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Kitsch)是什麼?如何克服刻奇?

下面是百度百科的解釋,有沒有更好的?以及,這種情緒要怎麼克服,我覺得還挺麻煩的,好像自己有一點。謝謝大家

含義

  1. 自我感動及感傷;
  2. 難以拒絕的自我感動和感傷;
  3. 與別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動與感傷;
  4. 因為意識到與別人一道,感傷變得越發加倍;
  5. 滔滔不絕的洶湧感傷最終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體驗感傷也就是體驗崇高;
  6. 這種崇高是虛假的,附加含義大過實際含義;
  7. 當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後,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個感傷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測。
  8. 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種自我愚弄。

  這個層層推進的意思,是從昆德拉點點滴滴的說法中總結出來的——「靈魂的虛腫症」、「一個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鏡面前,帶著激動的滿足看待自己」、 「將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把它喬裝起來,甚至連自己都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淚」、「傻瓜的俗套邏輯」 、「極權國家發展了這種Kitsch,因為這些國家不能容忍個人主義、懷疑和嘲笑……」

舉例
  昆德拉自己舉的一個例子是這樣的,雖然我沒有把握這是否適合我們讀者的理解力,但還是照錄如此:
  當看見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兩行「前後緊密相連」的熱淚:第一行是說:看見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說,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昆德拉接著強調:「第二種眼淚使Kitsch更加Kitsch」(《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不揣冒昧的理解是:一個人為此流出的第一行眼淚,不僅是因為眼前的景象,而是因為自己被這景象而感動。從這種感動中,他覺出自己原來是一個良心未泯的人。他一邊流淚一邊對自己說:你看我仍然是個好人啊,我的內心仍然是有感情的,有人曾經說過我內心冷漠或者缺乏人性,那統統都是鬼話。
  第二行眼淚使得這個人更加昂首挺胸起來:他原來不僅是孤立無援的一個人,當他洶湧的淚水與別人流在一處時,他體驗到了自己是人類成員的那種感覺,他加入了眾人的行列並且感到被接納,他不僅重新找回了安全感,而且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閃閃發光,正在走向光明和出路。
  因此,Kitsch始終伴隨著一種虛幻的性質,是一個人藉此擺脫對於自己評價不高。昆德拉的這個例子需要進一步修正的是,Kitsch更多產生於悲苦的對象,而不是幸福的對象,因為一個原本悲苦的心情,它更需要別人的悲苦來養活,側身於別人的悲苦當中,比分享別人的幸福,痛感要來得強烈。


我奶奶年輕的時候跳忠字舞、讀紅寶書、開批鬥會,做那個年齡中國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有一天村裡召集開會,村長大哭著走進禮堂,說大事不好啦,我們偉大又敬愛的毛主席去世啦。全村的人都楞了一下,馬上都跟著村長嚎啕大哭。哭了很長時間,肚子餓了,她從指縫裡偷偷瞄周圍的人,發現他們一個比一個哭得傷心,壓根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她不敢怠慢,繼續痛哭流涕。

我猜她參與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刻奇」。

倒不是說她的情感是假的,那個時代確實有很多人對毛主席有感情。她屬於入戲不深的,入戲深的,跟著自殺都有可能。問題在於,這些情感被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對於什麼樣的情感是正當和合法的定義。

刻奇並不只是跟政治因素有關。前段時間,有個很紅的音樂選秀節目,上來一個90後的小夥子,唱完了一首歌,講你有什麼夢想的時候,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講我們90後多麼多麼不容易,現在社會對我們90後有很多偏見,我自己做音樂,有很多人不贊成,覺得不務正業,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做給大家看,證明我們90後也是有夢想的一代。最後他停下眼淚,振臂高呼,請評委老師給我一個機會。

我心說,小夥子,你刻奇了。

刻奇的問題不在於這些情感是什麼——要說自我感動,我們也經常把自我感動哭——而在於在表達這些情感的時候,一直有一雙眼睛,小心翼翼地透過指縫瞄別人,以確定自己的情感是否正常,應該擴大它還是應該縮小它。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情感不再只是自然流露,它成為了一個工具。參與社會、擴大傳播、價值變現的工具。

無論表面的情感多麼熱烈和豐富,刻奇的背後,都有一個冷冰冰的強大的秩序,和一個虛弱的小我。

強大的秩序定義了什麼情感是正當的、高尚的、合法的,而什麼情感是不正當的、低劣的、不被允許的。強大的秩序有時候是政治或權力,有時候是我們想加入的社會團體,有時候是商業運行法則,有時候甚至就是那些我們身邊那些我們在乎的、渴望被他們認同和接納的父母、老師、同事朋友。

虛弱的小我,則在不停地東張西望,以確定自己想表達的情感是被接納的、合乎時宜的。當情感的合法性來自外界,情感表達就變成了一個工具,一種矯揉造作的表演,一種討好和諂媚。這並非說這種感動一定就不真實,但就像報界常愛引用的一句話:「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如果感動的背面,憤怒、傷害、委屈是不允許被表達的,那感動也失去了它的真實性。我們的真實情感開始被忽略,社會公眾領域開始入侵私人情感領域,我們開始找不到自己。

哪些情感能成為「刻奇」的情感是有時代性的。一般來說,那些膚淺的自我感動似的情感更容易成為刻奇的情感,因為它人畜無害,而且更容易被社會群體理解和複製,進而反過來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群體壓力。但也不一定,80年代,剛剛從文革中解脫出來的年輕人都愛讀詩、談論尼采、弗洛伊德、昆德拉,不說這些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那昆德拉自己就成為了刻奇的一部分了。

無論我們如何倡導感動、崇高、積極幸福、小清新,不喜歡焦慮抑鬱、憤怒、委屈和牢騷,情感僅僅因為真實而合法,它的合法性不依賴於其它價值判斷。所以題主你也別問我怎麼不刻奇了,因為如果你參考我的建議,那不是又刻奇了嗎?無論別人怎麼說三道四,你的情感值得被自己尊重,所以你愛感動啥感動啥,愛誰誰好了。


《刻奇》

班主任家的狗死了。那狗半歲大,腸胃染了炎症,數日不進飲食,終於安靜地死在了窩裡。班主任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女人,在和我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眼眶忽地就紅了,竟至於流下淚來。班上同學個個大氣不敢出。教室里很安靜,只能聽見輕風流過桌椅的聲音。

忽然,毫無徵兆地,班長放聲大哭了起來。班長是大隊長,肩膀上別著三道杠,整天習慣了對我們這幫平頭百姓頤指氣使。今天卻是說哭就哭,讓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議。我看看他,又以一種詢問式的表情看向我同桌,同桌也以一種訝異的眼神回望著我。

班長的哭聲在教室里飄蕩了約莫有二十秒,副班長抽泣的聲音又加入了進來。一開始是小聲抽搭,接著慢慢放大,很快變得如同班長一般響亮。這副班長平日里就是一跟在班長屁股後頭奔波的角色,班長指東,他決不敢說西。今天這哭聲之中,也是不知道包囊了幾分真情,幾分假意。

二人的哭聲彷彿長了翅膀,在教室里撲稜稜轉著圈,攪動得每個人都有些心神不定。又過了約莫一分鐘,學習委員也忽地撲通一聲,俯在課桌上失聲痛哭起來。緊接著是一貫多愁善感的文藝委員,只見她把臉埋在手絹里,肩膀不出聲地開始抖動。勞動委員和體育委員也沒有落下,一前一後抹開了眼淚,體育委員還嘹亮地吸了聲鼻涕。班幹部們的哭聲此起彼伏,很快便充斥了整個教室,蔓延到了普通學生身上。連我的同桌也俯下身去把臉埋在了胳膊里,再也看不見他的表情了。

我感到有些驚慌,正想搖搖同桌的肩膀,跟他說些什麼。卻突然瞥見班主任佇立在講台上,陽光從窗外射進來,讓她和背後的黑板陰影融為了一體,隱沒了表情。教室里的同學們都彎著腰,或俯在課桌上,或拿手捂著臉,整個教室只剩下我挺胸抬頭,顯得頗為不合時宜。我猛地一驚,趕緊把頭低了下去,拿手捂住眼睛。透過指縫,我一個人也看不清楚,只能看到層層疊疊的背影。我的耳朵里灌滿了各種各樣的哭聲,就好像裝了一千個嬰兒的瓶子在我的耳道里猛地打破了一般。窗外陽光奪目,教室里的我卻感到通體發冷,汗毛一根根直立起來,彷彿要拚命掙脫我的身體,從這片哭聲中逃離開去。

最後,班主任好不容易才止住了我們的哭聲。開始上課。我把手從眼睛上拿下來,頓了頓神,才發現我的掌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濕了一片。

當天晚上,班主任免了我們全班的作業。後來,再沒有同學提起過這天下午發生的事兒,彷彿這件事從來沒發生過。儘管我有時候很想逮著一個人發問:這是怎麼回事?這是怎麼搞的?但我最終還是作罷了。再後來,小學就畢業了。同學們就隨著畢業照的遺失,徹底沒了聯繫。

多年以後,站在赤道上炙熱的沙漠邊緣,頂著腦袋上明晃晃的太陽,我又一次回憶起那個死了狗的冷若寒冰的下午。假如我的記憶沒有發生錯誤,那我就必須承認,在我人生中的某個時刻,我因為一條從未見過的狗的死亡哭了一回。而數年後在我一位親戚的葬禮上,我卻一滴眼淚也沒掉。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因為這讓我覺得自己腦子有問題,可否認這個事實又意味著我腦子還是有問題——沒發生的事情壓根就不該出現在我的腦子裡。我為此感到頗為苦惱,我只好去找我哥們老鼠。老鼠在一所大學學文學,輔修心理課,平日里又愛研究些神秘之事,我想他大概能幫上忙。

老鼠坐在馬路牙子上抽著煙,一語不發地聽完了我的敘述。接著他思考了幾秒中,把煙頭子在手心裡摁滅,說,這事兒有兩種叫法,有文藝的叫法,也有不文藝的叫法。你想聽哪一個?

我說,文藝的大概委婉些,我能接受。你要是說個名字又臭又長的什麼症出來,難保我能不能接受得了。就先文藝的吧。

老鼠說,這文藝的叫法吧,就叫媚俗。

我一聽,就坐不住了。得得,我說,可拉倒吧。還媚俗,這不就是跪舔么?我那班主任是什麼年紀什麼姿色,我犯得著跪舔她?

