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醫生、抑鬱症醫師?

對於抑鬱症,情緒認知療法的研究者,伯恩斯博士書中說到,心理諮詢時,看一下醫生桌子上擺的什麼書或者雜誌,然後問醫生一個問題(他舉的是關於對同性戀的看法的例子),來看看醫生怎樣說,如果和自己的觀點不是相差懸殊,說明和自己還是比較契合的,這樣有利於以後的溝通。說明在心理諮詢中,不僅僅是醫生選擇病人,病人選擇醫生也是很關鍵的。 另外,【醫院的心理諮詢科】和【社會中的心理諮詢中心】有什麼具體區別呢? 希望答案偏重於抑鬱症範疇,精神病、狂躁症等等可以酌輕回答。 希望有經驗或者專業人士回答一下!謝謝!


表示一下驚駭,原來國內的法律規定只要達到抑鬱症診斷標準就必須看精神科醫生,而看了精神科醫生,基本上必定會被開藥。這種法律本身就太神經了,跟國際精神科學的共識與研究數據都是差很多的。有很多臨床數據表明輕微和中度的抑鬱症,不必吃藥,只看諮詢,也可以治好,效果可能更持久。

這不是原則性反對抗抑鬱藥物。我就是藥學業內的,原則上支持吃藥,如果需要吃藥的話!但是在抑鬱症與焦慮症(包括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都有大量的數據支持談話和行為療法的顯著效果。精神科醫生就算有能力提高談話和行為療法也沒那個時間跟你每周談一小時啊。法律不許談?簡直是太扯了。

其他回答都說得差不多了,我提兩條貌似沒說過的:

第一,如果你看的是行為療法(behavioral therapy or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諮詢師或心理醫生的性別不重要。如果你看的是其他類型,尤其是如果你的癥結在於家庭問題,諮詢師的性別其實是有作用和治療意義的,因為治療過程常常會產生 transference 的現象,病人幾乎總是會將諮詢師代入父或母的形象,這個過程對於解決病人本身與父或母的關係癥結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病人為女,癥結在於跟母親的關係,一個女諮詢師能迅速讓她代入而進入實質性討論。不是說男諮詢師不行,但是過程相對沒那麼順利。

第二,流派不那麼重要。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爭執已久,但是有人做過研究,發現心理諮詢的成功率(是的,失敗例子很多)跟諮詢師流派沒有直接的關聯,最主要的關聯在於病人與諮詢師之間建立的 rapport,即信任感和共同努力的感覺。

第三,當然,你必須對諮詢師產生信任感才能配合,坦白自己的問題,共同解決問題。但是諮詢的過程中時不時產生懷疑和抵觸也是必然的,這是你的問題的一部分,需要走過,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諮詢師讓你永遠如沐春風,舒舒服服,從來沒有覺得難受過,那說明沒深入解決。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一方面直覺也有好幾層,最上面那一層說不定就是你的抵觸改變的情緒。

第四(哇塞,本來只打算提兩條的,一下就到第四了),如果諮詢師看樣子沒聽你說話,也沒複述你的意思,甚至開始對你說教,那就是該撤了的時候。


很認同你說的「在心理諮詢中,不僅僅是諮詢師選擇來訪者,來訪者選擇諮詢師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行業內其實是沒有所謂的「抑鬱症醫師」的哦,更準確的稱呼是擅長領域為抑鬱症的諮詢師~

不論是出於何種原因,如果我們決定進行心理諮詢,意味著我們試圖弄清楚自己心裡發生了什麼,而且強烈地想要讓自己好起來。這個時候,尋找到一名專業靠譜的、真正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就非常關鍵。



簡單心理諮詢師王雪岩建議,我們可以藉助於諮詢師帶給我們的感受,來判斷對方是不是適合自己的諮詢師。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


1. 他的語言有彈性嗎?

一個成熟的諮詢師,他對自己的接納度理解度比正在成長中的諮詢師相應要高出很多,所以他們往往會更有彈性。這是因為一個對自己有比較多的理解和接納的人,他就不太需要藉助於很多外在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這使他有能力真正的放下自己,將心力放在理解來訪者上。而一個在這方面的修行有所欠缺的人,他往往會有意無意中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權威、一個專家的形象,只有這樣時,他才能在內心確立一些掌控感,讓自己感覺安全一些。


如果在接受諮詢的過程中常常感覺到自己被教育被規範多於被傾聽被理解時,感到諮詢師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時,你不得不對諮詢師的話言聽計從時,恐怕是有一些潛在的危險的。這個過程在滿足的是諮詢師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幫助來訪者成長。


2. 他的時間能保證嗎?

心理諮詢需要穩定的諮詢密度。這主要是基於幫助來訪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安全與穩定的關係。如果你的諮詢師太忙了,忙到每個月都要更改諮詢時間,那不如早點離開他。

因為他的忙至少說明兩件事:一是對於他來說,可能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他無法化解的,所以他可能用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借口更改工作時間;二是一個不考慮來訪者的需要而不斷消失的諮詢師,在專業修為上至少是有欠缺的,在人格結構內部,他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什麼叫做」來訪者利益最大化」。


3. 他能保護好諮詢設置嗎?(諮詢設置是個啥東東?簡單來說就是諮詢師與來訪者都要遵守的基本規則。)

諮詢設置就象是心理諮詢的一個參考範本,也象是個界碑:當諮詢的過程全部在諮詢設置內進行時,那個設置就象是不存在一樣。只有當諮詢進程中,諮詢設置被突破或是面臨被突破的風險時,那個框架的意義就顯示了出來。那會讓諮詢雙方體會到發生了不一樣的事情,而這個不一樣,就是諮詢的契機。而這個契機的概念,常常被一些不太成熟的諮詢師拿來作為突破設置的借口。


比如,一個在諮詢室之外與自己的來訪者保持某種聯繫的諮詢師,這種生活關係很難保證他在諮詢室里保持中立節制的態度,從而也就會收了來訪者的錢,卻幫不到來訪者;或是一個借來訪者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或是關係網路來幫自己解決生活事件的諮詢師,很難在來訪者心裡建立起專業性的關係,這種已經被污染的關係,會給來訪者的諮詢帶來很大的干擾。


4. 他在工作中關注什麼?你的故事還是故事背後的關係與象徵?

來訪者來到諮詢室里,他會給諮詢師講很多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都會有潛在的功能和聯繫,一個成熟的諮詢師,是有能力透過這些故事,去發掘故事所傳遞的潛在信息的;而一個不成熟的諮詢師,因為動力性理解的能力不足,所以往往會在工作中與來訪者的討論只停留在故事層面上。


比如,一個來訪者說」這屋裡有股什麼怪味呀,真難聞」,味道可能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潛在的,他此時此地提到這個味道也會有他自己的心理學意義,比如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諮詢師的不滿,或是用談味道逃離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等。所以,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故事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這時候講故事卻很重要,故事中所傳遞出的與諮詢師的關係更重要。


5. 你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嗎?

心理諮詢的目標,是治療,是成長。有效的諮詢可以在工作過程中,使來訪者的人格越來越完善,社會功能越來越適應,而接受諮詢的過程其實是充滿艱辛與痛苦的。

之所以說成長的過程很痛苦,是因為在接受諮詢的過程中,我們一些舊的防禦模式會被打破,然後重新學習建立新的防禦。在意識到舊防禦的不適應和新的防禦建設起來之前,我們會處在一種懸空的狀態,這種狀態是讓人非常害怕和不舒服的。諮詢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來訪者安全的度過這個過程,並建立起積極有效的防禦形態。所以我們說心理諮詢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成長。

如果一個諮詢的過程中,你所感覺到的僅僅是關係上的安全、情感上的被滿足,而在過程中對自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甚至在諮詢過程中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好象自己離開那個諮詢師就沒法活的話,除了要考慮那是不是激活了自己的依戀模式外,更要考慮這個諮詢師是不是還沒有能力帶領你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

參考訪談中提到這些維度,再結合自己的喜好、需求,你將更可能選擇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諮詢師。:)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來找我們玩!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這裡哦:簡單心理


作為經歷一年多,有過100次以上會面經歷的病人,寫幾句我自己的心得。以下答案都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我的答案僅限於我的經歷——通過當面諮詢進行抑鬱症治療。也歡迎從業人員對於回答中有錯誤的內容進行糾正。

