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是 20 世紀全球最精彩的營銷騙局嗎?真的沒有價值?

看到 @郭去疾 在微博上說:

鑽石是21世紀全球最精彩的營銷騙局。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基礎,完全靠人為控制供應鏈,以及超大規模營銷來支持價格。大家最後一定會看到鑽石價格的崩潰。

(http://weibo.com/1657882770/eyR9JHNxTDC)是真的嗎?


轉篇文章,我朋友以前寫的行業研究,作為@warren 的補充讀物,也詳細寫明了那個裡面的很多點。大家請耐心慢慢讀。寫的很不錯的

經過 @Song Fred 提醒,本文原文:Have You Ever Tried to Sell a Diamond? - - The Atlantic - Edward Jay Epstein February 1982
--------------------------------------------

鑽石恆久遠

這句廣告詞的內在含義是什麼?是讓你把鑽石存著,別拋,否則鑽石市場價格穩不住。

直到100多年前,鑽石僅能在少數幾條印度河流和巴西叢林中找到,每年寶石級的鑽石產量也就幾公斤。那時候鑽石也就是寶石的一種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產量可以用噸計。一夜之間,市場上充斥了鑽石。南非礦背後的英國投資人害怕了,鑽石沒有使用價值,高價完全因為其稀有,隨著南非新礦的開發,鑽石早晚會掉價為一般的寶石。

為了應對,這些鑽石礦的主要投資人合併了他們的資產建立了一個單獨的實體,控制產量,維持公眾對鑽石稀缺的印象。這個實體就是De Beers,成立於1888年的南非。De Beers通過在各國設立貿易公司,控制了全球的鑽石交易。

De Beers對鑽石的控制算得上非常成功。其他商品價格,無論黃金、白銀、銅、橡膠、穀物,還是石油,都會隨著經濟狀況大幅波動,而只有鑽石,從30年代以來基本都能夠穩步上行。其對價格的控制力如此之強,70年代美國高通脹時期,甚至有人拿鑽石保值的。

這不但是通過壟斷控制價格,還是一種方法,將碳晶體成為財富、權力和愛情象徵的普世認同。De Beers不但控制著供應,也控制著需求。眾人被灌輸鑽石不是一種可交易的商品寶石,而是求愛和婚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穩定市場,De Beers賦予了石頭神聖的幻覺,是永遠的,永遠意味著不應該被轉售。

傳奇是從30年代大蕭條開始的,當時歐洲鑽石價格已經崩潰,很難讓公眾重拾信心。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侶都不再用鑽石戒指作為訂婚禮物。在英法,鑽石被看作是貴族的專屬。而且歐洲處於戰爭的邊緣,擴大鑽石的銷售基本沒可能。然後美國就成為De Beers唯一的市場,就像當下,歐美都困難,奢侈品公司把中國當作救命稻草一樣。1938年3/4的鑽石用於美國的訂婚戒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比在歐洲賣的要小且品質差。因此De Beers相信通過廣告策劃能夠讓美國人買更多的高級鑽石。

1938年8月,De Beers創始人的兒子Harry Oppenheimer(猶太人的姓)去紐約見了Ayer廣告公司,是摩根安排的,摩根一直給Oppenheimer提供融資,現在看到全世界鑽石價格都在跌,也急啊。大家談的不錯,Ayer將在美國人中為鑽石塑造一個全新的形象,而De Beers指定Ayer為獨家廣告代理,並支付相關市場調研策劃費用。

先是市場調研,發現從1919年一戰結束到1938年,在美國銷售的鑽石無論按克拉算還是按金額算,都下降50%以上,原因是經濟環境、社會態度的轉變以及其他奢侈品的競爭。雖然經濟環境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廣告和公關活動改變社會態度,與其他奢侈品爭奪用戶和市場。Ayer的方案是強化公眾將鑽石和浪漫愛情的聯繫,讓男人相信,更大更好的鑽石可以表達更強烈的愛意;鼓勵女人,將鑽石視作任何浪漫求愛的必要部分。

具體的廣告攻勢先從電影和電影明星開始,給大眾以鑽石是不渝愛情的象徵。然後在報紙雜誌上登新聞故事和照片,強化鑽石和浪漫愛情的聯繫。新聞故事著力於描述名人送給他們愛人鑽石的大小(其實到現在也是,比如梁朝偉結婚送了一個超大克拉的鑽石戒指),照片則著眼於知名女人手上鑽石戒指的閃亮特寫,時裝設計師在訪談中說鑽石是時尚的潮流。英國皇室也被考慮在內,既然英國在鑽石業中擁有那麼多利益,皇室成員應多戴鑽石超過其他珠寶,來支持鑽石業,女王稍後也大張旗鼓的訪問南非,看了好幾個鑽石礦,並接受鑽石作為禮物。為了強化廣告效應,在代表和塑造精英階層觀點的雜誌上將鑽石和Picasso、Derain、Dali和Dufy的名畫放在一起,表達鑽石和名畫一樣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這個現在也很常見)。

效果立竿見影,3年後,美國的鑽石銷量上升了55%。Ayer提出了新的計劃,要做一種廣告,不產生直接銷售,不需要觀眾記住品牌,僅僅是一個概念——圍繞著鑽石的永恆的情感價值。一種新的顏色,鑽石蘭,被創造出來並應用於廣告。1947年,廣告的重點轉向公眾心理需求,強化鑽石戒指作為訂婚戒指的傳統,是不可或缺的。目標受眾是15歲以上的7000萬人。安排講師去全國的高中,通過學生團體集會、班級和非正式會議上演講,內容都是圍繞著鑽石訂婚戒指,接觸到成千上萬的女孩。在1946年,在125份全國性報紙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萊塢私人物品專欄,描述電影明星佩戴的鑽石物品(這個現在也常用)。同時持續不斷地鼓勵媒體在名人報道中展示鑽石作為浪漫愛情的象徵。同樣在這個時期,廣告口號"A Diamond is forever"(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被提了出來,配以一對年輕情侶蜜月的圖畫。雖然鑽石實際上也會被掛花、損傷或者掉色,依然被冠以永恆完美品質。這句話即成為De Beers的官方口號。

到了1951年,Ayer發現市場上有兩方面的抵觸產生,很有錢的人,希望找到更有意思的東西取代鑽石婚戒,而窮人卻負擔不起鑽石婚戒。對此,Ayer提出要不斷通過廣告和公關活動倡導只有鑽石才是任何地方都接受和認可的定親信物。

為了持續影響公眾輿論,成立了半官方的鑽石信息中心,專門發布鑽石「歷史」數據和「新聞」,成為媒體采寫鑽石相關內容的信息來源和參考渠道(現在還是這麼在乾的)。

Ayer認為這時美國中產階級消費驅動已經從實用慢慢轉向炫耀及顯示身份和地位。鑽石禮物會被認為是個人和家庭成功的象徵(中國好像也到了這個階段)。隨之廣告的主題變成了鑽石是能夠從個人的角度反映一個男人的成功,與之相配的是高級服飾、古老的皮製品、胡桃木等高檔會所的特徵(芝華士的廣告)。

至此Ayer和De Beers合作了20年,深刻影響了整個一代美國人的心理,鑽戒訂婚成為理所當然的,甚至在結婚時買不起鑽戒的,一等有錢也要去買,而不是用其他的東西代替。

鑽石的國際化推廣是從60年代中葉開始的,最初的目標市場是日本、德國和巴西。Ayer是個純粹的美國廣告公司,所以De Beers引進了在這三個國家都有很強分支機構的J. Walter Thompson。10年內,De Beers的成功超乎想像,在日本創造了每年10億美元銷售額的市場,即使日本人對婚禮習俗很保守。

直至60年代中,日本父母仍通過媒人安排子女婚事。婚禮上新郎新娘共飲一木碗米酒而確定夫妻身份。根本沒有浪漫、求愛、誘惑或者婚前愛情的傳統,因此也沒有鑽石訂婚戒指的需要。百萬美國兵在日本呆了10年,也沒有讓日本人有什麼興趣把鑽石當作愛情的證明。

J. Walter Thompson在日本一開始建議把鑽石作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在西方價值的象徵。在日本的雜誌上製作了一系列彩頁廣告,讓美麗的女人展示她們的鑽石戒指。所有的女人都具有西方的面部特徵,並且穿著歐式服裝。隨後,廣告中的女人開始結合一些運動,比如自行車、露營、遊艇、在海里游泳或者爬山,這些都是顛覆日本女人傳統的。在廣告背景里,通常站著一個日本男人,也穿著時髦的歐式服裝。廣告畫面中涉及的所有汽車、運動器材,以及其他物件明顯都是進口貨。廣告所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白:鑽石代表與過去的東方決裂,象徵進入現代生活。

這個宣傳做的非常成功。直到1959年,戰後的日本政府才允許進口鑽石。廣告開始時,1967年不到5%的日本婦女訂婚收到鑽戒。到1972年,比例上升到27%。到1978年,一半已婚日本女人戴鑽戒。到1981年,達到60%。在短短14年間,1500年的日本傳統被顛覆。鑽石成為日本婚姻的標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訂婚鑽戒銷售市場。

美國仍然De Beers最重要的市場,Ayer認識到需要創造一個老夫老妻的鑽石需求市場。Ayer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巧克力、鮮花、皮草」,這些禮物都無法滿足女人對「煥然一新的浪漫」的深刻心理需求。通過廣告能加固人們把結婚很多年後的鑽石禮物看作是「歷久彌新的愛情「象徵。1962年,Ayer提出廣告案「把鑽石作為唯一的禮物作為承諾做出直到晚年長期過程的見證」,De Beers馬上批准了。

60年代中期之後,鑽石市場進一步改組來適應大量碎鑽的出現。蘇聯50年代末在西伯利亞發現了鑽石礦,並且拚命開採。De Beers及其盟友不再能控制鑽石供應,然後意識到與蘇聯的競爭不可避免會引發價格波動,從而弱化精心培植的公眾對鑽石價值的信心。Oppenheimer認為雙方都不想看到鑽石形象的崩塌,就給蘇聯一個直接的Offer,全部接盤蘇聯的鑽石,實現對世界鑽石供應的控制。蘇聯接受後,就成為這個卡特爾的合伙人之一,鑽石形象的共同保護者。