老鼠一臉嚴肅地盯著我。不能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存在。他說。

去你丫的。我罵道。還是別整那文藝了,你說人話吧。

這不文藝的叫法吧,就叫刻奇。老鼠說。

見我一臉沒反應過來的樣子,老鼠只好又解釋道。這你就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好了。這刻吧就是刻意的刻,奇呢就是奇怪的奇。倆字加起來理解,那就是刻意變得奇怪。

此話怎講?我連忙追問。

老鼠卻不立即答話,又從口袋裡摸了根煙叼在嘴上,我給他點上火,他閉眼吸了一口,吐出來四五個小小的煙圈,藍熒熒地籠著陽光,煞是好看。我也不便催促,只得坐在一旁,伸手去抓那煙圈。

過了半晌,他才開口。你知道金三胖么?他問。

誰不知道?我說,那個人造人,長得跟龍珠里那貨一模一樣。

你要是在朝鮮,就不會這麼說了。他說。那邊的人,得了個什麼病,萬一給治好了,第一個感謝的就是三胖,而不是醫生。不光感謝,還要痛哭流涕表忠心,這就是刻奇。說到底,還是因為怕抓去勞改營啊。

怕是沒錯。我說。我也不能假裝我小時候不怕我們班主任,那個老女人變態得緊,一不高興就讓我們罰抄五千字課文。但我不能理解的是,我為什麼當時流了淚?這一直讓我很困惑。如果純粹出於怕,大不了假裝一下便是了,何至於真的哭出來。

這不難理解。人嘛,一輩子,說白了就是為了獲得利益,保全自己。假哭這種事兒,雖然有利,卻也不太健康。所以你的身體只好自己騙自己一下,擠兩滴眼淚出來。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我聽了老鼠的這一番解釋,還想再問些什麼。可老鼠卻以說了那些術語我也聽不懂為由,一語不發了。平心而論,老鼠說的也還通俗易懂,可我就是不能接受我曾經自己騙自己這麼回事。倘若身體這麼簡單就能出賣大腦,那麼人活著究竟又有什麼意義呢?我想不通。

我站在沙漠里的時候,腦海里浮現出那個冷冰冰的死了一隻狗的下午,接著又浮現出老鼠那捉摸不透的表情,還有那欠揍的煙圈。刻奇,他對我說。你是一個刻奇的傢伙。人嘛,都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不遠處,我聽到有人在驚嘆。好美啊,她們喊道。喊聲裹著軟綿綿的沙粒打在了我的臉上。我突然想起來我現在的坐標是在迪拜,我正身處阿聯酋的一個沙漠里。我望向喊聲飄來的方向,兩個女人正舉著個長長的手機架擠在一塊自拍。我又看看周圍,每一個沙丘上都站滿了中國人,擠來擠去一點都不美,簡直讓我以為我又跑到了蘭州。刻奇,我想,她們在刻奇。

從那以後我不管做什麼都會想到刻奇,並且每每以此來揣測周圍的人。我女朋友把我甩了,儘管我一點也不難過,卻還是強行叫了一幫哥們去借酒澆愁,一邊澆一邊覺得自己在刻奇;舍友被炮友踹了,擺出一臉無所謂的樣子,嘻嘻哈哈地請我們去唱歌,我看不出他是真想笑還是強顏歡笑,但總覺得這種行為很刻奇;看到朋友圈裡女生聚在一起的自拍,我總覺得她們笑得很刻奇。甚至多年以後我回憶起老鼠坐在馬路牙子上那一臉弗洛伊德的表情,也覺得他當時是在故作深奧,簡直刻奇。

漸漸地我分不清什麼是真實的我,什麼是刻奇的我。分不清楚以後,我也索性不再考慮這個問題了。但與此同時,我也喪失掉了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中一切振奮人心的東西都提不起興趣來——可能你覺得我這樣很憤世嫉俗,很沒有必要。但有一點你沒有考慮到:假如多年以前因為那處於另一個時空的死狗哭泣的恰巧是你,你就不會再這麼認為,一切也就都不一樣了。


回到昆德拉著作文本。

「媚俗一旦失去其專橫的權力,它就像人類的任何一個弱點一樣令人動容。因為我們中沒有一個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擺脫媚俗。不管我們對它如何蔑視,媚俗總是人類境況的組成部分。」

即使是憎恨媚俗的薩比娜,也會對夕陽中閃爍的兩扇窗戶動容。

昆德拉不認為我們應該擺脫媚俗,他甚至不認為我們有擺脫媚俗的可能性。我們應該擺脫的是專橫的媚俗。

反媚俗本身往往還是一種媚俗。鋪天蓋地的以媚俗之名反對點蠟燭行為的言論,本身就是知曉媚俗或者刻奇這一概念後的一種媚俗。

所以,不必要「防止改正」媚俗。這一概念的提出,其實意圖很簡單,萬事問心。不必要處處求合流,也不可以操縱他人的情感,獨立自由且允許他人獨立自由,就好了。


大家說的都很對…但是太高端…我來通俗簡單舉兩個例子講一講…

常年橫行於QQ空間的【不轉不是中國人/不轉死爹媽】都是刻奇主義…

冰桶挑戰賽 其實也是刻奇主義的表現…
來看看它的規則你就知道了……

ALS冰桶挑戰賽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簡稱冰桶挑戰賽冰桶挑戰,要求參與者在網路上發布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內容,然後該參與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來參與這一活動。活動規定,被邀請者要麼在24小時內接受挑戰,要麼就選擇為對抗「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


該活動旨在是讓更多人知道被稱為漸凍人的罕見疾病,同時也達到募款幫助治療的目的。目前「ALS冰桶挑戰賽」在全美科技界大佬、職業運動員中風靡。目前已擴散至中國,科技界大佬紛紛響應。

不少人選擇接受挑戰並再點三個人…不挑戰便要求捐錢【是不是和不轉不是中國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克服刻奇主義最好的做法就是如 奧巴馬 索性捐了錢……當然又引來吐槽聲一片…


因為,當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後,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個感傷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測。


我們都是被刻奇主義綁架的人…


四年前的差不多這個時候,早個幾天,我高考結束後的第三天。

一群剛剛結束高考的動物,在經歷了幾乎是連續兩天的狂歡之後,睡眼朦朧,但還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去送一個插班到我們班來讀書的西藏同學。(本來西藏同學應該是在西藏班,成績頂尖的少數,依個人意願,就會插入普通班來學習。)

西藏的同學是學校統一安排大巴送到長沙火車站,然後踏上去西藏的火車的。但我們這種民間組織的活動,當然是蹭不上學校的車的。

連座位都沒有綠皮火車,需要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長沙火車站。搖搖晃晃,混合著刺鼻的氣味,再加上頭兩天攝入的酒精似乎還沒有完全代謝掉,我幾乎已經要吐出來。

到長沙之後,就在火車站邊的快餐廳吃飯,吃過飯了,西藏同學卻還沒來,加上燥熱的天氣,大家先行解散,自由活動一下午。

然後我和另一個同學就在火車站旁邊的電腦城逛了半下午,一身的疲憊夾雜著睡意,實在走不動之後,又找了一個快餐廳點了杯飲料,一直坐到下午五點多。

學校用來送西藏同學的大巴終於來了,有差不多 10 分鐘的時間吧,跟每個人擁抱一下,拿來了一條學校不知道從哪找來的「哈達」(其實就是一個跟綢子紅領巾差不多材質的白布。),給你繫上,然後進火車站去了。

學校的老師人還是很好的,主動提出讓我們坐空空的大巴一起回去。

一坐上大巴,同學們還聚集在車廂的後部玩著遊戲,但我實在撐不住了,塞上耳機,頭一歪就睡著了。

==================================================================

那 10 分鐘,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只有我站在旁邊,渾身的無所適從。勉強擠出一個微笑,和那個西藏同學擁抱了一秒鐘。

可能有人會說,又沒人逼著你去?你自己要去,現在又在這裡屁話?
但這就是群體感情所可怕的地方。你為了保持自己在一個群體里的「存在感」,而不得不戴上和大家一樣的感情面具。
如果你不這麼做,你就可能被群體所疏遠,你就可能被排除在外。

而且這種情感,不僅會被群體中的大部分所控制。還可能被「政治正確」所控制。
去送一個朝夕相處三年的同學回遠方的家,這樣的事情,你居然敢拒絕?
這樣的事情,可能即使一個群體里大多數都不願意做,依附在「政治正確」之上,你也不可能不去做。

所以,刻奇所最恐怖的地方,就是,這種群體的力量,往往可以讓表面上的「自由」,變成「不自由」。而且,很多時候,你甚至自己都相信,你真的是這麼感覺的,你真的是這麼感受的。


如果有需要,我在那天回家之後,還完全可以寫一篇催人淚下的「送後感」。

===================================================================

所以,如何克服刻奇?

