fossil fuel in the outlook. Global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increases by 1.7 percent per year.Increasing supplies of tight gas, shale gas, and coalbed methane support growth in projected worldwide natural gas use. Coal use grows faster than petroleum and other liquid fuel use until after 2030, mostly because of increases in China"s consumption of coal and tepid growth in liquids demand attributed to slow growth in the OECD regions and high sustained oil prices.
Almost 80 percent of the projected increase in renewab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s fueled by hydropower and wind power.The contribution of wind energy, in particular, has grown rapidly over the past decade, from 18 gigawatts of net installed capacity at the end of 2000 to 183 gigawatts at the end of 2010—a trend that continues into the future. Of the 5.4 trillion kilowatthours of new renewable generation added over the projection period, 2.8 trillion kilowatthours (52 percent) is attributed to hydroelectric power and 1.5 trillion kilowatthours (28 percent) to wind. Most of the growth in hydroelectric generation (82 percent) occurs in the non-OECD countries,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growth in wind generation (52 percent) occurs in the OECD countries.
========================================================

Warning:大量毀三觀內容,慎入。

如果石油資源的缺乏會導致人類社會的消亡,那他至少要滿足這個條件:他不可替代或替代品不夠用,或替代的過程太過冗長——還沒來得及替代化石能源,人類就已經完蛋了。
前幾十年預測是基於前幾十年的知識來預測,而在這幾十年中,石油的開採方法得到極大改善,石油採收率大大提高(平均單位儲量可開採出的石油量大大提高——這實際上相當於將石油資源的儲量翻了好幾倍),他基於幾十年前的知識作出的預測怎麼可能正確。

============================================================
以下討論均只局限於作為能源的石油。

首先,石油資源瀕臨枯竭時會發生什麼:

  • 歷史上石油供應大大減少(相當於石油資源瀕臨枯竭)的事件不是沒發生過,而且該事件的發生比石油資源慢慢減少更具突發性,但即使如此也並沒有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 中東上世紀對美國的石油禁運使得美國國內油價瘋漲,結果日本豐田、美國福特開發出了油耗很低的汽車,之後美國的石油消耗大大減少。儘管當時中東對美國的石油禁運仍在持續,但當時美國國內的油價再沒漲過。
  • 1980年之後美國石油消耗確實是越來越多,符合傑文斯悖論。我之前的描述與1980年之後美國石油消耗增加並不矛盾,反而是因果關係: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短期內是可以降低能源消耗,但從中長期來看,他必然導致能源消耗增加。
  • 所謂「傑文斯悖論」是指,十九世紀經濟學家傑文斯在研究煤炭的使用效率時發現,在提高煤的使用效率方面,原本以為效率的提高能滿足人們對煤的需求,然而結果是,效率越高,消耗的煤就越多,煤炭總量就會更快耗竭,人們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傑文斯悖論》論資源難題引人深思

中東上世紀對美國進行石油禁運的例子很能說明今後石油越用越少的時候我們會採取怎樣的行動:用知識開發出新的資源,使用更節省資源的東西,使這種資源的缺乏無法成為足以立刻毀掉人類文明的威脅。

有反面才可以證明規律。

  • 跟美國同樣遭遇了突然缺油的朝鮮,事件結果卻截然相反。
  • 美國與朝鮮的區別是,一個能夠調動掌握知識的人(哪怕他是外國人,價格信號唄),另一個呵呵
  • 即朝鮮相當於美國的對照。
  • 所以只要有足夠的知識,某一資源的缺乏無法立即毀滅人類(只在作為能源的情況下)。

其次,我們有沒有石油資源的替代品以及替代品來不來得及替代石油:

風電發電成本及風電鏈與火電鏈成本對比:

  • 風力發電的成本為0.3540元/kwh;在不考慮環境價值的情況下,火力發電成本為0.2993元/kwh

引用自:風力發電的環境價值與經濟性分析俞海淼 周海珠 裴曉梅 同濟大學機械學院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

