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小龍能形成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專欄里那篇東西,刪巴刪巴,勉強用來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

He『s put balls on Chinese men!

他讓中國男人都有種了!


——黛安娜·李·伊諾山度(丹·伊諾山度之女)



-

要明白我在這裡討論的李小龍,你必須先看過1971年李小龍的電視訪談(牆外)。你可能在很多李小龍的紀錄片里看到過這個脫口秀的片段,但完整地看完這一集,你才能把握很多有意義的細節信息。


李小龍之死要上升到「中西文化交流的損失」這樣的歷史高度——丁佩家這一場意外,讓中西文化交流的進度緩了至少半個世紀。更誇張一點地說,李小龍的死,甚至可能讓美國第一位華裔總統的誕生晚了一兩百年。


-


網路上吵得最厲害的,大概是李小龍打架有多厲害。其實兩邊都只能動嘴皮子,因為雙方都缺乏有力證據——或者只有偽證。唯一的一場與黃澤民的格鬥還是一樁公案。


但是李小龍是不是武學宗師這個問題,很容易整理清楚。一個武學宗師之所以是武學宗師,肯定不是因為他到處去把別人打趴下,而是要看他的武學理念、武學思想傳播有多廣泛,影響了多少後來人。現在的截拳道也許確實早已不是李小龍的截拳道,但誰也不會否認他的理論建設幾十年來對武學發展的影響。說實話,別的不說,光伊諾山度這一個傳承推廣者已經足夠立起李小龍「武學宗師」的招牌了。


那麼多人口口聲聲說李小龍是「MMA之父」——這當然說得有點過了——可是這麼多專業人士信誓旦旦地給李小龍背書,不也從側面證明了李小龍在武學發展上的影響嗎?


-


李小龍在美國鼓搗出「沒有style的style——截拳道」時,金庸在香港研究出了「無招勝有招的獨孤九劍」。這到底是誰啟發了誰呢?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發明微積分」式的巧合。當然,更重要的是,金庸畢竟只是在小說里耍耍嘴皮子,而李小龍是在真的實踐了。


-


李小龍讓雙節棍在加州變成了違禁物品。

-


記錄片《我是李小龍》里討論了這樣一個問題:


李小龍死後,好萊塢有過哪些一線的性感亞裔男星?


亞裔的被採訪者都沉默了很久,或者眼睛裡閃著淚光,然後說,一個也沒有。


而被採訪的Stephan Bonnar不是亞裔。他思考了很久,說:

Maybe Dean Cain, right? Isn"t he part Asian?
(演過超人的)迪恩·凱恩,對吧?他不是有亞洲血統嗎?

……如果四分之一日本血統也算亞裔的話,那好吧!我們有一個一線亞裔男星!


有一位被採訪者說,

在中國有李連杰,有甄子丹,但是在這裡……真的一個也沒有。

感覺有點不對勁。你把成龍擺哪兒了?


哦,沒注意到問題里的「性感」這個關鍵詞。


一個真正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大使的人,不太可能是一個喜劇演員。

如果兩種文化中,有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有歧視與偏見,那麼,成功的溝通者只能來自被歧視的那一方——否則總免不了屈尊俯就的負面感覺。而這同時也意味著,這個溝通者應該有反擊「歧視」的強硬力量——喜劇演員很難做到這一點。


-


李小龍可能並不是一個很和善的人。應該會有很多人覺得很難與他相處。在他欣賞的人面前,他更容易展現出魅力四射的一面。他的妻子琳達說他成名前在美國熱情豁達左右逢源。這大概也跟他生活的圈子有關。注意那些跟他有關的採訪,你會發現負面報道多數是香港娛樂圈曝光的。這現象里有很多可供人分析的東西。


-


鄭佩佩微笑著在訪談節目里說李小龍「有點瘋狂」,然後舉例子說,當年和李小龍一起去茶樓,因為被圍觀,李小龍很得意,於是亮出肌肉,對鄭佩佩說,「來,打我,打打看」。


鄭佩佩說,「我怎麼好意思打他呢,對不對?」


-


這種瘋癲讓他更難成為別人的好友,卻正是成為演藝巨星的絕佳條件。


-


再說回這個1971年李小龍的電視訪談。

雖然李小龍當時已經紅透香港(大概就是叫鄭佩佩打他的時候),主持人Pierre Berton並不會對他有什麼崇拜。其實這是西方訪談節目的常態,主持人的專業程度體現在智慧與學識,所以很少會有訪談節目的主持人變成腦殘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Pierre Berton就多看得起李小龍——雖然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李小龍,如果不是他做了李小龍唯一的一次電視訪談,他基本上已經被遺忘了。


不管怎樣,Pierre Berton並沒有體現出特別的尊敬或者特別的不尊敬。他臉上掛著假笑,他會在李小龍侃侃而談的時候俯身去拿茶杯喝水,但這些都是正常的主持人動作,因為他們傾向於保持自己的理性,而不落入來訪者營造的情緒中。哪怕是馬龍·白蘭度去,也會受到這種待遇。


但是,在中國文化環境里長大的人,可能會產生情緒障礙,不管他在美國生活了多久——何況受訪地點在香港,一個他戴墨鏡出門都會造成交通阻塞的地方。


他很難找到中間的平衡——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之間的平衡。如果得意洋洋,很容易被潑冷水,更糟糕的是,可能在電視節目里看起來像一個笑話。可是如果萎靡不振,對一個明星來說,更是災難性的後果。


而最終,李小龍在不卑與不亢之間的拿捏,如風行水上。


-


他並沒有能力隱藏自己的不安。他眼皮不時地下垂,經常不能睜開眼睛,經常不敢直視主持人——不需要微表情專家,普通人就能看出來他的窘困。


但是他總是可以說出盤活場面的話語,然後露出他迷人的招牌笑臉。


他的現場表現力,就像一個卓越的詩人。他不會寫出每一個字都合乎格律的近體詩,卻能細緻地覺察到自己在哪裡下三仄了,在哪裡孤平了,清楚在何處當句自救,在何處對句相救——更可怕的是,他知道怎樣在吟誦的時候,唱完一句格律亂成一片的詩句後,用磁性的聲音讓你忘記他剛剛犯的錯誤。

就這樣,他成為了那個最適合成為電影巨星的人。


他會展示出豐富的情感,有悲有喜,有哀有怒,又能用一種華麗的方式收場。


-


「If I tell you I"m good, probably you will say I am boasting. But if I tell you I"m no good, you know I am lying.」


再挑釁的問題,也攻不破這樣的智者。


-



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都知道他的條件和所處的環境都得天獨厚,這導致人們忘記了他有多麼努力。他房間里有海量的藏書,從地板堆到天花板。隨便拿起一本,你都能在書上發現他做的批註。他收藏了拳王阿里的所有比賽錄像,一場一場仔細觀看,甚至倒序播放,原因是「我將來要和他打一場」。他還閱讀了大量的勵志書籍——如果你喜歡看勵志書,請像李小龍一樣看勵志書。他確實是一個會把口號喊得震天響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腳踏實地做計劃並付諸行動的人。



他出演《青蜂俠》的時候,已經快二十六歲了。真正大紅大紫的時候,已經三十歲了。

感謝上帝,沒讓他年少成名。否則,他可能沒有時間,而且會失去動力,來學習,來消化,來沉澱。



-


Pierre Berton問這個問題並不是為了挑釁,但這個問題天生就像一顆地雷:


「Do you still think of yourself as Chinese or do you ever think of yourself as a North American? 」


你把自己當成中國人,還是北美人?


