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有可能越用越笨嗎?
一般的經驗大腦似乎是越用越好用,但是否有數據支持?神經科學對此是否有解釋?謝謝。
關於我們的大腦,人們一直有個假設,認為我們在出生前後的幾年間,大腦便具備了一生所需要的神經細胞,也稱為神經元(Neuron)。一旦大腦內的組織結構已經形成,日後就很難有改變和塑造的餘地。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神經元也會慢慢衰亡,而且大腦以後也不會再生長出新的神經元。同時,年齡的增長也會讓人們在學習、記憶等方面的心智能力逐漸退化。這個觀點在十幾年前仍是主流的教條,這恐怕也是使人們以為大腦會越用越笨的來源,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在成年老鼠的腦中發現了新生的細胞,到了九十年代末,加州Salk研究所的Fred Gage和瑞典科學家Peter Eriksson證實我們成人的大腦也是富有張力的,部分神經元在我們的一生中會不斷的再生並形成新的聯結,這個過程被稱為神經元再生(neurogenesis),會一直進行到生命終止。據目前的研究,神經元的再生尚只局限於大腦的某些區域,比如海馬回(hippocampus),顧名思義,它的結構形態像海馬,位於我們大腦的內側顳葉,那裡對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起著關鍵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東西的位置並找到回家的路。海馬回在顳葉定位的側面觀、內面觀,及冠狀切面。(source :《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Third Edition》)
海馬回在顳葉定位的側面觀、內面觀,及冠狀切面。(source :《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Third Edition》)
想要知道神經元再生是否可以強化心智功能,研究者仍以老鼠繼續下面的研究。將一批成年的老鼠置身於刺激豐富的環境之中,給它們玩球、鑽管道、跑轉輪。40多天後,解剖它們的大腦,發現這批老鼠與一般籠舍中飼養的老鼠相比,它們的海馬回容積增大了15%??,神經元的數量也同時增加了(1)。而在這種環境中生長了10個月的老鼠,它們的海馬回中神經元的數量是一般老鼠的五倍,同時它們在動作、學習、探索等測試中都比那些沒有在豐富刺激環境中成長的老鼠強(2),這證明了長期的豐富刺激環境對成年,甚至年老的大腦神經再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研究者還認為新的環境之所以可以激發神經元的再生,就如同我們如果只置身於一個房間內生活,這個房間就是我們全部的經驗,大腦不需要再生新的神經元,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房間內的一切,現有的知識就足夠適應這種環境了。所以,為了使大腦保持最佳的狀態,我們需要了解新的內容、學習新的知識、積累新的經驗,而不是每天重複已經做得很熟練的事情。
我們的大腦會根據環境刺激和學習經驗產生改變,並且會一直不斷地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可塑性(Plasticity)。可塑性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也是大腦的固有屬性,腦的一生都能根據學習經驗發生顯著的變化,同時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是與生俱來的。當我們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比如新的語言、新的技能、回家的新路徑,還有當看見一張張新面孔時,我們的大腦內都發生這樣的歷程。過去20年的研究表明,腦的可塑性可以持續終生。
在另外一些例子中,我們更可以看到終身學習的必要性。英國倫敦的街道非常的錯綜複雜,那裡的計程車司機需要具備高超的空間記憶能力,據說為了得到計程車的駕駛執照,司機們需要通過一項難度很高的考試,包括記住兩萬多條街道以及數以百計的路標。掃描他們的大腦並記錄腦波活動,研究者發現,計程車司機在思量從A點到B點的路徑時,激活的腦區正是海馬回。同時發現,計程車司機的海馬回比同年齡段的非計程車司機的海馬回要大得多。而且,海馬回的大小與駕駛計程車的資歷有關。這顯示出,海馬回的大小視個體使用空間記憶的多少而定,也就是說,當我們經常使用自己的空間記憶能力,我們的海馬回也會變得較大。大腦就像肌肉,經常使用會更加強健,閑著不動就會日漸鬆弛無力。類似的研究在音樂家、雙語者和雜技演員的大腦中都可以得到證實。具有挑戰性的新經驗有助於我們大腦的發展,新的經驗會激發大腦生長出新的突觸、聯結和其他神經結構,從而增進大腦處理信息、儲存記憶和認知能力。
再回到題目的內容,我們通常說的「笨」與「聰明」,的確可以用「智力」這個概念來界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曾說,智力是你不知怎麼辦時會動用的東西。每個人都對智力有一定的理解,源於各自文化中約定俗成的看法,西方認為智力是形式思維與理性辯論的能力;而東方則認為智力是理解與處理關係的能力;心理學領域認為智力是理解世界、理智思考、有效運用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智力的理論也呈由單一因素逐漸向多維方向的發展,從最初的G因素、流體與晶體智力,到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與成功智力理論、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再到信息加工論、情緒智力、發展智商以及智力的進化理論等等。綜合來看,我們可以將智力當作認知能力、情緒智商、判斷力、創造性、社交技巧、生活經驗以及自我意識等等能力的融合。人生有許多複雜而微妙的層面是不可能快速學會的,因此經驗在很多領域裡才顯得如此重要。將這些能力融合、協調至成熟之境,也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能逐漸成熟,展現唯有年齡才能帶來的智慧。
如上所見,我們大腦內的變化會隨著使用狀況而發生改變,用進廢退,大腦並不像電腦那樣,不需要練習就能將一項新技能永遠保存。而學習,是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而且永遠都不嫌晚。
1. Kempermann, G., H.G.Kuhn,and F.H.Gage.1997.More hippocampal neurons in adult mice living in an enrichde environment.Nature 386:493-495.