幾乎所有的蘇聯鑽石在未加工狀態下都小於半克拉,而且當時沒有如此龐大碎鑽的零售渠道。與蘇聯密約之後,De Beers要蘇聯逐漸降低西伯利亞礦的產量。但是蘇聯人才不管,產量反而以難以置信的速度上升,De Beers被迫重新考慮銷售策略。De Beers要求Ayer修改之前的一個廣告主題:婦女不再以訂婚鑽戒的鑽石大小代表對方承諾的力度。一個碎鑽銷售策略出爐,著力於「質量、顏色和切割工藝比大小更重要」。 0.25卡拉的照片代替了2克拉的鑽戒。然後廣告機構開始新的國際廣告,「0.1卡拉的鑽石同樣代表了情感上的重視」。傳遞給公眾的是,婦女應該考慮鑽石的完美而不是大小,一顆小鑽石能夠與一顆大鑽石同樣完美。

De Beers推出了「永恆戒指-eternity ring」,用25顆蘇聯碎鑽鑲成,用於向年老的已婚夫婦銷售,這是個全新的市場。廣告的主題是重新拾回愛情。再一次,情感的產生來自於需求:美國老年婦女收到碎鑽戒指是因為一家南非公司要遷就蘇聯人。

這個新的廣告又獲得了巨大成功。鑽石銷售平均大小從1939年的1克拉降低到1976年的0.28克拉,基本上等同於De Beers銷售的西伯利亞鑽石的平均大小。然而,美國消費者開始習慣於買小鑽石,甚至認為大鑽石是炫耀。70年代中期,小鑽石的廣告效果已經顯示出有過頭之處了。在1978年的報告中,Ayer寫道「一個供應鏈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鑽石定價」,長期刺激碎鑽銷售所帶來的問題。「過去16年,雖然碎鑽的供應穩步上升,但是由於成功的定價、銷售和廣告策略,需求已經明顯超過供應」。這時候似乎沒有足夠碎鑽可以滿足消費者了,Ayer的報告中提到「大鑽石(1卡拉以上)的銷售過去3年保持下滑」。而且這個趨勢會繼續,「大鑽石的定價折扣已達到了20%」。

然而,碎鑽短缺被證明是暫時的。越來越多蘇聯鑽石加速流入倫敦,De Beers的戰略部門認為這些產量不可能完全被「永恆戒指」之類新概念珠寶所吸納,必須開始尋找美國之外的碎鑽市場。即使De Beers在日本成功創造了一個鑽石「傳統」,卻無法在巴西、德國、奧地利或者義大利創造出一個同樣的「傳統」。De Beers為吸納蘇聯鑽石每年花費無數,但是,至少是暫時,防止了蘇聯採取過激的舉動讓鑽石市場崩盤。既是如此,對大鑽石的過度折價被認為是不適當的。

Ayer提出要慢慢改變公眾對碎鑽的看法,但是馬上停止碎鑽廣告會損害現有市場銷售的合作關係,到底持續了15年的廣告宣傳。所以Ayer的計劃在1978年的廣告圖片中,用1克拉或以上的鑽石代替碎鑽,潛移默化的讓公眾的偏好和價格重心重新回到單鑽石珠寶。實質上是和1965-1970年深入人心的廣告「小既是美」的理念正好相反。當時Ayer為這個廣告定了969萬美元預算,並且非常有信心完成這次對公眾偏好的「重新定位」。

Ayer委託Daniel Yankelovich公司做了一個客戶傾向性調研,發現鑽石作為禮物包含了很強的驚喜因素。男人贈送女人鑽石禮物時,有一半情況下女方沒有事先參與挑選購買或者事先不知道。Ayer稱之為「驚喜參數」。

女人普遍希望收到禮物時有驚喜感,有被電到的感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逃脫負罪」的感覺。一些受訪的女人指出,如果她們的丈夫在買禮物(比如鑽石首飾)時徵求她們的意見,她們的自然反應是反對花那麼多錢。其實女人也不是對鑽石禮物完全沒有準備:約84%受訪的男人認為女人希望得到鑽石首飾。這個研究表明,禮物的過程分為2步:1、男人從女人那裡「了解到」送鑽石是OK的;2、在之後的某個時點,他作出購買鑽石的決定給女人以驚喜。

通過一些列精心安排的心理學問題,了解受訪者對鑽石珠寶最深層次的感受,並進一步去研究女人在接受鑽石過程中扮演的半被動的角色。這一過程中的男-女角色互動猶如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的性關係,男人主動,女人則更隱蔽和神秘。女人似乎相信接受鑽石禮物具有某種不妥之處。女人在受訪中對大鑽石的印象是「浮華、俗氣、過分」等等各種不是。然而研究也發現在這些負面態度之下卻隱含了要去獲得它們的原始衝動。鑽石始終是成功、地位和事業的明顯標誌。女人很容易感覺鑽石庸俗,卻仍然在收到鑽石首飾時表現出喜悅。女人在接受鑽石禮物時的驚訝,即使是假裝出來的,起到了緩和矛盾的作用,就像在面對性誘惑時那種矛盾,這樣可以允許女人假裝她不是主動參與決定,既保持她的純真又拿到了鑽石。(總而言之就是又想要又怕丟人,再不懂的話,直接去參考「裝逼」一詞的含義)

70年代後期,這類研究已經顯示的很明確了。要讓男人買鑽石送給女人,廣告必須著眼於禮物贈送時產生的「驚喜」感對雙方的心理衝擊。男人需要的並非是鑽石的價值、傳統、或者美感,而是期許一個「愛的禮物」能夠提升他在女人眼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女人接受這樣的禮物作為她自己的地位和成就的象徵。(我看前面的文章有人留言說當男的跟女朋友說買鑽石不值,很傻逼,然後他女朋友回答你就不能為我當一次傻逼么?就是這樣)

二手與保值

除了非常小一部分鑽石隨著時間流逝而損毀,這個世界上每顆被加工後鑲嵌在珠寶上的鑽石都存在。數以億計的婦女佩戴鑽石飾品,或被收藏和保存起來。保守估計,總數達到5億克拉,而鑽石卡特爾最高的年產量也沒超過1000萬克拉。為了讓新產出的鑽石仍然能賣掉,就要考慮如何不讓存量鑽石大量流到市面上來。

De Beers從1953年開始考慮相應的策略,需要讓鑽石流入這麼一類人手裡,他們認為擁有鑽石所帶來的價值遠高於市價,尤其是一些女人她們從心理上抗拒賣掉她們的鑽石這類想法。不過僅靠雜誌廣告不行,因為有鑽石的不一定對這些東西有感情,比如繼承獲得的,必須說服這些人鑽石可以保值。如果他們看到鑽石市場價格波動,並且試圖在價格上漲的時候出售鑽石的話,零售市場將出現混亂。所以De Beers總是試圖讓價格穩定,至少是看上去穩定。

(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亞洲女人之所以那麼喜歡買LV的包,部分原因是保值。不過這類消費品品牌維護都遠不如鑽石,時髦的品牌過若干年就會轉換,現在大家都覺得包最好的品牌是Chanel,LV單店銷量已經開始下降)

在1971年De Beers的年報中,Oppenheimer解釋了鑽石的獨特地位:對市場一定程度的控制是這個行業能健康發展的前提,不是因為產量過剩或者需求下降,如果象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那樣跟著供求關係而價格大幅波動(參考過去幾年銅、鐵礦石的價格走勢,其實黃金上下波動也很大)會摧毀鑽石作為純奢侈品的公眾形象,而大量的鑽石飾品正是因此而被大眾所擁有。當鑽石礦產量超過消費需求(主要取決於美國和日本訂婚結婚的數量),卡特爾要麼減少倫敦定貨會(每年10次)上的供貨量,或者在批發商層面回購,來維持價格穩定的假象。背後的假設是只要公眾看不到鑽石價格下降,就不會感到緊張而開始拋售鑽石。如果巨大的存量出現在市場上,不管是De Beers還是這個卡特爾都無法鑽石價格暴跌。

轉售鑽石獲利很難,甚至持有了很長時間以後都是很難。最早在70年代有人開始做這類的嘗試,並進行紀錄。比如在1970年,倫敦一家消費品雜誌決定做個試驗看鑽石是否能夠作為10年期的投資品種。然後就從倫敦最有名的珠寶商那裡買了2顆寶石級鑽石,每顆0.5克拉,400鎊。鑽石被封在信封里並存在保險箱里大約9年。在這段時間裡,英國經歷了年均25%的高通脹。如果鑽石保值的話,那價值應至少翻了3倍。但是當他們在1978年試圖出售鑽石時,找不到一家願意出這個價格。大部分珠寶行拒絕出現金收購,而是換取新的鑽石。最後雜誌社按照最高的出價500鎊賣掉了,8年多賺了100鎊,年均複利計算不到3%,扣除通脹因素核算到1970年的價值,只有167鎊。這個癥結在於是買家而不是賣家在決定二手市場價格。

這家雜誌同時也嘗試了更大的鑽石是否能在短時期內升值。1970年花了745鎊買了一顆1.42克拉的鑽石。1971年出去詢價最高有人願意出568鎊。為了不虧只好捂著到1974年,又出去找珠寶行鑒定估值,兜了一圈之後發現這顆鑽石神秘的縮水了,只有1.04克拉了。很明顯其中有家珠寶行在評估的時候掉包了。這時雜誌社很有勇氣的又買了顆1.4卡拉的鑽石,付了2595鎊。一周後決定出售,最高的報價是1000鎊。

之後有類似紀錄的還有荷蘭消費者協會,在阿姆斯特丹買了超過1克拉的寶石級鑽石,拿了8個月,然後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寶商詢價,19家拒絕報價,最後一家只願意出買價的零頭。

從珠寶行角度,尤其是著名的那些,通常不會從客戶那裡回購鑽石,因為真的要報價的話,會低的很可笑。因為回購的時候是按照批發價計算。不出報價不但為了避免讓客戶感到羞辱,也為了避免讓鑽石升值的公眾印象打折扣。珠寶行通常以寄售的方式從批發商那裡拿到鑽石,賣出去之前根本不需要付錢,所以他們也不會冒險花自己的前從客戶那裡買鑽石,通常會建議他們的客戶去專門回購鑽石的地方。

在紐約,最有名的是帝國鑽石公司,在帝國大廈66樓。公司的前台就像醫生的診所,總能看到很多老太太緊張的坐在塑料椅子里等著自己名字被叫到。一個接一個,進到評估師的小房間里檢驗她們的鑽石並聽取報價。這家公司的報價原則是不超過同類鑽石批發價格的90%。通常還報的更低,因為底座需要人工拆除,而且也要考慮評估中可能的誤差,尤其是鑽石是固定在底座上的。鑽石飾品回收之後,底座被當作廢銅爛鐵賣掉,鑽石則轉售給批發商。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需要承擔巨大的差價損失,有人估計一個半克拉的鑽戒,回收價格不到零售價的1/3。