李小龍的答案,是李連杰花了很多年才明白的道理:

你知道我怎樣看待自己嗎?我是一個人。我不是想顯擺什麼孔子名言,但是,「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人們只是碰巧有這樣那樣的區別而已。

李小龍的哲學系畢業生身份,成了他在面對媒體時披荊斬棘的依託,也是他踏上巨星之路後所向披靡的利器。


正是這個身份,讓他更遊刃有餘地把中國傳統哲學拆分打包,再精心包裝後,華麗地呈現在西方人面前。你很難說他是在用哲學包裝武學,還是用武學包裝哲學。


當東方哲學、武學和傳播學這樣完美地結合起來,一個曠世巨星的三要素就齊活了:文經、武緯、表現力。

「現象級」完全不足以描述李小龍。他的傳播藝術有多曠世?多年以後,世界上最大牌的兩個華人功夫巨星合拍《功夫之王》,都要不停地引用、化用李小龍的句子,才能保住劇本僅存的一點點品質。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


什麼樣才是真正的提升中國人形象?不是讓美國觀眾紛紛表示「這個華裔很酷」,而是「這個人真酷」——誰看到馬修·麥康納時腦子想的會是「這個愛爾蘭裔很帥」呢?

I don"t even look at him as being Asian. He"s like... He"s like Bruce Lee! He"s like my idol! And that"s something I guess... I don"t think of so much but I guess, yeah.


我從來沒想過他是亞裔。他就是……他就是李小龍!他就是我的偶像!所以我覺得,這種(族裔的)事,我真的沒怎麼留意過。


——UFC Fighter Stephan Bonnar

-


關於中國的開放,李小龍說,「once the opening of China happens, you know, I mean that it will bring more understanding! More things that are, hey, like different, you know? And maybe in the contrast of comparison some new thing might grow. So, therefore, I mean it"s a very rich period to be in. I mean like, if I were born, let"s say 40 years ago and if I thought in my mind and said, "boy, I"m going to star in a movie or a television series in America", well...that might be a vague dream. But I think, right now, it may be, man. 」


視頻封面FEFLOR 1971年李小龍談中國開放視頻

這幾句話當然並不能顯示出什麼卓越的洞察力,但是聽到這些話從這個人嘴裡說出來,看到他說這些話時臉上的無限憧憬,你就會忍不住想:


李小龍錯過了什麼?

這個世界,又錯過了什麼?


-


至今還沒有一個東方男人,像這個男人一樣具備這些技能和特質:強壯的肌肉+精湛的武術+良好的藝術表演能力+優異的美國高等教育背景+嫻熟的漢語及英語運用能力

即使你擁有前三項特質,如果不是出生在舊金山,恐怕不可能擁有後兩個選項

假設你擁有了這五項特質,如果不是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恐怕也難以超越他的歷史地位


Bruce Lee的形象可是能夠像美國國旗、蝙蝠俠以及超人等等美國英雄色彩濃厚的形象一樣印在了美國沃爾瑪出售的T-Shirt上

按中華文化的標準,他就是「文武雙全」的代名詞

你應該知道這個男人是多麼難得多麼偉大了


-

趁著今天是李小龍誕辰75周年紀念日,貼一篇之前寫的文。 也許離題,不過就當做是我身為一個鐵杆女龍迷,表達一次對小龍哥的紀念吧。


『一

每個人都有偶像。


見到這個男人的第一眼,大概是二十年前,我剛出生不久。那時,生活艱辛,家貧如洗,爸媽生下我之後就遠出打拚了,三歲之前我都一直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在老家。


奶奶卧室斑駁的石牆上,掛著兩個男人的海報。一個是毛爺爺,貼在南牆正中的位置,奶奶每天起來都會雙手合十對著他虔誠祈禱,雖然我們家到現在也還沒有發財,但我猜想這心愿可能是隔代實現,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家族使命感:)


而另一個就是他,李小龍。赤裸上身,右腳側踢,眼神睥睨,英氣逼人。這直接導致,我從對人體有認知開始,就是一個絕對的腹肌控。


不知為何,他被貼在了靠床的牆面上,又正好挨著床頭。也就是說,我每晚就寢時平躺在床上,只要向左一轉頭,就能看到一個距離不過二十厘米的小龍哥。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可以驕傲地宣稱,我跟我的偶像睡了三年。


『二』

我的童年是一部小男孩養成記,跟哥哥們上山抓過蛇,下水撈過魚,最喜歡的禮物是爸爸用蘆葦桿折成的機關槍。


某年春節十歲左右,吃完飯大家坐屋子裡看電視,客廳和卧室里的兩個頻道將觀眾分成了兩撥。客廳在放《還珠格格》,這劇不用說了,言情經典老少皆宜,大家都盯著爾康的鼻孔笑呵呵:)卧室里在放《猛龍過江》,看到那個曾陪我睡覺的大哥哥赫然出現在電視里,我莫名升起一股家屬榮譽感,搬個小板凳坐電視機前看得津津有味。


後來,接連看完了《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鬥》等一系列電影,聽爸爸講了不少關於他的事迹他的功夫。從此,這個英雄一樣的人物就像靈兒的逍遙哥哥一樣,在我心裡扎了根。


其實很多國人對於李小龍的認知都很片面或者說標籤化,除開毛孔里都散發著無知與腦殘的「龍黑」不談,多數人不過認為他是個功夫很厲害的武打影星罷了。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作為一個幾乎看完過他所有電影、訪談、紀錄片和記錄書籍的鐵杆龍迷,請允許我在這裡強調一下:

李小龍不只是個武打影星

李小龍不只是個武打影星

李小龍不只是個武打影星

李小龍不只是個武打影星


重要的事,我特么必須說四遍。


『三』

李小龍是毋庸置疑的武學宗師。


很多人對於李小龍是否是武學宗師的評判,立足於,他是否是當時世界上最能打的人。


所謂武學宗師,不單單需要武功極高,而是要在武學領域有著非凡成就,推陳出新,開宗立派,創建出一個全新的武學理論系統。


眾所周知,1967年李小龍創立了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截拳道』。貫通東西方的哲學理念,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成為一門跨越門派限制的世界性現代中國功夫。


我承認,有很多龍迷把他的武功吹過頭了,百度百科大量的數據神化純屬扯淡,一個腦殘頂十黑,捧殺也是一把不分敵我的利刀。主要他能留下的與人對決的資料太少了,沒有正式比賽的證據可以證明他的武力值到底有多高,以至於很多人對他的武功存疑,更加質疑他MMA(綜合格鬥)之父的稱號。