  • 引入風力發電後,電力系統的供電成本發生了變化。風電投資、運行費用與系統備用容量補償成本導致了系統供電成本的增加,當不考慮火力發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時,引入風力發電會增加整個電力系統的供電成本,當考慮火力發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時,風電替代煤電所產生的資源節約與環保效益則促進了系統供電成本的降低。雖然計提了環境成本,但目前風力發電的初始投資相對較大,風電建設與電網發展不配套,風電送出和電力消納依然存在阻力,導致實際的風電產出量低於設計值,風電的單位成本較高,與風電的節能減排效應抵消,產生了系統供電成本增加的結果,制約了風電的發展。

引用自:風力發電對電力系統供電成本影響分析常帥帥,劉金平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

可開採量及每年可提供電量:

  • 根據全國900多個氣象站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進行估算,全國平均風功率密度為100W/m2, 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26億千瓦,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千瓦,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千瓦,共計約10億千瓦。

引用自:加快風電發展 施鵬飛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HYDROCHINA)隸屬於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於200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其前身為政府主管水利水電規劃、開發、建設的機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局)

  • 根據全國900多個氣象站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進行估算,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千瓦,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千瓦,共計約10億千瓦。如果陸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5,000億千瓦時電量;海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2,5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1.8萬億千瓦時電量,合計2.3萬億千瓦時電量。相當於我國06年發電量2.83萬億千瓦時(統計局:2013年中國發電量5.2451萬億千瓦時,即相當於2013年我國發電總量的43.85%)的81%。風能利用空間非常巨大。

引用自:風力發電機畢業論文

  • 我國初步探明風電資源在陸上約為2.53億千瓦,沿海估計為7.5億千瓦,總計約為10億千瓦,但這一風電資源僅計及10米低空範圍的風能,如果擴展到50~60米以上高空,將至少再擴展一倍,亦即可期望有20~25億千瓦的風力資源。如果能開發出其中2/3的份額,將提供15億千瓦的電力。

引用自:何祚庥 風力發電和大型鋰離子儲能何祚庥 中國科學院 理論物理研究所

  • W3600系列風力發電機組,是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針對中國風況自主設計的大容量風電機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採用當今全球風電機組最主流的技術方案。W3600變速變槳雙饋恆頻風力發電機組,額定功率3.6MW,風輪直徑116/122米,輪轂高度80/90/100米,並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進行定製化的產品開發,以適應海上、陸上、低溫、高原等不同工作環境,已累計獲得訂單近百台,目前機組在上海臨港海邊和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運行接近兩年,平均可利用率在97%以上。

引用自:上海電氣

預測石油可使用的時間:

現在全球的R/P ratio大概是50幾年,就是說如果現在所有公司都不勘探了,只採已發現的,且全球需求量不變,全球的油大概還能用50年。」

遠距離輸電技術及儲能技術:直流輸電與壓縮空氣儲能。

  • 西電東送工程中5條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分別為:內蒙上海廟至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錫盟至江蘇特高壓直流工程、寧夏到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山西到浙江特高壓直流、南方電網西電東送麗江直送深圳特高壓直流工程。
  • 兩座已經投入商業運行的大型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分別為:德國Huntorf電站、美國 Alabama州的McIntosh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 12日從國家電網公司證實,由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牽頭制定的電網投資方案已獲高層批複,近期將對外公布,12條「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包括4條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5條特高壓直流和3條500千伏輸電通道,其中涉及國網的有4交4直和3條500KV。

引用自:電網投資方案近期公布 將建12條西電東送通道

  • 世界上第一座投入商業運行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是德國Huntorf電站,其機組的壓縮機功率為60MW,釋能輸出功率為290MW,該電站運行至今,主要用於熱備用和平滑負荷。另外,美國在1991年投運了Alabama州的McIntosh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日本於2001年投運了砂川盯壓縮空氣儲能示範項目,瑞士正在開發聯合循環壓縮空氣儲能發電系統。此外,俄、法、意、盧森堡、南非、以色列和韓國等也在積極開發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引用自:能源科技熱詞:壓縮空氣儲能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