帝國鑽石的評估師每月檢驗幾千顆鑽石,卻很少碰到很高質量的,一般都是有這樣那樣的瑕疵、掉色、或者本身就是商業級的。女人買鑽戒主要關心的還是大小,而不是內在質量,就算想關注也搞不明白。而且首飾底座通常用來掩飾鑽石的瑕疵,同時也創造新的瑕疵。那種無瑕的,投資級別的鑽石不可能用在珠寶首飾上。

這些老太太去回售鑽石,很多是擔心珠寶放在身邊不安全,怕偷怕搶怕人惦記。但是其實竊賊更難賣掉鑽石,如果有可以摸樣的人過去,通常會報警。曾經有個年輕人拿著一袋鑽石珠寶,說是家族繼承,當評估師指出其中幾個是假鑽石的時候,那人想都沒想直接把那幾個扔進廢紙簍,然後就被報警了。有地下的回收點專門回收來路不明的鑽石,但是價錢就更低了,量大的話會低至零售價的1%以下,因為貨不容易消化掉。

但是於此同時,媒體上通常會看到轉售鑽石獲巨利的故事。不能說這些故事都是瞎編的,只是說的根本不是通常的鑽石首飾,而是真正罕見的鑽石,賣的人
或者宣稱想賣的人是電影明星,並在一些明顯公關宣傳的場合。其中很傳奇的一顆叫「Elizabeth Taylor」,梨形,切割拋光後重69.42克拉,按大小全世界排名56,保存在私人手中僅有的幾顆大型切割鑽石之一。除了也叫鑽石,這和每年訂婚戒指市場上以百萬計的小石頭幾乎沒有共同點。


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的鑽石貿易商,我想說的是,天然鑽石作為石頭,它的工業用處實在是越來越少,可以說,如果沒有戴比爾斯,天然鑽石不會有今天。

鑽石按功用分有工業鑽和首飾鑽,按來源分有天然和人造兩種。一般老百姓一講鑽石指的都是天然首飾鑽。最早人們發現鑽石並沒有覺得特殊,只是覺得硬度指標這個特性可以在工業上有點用處,於是玻璃刀,拉絲模等金剛石製品被應用到一些領域中。可是1955年GE通過高溫高壓獲得人造金剛石的技術後,天然金剛石的最後一點工業價值也失去了。現在除非是一些高規格高精度工藝需要,天然金剛石沒有特別大的用處。因為人造的成本越來越低。我國在人造金剛石原材料方面佔了全球的90%左右。

不過戴比爾斯跳出來了,告訴你女人離不開鑽石,鑽石稀有,璀璨,擁有不可限量的價值,一顆鑽石成就一段人生,一塊破石頭就是婚姻的見證。戴比爾斯在鑽石文化上做的一些努力可以去百度,實在是太多了。

從業者會告訴你,鑽石會保值,升值。剛才講過了,鑽石除了工業上最後一丁點用處,沒有任何價值,現在炒到這個價格,是因為戴比爾斯等最上游對行業絕對的控制。天然鑽石是很特殊的行業,是屬於供應端為主的行業。戴比爾斯從建立之初就創造了很多概念,告訴你鑽石有價值,他們怎麼控制呢?這個世界超過一半多的鑽石礦是屬於戴比爾斯的,在早些年間,戴比爾斯所佔的更多,甚至超過90%。是鑽石出貨的絕對控制者,戴比爾斯們只要稍微收縮一下出貨量,市面上的鑽石價格就升高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是戴比爾斯們向下游從業者分配貨物的站點,早年沒有實力,在安特衛普是拿不到好貨的,現在也是這樣,只不過好一些,因為俄羅斯白熊進來了,戴比爾斯們做夢也沒想過,西伯利亞那個破地方鑽石儲量這麼大,而且品級很高。這就直接破壞了戴比爾斯的模式。所以近幾十年,戴比爾斯們也在做出改變,調整以前那種控制上游,有礦就收購的方式,轉而面向消費端,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鑽石品牌。但是整體來說,上游還是被控制著,甭管世界上鑽石儲量有多大,消費者永遠都不可能拿到低價鑽。

就算價格會漲,但是鑽石因為以下致命的先天缺點,不肯能像黃金一樣變成有規模的交易市場,隨時套現。

為了凸顯首飾鑽的價值,還制定出了很多鑒別標準。這些貌似很有用,但是說到標準,凡是稍微了解點的都知道標準就是唬你的。很多等級,比如凈度裡面VS和VVS之間的差距根本就沒有很明顯的界限,即使是專業級別的鑒別師配合特殊工具也不能很好的分清,因為主觀因素也是一部分,但是價格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再講個笑話,最早彩鑽是沒有透明鑽石的價值高的,甚至很多人不要彩鑽,後來從業者又編出各種理由,證明彩鑽是更稀有的,於是現在更多的小白們對彩鑽趨之若鶩,願意為之支付更高的價格。還針對顏色也做出了標準,同樣的,什麼樣的顏色才算更純,如果不放在一起,誰他媽知道啊。但是銷售a就會告訴你,a比b更純,價值更高,但是銷售b那裡可能就會反著說。

除了凈度,顏色,4c裡面的重量和切工也很有唬點。原鑽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但是從業者發現,有些形狀可以讓鑽石更漂亮,「火光」更璀璨。這個就是57面體(也有58面,多一個端面)。他們稱之為「完美切工」。實際上有用么?鑽石還是那個鑽石,只不過形狀的原因,燈光下更絢麗。好的切工不僅僅起到增加「火光」的作用,還起到避開裂痕,雜質的作用。這裡面講究就來了,好的切工技術,為巧妙的避開缺陷,同時儘可能的保留重量。同學們會問?那豈不是所有雜質和缺陷都要去除?不是的,因為價值。市場上,1克拉和99分的鑽石重量上只差了1分,但是價格上就是克拉鑽和非克拉鑽的區別,買過結婚戒指的應該知道這個區別。所以那乾脆只挑99分的豈不是賺到。從業者才不會這麼傻逼,他們會寧可保留缺陷,也不會讓重量降到90到1克拉這個區間。除非是很明顯的缺陷,凈度顏色之類的也會因為主觀上的微小差異,不會對價格產生很大波動。所以切工不僅僅是為了消費者,更是為了從業者。

再說造假,先不說仿製鑽,還有人造鑽,名字不一樣,成分也不一樣,仿製鑽是另一種成分,人造鑽就是一樣的成分,只不過不是天然的。仿製鑽品種有幾十種,想知道的自己去百度。再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缺陷和裂痕,都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彌補的。沒想到吧,雜質是可以激光打掉然後再填充的,裂痕也是可以填充的。所以小白領們,尤其是傻逼屌絲們瘋狂追求,省吃儉用,賣血買到的石頭也很有可能是被動過的。想到這裡我就覺得,現代社會信息這麼發達,也是個缺點,因為撒起謊來,製造起浮躁的假象也會更加有效用,所以姑娘們,小伙們,不要做傻逼的屌絲,要參透這背後的種種,是需要一顆非物質的樸實的心的。

再說一次標準,有小白說,啊我買的石頭人家都有證書,GIA什麼什麼的。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就說GIA吧,三大機構之一,在中國是沒有專業培訓點的。所以你這個證書很有可能是半生的鑒定師懵懂中給的。其他類的證書就更不用說了,寶石商們會從鑒定機構處購買的。對,就是購買,我想要VS就是VS,我想要VVS就是VVS。因為本身區別就不大,小白們根本鑒定不了,但是價格,嘿嘿。說到這裡,再一次想到傻逼妹子們看到男屌絲或者高富帥們伸出的破石頭,就濕塌榻的交付自己的一生,並且沉醉在浪漫的氛圍里不能拔出,真幾把可笑啊。

最後,這個行業的格局,就是只有戴比爾斯們是賺錢的,其他各個環節別管吹噓的多厲害,或者看起來多華麗,都是浮雲。比如我們龐大的周XX們,他們背後的辛酸你們這些屌絲們會知道么?一個店屯那麼多貨,資金占用那麼大,一天賣不了一個,幾輩子才出完啊。但最心酸不過是男屌和女屌們,你們嚮往的,心醉的東西,即使周XX們已經很辛酸的情況下,也是3倍到4倍價格甩給你們的。哈哈哈哈。。。。

你有沒有見過,一個行業的產品好壞標準是沒有標準,一個行業的產品價格建立在沒有標準的標準之上,一個行業的產業鏈全被幾乎是一個巨頭控制,一個行業的下游消費全部建立在沒有任何功用之上。這就是天然鑽石(首飾鑽)的現狀。


-----------------補充分割線------------------------------------------------------------------------------

發完後才看了上面一些人的回答。只能說。。。。呵呵,不懂不要隨便誤導群眾。。。。

鑽石行業是不會崩潰的,因為上游力量的強大,消費者天性的貪婪和對浮華的嚮往。「騙局」已經締造的很堅固。戴比爾斯們做的事情一遍遍的在人類史上發生著,我們身邊也在每天發生著。比如奢侈品,比如明星們,比如微博公知們,比如商業領袖們。這些名詞們觸動著男屌女屌們傻逼一樣的內心。浮華,貪婪,人類的本性,永遠都會讓這些事情發生著。如果你不想隨波逐流,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需要修行。從一件事情開始,把它做到最好,最強,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不斷的開悟,有一天會突然發現你已經離開屌絲圈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再補充分割線-----------------------------------------------------------------------

哎呀,樓上還有一個是賣鑽石的?作為元老,我知道你們的辛酸,不會破壞你們生意的。不過我還是想說說我的看法,沒有任何惡意。你說的對,會有稀有性,但是上面解釋過了,所謂稀有性不過是定義的問題。鑽石礦不算稀缺,尤其是大白熊進來以後,如果戴比爾斯們不控制供應端,市場上鑽石價格就還不如石頭了。賣鑽石的生意還是最好別做了,因為實在是。。。。沒有任何競爭力。做品牌干不過奢侈品品牌,做低價,干不過同行們,因為沒有任何差異,做實體店,資金鏈會斷,做網路店,還是死在差異。只能是越做路越短,把你精彩的人生用在其他行業上吧,絕對比這個賺。


鑽石的存在只是證明了這個世界是何等荒謬。
鑽石被譽為二十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它提供了現代營銷史上教科書般的經典案例:商品服務消費者只是一種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費者才是最高的成就。
一、鑽石營銷的奧秘
鑽石在被發現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只是皇家和貴族炫耀財富的飾品,產地固定而且產量稀缺。十九世紀後期發生改變,因為南非居然神奇地發現了一座鑽石礦,產量有幾千萬克拉。
這一下不得了,那些投資鑽石的商人徹底懵逼。如果這些鑽石進入市場,鑽石的價值將大打折扣,於是,一個叫羅茲的英國商人在1888年創建了大名鼎鼎的戴比爾斯公司,從此鑽石營銷拉開了它的世紀大幕。
戴比爾斯一咬牙買下了整個鑽石礦,之後小心翼翼地控制鑽石出量,壟斷了整個鑽石的供貨市場。最高時候戴比爾斯掌控著市場上90%的交易量。
如果買了鑽石的人要出售掉,鑽石的價格體系也會崩潰,所以要想穩定價格除了讓別人買,還得不讓他賣鑽石。這怎麼可能呢?可是神通廣大的戴比爾斯就是做到了,這個超級難題的解決方案催生了這個世界最不要臉的組合,那就是把愛情同鑽石緊緊結合在一起。