截取一段資料——

李小龍不僅第一個提出了完整清晰的MMA訓練和實踐思想理念,更親力親為進行了訓練和宣揚,他通過電影和《截拳道之道》等經典武學著作,真正影響了世界上無數的武術家和愛好者。在現代MMA擂台開賽之前,就已經在全世界進行了思想大解放,使得後人能夠很快接受MMA並迅速投身其中,同時在短短几年中達到李小龍所提出來的真正的MMA水平,即「唯有全面的武術才能應付所有的情況」。當「從此,UFC不再是某一種流派的天下,而是對站立派和倒地派都精通,這一現象就是所謂的綜合格鬥」之後,世界武壇才真正進入了完整的MMA時代。因此,UFC總裁曾公開表示——李小龍是MMA之父。

袁隆平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因為他研究出了二系雜交水稻,並推廣到了世界,給整個人類的種植帶來了福音,解決了世界性的糧食問題。而並不是,他單方面插秧的本領有多高。


李小龍的歷史意義在於,他提出並親自實踐的『跨流派訓練和無限制格鬥』奠定了現在MMA的規則基礎。所以,他究竟能不能被稱為綜合格鬥之父的問題,見仁見智吧。


只是這時候,你他喵的非要跟我說只是比比誰能打?那恐龍可能是武學宗師。


另外我P個S,截拳道素以動作剛勁迅猛而著稱於世,雙節棍更是其精華所在。李小龍的雙節棍技術爐火純青、迅猛異常、登峰造極,使得這種軟中帶硬、柔中有鋼的兵器成為了近戰神器,美國曾因它的威力無窮而以法律形式禁止使用和擁有雙截棍。


所以在這裡,我可以不負責任地推理一下。沒有李小龍就沒有雙節棍的發揚光大,沒有雙節棍的發揚光大,就沒有《雙節棍》的一炮而紅,沒有《雙節棍》的一炮而紅,就沒有周杰倫的樂壇稱雄。因此,李小龍對華語樂壇也是有著源遠流長的貢獻與影響噠:)


『四』

李小龍不僅是個武術家,還是一個哲學家。


李小龍當初在美國學習的科目是西方哲學,他熱愛思考,而且非常聰明,對哲學的理解和領悟都相當深刻。1971年,他在香港接受美國主持人皮埃爾·伯頓的採訪時,提出了著名的其融於武學的哲學理念,『Be water,my friend.

empty your minds,

清空你的思緒,

be formless,shapeless,like water.

靈活,無形,像水一樣。

you put it into a cup,it becomes the cup;

你將水倒入杯子,它就變成杯子的形狀;

you put it into a bottle,it becomes the bottle;

你將水倒入瓶子,它就變成瓶子的形狀;

you put it into a teapot,it becomes the teapot.

你將水倒入茶壺,它就變成茶壺的形狀。

water can flow,or it can crash;

水可以流動,也可以撞擊;

Be water ,my friends.

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這就是李小龍的武學,也是他的為人。像水一樣,透明中包含著無窮的智慧,柔軟而又剛強,能適應萬物,隨曲就伸,卻從不屈服,飽含力量。


在他的訪談里,你們會看到一個非常迷人的李小龍。西裝革履,英俊帥氣,重點是,款款而談,不卑不亢,像這樣。(這是他參加福克斯電影公司的面試,又讓人毫無原則分分鐘變成西裝控:)


他並沒有隱藏自己的不安,眼皮不時下垂,偶爾透出窘困。但是他總是可以說出盤活場面的話語,然後露出他迷人的招牌笑臉。

他的現場表現力,就像一個卓越的詩人。他不會寫出每一個字都合乎格律的近體詩,卻能細緻地覺察到自己在哪下三仄了,在哪孤平了,清楚在何處當句自救,在何處對句相救——更可怕的是,他知道在唱完一句格律亂成一片的詩句後,怎樣用磁性的聲音讓你忘掉他剛剛犯的錯誤。

他會展示出豐富的情感,有悲有喜,有哀有怒,又能用一種華麗的方式收場。

If I tell you I"m good, probably you will say I am boasting. But if I tell you I"m no good, you know I am lying.

再挑釁的問題,也攻不破這樣的智者。

『五』

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影響的不僅是功夫,也不僅是電影。


小龍的電影我在成年之後又看過幾次。老實說,你讓如今看慣了美國大片的朋友單純從觀感和拍攝視角去評價,會覺得劇情過於乏味,演技稍顯生硬,而那直截了當毫無藝術加工的打鬥似乎也不夠精彩和震撼。


那麼,他的電影到底影響了什麼。開闢了武術電影的新紀元?將中國功夫推向了世界?讓中國人終於抬起了頭?這些都不全面。


將武學上升到哲學高度,通過電影的方式進行中西文化的傳播交流。』這才是純粹屬於李小龍真正的影響和價值所在。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逐步恢復建交,然而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定型觀念,卻一直是中西方跨文化傳播中的一大障礙。


定型觀念又被稱為「刻板成見」,由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李普曼提出,指人們對特定事物固定化、簡單化的認知和判斷,經常伴隨著價值的評價和好惡的情感。彼時的中國,還頂著東亞病夫的帽子,在好萊塢電影中,華人通常飾演反面或醜陋的角色,反映的也多是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腐朽的狀況,這種妖魔化現象的強力打破,便是李小龍的出現。


從國家強權到個人尊嚴,本質就是武力的比拼。所以,當李小龍挾中華武術進軍好萊塢時,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和美國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這是中美電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變奏。李小龍三個字,從此成為一個獨有的文化符號。


同時,李小龍在美國開設了自己的「振藩武術館」,吸納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開創了中國功夫在美國傳承的先河。他的成功更是激勵了大批的後來者,把好萊塢作為華人功夫影星向美國傳播功夫文化的重要平台,比如成龍、李連杰。


還總是看到把他們拿來和李小龍相提並論的話題,甚至高呼成龍影響力更大的,別的不說我就一句,把這問題拋給成龍他敢回答嗎。


時至今日,李小龍仍舊享譽全球,世界各地的龍迷一提到他永遠是熱淚盈眶。不管你認為李小龍是否被過譽,你都無法否認,是他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向世界輸出了一個勇敢不屈擁有鋼鐵般意志的華人形象,是他給飽受蔑視的國人贏得了久違的尊嚴。


『六』

能清楚地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並把它做到極致的人,要麼成了瘋子,要麼成了傳奇。