我自己曾經有兩任心理醫生,兩位都是註冊心理系統的督導。
我母親在我的建議下也有了自己的心理醫生,她到現在一年之內一共有三任心理醫生,其中一位是中國最早私人執業的心理醫生。
(有著轉介和更換心理醫生的經歷,並不代表我推薦大家這樣做,每個人情況不同,因此有著不同的選擇。)
把我的經驗說一下,供大家參考。


先回答醫院的門診,與社會的心理諮詢中心的區別
心理諮詢方面,門診基本上是不太能夠解決問題的,這一部分可以參照。
心理諮詢的過程是怎樣的?
絕大多數醫院門診的挂號價格,以及人流量,基本上不能支撐你完成動機會談這一過程。這是由於市場決定的。當然,私人,外資醫院除外。一般來說,如果需要長程治療,一般都會將病人推薦到某個心理醫生做個案。
而社會當中的心理諮詢中心只是一個掮客的作用。對於一個來訪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那個「諮詢師」。社會諮詢的價格相對比較高,提供服務的質量也比較有有保障,能夠完成一個整個的諮詢流程。(1000元一個小時是這個行業現存水準最高一批人的價格,如果一周接20個個案,然後52周每周都出診,相當於一。年收入100W,這是這個行業最頂尖的收入,這還不算被督導和個人體驗的費用,以及其他可能產生的費用,所以這不是一個讓人暴富的行業)
另外推薦一下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有些高校還是存在著很多優秀的心理諮詢師的。如果你是學生,不妨去自己的學校看一看。價格便宜,而且質量相對於社會來說也算有保障。


另外請參考知乎問題
醫院開設的心理諮詢門診與私人機構的心理諮詢有何區別?

---------------------------------------------------------------正文開始-----------------------------------------------------
請一個心理醫生,和請一個律師,以及會計師,作為自身企業的顧問相比起來,從原則上來說,其實是比較類似的。

前兩條是底線,一條是倫理上的,一條是技術上的底線。

1.

首先最重要的,如何強調也不過份的一點是倫理(這一點不知道為什麼上面的各位都沒有提出,知乎上也很少有人提出)。這一點是進行心理諮詢的底線。 要知道,一個倫理不合格的律師和會計能夠讓公司的經營者身陷囹圄。一個倫理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也能夠讓你萬劫不復(這個詞我覺得用的還算恰當)。在中國心理諮詢圈,確實有過倫理失當的案例出現。雖然這樣的案例很少出現,並且已經被處理了。

倫理投訴處理公告 請大家認真看一遍,包括在這個個案當中,諮詢師到底違反了哪個條款。

作為來訪者而言,仍然非常有必要熟悉倫理的基本內容,並且在中間的諮詢過程當中,不定期的來衡量自己的諮詢師的行為,以保證諮詢不會對來訪者產生影響巨大的傷害。

在這裡,我舉「諮詢前的諮詢協議「這個例子,來描述一下倫理是如何實際執行的。

在諮詢之前,正規的諮詢師,應該和來訪者簽訂一份諮詢協議:包括諮詢的收費(一般來說是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諮詢的時間與頻率,保密條款(對於來訪者的信息進行嚴格保密),雙重關係(諮詢師嚴禁與來訪者產生任何除咨訪關係以外的關係)條款,等(歡迎業內人士補充)。

而且這些條款必須嚴格的執行。 比如,我在某一任大夫治療一段時間之後,曾經想讓出我的諮詢位置與時間給我母親,去尋找新的諮詢師。這個醫生在諮詢她的導師之後,拒絕了我的建議。理由是,她是我的治療師,治療我之後,再去治療我母親,會使治療關係變的複雜。

同樣,這位諮詢師也曾經拒絕過我參加他的心理學科普班的請求。原因是參與她的課程會產生新的關係:師生關係,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再次強調,在我個人看來,違反倫理對於來訪者不僅僅意味著治療效果減弱,更重要的是違反倫理存在著傷害來訪者的可能。因此我認為出於保護來訪者自身的角度,在選擇心理醫生之前,認真的去學習一些關於倫理的知識,非常有必要。


2.

我會看這個人的師承,流派,經驗

首先,心理學是一門社會學科,和任何一個其他的學科一樣,是有非常博大而精深的知識作為支撐的。(懂英文的可以去西方相關大學看看這一專業的課程設置) 因此,優秀的心理諮詢師必然有充足的學習經歷,這種學習經歷可能是從正規的院校獲得的, 也可能是從行業培訓當中獲得的。 但是無論那種,這種學習經歷都是必要的,因為到最後,心理諮詢師需要用這些工具來幫助你讓你舒服一些,所以,他學習經歷的質量,決定著工具是否好用,而這是與你的治療效果相關的。

心理諮詢裡面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個人體驗。心理諮詢師每隔固定時間,也需要作為來訪者,進行心理諮詢。同時為了提升自身專業水準,也要找老師進行督導。所以說心理諮詢或多或少可以說是有師承這個概念,如果你沿著這個人師承,到最後找到外國某個人,或者是國內某個比較著名的專家,那麼證明這個諮詢師基本靠譜。

此外,和律師會計師一樣,每一個心理諮詢師都有自己擅長的個案,你所困擾的是社交,是家庭,是異性關係,是自身情緒?是應急創傷處理?你所困擾的問題,其實別人也曾困擾過,所以找到一個在這方面有經驗的治療師處理起你的個案,可能會更加順利一些。

這裡面我不是說自學成才,經驗少,或者某一流派意味著不合格的諮詢師。這個人必須有過正規的心理學教育經歷,有自己的師承,同時有過一些類似問題治療經驗的醫生。只有這樣才會對你的治療效果有一些基本的保障。(二級心理諮詢師並不算得上有過正規的心理諮詢教育,作為一個教育行業的前從業者,我知道這個證是多麼的容易拿到)

以上兩點的評估,不僅僅要在諮詢之前進行,在諮詢中間,也要不時的從咨訪關係當中跳出來,拿著兩個標準來審視一下你的諮詢師。有疑問的時候,要直接與諮詢師溝通。(話說我的第一個諮詢師,只要涉及到職業倫理問題,她都是免費回答疑問的)


3.

在這兩個底線之上,是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技術性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可以在評估階段(我的經驗是評估階段至少要三次以上,八次之內)做出決定。

1.最直觀的,通過幾次諮詢之後,你們是不是能夠弄清楚諮詢師和你的目標是什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2.你是否覺得諮詢師是值得信賴的,你是否願意和他講述在朋友/親友面前不願意講述的事情?
3.你是否覺得你有學到些什麼?你自己是不是通過諮詢,對於自己和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前幾次諮詢,,其實是心理醫生對於你的整體狀況進行評估的過程,他是否能夠勝任你的心理醫生?同時你也需要對於心理醫生進行評估,評估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解決你的問題。

如果在這個階段,你覺得大體上,你覺得這個心理醫生可以對你有所幫助,那麼你就不妨繼續諮詢。 如果你覺得溝通上有一些障礙,或者是你心中還有疑惑,你可以繼續與你當下心理醫生繼續交談溝通,把一些心中不明白的問題都問清楚。 如果到最後,你仍然覺得不是那麼的舒服(這個不是抑鬱症痊癒的「舒服」,而是人與人交流之間的「舒服」),或者你覺得可能這個醫生沒有辦法給自己一個更加深入的幫助,那麼不妨考慮提出轉介,或者終止諮詢關係,再去尋找新的心理諮詢師。

請注意,在倫理上,一般情況下,來訪者不能同時見兩個心理醫生(至少我曾經多次被拒絕)。所以說,要主動的做出決定, 可能有些時候這種決定會比較困難,這就像你曾經經歷過的任何人生決定一樣。但是你最終要做這個決定,並且按照這個路線繼續走下去。或者和醫生繼續進行治療,或者進行轉介。

坦白的面對自己,告訴你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4.

