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余成本究竟怎麼理解?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註冊會計師之路 ,更多「註冊會計師」討論歡迎關注。

為什麼金融資產的攤余成本調整里是「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不是應該在資產負債表日減去實際收到的利息再減去實際利率計算出來的利息嗎?


接地氣的回答來了~~~~以應付債券為例。

首先,理解攤余成本的第一步,要理解債券的發行為什麼會有折價溢價發行這麼些個蛋疼的東西。

折價發行:債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場利率(即實際利率)。發債企業不是傻子,為什麼要折價發行呢?這就是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問題,你的票面利率都比市場利率低了,投資者買理財產品都比買你的債券收益高,你不折價賣誰買呢。當然,這麼一來,好處是發債企業今後每期實際支付的利息(即每期的實際現金流出)少了。即:折價發行是為了以後每期少付利息而在發行時給予投資者的補償
溢價發行:債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場利率(即實際利率)。投資者也不是傻子,幹嘛要溢價買呢。當然是因為以後每期可以收更多的利息呀,即:溢價發行是發行企業因以後每期要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補償

其次,強調一點,我同意樓上的,攤余成本你就把他理解成本金。那麼到此,你的第二個問題就能解答了——

溢價發行時:溢價部分相當於債券票面額之外增加的本金,你在腦海里把這部分單拎出來,發債企業每期多付的利息(就是票面利率計算出來實際付出去的現金流大於實際利率下應付利息的那部分現金流),除了票面利息外,多出來的部分實際上是歸還了這溢價本金的一部分及其按實際利率計算產生利息。那麼讓我們再念一遍,攤余成本就是本金——那麼本金減少了,所以溢價發行時攤余成本不就減少了嘛?攤余成本減少額不就是 【現金流出-實際利率下應付的利息=票面金額*票面利率-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嘛?一期一期減到最後攤余成本就跟票面金額一樣了,意味著多出來的溢價本金攤銷完了。

折價發行時:折價部分相當於債券票面額基礎上減掉的本金,同樣地,由於發債企業每期少付利息,這部分現金流就會滾到本金上(楊白勞欠黃世仁的利滾利啊),成為下一期期初的攤余成本,也就是說攤余成本在每期增加,增加到最後一期就等於票面金額了。那攤余成本增加額不就是 【實際利率下應付的利息-現金流出=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票面金額】 嘛?

記憶技巧:計算的時候不要去管票面金額和票面利率,票面金額和票面利率只確定每一期的現金的實際流出金額,在這個基礎上,相比實際利率下應付利息,多流出了現金就減少下期期初本金(攤余成本),少流出了現金就增加下期期初本金(攤余成本)。因此也就能理解對余攤余成本的調整的分錄處理,為什麼是借或貸: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說白了,繞就繞在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彎上。

PS: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轉債可以類比推理理解。(購買方和發行方思路是相反的)


樓上幾位老師已經把道理講得很透徹了,我另外舉個例子,嘗試下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以注會會計教材中第一個涉及到攤余成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資為例,如果有13年注會會計課本的話,翻到第23頁,例題2-5。沒有的話我簡述一下題目,A公司於2000年1月1日以1000元購入B公司的5年期債券,面值1250元,票面年利率4.72%,每年付息59元,到期支付本金,以上條件可算得實際利率為10%,不過這裡先不算每期的攤余成本。

好,現在讓我們暫時忘了上面的題目,忘了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溢價折價這些殺死我們無數腦細胞的東西。拿出小學的算術水平,拿出紙和筆,重點在下面稍微做了改變的例子,一步步來。

1、A公司於2000年1月1日將1000元存入B銀行,以每年10%的利率做複利滾存,期限5年。
轉眼間年底到了,理論上,第一年的利息有1000×10%=100元,加上本金1000元,A公司銀行賬戶的賬麵價值應該有1100元。(能理解吧…)
2、但是A公司由於要交房租或其他隨便什麼事情,決定每年底從賬上拿出59元。
這樣的結果是在第一年底,A公司賬上應該有的錢變成了1100-59=1041元。(能理解吧…)
3、然後,在第二年開始的時候,這1041元將作為本金繼續滾存,第二年底應該有的錢為1041×10%-59=1086元。
按這樣的方式一直到第五年結束拿出全部本金,如下圖所示:


回過頭去看一開始的例題,將存款換成買債券,將本金換成攤余成本,@支穎 老師答案中這句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潤收入-現金流入」,是不是就有點容易理解了。
本答案稍微改變了原題目的思路,只用作初期輔助理解攤余成本的概念,有點像小學生用漢字給英語加註音標,走了取巧的道。應付考試用這個方法應該沒什麼問題,若要加深理解還是建議多讀教材多聽課件(強烈推薦張志鳳老師)。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潤收入-現金流入

我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通常理解為賬麵價值,這也是張志鳳(會計第一人)說過的話。下面是一個舉例,比較通俗易懂,希望對你有幫助。


拿「持有至到期投資」來說,投資者購買債券,實際上就是借錢給發行債券的一方。那麼借了多少錢呢?就是投資者在初期購入債券時的實際支付額,比如支付了1000元購買面值是1250元的債券,這個1000元就是借給對方的錢,也就是初期攤余成本。從字面來看比較難理解,但「攤余成本」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時 貸:銀行存款1000元
。按面值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兩者的差額250元就是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要在以後每期逐漸攤銷掉,即賬面餘額清為0.