李小龍無疑是後者。


真正讓我把李小龍奉為偶像的原因,其實並不是他的貢獻他的影響,而是回歸到他自身,對於武術追求的癲狂。


李小龍的死因至今撲朔迷離,沒有定論。在各種說法中,我個人傾向於藥物過敏引發的急性死亡。因為彼時的小龍,看似結實如鋼的身體實則早已病入膏肓。


李小龍天生的身體素質並不高,為了開發自身潛能追求體質極限,他長期超負荷訓練造成體能透支,五臟六腑每天處於高壓之下。為了提高肌肉性能,他使用過度的電擊訓練來提高肉體的抗電性和忍耐力,從而對腦組織帶來了極大危害。甚至相傳他嚼食大麻葉來緩解頭痛,如此長時間不加節制地耗損,最終因為一顆藥丸,全線崩潰。


這些道理難道李小龍會不明白嗎?他肯定明白,但是他偏偏要勉強。因為他太自信,也太狂妄。

可我們愛的就是他的狂妄啊。總有一些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從來不在於長度。


李小龍的房間還有海量的書籍和世界各地武術比賽的錄像資料,時常把自己關在裡面沒日沒夜地琢磨、研究。他不是仰望星空,他是要逆天;但是,他也依然腳踏實地,用行動捍衛他的宣言。



只有他才配得上這句話好嗎——『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


『七』

我很少公開誇讚李小龍,容易被輕易定性為「被地攤文學殘害的小姑娘」。也極度反對把他捧上天,否則被推下去的時候容易粉身碎骨。


但每次面對龍黑,我都無法抑制憤懣。


李小龍在國外的聲譽遠遠高於我國,在美國這種我牛逼我最屌的國家都幾乎被當做神一樣來對待,洛杉磯還專門設立了李小龍日。而我國的大環境下,沒有多少人真心推崇他,僅僅因為一些過度神化就毫無邏輯地倒頭黑他,還他西瓜的黑出了一股優越感。


一個民族居然不尊重自己國家的英雄,想想也是日了狗。


李小龍不是神,但他無可超越。


好了不說了,偶像,生日快樂。


我個人是李小龍的影迷。

李小龍在成為功夫巨星前就在美國發展了年,但是並不順利,只能接演一些小角色,他的朋友詹姆斯柯本都認為他在好萊塢並沒有什麼前途,於是李小龍才決定回到香港發展。一開始他是和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邵氏談的,但是邵氏完全不接受李小龍提出的合約要求,後來才和剛成立的嘉禾電影公司談,嘉禾剛剛成立求賢若渴,於是大方的答應了李小龍的片酬要求。於是李小龍拍攝了他回香港的第一部功夫片《唐山大兄》,在電影拍攝過程他與電影導演發生矛盾,導演譏諷他會的是三腳貓功夫,而嘉禾公司卻順勢將此時宣傳成李三腳的功夫。電影上映後因為李小龍獨的超級巨星。 但是此時李小龍的影響力其實很有限,並不算真的走向世界,甚至連日本市場都沒有打進去。此後他開始拍攝《死亡遊戲》,電影還沒拍完,他就參與了嘉禾和美國華納聯合製作的電影《龍爭虎鬥》。

美國人為什麼要拍一部功夫片呢?1972年尼克松訪華,美國人對中國的態度開始變化,同年一部以中美混血的中國少林和尚為主角的電視劇《功夫》在美國熱播,1973年春,邵氏公司的功夫片&<&<天下第一拳&>&>的形象氣質和和過人的身手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紀錄,此後的《精武門》《猛龍過江》連續打破香港票房紀錄,李小龍成為華人世界當時的美國觀眾對於功夫片是有興趣的,而華納要拍一部功夫片自然要找最出色的功夫明星,但是在1973年夏李小龍就過世了,而此時《龍爭虎鬥》還未在美國上映,所以李小龍是世界巨星,但是他一天也為真正享受到世界巨星待遇。 我們再看這部《龍爭虎鬥》這部電影的幕後製作班底在好萊塢只能算作二流,李小龍雖然是掛頭牌,但是不像他之前的電影他是唯一的英雄,這部戲裡還有兩位美國演員飾演男二號和三號。而李小龍在電影上映前的死亡客觀的講對於電影的宣傳營銷很有幫助,而且這部電影是由美國的華納公司負責全球發行的,依靠美國市場的影響力這部電影的熱度開始蔓延到其他地區,比如日本。簡而言之很多地區上映的第一部李小龍電影是《龍爭虎鬥》,而此時李小龍已死。所以李小龍在其生前並未真正走向世界。 李小龍是美國公民,在美國接受的大學教育,但是他真正被美國人接受的形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人形象,中國傳統服飾,中國功夫,開口閉口是東方式的格言,性格木訥,不近女色。而真實的李小龍生性風流性格活潑,英文流利,還是洽洽舞冠軍,在香港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鬼佬。


至於李小龍獨特的銀幕形象 比如他獨特的吼叫,誇張的表情以及一些小動作都是他為了塑造銀幕上的武術家形象刻意設計的,而且是在他的幾部功夫電影中逐步完成的,而且在電影拍攝的時候他還刻意將武打戲拍出擂台賽的感覺,完全由他個人主導的《猛龍過江》最後斗獸場決鬥是最典型的代表。 所以李小龍能走向世界和他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係,那個時代主流的白人世界開始對功夫感興趣,然後這個時候出現一個和過往任何一個西方觀眾印象都不同的黃種人,功夫大師,少數族裔的偶像,而這個形象本身也是浮誇的,但是卻可以滿足西方人對一個偶像的幻想。李小龍本身並不是一個純正的中國形象,而是東西方融合的產物。李小龍獲美國觀眾的認可,進而依靠美國的世界影響力將自己的影響擴充到全球。


而作為另一名走向世界的華人巨星成龍,他的路線卻和李小龍相反。一開始成龍模仿李小龍,想成為功夫巨星,失敗,於是他被迫該走喜劇路線,成功。模仿李小龍進軍好萊塢失敗,於是他回到亞洲多年努力,成為好萊塢之外最大的明星,然後再利用這種影響力進軍好萊塢。成龍是一個了不起的電影人,他在電影方面的造詣遠超李小龍,但是李小龍是一個真正的明星,一個偶像。成龍或許可以和施瓦辛格、史泰龍相比較,但是李小龍應該和貓王、、夢露、詹姆斯迪恩相比較。


尊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AxODcyMA==idx=4mid=207613003scene=6sn=f9ec6b837c633e27b5468d3bcb17713d

上面是小龍的面試視頻,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
瞧瞧這氣質,顏值,肌肉。
我告訴你,這絕對不是只靠肌肉就能練出的精氣神。

你想在好萊塢拍出好的電影,你的審美,哲學不達到一定境界是不行的。
李小龍大學也是學哲學的。

推薦看看李小龍的一本書《截拳道之道》。
裡面不僅僅是武術,更是人生哲學。
李小龍摒棄所有花架式,只採用那些真正最核心最關鍵的武術學問。
這真正是武術的道,道法自然,更是連通世界的道。

他首先個武術家,其次是個演員。
按佛學的話來說,他是一個修行者,不僅僅勤於學習鑽研,更勤於修之於身。

只可惜光芒過於璀璨,天妒英才。


本來是路人,一瞥李先生24歲福克斯面試視頻即刻轉粉,分分鐘出鼻血!!!
談吐,見識,形象,氣質!!!
不卑不亢,渾身都在閃亮亮發光!!!
男神笑起來超萌啊,一定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全方面出眾,更別提在武術圈子裡了。
http://m.iqiyi.com/w_19rsgmqwk9.html