再今天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之下,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養自己抵抗孤獨的能力。

今天的群體情緒,你要拒絕起來,對你生存的威脅是非常小的。就像我之前舉得那個例子,你不去,大不了就是不再融入一個圈子,而事實往往是,靠刻奇情緒所維繫的圈子,是沒有壽命的。

所以到今天,高中班上的那些同學,連出來聚一餐飯,都難以聚齊了。

另外,在很多的地方找歸屬,但是又不把這種歸屬看得那麼重要。


你是知乎 er,知乎 er 這個群體也有刻奇。相信我,有相當一部分知乎 er,坐著火車,跋山涉水去參加今年的鹽 club,就是因為受了知乎上的刻奇影響。

「我是一個知乎 er 啊,怎麼能不去鹽 club 呢?」

但同樣的展會內容,如果是 QQ 空間主辦,可能即使就在他的同城,他都不一定會買票去看。

所以一定要時刻想著,你是知乎 er ,但又不完全是知乎 er ,你還是豆瓣 er,果殼 er,主機玩家,二次元,可愛多……

===================================================================

其實我特別感謝這個問題的存在,兩年前,我看到了這個問題,看到了這個問題之下的好答案。然後開始訓練自己,讓自己開始克服群體情緒,聽自己的聲音。

今天的我,在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已經有完全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因為跟大學同學沒多少沒感情,所以畢業相關的活動我不需要參加。

今天我剛剛忽略了學院的畢業晚會,去一個人吃海底撈。

有重要的朋友來往於我身邊的車站、機場,我會去接,會去送。

而當我往來於合肥、北京、岳陽、長沙,大部分時候,也都不需要一個人從車站出來,拖著行李去找公共交通。

畢竟,這是一個自由的世界,至少我們把這件事秉做真理:
真實地表達你的心情和感受,是每個人的自由。

以上。


知乎首答。
這個答案估計在很後面了,所以我也就放心大膽地說了。
我覺得陷入刻奇情緒的人,是真的在感動,然而這種感動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上的,因為是處於「大多數」,所以堅定地認為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確的,正義的,必須的。
大家應該有類似經驗,如果發現自己的行動是少數派,就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弱氣,反覆想「是不是我錯了」(最經典的例子大概就是上課老師問「認為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人請舉手」)。而一旦發現自己是跟大多數人一樣的,腰杆子就硬了,變得相當硬氣也有底氣。而如果其他有意見不一樣的人,就可以斷言「你是錯誤的」,進而希望其他人能跟自己一樣,做出「正確」的行為。如果其他人表現出了抗拒,拒絕,他們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或批判,或指責,或痛心疾首,或佯裝惋惜。雖然情緒不一樣,但最後往往會繞到同一個結局——
為自己的明事理而沾沾自喜。

刻奇的人,最開始是被大眾的一致情緒給卷得暈頭轉向,這股洪流是那樣聲勢浩大又方向明確,被衝擊到的人往往會在其中迷失方向(就像認為a答案正確但環顧教室發現沒有一個人舉手的學生)。而後,他們便迅速萌生出了詭異而宏大的、處於集體中的一股自豪感,跟隨著這股浩浩蕩蕩的洪流前進,並且有了強烈的向周邊環境進行交互反饋的慾望,極力想表現出融入集體的決心和個人品質的美好。
簡單點說,這個過程就是——


跟風作秀,自我感動。

他們感動並不是感動那個被他們頂禮膜拜的東西,而是感動於「被感動」的自己,感動於自己的美好品質,感動於跟上了大眾的步伐,感動於被群體力量放大了千百倍的情緒中。他們極力在社交群體中塑造自己的形象,而最快能博得讚美和認同的,自然是集體高潮——這其實有點像傳銷洗腦。


天哪,我如此感動,我怎麼可以這麼善良了!我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了!你看我的品質,多麼美好!你看我的眼淚,那麼晶瑩!你有沒有愛上我?


而一旦把社交環境抽離,這種表現慾望就會急速下降。

如果某人的手機出了故障,只能看別人的微博,自己的卻發不出去,不知他還會不會發瘋地點贊轉發。
如果某人的首頁沒有一個人關注這件事,不知他還會不會點蠟,配上幾段矯情的文字,再流下悲傷的淚水。


分辨是不是刻奇了,個人認為,只需要關掉社交軟體,只看新聞。然後,再想想自己真實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有的時候刻奇也蠻好的,至少能帶給自己心靈的滿足,誘導一下也能推動某些事的發展和進程。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謊言重複了一千遍也能當真,像我現在都忘了我小學毆打向我告白的男生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做夢了,這種可能真實發生的事我都記不清了,更何況這種主觀的情緒呢。如果大家都反抄襲,就算是跟風我也樂意看到啊……什麼時候能看到大家跟風反抄襲就好了。