因為鑽石=美好+永恆,而愛情=美好+永恆,所以,鑽石=愛情。
1938年以後,戴比爾斯的實際控制者奧本海默家族花費了巨額的廣告費用開始打造所謂的鑽石文化。宣稱堅硬的鑽石象徵的正是忠貞不渝的愛情,而只有鑽石才是各地都接受的訂婚禮物。通過各種手段鋪天蓋地的廣告,強化鑽石和美好愛情的聯繫。婚紗照上新娘身著美麗的婚紗,一臉幸福的微笑,手上的鑽戒閃瞎大家的眼。
1950年,戴比爾斯更提出了喪心病狂的廣告語,「A DIAMOND IS FOREVER」,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通過這個營銷,戴爾比斯一石三鳥。
1.男人都認為只有更大更美的鑽石才能表達最強烈的愛意,戀愛中的男人為了女人什麼事都做的出來,買鑽石比送命門檻低得多
2.女人都認為鑽石是求愛的必需,你連鑽石都不捨得買,你還好意思說你愛我,什麼,你以為我看中的是鑽石,我看中的是你舍不捨得!
3.鑽石都代表著永恆的愛情,拿來出售簡直是對神聖愛情的最大褻瀆。除非你跟前夫不共戴天,否則很少會賣掉他給你的鑽戒,而且就算賣,也不會有人接手,因為那是你的愛情,那不是我的~
正是因為如此,儘管鑽石不斷開採至今已經有五億克拉,但在整體上還是供不應求,價格扶搖直上,因為只有戴比爾斯才可以賣鑽石。你以為戴比爾斯的營銷到這就算完成了嗎,那這未免太小看它,戴比爾斯還可以根據市場形勢改變營銷,再通過營銷反控市場。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蘇聯發現一座更大的鑽石礦,大量碎鑽供應於世面。戴比爾斯嚇得尿了褲子,馬上同蘇聯訂立價格同盟。另一方面,為了不讓鑽石掉身價,營銷廣告順勢轉向,強調碎鑽一樣高貴,鑽石雖小依然代表高貴的愛情。鑽石的珍貴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做工和切面,於是又炮製了大量行業的標準,如今你去櫃檯上聽服務員向你扔出什麼凈度4C等專業術語,跟睜眼說瞎話的售樓小姐沒什麼兩樣。隨後,鑽石也徹底征服了底層階級,大的好的賣給富人,碎的小的賣給窮人。
你以為營銷到這個高度就可以了吧,遠!沒!有!戴比爾斯已經把女人的心理研究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比如他們研究顯示,對於鑽石這種奢侈的商品女人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們對首飾有著天然的佔有慾,一方面又認為主動索取會帶來良心的負罪感。所以戴比爾斯的廣告在八十年代又開始強調鑽戒應該跟驚喜結合。一個男人默默買了鑽戒,在一個精心安排的場合突然送出,這才能最大程度上化解女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們擁有鑽戒帶來的極度喜悅,一方面又保持了女人的純真。
把女人研究成這樣,實在是不服不行。連擁有戴比爾斯百分之四十股權的奧本海默家族都不禁感嘆:「感謝上帝,創造了鑽石,同時也創造了女人。」
多少年來,鑽石已經逐漸綁架了消費它的人們。你以為女人看重的僅僅是鑽石本身嗎,錯了,她們更看重的是你寧願花掉三個月的工資差點年紀輕輕就過勞死而為她換來的一件愛情的象徵。
如果你拿著本文去向你未婚的女友義正言辭地指出,買鑽戒是一件傻逼的事情,那麼這種行為才是真的傻逼,因為你的女友只需要看著你的眼睛說一句話就讓你啞口無言,「是的,這很傻,可是你就不能為我傻一次嗎?」
把所有營銷學的書籍看完都不如完全理解戴比爾斯鑽石營銷的案例帶來的收穫大。消費者是需要培養的嗎,完全不是,消費者是需要教育的。
當把一種商品提升到文化乃至習俗的高度,你擁有的就是宗教般狂熱和虔誠的信徒。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鑽石除了表面的光鮮美好忠貞不渝,還有陰暗血腥的另一面。
二、鑽石的血淚史
鑽石給戴比爾斯帶來了無盡的利益,卻也給廣袤的非洲大地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這倒並非戴比爾斯公司的錯,而是軍閥因為爭奪鑽石的開採和控制權開啟了慘絕人寰的內戰。萊昂納多主演的05年的電影《血鑽》就處於這樣的背景下。
因為鑽石發生內戰的國家典型當屬安哥拉和獅子山。直到現在我仍清楚地記得高三時候看到關於獅子山內戰文章的午後,那種頭皮發麻的驚悚和不適。
獅子山盛產鑽石,因為鑽石背後的暴利,叛軍首領福迪·桑科聯合賴比瑞亞軍事強人查爾斯·泰勒建立革命聯合陣線。桑科利用軍隊壓迫人民攫取鑽石,又靠出售鑽石獲得的資金購買軍火供養軍隊。
為了打贏慘烈的內戰,桑科組建了駭人聽聞的娃娃軍。將七八歲的孩子集合,讓他們親自肢解敵人,挖出他們的心臟,培養嗜血的狼性;對內親手殺害自己的親人泯滅天生的人性,更驚悚地是向孩子的太陽穴注射可卡因等毒品進行精神控制。娃娃軍中甚至有女童,白天持刀殺人,晚上淪為性奴。十三歲的獅子山少年伊斯梅爾·比亞不幸加入娃娃軍,淪為殺人機器,後來被解救後提筆寫下了《長路漫漫》一書,記下了這一人類歷史上慘絕人寰的戰爭。
獅子山的內戰從1991年開始,持續了整整十一年,造成了5萬人死亡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流離失所。其出產的鑽石成為了無數恩愛的情侶手指的訂婚信物,卻也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弔詭的是,戴比爾斯也跳出來呼籲和平,在2001年簽訂《金伯利進程協議》,呼籲世界不要購買戰亂國的鑽石,買鑽石只會讓鑽石的爭奪更加慘烈。幾個賣鑽石的商人搖身一變居然操心起了世界和平,其背後的邏輯不言而喻,因為他們可以掌控消費者,卻掌控不了軍閥。倘若軍閥大量出售鑽石,也會讓鑽石市場失控,所以,封閉他們的出售渠道,鑽石還是牢牢掌控在戴比爾斯的手裡。
是的,這個世界就是這麼荒誕。

鑽石的唯一元素就是碳,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元素。人造金剛石與鑽石也別無二致,如果想靠鑽石保值無疑很難。二手的鑽石沒有任何市場,只能以低廉的價格回售給商家,可是這仍然阻擋不了被綁架的人類對它瘋狂的追捧。
2011年訪華的南非副總統莫特蘭蒂面對央視採訪時說了這麼一段話:「鑽石只是人們虛榮心的產物,它只是碳而已,價格上漲並不是鑽石會枯竭,而是人為造成的供不應求的局面。」
但我似乎能想像,當一個男人把關於鑽石的種種都告訴自己的妻子時,他最可能遇到的情景就是妻子幽幽地說:「所以呢,你覺得給我看了這個,鑽石就不用買了,是吧?」
而男人一定會立刻搖頭,斬釘截鐵地說:「哪能啊,買,當然要買,咱還得買個大的,我這就是跟你說說。」

你看,這個世界,就是這麼荒謬。


謝邀。貼一個以前的文章:


《賣鑽石,一萬克拉起包郵。(——將來我們會用大便做鑽石。)》

「鑽石一萬克拉包郵」。這是一個淘寶店主的原話。這也不是噱頭,他是認真的。

也許你會說:靠,誰會在淘寶買一萬克拉鑽石?你知道一萬克拉鑽石多少錢嗎?

我確實不能準確地告訴你一萬克拉鑽石多少錢,我只知道某種鑽石零售價是每一百克拉29元,量大優惠,所以一萬克拉不會超過2900元人民幣。

當然,他賣的不是大塊的適合做首飾的大鑽石,而是小塊的人造金剛石,你也可以叫它金剛石磨粒,也可以叫它金剛石細沙,但是確確實實是金剛石,化學成分是碳單質,透明,高硬度。

稍微大一點的人造金剛石,略帶黃色,直徑4毫米左右的,淘寶零售價賣20元一顆。6毫米的要貴一些,可能賣到40元以上。有些已經被安裝到一個金屬把上,叫金剛石車刀,或者金剛石砂輪修正筆,價格從五元到上百元不等。

金剛石早已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便宜得很。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金剛石產量最高嗎?南非?剛果?錯。

世界上金剛石產量最高的國家是中國,佔全世界總產量的90%。據估計,2014年中國的金剛石總產量至少在70億克拉以上。

這些金剛石基本上用於機械製造、礦山、建築之類的行業。工廠里磨硬質合金的金剛石砂輪,民工切瓷磚的金剛石切割片,鑽井的金剛石聚晶鑽頭,都是用人造金剛石做的。

那麼,為什麼鑽戒賣那麼貴???!!!

啊,那是因為人民愚蠢,才會花大錢買那些無用的東西。

鑽石商人要掙錢,首先得製造鑽石文化。他們的文案會幾十年如一日地提醒你:鑽石是最珍貴的寶石,鑽石象徵著永遠在一起,結婚60年叫鑽石婚,優質未婚的優質男人叫鑽石王老五,好男人應該給女人買鑽石。

就這麼一塊無關緊要的小石頭,怎麼就能象徵著愛情呢?當你餓肚子的時候,你真會覺得一顆鑽石比一個煎餅果子更重要麼?

對普通人來說,鑽石毫無實用價值。那東西雖然硬,但是連一把小刀都做不了。以前的幾千年,它除了作為裝飾品之外幾乎完全沒用。

鑽石的價格竟然還在不斷上漲。首飾用的鑽石竟然供不應求。鑽石商畫了一條價格上揚的曲線,告訴你鑽石是可以投資和保值的。他們還不斷強調:鑽石礦快要開完了,現在不投資鑽石,將來想買就不是這個價了。

親,你們是有多傻,才會覺得鑽石是適合保值和投資的?

