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小吃有哪些不為外人所知的真相?
有網友吐槽:狗不理包子20一個還是韭菜雞蛋的,雲南過橋米線60一碗還不是最貴,西安人不招待外客不會去老孫家,廣東人從不喝加多寶和王老吉!微博上也有:天津人不吃狗不理,北京人不吃全聚德的說法。 請本地人回答謝謝
其實西安的傳統美食並不只是回民街那些種類……
西安又不是穆斯林城市,怎麼會只吃牛羊肉呢?
西安含光門附近,勿幕門進去報恩寺街一帶才是西安傳統美食真正的根據地。
只要你的口味夠重。
你可以大著膽子嘗一嘗:
葫蘆頭
梆梆肉、
熏腸、熏肚、
紅燒大腸、 泖肥腸腸頭……
不要糾結於這些東西到底是啥,大口往嘴裡放就是了。
豬渾身都是寶。
這句話在這裡你才能體會到真諦。
提到小吃怎麼能沒有沙縣小吃!
沙縣人要怒寫一個來知乎以後最長答案!!!
一、關於沙縣小吃的誤區
1、沙縣小吃沒有蒸餃
我是在上海念書,就有上海同學為了表示好意,對我說「沙縣小吃的蒸餃很好吃喲」,結果得到了我一臉迷惑的回應……我一直以為蒸餃是北方食品的好嗎!至於原因,我覺得是江浙滬比較喜歡小籠包之類的蒸類食品,所以沙縣小吃也要入鄉隨俗,其次蒸餃也方便賣,所以在江浙滬地區,沙縣小吃里的蒸餃可能是賣最好的。
2、沙縣小吃沒有套餐飯
竟然有人問我沙縣小吃是不是就是套餐飯,這我也無言以對……現在在外地的沙縣小吃其實並不是「販賣沙縣地區的小吃」,而是類似名叫沙縣的小炒快餐的連鎖店了,以至於有人問我沙縣是地名不是商標嗎?
3、沙縣小吃只有扁肉沒有大餛飩小餛飩
本地小吃裡面只有扁肉一種,也就是所謂的小餛飩吧,具體做法和樣式下面會講到。我小時候以為餛飩是北方的一種小吃,大餛飩更是覺得像是煮水餃。。。
1、拌面
拌面到處都有,也都各有風味,那我就講講沙縣拌面的特點吧。
首先,沙縣的拌面大概是長這樣。
沙縣拌面具體還有高砂鎮拌面、夏茂鎮拌面,做法味道都不太相同,這裡以城關的做法舉例。
沙縣拌面的面是怎樣的我不太懂,因為南方人可能對面也不是太苛求,我只知道面是在市場一塊錢一坨買的(- - 喂這樣煞風景真的好嗎)面的重點在於:花!生!醬! 沒錯沙縣拌面的靈魂就是花生醬!沒有花生醬的拌面能叫拌面嗎!面下鍋以後在碗里加入醬油、醋、鹽、味精和花生醬,等面熟後撈如碗中迅速拌好,熱氣帶出花生醬的香味,撒上蔥花,一碗沙縣拌面就出爐啦。因為花生醬一涼就會結塊,所以要趁熱趕快吃完,這種急迫感可能也是吃面的一種快樂。
2、扁肉
其實我懷疑是三明地區或者福建地區的扁肉可能都一個做法,具體沒有調查我也不知道。沙縣的扁肉以廟門扁肉最為出名。肉是要以木槌錘爛,這樣才會有勁道。包扁肉的時候一手拿扁肉皮,一手拿筷子挑肉,挑出一小撮肉放入扁肉皮中,手一捏即成一個扁肉,順勢扔入滾開的水中,待扁肉飄起即可。沙縣扁肉強調皮薄,要透明到可以看到裡面肉的紋理,肉要Q有嚼勁,所以外地的餛飩總會讓我覺得皮太厚。。。
3、燒麥
3、燒麥這又是一個大眾小吃,全國都有燒麥,那沙縣燒麥特別在哪裡呢?
沙縣燒麥皮是晶瑩剔透,薄皮透明(怎麼和扁肉一個要求),裡面的餡是粉絲和肉,重點在於。。。吃的時候沾豆豉油!!豆豉油是什麼?請看下一節!
至於燒麥,長這樣
對的那碟類似醬油的調料就是沙縣人最愛調料——豆豉油
4、豆豉油
接下來就讓我們談談豆豉油。豆豉油是什麼?怎麼做?通過自我回憶、度娘幫助、爸媽場外支持,我都沒有得到答案。。。
我只知道是一種同醬油一樣的黑色調料,但是醬油是黑紅色的,豆豉油是純黑色的,最大的差別是豆豉油有一股香味,而且味道極淡,淡到可以端起來咕嘟咕嘟喝,但是卻是提鮮調料必備佳品!關於豆豉油的絕佳好搭檔,請看下一個——
5、豆腐乾
關於豆腐乾的記憶,是小時候的路邊攤,坐在小板凳上眼巴巴地等老闆把豆腐乾在爐子里烤好,等老闆瓷碗里放著幾疊豆腐乾端來,就扯著嗓子喊:「老闆老闆我的豆豉油呢!」終於等來一小碟豆豉油,馬上忍著燙上手把豆腐乾撕開,用力地浸在豆豉油里,然後丟進嘴裡,幸福地嚼啊嚼。這種用手吃食物的記憶,也就只有豆腐乾了。。。由於豆豉油的味道淡,因此會把豆腐乾撕得很碎,想浸得久些,但是泡久的豆腐乾會太爛缺少嚼勁,又會失去豆腐乾原本的豆香,因此怎樣泡得適中好吃,也是和食物的較量。
我先講這麼多吧,還有太多小吃沒有說,一時也說不完,等明天再來更新,希望大家喜歡~
不管什麼景點,都TM賣一樣的小吃!
曾幾何時,旅遊還是個「奢侈的享受」。
那時候,家裡誰去外地旅遊了,回來時一定會帶許多特產分給嗷嗷待哺的親戚們。
現在不一樣了,淘寶幾乎什麼都有,省事又省心
如果算好時間,特產甚至能比你先回家
(馬雲,幫你打廣告不收費,互推一下就好)
終於,遊客的重心回歸到了美食與美景。
一夜之間,每個城市都有了:
千年古鎮、萬年海島、史前公園
最可怕的是,它們都TM售賣著一樣的食物!
- 轟炸大魷魚
全世界的水發魷魚,都分銷往古鎮夜市了
即使是遠離水源的內陸城市,轟炸大魷魚也是食品街的扛把子。遠道而來的客人,人手一枚,像傳遞奧運聖火一樣,用金黃色的魷魚點亮了古鎮的夜。
我從不敢吃大魷魚
因為它會讓我想到李宗盛的歌,幾欲落淚
漂洋過海吃魷魚——古鎮雲音樂
- 臭豆腐
臭豆腐大概是這世界上最百搭的食物了
老北京臭豆腐,西塘臭豆腐,金陵臭豆腐,大理臭豆腐...
中國有多少個城市,你就能排列組合出多少種臭豆腐
建議數學和地理組的老師們圍繞臭豆腐和我國版圖聯袂推出一套考題,這是跨越文與理的融合,這是寓教於樂的典範
(轉載註明出處「老韓腿之味」就好,依然不收版權費)
- 木錘酥
每個賣木錘酥的,都是千年老店
只見一中年大漢赤裸上身,有規律的上下其手,精壯的肉體不時有汗珠低落,他低吼著發出有規律的「嗯…嗯…」聲。直到十幾分鐘後,大漢發出一聲衝破肺腑的「嗷…」
那木錘酥便做得了。
木錘酥大概是古鎮餐飲聯盟里最不怕倒閉的
相信日本會是木錘叔們下崗再就業的沃土
木錘叔.avi
- 原料不明的「大肉串」
哦,圖片放錯了(微笑臉)
「羊肉串」的原料究竟是泡過羊尿的鴨肉、貓肉還是老鼠肉,我們不得而知
對中國人來說,生活根本不像一盒巧克力
它更像一串肉串,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吃到什麼
非常感人的是,在景區這種宰客勝地
羊肉串居然全國統一定價10元4串
一串敬貓肉,一串敬鼠強;
一串敬羊尿,一串敬死亡;
消愁——韓不易 古鎮雲音樂
- 椰子
作為海島產物,椰子悄然飛向古鎮遊客的餐桌
最誇張的一次,
我在西藏夜市上居然買到了椰子!
打開前我一直懷疑裡面灌的是不是酥油茶,然後腦補我剛喝上一口,就有同胞唱著天路為我獻上純白的哈達
寫下這篇文章,是為了給來自第二梯隊的:
烤玉米,炒年糕以及酸梅湯 加油助威
再努把勁兒,下個假期,我在各大旅遊景點等你。
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老韓腿之味
愛關注不關注,反正我說了你也不會關注我的
(寫到此處,有淚滴落)
這是一篇能快速帶你認識重慶美食的指南,非常全面的乾貨,對重慶的朋友來說,給外地朋友介紹美食也很有幫助。如果你關注我且給我點贊的話隨時來重慶玩私信我,我願意耐心地給你推薦好吃的!
