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豪華車廠商會強調手工打造的車更高檔?這個說法成立嗎?

法拉利,勞斯萊斯據說都是手工打造的?我看有視頻里拍攝的法拉利生產線也是自動化的啊,那麼手工打造是個什麼概念?又是如何保證精度的?為什麼提到好車會強調手工打造?
歡迎補充相關知識鏈接。


關於上面幾位提到的手工打磨配對,我有幾句話要說。其實這也是可以用機器來實現的,不過限於需要配備的設備的花費,還有設備故障率,以及產能等限制,對於豪華車來說,由於產量限制,這些設備完全是浪費,而對國內的主機廠,多加幾個工位,多幾道工序,成本比加設備來說成本要低,所以就這麼多了。與成本相關,與品質關係不大。


富士康現在的模式就是手工打造。後來工人工資漲了就要用機器人了。


等地三鮮蓋飯的時候答一發,除卻產品本身,故事為品牌增加溢價。像賓利,勞斯,捷豹等都號稱自己的車被英國皇室成員的屁股寵幸過,假如這時候女王出來說一句,俺們家從來沒人坐手工打造的車,相信沒人再這麼說了


好像很多人把「手工打造」理解為拿個銼子一點點磨?哪個榔頭一下下敲?拿現代工藝,虐工業革命前的工藝水準找優越感,真的大丈夫?當然媒體喜歡鼓吹某個老師傅用榔頭能敲出多高精密度,很多人因此受到誤導,不奇怪。可是……您說您是內行?

「手工打造」需要的精加工設備比批量產品只多不少,要求只高不低。

現代工業的效率為何遠遠高於手工作業,最核心的,除了設備,更本質的是零件的可替換性。每個尺寸都有嚴格的工差鏈控制,保證一個生產成本和產品性能的平衡——圍繞公差不斷的和供應商模具工藝QC生產斤斤計較,這才是產品研發工程師的日常。所謂「工業」,指的不是設備、指的不是加工能力,而是在零件可替換基礎上形成的量產體系。

很多人覺得,生產行業的成本就是材料、設備和人工成本。錯!同樣一批零件,通過檢測,公差0.01mm的,10美元賣給客戶A,公差0.05mm的,5美分賣給客戶B,你能說A和B拿到的零件成本是一樣的?

以當前的加工能力,僅考慮兩個零件配合,精度完全可以達μm量級。檢測上,一般要求檢測設備精度至少是產品公差的2個數量級以上。為什麼不定更高的標準?因為你要量產,就必須考慮零件的通用性。模具會磨損、設備之間會有差異,第一第二第三供應商的加工能力會有偏差……你不得不一而再的放寬公差。因為你不能要求產線每隔一兩天就停產檢修模具、不能要求設備都由一家來提供和維護、不能允許一個供應商出現斷貨就全線停產。同時,越重要的零件,關鍵尺寸越多,你也不可能像上面那樣,通過檢測篩選來提高零件精度,成本太高,而且每百萬個零件里也未必能找到若干關鍵尺寸同時滿足高精度的。

怎麼辦?精修!一個尺寸一個尺寸的修。不是用榔頭銼子修,而是用量產品同等或以上的加工和檢測設備修,以實現每個配合尺寸達到理想的精度。在現代工藝的背景下,這,叫手工打造

-------------------------------------------以下為吐槽,與回答無關---------------------------------------
致某位大談「理工科的天真」的知友,建議您收起您那評論家的狂妄,先了解什麼是工業、什麼是汽車。消費心理學有其價值,但也並非可以作為萬金油,回答一切問題。更何況,消費心理學是一門學問,而不是無條件的差異化營銷,更不是「錢多人傻定律」。您的膚淺邏輯,滿滿的帝都出租司機范兒(抱歉司機師傅了,你們的哏兒還是很解悶兒的),就不必擺出一副優越姿態了。