諮詢進入了治療階段, 每一次會面都會有很多細節,但是這些細節積累起來能夠決定長期諮詢方向。在這個階段,你可以時不時的跳出整個咨訪關係來審視我上面列出來的內容。

其他的在這裡我也不能講太多,因為我還沒有痊癒,只是在緩慢的康復中。同時我的病情也有可能繼續惡化,下面的描述只能是作為我現狀的描述。希望我會有痊癒的一天,那時候我會把這篇答案寫完。

從長期來說,我和心理醫生相處起來是融洽的。心理醫生能夠有效的從專業上,和經驗上給予我提醒。這讓我對於過去的自己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不再單純的陷入到情緒當中,而是跳出情緒,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自身情緒產生的原因。

心理醫生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可以向他講述任何觀點。包括對於他的不滿,自身感覺的異常,對於他的欣賞,只要你在表達自己就好(其實真實和虛假的都是有意義的)。

在我眼裡,我的價值觀和我的心理醫生相當不一致,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兩個之間的溝通與治療。因為醫生會尊重我的選擇與決定,我的價值觀,說到底是由於我的歷史寫成的。 而他的價值觀是他的歷史寫成的。只有在相關於我的問題上,我會認真考慮背後價值觀可能帶來的建議不同,但是由於做出決定的是我,所以他的建議只是參考。


從整體來說,雖然心理諮詢解決問題的速度比想像中要慢很多。但是,畢竟在我人生陷入絕境的時刻,速度並不是一切,堅實的走好每一步,讓過去發生的一切對於我自己的未來產生意義,比快速的抹去我的人生經歷,然後進入下一個階段,要有意義的多。人畢竟是一個過去的集合體,而非一個可以隨意組裝拆卸掉的機器。


5.

關於價格問題與治療時間

在中國,個人認為,正規的心理諮詢最基本價格應該在300元/小時以上,這是最基本的價格。私人執業需要許多的開銷,房租,督導,進修,休假(這對於心理醫生是必須的...),而這個行業最為優秀的一批人,價格也在1000元/每小時左右。

再高的價格,個人認為容易讓患者造成錯誤的期待,而且經濟上的壓力也不利於患者長期的進行治療。

心理諮詢,尤其是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諮詢,在一些情況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心理問題的積累最長能夠長達幾十年。一般來說,及時處理的,比較容易恢復,而長期積累的沒有處理的,往往後果會容易失控。問題的積累,與治療的長度與難度有時是正相關的,如果通過心理諮詢,你發現問題源頭可能在很久之前,雖然技術性處理可能會讓你「舒服「」一些,但是想要痊癒,還是需要一段長期穩定的治療關係。


6.

比較悲觀的現狀是,現在整個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概念非常陌生,好多的心理創傷,不僅談不上第一時間處理,而且創傷源可能始終都伴隨著患者,造成二次,甚至多次傷害。所以說,在治療當中,一定要保持耐心,要記住,問題積累的原因,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只有經過系統,持續,耐心的治療,問題才有可能好轉。

更加不幸的是,從整體上講,中國社會並不是一個對於抑鬱症友好社會。 首先,我們剛剛從文革跳出來,文革的很多「非人性部分" 還殘留在社會當中,社會整體本身對於抑鬱症患者談不上友好。其次,這十幾年來經濟的非理性繁榮也加劇了一些社會問題(這是任何一個非理性繁榮社會都存在的現象),而這些問題,其實也縮小了抑鬱症患者的生存空間。最後,心理醫生這個市場在中國由於剛剛建立,市場秩序仍然有一些混亂,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同時由於市場供不應求,市場競爭不夠充分。患者不可能像是電商,或者是選淘寶商鋪一樣,能夠得到完善的制度保障,及時的反饋與信息。

而心理諮詢對於來訪者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來訪者來說,儘管你可能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但是為了你的人生負責,如果你選擇了向心理醫生求助,那麼請拿出你最認真的態度來對待你的心理諮詢,仔細的鑒別,分析,判斷,而不是一味的依賴。


不是所有醫生,都有能力陪患者走到底,有些醫生由於他的自身的原因,無法提供你所需求的幫助,這並非是他的錯誤,或者是你的錯誤。你所要做的,就是為自己負責的做出每一個決定。

7.

抑鬱症會讓我思考很多平常不太會思考的內容。例如說,生存的意義是什麼,而死亡又是什麼。

其實無論外界對於我們做了什麼,在終點等待我們的,都是一樣的。抑鬱症給我們了一個機會,去停下來,思考它,面對它。

那麼不妨在結束之前,盡情的起舞。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定義,存在著的意義是什麼。

哪怕你正在尋找自己的心理醫生。

另附:簡里里曾經寫過一篇《心理求助指南》,裡面曾經給出過相關建議,大家不妨搜索一下看一看。


抑鬱症必須看醫生…
樓上回答沒有
一個從業的吧?
輕度抑鬱症也需要看醫生,僅僅依靠心理諮詢師是無法解決的。
抑鬱跟抑鬱症不一樣。
百憂解之類的藥物是必須醫生開遵醫囑服用。

@李松蔚PKU
關於抑鬱症,有價值的科普就兩句話:1,如果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得病了,不要試圖通過網上的「科普信息」自我治療,先去正規醫院的精神科接受診斷,相信醫生的專業意見;2,別怕吃藥,副作用沒那麼大。其它的,什麼基因啊,受體啊,模型啊,認知風格啊,家庭因素啊……專業人士內部交流一下就好了吧。
8月15日 12:43

抑鬱症並不是「想不開或者某種壓力過大」。
重症抑鬱症患者腦中必然產生了神經遞質網路的失衡,所以需要像其他疾病一樣去醫院接受治療。

1、抑鬱症的對面不是「快樂」,就像我並沒有不快樂。抑鬱症的對面是「活力」,是我的身體被病困住了,導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我體內的精力好似被榨乾了,導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開心一點」、「想開一點」這種話,導致他抑鬱的並非心情,開心一點、想開一點並不會減輕他的病痛,更何況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已經失去了「開心、想開」的精神調節機制。

2、因為第一條,所以不要以一個人開心不開心來判斷他抑鬱不抑鬱,這兩者之間無法划上等號。「你整天那麼逗逼,怎麼會抑鬱呢「這樣的判斷是徹底的誤讀。

3、抑鬱症是一種病,不是一種悲觀失落的心情,不是矯情,不是故作姿態,是管理情緒的機能壞掉了,是大腦中無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所以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你有啥可抑鬱的,我還抑鬱呢」這種話,你會對一個癌症患者說「你有啥可乏力難過的,我還乏力難過呢」么?

4、抑鬱症是一種病,是病就要吃藥。確實有人有輕度抑鬱症自己熬著熬著就熬過去了,但對於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扛不是一個辦法,這不是一個用意志就可以與之對抗的疾病。

5、抑鬱症的外部表現非常複雜,悲觀低落的心境固然是一種癥狀,但更多時候還會通過肢體的癥狀表現出來,比如頭昏、乏力等。所以千萬不要以沒有心理癥狀而只有生理癥狀,來否定一個人抑鬱症的可能性。

6、不要問抑鬱症患者「你為什麼要抑鬱?「很多人的抑鬱症是無法找到確切病因的,就像癌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得癌症一樣。

7、抑鬱症患者的情緒控制能力會較之常人更差,除了經常不想說話外,時常會忍不住情緒失控、脾氣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對於這種情緒上的失控抑鬱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惱。

8、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這又不是什麼好事,有什麼好到處說的「這種話。抑鬱症就是一種普通的疾病,11%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癥狀,這沒什麼見不得人,」訴說「會緩解抑鬱症患者的精神壓力。就好象我終日以一種逗逼式的口吻調侃自己的抑鬱症,一方面是在排解自己的壓力,一方面我也希望通過我的調侃,讓大家知道抑鬱症是一種病,不要對它有任何的偏見。

9、對抑鬱症患者而言,輕如鴻毛的精神負擔都會帶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社交活動會有壓力,比如與不熟悉的人的聚會,他人的過度關注會有壓力,比如家人對婚姻狀況的關切,生活的突然變化會有壓力,比如從小養到大的寵物的離開。這些壓力對於尋常人而言實在爾爾,但抑鬱症患者實在沒有力氣來對抗這些哪怕極度輕微的負面情緒,從而會把他愈發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處。不要逼他們去做任何事情,一個安穩的環境對抑鬱症患者非常重要。

10、抑鬱症患者的孤獨與絕望,經常來自於外界的誤解或輕視。外界不明白你是真的生病了,而且這種病還很複雜,從而產生許多的冷嘲熱諷,這會讓抑鬱症患者本就黑暗的生活雪上加霜。與抑鬱症對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圍人的大道理,而是支持與鼓勵,再簡單一點,就是理解與關心。