1.小龍坎是個地名,重慶最有名的火鍋之一的「大龍火鍋」發源地在那裡。外地常見的那家「小龍坎火鍋」起於成都,但是用了一個重慶的地名,不知道搞哪樣。
2.情懷店純陽酒家有兩家,相距不過幾步路,梯坎底下的是老字號,樓上的是老闆女兒開的。
3.重慶最有名的小面都是開在老牌五星級酒店旁邊的,比如希爾頓旁邊的胖妹面庄和老JW萬豪旁邊的花市豌雜。都是以前的口頭禪「我請你吃希爾頓」一個大喘氣之後告訴你「旁邊的那家小面」。
4.重慶沒有雞公煲,發明雞公煲的人叫張重慶而已。
5.除了重慶的火鍋和小面,燒烤也是非常優秀的,但是名聲不夠響亮。
6.重慶的燒烤一般默認是烤完之後統統剪碎放作料混合在一起,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多嘗幾樣菜,當然你告訴老闆不要剪碎他們也會照做。
7.最有名的燒烤「九村烤腦花」除了腦花是烤的,其他菜都是炒的,而且問店家這茬他們絲毫不覺得慚愧地告訴你「是的,就是炒的」,那你反正都要炒幹嘛串起來賣?
8.煮火鍋的時候毛肚鴨腸牛肝腰片,反正看起來是片狀的肉都是舉著筷子涮,重慶人數秒的方法是「七上八下」,每次下鍋持續1.5秒。有的店會給你在生肉上打個雞蛋,是為了讓肉更嫩,如果沒有雞蛋一般也可以單點一個。
9.油碟的標配是蒜和香油。但是加香菜末,醋,味精,鹽也被默認為老重慶的吃法。加蚝油是成都的吃法,沒有好或者不好一說,自己喜歡就夠了,希望重慶人也不要鄙視外地人的油碟。
10.江湖菜是九十年代起源於重慶的菜式,被廣義認為是下河幫川菜。菜式包括:辣子雞,尖椒雞,水煮魚,酸菜魚等。辣子雞默認歌樂山上的最正宗,花椒雞要去鐵山坪吃,江湖菜館非常分散。不過最近比較火的名店是位於洪崖洞附近的「楊記隆府」,包含了很多老派做法的江湖菜,個人認為每樣菜都在平均水平以上。「紅糖陰米」這種幾乎失傳的老菜加入藕粉之後創新很合理。可惜非常難排隊,等待時間在兩小時以上。
11.如果想領略排檔文化的話推薦住在江北區觀音橋的凱悅酒店或者希爾頓逸林,附近夜宵和酒吧都很多。如果商務辦公推薦威斯汀,位於CBD解放碑,附近有小吃街,但是都比較商業化了,很少能發現非常正宗的重慶排檔文化。不過那裡曾經是重慶最老的城區,也是排檔文化的發源地。
11.如果想領略排檔文化的話推薦住在江北區觀音橋的凱悅酒店或者希爾頓逸林,附近夜宵和酒吧都很多。如果商務辦公推薦威斯汀,位於CBD解放碑,附近有小吃街,但是都比較商業化了,很少能發現非常正宗的重慶排檔文化。不過那裡曾經是重慶最老的城區,也是排檔文化的發源地。
12.重慶少有百年老字號,因為大部分老字號都起於陪都歷史之後,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家還是在解放碑,比如山城羊肉館,丘二館和小濱樓。
13.小麵館術語:乾餾=不要湯,多青=多要青菜,提黃=面硬一點,還有一些術語不常見,
14.重慶特別有名的小麵館有這麼幾家只開半天,還有幾家開24小時,一般這兩種店味道都特別好。比如馬家堡的「開半天豬耳面」和石碾盤的「哆哆面」。
15.很多人覺得重慶的清淡菜肴都是從外地傳來的,其實不然,清淡的傳統重慶菜調味也都很下功夫,比如丘二館的秘制雞湯和胖子媽的滷菜。
16.磁器口的古鎮雞雜最老的那家是門口掛老婆婆相片的(慎得慌),貓兒面最正宗的一家就在磁器口牌坊對面,就叫「貓兒面」而不是「三姐貓兒面」。
17.陳麻花那三家店挨著,味道完全一樣,有一家生意超好,門庭若市,另外兩家從來沒生意,也不吆喝。我小時候很好奇那兩家怎麼還沒垮,後來才明白店鋪間「調貨」的道理。人最多那家據說排隊的有很多也是托兒。
18.在重慶吃飯我們一般喝「唯怡」,地位和西安的冰峰汽水,新疆的天潤奶啤一樣。
19.更多重慶美食推薦請看我之前的回答,祝你在重慶胃暖心也暖。
長沙火宮殿的小吃是最不地道的長沙小吃
(匿名關評論了,被消息騷擾得不行,抱歉。)
昆明本地的情況:
(答主是本地人,現也生活在這裡,雖然是吃貨一枚,但因活動範圍並不大,所以不能囊括所有的情況,主要期待對外地來遊玩的人有一點點幫助,歡迎討論及提出不同意見,噴人舉報)
1.過橋米線 X香園在10年前曾經還是挺不錯的一個選擇,當時X香園的地盤到處都是,基本占上了最好的地方,並且飯點去的話擁擠和排隊是常態。還記得當時去外地上學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X香園吃過橋米線。但近些年來經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現在規模嚴重萎縮,也沒有那麼多人了。很多外地人在昆明街頭問我X香園在哪裡,其實我很想建議他們不要去,但似乎也沒什麼更理想的地方能夠在短時間說清楚,只好作罷。
另外一個旅遊攻略常提到的地方,新世界過橋米線,因為裝修的緣故已經關掉了(2017年重新開了,不過周末去人不是一般de多),總之你要是問我在昆明哪裡去吃過橋米線,我還真不知道。
2.野生菌
昆明吃野生菌是講季節的,基本上在每年的6-9月為最佳,其他時候很多野生菌只是冰鮮,吃起來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此外昆明餐館裡吃到的野生菌大多比較貴,在就餐環境很一般的地方吃一桌野生菌,完了人均200-500都是很正常的,很多昆明人喜歡開車到離昆明數百公里的地方去吃,但近來也有說有些地方的野生菌是從昆明拉過去的……
還有一條,野生菌中毒確實還是很常見的,而且因為我在醫院工作,見到的不同於一般人說的,只有牛肝菌/紅見手等菌種會中毒,而是很多常見的菌種都會中毒。
總之,野生菌最好在當季的時候來吃,很多一般的菜館也會做野生菌,並且有的還是挺不錯的,我個人來說牛肝菌喜歡吃爆炒的,青頭菌喜歡吃青椒煮的,煮透的一般安全性要大於炒的,並且尤其是炒牛肝菌,如果吃不完不要打包回去吃涼的(即使在本地人中,如果正常吃飯來了一盤這個也是最先被搶光的),更容易中毒。
3.雲南小吃的路線 米線主要是滇東南這條路線的小吃,從昆明出發,到玉溪,紅河,文山等地,都有米線賣,外省吃到的雲南米線大多是乾的,其實味道並不是很好,所以在外地有人約我吃米線我是拒絕的。
雲南各地對於米線的做法不盡相同,在玉溪,可以吃到一種鱔魚葉子米線,味道濃郁,很適合重口味人士,在彌勒則有滷雞米線,文山則有一鍋濃郁飄香的豌豆燉雞湯米線,而到了紅河州的深處(蒙自、開遠、箇舊)就會發現米線的碗越來越大,而傳說這些地界的過橋米線要比昆明來的更正宗(雖然我沒那個能力找到)。最後加上一條,涼米線,酸酸辣辣的夏天吃非常適合,而且是雲南酒店裡結婚的必備。
而餌絲.餌塊則偏滇西/滇西南路線,大理、德宏等地(滇東的曲靖等地也有),餌絲和餌塊做法比昆明的花樣更多。在德宏州,人們會用豌豆粉加水熬成糊,用來下米線/餌絲/米干或者泡油條吃,叫做稀豆粉,其實我個人更愛這個,而且在昆明也可以找到很不錯的稀豆粉,很美味。
在德宏、普洱和西雙版納,有另一種主食,叫做米干,跟昆明當地的卷粉比較接近,而卷粉本身跟廣東的腸粉的質地和口感比較相似,只是卷粉在雲南是跟米線、麵條、餌絲地位平等的主食。
而在昆明,能夠集合到以上所有,雖然很多說法認為昆明雖然什麼都有,但什麼都不是太正宗,但在昆明,同一鍋湯,放上米線/麵條./餌絲/卷粉,加上一勺香菇燜肉,完全是幾種不同的吃法。
昆明還有小鍋米線,湯色有點接近《追兇者也》里張譯吃的那種,是紅色的,但如果不專門放辣椒的話,並不是很辣,小鍋里除了煮米線,也可以煮以上各種提到的主食。筷功捉急的我表示,最愛的是餌絲。
昆明還有另一種黑科技小吃叫鹵餌絲,是用餌絲、甜醬油、肉末、豌豆尖等食材,用小鍋炒,一直到把甜醬油炒干,鍋里基本不存在液態物質,甜醬油的甜咸相間的鮮味滲入餌絲中,味道甚好。名聲在外的是文林街(酒吧一條街)的端仕小鍋,不過其實我們醫院附近有家也很不錯的。