手工打造只是個噱頭。
內飾方面,工匠手工縫製的皮座椅之類的或許是會比較高檔,但是除此之外,手工打造不能給汽車帶來更多的品質提升了。
那些豪華車的生產過程確實比普通量產車的自動化程度要低。原因是產量低,實行高自動化率的成本太高。因此在整個製造流程,尤其是裝配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人工參與。比如賓士發動機的裝配是在流水線上進行,而AMG的發動機裝配,是工人推著手推車進行。
豪華車廠正好把這個作為一個賣點來宣傳,給消費者留下一種「我們的車都是能工巧匠一鎚子一鎚子手工打造」的印象。
最扯的是所謂的「純手工打造」。再牛逼的工匠,能手工切個齒輪出來么?別說純手工打造,這個世界上都沒有一輛上市的車是純一個公司生產的。
總的來說,真要問手工打造是個什麼概念,只能說它是營銷概念。那些好車之所以是好車,和手工打造基本上沒有關係。
--------------------------------------------------------------------
這個問題有那麼多人關注,看來值得更好的解釋一下。
之前 @馬驍騤 的答案中有提到奧迪R8,那我就以奧迪為例子來簡單說一下汽車的生產過程,以及自動化和「手工打造」在其中的關係。
以奧迪自家的兩款車為例:
R8可以躋身超跑行列,A4則是普通房車。二者年產量估計可以相差到三個數量級,也即R8年產幾百部的話,A4年產量可以上十萬。可以認為,R8代表了「手工打造」的高檔豪華車,A4代表了大規模生產的量產車。
汽車的製造大致上可以分成車身(包括油漆),動力總成/懸掛,總裝(整車,內飾)。
這其中車身部件的切割、衝壓全部由機器完成;油漆的整個流程是無人操作自動執行;發動機、變速箱、懸掛系統當中所有的金屬件都是機器加工,所有的塑料件都是機器壓鑄,而所有組裝的過程,包括動力總成組裝和最後的總裝幾乎都是手工完成。A4和R8在這些製造步驟上幾乎沒有差別。
那麼有差別的地方是哪裡?
最大的差別是整個生產流程中的物流和輔助功能的自動化率。
A4的車身從衝壓件到焊接到油漆之間,都由自動化的運輸系統連接,而R8的部件則是通過手推車,叉車之類的來運輸。A4的動力總成組裝在流水線上進行,發動機以固定節奏由自動運輸系統運送通過整條組裝線,工人站在組裝線邊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己工位的規定組裝任務;R8的發動機可能是固定在手推車上,由人力從一個組裝站推到下一個組裝站,工人在每個組裝站完成規定的組裝任務。
A4的總裝同樣在自動流水線上完成,車輛放在傳送帶上緩慢前進,兩邊的工人在車輛傳送過程中完成組裝任務,這其中有很多自動化輔助設備的參與,例如風擋玻璃由兩個機器人塗膠並粘到車身上,底盤和車身結合時由機器將數十個螺栓同時按照扭矩要求擰到位,車門送到車身的過程由助力器輔助等等;而R8的總裝仍然是手推車模式,風擋玻璃由機器人上膠但是由工人粘到車身上,螺栓需要工人使用電動或汽動工具挨個擰緊,安裝車門純人力運送。
另一個差別是焊接工序。
A4的車身由可編程機器人焊接,整個輸送、夾裝、焊接、質檢的流程都是自動化執行並且集成到車身流水線當中;R8的車身需要人工夾裝,人工焊接,人工檢測,必要的話還要人工修正、打磨,焊接完成後放在推車上送去油漆車間。
R8比A4多出來的這些「手工打造」的部分,並不能給汽車帶來品質上的提升。而造成這些工序差異的原因,只是產量和成本而已。R8的整個產品周期所帶來的收入都無法抵消和A4一樣程度的自動化設備所需要的投資,就是那麼簡單。

下面說一下造成「手工打造」代表更高標準這個誤解的一些因素:
1.手工打造需要技能更熟練的工匠。
裝R8的工人當然要有比裝A4的工人更好的技能,因為A4生產線上那些由機器輕鬆完成的困難步驟現在必須人力來完成。
2.手工打造有更嚴格的質量控制。
R8車身焊接完成之後,工人會仔細查看車身的每個細節,保證焊接沒有出錯。而在A4的焊接線上,各種集成在流水線內的紅外、激光、圖像處理系統在焊接完的幾秒鐘之內就完成這個質量檢測了。
3.手工打造意味著人工研磨,完美契合。
人工研磨的確是有的,但不會在奧迪廠內,而是在更小的改裝公司,通過研磨汽缸和活塞提升二者的配合程度。這種做法是為了進一步提升發動機性能,並且以犧牲互換性為代價。這和OEM車廠宣傳的手工打造並不是一回事。
在普通裝配車間,假如零件需要打磨才能匹配安裝,只能說是零件的加工精度太差,打磨是為了彌補質量缺陷而不是提升質量水平。