確實很贊同要病人選擇醫生/心理諮詢師,這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需要來訪者自己去體驗及判斷,這個醫生或心理諮詢師是否對自己的問題(如抑鬱)有幫助。
一般來說會從以下幾個地方來觀察。
1. 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態度
觀察醫生或心理諮詢師傾聽你描述情況的態度,以及身體姿勢。身體語言大部分時候很難掩飾,從這一角度來說,來訪者自己也需要去觀察注意諮詢師或醫生是否耐心聽完自己的描述。有時候在繁忙的精神科就診中,醫生可能會沒有聽完你的描述就給你診斷開藥。那麼請注意了,如果你感覺這樣的狀態不舒服,請提出要求,要求醫生聽完你的描述,並表達你地需求。
一般來說,心理諮詢師還是能夠有耐心的將你的問題傾聽完整。不過,這個過程你也要觀察一下對方是否聽到了你所想表達的內容,也即我們諮詢師業內認為的傾聽技術是否應用得恰到好處。
2. 心理諮詢師的受訓背景及個案經歷
作為心理諮詢師本人,對心理醫生的了解比較少,這個空白就交給其他人來回答。我這裡主要回答一下心理諮詢師的背景。一般來訪者也可以問問心理諮詢師接受過哪些培訓,有沒有治療過抑鬱症患者,一般的流程會需要多久,等等。這裡有個紅燈警報,如果一個諮詢師在告訴你,TA曾經的某個案例怎麼怎麼樣,治療得多麼多麼好,那麼你這個警報要響起了,特別要注意這個諮詢師有沒有透露TA之前來訪者的信息及治療內容,如果是,那麼這個諮詢師的保密原則就沒有做到位,還有,諮詢師自己本身,似乎在向人證明什麼,而不能自信地面對來訪者的提問和挑戰。同時,你也可以看看諮詢師在面對挑戰的時候的反應,真實反應請注意觀察表情。
在某個領域如抑鬱、強迫經驗豐富的固然是最好不過的,諮詢師怎麼表達TA的豐富經驗就是很重要的。這也是能看出諮詢師的品性的地方。
3. 你自己的直覺和直觀體驗
這個只能靠自己去體會,不同的諮詢師風格也不一樣。像我自己,喜歡給來訪者布置作業,有些人不喜歡,覺得怎麼這麼累,還要做作業,有些很喜歡很開心地會告訴我這些作業讓他們學到了很多,理解更深。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詢問諮詢師他們的工作風格,並且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就是你的第一直覺,這個諮詢師你能否相信。願不願意跟這樣的諮詢師進行深入談話,這是關鍵,畢竟後續都需要靠這個基礎來發展。
4. 諮詢設置與收費
有界限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設置與收費上相對來說要清楚明白的多。這也是一個渠道去辨別。一般諮詢設置都是個體諮詢50-60分鐘每周一次,家庭治療時間長一點1.5小時左右一周一次。收費也需要來訪者自己斟酌是否覺得合適。但是個人不太贊成那些打包銷售,賣療程的做法,這樣等於讓來訪者沒有了選擇權,讓你很容易有沉沒成本的糾結要不要換諮詢師。
嗯,希望以上能夠對大家有點幫助。


分享一篇叢中老師的文章希望可以幫到你!

當我在醫院看門診的時候,很多外地的來訪者或病人讓我給他們推薦一位諮詢師或治療師。這會讓我很為難,因為,我所認識的治療師和諮詢師並不很多,我無法做到遍識全國各地所有城市的諮詢師;更讓我為難的是,我也不知道哪位心理治療師或諮詢師最適合當前這位來訪者。   


因此,我會跟來訪者說:心理諮詢與治療,一定要在你的生活、工作所在地進行。如果你們當地實在沒有諮詢師的話,你可以到附近的周邊城市去找,距離越近越好,盡量能夠做到當天趕車去諮詢,當天就能趕回家。這樣的話,做心理諮詢的時間加上路途時間,最多也只佔你一天的時間,其它的時間你可以用來工作或與家人在一起,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節省很多經費支出。   


為什麼不建議來訪者到很遠的大城市去做心理諮詢呢?   


首先,因為那樣會很浪費時間和財力。比如,你從南方某省的縣城到北京來諮詢,如果每個星期有一次會談的話,來迴路程和諮詢時間加在一起,大概需要佔用你三天的時間,而且會多花很多錢,耽誤工作和花錢不說,光是這份辛苦,也會是讓你難以長期堅持的,因為心理諮詢即使是短程的諮詢,也會需要至少20次的會談時間。即使你是大富豪,不在乎花錢,你從深圳乘飛機到北京來諮詢,這來回奔跑的辛苦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有的來訪者,放棄了當地的工作,離開了家鄉,懷抱著一大堆錢,也懷揣著最後的一線希望,不遠萬里來北京做心理諮詢。來北京之後,自己沒有工作,更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在北京租了房子,每個星期與諮詢師會談一個小時,其它時間就在房子里呆著,看電視,上網聊天等,無所事事,坐吃山空。這不僅浪費時間,而且,當心理諮詢一旦脫離了來訪者的現實生活,這樣的諮詢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就成了「光說不練的假把式」了。或者簡單說: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來訪者一定不能脫離他自己原有的生活環境,而一旦來訪者脫離了他自己的生活實際,心理諮詢幾乎是無法取得滿意效果的。來訪者當初的一大堆錢最終會逐漸耗盡,當初的一線希望會逐漸地變成了失望。這份失望,可能又會成為一個新的心理問題。其實,來訪者不遠萬里到大城市去做心理諮詢,這個舉動本身就是其心理問題的一種表現,這樣的求助方式本身就是有心理問題的。   


有的來訪者會說:在我們當地,就沒有很好的諮詢師!我該怎麼辦呢?我的回答是:一個好的諮詢師,一定是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並取得職業資格、正式開業的人。但是,達到這些條件的諮詢師,他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諮詢師。諮詢師之間沒辦法進行客觀的比較,看誰比誰更好,或者說,諮詢師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你的諮詢師。

因此,建議你去尋找一個最適合你的即「最好的」心理諮詢師。   


來訪者:如何才能找到「最適合」我的諮詢師呢?   


然後我會建議:「最適合」你的諮詢師,在你與他/她會談的時候,會有以下三種感覺。   


第一,你會感到,諮詢師說的話,你能很容易、很輕鬆地聽明白他的意思,你所說的話,諮詢師也能很容易、很準確地理解你的意思,這樣在你們的會談中,你們一來一往地交談著,你會感到你們之間的溝通很順暢、不費勁兒;   


第二,在心理談話過程中,你會感到有興趣、有熱情與他/她繼續會談下去,一次談完之後,你還會願意約他/她進行下一次會談;   


第三,在你與諮詢師談話的過程中,或者在會談之後,你會覺得你自己受到了某些啟發,讓你對人、對事的理解變得更豐富、更廣闊了,更深入、更細緻了,更能夠了解自己和他人了,對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更有自信心了。   


當你與某位心理諮詢師談話三至四次後,如果你獲得了上述三種感覺,他就是你最適合的心理諮詢師!然後你就一定要堅持與該諮詢師一起繼續工作下去,要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定期會談,一直堅持到會談的總次數達到20次以上。如果你與某諮詢師會談了三四次之後,仍然無法找到上述這三種感覺,建議你趕緊跟這位諮詢師說再見,然後去尋找下一個有可能成為「最適合」你的諮詢師。   


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找下去,直到有一天,你找到了一個「最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   


恭喜你!