4.夜宵/燒烤
去過一些比昆明城市規模大很多,也發達很多的城市,不過論及宵夜的規模而言,還真是昆明的多。
燒烤也分片區,有的片區有很多高手,人氣也比較旺,不過它們大都深入社區。
比起各種肉而言,我更喜歡烤茄子和烤豆腐,豆腐如果不能吃太辣的同志可以蘸雲南腐乳吃,如果挑戰辣味的話也可以蘸干辣椒。很多人也很愛烤土豆和烤小瓜。
當然吃夜宵是很容易長胖的,我等肯定不能天天都去high了,不過外地人偶爾來一下還是很不錯的。
5.雲南各地的吃大不相同
雲南是個多民族的省份,也即是一個多文化的省份。比如我認識一個紅河人,她吃燒烤喜歡在各種辣味食物入口之餘點一個糖拌的生番茄,既可口又解辣。此外西雙版納/紅河人還會把青芒果、菠蘿等水果拿來拌鹽和辣椒,別有一番風味。其中拌菠蘿昆明還是能買到的。
而大理人家會自己做一罐梅子汁,用它加上鯽魚、豆腐、土豆、辣椒等食材煮一鍋酸辣魚,是下飯神器,除了這和重慶某地的辣味鯽魚,其他鯽魚我一般都是不碰的。大理還有很多美食,這一點我個人覺得要全面勝過麗江,喜洲的粑粑自從上了舌尖2現在大家都知道了,烤乳扇夾洗沙大家也品嘗了,不過蒸乳餅夾火腿很多人並不知道,乳餅的濃郁配上火腿的咸鮮,吃完湯汁還能拌飯。此外,大理人還會把整隻豬用某種草料包裹後用火燒,然後切下肉和皮蘸蘸料吃(蘸料也有梅子汁)
此時皮基本熟了,而肉還是半生的,這種吃法對肉以及烹飪的時機均要求很高。(然而從醫學角度來講這種吃法並不安全,職業病又犯了請見諒)
傣族菜在昆明也是很常見的,也是很多外地人到雲南都想一嘗的,不過其實德宏傣族菜和版納傣族菜有不小的區別。不過大多是用火少,較少炒和蒸,以涼拌和燒為主,其中涼拌喜歡用大芫荽、小米辣等食材調味,酸味則很多用青檸檬取代醋。傣族的甜品各位可能也有耳聞,泡魯達其實我覺得當飯吃略有不夠但是還行,當飲料或甜品就有點膩了,其實檸檬水可能是更吼的。
蟲子不知有多少壯士敢吃,炸的蜂蛹和烤的螞蚱之類的。
在昆明南邊的撫仙湖沿岸有個地方叫江川,雲南本地人都知道江川三道菜:魚、羊、雞,其實我覺得三道菜本身並不是最美味的,而是銅鍋燜洋芋飯,之中的火腿經過燜煮之後香味已經完全浸透了飯和洋芋,就著一點鹹菜(比如帶著點甜味的蘿蔔絲之類),完全不用那三道菜就已經很爽了(不知是不是貧窮基因犯了的緣故)
除了洋芋燜飯,雲南人還會用豆燜飯,用蠶豆或豌豆都是可以的,綠色的豆、紅色的火腿加上白色的飯不僅好吃,還是一件藝術品。而文山地區則有更藝術的五彩花米飯,當然這種米飯不是用墨水染的,而是天然的染色劑。
6.關於雲南小吃的一些誤解
(1)我到外地說起我是雲南人,很多人會問:你們是不是天天都吃米線啊?
我的答案是,這玩意兒,我一星期也不見得吃上一次。
米線這種東西,第一是太軟,我筷功差,經常夾了五根,滑下去兩根,斷了兩根,剩下一根往嘴裡送的時候又掉出去了;第二是水分太多,不經飽,對於外地人來逛吃逛吃還行,我這種吃完還要去
崗位上大戰三百回合的人就顯得不夠了。
(2)雲南一年四季都有野生菌吃嗎?本地人吃這個是不是不會中毒?
上面提到過野生菌,尤其是青頭菌、牛肝菌這樣的並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其次因為價格高,所以一般在這個季節也不會天天都吃,可能一個菌子季也就能有幾回,然後,其實本地人吃著也是擔心中毒的。
(3)過橋米線是最理想的米線吃法嗎?
對於本地人來說並不,因為過橋米線為了提高逼格,經常配很多高大上的食材,其實他們的味道和米線並不搭配,放進去未必好吃,不過可以提高售價。現在在昆明吃過橋,我還真找不出下20一碗的地方。
而更實在的小鍋米線,甚至就是煮一碗,再加點澆頭,就很不錯了、
最後吐槽一下物價,很多攻略上說昆明物價不高,拜託,那是高檔消費少,但是普通的衣食住行是國內第一檔,各種雲南產的水果比帝都還貴。
武漢是一個盛產吃貨的地方,武漢的小吃綜合各地特色品種繁多。武漢菜的特色是重口味,咸、重油、有些狠辣,小吃也這樣。
武漢熱乾麵其實需要自己攪拌而不是端上來就拌好的。而且現在的鹼面也不好吃,以前的做法是凌晨3、4點開始把面煮好,然後都灘在桌子上,弄個大風扇對著吹,之後淋上小麻油開始攪拌,麵條就會變得很有彈性很好吃。但是現在的人都變懶了,直接買現成的,而且貌似送貨前是冷凍的。
豆腐腦的咸甜之爭在武漢看來其實無所謂,武漢基本都是甜的,但是也有不少店鋪有什錦豆腐腦,比如民生甜食館,裡面除了豆腐腦還有油條、糯米、醬油、蝦皮、花生米等。所以說一般的咸豆腐腦我是不吃的,感覺太單調了。
豆腐腦的咸甜之爭在武漢看來其實無所謂,武漢基本都是甜的,但是也有不少店鋪有什錦豆腐腦,比如民生甜食館,裡面除了豆腐腦還有油條、糯米、醬油、蝦皮、花生米等。所以說一般的咸豆腐腦我是不吃的,感覺太單調了。武漢最著名的豆皮大王老通城很早就倒閉了,據說原因是因為老闆把老通城的招牌轉給別人之後自己去經營酒樓了,但是當時公款消費還不盛行,所以很快就倒閉了。豆皮面都是一樣,但是餡料有很多花樣,但是糯米、乾子、肉丁、筍丁是必備的。想找到好吃的豆皮只有靠撞大運,有不少好吃的豆皮師傅都說自己是老通城出來的。民生甜食館的豆皮味道還湊合。
嚴氏重油燒麥,在王家巷和漢口電腦城那邊都有店。熱點是個頭大、皮薄餡多、黑胡椒、重油、口感好。
武漢最有名的兩家賣鴨脖子的是精武鴨脖和周黑鴨,各有特色。現在外地吃鴨脖子推薦去超市、專賣店買這兩家的產品,或者去吃絕味鴨脖,雖然我從來不吃他家的。鴨脖的特色是狠辣,但是吃起來就停不住。
武漢最有名的兩家賣鴨脖子的是精武鴨脖和周黑鴨,各有特色。現在外地吃鴨脖子推薦去超市、專賣店買這兩家的產品,或者去吃絕味鴨脖,雖然我從來不吃他家的。鴨脖的特色是狠辣,但是吃起來就停不住。武漢到處都有不錯的粽子,在外地的話可以直接買五芳齋的。武漢粽子個頭小,口感細膩味道好。裡面的餡很少,不會出現板栗,主要作用是提升粽子的口感味道,不是當主食。另外清水粽子蘸糖才是我的最愛。
武漢到處都有不錯的粽子,在外地的話可以直接買五芳齋的。武漢粽子個頭小,口感細膩味道好。裡面的餡很少,不會出現板栗,主要作用是提升粽子的口感味道,不是當主食。另外清水粽子蘸糖才是我的最愛。陳記炸醬麵據說是以前對面的老海員炸醬麵館裡的師傅跑出來做的,最近幾年在武漢開的分店到處都是。特色就是醬料味道好,分量足,麵條夠好,並且海帶、酸豆角、香菜和一干佐料都是不限量的。
陳記炸醬麵據說是以前對面的老海員炸醬麵館裡的師傅跑出來做的,最近幾年在武漢開的分店到處都是。特色就是醬料味道好,分量足,麵條夠好,並且海帶、酸豆角、香菜和一干佐料都是不限量的。@文本 提到了魚糊(hù)粉,味道很棒。由於裡面胡味椒較重,糊散熱慢,比較適合驅寒。把熬好魚湯做成糊,澆在米粉上,吃的時候配上油條,感覺一碗下肚,整個身子都變暖和了。戶部巷有幾家比較靠譜。
湯包,說說吃法吧,比較推薦的是用筷子夾起來放到湯勺里,然後把底部邊緣咬一個小口喝湯,之後再蘸點醋、醬油、薑絲吃。至於吃的地方還是四季美吧,雖然這個牌子早就做砸了,我一般都隨便找個地方吃,味道也不會差。還有,一般來說蟹黃湯包絕對是坑爹貨,高檔的不太清楚。
回答里有人提到了糊米酒,我查了一下發現也算是武漢的特色小吃,我以前一直以為很多地方都有。糊米酒,也叫桂花糊米酒,主要原料是桂花糖、糊米酒、珍珠湯圓,就是那種實心的小湯圓。糊米酒很香,想來主要是因為桂花糖的原因。
回答里有人提到了糊米酒,我查了一下發現也算是武漢的特色小吃,我以前一直以為很多地方都有。糊米酒,也叫桂花糊米酒,主要原料是桂花糖、糊米酒、珍珠湯圓,就是那種實心的小湯圓。糊米酒很香,想來主要是因為桂花糖的原因。糯米包油條也是一個不知道是否算武漢特色的小吃,不過的確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做法很簡,在用糯米包裹油條之前,現在糯米內側刷上一層糖,可以用白砂糖、芝麻、桂花糖等,包好之後在頭上蘸一點就好了。