一點淺薄之見,見諒。
想噴隨意,不會回復。


貼一篇很久以前在兒童文學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吧。
—————————————————————————
《狗標本》
作者:常新港
【把哭泣當成美了】
脆弱的女老師柳湘潭又哭了。她還是當著我們全班同學的面毫不掩飾地流淚。她一哭,就泣不成聲,讓那些看不得眼淚的女同學們陪著紅了眼睛。相當一部分男生就開始扮演大俠:「柳老師,別哭了,下一次,我們表現得好點。」「柳老師,你想大聲哭,就放開嗓子哭吧!」
  我對柳湘潭老師總是當著我們大家的面哭哭啼啼無動於衷。我左看右看,想看看有誰還能被老師的哭感動。柳老師第一次站在講台上哭時,我眼圈也濕了,也被她的淚感動得夠嗆,三次之後,我對她的哭泣就膩煩了。
  這一次,讓柳老師傷心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班在初一年級的籃球比賽中得了最後一名。柳老師也知道我們班在這個項目上很弱,就像是中國的足球。柳老師提出了最低的要求,在十六個班裡,我們後邊有一個或是兩個墊底的就行。一路廝殺下來,我們還是墊底的。
  柳老師還在哽咽,但她沒忘記表達:「你們,要給老師爭氣……我並不想哭,可我抑制不住……我……」
  在比賽場上,我就奇怪,對方的隊員身高比我們班的隊員高出許多,人家像是長頸鹿在場上奔,我們班的球員像是一隻只沒長角的羊在場上逃。女同學們都回教室了,她們覺得丟人。女生沙子在男生比籃球時,顯得比任何人都賣力,她用零錢給參賽的男生買來了可樂。大家心裡都清楚,沙子是在贖罪,因為,引得柳老師上一次哭泣,原因就在沙子。她代表我們班參加全校聲樂比賽,沒發揮好,被擠出前三名了,而柳老師對沙子是充滿了希望的。
  我說,這有什麼好哭的?我是在心裡說這句話的,但是它卻從我的口中衝出來了。
  我的聲音挺大,讓所有的人都聽見了。大家都看我,不理解地瞪著我。沙子站起身沖著我就嚷嚷開了:「你有沒有同情心?你有沒有集體榮譽感?柳老師都哭了!」
  我說:「別跟我說這些沒用的。」
  沙子不依不饒的:「什麼是有用的?你說,你說!」
  我說:「你們怎麼啦?打籃球,隊員要求有身高的,那是自然條件。唱歌那是要有好嗓子的,那也是自然條件。我們有嗎?說啊!我們有嗎?沒有!哭有什麼用?我說錯了?」
  好像有一身正氣的沙子立馬傻了。
  大家還都看著我,好像沒聽夠我的發言。
  我接著說:「大家都知道白使勁,可偏偏願意白使勁。白使勁又得不到,為什麼要哭啊?」柳老師聽見我的話,當時就把眼睛上的淚抹了。
  第二天,我獲得了一個外號,東北鱷。東北哪裡會有鱷啊!我問,誰能說清東北會長出鱷來,誰叫我,我就答應。沙子接過話頭說,你這隻東北鱷是從蝙蝠變化而來。我還是不明白,就想再問個清楚:「我這隻東北鱷為什麼是從蝙蝠變來的?」
  沙子說:「因為它不會哭。」
  看看吧,他們是聯合起來對付我的。我反感柳老師的脆弱,反感同學們的人云亦云,他們就背後設計好一個外號獎賞給我。
  我在教室里大叫起來:「我真不喜歡這個外號。」
  沙子笑起來:「晚了。東北鱷就是你,你就是東北鱷,這改變不了了!」
  我哀求道:「給我換一個好聽些的外號吧!」
  沒想到,沙子回頭對大家喊道:「一、二、三……」
  於是,教室里就回蕩著我的外號了:「東北鱷!」這呼號成了一股大浪,直逼到我的腳前,並很快把我淹沒了。我看見在涌動的河流里,我成了一條沒有鱗的魚,在逆水掙扎。我在渾濁的水裡,哭了。但是,在水裡,沒人能看見無鱗的魚是如何哭泣的。
  我從水中露出頭來。柳老師站在岸邊,指著我說:「你很討厭。」我又一次被水淹沒了。我想逆水游到我想去的岸邊,並抓住一把青草。我用盡了力氣,沉到水底了。
  在家裡,爸爸發現我臉色難看,問我,你在學校出了什麼事?
  我說,我得了一個外號,叫東北鱷。
爸爸自言自語地說,東北鱷?然後,我看見爸爸的臉色變了:「這麼難聽的外號你也敢接著?」
  我傷心地說:「我們不想要艾滋病,不想要『非典』,但是,它們還是來了,我有什麼辦法?」
  跟爸爸生完氣,我想起了一個弄不明白的事,同學們為什麼會欣賞柳老師的眼淚?
【家訪】
柳老師帶著幾個同學趁我不在家的時候家訪來了。照柳老師的話說,她是在我爸爸再三請求下來的。
  爸爸要求的這次家訪是想弄清那個難聽的「東北鱷」外號是怎麼落到他兒子頭上的。
  柳老師對我爸爸說,你兒子的外號不會憑空掉到你兒子頭上。
  爸爸最後說,我兒子到底做錯了什麼?
  柳老師看了看跟她一起來的沙子等同學,問道,你們能解釋這個問題嗎?
  沙子說,這個外號就像是一頂垃圾帽子,別人都躲得遠遠的。而他看見了,卻撲上去,把它抓到手裡,戴到自己的頭上。
  爸爸回憶家訪的一些細節時說,當女生沙子說這些話時,柳老師點著頭說:「沙子的比喻很生動,也很準確。」
  我聽完爸爸沮喪的敘述之後,知道柳老師留給我爸爸的答案是,你兒子獲得「東北鱷」這個外號是罪有應得。
【感覺是灰色的】
我喜歡學校,因為我在那裡可以看見很多的人。
  但是,學校不喜歡我,那麼多那麼多的人看不見我。
  所以,我的感覺是灰色的。
【世上有一間儲藏室】
我知道那是一條著名的快樂街。在這條街上,每一平方米都會站著兩個人。網吧、冷飲廳、特色小吃店坐滿了人。我側著身子在人縫中穿行。不開心的孩子都會揣著平時攢下的零錢到這裡來尋覓快樂。因為天氣太熱,冷飲廳里的人爆滿,坐在椅子上的客人沒走,就有人站在旁邊焦急地等待著了。
  我也熱,也想喝一杯冰鎮的可樂,我只是在門口朝裡邊伸了一下頭,就離開了。我仍在人縫中穿行著。
  我是在鱗次櫛比的店鋪中突然間看見它的。我的腳像是金屬做成的,那個小小門面的店鋪就是磁鐵了,我是滑過去的。
  它有一個很怪的名字,叫「真的你」。我站在門口時,竟然發現裡面坐著一個看不出年齡的男人,是店主。沒有一個顧客。
  我問:「沒有顧客?」
  那男人笑笑,說:「有啊!」
  我環顧一下屋內,有些疑惑。
  店主說:「別找了,顧客就是你。」
  我問了一個早就想問的問題:「這個店鋪是幹什麼的?」
  店主說:「門口的店名寫得很清楚了。」
  「就是那個『真的你』?」
  「對啊,『真的你』!」
  我還是不明白這個店鋪是幹什麼的,但是,我對另一個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問店主:「這裡為什麼這麼冷清?別的店都那麼熱鬧?」
  店主說了一句話,讓我愣住了:「大多數人都不敢在我這個店裡消費。」
  「你的店宰人?」
  「不,只收取很低的費用。」
  「你的店到底是做什麼的?」
  「檢驗你是否真的是你自己。」
  我說:「我好像明白了。你的店是專門對別人進行測謊服務的?」
  店主說:「比你說的先進,不僅能測出是否說了謊話,我們這個店,還有更廣泛的用途。準確無誤地說,我這裡是診所,心理診所,不是店。當然,你叫它店,也行。」
  我說:「那我就不明白了,有那麼多的用途,為什麼沒人來消費?」
  店主說:「因為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另一面……」
  我在學校經過的那些事,不知道該怎麼敘說,但是,我十分想說出來。「我只想知道我錯在哪裡了?」
  店主說:「你心裡有了不愉快?比方說,你有了一個讓你感到委屈的外號了?」
我對店主的判斷力吃了一驚。我說:「我可以坐下嗎?」我心裡想,我在這個周末要把自己的口袋裡的零錢消費掉。店主說:「孩子,我看出來了,你是一個想跟我聊天兒的人。」
  我點點頭。
  店主說:「現在,我想領你參觀一下我的儲藏室。這個儲藏室,我不會隨意讓人參觀的,你是個例外。」
  店主把店門關上了,在門外掛上了一個暫停營業的牌子,然後對我說:「走吧,孩子,看看我的儲藏室。」
  我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對裡面的錢沒有信心:「我沒有多少錢。」
  店主出人意料地說:「不收費。半年了,你是我的第一個顧客。第一個!」
  於是,我跟著店主走到了一間黑糊糊的地下室。地下室沒有燈,靠著店主手裡的手電筒照著黑暗中的物體。我提心弔膽地在店主身後問道:「這裡有什麼?我聞到了一股怪味。」
  店主手裡的電筒射出的光,照在了一隻動物身上。我把臉湊上去,才看清是一條狗的標本。在黑暗中,我問了店主好些問題:「它會跳舞?」店主說:「不會。」我問:「它會唱歌?」店主說:「不會。」我問:「它有特異功能?」店主反問我:?你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
  我說:「它什麼特點都沒有,你為什麼要把它製成標本放在儲藏室里?」
  店主說:「因為它會叫。」
  我說:「什麼狗都會叫的。會叫不是狗的優點。」
  店主說:「我沒看錯,你是我喜歡的那種孩子。」這時候,我發現,在店主的這個儲藏室里,只有這條狗的標本。
  店主說:「我是在八年前開的這家心理診所,那時,門庭若市,來我這裡的病人很多。我的名聲來自我對病人內心疾病診斷的準確。所有來到這裡的人,都不想把自己真實的東西一下子告訴我。時間長了,連這條狗都能看出病人的真實內心……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這是真的。我的這條狗在發現病人撒謊時,它會在桌下叫一聲,提醒我注意……」
  我伸出手,去摸了一下狗的頭。當然,它現在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標本了。店主繼續他的敘述:「那個冬天,這座城市出了一件讓市民感到羞恥的事,一座在秋天才竣工的建築倒塌了。不久,我的診所來了一個中年男人,他說,他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感到不安。但是,他對我的提問卻閃爍其詞。就在這個病人坐在診室的一個小時里,我的狗叫了十二聲。那就是說,我面前的病人一直在說違心的話。」
  這時候,店主為了節省電池,把手電筒?閉了。我和店主就站在黑暗中。但是,我分明看見狗的標本在發出亮光。那是它的眼睛。「我告訴那個中年男人,你一直都在撒謊!那個男人呆住了,有些慌亂地問我:『你為什麼要這樣說?』我說:『我的狗都聽出你在說謊!』當時,那個男人丟下了診斷費,匆匆忙忙離開了診所。」
  我問:「後來呢?」
  店主說:「這個男人就是那座建築物的建造者,他偷工減料,利欲熏心……」
  我又問:「後來呢?
店主說:「後來,我外出回來時,在自己的診所里看見了狗的屍體。」
  「它怎麼死的?」
  「它是中毒死的。」
  「那個……中年男人毒死狗?」
  「他害怕世界上還有能看出他內心的動物。」
  「再後來呢?」
  店主說:「那個男人從這座城市裡消失了。」
  我從這個叫「真的你」心理診所離開時,店主說:「別傷心,孩子。」
【我依舊不感動】
柳老師又當眾哭了,又有許多女生和男生陪著柳老師流淚。這一次,柳老師傷心的原因是,我們班送出了十名同學的十篇作文參加全省中學生作文比賽,沒有一篇進入決賽。為這次作文比賽,柳老師耗費了心血。參賽的同學中,沙子的作文還被當眾朗讀過,誰都能聽出來,沙子的作文是柳老師精心潤色過的,因為字裡行間流露著柳老師氣息。
  沙子聲情並茂地朗讀完了,柳老師還問大家:「沙子的這篇參賽作文怎麼樣?」
  記得當時,我脫口而出:「太假了。」
  柳老師和沙子最先變了臉色。
  十篇作文在比賽中第一輪就慘遭淘汰,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柳老師失望地流淚,也在情理之中。
  我還是沒感動。
  沙子怒不可遏地瞪著我。
  我又大聲地問道:「你們為什麼跟著老師一起哭呢?」
  沙子說:「老師在哭呢!」
  我說:「我不想哭。」
  沙子說:「你是一個討厭的人。」
  我瞪著她,用眼睛問她,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麼?
  沙子說:「你跟我們大家不一樣。」
【禮物】
我想跟大家一樣,但是,我做起來很難。
  有一天,在我心情非常不好的時候,在我想跟著柳老師偽裝成傷心的樣子哭泣時,我意外收到了一個禮物。那個禮物被人送到了家裡。爸爸說:「好大的一個禮品盒子,寫著你的名字,我和你媽媽也不敢擅自打開,一直等著你回來。」誰會給我送禮物?我就像是走在霧裡,腳都有些發飄,心在哆嗦。
  我打開了那個大盒子。是那條狗的標本。爸爸和媽媽看見狗的標本,身體都閃到一邊去了。他們活這麼大,也沒見過這種禮物。
  我知道是「真的你」心理診所的主人送給我的。
  爸爸和媽媽在我身後追問我:「這是什麼?誰送的……這個東西?」
  我說:「這是最好的禮物了。」
  我飛奔到快樂街去了,但是,我沒見到「真的你」心理診所。在那條街上,我不知道跑了幾個來回,問了多少人,都說,根本沒有「真的你」心理診所。
  我又瘋了一樣跑回家。一看,狗的標本還在,它還在用那種真實的眼光看著我,我的心漸漸平靜下來。這不是夢幻。
  我確信,那個叫「真的你」心理診所在這個世界上是存在的。它專門治療那些想放棄有了真實想法的孩子的。
  我過去的生活,是我一直喜歡的生活。我為什麼要偽裝成傷心的樣子,跟柳老師們一起隨波逐流呢?晚上,我抱著狗標本睡了一個好覺。第二天早晨,我慶幸在我要改變自己的時候,狗標本走進了我的生活。
【柳老師的笑話不好笑】
那天,柳老師在課堂上說了一個笑話。她說話一向很急,所以在說笑話時,沒說完,她自己就先笑了。她一笑,眼淚也會從眼睛裡流出來。大家看見她笑出了淚,就跟著她笑。我覺得柳老師那個笑話已經不可笑了,因為我在兩個月前,就從一本刊物上看見過這個笑話。所以,它一點都不可笑。
  柳老師笑完了,就把目光落在我的臉上:「你不覺得很好笑嗎?」
  我說:「不可笑。」
  柳老師說:「那麼,大家為什麼笑呢?」
  我說:「柳老師笑了,大家就笑了。柳老師希望大家笑,所以,大家才笑的。」
  聽完我的話,柳老師的面部表情非常不好看了。
  好在,我不在乎別人的表情。
【流行閱讀《狗標本》】
我在網上化名寫了《狗標本》,沒誇張,就是把自己的真實經歷記錄下來。沒想到在那個周末,快樂街被在校的學生擠滿了。
  他們都在尋找「真的你」心理診所,併到處打聽,誰見過狗的標本?誰知道《狗標本》的作者?很多學生都說,作者寫的就是這裡啊?
  我坐在馬路邊上,看見這麼多人在尋找我尋找的東西,心裡就感動起來。
  我並不孤獨。
  在著名的快樂街上,學生尋找「真的你」心理診所的瘋狂持續了一個月之久。我在每個周末,都坐在快樂街的路邊,看著這些如痴如醉的學生們。
  一天,快樂街的燈都亮了,學生們才又失望地離開了那條街。但是,好多學生都說,他們明天還來找。
  我也準備站起身,在心裡慶賀自己度過了一個充實的周末。我要回家跟我的狗標本團聚。我又想念它了。這時候,我看見沙子從快樂街那頭疲憊地朝我走來,她肯定也加入到尋找「狗標本」的人群中了。她用一種複雜的眼光看著我:「你知道這一切。」
  我說:「我真的高興看見你也在找它。」
  沙子很聰明地審視著我的眼睛,反問我:「找什麼?」
  我說:「你心裡知道。」