上面寫的好多好詳細,那我就簡單點吧。

首先得確定是抑鬱症還是抑鬱情緒,這兩者在選擇治療師上區別很大。

1、抑鬱症的話,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不可以接,只能具備精神科醫師執照的才能接,這是最新的精神衛生法規定;所以得去醫院確診到底是抑鬱症還是抑鬱情緒。
2、抑鬱情緒的話,那一般的心理諮詢師都可以看,具體找誰下面會說。
3、當然也有打擦邊球的,有些心理諮詢師也會諮詢一些抑鬱症患者,但是針對患者的人際關係、婚姻等進行治療,不治療抑鬱症。

有點很重要,千萬不要對照網上的標準給自己妄下診斷,哪怕是這期知乎圓桌上的大牛們寫的標準,有些標準很準確沒有問題,問題是自己給自己診斷會不客觀,所以該去醫院就去醫院。

至於諮詢師的選擇,基本同意 @藍紫幻滅的觀點,具備一定的資質是最起碼的,重要的是就是在看完他/她的個人介紹後你的直觀反應。
1、無所謂男女性別。沒有規定異性相吸同性相斥;
2、資歷深淺不是最重要的。經驗會佔一部分但水平高低跟資歷不絕對掛鉤;在這一點上心理諮詢跟藝術很接近;
3、諮詢時間和費用問題。短期的心理諮詢都在8-10次左右,長期得與諮詢師討論;所以在時間和費用上都得有心理準備;
4、還是看個人感覺傾向。這裡多說一點,這個個人傾向不是說更喜歡誰,而是更想選誰。舉個例子吧,有些人會選自己喜歡的諮詢師,有就會選自己討厭的,有些會選那種兩人相處平平淡淡的那種。因為諮詢師屬於人生重要經歷中的重要人物,跟各自心目中的重要人物特質是有吻合部分的,所以最終的標準在各位來訪者的心中。說的有點玄乎跟一見鍾情似得,但有時確實如此。

本來想簡單點的,一沒忍住還是寫多了,呵呵。。。。


建議去正規醫院確診一下,有必要的話進行藥物治療。有時候單純靠心理醫生聊天諮詢是不夠的。很多時候狀態好了,道理就通了。另外,現在中國心理諮詢師行業不發達,收費也貴。如果經濟可以,也建議配合。但是如果病情到比較嚴重的地步,吃藥是不能少的。

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建議還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我去的醫院為例,首次治療會先做題,判斷你的癥狀和程度,醫生會記錄你的狀態。但不要想他們會跟你聊天開導。然後根據情況給你開藥,以後一周複診一次,穩定後可以一月一次。

藥效一般至少一周才能起作用,不要覺得沒用就不吃。雖然副作用大,比如我,第一周胃一直噁心,但是要堅持。

還有,不能擅自減少藥量或者停止服藥,但是可以和醫生提出來,如果減少後能穩定,就可以,如果出現反覆,一定重新回原始藥量。

如果在廣州,可以去中山三院,精神部門診。當年還是一條小走廊,在牙科隔壁,現在已經自己一小棟迷你的樓房,每天一堆人來來往往,老人小孩都有。這些年好像越來越多人能正視精神疾病,主動治療。

抑鬱症能不能治好,這個還有爭論,但是藥物能控制得好的話,還是可以正常生活的。別想著要打敗它,或許,做朋友是更好的選擇。共勉。


後注,2010年開始抑鬱,先是吃了葯,但自己比較排斥,就停了,中間也有穿插心理輔導。後來實在不行,又重新吃藥,2012年複發過一次,後來就慢慢穩定了,藥量也逐漸減少,去年醫生說可以停葯,到現在還一直比較正常,有小情緒也能自己控制了,不用依賴藥物。


轉自這個問題下我敲的字:醫學模式與心理模式下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各有怎樣的優點與局限?

僅是我個人曾經的經歷和看法:抑鬱症不是心理原因導致,心理範疇也無法治療(或者因為個體差異對某些人療效甚微?)。

  1. 心理領域的療法對我的抑鬱無效
  2. 醫學方法直接吃藥(具體藥物請諮詢醫生)有本質療效。

(不要反駁我說我的心理諮詢師水平不行,如果北京幾個知名的機構若干靠譜心理諮詢師都不行,那推及中國是很可怕的,我不是否認心理治療對人的世界的看法,以及三觀的正向意義,懷疑的是心理方法對抑鬱症這個病症的治療)

  • 我個人得出的結論是:抑鬱症是生理層面對人起作用的,而不是心理層面
  • 抑鬱症的產生是一種大腦狀態,和人對這個世界看法沒有什麼關係,和待人接物處事態度沒有關係。痛苦本身沒有任何來由,
    即使你沒有任何事情(比如某個周末下午你安靜的坐在院子里乘涼),但是處於抑鬱症時痛苦會瀰漫整個空間,那時候你只有一個情緒,就是抑鬱,不會生氣,不會失望,當然也沒有什麼所謂的希望或者高興,反正唯一能感覺到的就是抑鬱痛苦,其他感覺幾乎消失了(實際上是大腦內化學物質錯亂?)。
  • 體驗過的人,你懂的,祝還在痛苦的人:早嗑藥,早解脫。

-----------
繼續把我的評論貼到答案中,希望能給正在抑鬱症中掙扎的朋友們些啟示和參考:

  • 我目前的狀態:已經不處於抑鬱症和抑鬱狀態,一切正常。當初的抑鬱症是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北醫六院)醫生診斷的,堅持了較長的藥物治療期後效果非常好,且最終治癒到我目前的狀態:正常學習和工作,無緣由的強烈低沉痛苦狀態已經消失。
  • @布魯斯張 知友說我的個例太片面,的確,但是我實在沒有更多樣本,只能以自己說明。
  • 關於 @李東泰 知友說認知「僵硬偏狹」:要區分抑鬱症和抑鬱狀態是兩個概念,對事物的認知態度絕對不是抑鬱症的本質,充其量是抑鬱症的人有些認知共性,但是反過來社會上有這些特點的人非常多且可以一生不患抑鬱
    症,不能認為群體A發現了一個共性a,就認為a是原因,以a為突破點認為去掉a的特點就把A治療了
  • 改變一個人的三觀,使他對世界看法更積極有效,更健康向上,是一回事;治療抑鬱症,擺脫因生理原因產生的、痛苦的大腦狀態,是另一回事。並且後者的成功未必需要實施前者。

如何識別你的「心理醫生」是否專業合格?

當今的中國,買牛奶的時候要需要消費者睜大眼睛,找心理醫生的時候也一樣。那麼,如何識別你的心理醫生是否專業合格呢?可以通過以下方面識別:

第一, 學歷及專業課程的學習:一般來說,獲得心理學或醫學本科及以上學位、再加上較為系統的心理諮詢或治療專業課程的學習,這個是做一個合格心理醫生的先決條件,前者證明其有學習能力,後者證明其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

第二, 接受專業督導和實習的經歷:合格的心理醫生在其專業受訓經歷中,必然有較長時間的實習和接受督導的過程,一般不會少於1年(200個做心理諮詢的小時數)。指導其實習的督導老師應該是在業界內被認可的,因為好的師傅容易帶出合格的徒弟。

第三, 接受自我體驗的小時數:無論這個心理醫生多麼聰明或有名,接受心理治療(被治療)是必須的。一般來說,一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治療的小時數與其對人對己的心理覺察能力是呈正比的,這是一個合格心理醫生的必要能力。在大陸,接受過較長時間心理治療的心理醫生是很少的,因此這個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判斷標誌。如果一個心理醫生告訴你他從來沒有「被心理治療」過,那麼你還是不要走進他的診室為好。

第四, 是否被專業社團認可:通俗的說,是否為這個職業的「圈內人」。因為「圈內人」多遵守職業倫理(如果嚴重違反職業倫理就會被清除,這是非常沒有臉面的事情)。目前比較可靠、有口碑的專業社團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註冊系統(www.chinacpb.org)。被這個專業社團接受是需要較高要求的,並且要遵守職業倫理,因此凡是能被這個系統接受的心理醫生一般比較可靠,至少不會對求助者「亂來」。比如:由於職業倫理的限制,心理諮詢師一般不會給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做所謂的心理諮詢或治療,在行業內叫做「避免多重關係」。在被媒體參訪或參加公眾媒體活動的時候,說話會很小心,會避免談及自己來訪者或患者的私人信息,更不會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從事催眠、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的專業工作,因為這樣無法保護來訪者的隱私,甚至會對來訪者或患者帶來傷害。

記住:合格的心理醫生會提供或告知求助者他的學歷、專業受訓背景(包括被治療的時間)、專業資質以及收費標準等詳細信息,而獲知(並在心理醫生幫助下有效理解)這些信息是求助者的基本權力。如果這些信息你無法從你的心理醫生那裡得到,那麼還是不要去冒險的好。誰想被送進「手術室」後無法再健康地回到親友身邊呢?

附:你有權力了解你的心理醫生的如下信息

1、 學歷背景:本科專業?研究生專業方向?

註:本科是心理學或臨床醫學最好,研究生是臨床心理學或者諮詢心理學方向最好。

2、 專業受訓背景:是否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有哪些?