糯米包油條也是一個不知道是否算武漢特色的小吃,不過的確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做法很簡,在用糯米包裹油條之前,現在糯米內側刷上一層糖,可以用白砂糖、芝麻、桂花糖等,包好之後在頭上蘸一點就好了。
PS:其實在當年在江漢路旁有味道很不錯的熱乾麵、豆皮、魚糊粉,但是因為舊城改造都沒了。西安人基本不去吃回民街特別大的店,但是街尾右手邊一家粉蒸肉很好吃。胡辣湯在西羊市往西走,快到百盛後門,一個南北走向的小路有一家很棒,可配鍋盔;
老孫家泡饃是絕對不去的,吃泡饃在自家樓下的餐館吃的就很好。不過更多情況是我媽媽自己做……
涼皮有很多種,不放西蘭花不放木耳不放奇怪的配菜!頂多頂多有豆芽或者黃瓜絲、麵筋,熱麵皮有可能也會配胡蘿蔔絲。秦鎮涼皮、岐山擀麵皮、漢中熱麵皮,都不一樣的。秦鎮涼皮在西安西郊一個叫「小樹林」的地方,有一家很好吃。擀麵皮……我覺得需要去寶雞岐山吃,包括酪麵皮釀麵皮,岐山辣子岐山醋很重要,還可以夾在燒餅里一起當早餐吃;漢中熱麵皮,在西安大差市百盛西邊小巷子里有一家超正宗,配菜豆腐和花生漿一絕;
肉夾饃,去回民街要臘汁肉夾饃(豬肉版)那不是在回民區找揍嘛……竹笆市和新城廣場附近的樊記肉夾饃就好吃的我要咬掉舌頭了~臘牛肉夾饃我不太愛吃,不過快到過年,西安當地人倒是有很多去回民街買臘牛肉的。不管是臘汁肉夾饃還是臘牛肉夾饃,裡面沒有青椒沒有香菜沒有木耳沒有洋蔥!豬肉要燉,牛肉要腌,不是我在青島某些地方看到的加一堆奇怪配菜還要把肉過油炸的!!!這種就不要自稱正宗西安肉夾饃了好嗎……夜市上我們吃烤肉是可以夾烤饃,但不會炸……
飲料的話,冰峰確實是西安孩子的集體回憶,其實果啤也是我的最愛~
麵食,面有太多種。biangbiang面只是其中一類而已。在鐘樓往易俗大劇院附近去,有一家「柳巷面」,面只分大小碗,沒有其他選擇,服務態度很不好,但食客絡繹不絕,真的是好吃啊……如果對麵食感興趣,什麼棍棍面、蘸水面、褲帶面、岐山臊子面,樣樣都超好吃~
決定了近期不上知乎的...還是忍不住答完這個答案先~
小吃本就是處理剩餘物資的產物 多隱身於老住宅區與民房 閑時買一份打打牙祭 像步行街這種地方多半不正宗 騙騙遊客而已
排名很高的答案中@葉清波提到了火宮殿的小吃不正宗 正不正宗我倒沒有甚麼發言權 畢竟只在長沙呆了五年的時間 但不好吃是一定的 另外火宮殿的幾個老闆都不一樣 五一路店的老闆算是相識 開一部只有前牌的寶馬 他那兒的小點尚過得去 有湘粵合風的意思 大家若有空往長沙 特別是在老火車站附近 不妨前去一試
但是 真正的長沙人其實並不太吃臭豆腐 這類小吃原本是以冬筍 豆豉 香菇 白酒及鹵料發酵而成的滷水滷製的 沒有一定的時間達不到出缸的標準 而現在的火宮殿也好 其它小店也好 每日少說也要賣出上萬片臭豆腐 要說不使用催化劑加快反應過程根本不現實 而此類小吃因為單價低 衛生質量往往不甚樂觀
但是 真正的長沙人其實並不太吃臭豆腐 這類小吃原本是以冬筍 豆豉 香菇 白酒及鹵料發酵而成的滷水滷製的 沒有一定的時間達不到出缸的標準 而現在的火宮殿也好 其它小店也好 每日少說也要賣出上萬片臭豆腐 要說不使用催化劑加快反應過程根本不現實 而此類小吃因為單價低 衛生質量往往不甚樂觀
外地來客偶爾嘗鮮的話 推薦黃興路步行街南頭與勞動廣場交接處的五娭毑臭豆腐 也是少數本地人尚去的店鋪了
口味蝦 蟹 蛇
說到這個我就忍不住吐槽。。。四娭毑到底給了快樂大本營多少回扣 上了那麼多次 每次外地朋友初次來長 十有八九會指名要去那個「四奶奶口味蝦」(娭毑:aijie 長沙方言中奶奶輩 婆婆輩的統稱 泛指年老女性)我不得不解釋一遍又一遍 那是一家在本地早已經臭了招牌的飯店 有次一位朋友甚是倔強 決意前去 我也無可奈何隨同一吃 果不其然還未到酒店已覺腹痛 從此對這知名品牌敬而遠之
口味蝦作為宵夜類招牌菜肴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風靡長沙夜市 那時的主要根據地為紅旗區 南門口 朝陽街 後來老城區改造 朝陽的部分遷去高橋或五一新村 南門口和紅旗區維持不變集中區域稍有改動 加上後來名噪一時的墮落街 以及現在的四方坪 步行街周邊 勞動路蝦城 口味蝦算是長沙人夏天少不了的宵夜之一
而現在的口味蝦市場基本由岳陽人佔領 以只用蝦尾的做法 味道較老長沙版本稍淡 接受度較高
為什麼岳陽風格的口味蝦只用蝦尾還能在長沙市場得到認可 問了幾個老長沙人朋友都表示現在的小龍蝦較幾年前體積小 以前的做法去殼去尾剩不了多少蝦肉了 而蝦尾因為視覺上比口味蝦多 也容易得到消費者認同
為什麼岳陽風格的口味蝦只用蝦尾還能在長沙市場得到認可 問了幾個老長沙人朋友都表示現在的小龍蝦較幾年前體積小 以前的做法去殼去尾剩不了多少蝦肉了 而蝦尾因為視覺上比口味蝦多 也容易得到消費者認同
湘江流域小龍蝦上市是七到八月 過了八月中蝦子就不好吃了
老長沙口味推薦楊眼鏡 新派蝦尾推薦方記
口味蝦都是以湯汁打底的 和蝦的分量大概四六開 具體誰四誰六看店家
同時期的蛇瘦得很 不值得吃 洞庭湖夏季只產花蟹 除了鉗殼不剩什麼了 各家做口味蝦的一般都有這兩樣 為免抱憾也不妨一試
嗦螺
有些人(比如我)是不吃嗦螺的 黑乎乎樣子腌臢得很 典型水溝里長大的生物
有些人又喜歡得要命 爆炒後緊實的肉質 混合著各種香辛料的鮮味 最重要是吃的過程極為枯燥繁複 但樂趣亦在此
嗦螺是湖南本地叫法 來源於吮吸其肉質的動作在湖南方言里稱之為「嗦」 包括吃米粉也常常說「嗦粉」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慣用法了
嗦螺是湖南本地叫法 來源於吮吸其肉質的動作在湖南方言里稱之為「嗦」 包括吃米粉也常常說「嗦粉」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慣用法了
多用蠶豆大小的小螺螄 也有稍大的田螺的 起源都是益陽沅江及婁底冷水江地區 流行於長沙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 小河鮮(溝鮮?)賣不起價 一份也就是一二十塊左右 一般宵夜攤上都有
問了幾個好吃嗦螺的朋友 這幾年長沙掛著沅江三碼頭招牌的店家很多 口碑比較好的有烈士公園和金盆嶺附近兩家 倒也不必特意找 本來也不是驚艷的食材 夏天和三兩好友 喝著啤酒 吹著天大的牛皮 挑著針眼大的螺口 才是長沙人的興緻
這個「粑粑 baba第一聲」 類似於團的意思 湖南方言里很多原型的小吃都被稱為「粑粑」 除了好聽易記 說不定也有福滿團圓的希冀
這個「粑粑 baba第一聲」 類似於團的意思 湖南方言里很多原型的小吃都被稱為「粑粑」 除了好聽易記 說不定也有福滿團圓的希冀
用水糯米搓成圓團 投入沸騰的糖油里 糖汁要用白糖紅糖混合 一面炸著一面要注意火候 待表面脆結時就可以出鍋了 金黃的糖油鮮艷明亮 糯米團的表面凝成了一層糖封 用竹籤挑開 裡面的糯米火辣滾燙 同時又香甜糯軟 伴著不膩的糖汁 不知不覺已是一串下肚
糖油粑粑的原料都很便宜 即使成品也不過三毛錢一個 早年住學校時中文常去文廟坪的一家小攤 為的就是那串甜蜜蜜的圓滿 那一家把糖油粑粑做成湯圓大小的形狀 以竹籤串起 五個賣一元整 甚得學生歡迎
再後來 吃京都百年老店的和菓子 法國甜點師親手做的劇院蛋糕 甚至好基友忙活一天烤的蘋果派 它們都很美味 可以說是完美 卻獨獨少了那一分空著肚子排隊等二十來分鐘只為一串糖油粑粑的期待
本地媒體常推薦李公廟 個人不喜歡 一是桂花味太重 二是宣傳效果太好老闆態度太差 我以前常去的那家在文廟坪長郡中學斜對面 附近一問基本都知道 還有就是南門口菜市場門口 不常出攤有點難找