  • 壓縮空氣儲能是另一種可以實現大容量和長時間電能存儲的電力儲能系統,是指將低谷、風電、太陽能等不易儲藏的電力用於壓縮空氣,將壓縮後的高壓空氣密封在儲氣設施中,在需要時釋放壓縮空氣推動透平發電的儲能方式。目前,地下儲氣站採用報廢礦井、沉降在海底的儲氣罐、山洞、過期油氣井和新建儲氣井等多種模式,其中最理想的是水封恆壓儲氣站,能保持輸出恆壓氣體。地上儲氣站採用高壓的儲氣罐模式。
  • 壓縮空氣儲能是一種基於燃氣輪機的儲能技術,技術非常成熟,已經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壓縮空氣儲能具有容量大、工作時間長、經濟性能好、充放電循環多等優點,具體如下:
  • (1)規模上僅次於抽水蓄能,適合建造大型電站。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可以持續工作數小時乃至數天,工作時間長;
  • (2)建造成本和運行成本比較低低於鈉硫電池或液流電池,也低於抽水蓄能電站(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在09年的計算得出的結論,在09年,壓縮空氣儲能不如抽水儲能成本低。但由於兩篇論文發表的時間不同,這篇論文發表於四年之後的2013年,故不能簡單地因兩篇文章結論有差異而去判斷其中一個一定出錯了),具有很好的經濟性。隨著絕熱材料的應用僅使用少量或不使用天然氣或石油等燃料加熱壓縮空氣,燃料成本佔比逐步下降
  • (3)場地限制少。雖然將壓縮空氣儲存在合適的地下礦井或溶岩下的洞穴中是最經濟的方式,但是現代壓縮空氣儲存的解決方法是可以用地面儲氣罐取代溶洞;
  • (4)壽命長,通過維護可以達到40~50年,接近抽水蓄能的50年。並且其效率可以達到60%左右接近抽水蓄能電站;
  • (5)安全性和可靠性高。壓縮空氣儲能使用的原料是空氣,不會燃燒,沒有爆炸的危險,不產生任何有毒有害氣體。萬一發生儲氣罐漏氣的事故,罐內壓力會驟然降低,空氣既不會爆炸也不會燃燒。

引用自: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綜述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

  • 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是另一種能夠實現大容量和長時間電能存儲的電力儲能系統。它通過壓縮空氣儲存多餘的電能,在需要時,將高壓空氣釋放通過膨脹機做功發電。自從1949年Stal Laval提出利用地下洞穴實現壓縮空氣儲能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此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並已有兩座大型電站分別在德國和美國投入商業運行。另外日本、義大利、以色列等國也分別有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正在建設過程中。
  • 於1991年投入商業運行的美國 Alabama州的McIntosh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其儲氣洞穴在地下450 m,總容積為5.6×105 m3,壓縮空氣儲氣壓力為7.5 MPa。該儲能電站壓縮機組功率為50 MW,發電功率為110 MW,可以實現連續41h空氣壓縮和26h發電,機組從啟動到滿負荷約需9 min。該機組增加了回熱器用以吸收餘熱,以提高系統效率。該電站由Alabama州電力公司的能源控制中心進行遠距離自動控制。1992年儲能 耗電46 745 MW?h,淨髮電量39 255 MW?h。
  • 美國Ohio州Norton從2001年起開始建設一座2700MW的大型壓縮空氣儲能商業電站,該電站由9台300MW機組組成。壓縮空氣存儲於地下670 m 的地下岩鹽層洞穴內,儲氣洞穴容積為9.57×106 m3, 其設計發電熱耗為4558 kJ/(kW?h),壓縮空氣耗電0.7(kW?h)/(kW?h)(據FirstEnergy postpones project to generate elecricity with compressed air提供的信息說是這個電站的計劃被停止了,但是我沒找到其他地方找到相關佐證,不過應該是真的。
  • 美國Iowa州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也正在規劃建設中它是世界上最大風電廠的組成部分,該風電廠的總發電能力將達到3000MW。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將針對75~150 MW的風電場進 行設計,系統將能夠在2~300 MW寬範圍內工作,從而使風電廠在無風狀態下仍能正常工作。
  • 日本於2001年投入運行的上砂川盯壓縮空氣儲能示範項目位於北海道空知郡,輸出功率為2MW,是日本開發400 MW機組的工業試驗用中間機組。它利用廢棄的煤礦坑(約在地下450 m處)作為儲氣洞穴,最大壓力為8MPa。
  • 瑞士 ABB公司(現已併入阿爾斯通公司)正在開發聯 合循環壓縮空氣儲能發電系統,該項目發電機用 同軸的燃氣輪機和汽輪機驅動。儲能系統發電 功率為422 MW,空氣壓力為3.3 MPa,系統充氣時間為8 h,儲氣洞穴為硬岩地質,採用水封方式。該系統的燃燒室和燃氣渦輪都分別由高壓和 低壓兩部分構成,採用同軸的高、中、低壓3個渦 輪,機組效率可達70.1%。目前除德國、美國、日 本、瑞士外,俄羅斯、法國、義大利、盧森堡、 南非、以色列和韓國等也在積極開發壓縮空氣儲 能電站。