說起刻奇就想起那句話:此處應該有掌聲。


一次中學語文課,每次課前有個演講環節大家輪流,那次是輪到一個女生。她上台後說起自己家庭條件如何艱苦,有一次下大雨,他們家房子漏雨了,而且就漏在已經睡著的她的身上,她哭著說「我的媽媽,一手拿著一個碗,一手拿著一個盆,在那裡為我接雨,沒有吵醒我.…,」言罷泣不成聲。我當時聽著非常困惑:「為什麼不把你叫醒換個地方睡呢?你媽沒吵醒你,你是怎麼知道這一切的呢?為什麼要用一個碗一個盆啊,兩個盆不好嗎?」…總之我嚴重不相信這個故事,但當時班級籠罩在一種感傷的氛圍里,同學們都鼓起了掌,有些人還熱淚盈眶,我沒敢說什麼。後來知道,有很多同學都聽出了這個故事的荒謬,那個女生家條件也根本沒那麼艱苦,但懾於氣氛,大家都跟我一樣沒敢說什麼。那是我第一次清楚感覺到集體有多可怕和偽善。

還有一次是零八年汶川地震,班裡組織捐款,按照學校要求,每人已經認捐了一次,在班裡又自願捐了一次,然後我們的女班長第三次站上了講台泣不成聲。她說起自己在央視上看到的災區慘狀,說起一個被壓住胳膊的孩子,「同學們,我求求大家,再幫幫他們吧!」說完開始挨著座位收錢邊收邊含著眼淚沖同學們點頭,說「謝謝,我替災民們孩子們謝謝你們!」

狀若總理。

理性上想,強迫捐款對嗎?強迫捐款給官辦慈善對嗎?審美上看,那種語言做派,那種氛圍,那種荒謬,都讓人很噁心。雖然我相信我們班長的眼淚是真誠的,她對自己的荒謬並不自知。

我對中小學時代沒有一點兒好印象,從不懷念童年 。後來看《動物農場》《狂熱分子》《叫魂》之類的書,總想起這兩次課堂經歷。其實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本身就是非常「刻奇」的。

後來在網上頻繁遇到「刻奇」,印象深的有高鐵追尾那次,《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那次,高速救狗,砸日本車等等。各種煽情的排比句蠟燭表情,毫無理性的發泄文字站隊,自我感動,強迫別人感動,聲討別人的不感動.相信每個人都見過。

微博、朋友圈裡還常見一些只是審美上不堪的「刻奇」、諸如;「80後的你會懂」,「送給父母的89種關愛」,「再也回不去的樸素的60年代」,等等等等。共同特點是,多排比句,多感嘆號,多押韻,不是廢話,就是經不起邏輯推敲的話,智力上不負責任,極盡煽情之能事。

我經常碰上這種現象,以前老是不知道怎麼形容,今天終於知道有專門一個詞形容這種現象,刻奇。

——————微博原文作者@自扯自蛋

戾氣太重,怎麼才能變得平和? - 東南偏北的回答


不懂得刻奇你就寫不了作文了


能說九把刀是相當刻奇的一個人么 ,不僅自己刻,還帶動了一大群沒有衰老就開始懷念自己青春的男生女生。引發了中國青春片爛潮。
男生追女生追的很用力,不是因為愛,是做的事情把自己感動了,以後想起來可以感嘆一句 曾經的青春。


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班裡舉行了一次班會。

班會的主角是一個男生,他很聰明,但是不愛學習,因此考試分數很低。我們排練了關於他的朗誦、短劇等等,表演一些聞所未聞的故事。我至今仍記得短劇中的一幕,名字叫「尋找##(該同學的名字)」,講的是他翻牆跑出校園,同學們焦急尋找他的故事。他還在短劇最後表達了對大家的感激。

事實上他確實曾經跑出校園,但同學們知道這件事的時候,他早已經回來了。

於是圍繞大家如何關愛這個男生的班會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排練。

然而在班會正式舉行的前幾天,我偶然因為晚歸看到了那個男生在樓道里對老師哭喊「我不想演」。他還說了什麼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我記得老師也很生氣很為難。儘管如此,班會最後還是順利進行了,那名男生如大家所願扮演了一名被拯救的「差生」的形象。

在班會的高潮部分,大家點燃蠟燭,在燭光中唱起《感恩的心》,全班同學都哭了,除了我。我始終忘不了幾天前看到他的淚水聽到他的喊聲時心中的震驚和錯愕,我感到有些不安,甚至覺得眼前的表演有點滑稽,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我感動涕零,那一定是裝出來的。

後來,在我沒流眼淚的事情被揭發以後,我理所當然地被大家「討伐」。我有點後悔自己為什麼不哭,因為對我來說有比不哭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不被別人說「心硬得像石頭」和「冷漠」。我如果更聰明一點的話,我會裝哭。

我不知道在當時那些流著眼淚的孩子中,有多少是被我們「幫助那個男生的善行」所打動了,有多少是不被感動卻擠出了眼淚。無論是班會之前還是之後,我們都沒有給予過他學習上的幫助或是情感上的關懷,他甚至沒有好朋友。我們看著那些陌生的故事,台上的小演員們彷彿在告訴我們「對,我們就是這麼關愛他,就是這樣幫助了他」。我們被故事中「高尚」的自己所打動,而忽略了我們表演這樣的故事,那名男生是否願意,這對他是否是傷害?

最終,班會圓滿結束,留下了作為「寶貴資料」的錄像帶。或許有些同學已經把這次班會忘了,而對我而言,它遠不止一次班會那麼簡單。現如今,每當我看到「刻奇」二字時,我都會想起它。


時隔多日,突然有了一點感想,特來更新一下此答案。


刻奇是什麼?我姑且將之定義為:一種拙劣的「模仿」,並且完全忽略個人真實意願。

例如我從前聽說《麥田裡的守望者》是本不錯的「奇書」,於是興沖沖地跑去看,但是我卻忽略了從小到大我是在那種典雅、書面化的語言描寫熏陶中成長的,很顯然最後的結局是我受不了作者那種過分口語化地「粗俗」語言描寫,所以我果斷停止了閱讀。但是那種猶如一盤美味中夾雜了一隻蒼蠅的感覺我卻還清晰的記得。

很顯然這次失敗的閱讀體驗就是「刻奇」的後果。《麥田裡的守望者》不是不好,只是不適合那個時候的我,而那個時候我卻只衝著它的「名聲」而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真實意願,所以我和它彼此都不愉快。╮(╯▽╰)╭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的一個朋友,他本身是個挺溫和的人,待人接物妥帖有禮。但是也不能免俗的有些小虛榮。(這點他自己承認過)他有一個小興趣,時而寫點小詩,有時候會拿給我「點評」看看,我就注意到他特別喜歡用一個意象:乳房(詳情請參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說實話我並不擅寫詩,但是我也能看出來他這個用的太牽強刻意了,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文雅守禮之士刻意去學魏晉之士的放浪形骸,畫虎不成反類犬。

關於這點我有和他提過,除此之外作為一個外行我也不便多說。

生活中刻奇的例子也不少,例如絲毫不懂古董字畫的富商巨賈卻偏偏要斥巨資買一幅名畫;再比如一個少年聽說「吸煙」是一件頗有「男子氣概」的事,於是不顧父母師長勸告,一心要走上「癮君子」的不歸之路;又比如一個少女聽說穿高跟鞋是一件頗有「女人味」的風雅事,於是忍著腳疼也硬要蹬著一雙十厘米的高跟……

再看看古代有名的「刻奇」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二者都是片面地誇大他人的美好之處,而忽視自身真實情況,所以淪為笑柄。

曾經我們聽說西方技術先進、文化優越、科技領先,於是一股腦地不加篩選地全盤接收,但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後遺症」卻讓我們苦不堪言。於是我們開始學會尊重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可以說大的「刻奇」,我們正在逐步改善,可是小的「刻奇」,卻往往不夠重視。
之前的那些例子裡面「刻奇」我們多少還能察覺到,因為畢竟是個人或者少數,但是如果是多數人的「刻奇」呢?身處其中,你是否能夠敏銳地察覺?即便察覺到了你又能「無視」大多數人的意願堅持自己么?

貼一篇蔣方舟的文章吧。

文藝青年與「刻奇」
蔣方舟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了一個文藝活動,是個讀詩會。讀的是波蘭著名女詩人辛波斯卡的詩,參加者大多數是某個專門讀詩歌的公共微信賬號的聲優和聽眾。

我從來沒有參加過如此文藝的活動,活動之前,我以為人數並不會很多——最多十幾人吧,因為辛波斯卡並不是一個非常大眾的詩人。令我詫異的是,冬日的晚上,小小的場地竟然擠得滿滿當當,人群擠在門口探著頭。

陌生讀者聚在一起去分享一個作者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成了讀者的財產,被讀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理解。比如東歐作家只是按照作家的本能書寫現實,卻被西方理解成政治寓言與符號。而在讀詩會,每個參與者都願意相信自己與詩人有種說不出的神秘聯繫:「這首詩是為我寫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女性,她專門坐了好幾個小時的火車,從外地趕來。她說讀詩讓自己擺脫出庸常的瑣事,希望自己像辛波斯卡一樣,面對世俗的荒謬,有一雙清亮的眼睛。她說得真誠,讀得動情,聽者也無不感動。

這是一個不失溫馨的晚上,所有人沉浸在同樣一種文藝的感動氛圍中。但到了最後,不知道為什麼,我稍微有點齣戲。我有種感覺:任何情感一旦被組織化,就有宗教化的嫌疑。組織中的所有人進入了一種接近幻覺的自我感動,看到誰都親切,任何一句話都覺得說中了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

我想到了魏晉時候,文人雅士空談玄學時要服食五石散——也就是嗑藥。它的作用是能讓人的思維和身體都變得異常敏感,因為需要喝酒來發散藥力,所以每個人都嗨賴賴。我還讀過一個未經證實的野史,說古人彈古琴前焚香洗手,焚的香就是致幻劑。清醒的時候聽古琴聲並不悅耳,略有些生澀,然而在致幻劑的作用下,那聲音對聽眾來說宛如排山倒海。如果無法設想其效果,可以想像一下在酒精和大麻作用下聽搖滾樂。

人群聚集時去踐行一種共同情感時,是需要一些幻覺的。人生中經常有這種時刻,處在群眾之中,感情起伏之劇烈彷彿脫離自己的掌控,當回到現實生活,會有恍若隔世之感。

我上一次有同樣感覺的場合,是關於台灣女作家三毛的讀者分享會。到場的以女性為主,每個人都視三毛為靈魂知己,是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所有人都講述著關於「心靈與愛」的故事,輕聲說著散文詩里才會出現的辭彙,讓你覺得在這種場合下問旁邊人一句「一會兒去哪兒吃飯?」是一件不雅而褻瀆的事情。