就以我此生摯愛 長沙米粉來結尾吧
與包子饅頭相比 老長沙滿哥(年輕男性)更喜歡一碗肉絲碼子(澆頭 米粉上的配菜)米粉 配剛出鍋生脆的油條 喝自帶搪瓷缸子裝的濃茶 吃飽喝足一抹嘴上班去
米粉當屬江南丘陵地區 富庶之地魚米之鄉的產物 將吃不完的大米磨碎 蒸熟 再切割成細細的粉條 沸水煮熟 加上鮮美的湯底 不用任何澆頭已經足夠美味
長沙人好吃 喜吃 米粉煮熟 配筒子骨湯底 澆各種油碼 炒碼 蒸碼 加一勺剁椒或酸咸漬菜 明晃晃的油點映著人臉 店堂里定是吵鬧的 長沙話及各種湖南方言交雜 熱鬧極了
「重挑 免青 寬湯 過橋 帶訊干」 長沙人吃個米粉 也搞出了一套專門的術語 二十餘年前 肯德基 麥當勞都還沒進駐的時代 帶愛人去解放路的楊裕興吃一碗米粉 湖南大劇院看場電影 嶽麓山湘江邊牽著手吹吹風 是我們這一輩體會不到的幸福
老長沙人不常吃圓粉(截面成原型 類似米線) 那是常德人帶來的東西 一起帶來的還有「津市牛肉米粉」的招牌 老長沙人是驕傲的 對外地人的輕視甚至發展成了一句慣用的俗語 包括後來的邵陽米粉 懷化鴨子粉 棲鳳渡米粉 在老長沙人眼裡都是不入流的品類
而正是這些其他城市 或者外省人的力量 才建起了湘江一二三橋 建起了賀龍體育館 建起了湖南廣電 建起了新長沙
那種「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的口感 經過兩年時間的沉澱 此刻已不能以言語描述 依稀記得的 是八月長沙難有的涼爽晨風 和無數發生在此處的大事小情 壓縮成五年的記憶
梁子庚有一段話 「有些朋友不到小店吃飯,覺得蒼蠅館子怕不安全。我個人沒有心裡障礙,食物只有做得好與做得不好,本質上不應該有貴賤。哪樣的話,如何衡量一家小店呢?最簡單的就是看人流情況。所有食物變質的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人流大的地方,食物沒時間變質就被吃掉了。假設是不遮不蓋又沒人的,就得量力而為了」
小吃也一樣 長沙小吃多半原料成本低廉 盈利多靠量大 若生意淡薄往往會留到第二天售賣 生意欣榮人家賺錢還來不及 衛生狀況多半沒有大問題 正不正宗就得多問本地朋友了
祝各位好胃口~
作為一個立志走遍大江南北品盡美食的吃貨,此貼不得不收藏。
其實有兩句要說的,作為東北人,想說的是其實東北菜一定要在冰天雪地的時候吃。
當時還在讀本科,寢室有個蘇州姑娘,來了東北表示飲食太油太膩,實在是不喜愛。
然後冬天到了,大家穿著羽絨服頂著凜冽的風雪在雪地里咯吱咯吱地走進屋子,熱氣瞬間讓眼鏡變得霧蒙蒙的。在你什麼都看不到的情況下,屋內就飄來一陣噴香撲鼻的豬肉燉酸菜的味道。想到熱氣騰騰又鮮美的酸菜湯,配上東北飽滿晶瑩的大米,還有排骨燉豆角玉米,幸福感就瞬間滿溢了。蘇州姑娘從此愛上了東北的酸菜,排骨燉豆角,鍋包肉。現在她還在東北,找了個會做菜的東北男友,每次見到我,都吵著要去我家吃東北菜。
天氣寒冷的時候,人就不由自主地尋找一些高脂高熱量的飲食,這種時候東北的飯菜真的是特別容易讓人產生滿足感。窗外的風雪,窗內的溫暖。身上未褪的寒氣,咽下去的熱氣騰騰的湯……
這才是東北菜的精髓啊。當然作為男人的話,如果這時候再來一口燙熱的燒酒,大概就更美了吧嗯,作為一枚在重慶上了4年學的福州人,我來講講兩個地方不可告人の小秘密吧!
先說重慶:
上面的高票回答已經說得很好了,我也從一個外地人的角度來談談
1、小麵店除了小面、豌雜麵,一般也會有尖椒雞面跟抄手,尖椒雞是一種澆頭,然後重慶人民真的很喜歡豌豆呀,這點在別的地方不太常見。
2、吃火鍋是用香油碟的,老火鍋店調味台上只有蒜蓉、鹽、香菜、蔥、味精,偶爾有花生、炒芝麻,沒見過有蚝油跟海鮮醬的,蒜蓉一般都是過了油的。
3、這邊吃燒烤不擼串,都是剪碎了放在一起再加很多調味料一起拌,有點像干鍋,好吃!但是苕皮跟豆乾可以額外給你做成一串,包著榨菜酸蘿蔔啥的,個人覺得這樣更好吃。
4、重慶夏天愛吃的涼糕、涼蝦、冰粉、冰湯圓,基本都是紅糖汁底,味道都差不多。
5、作為外地人,感覺江湖菜跟川菜的區別,就是江湖菜的盤子都很大,而且辣椒更多。
6、有一個說法,會吃火鍋的人,碗里的香油會越吃越少,一頓飯吃完,香油都被吃得差不多。
7、一年四季小面里的配菜也是不一樣,常見的就是萵筍葉,豌豆尖,夏天是空心菜,再就是生菜了。(我學校特別摳門地放包菜)
8、川渝這邊每年4月底到5月有小櫻桃可以吃,不是山東的那種!!!保質期特別短,放不過一天,外頭吃不到,有個特別的吃法就是加兩勺白糖一起拌。
9、火鍋是一幫人的食物,串串是兩個人的狂歡,而重慶除了火鍋串串,還有一個好吃的鍋,叫耙牛肉,冬天吃真是安逸慘了。
10、黃桷坪的老媽蹄花是真不好吃,無法欣賞這清湯寡水的美。
11、感覺大瓶唯怡沒得小瓶玻璃瓶的好喝。
然後講講我的家鄉福州:
1、沙縣不是我們這邊的,是三明的,然後不叫餛飩,叫扁肉!
2、本地真的很喜歡糯米製品,逢年過節都要包粿類,什麼餡兒都有。
3、現在外頭做正兒八經的荔枝肉的飯館幾乎沒有,基本都是用番茄醬給你炒。
4、福州人特不能吃辣,管放個胡椒粉就叫辣了。
5、懂吃的人知道拌面里加豬油才是真愛。
6、肉餡的湯圓,我們叫元宵,甜口的,我們才叫湯圓。
7、不管你是小籠包還是大肉包還是煎包元宵,餡兒永遠是醬油口的。
8、本地煎包不是小楊生煎那個類型,皮厚著呢~
9、魚滑的種類很多,除了鰻魚以外,鯊魚肉經常做魚滑,口感不像魚肉,鯊魚渾身都是寶,鯊魚皮也好吃。
10、遇到推車賣光餅夾肉夾雪菜的,買了不會後悔,因為這玩意兒越來越少了。
11、街上經常看見買「xx蔥餅」的,基本上味道都不太差。
12、如果說福州跟重慶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兩邊都有糍粑(糯米糰子裹黃豆粉)可以吃!
好啦,就都先寫到這兒,有別的想起來我再補充,對這兩座城市滿滿的都是愛呀!感興趣的話,先幫我點個贊,圖片都是自己拍的,然後以前寫過詳細的答案,可以在我的主頁翻看。
不介意的話,歡迎關注公眾號:小仙女自習室,有趣的人寫的號一定不會差。
多圖預警
內蒙包頭人怒答!!!
不要問我為什麼要添加包頭!!!因為:
包頭人吼啊,人民都很慈善啊,姿勢水平都很溝啊
(≧?≦)
逗比完了,好好答題
=====華麗麗的分割線=====
首先,內蒙沒有動不動就跑去吃烤全羊的!!!沒有!!!一隻就上千好不好!!!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吃蒙餐。內蒙人吃蒙餐一般是吃手把肉、烤羊腿或者羊排、肉腸、血腸、羊頭肉、羊雜之類的,最後再來一鍋鍋茶。
在包頭吃蒙餐首先考慮去寶格特,所有包頭人公認的最好吃的蒙餐。寶格特羊肉很香,據說是錫林郭勒的烏珠穆沁羊,總之就是一個字,贊!!!
上兩張寶格特的照片
當然,去蒙古大營吃也是可以的,在賽汗塔拉草原,吃的也挺香,不算太貴(蒙餐有便宜的么ˊ_&>ˋ)。
其次,莜麵。莜麵有窩窩、魚魚、條條、坉坉等很多種,涼拌、沾湯或者做成湯都可以。莜麵山陝冀都有,但各有不同,內蒙的莜麵出了外地人吃的涼湯之外,還可以沾羊湯吃。羊肉和山藥蛋子熬出來的,冬天吃簡直,,,
(((o(*?▽?*)o)))
不過莜麵雖香,卻不能多吃,很難消化。包頭人有句俗語,叫「莜麵吃個半飽飽,喝完水水正好好」,就是說莜麵只能吃半飽。
然後,焙子
焙子是呼包鄂一帶特有的早點,也是包頭人最愛的早點。焙子音同「被子」,,,每次跟人家說自己愛吃焙子,別人都用極為怪異的眼神看我,,,呼和浩特人喜歡把做成長三角形的焙子叫做「牛舌頭」。焙子外面酥脆,一碰就會碎掉,裡面很軟,一般可以夾燒肉或者臘汁肉吃。
我絕對不會告訴你包頭市草原道和繁榮道交叉路口那家焙子是我在包頭呆了二十年吃過的最好吃的焙子!!!