引用自: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研究進展張新敬 陳海生 劉金超 李文 譚春青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

  • 水力蓄能(PHS):$0.01016/kwh
  • 壓縮空氣蓄能(CAES):$0.0339/kwh
  • 風力發電,設定為35%的容量係數(容量係數為風電場運行年有效利用小時數與全年小時數的比值,或風電場實際運行年上網電量與額定年上網電量的比值,35%容量係數即風機一年工作3000小時):$0.0261/kwh
  • 燃煤發電:$0.0449/kwh
  • 天然氣發電:$0.0380/kwh

引用自:Assessing the Costs of Dispatchable Wind Energy: An Integrated Wind-Turbine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

==============================================================

討論:
究其根本而言,只要世界上能產出足夠的產品,人類的生活品質就會保持相對穩定。
在只考慮能源影響的前提下,只要我們每年都能產出足夠多的能源(生產能源本身也要消耗能源,為方便說明,生產能源所消耗的能源在本文不計入能源產量),我們人類就能生產出足夠多的產品。
我國現在的情況是,即是不計不可估計範圍內的可開發風能,在較低容量係數內風力發電可提供的電量相當於我國2013年發電總量的43.85%。

  • 能源價格上升帶來的無非就是所有商品對所有人價格的上漲,即通貨膨脹。
  • 通貨膨脹必然會帶來短期內生活品質的下降,但就長期來看,只要通脹率不是很高,不足以成為影響社會的問題:人類還是可以產出足夠多的產品,只不過他們的平均售價升高了
  • 通貨膨脹下,相關從業人員手裡的貨幣面值也會更高,若長期來看,其實際購買力沒有區別。
  • 貨幣不過是一種分配工具,只要有足夠多的產品被生產出來,就只剩下了一個怎麼分的問題:即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

而通貨膨脹的壓力可以通過時間慢慢消化掉:在能源相對價格較低的時候,慢慢提高傳統能源的供應價格,借能源價格的上漲反哺新能源產業的技術發展並慢慢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 第一、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最高的年通貨膨脹率是1974年11月的12.19%(9月為7.63%,12月迅速掉到5.02%),這還是在突然缺油的情況下。
  • 保持這個通脹率的話今天的100塊到明年的今天就剩不到90塊了。此通貨膨脹率相當驚人。
  • 若此通貨膨脹率在一年時間內造成的通貨膨脹與某一個十年內的通貨膨脹相等,則這一個十年內的平均通貨膨脹率不足2%。市場保持2%以下的通貨膨脹率時可以視作沒有發生通貨膨脹。

結合可開發風能的儲量的及風電的成本,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 我國電價與風能的發電、存儲、運輸的成本之和差別不大,循環能源風能成為主要能源時可導致的通貨膨脹不大。
  • 可循環能源風能取代化石能源弱化其在能源供給中的地位的過程中,通過宏觀調控,保持能源價格緩慢上漲,繼而使市場保持一個社會可以接受的通脹率,則不會引發較大的社會問題甚至不會引發社會問題。

結論:正因為石油是慢慢減少的,因此帶來的通脹壓力也是慢慢增大的;而作為替代品的新能源價格並沒有比火電高多少,我們需要提高的物價水平也真心沒多大。所以,石油作為一種能源,不必為其總量的減少擔心。

===========================================================
===========================================================
QA
有人說通貨膨脹不就是因為資源不足嗎?你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 資源不足可以導致通貨膨脹,但通貨膨脹不一定是資源不足導致的。
  • 高中數學裡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懂的吧?
  • 成本的上漲也可以導致通貨膨脹,我這裡說的通貨膨脹是這一種。比如政府在能源充足的時候穩步提高能源價格,就會導致一定量的通貨膨脹,但這個通貨膨脹不是資源不足導致的。
  • 不過我原來的措辭確實不夠嚴謹哈,已更正為「在只考慮能源資源的影響的前提下,只要每年都能產出足夠多的能源,我們人類就能生產出足夠多的產品。」

有人說你這篇文這不是鼓動浪費么?