2. Kempermann, G., D.Gast,and F.H.Gage.2002.Neuroplasticity in old age:Sustained fivefold induction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by long-term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Annals of Neurology 52:135-43.
按照知乎上常說的一句話:「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我們大概同樣不能脫離了「用腦」的程度和方式來判斷其好壞。
首先應該對問題中的「用腦」和「笨」進行簡單的定義。
「笨」的問題兩個最高票答案中已經定義過了,智力是一個大家都接受的衡量聰明和笨的標準,包括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學習新東西的能力、理解能力、自我認知、交流能力、計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情商等。
而「用腦」則是一個很模糊的說法,實際上我們從沒有不用腦的時候,即使是在睡覺無意識的時候,腦內也有一部分是活躍的。所以這裡的「用腦」應該指的是進行(或保持)認知活動(cognitive activity),即主動接受外來信息、主動進行思考的活動。具體有哪些呢?比如@Joy Xu 所說的學習新東西,還包括看書看報、打牌下棋等,甚至與人聊天這樣的日常行為都包含了提取記憶、運用語言的能力。當然,在知乎寫答案也屬於其中之一。
近20年來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已經被各種各樣的研究所證明。過去常認為腦的結構在兒童早期的一個關鍵時期後就不會再改變。而現在普遍認識到,人的行為、環境和神經活動是有可能改變腦結構的。以最重要的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為例,突觸是腦內信號傳遞的基本單位,一般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形成,通常前端是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後端是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如下圖: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後,電信號轉化為化學信號,即突觸之間的神經遞質進行傳遞。這種突觸連接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動態的變化過程中,不斷地產生或者消失。尤其在學習新東西和長期記憶時特別明顯。當有新的信息傳遞時,不同的神經元之間會產生新的突觸,有時候樹突棘(樹突表面的突起)體積變得更大,更有利於神經遞質的傳遞;而複習已有的知識時,突觸連接會更加鞏固。這就構成了認知活動的基礎。在進行認知活動,即「用腦」的時候,腦內不斷建立新的突觸連接,加固已有的突觸連接,就像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使人在下次再進行類似的認知活動時,有路可循,速度更快,即「變聰明了」。
參考@葉壯 的圖,流體智力一度被認為在成年後就開始慢慢走下坡路了,但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成年人進行很簡單的工作記憶訓練(n-back task),可以顯著提升流體智力,而且訓練越多,提升越多。這就意味著成年人流體智力的下降可能並非是不可逆的,至少有可能通過訓練來提升,以減慢其下降的速度。所以「用腦」會」變聰明「,「不用腦」會「變笨」,是一個目前受到公認的說法。
實際上仔細想一想,在這個信息時代,「不用腦」已經基本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我們每天的學習、娛樂、生活充斥了各種資訊,大量媒體和社交網路各種轟炸,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衝擊幾乎是大多數人每天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做的事情。如果可以監測,我想也許能夠看到我們的腦內每天都有大量的突觸連接在產生和消亡,其規模會遠超過去幾千年的人們。即使對於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也不像過去所想像的那樣乏味。我的父母除了以往老年人常進行的活動外,在一周內就學會了pad的使用,會自己看新聞、找電視劇和視頻通話等,我的外婆也都有了自己的手機。所以「不用腦會變笨」的事情倒是不用放在心上,而現代人思維方式的改變和信息過載倒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東西。