然後再說一下奶茶。
內蒙的奶茶和外地的很不一樣,是鹹的。我姥姥做奶茶一般都是把磚茶熬好後直接倒入牛奶,不是正宗的蒙古奶茶。正宗的蒙古奶茶很少見,可以去蒙餐店喝鍋茶,很大一鍋,裡面會放牛肉乾、炒米和各種奶製品。鍋茶大概50到80一鍋,一般就著果條或者麻葉吃。介個就是鍋茶啦啦啦
據說包頭最好喝的鍋茶在蒙古大營,沒去過,太貴ˊ_&>ˋ
本來想把燒麥放到最後壓軸,實在忍不住了,,,現在說吧
咳咳咳!!!注意了!!!
有一種食物,
皮薄餡大十八個褶。
有一種食物,
入口即化,滿口生香。
有一種食物,
用劉作虎的話說
這味道,太TM好了!!!
有一種食物,
它就是!!!
燒麥!!!
☆*:.?. o(≧▽≦)o .?.:*☆
綏遠燒麥和其他地方的燒麥完全不同,是純羊肉的!!!調料只有大蔥!!!沾料必須是山西老陳醋!!!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燒麥有木有!!!吃一口,那感覺就是
動次大次,動次大次,
AV8D,樓桑的童鞋跟我一起,
萬,
吐,
死瑞,
佛,
黑喂狗!!!
不!離!不!棄!!!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
(≧?≦)ノ
燒麥的皮很薄,如果夾的時候不小心點,很容易塌底,把餡兒漏了。我最愛的是背頭家的燒麥,餡兒剁得很細,當然二旦燒麥也很好,肉都是一丁一丁的,不過我不是很喜歡。
燒麥在包頭是六個一兩,在呼市是八個一兩。一般一兩五(1.5兩),也就是九個,對於一般的成人來說就夠了。
我除外,二兩起步
(ノ_<)
所以還是去呼和浩特吃比較好,可以很驕傲的和別人說:今天我忍住了!!!只吃了一兩五!!!
( ̄▽ ̄)
再說一下鐵鍋燴菜吧
鐵鍋燴菜,在家裡基本上就是把肉攔炒一下,再把能搜羅到的菜全扔進去,就OK了,類似東北亂燉,,,
當然,還是有正宗吃的。
正宗的燴菜油很大,一般用豆角(或者干豆角)、茄子、骨頭燴,或者酸菜(一定是酸白菜,不是南方的酸菜)、土豆和肉來燴。燴菜配方有很多,每家有每家的做法,但這兩種幾乎是家家都會做的。
燴菜燴到一半時,有的人家還會在鍋的內沿貼上鍋貼,待到燴菜熟時,鍋貼也好了,有點類似東北的貼餅子。
然後,燜面
燜面很香,很香,很香,,,
( ̄▽ ̄)
燜面前半段有點類似燴菜,只不過要加入麵條,把湯收干。最後面是全乾的,貼著鍋的麵條還有可能是脆的(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每次吃燜面都在先脆脆的那幾根面)。當然,也可以在燴菜的時候加入燜面,做成鐵鍋燴菜燜面。
吃燜面的時候一定要就著蒜吃,這樣才有味道。這就是鐵鍋燴菜燜面。
燴菜和燜面一般都是一起買的,包頭最好吃的,那必須是鄉土居!!!
然後,涮羊肉閃亮登場!!!
內蒙的涮羊肉和北京山東一帶的是不同的!!!內蒙的涮羊肉是可以不用小料的!!!
內蒙吃涮羊肉不用蘸小料是從包頭的小肥羊開始的,小肥羊的底料據說是吸收四川火鍋的特色,結合本地特色做的,不過不用蘸小料是真的。當然,也有人愛吃小料。內蒙的小料用麻醬、醬豆腐(又叫腐乳,貌似南方都叫腐乳)、韭菜花調成,有時候還可以加一些辣油。
當然,為了突出內蒙羊肉的香味,有些人喜歡弄燒一鍋開水,放入蔥姜,撒點咸鹽直接涮,味道同樣好極了!!!壯哉!我大包頭的小肥羊好不容易干到了紐約街頭,卻被美帝的企業收購了
(?_?;)
目前想到這麼多,如果有紕漏,歡迎指正,其他的想到了就繼續補充,持久更新。
包頭麵食請參考山西麵食,相似程度很高,如有機會以後進行更新。
看到河南的老鄉們說燴面,我覺得有必要把河南的燴面體系進行一個梳理
燴面在河南主要有兩個大的流派,兩種做法
第一類:以鄭州為中心,代表店鋪,蕭記、合記、穀雨春、紅高粱等
這一類在全國範圍最有影響力,特別是蕭記,幾乎提到燴面就想到鄭州燴面,提到鄭州燴面就想到蕭記,其實蕭記怎麼說呢,就跟樓上有同學講的那樣,一個店一個味道,每次路過蕭記看到熙熙攘攘的人和車,我的腦海中都顯現出一行字:人傻 錢多 速來,不知道是為什麼.....
說回燴面,這類燴面普遍以牛、羊肉為湯底,燴湯為主,輔料多種多樣,包含鵪鶉蛋、海帶、青菜、粉條、千張絲等等,我甚至還見過雞肉丁的,麵皮多比較勁道厚實,口感紮實,充分地體現了一個「燴」字,雜而滿,其實也是河南人情懷的一種體現,大海碗,各種輔料,瓷實的口感,是一種淳樸、厚道的體現,但是在美食的角度,缺點就在於,沒有統一的味道標準,也沒有能讓人在記憶里足夠深刻的味覺標籤,如果湯稍微吊的偏一點點,基本上這碗面跟家裡普通的肉絲麵在味道上也就沒什麼區別了,所以說,這一類燴面,更是一種文化情懷的體現,在味道上,其實是有致命傷的
第二類,以南陽市方城縣為中心,豫西南大部包含平頂山、洛陽若干區域
這一類在河南和全國屬於小眾,因為這類燴面有很強的局限性,後面會提到
這類燴面僅以羊肉羊骨為湯底,清湯和燴湯各佔一半,但是老人家都說燴湯更為正宗,輔料單一,青菜、羊肉、香菜而已,麵皮在擀和揉的過程中不停抹油,所以煮出來的面滑而不膩,口感勁道中帶著軟滑,卻又不糯,主要還是得益於製作中的純手工,這類燴面的基礎主要就在於羊肉和羊湯,
所以這一類燴面,突出的就是羊肉和面融合的鮮和醇,味道鮮美,口齒留香。這裡面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雖然湯和面里自始至終都缺不了羊肉,但是在吃的時候,卻沒有那種理應十分濃重的膻味,羊肉羊湯始終保持在一個肉香四溢卻又不會惹人厭煩的程度里,當地人都把這歸功於熬湯的水。而這就是方城豫南燴面的局限性。方城地處黃淮兩大水系交匯處,南陽盆地邊緣,伏牛山脈旁,獨特的地理環境也的確有可能造就不一樣的水土,曾經有人把燴面開到了南陽市,距離方城縣也就是幾十公里,但是卻怎麼也做不出那種味道來,這事說起來懸,誰也不知道真假。
到今天,生熗燴面、三鮮燴面,各種各樣的燴面做法逐漸增多,但是在河南,最重要的燴面做法還是以上提到的兩類。其實不管哪種更好吃,一個大海碗、一碗熱湯、幾大塊肉、寬厚的麵皮,河南人在意的不是最好吃的美食,而是飽滿、厚道、好客、知足的人文哲學,還有手足同胞一鍋飯的待客之道。
----------------------割一下---------------------看到問題隨便寫的 沒想到能碰到這麼多河南老鄉 多謝大家捧場 心裡很得勁
說到具體的做法 每個地方可能都不太一樣 畢竟燴字就很百搭 又比如燴面的好鄰居胡辣湯
吃慣了一個味道 愛上一個味道 更多的不是因為味道 而是味道帶來的記憶
家鄉 親人 童年 少年 安定 漂泊 快樂 難過
都會融匯在本來簡單的食物味道里 跟著澆灌在我們這一輩子的時光上
最後就變成了我們的樣子
所以 只要有人跟我們說燴面 我想我們不用去說究竟哪個地方的最好吃
當有人跟你能用家鄉話來兩句中不中
在外漂泊的人 就好像吃到了燴面一樣幸福
再次感謝
1、成都的錦里和寬窄巷子的小吃都是騙外地人的
2、鍾水餃和龍抄手本地人一般都不會去吃,貴而且味道一般
3、雨田和明婷去吃過,我覺得確實味道一般,但是一般外地人來成都來,都會去這2家
4、成都的大街小巷開了很多「四川特產」店,東西死貴,還不如去一些小店或超市買……
5、網上傳的什麼「來成都必吃的蒼蠅館子」之類的榜單,上面有些店都是給錢上的吧……
杭州的片兒川發源於奎元館!!但是奎元館現在的片兒川可難吃可難吃了。簡直要掀桌子!!!!千萬別去!!