  • 哈,我還真不是,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不必單純為了少用能源而停止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
  • 到1981年,美國的資源類產品包括糧食產值只佔到整個GDP的6%,這就意味著資源並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限制因素。
  • 引用自:增長是否有極限
  • 發展是一回事,浪費是一回事,少用是另外一回事兒。你開發出更高效的生產技術並加以推廣,我當然贊成(儘管根據傑文斯悖論,這樣會使相應資源的消耗更快)
  • 比如說淘汰落後產能,我覺得這政策豈止是偉光正,簡直就是偉光正(落後產能的外部成本太高,繼續使用落後產能相對於採用新的高效生產技術就等於是浪費資源)。
  • 我個人認為在政府控制下穩步抬高能源價格可比口頭上宣傳節能有用多了(我不過是沒有宣傳節能哈,但我可沒鼓動浪費)。

那麼知識就沒有極限嗎?

  • 我不知道。
  • 知識太龐大了,我一個過河卒子,何德何能斷言知識有無極限。

如果石油和煤沒了,現在各種石化產品比如用於建材、家電、儀器等的塑料或者煤化工產物的化妝品原料、醫藥等怎麼替代?

  • 我不知道。
  • 但我不知道並不代表其就無法被替代。
  • 引用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 Tesla Motors )董事長兼CEO艾倫·馬斯克( Elon Musk )的一句話:石油這麼珍貴的化工原料你們居然用來燒?

核心觀點來自:《理性樂觀派》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資料引用:文中各處。
至此本題答完。
後面的你可以不用看了。
========================
我自己都不想看了,念起來磕磕絆絆真不夠爽。
隨手百度就能得到的數據和結論有必要專門列出來嗎?
發問之前自己動手求證下,你自己也能收穫更多知識,就這樣。


我內容少的時候你嫌沒數據,我加上數據後你又嫌內容多,真難伺候。
==================================================================

  • 我再說一下為什麼我這套「邪說」反而更有道理(我可沒說我這一定是對的)。
  • 根本原因在於工業革命導致的人類所處環境的劇變,使之前人類由獲取單一資源(土地)的生存模式所培養的思維模式不再可行。
  • 從歷史來看,在工業革命之前,社會發展的最終成果只能轉化成一個東西:人口。
  • 所謂風調雨順、太平盛世,不過是人口在順利增長。人口的增長會帶來人與資源的極端矛盾:一旦遭遇氣候危機,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死亡,也就成了所謂亂世。
  •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歷史大抵如此。
  • 但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與資源之間長久以來一直不變的矛盾已經被徹底顛覆:
  • 在工業革命之前,單個人的勞動價值在長久的歷史中基本保持穩定,而過多的人局限於有限的耕地勢必帶來單個人勞動價值的降低,最終導致饑荒。即人和土地之間的矛盾勢必會轉化為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被稱作馬爾薩斯陷阱。
  • 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長久以來以土地作為單一資源的生產模式,資源的種類和數量的擴張轉化成了極度膨脹的糧食產量,糧食產量反而在短期內形成了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指數級增長,人與土地之間矛盾在這一歷史時期不再重要。
  • 人類與資源之間矛盾已被資源之間的不斷的轉化和相互替代徹底改變,以單一線性思維看待資源所得出的結論是必然錯誤的。
  • 所以我這套「邪說」反而更有道理,即更接近正確。至於到底對不對,那你就看著辦吧。

謝點贊。

「萬噸巨輪可以用電驅動么?全用核動力么?」
「我不知道,並不代表不可以。」
===========================================================
謝 @冷哲大神點贊哈,久仰久仰。


==============================================================

評論及回復:

  • 尊重就是讓對方覺得自己重要、處境舒服。------袁滌非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播音系副主任
  • 注意:這是表示對冷哲的尊重。冷哲不只屬於知乎也屬於從網,你要幹嘛你就干哈。這是人人狗之間的事情,跟知乎沒關係。
  • 鐵口直斷他人什麼心態這不是格物致知的態度。
  • 當然你在不在乎這個就跟我沒關係了哈,我只管我自己。
  • 人人狗初來乍到,知乎的規矩不懂,還望海涵。
  • 當然海涵不海涵是你的問題,改不改就是我的問題了。我覺得我還是不改了,我這個就這樣吧。