所以其實A4和R8的質量標準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前者通過高自動化率實現了這個標準,而後者因為產量和成本的原因只能用更多的手工勞動去實現這個標準。假如R8一年能賣十萬部,奧迪肯定會毫不猶豫的上自動化設備,而那樣生產出來的R8質量絕不會降低半分。

再換個角度舉個例子:為什麼在歐洲以高自動化率製造的量產車在中國投產的時候反而用很多人力勞動代替了自動化設備?是因為在中國生產的車需要達到更高的「手工打造」質量標準么?
很顯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勞動力便宜,高自動化率在中國不划算了。但是當中國工廠的產量達到一定值的時候,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設備被添加到生產流程當中。因為這時候為了增加產量而多僱傭的工人已經比投入自動化設備更貴了。


其實,這個在各行各業都有,比如用手給你打飛機總比給你一個飛機杯打飛機看上去檔次高點,是的,金的飛機杯也不行!


自動化生產是標準化,手工生產是差異化。


實名反對最高票@Xu Zhou的答案。沒錯,手工生產有一個作用就是提高格調,然而單憑一句噱頭未免太過武斷。

豪車很大一個特點就是產量低而且定製化程度高,像勞斯萊斯這樣的品牌甚至高到幾乎沒有兩輛下線的成品車是完全一樣的。

這時我們就要考慮機械化生產線和手工生產線各自的優勢了。機械化生產線的長處我們都知道,效率高成本低(以產量為前提),但弱勢是只能針對一款車型,好點的也就只能針對一個平台上的幾款車型,覆蓋面非常窄。而手工生產么,雖然效率低了點,但勝在有足夠的柔性,能在一條線上裝配好幾款完全不同的車型。考慮到奢華品牌旗下所有車型銷量加起來甚至都不到普通買菜車一個車型十分一,為每款車型布一條機械化生產線不但不現實,還不方便高度定製化產品的組裝,成本甚至比用人手裝配還高一大截(因為設備成本到頭來只能攤販就那麼點兒產量上)。

另外,也是更重要更應該說明的,就是歐美等極早進入工業化的國家中,手工生產不僅不是一種倒退,反而是用來解決機械化生產也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更高階的手段。產品得到人手的潤色,基本就意味著到消費者手上的產品是接近完美的了。畢竟十幾萬買的車,有一定的次品率無論廠家還是消費者都有能力接受,大不了賠一台就是了。然而你告訴我花過千萬買回來全球限量500台的跑車是缺陷品,我會怎麼想?廠家呢?難道再生產第501台賠給你嗎?

舉個例子,也是@Xu Zhou提到過的,幾乎所有高性能車的引擎都是手工裝配的,但憑什麼說這麼精密的部件反而用手裝比用機器裝更好呢?他說得出研磨這個手段,意味著他也知道現時的技術下一批部件下來公差是必定存在的。但我就算不考慮研磨這些了,一台高性能引擎動輒十個八個氣缸,以它們比買菜車引擎高得多的間隙要求(不妨看看美式廉價V8和AMG的V8輸出能差多遠,精密性能不是天壤之別?),如果沒有人手來根據零件各自實際情況進行最優化匹配,過盈和過度配合分分鐘就出現在同一件成品中。工作起來別說是否能100%按設計師意圖發揮性能了,那樣的輸出所帶來工作壓力下,就可靠性都成問題。


互換性差點又如何?我花一兩百萬買台AMG買台R8難道對它的要求是配件好找而且街角老王也能修好么?

同理,你又是憑什麼認為A4與R8質量標準是沒有差別的呢?估計就是你這種人才會覺得奧迪A3跟高爾夫也就品牌不同吧?


知不知道,良品率98%和99%的差距,能讓生產成本提高多少?