一般來說片兒川有這幾種食材:倒篤菜(或新鮮的雪裡紅)、冬筍和肉片,也有加蘑菇的可能。有時候冬筍會用茭白代替,我還能忍,但如果連主要吊味的倒篤菜或雪裡紅都換成莫名其妙的東西的話真的就是不正宗!
「菊英麵館」因為上了《舌尖上的中國》,所以特別的火,加上他們堅持用冬筍,暑假不開業等等影響力非常大。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片兒川太油了,面上浮著一層油。
還有所謂的「知味觀」等等知名的杭城小吃店,片兒川的麵條燒的怎麼過糊,沒什麼滋味。
我特別的愛吃片兒川,從小就喜歡去家旁邊的早餐店吃一碗片兒川,所以有特殊的感情在裡面。來杭州上學工作後,每次到了麵館都會點片兒川。但發現,居然和小時候的味道不一樣了,都特別應付。
去年的時候在個人美食公眾號里寫過一篇關於《片兒川和拌川》,推薦過倆家麵館,儘管滋味沒有達到我小時候的標準,但勉強已符合標準。
阿偉麵館
地址:撫寧巷32號(撫寧巷金釵袋巷交叉口)
營業時間:早上10:00——14:00,晚上17:00——19:00
方老大麵館
地址:撫寧巷50-1號
營業時間:早上6:00——14:30
還有一家店以前老吃,但是沒空寫在訂閱號里,叫雲記麵館(雲記高湯麵),地址在中山北路194號。他家除了片兒川,腰花面和番茄筍乾面也很精彩。
當時拍攝比較匆忙,圖片不是很清晰,阿偉麵館的拌川特別棒,炒的比較干,味道調的很出色。片兒川用的是倒篤菜版本。方老大麵館的拌川炒的有點濕,醬味偏重,不如阿偉,但片兒川用的雪裡紅,更鮮一些。
其實吃過絕大多數比較正宗的片兒川,居然都是在開了年數挺久的麻將館裡。不過水平比較不穩定,就不推薦啦。
ps:建議各位要是來杭州吃面,在不確保這家店片兒川一定好吃的情況下,點拌川水平會穩定些。一般做不好湯麵的炒個面就還行,僅是我的一點經驗。:)
哦對了,想看這篇原文的話,可以微信訂閱號搜下「生活觀察員小趙」,輸入1,找到一篇叫《美食探長小虎帶你尋找杭城最好吃拌川》,該訂閱號是我個人的,說實話很少更新。
蘭州沒有蘭州拉麵。
本地人和本地麵館一律叫牛肉麵,親切點兒叫牛大。
蘭州拉麵是青海化隆的同志們散布到全國的,據說青海化隆23萬人口,21萬人搞這個。
要說區別嗎,其實面還拉的像模像樣,你要他拉個毛細(細如髮絲),二細(筷子般粗細),哪怕韭葉子(薄如春韭)都沒問題,油潑辣子也差強人意,關鍵那口湯,差的太遠了,Tnnd還不放蘿蔔,至於入口即化的酥爛牛肉,那更是沒有的。
(青海化隆版的毛細,單位門口店出品)
(北京的金鼎,還是差那麼點兒意思)
少小離家,夜裡突然想起那魂牽夢繞的味道,哎,蘭州的尕娃,還是忘不了這碗牛肉麵啊。(答主不是廣州人,只有前18年在廣東順德生活,後幾年都在其他省份讀書,然後才到廣州工作。期間為多位小夥伴解答去廣東玩吃什麼的疑問。下面所說的僅個人想法,不代表所有廣東人,也不代表廣州人。)
三年前的回答到現在還是會被不斷贊,感嘆吃貨的力量真偉大!寫這個回答的本意是幫助去廣東玩的孩子找到他會覺得好吃的廣東菜,以及簡單地理解廣東飲食文化的特點~既然大家討論開了,後來者不如分享下好吃的粵菜館大排檔糖水店?----住在廣州每年重幾斤的答主本人
據我所知,我前4代都是土生土長廣東人。王老吉加多寶喝啊!!吃火鍋時人手一瓶,因為對敏感體質的廣東人來說,火鍋是很上火的。但是如果平時上火了怎麼的,通常去涼茶鋪買杯涼茶,或者在家自己煲涼茶。如果在學校住宿等等沒有條件的,喝王老吉加多寶。
(真要下火的話會去喝涼茶,但王老吉真的平時也喝的啊,之前作為住宿生,買不到涼茶就喝王老吉,我個人個人個人覺得有效果)
還有,在廣東省外的雙皮奶,勸大家不要吃,不正宗。
關於廣東文化(不要懷疑,我們的飲食絕對是廣東文化中重要的一筆),分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這三種文化講的話不同,飲食習慣及喜好也不同。分辨很簡單,就是看是講廣州話,潮汕話還是客家話。
鑒於我一直生長在廣府地區,只提廣府文化中的飲食。希望能給大家去廣東玩時提供意見。
【茶樓】是吃點心喝茶的地方,通常是很吵鬧,如果把它搞成安安靜靜的地方會好沒有氛圍。廣東人喝茶很多時候是早起佔座……大概6點多茶樓就開門了。有些人乾脆整個上午睡大覺,11點多才慢慢悠悠去茶樓。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我們生活節奏多慢……
廣東的小吃基本就是那幾樣,我們嗜好街頭小吃,所以大家去廣東玩吃到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只要廚師會說粵語,不管哪種口音,他做的小吃不會太差)只是大家會分不清廣式跟港式的區別。
著名的街頭小食就是【牛雜,魚蛋,粥】這類。吃牛雜講究燜得夠火候,看蘿蔔顏色是不是棕色的能看出火候,深色的蘿蔔通常燜了不止一天,這個比較難得,因為牛雜賣的很快。魚蛋個人覺得每個地方差不多,畢竟是香港傳來的,重點是咖喱味道及魚蛋的彈性。粥這個是講技術的食物,請認識一個土著問吧!!這樣才知道哪些地方有「靚粥」。好的粥講究粥底綿滑,米都是半化程度及以上,這樣的粥底至少熬半天及以上。何為粥底,就是一大鍋米和水一起熬成粥,你想吃什麼粥,就舀出一些粥底和魚片,豬肉或其他東西一起繼續熬。
要吃【腸粉】這類的點心除了圖方便去街邊隨便吃,請去茶樓吃,味道會不一樣。好的腸粉看皮厚薄及韌性,皮薄能透出餡料為佳,有些少韌性為佳。(多位小夥伴補充說街邊腸粉也很好吃,這個要看生活在哪個城市以及附近街道有沒有好吃的腸粉攤! 我們附近鎮也有完爆大酒樓的腸粉!對於要去廣東旅遊的話,找小攤難度有點高,茶樓比較穩妥)
至於【糖水】,港式跟廣式的區別在於(先不討論冷飲,因為冷飲都差不多)港式甜品大多有水果,如滿記是港式甜品,廣式甜品大多需要煮,而且價格很親民。港式甜品請參考滿記菜單,廣式甜品是雙皮奶,紅豆沙,綠豆沙之類的。廣式甜品店裡有熱食!比如腸粉,粥,餛飩麵等。從有沒有熱食能看出廣式甜品店是不是老字號。
(精選評論有店鋪介紹)
提到【餛飩麵】,吃慣了福建小餛飩的孩子不要覺得餛飩跟面一起吃奇怪!我們的餛飩皮薄餡靚又大個,配上手工做的蝦子面跟鮮雞熬的湯絕對會回味3天!
(據小夥伴們糾正,做餛飩的湯不是雞湯,是高湯高湯高湯!重要的事說3遍)
廣東人做什麼食的都不加味精雞精,因為我們對食材本身的鮮味有很高要求。我們用醬油,糖,鹽再加上一些輔助調料就能調出比雞精更鮮的味道。在廣東大部分人都對雞精及味精嗤之以鼻。(據小夥伴反映,還是有家庭會用雞精,所以我之前說的是大部分啦。我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印象說的)
關於【正餐】(以上都是平時吃的小食啦,不能完全取代正餐)除了私房菜,去大排檔和大酒樓吃飯吧。
大排檔講究風味,廣東人就很喜歡宵夜時去大排檔點一鍋粥,找幾個小炒,或者蒸個海鮮,悠悠哉哉吃上2個多小時。
去大排檔通常服務員有菜品推薦,通常不騙人。炒個青菜的話必須詢問服務員有什麼菜,最好吃當季的青菜。海鮮要自己跑去魚缸邊挑,然後說清楚做法(這個可能對外地的孩子要求過高)做法通常是清蒸(通常是蒜蓉薑蓉蒸,但某些廚師可能有獨家秘方),還有炒,但是沒有紅燒。
從重口味地方來的孩子不要輕易嘗試清蒸。廣東愛好清蒸是因為一定要吃出食材鮮味,甚至有些特別好的雞肉,廚師會直接做用水煮過直接上,讓你感受雞肉最純的鮮味!!
廣東人的舌頭都很刁,必須吃出鮮味和廚師的技巧,紅燒什麼的會掩蓋食物本來的鮮味,而清蒸就是直接能嘗出食材好不好了!