有人問你幹嘛只允許你關注的人評論?
這個叫門檻原則哈,只允許我關注的人評論會令我得到高價值評論時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低
這跟現在很多公司只招某幾個學校的畢業生一個道理哈。
你有疑問,能回答我就回答,回答不了我就說不知道哈。
寫得多不代表有理,寫得多也不代表沒理。到底有理沒理,你就看著辦吧哈。

反正壓縮空氣儲能(CAES)的使用成本不是好幾百塊一度電哈,連十美分都不夠。
別召喚後再把我拉黑哈,很不禮貌,我很不爽。
還有你個中國人請別跟我這個中國人在中文平台上故意說英文。外國人接待三代目的時候不是不知道三代目會說英語,但還是要保證三代目有個中文翻譯。因為為三代目提供一個母語環境(先不管質量如何)代表著對三代目及三代目代表著的文化根源的尊重。
交流的前提,就是雙方互相尊重。你不尊重我,你連句中國話都捨不得好好跟我說,我還有什麼好跟你說的?
我始終認為英語對中國人來說不過是知識、工具;但中文卻是中國人的根基和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我認為中國人用不好英文不丟人,誰也不是什麼知識都懂;中國人都不能對中國人好好說中國話才丟人。
況且你這英語用的也不咋地吧,查了半天,連建設成本使用成本都沒搞清楚
我不愛用英文哈,並不代表我不會用英文。
你要是覺得我英文不好,我這不過是在找借口的話, PROJECTIONS OF LEVELIZED COST BENEFIT OF GRID-SCALE ENERGY STORAGE OPTIONS, 這是 @野合菌提供的且她一開始理解錯誤的論文,我花了半個小時看完,然後指出了她的錯誤。
你要是覺得你可以的話,你也來試試。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哈,許你喜歡英語就許我喜歡中文。
有人說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有信息損失,有的時候確實有損失,但敢問把Wifi無線有個球的損失?把John Russell約翰·羅素有個球的信息損失?對於對話,用中文對話和用Chinglish對話相比就一定有信息損失
嘖嘖嘖,真給神邏輯跪了。
站隊不要太主動,立場不要太明顯。
你看看你舉的這個例子吧......我一般說無線密碼是多少,不說wifi密碼是多少;一般說你手機能上網嗎,不說你Mobilephone能上網嗎;我一般說我能用用你的電腦嗎,不說我能用用你的Computer嗎?
當然我也說老闆CPU怎麼賣;我也說誰有office套裝借我用一下。
這裡頭區別很明顯吧?
( ̄ε(# ̄)故意說英文是指在違反語言習慣或增加閱讀困難而不增加必須信息的情況下非要用英文或Chinglish。 
英語你該用就用哈,我可沒說你別用。我說的是個禮貌問題,不是語言問題。
我自己都用英文,我也引用英文資料,但我找的盡量還是中文資料,因為這麼多資料都用英文寫的話,大部分中國人都會看得很累。
你讀我的文章,我就盡量在不降低必須信息量的情況下讓你看得更舒服更容易一些,哪怕是在英文後面加一句中文翻譯。
什麼叫尊重?尊重就是讓對方覺得自己重要、處境舒服,而不是讓他更累。
當然如果你還不願意看的話那我也沒辦法了哈。
不學英文的人也不該死。把中文辭彙比作「別人嚼過的東西」,呵呵。
我不揣測你什麼心態哈。

一度電儲能的使用成本好幾百塊,嚇死個人啊。

=================================================================
核心觀點(非本人原創,來自《理性樂觀派》):

關於資源的擔心古已有之,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正確過。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工業革命毫無疑問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一個階段,是最沒有爭議一段歷史。

但是當時真正身處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人卻不這麼看。他們自己是怎麼描述那段歷史的?