因為李小龍開創了美國娛樂的一個時代

在李小龍之前 美國電影就是一個代表正義的警長 牛仔 xx俠 打到邪惡的故事

而李小龍將復仇 激戰 闖關 超強個人主義(不是個人英雄主義 區別在於有點像賦予超能力類似)單挑boss等元素融入到電影中 從而電影具有了震撼 熱血與激情的體驗

而一直到現在 美國娛樂電影 依然以這些為主 像各種超能力英雄 或者最新的速度與激情系列 不管是時代 背景 故事核心等等 都不停在變 但這些核心元素依舊未變
所以這些方面李小龍對美國娛樂文化影響非常大


帕奎奧啊 李連杰啊 成龍啊不是么
現在也有人找康李演戲啊
其實最重要的是 亞洲人 尤其華人 比較怕事 不愛鬧事
你黑人演員少了黑人會鬧事說種族歧視 亞洲人會么


我換個角度談談吧。
不談他為什麼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男星,就談他為什麼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用他自己的話說,"as a human being"。

--------------------------------------------------
以下內容轉載自「廣涵步落閣」——
原文鏈接:李小龍的精神遺產
作者:寧廣涵

前言:文中有很多英文引用。為了閱讀流暢,我自己翻譯了李小龍的原文,在緊跟原文後的括弧內。翻譯以意譯為主,請以原文為照。



1. 流動的心智

李小龍相信,強壯的身體是戰勝敵人的必需品,但靈活的頭腦和完善的心智才是創造一切不朽和奇蹟的根源。


「The possession of anything begins in the mind.」(對一切事物的擁有都始於思想。)


不給自己設限,是尋求自我突破的必然要求。在一次與李小龍的晨跑中,John Little生氣地抱怨李小龍速度太快,自己要累死了。李小龍對他說,「那就死去吧!」John非常氣憤,但是跟了上去,拚命跑完了全程。事後他問李小龍當時為什麼這麼粗魯,李小龍說:


「Seriously, if you always put limits on what you can do, physical or anything else, it』ll spread over into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ll spread into your work, into your morality, into your entire being. There are no limits. There are plateaus, but you must not stay there, you must go beyond them. If it kills you, it kills you. A man must constantly exceed his level.」

(我是說真的,如果你總是給自己設限,無論是體能上還是精神上,這種悲觀情緒會感染你整個餘生。它會瀰漫到你的工作中,滲透到你的德行里,散佈於你的整個存在。並不存在限制!——或許會有低谷,但你不能停留,你得走出來,越過去。如果它殺了你,就讓它殺了你吧。一個人必須不斷突破他的局限。)


這種說法並不是精神勝利法和安慰劑,也不是心靈雞湯。在《Brain Changer》這本書里提到過的內容與之不謀而合,因此提供了一個科學佐證:


「Until we believe that we can do something, we are not allotted resources to do it.」(在我們真的相信我們能夠做到某件事之前,我們的大腦並沒有給我們分配資源和能量去做這件事。)


這也是干某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意義的原因。


「Both hope and despair are forms of belief. Despair is the belief that our situation cannot improve, and when we embrace this form of belief our brain responds by diverting energy away from action to improve our circumstances (because we believe it』s hopeless) and into an eddy of negative rumination, fueling the downward spiral.」 (希望和絕望都是信念的表達形式。絕望是我們認為狀況太糟糕了,根本無法提高或者改善——這時我們的大腦會把能量從改善狀況的行動上轉移到別處去,比如給我們負面的思考和沉淪以能量,讓我們在惡性循環里愈陷愈深。)


這和李小龍所說的不給自己設限不謀而合。當我們設限時,實際上在給自己灌輸一個信念,那就是我們或許要止步於此——再也不能向前,而只能在時間的流逝中維持原狀甚至是緩緩退步了。

「Hope is the belief that our situation can and will improve no matter what, and when we fully embrace it, our brain responds with a deluge of mental energy to enable reaching the hopeful outcome. 」(希望是另一種信念——無論如何,我們相信狀況能夠被改變。當我們充分地擁抱這種可能性時,大腦會以決堤的能量作為回饋,讓我們如龍門之鯉魚般跨過障礙。)


相反地,一個能夠不斷審視自己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是不相信僵化的。僵化的心智認為人無法根本地改變,我們被先天的基因和後天的環境所限制,只能到達某個瓶頸。而流動的心智,像水一樣,能夠審時度勢、因地制宜,能夠在內省中修正自己,適應並容納進任何環境中。(更多內容在我的另一個文章《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中有詳細的討論)


李小龍表達這個思想時,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f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放空你的思想吧,化於無形,靈動如水。當你把水倒進杯中,它是杯子的形狀;當它裝進瓶中,又變成瓶子的形體;把它置於茶壺中,它會化身與茶壺無異。水可以是涓涓細流,亦可以驚濤拍岸。朋友,願你如水一般。)


這種環境適應能力和反省型心智比一切有形的方法和僵化的規則都更為根本。不僅是在武學上,在人生中在各個領域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旦擁有了這種心智,我們做的事情就不再是重複自己,而是尋求積累和成長。


2. 積累和成長

「Ever since I was a child I have had this instinctive urge for expansion and growth. To me, the function and duty of a quality human being is the sincere and honest development of one』s potential. 」(從我孩提時起,我就對成長和擴張有一種本能的追求。對我來說,一個優秀人才的職責和特質,是他無比真誠懇切地發展自己的潛力。)


讓我們問問自己:我們每天做的事情,能讓自己成長嗎?還是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單調、機械中重複自己?


重複自己,是拒絕成長和積累的表現。


「Be self aware, rather than a repetitious robot.」 (擁有自我意識,不要做一個重複的機械。)

擁有自我意識,是指具有自察和自省的能力。一個智能意識到了自己作為智能而存在,是為自察;能夠校正自己的智能進行的自我演變,是為自省。


一個活生生的人比僵化的教條更重要,就是因為人具有自察和自省的能力。李小龍也表達了這樣的想法——


「Man, the living creature, the creating individual,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established style or system.」(人,活生生的人,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個體,永遠比任何僵化的風格和系統更為重要。)


「可積累性」是自然的根本。我在之前多篇博文中提到過——比如《領導力、策略思維和平台助力》 、《「遊戲」人生》 、《《易經》的基本原理與現代個體價值討論》。一旦建立起了可積累性而不是隨機性,那麼就為成長搭建了一個平台。


「Long-term consistency trumps short term intensity. 」(長期而持續的滾雪球效應遠遠勝過短期的高強度。)