「刻奇」,這是無需服用的致幻劑,是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五石散。
刻奇(kisch),根據景凱旋在《大眾的壞品味》中的敘述,這個詞源於德語Kitschen,原義是「塗抹」,指在三明治上抹上一點精美的東西,用來撫慰受到傷害的孩子。本來是用來形容廉價而矯作的藝術品,比如畫給中產階級的風景油畫。

後來,米蘭·昆德拉把這個詞上升到心理學層面,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第一種眼淚說:看見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著,多好啊!第二種眼淚說: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 第一種眼淚頂多能被稱為「自媚」,或者說有點「矯情」,基本無可厚非;第二種眼淚,就是十足的kitsch了。」

「刻奇」由於在很長時間內都被譯作「媚俗」而被誤會,把它和暢銷書、賀歲片、低級笑話、袒胸露乳的女郎聯想在一起。其實並不是這樣,「刻奇」是很多,是文藝青年聚集在一起,被自己以及彼此感動;也是小眾範圍內口碑好的藝術電影,是金碧輝煌的土豪別墅,也是刻意樸素簡約的藝術住宅。

人人都不能免俗地有著「刻奇」時刻,哪怕你再清醒與警惕。人無法只依靠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地在這個世界上活著,而必須對生活的意義進行包裝,對崇高情感(例如集體榮譽、愛國、犧牲)的追求,對要活著」。而當我們把它代入日常生活,植入社群,由自我欣賞變成一種群體共鳴,我們就陷入了「刻奇」。

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遠離「刻奇」,它並不是一件值得嘲笑的情感。至少,文藝青年因為它而不再孤獨。


注意雖然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文藝青年與刻奇》,但是答主並沒有去批判文藝青年的意思,我想作者同樣也沒有。

個人認為在座碼字的各位多少都有點情懷,只不過近來文藝青年被黑得慘了點,所以都不怎麼喜歡這個詞。這也側面可看出什麼東西一旦用得廣泛了就容易爛。
文藝青年何其無辜,只不過是另一種生活態度,你可以不贊成,但沒必要大肆批判。

之所以把這篇文搬運至此是因為作者在文中說的很好,人類社會不可能遠離刻奇,譬如談人生、談理想、談各種苦惱,人類很容易陷入一種群體的歸屬感中去,自然而然將本來的情感擴大了不知多少倍,而這就是一種「刻奇」。

無法避免,但是你可以在被一些「義憤填膺」、「視同己身」、等氛圍感特彆強烈的時候稍微想一想這是我自己真實的感受嗎?是不是因為這個環境所代入的情感?
如此一來你至少可以讓自己在「從眾」中留得一份清明。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一問眾答間就自帶「刻奇」:當我們理解了「刻奇」的涵義後,並暗中告誡自己要真誠生活遠離「刻奇」的那一刻,我們已經「刻奇」了。


刻奇,可能是網路傳播的一把鑰匙。理解了什麼是刻奇,就能明白怎麼做網路傳播了,尤其是在當下的環境中。


先從兩個網路傳播事件說起吧。第一個是美國社交媒體中正在流行的「冰桶挑戰」,參加者先用一大桶冷水往頭上淋,並點名其他人接受挑戰,被點名者如果不接受挑戰則要捐 100 美元給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LS,俗稱漸凍人症) 協會,扎克伯格比爾蓋茨都參加了,我估計國內社交網路馬上也要搞一輪了。因為這個活動涉及到醫療,有朋友來問我,在國內也搞一下,我直接就拒絕了。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為了慈善啊,為什麼不參加呢? 原因也簡單,這是不折不扣的刻奇。另一件事情是昨天開始在朋友圈刷屏的「拯救天才設計師」的傳播活動,沒錯,前騰訊設計師,現在在阿里工作,在國外遇到車禍,據說手術費用昂貴,兩家公司不約而同發起活動,號召網友捐款。兩家之所以能夠「首次聯手」倒也不是各自沒有目的,最起碼是一個宣傳自己業務的機會。兩家公司其實就在內部組織一下,也完全能夠搞定這個錢,為什麼要通電全國? 我在私下裡說了幾句感想,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過了 30 歲肯定要考慮各種意外風險,否則就是對自己家庭和親人的不負責。但這次留了個心眼兒,沒敢到微博上去說,因為這個時候你不捐款不做聲甚至假裝沒看見也就罷了,如果你去公開的質疑類似的活動,會被網友罵死,諸如「沒愛心」「刻薄」「冷漠」之類的指責都可能是最輕的了。


以上兩件事情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正能量」,但這樣的正能量如果太多,總會引起一些反感,其共性就是情感綁架令人非常不舒服。參與的成本雖說可能不高,可參加者又很容易自我感動,道德制高點一下子就占上了,如果有人不參加或是反對,很容易就被指責。其實就是某種形式的集權主義。這樣的活動就是「刻奇」,有人說「刻奇是一定程度上的偽善」,沒錯。

刻奇( kitsch )這個詞據說起源於歐洲,按照學者朱大可的說法,最初是通過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以「媚俗」的譯法進入中國的。但這個詞本身並不夠準確,台灣地區的「刻奇」其實也不夠信達雅,但也將就用吧。有一部分學者說這個詞應該翻譯做「自媚」。討好自己,迎合自己,所謂「追隨自己的內心」…


具體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刻奇是什麼呢?

刻奇是那些你到旅遊景點買紀念品,或去春節廟會、舊貨市場看到的遍地都是的廉價小玩意。

刻奇者每天都在過節,瘋狂地慶賀美、愛和崇高。

刻奇是所有政客的美學理想。這不難解釋為什麼全國各地有如此眾多詭異難看的雕塑、書法題詞、山寨建築,有那麼多整齊劃一的團體儀式表演。

刻奇是戲劇化的、誇張的、激情的自我演繹。比如,無數人反覆的重複回味大話西遊的台詞,這個夏天則是用各種形式演繹韓寒電影的台詞。

刻奇是過分崇拜大自然和原生態。

刻奇是生活在別處,是在路上…刻奇是總以為有一個比這個地方更好的地方。一種廉價的奢侈感。

刻奇是崇尚復古,刻奇是一種儀式感。

刻奇是自我沉醉、自我迷戀。是 45 度角仰望星空,淚流滿面。

刻奇是給你一個廉價的參與感。

刻奇是每天在網路上喊著要改變世界。

刻奇是商業世界「市儈」得最有藝術感的部分。

當然,實際上還有更多的形式。


上面這部分內容摘錄自《新周刊》專題的《刻奇詞典》一文,實際上我也正是因為這一期的內容而開始注意到這個現象的。因為在社交網路上,很多形式我非常反感,比如「點蠟燭」「不轉不是中國人」… 其本質的共同點無法歸納,無法形容。一直到看到這個詞。

崔衛平曾在評論電影《集結號》的時候提到「這個詞大約有這樣幾個意思:一、自我感動及感傷;二,難以拒絕的自我感動和感傷;三、與別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動與感傷;四、因為意識到與別人一道,感傷變得越發加倍;五、滔滔不絕的洶湧感傷最終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體驗感傷也就是體驗崇高;六、這種崇高是虛假的,附加含義大過實際含義;七、當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後,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個感傷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測。八、這是最主要的,Kitsch是一種自我愚弄。」


而梁文道則這樣說「刻奇」:「無非就是一種情緒的專制。這種專制的重點不在於控制人民的行為,也不在於控制每個人的思想,而在於控制他們的情緒。」

讀到這裡,你應該明白本文的標題了吧? 沒錯,作為文化意義的「刻奇」其實學者們已經講了太多了,具體到微博和朋友圈,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個玩意兒的威力。


我給團隊同事提醒了好幾次,我說你們至少要去看看這個話題,了解一下其背後代表了哪些東西,這樣你才能明白為什麼有些垃圾內容能夠在微信裡面「轉瘋了」。我當然不是說我們也去照搬這些刻奇,要使用的話,一兩次就行了,如果長期使用,無疑是自甘下流。


如果去看一下微博上的所謂「營銷大號」,其實大多數用的就是這個討論。以前我給某些團隊做分享的時候我說,如果你要真的那樣做並不難,只要你摸清脈絡,販賣相應的「情感」給你的受眾就行了,找個工具分析即時熱點內容,這樣複雜的社會裡,各種事件層出不窮,還怕抓不到一個人的眼球,弄不出他的眼淚嗎? 隨時跟進,用不了多久肯定能火起來。當然,火起來之後跟你的品牌形象是否匹配,那就不好說了。刻奇可能會是你的網路傳播手段,但這個手段不要當成目的。否則的話,跟公知有什麼區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刻奇玩法。比如《喬布斯秘密日記》一書中諷刺的那樣,「非洲。這片土地就像是一個工作聖地,它充滿了仁慈和寬恕。到了這裡,你便會得救。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如何貪婪和腐化,只要你在非洲做了好事,人們便會對你豎起大拇指。當然,這並不是博諾的獨創,他借鑒了黛安娜王妃的做法。現在,比爾·蓋茨也在趕這個時髦,還有麥當娜。」在中國,一些名流心目中的這塊聖地則是「慈善」和「環保」。這些最能抓住庸眾的情感。沒錯,不是大眾,是庸眾。

不要忽視販賣情感的意義,因為情感最容易做公關危機。舉個例子,前幾天夜讀金庸新版天龍八部,文中講到,西夏小報傳出星宿派掌門人丁春秋曾遠赴西域,斥重金購買西域女奴若干,飲處子之血以增長功力,中原武林人士聞之聲討,星宿弟子辯曰:「我家師傅是為了武林和平才這樣做。」自是無法平息質疑,未幾,丁春秋手書公開信示眾弟子並傳遍江湖,信中講到:「那次在西域的經歷並不快樂,除了體會到我們祖先茹毛飲血的艱辛之外,喝血的感覺並不好。」風波遂平。

這篇文章的本身也是刻奇。


來源:小道消息 作者 @Fenng


莫言在諾貝爾獲獎感言里講了一個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時,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我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他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
節選自莫言的諾貝爾獲獎演說


這裡只說「什麼是刻奇」,除了昆德拉的解釋,你還可以看到刻奇的52種表現:

1. 文藝片比好萊塢厲害,手繪動畫就是比 3D 動畫有價值,獨立遊戲比商業大作走心一百倍。

2. 在森林公園拍照,一定要等到陽光穿過樹葉、灑在臉上的那一刻。

3. 運動完在健身房自拍。

4. 咖啡館從前流行三毛和《盜墓筆記》,現在基本都有《從 0 到 1》。

5. 聲稱自己最愛朋克,但實際上連翻牆都不會。

6. 「星巴克那能叫咖啡嗎?」

7. 花 700 元在深圳代工廠買高模擬香奈兒包包,下雨天背去上班。

8. 給吉娃娃狗染色。

9. 「我要大膽承認我喜歡汪國真,雖然汪國真的詩真的很差,可是誰沒有年少輕狂的時候呢,誰沒有過青春呢?」

10. 不修邊幅,理由是自己是「女漢子」或者「屌絲」。

11. 韓寒電影《後會無期》里袁泉的台詞。

12. 印著切·格瓦拉頭像的任何商品。

13. 花 25 塊錢買了一幅梵高《向日葵》掛在牆上。

14. 在尼泊爾買檀木傢具之前請和尚開光。

15. 把一條鯊魚拋進裝滿福爾馬林的玻璃櫃,取了個名字叫做: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人類史上最貴的當代藝術之一。

16. 環保人士身上的假皮草。

17. 轉發一條謠言帖,並配文:這麼明顯的謠言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轉發啊?