在以後每期計算利息時,比如第一期利息,應該用「期初攤余成本1000*實際利率比如10%=投資收益100」,「實際利率」就是市場上真實的利率,這樣計算得到的就是投資者真正應該獲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當期實際收到的利息。這樣兩者有了差額25元,就是當期應該攤銷的利息調整。第二期期初的攤余成本(剩餘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實際應該獲得100元的,說明還有25元沒收回,則可以理解成又借給對方25元,那現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來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這個就是專業術語「攤余成本」的實質。
涉及到攤余成本的還有
「融資租賃、分期付款超過正常信用期實質上有融資性質的、發行債券、分期銷售等」,把握住攤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發行債券,是別人借給自己錢,則最初的攤余成本就是實際收到的錢,與面值的差額也計入「利息調整」,在以後各期計算利息費用時攤銷。「分期銷售」也相當於借錢給對方;比如「分期付款超過正常信用期實質上有融資性質的」,也相當於借了對方的錢,因為自己沒有實際支付就獲得了資產,那麼借了別人多少呢?可以是現在就全部付款的話應支付的金額,也可以是將未來的應付款項折現,這就是借到的錢,即期初攤余成本。


攤余成本某項資產未來所能帶來的現金流的現值。

---------------------

1.首先有購置成本,然後才有實際利率和攤余成本


實際利率是一個倒算出來的數值,實際上是個折現率,把某項資產的未來現金流按這個值折現,恰好等於該項資產的取得時的成本,這個值是根據購置成本算出來的

----------------------


2.攤余成本的意義就是資產未來現金流在各個時點的現值


2001年1月1日,甲企業購入三年期分期付息(每期600萬,X),到期還本(10,000萬,Y)的債券,購置成本為9,589.98萬元(M0),實際利率為7%(r)。Mi為各時點的攤余成本,按「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潤收入-現金流入」這個公式有:



----------------------


3.從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潤收入-現金流入入手來理解攤余成本,是本末倒置

實際上,「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潤收入-現金流入」這個公式,他不是一個「因」,他是一個「果」,是將資產未來現金流的現值算到各期後,對結果的一個表述。


實際上,正因為攤余成本這樣一個意義,使得它形式上滿足"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潤收入-現金流入」 這個等式,所以 盯著這個等式很難理解它的意義。


這是因為等式是一個抽象的結果,而且在等式變換的過程中會丟失很多信息,所以通過等式來理解,是一種本末倒置。

舉個例子:

兩個少年互砍,死掉一個,等式上是「2-1=1」,

如果把等式變成「2=1+1」,很容易就蒙了:

到底是一個少年加一個屍體等於兩個少年?

還是兩個少年等於一個少年加一個死去的少年?

(╯-_-)╯╧╧


我看了其他答案,感覺大部分回答還是留於表層,全盤抄國內概念,有幾個觸及了本質(權責發生制),但初學者無法理解。如果你有幸看到此答案,你將會對攤余成本這個概念,有一個完全感性認識。
首先,你對攤余成本理解的困難首先來源於這個詞本身的中文表達。國內將amortization翻譯成攤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難。你一看到成本兩字肯定先想到利潤表科目。如果我們換個表達---凈負債,你就明白它屬於負債類(補充:A企業記為負債類,對應的客戶B企業自然記賬為資產類-金融資產等)。

第二,凈負債是哪個科目的負債呢?實際來說,涉及好幾個科目。為了從簡,取「應付債券」這個科目單一說明。現在我們建立一個簡單的交易:假設存在一個企業A,向市場賣100元的債券,B投資者有意購買,但考慮到A企業的債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價格購買,A企業同意此項交易。


第三,這項交易結束後,A企業應付債券100元,但實際收到只有90元。10元差價,我們稱之為折價攤銷。這裡折價攤銷的意思指的是,將10元分配在整個債券償還期中。


第四,債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業需要定期給b投資者利息。我們將a企業給b投資者的利息,稱之為票面利息,其利率為票面利率。我們假定票面利率為1%。即每期應付利息為1元。現在,a企業向b投資者支付5期的利息,總共5元。5期債券滿期後,a企業須向b投資者總共支付100+5元。


第五,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b投資者總共收益為15元。從a企業方面來看這15元相當於90元的借貸利息。現在我們將這15元分配在5期內(這裡15元並非平均分配在5期內)。每期分配額為實際利息,這個實際利息5期內不固定,但對應票面利息固定。原因來自下面等式:

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價攤銷=每期凈負債×實際利率=每期實際利息

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實際利率為計算得出(未來需償還現金105元折現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他未知變數為每期計算得出,但我們知道期初的凈負債90元。

期初凈負債90元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知道a企業開始只拿到了90元現金,這相當於開始時的負債,也就是說期初這張債券只值90元,凈負債表示負債的賬面凈值(我們知道:面值-折價=凈值 即100-10=90)。但是,a企業最後要給b投資者100元面值+5元票面利息。

期初凈負債知道後,根據最開始的公式,計算當期折價攤銷,然後循環計算當期期末凈負債。
附公式:

期初未攤銷折價-當期折價攤銷=期末未攤銷折價

原始面值-期末未攤銷折價=期末凈負債

最後解釋我從簡說明,希望更深入了解攤余成本的人,閱讀國外翻譯教材。不要通過國內教材學習,你們也知道現在國內教材來回抄,基礎概念都是一帶而過,因為寫書者不重視教材引導學習理念。比如:我敢說國內90%學生不知道二元方程求解方法中,配方法名字真正的含義(畫正方形求解二次元方程)。


攤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金融資產(Held-to-maturity)的計量方法。

先說債券是怎麼回事以及息票(Coupon)是怎麼來的。
下圖是1979年美國財政部發行的一張國庫券(Treasury Note), note指的是中期債券,比如這張債券的期限就是8年。
可以看到它的上半部分載明了它的面值(Par),是1000刀;
下半部分的4張小票就是我們說的「息票」(Coupon),用來領利息的小票。此例中每一張代表的是45美元的利息,因此票面利率或息票率(Coupon rate)也就是4.5%。
再仔細看息票,可以知道,債券持有人從1985年8月15日起,每隔6個月可以用息票向財政部或指定機構領取利息,一共4次。同時在1987年2月15日到期日時,得到面值1000美元。


接下來講一下債券的價格是怎麼確定的。一句話:
未來現金流折現。
舉個栗子,假設有一個每年付息,5年期,面值1000元,息票率10%的債券,其未來現金流如下:

我們分別按照3個不同的利率折現,得到了三個現值即價格,這也就是我們的發行價格。

我們分別按照3個不同的利率折現,得到了三個現值即價格,這也就是我們的發行價格。
注意:債券雖然有一個叫面值的東西,但那並不是債券的購買價格。因此就出現了債券在發行的時候會有
溢價發行Issuing@Premium(紅色),即購買債券時價格高於面值;
平價發行Issuing@Par(黃色),即購買債券時價格等於面值;
折價發行Issuing@Discount(綠色),即購買債券時價格低於面值。

再白話一點講,首先債券是做什麼用的?融資。
比如我是融資人想借1000元,於是我就發行1000元的債券,利息10%,期限5年。但現在市場上流動性充裕,進而融資成本(對投資者來說就是投資收益)相對來說比較低,比如8%。我的債券能夠提供10%的收益(高於市場收益),顯然其就會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因此投資者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發行價格)來購買我的債券,此例中是1080元,這就是溢價發行。結果就是我融到了比我預期(1000元)要多的資金。
但不要感覺我(融資人)就賺了,因為我付的利息(10%)比市場上其他融資的人利息(8%)是要高的,我「多賺的」這部分(80元)會在未來的5年里進行攤銷,每年攤銷一點點,每年年末還剩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攤余成本(Amortized Cost)。

通常我們不能很好的理解一個詞是因為它比較難望文生義。在此解釋一下為什麼叫攤余成本。在英文中攤余成本叫 Amortized Cost,就是攤銷後的成本。攤銷就是這就折舊攤銷那個攤銷,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把一陀東西,分攤到未來一定時間點進行消耗。
舉個例子:
平時大家聚會,AA制,花費1000元,5個人一起來攤吧! 這是空間上的攤銷。如果把5個人理解成5個時間點,就成為時間上的攤銷。
再比如,你花1000元買了一個手機,做了分期付款,是不是就相當於,你把這1000元分攤到了未來5年進行償還呢。而你每年償還的錢里包含了攤銷的部分和利息,因此你最後換給銀行的錢肯定會不只1000元。每年你的剩餘本金扣除你累積的攤銷本金,就是你的攤余成本(攤銷後的本金)。

以下用BASE法則舉例:
溢價發行的情況

Year 1的起初餘額就是我們根據前述債券的未來現金流按8%進行貼現的現值。
第一年將支付100元的coupon,這其中包含兩部分。

其一是應計利息,也就是目前還沒有還的部分,其實是應該根據市場利率計算利息的。因此
應計利息=期初餘額×市場利率=1079.85×8%=86.39,由於是支付出去的,因此是負數。
其二就是溢價的攤銷。由於是溢價發行,因此期初存在1079.85-1000=79.85的溢價。在每期支付的coupon中,一部分要償還應計利息,另一部分就是對期初溢價的攤銷。
溢價的攤銷=票面利息-應計利息=100-86.39=13.61,符號為負。