如果你們稍微關注一下人造鑽石的技術,搜索一下人造鑽石技術的發展,就不至於蠢到這地步。

在中國就有不少研究人造鑽石技術的人。有一個河南工業大學(大多數中國人沒聽過的大學),這所大學的實驗室就製造了一些直徑超過8毫米的人造金剛石,也就是可以磨出2克拉鑽石的原料。

有些珠寶商說,人造鑽石會有很多缺陷,不可能有天然鑽石那麼硬。

我先告訴你一件事:2010年12月,日本愛媛大學研究人員與住友電器工業公司合作,成功合成了世界上最堅硬的金剛石,其直徑超過1厘米(可以做3克拉鑽),這種圓柱形的金剛石被命名為「媛石」。研究人員入船哲男介紹說,媛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堅硬的人工金剛石,比普通金剛石堅硬很多,作為一種工業用品,它的壽命也比普通金剛石長好幾倍。

有些人可能知道,金剛石的鑒定方法有光學法、比重法、硬度法、導熱性測量、化學成分測量……用這些辦法測量,媛石都符合。如果用媛石作為金剛石硬度標準來測其他的金剛石,反而可能把天然鑽石判定為劣等貨。

那些堅信鑽石不會跌價的人說:實驗室的東西要取代天然鑽石成為首飾原料是不可能的。

我來告訴你這個領域最新的進展:

一位叫毛河光的美籍華人學者,以「化學氣相沉澱法」(CVD)以一顆小鑽石為基底,讓甲烷中的碳分子不斷沉積到鑽石基底上,合成鑽石一層層地增生,鑽石便以基底為基礎,迅速「長大」。毛河光的學生曾經拿著一顆用一周時間「長」起來的2克拉CVD鑽石給一位具有GIA美國寶石學院珠寶鑒定資格的專家鑒定,那名專家給出的估價是二十萬美元——實驗室里 epitaxy 出來的鑽石的純度,根本不是天然寶石可以媲美的。

你應該可以相信有GIA鑒定資格的專家的技術水平。價值20萬美元的鑽石,就這麼在一個爐子里只花了一個星期就長出來了。這顆鑽石的生產成本是多少?據說遠遠不到5000美元。當然,這不是他們做的最大的鑽石,他們早就做過10克拉的大鑽石。

做鑽石的原料是什麼?毛河光博士對那些把鑽石當寶貝的人說:「比如說,牛糞」。他不是說笑話,他是用甲烷做原料。甲烷完全可以用牛糞發酵得到,當然也可以用人的大便來做。

如果你熟悉半導體製造技術,或者懂一些材料學,可能會知道CVD設備並不昂貴。如果參數得到穩定控制,生產鑽石的CVD爐子是可以用很便宜的成本大批量生產的。

三十年以後,你可以在淘寶上買家用的CVD爐子DIY鑽石玩。插頭接220伏電源,氣管接到你家的天然氣管道(天然氣的成本可能比牛糞沼氣更便宜)。這個爐子有冰箱那麼大,有五層,每層有200格,每格放一顆0.1毫米的鑽石沙子。開機2周以後,就生產了1000顆10克拉的鑽石。算了一下電費和天然氣費,一共花了800元,每顆鑽石的成本是八毛錢。至於工廠批量生產的十克拉鑽石,成本可能降低到三毛錢一粒。

當然,也許會有一些死硬的環保主義者會堅持用牛糞、狗屎和人類的大便做鑽石,他們稱之為「純天然原料有機鑽石」。

那些化幾十萬元買一顆大鑽石的人大概不相信技術會發展那麼快。

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冒充鑽石的最著名的材料是立方氧化鋯和莫桑石。純天然的氧化鋯品質不好,自從40年前有人發明了人造立方氧化鋯,就找到了代替鑽石的最佳寶石:立方氧化鋯可以打磨得比真鑽石還好看。一顆磨好8箭8心的一克拉氧化鋯鑽,淘寶上只賣7元。如果你有興趣,甚至可以定做一塊直徑一尺的的「超大鑽石」當擺設。


莫桑石是大粒的碳化硅單晶體。人造的莫桑石價格不到鑽石的十分之一,以前卻是非常罕見的東西,——至少比金剛石稀罕多了,因為只有一些隕石坑才能找到莫桑石,而透明的幾乎沒有。第一塊天然碳化硅單晶是莫桑博士1904年在美國亞利桑那的一個隕石坑找到的,所以被叫做莫桑石。

莫桑石摩氏硬度9.2,非常接近鑽石。導熱性、比重也和鑽石差不多,可以騙過一些鑽石檢測工具。更絕的是,莫桑石的折射率比金剛石高,色散比金剛石大。所以,莫桑石比真鑽石明亮而色彩更艷,「比鑽石還鑽石」。如果沒有用放大鏡之類的工具細看他對光線的折射,一般人靠肉眼和簡單的工具根本沒法區分莫桑石和鑽石。

如果你只是把鑽石當首飾看看,又何必在乎它是立方氧化鋯還是莫桑石?反正這兩種東西都可以磨得比鑽石更好看。等到10克拉的大鑽石降價到一塊錢一粒,淘寶店主可能會用鑽石冒充莫桑石和鋯石,那時候,你一定要給差評。

幾十年前,珍珠也算是寶貝。到淘寶看看價格,美裕珍珠粉今天的價格是19.8元2包(每包90克)。珍珠需要靠河蚌來生產,算是養殖業,而將來的鑽石卻是工業化大批量全自動生產,想必會比珍珠粉便宜一些。也許將來會有人覺得農民焚燒秸稈帶來的霧霾問題很頭疼,不如把秸稈集中起來做沼氣,再用沼氣做鑽石。一畝田可以產一萬斤稻草,稻草里的碳元素變為鑽石,一畝地的稻草可以製造幾百公斤鑽石。未來的世界,人們用鑽石做眼鏡,用鑽石做汽車玻璃,用鑽石做飯碗,用鑽石做浴缸,用鑽石做馬桶,都是可能的。——當然毛河光博士不像我這麼樂觀,只是說未來的時代是鑽石代替矽片的時代。

如果你曾經花很多錢給你的女人買鑽戒,也不要後悔。多數女人對實用的東西不感興趣,你要花大錢買那些完全沒用的東西哄她,才能讓她相信你的愛情。所以,你今天花幾十萬元買一粒將來只值八毛錢的鑽石逗她開心,這才是真愛。等到你們鑽石婚紀念日,她會拿出那個價值八毛錢的鑽戒,溫柔地想起當初你為了掙夠鑽戒的錢向她求婚,差點兒在28歲就過勞死。

首發於簡書。賣鑽石,一萬克拉起包郵。(——將來我們會用大便做鑽石。)


為了完成主線任務,不得不向NPC購買一個巨貴而又沒有什麼功能的道具。唯一的作用就是用來交任務而已。完成任務之後就可以獲得特殊稱號。


其實對於大部分男性來說,買的不是鑽石,是平安和消停=.=

EDIT: 今早上突然爆發了,一看贊同名單原來被肥肥貓大神贊了~ 惶恐惶恐~
這個答案就是吐個槽,我相信各位男士儘管點了贊同,內心裡願意為老婆花錢也是希望老婆高興家庭和睦的~


存在的,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

歸根到底,鑽石只是人類為了證明某個東西的價值而創造出的一種儀式感罷了。還有很多類似的東西。比如豪車,比如名包,比如名表,鑽石只是很便宜的罷了。


舉個草坪的例子類比:

草坪這種東西起源於歐洲,由於當時沒有機器,所以養活一個草坪的成本完全靠人工,是非常高的。 中世紀的時候貧窮的農民絕不可能把寶貴的土地或時間浪費在草坪上,於是城堡入口處完美的草坪,就成了無人能造假的身份象徵。」所以王室侯爵家門口那片一萬平方米的大草坪,就是權力的象徵,威風地向路人宣布「本人財糧滿倉,威權顯赫,領土無數,區區綠地豈在話下」:

後來傳到美國,只是縮小版的歐洲配置,獨棟房、有院子、有草坪,似乎一直是「美國夢」的一部分。 目前美國草坪的面積預計已經達到了163812平方公里(接近10個北京!!!!) 看,家家戶戶都有一塊大草坪。

但是草坪是需要保養的。澆水,一周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鐘,碰到特別熱的時候要隔天一次,不然草就發蔫,長蟲子。一般每月要花六十到八十的水費來澆水。根據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科學家的研究:大部分地區的室外灌溉用水都已經佔到了居民用水總量的50%到75%。

施肥和殺蟲,一年要做六次,每次一百五左右,春夏還有有兩次Lawn Insect Control每次一百,秋天一次Fall Lawn Core Aeration,每次一百三,算下來每年一千五左右花在施肥和長蟲。最煩是割草。夏天至少每周一次,有時要兩次。

可是,你去管理還不行,如果那個中產階級家門口的草坪不行了,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說明你遇到麻煩了。這個東西,就是你的臉,掛在外面的。是身份的象徵,證明著自己的價值。


好,我們回到鑽石,鑽石和草坪一樣沒有什麼卵用,但是鑽石有時候和草坪一樣重要——

一個人,在一個沒有用的東西上花費的越多,說明你越有能力在其他更有用的東西上花費更多。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對別人的印象,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是膚淺的匆忙的,他們沒有時間去了解,你究竟多有才華,多有本領,多有內秀,他們只能在驚鴻一瞥中來判斷你的實力:

你願意多花幾萬,買一塊看上去什麼用都沒有的石頭

你願意多花幾萬,買一個使用功能跟普通包沒有區別的愛馬仕

你願意多花幾十萬,買一個指示時鐘也並不能比其他表更準確的百達翡麗

你願意多花幾百萬,買一個跑起來也並不能超速太多的蘭博基尼

她們care的,正是你不care性價比。


然而悲劇的是,上層的不care,讓中下層不得不跟風去適應社會。

一個貴族老爺養一塊大草坪也就罷了,一個小中產卻不得不跟風,當然覺得有點艱難苦澀了。

同樣的,一個中產階級買不起法拉利,買個石頭表表心意也就罷了。但讓那些小底層卻不得不跟風,當然也覺得有點艱難苦澀了。

但是世界就是這樣,你遇到的99%的女人都希望有個鑽戒的,正是這虛榮的儀式,她們覺得這個證明了你對她的愛情的價值。

我不覺得你能夠有時間有精力去找到那剩下的1%,所以還是老老實實被社會強姦吧。


對。最重要的是它不保值。你2萬塊買的鑽戒,等你想出手的時候,能賣2000有人買就不錯了。我們看古代章回小說里經常有大家閨秀把陪嫁的金銀首飾變賣,幫助度過難關的情節。現如今,要是陪嫁的是鑽石首飾,那就完了。

對比之下,我們看看黃金。黃金的價值一直是穩定的,這是因為黃金稀缺性是真實的。黃金首飾的主要價值是黃金材質本身,你就是把黃金鏈子取下來,用大鎚砸成金塊也少賣不了多少錢,鑽石就不行。鑽石不僅不稀缺,而且都能人工合成了。


鑽石的「沒有價值」,不在於其本身的化學屬性多麼的不稀缺,而在於對「生活品質」沒有提升。
那些被鑽石所困的男性朋友從這點出發讓配偶改變對鑽石的看法,也不失為一個好思路。
意思就是,我不給你買鑽石你說我不愛你,那我如果用買鑽石的這筆錢帶你去希臘,去丹麥瑞典挪威芬蘭旅遊,你願不願意?用這筆錢給你做一套最好的婚紗並且買下來當作一輩子的紀念你願不願意?