2011年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Google這類搜索引擎的存在正在改變人類的記憶方式。人們總是傾向於從互聯網獲取答案而非記住答案。我們越來越傾向於記住從哪裡可以獲取知識,而非知識本身。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這種記憶方式的改變是不是會使我們的記憶退化,但這種過於依賴外部存儲的方式有值得我們疑慮的地方。
信息過載也是個重要問題,雖然目前也沒有十分可靠的研究證實信息過載是否有危害,但我們很多人已經切身感受到各類信息太多帶來的注意力下降、看不進去長文章甚至頭暈腦脹等等各種問題。2005年HP發起的一個未發表在正式刊物上的研究發現,電話和郵件的干擾使人在IQ測試中的得分顯著降低(10分左右),意味著過多信息的干擾可能對人的智力有影響。這種信息太多帶來的「用腦過度」會不會對我們有損害,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了。
當然,以上都是「用腦」的長期效應,認知活動好像沒有短期內改善人智力的功能,至於短期用腦過度帶來的疲勞和反應遲緩,往往是能量消耗過多、代謝廢物積累過度的效應,需要的只是睡眠而已,參考:人為什麼需要睡覺?人睡覺的時候身體都在做什麼?。我們先來做個界定:
聰明與笨衡量的是心理學中的「智力」這一概念。
那麼剩下的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討論。考慮到我們要探討的是智力水平的變化這一問題,我們不得不提到這個人:
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Bernard Cattell
卡特爾是一名美國心理學家,畢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在認知心理學領域提出了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學說。在卡特爾看來,所有的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可以區劃為兩類: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與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晶體智力是指應用先前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能力;反之,流體智力是指在混亂狀態中發現意義(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晶體智力在大半個成年期持續逐漸穩定地增長,直到60歲以後才開始下降;流體智力則在成年初期達到峰值,隨後逐漸下降。
如果你看的稀里糊塗,那麼這兩種智力類別隨著年齡改變的情況見下圖。
好,我們現在把「用腦量」這個變數加進來考慮人什麼時候會變笨的問題。
對於晶體智力來說,只有「用進」沒有「廢退」。越用腦,有效經驗越多,晶體智力會持續累積步步高升,直到老年期的某一個因人而異的節點後,因為腦功能的退縮,才會開始下降。在你一生的大部分時候,晶體智力是「越用腦越聰明」的。
對於流體智力來說複雜一點,每個人在成年早期、二十來歲的那個制高點的Y軸高度有很明顯的個體差異,達到那個高度之前的用腦量也應當是對其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在達到最高點以前,用腦會讓你更聰明,不用也會讓你更聰明,只是用比不用帶來的效果會更好。一旦過了每個人的流體智力制高點,不管用不用腦,流體智力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就算依然維持很大的腦認知負荷,充其量也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緩流體智力每況愈下的趨勢,不用腦的話可能會「笨」的更快一點而已。從這個角度上,只看表面情況的話似乎也的確是「越用腦越笨」,但是「越不用笨的越快」。
這次回答站在對個體來說比較宏觀的角度,並沒有考慮短期用腦過度導致的生理心理反應低潮期的問題。
非常贊@Joy Xu 的答案。補充一點東西。
多數情況下腦袋是越用越聰明的,但是如果我們在錯誤的使用它,也會越用越笨。
一個例子就是多任務,比如開車時候打電話,一邊聊qq一邊辦公,邊發郵件邊聊天等。
在2009年 Clifford Nass做了個心理學實驗,發現平時習慣於多任務的人,在多任務切換中效率更低。也就是說,人越是練習多任務操作,就越可能在多任務操作中表現差勁。
後繼的研究也發現,習慣於多任務操作的人,表現出更低的工作記憶容量,更衝動和注意力下降。
除了多任務處理,可能還有其他錯誤的用腦習慣會影響我們的能力(不過暫時還沒能想起來其他例子)。