期末餘額就是期初餘額經過攤銷後所剩的部分,即
期末餘額=期初餘額+攤銷=1079.85-13.61=1066.24。
以下就是溢價在5年的時間裡攤銷的過程。

折價發行的情況

同理,折價發行下,根據12%的利率,折現得到的價格是927.9。

同理,折價發行下,根據12%的利率,折現得到的價格是927.9。
以Year 1為例,在每期100元的coupon中,也包含兩部分:

其一,應計利息。此例中是111.35。
其二,折價的攤銷。此時折價的攤銷=票面利息-應計利息=-100+111.35=11.35,符號為正。

有的人不太理解這裡攤銷的符號,認為100元的coupon還利息都不夠了,怎麼還有攤銷。原因就攤銷是有正負號的,此處攤銷的效果和溢價攤銷的效果是相反的。溢價攤銷使得期初餘額越來越少,折價的攤銷使得期初餘額越來越多。還可以這麼理解,在Year 1中,應計的利息本來是111.35元對吧,而我僅支付了100元的利息,是不是我就賺了?「賺了的」部分就是攤銷,符號為正。

折價的攤銷過程如下圖:


無論是溢價發行還是折價發行,攤銷過程都使得債券價格向面值回歸。也就是這樣的過程:

謝謝觀看。


講個故事吧。

比如說,企業發行一種債券,面值是1250元,票面利率是4.72%,期限是5年。其實企業是想募集1250元的,但是他發現按照他這個票面利率發行的話,沒人買。後來企業折價賣,賣1000元。本來價值1250元的債券,現在賣1000元,果然有人貪便宜買了。比如老王買了一份,很開心,到處跟人家說花了1000元買了1250元的東西,賺了250元。

到了第一年年末,老王收到企業給的利息59元,這時他的鄰居跟他說,現在市場利率是10%,你的1000元拿去做投資的話,應該有100元的收益啊,可你現在只收到了59元(1250X4.72%),還差41塊錢呢。老王一聽急了,就去找企業理論,企業說現在我沒錢給你,那41塊錢就當是我再管你借的吧。老王后悔莫及,但是也沒辦法,誰讓自己貪便宜呢。這樣第一年年末,老王自己記賬的時候,提醒自己,我現在已經借給他們1041塊錢了。

第二年年末,老王算投資收益,當然就要用1041的本金來算了(1041X10%=104.1),這時企業還是給老王59塊錢,差了45塊錢,老王又去找企業理論,企業還是沒錢,這時老王自己說,那45塊錢就當是我借給你的啊。回家後,老王恨恨的說,我可是已經借給他們1086塊錢了(1041+45)。

暑去秋來,春來夏往,時間如梭。

轉眼到了第五年末,企業借的錢到期了,老王算了算,尼瑪,老子剛開始花了1000塊錢買了個1250塊錢的債券,以為撿到大便宜,誰知道最後總共借給他們1250塊錢。這時企業給老王送來了1250的本金和最後一期的利息59元,還送給老王一面錦旗「助人為樂、品德高尚」。

現在老王再也不買債券了,改去學會計去了。

案例中,每一期的本金就是攤余成本,就是把這250塊錢分攤到每一期。因為一開始賣1250沒人買,企業就賣1000,剩餘的250分攤到每一期收,最後總共也能收到1250,。可以用這種方式理解。

如果是溢價發行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就不再編故事了。


知乎萬年潛水黨二答~

題主的問題是對累計攤銷額存在不理解的情況,其實我們可以忽略累計攤銷額這個概念,通過一個例子對攤余成本進行理解。

20X0年1月1日,實體支付價款1 000元,從活躍市場上購入某公司5年期債券,面值1 250元,票面年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本金最後一次支付。實體將購入的債券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實體初期實際支付了價款1 000元,5年後應當收回的金額卻是1 250×4.72%×5年+1 250=1 545元,因此我們可以算出實體的實際利息是1 545 – 1 000=545元

那麼,這個545元的實際利息與與票面利息(1 250×4.72%×5=295元)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將545元拆成兩個數字進行理解,即545=250+295

第二個數字295元是實體買入債券的票面利息,那麼第一個數字250元呢?我們發現這個數字恰好就是實體買入債券實際支付的金額1 000元與債券面值1 250元的差額,這裡我要引用高票回答 @周召 老師的解釋,這一部分差額是發債公司給予實體的補償,補償的對象是債券的票面利率低於市場利率的情況。金融市場上的購買者不是傻子,如果一個債券的票面利率都低於市場實際利率了,為啥還要買這個債券而不去買別的債券呢?為了自己發行的債券能夠賣出去,發債企業於是折價發行債券,向購買者收取低於債券面值的實際價款,以補償票面利率低於市場實際利率的情況。

剛剛計算出來的545元就是題主說到的累計攤銷額啦,那麼要怎麼進行攤銷呢?