比起這些,我想評價鑽石為「沒有價值」還是很中肯的。


研究過這個,和幾個同學,還要交報告的,誠如@Warren 的回答。
控制渠道是一方面,通過各種各樣的廣告及宣傳,來把「求婚就得有鑽戒」、「銀婚紀念還得買鑽戒」、「...紀念就得買鑽戒」這樣的東西,宣傳成一種文化,這才是營銷的力量和影響!
包括,在很多贊助的電影里,有鑽戒求婚、鑽戒紀念的情節。

對的,沒有錯,「植入」式,N多年前就幹了。不知不覺啊!
多少年多少年持續不斷地洗腦啊!
百多年前美國沒有這樣的文化,中國也沒有這個傳統,日本也沒有。
但是,現在,這個,都成了文化了,成了想當然的事情了:沒有鑽戒,怎麼求婚?
這就是營銷的力量。
另:某些國家有「反鑽戒」聯盟的,當然組成人員都是些頭腦清醒的人士,他們除了搞論壇、活動之外,還拍些一些小電影,來諷刺「***就得有鑽戒」這樣的宣傳。有興趣的可以到Youtube搜搜看的。

說到稀有,的確不再稀有了。不只是加拿大的,還有俄羅斯的鑽石礦。而且品相都非常好。至少夠地球人用三千年的。(有相關的報道,請自行搜索驗證)

被多年營銷出來變成文化習俗,如美國的約定俗成的做法是:男的要用三個月的薪水買結婚鑽戒。當然,這是平均,當然多一點是更贊的(比如說男方本來薪水就不錯,還用了四個月的薪水去買。這個「更贊」指的是女方覺得更美好。當然,鑽石經銷商感覺也會更美好);少一點也OK的,當然錢多的燒包的主兒想買多大的也可以。
結婚要鑽戒,被潛移默化(不好意思,這個詞用在這裡最合適)地宣傳成「你愛不愛我」的一種驗證。

另外,請注意,聰明的鑽石經銷商,從來沒有承諾說鑽石是保值的(至少在美國沒有,因為法律健全)。也從來不說鑽石是用來投資的。更沒有鼓勵鑽石的二手市場。
「一顆永留傳」,讓我們翻譯一下,就是「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吧,子子孫孫子子孫孫子子孫孫都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吧」


我覺得各位討論的時候把鑽石、黃金、玉石、翡翠、藝術品的價值實質混淆起來了。
不錯,任何商品都有溢價,但唯獨壟斷的溢價部分=虛高+正常溢價。
要判斷誰有虛高,最簡單的辦法試試「回購」就行了。假設金交所黃金原料報價320元/克,但回購價卻只有310元/克,如果這點你還覺得有點勉為其難,那麼看看鑽石吧。就算按照業界推薦「有保值能力」的1克拉以上,VVS以上,IJ色以上,3E,帶GIA證書的,而且小心翼翼收藏起來不佩戴杜絕劃痕,這種保值能力較好的鑽石,回購的時候也會遭遇嚴重打折。如果你運氣好,可能是時價的7折,這是在美國正規的回購公司的價格,在中國少數承諾3年、5年增值10%回購的商場品牌,卻沒有告訴你一千多元的手續費,檢測費,如果一算下來,你完好保存5年的鑽石,帶著證書和發票,到5年後往往會以低於原價的價格返回給商家。5年時間,把錢存放在銀行都有百分幾十的利息,比美國還黑。至於去典當行,典出去的價格只能是原價1/3以下。因為鑽石的價格本身就是DTC炒作出來的,一級看貨商拿到的價格只有零售價格的1/5,虛高部分高達最終零售價的30%-60%,你要把鑽石接近原價賣回給商家,這不是等於要商家吃掉自己炒起來的虛高部分,商家又不是蠢貨。
要看哪些東西有虛高,必須看它的「普遍流通能力」,在世界範圍,在B-C之間(商家到顧客),C-B之間(顧客向商家,即回購),黃金具有「普遍流通能力」,鑽石有嗎?!雖然黃金價格也被操縱,但至少不像鑽石一般絕對壟斷。


1)在經濟學的角度來談,價值的評判是主觀的,可以人為扭曲的。談鑽石有沒有價值,不能從它的化學屬性來談,而應從使用它在社會中所彰顯的財富地位來談。

2)鑽石的風行,最初確實是猶太商人的一個營銷伎倆,通過廣告將「恆久的幸福」與「擁有鑽石」聯袂在一起,不知不覺就植入了人的內心。

3)鑽石,放在燈光下顯得熠熠生輝,這種物理屬性非常有助於鑽石的銷售,讓愛美的女性難以割捨,同時經過鑽石行業廣告的發酵,最後購買鑽戒成了婚姻儀式中必需的道具。

4)鑽石本身的稀缺屬性。作為碳元素的一種形態,其產量被一家公司壟斷,更是推高了鑽石的價值。


這不還能劃玻璃嗎?


根據亞當斯密的觀點,貨幣的意義在於它能代表付出的勞動力,進而能去交換包含有相同勞動力的產品。大家買黃金就是因為大家認為現在我買到的黃金以後能買到更多至少是相同的勞動力而不至於以紙幣的形式貶值(這個想法有時候也不靠譜)。黃金的價格之所以能夠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程度(排除人為的炒作),主要是每年的黃金消耗量和黃金的產量相近(美洲金礦的開採曾導致黃金的價格下跌,也就是同樣重量的黃金能夠買到的勞動力減少)。 俄羅斯發現的豐厚鑽石儲備後,De Beers雖然一定程度上人為的控制住了產量,但是控制的效果不好,這便導致鑽石的供應量大幅度增大,為了讓鑽石的價格保持穩定,de beers 做的便是 增大消費量的同時防止已售出的鑽石流通到市面上來。 而這兩個目的實現便是通過給鑽石披一層浪漫永恆的神奇外衣,愛情相守沒它是缺憾有它將久遠,這層外衣下的鑽石所含有的意義不是市場價值所能購買的。debeers為進一步杜絕不受這件外衣忽悠的人倒賣鑽石,能做的是穩定鑽石的價格或者降低鑽石的價格,可降低鑽石價格的話不僅那層外衣給脫了,debeers的利益也肯定要受損。所以debeer一直盡量穩定鑽石價格。
遺憾的是,由於debeers的壟斷,即使鑽石的價格穩定也是他把鑽石賣給大家的價格穩定,而不是鑽石交易的價格穩定。 由於debeer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便宜,再加上購買需要現金及存在的磨損,想賣鑽石的人只能將自己的鑽石以低於批發價的價格賣出。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將手上的鑽石以低於debeers代理商的價格賣給要買的人呢? 這就是debeers的高明之處,他所做的宣傳已經深入人心,我們不會以相對低(但仍然不低)的價格買個二手鑽來表達永恆的浪漫;並且由於往外賣的人少了,鑽礦又主要控制在debeers手裡,所以也形不成具有規模的其他鑽石商可以賣給大家便宜的鑽石(即使有,但是因為數量少,他也不會選擇去和debeers競爭而是順著debeers的宣傳走去盈利)。
總之,你以你的勞動力(比如我這種屌絲工作10年的勞動力)去購買了一顆鑽石,最後你想賣掉去買附加了相同勞動力的產品 是買不到的。 所以,鑽石的保值並不是真正的保值,而是debeers營造出的假保值。
如同你給媳婦的第一封情書那般,所代表的不是其本身的實物價值而是其感情價值,如果你更看重鑽石的感情上的「永久」和地位,不妨買一顆送給媳婦,如果你看重的是其保值,那還是洗把臉睡一會吧。


先不說它到底值不值錢,買的人都說「這也是一種投資」,請問你準備什麼時候出手變現?離婚的時候?

那你還真得離次婚才能完成交易,也是蠻拼的。


終於還是忍不住跑過來回答這個問題了!作為一個存在這麼久,關注人數這麼高,高票答案這麼多的問題,我一直懷著怕怕的心態的。但是憋不住啊,我還是覺得需要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於是不請自來肆意的釋放私貨。

我的觀點是,鑽石存在著可能過度營銷的狀況,但鑽石的確不算是個「營銷騙局」,頂多是過度營銷了而已。如果真說營銷騙局的話,黑珍珠才是第一入選者。

在這裡,贊一下並感謝 @Danny W的答案,對De Beers整個的營銷過程整理的相當完備,以至於讓我寫這個答案的時候輕鬆了很多。


既然很多人都恨De Beers的營銷,那麼不如讓我們有理有據的探訪一下沒有De Beers的平行世界裡,鑽石可能是什麼樣子的情況。

引用 @Danny W 答案中的第一段:

直到100多年前,鑽石僅能在少數幾條印度河流和巴西叢林中找到,每年寶石級的鑽石產量也就幾公斤。那時候鑽石也就是寶石的一種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產量可以用噸計。一夜之間,市場上充斥了鑽石。南非礦背後的英國投資人害怕了,鑽石沒有使用價值,高價完全因為其稀有,隨著南非新礦的開發,鑽石早晚會掉價為一般的寶石。

大家可以看到,先有鑽石還是先有De Beers這個問題,並不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種問題那麼難和複雜。

所以請大家先認清一個事實。在De Beers出現之前,鑽石一直憑藉著其優良的寶石性質,作為一種高端珠寶被追捧。


發現了產量巨大的富礦這種事情,在珠寶歷史上鑽石並不是獨一份。比如紫水晶,曾經是非常稀少的寶石,現在你去歐洲一些博物館還能看到一些皇冠權杖上面,一圈紅寶石、藍寶石、鑽石等貴重寶石眾星拱月一般給一顆紫水晶作陪襯。

還有拉長石也是這樣,曾經暈彩拉長石是非常名貴的寶石品種。


而現在,紫水晶和拉長石都已經成了廉價的不能再廉價的寶石。

應 @賀卡的美麗世界 的要求上紫水晶的皇冠圖,無圖無真相么,那麼圖來了。

聖愛德華王冠(局部),1661年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製作,現存於英格蘭倫敦塔。