據去過廣東的外地同學的描述,他們真的吃不出白切雞清蒸海鮮的味道,所以從重口味地區來的同學請不要點任何有清蒸字眼的菜。
在大酒樓吃飯……看自己喜好,大酒樓的菜基本能讓大家滿意,不要點清蒸不要點白切雞。
關於湯,廣東有很多專做燉湯的地方,廣東人也會去。
通常廣東人去外面吃飯的原因是不想做飯,因為大部分媽媽做飯水準跟大排檔大廚能有一拼。
以上為廣府地區人士的飲食。
前面有位提到了這個:
成都的錦里和寬窄巷子的小吃都是騙外地人的
2、鍾水餃和龍抄手本地人一般都不會去吃,貴而且味道一般
3、雨田和明婷去吃過,我覺得確實味道一般,但是一般外地人來成都來,都會去這2家
4、成都的大街小巷開了很多「四川特產」店,東西死貴,還不如去一些小店或超市買……
5、網上傳的什麼「來成都必吃的蒼蠅館子」之類的榜單,上面有些店都是給錢上的吧……作者:鳳爪
鏈接:各地名小吃有哪些不為外人所知的真相? - 鳳爪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三條不知道,第四條第五條完全同意。第一二條稍微有些不同意見。
錦里和寬窄巷子的確是針對外地人的,以本地人的口味,一般不會去吃,但要說「騙」外地人倒也未必。因為這兩個地方的目的就是把大量特色小吃彙集起來,讓時間不夠的外地遊客走馬觀花嘗嘗鮮,而且味道上減少了成都人喜歡的麻辣,也算是變種改良照顧外地人。比如錦里的甜水麵我媳婦兒這種怕辣的人也可以吃,帶她去街邊小店吃正宗成都味兒甜水麵那是絕對受不了的……
至於鍾水餃,裡面的各種小吃套餐什麼的確實難吃而且貴,但是「鍾水餃」這個水餃本身的味道還是相當好的。至少我這個瘋狂的紅油水餃愛好者在成都街邊館子里吃了那麼多的紅油水餃,沒有能超過鍾水餃的。所以建議如果外地朋友去鍾水餃,不要吃其他的玩意兒,就照著鍾水餃吃——當然前提是你能接受紅油水餃的味道,我認識的不少北方朋友都對泡在一碗紅油里的餃子接受無能,他們就喜歡白餃子蘸醋……怎麼沒有人吐槽北京後海九門小吃呢。土豪聚集地。素有貴且難吃的美譽。吃過此生最難吃的爆肚沒有之一
大武漢篇
去戶部巷的基本都是外地遊客,裡面的蔡林記熱乾麵和四季美湯包都不好吃,作為一個本地人每次陪朋友去都有種找坑的感覺。
熱乾麵
感覺芝麻醬比較關鍵,蔡林記家的芝麻醬是黑色的跟一般買的黃褐色有些不同,個人覺得並沒有很好吃,比較喜歡家門口的民的熱乾麵,不過既然作為百年老店也有存在的道理吧,外地朋友還是可以嘗試下的。雖然只是簡單的面和芝麻醬的組合,但就算是在武漢的不同店熱乾麵的味道其實都有不一樣的,建議可以多嘗試幾家啦,可以讓本地的朋友給你推薦些自己常吃的口水店,說不定就會有一家剛好對了你的口味。要有濃濃的芝麻香才正宗,醬的濃稠度也很有講究,有很多外地人黑熱乾麵太干,主要是芝麻醬很容易幹掉,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熟練的拌均勻才能吃到不會幹糊掉的熱乾麵,所以拌熱乾麵真的是門技術啊,所以可以建議外地朋友吃熱乾麵的時候好本地朋友幫忙拌下啦~(哼~那些黑熱乾麵人都是沒有一雙靈巧的拌面的雙手的人)
蔡林記黑芝麻醬
一般的黃褐色芝麻醬
豆皮真的超愛的啊,曾經3次打包了一份熱乎乎的豆皮上火車帶去外地上學&>_寢室的湖南小夥伴都超愛的。雖然是本地人但表示並沒有吃過老通城家的,有挺多小店的豆皮都很有特色的,王師傅家的豆皮是比較有名的(湖南小夥伴親測味道棒棒噠)。不過這種店子都是要趕早去的,因為是早點,所以一般一大早就有好多人排隊的。我最愛的那家也是啊,每次回家都是媽媽早早去排好長的隊買到,所以睡到自然醒的我仍舊可以吃到超美味的豆皮啦(此處音樂響起~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豆皮的關鍵是軟軟的浸過湯汁的糯米,所以不同家的豆皮糯米味道會有不同,還有醬干筍肉丁各種配料,面上鋪著一層薄薄脆脆的粘著黑芝麻的蛋皮,再配上一小把蔥花(雖然個人不喜歡一切蔥姜蒜配料),大清早吃上一碗,活力充沛一整天呀,哇咔咔!
看到排隊的長龍了么
糊湯粉配油條、面窩這算是武漢經典的早餐搭配了,粉我就不多說了,畢竟湖南才是本家,不過把一根剛剛炸好的金燦燦的油條撕成一小塊一小塊泡到粉里,在油條還保有表面的酥脆但裡面已經浸滿了湯汁的時候一口包下,那感覺真是絕了啊,味道都要流入骨頭了,不過注意油條千萬不能泡得完全軟掉了,在表面還有硬度的時候就要夾起來,呃…還有就是小心燙到~就算在外地上學也一直保有這樣的早餐習慣,一個室友受我的感染也愛上了這種吃法,哈哈。
面窩的話感覺直接吃和泡湯吃都很好吃啊,雖然裡面是麵粉都是吃起來外脆內軟的感覺真的很贊~
此系列的油炸小吃還有藕丸子
歡喜坨,甜的,裡面是糯米粉的,有的有豆沙餡,外面是裹得一層芝麻
糯米雞,鹹的,裡面是糯米香菇肉丁之類的
湯包
真心覺得四季美湯包不好吃啊,又油又膩,相對湯包個人更喜歡小籠包,因為不怎麼吃看不見的肉,所以一般不吃餡,但是但是!!!小籠包裡面的那層浸過湯汁的麵皮真的超美味啊有沒有,所以吃肉包子一般都會把餡掏出來吃中間那層
不過四季美的彩色湯包還是比較有特色的
蟹黃的也還挺鮮
考慮到個人口味不一樣,大家還是可以嘗試下的啦
周黑鴨甜辣甜辣的,不管本地還是外地人喜歡吃的很多,也是旅遊外帶特產最多的一個,個人最推薦鴨鎖骨和鴨翅
精武
鴨脖還是最愛精武了,雖然不像周黑鴨那麼開遍全國,不過可是武漢的老招牌,味道鮮辣鮮辣的沒有周黑鴨的甜味,回味很棒啦
燒梅
在其他地方叫燒麥,不過感覺還是挺不一樣的,武漢的燒梅一個小小的,一般是一籠一籠的賣,裡面的糯米油汁很足有點湯包的感覺,會有香菇肉丁醬干之類的配料(科科,突然發現武漢小吃好像基本都是這幾樣配料呀,不過都是我愛吃的)
饊子
這個可能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我要說的是我最愛的一種吃法啦,在武漢好多麻辣燙的店都會有這個,因為我們比較愛把他放在麻辣燙裡面煮著吃,像麵條樣的一根一根的,個人喜歡比較有嚼勁的,燙一小會就好了。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這種吃法,不過在別的地方吃麻辣燙都沒看到有這個。對了,麻花這樣煮著吃也很好吃的,家裡經常做麻花湯,家常菜大愛之一。( 不喜勿噴, 哼~姑娘我就是口味重)
友芝友金爵菊粉原味酸奶
喝過的最好喝的酸奶沒有之一,很濃稠,甜味奶味都是剛剛好,但是這個牌子只有武漢才有,個人覺得這個味道是這個牌子里最好喝的,每次在外地學校喝酸奶都帶著深深的惆悵啊!
前幾天回家吃到豆絲,突然想來更新一發
豆絲
這個外地朋友聽說的可能比較少,不過也是武漢很家常的一道美食。是用綠豆和大米做的,形態比較多樣,烹飪方法也比較多,最有名的是福慶和的牛肉豆絲。
這是新鮮豆絲皮
可以涼拌吃
可以炒著吃,軟軟的
還有一種很街頭的吃法,裡面包各種菜,包粉絲是最普遍的做法,有條像蛋包飯的感覺,我媽媽很愛吃來著,也是武漢過早標配之一
也可以晒乾了切絲,這種方便保存,可以放很久,推薦當特產帶回家~(對哦,下次回家可以帶點來學校呀&>_
我們過年家裡都愛煮這個當早餐,熱騰騰的一碗很滿足啊,有點像麵條,不過不是麵條軟軟的口感,是還很有嚼勁的那種了,而且煮出來的湯汁都是那種白白的很濃郁的濃湯感覺,哎呀,總是就是很好吃啦
答的這麼認真,贊數不多真是有些小傷心啊,不過以後有想到的還是會繼續更新的,有什麼想法的小夥伴也歡迎提出交流哈~
突然臨時做了個決定,如果贊數多了,考慮寫個「傳統特色地道拌熱乾麵大法」,哈哈哈!
推薦閱讀:
※有哪些種類的昆蟲可以食用?怎麼做呢?
※如何用味噌做出好吃的料理?
※如何應對「披薩不就是個大餅鋪點肉」、「壽司不就是放塊魚在米飯上」這種言論?
※唐宋時期的人吃什麼?怎麼吃?
※怎麼做高湯?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