我們把實際支付的價款1 000元作為本金存入銀行,5年後要收回來1 545元,那麼利率是多少呢?大家都能列出公式:1 000+1000×X^5=1 545,然後求出X=0.1,即實際利率為10%(很遺憾,一元五次方程非常難解,我們一般用插值法進行估算,此處進行簡便描述)。

第一年攤銷額:1 000×10%=100,

此時的攤余成本為1 000+100-59(票面利息按年支付)=1 041

第二年攤銷額:1 041×10%=104,

此時的攤余成本為1 041+104-59(票面利息按年支付)=1 086

第三年攤銷額:1 086×10%=109,

此時的攤余成本為1 086+109-59(票面利息按年支付)=1 136

第一年攤銷額:1 136×10%=114,

此時的攤余成本為1 136+114-59(票面利息按年支付)=1 191

第一年攤銷額:1 191×10%=118(β),

此時的攤余成本為1 191+118-(59+1250)(票面利息按年支付,到期支付本金)=0

攤銷完成~

這就是題主所說的「攤余成本調整里是『加上』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至於「減去」的情況,請找一個溢價發行的例子按以上思路分析一遍吧~

提示一下,溢價發行是指實體購買債券的時候實際支付的價款高於債券面值的情況,這通常意味著債券的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實際利率,因此債券發行公司要收取高於債券面值的價款以補償之後多支付利息的損失。

------分割線------

各位看官是不是已經就溢價發行自己進行了一下思考呢?接下來我們進行一下總結。

當發債企業所發行的債券票面利率與市場實際利率是一致的時候,實體購買債券的初始支付金額應當是與債券的票面金額一致的,因為如果初始支付金額大於債券面值,實體,即購買方就會出現虧損;如果初始支付金額小於債券面值,發債企業就會出現虧損,購銷雙方為追求盈虧平衡,會將初始成本設定為與債券面值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的實際初始成本與債券面值一致,實際利息與債券票面利息也一致,就不存在「累計攤銷額」的情況;

當發債企業所發行的債券票面利率低於市場實際利率的時候,發債企業需要折價發行債券,在初始購買價格上進行讓步,以補償購買方未來現金流入的減少,初始成本與債券面值之間的差額是正數,再加上債券有效期之間的票面利息,就是「累計攤銷額」,這部分累計攤銷額實質就是實體的實際利息,因此需要按年攤銷進攤余成本,以使得在債券到期時攤余成本不斷增長,最終與債券面值相等;

當發債企業所發行的債券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實際利率的時候,發債企業需要溢價發行債券,在初始購買價格上多收一些錢,以補償自己在未來需要向購買方支付高於市場利息的損失,初始成本與債券面值之間的差額是負數,再加上債券有效期之間的票面利息,就是「累計攤銷額」,這部分累計攤銷額實質就是實體的實際利息,因此需要按年攤銷進攤余成本,以使得在債券到期時攤余成本不斷減少,最終與債券面值相等。

以上


在折價發行的情況下,比如我1000元買了1250元的5年期債券(年付利息,成本最後實際利率為10%,票面利率為4.72%)。那麼在第一年末,我實際收到59(=1250*4.72%)元利息。問題來了,如果我當初不拿這1000元買債券,而是直接存入銀行,按照市場利率10%,我第一年就會有100(=1000*10%)元利息。所以我當初為何要做這筆買賣?是不是傻?是不是虧了41(=100-59)元?

如果單純從利息來看,確實傻。但是換個角度,我們也沒那麼傻,因為別忘了,我們一開始1000元購買了1250元的資產。也就是說,只減少了1000元銀行存款,卻買到1250元的資產。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我們不會平白無故得到250元。那麼多出來的250(=1250-100)元,就是用來慢慢彌補這個差額的。

根據10%的市場利率,我們可知借出的1000元,在第一年貨幣時間的價值為100(1000*10%)元。然而,企業才不會考慮10%,只會給按照票面利率4.72%派息59元。59元意味著著,我們借出的1000元,這一年只收回了59元的貨幣時間價值。那麼41元的貨幣時間價值虧損,只能計入我們初始的借出成本1000元。

所以,在第一年年末,我們的借出成本就不再是1000元,而是1049(=1000+41)元。


攤余成本——我理解為攤了"需要攤的那部分"後所剩的本金,而且要現值。

1、為什麼會有"需要攤的那部分"呢?