18. 聽說愛麗絲·門羅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就去買個全套,一年過去看完了兩章。

19.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多年以後,我們還是要站在雞蛋那一邊,在所有人都哭泣的時候,允許至少有一個人不哭。」

20. 街心公園裡的雕塑和人造草皮。

21. 攀登到 8848 米的珠峰,插上公司的旗子。

22. 塑料花,以及在頭上插一根塑料草。

23. 內增高鞋墊。

24. 穿著漢服拍畢業照。

25. 西藏,曬太陽的老人和狗,並且用美圖秀秀把現代感的路人 P 掉。

26. 石膏做的巴洛克風格護牆板和地中海風。

27. 在拆遷房的廢墟前嚴肅地自拍。

28. 為了拍一張在海灘上高高跳起的合照,跳了 14 次。

29. 「你聽說過那個美國牌子巴黎世家的設計總監王大力嗎?」「噢,我超愛他的!!!」

30. 旅遊時候信奉那句話,「來都來了。」

31. TED。

32. 無條件保護老北京衚衕和上海石庫門。

33. 最愛大方百貨的回力鞋盒雪花膏,悅賓飯店的肘子肉和溜白菜,月份牌和羽毛扇……Vintage 潮人最感恩的人,是北京最後一位會修鋼筆的大爺。

34. 「東莞挺住!不哭!今夜,我們都是東莞人[蠟燭][蠟燭]」

35. 多難興邦。

36.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

37. 《藝術人生》與朱軍。

38. 春節聯歡晚會。

39. 中國最美鄉村女教師。最美消防員。最美老兵。

40. 「能哼出《黑貓警長》主題曲說明你老了。」

41. 「這些年,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

42. 在選秀節目上說出自己的故事並且第一個被感動哭。

43. 創業公司老闆買了一箱「勵志橙」請員工吃,不夠分。

44.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微信簽名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

45. 38 度的夏天在 18 度的空調房裡聽搖滾。

46. 在搖滾音樂節找茬,看哪個傻逼的手勢比錯並予以無情嘲笑。

47. 畢業季瘋轉校園航拍視頻,紀念死去的青春。

48. 沒有宗教信仰,在手腕上戴佛珠,並熱衷於「包漿」。

49. 穿上 Under Armour 最新款的速乾衣,綁上運動臂帶,打開 Nike+Running,腳踩美國代購的 Adidas Ultra Boost 馬拉松級專業跑鞋,開跑 2 公里。

50. 所有人都告訴我,你成為漫畫家的幾率只有 1%……對不起,我只過 1% 的生活。

51. 不讀暢銷書。

52. 在知乎提問:「一個存在主義者,如何在這個被媚俗佔領的世界棲身?」


刻奇也好,媚俗也好,這些高貴冷艷的名詞,我是一概都不懂的。

但我知道的是,這些詞都是渾身上下透著翻譯腔的舶來品,被國內的很多專家學者名人們驚喜地發現可以用來給他們眼中別人的「庸俗」和「虛偽」貼標籤。這種標籤形成的距離感,營造出了這些人不泯然於眾人,不迎合於流俗的睿智,獨立和高冷。

但這種貼標籤的行為,本身就是對情感的一種謀殺。是的,當別人都在哭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不哭,但無論是你選擇不哭,還是別人選擇哭,都不應該被標籤化。曾經,不哭的那群人別貼上了「冷漠」「怪」「心腸硬」等標籤,如今,哭的那群人被貼上了「刻奇」「媚俗」的標籤。兩邊都從來沒有想過,情感本身就無法用理性解釋,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都是。而這些標籤將這些因素打上了道德烙印,實際上就是對它們純粹性的一種褻瀆,實際上是共同之惡,無分彼此。

對「刻奇」「媚俗」這樣的標籤來說,它們隱蔽的合理化了一種實際發生的不關心。比如很多答案里都在寫道一種類型的故事,即使在某個場合,某個人哭了,作者卻覺得荒謬,覺得不合邏輯,覺得別人都陷入了「刻奇」。這讓我想到了我小時候的一件小事:我曾經走路不小心摔倒了,我的小朋友看到我痛得哭了出來,自己也掉下了眼淚。

這種眼淚該如何解釋呢?是否是刻奇或者媚俗呢?我想它的解釋很簡單,就是一種源自內心的關心導致的共情。他看到我痛的哭出來,心裡難受,於是也哭了,就這麼簡單。

回到這些故事的類型里,就會發現,實際上,這些故事的作者一開始就沒有真正關心過某個人的眼淚。他們認為自己是憑藉著一種智力造成的距離感拆穿了一種偽裝,但實際上的因果關係是相反的,他們拆穿偽裝的距離感一開始就存在著,就是不關心。眼淚本身就傳遞了一種源自某人的悲傷,而這種悲傷卻被作者們「刻奇」化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喪失了他們本身純粹的意義,以及背後暗含的事實上的因果:你的悲傷根本無法傳達給我,因為我根本就不關心。

如此,我們看到這些作者們的字裡行間,都似乎在辯護著什麼,他們就是在辯護著這種實際發生的不關心。我在全文特別用了不關心而不是冷漠,就是想強調這種不關心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道德負擔,不熟嘛,很正常。但是,請不要將我不熟我不關心你的事實講述成一個是你刻奇了你媚俗了而我有思想之獨立和人格之健全的故事。

「刻奇」等概念的初衷也許是有益的,它們試圖為一種現象做出一種解釋。但是,我始終認為,要警惕的是這種解釋本身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已,而人是多麼複雜的一種動物。我們的淚水飽含著無數的可能性。我的朋友如果提到自己的爺爺過世,哪怕我不認識,我也會流淚,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想到了我自己過世的爺爺。我並不想讓我這種情感被「刻奇」「媚俗」「虛偽」標籤化,因為它是真實的,純粹的。同時,我也不希望如果我不熟的人提到他們的貓貓狗狗過世,就強迫我去悲傷或者流淚,我不能,因為我自己並沒有養育貓狗的經驗,也並不真正關心他們的淚水。我也不想讓我的這種「不關心」被打上「冷漠」,「硬心腸」,「怪」的標籤。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刻奇」標籤化的泛濫行為背後,僅僅是一群人在「經營」距離感的努力,而並不是一種合理性的普遍。


一、什麼是「刻奇」

「刻奇」(kitsch),源於十九世紀的德國,最初是一個美學概念,後來被引申和擴展到政治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

它是一種對道德的過度追求或對既定價值觀的盲從和拒絕理性思考而導致的強烈情感。

自96年《中國日報》發表了一篇關於李陽瘋狂英語的報道後,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開展了大規模的巡迴演講,那時,他的口號是讓三億中國人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如何通過努力急速提高了自己的英文水平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後又不由分說地提出「天才就是無數次的重複」的理念。他從始至終不講這一規則的合理性,卻也無人質疑。其間曾有許多關於他的報道,新聞圖片上,一排排的學生跪在操場的綠茵地上,面頰上是兩排眼淚,哭得很真切,嘴裡還在說著些什麼。那場景像極了大災難後集體進行的某種宣洩情緒的儀式,對面站著的是他們的母親,好些母親伸出雙手扶住她們哭得很激動的孩子。這是李陽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大意是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卻從未為他們做什麼。他抑揚頓挫的語調加上適時而來的音樂輕而易舉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青少年。這樣的演講,幾乎每到一個學校,都會進行一次。其實這和學習英語根本扯不上關係,但是他的演講總能高度喚醒聽眾的某種情緒,演講結束次日的早上六七點,昏暗的路燈下有一名少年,將書舉過頭頂,大聲且重複地朗讀著一句英語。後來有了第二個、第三個同學相繼投身於這樣一種特別的學習方式中。之後該學校颳起了一陣強烈的「重複即天才」風,每天下午上課前必須留出五分鐘,同學們將書高舉過胸,大聲且重複著朗讀三句英語。在李陽離開該學校之前,他售價一百八十元一套的書已經幾乎是人手一套。

類似的情況不論在日常生活還是文學作品中,都不少見:社交網路中被瘋狂轉載的「斷舍離」,馬航失聯後微博上萬轉發里點起的蠟燭,砸日本汽車的群情激奮,高速路上攔下汽車救狗,說走就走在路上遇見自己的旅行,文藝青年必須讚美的那些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的電影,看到雨水就認為天空在落淚,看到流星就許下一個願望,說到大海就感到自由。這些現象的共同點是情緒是由某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迅速喚起,並且過程中沒有深入而理性的思維過程參與。