圖片很高清,點擊可看大圖,更多細節可以戳這裡-》Sir Robert Viner, 1st Baronet (1631-88)左上正方形和下面兩顆紫色的,全部都是紫水晶,同樣品質的紫水晶,現在淘寶只需花個幾十到一百你就能買到,切工還比上圖好,歐洲皇家范,你值得擁有。╰( ̄▽ ̄)╭

那麼假如De Beers沒有出現,是不是鑽石就會落到紫水晶和拉長的田地,成為一種相當便宜的寶石呢?是有這個可能,但依然未必,這並不是一個「產量」就能決定的問題。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還請先耐心看完我下面的一點啰嗦的資料。

一種天然的礦物晶體,是否能夠成為"被大家廣泛認知的寶石",是需要很多條件的:
(註:上面著重加重了」被大家廣泛認知的寶石「,是為了和寶石學上的對寶石的定義加以區分。)

1.性質穩定,寶石是為飾品服務的一種材料。說白了就是要穿戴在身上出門的,太軟容易劃傷不行,稍微沾點酸鹼就反應了不行,易溶於水更不行。

比如岩鹽,雖然我相信這貨如果切出來一定也閃閃亮,但誰願意拿它切一顆?真要做成首飾,帶著出門下場小雨,別說首飾在不在,先準備吃腌肉吧。(下圖為岩鹽)


岩鹽說:其實我真的很美(羞)

2.產量要合適,這並不單單指要稀少,產量太大了的確不行,比如很少有普通消費者認為白水晶是寶石(寶石學上水晶的確是板上釘釘的寶石,只不過非常廉價而已),這點非常好理解。

但是反過來特別稀少了也不行,比如說很多人沒聽說過兩種寶石:

塔菲石

紅硅硼鋁鈣石。


以上這倆種寶石,就算你聽說過,而且你權勢滔天且富甲天下,你也未必買得到。
(2015/5/8 這裡經 @Z韜補充: 」塔菲石雖然稀有,但還是買的到,並且價格也不會特別高。」恐怕我知道的是老黃曆了。)

《系統寶石學》中第二頁有個寶石的幾種分類法,寶石按照稀缺性分類可以分為高檔寶石、低檔寶石、稀缺寶石。所謂稀缺寶石就是你在市場上基本見不到乃至有錢也買不到,甚至有可能全世界就那麼一兩顆存在於實驗室和博物館的寶石級礦物。

其實就算你真有本事買到了事實上還是無法達成奢飾品的意義。因為周圍人對這種寶石聽都沒聽說過,假如你告訴別人這種寶石世界上只有2顆,人們要不然覺得你傻到被別人忽悠了,要不然就覺得你在裝。還不如專賣店買個LV流水線版有用。

3,質量要適中,其實紫水晶掉價成這樣,並不單單是產量大而已,除了產量以外質量也太好了,這個質量包括大小、凈度、顏色。

太大、太乾淨、顏色太好的完美寶石出產了太多,不但會掉價,而且大到一定程度還會失去寶石是首飾材料的意義。說到這裡不得不讓我想到豆瓣友鄰我愛看海的一張拉仇恨的照片:

這顆鋰輝石只能收藏了,做首飾的話做什麼?怎麼戴?沉不沉?

相反的,質量太差,如上面紅硅硼鋁鈣石,采出來基岩上帶著麵包渣一樣的小晶體也不算少,大多還不透有裂,怎麼切磨?切了怎麼鑲嵌,怎麼戴?戴了因為太小人家看不見也一樣沒有意義。

讓我們回來說鑽石,把以上3點套用一下:


1.鑽石性質我就不多贅述了,大家都清楚,鑽石是一種珠寶性質十分優異的寶石,硬度高,色散高,少見的幾種帶金剛光澤的寶石之一。

2.產量,正如其他幾位答主所回答的,產量和礦藏蘊含量非常大。

3.質量,我這裡沒有權威數據,但是就從鑽石商的數據里搜的話,大顆凈度高顏色白的還是稀少,而且沒有大出做首飾的範圍。但是由於我無法掌握真實數據,而且就算掌握了真實數據,明天哪裡冒出來一個高質量新礦也不是沒可能。

所以我在這裡還是分兩種情況討論,如果當時沒有De Beers會怎樣:
假如不但產量高,而且還是極品大鑽產量高,大到只要普通人想找,就一定能找到板磚那麼大、凈度一定FL、顏色還一定是D的,那麼毫無疑問,鑽石會跌落到紫水晶之流變為廉價寶石。

但是如果現在所有的礦加起來還沒像上面說的那麼變態的話,那麼假設De Beers沒出現,當時的市場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和震蕩,而且很悲慘的一些人手裡鑽石會變得一文不值。

但是人們對鑽石的追捧不會因此就消沉下去,鑽石也不會因此變為垃圾從此無法出現在首飾上。(紫水晶和拉長都沒從寶石界滾出去更何況鑽石。)不需要過幾年,消費者就會把目光聚焦到更好的鑽石上了,認為沒價值的小鑽直接從腦中忽略。

接下來鑽石經銷商漸漸地因為小鑽由於沒人買,降價到沒利潤了乾脆不進,最後直接變為了小鑽原礦被礦主無情的拋棄,最後你都可能不知道每天有多少小鑽被當垃圾扔了。

所以在我們這裡現在可能覺得1Ct以上+J色以上+VVS2以上的鑽石才能開始算有價值,才算剛起步;而另一個沒有De Beers出現的平行世界的現狀可能是,5Ct以上+H色以上+VVS1以上才算是個剛起步的鑽石。

而且很有可能由於大鑽消費的很快,慢慢的大個高質量的原礦稀少了,人們又開始退而求其次的找小點的湊合了。

而且上面說的這點情況,在珠寶的發展里還真有實實在在的例子:

記不得在那裡看到或聽到的了,但的確是曾經北京玉雕廠的一位老師傅說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廠里切下來的玻璃種的無色或綠色很淡的翡翠,都是直接扔扔扔的,因為哪怕做出來,人們也不會覺得值錢,也沒人要。

知乎里好像也有行內的老人,可以問問他們。那個時代緬甸的坑口開始引進現代的挖掘機械,結果短短的幾十年之間,翡翠的挖掘量比之前幾百年的總和還要乘上好幾十倍。 一段時間幾乎非頂級料就是垃圾的程度,然後緊接著沒有好料可挖了,人們在逐漸退而求其次,檔次要求逐漸降低,價格在逐漸上漲。 現在真正的玻璃種正陽綠幾乎是可遇不可求了,誰拿著都絕不鬆手。

隨著翡翠好料的越來越少,到了今天只要是玻璃種,哪怕全無色也是價格上萬的好東西。

而從De Beers成立開始,鑽石的營銷和源頭控制已經進行了將近150年,我們不妨再將腦洞開大點

這一百四十多年來,那個沒有De Beers的平行世界由於加速採掘,只要大鑽石,因為只有大的才能賣錢,幾大礦都已經漸漸枯竭了。於是乎當年作為入門級的5Ct以上+H色以上+VVS1在這140多年裡慢慢的隨著民眾不斷降低標準,又變回了價格昂貴的等級。

時至今日連60分+K色+SI都能算起步鑽了。因為當年小鑽全被礦主的爺爺輩當廢料一堆堆的都處理了,大點的鑽石原石又挖不出來了。

而就算偶爾挖出來或誰家私藏著一顆可以切出5Ct以上的鑽石或者成品,你給錢人家未必願意賣,惜售,於是有價無市。老百姓常接觸的消費級的鑽戒通常只能選用30分以下+L色+SI的鑽石了。而且由於實實在在的礦源越來越少,買一顆少一顆成為了真真正正的現實,於是購買潮勢不可擋。

而一些老人們常常感嘆年輕時的鑽石白菜般的價錢,以及後悔由於太年輕,兜里沒什麼錢,沒有借錢買顆大鑽存著。又或經常聊起而鄰居家的誰誰誰,年輕的時候勒緊褲腰帶買了個8.88Ct的大鑽求婚,結果人家老兩口現在只要轉轉手就能成巨富,只可惜兒子兒媳婦不孝,每天趁老兩口遛彎的時候就一邊罵著「老不死的」一邊在家翻箱倒櫃找老兩口的鑽戒。

以上純屬開腦洞,並非為De Beers洗地,只是寫完回頭對比下翡翠情況,覺得這情況真有可能。並非贊同鑽石巨頭們反而穩定了市場,讓礦產可持續發展,因為只是猜測,因為沒有對比沒有證據。

腦洞時間結束

所以我只認為De Beers最多算是營銷過度無法收手了,尤其是人為創造的概念,相比自然傳承下來的文化總讓人覺得有那麼些不舒服,同時在某個等級區間內的小鑽上的溢價的確是有些過了。

但是有如果沒有De Beers,鑽石本身作為一種貴重寶石其實價值上很難被動搖的,只要不是某富礦搞出了板磚大小滿天飛,那它永遠都是寶石中貴重的一員。

不過問題微博里最後一句話我倒是很贊同的:

大家最後一定會看到鑽石價格的崩潰

因為De Beers當年護住了市場沒讓它崩潰,那麼這個崩潰早晚會來一次的,該來的總得來,只不過已經延後了150多年,誰又知道是什麼時候呢?(真要崩潰了變成翡翠那般無約束的自由市場的話,趕緊抄底屯大鑽,再過幾十年,哼哼,好吧,我又開腦洞了,笑)

所以我不止一次在不同的答案里強調:買珠寶優先考慮的不是投資和保值,買珠寶優先考慮的不是投資和保值,買珠寶優先考慮的不是投資和保值。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第一應考慮的是我是否喜歡,我戴上是否能夠有個好心情。第二應考慮,首飾是否能讓我引別人注意、引起話題,以達到在某些場合或情景,促進交流拉近信任的目的。

如果你真的希望買鑽石保值、升值或能夠傳世,那麼請去買高端拍賣會上那種買一顆少一顆的大鑽吧,消費級別的無論是鑽石還是彩色寶石,都不具有真正的保值升值能力。

參照我這個答案:為什麼鑽石的價格那麼貴,? - 瞎砸一通的回答裡面的例子,那顆鑽戒才算將就的進了保值的入門級。而且如果你有財力去買這個等級往上的珠寶時,你會發現鑽石其實不是最貴的,比鑽石貴的有的是。如果你看了覺得自己沒有這樣的財力,那麼永遠記住,「買珠寶理由千千萬,保值這個理由是最傻X的。" 對於所有消費級別的寶石都是這樣。