一個直觀的例子,比如,應付債券,票麵價為100。

如果賣120,那就有20的【應付債券—利息調整】。這叫溢價了。溢價的東西有人買,說明他有人搶著買,那就是賣方市場,賣方當然會想要買方讓利給他。——票面利率&>市場利率。

如果賣80,也有20的【應付債券—利息調整】。這叫折價。為什麼賣方要折價賣,因為這個收益小於市場利率下的收益,這裡就是買方市場了,所以賣方以打折的方式讓利買方,才能賣出。——票面利率&<市場利率。

那麼,無論是溢價還是折價,收到的款項與賣出的債券面值不相等,這個差額就是我們在持有這個負債期間要攤的。

2、攤的目的是什麼?
舉個栗子,2014年1月1日,一個3年債券面值為100,收到銀行存款120,票面利率為11%,市場利率為10%,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

2014年1月1日賣出債券時的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120
貸:應付債券 -面值 100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20

而2016年12月31日還本時的分錄為:
借:應付債券-面值 100
貸:銀行存款 100

一頭一尾,一看,【應付債券-面值】抵銷了。剩下的為:
借:銀行存款 20
貸: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20

賣債券,相當於以債券為抵押,向買方借款,期末還本。期間還利息+溢價中的本金。

#攤的意思是,最終,在未來的3年里,是要把這【應付債券-利息調整】全部攤掉。#

3、對應的實際利率法,如何理解。
繼續用2中的栗子。

此時,有一個「現金流出」——【應付利息】或【應付債券-應計利息】(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每一期的資產負債表日付息,後者是到期一次性將前面累計的「應計」部分付清)。計算為票面面值*票面利率。#這個可以理解成每一期末付給債權人的收益(本金+利息)#

有一個「實際利息費用」——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這個可以理解成每一期末付給債權人的收益(利息部分)#


有一個「已償還本金」——【應付債券-利息調整】!!!現在重點終於來了,這個就是要將2014年1月1日時確認的這個20給攤了。一共要攤3次,分別在2014、2015、2016年末。#這個可以理解成每一期末付給債權人的收益(本金部分)#

這裡的計算為:【應付利息】或【應付債券-應計利息】=「實際利息費用」+【應付債券-利息調整】。——這樣就可以列借貸分錄了。

這裡的實際利息費用(這個按用途來入在建工程、財務費用等科目,具體看《會計中的借款費用資本化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當已償還本金出來了!

此時,期初攤余成本-已償還本金=期末攤余成本。


對於拿「持有至到期投資」來說,投資者購買債券,實際上就是借錢給發行債券的一方。那麼借了多少錢呢?就是投資者在初期購入債券時的實際支付額,比如支付了1 000元購買面值是1 250元的債券,這個1 000元就是借給對方的錢,也就是初期攤余成本。從字面來看比較難理解,但「攤余成本」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時銀行存款1 000元。按面值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兩者的差額250元就是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要在以後每期逐漸攤銷掉,即賬面餘額清為0的實質。

在以後每期計算利息時,比如第一期利息,應該用「期初攤余成本1 000×實際利率比如10%=投資收益100」,「實際利率」就是市場上真實的利率,這樣計算得到的就是投資者真正應該獲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 250×票面利率4.72%=59」得到的是當期實際收到的利息。這樣兩者有了差額41元,就是當期應該攤銷的利息調整。第二期期初的攤余成本(剩餘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59元利息,而實際應該獲得100元的,說明還有41元沒收回,則可以理解成又借給對方41元,那現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來的1 000元加上41元,即1 041元,這個就是專業術語「攤余成本」。


一邊是以你的「以後各期凈現金流的現值總和」為基數,一期一期依序計提出「各期的債權孳生額」;

另一邊是你的「實際債權收回進度」。

兩者同時進行,此消彼長——「此消彼長」後剩下的部分,就叫攤余成本,就是這麼簡單。
不要理書上那堆東西,估計編書的人自己都沒搞明白。

這裡,理解上最關鍵的一點是:「債權或債務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然增長」,這就是「孳生」——這個孳生額,是需要你主動計提的

------------------------------------------
以中國股市來做比方:

韭菜期初數是A;
一邊是不斷生長的韭菜,每月+50;
一邊是不斷被割掉的韭菜,每月-20。

股市剩餘韭菜數=A+50-20——這個「剩餘數」就是「攤余成本」。

-----------------------------------------
再舉個例子:
你出借給老王50元,
根據約定:老王應該分兩月歸還,第一個月20,第二月35。

思路如下:

1、你的「各期凈現金流」就是:-50、+20、+35;

2、把「+20、+35」折成現值,現值應等於「期初流出50」:20/(1+i)+35/(1+i)^2=50——由此算出i;

3、在「期初=50,實際利率=i」的基礎上,順序算得各期的「債權孳生額」,作為投資收益(站在融資方角度,就是「財務費用」);

4、根據「約定的債權歸還進度」,實際沖減債權本金、利息;

5、3和4的差額,一期一期地調整(調增或調減)「期初的50」——最終都歸於滅寂。


實際利率法的攤銷實際上是折現的反向處理

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費用配比原則和時間價值觀的體現。

主要做這個是保證融資產生的收益按時間價值折現在每一期,保證財務報表的可用性。舉個例子,一筆50億的融資,利息費用20億,10年攤銷,一年2億。十年前的2億與十年後的2億,那可不是一回事。以十年前的2億為基點,如果通貨膨脹,十年後的2億有可能就只有1.X個億,這一X可不是好事,幾千萬嗖嗖的就沒了。