註:系統接受過以下培訓的更好:德中心理治療學院的各類培訓班(簡稱中德班)、中國——挪威精神分析培訓班、香港林孟平教授主持過的心理諮詢博士生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協會CAPA培訓班,或者被以下有口碑的國際組織認可的培訓項目: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國際心理治療聯盟(IFP)、美國心理諮詢協會、美國心理學會諮詢心理學分會、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分會。

3、 這位心理醫生被個體督導的小時數?被團體督導的小時數?督導有哪些是被行業認可的督導師?

註:系統接受過被權威專業社團認可的督導師(名單見:www.chinacpb.org)的個體督導的小時數越多越好,其次是團體督導小時數。

4、 這位心理醫生在督導下實習的諮詢或治療小時數?(指和病人面對面做諮詢的時間)

註:越多越好。不應該少於200個督導下與病人面對面做諮詢的時間。

5、 這位心理醫生自我體驗(被心理治療)的小時數?(與他的治療師面對面做諮詢的時間)

註:一般來說越多越好,好的心理醫生被治療的小時數不會少於200小時;完全沒有此項的最好不要接受其服務。

6、 這位心理醫生的專業資質?

註:具有國家勞動部頒發的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不能成為考慮指標,因為他們通常僅僅具有3-6個月的應試性培訓,不具有連續從事心理諮詢的能力。通常判斷心理醫生合格與否需要看1-5的問題是否可以。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註冊系統(www.chinacpb.org)被認為是行業內的ISO-9000(質量認可系統),如果是其被認可的註冊心理師或督導師,更具有專業質量,同時他們接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倫理守則》的約束,會按照這個倫理守則做專業的事情,如果出現倫理問題也有專門的「倫理工作委員會」進行調查核實給予相應處分。

附2:初次見面的時候,求助者對心理醫生的觀察也是一個指標

遇到以下情況可以立即判斷出這個心理醫生不夠專業:

(1)建立諮詢關係後,要求與你交朋友或類似行動(比如:約私下見面喝咖啡等);

(2)第一次見面整個過程中這位心理醫生說的話比你還多;

(3)諮詢前你無法獲知以上1-6問題的任何信息,見面詢問1-6問題也不給予正面回答的。

(4)諮詢場所(或諮詢設置)不安全,比如隨時有電話或人進來打擾;諮詢地點經常更換;因為醫生的原因你們諮詢時間經常不穩定老更改。

(5)如果你確定找的是心理諮詢師(不是精神科醫生),見面就推銷各種產品(包括藥品)的情況。

(6)第一次諮詢後,要求你一次性付清所謂的一個「療程」的費用的。合格的心理醫生會採用後端收費原則,比如:在每次諮詢後收取費用;如果是長期的心理諮詢,一般是每月或每周最後一次收取當月或當周的費用。

(7)長期為你做心理諮詢工作,而沒有書面的《心理諮詢服務協議》(或者類似書面協議)的,這個協議一般會規定好以下方面:知情同意、保密的界限、收費、轉診、倫理依據、休假等議題。

此外,經常在各類媒體(電視、廣播、網路等)大肆談論自己的來訪者信息,在媒體暴露下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專家或大師」,此類人在業內被戲稱為「專門害人的傢伙」,遇到還是早點避開為好。


文字來源:

中國有靠譜的心理醫生嗎? 文/鍾傑:北京大學博士,副教授,現就職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心。


高度贊同 @家族遊戲的回答。

以下是作為病友的我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1. 自助者人必助之

面對自己的病況,不要逃避,積極地去尋求一切幫助。比如我,我當前的各方面的情況都讓我無法做到去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作為學生,我能得到的最大幫助就是去看高校心理中心的諮詢老師。一方面正如@家族遊戲所說的價格便宜(學校對於在校學生還是免費的呢),而且質量相對於社會上一些不良諮詢師來說,至少算是有些保障;另一方面,當自己想盡辦法還是無法擺脫「抑鬱」這灘泥濘,與其在其中苦苦掙扎無法自拔,何不抓住身邊的資源,哪怕它只是根稻草。不試試怎麼會知道有沒有幫助呢?!

2. 做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

在我決定去看高校心理諮詢老師後,我一直都在關注和整理「如何選擇適合的心理醫生?」之類問題的答案。無論是心理諮詢師回答還是病友寫下的經歷感受,都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與啟發。在這當中,於有一類提問者或者需要幫助的人,我其實還蠻好奇他們的想法的。

他們總是會出現這樣一種模式:在遇到困境需要別人幫助時,提的問題或者要求總是讓別人很難回答或者很難給予其有效的幫助。比如有人一上來就說「你給我推薦一個諮詢師吧?或者我也面臨同樣的困境,怎麼辦啊?」之類的要求和問題。對於問這些問題的人,我沒有絲毫鄙視的意思。我只是覺得,當你在問出問題或是提出要求時,應該是想要得到解答的吧。那麼,什麼樣的問題能得到解答者的關注並第一時間得到回復呢?畢竟別人的時間也是很寶貴的!何況還是免費回答你的問題。

在我看來,當你面對問題時,不是一張口就發問,而是應該先針對這個問題做些最基本的了解,然後綜合自己的情況,在不明白的地方發問,而且問題問得越小越細緻,就越能得到別人的有效回答。比如那些求推薦諮詢師的人,是否有想過適合別人的諮詢師不一定適合自己啊!或者那些上來不說自己情況開口就是幫幫我救救我的人,這樣的要求真的太難得到滿足了。

大家何不這樣來做呢:在發現自己身上種種不適的病症後,先去看書看網頁看視頻,搜尋一切相關的資料。這在互聯網的時代,應該一點兒都不難吧?!(這裡不得不說,知乎做得真棒,專門做了抑鬱症的專題,介紹的專業詳細,而且知乎上還有很多靠譜的專業心理諮詢師,以及願意分享生病就醫經歷和經驗的病友們。無論是專業的知識還是病友們抗擊抑鬱的經歷,於我來說,彷彿在迷亂的森林中找到可以走出去的路,只要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出去!)

在有了基本的知識儲備後,運用這些知識來幫助分析自己的情況,在這期間就會遇到問題,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提問了。這時候的提問不是更具有針對性嗎?!至少我覺得這樣一個過程能更好的幫助自己認清問題,發現自己真正需要幫助的點在哪裡,更容易得到幫助和解決問題。這也是@家族遊戲所說的

心理諮詢對於來訪者是如此重要。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來訪者來說,儘管你可能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但是為了你的人生負責,如果你選擇了向心理醫生求助,那麼請拿出你最認真的態度來對待你的心理諮詢,仔細的鑒別,分析,判斷,而不是一味的依賴。不是所有醫生,都有能力陪患者走到底,有些醫生由於他的自身的原因,無法提供你所需求的幫助,這並非是他的錯誤,或者是你的錯誤。你所要做的,就是為自己負責的做出每一個決定。」

3.欲速則不達

需要清晰的知道諮詢是兩個人的事情,並不是諮詢師一個人在努力工作,拯救你於水火之中。溝通和深入的了解後再做判斷,判斷的準則無論是諮詢師還是病友都提供了很多的方法,自己來對照確認,相信自己的判斷和感覺。

另外,「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不要妄想著一次諮詢就能解決全部的問題。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必然是由過去無數的細節所堆砌起來的。這些經歷中有些出了問題,所以使得你現在很痛苦。要做的是在諮詢師的幫助下,重新審視自己,面對自己,接納自己。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

正如 @家族遊戲 所說的「從整體來說,雖然心理諮詢解決問題的速度比想像中要慢很多。但是,畢竟在我人生陷入絕境的時刻,速度並不是一切,堅實的走好每一步,讓過去發生的一切對於我自己的未來產生意義,比快速的抹去我的人生經歷,然後進入下一個階段,要有意義的多。人畢竟是一個過去的集合體,而非一個可以隨意組裝拆卸掉的機器。」

最後,祝大家都能走出抑鬱。


心理醫生和諮詢師的最直觀差異在於「處方權」。
-
實際諮詢中,諮詢師遇到抑鬱性神經症(還有常見重症諸如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的求助者,絕對不能自行諮詢,應轉介到心理科,此類求助者多需要藥物治療,而心理諮詢師是沒有處方權的。
但經治療後,癥狀緩解期可由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干預和康復。
-
前面幾位提到了求助者和諮詢師的匹配問題,我想簡單說兩句:不匹配也是正常的,不必強求,也不要有顧慮,諮詢師有義務為求助者轉介另一位諮詢師,選擇你更願意與之溝通的諮詢師,對雙方都有益。
-
【建議】希望大家在遭遇情緒困擾時,儘早去求助於心理諮詢師,越早越好。
-
生活之路不會一馬平川,任何突發事件造成的情緒「垃圾」,未經及時疏通都可能造成「心理困擾」,每個人都難免會有,求助於心理諮詢師沒什麼可丟人的,這團亂線滾得越久就越不好拆。
-
【切忌】切忌自己對照網上的各種量表或者某些心理學名詞對號入座。
-
「只要你能意識到自己哪裡有問題,問題就不算嚴重」,所以別動不動就給自己貼標籤。
「這年頭你要是不得個抑鬱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這絕對是玩笑話好嗎?一點都不高貴冷艷邪肆狂魅!
-
跟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整理案例多年的一點經驗,微不足道,但求有益。


好像國內培訓就能拿到證,都不需要啥文憑的吧?不太清楚。而且有人通過聊天治癒的么?