要看什麼時間來衡量了,如果以一小時來衡量,大概是越來越笨的,因為神經系統會保護性抑制。
如果以一年來衡量,恐怕會給人感覺越用越聰明,因為建立的條件反射,或者說短時神經聯繫,小時候題海戰術,很多題信手寫來答案,無他,但手熟爾。就像單反相機,理論上越用性能應該越差,但這個微小差別人感覺不到,人感覺到的就是拍過幾百張照片之後相機越來越好用了,實際上就是你和相機產生了聯繫。
最後,我相信大腦實際上是逐漸趨向衰竭的,但速度很慢,而且有方法解決,只要滿足通常意義上的勞逸結合,保持適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探索新知識過程中掌握的思維方法,角度足以彌補虛無縹緲的大腦衰竭。舉個最現實的例子,世上最費腦子的就是和人鬥心眼,其中以政客為最,哪個政客不是中年以後才開始發力的?節選自wikiHow中文:如何鍛煉大腦
無論你是想要使大腦恢復以往的狀態,或是想要保持它此刻的高效率,鍛煉大腦其實很簡單!讓大腦的灰質離開舒適、安逸的狀態,與wikiHow一起動起來!就從步驟一開始做起吧。
方法 1: 簡易鍛煉
1
每天玩填字遊戲和智力遊戲。簡單的智力遊戲(比如填字遊戲)可幫助大腦進行一些基本鍛煉。這些遊戲可以輕易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你甚至可在網上找到一些免費遊戲。
2
盡量多閱讀。閱讀是一個很棒的大腦基本運動。你可以閱讀報紙、雜誌或書本。惟需記住以下一點:文本越複雜,大腦得到的鍛煉越多。與任何運動一樣,從小方面做起,然後才慢慢增加閱讀量及內容的複雜性。
3
與他人交談。與他人聊聊你或他們所知的事情。你們可談論政治、宗教或其它具挑戰性的題目(注意:是真正的討論,而非爭論),這些都是很好的大腦基本運動。
4
寫一些東西。寫作需要大量思考!你可以創作虛構的故事,寫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或是以你了解並喜愛的主題為wikiHow寫文章!
5
關掉電視。電視告訴你該想什麼以及應該怎麼想,基本上使大腦形成「慣性」。這也是為什麼看電視是如此地放鬆!如果你不想要讓大腦停滯不前,第一個要做的就是關掉電視。若你真想要看電視,那就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動動腦筋。選擇觀看教育性節目, 如果是觀看流行節目,請選擇劇情或主角互動複雜的節目。在觀看時思考節目內容,並嘗試分析它們,或猜測之後將發生什麼事。
方法 2: 高強度訓練
繼續閱讀:
4種方法來鍛煉大腦
大量碎片化的知識或信息會讓大腦越用越笨。
試想一個孩子初次接觸到一個蘋果,他會漸漸了解到這是一個圓圓的,紅色的,吃起來甜甜的水果,他的媽媽告訴他這是蘋果。而對成年人而言,蘋果已經成為一個名詞,一個概念,背後的感官體驗已經模糊,看到或聽到「蘋果」時,腦海中只會響應「蘋果」這樣一個概念。他默認提到蘋果時所有人都能理解這是蘋果,如果面對一個從沒見過蘋果的人,他已經忽略了要從「圓圓的,紅色的,吃起來甜甜的」這樣的方式來介紹蘋果。認知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知識的詛咒」。
知識不僅僅是概念,還有概念背後的關聯。大腦是由大量的神經通道構成,並通過這些通道調用知識。而孤立的知識意味著調用通道單一,一來在使用時面臨著無法獲取的風險,二來不利於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如果不能很好地將知識結構化存儲,並打造知識與知識的關聯,一味地使用大腦攝入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便會深受知識的詛咒,導致大腦越用越笨。
在《Study less,Learn more》一書中,作者給出了非常好的建議:了解知識的本質,構建Construction;結構化知識的外在形式,構建Model;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Highway。這樣,你的大腦才能越用越活。多任務是殺你許多人認為自己是多任務的主人,但可能這一切在他們的頭上?我們的大腦不是用來得心應手。
我們的大腦是為了專註於一件事的時間,並與信息轟炸他們只是減慢下來。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厄爾·米勒指出,我們的大腦是「未連接到多任務以及...當人們認為他們是多任務,他們實際上只是切換從一個任務到另一個非常迅速。而每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有一個認知的成本。「
這種不斷的任務切換鼓勵壞習慣的大腦。當我們完成一個小任務(發送郵件,回答一個簡訊,張貼鳴叫),我們正在打與多巴胺的一團,我們的獎勵激素。我們的大腦喜歡這個多巴胺,所以我們鼓勵不斷,讓我們及時行樂迷你小任務之間的切換。