如果應付考試
實際利率法其實你只要抓住4個關鍵就行了
1、本金的變化
2、票面利率(這才是實際付錢的利率)
3、攤銷的變化
4、實際利率(這其實和實際付錢一毛錢關係沒有,叫做攤銷利率更合適)

本金的變化來自於當年票面利率產生的利息付款出去,或者累計利息產生增加

攤銷的變化來自於攤銷利率對攤銷額的反向變動。


最終攤余成本=(本金-本金的變化)-(攤銷-攤銷的變化)


挺簡單一個事情


前面各位的回答已經較為詳盡,受益匪淺。但看完後,放到具體應用場景下還是有點犯暈,例如:
1、攤余成本從債券發行方角度和從債券購買方理解的差異(資產攤余成本、負債攤余成本)?
2、攤余成本用於融資租賃、分期付款場合怎樣理解?
3、攤余成本的公式怎樣推導出來的?
主要還是沒有從本質上理解攤余成本、實際利率的來龍去脈。

剛好在CNKI上搜索到一篇《攤余成本及實際利率法教學之我見》的文章,感覺講述得還比較清晰,作為以上回答的補充,供參考。
版權歸屬原版權方,如有侵權,刪除。



正好看到這一節,書中有個例題,201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1000元購買了5年債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每年支付利息59元,本金最後一次支付,XYZ將購入的該公司債券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且不考慮所得稅等資產減值等因素。

正好看到這一節,書中有個例題,201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1000元購買了5年債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每年支付利息59元,本金最後一次支付,XYZ將購入的該公司債券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且不考慮所得稅等資產減值等因素。
關於那個持有至道題投資-利息調整這個我只能暫時理解到找差,對於攤余成本我是這麼理解的:
2010~2014年每年收到59元,最後一年收到59元和1250元。我實際花了1000元購買的這個債券,思考:那麼要怎樣的利率才能得到前面所說的每年收到59元最後收到1250元呢?這裡通過插值法可以算出實際利率為10%,通常題目直接給出實際利率10%。

圖片中有點筆誤,BCED應還的本金加利息應該是1000+1000*10%(假如第一年ABCDE還錢應收到的全部的本金和利息)-59(A同學還清的本金和利息)=剩下BCED 4個人的本金和當年的利息作為剩下計算的基數,就是攤余成本了。


固定資產凈值就是所謂的攤余成本。
無形資產凈值也是。
油氣資產凈值也是。
金融資產凈值,金融負債凈值都是。
這些東西會計上記錄的思路是一樣的,因為他們的共同點。
會計的成果是會計報表,而且是分期的報表。
產生後果不超過一個報告期的交易基本都走當期損益了。
而產生後果超過一個報告期的交易,基本都確認為某種資產或負債,該分期攤銷到損益的要分期攤銷,沒攤銷完的就是攤余成本。
會計學到似懂非懂的時候,就回去啃會計學原理,再拜讀會計準則,就慢慢理解在原理的基礎上,為什麼需要準則,為什麼準則要這樣規定那樣規定。


寫寫我自己的理解。
一、首先理解一個問題,就要問其它是用來做什麼的。
第1個問題:攤余成本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攤余成本是用來計算實際利息的。
第2個問題:實際利息怎麼計算?
答案:實際利息=實際成本*實際利息。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攤余成本就是實際成本嘍~(感覺好清晰的樣子),那麼下一個問題出來了。
第3個問題:實際成本是個什麼東西?
答案:直觀的理解,成本是一個買賣的概念。我買這個東西付出去的錢就是成本。實際成本就是理論上實際應該付出去的錢。
(1)開始的時候很好理解,我花100買了150的東西,還付了10塊錢的交易費用。那麼實際成本就是我總共花出去的錢(100+10)。
(2)可是一年以後我還持有這個東東,我的成本到底是什麼呢?實際成本=我實際付出去的錢+我持有這個東西一段時間應得到利息-我持有這個東西收到的錢。
(3)其他很好理解,為嘛我持有這個東西應得的利息也是我的成本啊?從成本是個買賣概念去理解,是不是就好多了。應得的利息是什麼,這個東西增值了嘛。如果現在要賣的話,對這個增值的部分也要加進去的。(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如果這個不叫「攤余成本」,叫「實際成本」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神秘了。「攤余成本」名字起得太爛了。
二、其次進一步的理解一個問題,就是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做。
第1個問題:為什麼要進而進行利息調整呢?
答案:這是會計這門學科的原則要求的。權責發生制么。
第2個問題:權責發生制是什麼意思?
答案:應收應付制么。百度曰:應收應付作為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標準,而不問貨幣資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
第3個問題:利息調整是什麼意思?
答案:就是將每年的票面利息收入,調整成按實際成本計算的實際利息收入。因為實際利息收入,才是我理論上我應得的。
舉例。110塊錢買的,面值為100,票面利率為10%,期限3年的的債券。我每年收到的利息是100*10%,這個是權責發生制的「應」嗎?不是,買了100的東西,儘管票面利率是10%,但是我實際拿不到那麼多,別忘了我還多付了10塊錢。我要把多花的那10塊錢分攤到每年,從每年的利息收入到減掉,這個才是理論上我應該的收益。
三、其他
算是一點補充吧。
1.投資收益就是實際利息收入。
溢價債券:歷年的投資收益加起來(實際利息)=歷年的票面利息-溢價部分-交易費用
折價債券:歷年的投資收益加起來(實際利息)=歷年的票面利息+折價部分-交易費用
所以上面例子里的投資收益=100*10%*3-10-0(案例中無交易費用)
2.所謂分攤,試將溢價/折價部分+交易費用,進行的分攤。