求助者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師,這一方面關乎問題的有效解決,另一方面也關乎諮詢花費。選擇諮詢師有一個核心關鍵點,那就是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無論是輕微的心理問題,還是強迫症、抑鬱症等嚴重問題,求助者都是希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如果問題在選擇的諮詢師那裡不能得到解決,可以說諮詢是失敗的,選擇也是失敗的;如果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可以基本上判斷選擇對了諮詢師。但如果再精確點來說,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諮詢師,可能都能解決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進度上是存在差異的,譬如,一個諮詢師解決問題需要兩年的時間,另一個另一個諮詢師解決問題只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呢?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諮詢師的收費標準一定是不同的?可能在解決問題的程度上也是不同的?解決問題不同的時長,對個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個人需要結果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取捨和選擇了。

我依據當下心理諮詢業的現狀,給出如下分析和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A類求助者 寂寞無聊,有些小鬱悶,並不需要實質性的心理援助,也不打算為著調整心理狀態出資消費。這類人可以上網找免費諮詢。

網上有不少人提供免費的諮詢,這些人可能是心理愛好些,也可能是熱心人,用自己的經驗和三觀在幫助人,有的人純粹出於熱心腸來助人,有些人出於享受對人的指導感,從而樂意助人。他們不專業,有可能在這種心理援助中,會出現一些小插曲,或者發生了意外的事,比如,異性間相愛了,同性成了閨蜜。壞的呢,有些人會上當受騙,最常見的騙財、騙色。發生好的事情是幸運,預防發生壞的事情呢,就需要稍加留心,有個界限。比如,不管對方多麼熱心助你,因為你們不屬於明確商業性的心理諮詢服務關係,無論是哪種方式,對方讓你轉錢給他,或約見,都一律迴避,就可避免上當受騙。

B類求助者 因為某些人事或環境原因,心中苦悶,需要找人傾訴,不好意思在親朋好友前面暴露,怕自己不好的狀態影響他們,也怕自己負性的一面給他們造成不好的影響。找一位心理諮詢師傾訴,即可獲得專業的傾聽,痛痛快快的毫無保留的宣洩,同時也不用擔心自己有什麼不好的影像,留給身邊的人。讓自己在親朋好友面前,保留一種陽光積極的幸福狀態,是一件最好不過的優雅做法。

這類求助者需要有專業人士,協助清掃心理中的垃圾,化解不良情緒,因為是明確的有償心理諮詢服務,需要準備好為此投入服務資金。

因為問題不是那麼嚴重複雜,不想找那些有名氣收費高的心理諮詢師,可以找那些每50分鐘收費在100——300元左右的心理諮詢師,這些心理諮詢師大多數從業時間短,愛崗敬業,盡心溫暖地為求助者提供服務。他們雖說經驗不夠豐富。但能夠使用一些方法和技術,幫助求助者換一種角度看問題。聰明的求助者可以在諮詢師這裡獲得良好的安慰與支持,並在他們的協助下自我反省和自我調整,獲得良好的諮詢效果。

C類求助者 這類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較為明顯,己經嚴重影響到家庭生活,或影響到學習、工作的效率,或影響到人際交往,雖說讓旁人看來,正常生活在繼續,但生活的質量較差,心理上痛苦感強烈。如親子關係問題、學生學習問題、婚姻情感問題、職場問題、環境適應等,這類求助者願意為生活質量投資,拿出一定的資金來維護自己生活的順利與幸福感。但他們的心理預期是50分鐘收費在1000元以下。

而每50分鐘收費在500以上,1000元以下的心理諮詢師,多數是年齡在30歲以上,有一定社會閱歷,有一定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對於心理諮詢理論和技術學習頗多,能夠熟練使用多種諮詢技術,協助求助者進行自我成長與完善。

不推薦使用單一技術的心理諮詢師。單一技術包治百病,那是張悟本的綠豆。

D類求助者 這類求助者有著中輕度的被精神病學稱之為病的問題。比如說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兒童抽動症多動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等嚴重的心理障礙。或者有著相當嚴重的親子關係問題,婚戀情感的問題、性心理問題,職場問題。自己也清楚是心理問題,到醫院去看心理醫生,被貼上病的標籤,吃藥。吃藥不能化解人際關係問題,不能解決自卑心理,不能讓失去的東西或想要的東西滿足心理需要,只能控制大腦神經,進而影響情緒表現,大多數停葯就複發,長期吃藥副作用大,等於慢性自我摧殘,而且長年吃藥,費用也不低。所以,必須要花一筆不菲的費用來找心理諮詢專家給予心理援助,提升心理能量,才能徹底解決心理問題。

能夠有能力給這類求助者提供有效幫助的心理諮詢師,必定是學有所長,業有所專的資深專業人士。經驗豐富,理論知識廣博,見多識廣的技術較高,經驗較為豐富。能夠熟練使用綜合性心理諮詢技術,協助來訪者增強心理承受性,拓展心胸,化解創傷,提升心理耐受性,重建與外界人事環境的感知體系。收費每50分鐘多在1000元至3000元之間。

E類求助者 這類求助者的心理障礙特別嚴重,如精神分裂,嚴重抑鬱、焦慮、強迫、恐懼等神經症,嚴重的兒童抽動症、多動症,各類疑難複雜的心理障礙,多方求助不見效果,或者核心的問題化解不了。在醫院求助心理醫生,不同的心理醫生給的診斷也許還不一樣,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雙相情感,精神分裂等等,每位醫生依據自己關注的臨床相,給求治者下自己的診斷。吃藥呢,吃出獃滯安靜便被醫生認為效果良好,醫生們還會一再好心又「專業」的強調,不能停葯。如果老年人也就罷了,未婚的年輕人,就此能力低下,戴著一頂精神病的帽子,婚戀、學業、職業發展統統報廢,不管曾經多麼的優秀聰明,很快都處在最弱勢最低層,一味依賴父母的照顧了。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撐,他們的一生會會如何,有點社會常識的孩子都知道。

這樣的求助者,就只有準備好一筆不菲的資金,只有找那種經驗特別的豐富的諮詢師了。這類心理諮詢師是諮詢界的精英翹楚,各類諮詢的理論與技術都融會貫通,能夠以自身的存在來影響來訪者,運用諮詢技術於無形之中,不掉專業書袋,話不多,往往一語中的。他的諮詢效果往往出人意料,能以最快的速度達到諮詢效果。這樣的心理諮詢師,從業經驗須十年以上,有著廣博又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有著中正庸和的黃老哲學思想,不但有心理學專業知識,更是懂中醫精易理,深暗社會生活,熟知世事人情,每50分鐘收費多在5000元以上。

不少求助者找收費50分鐘200元的心理諮詢師,想達到1000元心理諮詢師的效果;找1000元心理諮詢師,想達到5000元以上心理諮詢師的效果,這都是不可能的啊,這樣難免會失望之餘,感嘆心理諮詢沒有用,偏激點的就會罵:心理諮詢師是騙子!你再對心理諮詢失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啊。找到5000元的心理諮詢師,如果自己沒有主動性,沒有執行力,缺乏耐性,以為付錢就能包治百病,這都是錯誤的知見。如果自己不張嘴吃飯,嘴前有一張大餅也會餓死人的啊。如果有經濟實力,不管什麼問題都可以真接選擇此類心理諮詢師。當然,經濟實力差些,可以選擇讓其解決疑難問題或核心問題,然後再回到收費稍低些的諮詢師那裡繼續接受服務,該有的效果,就都有了。