3. 追本溯源

Seek to understand the root. — It is futile to argue as to which single leaf, which design of branch, or which attractive flower you like;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root, you understand all its blossoming. (尋求對樹根的理解。對任何一片單獨的樹葉、花朵或者枝條造型的熱衷和偏愛,都不那麼值得討論。當你了解了這棵樹的根本,你就了解了它綻放出來的所有榮光。)

追根溯源,用100%的努力迅速了解一個事物的最根本的10%,比用10%的努力慢慢了解一個事物的100%要現實的多。


有一個TED的演講叫作」The first 20 hours – How to learn anything (最初的20小時:如何學習任何知識)」,它探討了同樣的原理——通過把握事物的宏觀脈絡、前因後果,幫助人們在紛繁複雜的知識中迅速了解其根本。(我寫過一個快速掌握技能的相關文章,關於在兩個月內學會彈奏鋼琴曲——《零基礎學習鋼琴演奏之eyes on me》)


簡單說來,有幾個基本原則:(1)把技能分解,對要學習的東西進行一次徹底的審視;(2)只學習最必要的元知識,建立好骨架,能夠擁有足夠的知識進行自我矯正;(3)減小雜訊和干擾,為訓練和學習製造便利。


4. 追求極致與完美

對極致的追求是所有頂尖人才所嚮往的,李小龍亦如此。雖然他廣泛涉獵,吸取眾家之長,但並非淺嘗輒止,而是在廣泛地了解根本之後,經過擇取把精華保留,並且發揮到極致。他曾經這樣說道:


「I fear not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10,000 kicks once, but I fear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one kick 10,000 times. 「(我並不害怕把一萬種腿法各練一次的傢伙,但是害怕把一種腿法練習上萬次的人。)


在一段時間內把思維能量集中在一處,在某一件事上追求極致,而不是把精力同時分散在諸多事情上,那樣容易一事無成。


當我們擁有了流動的心智和積累效應,不斷完善自己,試圖走向心中的完美時,還是會遇到瓶頸。「完美」像一個美麗蜃樓,我們不懈地追求它,越是接近越是難以觸碰。雖然」完美「是海市蜃樓,卻也是我們永遠前行的燈塔。 李小龍表達過同樣的思想——


「A goal is not always meant to be reached, it often serves simply as something to aim at.」(一個目標並不總是意味著可以被達到,很多時候僅僅作為一個指引。)

「Be happy, but never satisfied.」(享受快樂,但不要滿足與此。)


追求完美但是被完美局限的人,是痴;追求極致但享受過程的人,是智。


5. 自我表達

「I』m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and you』re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mine.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就像你也不必為了滿足我的期望而活一樣。)


把期望放在自己而非其他人身上,會讓我們作為一個個體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提高。相反,對他人有過多期待,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另一方面,一個有自我覺悟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往往超過其他人的期待。挖掘自己,探索自己的內心,只有經過審視的自我才能知道應往何處去。他人對你的看法,或許是片面的,又或許曾經是準確但沒有發展眼光的。如果你是靈動的心智,就不會在意他人僵化的看法,而是更看重自我的發展,進行自我表達。


「Many people dedicate their lives to actualizing a concept of what they should be like, rather than actualizing themselves. This difference between self-actualizing and self-image actualizing is very important. Most people only live for their image.」 (許多人把時間浪費在樹立一個他們認為會被喜歡的形象上,而不是致力於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和自我形象的樹立,這兩者有顯著的區別。許多人只是為他們追求的形象而活罷了。)


自我表達,是坦誠的接受自己——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面對實在,而不是幻影。把生命付諸行動和思想,而不是塑造假象。


「When I look around, I always learn something: to be always yourself, and to express yourself,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f. Do not go out and look for a successful personality and duplicate it.」(當我環顧四周,我總是能學到東西。永遠坦誠地接受自己,表達自己,信任自己。不需要去找尋一個所謂的成功品性拿來複制。)


「I have come to discover through earnes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dicated learning that ultimately the greatest help is self-help; that there is no other help but self-help— doing one』s best, dedicating one』s self wholeheartedly to a given task, which happens to have no end but is an ongoing process. I have done a lot during these years of my process. A swell in my process, I have changed from self-image actualization to self-actualization, from blindly following propaganda, organized truths, etc. to searching internally for the cause of my ignorance. 「(我通過自己最真切的個人經歷和學習體驗發現,最根本的幫助來源於自身。任何形式的幫助最終不過化為自我幫助,通過全身心地投入到某個事情中去得到——而這個事情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這些年來我不斷在我的過程中行走。在我的修行中,我已經從形式的束縛中掙脫出來,不再盲從宣傳佈道,不再拘泥於既定知識,而是在身心內部找尋無知的源頭。)


6. 實事求是

「The man who is really serious, with the urge to find out what truth is, has no style at all. He lives only in what is. 「(一個嚴肅認真的人,如果真的有不可遏制的追尋真理的慾望,不會有所謂的」風格「。他生活在本真里。)


這好比說,一個人學習了諸多流派的風格,無論是武術或者是書法,最終千帆過盡,定會自成機杼——不是模仿,也不是刻意創造,而是本真。一拳一腿,仍是一拳一腿,跨過表象的陷阱,回歸最本質的存在。就像學術學者,拋棄諸多專業術語,指出問題本質的所在。


任何抽象、模型、系統和描述都是損失了的信息——事物的本身才是真相。


「it』s not how much you have learned, but how much you have absorbed from what you have learned. It is not how much fixed knowledge you can accumulate, but what you can apply livingly that counts. 『Being』 is more valued than 『doing』.」 (你進行了多少學習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吸收了多少化為己有。並不是你積累了多少固化的知識,而是有多少你能生動地為我所用。」成為「比」做「更有意義。)


在建立廣泛的聯繫,把知識融入自己的體系之前,知識並不屬於你。


7. 東方哲學

對事物本源的思考是好奇心驅使的天然行為,不需名利作為誘餌。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思考是本能。


「In science we have finally come back to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 Heraclitus, who said everything is flow, flux, process. There are no 「things.」 NOTHINGNESS in Eastern language is 「no-thingness」. We in the West think of nothingness as a void, an emptiness, an nonexistence. In Eastern philosophy and modern physical science, nothingness — no-thingness — is a form of process, ever moving.」(在科學上,我們終於走到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來時的路。他說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的,流動的,不存在所謂的「東西」。西方認為「空」是指不存在,而在東方哲學和現代物理學中,「空」是一個流動的狀態。)


事物的存在是短暫的,是一個流動過程中的短暫效果。比如說,弦論認為弦的振動造就了存在,顯現了物質,然而這物質不過是某一種形式的運動變化罷了。


「Taoist philosophy … is essentially monistic. … Matter and energy, Yang and Yin, heaven and earth, are conceived of as essentially one or as two coexistent poles of one indivisible whole.」(道教的哲學,歸根結底,是一元論的。物質和能量,陰和陽,天與地,都被認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兩級。)