最後實名反對和吐槽一下 @飽醉豚 答案和文章:


首先這文章號稱合成鑽將來會替代天然鑽,這絕對不可能的。我們不說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到現在成本還算太低的合成鑽石,說說現成已經有的種類。

合成剛玉的技術到發明至今都100多年了,技術已經非常完美,價格也非常便宜,幾毛到幾塊錢一粒。拿到手上漂亮極了,凈度,顏色一點不遜於那些頂尖的高檔紅藍寶石,同時跟天然紅藍寶石基本一樣硬度,一樣美麗持久。

但100多年過去了,合成剛玉石可曾代替了天然的紅寶石或藍寶石了?倒是作為材料在手錶玻璃上大放異彩。其實不止貴重的寶石品種是這樣,就連本身就很便宜的天然水晶,其人工合成品——水熱法人工合成水晶(俗稱養晶)代替天然水晶了么?答案大家都清楚。

我們不說對「天然」格外看重的中國,就是在對合成寶石認可度極高的歐美,天然寶石的價值也沒有因為合成寶石的普及而被拉低。因為我們的認知很容易把合成的分為裝飾品,把天然貴重寶石分為奢侈品,然後互不干涉。 中國人也不會把Made in 義烏的合金戒指和哪怕很小很便宜的天然鑽石當成一類商品吧。

看我這篇文章的且認為鑽石必定會被合成取代的知友,你們當中有幾個人正眼看過合成紅寶、合成藍寶、合成尖晶、合成立方氧化鋯的飾品,並真心讚歎過他們是良好的天然寶石替代品的?作為珠寶設計師我簡直愛死他們了,因為他們便宜,可以隨便在上面做各種天然上面捨不得做的文章,我們的發揮空間更大!可但是但可是,我就沒見過幾個中國人正眼看過他們覺得他們美麗的。

揪著合成鑽一定會代替鑽石的的想法的人,只不過出於兩點:

1.「鑽石很貴」這樣的概念廣泛的存在於大家的概念里。(這裡其實要感謝De Beers,不把鑽石營銷得真么深入人心和商場購物中心處處可見,恐怕大多數人會覺得鑽石很遙遠才是。其實鑽石真的不貴,只要你理性消費。)

2.CVD合成鑽石現在雖然在想方法節省成本改進技術,但是成本依舊還算高的,導致合成鑽石沒普及,既然沒普及就可以留個「鑽石遲早會一錢不值"的期待。(殊不知其他合成寶石已經早就到了幾毛錢的價格,天然寶石的地位也沒有撼動,鑽石會出現例外?)

上面這兩點說穿了,等於你們承認鑽石的價值,但嘴裡還要說鑽石一文不值。對於這種心理,有一個翻譯成20多種語言都不會出現意思偏差詞——酸葡萄,恩僅此而已。

坐等一群狐狸們來摺疊我,以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請參照島田莊司1988年的小說《開膛手傑克的百年孤寂》。


從實用角度來說,其實不僅僅是鑽石的價值是被高估的,所有以品牌為名的溢價都是被高估的,豪華汽車,名表,名包,高檔成衣定製等所有冠以奢侈品的商品。其實這關鍵的地方在於,收入差異之後相對高收入人群一種渴望被標識,被認知自己社會地位,並且與比自己收入低的人群區分開來的一種心理暗示。


鑽石這個東西說到底還是確實是營銷手段造就的這麼高價值。
就像我們國內所說的炒什麼東西一類的,其標價已遠超過其使用價值,這是所有奢侈品的共同特點。
但是這樣的局面並不簡單的營銷造成的,更不能荒謬的稱之為騙局。

說到底奢侈品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人類社會從原始到文明,當生產力發展至超越基本生活後,就會產生不必勞動亦可生存的階層,即所謂的 有閑階層,起初人們是以簡單的不再從事基本生產活動,而去做祭祀,軍事等活動來表現。
再後來已經不單是通過有閑階層自己來進行炫耀,而更多的是通過其配偶和僕從來表現。
而簡單的社會活動無法滿足人們炫耀的心理,藝術、奢侈品也就隨之誕生。其所代表的含義並非該物品簡單的價值什麼,而是人們為了炫耀自己不必為了生存而從事生產工作。
而發展到工業社會,已經不再是那麼簡單的只有農業之類的工作稱之為基本生產活動,所以人們更需要其他的佐證來表現自己的有閑身份。奢侈品這類的物件就會愈發泛濫。

而我們國人在此點上多做法尤為明顯(沒有貶義,民族習慣講究面子而已),也就能看得更明顯一點。
具體的推薦看看《有閑階級論這本書》


知乎很有意思,在如何應對「披薩不就是個大餅鋪點肉」、「壽司不就是放塊魚在米飯上」這種言論? 底下,大多數人都在批判反智主義,但到這個問題底下,卻一邊倒地肯定鑽石是「騙局」——為什麼呢?

如果說鑽石的原罪在於賺取了超額利潤,那麼知乎用戶最熱衷的MUJI,一雙售價300元上下的鞋子,實際成本只有十多塊錢不到,為什麼沒人說MUJI是營銷騙局?

鑽石的確是靠De Beers的營銷才大範圍流行起來的,但它遠遠夠不上「騙局」這麼嚴重。和施華洛世奇的鉛玻璃、Pandora的手串一樣,最多是營銷過度,至少也要到「冰翠」(採用和啤酒瓶同款原料的新型「寶石」)這種檔次,才夠得上騙局的標準。

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Diamond的詞源來自於希臘文Adamaunt (本意是「硬石頭」),因為它太硬了,沒辦法被切磨加工,所以最開始,它只被男人鑲嵌在劍柄上作為裝飾,抑或是護身符。


▲ 劍柄上鑲嵌鑽石的祭司用劍

相較於其它寶石,鑽石在光澤度、火彩、硬度這些特性上都擁有碾壓性的優勢,直到De Beers天才性地將它的這些特性與愛情聯繫到了一起,才有了現在這種讓人又愛又恨的商業化鑽石。

20世紀最偉大的一群廣告人和營銷人,一起打造了這個傳奇。

▲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這個「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的皇冠上,鑲嵌了當時較為昂貴的紫水晶

但是,也不要誇大了營銷和炒作的力量,就像幾百塊錢一克的紫水晶。

因為古代產量稀少,在歐洲皇室們的皇冠上都是主要寶石之一。

但現在不管你再怎麼炒作,也不能讓它回到以前的地位了。

▲ 蘇紀石的手環,據說有抗癌作用,但大多數低等品注入的劣質染料反而可能會致癌

在我看來,比鑽石更有資格入選「騙局」範疇的,應該是在南非發現的蘇紀石,現在已經被炒成了抗癌的「舒俱來」,賣到了幾千塊一克。

當然,翡翠、碧璽、蜜蠟乃至於水晶,這些傳統寶石都或多或少地會宣傳附加的神奇效果,然而,大多數寶石戴在身上,除了施加重力勢能以外,並沒有別的什麼神奇能量。

▲ 古董級天然黑珍珠的項鏈和吊墜,以及指環

不過,我不大同意知友 @彭友城 提到的黑珍珠是「騙局」的觀點:黑珍珠的歷史其實算不上虛構,在商業運作前不為人知,只是因為產量太過稀少,不足以支撐一個穩定的供需市場,這一點其實和稀有寶石比較類似。

這種情況我和 @Tannin喵 交流的時候她也有提到過——其實古代人對於寶石的分類跟現代寶石學完全不一樣,17世紀科學革命以後,才有了系統的礦物研究。以前的很多寶石,都是根據外觀給出的分類。

哪怕明明都是藍寶石,因為顏色不同,分類也不一樣。

所以很多以前沒有的品種,經常會突然出現,就被變成了虛構歷史和哄抬價格,這種指責其實沒什麼道理。

黑珍珠的母貝黑碟貝一直都存在,而當地土著也一直都有採珠的傳統,而且和天鵝家的鉛玻璃一樣,利益相關的公司並沒有欺瞞,他們很驕傲地把養殖黑珍珠的歷史,公布在自家的網站上。

為什麼?

這是一隻古董級的黑珍珠指環,這還算是當時成色萬中選一的天然黑珍珠。而我以前看過黑珍珠在天然生長狀態下的原珠,形如小石子,色澤黯淡偏深灰,和「珍珠王」James Assael 在當年看到的應該一樣——當時的黑珍珠成色差到拿來當彈丸都不心疼。

但經過「珍珠王」家族長時間的精心選育,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黑珍珠都是這種:

▲ 在James Assael及其家族努力下培育出來的養殖黑珍珠

對比兩種黑珍珠的狀態,可以說,他們發掘了一個能夠形成市場規模的新的有機珠寶品類。

從黑珍珠的例子上我們也可以可以看出,任何營銷,都是建立在本身價值的基礎上的。

在保值性上,鑽石雖然不能和黃金這種硬通貨相比,但每年Rapaport 都會更新國際鑽石價格表,只要有GIA的證書來證明切工沒什麼大問題,大鑽基本上是可以按一定比例保值的抵押品。至於首飾上份量不足的小鑽,它最大的價值不在於保值,而在於讓自己開心。

而未來,鑽石被徹底拋棄的原因會是什麼?

是人造鑽石?到目前為止,能夠代替寶石型鑽石的人造鑽石,造價比天然鑽石的成本還貴,

況且人造鑽石的應用不在於珠寶,而在於新的科技材料,至少毛河光院士研究它,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代替硅而存在。

是俄羅斯的鑽石礦?那片礦區所能出產的鑽石,成色大多數都只能達到工業水準,根本不可能對寶石市場形成衝擊。

其實,對於鑽石來說,最大的危險因素,反而是價格控制這件事本身。

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你們所痛恨的De Beers,其實已經沒有那麼了不起,市場監管體系限制了它所能購買的鑽石份額,現在它只擁有到全球三分之一的鑽石銷量。這也導致了在需求下滑時,它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通過調節供應來保證價值。

相應的,De Beers的廣告預算也有所減少,而鑽石作為Veblen Good(簡單解釋就是用來炫耀的商品),最寶貴的價值就在於炫耀屬性——它的價格越高,需求反而越大,價格變低,需求反而變小,最終陷入一個死循環。

至於在價格下跌的時候瘋狂囤積大鑽石?那就是寶石收藏家的事了,到那時候,鑽石就會和那些稀有寶石一樣,完全和主流消費群體無關。

不過,這些都會發生在很久以後,在我們這個時代,愛情的意義依然是——做完所有俗氣又被人羨慕的事情,比如說,買一顆大鑽石,生一堆小孩子。


推薦閱讀:

什麼是奢侈品?

TAG:市場營銷 | 奢侈品 | 價值觀 | 鑽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