真替你捉急呢……


建議看一下雷克薩斯LFA發動機的生產過程。


第一產能不足不足以支撐起一條完備的生產線

其二真皮內飾這玩意兒只能純手工一點點倒騰,發動機汽缸內壁和曲軸手工研磨確實是能提高精度,在這點上機器趕不上手工,每個汽缸每個曲軸的狀態都不一樣電腦無法判斷這該咋整,手工是唯一解決辦法。

以及為啥賓利勞斯都特么的那麼貴,有三成是工時費,英國的手藝人是全世界手藝人里工時費最貴的,比如自行車扎胎自己弄最多就是膠水和胎片錢,讓技師弄收5歐算是客氣的


有些豪車品牌手工製作就是其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以證明自身精湛的造車工藝。但這種人力成本非常在國外非常高,估計前提要是在技術可行的情況下,如果能放在中國來手工製作,世爵C8的價格大概會便宜好多...


手工製作的主要原因是開不起流水線,GTR的發動機就是5個技師手工組裝的


有一個前提手工的質量怎麼樣,第一不可能完全手工的,但機器能比人工完成的好,一定會選擇機器。第二我感覺那是在外國,高端車的工人都是有10多年的造車經驗,責任感強,國產車宣傳手工打造。。。第三 人力成本, 高端車手工打造包含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勞動時間肯定要比機械的多。 西方對人得理解也不太一樣。


以前的所有答案似乎都在對於工藝、質量作說明。他們似乎認同這背後的邏輯線是這樣的:手工打造→質量好or定製化→檔次高,然後再針對其中環節作辯駁。

很遺憾,這其中的邏輯並不是這樣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

很有名的《格調》一書總結過,上流社會生活的標準是浪費,一是浪費時間,二是浪費人力。上層家庭不會有洗碗機、掃地機器人之類可以節省人力物力的機器。相反,他們會大量僱傭僕人、管家、保姆進行相應的工作,哪怕他們的效率和工作質量都很難比得上。只有中產階級會熱衷於各種「提高生產力」的工具(應該很多人躺槍)。

因而在某種意義上,「手工製作」等義於高檔,並不是因為其產品品質有多好,而是其中蘊含了(相對)大量人的勞動。宣傳「手工製作」,是在暗示購買這一產品可以佔有和控制大量的人的勞動。在階級社會中,對勞動的佔有就是權力。

我個人認為,背後真正的邏輯應該是:手工打造→浪費人力→擁有權力→檔次高。

針對這個題目,只談及工藝、品質的答案,都有一種理工科的天真。


這個所謂手工打造,也就是把一部分對精度要求低的裝配工序改成手工了,原因只有一個: 豪華車產量太小,沒必要上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的成本太高,所以用手工。同時還帶來了一個好處:便於定製化生產,逼格一下子就上來了。廠商肯定會抓住這點搞宣傳。
另外,周圍親戚朋友如果有做汽車零部件研發或項目管理或銷售的,問問他們,判斷一個OEM項目是否優質的首要因素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產量!
換句話說,五菱/大眾這個產量級別的丟一根骨頭,大家都像瘋狗一樣搶;瑪莎拉蒂/蘭博基尼跪著送來的項目都沒人鳥。
ps我司在做一個瑪莎拉蒂的項目,接這個項目的前提是菲亞特把另外一個家轎項目也給我們做,否則拒絕做瑪莎拉蒂。(瑪莎拉蒂是菲亞特的子品牌)


說什麼的都有,呵呵。

先迎合下一部分人的想法吧,

汽車主機廠的試製車零部件早幾批次都是手工件

出問題是沒得辦法的事情

因為我們知道

手工件就這個水平

要想質量好得等模具開發出來。

模具件才靠譜!

但這只是普通主機廠。

那豪華大廠呢?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要製造八級精度的東西,

製造這種東西的精度

一定不能低於八級。

問題來了:)

終極精度的工具是由誰製造的?

人!

人有多牛B

以前的八級鉗工你們知道嗎?

大國重器 大國工匠 裡面講過

高鐵

包括火箭、飛機上

很多零部件只能靠國內僅有的那幾個技師手工加工!

那為什麼有的主機廠

一再宣傳自己是機器人焊接,機器人焊接有多流弊?


因為普通工人的水平

真的是糟糕!