二、「刻奇」概念的來源

「刻奇」一詞進入中國群眾的視野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小說中的第六章《偉大的進軍》以諷刺的手法揭示了「刻奇」的荒謬性。昆德拉說:「政治並不產生媚俗(本書中「刻奇」被翻譯為「媚俗」),但它需要媚俗。任何政治運動都以媚俗和迷惑他人的願望為基礎。「媚俗」是所有政客的美學理想,也是所有政客黨派和政治活動的美學理想。」 。根據昆德拉在這篇小說中的描述,可以將「刻奇」歸納為一種層層推進的情緒過程:由符號引起的自我感動,並且因觀察到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情緒體驗將這種感動擴大化進而上升到崇高的程度,並且拒絕接受任何質疑這種感動的意見。因此,刻奇對人造成的是心靈的專制,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由於群體拒絕思考,刻奇變成了個體必須被迫參與的心靈專制。

三、「刻奇」產生的原因

1.社會角色與規範

每個人都擔任著不止一個社會角色,並且知道自己在扮演某一個角色時應該有什麼樣的表現。比如我們都清楚的知道:作為學生,我們在課堂上不能夠大聲接打電話、抽煙、睡覺,我們可以端坐、聽講和做筆記;作為公民我們應該遵紀守法、愛崗敬業,不能破壞公物、擾亂治安。當我們在群體中扮演著某一固定角色時,我們便自覺地遵守著一套行為法則。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便是對這一理論的最好詮釋。實驗中,通過投擲硬幣的方式,參與者被隨機分配為囚犯或看守。所有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在實驗之前都經過了很多心理測驗、面試,這些從大學生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志願者都被評定為遵紀守法、情緒穩定並且都是身體健康的普通人。在實驗中,囚犯被要求整天呆在監獄裡,看守則每天8小時輪流值上班。這些學生一旦接受了隨機分派的角色之後,處於看守角色的學生就會從原本的溫文爾雅變得盛氣凌人,有時甚至殘酷成性。看守們強調囚犯必須無條件遵守所有規則。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失去某種基本權利。儘管懲罰制度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酷,看守們還是經常構思出一些新的花招讓囚犯感到卑微無力。作為囚犯,原本心理穩定的大學生很快就變得行為怪異,他們無奈地要求退出活動。36小時後,部分囚犯變得情緒激動、思維混亂、嚴重抑鬱。第二天,又有3名囚犯出現了類似的應急癥狀。實驗進行到第6天,心理學家被迫終止了原本預期兩周的實驗。很多學生在接受採訪時都報告說對自己在實驗中的表現感到很意外。

這個實驗是對社會規範作用的極好詮釋。除了對角色行為的期望之外,群體還制定了許多對群體成員應該如何行動的期望。公開陳述或內隱的群體規則包含了特定的期望,告訴群體成員哪些態度和行為從社會角度看是適宜的,這類期望就是所謂的社會規範。

要從屬一個群體,很重要的一點是發現其中的一套社會規範,這套社會規範調節著群體情境下人們所渴望的行為。這種調節方式分為兩種:你會注意到所有或者多數成員的某種行為整齊劃一,同時你會看到某人違背社會規範的負面後果。

規範起著若干重要的職能。意識到制約給定群體情境的規範,有助於成員適應形勢,調節他們的社會互動。每名參與者都能預見其他人會如何進入情境,他們如何穿著,他們可能說什麼和做什麼,還有為了獲取他人讚許,他們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在新的情境中你可能會感到手足無措,這正是因為你感到不規範,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為人處事。

因此當我們自認為是「文藝青年」時,便不得不使自己相信自己喜歡大部分小眾且艱深晦澀、富含隱喻的影視文學作品;當我們扮演愛國的公民,我們就應該對天安門廣場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肅然起敬。

2.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又被稱為印象整飾,指人們通過管理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表現,控制調整他人對自己形成的印象。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印象管理過程不一定是刻意的、隨時經過意識加工的。它可能是一種無意識地、自動化的行為。因此我們在因某句不合理的口號感到感動時,我們的感動可能真實的,只是不一定合理。觀察和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有助於順利地與他人互動,創造有利於自己的自我形象。比如參加義務獻血和到山區支教無疑是有愛心的表現,有利於別人對自己形成善良、勇敢地認識。而當我們參加一項順應民意的政治時,也有利於他人對自己產生愛國、有正義感的印象。在我第一部分提到的學生跪在操場上哭泣的場景中,也許已經有學生意識到了這一行為的荒謬,但若是不順應集體的趨勢,公然質疑,恐怕會背上鐵石心腸的罵名,估計很少有人敢冒這樣的風險。經過深入的分析和解構,上述行為可能是這樣的緣由,但在當時這一複雜的心理過程可能在當時是無意識地、自然地發生的。因此,我們不用去懷疑感動的真實性。

Berinsky(2004)的全國性問卷調查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在印象管理上得分更高。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刻奇。

有學者則認為印象管理不僅僅是某類行為或某類人才有,而是社會交往的一種基本特徵,印象管理不僅僅是某種行為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而且還往往受個體的個人議程或動機的影響,也就是說,印象管理包括印象動機和印象建構兩個不同的過程。印象管理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印象的目標關聯性、所期望結果的價值、知覺到的個人目前的形象與理想形象之間的差距、自我概念、所期望的身份、角色限制、對象的看法、當前或潛在的社會形象。因此我們能夠發現:當刻奇行為所暗示的結果與個人形象關係密切時,刻奇更容易發生;當刻奇符號代表著某種當事人預期的、使當事人高度滿足的品質也就是說具有當事人所期望的結果的高價值時,刻奇更容易發生;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當前的形象與理想形象之間的差距較大,而刻奇給人造成的印象正好能起到縮小這一差距時,刻奇更容易發生;當刻奇與自我概念緊密相關時,刻奇更容易發生;當刻奇的行為符合個體所期望的身份的角色規範時,刻奇更容易發生;當刻奇關係到他人對自己形成的看法時,刻奇更容易發生。

刻奇也有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國人的印象管理更多的表現為社會道德和人際關係取向,而美國人的印象管理多表現為人際關係和能力兩種取向。因此在中國,被廣泛歌頌的是社會美德、例如尊老愛幼——之前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路流行的一個貼出自己媽媽的照片的互動遊戲和轉發圖片為父母祈福的活動。而在美國,社交網路經常出現表達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讚賞的內容,並且轉發量相當可觀。

3. 從眾

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當個人的行為表現或行為表現傾向與情境中的大多數人不同,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屈服於社會規範,從眾就發生了。

影響從眾的兩個重要因素是:信息性影響和規範性影響。與「刻奇」這一現象密切相關的是後者。社會心理學家阿施(Solomon Asch,1940)曾開展了經典的「線條判斷實驗」,成功再現了這一結果,即「阿施效應」。實驗中被試與6-8名實驗者的同謀一同參與線條長短的判斷任務,當其他人都給出明顯錯誤的相同答案後,50%-80%的被試也至少一次從眾於大多數人的錯誤判斷。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社交網路上,我們都希望被喜歡、被接納,因此我們在周圍其他人的態度與自己的態度不同時,我們會關注他人是如何表現的,並且質疑自己的表現是否違反了規範,即使是在自己正確的情況下也不敢做出明顯違反大眾意志的決策。所以「文革」時期出現了連同外界一同批判、舉報自己親人的行為。

4. 意義、存在感與禁忌

除以上所說的三種原因外,「刻奇」的產生還源於我們需要為平淡的生活賦予意義,寄託自我的存在感。景凱旋說,人類總是逃不脫「意義」的世界,特別是那些自己給自己賦予的「意義」,「從理性上講,生存的意義是不能證明的,但人又不能赤裸裸地生活,必須用意義或價值把自己包裹起來,以追求美好生活、終極目標、絕對真理,等等。」

很多商人和政客利用人類需要刻奇尋找意義和存在感的困境建立了一個充滿激情的刻奇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消費者和商人有著情感的共鳴,人民與領袖有著情感的共鳴。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上商人和政客能夠很順利地推銷自己的產品和政治主張。因此,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或政治理念之前,更應該做的是建立與信息受眾的情緒的共鳴,營造刻奇氛圍。的「鎚子」手機(Smattisan1)的成功營銷就是一個例子。鎚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在手機發布會上除了介紹手機功能外,在自己的形象包裝上花了不少功夫。這一點從他宣傳自己的「工匠精神」以及「我認真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等話語可以看出。除此之外,我們發現現在的領導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形象是否與普通群眾有共同點。部分領導人自身的行為表現與新聞媒體對領導人的報道也越來越重視展現領導人「接地氣」的一面。

在一些時候,我們有不應該展現出來的、被不受社會讚許的行為,在刻奇的世界裡顯得尤為可愛。例如,懶惰與貪婪本是讓人類感到自責的品質。然而在近幾年的社交網路中,「拖延症」、「吃貨」等詞的泛濫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深夜曬美食」變成了儀式般的活動。其實行為的本質並沒有任何變化,只是當人們聚在一起時,只要有人能為這些不合理的品質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來美化它,人們就會義無返顧地對這一理由深信不疑,並集體沉浸在一種集體帶來的歸屬感中,從而拒絕理性思考。刻奇在此刻的作用就是將一些禁忌的,本不敢輕易表達的慾望合理化。更或者使人通過與眾人一同感動、產生情緒共鳴的方式證明自己屬於某一團體從而尋找到歸屬感。

四、克服刻奇


克服刻奇的前提是強大的自我,極其強大的自我,如果不能克服刻奇,不如更好地利用刻奇,學會與刻奇相處。


關於刻奇,我們想用25 個刻奇的句子讓大家感受一下那種自我感動和感傷:
1. 「願琴瑟在御,歲月靜好。」
2.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3.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4.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5.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6.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7. 「你若愛,請深愛。」
8.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9.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10. 「停下腳步,等一等靈魂。」
11. 「就算全世界與你為敵。」
12.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13. 「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
14.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15. 「趁你還在。趁我還愛,請不要說拜拜。」
16. 「只要你不放手,我永遠不說再見。」
17.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18. 「安之若素,莫忘初心。」
19.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20.十年生死枇杷樹,若只如初不是雲。」
21. 「我向前一步,然後遇到了你。」
22. 「知足常樂,但求平凡。」
23. 「七年前我喝了你釀的一杯酒,我醉到了今天。」
24. 「青春。。少年。。兒時。。寂靜。。完滿。。恬淡。。天空。。遠方。。」
25. 以及一切哈佛大學圖書館格言校訓系列……


推薦閱讀:

TAG: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心理調節 | 米蘭·昆德拉 | 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