這將創建一個危險的反饋迴路,使我們覺得像我們辦成一噸,當我們真的不是在所有(需要大量的批判性思維,或者至少沒有)做多。事實上,有些甚至提到了電子郵件/微博/ Facebook的檢查作為神經癮。
多任務處理會降低你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多任務使得它更難以組織的思想和濾除不相關的信息,並且它減少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一個在倫敦大學的研究顯示,雖然執行的認知任務誰多任務受試者經歷顯著的智商下降。事實上,智商下降類似於你在誰跳過一夜的睡眠或誰抽大麻個人看。現在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
多任務也被發現增加生產皮質醇的應激激素的。有我們的大腦不斷地換擋泵起來壓力和輪胎我們出去,讓我們感到心力交瘁(甚至當一天 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多任務處理混亂的始作俑者最大?我們的收件箱。一些研究表明,即使機會多任務,如收件箱中的未讀郵件的知識,可以通過10個點減少有效的智商!在我們的收件箱中的新郵件加粗的不斷快感使我們不斷分心。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研究發現,員工花自己的工作周檢查電子郵件的28%。
電子郵件是有問題的,但發簡訊更差,要求比電子郵件更直接,有我們更加堅定檢查結果。
從多任務的精神屠殺保護自己建立一個電子郵件的檢查時間表。提交自己檢查電子郵件,每天只有三次,(也許當你進入工作的早晨,在午餐時間,並在一天結束離開工作之前)。關閉簡訊通知,並選擇特定的時間來檢查你的手機為好。
多任務的人擁有它最壞的打算。對於男性來說,多任務處理可下降智商高達15點,從根本上把你變成一個8歲的認知等價的。當你發現自己對流行的岩石年貨不要感到驚訝。
這種損壞可能是永久性的。新的研究表明可能與多任務處理相關的認知損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蘇塞克斯(英國)大學的研究跑個體腦中誰在一次花費的時間在多個設備上(發簡訊一邊看電視,例如)MRI掃描。在MRI掃描顯示,誰多任務往往受試者的前扣帶皮質的腦少密度。這是負責同情和情緒控制的區域。
一個需要注意的是,不夠詳細,以確定是否研究多任務是負責這些影響,如果現有的腦損傷導致的多任務處理的習慣。不過,無論你如何旋轉它,多任務處理也是白搭。
課程?多任務處理是不是在簡歷中加入一種技能,而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以制止。關閉通知,打造集電子郵件檢查時段全天(而不是恆定的收件箱清爽型),並把你的心手頭的任務。
如果你發現這個有用的,請猛擊下面的「?」按鈕!謝謝:)的大腦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一般8小時以上),其次要多動腦子腦子是越用越靈活的(但不能胡思亂想),第三,再不行就建議你去看醫生咯。
不是越用越笨。
有時候,我們覺得腦子不靈光,其實根本性的原因在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心靈被社會污染了:從小被社會洗腦,有了所謂的生活常識,有了所謂的科學常識,有了所謂的xx常識,有了所謂的個性,有了所謂的「真知灼見」——一種基於自己的見解的強烈執著,有了喜惡——符合自己的就接受,甚至貪戀,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就強烈的排斥,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這些閱歷會強化我們之前的形成的固有成見,有了對所謂「物質文明」的強烈要求,並且無休止的去追逐……等等吧,最後你的心非常的躁動不安。
或許當你年齡大了,你再去學習東西,你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學不進去,因為你理解不了。因為你曾被灌輸過,要先去理解,再去記憶。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更有這樣可能,你去學習一些知識,發現這些知識是跟你的「常識」或者你自己的人生閱歷所違背的,你產生了強烈的排斥,而拒絕接受。或者,因為你自己已經形成了某種習慣,因為習慣性的反應,所以你拒絕接受。
舉個例子說明這個情況吧:我曾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婦女帶著一個寶寶,寶寶看到馬路上有個東西,他很好奇是什麼,就彎腰去撿。而那個婦女,走過去,就斥責他,說那是狗粑粑,很臭很臟。
這讓我想到,這個婦女是絕對不會去碰那一坨東西的。但是寶寶並無此知見,所以他接近乃至接觸狗粑粑是毫無困難的。
社會的種種污染就是有這麼強大的力量。
跟上述情況相反,保持開放心態的人,會比普通人腦子好用,就算年紀大了也沒有退步多少。