一體兩面。


「Thoughts are things.」(思維也是實體。)
——這個想法很有意思,我曾經開過類似的腦洞,請參考我的文章《概念實體》。


8. 結語

「Do not pray for an easy life, pray for the strength to endure a difficult one.」(不要祈禱擁有輕鬆的生活,而是祈禱擁有堅韌的力量,足以承受生活的所有艱難。)


「The key to immortality is first living a life worth remembering.」(不朽的方法首先是活出值得被銘記的一生。)


思考一下我們的一生,可能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什麼事情才是值得被銘記的?有的人追求的東西,在活著的時候就會散佚;而有的人追求的東西,比我們本身的存在更加恆久。


李小龍的一生,就是這樣短暫但恆久的。他不斷地創新,鑽研,開創;同時不斷實踐,嚴格約束自己,身體力行。他有開明的思想,海納百川;他鑽研如一、追求極致。他沒有為他人的期望而活,把精彩的一生用來進行自我實現。他實事求是,一半在學習世界,一半在表達自己。他用踐行了的思考和理念,給我們帶來這些啟發——這是李小龍的精神遺產。


——願我們能像水一樣,吸收龍的精神。


成龍大哥快來看啊。


做市場的的人常常會說,最難的就是教育顧客。我們想要賣顧客喜歡的。

美國觀眾想要的,是美國是:1.主流文化喜歡+2.符合美國人想像中的中國人。
再看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劉玉玲、楊紫瓊。這些都是1.美國主流文化喜歡,動作片明星在美國市場永遠是最吃香的。2、美國人認為的中國人的樣子。

很多人覺得老外審美是不是都是花木蘭、劉玉玲那樣的,其實不是。你拿范冰冰、劉玉玲去問大部分美國人,還是會覺得范冰冰漂亮。但是劉玉玲那樣,是他們心中中國人的樣子。你畫個范冰冰長相的角色說是中國娃娃,他們會覺得不怎麼像中國人= =
所以章子怡沒楊紫瓊紅,就算劉亦菲是美國人,也還是在中國發展。這些長相都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舉個個人經驗的例子。我以前幫朋友賣過自己畫的海報,美國海報均價都很貴,10-15美元一張最低。我們內容獨特一點,賣20塊。
後來因了一些明信片,我們貼出了叫明信片,賣5塊錢,賣得很一般。問了一些老客,說他們不太需要明信片,而且明信片一般就是1-2塊錢,5塊覺得貴了點。
但是因為已經印刷了很多,所以還是得賣掉,於是我們把明信片改名為,小海報(small print),告訴人家我們還在背後做了明信片,跟顧客說,不僅僅可以掛牆上,還可以當明信片用。賣10塊錢,賣得很好。。。。。

海報的內容,就是1、是否符合主流觀眾的喜愛。例如說呢賣星球大戰的海報,肯定比賣劍網三的海報在美國好賣,這很好理解。。。。
我們改名為small print,就是2、符合顧客心目中的希求。其實明信片一樣你可以買回去貼牆上。但是心裡不同。。

對於美國導演什麼的,他們要劇里有一個中國人,還是得長得是漫畫、歷史資料照片里中國人的樣子的,而且最好是會功夫,完美!


1.李小龍是中國第一個走個人英雄主義的功夫明星,叛逆、孤僻、冷酷、無敵、有原則、敢與世界為敵等等。標準好萊塢英雄,很爺們,像虎膽龍威、懲罰者等等等等,國際上比較喜歡這種。

而其他演員就不一樣,要麼太東方神秘范,像李連杰,讓歪果仁看起來不像自己人,要麼像成龍這種嬉皮笑臉沒有英雄氣息。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婦人之仁,不爽。

2.李小龍的功夫在當時比較新穎,像剛出來的托尼賈,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衝擊力很強。

其他就不行,李連杰拍的那種黃飛鴻就是特效,無影腿什麼的一看就不真實,成龍就讓人感覺他動作靈活,像跑酷那種,沒有李小龍的功夫酷。

3.他把功夫跟哲學掛鉤,提升了逼格。


菲律賓拳王帕奎奧應該算的,這個連長相都和李小龍有幾分相似的拳手在中國的知名度太低了。他是全美國收入最高的體育明星之一,前兩天與梅威瑟的比賽被稱為世紀之戰,賽後英文維基百科甚至在主頁報道了比賽結果。每逢他比賽,菲律賓大城市的犯罪率降為零。。

更新: 好吧,我把「男星」理解為「男武打明星了」,題主指得應該是電影明星吧。。。


李小龍能夠取得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其實有著非常多的因素,各種細節綜合疊加的結果,李小龍確確實實是一個偉大的傳奇!
首先是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與生俱來的那種自信,不卑不亢,標誌性的微笑,對任何人都是一種難以抵抗的吸引力,變態的肌肉秀打破的亞洲人在歐美人心目中愚昧弱勢的形象,塑造出了強者的形象,世人對於強者的崇拜是不分國界的,加上當時那個年代種族歧視嚴重,強弱等級鮮明,李小龍的多數角色暴揍各類強權勢力,外來侵略者,恰好與其產生的共鳴點,表達出了各國觀眾的情緒感
他創新式的功夫電影,給世人眼前一亮,他在影片里以獨特的標籤方式,讓人很容易記住,比如,雙截棍,吼叫,摸鼻子,黃色戰袍,這些都是獨特的記憶點,如此鮮明的個性特徵,你是不是就想起了他。
他自身過硬的功夫能力以及超前的武術理念,哲學的思維方式,為他吸引了大量的推崇者,各國的武術名流,比如有日本籍的木村,菲律賓棍王伊魯山度,韓國的合氣道掌門人池漢載,美國跆拳道之父李峻九 還有許多的其他行業的佼佼者,比如NBA巨星 賈巴爾 好萊塢明星詹姆斯科本等等,這些人都有意無意的幫助李小龍在傳播。
李小龍自身就自帶無數的傳播點,翻看其大量老照片不難發現,在那個年代他的穿著搭配,品味,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帥爆,巨星氣息十足。
李小龍是一名特別有思想的武術家,他對於世人的貢獻不單只是搏擊,我更喜歡他通過武術所傳達出來的哲思,這些更能直接有效的啟迪人的思維,幫助世人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比如他曾說過最經典一段be water 這句話深深的影響著各行各業的龍迷,他是一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智者,他一直在用理論踐行自己的武術體系,不停的去用實踐驗證自己的猜想,李小龍不是神,卻像神一樣用他遺存的精神財富惠濟著喜愛他的龍迷。
結論:李小龍真的很強。很強


以下為個人見解,有疑問和錯誤也請隨時指出,更歡迎一起討論

輪:文化軟實力--為什麼李小龍能走向世界
少年學武,師從葉問,後來送到美國,又學習了各種格鬥術。。。。

總之,李小龍的事迹,大家應該都比我清楚。

但是,我想搞清楚的是,為什麼---李小龍可以走向世界?為什麼別人不行?為什麼國產遊戲不行?為什麼國產電影不行?為什麼國產漫畫不行?

有人說,國產現在不行,是實力不行。

那李小龍怎麼做到的?