當然,以上心理諮詢師的收費及技術能力羅列,只是個大概,說的是一般現象。個體差異總是存在的。有些心理諮詢師剛考完證就從業,從業就掛1000元,也是有的。也有那些社會經驗很豐富的人士,剛考完心理諮詢證,300、500元的收費,做起諮詢來,效果鋼鋼的好。同時,作為求助者,你還要留心你所找的心理諮詢師所持的三觀,若心理諮詢師三觀不正,文章言語只談心理不談三觀,沒有世路人情,沒有道德是非,或者他的道德是非偏離了主流文化,要不要選擇他,就是個人的意願了。

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一般諮詢十次以內,效果呈現不出來,沒有特殊可成立的原因,就可以考慮換心理諮詢師了。

心理諮詢是生活。不管持什麼樣的諮詢理論和技術,諮詢效果一般是在諮詢關係建立半年內,能夠主動投入社會生活,積極向上,對家庭、對自身、對社會有著相應的擔當,並能夠享受到生活的快樂、幸福。生活本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不停的產生問題,不停的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是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的發展與進步,才能展示我們的能力和價值。走入社會生活,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心理問題,而是帶著心理問題前進,在前行的路上再去化解心理問題。所以有很多人需要長期諮詢,需要一位私人心理諮詢師。


每天早晚練習放鬆幾分鐘。早上起來,找個地方坐正,挺腰,松肩,松腦。什麼都不想。就這樣靜下來。
一周後康復。一個月不會再有問題。
很多人是自己不努力,總是想依賴別人。
那麼,心理問題也要分的。
1.發泄。只是想找個對象發泄。那麼諮詢師最好。
2.不想浪費力氣,痛苦折磨又受不了。找心理醫生開藥。吃了很長時間好不了!但是,能緩解。
3.真想解決問題。自己練習放鬆。
心理,不是道理。不要以為可別人可以幫你。心理只能靠自己練習,改變習慣。
比如,正念,接納,裡面都包含了靜下來的內容。因為,你再正念,再接納,沒靜下來,一點效果也沒有。反過來,靜下來了,你正念,接納都不會,也贏人有餘


謝邀~
看的出題主也是個糾結的人啊,相當熱愛提前規劃,請問你是A型血咩?
言歸正傳,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合適…
選擇醫院還是心理諮詢機構,這兩個很大的區別在於你更傾向於藥物還是各種心理調節方式和物理治療。如果之前沒有過治療經歷,可以兩者都嘗試一下,然後再做選擇。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地理位置,盡量不要選擇離家特別遠的地方,這個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前往目的地消耗的時間和你堅持下來的可能性成反比,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字:懶。看病更是,本來就不舒服,再跑那麼老遠,哪裡還有好的精神去跟醫生溝通啊…
醫生的選擇。抑鬱症比較麻煩,我到現在都無法把它完全劃分到精神類疾病中去,但不得不說,精神因素占很大比例。那麼就一句,沒有壞醫生,只有不合適的。別怕麻煩,找一個對你脾氣的,你跟他溝通輕鬆的,你說話他能很好理解的。這個和用藥一樣,因人而異。
心理諮詢方面,首先,強烈建議選擇同性別的。在這方面,患者很容易對醫生產生心理依賴,你不想最後覺得自己愛上了自己的心理醫生吧?當然如果的確異性醫生你覺得效果的確不錯,那也沒必要非要拘泥於這一點,自己注意點就好。其次,第一次覺得交談不順暢的要分析原因,是否是醫生對你的情況不了解導致的,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選擇的同時不要輕易放棄,這個尺度只能自己把握。最後是治療方案。選定醫生後一定要和醫生溝通好,尊重人家的學術地位的同時,自己的感覺和疑問一定要敘述出來,讓醫生及時得到治療反饋,才能讓醫生更好的調整方案。
最後吐個槽,如果碰到我當時那種真心和我一起發愁的醫生…還是別了吧,再把人家帶成抑鬱症咱賠不起的…
祝,安好~


倫家來說一下吧。今年拿二級心裡諮詢師證,也獲得了催眠師證。
去過很多心裡諮詢室和醫院,也接觸過很多諮詢師,見過很多患者和治療過程,真心覺得看過什麼書知道多少流派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諮詢師有自己的見解並且正確,並不隨波逐流照本宣科,能識別出患者身上的主要矛盾,並予以指出。舉個栗子,以前實習的時候來了個胖姑娘是同性戀,說處了個「男朋友」,對她很好,她也很愛她,處了一年上床了發現么有小丁丁,也么有胸,總之是個女的假漢子,她因為還是愛他所以選擇忽略這個事實,繼續處下去,然後嘞,抑鬱了,睡不好吃不下,所以到諮詢室來尋求諮詢,別的諮詢師呢,看書上而且心理學界絕大部分人的觀點都是同性戀不是病,就給姑涼象徵性的來點疏導啊減壓啊放鬆啊,打發走,而這家心裡諮詢師嘞和她義正言辭的說:「這個世界還很保守,沒幾個人能容得下精神病,你將來醬紫會把你自己變成笑話,會活在痛苦裡會很慘的,你家人能同意你和女人結婚嗎?況且你也不是真的同性戀,這個世界女人就是要和男人結婚生孩子的,你要給自己一個正常的生活。」那姑涼就嚴肅的走了回去估計和那個漢子分手了。這就是正確的見解。
此外,懂些抑鬱症精神病的用藥也很重要。還是那個諮詢室,一直治療的姑涼一直挺不錯的,突然有一天傻了,坐在椅子上一坐坐一天,人叫他,半分鐘以後才有反應,諮詢師當即判斷是抗抑鬱葯的副作用,停葯也就好了,精神類西藥對人的影響真的蠻大的。
很多諮詢師把患者哄得很開心,聊的也很順暢,雖然不否定有的時候諮詢是讓求助者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但是在有些時候,對於一些固執的求助者,讓她痛苦的面對自己的缺陷是更有效的,蛻變的過程是痛苦的。
諮詢師的閱歷也很重要~
就這些


個人感覺抑鬱症(不是抑鬱傾向)還是老老實實吃藥,心理醫生只是起輔助作用(有節操的心理醫生都會勸你還是接受藥物治療),抑鬱症的葯一定要按時按療程吃,許多抑鬱症病人都是對自己的意志力太有自信,加上藥的確好像對消化有點影響,擅自停葯的後果很嚴重,以前和一些心理醫生和專家有些合作過,因為公益性質的,他們的話比起一些私人心理諮詢的聳人聽聞的話可信多了,其實可以諮詢一些公益的心理服務機構,他們還是比較有節操的。


選擇正規的心理醫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

1、看價格,免費的不靠譜的,一般諮詢師價格差不多都在400-600之間,要再高價位的只有極少數的專家,剩下的就是騙子。

2、騙子橫行,判斷方法是看其資格證、頭銜,執業時間,受訓情況,像「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這個就是假的。

3、不要相信搜索來的結果,那些廣告位都賣出去了,搜出來的很少有正規的,他們就是騙人,騙一個算一個,我在這裡被騙了一萬多元,對方就是一個吹噓自己是「一級心理諮詢師」的機構。

4、看口碑,盡量多問問身邊朋友,最好問有過自身經歷或者本身對心理學比較了解的人。我推薦簡單心理 ,算是現在市面上比較靠譜的心理諮詢網站了,我輾轉一圈後在這裡給孩子約到了合適的諮詢師,至今還在諮詢中。

我的孩子前兩年有了心理問題,一度上不了學,我在幫孩子找諮詢師的過程中,嘗試過5種以上的渠道,花費7萬元以上,市面上靠譜不靠譜的方法,我基本都嘗試了,分享給大家我自己挑選諮詢師的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對於普通大眾


只能是別看廣告,看聊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那麼害怕死亡?怎樣才能坦然面對死亡?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需要做哪些心理干預?
癮的定義是什麼?不想戒掉的能叫「癮」么?
為什麼相比其他挫折,結束一段親密關係對人的影響似乎更加劇烈?
男生主動追女生一段時間,等女生對他們有感覺時又放棄或冷淡對待,是怎樣一種心理狀態?

TAG:心理諮詢 | 抑鬱症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