ps:準備開始考cpa,這是我的理解。請大家指正。


攤余成本的概念從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角度最好理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建議學習貨幣時間價值,將會帶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
以下均為個人原創,我也是會計學習路上的同行者,理解上若有偏頗或差錯還望指出。嚴禁轉載!
一、實際利率與票面利率的差異
票面利率,顧名思義是指債券票面所註明的利率
實際利率,我更偏向將其稱作投資回報率或折現率。一般在我們生活概念中,10萬一年定期儲蓄,3.5%的利率(票面利率),到期將收到10萬的本金和3500的利息,那麼投資回報率和票面利率一致,均為3.5%。
實際投資回報率的計算方式:現金流出=現金流入的現值,即
100 000=(100 000+3500)/(1+R)
R=3.5%
但在債券中,往往存在折價或溢價發行,即支付額與面值不等,如花費1000元購買5年期、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的債券(換而言之,購買者支付1000元,除了每年獲得利息1250*4.72%=59之外,到期還會獲得1250元的本金),那麼根據之前的計算方式可以得出投資回報率為10%。投資回報率與票面利率不等,原因正是在於支付的本金與回收的本金不等。

二、攤余成本、現值、賬麵價值
攤余成本,我更偏向將其理解為現值。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後續計量採用攤余成本,是為了通過現值更公允的反應價值,因此攤余成本=現值=賬麵價值,名字是在不同方面扮演的不同角色罷了。那麼初始的攤余成本即為1000元(接上例),其就是賬麵價值

三、各年價值
期初攤余成本為1000,那麼第一年年末的價值如何計算?構建起兩者之間聯繫的是折現率,知道未來的價值,通過折現率可以推算出現值,同理反推,知道現值,通過折現率可以推算未來的價值。1000*(1+折現率),即1000*(1+10%)=1100,並且由於債權方支付利息,債券的價值會減少59元,所以在第一年年末的債券價值為1100-59=1041。(可以這樣理解,一張5年期的債券相當於一種5次要求發行發付息和1次要求發行方歸還本金的權利,如果發行方支付了一次利息,那麼這張債券就少了1次要求發行方付息的權利,那麼價值就會減少,數值上等於發行方支付的利息)
同理可推之後若干年。
投資收益的理解也變得清晰起來,即 現值*投資回報率or折現率,真是地反應了權責發生制下的投資收益


我靠,真是服了,樓上一群人都特么講的什麼jb玩意,看你們寫的那些破玩意還不如看課本

攤余成本很簡單,就是實際成本,就是投資的本金

怎麼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計算?
你企業有持有至到期投資,說明啥,說明你是買方。買方怎麼計算收益,用實際支出*實際利率啊,就是用自己掏的錢乘以自己要求的利率啊。
票面利率和票面金額是賣債券的人定的,和你一個買方屁關係沒有。記住,如果你是買方,票面利率和票面金額除了算現金流量之外屁用都沒有,你關心的是自己的實際支出和實際收益,這些數字賣方不會告訴你,你要去自己算。
那攤余成本為啥會變化?你還房貸的時候還的只是利息么?不,還有本金,這就導致了本金的變化,同理理解攤余成本。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是企業採用權責發生製作為計量基礎。
其次我們以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可以確認一筆現金流入(銀行存款/應收利息),但是因為權責發生制的原因,我們只能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確認收入(財務費用)。兩者的差額計入利息調整調整債券的賬面成本,調整後的成本就是攤余成本。

至於為什麼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確認的利息不一樣,這是因為我們並不是按照債券票面成本購入的債券。
我們實際收到的現金與應計的收入之間的差額實際是還本還給我們的……如此原來賬上成本減去還給我們的本,就是攤余成本……


推薦閱讀:

現金流量表怎麼編製?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培養機制是怎樣的?能否複製?
從《2014 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排名》中能得到什麼信息?

TAG:會計 | 財務管理 | 會計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