一:不服輸

60,70年代,李小龍自信滿滿的去美國混去了,他的目標很遠大:成為億萬富翁。
拼著對自己實力的自信,他去美國了,但是他發現,事情沒有他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他往那一去,人家老美根本不買賬:奧?你是黃種人啊?
於是乎,他扮演了一個配角,還是一個殺手,還需要佩戴面具。
這讓我想起來,韓庚早年去韓國的時候,也需要佩戴面具。

總之,李小龍這種脾氣,我想他肯定不甘願在美國這麼混的,就算-----憑著自己的實力,混個10年,8年的,能混成主角。 他也不願意
因為他有這種自信:我自己的實力?需要10年,8年嗎?

於是,他回到了香港,於是,大家就看到了下面這幾部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

二:不分國界,是好就學。

當然,只憑上面的東西,還不足夠,李小龍沒有國內一些武術學派的各種老頑固思想。

比如在國內,你想學,霍師傅的--迷蹤拳

那可不是---你說想學,你就能學到的。

人品,資質,耐心,關係。

你缺了哪一樣,都可能在門外了。

說實在的,只憑資質的話,估計當年葉問怎麼也不會收他當徒弟,少年的李小龍,體弱多病,而就算後來成名之後,你也可以看的出來,李小龍的身體天生資質---是一般的。

然而,也許是香港,也許是美國,讓李小龍有了國際視野吧。

空手道,拳擊,詠春拳,泰拳----只要是他感覺能提高自己格鬥技巧的,他毫不吝嗇的,像別人學習。

而樓主本人也支持這種思想,比如日本的空手道,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喜歡這種 硬碰硬的武術、

比如 日本宣傳這種格鬥技巧的時候(還有電影),裡面可以劈磚,開瓶,還有那種抗擊打的能力,我都是非常喜歡的

我非常反感,學校裡面一些所謂的套路派,假打,打空氣。。。

三:環境

好的環境能影響人的發展,中國古人早就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連古代女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如孟母三遷

李小龍的環境,可以說是幸運的

1:開放的香港
2:去美國後得到的國際視野。
3:香港與國際接軌的環境等。

有人說,國產遊戲各種玩意不行,是環境不好,嗯~ 確實有這麼一層道理

你這麼看吧:如果但年的香港,香港的觀眾,他都向90年年代的內地一樣,他都看盜版電影,都免費看「快播」
你說----哪裡會有 精武門,哪裡會有唐山大兄呢?

你看盜版電影,我拍電影,一分錢都賺不到,有人閑著沒事幹賠錢的事情?

但是偏偏,李小龍生在一個幸運的環境里了,香港當年的電影正在走向巔峰的黃金時代。

時間問題,下面簡要的說
四:善於包裝自己,
大家都知道,李小龍喜歡在電影里打人的時候,猴叫的聲音一般:啊打!!!
後來,有個別2B學生,在2B的時候,都學會了一招:啊打。。。。。
包括我看後來的傳記,說小龍電影,在美國火的時候,連白人黑人,都拿起雙節棍,對起那空氣,來一句猴叫:啊打!

我只這樣分析到:這是他對自己的包裝。
比如:火影里卡卡西的面具,比如,郭富城的中分頭,比如,某某明星,不給自己找點緋聞,他自己就不自在。

就是包裝了,我記得當年給趙傳出專輯的時候,老闆大眼一亮,嘩的一聲叫了出來:我去!人這麼丑? 什麼?你要唱:我很醜,我很溫柔?
好好好!趕緊的!那誰,趕緊出專輯去!

我這裡用一個不太好的比喻吧:鳳姐---越罵,他越出名。
也就是說:哪怕你噁心他,哪怕你忍不住,砸電視了,去拿雞蛋砸他了,越這麼搞,鳳姐人家反而越火了。。。。。

五:求新求變,

不說多了。

總之,李小龍不光光是一個武術家,他還是電影專家,思想家,聰明的商人,聰明的演員,而且,還不斷要求自己要提高,要求新。

中國,能在70年代,就算是那個時候的香港,和世界比,也是很落後的。

在落後的環境下,能誕生一個李小龍,是多個因素決定的,他確實是中國的驕傲。

有人說:沒有第二個李小龍嗎?

我說不會的,條件到,會出現。

我就不講上面那麼多的了,我說李小龍:在拍電影那麼忙的情況下,還堅持練武,還堅持每天大清早的起來就跑步,這有誰能做到那?

就算你能做到了,光會武術,不會演戲,那有什麼用呢? 泰森那麼厲害,你讓他專門演戲試試?

1:會演戲,
2:會武術,
3:會哲學,
4:會包裝自己,
5:不服輸,
6:不認輸,
7:不拘泥於形式,
8:不服氣傳統思想。

總之,世界上,能做到以上的人,還是太少了。。。中國在我的潛意識裡更少。

為什麼呢?
我說鳳姐:咱不靠 漂亮,咱靠演技,靠吃苦出名賺錢,可以嗎?

你問問他,你問問鳳姐他願意不?------很多國人的現狀就是如此,

都想一步登天,都想一步發財

六:大總結。

為什麼中國的電影,中國的遊戲,中國的動漫,不能走向世界,很少走向世界。

我說不是中國的特技落後,也不是中國沒有錢,更不是中國沒有人才。

而是思想上,精神上,我們有太多個鳳姐,我們有太多個芙蓉姐。

我們缺少 僅僅缺少 思想上光明正大的人,又有國際視野的人

點評回復編輯


別的我不知道,我知道有個英文短語叫 jackie chan movie


萬事開頭難,人們都記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別提登月的梗!


天時地利人和


我師傅說過,,成天討論截拳道的人都是沒練過截拳道的。其實我很想對那些什麼哎呀既然截拳道那麼厲害,幹嘛不上擂台?我想說,截拳道是一門科學的防身武器,他的每一個招式(雖然我不想這麼稱作它們,顯得太玄幻)都是很直接,很致命的,我們當初前1個月學的組合就是插眼踢襠,直到把他練到成為你意識的一部分,所以,截拳道的致命招式是很多的,這種是不可能上擂台的。他們可能又說,bb那麼多有個jb用,那不用那些招式就行了呀。好好好,乖,別鬧,把他們給剔除掉,上擂台吧,結果發現,剩下來的怎麼這麼像散打?其實就是如此,截拳道本來就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只是需要勤學苦練的一種技巧而已。上擂台,就要適應擂台的節奏,打法,跟原本截拳道街頭打法相差很大,不是說練了截拳道你就有多牛逼,而是你要很苦逼的去練你才牛逼。最後,可以推薦你們去看幾個人的演武視頻,江傳榮(我師傅),湯米克魯瑟斯,羅宇豪,這些都是原本截拳道的大神。(懶 得用手機打,直接複製過來了,)————————————————————————————好吧,作為一個截拳道快上段的人,我覺得我還是有發言權的。我更多的是想糾正你們對李小龍的誤解。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我會盡我所能給你們一個專業的答案。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明星 | 李小龍 |