很多文學家,科學家在老了之後腦子還是挺靈光的。
當然,這要有一個度,不能過度思考。過度思考,會損傷大腦。雖然大腦不是思考的來源,但大腦是思考工具。
然後,我說點有用的。呵呵。
基於上面的討論,就可以知道,如果我們能去除那些心靈上的污染,我們就可以恢復大腦的活力。
去除心靈污染的方法有很多,一般不外乎就是讓自己的心定下來,慢慢消除妄想。
個人覺得比較有力的手段就是打坐禪修。以禪定力來克服心靈的種種污染。另外,還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警覺,不讓自己再次誤入那些污染的陷阱之中。
當你自己的心慢慢凈化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哎,奇怪,我怎麼記憶力增強了,原來不是越老記憶力越差哦。
甚至會覺得,在某種狀態下,你的大腦會清楚很多。有些思考你不能制止,或者不能控制思考的走向,這是妄想。這種的思考多了,反而大腦會朦朦朧朧的。
這個跟用不用大腦沒關係,只是跟心靈當下的狀態有關係。
對,想起來了,還有一點輔助性的原因:因為我們思考還要依靠身體里的精、氣、神。
補充相關的東西對大腦有好處。對於如何補充,可以參考中醫的相關理論。
其實,打坐本身就具有補充精氣神的作用。尤其是,打坐可以把精(大概可以理解為能量吧)輸送到腦部,但是這個過程可能一開始並不那麼順利,因為你很多氣脈是堵住的,那些通道通暢了才行。
所以說這些不是固定的,是可以改變的。甚至說時時刻刻都在改變。
-----------------------------
2016.06.25補充:
靜坐會改變大腦 中文字幕版視頻
大腦不會越用越笨,大腦疲憊狀態下會感覺反應遲鈍...適應的休息會給你一個高效率的大腦!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那麼多過勞死,就是因為他們在疲憊的狀態下還一直工作,得不到適應的休息!!!人腦好比電腦吧,電腦用的時間長了還會發熱呢,還需要休息呢,何況人腦呢?要想大腦越用越聰明,請善待它,給它適應的休息時間...
我這算不算抄襲?
端腦由約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大腦皮層厚度約為2--3毫米,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亡約10萬個(越不用腦,腦細胞死亡越多)。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以前的觀點是最善於用腦的人,一生中也僅使用掉腦能力的10%,但現代科學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類對自己的腦使用率是100%,腦中並沒有閑置的細胞。人腦中的主要成分是水,佔80%。腦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臟輸出血量的15%,一天內流經腦的血液為2000升。腦消耗的能量若用電功率表示大約相當於25瓦。
我大概縮略了一下內容:適度遊戲益腦,過度遊戲傷身
百度百科http://wapbaike.baidu.com/view/43151.htm?ssid=0from=844buid=0pu=sz%401320_1001%2Cta%40iphone_2_4.1_3_534%2Cusm%402bd_page_type=1baiduid=85B6ED11C58888693DA8D680947D234Btj=Xl_1_0_10_title
從神經元通路上,應該是用恰當的方法廣泛地刺激,會越來越聰明 ……
但是固執在某些神經元通路,神經症,或者錯誤大點就精神病性障礙或者人格障礙等了……
還有樓上說的,燒的太厲害了,同類者全神經都疲乏了,需要休息啊
有呢。早上看到這個問題還好好的,到晚上就看成了「大胸有可能越來越笨嗎?「,誒。
自己看法。。我不覺得大腦越來越笨了。。遲鈍是要處理的信息越來越多了。。
比如夏天,我兒子一放學就回家,回家就脫個精光吃著雪糕看動畫等著奶奶給洗澡喂飯。。
我呢?到七點就想這會兒關門會不會還有人來買東西啊?今天報貨的都送了沒啊?電關完了沒?貨擺好了沒?數數今天的營業額對對電子賬吧。回家路上想明天幾家要貨,我送貨路線應該是怎樣的?今天家裡做什麼飯啊?我帶點冷盤回去?回到家裡先看一圈屋子,老媽在不在,兒子在不在,媳婦兒在不在,不在就問問去哪裡了幾點回來。開水開氣拿衣服毛巾去洗澡,洗完了盛飯吃,吃完四處看看有什麼老媽和媳婦兒幹不了的水電煤氣或者重活。。
一台開著全家桶的電腦跑不過不開的難道不正常么?
我的主觀感受,是支持這個觀點的。中學時,競爭激烈,用腦過度。後來明顯感覺記憶力下降了,還得了強迫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想到這句
小孩兒的腦漿子那是有數兒的!用一點兒它奏少一點兒!!——趙麗蓉
如果天天24小時一直用的話,那麼是的。
能,經常刷知乎就越刷越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