校招從頭培養的還可以,

社招的老柚子就算了。


回到問題手工打造流弊嗎?

手工打造本身不流弊

流弊的是人,是技師(別光知道洗腳城)流弊。

放一家豪車廠宣揚手工打造時是說


我們的車都是匠人製造

大成本開發。

不服氣?

不服氣就買個車自己測量去。

裝煮不服。


先和各位道個歉,就像一些評論里說的一樣,我真的是智障。最早寫這個答案的初衷是想反對一些人對於題目中手工製造的誤解,因為前面看到一些回答,把手工打造理解成用拿鎚子鑿齒輪這樣,結果自己寫的時候,越到後面越寫越偏激,也沒有認真去查資料就寫了,在這裡再次道歉。

原答案已刪,我重新寫一遍吧。

首先解釋一下手工打造的意思,手工打造是相對於工業流水線生產的一個概念,手工打造不是說純粹就靠手拿鎚子就鑿出一個齒輪來,而是在機器製造粗胚的基礎上,用手工操作等方式來打磨零件。

另外,檢測和工具決定精度極限。脫離精度檢測水平談精度等級沒有意義。拿手工能夠達到的精度等級和機械製造能夠達到的精度等級來對比沒什麼意義。螺旋測微儀的精度是微米級別,激光干涉儀的測量精度可以達到納米級別。手工製造也能夠製造出很多精密的儀器,比如說高精度機床導軌滑動面的製造,天文望遠鏡的製造,就是依靠手工來完成的。(金工實習的時候我們老師說過,很多精密儀器的生產模板是依靠手工製造來完成的)就好像你們一直在說數控機床的精度等級,那有沒有想過數控機床的一些裝置是怎麼製造的?更高精度的機床?

回到這個問題,手工製造的車輛會不會比流水線生產的車輛精度更高?就初始的模型車和後面的流水線生產的車輛想比,找不到數據,但我覺得是會的。但就像評論里說的,如果一個零件還需要依靠鉗工後期打磨來提高精度,這是設計和技術工藝的不合理。

另外也請不要根據手工作坊和你們金工實習做的東西,來理解手工打造。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7304325/


說是噱頭,那麼必然存在需求才能有這樣的噱頭來吸引人的眼球。那這是什麼樣的追求?我相信目前人類所能達到的精度基本設備都可以達到,而且可以實現自動化,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那人工打造的目的何在,人們對人工打造的需求何在?依我來看,這就是人類對於自身手工能夠達到的高度的一種追求,對於手工的精密程度,精美程度所能達到高度的一種追求,對於手工打造過程中那種人的感情投入的一種追求。
其實這跟手錶一樣,最便宜的石英手錶也比機械式手錶走的要準確,為什麼人們還要追求貴且不準的機械錶呢?這就是對於手工打造孜孜不倦的一種追求。
另外最簡單的一個原因,自動化生產線出來的是工業品,手工打造,非流水線作業,出來的是藝術品(至少廠商會這樣宣傳)。


在現有條件下,能用手工提升的地方採用手工才有意義。所以不存在純手工的車。
我們是買車,而別人是買他人的青春與一生。


因為平民車生產線自動化程度更高,豪車就是要強調手工提升逼格好和民用車拉開檔次。
其實自動生產線的一次性投資是非常巨大的,勞斯萊斯那點銷量要是用生產線就算價格翻一倍也回不來本,當然銷量上去之後生產線的攤銷成本就比手工製作來得便宜。
至於生產線和手工的品質區別也不能一概而論,大批量生產情況下,流水線反而比手工更容易控制產品品質,而小批量產品手工能達到的品質,流水線要花費太多的資金和精力才能保證,對生產者來說是不划算的
所以說豪車強調手工是一種營銷手段,是先因為豪車手工佔比多才去宣傳手工的高貴感,而不是為了豪華才去選擇手工。就像銳志的V6後驅超跑還有凌度的奢侈寬體轎跑的營銷手法一樣,其實一點也不運動,一點也不寬,但是營銷需要就那麼宣傳了。


推薦閱讀:

TAG:汽車 | 手工藝 | 汽車行業 | 機械製造 | 汽車製造 | 法拉利(Ferrari) | 豪華車 | 汽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