約翰·羅素就認為,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成就最終會毀滅英國,因為英國的煤炭快用光了。

「稍微學過經濟史的人,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工業革命帶給英國人的,是一場災難。」------約翰·羅素


英國政府後來還專門組建了一個政府部門(皇家煤炭運營委員會)專門管理煤炭的使用(1866年,英國煤炭恐慌)。

============================================
約翰·羅素是伯特蘭羅素的爺爺,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
約翰·羅素,第一代羅素伯爵
============================================

後來呢?石油取代了煤炭,煤炭逐步滾蛋。

1972年,一群很厲害的科學家聚集到羅馬一間小黑屋裡,發表了著名的署名為「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增長的極限》,主要內容就是你們這些人沒多少年可混了,整個地球的資源已經要完蛋了。

後來呢?這幫人現在都快死光了這個世界還是好好的,我們還在拚命往前趕。

羅馬俱樂部在北美,尤其在芝加哥經濟學派內是備受爭議的一個群體。

偶像光環一開,這就沒法說理了。
========================================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如果資源稀缺,價格上漲,就會促使創新和替代品的產生。所以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自然資源是無限的,能源是永不枯竭的。從美國經濟史來看,從1871年到1981年,資源和能源類產品和產值在GDP中的產值有大幅下降。如美國的資源類產品在1890年佔到國家GDP產值的50%,但是到1900年這個比例下降為32%,1910年下降為23%。到1981年,美國的資源類產品包括糧食產值只佔到整個GDP的6%,這就意味著資源並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限制因素。
關於「增長的極限」和「沒有極限的增長」,還是要用事實來說話,世界經濟的增長不僅沒有被羅馬俱樂部「嚇住」,反而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16世紀世界GDP年均增長率僅為0.15%,而到英國工業革命以後的19世紀20年代之前,世界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0.3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世紀下半葉,世界GDP年均增長率已經達到了3.96%。而在當下世界經濟的低迷期,2012年全球GDP的增長率還保持在2.3% 。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是3%。


關於《增長的極限》更多批判,請移步:增長是否有極限

==========================================

1992年,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大會,全世界各國一起簽了一份《21世紀議程》,這個所謂的議程寫得也無非就是「人類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我們再不停止發展的步伐,就要大禍臨頭」

思考邏輯與野合菌何其相似。

後來呢?

我們發展了二十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是越來越好,所有的這些「醒世明言」都沒有實現。

歸根到底他們的邏輯錯誤就在於——某一個東西在當下確實很重要,但是,這跟它的缺乏足以摧毀人類社會是兩回事。

====================================================


特斯拉的老闆其他地方亂吹牛,但是有一點是絕對沒說錯的:石油,這樣的好東西,你們居然把他當燃料燒掉?

將來也就是輪船和飛機以及軍用車輛是用石油燃料了。

民用車輛必然是全面轉向電動。即使電池技術導致航程不夠,也還是電動;無非加入燃油增程而已。這樣做起碼可以使得市內通勤基本用電,極大的減少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具體內容可以看這裡:

http://pcm1704.blog.sohu.com/322512545.html


枯竭的只是cheap oil, 國際油價暫時再也回不到90以下了
作為市場上商品,就是要通過市場推動科技的發展 現在918synder北環7分油耗3L/100km
其實油好便宜的 100一桶 就和可樂差不多 應該再高點 才有更好的節能技術,carbon pricing就是這個意思

世界那些沒探過的地區超過你的想像,西伯利亞冰原啦,北極啦,南美,非洲只要價格夠高,老的油田現在都生機勃勃,儲量絕對源源不斷 預警上市公司里的預測儲量就娛樂一下
在高油價的支撐
sagd frac 深海等新技術的發展大大加大資源的利用率 ,美國都要2020成為最大產油國,中東潛力很多沒釋放
以後如果能直接cook source rock 儲量翻個20倍沒問題,聽著好比殺雞取卵

當然常規sweet oil 會越來越少
更多低質量 高風險的資源被利用

放心吧現在開車的不會回去騎自行車的
so work harder!get a car!


從小學一直被教育說很快這些資源要枯竭,你看現在這些資源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宜,技術在進步啊,所以我覺得不會枯竭,用到一定時間了新技術出來了,就不用石油了


推薦閱讀:

清潔能源市場是怎樣冷卻下來的?
人類的能源大多都是靠燒開水,這種說法正確嗎?

TAG:能源 | 化工 | 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